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秋詞賞析(精選23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2.45W

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整理了23篇《秋詞賞析》的範文,但願對你的工作學習帶來幫助,希望你能喜歡!當然你還可以在本站搜索到更多與《秋詞賞析》相關的範文。

秋詞賞析(精選23篇)

篇一:《秋詞》賞析

作者:不詳

我國古代文學中,常將“秋”與“愁”等同起來。這首寫秋的詩卻爽朗明快,表現了詩人積極樂觀的心境。前兩句是議論,直接表達了秋日勝春朝的看法。後兩句晴空中排雲而上的白鶴形象,把詩人的豪邁樂觀之情抒發得淋漓盡致。

自古逢秋悲寂寥②,我言秋日勝春朝。

晴空一鶴排雲上③,便引詩情到碧霄④。

①選自《劉禹錫集》(中華書局1990年版)。②〔悲寂寥〕悲歎蕭條空寂。③〔排雲〕推開白雲。④〔碧霄〕青天。

[《秋詞》賞析]

篇二:《秋詞》賞析

秋詞

[唐]劉禹錫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勝春朝。

晴空一鶴排雲上, 便引詩情到碧霄。

註釋:

1. 悲寂寥:悲歎蕭條空寂。

2. 春朝:初春。這裏可譯作春天.

3. 排雲:推開白雲。排:推開;衝出。

4. 便:就;於是。

5. 碧霄:青天。

譯文:

自古以來的人們都説秋天是悲涼的,

我卻認為秋天要勝過春天。

萬里晴空,一隻鶴凌雲飛起,

就引發我的詩興到了藍天上了。

賞析:

秋,在大自然中,扮演的永遠是一個悲懷的角色,它的“瘦”早已成為一種獨特的意象,讓一代代的人不停的咀嚼、回味。於是,秋,便在一頁頁枯色的紙張裏,在一個個方正的漢字中低吟,把那縷縷的哀怨、愁緒、思念、牽掛,薰染得迷迷離離。

然而劉禹錫的《秋詞》,卻另闢蹊徑,一反常調,它以其最大的熱情謳歌了秋天的美好。更為難得可貴的是,《秋詞》還是詩人被貶朗州後的作品,讓人佩服劉禹錫的待人處世。原詩兩首,所選的是第一首。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 自宋玉於《九辯》中留下“悲哉,秋之為氣也”的名句後,悲,就成了秋的一種色調,一種情緒;愁,也就成了心上的秋了。然而,詩人開篇,即以議論起筆,斷然否定了前人悲秋的觀念,表現出一種激越向上的詩情。“我言”説出的是詩人的自信,這種自信,儘管染上的,是一種不幸的色彩,然而,詩人闊大的胸襟卻非凡地溶解了這種不幸。“勝春朝”就是詩人對於秋景最為充分的認可。這種認可,絕非僅僅是一時的感性衝動,而是融入了詩人對秋天的更高層次的理性思考。

“晴空一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霄。”詩人抓住秋天“一鶴凌雲”,這一別致的景觀的描繪,展現的是秋高氣爽,萬里晴空,白雲漂浮的開闊景象。那凌雲的鶴,也載着詩人的詩情,一同遨遊到了雲霄。雖然,這鶴是孤獨的,然而它所呈現出來的氣勢,卻是非凡的。一個“排”字,所藴涵的深意,盡在不言中了。也許,詩人是以“鶴”自喻,也許是詩人視“鶴”為不屈的化身。這裏,有哲理的意藴,也有藝術的魅力,發人深思,耐人吟詠。它給予讀者的,不僅僅是秋天的生機和素色,更多的是一種高揚的氣概和高尚的情操。

讀這樣的詩,洋溢在我們心頭的,絕非什麼悲涼的氣息,我們隨着詩人的“詩情”,藉助詩人想象的翅膀,天馬行空般馳騁於碧空之上。於是,鶴飛之沖霄,詩情之曠遠,“實”和“虛”便融合在了一起,所獲得的全然是一種勵志冶情的美的感受。

全詩氣勢雄渾,意境壯麗,融情、景、理於一爐,表現出的高揚精神和開闊胸襟,唱出的那曲非同凡響的秋歌,為我們後人留下的,卻是一份難能可貴的精神財富。

作者簡介:

劉禹錫(772-842)字夢得,唐代中期詩人、文學家、哲學家、政治家,有“詩豪”之稱。世稱“劉賓客”劉禹錫生於嘉興(當時屬蘇州),彭城(江蘇徐州)或河南洛陽(有待考證),漢族,洛陽(今屬河南)人。自言系出中山(今河北定縣)。

劉禹錫曾任監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團的一員,他的家庭是一個世代以儒學相傳的書香門第。政治上主張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動的中心人物之一。

後來永貞革新失敗被貶為朗州司馬。他沒有自甘沉淪,而是以積極樂觀的精神進行創作,積極向民歌學習,創作了《採菱行》等仿民歌體詩歌。

一度奉詔還京後,劉禹錫又因詩句“玄都觀裏桃千樹,盡是劉郎去後栽”觸怒新貴被貶為連州刺史。後被任命為江州刺史,在那裏創作了大量的《竹枝詞》。名句很多,廣為傳誦。824年夏,他寫了著名的《西塞山懷古》:“王?F樓船下益州,金陵王氣黯然收。千尋鐵鎖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頭。人世幾回傷往事,山形依舊枕寒流。今逢四海為家日,故壘蕭蕭蘆荻秋。”這首詩為後世的.文學評論家所激賞,認為是含藴無窮的唐詩傑作。

後來,幾經多次調動,劉禹錫被派往蘇州擔任刺史。當時蘇州發生水災,飢鴻遍野。他上任以後開倉賑饑,免賦減役,很快使人民從災害中走出,過上了安居樂業的生活。蘇州人民愛戴他,感激他,就把曾在蘇州擔任過刺史的韋應物、白居易和他合稱為“三傑”,建立了三賢堂。唐文宗也對他的政績予以褒獎,賜給他紫金魚袋。

劉禹錫晚年回到洛陽,任太子賓客加檢校禮部尚書,與朋友交遊賦詩,生活閒適。死後被追贈為户部尚書。

其詩現存800餘首。其學習民歌,反映民眾生活和風土人情的詩,題材廣闊,風格上汲取巴蜀民歌含蓄宛轉、樸素優美的特色,清新自然,健康活潑,充滿生活情趣。其諷刺詩往往以寓言託物手法,抨擊鎮壓永貞革新的權貴,涉及較廣的社會現象。晚年所作,風格漸趨含蓄,諷刺而不露痕跡。詞作亦存四十餘首,具有民歌特色,劉禹錫在洛陽時,與白居易共創《憶江南》詞牌。劉禹錫早年與柳宗元齊名,世稱“劉柳”;晚年與白居易唱和,也稱“劉白”。有《劉夢得文集》(又稱《劉中山集》)傳世。

篇三:《秋詞》賞析

秋 詞 劉禹錫(7分)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勝春朝。

晴空一鶴排雲上, 便引詩情到碧宵。

1.作者對秋日是怎樣的態度?從中可以看出他什麼樣的生活態度和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

2.試分析這首詩在寫法上的兩個突出特點。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參考答案:

1.作者一反過去詩歌的悲秋習慣,而斷言秋日勝春朝,表現作者身處逆境卻奮發向上的樂觀豁達的生活態度和思想感情。

2.①對比鮮明,在對比中顯現作者的態度。②虛實結合,由虛入實,晴空一鶴排雲上一句,用鮮明的形象來表現感情。

3、這首詩是他在被貶時寫下的,詩中寫下了他怎樣的情懷和精神風貌?

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

4、詩人勾畫了一幅什麼樣的勝春朝的秋景圖?請具體描寫一下。

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3.(4分)(1)(2分)比喻和反問,形象生動地強調了許諾是不一定經受得住時間的泛的。

(2) (2分)生命是屬於自己的,就應該由自己用最美好的畫筆,用自己最富活力和激情的線條畫出一幅自己最愛的圖畫。那張生命的畫板,就是畫的自己生命的歷程。

4. (4分)(1)(2分)表現了他樂觀豁達的情懷和笑對逆境、積極向上的精神風貌。 (2)(2分)詩人勾畫了一幅秋高氣爽、一羣白鶴在藍天白雲之上翱翔,令人頓生詩情到碧霄的秋景圖。説明:每小題2分,大意正確即可給分。

5、從第一、二句詩可以看出,此詩在立意方面有何顯著的特點?

6、詩歌最後兩句描繪了一幅怎樣的畫面?它們藴含了作者怎樣的人生觀?

參考答案:

5、詩人開篇以議論起筆,另闢蹊徑,一反常調,斷然否定了前人悲秋的觀念,表現出一種激越向上的詩情。(或以其最大的熱情謳歌了秋天的美好)(2分)

6、描繪了一隻孤鶴在萬里晴空中凌雲飛越、遨遊雲霄的開闊別致景象。(2分)表達了詩人為理想而奮鬥的英雄氣概和高尚情操。(1分)

篇四:秋詞賞析

秋詞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

晴空一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霄。

賞析

秋,在大自然中,扮演的永遠是一個悲懷的角色,它的“瘦”早已成為一種獨特的意象,讓一代代的人不停的咀嚼、回味。於是,秋,便在一頁頁枯色的紙張裏,在一個個方正的漢字中低吟,把那縷縷的哀怨、愁緒、思念、牽掛,薰染得迷迷離離。

然而劉禹錫的《秋詞》,卻另闢蹊徑,一反常調,它以其最大的熱情謳歌了秋天的美好。更為難得可貴的是,《秋詞》還是詩人被貶朗州後的作品,讓人佩服劉禹錫的待人處世。原詩兩首,所選的是第一首。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 自宋玉於《九辯》中留下“悲哉,秋之為氣也”的名句後,悲,就成了秋的一種色調,一種情緒;愁,也就成了心上的秋了。然而,詩人開篇,即以議論起筆,斷然否定了前人悲秋的觀念,表現出一種激越向上的詩情。“我言”説出的是詩人的自信,這種自信,儘管染上的,是一種不幸的色彩,然而,詩人闊大的胸襟卻非凡地溶解了這種不幸。“勝春朝”就是詩人對於秋景最為充分的認可。這種認可,絕非僅僅是一時的感性衝動,而是融入了詩人對秋天的更高層次的理性思考。

“晴空一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霄。”詩人抓住秋天“一鶴凌雲”,這一別致的景觀的描繪,展現的是秋高氣爽,萬里晴空,白雲漂浮的開闊景象。那凌雲的鶴,也載着詩人的詩情,一同遨遊到了雲霄。雖然,這鶴是孤獨的,然而它所呈現出來的氣勢,卻是非凡的。一個“排”字,所藴涵的深意,盡在不言中了。也許,詩人是以“鶴”自喻,也許是詩人視“鶴”為不屈的化身。這裏,有哲理的意藴,也有藝術的魅力,發人深思,耐人吟詠。它給予讀者的,不僅僅是秋天的生機和素色,更多的是一種高揚的氣概和高尚的情操。

讀這樣的詩,洋溢在我們心頭的,絕非什麼悲涼的氣息,我們隨着詩人的“詩情”,藉助詩人想象的翅膀,天馬行空般馳騁於碧空之上。於是,鶴飛之沖霄,詩情之曠遠,“實”和“虛”便融合在了一起,所獲得的全然是一種勵志冶情的美的感受。

全詩氣勢雄渾,意境壯麗,融情、景、理於一爐,表現出的高揚精神和開闊胸襟,唱出的那曲非同凡響的秋歌,為我們後人留下的,卻是一份難能可貴的精神財富。

[秋詞賞析]

篇五:《秋詞》劉禹錫賞析

作品簡介《秋詞二首》是唐代詩人劉禹錫的組詩作品。兩首詩的可貴,在於詩人對秋天和秋色的感受與眾不同,一反過去文人悲秋的傳統,讚頌了秋天的美好,並借黃鶴直衝雲霄的描寫,表現了作者奮發進取的豪情和豁達樂觀的情懷。

作品原文

秋詞二首

其一

自古逢秋悲寂寥⑴, 我言秋日勝春朝⑵。

晴空一鶴排雲上⑶, 便引詩情到碧霄⑷。

其二

山明水淨夜來霜, 數樹深紅出淺黃⑸。

試上高樓清入骨⑹, 豈如春色嗾人狂⑺。

詞句註釋

⑴悲寂寥:悲歎蕭條空寂。宋玉《九辯》有“悲哉,秋之為氣也”、“寂寥兮,收潦而水清”等句。

⑵春朝:春初朝,朝,有早晨的意思,這裏指的是剛開始。

⑶晴:一作“橫”。排雲:推開白雲。排:推開,有衝破的意思。

⑷詩情:作詩的情緒、興致。碧霄:青天。

⑸深紅:指紅葉。淺黃:指枯葉。

⑹入骨:猶刺骨。

⑺嗾:使喚狗。這裏是“使”的意思。

白話譯文

其一

自古以來,騷人墨客都悲歎秋天蕭條、淒涼、空曠。我卻説秋天遠遠勝過春天。

秋日天高氣爽,晴空萬里。一隻仙鶴直衝雲霄推開層雲,也激發我的詩情飛向萬里晴空。

其二

秋天了,山明水淨,夜晚已經有霜;樹葉由綠轉為澆黃色,其中卻有幾棵樹葉成紅色,在淺黃色中格外顯眼;登上高樓,四望清秋入骨;才不會象春色那樣使人發狂。

創作背景

這首詩是詩人被貶朗州司馬時所作。公元805年(永貞元年),順宗即位,任用王叔文改革朝政,劉禹錫也參加了這場革新運動。但革新遭到宦官、藩鎮、官僚勢力的強烈反對,以失敗而告終。順宗被迫退位,王叔文賜死,劉禹錫被貶。可貴的是,詩人在遭受嚴重打擊後,並沒有消沉下去。劉禹錫貶到朗州(湖南常德)時,是三十四歲。正感到春風得意,卻被趕出了朝廷,其苦悶是可想而知的。但他這個人求異心理很強,做事都想與眾不同,不肯人云亦云。《秋詞二首》就是被貶朗州時這種心情下寫的。

作品鑑賞

其一

“自古逢秋悲寂寥”,詩人開篇,即以議論起筆,斷然否定了前人悲秋的觀念,表現出一種激越向上的詩情。首句即明確指出自古以來,人們每逢到了秋天就感歎秋天的寂寞蕭索。“自古”和“逢”,極言悲秋的傳統看法的時代久遠和思路模式的頑固。接着一句用“我言”直抒胸臆,態度鮮明,説出的是詩人的自信,這種自信,儘管染上的,是一種不幸的色彩,然而,詩人闊大的胸襟卻非凡地溶解了這種不幸。“秋日勝春朝”,用對比手法,熱情讚美秋天,説秋天比那萬物萌生,欣欣向榮的春天更勝過一籌,這是對自古以來那種悲秋的論調的有力否定。

第三句選擇了典型事物具體生動地勾勒了一幅壯美的畫面。詩人抓住秋天“一鶴凌雲”,這一別致的景觀的描繪,展現的是秋高氣爽,萬里晴空,白雲漂浮的開闊景象。那凌雲的鶴,也載着詩人的詩情,一同遨遊到了雲霄。雖然,這鶴是孤獨的,然而它所呈現出來的氣勢,卻是非凡的。一個“排”字,所藴涵的深意,盡在不言中了。也許,詩人是以“鶴”自喻,也許是詩人視“鶴”為不屈的化身。這裏,有哲理的意藴,也有藝術的魅力,發人深思,耐人吟詠。這幅畫面是對“秋日勝春朝”的生動註腳。第四句緊接上句直接抒寫自己的感受,看到這一壯美的情境作者心中那激盪澎湃的詩情勃發出來,也像白鶴凌空一樣,直衝雲霄了。字裏行間作者那樂觀的情懷,昂揚的鬥志國安呼之欲出。如果説,上句側重寫秋的“形美”,那麼這句則突出秋的“神韻”,使“秋日勝春朝”的觀點表現得更鮮明,更有力度。

“晴空一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霄”展現的,不僅僅是秋天的生機和素色,更多的是一種高揚的氣概和高尚的情操。這樣的詩,沒有什麼悲涼的氣息,詩人隨着自己的“詩情”,和想象馳騁於碧空之上。於是,鶴飛之沖霄,詩情之曠遠,“實”和“虛”便融合在了一起,所獲得的全然是一種勵志冶情的美的感受。全詩氣勢雄渾,意境壯麗,融情、景、理於一爐,不僅僅表現出是秋天的生機和素色,更多的是一種高揚精神和開闊胸襟,唱出的那曲非同凡響的秋歌,留下的是一份難能可貴的精神財富。

其二

這兩首《秋詞》主題相同,但各寫一面,既可獨立成章,又是互為補充。其一讚秋氣,其二詠秋色。氣以勵志,色以冶情。所以贊秋氣以美志向高尚,詠秋色以頌情操清白。景隨人移,色由情化。景色如容粧,見性情,顯品德。春色以豔麗取悦,秋景以風骨見長。第二首的前二句寫秋天景色,詩人只是如實地勾勒其本色,顯示其特色,明淨清白,有紅有黃,略有色彩,流露出高雅閒淡的情韻,泠然如文質彬彬的君子風度,令人敬肅。謂予不信,試上高樓一望,便使人感到清澈入骨,思想澄淨,心情肅然深沉,不會像那繁華濃豔的春色,教人輕浮若狂。末句用“春色嗾人狂”反比襯托出詩旨,點出全詩暗用擬人手法,生動形象,運用巧妙。

總結

這是兩首抒發議論的即興詩。詩人通過鮮明的藝術形象表達深刻的思想,既有哲理意藴,也有藝術魅力,發人思索,耐人吟詠。劉禹錫這兩首《秋詞》所展現的不只是秋天的生氣和素色,更有為理想而奮鬥的英雄氣概和高尚情操,獲得深刻的美感和樂趣。

作者簡介

劉禹錫(公元772年-842年),字夢得,洛陽人,唐代中葉的哲學家和詩人。貞元九年劉禹錫中進士,又登博學宏詞科;貞元十一年吏部取士科,官授太子校書;貞元十六年,為徐州掌書記;兩年後調任京兆渭南主簿;貞元十九年,擢升為監察御史。開成三年,劉禹錫改任太子賓客,分司東都,一年後加檢校禮部尚書,世稱劉賓客。唐武宗會昌二年(公元842年)七月卒,終年71歲。

劉禹錫與柳宗元交誼很深,人稱“劉柳”。他又與白居易唱和甚多,並稱“劉白”。劉禹錫精於文,善於詩。劉禹錫的詩歌雄渾爽朗,語言乾淨明快,節奏比較和諧響亮。尤以律詩和絕句見長。有《劉夢得文集》40卷,現存30卷。另有外集10卷,為北宋時輯錄,收有遺詩407首,雜文22篇。

篇六:劉禹錫《秋詞》賞析

《秋詞》劉禹錫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似春朝。

晴空一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霄。

附賞析

劉禹錫,字夢得,是我國唐代著名的詩人。一生創作了大量詩篇。其作品《陋室銘》為人們所熟知。一生經歷坎坷。因王叔文案被貶為連州刺史,又接連被貶為朗州刺史、和州通判。

這首詩是劉禹錫被貶朗州後所作。詩人一改傳統秋詞的淒涼情調,讚美了秋天的開闊明麗,反映出詩人樂觀情緒和不屈的鬥志。

首句,從自古詩家詞人逢秋而悲落筆,道出了詩人們對秋天的悲涼心緒,傾訴悲涼寂寞之感。一個“悲”字寫盡歷代詩人逢秋之心境,為下文詩人寫出與眾不同之筆盡其所能。

第二句,詩人直率坦言,喻“秋日似春朝”,一個“春”字點出富有朝氣,充滿生機與活頁紙力,恰與前句的“寂寥”形成鮮明比照,一下子放射出詩人樂觀向上的心態,不因秋景之衰而氣竭,也不因仕途的不順而自餒。

第三句,借景抒情,以秋日晴空為背景,用“一鶴”正振翅衝破雲層,翱翔天空來託物言志,借鶴而寫離開“樊籠”復返自然,擺脱羈絆的欣喜躍然紙上。寫景開闊明麗,令人精神爽朗,耳目為之一新,這是一隻多麼灑脱自在,奮發向上的鶴啊!

尾句,“引”字不僅有獨樹一幟,標新立新之效,還具有矢志不移的傲骨,更有“鯤鵬展翅九萬里”的遠大志向。

全詩落筆恢弘,從遙遠的時空下筆,一幅“秋日晴空”既給悲秋者以肯定,又不落俗套地點化出與眾不同的觀點,寫景為言志作鋪陳,在一片開闊美麗的景色之中吐露自己的意圖,這種大開大闔之作在唐詩之中也不多見。

篇七:劉禹錫《秋詞》賞析

《秋詞》劉禹錫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似春朝。

晴空一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霄。

附賞析

劉禹錫,字夢得,是我國唐代著名的詩人。一生創作了大量詩篇。其作品《陋室銘》為人們所熟知。一生經歷坎坷。因王叔文案被貶為連州刺史,又接連被貶為朗州刺史、和州通判。

這首詩是劉禹錫被貶朗州後所作。詩人一改傳統秋詞的淒涼情調,讚美了秋天的開闊明麗,反映出詩人樂觀情緒和不屈的鬥志。

首句,從自古詩家詞人逢秋而悲落筆,道出了詩人們對秋天的悲涼心緒,傾訴悲涼寂寞之感。一個“悲”字寫盡歷代詩人逢秋之心境,為下文詩人寫出與眾不同之筆盡其所能。

第二句,詩人直率坦言,喻“秋日似春朝”,一個“春”字點出富有朝氣,充滿生機與活頁紙力,恰與前句的“寂寥”形成鮮明比照,一下子放射出詩人樂觀向上的心態,不因秋景之衰而氣竭,也不因仕途的不順而自餒。

第三句,借景抒情,以秋日晴空為背景,用“一鶴”正振翅衝破雲層,翱翔天空來託物言志,借鶴而寫離開“樊籠”復返自然,擺脱羈絆的欣喜躍然紙上。寫景開闊明麗,令人精神爽朗,耳目為之一新,這是一隻多麼灑脱自在,奮發向上的鶴啊!

尾句,“引”字不僅有獨樹一幟,標新立新之效,還具有矢志不移的傲骨,更有“鯤鵬展翅九萬里”的遠大志向。

全詩落筆恢弘,從遙遠的時空下筆,一幅“秋日晴空”既給悲秋者以肯定,又不落俗套地點化出與眾不同的觀點,寫景為言志作鋪陳,在一片開闊美麗的景色之中吐露自己的意圖,這種大開大闔之作在唐詩之中也不多見。

【劉禹錫《秋詞》賞析3篇】

篇八:秋詞原文賞析

秋詞原文賞析

《秋詞》全詩氣勢雄渾,意境壯麗,是著名的詩人所寫,在《秋詞》中透露着秋的愁緒,抒發作者的思念的情感。

秋詞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

晴空一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霄。

秋,在大自然中,扮演的永遠是一個悲懷的角色,它的“瘦”早已成為一種獨特的意象,讓一代代的人不停的咀嚼、回味。於是,秋,便在一頁頁枯色的紙張裏,在一個個方正的漢字中低吟,把那縷縷的哀怨、愁緒、思念、牽掛,薰染得迷迷離離。

然而劉禹錫的《秋詞》,卻另闢蹊徑,一反常調,它以其最大的熱情謳歌了秋天的美好。更為難得可貴的是,《秋詞》還是詩人被貶朗州後的作品,讓人佩服劉禹錫的待人處世。原詩兩首,所選的是第一首。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 自宋玉於《九辯》中留下“悲哉,秋之為氣也”的名句後,悲,就成了秋的一種色調,一種情緒;愁,也就成了心上的秋了。然而,詩人開篇,即以議論起筆,斷然否定了前人悲秋的觀念,表現出一種激越向上的詩情。“我言”説出的是詩人的自信,這種自信,儘管染上的,是一種不幸的色彩,然而,詩人闊大的胸襟卻非凡地溶解了這種不幸。“勝春朝”就是詩人對於秋景最為充分的認可。這種認可,絕非僅僅是一時的感性衝動,而是融入了詩人對秋天的更高層次的理性思考。

“晴空一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霄。”詩人抓住秋天“一鶴凌雲”,這一別致的景觀的描繪,展現的是秋高氣爽,萬里晴空,白雲漂浮的開闊景象。那凌雲的鶴,也載着詩人的詩情,一同遨遊到了雲霄。雖然,這鶴是孤獨的,然而它所呈現出來的氣勢,卻是非凡的。一個“排”字,所藴涵的深意,盡在不言中了。也許,詩人是以“鶴”自喻,也許是詩人視“鶴”為不屈的化身。這裏,有哲理的意藴,也有藝術的魅力,發人深思,耐人吟詠。它給予讀者的,不僅僅是秋天的生機和素色,更多的是一種高揚的氣概和高尚的'情操。

讀這樣的詩,洋溢在我們心頭的,絕非什麼悲涼的氣息,我們隨着詩人的“詩情”,藉助詩人想象的翅膀,天馬行空般馳騁於碧空之上。於是,鶴飛之沖霄,詩情之曠遠,“實”和“虛”便融合在了一起,所獲得的全然是一種勵志冶情的美的感受。

全詩氣勢雄渾,意境壯麗,融情、景、理於一爐,表現出的高揚精神和開闊胸襟,唱出的那曲非同凡響的秋歌,為我們後人留下的,卻是一份難能可貴的精神財富。

篇九:秋詞原文及賞析

秋詞原文及賞析

原文: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

晴空一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霄。

譯文

自古以來每逢秋天都會感到悲涼寂寥,我卻認為秋天要勝過春天。

萬里晴空,一隻鶴凌雲而飛起,就引發我的詩興到了藍天上了。

註釋

①悲寂寥:悲歎蕭條。

②春朝:春天。

③排:推開。

④碧霄:青天。

賞析:

賞析

秋,在大自然中,扮演的永遠是一個悲懷的角色,它的“瘦”早已成為一種獨特的意象,讓一代代的人不停的咀嚼、回味。於是,秋,便在一頁頁枯色的紙張裏,在一個個方正的漢字中低吟,把那縷縷的哀怨、愁緒、思念、牽掛,薰染得迷迷離離。

然而劉禹錫的《秋詞》,卻另闢蹊徑,一反常調,它以其最大的熱情謳歌了秋天的美好。更為難得可貴的是,《秋詞》還是詩人被貶朗州後的作品,讓人佩服劉禹錫的待人處世。原詩兩首,所選的是第一首。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自宋玉於《九辯》中留下“悲哉,秋之為氣也”的名句後,悲,就成了秋的一種色調,一種情緒;愁,也就成了心上的秋了。然而,詩人開篇,即以議論起筆,斷然否定了前人悲秋的觀念,表現出一種激越向上的詩情。“我言”説出的是詩人的自信,這種自信,儘管染上的,是一種不幸的色彩,然而,詩人闊大的胸襟卻非凡地溶解了這種不幸。“勝春朝”就是詩人對於秋景最為充分的認可。這種認可,絕非僅僅是一時的感性衝動,而是融入了詩人對秋天的更高層次的理性思考。

“晴空一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霄。”詩人抓住秋天“一鶴凌雲”,這一別致的景觀的描繪,展現的是秋高氣爽,萬里晴空,白雲漂浮的開闊景象。那凌雲的鶴,也載着詩人的詩情,一同遨遊到了雲霄。雖然,這鶴是孤獨的,然而它所呈現出來的氣勢,卻是非凡的。一個“排”字,所藴涵的深意,盡在不言中了。也許,詩人是以“鶴”自喻,也許是詩人視“鶴”為不屈的化身。這裏,有哲理的意藴,也有藝術的魅力,發人深思,耐人吟詠。它給予讀者的,不僅僅是秋天的生機和素色,更多的是一種高揚的氣概和高尚的情操。

讀這樣的詩,洋溢在我們心頭的,絕非什麼悲涼的氣息,我們隨着詩人的“詩情”,藉助詩人想象的翅膀,天馬行空般馳騁於碧空之上。於是,鶴飛之沖霄,詩情之曠遠,“實”和“虛”便融合在了一起,所獲得的全然是一種勵志冶情的美的感受。

全詩氣勢雄渾,意境壯麗,融情、景、理於一爐,表現出的高揚精神和開闊胸襟,唱出的那曲非同凡響的秋歌,為我們後人留下的,卻是一份難能可貴的精神財富。

創作背景

這首詩是詩人被貶朗州司馬時所作。公元805年(永貞元年),順宗即位,任用王叔文改革朝政,劉禹錫也參加了這場革新運動。但革新遭到宦官、藩鎮、官僚勢力的強烈反對,以失敗而告終。順宗被迫退位,王叔文賜死,劉禹錫被貶。可貴的是,詩人在遭受嚴重打擊後,並沒有消沉下去。劉禹錫貶到朗州(湖南常德)時,是三十四歲。正感到春風得意,卻被趕出了朝廷,其苦悶是可想而知的。但他這個人求異心理很強,做事都想與眾不同,不肯人云亦云。《秋詞二首》就是被貶朗州時這種心情下寫的。

鑑賞

“自古逢秋悲寂寥”,詩人開篇,即以議論起筆,斷然否定了前人悲秋的觀念,表現出一種激越向上的詩情。首句即明確指出自古以來,人們每逢到了秋天就感歎秋天的寂寞蕭索。“自古”和“逢”,極言悲秋的傳統看法的時代久遠和思路模式的頑固。接着一句用“我言”直抒胸臆,態度鮮明,説出的是詩人的自信,這種自信,儘管染上的,是一種不幸的色彩,然而,詩人闊大的胸襟卻非凡地溶解了這種不幸。“秋日勝春朝”,用對比手法,熱情讚美秋天,説秋天比那萬物萌生,欣欣向榮的春天更勝過一籌,這是對自古以來那種悲秋的論調的有力否定。

第三句選擇了典型事物具體生動地勾勒了一幅壯美的畫面。詩人抓住秋天“一鶴凌雲”,這一別致的.景觀的描繪,展現的是秋高氣爽,萬里晴空,白雲漂浮的開闊景象。那凌雲的鶴,也載着詩人的詩情,一同遨遊到了雲霄。雖然,這鶴是孤獨的,然而它所呈現出來的氣勢,卻是非凡的。一個“排”字,所藴涵的深意,盡在不言中了。也許,詩人是以“鶴”自喻,也許是詩人視“鶴”為不屈的化身。這裏,有哲理的意藴,也有藝術的魅力,發人深思,耐人吟詠。這幅畫面是對“秋日勝春朝”的生動註腳。第四句緊接上句直接抒寫自己的感受,看到這一壯美的情境作者心中那激盪澎湃的詩情勃發出來,也像白鶴凌空一樣,直衝雲霄了。字裏行間作者那樂觀的情懷,昂揚的鬥志國安呼之欲出。如果説,上句側重寫秋的“形美”,那麼這句則突出秋的“神韻”,使“秋日勝春朝”的觀點表現得更鮮明,更有力度。

“晴空一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霄”展現的,不僅僅是秋天的生機和素色,更多的是一種高揚的氣概和高尚的情操。這樣的詩,沒有什麼悲涼的氣息,詩人隨着自己的“詩情”,和想象馳騁於碧空之上。於是,鶴飛之沖霄,詩情之曠遠,“實”和“虛”便融合在了一起,所獲得的全然是一種勵志冶情的美的感受。全詩氣勢雄渾,意境壯麗,融情、景、理於一爐,不僅僅表現出是秋天的生機和素色,更多的是一種高揚精神和開闊胸襟,唱出的那曲非同凡響的秋歌,留下的是一份難能可貴的精神財富。

篇十:秋詞原文及其賞析

秋詞原文及其賞析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

晴空一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霄

評析: 我國古代文學中,常將“秋”與“愁”等同起來。這首寫秋的詩卻爽朗明快,表現了詩人積極樂觀的心境。前兩句是議論,直接表達了秋日勝春朝的看法。後兩句晴空中排雲而上的白鶴形象,把詩人的豪邁樂觀之情抒發得淋漓盡致。

-----------------------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勝春朝。

晴空一鶴排雲上, 便引詩情到碧霄。

山明水淨夜來霜, 數樹深紅出淺黃。

試上高樓清入骨, 豈如春色嗾人狂。

這兩首詩的可貴,在於詩人對秋天和秋色的感受與眾不同,一反過去文人悲秋的傳統,唱出了昂揚的勵志高歌。

詩人深深懂得古來悲秋的實質是志士失志,對現實失望,對前途悲觀,因而在秋天只看到蕭條,感到寂寥,死氣沉沉。詩人同情他們的遭遇和處境,但不同意他們的悲觀失望的情感。他針對這種寂寥之感,偏説秋天比那萬物萌生、欣欣向榮的春天要好,強調秋天並不死氣沉沉,而是很有生氣。他指引人們看那振翅高舉的鶴,在秋日晴空中,排雲直上,矯健凌厲,奮發有為,大展鴻圖。顯然,這隻鶴是獨特的'、孤單的。但正是這隻鶴的頑強奮鬥,衝破了秋天的肅殺氛圍,為大自然別開生面,使志士們精神為之抖擻。這隻鶴是不屈志士的化身,奮鬥精神的體現。所以詩人説,“便引詩情到碧霄”。“詩言志”,“詩情”即志氣。人果真有志氣,便有奮鬥精神,便不會感到寂寥。這就是第一首的主題思想。

這兩首《秋詞》主題相同,但各寫一面,既可獨立成章,又是互為補充。其一讚秋氣,其二詠秋色。氣以勵志,色以冶情。所以贊秋氣以美志向高尚,詠秋色以頌情操清白。景隨人移,色由情化。景色如容粧,見性情,顯品德。春色以豔麗取悦,秋景以風骨見長。第二首的前二句寫秋天景色,詩人只是如實地勾勒其本色,顯示其特色,明淨清白,有紅有黃,略有色彩,流露出高雅閒淡的情韻,泠然如文質彬彬的君子風度,令人敬肅。謂予不信,試上高樓一望,便使你感到清澈入骨,思想澄淨,心情肅然深沉,不會象那繁華濃豔的春色,教人輕浮若狂。末句用“春色嗾人狂”反比襯托出詩旨,點出全詩暗用擬人手法,生動形象,運用巧妙。

這是兩首抒發議論的即興詩。詩人通過鮮明的藝術形象表達深刻的思想,既有哲理意藴,也有藝術魅力,發人思索,耐人吟詠。法國大作家巴爾扎克説過,藝術是思想的結晶,“藝術作品就是用最小的面積驚人的地集中了最大量的思想”,因而能喚起人們的想象、形象和深刻的美感。劉禹錫這兩首《秋詞》給予人們的不只是秋天的生氣和素色,更喚醒人們為理想而奮鬥的英雄氣概和高尚情操,獲得深刻的美感和樂趣。

篇十一:劉禹錫《秋詞》賞析參考

劉禹錫《秋詞》賞析參考

秋詞——[唐]劉禹錫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晴空一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霄。

【註釋】

自古逢秋悲寂寥:暗指宋玉的悲秋名句“悲哉,秋之為氣也”。寂寥(liáo),寂寞空虛。這句話詩的意思是説,自古以來,人們一寫到秋天,總是感歎它的荒涼寂寞。

春朝(zhāo):春天。

晴空一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霄:排,衝擊。排雲上,即直衝雲霄。

碧霄:青天。這兩句詩的意思是説,那凌空高飛的白鶴,把我的詩情帶上了靑天。

【翻譯】

自古以來,人們一寫到秋天,總是感歎它的悲涼寂寞,我卻認為秋天要勝過春天。秋高氣爽,白鶴凌空直衝雲霄,彷彿我的詩興也帶到藍天上去了。

【賞析】

這首詩是詩人在郎州時寫的,詩人通過歌頌秋天的壯美,表達了他在政治上受到挫折後,依舊傲然向前,不願消沉,不願與世俗同流合污的高遠品格。

“自古逢秋悲寂寥”,詩人開篇就明確指出自古以來人們對秋天的感情情結——寂寞、蕭索、悲涼。“自古”和“逢”,極言悲秋的傳統看法的時代久遠和不可改變的思路模一式。

“我言秋日勝春朝”。直接表明我對秋日的態度——秋天勝過春天。“我言”,直抒胸臆,態度鮮明。“秋日勝春朝”,直接抒發感受,熱情讚美秋天。其實原也如此,秋天是多彩的季節,秋天是收穫的季節,秋天也是空氣清爽、豔陽高照的季節,人們悲秋本也就帶有個人脆弱、頹廢的不健康的思想因素。春天固然好,秋天未必就一定要觸發人心中的悲涼,詩人在這裏就帶着昂揚向上的心態對待秋天的。這是對自古以來那種悲秋論調的一個有力的挑戰。

“晴空一鶴排雲上”,“排”,這裏是“衝擊”的意思,它寫出了一種精神,一種不可阻擋的`向上的力量。詩人選擇這一典型事物具體生動地勾勒這一壯美的場景畫面,應該是有他的特別用意的。

“便引詩情到碧霄”。這句是由上句引發而來的,是內心感受的直接抒發,看到這一壯美的情境作者心中詩情也被激發了出來,也像白鶴凌空一樣,直衝雲霄了。在字裏行間作者那不甘消沉的樂觀向上的精神和昂揚奮發的鬥志呼之欲出,躍然紙上。

這首詩的可貴之處在於詩人對“秋”有着與眾不同的感受,一反歷來文人墨客的悲秋情調,以奔放的熱情、生動的畫面,熱情讚美了秋日風光的美好,唱出了一首奮發向上的勵志之歌。

篇十二:劉禹錫秋詞古詩賞析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勝春潮。

晴空一鶴排雲上,

便引詩情到碧霄。

【譯文】

自古以來每逢秋天都會感到悲涼寂寥,

我卻認為秋天要勝過春天。

萬里晴空,一隻鶴凌雲而飛起,

就引發我的詩興到了藍天上了。

【賞析:】

秋,在大自然中,扮演的永遠是一個悲懷的角色*,它的“瘦”早已成為一種獨特的意象,讓一代代的人不停的咀嚼、回味。於是,秋,便在一頁頁枯色*的紙張裏,在一個個方正的漢字中低吟,把那縷縷的哀怨、愁緒、思念、牽掛,薰染得迷迷一離離。

然而劉禹錫的《秋詞》,卻另闢蹊徑,一反常調,它以其最大的熱情謳歌了秋天的美好。更為難得可貴的是,《秋詞》還是詩人被貶朗州後的作品。原詩兩首,所選的是第一首。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潮。” 自宋玉於《九辯》中留下“悲哉,秋之為氣也”的名句後,悲,就成了秋的一種色*調,一種情緒;愁,也就成了心上的秋了。然而,詩人開篇,即以議論起筆,斷然否定了前人悲秋的觀念,表現出一種激越向上的詩情。“我言”説出的是詩人的自信,這種自信,儘管染上的,是一種不幸的色*彩,然而,詩人闊大的胸襟卻非凡地溶解了這種不幸。“勝春潮”就是詩人對於秋景最為充分的認可。這種認可,絕非僅僅是一時的感性*衝動,而是融入了詩人對秋天的更高層次的理性*思考。

“晴空一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霄。”詩人抓住秋天“一鶴凌雲”,這一別致的景觀的描繪,展現的是秋高氣爽,萬里晴空,白雲漂浮的開闊景象。那凌雲的鶴,也載着詩人的詩情,一同遨遊到了雲霄。雖然,這鶴是孤獨的,然而它所呈現出來的氣勢,卻是非凡的。一個“排”字,所藴涵的深意,盡在不言中了。也許,詩人是以 “鶴”自喻,也許是詩人視“鶴”為不屈的化身。這裏,有哲理的意藴,也有藝術的'魅力,發人深思,耐人吟詠。它給予讀者的,不僅僅是秋天的生機和素色*,更多的是一種高揚的氣概和高尚的情操。

讀這樣的詩,洋溢在我們心頭的,絕非什麼悲涼的氣息,我們隨着詩人的“詩情”,藉助詩人想象的翅膀,天馬行空般馳騁於碧空之上。於是,鶴飛之沖霄,詩情之曠遠,“實”和“虛”便融合在了一起,所獲得的全然是一種勵志冶情的美的感受。

全詩氣勢雄渾,意境壯麗,融情、景、理於一爐,表現出的高揚精神和開闊胸襟,唱出的那曲非同凡響的秋歌,為我們後人留下的,卻是一份難能可貴的精神財富。

篇十三:秋詞全文翻譯以及賞析 劉禹錫

秋詞全文翻譯以及賞析 劉禹錫

秋在文人的眼裏是那麼的悲涼的,而劉禹錫的這首《秋詞》卻別具一格。

秋詞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

晴空一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霄。

譯文

自古以來每逢秋天都會感到悲涼寂寥,我卻認為秋天要勝過春天。

萬里晴空,一隻鶴凌雲而飛起,就引發我的詩興到了藍天上了。

賞析

秋,在大自然中,扮演的永遠是一個悲懷的角色,它的“瘦”早已成為一種獨特的意象,讓一代代的人不停的咀嚼、回味。於是,秋,便在一頁頁枯色的紙張裏,在一個個方正的漢字中低吟,把那縷縷的哀怨、愁緒、思念、牽掛,薰染得迷迷離離。

然而劉禹錫的《秋詞》,卻另闢蹊徑,一反常調,它以其最大的熱情謳歌了秋天的美好。更為難得可貴的是,《秋詞》還是詩人被貶朗州後的作品,讓人佩服劉禹錫的待人處世。原詩兩首,所選的是第一首。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 自宋玉於《九辯》中留下“悲哉,秋之為氣也”的名句後,悲,就成了秋的一種色調,一種情緒;愁,也就成了心上的秋了。然而,詩人開篇,即以議論起筆,斷然否定了前人悲秋的觀念,表現出一種激越向上的詩情。“我言”説出的是詩人的自信,這種自信,儘管染上的,是一種不幸的色彩,然而,詩人闊大的`胸襟卻非凡地溶解了這種不幸。“勝春朝”就是詩人對於秋景最為充分的認可。這種認可,絕非僅僅是一時的感性衝動,而是融入了詩人對秋天的更高層次的理性思考。

“晴空一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霄。”詩人抓住秋天“一鶴凌雲”,這一別致的景觀的描繪,展現的是秋高氣爽,萬里晴空,白雲漂浮的開闊景象。那凌雲的鶴,也載着詩人的詩情,一同遨遊到了雲霄。雖然,這鶴是孤獨的,然而它所呈現出來的氣勢,卻是非凡的。一個“排”字,所藴涵的深意,盡在不言中了。也許,詩人是以“鶴”自喻,也許是詩人視“鶴”為不屈的化身。這裏,有哲理的意藴,也有藝術的魅力,發人深思,耐人吟詠。它給予讀者的,不僅僅是秋天的生機和素色,更多的是一種高揚的氣概和高尚的情操。

讀這樣的詩,洋溢在我們心頭的,絕非什麼悲涼的氣息,我們隨着詩人的“詩情”,藉助詩人想象的翅膀,天馬行空般馳騁於碧空之上。於是,鶴飛之沖霄,詩情之曠遠,“實”和“虛”便融合在了一起,所獲得的全然是一種勵志冶情的美的感受。

全詩氣勢雄渾,意境壯麗,融情、景、理於一爐,表現出的高揚精神和開闊胸襟,唱出的那曲非同凡響的秋歌,為我們後人留下的,卻是一份難能可貴的精神財富。

篇十四:劉禹錫《秋詞》譯文及賞析

劉禹錫《秋詞》譯文及賞析

《秋詞》原文

秋詞

劉禹錫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

晴空一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霄。

《秋詞》譯文:

自古以來的人們都説秋天是淒涼的,我卻認為秋天要勝過春天。萬里晴空,一隻鶴凌雲飛起,就引發我的詩興到了藍天上了。

《秋詞》賞析:

秋,在大自然中,扮演的永遠是一個悲懷的角色,它的“瘦”早已成為一種獨特的意象,讓一代代的人不停的咀嚼、回味。於是,秋,便在一頁頁枯色的紙張裏,在一個個方正的漢字中低吟,把那縷縷的哀怨、愁緒、思念、牽掛,薰染得迷迷離離。

然而劉禹錫的《秋詞》,卻另闢蹊徑,一反常調,它以其最大的熱情謳歌了秋天的美好。更為難得可貴的是,《秋詞》還是詩人被貶朗州後的作品,讓人佩服劉禹錫的待人處世。原詩兩首,所選的是第一首。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自宋玉於《九辯》中留下“悲哉,秋之為氣也”的名句後,悲,就成了秋的一種色調,一種情緒;愁,也就成了心上的秋了。然而,詩人開篇,即以議論起筆,斷然否定了前人悲秋的觀念,表現出一種激越向上的詩情。“我言”説出的是詩人的自信,這種自信,儘管染上的,是一種不幸的色彩,然而,詩人闊大的胸襟卻非凡地溶解了這種不幸。“勝春朝”就是詩人對於秋景最為充分的認可。這種認可,絕非僅僅是一時的感性衝動,而是融入了詩人對秋天的更高層次的理性思考。

“晴空一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霄。”詩人抓住秋天“一鶴凌雲”,這一別致的景觀的描繪,展現的是秋高氣爽,萬里晴空,白雲漂浮的開闊景象。那凌雲的鶴,也載着詩人的詩情,一同遨遊到了雲霄。雖然,這鶴是孤獨的,然而它所呈現出來的氣勢,卻是非凡的。一個“排”字,所藴涵的深意,盡在不言中了。也許,詩人是以“鶴”自喻,也許是詩人視“鶴”為不屈的化身。這裏,有哲理的意藴,也有藝術的魅力,發人深思,耐人吟詠。它給予讀者的,不僅僅是秋天的.生機和素色,更多的是一種高揚的氣概和高尚的情操。

讀這樣的詩,洋溢在我們心頭的,絕非什麼悲涼的氣息,我們隨着詩人的“詩情”,藉助詩人想象的翅膀,天馬行空般馳騁於碧空之上。於是,鶴飛之沖霄,詩情之曠遠,“實”和“虛”便融合在了一起,所獲得的全然是一種勵志冶情的美的感受。

全詩氣勢雄渾,意境壯麗,融情、景、理於一爐,表現出的高揚精神和開闊胸襟,唱出的那曲非同凡響的秋歌,為我們後人留下的,卻是一份難能可貴的精神財富。

篇十五:劉禹錫《秋詞》翻譯賞析

劉禹錫《秋詞二首》翻譯賞析

《秋詞二首》作者為唐朝文學家劉禹錫。其古詩全文如下:

山明水淨夜來霜,數樹深紅出淺黃。

試上高樓清入骨,豈如春色嗾人狂。

【前言】

《秋詞》二首是唐朝著名詩人劉禹錫的作品,這兩首詩的可貴,在於詩人對秋天和秋色的感受與眾不同,一反過去文人悲秋的傳統,唱出了昂揚的勵志高歌。

【註釋】

嗾:使,叫

晴空一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霄。:是本詩名句。也寫出了作者不屈的性格。

【翻譯】

秋天來了,山明水淨的,夜晚已經有了霜;樹葉由綠轉變為焦黃色,而其中卻有幾棵樹葉成紅色,在淺黃色的樹葉中中格外顯眼。登上高樓,四望清秋入骨;才不會像春色那樣使人發狂了。

【賞析】

這首詩的前二句寫秋天景色,詩人只是如實地勾勒其本色,顯示其特色,明淨清白,有紅有黃,略有色彩,流露出高雅閒淡的情韻,泠然如文質彬彬的君子風度,令人敬肅。謂予不信,試上高樓一望,便使你感到清澈入骨,思想澄淨,心情肅然深沉,不會像那繁華濃豔的春色,教人輕浮若狂。末句用“春色嗾人狂”反比襯托出詩旨,點出全詩暗用擬人手法,生動形象,運用巧妙。

這兩首《秋詞》主題相同,都是抒發議論的即興詩,既有哲理意藴,也有藝術魅力,發人思索,耐人吟詠。但又各寫一面,既可獨立成章,又是互為補充。其一讚秋氣,其二詠秋色。氣以勵志,色以冶情。所以贊秋氣以美志向高尚,詠秋色以頌情操清白。景隨人移,色由情化。景色如容粧,見性情,顯品德。春色以豔麗取悦,秋景以風骨見長。給予人們的不只是秋天的生氣和素色,更喚醒人們為理想而奮鬥的英雄氣概和高尚情操,獲得深刻的美感和樂趣。

秋,在大自然中,扮演的永遠是一個悲懷的角色,它的“瘦”早已成為一種獨特的意象,讓一代代的人不停的咀嚼、回味。自宋玉於《九辯》中留下“悲哉,秋之為氣也”的名句後,悲,就成了秋的一種色調,一種情緒;愁,也就成了心上的秋了。於是,秋,便在一頁頁枯色的'紙張裏,在一個個方正的漢字中低吟,把那縷縷的哀怨、愁緒、思念、牽掛,薰染得迷迷離離。 然而劉禹錫的《秋詞》,卻另闢蹊徑,一反常調,它以其最大的熱情謳歌了秋天的美好。更為難得可貴的是,《秋詞》還是詩人被貶朗州後的作品,讓人佩服劉禹錫的待人處世。

篇十六:秋詞原文翻譯及賞析

秋詞二首原文: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寥朝。

晴空一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霄。

山明水淨夜來霜,數樹深紅出淺黃。

試上高樓清入骨,豈如寥色嗾人狂。

譯文

自古以來每逢秋天都會感到悲涼寂寥,我卻認為秋天要勝過春天。萬里晴空,一隻鶴凌雲而飛起,就引發我的詩興到了藍天上了。

註釋

①悲寂寥:悲歎蕭條。②春朝:春天。③排:推開。④碧霄:青天。

秋詞二首賞析

秋,在大自然中,扮演的永遠是一個悲懷的角色,它的“瘦”早已成為一種獨特的意象,讓一代代的人不停的咀嚼、回味。於是,秋,便在一頁頁枯色的紙張裏,在一個個方正的漢字中低吟,把那縷縷的哀怨、愁緒、思念、牽掛,薰染得迷迷離離。

然而劉禹錫的《秋詞》,卻另闢蹊徑,一反常調,它以其最大的熱情謳歌了秋天的美好。更為難得可貴的是,《秋詞》還是詩人被貶朗州後的作品,讓人佩服劉禹錫的待人處世。原詩兩首,所選的是第一首。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 自宋玉於《九辯》中留下“悲哉,秋之為氣也”的名句後,悲,就成了秋的一種色調,一種情緒;愁,也就成了心上的秋了。然而,詩人開篇,即以議論起筆,斷然否定了前人悲秋的觀念,表現出一種激越向上的詩情。“我言”説出的是詩人的自信,這種自信,儘管染上的,是一種不幸的色彩,然而,詩人闊大的胸襟卻非凡地溶解了這種不幸。“勝春朝”就是詩人對於秋景最為充分的認可。這種認可,絕非僅僅是一時的感性衝動,而是融入了詩人對秋天的更高層次的理性思考。

“晴空一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霄。”詩人抓住秋天“一鶴凌雲”,這一別致的景觀的描繪,展現的是秋高氣爽,萬里晴空,白雲漂浮的開闊景象。那凌雲的鶴,也載着詩人的詩情,一同遨遊到了雲霄。雖然,這鶴是孤獨的,然而它所呈現出來的氣勢,卻是非凡的。一個“排”字,所藴涵的深意,盡在不言中了。也許,詩人是以“鶴”自喻,也許是詩人視“鶴”為不屈的化身。這裏,有哲理的意藴,也有藝術的魅力,發人深思,耐人吟詠。它給予讀者的,不僅僅是秋天的生機和素色,更多的是一種高揚的氣概和高尚的情操。

讀這樣的詩,洋溢在我們心頭的,絕非什麼悲涼的氣息,我們隨着詩人的“詩情”,藉助詩人想象的翅膀,天馬行空般馳騁於碧空之上。於是,鶴飛之沖霄,詩情之曠遠,“實”和“虛”便融合在了一起,所獲得的全然是一種勵志冶情的美的感受。

全詩氣勢雄渾,意境壯麗,融情、景、理於一爐,表現出的高揚精神和開闊胸襟,唱出的那曲非同凡響的秋歌,為我們後人留下的,卻是一份難能可貴的精神財富。

秋詞二首創作背景這首詩是詩人被貶朗州司馬時所作。公元805年(永貞元年),順宗即位,任用王叔文改革朝政,劉禹錫也參加了這場革新運動。但革新遭到宦官、藩鎮、官僚勢力的強烈反對,以失敗而告終。順宗被迫退位,王叔文賜死,劉禹錫被貶。可貴的是,詩人在遭受嚴重打擊後,並沒有消沉下去。劉禹錫貶到朗州(湖南常德)時,是三十四歲。正感到春風得意,卻被趕出了朝廷,其苦悶是可想而知的。但他這個人求異心理很強,幹什麼都想與眾不同,不肯人云亦云。《秋詞》就是被貶朗州時這種心情下寫的。秋詞二首鑑賞

這兩首詩的可貴,在於詩人對秋天和秋色的感受與眾不同,一反過去文人悲秋的傳統,唱出了昂揚的勵志高歌。

第一首詩的大意是:自古以來每逢秋天都會感到悲涼寂寥, 我卻認為秋天要勝過春天。 萬里晴空,一隻鶴凌雲而飛起, 就引發我的詩興到了藍天上了。詩人深深懂得古來悲秋的實質是志士失志,對現實失望,對前途悲觀,因而在秋天只看到蕭條,感到寂寥,死氣沉沉。詩人同情他們的遭遇和處境,但不同意他們的悲觀失望的情感。他針對這種寂寥之感,偏説秋天比那萬物萌生、欣欣向榮的春天要好,強調秋天並不死氣沉沉,而是很有生氣。他指引人們看那振翅高舉的鶴,在秋日晴空中,排雲直上,矯健凌厲,奮發有為,大展宏圖。這隻鶴是獨特的、孤單的。但正是這隻鶴的頑強奮鬥,衝破了秋天的肅殺氛圍,為大自然別開生面,使志士們精神為之抖擻。這隻鶴是不屈志士的化身,奮鬥精神的體現。所以詩人説,“便引詩情到碧霄”。“詩言志”,“詩情”即志氣。人果真有志氣,便有奮鬥精神,便不會感到寂寥。這就是第一首的主題思想。

這兩首《秋詞》主題相同,但各寫一面,既可獨立成章,又是互為補充。其一讚秋氣,其二詠秋色。氣以勵志,色以冶情。所以贊秋氣以美志向高尚,詠秋色以頌情操清白。景隨人移,色由情化。景色如容粧,見性情,顯品德。春色以豔麗取悦,秋景以風骨見長。第二首的前二句寫秋天景色,詩人只是如實地勾勒其本色,顯示其特色,明淨清白,有紅有黃,略有色彩,流露出高雅閒淡的情韻,泠然如文質彬彬的君子風度,令人敬肅。謂予不信,試上高樓一望,便使人感到清澈入骨,思想澄淨,心情肅然深沉,不會像那繁華濃豔的春色,教人輕浮若狂。末句用“春色嗾(sǒu)人狂”反比襯托出詩旨,點出全詩暗用擬人手法,生動形象,運用巧妙。

這是兩首抒發議論的即興詩。詩人通過鮮明的藝術形象表達深刻的思想,既有哲理意藴,也有藝術魅力,發人思索,耐人吟詠。法國大作家巴爾扎克説過,藝術是思想的結晶,“藝術作品就是用最小的面積驚人的地集中了最大量的思想”,因而能喚起人們的想象、形象和深刻的美感。劉禹錫這兩首《秋詞》給予人們的不只是秋天的生氣和素色,更喚醒人們為理想而奮鬥的英雄氣概和高尚情操,獲得深刻的美感和樂趣。

篇十七:秋詞原文翻譯及賞析

秋詞二首原文: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

晴空一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霄。

山明水淨夜來霜,數樹深紅出淺黃。

試上高樓清入骨,豈如春色嗾人狂。

自古以來,騷人墨客都悲歎秋天蕭條、淒涼、空曠。我卻説秋天遠遠勝過春天。秋日天高氣爽,晴空萬里。一隻仙鶴直衝雲霄推開層雲,也激發我的情飛向萬里晴空。秋天了,山明水淨,夜晚已經有霜;樹葉由綠轉為澆黃色,其中卻有幾棵樹葉成紅色,在淺黃色中格外顯眼;登上高樓,四望清秋入骨;才不會象春色那樣使人發狂。

秋詞二首賞析

這兩首詩的可貴,在於詩人對秋天和秋色的感受與眾不同,一反過去文人悲秋的傳統,唱出了昂揚的勵志高歌。詩人深深懂得古來悲秋的實質是志士失志,對現實失望,對前途悲觀,因而在秋天只看到蕭條,感到寂寥,死氣沉沉。詩人同情他們的遭遇和處境,但不同意他們的悲觀失望的情感。他針對這種寂寥之感,偏説秋天比那萬物萌生、欣欣向榮的春天要好,強調秋天並不死氣沉沉,而是很有生氣。他指引人們看那振翅高舉的鶴,在秋日晴空中,排雲直上,矯健凌厲,奮發有為,大展鴻圖。顯然,這隻鶴是獨特的、孤單的。但正是這隻鶴的頑強奮鬥,衝破了秋天的肅殺氛圍,為大自然別開生面,使志士們精神為之抖擻。這隻鶴是不屈志士的化身,奮鬥精神的體現。所以詩人説,“便引詩情到碧霄”。“詩言志”,“詩情”即志氣。人果真有志氣,便有奮鬥精神,便不會感到寂寥。這就是第一首的主題思想。這兩首《秋詞》主題相同,但各寫一面,既可獨立成章,又是互為補充。其一讚秋氣,其二詠秋色。氣以勵志,色以冶情。所以贊秋氣以美志向高尚,詠秋色以頌情操清白。景隨人移,色由情化。景色如容粧,見性情,顯品德。春色以豔麗取悦,秋景以風骨見長。第二首的前二句寫秋天景色,詩人只是如實地勾勒其本色,顯示其特色,明淨清白,有紅有黃,略有色彩,流露出高雅閒淡的情韻,泠然如文質彬彬的君子風度,令人敬肅。謂予不信,試上高樓一望,便使你感到清澈入骨,思想澄淨,心情肅然深沉,不會象那繁華濃豔的春色,教人輕浮若狂。末句用“春色嗾人狂”反比襯托出詩旨,點出全詩暗用擬人手法,生動形象,運用巧妙。這是兩首抒發議論的即興詩。詩人通過鮮明的藝術形象表達深刻的思想,既有哲理意藴,也有藝術魅力,發人思索,耐人吟詠。法國大作家巴爾扎克説過,藝術是思想的結晶,“藝術作品就是用最小的面積驚人的地集中了最大量的思想”,因而能喚起人們的想象、形象和深刻的美感。劉禹錫這兩首《秋詞》給予人們的不只是秋天的生氣和素色,更喚醒人們為理想而奮鬥的英雄氣概和高尚情操,獲得深刻的美感和樂趣。(倪其心)

秋詞二首註釋

⑴悲寂寥:悲歎蕭條空寂。

⑵春朝:春初朝,朝,有早晨的意思,這裏指的是剛開始。

⑶排:推開白雲。⑷碧霄:青天。

篇十八:秋詞原文翻譯及賞析

秋詞二首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

晴空一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霄。

山明水淨夜來霜,數樹深紅出淺黃。

試上高樓清入骨,豈如春色嗾人狂。

翻譯

自古以來,人們每逢秋天就悲歎秋天的寂寞蕭索,我卻覺得秋天遠遠勝過春天。

秋日天高氣爽,晴空萬里,一隻白鶴推開雲層直衝雲霄,把我的賦詩情趣也帶到了碧藍的九霄。

秋天了,山明水淨,夜晚已有開始降下白霜;滿樹的葉枝現在已經有紅有黃。

試着登上高樓,冷冷清秋的涼意更是深透入骨;再沒有春天的景色那樣朝氣蓬勃使人欣喜若狂。

註釋

悲寂寥:悲歎蕭條空寂。宋玉《九辯》有“悲哉,秋之為氣也”、“寂寥兮,收潦而水清”等句。

春朝:春初朝,朝,有早晨的意思,這裏指的是剛開始。

晴:一作“橫”。

排雲:推開白雲。

排:推開,有衝破的意思。

詩情:作詩的情緒、興致。

碧霄:青天。

深紅:指紅葉。

淺黃:指枯葉。

入骨:猶刺骨。

嗾:使喚狗。這裏是“使”的意思。

創作背景

這首詩是詩人被貶朗州司馬時所作。劉禹錫貶到朗州(湖南常德)時,是三十四歲。正感到春風得意,卻被趕出了朝廷,其苦悶是可想而知的。但他這個人求異心理很強,做事都想與眾不同,不肯人云亦云。《秋詞二首》就是被貶朗州時這種心情下寫的。

賞析

這兩首詩的可貴,在於詩人對秋天和秋色的感受與眾不同,一反過去文人悲秋的傳統,唱出了昂揚的勵志高歌。

其一

“自古逢秋悲寂寥”,詩人開篇,即以議論起筆,斷然否定了前人悲秋的觀念,表現出一種激越向上的詩情。首句即明確指出自古以來,人們每逢到了秋天就感歎秋天的寂寞蕭索。“自古”和“逢”,極言悲秋的傳統看法的時代久遠和思路模式的頑固。接着一句用“我言”直抒胸臆,態度鮮明,説出的是詩人的自信,這種自信,儘管染上的,是一種不幸的色彩,然而,詩人闊大的胸襟卻非凡地溶解了這種不幸。“秋日勝春朝”,用對比手法,熱情讚美秋天,説秋天比那萬物萌生,欣欣向榮的春天更勝過一籌,這是對自古以來那種悲秋的論調的有力否定。

“晴空一鶴排雲上”選擇了典型事物具體生動地勾勒了一幅壯美的畫面。詩人抓住秋天“一鶴凌雲”,這一別致的景觀的描繪,展現的是秋高氣爽,萬里晴空,白雲漂浮的開闊景象。那凌雲的鶴,也載着詩人的詩情,一同遨遊到了雲霄。雖然,這鶴是孤獨的,然而它所呈現出來的氣勢,卻是非凡的。一個“排”字,所藴涵的深意,盡在不言中了。也許,詩人是以“鶴”自喻,也許是詩人視“鶴”為不屈的化身。這裏,有哲理的意藴,也有藝術的魅力,發人深思,耐人吟詠。這幅畫面是對“秋日勝春朝”的生動註腳。

“便引詩情到碧霄”緊接上句直接抒寫自己的感受,看到這一壯美的情境作者心中那激盪澎湃的詩情勃發出來,也像白鶴凌空一樣,直衝雲霄了。字裏行間作者那樂觀的情懷,昂揚的鬥志國安呼之欲出。如果説,上句側重寫秋的“形美”,那麼這句則突出秋的“神韻”,使“秋日勝春朝”的觀點表現得更鮮明,更有力度。

三四句展現的,不僅僅是秋天的生機和素色,更多的是一種高揚的氣概和高尚的情操。這樣的詩,沒有什麼悲涼的氣息,詩人隨着自己的“詩情”,和想象馳騁於碧空之上。於是,鶴飛之沖霄,詩情之曠遠,“實”和“虛”便融合在了一起,所獲得的全然是一種勵志冶情的美的感受。全詩氣勢雄渾,意境壯麗,融情、景、理於一爐,不僅僅表現出是秋天的生機和素色,更多的是一種高揚精神和開闊胸襟,唱出的那曲非同凡響的秋歌,留下的是一份難能可貴的精神財富。

其二

“山明水淨夜來霜,數樹深紅出淺黃”,寫秋天景色,詩人用白描的手法,真實地再現了別有特色的秋景,山水清淨,夜裏還會下霜,樹葉有紅有黃,在山間錯落點染。景色清麗閒雅,如一位彬彬有禮的'君子,讓人肅然起敬。

“試上高樓清入骨,豈如春色嗾人狂”,後兩句緊承前兩句寫道,如果你要是不相信秋景這樣清雅美麗,可試上高樓一望,頓時會讓你感到徹骨的清澈,心境澄靜,心情肅然深沉,怎會像繁華濃豔的春天那樣讓人輕狂。詩人巧妙地暗用擬人手法,將秋天和春天比擬成了兩種不同的人,用春季的輕浮反襯了秋季的端莊素雅。表現了秋之高潔和沉穩,反映了詩人高尚的情操和積極高昂的精神面貌。

總結

這是兩首抒發議論的即興詩。詩人通過鮮明的藝術形象表達深刻的思想,既有哲理意藴,也有藝術魅力,發人思索,耐人吟詠。劉禹錫這兩首《秋詞》所展現的不只是秋天的生氣和素色,更有為理想而奮鬥的英雄氣概和高尚情操,獲得深刻的美感和樂趣。

篇十九:秋詞原文翻譯及賞析

原文:

秋詞二首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

晴空一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霄。

山明水淨夜來霜,數樹深紅出淺黃。

試上高樓清入骨,豈如春色嗾人狂。

譯文:

自古以來,騷人墨客都悲歎秋天蕭條、淒涼、空曠。我卻説秋天遠遠勝過春天。

秋日天高氣爽,晴空萬里。一隻仙鶴直衝雲霄推開層雲,也激發我的詩情飛向萬里晴空。

秋天了,山明水淨,夜晚已經有霜;樹葉由綠轉為澆黃色,其中卻有幾棵樹葉成紅色,在淺黃色中格外顯眼;

登上高樓,四望清秋入骨;才不會象春色那樣使人發狂。

註釋:

⑴悲寂寥:悲歎蕭條空寂。宋玉《九辯》有“悲哉,秋之為氣也”、“寂寥兮,收潦而水清”等句。

⑵春朝:春初朝,朝,有早晨的意思,這裏指的是剛開始。

⑶晴:一作“橫”。排雲:推開白雲。排:推開,有衝破的意思。

⑷詩情:作詩的情緒、興致。碧霄:青天。

⑸深紅:指紅葉。淺黃:指枯葉。

⑹入骨:猶刺骨。

⑺嗾:使喚狗。這裏是“使”的意思。

賞析:

其一

“自古逢秋悲寂寥”,詩人開篇,即以議論起筆,斷然否定了前人悲秋的觀念,表現出一種激越向上的詩情。首句即明確指出自古以來,人們每逢到了秋天就感歎秋天的寂寞蕭索。“自古”和“逢”,極言悲秋的傳統看法的時代久遠和思路模式的頑固。接着一句用“我言”直抒胸臆,態度鮮明,説出的是詩人的自信,這種自信,儘管染上的,是一種不幸的色彩,然而,詩人闊大的胸襟卻非凡地溶解了這種不幸。“秋日勝春朝”,用對比手法,熱情讚美秋天,説秋天比那萬物萌生,欣欣向榮的春天更勝過一籌,這是對自古以來那種悲秋的論調的有力否定。

第三句選擇了典型事物具體生動地勾勒了一幅壯美的畫面。詩人抓住秋天“一鶴凌雲”,這一別致的景觀的描繪,展現的是秋高氣爽,萬里晴空,白雲漂浮的開闊景象。那凌雲的鶴,也載着詩人的詩情,一同遨遊到了雲霄。雖然,這鶴是孤獨的,然而它所呈現出來的氣勢,卻是非凡的。一個“排”字,所藴涵的深意,盡在不言中了。也許,詩人是以“鶴”自喻,也許是詩人視“鶴”為不屈的化身。這裏,有哲理的意藴,也有藝術的魅力,發人深思,耐人吟詠。這幅畫面是對“秋日勝春朝”的生動註腳。第四句緊接上句直接抒寫自己的感受,看到這一壯美的情境作者心中那激盪澎湃的詩情勃發出來,也像白鶴凌空一樣,直衝雲霄了。字裏行間作者那樂觀的情懷,昂揚的鬥志國安呼之欲出。如果説,上句側重寫秋的“形美”,那麼這句則突出秋的“神韻”,使“秋日勝春朝”的觀點表現得更鮮明,更有力度。

“晴空一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霄”展現的,不僅僅是秋天的生機和素色,更多的是一種高揚的氣概和高尚的情操。這樣的詩,沒有什麼悲涼的氣息,詩人隨着自己的“詩情”,和想象馳騁於碧空之上。於是,鶴飛之沖霄,詩情之曠遠,“實”和“虛”便融合在了一起,所獲得的全然是一種勵志冶情的美的感受。全詩氣勢雄渾,意境壯麗,融情、景、理於一爐,不僅僅表現出是秋天的生機和素色,更多的是一種高揚精神和開闊胸襟,唱出的那曲非同凡響的秋歌,留下的是一份難能可貴的精神財富。

其二

這兩首《秋詞》主題相同,但各寫一面,既可獨立成章,又是互為補充。其一讚秋氣,其二詠秋色。氣以勵志,色以冶情。所以贊秋氣以美志向高尚,詠秋色以頌情操清白。景隨人移,色由情化。景色如容粧,見性情,顯品德。春色以豔麗取悦,秋景以風骨見長。第二首的前二句寫秋天景色,詩人只是如實地勾勒其本色,顯示其特色,明淨清白,有紅有黃,略有色彩,流露出高雅閒淡的情韻,泠然如文質彬彬的君子風度,令人敬肅。謂予不信,試上高樓一望,便使人感到清澈入骨,思想澄淨,心情肅然深沉,不會像那繁華濃豔的春色,教人輕浮若狂。末句用“春色嗾人狂”反比襯托出詩旨,點出全詩暗用擬人手法,生動形象,運用巧妙。

總結

這是兩首抒發議論的即興詩。詩人通過鮮明的藝術形象表達深刻的思想,既有哲理意藴,也有藝術魅力,發人思索,耐人吟詠。劉禹錫這兩首《秋詞》所展現的不只是秋天的生氣和素色,更有為理想而奮鬥的英雄氣概和高尚情操,獲得深刻的美感和樂趣。

篇二十:劉禹錫唐詩《秋詞》賞析

劉禹錫唐詩《秋詞》賞析

《秋詞二首》是唐代詩人劉禹錫的組詩作品。兩首詩的可貴,在於詩人對秋天和秋色的感受與眾不同,一反過去文人悲秋的傳統,讚頌了秋天的美好,並借黃鶴直衝雲霄的描寫,表現了作者奮發進取的豪情和豁達樂觀的情懷。

秋詞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

晴空一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霄。

譯文及註釋

譯文

自古以來每逢秋天都會感到悲涼寂寥,我卻認為秋天要勝過春天。

萬里晴空,一隻鶴凌雲而飛起,就引發我的詩興到了藍天上了。

註釋

①悲寂寥:悲歎蕭條。

②春朝:春天。

③排:推開。

④碧霄:青天。

賞析

秋,在大自然中,扮演的永遠是一個悲懷的角色,它的“瘦”早已成為一種獨特的意象,讓一代代的人不停的咀嚼、回味。於是,秋,便在一頁頁枯色的紙張裏,在一個個方正的漢字中低吟,把那縷縷的哀怨、愁緒、思念、牽掛,薰染得迷迷離離。

然而劉禹錫的《秋詞》,卻另闢蹊徑,一反常調,它以其最大的熱情謳歌了秋天的美好。更為難得可貴的是,《秋詞》還是詩人被貶朗州後的作品,讓人佩服劉禹錫的待人處世。原詩兩首,所選的是第一首。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 自宋玉於《九辯》中留下“悲哉,秋之為氣也”的名句後,悲,就成了秋的一種色調,一種情緒;愁,也就成了心上的秋了。然而,詩人開篇,即以議論起筆,斷然否定了前人悲秋的觀念,表現出一種激越向上的詩情。“我言”説出的是詩人的自信,這種自信,儘管染上的,是一種不幸的色彩,然而,詩人闊大的胸襟卻非凡地溶解了這種不幸。“勝春朝”就是詩人對於秋景最為充分的認可。這種認可,絕非僅僅是一時的感性衝動,而是融入了詩人對秋天的更高層次的理性思考。

“晴空一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霄。”詩人抓住秋天“一鶴凌雲”,這一別致的景觀的描繪,展現的是秋高氣爽,萬里晴空,白雲漂浮的開闊景象。那凌雲的鶴,也載着詩人的詩情,一同遨遊到了雲霄。雖然,這鶴是孤獨的,然而它所呈現出來的氣勢,卻是非凡的。一個“排”字,所藴涵的深意,盡在不言中了。也許,詩人是以“鶴”自喻,也許是詩人視“鶴”為不屈的化身。這裏,有哲理的意藴,也有藝術的魅力,發人深思,耐人吟詠。它給予讀者的,不僅僅是秋天的生機和素色,更多的是一種高揚的`氣概和高尚的情操。

讀這樣的詩,洋溢在我們心頭的,絕非什麼悲涼的氣息,我們隨着詩人的“詩情”,藉助詩人想象的翅膀,天馬行空般馳騁於碧空之上。於是,鶴飛之沖霄,詩情之曠遠,“實”和“虛”便融合在了一起,所獲得的全然是一種勵志冶情的美的感受。

全詩氣勢雄渾,意境壯麗,融情、景、理於一爐,表現出的高揚精神和開闊胸襟,唱出的那曲非同凡響的秋歌,為我們後人留下的,卻是一份難能可貴的精神財富。

篇二十一:秋詞原文翻譯及賞析

秋詞

其一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勝春朝。

晴空一鶴排雲上,

便引詩情到碧霄。

其二

山明水淨夜來霜,

數樹深紅出淺黃。

試上高樓清入骨,

豈如春色嗾人狂。

古詩簡介

《秋詞》二首是唐朝著名詩人劉禹錫的作品,這兩首詩的可貴,在於詩人對秋天和秋色的感受與眾不同,一反過去文人悲秋的傳統,唱出了昂揚的勵志高歌。

《秋詞》讚頌了秋天的美好,並借黃鶴直衝雲霄的描寫,表現了作者奮發進取的豪情和豁達樂觀的情懷。

翻譯/譯文

其一:

自古以來,人們每逢秋天就都悲歎寂寞淒涼,

我卻説秋天要勝過春天。

秋天晴朗的天空中一隻白鶴衝破雲層,一飛沖天,

把我的賦詩情趣也帶到了碧藍的九霄。

其二:

秋天來了,山明水淨的,夜晚已經有了霜;

樹葉由綠轉變為焦黃色,而其中卻有幾棵樹葉成紅色,在淺黃色的樹葉中中格外顯眼;

登上高樓,四望清秋入骨;

才不會像春色那樣使人發狂了。

註釋

自古:從古以來,泛指從前。

逢:遇到。

寂寥:空曠無聲,蕭條空寂,這裏指景象淒涼。

悲寂寥:悲歎蕭條空寂。

春朝:春初。朝,有早晨的意思,這裏指的是剛開始。

排雲:推開白雲。排:推開,有衝破的意思。

碧霄:青天。

嗾:使,叫。

賞析/鑑賞

其一:

自古逢秋悲寂寥

詩人開篇,即以議論起筆,斷然否定了前人悲秋的觀念,表現出一種激越向上的詩情。首句即明確指出自古以來,人們每逢到了秋天就感歎秋天的寂寞蕭索。“自古”和“逢”,極言悲秋的傳統看法的時代久遠和思路模式的頑固。

我言秋日勝春朝

“我言”,直抒胸臆,態度鮮明,説出的是詩人的自信,這種自信,儘管染上的,是一種不幸的色彩,然而,詩人闊大的胸襟卻非凡地溶解了這種不幸。“秋日勝春朝”,用對比手法,熱情讚美秋天,説秋天比那萬物萌生,欣欣向榮的春天更勝過一籌,這是對自古以來那種悲秋的論調的有力否定。

晴空一鶴排雲上

“排”,推,這裏是衝的意思。這句選擇了典型事物具體生動地勾勒了一幅壯美的畫面。詩人抓住秋天“一鶴凌雲”,這一別致的景觀的描繪,展現的是秋高氣爽,萬里晴空,白雲漂浮的開闊景象。那凌雲的鶴,也載着詩人的詩情,一同遨遊到了雲霄。雖然,這鶴是孤獨的,然而它所呈現出來的氣勢,卻是非凡的。一個“排”字,所藴涵的深意,盡在不言中了。也許,詩人是以“鶴”自喻,也許是詩人視“鶴”為不屈的化身。這裏,有哲理的意藴,也有藝術的魅力,發人深思,耐人吟詠。這幅畫面是對“秋日勝春朝”的生動註腳。

便引詩情到碧霄

這句緊接上句直接抒寫自己的感受,看到這一壯美的情境作者心中那激盪澎湃的詩情勃發出來,也像白鶴凌空一樣,直衝雲霄了。字裏行間作者那樂觀的情懷,昂揚的鬥志國安呼之欲出。如果説,上句側重寫秋的“形美”,那麼這句則突出秋的“神韻”,使“秋日勝春朝”的觀點表現得更鮮明,更有力度。

“晴空一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霄。”它給予讀者的,不僅僅是秋天的生機和素色,更多的是一種高揚的氣概和高尚的情操。讀這樣的詩,洋溢在我們心頭的,絕非什麼悲涼的氣息,我們隨着詩人的“詩情”,藉助詩人想象的翅膀,天馬行空般馳騁於碧空之上。於是,鶴飛之沖霄,詩情之曠遠,“實”和“虛”便融合在了一起,所獲得的全然是一種勵志冶情的美的感受。全詩氣勢雄渾,意境壯麗,融情、景、理於一爐,不僅僅表現出是秋天的生機和素色,更多的是一種高揚精神和開闊胸襟,唱出的那曲非同凡響的秋歌,為我們後人留下的,卻是一份難能可貴的精神財富。

全詩鑑賞

我國古代文學中,常將“秋”與“愁”等同起來。這首寫秋的詩卻爽朗明快,表現了詩人積極樂觀的心境。前兩句是議論,直接表達了秋日勝春朝的看法。後兩句晴空中排雲而上的白鶴形象把詩人的豪邁樂觀之情抒發得淋漓盡致。詩人深深懂得古來悲秋的實質是志士失志,對現實失望,對前途悲觀,因而在秋天只看到蕭條,感到寂寥,死氣沉沉。詩人同情他們的遭遇和處境,但不同意他們的悲觀失望的情感。他針對這種寂寥之感,偏説秋天比那萬物萌生、欣欣向榮的春天要好,強調秋天並不死氣沉沉,而是很有生氣。他指引人們看那振翅高飛的鶴,在秋日晴空中,排雲直上,矯健凌厲,奮發有為,大展宏圖。顯然,這隻鶴是獨特的、孤單的。但正是這隻鶴的頑強奮鬥,衝破了秋天的肅殺氛圍,為大自然別開生面,使志士們精神為之抖擻。這隻鶴是不屈志士的化身,奮鬥精神的體現。所以詩人説,“便引詩情到碧霄”。“詩言志”,“詩情”即志氣。人果真有志氣,便有奮鬥精神,便不會感到寂寥。這就是第一首詩的主題思想。

其二:

這首詩的前二句寫秋天景色,詩人只是如實地勾勒其本色,顯示其特色,明淨清白,有紅有黃,略有色彩,流露出高雅閒淡的情韻,泠然如文質彬彬的君子風度,令人敬肅。謂予不信,試上高樓一望,便使你感到清澈入骨,思想澄淨,心情肅然深沉,不會像那繁華濃豔的春色,教人輕浮若狂。末句用“春色嗾人狂”反比襯托出詩旨,點出全詩暗用擬人手法,生動形象,運用巧妙。

對比:

這兩首《秋詞》主題相同,都是抒發議論的即興詩,既有哲理意藴,也有藝術魅力,發人思索,耐人吟詠。但又各寫一面,既可獨立成章,又是互為補充。其一讚秋氣,其二詠秋色。氣以勵志,色以冶情。所以贊秋氣以美志向高尚,詠秋色以頌情操清白。景隨人移,色由情化。景色如容粧,見性情,顯品德。春色以豔麗取悦,秋景以風骨見長。給予人們的不只是秋天的生氣和素色,更喚醒人們為理想而奮鬥的英雄氣概和高尚情操,獲得深刻的美感和樂趣。

秋,在大自然中,扮演的永遠是一個悲懷的角色,它的“瘦”早已成為一種獨特的意象,讓一代代的人不停的咀嚼、回味。自宋玉於《九辯》中留下“悲哉,秋之為氣也”的名句後,悲,就成了秋的一種色調,一種情緒;愁,也就成了心上的秋了。於是,秋,便在一頁頁枯色的紙張裏,在一個個方正的漢字中低吟,把那縷縷的哀怨、愁緒、思念、牽掛,薰染得迷迷離離。然而劉禹錫的《秋詞》,卻另闢蹊徑,一反常調,它以其最大的熱情謳歌了秋天的美好。更為難得可貴的是,《秋詞》還是詩人被貶朗州後的作品,讓人佩服劉禹錫的待人處世。

篇二十二:秋詞原文翻譯及賞析

清平樂·秋詞

清淮濁汴。更在江西岸。紅旆到時黃葉亂。霜入樑王故苑。

秋原何處攜壺。停驂訪古踟躕。雙廟遺風尚在,漆園傲吏應無。

翻譯

清澈的淮河與混濁的汴水,遠在錢塘江西岸。您的紅旗抵達時,黃葉遍地,狼藉散亂。白霜也會襲入樑王的故園。

您將在秋原的什麼地方手執酒壺?駐馬訪古,徘徊踟躕。雙廟的遺風至今還在,漆園的傲吏大概已無。

註釋

清淮濁汴:清淮,清澈的淮河水。

古汴:汴河故道有兩條,這裏是指隋以後汴河故道,由河南的舊鄭州、開封至商邱縣治南,改東南流經安徽的宿縣、靈璧、泗縣入淮河。現在已荒廢,只有泗縣尚有汴水斷渠。

江西:古時泛稱長江以南為江東或江左,長江以北為江西或江右。

紅旆:紅旗。此指太守的儀仗。

樑王故苑:漢代樑孝王劉武在陳留(今河南開封市東南)修治的宮室園林。

攜壺:帶着酒壺。這裏有遊賞的意思。

停驂:停住車馬。驂,一車駕三馬或駕車時位於兩旁的馬。

踟躕:心中猶疑,

要走不走的樣子雙廟:唐代安史之亂時,張巡、許遠堅守雎陽(今河南商丘),最後都壯烈犧牲,後人立二祠,稱為雙廟。

漆園傲吏:指莊周。莊周是戰國時期的思想家,道家學派主要代表人物之一,曾經做過漆園吏,抱有傲視王侯,不為名利所動的人生態度。

創作背景

該詞應寫於宋神宗熙寧七年甲寅(1074年),當時蘇軾任杭州通判時的同僚與好友陳襄(字述古)移守南都(今河南商丘)。詞中預計陳襄到時已“黃葉亂”,有“霜”,該詞大約作於初秋,陳襄即將離杭州時。

賞析

該詞中詞人思念好友,揣測一路上友人可能的遭遇所寫下的以想象為主的懷人詞,但是這種想象並不是憑空亂想,而是基於詞人對朋友的瞭解,通過這些瞭解所作的一系列推斷,顯示了詞人對陳述古真摯的友情和對述古其人的真切瞭解。

上片以友人的行程為線索,縱貫着空間地點、節序風物,寫來別有情致。起筆“清淮濁汴。更在江西岸”二句,決不是簡單地説明淮河和汴河的地理位置,而是似乎在掐指計算友人的行程:你從江南的杭州出發,途中要經過淮河、汴河,那是遠在江北的多麼漫長的一段水程。因為友人“赴南都”,淮河和汴河都是必經的水道,所以二句乃是對友人大段行程的懸想,而友人的去向,路途的遙遠,以及詞人對他的關切之情,全在不言之中了。三、四句進一層揣想友人到達南都時的節序風物:“紅旆到時黃葉亂,霜入樑王故苑。”意思是説,當你的儀仗到達南都時,該是黃葉飄零的深秋時節了,附近樑孝王昔日的宮室園林怕是已着寒霜了。陳襄是秋八月中旬從杭州啟程的(見《蘇軾年譜》卷十三),蘇軾估計他到九月中、下旬才能到達。“黃葉亂”三字準確地寫出了深秋季節的特徵,“霜入”則應當是秋天最後一個節令“霜降”到來的標誌。二句估計友人到達的時間,與對行程的計算聯繫在一起,同樣是替對方設想,表達了詞人的深情眷注。老友相別,居者憶念行者時,隨着憶念的深入,常會計算對方某時是否到達目的地或正在中途某地,在交通不發達的古代更是如此。白居易《同李十一醉憶元九(稹)》詩云:“忽憶故人天際去,計程今日到梁州。”便是詞人憶念所及、深情所注的一個例子,可與該詞上片合看。

下片假想友人到南都後遊賞及憑弔活動。換頭兩句寫遊賞,説你在秋天何處的原野上游賞,停住車馬,探訪古蹟,還在那兒徘徊不去。最後兩句寫憑弔古代賢人,説你到雙廟去憑弔正氣凜然的英雄張巡、許遠,或許會發現他們遺留的風範還在人間,而那位傲視王侯的漆園吏想必無影無蹤了。詞人這樣着筆,大概有三層意思:一是顯示了中原大地上的南都豐厚的歷史文化遺存;二是間接地表現了友人的“文采風流”;三是體現了詞人對友人的相知,也可以説,是在更高的層次上達成了友誼的默契。

篇二十三:秋詞原文翻譯及賞析

原文: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

晴空一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霄。

譯文

自古以來每逢秋天都會感到悲涼寂寥,我卻認為秋天要勝過春天。

萬里晴空,一隻鶴凌雲飛起,就引發我的詩興到了藍天上了。

註釋

悲寂寥:悲歎蕭條。

春朝:春天。

排:推,有衝破的意思。

碧霄:青天。

賞析:

秋,在大自然中,扮演的永遠是一個悲懷的角色,它的“瘦”早已成為一種獨特的意象,讓一代代的人不停的咀嚼、回味。於是,秋,便在一頁頁枯色的紙張裏,在一個個方正的漢字中低吟,把那縷縷的哀怨、愁緒、思念、牽掛,薰染得迷迷離離。

然而劉禹錫的《秋詞》,卻另闢蹊徑,一反常調,它以其最大的熱情謳歌了秋天的美好。更為難得可貴的是,《秋詞》還是詩人被貶朗州後的作品,讓人佩服劉禹錫的待人處世。原詩兩首,所選的是第一首。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自宋玉於《九辯》中留下“悲哉,秋之為氣也”的名句後,悲,就成了秋的一種色調,一種情緒;愁,也就成了心上的秋了。然而,詩人開篇,即以議論起筆,斷然否定了前人悲秋的觀念,表現出一種激越向上的詩情。“我言”説出的是詩人的自信,這種自信,儘管染上的,是一種不幸的色彩,然而,詩人闊大的胸襟卻非凡地溶解了這種不幸。“勝春朝”就是詩人對於秋景最為充分的認可。這種認可,絕非僅僅是一時的感性衝動,而是融入了詩人對秋天的更高層次的理性思考。

“晴空一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霄。”詩人抓住秋天“一鶴凌雲”,這一別致的景觀的描繪,展現的是秋高氣爽,萬里晴空,白雲漂浮的開闊景象。那凌雲的鶴,也載着詩人的詩情,一同遨遊到了雲霄。雖然,這鶴是孤獨的,然而它所呈現出來的氣勢,卻是非凡的。一個“排”字,所藴涵的深意,盡在不言中了。也許,詩人是以“鶴”自喻,也許是詩人視“鶴”為不屈的化身。這裏,有哲理的意藴,也有藝術的魅力,發人深思,耐人吟詠。它給予讀者的,不僅僅是秋天的生機和素色,更多的是一種高揚的氣概和高尚的情操。

讀這樣的詩,洋溢在我們心頭的,絕非什麼悲涼的氣息,我們隨着詩人的“詩情”,藉助詩人想象的翅膀,天馬行空般馳騁於碧空之上。於是,鶴飛之沖霄,詩情之曠遠,“實”和“虛”便融合在了一起,所獲得的全然是一種勵志冶情的美的感受。

全詩氣勢雄渾,意境壯麗,融情、景、理於一爐,表現出的高揚精神和開闊胸襟,唱出的那曲非同凡響的秋歌,為我們後人留下的,卻是一份難能可貴的精神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