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釣魚的啟示教學反思【精品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1.14W

釣魚的啟示教學反思【精品多篇】

釣魚的啟示教學反思 篇一

我設計的第一課時教學任務,主要是學習字詞、理解詞義、瞭解課文大意,同時完成對課文內容“道德只是個簡單的是與非的問題,實踐起來卻很難”的理解。可以預想教學內容多,教學時間緊張。但每一個內容都要求學得紮實,尤其是理解重點句必須對全文內容有比較深入的瞭解。完全依靠學生預習是不行的。因此,高效完成前三項學習任務是我必須解決的。於是我設計了“詞串”,既檢查了詞語掌握情況,又幫助孩子梳理了課文內容,可以説是一舉兩得。詞義理解採用的是看意思説詞語,概括課文大意採用了填空的形式。這些設計基本上解決了學習任務重,時間緊的矛盾。為下文充分學習提供了較為紮實的學習基礎和充裕的學習時間。

在理解“道德只是個簡單的是與非的問題,實踐起來卻很難”一句時,分為這樣幾個層次。首先字面理解句意,對照課文內容知道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然後重點理解“實踐很難”。找到具體描寫加以分析。最後聯繫生活實際,體會道德實踐很難。

不足之處:

1、教師語言設計缺乏針對性,比如過渡語、評價語言,都缺乏設計,沒有達到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的效果。

2、課堂點撥不到位,理解句子方法訓練不到位。

3、小組合作學習要求不細緻,點撥不到位。

釣魚的啟示教學反思 篇二

一、教學片斷場景

讀句子理解

[在人生的旅途中,我卻不止一次地遇到了與那條鱸魚相似的誘惑人的“魚”。]

師:請同學們齊讀這句話。(生齊讀)

師:再讀一遍。(生在齊讀)

師:讀完了這個句子,你有什麼問題想問嗎?

生:“魚“為什麼加引號?

生:誘惑人的“魚“指什麼?

師:好,這兩個問題提得有價值,誰來幫助解決這兩個問題? 生:我認為這裏的魚不是真正的魚,所以加引號。

生:我想可能是是指金錢財富等一些好東西吧。

師:嗯,那同學們能結合你的生活實際想一想,“誘惑人的魚”可能指生活中的那些事情嗎?

生:買東西的時候別人多給的錢,是自己留着還是主動退還,這是生活中誘人的魚吧。

生:過馬路的時候,紅燈亮了,沒有警察在,是走還是停,我認為這是生活中誘人的魚。

生:上學的路上,撿到了50元錢,是自己留着還是交給老師,這也是生活中誘人的魚吧。

生:??

師:是啊,在我們的生活中的確會經常遇到這樣的誘惑,道理我們都懂,怎麼做我們也明白,但是當讓我們放棄一些個人利益,做出正確選擇的時候就很難了。由此,作者説:(指黑板引讀)[道德只是個簡單的是與非的問題,實踐起來卻很難。]

師:“是”是什麼?“非”有是什麼呢?

生:是指正確和錯誤。

生:是指好的和壞的。

師:誰來説説自己對這句話的理解?

生:“道德説起來很簡單,就是對和錯的問題,但是真正做起來卻非常難。 師:我們就“釣魚”這件事情來説説,什麼是“是”?什麼是“非”? 生:放掉魚是正確的“是”,留下魚是錯誤的“非”。

師:作者最終還是做出了正確的選擇,把魚放回了湖中,讓我們走進文本,跟隨作者一起體驗一下做出這個決定的情感過程。

師:作者在夜深人靜的夜晚,好不容易釣到了又大又漂亮的鱸魚,沒有被人

看到,也不會受到別人的責備,他怎麼捨得把魚放回湖中呢?面對孩子委屈的淚水和乞求的目光,爸爸又會怎麼説怎麼做呢?我來做孩子,你們來做爸爸,咱們把當時的情形再現一下,好嗎?

師:爸爸,我喜歡這條好不容易才釣到的鱸魚,我們把它留下來,好不好? 生:不行,還沒有到鱸魚捕撈開放的時間呢!

師:求求你了,爸爸!再有兩個小時就到時間了。我們等明天早晨再拿回去?沒有人會知道的!

生:不行,這樣做是違反法規的。如果都像你一樣,那還行嗎?

師:我不管,反正沒有人看到,我就把它留下來,這是很難釣到的。 生:不管有沒有人看到,我們都要遵守規定啊!

師:你真是個嚴格的爸爸啊,説的真好“不管有沒有人看到,我們都要遵守規定。”請同學們聯繫生活實際,當你遇到這誘惑人的“魚”的時候,你會怎麼做呢?能用“不管??都??”來説説説嗎?

生:不管有沒有人看到,我們都要遵守交通規則。

生:不管家長在不在家,我們都要先完成作業,再去玩。

生:當我見到錢的時候,不管有沒有人看到,都應該主動交給老師。 生:不管什麼時候,只要不是自己的東西,不該要的東西,都不能拿。 生:不管做什麼事情,都要遵守道德法規。

??

師:同學們説的真好,在本課的原文中就有這樣一句話“雖無人知道,但天知,地知,我們的良心知道!”由作者小時侯放掉鱸魚的經歷,我們由衷地體驗到:(再次引讀)道德只是個簡單的是與非的問題,實踐起來卻很難。請同學們再讀句子。

[一個人要是從小受到像把釣到的大鱸魚放回湖中這樣嚴格的教育的話,就會獲得道德實踐的勇氣和力量。]

師:作者年少的時候在爸爸的嚴格要求下放掉了鱸魚,可是他卻得到了人生最寶貴的東西,你知道是什麼嗎?

生:道德實踐的勇氣和力量。

師:後來作者多次遇到了和鱸魚相似的誘惑人的“魚”時,他是怎麼做的? 生:選擇了正確的做法。

生|:抵制了誘惑。

生:從此,作者有了正確的道德觀念。

師:那同學們是怎麼知道的呢?

生:我是通過讀書知道的。

師:請你讀讀課文吧。

生:(讀)當我一次次面臨道德抉擇的時候,就會想起父親告誡我的話:道德只是個簡單的是與非的問題,實踐起來卻很難。一個人要是從小受到像把釣到

的大鱸魚放回湖中這樣嚴格的教育的話,就會獲得道德實踐的勇氣和力量。

師:正是因為這樣“當年那個沮喪的孩子現在已經是一位著名的設計師了”。可以説當年他掉大鱸魚是因為父親的威嚴,而現在他所做出的選擇卻是出自他的自覺行為了,因為:(指板書引讀)他已經在從小受到的像把釣到的大鱸魚放回湖中這樣嚴格的教育中,獲得了道德實踐的勇氣和力量。

師;一滴水可以折射出太陽的光芒,一件小事可以反映出一個人的品格,一個在日常生活中得到鍛鍊的人,必將走向成功。如果你是文章的作者,你想對父親説些什麼?

生:爸爸,謝謝你給我從小嚴格的教育。

生:我放掉了一條鱸魚,卻收穫了道德的勇氣。

生:爸爸,現在我終於明白了您當初的做法是正確的了。

生:爸爸,您的教育讓我終身受益。

師:同學們説得好,一個人如果從小受到嚴格的道德教育,就可以獲得道德實踐的勇氣和力量。其實34年後,作者更加明白,生活中像這條大鱸魚這樣誘惑人的的魚還有很多。但是,只要你手握這把鑰匙,就可以在生活的這本書裏獲得無窮的財富。這把鑰匙就是?

生:道德!

師:對!老師送給大家四個字“德者得也”,想着課文的內容讀一遍。生:德者得也。

師:請想着文中啟示讀一遍。 生:德者得也。 師:請想着你從中得到的啟示讀一遍。 生:德者得也。 師:請小聲的讀進你的心裏去。 生:德者

得也。 師:下課!

二、教學反思

《釣魚的啟示》是一篇文質兼美,藴含着很深人文道德的文章,而且很深奧,對五年級的學生來説,學習從故事中受到啟示,是比較困難的。上這樣的文章的課,既要達到目標,又不能上成思品課,也是一大難點。我覺得這篇課文的教學,應該探索深文淺教的教學方法,使學生比較容易理解課文的思想內容。

1、學習、理解、品味。

本文的重點和難點都是“啟示”,而不是單純的“釣魚”和“放魚”。把釣魚和放魚過程中“我”的心情變化的語句作為教學的重點,既要求感受體驗,也要求讀出情感,把“啟示”作為教學的難點,引導學生理解。因此在教學設計中,我以作者的心理活動、情感線索為主線,引導學生通過對關鍵詞句地學習、理解、品味,深刻感受作者釣到大魚時的興奮、被迫放掉大魚的痛苦、悲哀和無奈,以

及三十四年後,作者為之驕傲的情感變化,從啟示(理論)——到故事(釣魚、放魚)——再到啟示,層層剖開,真正地理解到作者通過釣魚所獲得的啟示。因為課文“啟示”部分,説教味比較濃,學生也很難理解。所以上課時我緊緊抓住誘人的“魚”和“是與非”引導學生展開討論。如何引導學生與文本進行真正有質量、有深度的對話,是個不可迴避的難題。於是我首先讓學生讀通“啟示”這段話,讓學生質疑,接着結合具體事件“釣魚”理解“魚”的具體指代,感受人物矛盾的內心活動,並説説自己的如果遇到這種情況的真實想法,利用學生的觀點激發學生的讀書興趣。還以父親的態度線索為輔線進行教學,想讓孩子通過對“父親”,這一道德楷模的瞭解,加深學生的認識——規則,無論任何情況下都是必須遵守的。

2、讀書、感悟、體驗。

教學中我注重了以讀為主、在讀中體驗。我圍繞“道德只是個簡單的是與非的問題,實踐起來卻很難。”這個句子來理解,説説這個“是”指得是什麼。“非”又是指的是什麼?讓學生在朗讀體驗中與主人公產生共鳴。從而感悟到“是與非”就是“錯與對”。課文對“我”的角色着墨多,形象鮮明;父親的角色着墨雖然不多,但對子女嚴格進行道德教育的形象栩栩如生,教學中我引導學生在朗讀與感悟中體驗。啟發學生進行想象體驗。繼而明白其中的道理。讓“讀”不停留在同一層次,由淺及深,逐步提高。在教學中我還注重了讓學生聯繫自身實際,藉助對話還原生活,體會主人公當時當地的複雜心情,進而深刻理解主人公對“規則”的態度和認識。如教學中的師生情境再線,作者捨不得放掉大魚,哀求父親時,引導學生聯繫自己,會怎麼想,怎麼説。於是,我向學生提出了這樣的一個問題:這誘惑人的“魚”你在生活中遇到過類似的情況嗎?是怎樣做的?對於第一個問題,學生很快就説出來了,那是誘惑人的財物、金錢、名利。對於後面的一個問題,很多學生都遇到過這樣的情況,至於他們處理這種情況的方法,大多數學生都會拒絕誘惑,遵守規則。也有孩子説自己有時經不起利益和方便的誘惑,違犯了規則。此時我引導學生討論認識到:無論在任何情況下,當面對規則時,無論自己是否願意都必須遵守,從而突出主題。

3、總結、反思、提升。

當然在教學中,還有很多不足的地方:本來教學的重難點應該放在“啟示”上,但在課堂中,花了大量的時間朗讀、體會人物的情感變化,對學生質疑歸納不夠,對 “啟示”的揭示得少;時空把握不合理,課堂語言隨意性較大,不嚴謹,不精煉。如,談啟發,寫“格言”或“釣魚須知都沒有完成”;對學生“備”得不全面,在教學時,當學生朗讀和回答問題不順利或者不符合設想要求時,就缺乏應對機智,使得手忙腳亂。

在今後的教學設計及教學實踐中還要努力學習,認真準備,積極改進,不斷尋找課文與現實生活的結合點,把語文教學與現實生活緊密地聯繫起來,盡力挖掘課文與現實生活中的真、善、美,同時也不避諱其中的假、惡、醜,讓學生在語文學習中學會對自己的行為進行對照,從而提高思想認識。

釣魚的啟示教學反思 篇三

《釣魚的啟示》是一篇文質兼美,藴含着很深人文道德的文章,而且很深奧,對五年級的學生來説,學習從故事中受到啟示,是比較困難的。而對於我,這樣的文章既要達到目標,又不能上成思品課,也是一大難點。本文的重點和難點都是“啟示”,而不是單純的“釣魚”和“放魚”。把釣魚和放魚過程中“我”的心情變化的語句作為教學的重點,既要求感受體驗,也要求讀出情感,把“啟示”作為教學的難點,引導學生理解。

讀是理解語言文字的手段。古人曰:“讀書百遍,其義自見”。一是運用整體感受法。課文中父親和“我”的人物形象豐滿、意境悠遠、意象豐富,初讀時引導學生整體感受父親和“我”的形象。二是角色體驗法。課文對“我”的角色着墨多,形象鮮明;父親的角色着墨雖然不多,但對於子女嚴格進行道德教育的形象栩栩如生,教學中引導學生在朗讀與感悟中體驗。三是想象體驗法。對“我”再次向父親投去乞求的目光,引導學生想象:兒子向父親“乞求”,會怎麼説?四是移情體驗法。父親的“不容爭辯”,引導學生移情體驗:你就是父親,當你兒子投來乞求的目光時,你會“不容爭辯”地説些什麼?

在這一課的教學中我抓住三個問題引導學生思維,突出教學重點和突破難點。

一:釣到大鱸魚,“我”的心情有什麼變化?。

二:父親要“我”把到手的大鱸魚放掉,態度那麼堅決,是不愛“我”嗎?他做得對不對?

三,“我”從釣魚中得到什麼啟示?引導聯繫上文理解作者得到的啟示,並用具體的例子引導學生聯繫生活,讓學生説説當自己遇到道德難題的時候,如父母不在家,作業沒有完成很想玩電腦時;老師多給了分數時;營業員多找你錢時;馬路上沒人看到,你撿到錢時……都會怎麼做。學生的思想進行了洗禮,口頭表達能力也得到一定的訓練。通過把抽象的概念具體化而加深了對“啟示”的理解。

當然在教學中,還有不足的地方:本來教學的重難點應該放在“啟示”上,但在課堂中,花了大量的時間朗讀、體會人物的情感變化,對“啟示”的揭示不夠深。

釣魚的啟示教學反思 篇四

《釣魚的啟示》是國小五年級上冊第四單元中的首篇課文。課文回憶了34年前,鱸魚捕撈開放日的前一個傍晚,“我”和“父親”去釣魚,“我”好不容易釣着了一條大鱸魚,“父親”卻讓“我”把鱸魚放回湖裏,使“我”從中獲得終生的啟示一事,從而説明一個人從小受到嚴格的教育,就會獲得道德實踐的勇氣和力量。課文是按事情發展的先後順序記敍的,釣魚過程中有大量細緻入微的心理活動描寫,啟示部分的句子比較難懂又包含着深刻的做人道理。

教學過程中,在學生了解了課文的來龍去脈的基礎上,先從“啟示”人手,緊緊抓住“難”字展開教學。問:就釣魚這件事來説,什麼是“是”、什麼是“非”。這麼簡單的道理,為什麼作者説實踐起來卻很難。接着讓學生小組合作來解決問題,在學生班內交流時,我引導學生先讀出自己找到的句子,然後在談談自己對這句話的體會,最後在鼓勵學生把體會用自己的朗讀表達出來。我還鼓勵學生在有關的句子想一下如果自己就是作者的體會,進而在師生的交流、討論中完善體驗。例如對“‘可是再也不能釣到這麼大的魚了!’我大聲爭辯着,竟然哭出了聲”這句話的理解,學生體會到了難受、傷心、委屈等,這些都是很有見解的體驗。教學中還引導學生想象體驗,如:對“我”再次向父親投去乞求的目光,引導學生想象:兒子向父親“乞求”,會怎麼説?針對父親的態度,我引導學生抓住關鍵詞“不容爭辯”去體會,引導學生移情體驗:你就是父親,當年兒子投來乞求的目光時,你會不容爭辯地説些什麼?

在學生彙報交流的過程中,從而為學生梳理出了“我”從釣魚到放魚這個過程中,心理髮生的一系列的變化。

在課文中,學生理解起來最難的是“什麼是誘惑人的。‘魚’”。於是我運用填空方式讓學生聯繫生活體驗,在無形中體會“誘人的魚”的真正含義。

在教學中,也存在不足。在引導學生朗讀中還存在一定的問題。當學生找出了有關的句子,用怎樣的方式使學生的朗讀質量得以提高?怎樣激發學生朗讀的積極性?如何實現有感情地朗讀這一目標?而且,對於課上對學生的評價語不到位,臨時組織語言方面還很欠缺,缺乏一定的教學機智。我對這些問題的認識還很粗淺,有待思考、探索。

儘管存在這麼多的不足,但是在這次磨課過程中,我感覺到了我在不斷的進步,不斷的成長。在今後的教學實踐中,我會繼續努力、積極改進,力求讓自己的教學水平有更大的提高。讓語文課堂永遠不乏語文味。

釣魚的啟示教學反思 篇五

學情分析:本文生字不多,故事情節簡單,寫的又是人們所熟悉的生活,大部分學生經過預習,能利用生字表和字典認識生字,聯繫上下文理解多數生詞,瞭解故事的主要內容。而對課文中“正像他的父親教誨他的那樣,……”一段話的理解有一定難度。在教學本文的前天,班上有一位叫羅繼鵬的學生拾到一台手機,主動交給了班主任,還給了失主。這一機遇恰可用於教學。結合這件事教學,能讓學生把課文與生活聯繫起來,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

教學目標:

1、通過學習,使學生結合生活讀懂課文,懂得自覺遵守規則是一個好公民應有的品德。

2、通過各種形式的讀,引導學生設身處地地感知、體驗詹姆斯的心理變化,學習作者細膩的心理描寫。

3、指導學生用以下方法精讀課文:堅持摘錄好詞好句、寫讀書筆記和批註筆記;抓重點詞理解課文;繼續學習解答自己的提問;設身處地,入情入境地理解課文。

4、引發學生對本文主題的思考,對生活的思考,寫一篇讀後感或有關規則的文章。

教前準備:佈置學生預習課文,利用生字表、字典認識生字,並聯繫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詞語,把自己的體會和疑問批註在課文的空白處。觀察生活中有規則的事例,舉一、二件和同學交流。

一、再讀課文,提問引發學生思考:

1、師:上一節課重點體會了詹姆斯的心理活動,現在,我們把注意力集中到詹姆斯的爸爸身上,找到文中描寫“爸爸”的句子,細心品讀,一邊讀一邊思考,爸爸堅決要詹姆斯放掉那條大鱸魚,爸爸是怎麼想的?如果是你,又會是怎麼想呢?

2、重點閲讀第5―11自然段,邊讀邊思考。組織學生小組交流,共享成果。通過交流,點撥、指導以使學生體會到“爸爸”當時可能會想:這條大鱸魚固然十分寶貴,但現在還不到釣鱸魚的規定時間,讓兒子從小養成自覺遵守規則的良好習慣,培養良好的道德品質更加重要。因此,必須讓兒子把大鱸魚放掉。

3、師:假如詹姆斯的父親默許甚至慫恿他把魚留下,你認為這樣作行不行?這樣做會對小詹姆斯產生什麼影響?生活中像詹姆斯爸爸這樣的人你看到過或接觸過嗎?

二、結合實際,引發討論,加深理解,滲透品德教育:

1、師:前天,羅繼鵬同學拾到一台手機,交給了班主任,還給了失主。現在,讓我們用熱烈的掌聲請羅繼鵬同學到講台上來説説拾到手機和把手機交給老師等的經過和想法。

2、師:羅繼鵬同學拾到的手機少説也值五、六百元,卻毫不猶豫交給了老師,他這種遵守社會公德、拾金不昧的精神真值得我們學習啊!

可是,在我們的生活中,人們是不是都能夠像羅繼鵬同學和詹姆斯的爸爸一樣去自覺遵守社會的公德和規則呢?我就曾經親身經歷過這樣一件事,那是我念國小四年級的時候,有一次,爸爸帶我到昌明集市上買衣服,賣衣服的小販忙中出錯,多退了4塊錢給爸爸,我正準備提醒小販,爸爸卻瞪了我一眼,很快把我拉走了。如今想起這件事,真叫我為爸爸的行為感到羞愧,也為自己當時不能勇敢地抗議爸爸而感到深深遺憾。

同學們,像這樣的事情你也許遇到過吧?你和身邊的人是怎樣對待類似問題的?你現在怎樣評價他們或你自己當時的行為?

3、讓學生説説自己的經歷和感受以及現在的認識。

4、齊讀課文第15自然段(“正像他的父親教誨他的那樣,……”)加深理解,建議學生把這段話背誦下來,然後工工整整地抄在摘錄筆記本上,作為自己的座右銘。

5、引導學生小結:我從《釣魚的啟示》一文中得到了這樣的啟示……。

三、指導學生寫“規則”《釣魚須知》

1、師:近幾年來,由於人為的破壞和過度捕撈,煤沖水庫(這是本鎮離學校最近的水利工程,距學校1公里左右,所有的學生都熟悉這個地方。)那裏的魚不論是品種還是數量都急劇減少,但那裏又是釣魚愛好者休閒娛樂的好去處。現在,請你為這座水庫寫一個《釣魚須知》。要求語言簡潔,表達準確,可仿照《國小生守則》寫成條款式。

2、引導學生取人之長,補己之短,將《釣魚須知》整理成文。教師參與學生一起完成。

3、展示寫得好的《釣魚須知》,給予鼓勵。要求學生互閲稿子,互提修改意見,認真修改《釣魚須知》,改定後抄正。

四、讓學生質疑問難,師生共同探討

鼓勵學生提出新的問題,然後再通過讀課文,查資料,問別人等方式幫助學生解答疑難。

教學思考:

在《釣魚的啟示》一文中,作者以細膩的筆觸,真實地再現了詹姆斯十一歲時的一次釣魚經歷:在離允許釣魚還差兩個小時的時候,詹姆斯意外地釣到了一條10公斤的大鱸魚!父親要他把鱸魚放回水裏去,他大聲抗議。由於父親態度堅決,他最終雖然不情願也只得無可奈何地把大鱸魚放回了水裏。本文的教學目的之一,就是通過各種形式的讀,充分感知、體驗詹姆斯在服從中透出的悲哀,反思他的行為,懂得遵守規則的必要性。小詹姆斯最終把魚放回了水裏,遵守了釣魚的規則,這是他父親嚴格教育的結果。不難設想,假如當時父親默許甚至贊成小詹姆斯把魚留下,將會有怎樣的後果。詹姆斯的父親的確是一位遵守規則的好父親,他不為暫時的利益所動,而是毅然決然地命令孩子把魚放回水中――他不但自覺遵守規則,而且教子有方。

然而,在現實生活中,在一個物慾膨脹的社會裏,這樣的父親能有多少?讀到這篇課文,我不禁想起了一件往事,那正是在我上國小四年級時,有一次,父親帶着我到市場上買衣服,賣衣服的小販多退了4塊錢。我正想提醒小販多退了錢,父親瞪了我一眼,拉着我快步走開了。到了家裏,父親還為他的“聰明”自鳴得意。我雖然有些反感,但卻無可奈何。我的父親其實也是一個老實巴交的山村農民,他平時也總是教育我們不要亂拿別人的東西,可面對4塊錢的誘惑,他便忘記了對我們教育。或許在他的意識裏,別人退錯了錢,錯誤是別人犯下的,他將多得的錢據為己有也就理所應當。

回想起來,我的父親與詹姆斯的父親確有很大差別,但是,環視周圍,我的父親也不過是千千萬萬“父親”中普通的一員罷了,他所犯的錯,在我們身邊的生活中是那麼普通,而對坐在我面前的這些天真無邪的孩子,想必不少也有着和我類似的經歷,也許,他們中的許多人正為此而感到困惑?學生並不是生活在真空中,家庭、社會、身邊的人和事,無時無刻不在影響着他們。許多時候,課文中所描述的生活與他們的現實生活有着很大的反差,是非黑白,人們往往容易分清楚,但當一己利益與社會規則發生衝突時,許多人都選擇了利益,而把社會規則暫時放到了腦後。在教學中,現實生活與文本中的生活的這種反差,我們究竟該視而不見,繞開走,還是面對現實,引起學生的思考?繞開,無疑可以毫不費力地避開教學中的“暗礁”,省下許多功夫,但這樣做對學生的身心健康究竟有多少好處呢?

教學《釣魚的啟示》中,我把這個問題提了出來:假如詹姆斯的父親默許甚至慫恿他把魚留下,你認為這樣做行不行?這樣做會對小詹姆斯產生什麼影響?學生對這個問題進行討論後,又將問題進一步引向深入――類似的問題你也許遇到過吧?你和身邊的人是怎樣對待類似問題的?你現在怎樣評價他們或自己當時的行為?對上述問題的討論,大多數學生都能正確回答。這些回答或許並不完全發自內心,有的或許只是隨聲附和。不過我想,這些問題一定能夠引發他們對自己生活中經歷的類似問題的思考。這種思考或許尚不成熟,或許不能馬上改變其固有的價值觀,但他們一定能通過這樣的思考把課文與現實生活聯繫起來,逐步養成在學生中進行自我反思的良好習慣,長此以往,對他們今後的成長必定會大有裨益。

在今後的語文教學中,我還將不斷尋找課文與現實生活的結合點,把語文教學與現實生活緊密地聯繫起來,盡力開掘課文與現實生活中的真、善、美,同時也不避諱其中的假、惡、醜,讓學生在語文學習中學會對自己進行反思,對身邊的人和事進行反思,養成“吾日三省吾身”的良好習慣。

釣魚的啟示教學反思 篇六

教學這一課時,我重點抓住文章人物心理活動的描寫,讓學生悟文、悟法,引導學生與文本對話,激發學生主動探究,讓學生在反覆誦讀中積累語言,珍視學生獨特的閲讀感受,激發閲讀興趣。收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一、成功之處,體驗欣喜

1、降低起點層層突破

揭題時,是引導學生關注“釣魚”還是“啟示”,起點是不一樣的。如果一開始就關注“啟示”,抓住“啟示”的語句學習,遵循的是從理性到感性,學生學習會感到困難重重。一開始從“釣魚”入手,體會放魚之難和父親教育之嚴肅,再來感悟得到的啟示,遵循的是從感性到理性的教學,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所以,本節課,我讓學生着重學習“我”和父親的對話,並感受“我”和父親的心理變化。

2、以讀為主、讀中體驗

語文是離不開“讀”的,讀是理解語言文字的手段。古人曰:“讀書百遍,其義自見”。現代教學實踐也表明,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能加深學生對語言文字的理解,使學生從語言文字的閲讀中受到感染,從而培養學生的語感,豐富了學生的語言積累。同時,現代心理學研究表明,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充分地調動了學生眼、口、耳等多種感官共同參與學習活動,能有效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因此,語文教學中一定要以讀為本,使學生在讀中感悟。在這節課中我有意識地引導學生運用多種形式地讀,在讀中感悟、體驗。有篩選主要信息的默讀,如找出表現“我”的心理變化的語句,父親要“我”把魚放回湖裏的語句,“我”得到啟示的語句等;有在體驗中的朗讀,如讀“我”的心理變化以及父親態度的語句等。感悟體驗方法的引導力求符合文本特點。一是運用整體感受法。課文中父親和“我”的人物形象豐滿、意境悠遠、意象豐富,初讀時引導學生整體感受父親和“我”的形象。二是角色體驗法。課文對“我”的角色着墨多,形象鮮明;父親的角色着墨雖然不多,但對於子女嚴格進行道德教育的形象栩栩如生,教學中引導學生在朗讀與感悟中體驗。三是想象體驗法。對“我”再次向父親投去乞求的目光,引導學生想象:兒子向父親“乞求”,會怎麼説?四是移情體驗法。父親的“不容爭辯”,引導學生移情體驗:你就是父親,當你兒子投來乞求的目光時,你會“不容爭辯”地説些什麼?

3、引導思維,解決問題

閲讀的本質是思維,要引導學生學會閲讀,就必須引導學生學會思維,學會解決問題。在這一課的教學中我以三個問題引導學生思維,突出教學重點和突破難點。

問題一:釣到魚時,“我”的心情如何?並體會釣到魚的不容易

問題二:從釣到大鱸魚到把大鱸魚放回湖裏,“我”的心情有什麼變化?抓住主要詞句感悟放棄已經到手的大鱸魚有多難;

問題三:父親要“我”把到手的大鱸魚放掉,態度那麼堅決,是不愛“我”嗎?他做得對不對?也是抓住主要詞句感悟,體會父親對“我”的嚴格的道德教育。

學生能通過多次的、不同形式的讀,來對這三個問題進行思考,並獲得道德上的震撼。

二、遺憾之處,改進措施。

教師語言不夠嚴謹,容易造成學生的誤解。在這節課中,為了讓學生更好的體會“我”釣到魚時那種“得意”的心情,我讓學生思考:可不可以給“得意”換一個詞?學生説出了很多詞語,例如:興奮、激動不已、高興……原意是讓學生帶着自己換上的詞語再帶着體會讀一讀,結果説成了:“帶着興奮、激動不已、高興的心情讀一讀。”這是我很不應該錯的地方,也説明教學時我的語言還不夠嚴謹。學生不可能同時帶着這麼多種的感情讀一個句子。課後,我想我應該讓學生先自己帶着自己的體會讀一讀,然後再指名學生上來讀,讀後讓他説説他是帶着什麼心情讀的,如果其他學生沒有感受到這種讀,説明還要進一步指導朗讀。

通過本節課的教學,我感受到在教學過程中,大多數學生上課不發言,不思考,學生想象能力差,自主學習能力差,沒有養成好的自學習慣,對於文中的含義深刻的句子學生還是理解的不透徹,不會聯繫生活實際來談,學的內容死板,在今後的教學中,要引導學生學會閲讀,就必須引導學生學會思維,學會把問題解決,養成良好的閲讀習慣,努力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釣魚的啟示教學反思 篇七

教學目標很簡單:一、讀準課文裏面的生字詞,會寫15個生字。二、理解父親的話給我帶來的影響,如何在生活中運用這句話。

存在的問題:1、由於在講課前讓學生提前預習課文,所以在認字過程中比較順利,其中“漣漪”“抉擇”這兩個詞學生不能讀準字音,在這裏,我只是簡單地提了提,這個過程過於簡單,應該列為重點引起學生的注意,強化記憶。2、通過朗讀課文讓學生提出問題,接下來就解決學生提出的問題,解答問題的環節設計的不好,造成學生比較被動,最後就完全變成我主宰課堂,並且一直要求學生從課文中找答案,禁錮了學生的思想。這個過程學生沒有完全參與到裏面,提的問題太大學生無法理解。3、由於教案設計的不好,在朗讀的過程浪費了很多的時間,在學生朗讀自己喜歡的段落時沒有指導朗讀。最後由於時間的關係把最重要的點題“釣魚到底給了我們什麼啟示”疏忽了。最後有一個環節,讓學生交流,生活中都哪些事屬於這樣的道德問題,當你面臨這些事的時候都是怎樣做的?由於時間問題沒有進行完。

這篇課文看似是一篇簡單的敍述文,但是從情感教育的這個角度來説很難將裏面的感情真正地挖掘出來。由於學生對課文不是很熟悉,而且也比較被動,課堂氣氛很差!

釣魚的啟示教學反思 篇八

在語文教學中,學生在回答問題時是否流利,語言是否準確,都取決於學生在平日裏的讀書多少;語言是否精煉,知識豐富與否,都是平日中學生的閲讀能力大小的體現。我教四年級語文,學生在回答一些問題上表現的很無知,我在教《釣魚的啟示》的時候(北師大版四年級下冊),課文中的父親是一個講原則,遵守規則的人。

學生在學後也談出了自己對做人的看法,都能夠明白“道德問題雖然只是一個簡單的正確與錯誤的問題,但是實施起來卻有一定的難度,特別是當你面對着很大的誘惑的時候。”都表態在遇到這樣情況下要做到堅持真理。這樣的回答是令所有的老師高興的,我也不例外,但接下來我的一個小小的問題卻讓我大大的泄了氣。我又把問題進行了延伸,我問:“所以我們要講原則,不要做沒有原則,像牆頭草,隨風倒。還要誠實不要做偷拿別人的東西而心存僥倖的人,要知道小時偷針,長大……”我故意想讓學生把後面的給補充上,看看他們對知識的積累。而接下來的回答卻讓我哭笑不得,這時吳世奇站起來信心滿滿的説:“長大偷人!”差點岔氣。我笑着讓她坐下,本想公佈正確答案,吳玉振也站起來説對,其他學生也分紛紛附和,這時我才感覺問題的嚴重性,我臉上的笑容凝固了,看着孩子們一張張天真的臉和錯誤的自信我感覺我的教育是失敗的。本來答案是很簡單的一個諺語“小時偷針,長大偷金”而學生卻回答不上來,錯了不止一個,每個人還沾沾自喜,我覺得無地自容了。

課下我做了深深的反思,學生是天真的,他們的知識面還比較狹窄,究其原因就是他們讀的書太少,對文章中好的句子、詞語不善於記,懶於做筆記,讀的時候也心不在焉,不會帶着問題去讀,思考。書籍選擇的範圍很窄,只看那些連環畫和小幽默,對世界名著和名家名作卻不屑一顧,由此使學生的知識面變窄了,從而限制了學生的思維,於是就出現了上面那一幕。

針對以上出現的問題,我進行了深深的反思,認為只有讓學生讀書,讀好書,在讀的過程中能夠帶着問題思考,並把自己的想法寫在讀後記上,與其他同學交流,和老師探討。多讀一些文學性強的文章,可以不求甚解,只要你讀就是進步。經過一段時間的試驗,學生讀書的積極性高了,書籍選擇上也有了很大的改觀,能夠把自己的想法和其他同學探討,對一些成語、諺語之類的詞句也有了質的飛躍。真想不到一個小問題的解決,使我在語文教學上受益匪淺。

釣魚的啟示教學反思 篇九

在《釣魚的啟示》一課的教學中體現課改理念,落實《課標》要求,遵循語文教學規律。實踐中具有以下三大特色:

一難點突破,巧妙而富有層次

本課的難點,是“道德只是個簡單的是與非的問題,實踐起來卻很難。”這句話的理解。對這個難點,我先導出問題:是”是什麼意思?“非”是什麼意思?在這件事中,怎樣做是對的,怎樣做是不對的?構思成文的寫作思路,體現語文教學內容與形式相統一的教學思想;其次,重點問題的提出,促使學生由疑而思,由思而學,激活思維,生成問題,當是課堂教學追求的理想境界;第三,變序的教學,有利於打破學生的思維定勢,避免平鋪直敍、呆板單一的教學程序,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究動機,為下一步學習奠定良好的心理和探索基礎。

二、學生學習,主動而方式多樣

倡導學生自主學習,適當開展合作學習,重點突出探究學習,是本設計的重要思想。為體現這一思想,設計中的“關於留下鱸魚的原因,作者心情的變化這一教學環節,以重點問題的提出為導向,以學生的自主讀書為重點,通過默讀、帶着問題讀、小組合作讀、體會情感、師生合作讀等多種方式,將主動學習、積極探索滲透於每一個環節和活動中,從而真正做到讀書的自主性、多元化、情感化。在此基礎上,輔之以適當的小組討論和全班交流,促進學生對課文詞句的理解和內容的把握,促進學生對個體生活的回憶與體驗。

三、立體探究,綜合而力求創新

語文教學講究整體化、綜合化、實踐化。以問題為核心的立體探究的教學設計,其最大的亮點,就是將讀文、悟情、辯理三者有機結合、綜合、統一起來,充分體現“立體探究”設計的特點和價值。立體探究的設計,正體現了語文教學這一基本規律。就本文而言,學文是基礎,悟情是體驗,辯理是目的。三者是有序的,然而又是統一於本課的教學實踐中,不容偏頗,更不容分割的。在學文中思考,在學文中悟情,在學文中明理。通過品評詞句,理解內容,體會情感,質疑辯論,聯繫個人生活實際等具體操作環節的有效實踐,基本達到實際的目的,收到較好的教學效果。

不足的地方:在課堂教學中,自己不夠投入,是課堂教學達不到高潮的主要原因。而不夠投入的主要原因是自己對教案熟悉,但不能運用自如。在下次練兵課中,努力達到對教案熟讀成誦的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