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釣魚的啟示教學反思精品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1.35W

釣魚的啟示教學反思精品多篇

《釣魚的啟示》教學反思 篇一

《釣魚的啟示》是一篇文質兼美,藴含着很深人文道德的文章,而且很深奧,對五年級的學生來説,學習從故事中受到啟示,是比較困難的。而對於我,這樣的文章既要到達目標,又不能上成思品課,也是一大難點。本文的重點和難點都是“啟示”,而不是單純的“釣魚”和“放魚”。把釣魚和放魚過程中“我”的情緒變化的語句作為教學的重點,既要求感受體驗,也要求讀出情感,把“啟示”作為教學的難點,引導學生理解。

讀是理解語言文字的手段。古人曰:“讀書百遍,其義自見”。

一是運用整體感受法。

課文中父親和“我”的人物形象豐滿、意境悠遠、意象豐富,初讀時引導學生整體感受父親和“我”的形象。

二是主角體驗法。

課文對“我”的主角着墨多,形象鮮明;父親的主角着墨雖然不多,但對於子女嚴格進行道德教育的形象栩栩如生,教學中引導學生在朗讀與感悟中體驗。

三是想象體驗法。

對“我”再次向父親投去乞求的目光,引導學生想象:兒子向父親“乞求”,會怎樣説?

四是移情體驗法。

父親的“不容爭辯”,引導學生移情體驗:你就是父親,當你兒子投來乞求的目光時,你會“不容爭辯”地説些什麼?

在這一課的教學中我抓住三個問題引導學生思維,突出教學重點和突破難點。

一:釣到大鱸魚,“我”的情緒有什麼變化?

二:父親要“我”把到手的大鱸魚放掉,態度那麼堅決,是不愛“我”嗎?他做得對不對?

三:“我”從釣魚中得到什麼啟示?引導聯繫上文理解作者得到的啟示,並用具體的例子引導學生聯繫生活,讓學生説説當自己遇到道德難題的時候,如父母不在家,作業沒有完成很想玩電腦時;老師多給了分數時;營業員多找你錢時;馬路上沒人看到,你撿到錢時……都會怎樣做。學生的思想進行了洗禮,口頭表達潛力也得到必須的訓練。透過把抽象的概念具體化而加深了對“啟示”的理解。

當然在教學中,還有不足的地方:本來教學的重難點就應放在“啟示”上,但在課堂中,花了超多的時間朗讀、體會人物的情感變化,對“啟示”的揭示不夠深。

釣魚的啟示教學反思 篇二

聽了賀成金老師的課,給我留下印象最深的就是他那適時恰當的點撥和與學生達成的那份默契,能夠讓學生輕鬆愉快的讀書中完成學習任務。賀老師的教學環節設計比較巧妙,從課題入手,抓住文中人物的心理,置身其中,感悟文章內容,教學過程非常流暢。

齊讀課題。

師:啟示怎麼理解?

生:啟發

師:有什麼問題?

生:釣魚有什麼啟示?

點評:教師能夠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啟發學生自己去發現問題,並帶着問題有目的地去學習。

師:帶着問題大聲朗讀課文。不添字,不漏字,不重複。

生大聲讀。

師:我被同學們動聽的讀書聲陶醉啦。拿起筆來把釣魚的啟示畫出來。

生畫,師指名讀畫的句子。

師讀釣魚的啟示有什麼問題呢?

生:釣魚怎麼樣得到啟示的?

點評:再次啟發學生去發現問題,並帶着問題去學習。

師:讓我們一起走進那月光如水的夜晚。

生讀文。

師:有什麼不理解的詞語?

點評:掃清學習的障礙

生:漣漪?

師:讀句子

生讀:波紋

師:一圈圈什麼意思?

生:很小很小的波紋

師:還是彩色的感覺怎麼樣?

生:很美

師:誰來讀讀

點評:教師把理解詞語和指導感情朗讀有機的結合在一起,充分體現出了教師較強的駕馭課堂的能力。

師:釣過魚嗎?心情怎樣?

生:高興

練讀課文,指名讀。(想讀哪句讀哪句)

點評:給學生選擇的權力,激發學生的讀書熱情。

生讀,師:我聽他有幾句讀的很好。啊――――鱸魚。你讀時是什麼心情?

生:驚奇,高興。

師:驚喜,連起來,你再讀讀。

點評:從學生的親身體驗入手,以生教生,有説服力。

生讀第二處,師:我發現了一處錯誤(!和。)可以這麼讀嗎?

生各抒己見,結合對課文的理解,闡述自己的觀點。最後,達成共識,可以。

師:拿起筆來,改過來,改成感歎號。

點評:教師善於傾聽學生的讀書,尊重學生的獨特感受,鼓勵學生敢於向教材挑戰,是學生明白課本上的內容也不一定是正確的,利於學生的個性思維的培養。

師:過了好長時間,聯繫上下文,過了多長時間?等那麼長時間心情如何?

生:着急

生在讀,懷着釣魚的心情讀一下這一段。

師:釣上大鱸魚我們心情如何?當父親一定讓你放回湖中,你的心情發生了什麼變化?

默讀4-9自然段,體會孩子當時的心情。

師:孩子此時的心情可以用什麼詞來形容。

生:沮喪

生:難過

生:急切

生:傷心

生:

師:沮喪一詞準確的寫出了孩子的心情

點評:這樣處理既引導學生從自身出發體會到孩子當時的心情,有輕鬆地理解了沮喪這個詞的意思,一舉兩得。

同位合作,讀父親和孩子的對話。指名讀。

師:孩子的要讀得怎麼樣?

生:急切。讀着讀着好像要哭啦。

師:就在這時候,到處乞求的目光投向父親。我想對父親説些什麼?

生;沒人知道我們是什麼時候釣到的,我們把它帶回家吧,求求你啦。

師:乞求

生:

點評:與空白處展開想象,進一步體會孩子的心情。

師:等了那麼長時間,只差兩個小時,有沒人看到,有那麼多的理由,父親為什麼非要我把鱸魚放回去呢?拿起筆來,到課文中去找找,談談你的理由。

生讀,找。

生:還有兩個小時(違反規定)

生:父親為了讓我明白一個道理

師:孩子還可能遇到哪些誘惑人的魚?

生:金錢

點評:結合生活實際理解誘惑人的魚,理解會更深刻。

指導讀父親的話。配樂讀父子對話。

齊讀父親的話,牢記。

師:我想對同學們説:在今後的生活當中,會遇到各種各樣的誘惑,,你們一定要抵得住誘惑,做個誠實的孩子。你們想説些什麼呢?

總評:整堂課給人一種渾然一體,水到渠成的感覺,顯得非常流暢。

釣魚的啟示教學反思 篇三

《釣魚的啟示》是一篇比較深奧的課文,對五年級的學生來説,是比較難學的。這篇課文的教學,是為了探索深文淺學的教學方法,對藴含深刻人文哲理的課文,如何讓孩子既學得懂,又學得有趣呢?根據班上孩子的實際情況,我採用了優選組合,深入淺出的教學方法。

1、降低起點層層突破

教學剛開始是這樣,一開始,把起點定的很高,隨着教學難度的提升會使教學難以進行下去。深奧的課文,起點定得低些,然後逐步提高要求,學生的學習才能比較順利。揭題時,是引導學生關注“釣魚”還是“啟示”,起點是不一樣的。如果一開始就關注“啟示”,抓住“啟示”的語句學習,遵循的是從理性到感性,學生學習會感到困難重重。一開始從“釣魚”入手,體會放魚之難和父親教育之嚴肅,再來感悟得到的啟示,遵循的是從感性到理性的教學,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

2、以讀為主、讀中體驗

讀是理解語言文字的手段。古人曰:“讀書百遍,其義自見”。現代教學實踐也表明,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能加深學生對語言文字的理解,使學生從語言文字的閲讀中受到感染,從而培養學生的語感,豐富了學生的語言積累。

同時,現代心理學研究表明,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充分地調動了學生眼、口、耳等多種感官共同參與學習活動,能有效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因此,語文教學中一定要以讀為本,使學生在讀中感悟。在這節課中我有意識地引導學生運用多種形式地讀,在讀中感悟、體驗。有篩選主要信息的默讀,如找出表現“我”的心理變化的語句,父親要“我”把魚放回湖裏的語句,“我”得到啟示的語句等;有在體驗中的朗讀,如讀“我”的心理變化以及父親態度的語句等。

感悟體驗方法的引導力求符合文本特點。

一是運用整體感受法。課文中父親和“我”的人物形象豐滿、意境悠遠、意象豐富,初讀時引導學生整體感受父親和“我”的形象。

二是角色體驗法。課文對“我”的角色着墨多,形象鮮明;父親的角色着墨雖然不多,但對於子女嚴格進行道德教育的形象栩栩如生,教學中引導學生在朗讀與感悟中體驗。

三是想象體驗法。對“我”再次向父親投去乞求的目光,引導學生想象:兒子向父親“乞求”,會怎麼説?

四是移情體驗法。父親的“不容爭辯”,引導學生移情體驗:你就是父親,當你兒子投來乞求的目光時,你會“不容爭辯”地説些什麼?

3、引導思維,解決問題

閲讀的本質是思維,要引導學生學會閲讀,就必須引導學生學會思維,學會解決問題。在這一課的教學中我以三個問題引導學生思維,突出教學重點和突破難點。

問題一:從釣到大鱸魚到把大鱸魚放回湖裏,“我”的心情有什麼變化?

抓住主要詞句感悟放棄已經到手的大鱸魚有多難;

問題二:父親要“我”把到手的大鱸魚放掉,態度那麼堅決,是不愛“我”嗎?他做得對不對?也是抓住主要詞句感悟,體會父親對“我”的嚴格的道德教育。

問題三,“我”從釣魚中得到什麼啟示?引導聯繫上文理解作者得到的啟示,並用具體的例子引導學生聯繫生活,讓學生説説當自己遇到道德難題的時候,如父母不在家,作業沒有完成很想玩電腦時;老師多給了分數時;營業員多找你錢時;馬路上沒人看到,你撿到錢時……都會怎麼做。學生的思想進行了洗禮,口頭表達能力也得到一定的訓練。通過把抽象的概念具體化而加深了對“啟示”的理解。

通過本節課的教學,我感受到在教學過程中,學生讀的少,大多數學生上課不發言,不思考,學生想象能力差,自主學習能力差,沒有養成好的自學習慣,對於文中的含義深刻的句子學生還是理解的不透徹,不會聯繫生活實際來談,學的內容死板,在今後的教學中,要引導學生學會閲讀,就必須引導學生學會思維,學會把問題解決,養成良好的閲讀習慣,努力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釣魚的啟示教學反思 篇四

《釣魚的啟示》是一篇比較深奧的課文,對五年級的學生來説,是比較難學的,更要引導學生多讀,在讀中感悟、體驗。教學中讀的引導,有篩選主要信息的默讀,如找出表現“我”的心理變化的語句,父親要“我”把魚放回湖裏的語句,“我”得到啟示的語句等;有在體驗中的朗讀,如讀“我”的心理變化以及父親態度的語句等。

感悟體驗方法的引導力求符合文本特點。一是運用整體感受法。課文中父親和“我”的人物形象豐滿、意境悠遠、意象豐富,初讀時引導學生整體感受父親和“我”的形象。二是想象體驗法。對“我”再次向父親投去乞求的目光,引導學生想象:兒子向父親“乞求”,會怎麼説?四是移情體驗法。父親的“不容爭辯”,引導學生移情體驗:你就是父親,當年兒子投來乞求的目光時,你會不容爭辯地説些什麼?

引導聯繫上文理解作者得到的啟示,並用具體的例子引導學生聯繫生活,通過把抽象的概念具體化而加深對“啟示”的理解。更符合學生的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