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菩薩蠻原文及翻譯(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2.76W

菩薩蠻原文及翻譯(多篇)

《菩薩蠻》原文及賞析 篇一

菩薩蠻·秋閨

西風幾弄冰肌徹,玲瓏晶枕愁雙設。時節是重陽,菊花牽恨長。

魚書經歲絕,燭淚流殘月。夢也不分明,遠山雲亂橫。

古詩簡介

《菩薩蠻·秋閨》是清朝女詞人徐燦的一首詞。這是一首閨怨詞,是作者早起與其夫分陳之遴居兩地時所作。上片由景生情。下片自道心事。這首小詞,將獨守空閨女子的落寞悽苦之情,表現的細膩而又藴藉。此詞感傷情調極為濃郁,但並不頹廢,極富藝術感染力。

註釋

①西風:秋風。

②魚書:喻指書信。

賞析/鑑賞

這是一首閨怨詞,是作者早起與其夫分陳之遴居兩地時所作。上片由景生情。秋風吹得女主人公冰肌寒透了,它卻那般不解人意,只顧一味惱人。身體感知的是時節的變遷,時節物侯的變遷不免令人顧影生憐。因為“玲瓏晶枕愁雙設”——即使美麗的水晶枕也徒為虛設。看着它們雙倚的樣兒怎不使人感念自身的孤單。此處點明的是“愁”,“雙”乃愁緣起。重陽節是登高的好日子,親朋友伴原該簪上菊花,喜悦地相偕而出。而此時此刻,菊花着吉祥之物,卻牽出了幾多對遠人的思念,讓人恨恨難消!下片自道心事。恨的卻是遠方人久無魚書,音信全無。獨守閨中人的深情,怕只有深夜時長燃的蠟燭和佛曉前的淡月相知吧。“燭淚流殘月”,見出從傍晚到深夜,又從深夜到天明,主人公徹夜不能成眠。想拖個吉夢在夢中見他,卻也恍恍惚惚,醒轉來只見得一抹遠山、亂雲簇簇。這首小詞,將獨守空閨女子的落寞悽苦之情,表現的細膩而又藴藉。

《菩薩蠻》原文及賞析 篇二

原文:

蕭蕭幾葉風兼雨,離人偏識長更苦。欹枕數秋天,蟾蜍下早弦。

夜寒驚被薄,淚與燈花落。無處不傷心,輕塵在玉琴。

註釋:

①長更:長夜,南唐李煌《三台令》:“不寐倦長更,披衣出户行。”

②蟾蜍句:謂月亮已過了上弦,漸漸地圓了。蟾蜍,代指月亮。早弦,即上弦。

③玉琴:琴之美稱。

賞析:

蕭瑟的枝條上只餘幾個葉片,又兼風雨交加。孤單的人兒在長夜裏相思正情熾。靠着枕頭數着秋天,月亮是初七八的半拉子,唉!連月都不圓哪,情,就更孤單了。秋風雨夜薄衾難敵寒,燈花閃爍,星光閃爍,淚光閃爍。(如果能穿透雨夜,在雲層的上方,仍是星光璀璨的)知音,要有人欣賞才稱得上啊,我的知音知心知疼知熱的人兒那麼的遠,琴也沒心緒彈了,蒙了一層灰塵。觸景傷心哪。我咋總是想着他捏?

《菩薩蠻》原文及賞析 篇三

闌風伏雨催寒食,櫻桃一夜花狼藉。剛與病相宜,鎖窗薰繡衣。

畫眉煩女伴,央及流鶯喚。半晌試開奩,嬌多直自嫌。

註釋

①“闌風”二句:闌風伏雨,即闌風長雨,本指夏秋之交的風雨,後泛指風雨不止。寒食,寒食節。舊俗在清明節前一日或二日,當此節日,禁火三天,食冷食。狠藉。指櫻桃花敗落。

②“剛與”二句:意謂剛剛病癒,便起而薰衣。鎖窗,雕刻有花紋圖案的窗子。薰繡衣,用香料薰華麗的衣物,

③“畫眉”二句:意謂病癒又逢寒食節將至,遂煩請女伴幫忙梳粧打扮,而此時小黃鶯也偏偏在窗外啼囀。 央及,請求、懇求。流鶯,啼鶯,以其啼鳴婉轉,故云。

④“半響”二句:謂許久才打汗粧奩,可是對鏡杯看自己嬌弱的面容時,又對自己不滿了。半響,許久、好久。自嫌,自己對自已不滿。

賞析/鑑賞

這詞裏描繪了寒食節時候,一女子剛剛病起,乍喜乍悲的情態。起二句先繪寒食節候之景,風雨不止,一夜之間櫻花零落。這是全篇抒情的環境、背景,以下便是描繪她在這景象下的一系列的行動。一是按節令而薰繡衣,一是打扮自己。但“半晌”和“自嫌”卻透露了自傷的心情。這是摹其細節去刻畫她的心理。小詞可謂寄深於淺,寄厚於輕。

菩薩蠻原文及翻譯 篇四

菩薩蠻全文閲讀:

出處或作者:温庭筠

小山重疊金明滅,

鬢雲欲度香腮雪。

懶起畫蛾眉,

弄粧梳洗遲。

照花前後鏡,

花面交相映。

新帖繡羅襦,

雙雙金鷓鴣。

菩薩蠻全文翻譯:

小山重重疊疊,晨曦閃閃或明或滅,

鬢邊髮絲飄過潔白的香腮似雪。

懶得起來畫一畫蛾眉,

整一整衣裳,梳洗打扮,慢吞吞意遲遲。

照一照新插的花朵對前鏡又地後鏡,

紅花與容顏交相輝映,

剛穿上的綾羅裙襦,

繡着一雙雙的金鷓鴣。

《菩薩蠻》原文及賞析 篇五

原文:

回塘風起波文細,刺桐花里門斜閉。殘日照平蕪,雙雙飛鷓鴣。

征帆何處客?相見還相隔。不語欲魂銷,望中煙水遙。

詩詞賞析:

這首詞寫一女子的無名相思。上片寫女子所在的環境,用“雙雙飛鷓鴣”一句興起下片。下片寫女子對“征帆何處客”的愛戀,語淺情深,清音有餘。

《菩薩蠻》原文及賞析 篇六

原文:

菩薩蠻·芭蕉

[宋代]張鎡

風流不把花為主。多情管定煙和雨。瀟灑綠衣長。滿身無限涼。

文箋舒捲處。似索題詩句。莫憑小闌干。月明生夜寒。

賞析:

詠物詞發展到南宋已進入成熟期,不僅作品數量眾多,而且更重視寫作技巧和形式類。與北宋的詠物詞相比較,南宋詠物詞更具有一種幽微細膩的特色,雖然不容易看出其寄託所在,但更富有朦朧美。張鎡的這首詞就能夠將作者內心的情思同作品外化的意象融合無間,使讀者若有所悟又難以名狀。

詞的上片集中刻畫了芭蕉獨特的風姿和品格。起句從芭蕉跟別的花卉草木的對比中寫出它同中有異的特點。在人們眼光中,“風流”、“多情”、“瀟灑”是許多花卉草木所共有的,然而詞人之所以特別欣賞芭蕉,卻是由於它那獨特的清逸絕俗風姿。芭蕉並不以色彩斑斕、絢麗多姿的花朵來顯示它的“風流”,它也不在麗日和風中與羣芳爭妍,只有到了煙雨空濛和雨滴拍打的時刻,芭蕉,這才以一身瀟灑的綠衣,顯示出它那特有的風韻和情致,吸引人們觀賞,撩撥人們的情思。一切繁喧熾熱跟芭蕉無緣,它渾身上下透出的是無限清涼。不僅使人想起吳文英的名句“縱芭蕉不雨也颼颼”(《唐多令》),這樣,我們從芭蕉獨具的瀟灑、清涼,依稀感受到詞人的心靈,現出了一個風流、多情、而又瀟灑雅潔的文人形象。

下片順着“綠衣長”、“滿身涼”的擬人化的描寫發展,逐漸從外形深入到心靈。詞人觀賞芭蕉風情萬種,情為之動;芭蕉得遇知音,也動起感情來了。看,那一片片開張伸展的碩大綠葉,就像是在我面前鋪開的文箋,要請我在上面題寫生動的詩句呢!但我又能寫什麼呢?這時,明月已升到中天,清輝瀉在芭蕉那略披白粉的綠葉上,好象生出了一層薄薄的寒霜,襲來一陣又一陣寒氣。唉,別再倚着闌干痴看了,還是回屋去吧!“莫憑小闌干,月明生夜寒”兩句,淡淡地透露出詞人在此情此景下若有所思、若有所悟的感觸。這種感觸是什麼呢?是芭蕉的清高與索句的催迫使他感到自愧弗如、無辭以對?是眼前的清冷促使他想到了趨炎附勢的炎涼世態?還是“以其境過清”(柳宗元《小石潭記》),“凜乎其不可久留”(蘇軾《後赤壁賦》),而只得消然離去呢?詞人沒有明白説出,卻留下了讓讀者充分聯想、回味的餘地,言有盡而意無窮。

在詩詞中,芭蕉常常同孤獨憂愁特別是離情別緒相聯繫。李清照曾寫過:“窗前誰種芭蕉樹?陰滿中庭。陰滿中庭,葉葉心心舒捲有餘情。傷心枕上三更雨,點滴霖霪。點滴霖霪,愁損北人不慣起來聽。”(《添字醜奴兒》)把傷心、愁悶情緒一古腦兒傾吐出來,對芭蕉甚至還頗為怨悱。張鎡這首詞的感情抒發卻相當空靈含蓄。他的哀愁和悲涼並沒有直接傾吐,而是在雨絲煙霧裏,在寒夜月色中,朦朧而自然地流露出來。一縷淡淡的哀愁迴腸九曲,大有欲吐又吞、欲説還休的況味。

張鎡的這首詞與唐代錢珝的《未展芭蕉》詩(冷燭無煙綠惜幹,芳心猶卷怯春寒。一緘書札藏何事,會被車風暗拆看。),雖然暗示性有所不及,但在總體意境上更富有象徵意藴,表達上也越顯得曲折幽深。

《菩薩蠻》原文及賞析 篇七

原文

寶函鈿雀金鸂鶒,沉香閣上吳山碧。楊柳又如絲,驛橋春雨時。

畫樓音信斷,芳草江南岸。鸞鏡與花枝,此情誰得知?

賞析

《花間集》收温庭筠的《菩薩蠻》詞十四首,都是寫女子相思離別之情,這是其中的第十首。

這首詞起句寫人粧飾之美。“寶函鈿雀金鸂鶒”,可以想象一幅美人晨粧圖:一位女子春晨粧梳,打開粧盒,手拈金釵。映入眼簾的是一對鏤金的紫鴛鴦。次句寫人登臨所見春山之美。“沉香閣上吳山碧”,亦“泰日凝粧上翠樓”之起法。登上自家的香閣,伊憑欄遠望。江南的綠水青山,十分可愛。“楊柳”兩句承上,寫春水之美,彷彿畫境。曉來登高騁望,觸目春山春水,視線難收,於是再放眼一望——“楊柳又如絲”,一個“又”字,透露了女子內心的躍動,能傳驚歎之神,且見相別之久,相憶之深。這個“又”字,還使得下一句“驛橋春雨時”,這個本非眼前之景,也能勾粘得緊密無間。這兩句寫柳絲撥動女子心絃,使她想起那個春雨瀟瀟的日子,曾經和情人在驛外橋邊折柳送別,依依惜別的情景如在眼前,而此時離人不知在何處。這就利用時空的交替,創造出耐人尋味的意境,這是温詞凝鍊、深密的典型筆法。

上片的結句回憶驛橋送別,下片接寫別後。“畫樓音信斷”,説明人去信斷。“芳草江南岸”,抒發了春歸人不歸的隱痛。末兩句,自傷苦憶之情,無人得知。“鸞鏡與花枝”,以花枝喻人。美豔如花之人,而獨處悽寂,可見其幽怨之深。“此情誰得知”,千迴百轉,哀思洋溢。這個結句是全詞感情分量最重的一句,也是全詞的高潮。

這首詞由物到景,由景到情,自今憶昔,又由昔至今,看似散亂不連,實則脈絡暗通,婉轉綿密,情韻悠然,這些正是温詞在藝術表現上的一個顯著特色。

《菩薩蠻》原文及賞析 篇八

菩薩蠻·舞裙香暖金泥鳳

舞裙香暖金泥鳳,畫樑語燕驚殘夢。門外柳花飛,玉郎猶未歸。

愁勻紅粉淚,眉剪春山翠。何處是遼陽?錦屏春晝長。

翻譯

舞裙上瀰漫着濃濃的暖香,金泥印成欲飛的鳳凰,樑上春燕呢喃的碎語,又驚醒了春夢一場。門外只有柳絮在飛舞,玉郎仍未歸故鄉。

含愁重勻紅粉粧,卻愁怎抹去珠淚千行;緊鎖的雙眉凝着深深的翠綠,好似遠處春山一樣。那遼陽到底遠在何處,畫屏裏的春天為何這樣長?

註釋

金泥鳳:用金粉塗印的鳳凰圖案。金泥,即泥金,以金粉飾物。

玉郎:古代女子對丈夫的愛稱。

遼陽:地名,在今遼寧省遼陽市老城區。這裏代指玉郎征戍之地。

賞析

這是《花間集》中所收牛嶠七首《菩薩蠻》中的一首。所詠雖不出男女之情事,但詞中女主人公所念之人身處遼陽(古來為征戍之地),則此詞在思想內容方面就非《花間集》中那些純詠婦女生活及男女情事的作品所可追配的了。

此詞語言俊麗,形象鮮明,曲折傳情。落花滿徑,柳絮隨風,呢喃雙燕,驚擾殘夢。這惱人的春色,撩人愁思。這首詞描景寫人,細膩柔和,宛轉多姿,表現了晚唐五代的詞風。

上片首句寫女主人公服飾之精美。所著既為舞裙,則其為舞妓身份自明。“香”與“暖”寫舞裙之精,“金泥鳳”寫舞裙之美,極生動活脱之趣。服飾之精美如此,則其人之美可見。第二句寫夢中驚醒。夢而謂之“殘”,説明夢未做完。至於其所夢的內容,綜觀全詞自可知曉。好夢未竟而被語燕驚醒,則其惱與怨亦可以想見。此句暗中化用金昌緒“打起黃鶯兒,莫教枝上啼。啼時驚妾夢,不得到遼西”詩意,但比金詩更加委婉含蓄,實為《花間》本色。畫樑之燕呢喃私語又暗形女主人公之孤單寂寞。夢後的一切依然如故:門外柳絮紛飛,而玉郎仍不見歸。柳花飛既點明節令為春天(而春季是女子念遠之心情最為急切的時候),又暗狀女主人公殘夢初醒時的迷離恍惚的精神狀態。“猶”宇暗逗出一點怨意。

過片首句是承上片末句而來。“勻”字一則表明其非痛哭流涕而是淚水暗滴,將痛苦強忍強嚥,苦而必須咽、必須忍,則更見其苦;二則表明其力護容貌之美,故第二句接寫其眉:“眉剪春山翠”,意謂雙眉被剪畫成春山之狀,這句是暗用《西京雜記》所説卓文君“眉山如望遠山”的典故。第三句“何處是遼陽”,點明“玉郎”所在之地。此問句於無限嚮往之中滲透着無限哀怨與無可奈何的情緒。此實可問而不可答,故結以“錦屏春晝長”。“長”字固是春晝的實寫,也是心理狀態的虛寫。以景語作結,極迷離動盪之致,給人以無限想象的餘地。

這首詞在藝術上的特色是欲揚先抑,聲情頓挫。詞的意旨,原在於刻畫女主人公思念徵人的情懷。開篇卻用高華曼麗的筆墨,先構成一個美妙的夢境,把主人公放在特定的夢境歡會當中,使她在好夢驚醒以後,益增離別之苦,詞意亦陡轉沉鬱。“驚殘夢”以下轉入正文,又用低徊詠歎的方式,先寫門外是春光駘蕩,而人“猶未歸”,於極度失望中,再展望歸之情,詞筆亦再作頓挫。換頭處又以整粧期待的筆墨,使主人公悽清的內心世界,於紙上徘徊重現,不言其懷人而自見幽怨。詞境由委婉轉向深沉。結尾更從主人公的內心深處,迸發出“何處是遼陽?”的'感慨,徵人不歸,他們的閨中少婦,卻是在痴心等待。此婦所憶之人遭遇如何,不得而知。但一邊是霜戈壁立、鐵騎騰踏的邊塞,一邊是春意濃郁、錦屏寂寞的深閨,縱使重逢有望,也不知道在何年何月。因此“錦屏春晝長”一句,更深沉地揭示了主人公的怨思。詠歎至此,對主題發抒已達言有盡而意不盡的境界,在情節上也作出第三次的頓挫。不盡主人公在深思,也有“此恨綿綿”之感。

菩薩蠻原文及翻譯 篇九

菩薩蠻·迴文

嶠南江淺紅梅小,小梅紅淺江南嶠。窺我向疏籬,籬疏向我窺。

老人行即到,到即行人老。離別惜殘枝,枝殘惜別離。

翻譯

山南的江水淺處紅梅開出小花,淺紅色小朵梅花,開放在江南山嶺上。紅梅探看我倚靠着稀疏的籬笆,紅梅從籬笆的縫裏朝我望着。

南極老人星行將到來,老人星到時,就是進入暮年時。離別時我們叮囑要珍惜餘年,紅梅枯謝了,我們會依戀別離時的情誼。

註釋

江南:代指黃州。

疏籬:稀疏的籬笆。

籬疏:籬笆之間的縫隙。

老人:老人星,又叫壽星,暗指時光流逝很快。行人,代指趙晦之。

老:暮年。

殘枝:殘敗的梅花樹枝,這裏代指餘年。

惜:依戀。

創作背景

蘇軾貶居黃州後寫了不少詠梅詩詞。宋神宗元豐五年(1082年)元月,時值梅花盛開,蘇軾作該詞歌頌紅梅高潔的品格,贈給在藤州(今廣西藤縣)任知州的好友趙晦之。

賞析

上片,以擬人的手法,寫梅與人傳情,讚美了梅一樣高潔的人格。“嶠南江淺紅梅小,小梅紅淺江南嶠。”開頭兩句用迴環句式特寫了細弱的“小梅”開在很不顯眼的“江南”黃州這塊土地上,蘇軾藉以自喻貶謫的孤芳生活。“窺我向疏籬,籬疏向我窺”,突出了細弱的梅花與貶謫的蘇軾同是苦命根,如坐籬牢,只能通過籬縫傳話慰藉,藉以顯露出梅的孤傲品格,人的。獨立性格。上片,既描寫了景物梅的形象,又體現出景物梅的形象中的蘇軾的情感體驗,引起讀者的共鳴。

下片,從時空變化的角度,蘇軾叮囑趙晦之要把握住有限的時光,珍重自己,愛惜餘年。“老人行即到,到即行人老。”反覆進言,以“老人”點明雙方生存的時間,以“行人”點明雙方生存的空間。時空交錯,造成一種同是天涯淪落人的蒼涼感。“離別惜殘枝,枝殘惜別離”,蘇軾仍以梅的品格自喻,點明瞭該詞“紅梅贈別”的主旨:雖是暮春的殘枝梅,仍傲立於自然間,但應珍惜。説不定來年一到,“春風吹又生”,新枝發新芽了,暗示着蘇軾傲然不屈,期望重返朝廷的美願。

與其他詠梅詞一樣,該詞仍然是以梅格喻人品的。殘梅的枯涼景象與詞中“行人”的孤獨身影融合無間。這是以景物渲染出“惜別離”的環境與氣氛,寄寓着嶺南的殘梅和黃州的殘梅,終有一天,會煥發出新枝而青春永駐的情意來。

《菩薩蠻》原文及賞析 篇十

為春憔悴留春住,那禁半霎催歸雨。深巷賣櫻桃,雨餘紅更嬌。

黃昏清淚閣,忍便花飄泊。消得一聲鶯,東風三月情。

翻譯

為了留住將逝的春天憔悴不已,黃昏,雨來催歸黃昏的時候,深巷中賣着的櫻桃,在雨後顯得更加嬌豔。

含着眼淚,獨自看着那落花飄飄。忽聞一聲清脆鶯啼自東風中傳來,思緒又觸摸到三月所留在心底的那一枚温暖的印記。

註釋

半霎:極短的時間。

雨餘:雨後。

閣:含着。

消得:禁受得。

三月情:此處或謂暮春之傷情,或別有隱情,所指未詳。

賞析

這是一首傷春傷懷之作。

該詞上闋,詞人描寫眼前所見之景,意境淒涼。通過對面前的景物如雨後的櫻桃、東風中的鶯啼等的描寫,生動形象地表達了詞人內心的傷感以及對故人的懷念與深情。詞首句起勢不凡,為全篇定下了留春不住而輾轉憔悴的情感基調。起首二句營造了一種與歐陽修《蝶戀花》“雨橫風狂三月暮,門掩黃昏,無計留春住”相類似的氛圍和心境:同樣的雨橫風狂,催送着殘春。

下闋,詞人由憐惜轉為傷懷。 “黃昏清淚閣,忍便花飄泊”是倒裝句。詞人實在不忍香到春天的花瓣都飄零凋落了,夕陽黃昏之中,他只得淚眼盈盈。而就在這時候,他聽見一聲黃鶯的啼叫順着東風飄忽而至,喚起了詞人對二月陽春的深情。末句, “消得一聲鶯.東風三月情”。“消得”本來是經受得住,這裏謂無法經受,因為這一聲鶯啼。喚出了“東風三月情”:此處“三月情”應指惜春之情,但此詞似含有一段隱情,表面上是欲留春住,其實是想留人,想留而不能留,或才是詩人的心痛處。

全詞表達了詞人傷春感懷之情,該詞延續了詞人一貫的悲愁之風,這種不事雕琢的淒涼愁苦之情最能觸動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