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經典宋詞《菩薩蠻》新版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1.98W

經典宋詞《菩薩蠻》新版多篇

《菩薩蠻》原文及賞析 篇一

菩薩蠻·烏絲畫作回紋紙原文

烏絲畫作回紋紙,香煤暗蝕藏頭字。箏雁十三雙,輸他作一行。

相看仍似客,但道休相憶。索性不還家,落殘紅杏花。

賞析/鑑賞

此篇寫春暮時節閨人懷遠 的孤寂情景。上片借物託比,化用王彥亂等人詩句,寫其孤獨寂寞,無聊無緒。下片折轉,先寫分別時的情景,再轉到寫此時此際。低徊婉曲,結處含悠然不盡之意,耐人尋味。

菩薩蠻原文及翻譯 篇二

菩薩蠻·詠足

塗香莫惜蓮承步。長愁羅襪凌波去。只見舞迴風,都無行處蹤。

偷穿宮樣穩,並立雙趺困。纖妙説應難,須從掌上看。

翻譯

道路留香不吝惜美女的腳步,久久斂束着絲羅襪如在水波上走。只見她那舞步如旋風,都不留下步履蹤跡。

暗暗地穿着宮廷樣式的鞋適合走路穩健,而並立兩腳行路就困難。你説纖細美妙到何種程度,該是很難。要説“纖妙”,必須把婦女託在手掌上去看她的腳。

註釋

塗:道路,通途。

羅襪:絲羅制的襪。

凌波:起伏飄浮於波濤之上。

風:旋風。

行處蹤:行經場所的蹤跡。

偷:暗暗地。

宮樣:宮廷樣式的衣裳,這裏借指小鞋。

雙趺:腳。

纖妙:纖細美妙。

應:該。

創作背景

中國古代婦女纏足始於南唐而盛行於宋代,人們認為婦女的腳纏得越小越美。自上而下,漸成風氣。宋英宗熙寧六年(1073年)春,蘇軾在太常博士直史館杭州通守任上,作該詞披露北宋社會這一陋習。

賞析

上片描繪侍妓或歌妓的小腳步態。“審美理想滲透於審美感受之中,主宰着一定民族、一定時代、一定階級的審美趣味、風尚和趨向。”蘇軾寫作該詞所帶的審美傾向也不例外。“塗香莫惜蓮承步,長愁羅襪凌波去”,特寫侍妓或歌妓輕飄的步姿。蓮上“承步”,“羅襪凌波”,如洛水女神飄在水面上。中國古代愛戀民歌就是承襲這種小腳美的審美觀來吟詠“蓮承步”,“羅襪凌波”的。“只見舞迴風,都無行處蹤”,特寫輕飄的舞姿。正因為腳小舞起來就顯得輕盈多了。飛舞起來如“迴風”一般,且不留下腳印。對於這種迅疾輕盈的舞姿,蘇軾是帶着讚美的態度來評判的。

下片描敍侍妓或歌妓的小腳的痛苦與慰藉。“偷穿宮樣穩,並立雙趺困”,描寫侍妓或歌妓纏足所帶來的痛苦。即是暗暗地想換穿宮廷貴夫人鞋,合適是合適,但不能並立站起來,走路更困難。宋代這種殘忍的纏足審美觀,使很多婦女痛苦一生,蘇軾毫不迴避地披露了這種痛苦與困難。“纖妙説應難,須從掌上看”,纖妙是指人們以習慣的審美觀為準繩,腳是纏得越小越“纖妙”。“説應難”,意思是用語言難以表達。“須從掌上看”,反映了蘇軾雖然反對婦女纏足,但是存在着時代的侷限性與審美上的侷限性。

該詞是蘇軾站在欣賞的角度和批判的立場上,通過寫侍妓、歌妓,披露纏足給婦女帶來痛苦,對北宋社會這一陋習表示不滿。該詞有些庸俗,近乎遊戲文字,不完全是 “惡謔、惡趣”之詞。

《菩薩蠻》原文及賞析 篇三

菩薩蠻·木棉花映叢祠小

木棉花映叢祠小,越禽聲裏春光曉。銅鼓與蠻歌,南人祈賽多。

客帆風正急,茜袖偎牆立。極浦幾回頭,煙波無限愁。

註釋

木棉:熱帶喬木,初春時開花,深紅色。

叢祠:荒祠野廟。

祈:求。

茜:草,可做紅色染料。茜色即紅色。

牆:一本作“檣”,桅杆。

極浦:遠水。

註釋

木棉:熱帶喬木,初春時開花,深紅色。高士奇《天祿識餘》捲上:“南中木棉,樹大盈抱,花紅似山茶而蕊黃,花片極厚。“

叢祠:荒祠野廟。

越禽:《本草·釋名》:“孔雀,越鳥。“李時珍曰:”陵晨則鳴聲相和,其聲曰都護。“李德裕《嶺南道中》”紅槿花中越鳥啼。“越”“粵”“古字通。

祈:求。

茜:草,可做紅色染料。茜色即紅色。

牆:一本作“檣“,桅杆。

這兩句與杜牧《南陵道中》:“南陵水面漫悠悠,風緊雲繁欲變秋,正是客心孤迥處,誰家紅袖憑江樓“,意境相近,而詩詞寫法不同。

極浦:遠水。《楚辭·湘君》:“望涔陽兮極浦“,李善注”極,遠也。浦,涯水也。

賞析

木棉花開,春光大好。銅鼓蠻歌聲中,忽見一帆,飄然而來,船上紅袖偎檣,頃刻間消失在煙波江上。幾番回頭,令人不勝悵惘。這首詞生動逼真地描繪出南國風光,具有濃厚的生活氣息。

菩薩蠻原文及翻譯 篇四

菩薩蠻全文閲讀:

出處或作者:温庭筠

小山重疊金明滅,

鬢雲欲度香腮雪。

懶起畫蛾眉,

弄粧梳洗遲。

照花前後鏡,

花面交相映。

新帖繡羅襦,

雙雙金鷓鴣。

菩薩蠻全文翻譯:

小山重重疊疊,晨曦閃閃或明或滅,

鬢邊髮絲飄過潔白的香腮似雪。

懶得起來畫一畫蛾眉,

整一整衣裳,梳洗打扮,慢吞吞意遲遲。

照一照新插的花朵對前鏡又地後鏡,

紅花與容顏交相輝映,

剛穿上的綾羅裙襦,

繡着一雙雙的金鷓鴣。

經典宋詞《菩薩蠻》 篇五

菩薩蠻·半煙半雨溪橋畔

詞牌名:菩薩蠻|朝代:宋朝|作者:黃庭堅

半煙半雨溪橋畔,漁翁醉着無人喚。疏懶意何長,春風花草香。

江山如有待,此意陶潛解。問我去何之,君行到自知。

古詩簡介

《菩薩蠻·半煙半雨溪橋畔》是北宋詞人黃庭堅所作的一首詞。這是一首集句詞,詞的上片描摹了一幅溪橋野漁圖,表現了漁翁與自然交融的微妙樂趣,下片寫江山美景。這首詞效法王安石,巧妙地採用了移花接木的寫作手法,通過細膩的文筆彙集唐代詩人杜甫的幾句詩,描寫出山川、溪橋等自然美景,表達了詞人步先哲後塵、隱匿蹤跡的決心。

翻譯/譯文

煙雨迷濛的溪邊橋畔,有漁翁正醉酒酣睡,四周闃無聲息,沒有人驚破他的好夢。春風送來花草的芳香,閒適、安逸的生活真是情意綿長。

美好的江山好像在那兒等着我似的,這種感覺大概只有陶潛能理解吧。想要問我到底去何方,無可奉告,你隨之而來,自然就知道了。

《菩薩蠻》原文及賞析 篇六

原文:

回塘風起波文細,刺桐花里門斜閉。殘日照平蕪,雙雙飛鷓鴣。

征帆何處客?相見還相隔。不語欲魂銷,望中煙水遙。

詩詞賞析:

這首詞寫一女子的無名相思。上片寫女子所在的環境,用“雙雙飛鷓鴣”一句興起下片。下片寫女子對“征帆何處客”的愛戀,語淺情深,清音有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