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蘇軾的故事【精品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3.09W

蘇軾的故事【精品多篇】

蘇軾的故事 篇一

説蘇軾是著名詩人,大家肯定都是贊成的,説蘇軾是宋代著名的詞人,大家更是不能反對,説蘇軾是一個散文大家,大家也無法反駁,説蘇軾是書畫大家,也是正確的,但是要説蘇軾是一個吃貨,可能大家就要思考一二了。一個宋代著名的大文學家,怎麼就成了一個吃後了呢?

這個問題,若是細想,那還真沒什麼問題,蘇軾他就是一個吃貨。有句古話叫做“君子遠庖廚”,也就是説一般在古代的男子,都不會燒火做飯,認為這有失體統。特別是讀書人,更是不會下廚房。現今有道名菜,名字叫“東坡肉”,蘇軾好東坡居士,這道肉就是他所創。若不是正宗的吃貨,若不是對吃食有着很高的追求,蘇軾這麼一個文學大家,同時還是一個宋代官員,怎麼會下廚房,甚至還創作了一道菜呢?

蘇東坡愛吃肉,“卯酒困三杯,午餐便一肉”,於是他自己創了這麼一道糯而不油膩,味醇汁濃,酥爛而形不碎的“東坡肉”。不僅如此,他還作了一首與豬肉有關的打油詩:

黃州好豬肉,價賤如糞土。

富者不肯吃,貧者不解煮。

慢着火,少着水,火候足時它自美。

每日早來打一碗,飽得自家君莫管。

除了東坡肉,還有一道東坡涼粉。據傳蘇東坡在鳳翔府任籤書判官時,到鳳翔東湖避暑。夏日炎炎,天氣悶熱,蘇東坡想要吃一些清涼爽口之物。

於是他讓僕人娶了一些小扁豆,然後將豆子研磨成粉狀,然後細細熬煮成糊狀,盛入石頭器皿中待其冷卻後,切成條狀,配以鹽醋辣椒等佐料涼拌,因其口感爽、滑、並有清涼解暑之功效,此後在鳳翔各地廣為流傳,時人為了紀念蘇東坡,於是將這道菜命名為“東坡涼粉”。這道菜與“東坡肉”一樣,流傳至今。

除了東坡肉和東坡涼粉,其他與蘇東坡有關的食物,還有東坡墨魚、東坡豆腐等。

蘇東坡還精於茶道,在他的詩文中,有許多燴炙人口的詠茶佳作,流傳下來。《次韻曹輔寄豁源試焙新芽》:“仙山靈草濕行雲,洗遍香肌粉未勻。明月來投玉川子,清風吹破武陵春。 要知玉雪心腸好,不是膏油首面新。戲作小詩君勿笑,從來佳茗似佳人。”他創作的散文《葉嘉傳》,以擬人手法,形象地稱頌了茶的歷史、功效、品質和製作等各方面的特色。

從以上的故事來看,蘇東坡絕絕對對是一個吃貨。

蘇軾是一個歷史名人,被後人所熟知,不只是他的詩詞散文,關於他的一些小故事,也在後世流傳了許多。

秦少游娶蘇小妹的時候,按習俗要做催粧詩,秦少游在前方就已經被為難了許久,好不容易到了新房門口,哪知道蘇小妹説了一個上聯,秦少游久久思考而無所得,正抓耳撓腮之際,蘇東坡在一旁遠處拾一石子遠遠丟進湖中,秦少游靈光一現,當即對:“投石衝開水底天”。如此得蘇東坡相助,秦少游才順利娶得美人歸。

蘇軾自幼聰慧,少年時讀書常常受到師長的稱讚,久而久之自然就養成了自負的性子。有一次他在自己的門前貼了一副對聯:“識遍天下字,讀盡人間書。”哪知道沒過多久就被人打臉了,一個老婦人拿着一本書前來尋問,書中那字複雜深奧,蘇軾也不認識書中的字。

婦人藉此婉轉批評了蘇軾,蘇軾受了教訓,知道自己並沒有那麼能幹,需要學習的還有許多,於是將那對聯改為:“發奮識遍天下字,立志讀盡人間書”。此後蘇軾發奮讀書,這個故事一時傳為佳談。

蘇軾的故事 篇二

“蘇式”背書的好方法

蘇軾11歲時便開始認真準備起了科舉考試。為應付考試,學生必須讀經史詩文,經典古籍必須熟讀以至全篇能背誦。在班上背誦時,學生必須背向老師而立,以免偷看敞開在老師桌子上的文章。

肯發奮努力學習的學生能把歷史書上的文字整篇背過。背書時不僅要注重文章的內容、知識,連文字措辭也不可忽略,因為作文章用的詞彙就是從這裏學來的。

這種背誦記憶實在是一件艱難而費力的苦事。傳統的老方法則是要學生背一整本書,書未加標點,要學生予以標點,用以測驗學生是否徹底瞭解。最努力苦讀的學生竟會將經書和正史抄寫一遍,蘇軾讀書時也用這種方法。因為將一本書逐字抄寫之後,對那本書所知的深刻,決非僅僅閲讀多次所能比。這樣的用功方法,對蘇軾的將來大有好處,因為每當他向皇帝進諫或替皇帝草擬聖旨之時,或在引用歷史往例之時,他決不會茫然無頭緒,就如同現代律師引用判例一般。再者,在抄書之時,蘇軾也會利用機會練習書法。

蘇軾的書法成就在歷史上是很高的,他的《黃州寒食帖》被譽為天下第三行書。他絕大部分的字都相當平實、樸素,雖然他的字的特徵是外形左低右高,但一股汪洋浩大的氣息自是他個人的特點,就像他淵博的學問一樣——神龍變化不可測,他偶露一下手筆的《黃州寒食帖》就已經驚天動地了。由此,蘇軾的書法成就被列為宋朝四大書法家之首。

蘇軾的故事 篇三

有一個蘇軾的故事,體現了他的學問淵博而且運用靈活。宋朝與遼國結盟,兩國使者往來,時常以詩文相互談謔。元佑(宋哲宗趙煦年號,1086-1093)間東坡就擔任接待遼國使者的工作。遼國使者素聞東坡的大名,想出一個奇題來使他答不出來。他們國家素來有一個對子,是“三光:日、月、星”。大凡用數字來對,必然產生難以克服的困難。你如果答四什麼,那麼下接四樣東西,就多了一個字。所以他們整個國內,沒有能對出來的。使者首先就以這個對子請教東坡。東坡答:好的,好的。就對使者的助手説:“我能對,而您不能對,也不是可以全大國之體的事。我對‘四詩:風、雅、頌。’這是一個天生的對子,何不以這去回覆您的主人?”(我們知道,詩經分風雅頌三種類型。而雅有大雅與小雅之分。四種詩的類型,就暗含在風雅頌三個字之中,這就克服了上面所説的難關。)

助手依照東坡的話去回覆,正在歎愕之時,東坡又徐徐地説道:“我也有一個對子,‘四德:元、亨、利。’”(我們知道,《易經》的乾卦首句是‘乾:元亨利貞。’乾有四德,元亨利貞。這裏東坡只説了元亨利,而沒有説貞。真的是‘犯了常識性的錯誤’。)使者似乎抓住了東坡的把柄,睢盱(張目仰視貌)要來辯論,指出東坡的“失誤”。東坡説:“你以為我忘記其一嗎?請不要吱聲,我對‘兩朝兄弟邦’。您是外國的臣子,不知道這是仁祖的廟諱。(仁祖,即仁宗趙禎。禎與貞同音,臣子是不能説出皇帝的名諱的。)”使者實在是想不到,有這樣的情況。大駭服。既而互相談話,都為東坡所勝。使者自愧不如。一直到白溝往返,咬着舌頭不敢再説什麼了。

蘇軾的故事 篇四

東坡涼粉

相傳北宋時期,大文學家蘇東坡任鳳翔府(今陝西鳳翔縣) 籤書判官時,於鳳翔東湖避暑,炎炎夏日無清涼爽口之物下肚,特命人取濱豆(也稱作小扁豆)研磨成粉,熬製成糊狀,盛入石頭器皿中待其冷卻後,切成條狀,配以鹽醋辣椒等佐料涼拌,因其口感爽、滑、並有清涼解暑之功效,之後流傳與鳳翔民間。後人為紀念他稱其為“東坡涼粉”並流傳至今。

蘇軾的故事 篇五

王朝雲,字子霞,北宋之時西湖名妓。因為家境貧困,所以王朝雲很小的時候就被賣到西湖邊上的歌舞班子裏學習歌舞。隨着年齡的增長,王朝雲的姿色越發美麗,而歌舞更是西湖一絕,於是很快就打響了名聲,成為西湖名妓。

蘇軾,字子瞻,又字和仲,號東坡居士,後人常稱其為蘇東坡。蘇軾是北宋時期著名大文豪,是北宋文學最高成就的代表,詩、詞、散文、書、畫都是一絕,可謂全才。詩歌方面,蘇軾與黃庭堅並稱蘇黃。詞作方面,開創了豪放風格的詞派,與同為豪放派代表的辛棄疾並稱蘇辛。散文著述宏富,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與歐陽修並稱歐蘇,善書而工於畫,受到世人追捧。

大才子與名妓佳人,是古代小説劇目中的標配,蘇軾與王朝雲這位清麗佳人又有着怎樣的愛情故事呢?

王朝雲與蘇軾相識,是在蘇軾被貶謫杭州之時。一次友人相邀,蘇軾欣然赴宴,就這樣不期然的與王朝雲相遇。王朝雲當時還是歌舞班子的頂樑柱,陪客之時她是大頭。蘇東坡作為客人,自然得其相陪。蘇軾正喝着酒,見一清麗佳人款款而來,面容精緻,素衣淡粧卻更顯氣質出眾,仿若雨後百合,清新雅緻。待細細一看,才發現此女不正是方才濃粧豔抹,歌舞出眾的。舞姬嗎?

一個女子竟然給人兩種不同的感覺,蘇軾因此有感而發,得出後來傳頌千年的經典詩句:水光瀲灩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粧濃抹總相宜。

這個時候,我們並不能知道蘇軾是否對王朝雲起了男女之情,畢竟王朝雲當時年僅十七歲。不過後來蘇軾的夫人王弗卻覺得王朝雲不錯,主動將其贖入府中。入了蘇府之後,王朝雲是以丫鬟的身份在蘇府過活的。

王弗贖王朝雲也許是察覺到了蘇軾對王朝雲的好感,也許是自己覺得王朝雲此人不錯,也許兩者兼有。總之王朝雲入了蘇府之後,很得蘇氏夫婦的喜愛。王朝雲因為幼時被賣入歌舞館,所以並不能識文斷字,於是蘇軾便耐心教授王朝雲讀書寫字、音樂舞蹈、詩詞歌賦。

王朝雲陪伴了蘇軾二十多年,但實際上是在黃州的時候,王朝雲才被正式抬為侍妾的。這之前,蘇軾與王朝雲有沒有跨出那一步我們並不知道。我們能猜想的是,王朝雲與蘇軾最終會選擇在一起,是有感情基礎的。他們的愛情也許萌發在初見之時,隨後在不斷的相處中慢慢成長,最後到了談婚論嫁的地步。蘇軾喜歡王朝雲的體貼,王朝雲敬慕蘇軾的才學,才子佳人,十分登對。

王朝雲陪伴蘇軾度過了人生中最為低谷的兩個時期,作為患難夫妻,蘇軾對王朝雲有着很深的感情,王朝雲對蘇軾的瞭解和深入,絕對算的上是一位紅顏知己。而蘇軾呢?也為她寫了許多優美詩篇,字字含情,句句入心。

《朝雲詩》

不似楊枝別樂天,恰如通德伴伶元;

阿奴絡秀不同老,無女維摩總解禪。

經卷藥爐新活計,舞衫歌板舊姻緣;

丹成逐我三山去;不作巫山雲雨仙。

《西江月梅花》

玉骨那愁瘴霧?冰肌自有仙風,

海遷時過探芳叢,倒掛綠毛麼鳳。

素面反嫌粉涴,洗粧不褪脣紅,

高情已逐曉雲空,不與梨花同夢。

蘇軾的故事 篇六

唐宋八大家,又稱唐宋古文八大家,是中國唐代韓愈,柳宗元和宋代蘇軾、蘇洵、蘇轍、王安石、曾鞏、歐陽修八位散文家的合稱。其中韓愈、柳宗元是唐代古文運動的領袖,歐陽修、三蘇等四人是宋代古文運動的核心人物,王安石、曾鞏是臨川文學的代表人物。他們先後掀起的古文革新浪潮,使詩文發展的陳舊面貌煥然一新。

蘇軾是其中之一,蘇軾就是蘇東坡,是我國宋代大文豪。説起蘇軾大家並不陌生,都知道他才識淵博為人闊達。曾寫下赤壁賦——“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的名篇!

有個叫佛印的禪師,是蘇軾的一個好友,他德高望重,佛學精湛。蘇軾受他的影響也學了些禪道。

一次蘇軾和這位老友比試坐禪。佛印欣然答應。蘇軾坐了許久微微張開眼朝佛印看了看,然後滿懷大笑。佛印問道:“你為何發笑?”

蘇軾答曰:“我現在看你就像一坨牛糞!”

佛印不作聲,問道:“那你可知現在我看你像什麼?”

蘇軾回答道:“不知道!”

佛印回答:“我看你現在像一尊佛!”

蘇軾聽完哈哈大笑,比先前笑的更歡了,回到家中還大笑不止。他妹妹蘇小妹見哥哥如此發笑不知何故,問道:“什麼事笑的如此之歡?”

“今天我和佛印比試坐禪,我看到佛印的樣子説他像一坨牛糞!結果佛印看到我的樣子他説我像一尊佛!虧他還是佛學大師!哈哈哈…”蘇軾説完仍是大笑。

“哥哥,虧你還笑得出來!你就是比不過人家!你輸了!”蘇小妹説道。

“我哪裏輸了?”蘇軾不解的問道。

“你看人家像一坨牛糞,説明你當時的心裏想的就是牛糞;而佛印説看你像一尊佛,説明他心中想的是佛!禪學高深你還差的遠呢!”蘇小妹説道。

蘇軾聽後想了想覺得有理,從此以後更加用心向佛印學習禪道。

善惡本事同根,所謂一念成佛,一念成魔就是這個道理!

任何一門學問皆有他的道德高深之處,如果不明其理,只是妄加推斷,憑一己之力實在太過於牽強。所悟出的道理也不過凡塵爾爾,實難端上大雅之堂。只有靜心悟道,理會本意,從根本出發,方可體會出天地大道,禪道高深!

心靜則寧!不受凡塵事物干擾,寧靜以致遠,才能打開心靜,向更加廣遠的方向發展,拓展自己的視野!

人本該如此!不必為那凡塵瑣事擾亂心智,向更高深的學界進軍!

蘇軾的故事 篇七

淘氣少年的神來之筆

蘇軾6歲進入私塾學習。這個私塾不算小,有學童一百多人,卻只有一位老師,是個道士。蘇軾的絕頂聰明,很快就顯露出來。在那麼多的學童之中,他最受老師的喜歡。

平時,蘇軾在讀書之外,也有多方面的興趣。放學回家後,他常常觀察院子中的鳥巢。因為母親已經嚴格告誡蘇軾和家中的使女,不得捕捉鳥雀,因此許多鳥雀就在庭院的樹枝上做巢,低得孩子們都可以望得見。有一隻羽毛極其美麗鮮豔的小鳥,一連數日到蘇軾家的庭院去,在庭院一棵果樹上搭建了一個鳥巢,蘇軾對這個鳥巢視若珍寶,幾乎每天放學回家都要看一次。蘇軾對童年時候庭院裏的這隻小鳥印象特別清楚。

那時候,蘇軾的叔叔已經做了官,朝廷裏的官員在經過眉山鎮的時候,都要到蘇家拜訪。每次有官員的時候,家裏都會忙亂一陣,使女們光着腳各處跑,到菜園去摘菜、宰雞,準備筵席待客。蘇軾這時候也常常會幫忙,揮汗如雨地體會着勞動的快樂。

蘇軾和堂兄妹們那時候最大的樂趣就是在菜園中掘土。每次掘土,孩子們都會有不同的收穫。一天,孩子們掘出來一塊美麗的石板,這石板既有晶瑩的光澤,又有精美的綠色條紋。當他們敲擊的時候,石板發出清脆的金屬聲。蘇軾拿起這塊石板説道:“我用它來做硯台怎麼樣?”堂妹説:“我看石板這麼漂亮,不如找個工匠打磨後做首飾。”蘇軾搖着頭説:“你看石板紋理多疏,一定易吸收水分,保持潮濕,我看還是用來做硯台比較好。”父親得知這件事後,心中暗暗驚喜蘇軾小小年紀竟如此心思細膩,遂找來工匠,將石板打成一塊硯台送給蘇軾,蘇軾一直把這個硯台帶在身邊,陪伴他度過金色的少年時光。

蘇軾10歲的時候,已經能寫出出奇的詩句。在他那篇《黠鼠賦》裏,有兩句是這樣的:“不一於汝,而二於物,故一鼠之齧而為之變也。人能碎千金之璧,不能無失聲於破釜;能搏猛虎,不能無變色於蜂蠆。”這篇短文描寫的是一隻狡猾的小老鼠,掉入一個瓦甕裏,假裝已死,等人把甕倒在地上,便急速逃去,這樣把人欺騙過。蘇軾能寫出這樣的篇章與他平時興趣廣泛,熱愛觀察生活是分不開的。

在私塾裏,先生常常會講到當時朝廷上的許多著名學者。蘇軾的童年,正是宋朝處於最賢明的君主統治之下,國內太平無事,原來西北的遊牧民族如金、遼、西夏,這些少數民族本來常常為患中國,這時也與宋朝相安無事。於是宋朝時期的文學藝術蓬勃發展,湧現出了許多傑出的人士。也正是在這個時候,蘇軾從私塾先生那裏,首次聽到了歐陽修、范仲淹等人的大名,心中也埋下了理想的種子。

蘇軾的故事 篇八

蘇軾的《定**》,大家都很熟悉了。還有一篇《遊蘭溪》,可能很多人不記得了:

黃州東南三十里為沙湖,亦曰螺螄店。予買田其間,因往相田得疾。聞麻橋人龐安常善醫而聾。遂往求療。安常雖聾,而穎悟絕人,以紙畫字,書不數字,輒深了人意。餘戲之曰:“餘以手為口,君以眼為耳,皆一時異人也。”疾愈,與之同遊清泉寺。寺在蘄水郭門外二里許。有王逸少洗筆泉,水極甘,下臨蘭溪,溪水西流。餘作歌雲:

山下蘭芽短浸溪,鬆間沙路淨無泥,蕭蕭暮雨子規啼。

誰道人生無再少?君看流水尚能西,休將白髮唱黃雞。

是日劇飲而歸。

大概就是説他前兩天因為去一個叫沙湖的地方看自己買的地,得病了,然後找了個聾啞人看病如何如何,這件事發生於元豐五年三月。説到這裏,可能有人已經想起來了,《定**》前面有一句説明: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餘獨不覺,已而遂晴,故作此。

我當時上課看到這裏,是真的笑,笑出聲。

兩件事連起來,我們可以看到蘇軾在三月七號去沙湖看地的時候碰上下雨了,而且沒傘,人家都躲雨,只有他“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