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立夏節氣的民間習俗及氣候特點精品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2.82W

立夏節氣的民間習俗及氣候特點精品多篇

立夏養生注意事項 篇一

1、心態

戒躁制怒——火夏傷心,人的情緒波動大,要戒躁制怒,心靜自然涼。以平和的心氣,無鬱無怒,精神飽滿地投入到生活和工作中去。

2、飲食

清火祛濕——夏季人們普遍易出汗,對心臟陰液消耗大,從現代醫學的角度來看,流汗過多易引起電解質紊亂,可適當喝點淡鹽水或糖水以解“體渴”。

夏天雨水相對多,濕氣也重些,因此還要及時清火祛濕,可適當喝些涼茶以清心火、利小便,帶走體內濕熱。

3、作息

夜卧早起——宜比春日稍晚點睡、早點起;結合夏天白晝長的特點,中午有條件的儘量小睡片刻,養足心臟陽氣,有助緩解疲勞。

4、活動

無厭於日——早晚有風,空氣相對好些,在户外活動的時間可適當延長一些,切忌早早關進空調房裏不出汗,久而寒氣太盛更傷身;但午間天氣炎熱,容易中暑,儘量減少烈日下活動時間太久或者烈日下暴曬。

立夏節氣的氣候特點 篇二

立夏以後,江南正式進入雨季,雨量和雨日均明顯增多,連綿的陰雨不僅導致作物的濕害,還會引起多種病害的流行。小麥抽穗揚花是最易感染赤黴病的時期,若預計未來有温暖但多陰雨的天氣,要抓緊在始花期到盛花期噴藥防治。南方的棉花在陰雨連綿或乍暖乍寒的天氣條件下,往往會引起炭疽病、立枯病等病害的`暴發,造成大面積的死苗、缺苗。應及時採取必要的增温降濕措施,並配合藥劑防治,以保全苗爭壯苗。“多插立夏秧,穀子收滿倉”,立夏前後正是大江南北早稻插秧的火紅季節。“能插滿月秧,不薅滿月草”,這時氣温仍較低,栽秧後要立即加強管理,早追肥,早耘田,早治病蟲,促進早發。中稻播種要抓緊掃尾。茶樹這時春梢發育最快,稍一疏忽,茶葉就要老化,正所謂“穀雨很少摘,立夏摘不輟”,要集中全力,分批突擊採製。

立夏前後,華北、西北等地氣温回升很快,但降水仍然不多,加上春季多風,蒸發強烈,大氣乾燥和土壤乾旱常嚴重影響農作物的正常生長。尤其是小麥灌漿乳熟前後的乾熱風更是導致減產的重要災害性天氣,適時灌水是抗旱防災的關鍵措施。“立夏三天遍地鋤”,這時雜草生長很快,“一天不鋤草,三天鋤不了。”中耕鋤草不僅能除去雜草,抗旱防漬,又能提高地温,加速土壤養分分解,對促進棉花、玉米、高梁、花生等作物苗期健壯生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立夏後,是早稻大面積栽插的關鍵時期,而且這時期雨水來臨的遲早和雨量的多少,與日後收成關係密切。農諺説得好:“立夏不下,犁耙高掛。”“立夏無雨,碓頭無米。”民間還有畏忌夏季炎熱而稱體重的習俗,據説這一天稱了體重之後,就不怕夏季炎熱,不會消瘦,否則會有病災纏身。江西一帶還有立夏飲茶的習俗,説是不飲立夏茶,會一夏苦難熬。早在古代的君王們也常在夏季初始的日子,到城外去迎夏,迎夏的日子就是立夏日。

《禮記月令》篇,解釋立夏曰:“螻蟈鳴,蚯蚓出,王瓜生,苦菜秀。”説明在這時節,青蛙開始聒噪着夏日的來臨,蚯蚓也忙着幫農民們翻鬆泥土,鄉間田埂的野菜也都彼此爭相出土日日攀長。清晨當人們迎着初夏的霞光,漫步於鄉村田野、海邊沙灘時,你會從這温和的陽光中感受到大自然的深情。於鄉村田野、海邊沙灘時,你會從這温和的陽光中感受到大自然的深情。

立夏節氣民間習俗 篇三

鬥蛋

中午,家家户户煮好囫圇蛋,用冷水浸上數分鐘,再套上早已編織好的彩色絲網袋掛於孩子頸上。孩子們便三五成羣鬥蛋。鬥蛋時蛋頭鬥蛋頭,蛋尾擊蛋尾。一個一個鬥過去,破者認輸,最後分出高低。蛋頭勝者為第一,蛋稱大王;蛋尾勝者為第二,蛋稱小王或二王。諺稱:“立夏胸掛蛋,孩子不疰夏”疰夏是夏日常見的腹漲厭食,乏力消瘦,小孩尤易疰夏。民間相傳立夏吃蛋拄心。因為蛋形如心,人們認為吃了蛋就能使心氣精神不受虧損。

嘗三鮮

無錫有“立夏嘗三鮮”習俗,分地三鮮、樹三鮮、水三鮮。地三鮮即蠶豆、莧菜、黃瓜;樹三鮮即櫻桃、枇杷、杏子;水三鮮即海螄、河豚、鰣魚。蘇州有“立夏見三新”之諺,三新為櫻桃、青梅、麥子,用以祭祖。常熟則更為豐盛,有“九葷十三素”之説,九葷為鯽、鹹蛋、螺鰤、熄雞(微火煨熟,用多種香料加工而成)、醃鮮、滷蝦、櫻桃肉;十三素包括櫻桃、梅子、麥蠶(新麥揉成細條煮熟)、筍、蠶豆、矛針、豌豆、黃瓜、萵筍、草頭、蘿蔔、玫瑰、松花。南通則吃煮雞、鴨蛋。

立夏飯

這天的飲食,必吃煮雞蛋、全筍、帶殼豌豆等特色菜餚,民間相傳立夏吃蛋拄心,因蛋形如心,吃了蛋使心氣精神不虧損;吃竹筍拄腿,寓人雙腿像春筍健壯有力,能涉遠路;吃豌豆拄眼,帶殼豌豆形如眼睛,祈禱一年眼睛像新鮮豌豆那樣清澈,無病無災。吃筍和蠶豆及青梅、茶葉蛋、蠶豆,認為可防“疰夏病”(每逢夏天人會清瘦、無力)。再是吃軟菜(君踏菜),説吃後夏天不會生痱子,皮膚會像軟菜一樣光滑。南方立夏喜歡用赤豆、黃豆、黑豆、青豆、綠豆等拌合白粳米,煮成“五色飯”,俗稱吃“立夏飯”。烏米飯也是立夏一大美食:先把烏樹葉搗爛,冷水中浸泡後去渣,再將糯米浸入烏葉汁浸透變成黑色,放入鐵鍋蒸熟,撒上白糖即可。

小知識:客家人很喜歡吃雞腸面,每逢立夏,家家都有吃雞腸面的習慣,每人都要親手揉制雞腸面。這時老人會念叨説:“長長雞腸面,人人都要食;立夏吃了面,人人腳骨健。”希望全家人吃了雞腸面,都會變得精力旺盛,身強體壯,無病消災,幹活起勁,多福多壽。

野炊

嘉興有立夏燒野米飯的習俗。野米飯一般為兒童結夥舉辦,各家湊柴米,從田中採摘新鮮蠶豆,在野外搭鍋燒煮蠶豆飯(也有加入少量鹹肉、春筍的)。在湖州,村裏兒童三五成羣,去村外燒野米飯,米是向各家討來的百家米,菜餚可到任何一家田地上採摘蠶豆、豌豆(不算偷,但不準只採一塊田,要多跑幾塊田頭),有的兒童下河灘捕魚,女童支好鍋,拾好柴。認為吃過野鍋飯,不疰夏,人也變得聰明、勤快。德清農家在十二月十二蠶花生日時,用米粉捏成小狗數只,掛在通風處陰乾,俗呼“立夏狗”。等到立夏節燒野鍋飯時,將米粉小狗洗淨,與野鍋飯同煮食,據説兒童吃了體質比狗還要強健。大人在家吃立夏酒。這一天市場上有麥芽糖餅供應,也有自己做的。

七家粥

民間傳説立夏這天喝立夏粥可保一年平平安安、無病無災。浙東農村立夏吃“七家粥”與“七家茶”也算是立夏嘗新的另一種形式,七家粥是彙集了左鄰右舍各家的米,再加上各色豆子及紅糖,煮成一大鍋粥,由大家來分食。有的還往裏面加點荷葉、綠豆,醒脾開胃,消解暑熱。七家茶則是各家帶了白己新烘焙好的茶葉,混合後烹煮或泡成一大壺茶,再由大家歡聚一堂共飲。杭州人每逢立夏,要烹煮新茶,備了果品餅餌,在親戚鄰居之間,互相敬茶、饋贈。這些儀式是過去農村社會中重要的聯誼活動。是吃了這些粥,喝了這些茶,鄰里和睦,一心去夏耕夏種。

做夏、“鼎邊糊”

福州風俗流行煮鼎邊“做夏”。鼎邊糊(又稱鍋邊糊),用米漿涮鍋邊燒煮而成,配以蝦米、蝦油、葱菜、金針、黑木耳、蜆子,或少量香菇、蟶乾等海鮮清湯,其味極為葷美可口。立夏煮鼎邊“做夏”,盛行於明末清初。立夏已進入農忙旺季。這一天煮鼎邊,不光是一家人吃飽吃好然後下田勞動,還要互贈左鄰右舍一起品味。像涮鼎邊一樣,“一紋(涮)就熟”,藉以聯絡感情,體現福州人“金厝邊銀鄉里”的傳統美德。福建閩東地區立夏以吃“光餅”(麪粉加少許食鹽烘製而成)為主。閩東周寧、福安等地將光餅入水浸泡後製成菜餚,而蕉城、福鼎等地則將光餅剖成兩半,將炒熟了的豆芽、韭菜、肉、糟菜等夾而食之。

秤人

立夏吃罷中飯還有秤人的習俗。人們掛起一杆大木秤,秤鈎懸一根凳子,輪流坐到凳子上面秤。司秤人一面打秤花,一面講着吉利話。秤老人要説“秤花八十七,活到九十一”,秤姑娘説“一百零五斤,員外人家找上門”,秤小孩則説“立夏“稱人”秤花一打二十三,小官人長大會出山”。相傳諸葛亮收服孟獲,立夏日臨終囑他每年看望蜀主一次。後來晉滅蜀,孟獲依舊每年立夏去洛陽看望鬥,每次去都要秤阿斗的重量,以驗證是否被虧待。如輕了就要起兵反晉。晉武帝為了遷就他,就用糯米飯把阿斗餵飽。立夏秤人會對阿斗帶來福氣,人們也祈求上蒼給他們帶來好運。

吃夏餅

我國北方多種植小麥,立夏正是小麥上場時節,因此北方大部分地區立夏時有製作與食用麪食的習俗,意在慶祝小麥豐收。立夏的'麪食主要有夏餅、麪餅和春捲三種。夏餅又稱麻餅,形狀各異,有狀元騎馬、觀音送子、猴子抱桃等;麪餅,有甜、鹹兩種,鹹麪餅的用料有肉絲、韭菜等,蘸蒜泥食用,甜麪餅則多加砂糖;春捲,用精製的薄面餅,包着炒熟的豆芽菜、韭菜和肉絲等餡料,封口處用麪粉拌蛋清粘住,然後放在熱油鍋裏炸到微黃時撈起食用。

喝綠茶

江西、揚州等地有立夏飲茶的習俗。夏天酷暑炎熱,經常喝茶,尤其是偏涼性的綠茶,可以讓暑氣頓消,起到清熱解暑、利尿排毒的作用。另外,夏季氣温高,人體丟失的水分多,常喝茶可以及時補充水分。茶葉中含有的茶鹼是一種中樞神經的興奮劑,夏天喝茶消暑的同時也要注意避免出現“醉茶”的現象,不喝濃茶。不空腹喝茶、不大量喝茶,如果出現“醉茶”,可及時吃點東西,喝點白開水來緩解。

迎夏

崔駰在賦裏説:“迎夏之首,末春之垂。”古代,在立夏這天,皇帝要率文武百官到京城南郊去舉行迎夏儀式。君臣一律穿硃色禮服,配硃色玉佩,連馬匹、車旗都要硃紅色的,以表達對豐收的祈求和美好的願望。迎夏還要由皇帝賜給百官冬天儲存的冰塊。江浙一帶,人們不免有惜春的傷感,故備酒食為歡,好像送人遠去,名為餞春。吳藕汀《立夏》詩也説:“無可奈何春去也,且將櫻筍餞春歸。”在民間,立夏日人們則喝冷飲來消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