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老王》教學反思(精品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1.36W

《老王》教學反思(精品多篇)

《老王》教學反思 篇一

當然,在教學過程中,也留下了興許遺憾。比如:老王在送雞蛋時的感人場景及對人物的刻畫手法等都有可推敲斟酌的地方,若當時加以引導點撥,我想對理解和深化主題會起到更好的推進作用。雖然課講完了,但是我想通過這次執教,會不斷反思課堂中的得失,不斷的完善和優化課堂中的每一個環節。

使今後的每堂課都能迸發智慧的火花。

《老王》教學反思 篇二

教師每教一篇課文.不能硬性規定在一定時間內完成任務.因為課堂是動態的,充滿着變數,而且,教師的理想期望和學生對文本的理解有可能存在差距.教師在時間的支配上應有更大的靈活的處理空間.充分發揮教材的文本價值取向,讓學生在學習一篇課文後,觸動內心深處的情感,在感受人物品質的同時淨化和提升自己的內在品質。

通過學情評估,能更準確地瞭解教師在處理教材時的定位及達成的效果,幫助教師提高處理教材和落實教學目標的有效性。

《老王》教學反思 篇三

《老王》是著名作家、文藝翻譯家楊絳寫的一篇寫人記事的散文,作者筆下的老王是一個命苦心善的不幸者,在荒唐動盪的時期,他的精神世界沒有受到任何污染,他善良誠實,忠厚老實,知恩圖報。

那麼,對楊絳的這篇文字淺顯,字裏行間流淌着愛的清泉,閃動着人性人道光芒的散文,如何引領學生走進作者的精神世界,感悟愛的博大,體察善的魅力?如何避免把課上得枯燥乏味,這是我在上公開課前一直思考的問題。

在反覆閲讀文本之後,我將這節課的教學重點確定為:全面把握課文,領會作者與人物的思想感情;激發學生的同情心和愛心。教學難點確定為:領會從文章語言及人物刻畫中滲透出的愛的博大。教學過程設計為三大板塊:

(一)説老王。

先通過播放出示明星圖片和弱勢羣體的圖片對比,突出要對弱勢羣體的關注並吸引學生注意力,然後讓學生根據書上插圖初步感知老王形象,激發學生的興趣,形成學生的閲讀期待,為解讀人物的精神世界做好鋪墊。然後,以“可以用哪兩個字準確概括老王”明確老王是個苦而善的人。緊接着以“老王的不幸表現在哪些方面?老王的善良表現在哪裏”,引導學生搜索、篩選信息,達到初步感知文本的目的。接着,再讓學生選擇賞析老王臨終送香油、雞蛋這一片段。通過齊讀、分角色朗讀,學生情景演出,對語言進行賞析評價,達到讀文悟道的目的。

(二)説作者。

先用多媒體展示楊絳當時的境況,讓學生知道她當時的生活也是不幸的,再設計的問題:面對老王的遭遇,作者一家如何表現的?具體體現在那些方面?當善良的老王去時,作者為什麼愧疚?對於最後一個問題讓學生角色轉換,換位思考,把自己想成老王,想想希望得到什麼?以此讓學生明確本文主旨,領會作者的寫作意圖。

(三)説自己。

設計的問題是:現在,像老王一樣善良的人還很多很多,我們該如何對待他們呢?多媒體展示弱勢羣體的圖片,在看的過程中,我對一些圖片進行解説。然後讓學生寫一些感受,可以使一句話、一首詩、一支歌。接着仿照例句説出心願。以此拓展延伸,加深學生的情感體驗。整個課堂教學的實施很順利,充分地體現了教師的主導作用,尊重了學生在閲讀中的主體地位和情感體驗,較好地體現了新課標的教學理念。經過課後反思,我認為成功的原因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把握文本特色,重視情感體驗。整個教學過程能夠由淺入深,由表及裏地引導學生在讀中理解,在讀中品味,在讀中感悟,用自己的情感體驗映照作者的內心世界,發揮了學生學習的主體性。

立足語言品味,穿插寫作指導。課堂教學能夠緊緊圍繞教學目標與重難點,賞析重點片段的時候,讓學生選擇喜歡的一句,結合自己的感悟説出喜歡的原因,由賞析語言到情感體驗逐步提升,並對如何寫人給予學生適當指導,既重視了學生語文學習習慣的養成,又訓練了學生語言運用和表達能力。面向全體學生,小組合作探究。在恰當地運用多媒體進行教學的同時,採用小組合作探究的方式,側重學生的自我感知、自我體會,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有些不愛發言的學生也舉起了手,並説出了他們獨特的想法。

但是這節課也存在着不足。因將兩課時內容壓縮為一課時完成,在時間安排上有些力不從心,如給學生討論的時間不夠充分,有些問題挖掘不深,結論下得過早;最後展示弱勢羣體組圖時,應該由學生讀的文字改為自己讀;應該在課堂上完成的仿句練習改為課後作業等,整個教學過程有些前鬆後緊。

《老王》教學反思 篇四

伴隨着一步步走進新課程,我不由地對自己過去的教學思想和行為進行深深地反思:那些個大家已經習以為常的甚至被津津樂道為“改革”的種種説法和做法,以新課程的理念加以審視,我如坐鍼氈、恍然而有所悟。反思使我“與時俱進”,在深層上促進了教育觀念的真正更新、轉變;反思使我對新課程更充滿感情、充滿信任,抱有極大的希望。

在過去講《老王》這類文章,教師在台上不停地講抓住人物特徵,典型事例、生活片段進行敍述,學生則一味到聽,整個課堂如一潭死水。我通過佈置幾個問題讓學生讀課文,然後分組討論、合作探究,學生討論結果:老王一輩子光棍,孤苦伶仃很苦,一輛破舊的三輪車活命,但他心好、老實厚道、有良心,關心人……藉此機會教師拓展遷移“你周圍有哪些不幸者,你是怎樣對待的?”“在當今的商品大潮中,人與人之間還需要真誠與友善嗎?”以此來喚醒學生們對不幸者要懷有一顆愛心,學會關心人、愛護人,感受美好善良情素,讓世界充滿愛的陽光,感受生活中的那份厚重。學生們對寫人記事的文章早已見慣不怪了,可是通過曹老師生動、幽默的語言把同學們重新帶進寫作的天地,學習了把瑣碎組成一個整體的寫法,產生了寫作的慾望,抓住這個契機佈置仿照《老王》寫寫我《老曹》,順水推舟收到良好的效果。

正如世界上尋不見完全雷同的一對樹葉一樣,人海茫茫,教誨無涯,我們既找不到兩個完全相似的學生,也找不到能適合任何學生的一種教學方法。這就需要我們作為教師的去關注、去研究學生的差異,以便找到個性化教學的科學依據來因材施教,針對學生的不同情況、設計不同的教學方案,必須保證適應每位學生的學習方案才行,這樣的教育教學行為才能真正得到學生的認可。

因此,我認為:課堂應是向未知方向挺進的旅程,隨時都有可能發現意外的通道和美麗的圖景;課堂應是點燃學生智慧的火把,而給予火把、火種的是一個具有挑戰性的問題,讓學生走出教室的時候仍然面對問號,懷抱好奇。

《老王》教學反思 篇五

李健吾曾經評價楊絳的作品風格為:一切在情在理,一切平易自然,而韻味盡在其中。

因此,在教授楊絳作品《老王》的時候,我認為應該注重在平易自然的語言中通過細節的挖掘體會其中的韻味。這是教學這篇課文的根本思路。

同時,這是一篇小説,小説主要由情節、人物、環境構成,而其中以人物為核心,情節以人物交往串聯,環境則為人物做鋪墊,王國維先生曾言:“一切情語皆情語”,説的也是環境描寫是為刻畫人物服務的。因此,一篇小説的分析中,緊扣人物形象分析是關鍵,其他一些只是華麗的枝葉,不可偏重,也不可忽視。

我認為《老王》這篇文章應該抓住老王和作者兩個人物去分析,這是一個好人與好人之間的悲劇,是一場善良與善良相遇,卻讀來讓人覺得悲傷的詩篇,因為好與壞,善與惡之間的衝突是很容易的,你讀善惡衝突的小説,你站在善的一面,一切都很容易,黑與白。但《老王》中的人物都是善良的,兩個善良的人交往卻產生了許多值得關注的細節才是最讓我們感興趣的地方。

在文章第一節,“我常坐老王的三輪,他蹬,我坐,一路上我們説這閒話。”坐三輪車很平常,但一路上説閒話則是打破了服務與被服務的關係,在車伕辛勞和蒼涼的人生中泛起温情的波瀾。

老王的貧窮文章很多地方都有説明:生計艱難,沒有妻兒。但在作者問起老王的家時,一般我們回答要麼是,要麼不是,但老王卻回答:住那兒多年了。這個細節品味起來其實有兩層含義:一則老王心裏其實否認那是家的,二則老王心裏也期待自己有一個家。簡單的一句話將老王內心的心酸和期盼展示出來了。

在老王將作者的丈夫送到醫院的時候,作者要把錢給老王,這個時候老王是“啞着嗓子悄悄問我:你還有錢嗎?為什麼要悄悄問我?一方面當時候處於文革時期,作者的境遇確實也不好,另一方面,老王是悄悄而不是大聲説,説明老王也極力照顧到別人的感受,他其實是一個善良而細心又有點天真的人。這個也可以從下面作者的“笑着説有錢”得到側面説明。

老王給作者送雞蛋和香油是本文的一個高潮,作者的描寫很細緻。老王由於病重,説話都是非常簡潔的,一個“嗯”,一個“我不吃”,“我不是要錢”,最後乾脆站着等我。老王送雞蛋是不要錢的,但老王卻站這等我,這説明老王其實擔心作者內心的不安。更重要的一句話是老王在送雞蛋後的第二天就死了,那麼按照生理規律,送雞蛋這天差不多屬於老王迴光返照的日子,老王應該知道自己快要死了的,而老王快要死的時候向到的卻是給作者送雞蛋,這説明在老王心中作者的地位是很高的,古人云:人之將死,其言也善。從而老王的形象更加讓人敬佩了。

善良的老王終於死了,而另一個善良的人作者卻一直在愧疚之中,在這個愧疚了學生形成兩種觀點:一是多年後作者意識到自己精神世界裏其實並沒有理解老王的,所以送雞蛋的時候還還錢給他。另一方面就是作者認為自己對老王還不夠好,比如連死的時候也沒有出現,所以愧疚。這樣其實會得到兩種結論:前者説明人格是可以做到平等的,但精神世界的差異是很難做到平等的,這是兩個善良的人,卻因為精神世界的不平等,他們的內心世界產生了衝突。另一個結論就是作者雖然相對比較幸運,仍舊關心別人,體現了知識分子的人道主義精神和深刻的反省意識。

最後學生還對老王的雞蛋和香油怎麼來的產生了興趣,很多人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而我在最後留下一個問題:老王為什麼會跟作者關係怎麼好?

我想在如今這樣的社會,像楊絳這樣的大學者,已經很少去寫作生活中的小人物了,也不可能跟這些小人物進行如此的交往,這也許是當初特定的歷史時期下,知識分子的社會地位不如普通的小人物,而小人物的內心世界的自信和堅強不如知識分子,一個精神世界和外界的社會地位相互錯位的社會裏,讓兩個善良的心走到了一起。

《老王》寫於特定的歷史時期,因而留給我們的思考也是很多的。

兩頭並進:理解突出個性,語言品得實在

1、個性的理解:課文思想內容理解的個性化

在教學設計時,教師往往是作為讀者與文本對話,在這“前理解”上應當對課文的內容有自己的理解與心得。這就要求教師自己在閲讀中要認真質疑文本,讓自己的心靈與文本撞擊,在撞擊中受到觸動,真正讀出一點心得感受。不能淺嘗輒止,不能失此顧彼,也不能混沌不明,面對洋溢着至理至善、真情妙理的文章,如果自己沒有心得,以俗讀,淺讀,誤讀來理解來“説文解義”,可能會缺乏智慧而讓精彩文章變得庸俗,可能會缺乏明辨而讓清晰內容一團霧水,所以我以為一個好的教學設計,教師對文章內容該有自己個性的理解,尤其對文本的提煉、加工、組合,或樸實或大氣,或精巧,全在教師的“會之於心”的徹悟。如《老王》的第三個教學設計就是在閲讀文本時感受到作者行動上的善良,既而感受在她的意念上更有着強烈的願望,希望老王的生活能好起來。所以最後決定在“善”──“愧怍”上立足。

有了自己的心得與感悟,有了整體的考慮,但如果沒有恰巧的新穎的教學角度切入,這也不能體現教學的個性。《老王》的第三個設計就是抓住文章最後一句中的“愧怍”而展開的。如今年的優質課評比中,在對《濟南的冬天》的文本理解上,着眼於濟南的“慈善”“温情”的特點展開辯論。這其實就是在教學整體風格中的“設巧”環《www.》節。教學的內容的個性理解就有了個性的切入。

2、有效的品讀,課文語言品得實在:

我以為在品味語言教學這一環節中,必須在“情”“質”的帶動下品,去感受、體驗語言表情達意的表現力和生命力。如上次在蕭山的優質課的評比中,有一老師在《濟南的冬天》的語言品味中做得很出色。她把所有的有兒化音的句子找出來,引導這是北方的語言的特點,讓學生説説為什麼要兒化音。學生讀了之後馬上就感覺有了兒化很軟,感覺上很親切,很温暖,這是老舍對濟南有感情,去掉就會覺得冷冰冰。這種語言教學的設計才是有效的,實在的。學生明白了愛濟南可以愛濟南的山山水水,也可愛它特有的方言並運用它。所以品語言,要讓學生在品中體會作者不用那個詞而偏要用這個詞的原因與情感。如果這樣去考慮品味語言的教學設計,那肯定能讓學生在語言的品味中品出味道。

《老王》教學反思 篇六

1.由“讀老王”到“讀楊絳”。

作為現代散文或者説作為寫人的現代散文,它的教學內容應該重點關注什麼呢?這就首先要把握現代散文的個性特點。要全面討論現代散文的特點是一個比較複雜的話題,簡單地説:現代散文,最主要的特點就是個性化地抒寫作者的心靈和性靈,表達作者內心的個我;和小説相比,寫人的現代散文不能或者説主要不能關注作品中作者所寫的人物,而應該更多地關注藏在字裏行間的那個“我”。可是,我們遺憾地看到,不少老師教學《老王》僅僅是着眼於老王或者主要着眼於老王,即使有時候也在關注“我”,但似乎總是把老王作為關注的重點,對“我”的解讀也只是為了解讀老王,我以為這樣把握文本是有問題的。在這次教學中,我更自覺地把教學的重心放在對“我”的解讀上;而對老王的解讀則是一個陪襯,通過老王和“我”的對比,進而更為深入地理解“我”,理解作者。

2.由“善良”“不幸”到“需求”“渴望”。

我們説學習《老王》的重點不應該是理解老王,而是理解作者楊絳。這絕不是説不需要解讀老王,但我們對老王的解讀卻不能僅僅着眼於他的善良和不幸,而要在解讀老王善良不幸的基礎上,更為深入地解讀他的內心需要。老王固然是善良的,作者通過幾件事寫出了他的善良。這是顯而易見的。但我們又不能只看到他的善良,而應該把這種善良放到特定的背景中,看到它更為深層的內涵。在那麼多有知識或沒有知識的、有文化或者沒有文化的人變得冷漠的年代,為什麼老王能夠堅守這樣的善良呢?為什麼連作者這樣的人也很難做到那樣單純的善良而老王能夠做到呢?當然,這或許不是重點。更為重要的是,老王固然是不幸的,但我們僅僅需要了解他的不幸嗎?我們不應該深入一點關注一下不幸的老王、善良的老王的精神需求是什麼嗎?我們對於作者和老王之間的隔膜,對於老王送雞蛋和香油的真正目的,對於“我”後來的"隗怍”,缺少應該有的深入理解,這都與我們對老王的內心需求缺少關注和理解有關。看起來,作者對此似乎沒有用很多筆墨去表現,其實只要我們用心品讀文本,並不難發現老王對温暖親情的企求,而關於“家”的回答則最為明顯。

也許我的生活經歷,使我容易對老王有先人為主的解讀,讀到他的言行,我總很容易就想到我們村莊中那些近似老王一樣的人物(無論是老王那樣的年代還是今天這樣的年代)。我從他們的眼睛中很容易讀出他們精神的孤獨和對親情的渴盼(無論是當年貧困的年代還是今天這樣富裕的年代)。我很肯定地説:老王是非常孤獨的,老王對親情有着強烈的渴求。所以他和作者在車上有着很投機的聊天,所以他才説那住了多年的地方並不是他的家,所以他才反覆強調最後送雞蛋和香油不是為了換錢,甚至他説送錢先生看病不要錢。

3.由“同情”“不尊重”到“距離”“冷漠”。

大家都知道,解讀最後一句話是解讀《老王》全文的關鍵,而解讀“愧怍”的原因,又是解讀這句話的關鍵。那麼作者為什麼“愧怍”呢?

記得第一次聽一位老師教這篇課文,教學的思路是,先認識老王的善良,再認識老王的不幸,然後提問:對這些不幸的人我們應該怎麼辦?學生回答:要同情,要關心,要幫助。再討論:“我”關心了嗎?結論是關心了但關心得還不夠,幫助了但幫助得還不多,所以“我”很“愧怍”。最後出示一組弱者的照片,號召同學們要關心弱者同情弱者幫助弱者。現在這種解讀似乎已經少了,因為這顯然是有悖文本的。作者並非因為沒有同情沒有關心老王而“愧怍”。現在聽得多的説法是:“我”對老王只有居高臨下的同情和施與,而沒有平視的尊重和理解。這似乎是有深度的。但要討論這個問題,還是應該回到我們前面説過的問題:老王需要什麼?老王最需要“平視的尊重”嗎?我想,這可能沒有真正理解老王。以我對老王一類人的理解,或者從文本看,老王似乎並不會奢望楊絳這樣有身份的文化人對自己進行“平視”和“尊重”吧。

理解楊絳到底為什麼“愧怍”,不能不關注她內心對老王這個人的定位,即她把他當做一個什麼樣的人。解決這個問題,我們則不能迴避文章中那個描寫殭屍一樣的老王的段落。這個段落是很容易讓人產生疑問的:為什麼作者同情老王,卻用這樣的筆調描寫他?為什麼這個段落和文章前後的筆觸完全不一樣?至今我仍不敢説,對這樣的問題有了自己滿意的答案;看了一些文章的解説,似乎也沒有發現讓人信服的觀點。但我有一點感觸非常強烈,即從這個段落中讀出了作者和老王之間的距離,感受到作者面對殭屍一般的老王的強烈的冷靜,或者甚至可以説是冷漠。我想,倘若寫錢先生,寫女兒圓圓,作者是絕不會這樣寫的。就是説,在“我”心中老王遠不是她的親人(我知道,這是苛求作者),而只是一個熟人,一個可以説説話的人,一個曾經幫助過的人,一個有過雞蛋換錢的來往的人。我説不清楚這是什麼筆法,但我敬佩作者敢於如此客觀地寫出自己當時的真實心態。這是需要勇氣的,是難能可貴的、令人尊敬的品格。但我們不能因為對楊絳先生的敬重而不敢正視這一段;我們不能因此而回避和誤讀這個段落中“我”的冷靜、冷漠,甚至有一點自私。事實上,楊絳先生的令人可敬不會因為這一點受到影響,而是恰恰相反。首先,這不是她個人品行的缺陷,而是他們那一類人共性的自私和虛偽,是“我”那一類人和老王這一類人集體的距離和階級的距離,而作者敢於揭示出自我的虛偽和矯情,便是一個尤為值得敬重的人。

4.由讀懂到學會讀懂。

我曾不厭其煩地強調:閲讀教學的主要目的是讓學生在閲讀中學會閲讀。可惜的是,很多閲讀教學還僅僅是追求讓學生讀懂文本。《老王》的教學尤其如此。不少老師教學《老王》,就是讓學生得到某一個思想。我以為,這是遠離閲讀教學的價值追求的。所以,在教學中,我時刻關注對於學會閲讀的訓練。比如讀《老王》,我引導學生從這樣幾個層次去讀:抓住文章中概括性的詞語讀;抓住作者寫的主要事件讀;抓住別人對老王的態度讀;從老王的內心需求去讀;從老王和“我”之間的關係去讀。這是閲讀的角度,是閲讀的層次,也是閲讀的方法。解讀“我”和老王之間的距離,先從文章最難理解的描寫殭屍一樣的老王的那一段中去感受“我”和老王的距離,再抓住“我知道”那一句話進行突破,再通過對老王心理的揣摩解讀老王內心對“我”的定位,明確了兩個人之間的距離之後再回讀課文從中尋找“距離”的具體表現。如此用心的安排,並不是為了實現我的什麼教學意圖,而是要引領學生學會解讀文本。

另外,解讀這篇文本,大家都會強調如何抓住關鍵句讀懂全文,而我在強調這一點的同時更想強調如何由全文讀懂“一句話”。這並非是要標新立異,其用意正是為了讓學生掌握辯證的閲讀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