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蘇軾軼事【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2.43W

蘇軾軼事【多篇】

元稹軼事 篇一

元稹軼事

元稹(779-831),字微之,河南(河南府,今河南洛陽)人,唐朝著名詩人。北魏昭成帝拓跋什翼犍十世孫,父元寬,母鄭氏。

元稹聰明機智過人,年少即有才名,與白居易同科及第,並結為終生詩友,二人共同倡導新樂府運動,世稱“元白”,詩作號為“元和體”,給世人留下“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的千古佳句。

元稹其詩辭淺意哀,彷彿孤鳳悲吟,極為扣人心扉,動人肺腑。元稹的創作,以詩成就最大。其樂府詩創作,多受張籍、王建的影響,而其“新題樂府”則直接緣於李紳。名作有傳奇《鶯鶯傳》、《菊花》、《離思五首》、《遣悲懷三首》等。現存詩八百三十餘首,收錄詩賦、詔冊、銘諫、論議等共100 卷,留世有《元氏長慶集》 。

“元白”莫逆交

白居易與元稹是齊名的唐代大詩人,他們的詩歌理論觀點相近,共同提倡新樂府,結成了莫逆之交,世人將他們並稱為“元白”。兩人之間經常有詩歌唱和,即使兩人分處異地,也經常有書信往來,併發明瞭“郵筒傳詩”。一次,元稹出使到東川,白居易與好友李建同遊慈恩寺,席間想念元稹,就寫下了《同李十一醉憶元九》:

“花時同醉破春愁,醉折花枝作酒籌。忽憶故人天際去,計程今日到梁州。”而此時正在梁州的元稹也在思念白居易,他在同一天晚上寫了一首《梁州夢》:“夢君同繞曲江頭,也向慈恩院院遊。亭吏呼人排去馬,忽驚身在古梁州。”後來兩人都先後遭貶,分別被放置外地做官。於是他們經常聯絡,互相鼓勵和慰藉。如白居易所説的那樣,兩人終其一生都是友情極其深厚的“文友詩敵”。白居易有詩寫道:“君寫我詩盈寺壁,我題君句滿屏風;與君相遇知何處,兩葉浮萍大海中。”

白居易這樣評價元稹“所得惟元君,乃知定交難”,並説他們之間的友誼是“一為同心友,三及芳歲闌。花下鞍馬遊,雪中杯酒歡。衡門相逢迎,不具帶與冠。春風日高睡,秋月夜深看。不為同登科,不為同署官。所合在方寸,心源無異端。”而元稹對白居易關心,更凝結成了千古名篇《聞樂天授江州司馬》。

元稹與鶯鶯

元稹的原配夫人是韋叢,娶韋氏之前曾與一女子頗有私情,此女便是鶯鶯。關於鶯鶯,描寫較多的乃是元稹的《鶯鶯傳》(又叫《會真記》),《鶯鶯傳》則成為王實甫撰寫《西廂記》的藍本。

唐貞元十五年(7),元稹到蒲州(今山西永濟市)任小職,與其母系遠親崔姓之少女名“雙文”者(即後來傳奇小説《鶯鶯傳》中的崔鶯鶯)戀愛。崔鶯鶯才貌雙全,而且家中富有,但畢竟沒有權勢,這與元稹理想中的婚姻存在很大距離。根據唐代的舉士制度,士之及第者還需要經過吏部考試才能正式任命官職,所以元稹於貞元十六年(8)再赴京應試。元稹自從赴京應試以後,以其文才卓着,被新任京兆尹韋夏卿所賞識,且與韋門子弟交遊,從而得知韋夏卿之女韋叢尚未許配與人,於是意識到這是一個走門路、攀高枝的絕好機會。貞元十九年(8),元稹與白居易同登書判撥萃科,進入祕書省任校書郎。求官心切的元稹考慮到崔鶯鶯雖然才貌雙全,但對他的仕途進取沒有多大幫助,所以權衡得失,最後還是棄鶯鶯而娶了韋叢。

也許是受良心的。譴責,也許是對初戀情人崔鶯鶯的難以忘懷,所以很多年以後,元稹以自己的初戀為原型,創作了傳奇小説《鶯鶯傳》,即後來《西廂記》的前身。

在《鶯鶯傳》裏,元稹開篇這樣寫道:“唐貞元中,有張生者,性温茂,美風容”,張生遊於蒲時,在軍人騷亂搶掠中保護了寡母弱女的崔姓表親,由此識得表妹崔鶯鶯。崔鶯鶯“垂鬟接黛,雙臉銷紅”的美麗,“顏色豔異,光輝動人”的俏麗讓張生頓生愛慕。後來,在鶯鶯丫環紅娘的幫助下,張生與鶯鶯私會西廂下,成了雲雨。自此之後,鶯鶯“朝隱而出,暮隱而人”,與張生私會。《鶯鶯傳》裏的張生其實就是元稹自己當年與崔鶯鶯的故事,張生為元稹自寓。

魯迅先生在《中國小説史略》中説:“元稹以張生自寓,述其親歷之境。”元稹還寫了“取次花叢懶回顧,半緣修道半緣君”,意思是他對其她女色絕無眷戀之心,除“君”之外,再沒有能使自己動情的女子了。

元稹與韋叢

元稹和妻子韋叢的半緣情深為人津津樂道,元稹曾經留下“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這千古傳誦的佳句,就是元稹悼念亡妻韋從而作的。

唐德宗貞元十八年(8),太子少保韋夏卿的小女兒年方二十的韋叢下嫁給二十四歲的詩人元稹。這樁婚姻有很大的政治成分,當時二十四歲的元稹科舉落榜,但是韋夏卿很欣賞元稹的才華,相信他有大好前程,於是將小女兒許配給他,而元稹則是借這樁婚姻得到向上爬的機會,不過兩人在婚後卻是恩愛百般,感情非常好。以韋叢的家庭背景,下嫁給元稹對於當時的元稹來説就好像天女下凡一樣。她不僅賢惠端莊、通曉詩文,更重要的是出身富貴,卻不好富貴,不慕虛榮,從元稹留下來幾首那時期的詩來看,當時正是他不得志的時候,過着清貧的生活,韋叢從大富人家來到這個清貧之家,卻無怨無悔,儘自己最大的努力去關心和體貼丈夫,對於生活的貧瘠淡然處之。元稹原本以為這只是一個政治上晉升的途徑,卻沒想到韋叢是這樣一個温柔的女子、體貼的嬌妻。古話説,百無一用是書生,婚後元稹忙着科試,家中的家務全是韋叢一人包辦,而婚前她是大户人家的千金、父親疼愛的小女兒,韋叢的賢惠淑良可想而知,所以元稹在數年以後,總還是會忍不住想起與他共度清貧歲月的結髮妻子韋叢。

唐憲宗元和四年(8),韋叢因病去世,年僅二十七歲。此時的三十一歲的元稹已升任監察御史,幸福的生活就要開始,愛妻卻駕鶴西去,詩人無比悲痛。韋叢營葬之時,元稹因自己身縈監察御史分務東台的事務,無法親自前往,便事先寫了一篇情詞痛切的祭文,託人在韋叢靈前代讀。但即便如此,到了下葬那天,元稹仍情不能已,於是又寫了三首悼亡詩,這就是最負盛名的《三遣悲懷》(即《遣悲懷三首》)。元稹對妻子一直有深切的思念和無法釋懷的悲傷,韋叢與他同苦七年,卻在他即將飛黃騰達的時候離開了他,而元稹能做的只有祭奠亡故的愛妻,以及在詩中寫下自己的思念。‘‘誠知此恨人人有,貧賤夫妻百事哀”,貧賤的夫妻總是這樣,儘管互相恩愛卻因為物質條件的貧瘠而無法讓心愛的人過得更加幸福,韋叢因為幾組情意綿綿的詩歌而永遠留在了後世讀者的心中。

元稹梓州會薛濤

唐代才女薛濤和著名詩人元稹的愛情是中唐文藝界最出名的愛情之一,雖然這場愛情是無疾而終,但正因為沒有結果,反而更有“餘味”。

薛濤是唐代著名的女詩人,她製作的“薛濤箋”一直流傳到至今。她才貌過人,不但聰慧工詩,而且富有政治頭腦。雖然身為樂伎,但心比天高,十分鄙視那些貪官污吏,達官貴人。[31] 唐元和四年(809年)三月,當時正如日中天的詩人元稹,以監察御史的身份,奉命出使地方。他久聞蜀中詩人薛濤的芳名,所以到蜀地後,特地約她在梓州相見。與元稹一見面,薛濤就被這位年僅三十一歲的年輕詩人俊朗的外貌和出色的才情所吸引。兩人議詩論政,情誼漸深。在薛濤的支持下,元稹參劾為富不仁的東川節度使嚴礪,由此得罪權貴,調離四川任職洛陽。從此兩人勞燕分飛,關山永隔。

分別已不可避免,薛濤十分無奈。令她欣慰的是,很快她就收到了元稹寄來的書信,同樣寄託着一份深情。勞燕分飛,兩情遠隔,此時能夠寄託她相思之情的,唯有一首首詩了。薛濤迷上了寫詩的信箋。她喜歡寫四言絕句,律詩也常常只寫八句,因此經常嫌平時寫詩的紙幅太大。於是她對當地造紙的工藝加以改造,將紙染成桃紅色,裁成精巧窄箋,特別適合書寫情書,人稱薛濤箋。才子多情也花心但薛濤對他的思念還是刻骨銘心。她朝思暮想,滿懷的幽怨與渴盼,匯聚成了流傳千古的名詩《春望詞》。

由於兩人年齡懸殊過大,三十一歲的元稹正是男人的風華歲月,而薛濤即便風韻綽約,畢竟大了十一歲。另外更重要的是,薛濤樂籍出身,相當於一個風塵女子,對元稹的仕途只有負作用,沒有正能量。對於這些,薛濤也能想明白,並不後悔,很坦然,沒有一般小女子那種一失戀便尋死覓活的做派。於是薛濤從此她脱下了極為喜愛的紅裙,換上了一襲灰色的道袍,她的人生從熾烈走向了淡然,浣花溪旁仍然車馬喧囂,人來人往,但她的內心卻堅守着一方淨地。

秦觀軼事 篇二

秦觀軼事

滿庭芳——秦觀

山抹微雲,天粘衰草,畫角聲斷譙門。暫停徵棹,聊共引離尊。多少蓬萊舊事,空回首、煙靄紛紛。

斜陽外,寒鴉萬點,流水繞孤村。銷魂,當此際,香囊暗解,羅帶輕分。漫贏得青樓、薄倖名存。此去何時見也,襟袖上、空惹啼痕。傷情處,高城望斷,燈火已黃昏。

這首詞的作者秦觀是北宋詞人,字少遊,一字太虛,號淮海居士,別號邗溝居士,揚州高郵(今屬江蘇)人,曾任祕書省正字、國史院編修官等職。

這首《滿庭芳》是秦觀31歲時在會稽(今紹興)所寫,當時的會稽太守姓程,秦觀在那裏做客,住在蓬萊閣上。

一天,太守舉行盛大的宴會,席上有很多歌妓,秦觀喜歡上其中一人,自此以後對她眷戀不已,難以忘懷,因而寫下這首《滿庭芳》。

詞中用典不少,“蓬萊舊事”中蓬萊指傳説中的海外仙山蓬萊山,也可指秦觀所住的蓬萊閣,“舊事”指歡樂的往事,“青樓薄倖名”來自唐代詩人杜牧《遣懷》中的'詩句“十年一覺揚州夢,贏得青樓薄倖名”,“寒鴉萬點,流水繞孤村”來自隋煬帝的詩句“寒鴉千萬點,流水繞孤村”。

詞的開端,“山抹微雲”的“抹”字和“天粘衰草”的“粘”字用的別出新意,使深秋景色如一幅畫般映在讀者眼前。

蘇軾非常欣賞這兩句,曾戲稱秦觀為“山抹微雲秦學士”。

關於“山抹微雲秦學士”還有一則趣事。

秦觀的女婿範温為人老成持重,不善於言笑,在歌宴舞席上也有時始終一言不發。一次他參加某貴官家中參加宴會,貴官家中有歌女貼別愛唱秦觀的長短句。

範温很嚴肅,一句話也不説。到了客人喝得半醉時,歌女問:“這位先生是誰?”範文起身行禮答道:“我是‘山抹微雲’的女婿。”

很多在座的賓客聽聞都笑得前仰後合。

題西林壁蘇軾軼事 篇三

朝代:宋代

作者:蘇軾

橫看成嶺側成峯,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譯文

從正面、側面看廬山山嶺連綿起伏、山峯聳立,從遠處、近處、高處、低處看廬山,廬山呈現各種不同的樣子。

我之所以認不清廬山真正的面目,是因為我人身處在廬山之中。

蘇軾(1037年1月8日—11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號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蘇仙。漢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屬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欒城,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畫家。

嘉祐二年(1057年),蘇軾進士及第。宋神宗時曾在鳳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職。元豐三年(1080年),因“烏台詩案”受誣陷被貶黃州任團練副使。宋哲宗即位後,曾任翰林學士、侍讀學士、禮部尚書等職,並出知杭州、潁州、揚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黨執政被貶惠州、儋州。宋徽宗時獲大赦北還,途中於常州病逝。宋高宗時追贈太師,諡號“文忠”。

蘇軾是宋代文學最高成就的代表,並在詩、詞、散文、書、畫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詩題材廣闊,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獨具風格,與黃庭堅並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與辛棄疾同是豪放派代表,並稱“蘇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與歐陽修並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蘇軾亦善書,為“宋四家”之一;工於畫,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有《東坡七集》、《東坡易傳》、《東坡樂府》等傳世。

軼事典故

相關成語

雪泥鴻爪 河東獅吼 胸有成竹 出人頭地 取之不盡用之不竭

水落石出 明日黃花 堅忍不拔 海屋籌添 滄海一粟

道化童蒙

蘇軾、蘇轍兄弟少年時在家鄉今四川省眉縣天慶觀讀書,他們的啟蒙老師是道士張易簡。當時張易簡道長收的學生有幾百人,蘇軾是倍受張道長青睞的學生之一,另一個是後來載入《仙鑑》的知名道士陳太初。據東坡《志林》記載,在蘇軾被貶黃州時,他的老同學陳太初在漢中羽化仙去。

由於蘇軾自小受道教的啟蒙教育,他的一生對道教情有獨鍾,常穿道袍,遊訪道士。如《放鶴亭記》對道人張天驥大加讚賞,而《後赤壁賦》又以道人入夢結尾。在他被貶時,仍給許多道觀、道堂撰文,於是有了《眾妙堂記》、《觀妙堂記》、《莊子祠堂記》等等美文。在《眾妙堂記》文中他講述了夢中見到自己的國小老師張易簡道長並深受教誨之事,可見道教對其影響之深。

蘇軾之弟蘇轍在《龍川略志》開篇即言夢見國小時讀書天慶觀之事,夢中的蘇轍通過與老子像的對話,泄露了一個鮮為人知的天道報應現象:不殺生可以長壽。

應考趣聞

宋仁宗嘉佑二年,蘇軾以一篇《刑賞忠厚之至論》的論文得到考官梅堯臣的青睞,並推薦給主試官歐陽修。歐陽修亦十分讚賞,欲拔擢為第一,但又怕該文為自己的門生曾鞏所作,為了避嫌,列為第二。結果試卷拆封後才發現該文為蘇軾所作。到了禮部複試時,蘇軾再以《春秋對義》取為第一。

關於《刑賞忠厚之至論》中的內容:“皋 陶曰殺之三,堯曰宥之三”,當時考官皆不知其典故,歐陽脩問蘇軾出於何典。蘇軾回答在《三國志·孔融傳》中。歐陽修翻查後仍找不到,蘇軾答:“曹操滅袁紹,以紹子袁熙妻甄宓賜子曹丕。孔融雲:‘即周武王伐紂以妲己賜周公’。操驚,問出於何典,融答:‘以今度之,想當然耳’。”歐陽修聽畢恍然大悟。

程蘇結怨

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年)司馬光去世,大臣們正舉行明堂祭拜大典,趕不及奠祭,儀式一完成,大臣們希望趕去弔喪,程頤卻攔住大家,説孔子“是日哭則不歌”,參加明堂典禮之後,不該又弔喪家。大家覺得這不近人情,反駁説,“哭則不歌”不代表“歌則不哭”。蘇軾嘲笑程頤説:“這是枉死市上的叔孫通制訂的禮法。”這是蘇軾、程頤兩人結怨的開始。

有一次國家忌日,眾大臣到相國寺禱佛,程頤要求食素,蘇軾責問説:“正叔(程頤表字),你不是不喜好佛教嗎?為什麼要吃素食?”程頤説:“禮法:守喪不可飲酒吃肉;忌日,是喪事的`延續。”蘇軾唱反調:“支持劉家的人露出左臂來罷!”(用史記典故,蘇軾自比為漢朝的太尉周勃,把程頤比為呂氏亂黨,要求大家支持他。)範淳夫等人吃素食,而秦觀、黃庭堅等則吃肉。

佛寺趣事

在黃州時常與金山寺主持佛印禪師來往,一日蘇軾做一首詩偈“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風吹不動,端坐紫金蓮”呈給佛印。禪師即批“放屁”二字,囑書童攜回。東坡見後大怒,立即過江責問禪師,禪師大笑:“學士,學士,您不是‘八風吹不動’了嗎,怎又一‘屁’就打過了江?”[56] “八風吹不動”可見於《佛地經論》卷五,詩僧寒山詩歌亦有此句,八風是佛教用語,指八種境界的風:稱、譏、毀、譽、利、衰、苦、樂。

美食大家

蘇軾本人是個美食家,宋人筆記小説有許多蘇軾發明美食的記載。蘇軾知杭州時,元祐五年五、六月間,浙西大雨,太湖氾濫。蘇軾指揮疏濬西湖,築蘇堤。杭州百姓感謝他。過年時,大家就抬豬擔酒來給他拜年。蘇軾指點家人將豬肉切成方塊,燒得紅酥,然後分送給大家吃,這就是東坡肉的由來。《曲洧舊聞》又記:蘇東坡與客論食次,取紙一幅以示客雲:“爛蒸同州羊羔,灌以杏酪香梗,薦以蒸子鵝,吳興庖人斫松江鱠;既飽,以廬山玉簾泉,烹曾坑鬥品茶。少焉解衣仰卧,使人誦東坡先生《赤壁前後賦》,亦足以一笑也。”

雷州西湖

廣東雷州西湖原名羅湖,始建於北宋,自從大文豪蘇軾兄弟在此醉遊之後,羅湖更名為西湖。

宋紹聖七年蘇軾從惠州貶移儋州,千里跋涉途經雷州,有幸與其貶雷的胞弟蘇轍邂逅,悲喜交加。兄弟擇日遊羅湖泛舟,被羅湖秀麗的風光吸引,戀不思歸,遊罷到湖濱天寧禪寺憩休,蘇城遊趣尚濃,“萬山第一”四字就是此時此地寫就的。

紀曉嵐軼事歷史典故 篇四

燈謎聯難倒君臣

有一年元宵節前夕,乾隆帝讓每位大臣都糊一盞燈,上面寫好謎語、對聯或詩文送進宮來,讓大家一同欣賞,共度元宵佳節。

到了元宵節這天,各式各樣的。彩燈掛滿了御花園。乾隆與文武百官在御花園裏走動,就好像是在燈海里神遊。他們每到一盞燈前,或賞詩,或猜謎,或對句,不時發出一陣陣酣暢的笑聲。

文武大臣眾星捧月般地陪着乾隆帝來到紀曉嵐獻的彩燈前,只見上面掛着一副燈謎對聯,上寫:

黑不是,白不是,紅黃更不是;和狐狼貓狗彷彿,即非家畜,又非野獸。

詩也有,詞也有,論語上也有;對東西南北模糊,雖為短品,也是妙文。

滿朝文武看了這副燈謎對聯,立刻收斂了笑容,皺起眉頭,他們都被難住了。

既愛對句又喜猜謎的乾隆帝,這時也沒了轍。君臣一起,搜腸刮肚,絞盡了腦汁,但猜來猜去,還是不知所云。最後,只得讓紀曉嵐自己揭開謎底。

原來,謎聯是打兩個字,上聯是“猜”,下聯是“謎”。

梁實秋軼事 篇五

最早“認識”梁實秋,是讀魯迅的《文學與出汗》時,因他講了一句“文學有永久的人性”,成了魯迅匕首的目標。

人教社的新版語文教材首次選入梁實秋的作品《記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講》。而在以前的文學史上,梁實秋曾被視作一個“反動文人”,新中國成立後的中學語文教材也一直沒有梁實秋作品的一席之地。

梁實秋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是一個非常複雜的人物。今天,隨着人們對梁實秋的重新評價,他在文學事業和學術研究上的巨大成就總算得到了肯定。

讀《梁實秋散文集》,感觸頗深。文如其人,平淡中寓幽默。一物一事,微不足道,他信手拈來,旁徵博引,皆成文章。古今中外,逸聞趣事,娓娓而談,引人入勝。題材可以是一座破屋(《雅舍》),一塊醃豬肉(《醃豬肉》),一句廢話(《廢話》),或者一個盆景(《盆景》)……讀梁實秋,先讀平淡,再讀絢爛,而後復歸於平淡,如一杯清水,透明清冽,令人回味無盡。平淡乃佛法,樑曾説:“絢爛之極歸於平淡,但是那平不是平庸的平,那淡不是淡而無味的淡,那平淡乃是不露斧斫之痕的一種藝術韻味。”

梁實秋(1903—1987),著名文學評論家、散文家、翻譯家。曾與徐志摩、聞一多創辦新月書店,主編《新月》月刊。後遷至台,歷任台北師範學院英語系主任、英語教研所主任、文學院院長、國立編譯館館長。代表作有《雅舍小品》、《雅舍談吃》、《看雲集》、《偏見集》、《秋室雜文》、長篇散文集《槐園夢憶》等。譯有《莎士比亞全集》等。主編有《遠東英漢大辭典》。

梁實秋聽梁啟超演講,見任公走上講台,打開他的講稿,眼光向下面一掃,然後是他的極簡短的開場白,一共只有兩句,頭一句是:“啟超沒有什麼學問,”眼睛向上一翻,輕輕點一下頭:“可是也有一點嘍!”

抗戰時期,梁實秋住在重慶北碚“雅舍”時,有一天冰心來訪。飯後,冰心在梁實秋的紀念冊上題字:

一個人應當像一朵花,不論男人或女人。花有色、香、味,人有才、情、趣,三者缺一,便不能做人家的一個好朋友。我的朋友中,男人中只有梁實秋最像一朵花……

此時,圍在一旁的客人不高興了,特別是一位女作家叫嚷得最激烈:“實秋最像一朵花,那我們都不夠朋友了!”

冰心平靜地説:“少安毋躁,我還沒有寫完呢。”

於是,冰心接着又寫道:“雖然是一朵雞冠花,培育尚未成功,實秋仍須努力。”

大家換顏一笑後,便給梁實秋贈了個“雞冠花”的綽號。

梁實秋曽跟人講過一個笑話,他説每次王敬羲(香港正文出版社的頭)離開樑府,都要偷偷在門口留下一泡小便才去。梁實秋一直裝做不知道。有一天,王敬羲居然很神氣的自動招出來,他説:“每次我都撒泡尿才走,樑先生知道嗎?”樑先生答道:“我早知道,因為你不撒尿,下次就找不到我家啦!”這個故事,叫做“薑是老的辣”。

梁實秋先生畢生致力於研究莎士比亞,遂成為這方面的權威。

他原計劃用20年時間把《莎士比亞全集》譯成中文,但結果卻耗用了他30年的時間。

在朋友們為他舉行的“慶功會”上,他在發表演講時説道:“要翻譯《莎士比亞全集》必須具備三個條件,”大家洗耳恭聽,他停了一下,又説,“第一,他必須沒有學問。如果有學問,他就去做研究、考證的工作了;第二,他必須沒有天才。如果有天才,他就去做研究、寫小説、詩和戲劇等創作性工作了;第三,他必須能活得相當久,否則就無法譯完。很僥倖,這三個條件我都具備,所以我才完成了這部鉅著的翻譯工作。”

一席幽默語,贏得笑聲掌聲一片。

梁實秋在抗日高潮中仍大寫悠閒文字,被左翼作家批評為“抗戰無關論”。他自我辯解説,人在情急時固然可以操起菜刀殺人,但殺人畢竟不是菜刀的使命。梁實秋一直堅持自己的態度,後來的成就也很高,一人獨立譯完了《莎士比亞全集》。有人説,當我們承認梁實秋的貢獻時,更不該忘記瞿秋白這樣的,情急用菜刀去救國救民,甚至連自己的珠玉之身也撲上去的人。

蘇軾軼事 篇六

蘇軾軼事

少立範滂志  生十年,父洵遊學四方,母程氏親授以書,聞古今成敗,輒能語其要。程氏讀東漢《範滂傳》,慨然太息,軾請曰:“軾若為滂,母許之否乎?”程氏曰:“汝能為滂,吾顧不能為滂母耶?”(《宋史蘇軾列傳》)

文驚歐公  嘉v二年,試禮部。方時文磔裂詭異之弊勝,主司歐陽修思有以救之,得軾《刑賞忠厚論》,驚喜,欲擢冠多士,猶疑其客曾鞏所為,但置第二,復以《春秋》對議居第一,殿試中乙科,後以書見修,修語梅聖俞曰:“吾當避此人一頭地。”聞者始譁而厭,久乃信服。(《宋史蘇軾列傳》)

何須出處  東坡《刑賞忠厚之至論》用“皋陶曰‘殺之三’,堯曰‘宥之三’。”梅聖俞為小試官,以示歐公,公曰:“此出何書?”聖俞曰:“何須出處!”及揭榜,見東坡姓名,歐公曰:“此郎必有所據。”及謁謝,首問之,東坡亦對曰:“何須出處!”與聖俞語合。公賞其豪邁。(《宋人軼事彙編》)

名懾舉子  (東坡)初赴制舉之召到都下,是時同召試者甚多。相國韓魏公語客曰:“二蘇在此,而諸人亦敢與之較試,何也?”此語既傳,於是不試而去者,十蓋八九矣。(《宋人軼事彙編》)

老兵有鑑識  東坡在玉堂,一日,讀杜牧之《阿房宮賦》凡數遍,每讀徹一遍,即諮嗟歎息,至夜分猶不寐。有二老兵皆陝人,給事左右,坐久甚苦之。一人長歎操西音曰:“知他有甚好處,夜久寒甚不肯睡。”連作冤苦聲,其一曰:“也有兩句好。”其人大怒曰:“你又理會得甚底?”對曰:“我愛他道‘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叔黨卧而聞之,明日以告。’”東坡大笑曰:“這漢子也有鑑識。”(《宋人軼事彙編》)

作文先有意  有問作文之法於東坡,坡曰:“譬如城市中種物,欲致為我用,有一物焉,曰錢,得錢則物皆為用。作文先有意,則經史皆為我用。”(《宋人軼事彙編》)

平生快意事  東坡嘗謂:“某平生無快意事,惟作文章,意之所到,則筆力曲折,無不盡意。自謂世間樂事無逾此矣。”(《宋人軼事彙編》)

換羊肉書  黃魯直戲東坡曰:“昔右軍書為換鵝書,近日韓宗儒性饕餮,每得公一帖,於殿帥姚麟家換羊肉數斤,可名公書為換羊書矣。”公在翰苑,一日宗儒致簡相寄,以圖報書。來人督索甚急,公笑曰:“傳語本官,今日斷屠。”(《宋人軼事彙編》)

(選自王洪主編《古代散文百科大辭典(修訂版)》學苑出版社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