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立春時節氣候特點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8.48K

立春時節氣候特點多篇

傳統習俗 篇一

立春之日迎春已有數千年曆史。古代立春時,天子會親率三公九卿、諸侯大夫去東郊迎春,祈求豐收。立春節氣的習俗包括迎春、春遊、鞭春牛、咬春等。

在“立春”這一天,舉行紀念活動的歷史悠久,至少在3000年前,就已經出現。當時,祭祀的句芒亦稱芒神,是主管農事的春神。據文獻記載,周朝迎接“立春”的儀式,大致如下:立春前三日,天子開始齋戒,到了立春日,親率三公九卿諸侯大夫,到東方八里之郊迎春,祈求豐收。到東郊去迎春是因為迎春活動祭拜的句芒神,居住在東方。後來,迎春活動的地點就不止是在東郊了。比如宋代的《夢粱錄》中就記載,“立春日,宰臣以下,入朝稱賀。”這就證明,迎春活動已經從郊野進入宮廷,成為官吏之間的互拜。

時令食品—田艾籺到了清代,迎春儀式更演變為社會矚目、全民參與的重要民俗活動。據《燕京歲時記》中記載:“立春先一日,順天府官員,在東直門外一里春場迎春。立春日,禮部呈進春山寶座,順天府呈進春牛圖,禮畢回署,引春牛而擊之,曰打春。”清人所著的《清嘉錄》則指出,立春祀神祭祖的典儀,雖然比不上正月七年級的歲朝,但要高於冬至的規模。

立春的特點 篇二

到了立春的時候,人們明顯感覺到白天變長了,温度升高。這個時候剛好處於冬春交際的時間,農作物長勢很快,對於水的需求很大。3000年前我國就有迎春儀式,至今已形成了許多固定的風俗習慣。

農事活動 篇三

古代“四立”,指春、夏、秋、冬四季開始,其農業意義為“春種、夏長、秋收、冬藏”,概括了黃河中下游農業生產與氣候關係的全過程。

廿四節氣在中國傳統農耕社會中佔有極其重要的位置。廿四節氣與干支以及八卦等是聯繫在一起的,有着久遠的歷史源頭。古人很早開始就探索宇宙的奧祕,並由此演繹出了一套完整深奧的觀星文化。上古時代人們定天象、法地儀,觀象授時,創制八卦、曆法等,文明肇始。二十四節氣是上古農耕文明的產物,其背後藴含了中華民族悠久的文化內涵和歷史積澱。廿四節氣原是依據斗轉星移制定,它與“十二月建”是干支歷的基本內容。天維建元,是從寅開始的,“斗柄回寅”,新歲開啟。據《淮南子·天文訓》收錄:“帝張四維,運之以鬥,月徙一辰,復返其所,正月指寅,十二月指醜,一歲而匝,終而復始”。從立春起進入了寅月,陰陽轉發,陽氣初生,萬物復甦。新輪迴由立春開啟,春回大地,萬象更新。干支紀元,以立春為歲首,亦即歲節。作為傳統的農耕社會,古人相當重視立春歲首,立春歲首對於傳統農耕社會來説,具有重要的意義。早在先秦時期中國一些地方便傳承着以立春歲首拜神祭祖、納福祈歲、驅邪攘災、除舊佈新等為主題的節慶活動,這一系列的節慶活動不僅構成了後世歲首節慶的雛型框架,而且它的'民俗功能也一直遺存至今。

在早期觀象授時時代,農事週期就是慶典週期,有些節氣也就是節日,終而復始、萬象更新的歲節是百節之首,衍生了大量與之相關的歲時節令文化。雖然此後由於在歷史發展中陰陽合曆曆法制度的推廣,節氣與節日發生了分離,但許多節令民俗仍舊保留了下來。在秦漢以前,各地風俗時歷不同,一些地方歲首禮俗所重的不是陰曆元月朔日,而是干支歷廿四節氣的立春。立春歲首對於傳統農耕社會具有重要的意義,重大的歲首慶典活動是在春回大地、萬象更新的立春。秦漢後各地曆法統一,立春“歲節”民俗被挪到了陰曆元月朔日。自立春歲節的民俗功能被挪到了元月朔日後,立春成了單純的節氣。先秦時期各地風俗習慣不同歲首節慶的民俗不同,曆法不同其歲首日期亦不同。漢代是中國統一後第一個大發展時期,主要的傳統節日民俗在漢代已經普及到全國各地。此後在文獻上漸出現了歲首祭祀的記載,如東漢崔寔《四民月令》中提到,“正月之旦,是謂正日。躬率妻孥,絜祀祖禰。”漢之後過新年的習俗活動在全國民間越來越廣泛,也越來越豐富了。節日起源和發展是一個逐漸形成,潛移默化地完善與普及的過程。中華民族的古老傳統節日,涵蓋了原始信仰、祭祀文化、天文曆法、易理術數等人文與自然文化內容,藴含着深邃豐厚的文化內涵。從遠古先民時期發展而來的中華傳統節日,不僅清晰地記錄着中華民族先民豐富而多彩的社會生活文化內容,也積澱着博大精深的歷史文化內涵。

立春介紹 篇四

自秦代以來,我國就一直以立春作為春季的開始。立春是從天文上來劃分的,而在自然界、在人們的心目中,春是温暖,鳥語花香;春是生長,耕耘播種。在氣候學中,春季是指候(5天為一候)平均氣温10℃至22℃的時段。時至立春,人們明顯地感覺到白晝長了,太陽暖了。氣温、日照、降雨,這時常處於一年中的轉折點,趨於上升或增多。小春作物長勢加快,油菜抽苔和小麥拔節時耗水量增加,應該及時澆灌追肥,促進生長。農諺提醒人們:“立春雨水到,早起晚睡覺”大春備耕也開始了。雖然立了“春”,但是盆地大部分地區仍會有霜凍出現,少數年份還會有“白雪卻嫌春色晚,故穿庭樹作飛花”的景象。這些氣候特點,在安排農業生產時都是應該考慮到的。人們常愛尋覓春的信息在哪裏呢?那柳條上探出頭來的芽苞,“嫩於金色軟於絲”;那泥土中躍躍欲出的小草,等待“春風吹又生”;而為着奪取新豐收在田野中辛勤勞動的人們,正在用雙手創造真正的春天。

立春習俗 篇五

在周代就有設東堂迎春之事,説明祭句芒由來已久。

浙江地區立春前一日有迎春之舉。立春前一日抬着句芒神出城上山,同時又祭太歲。太歲為值歲之神,坐守當年,主管當年之休咎,因此民間也多祭之。迎神時多舉行有大班鼓吹、抬閣、地戲、秧歌、打牛等活動。從鄉村抬進城後,人們夾道聚觀,爭擲五穀,謂之看迎春。山東迎春祭句芒時,根據句芒的服飾預告當年的氣候狀況:戴帽則示春暖,光頭則示春寒,穿鞋則示春雨多,赤腳則示春雨少。其他地區則貼“春風得意”等年畫。廣州地區則在立春前後,擊鼓驅疫,祈求平安。

打春

據專家介紹,立春這天,民俗信仰祭祀芒神,即勾芒,它是東方之神,春天之神,草木之神,象徵着春天的到來和萬物的滋長。這種祭祀行為的目的,是為了祈求農業的豐收。

有關專家介紹説,立春之日民間有“鞭春”“打春”的習俗,就是鞭打春牛,這種方式體現了人們對五穀豐登的美好期盼。

打春的風俗,最早來自皇宮。傳説立春這一天,皇宮內外都要把它當作節日一般,是要格外隆重地慶祝一番。最早有立春之日要把皇宮門前立的泥塑春牛打碎一説。《京都風俗志》一書中曾記載:宮前“東設芒神,西設春牛。”禮畢散場之後,“眾役打焚,故謂之‘打春’。”那時,人們紛紛將春牛的碎片搶回家,視之為吉祥的象徵。

迎春

由於是春天的開始,我國民間都把立春作為節日來過,稱為立春節,在這一天要舉行盛大的迎春儀式。專家介紹説,立春日迎春,是在立春日進行的一項重要活動,歷史悠久,在三千年前就已經出現。

立春時天子親率三公九卿、諸侯大夫去東郊迎春,祈求豐收。回來之後,要賞賜羣臣,佈德令以施惠兆民。這種活動影響到庶民,使之成為後來世世代代的全民的迎春活動。最初的活動很隆重。文獻中有很明確地記載:立春前三日,天子開始齋戒,到了立春日,親率三公九卿、諸侯大夫,到東方八里之郊迎春,祈求豐收。

那麼為什麼要在東郊迎春呢?因為當時祭祀的勾芒是主管農時的,稱芒神,傳説他居住在東方,所以就將祭祀的活動定在了東方。後來,迎春活動的地點就不止是在東郊了。

到了清代,迎春儀式演變為社會矚目、全民參與的重要民俗活動。據《燕京歲時記》中記載:“立春先一日,順天府官員,在東直門外一里春場迎春。立春日,禮部呈進春山寶座,順天府呈進春牛圖,禮畢回署,引春牛而擊之,曰打春。”清人所著的《清嘉錄》則指出,立春祀神祭祖的典儀,雖然比不上正月七年級的歲朝,但要高於冬至的規模。可以看出立春在很早之前是相當受重視的。

咬春

這一天,中國民間習慣吃蘿蔔、姜、葱、麪餅,稱為“咬春”。但是各地的不同風俗又有不同的表現。

最早的記載顯示咬春吃春餅。民間在立春這一天要吃一些春天的新鮮蔬菜,既為防病, 又有迎接新春的意味。唐《四時寶鏡》記載:“立春,食蘆、春餅、生菜,號‘菜盤’。”可見唐代人已經開始試春盤、吃春餅了。

所謂春餅,又叫荷葉餅,其實是一種燙麪薄餅――用兩小塊水面,中間抹油,拼成薄餅,烙熟後可揭成兩張,用來卷菜吃。

立春這一日,我國民間的咬春的另一種食品就是蘿蔔。因為蘿蔔味辣,取古人“咬得草根斷,則百事可做”之意。在老北京,這一日從一大清早,就有人挑着擔子在衚衕裏吆喝:“蘿蔔賽梨……”那時候再窮的人家也要買個蘿蔔給孩子咬咬春。

立春時節傳統故事 篇六

傳説一

中國各地農村人總是把立春叫打春,而打春這天,鄉人又有一個習俗,就是在立春時刻,不論大人、小孩都要啃吃幾口蘿蔔,這習俗叫啃春。要説這啃春習俗的來歷,還有個神奇的傳説。

有一年的立春前,當人們準備熱熱鬧鬧迎接立春時,不料,瘟疫四起,使得所有人都傳染上了一種説不出的疾病。這種病很怪,那模樣真像喝醉了酒似的,個個都是頭重腳輕,連抬抬手的力氣也沒有。

立春前一天,一個老道打扮的人來到了一個村莊。他見村莊裏靜得聽不到雞鳴狗叫,更不見有人走動,覺得奇怪萬分。他來到了村邊的一户人家敲門。道人連呼幾聲沒人應,後來他看到一箇中年人,連聲問究竟,中年人抬了一下眼皮,合着眼用微弱的聲音,斷斷續續地説:“全村人都得了一種像我這樣的病。”

道人一連闖了幾家,情形都是一樣。道人也莫名其妙。於是,他來到村東頭的一棵古樹下,面南盤坐,挑起單掌,閤眼靜坐,口中唸唸有詞。原來,他向南海的觀世音菩薩祈求醫治瘟疫的方法。約摸過了三個時辰,道人長噓一口,猛然站起來,飛快地跑回觀院,掄鎬便刨,他刨出一袋貯藏的蘿蔔,又飛快地跑到了村莊。這時候,已是第二天大清早了,道人從村中一家找到一隻蘆花大公雞,拔下幾根雞毛,紮在了地上。

道人閤眼祈告着,腦海中又出現了靜坐時與觀音菩薩對話的場面:觀音菩薩告訴他,等地氣通時,讓鄉人百姓每人啃吃幾口蘿蔔,瘟疫便可自動解開。過了約莫有一袋煙的功夫,紮在地上的雞毛突然動了起來,道人驚喜萬分,他喊着:“地氣通了,地氣通了。”奔向了村莊的每家每户,讓人們啃吃蘿蔔。結果,還真靈驗,人們吃了蘿蔔之後,全都好了。

人們紛紛給道人跪下,謝他的救命之恩。道人説:“大夥請起,別謝我,應該感謝觀音菩薩。不過,大夥現在應該去救別人。我的觀院裏還有許多蘿蔔,大夥帶着快去鄰近村莊救人吧!”鄉人聽後,帶着蘿蔔奔向了十里八村。

瘟疫解了,人們又過上了平靜安樂的生活。但是人們不會忘記那位道人,更不會忘記讓他們從苦難中解脱出來的蘿蔔。從此,鄉人便在立春這天啃吃幾片蘿蔔,以求平安。啃春的習俗也就形成了,持續至今。

傳説二

每當春節期間,農村中到處能聽到“咚咚旰”、“咚咚旰”的春鑼春鼓聲,並還伴有節拍的唱詞,原來是有人在打春。

傳説,在明朝年間,有個知府,在上任的頭一年的春天,氣候非常寒冷,而且時間也冷得很長,雖説立春已有個把月了,花草樹木都未看見發芽。知府心想這不是一個好兆頭,他急於 ww 想見到樹草花木發的芽。於是,他立即下令,要百姓去尋找發了芽的樹枝送到知府裏。如誰送得早,就有獎賞。次日,便有一個姓吳的和一個姓周的兩個人,找到了幾枝發了芽的楊木,送到了知府的衙門。知府見了,心裏自然大喜,認為是送來了吉祥。吳、周兩人得到了知府的重賞。知府又要他們兩人明年更早些來報春。恰巧,第二年因冬季比較暖和,正月七年級立春,周、吳兩人手持發了芽的楊柳,各入還拿了一面小鑼半邊特製的鼓,一齊來到知府衙門報春。他們一邊敲鑼,一邊唱起自己編的一些好聽的吉利奉承話。知府格外高興,又給了周、吳二人雙倍的獎賞。這樣一來,周、吳受賞的消息傳到了其他老百姓那裏。來年,其他百姓也仿照着周、吳二人的樣,成羣結隊地上衙門報春。知府見到這樣多的百姓都來了,他再也不拿出自己的銀錢賞給百姓。知府便對大眾説:“報春是件大喜事,一年之計在於春,春回大地早,是萬民之福。你們可以拜吳、週二人為師,到各地村莊的鄉親們家裏去報春。本府從今後,在立春時節辦個盛大的迎春大會,與民同樂。”自從那時候起,各地都形成了打春的風俗。

立春為何要吃春餅 篇七

説法一

立春這一天吃春餅,是一種傳統的習俗,為的就是慶祝春天的來臨。早在晉代就有記載:“(唐人)於立春日做春餅,以春蒿、黃韭、蓼芽包之。”清人陳維崧在其《陳檢討集》一書中亦説:“立春日啖春餅,謂之咬春。”

説法二

立春這一天吃春餅的寓意有很多,最廣泛的一種説法就是,吃了所包的各種蔬菜的春餅,寓意農苗興旺、六畜茁壯。還有一種説法是認為吃了包卷芹菜、韭菜的春餅,會使人們更加勤(芹)勞,生命更加長久(韭)。

立春的氣象變化 篇八

立春時,中國的冬春分界線(日平均氣温連續5天達10攝氏度以上算入春),在廣西桂林到江西贛州一線。那一線以南地區,立春時有春的氣息了,但中國93%的陸地面積上都還是冬,到黑龍江,往往是在穀雨立夏時入春。所謂立春,還只是一番“立意”。立春,古時確定的標識是東風解凍;立冬的標識是水始凍。所以古人是以封凍、解凍界定冬春。但如果按照現代氣象學標準來衡量,立春是打了提前量的,實際上是在迎春。立春期間,氣温開始趨於上升,日照、降雨開始趨於增多。但對全國大多數地方來説,僅僅是出現了春天的前奏。立春是所有節氣中,寒冷程度排在第三位的。以氣象學的季節標準衡量,中國93%的陸地面積上都還是冬。

2022年立春的禁忌 篇九

1、忌搬家

立春當天不能搬遷,因為搬遷意味着動盪,動盪則寓意着沒有安寧日子,所以不宜在這天進行搬遷。且立春是交接之時,氣息駁雜,此時搬遷違背天地,所以非常不吉利。

2、忌理髮

立春之時,春回大地,草長蔭飛。俗話説:發乃人身之草木,所以剛出生的草木就去損壞它,不符合自然五行規律,因而這天不宜理髮。一直都有正月理髮死舅舅的説法,所以想要理髮者,應擇其它時間進行。

3、忌躺着

立春伊始,此時一派生機盎然、勃勃生機,在太陽初生的那一刻,我們應該做好迎春的準備。不要一直在家裏躺着,可以去外面多走動走動,感受一下新鮮空氣和春天帶來的好氣象,非常利於養生。

4、忌回孃家

立春是一年的開始,古代認為嫁出去的女子就是潑出去的水,是屬於婆家人了。一方面是會把婆家的運氣帶到孃家來,二是意味着來年立春會再嫁人,非常不吉利,所以立春這天不宜回家。

5、忌看病

立春當天,如果是生病或者久病不愈者,千萬不能去看病,意味着一年到頭諸事不順、黴運纏身。雖然沒什麼科學依據,但我們也要秉承着“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的原則,畢竟關乎着自己的身體健康。

6、忌吵架

立春當天,要保持平和樂觀的心態,不要與別人發生口舌之爭,這是非常不吉利的,寓意着全年是非不斷,沒有好運氣。所以在人際關係上要尤為注意,凡事退一步海闊天空,以免遭致不必要的麻煩。

立春養生攻略 篇十

起居:晚睡早起精神足春捂秋凍要注意

早春時候睡眠上應遵循“晚睡早起,與日俱興”的原則。如何晚睡早起呢?專家認為即便晚睡,也要在晚上11時之前上牀,到了早晨,可以比冬季起得早一些,到户外去散散步,放鬆身體。

另外,初春時節,特別是乍暖還寒的時候要特別注意春捂秋凍,最好不要過早地減少衣物,仍應該注意保暖,防風。春捂要特別重視對頭、腳、頸、手這些部位的保暖,否則很容易降低身體免疫力,導致疾病入侵。通常來説,15攝氏度是一個臨界值。低於這個氣温時,最好繼續忍受一下厚重衣物帶來的不便;而當超過這個温度時,則可以考慮脱點衣服了。如果“捂”着時不覺得咽喉燥熱,身體冒汗,即便氣温稍高於15攝氏度也不必急着脱衣;如果感覺“捂”了身體會出汗,就不妨早點換裝,否則,“捂”出了汗,萬一再被冷風一吹,反而容易着涼。

運動:串門拜年伸伸懶腰也養生

今年立春剛好是在春節期間,大家會趁這段時間走親訪友,其實專家認為這也是一種養生方式。因為春天開始生髮了,所以大家得熱鬧起來,動起來。其次,雖然春天是生髮的季節,但是寒氣仍在,所以,不主張大消耗的運動,散步、聊天、串門適合“肝疏泄”的合適運動。

所以,在中醫養生裏,立春時分不要進行高強度的劇烈運動,最簡單的運動就是伸懶腰。大家都有體會,在清晨剛醒來或工作勞累時,伸一伸懶腰會有説不出的愜意。其實,這是人體自我保健,特別是對肝臟保健的一種條件反射。人體睏乏的時候,氣血循環緩慢,這時若舒展四肢,伸腰展腹,全身肌肉用力,並配以深呼吸,有吐故納新、行氣活血、通暢經絡關節、振奮精神的作用。伸懶腰後,血液循環加快,全身肢體關節、筋肉得到了活動,睡意皆無,這樣也激發了肝臟機能,使肝臟得到“鍛鍊”,從而達到對肝臟的保健效果。

伸懶腰有一定的技術含量,伸懶腰時要使身體儘量舒展,四肢要伸直,全身肌肉都要用力。伸展時,儘量吸氣;放鬆時,全身肌肉要鬆弛下來,儘量呼氣,這樣鍛鍊的效果會更好。經常做這一動作,還可增加肌肉、韌帶的彈性,延緩衰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