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24節氣立夏的習俗有哪些(精品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2.08W

24節氣立夏的習俗有哪些(精品多篇)

徽州立夏習俗:苧葉 篇一

立夏日,徽州城鄉均有吃苧葉,雞蛋,蠶豆,豌豆及用秤”稱人“的風俗。苧葉用野苧葉搗汁和糯米粉加糖蒸制而成,俗謂苧葉有清涼解毒的作用,吃可以防止生癤長痱。苧葉又稱”立夏“,有”吃了立夏,農事急如火“之諺。吃雞蛋時,要將雞蛋從門檻上滾下,讓孩子拾起來吃,意思是孩子象蛋一樣經得起摔打,易長易胖,不”賴夏“、用嫩蠶豆或豌豆和鮮筍、肉煮糯米飯吃,謂之”嘗新“,以盼好年歲。稱人是看一過夏季後,體重增加或減少了多少,是否”夏賴“、立夏日忌諱下雨,農諺雲:”立夏晴,好年成“;”立夏落,炒破鍋“、立夏落雨,意味着整個茶季濕氣重,用手工做茶的年代,”炒水草“會給茶農增加額外負擔。

立夏的四大民間傳統習俗 篇二

迎夏儀式

古代,人們非常重視立夏的禮俗。在立夏這一天,帝王要率文武百官到京城南郊去迎夏,舉行迎夏儀式。君臣一律穿硃色禮服,配硃色玉佩,連馬匹、車旗都要硃紅色的,以表達對豐收的祈求和美好的願望。宮廷裏“立夏日啟冰,賜文武大臣”。冰是上年冬天貯藏的,由皇帝賜給百官。

鬥蛋遊戲

立夏中午,家家户户煮好囫圇蛋(雞蛋帶殼清煮,不能破損),用冷水浸上數分鐘之後再套上早已編織好的絲網袋,掛於孩子頸上。孩子們便三五成羣,進行鬥蛋遊戲:蛋分兩端,尖者為頭,圓者為尾。鬥蛋時蛋頭鬥蛋頭,蛋尾擊蛋尾。一個一個鬥過去,破者認輸,最後分出高低。蛋頭勝者為第一,蛋稱大王;蛋尾勝者為第二,蛋稱小王或二王。諺稱:“立夏胸掛蛋,孩子不疰夏”,疰夏是夏日常見的腹漲厭食,乏力消瘦,小孩尤易疰夏。

立夏“秤人”

立夏吃罷中飯還有秤人的習俗,以此祈求上蒼帶來好運。人們在村口掛起一杆大木秤,秤鈎懸凳子,大家輪流坐到凳子上面秤人。司秤人一面打秤花,一面講着吉利話。秤老人要説“秤花八十七,活到九十一”。秤姑娘説“一百零五斤,員外人家找上門。勿肯勿肯偏勿肯,狀元公子有緣分。”秤小孩則説“秤花一打二十三,小官人長大會出山。七品縣官勿犯難,三公九卿也好攀”。

嚐鮮活動

立夏還有嘗新等節日活動。如蘇州有“立夏見三新”之諺,三新為櫻桃、青梅、麥子,用以祭祖。在常熟,嘗新的食物更為豐盛,有“九葷十三素”之説,九葷為鯽、鹹蛋、螺鰤、熄雞、醃鮮、滷蝦、櫻桃肉;十三素包括櫻桃、梅子、麥蠶、筍、蠶豆、矛針、豌豆、黃瓜、萵筍、草頭、蘿蔔、玫瑰、松花。在南通,則吃煮雞、鴨蛋。

立夏節氣習俗 篇三

養神

夏季除了飲食養生外,貴在養神。《素問·上古大真論》言:“精神內守,病安從來?”説明養神對於養生的重要性。進入夏季,由於天氣炎熱,人們往往心躁不安,從而產生許多精神方面的不良症狀。所以在精神調養方面,夏季應靜心養性,清心寡慾,戒大喜大悲。多靜心養神,少貪心雜念。

運動

夏天是晨練的好時節。中醫養生中講究“冬藏夏放”,也就是説冬季要注意營養和能量的積累,而夏季就要增強身體的新陳代謝能力,所以,晨練是不錯的。選擇。大家應早睡早起,加強鍛鍊,增強自身免疫力。

迎夏

在古代,人們非常重視立夏節氣。據載,每逢立夏這一天,帝王都要率文武百官到京城南郊,舉行迎夏儀式。因夏季五行為火,對應的顏色為紅色,所以,君臣在立夏這天一律穿硃色禮服,配硃色玉佩,連馬匹、車旗都要硃紅色的,以表達對豐收的企求和美好的願望。

鬥蛋

俗話説“立夏胸掛蛋,孩子不疰夏”。鬥蛋是舊時立夏流行的習俗。在立夏這天,家長們將煮好的雞蛋放入用紅繩或綵線編織的網套中,然後掛在孩子們的脖頸,供孩子們鬥蛋玩耍。在有的地方,則以五色絲線為孩子系手繩,稱“立夏繩”,祈求孩子平安健康。

稱人

立夏有“稱人”的習俗。古詩云:“立夏秤人輕重數,秤懸樑上笑喧閨。”因夏季炎熱,陽氣盛於外,容易導致人的胃口不濟、食慾不振、不思飲食,也就是人們常説的“苦夏”,從而造成人的身體在夏季消瘦。立夏稱人,大有“立此存照”的意味。待到立秋這天,人們便用“貼秋膘”的方式,補償夏天的損失。

養生

中醫認為:“暑易傷氣”,“暑易入心”。立夏時節,時值乾卦,自然界陽氣漸長、陰氣漸弱,相對人體臟腑來説,肝氣漸弱,心氣漸強。因此,夏季養生要以“養心”為主。

飲食

在飲食上,常吃堅果能夠有效強心護心。如常吃乾果、杏仁、山核桃和花生等堅果,都有助於保護心臟。而由於夏季陽氣盛於外,陰氣居於內,造成前文所説的“苦夏”,所以夏季應多以清淡食物為主,如白菜、苦瓜、絲瓜等。

夏季養心補心,除了多吃清淡食物,還應多吃些赤色或苦味食物,以養心安神,如小棗、蓮子、百合等,這些都能起到養心安神的作用。除此之外,在早晚餐時喝粥和湯類對身體也大有好處,既能生津止渴,清涼解暑,還可健脾祛濕,補養身體。

上海立夏習俗:麥蠶 篇四

立夏節,上海郊縣農民取麥粉和糖製成寸許長的條狀食物,稱麥蠶,人們吃了,謂可免”疰夏“、用立夏時青嫩的草頭和入米粉,油煎成餅,叫做”攤粞“,為上海和浦東地區人民所喜食。還把糖梅子、酒釀、鹹蛋等作為當令食品,稱為時鮮,取以嘗口,稱嘗”三新“、

立夏節氣有何寓意 篇五

立夏時節萬物繁茂。明人《蓮生八戕》一書中寫有:“孟夏之日,天地始交,萬物並秀。”這時夏收作物進入生長後期,冬小麥揚花灌漿,油菜接近成熟,夏收作物年景基本定局,故農諺有“立夏看夏”之説。

水稻栽插以及其他春播作物的管理也進入了大忙季節。所以,我國古來很重視立夏節氣。據記載,周朝時,立夏這天,帝王要親率文武百官到郊外“迎夏”,並指令司徒等官去各地勉勵農民抓緊耕作。

嵊州立夏習俗:豌豆糯米飯 篇六

嵊州立夏有鬥蛋的風俗。

是日中午,家家户户煮好囫圇蛋(雞蛋帶殼清煮,不能破損),用冷水浸上數分鐘之後,再套上早已編織好的絲網袋,掛於孩子頸上。孩子們便三五成羣,進行鬥蛋遊戲。蛋分兩端,尖者為頭,圓者為尾。鬥蛋時蛋頭鬥蛋頭,蛋尾擊蛋尾。一個一個鬥過去,破者認輸,最後分出高低。蛋頭勝者為第一,蛋稱大王;蛋尾勝者為第二,蛋稱小王或二王。

中飯是糯米飯,飯中摻雜豌豆。桌上必有煮雞蛋、全筍、帶殼豌豆等特色菜餚。鄉俗蛋吃雙,筍成對,豌豆多少不論。民間相傳立夏吃蛋拄心。因為蛋形如心,人們認為吃了蛋就能使心氣精神不受虧損。立夏以後便是炎炎夏天,為了不使身體在炎夏中虧損消瘦,立夏應該進補。嵊諺有旺生,寓人雙腿也像春筍那樣健壯有力,能涉遠路,寓意拄腿。帶殼豌豆形如眼睛。古人眼疾普遍,人們為了消除眼疾,以吃豌豆來祈禱一年眼睛像新鮮豌豆那樣清澈,無病無災。

立夏秤人的由來 篇七

立夏吃罷中飯還有秤人的習俗。人們在村口或台門裏掛起一杆大木秤,秤鈎懸一根凳子,大家輪流坐到凳子上面秤人。司秤人一面打秤花,一面講着吉利話。秤老人要説“秤花八十七,活到九十一。”秤姑娘説“一百零五斤,員外人家找上門。勿肯勿肯偏勿肯,狀元公子有緣分。”秤小孩則説“秤花一打二十三,小官人長大會出山。七品縣官勿犯難,三公九卿也好攀。”

打秤花只能裏打出(即從小數打到大數),不能外打裏。民間相傳諸葛亮與孟獲和劉阿斗的故事有關。據説孟獲被諸葛亮收服,歸順蜀國之後,對諸葛亮言聽計從。諸葛亮臨終囑託孟獲每年要來看望蜀主一次。諸葛亮囑吒之日,正好是這年立夏,孟獲當即去拜阿斗。

從此以後,每年夏日,孟獲都依諾來蜀拜望。過了數年,晉武帝司馬炎滅掉蜀國,擄走阿斗。而孟獲不忘丞相囑託,每年立夏帶兵去洛陽看望鬥,每次去則都要秤阿斗的重量,以驗證阿斗是否被晉武帝虧待。他揚言如果虧待阿斗,就要起兵反晉。晉武帝為了遷就孟獲,就在每年立夏這天,用糯米加豌豆煮成中飯給阿斗吃。

阿斗見豌豆糯米飯又糯又香,就加倍吃下。孟獲進城秤人,每次都比上年重幾斤。阿斗雖然沒有什麼本領,但有孟獲立夏秤人之舉,晉武帝也不敢欺侮他,日子也過得清靜安樂,福壽雙全。這一傳説,雖與史實有異,但百姓希望的即是“清靜安樂,福壽雙全”的太平世界。立夏秤人會對阿斗帶來福氣,人們也祈求上蒼給他們帶來好運。

閩南立夏習俗:吃蝦面 篇八

閩南家家户户常將紅糟摻入麪條中煮熟供全家食用,因紅糟色紅,為吉祥之色,又有發酵作用,以寓發達發財之意,而紅糟也幫助消化,有益健康。此俗衍化至後來,紅糟即被海蝦代替,謂之”吃蝦(夏與蝦閩南語同音)面“、海蝦煮熟後變紅,與紅糟色同,以此對夏季之祝願。

立夏之日,多有出嫁女兒備辦豬肉、豬肚、豬腰只、雞蛋麪線等物送給孃家老父母食用,稱為”補夏“、籍此對父母表表孝心。

無錫立夏習俗:嘗三鮮 篇九

無錫民間歷來有立夏嘗三鮮的習俗。

三鮮分地三鮮、樹三鮮、水三鮮。地三鮮即蠶豆、莧菜、黃瓜(一説是莧菜、元麥,蠶豆,也有説是莧菜、蠶豆、蒜苗);樹三鮮即櫻桃、枇杷、杏子(一有説是梅子、杏子、櫻桃,也有説是梅子、櫻桃、香椿頭);水三鮮即海螄、河豚、鰣魚(一説是鰣魚、鯧魚、黃魚,也有説是鰣魚、銀魚、子鱭魚)。其中以嘗地三鮮最為普遍。有的地方還有立夏吃黴豆腐的習俗,説吃了黴豆腐就不會倒黴。

立夏風俗活動有哪些 篇十

一、立夏吃蛋

雖然全國各地立夏這天的傳統食俗各有特色,但説起立夏那天最經典的食物就是“立夏蛋”了。立夏前一天,很多人家裏就開始煮“立夏蛋”了,一般用茶葉末或胡桃殼煮,看着蛋殼慢慢變紅,滿屋香噴噴。茶葉蛋應該趁熱吃,吃時倒上好的酒,內灑些許細鹽,酒香茶香,又香又入味。

“立夏吃蛋”的習俗由來已久。俗話説:“立夏吃了蛋,熱天不疰夏。”相傳從立夏這一天起,天氣晴暖並漸漸炎熱起來,許多人特別是小孩子會有身體疲勞四肢無力的感覺,食慾減退逐漸消瘦,稱之為“疰夏”。女媧娘娘告訴百姓,每年立夏之日,小孩子的胸前掛上煮熟的雞鴨鵝蛋,可避免疰夏。因此,立夏節吃蛋的習俗一直延續到現在。

古人認為,雞蛋圓圓溜溜,象徵生活之圓滿,立夏日吃雞蛋能祈禱夏日之平安,經受“疰夏”的考驗。立夏日一般在農曆的四月,“四月雞蛋賤如菜”,人們把雞蛋放入吃剩的“七家茶”中煮燒就成了“茶葉蛋”。後來人們又改進煮燒方法,在“七家茶”中添入茴香、肉滷、桂皮、薑末,從此,茶葉蛋不再是立夏的節候食品,而成為我國傳統小吃之一。

二、煮鼎邊做夏

立夏季節,福州風俗流行煮鼎邊“做夏”。鼎邊糊(又稱鍋邊糊),用米漿涮鍋邊燒煮而成,配以蝦米、蝦油、葱菜、金針、黑木耳、蜆子,或少量香菇、蟶乾等海鮮清湯,其味極為葷美可口。凡在福州生長或長期客居福州的人無不愛吃。它成為福州著名的風味小吃,成為福州地方的一種特殊標誌。離鄉旅居海外的福州人,在異國他鄉,一聽“鼎邊糊“三字,就好像見到家鄉的“倩影”,成為戀祖愛鄉的風味小吃。

三、立夏秤人

古詩云:“立夏秤人輕重數,秤懸樑上笑喧閨。”立夏之日的“稱人”習俗主要流行於我國南方,起源於三國時代:傳説劉備死後,諸葛亮把他兒子阿斗交趙子龍送往江東,並拜託其後媽、已回孃家的吳國孫夫人撫養。那天正是立夏,孫夫人當着趙子龍面給阿斗秤了體重,來年立夏再秤一次看增加體重多少,再寫信向諸葛亮彙報,由此形成傳入民間的風俗。據説這一天稱了體重之後,就不怕夏季炎熱,不會消瘦,否則會有病災纏身。吃完立夏飯後,在橫樑上掛一杆大秤,大人雙手拉住秤鈎、兩足懸空秤體重;孩童坐在籮筐內或四腳朝天的凳子上,吊在秤鈎上秤體重,謂立夏過秤可免疰夏。若體重增,稱“發福”,體重減,謂“消肉”。

傳説當然不可全信,但立夏“秤人”習俗在古時的一些地區很是興盛卻是無疑。從散存的民俗資料看,立夏“秤人”的操作有兩類。一類是在户外進行,懸秤於大樹,大多是給老人小孩稱量,以驗一年肥瘠;另一類則是在户內進行,懸秤於屋樑,由婦女們互相稱量,品肥論瘦,嘻哈打趣,倒似閨中游戲——蔡雲《吳覦》詩有證:“風開繡閣揚羅衣,認是鞦韆戲卻非。為掛量才上官秤,評量燕瘦與環肥。”

四、忌坐門檻

立夏日還有忌坐門檻之説。在安徽,道光十年《太湖縣誌》中記載:“立夏日,取筍莧為羹,相戒毋坐門坎,毋晝寢,謂愁夏多倦病也。”説是這天坐門檻,夏天裏會疲倦多病。30年代《寧國縣誌》中記載:“立夏。以秤秤人體輕重,免除疾病,所謂不怯夏也。俗傳立夏坐門坎,則一年精神不振。”立夏日,孩童忌坐石階,如坐了則要坐七根,始可百病消散。忌坐地栿(門檻),謂這天坐地栿將招來夏天腳骨痠痛,如坐了一道就須再坐上六道地栿合成七數,方可解魘。

五、立夏鬥蛋

立夏節時,大人用絲線編成蛋套,裝入煮熟的雞蛋鴨蛋,掛在小孩子脖子上。疰夏繩即長命縷,用五色絲線繫於小孩手腕等處為其消災祈福,消暑祛病,以防注夏。

立夏中午,家家户户煮好囫圇蛋(雞蛋帶殼清煮,不能破損),用冷水浸上數分鐘之後再套上早已編織好的絲網袋,掛於孩子頸上。孩子們便三五成羣,進行鬥蛋遊戲。蛋分兩端,尖者為頭,圓者為尾。有的還在蛋上繪畫圖案,小孩子相互比試,稱為鬥蛋。鬥蛋時蛋頭鬥蛋頭,蛋尾擊蛋尾。一個一個鬥過去,破者認輸,最後分出高低。蛋頭勝者為第一,蛋稱大王;蛋尾勝者為第二,蛋稱小王或二王。諺稱:“立夏胸掛蛋,孩子不疰夏”疰夏是夏日常見的腹漲厭食,乏力消瘦,小孩尤易疰夏。疰夏繩即長命縷,用五色絲線繫於小孩手腕等處為其消災祈福,消暑祛病,以防注夏。

六、福建閩東地區吃光餅

福建閩東地區立夏以吃“光餅”(麪粉加少許食鹽烘製而成)為主。閩東周寧、福安等地將光餅入水浸泡後製成菜餚,而蕉城、福鼎等地則將光餅剖成兩半,將炒熟了的豆芽、韭菜、肉、糟菜等夾而食之。周寧縣純池鎮一些鄉村吃“立夏糊”,大鍋熬糊湯,湯中內容極其豐富,有肉、小筍、野菜、雞鴨下水、豆腐等等。

七、江浙地區吃“七家粥”“嘗三鮮”

浙江農村地區立夏必吃“七家粥”,也叫喝“七家茶”。七家粥是彙集了左鄰右舍各家的米,再加上各色豆子及紅糖,煮成一大鍋粥,由大家來分食。七家茶則是各家帶了白己新烘焙好的茶葉,混合後烹煮或泡成一大壺茶,再由大家歡聚一堂共飲。

蘇州地方有“立夏見三新”的諺語。“三新”指新熟的櫻桃、青梅和麥子。同時,蘇州立夏還要吃海螄、麪筋、白筍、薺菜、鹹鴨蛋、青蠶豆,各家酒店立夏這天對進店的老顧客奉送酒釀、燒酒,不取分文,因此也把立夏叫做“饋節”。

無錫民間歷來有“立夏嘗三鮮”的習俗。三鮮分地三鮮、樹三鮮、水三鮮。地三鮮即蠶豆、莧菜、黃瓜;樹三鮮即櫻桃、枇杷、杏子;水三鮮即海螄、河豚、鰣魚。

八、南方地區吃筍、槐豆、“五色飯”

四川、巖坦山區家家要吃筍、槐豆。説吃了竹筍腳骨硬,好爬山。還吃青梅,燒青茶,以防“蛀夏”。也有吃豆腐的習俗,説吃了豆腐不怕雨淋,不怕赤蜂蜇。

南方有些地方有立夏吃軟菜(君踏菜)的習俗,説吃後夏天不會生痱子,皮膚會像軟菜一樣光滑。

在廣西等某些地方,用赤豆、黃豆、黑豆、青豆、綠豆等五色豆拌合白粳米煮成“五色飯”,稱作立夏飯。

九、立夏吃烏米飯

烏米飯,烏黑油亮,清香可口,由糯米浸入烏樹葉內數小時後燒煮而成。立夏這一天,江南農村人人愛吃。據説,這個風俗源於戰國時期著名軍事家孫臏。

立夏習俗:北方大部分地區食用麪食

我國北方多種植小麥,立夏正是小麥上場時節,因此北方大部分地區立夏時有製作與食用麪食的習俗,意在慶祝小麥豐收。立夏的麪食主要有夏餅、麪餅和春捲三種。夏餅又稱麻餅,形狀各異,有狀元騎馬、觀音送子、猴子抱桃等;麪餅,有甜、鹹兩種,鹹麪餅的用料有肉絲、韭菜等,蘸蒜泥食用,甜麪餅則多加砂糖;春捲,用精製的薄面餅,包着炒熟的豆芽菜、韭菜和肉絲等餡料,封口處用麪粉拌蛋清粘住,然後放在熱油鍋裏炸到微黃時撈起食用。

十、厭祟避蛇

立夏日雲南民俗關注的是厭祟避蛇。清幹隆元年《雲南通志》載,四月立夏之日,“插皂莢枝、紅花於户,以厭祟;圍灰牆腳以避蛇”。值四月而言避蛇,與十二生肖已屬蛇有關聯,地支紀月,三月為辰,四月為已。立夏厭祟,門上插皂莢樹枝,和紅花,含有黑(水)、紅(火)既濟之義。按照古代五行説,黑為水,紅為火。這是希望通過兩者相互制約,達到一種平衡。同時,古人不僅日常用皂莢去污,還以皂莢人藥,認為它具有殺蟲功能。將它當做厭祟之物,也着眼於除穢驅邪。舊時五月有門懸皂莢風俗,皂莢狀若刀形,稱為“懸刀”,相傳可以嚇跑鬼怪。清光緒年間雲南《騰越州志》也説:“立夏日,插皂角枝、紅花於户以厭勝,圍灰牆腳以避蛇。”清代《浪穹縣略志》記雲南大理一帶風俗:“立夏,插白楊於門,以灰灑房屋周圍,名日‘灰城’,以避虺毒。”與其它地區有所不同的是,門前插白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