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菩薩蠻》宋詞(新版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1.38W

《菩薩蠻》宋詞(新版多篇)

《菩薩蠻》宋詞 篇一

菩薩蠻·彩舟載得離愁動

賀鑄

彩舟載得離愁動,無端更借樵風送。波渺夕陽遲,銷魂不自持。

良宵誰與共,賴有窗間夢。可奈夢迴時,一番新別離!

這首詞描寫離愁別恨。

上片寫離愁。“彩舟載得離愁動,無端更借樵風送”二句,想象十分豐富,構思奇特,它突破了向來以山、水、煙、柳等外界景物來愈愁的手法,把難於捉摸、無蹤無影的抽象愁情寫得好像有了體積、有了重量。這裏,“彩舟”指行人乘坐之舟。長亭離宴,南浦分手,一片哀愁。現在,蘭舟已緩緩地離開了碼頭,隨着蘭舟的漸漸遠去,哀愁不但沒有減輕,所而愈加凝重。他的心頭仍是那樣的悲哀,以致覺得這載人的舟上,已經載滿了使人、使舟都不堪負擔的離愁同行,無法擺脱,無法疾駛。後來李清照《武陵春》中的:“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恐怕就是受此詞的影響。“無端更借樵風送”緊承上句,船藉着順風飛快地遠航而去,那佇立在岸邊送行人的倩影,很快就不見了。詞人五內俱傷,哀感無端,不由地對天公產生了奇特的怨責:為何偏在這個時候,沒來由刮來一陣無情的順風,把有情人最後相望的一絲安慰也吹得乾乾淨淨呢!這句中,“無端”即無緣無故之意。“樵風”,典出《會稽記》。鄭宏年輕時上山砍柴,碰到了一位神人。他向神人請求若耶溪上“旦,南風;暮,北風”,以利於運柴,後果如所願。故“樵風”即有順風之意。

“波渺夕陽遲,銷魂不自持。”二句變上面的鬱結蟠曲為凌空飛舞,由疏轉密,情中佈景,詞人展望前程。天低水闊,煙波茫茫。一抹夕陽的餘暉,在沉沉的暮靄中看去是那般的淒涼、毫無生機與情趣。獨立在這蒼茫的夕陽下的舟中,那孤舟中的離人怎能不有“銷魂不自持”的悲歎呢!這兩句景中含情,情中有景,真所謂情景相生,互相映襯,相得益彰了。詞人“不自持”的不僅因為那“波渺”、那“夕陽遲”暮,而且更有那濃濃的“離情”和那不解人意的“樵風”。因之,“銷魂不自持”一句便是上片的總結,由此過渡到下片對孤獨淒涼處境及其心態的描寫。

“良宵誰與共,賴有窗間夢”這二句由上片的白日的離愁而轉寫別夜的落寞惆悵及其淒涼。詞人明知這別後無人共度良宵,而又故作設問,進一步凸現了心頭的淒涼、處境的寂寞冷清及其對愛情的`忠貞不二。詞人現在只有獨卧窗下,在神思魂縈的夢境中才能和心上人再次相見。這裏一個“賴”字,説明詞人要把夢中的歡聚作為自己孤獨心靈的唯一感情依託。這一問一答,有力地表現了詞人別後孤獨淒涼落寞的心態。

“可奈夢迴時,一番新別離”二句緊承上句而來。詞人只有在夢中與情人相見,但夢畢竟是虛幻的、短暫的。夢中的歡聚,只不過是詞人苦思冥想而成的一種超現實的精神現象反映而已。夢中的歡會雖然是熱烈的、纏綿温馨的,無奈夢畢竟是要醒的。待到夢醒之後,那番夢中相會的歡樂卻又導致了“一番別離”的痛苦!詞人越是將夢中的歡會寫得熱烈纏綿,就越反襯出現實生活的悲涼、痛苦。

這首詞上片聯想奇特,怨責無端,下片文心跌宕,一波三折,寫有情人分別後思想感情的變化,搖曳多姿,極其細膩傳神,這也是賀詞的藝術風格之一。

《菩薩蠻》宋詞 篇二

鬱孤台下清江水,

中間多少行人淚。

西北望長安,可憐無數山。

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

江晚正愁餘,山深聞鷓鴣。

作品賞析

【註釋】:

[創作背景]這首詞寫於1176年。當時辛棄疾南歸十餘年,在江西任刑法獄頌方面的官吏,經常巡迴往復於湖南、江西等地。來到造口,俯瞰不捨晝夜流逝而去的江水,詞人的思緒也似這江水般波瀾起伏,綿延不絕,於是寫下了這首詞。

[內容評析]「鬱孤台下清江水,中間多少行人淚。」江水從鬱孤台下流過,它在那裏見到過多少痛苦流離,溶進了多少血淚!這血淚包括了隆裕太后事關民族生死存亡與尊嚴之淚,作者感時憂事之淚,更主要的是人民顛沛流離之淚。「西北望長安,可憐無數山。」如今,長安只能引頸以望,而且遠望不到了!那重重疊疊的連綿不盡的青山遮住了視線,也阻斷了建功立業的進取之途!「長安」「無數山」具有空間、時間,今昔抽象多重意義,虛中有實,實中有虛,虛實一體,含義深遠,更以「望」「可憐」塗上濃烈的感情色彩,寫出了無限的惆悵、無限的感憤!「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滿含人民血淚的江水滾滾東流而去,是重重的青山所無法阻擋的。「江晚正愁予,山深聞鷓鴣。」天色漸漸暗了,黃昏悄然來臨,深山中又傳來鷓鴣鳴叫,聲聲悲鳴,吟唱出詞人驚悸不安,憂心忡忡的複雜心情。

這首詞敍事、抒情含蓄而不直露,借水怨山,悲憤中有雄壯,筆勢健舉,含藴豐厚。

[難詞註釋]①造口:即皂口,在江西安縣西南60裏。②鬱孤台:在今江西贛州市西南賀蘭山上。③長安:詩詞中常常借代京都。這首詞裏當然不是指偏安江左的臨安,而是指北宋舊都開封,以至於北方廣大地區。

《菩薩蠻》宋詞 篇三

人人盡説江南好,遊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於天,畫船聽雨眠。

壚邊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未老莫還鄉,還鄉須斷腸。

【譯文】

人人都説江南好,讓遊人只想在江南待到老去。春天的江水清澈碧綠更勝天空的碧藍,還可以在彩繪船上聽着外面的雨聲入眠。江南酒壚邊賣酒的女子美麗無比,賣酒時撩袖盛酒時,露出的手腕白如霜雪。不要在老之前回到故鄉,不然回到家鄉後會悔斷肚腸。

【註釋】

①遊人:這裏指飄泊江南的人,即作者自謂。 合:應當。

②壚邊:指酒家。壚,舊時酒店用土砌成酒甕賣酒的地方。《史記·司馬相如列傳》記載,司馬相如妻卓文君長得很美,曾當壚賣酒:買一酒舍沽就,而令文君當壚。

③皓腕:潔白的手腕。

④須:應

⑤凝霜雪:像霜雪凝聚那樣潔白。

⑥斷腸:形容非常傷心。

【簡析】

江南水鄉,有着迷人的自然景色----像天空一樣的春水,有雨眠的畫船;更有着迷人的美妙女郎--她如花似月,皓腕凝雪,當壚勸酒。總之,一切都是江南好!

《菩薩蠻》宋詞 篇四

書江西造口壁

辛棄疾

鬱孤台下清江水,中間多少行人淚。西北是長安,可憐無數山。

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江晚正愁餘,山深聞鷓鴣。

【賞析】

此詞作於淳熙三年(1176),當時作者正在江西贛州任上,經行造口,作此書於壁。作者登台望遠,在觀山觀水中,寄託憂時憂國之思。上片由眼前景物引出歷史回憶,抒發興亡之感。鬱孤台為唐虔州剌史李勉所建,他曾登台西望長安。而自己哪有“長安”可望。當年金兵追隆祐太后,受難的百姓成千上萬過贛江,傷心淚匯成無底的河,至今失地未收,實在可悲。“西北”二句,向西北遙望京都,可憐無數的青山將視線遮住。借歎息北望京城被阻隔,暗喻恢復無望。“可歎”中有無限悲憤。下片抒愁苦與不滿之情。“青山”二句寫眼前所見,大江滔滔向東流去,青山遮也遮不住。這裏借水怨山有所暗喻:江水能衝破重重阻隔曲折而終於東去,而自己卻無法掙脱羈留、衝破壓抑而撇於一隅,豈不令人煩惱。江邊暮色蒼茫,鷓鴣聲聲,增添詞人沮喪情緒,愁上加愁,益見詞人愛國情懷。

《菩薩蠻》宋詞 篇五

陳克

綠蕪牆繞青苔院,中庭日淡色蕉卷。蝴蝶上階飛,烘簾自在垂。

玉鈎雙語燕,寶甃楊花轉。幾處簸錢聲,綠窗春睡輕。

【賞析】

這首歷來受人推賞的小詞,寫春曉春眠,題材原屬平常,但它造境深細,故能推陳出新。全詞一句一景,像影視鏡頭的頻頻切換,故而景物畫面在連續轉換中顯示出隨意的跳躍性。上片描繪了春日庭院的靜寂景象。“綠蕪牆”環繞着一座“青苔院”,可見長久無人過問,院裏長滿青苔,可見人跡罕至。“芭蕉”莖挺葉肥,高舒異秀,其格韻不俗,且顯示着環境的幽深。即使蝴蝶翩翩,也無輕羅小扇相撲,室中有人,卻簾幕低垂。在雙燕呢喃、楊花團舞的迷離恍惚之中,傳來“幾處簸錢聲”,那似乎是從院牆外傳來的簸錢為戲的銅錢碰擊聲和嬉鬧笑語聲,猶如一石擊水,平添生色,點染出庭院環境的清幽閒寂與詞人似睡非睡,亦幻亦真的朦朧夢態。最後以“春睡”二字畫龍點晴,暗示出這一切原來只是淡淡的春夢罷了。

《菩薩蠻》宋詞 篇六

濕雲不渡(一作“斷”)溪橋冷。蛾寒初破東風(一作“雙鈎”)影。溪下水聲長,一枝和月(一作“雪”)香。人憐花似舊,花不知人瘦。獨自倚欄杆,夜深花正寒。

梅花是“歲寒三友”之一,往往被描寫成中華民族堅貞、高潔等美好品性的詩化象徵。朱淑真寫過不少這方面的作品。這首《詠梅》詞是體現朱淑真“清新婉麗、蓄思含情”(宋代魏端禮評語)之優秀風格的代表作。

上片,先為“梅花”之出場刻畫了一個特定的典型環境。在冬末春初的一個夜晚,詞人情思悠悠地漫步郊野,抬頭高瞻,只見幾朵帶雨的烏雲一時凝聚在天空;低首近觀,小橋下溪水潺湲,又給人增添了陰冷的感覺。就在這時一陣輕寒恍如幽影衝破了東風乍暖的氣氛,使人更感到寒意森森。“蛾寒”之“蛾”在此通“俄”,為俄頃、不久之意,如《漢書。外戚傳下》:“(孝成班倢伃)始為少使,蛾而大幸為倢伃”。因之,“蛾寒”猶輕寒、嫩寒之意,別本於此即作“嫩寒”。另有學者認為“蛾”可指蛾眉,用以比喻彎月;此言一彎新月剛剛破雲而出,那被東風吹拂的梅樹搖曳着多姿的身影(韓秋白)。可備一説。橋下綿延不斷的嘩嘩溪流之聲送來一片幽香,這幽香瀰漫在朦朧的月光之中,沁人心脾,滌人魂魄,令人流連,催人昇華,使人意緒翩翩,不能自己……。此詞本為詠梅而作,但卻正如人們所讚賞的──它竟全篇不直言“梅”字,而着意挑出幽柔之“香”以涵概梅花的獨特氣韻,誠如宋人沈義父《樂府指迷》所言“詠物詞最忌説出題字”,本篇正得其妙(印有志)。妙就妙在着一“香”字既突現了梅花芳馨幽豔的卓異風標,連同“和月”一起且又給人以嗅覺、視覺、味覺、觸覺並生的通感聯想。強調梅的“一枝”獨秀,不僅有如林和靖贊梅名句“眾芳搖落獨暄妍”的高妙,展現了梅樹凌寒傲骨的幽姿逸韻,而且跟詞作的抒情主人於下片“獨自倚欄杆”也暗相扣合而發人深思。

下片,由梅花轉至詞人,着重寫詞人對梅花──藉以對人世的執着情懷和幽怨心緒。詞人於春寒料峭時,面對這疏影中流溢暗香的花枝直抒心意:梅花啊,我對你深深愛念的滿腔熱忱一如過去而始終未變;可是你哪裏知道(你怎會料想到)我卻日益腰肢瘦損而身心憔悴了!(這個聰慧多情的女詞人在婚戀生活上是很不幸的)。李清照有過傳響人口的名句“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從修辭學上評析,它是一般的比喻句,是個明比修辭格。朱淑真這“花不知人瘦”則是別出心裁的擬人句,在賦予“花”以人性的同時,又巧妙地滲透了詞人對花的情愫。透過字面上似乎埋怨“花自無情,人自多感”的形態,折射着抒情主人寄意於花、期盼於花、渴望人間理解、希求人世温馨……等等多重意象。在詞人這看似哀怨、悲悽、憂悒、惆悵乃至“情緒偏於低沉”的表象下,不正流蕩着一個女人赤誠而熱烈的心潮嗎?果然,結句寫道:夜深了,連不畏苦寒的梅花尚且因寒氣包圍似乎瑟瑟有聲,而本已瘦弱伶仃的女詞人竟思緒聯翩無法擁衾入睡,還在“獨自倚欄杆”。獨倚無眠是在搏擊寒風,是在思索人生,是在追尋世間的“知人”者啊!聯繫女詞人另外一些詠梅佳句──“明窗瑩幾淨無塵,月映幽窗夜色新。唯有梅花無限意,對人先放一枝春”;“病在眼前俱不喜,可人唯有一枝梅。未容明月橫疏影,且自清香寄酒杯”──,可見詞人確實跟梅花早已情深意摯,其“人憐花似舊”絕非虛語;而埋怨“花不知人瘦”乃責備梅花不該忘卻自己這鐘情於人世生活的忠實伴侶。可見詞人的愛梅詠梅正是她熱愛美、熱愛生活、熱愛現實人生的藝術體現。這種外“冷”而內熱的感人形象,是女詞人對宋詞、對中國文化的可貴貢獻。所以她贏得了在宋詞史上與李清照齊名的崇高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