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化學教學案例【新版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2.49W

化學教學案例【新版多篇】

化學教學案例 篇一

一、教學背景

(一)課標分析

課程標準對本節課教學資料的基本要求是在國中的基礎上進一步學習與人類生存和發展密切相關的一些有機化合物的重要知識;並不異常要求去追求知識的系統性和知識遷移。

(二)教材分析

《甲烷》資料選擇於人教版高一化學(必修2)第三章第一節,這一節是學生在中學階段第一次接觸有機物結構和性質的有關資料,有機化學是化學學科的重要分支,烴是一切有機物的主體,而甲烷作為烷烴的第一個最簡單的分子,學生對它的理解將直接影響到今後對各種有機物的理解,所以本節資料對幫忙學生樹立正確的學習有機物的學習方法有重要的作用。

(三)學情分析

國中化學就介紹了甲烷的燃燒反應和一些主要的用途,高中化學必修2第二章也介紹了部分物質結構的知識,為學好本節資料供給了前提條件。

本節課將主要介紹以甲烷為代表的烴的分子結構、性質和主要用途,以及它們的性質與分子結構的關係,讓學生掌握好甲烷這一節的知識,能為學生學習烴及烴的衍生物等有機資料奠定良好的基礎。

二、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瞭解甲烷的存在、物理性質、用途。

2、掌握甲烷分子的化學式、電子式、結構式、空間構型。

3、掌握甲烷的化學性質(通常穩定、代替反應、氧化反應、高温分解)。

4、理解代替反應的概念。

過程與方法:

1、經過觀察甲烷分子的空間構型模型、觀看甲烷發生代替反應的多媒體模擬反應歷程,增強學生對甲烷分子空間構型這類抽象的知識的理解,提高空間思維本事。

2、在重點掌握甲烷化學性質的過程中,逐漸理解“結構決定性質,性質反映結構”,並學會遷移運用。

3、瞭解有機化學研究的對象、目的、資料和方法,初步學會化學中對有機物進行科學探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4、經過觀察記錄實驗現象和總結實驗結論來培養學生科學實驗的觀察本事、思維本事。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認識化學微觀世界分子結構的立體美。

2、經過學生合作進行模型製作明確甲烷分子的空間構型,欣賞天然氣應用的圖片,觀賞甲烷和氯氣反應機理的動畫以及聯繫生產生活實際等設計資料,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力求構成長久穩定的化學學習動機以及探究新知的慾望。

3、經過本節課的學習,初步構成嚴謹、有序地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科學態度及科學方法。

4、與日常生活緊密結合,瞭解甲烷對於人類日常生活及身體健康的重要性,構成環保意識及關心能源、社會問題的意識。

三、教學重點、難點:

(一)教學重點:甲烷的分子組成、結構特徵、主要化學性質(燃燒反應和代替反應);

(二)教學難點:甲烷分子的空間立體結構、代替反應的概念和實質。

四、教學策略和手段:

(一)教學策略:以計算機多媒體輔助模擬實驗和學生討論為主,教師串聯講解為輔的啟發式教學。

1、採用圖文並茂的多媒體展示,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層層推進;

2、創設問題情境,吸引學生有意注意;

3、經過展示模擬實驗組織學生進行實驗觀察、比較、分析、討論、歸納。

(二)教學手段:PPT等多媒體課件、黑板。

五、教學方法:

實驗探究、多媒體輔助、討論、講解、練習

六、教學過程:

【引入】在前面的學習中,我們學習了化學的一大模塊——無機化學,從今日開始,我們將進入化學另一個模塊——有機化學的學習。

【講述】有機化學主要是研究一些有機化合物的結構、性質與製備的學科,那麼什麼又是有機化合物呢其實,有機化合物就是指包含碳元素的化合物,簡稱有機物。有機化合物有兩個基本特點:數量眾多,分佈極廣。但由於CO、CO2、H2CO3及其鹽、氫氰酸(HCN)及其鹽、硫氰酸(HSCN)及其鹽等與無機化合物的性質與結構相似,所以把他們歸入了無機化合物之列。

【提問】有機化合物中是否只包含碳元素嗎

【講述】答案是否定的,顧名思義,化合物自然是包含兩種或兩種以上元素的純淨物,有機化合物不只是包含碳元素,它還包含氫、氧、氮、硫、磷、鹵素等。其中僅包含碳、氫元素的有機化合物叫做烴。

【過渡】今日我們就一齊來學習最簡單的烴,也是最簡單的有機化合物——甲烷

【板書】第一節最簡單的有機化合物——甲烷

【板書】一、甲烷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及其分子結構

【引入】我們都明白我們國家正在實施一項重大的能源工程——“西氣東輸”工程。

【提問】大家明白“西氣東輸”工程裏面的氣指的是什麼嗎

【學生回答】天然氣

【講述】很好,這項工程主要是將新疆、甘肅等地豐富的天然氣資源,經過管道東輸到長江三角洲,最終到達上海的一項巨大工程。由於天然氣是一種高效、低耗、污染小的清潔能源,所以我們國家才不惜重金把它從新疆那麼遙遠的'地方引過來。天然氣它的主要成分了就是甲烷,其實自然界中甲烷不只單單存在於天然氣中,在沼氣、油田氣和煤礦坑道氣中甲烷也是他們的主要成分。

【PPT展示】【板書】1、甲烷在自然界中的存在

【板書】2、分子結構

【過渡】經過我們在國中的學習,我們明白甲烷的分子式為CH4,根據我們第一章所學化學鍵的知識寫出甲烷的電子式。

【PPT展示】【板書】(1)、甲烷的電子式

如果我們將電子式中的一對共用電子用一條短線表示,得到的式子叫結構式。

【板書】結構式:將電子式中的一對共用電子用一條短線表示,得到的式子。

那麼甲烷用結構式來表示的話我們就能夠把它表示成這個樣貌

【PPT展示】【板書】(2)、甲烷的結構式

【提問】我們明白了甲烷的分子式和結構式,那麼甲烷分子的結構到底是不是和它的結構式一樣呢

【實踐】下頭我們就動起手來,利用我們手上的橡皮泥和牙籤,搭建出你想象中的甲烷的空間結構。

搭建出來後想一下以下兩個問題:

【PPT展示】1、如果我們用一個X原子替代甲烷分子其中的一個氫原子,有幾種可能

2、如果我們用兩個X原子替代甲烷分子其中的兩個氫原子,又有幾種可能

找幾個同學問一下他們做出來的模型的空間幾何結構。

【講述】經過我們科學家精確的實驗測定發現,如果我們用兩個X原子替代甲烷分子其中的兩個氫原子,其結果僅有一種空間結構,那此刻甲烷它的空間結構該是那一種呢你們動手做一下,用兩個X原子替代甲烷分子其中的兩個氫原子,其結構僅有一種,看看應當是哪一種結構。

【學生回答】正四面體

【PPT展示】甲烷的正四面體結構、球棍模型及比例模型。

【講述】很好,如果我們用兩個X原子替代甲烷分子其中的兩個氫原子,其結果僅有一種空間結構的話,那麼甲烷的空間結構肯定就是正四面體了;如果它是一個平面正方形或者四稜錐的空間結構,那麼用兩個X原子替代甲烷分子其中的兩個氫原子相鄰和相對肯定是兩種不一樣的結構,如果我們用兩個X原子替代甲烷分子其中的兩個氫原子,其結果僅有一種空間結構的話,那麼甲烷的空間結構肯定就是正四面體。在這種結構中,每個C-H與C-H都是等價的,且他們之間的夾角也就是鍵角為10928’。

【過渡】好,看完了甲烷的結構,接下來我們來看一下甲烷的性質。

【板書】二、甲烷的性質

1、物理性質

【講述】【PPT展示】通常情景下,甲烷是一種無色、無味的氣體,密度比空氣小為0.717gL(標準狀況),極難溶於水。

【過渡】這些就是甲烷的一些物理性質,接下來我們來看一下它的化學性質。

我們常説結構決定性質,那麼甲烷穩定的正四面體結構決定了它有那些化學性質呢

【板書】2、化學性質

(1)、穩定性

甲烷穩定的正四面體結構決定了甲烷通常情景下是比較穩定的,如與強酸、強鹼和強氧化劑等一般不發生化學反應。

【板書】【PPT展示】與強酸、強鹼和強氧化劑等一般不發生化學反應。

【講述】甲烷的穩定性是由它具有正四面體結構的穩定結構決定的。

【過渡】但任何物質的穩定性都是相對的,而它的變化是絕對的,內因是變化的根據,外因是變化的條件,一旦外部條件發生變化,甲烷也能發生反應。比如在特定條件下甲烷能與某些物質發生化學反應,如能夠燃燒和發生代替反應等。下頭我們就一齊來看一下甲烷的燃燒反應。

【板書】(2)、甲烷的氧化反應——燃燒反應

【講述】甲烷是一種優良的氣體燃料,通常情景下1mol甲烷在空氣中完全燃燒,生成水和CO2,放出890kJ的熱量,火焰呈淡藍色。

【板書】CH4(g)+2O2(g)CO2(g)+2H2O(l)

下頭請同學們閲讀課本P61資料卡片並思考以下兩個問題:

(1)怎樣檢驗甲烷燃燒生成的產物

甲烷燃燒產物是二氧化碳和水,能夠經過將乾燥燒杯罩在甲烷的火焰上,之後倒轉燒杯迅速倒入澄清石灰水來檢驗。

(2)點燃甲烷前應有什麼操作

【總結歸納】點燃甲烷前應當驗純,這就提醒我們,在使用任何可燃性氣體前必須要進行驗純,否則他們與空氣混合到達必須的比例的時候就會發生爆炸。

【提問】如果你發現你家裏面使用的煤氣或天然氣發生泄漏的話,你將怎樣進行查漏呢

【講述】我們應當先打開門窗,讓可燃性氣體在室內的濃度,同時關掉煤氣或天然氣的總閥門,並且要到户外去打電話進行求救,切勿觸動任何電器開關(如開、關燈)、在室內使用電話或手機、使用火柴或打火機、按動鄰居的門鈴、開啟任何煤氣用具,直至漏氣情景得到控制。

那麼我們該怎樣來檢驗這兩種物質呢

【過渡】接下來我們來看一下甲烷的另一個重要的化學性質

【板書】(3)、甲烷的代替反應(特徵反應)

【講述】甲烷在通常情景下不與強氧化劑反應,但在特定的條件下甲烷是能夠與一些氧化劑發生反應的。如在光照的條件下就能夠與氯氣發生反應。下頭我們一齊來看一個甲烷與氯氣反應的視屏。

【提問】在這個實驗視屏你看到了些什麼現象

【總結】色變淺、水上升、出油滴。為什麼會出現這些現象呢,這是因為甲烷與氯氣發生反應生成了能溶於水的氯化氫與不溶於水的二氯甲烷、三氯甲烷、四氯甲烷等油狀液體。其生成一氯甲烷的化學方程式為:

【板書】

【講述】在上述反應中生成的一氯甲烷、二氯甲烷、三氯甲烷、四氯甲烷不是直接一次性完成的,而它們是一個連鎖的反應,反應中生成的一氯甲烷又可與氯氣進一步反應,依次生成難溶於水的油狀液體二氯甲烷、三氯甲烷(氯仿)、四氯甲烷(四氯化碳——是一種很好的滅火劑),注意:有機反應方程式用“→”,不用“=”。

【講述】仿照生成一氯甲烷化學方程式,嘗試寫出一氯甲烷與氯氣進一步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板書講述】在常温下,一氯甲烷是氣體,二氯甲烷、三氯甲烷和四氯甲烷是液體。

【講述】在上述反應中甲烷分子中的4個H原子逐一被Cl原子所代替生成了4種四種不一樣的代替物,像這種有機物分子裏的某些原子或原子團被其他原子或原子團所代替的反應叫代替反應。

【板書】代替反應:有機物分子裏的某些原子或原子團被其他原子或原子團所代替的反應叫代替反應。

【講述】甲烷在光照下除與氯氣發生代替反應以外,還能與其它氣態鹵素單質發生反應,它與氟氣的反應更容易,與溴蒸氣的反應更困難,與碘蒸氣幾乎不反應。但甲烷不能與氯水、溴水等反應,使氯水、溴水等褪色。

【提問與思考】1、在甲烷與氯氣的代替反應中那種生成物最多2、代替反應與置換反應有何區別

【PPT展示】【小結】

1、甲烷分子的結構特點;説明“甲烷分子是正四面體結構”最基本的實驗事實是什麼

2、甲烷主要存在於那些物質中,有什麼樣的物理性質

3、甲烷的化學性質有哪些

4、什麼是代替反應它與置換反應有什麼區別

[課堂小結]甲烷的化學性質通常情景下比較穩定,但在必須條件下能夠發生燃燒反應、代替反應。它主要取決於甲烷穩定的正四面體結構。代替反應是甲烷的特徵反應。

七、佈置作業:

1、完成課本P65課後習題1、2、3、5、6

2、查閲資料,從反應形式、反應條件、反應的方向和可逆性等幾個方面比較代替反應和我們學習過的置換反應有什麼區別

八、板書設計:

第一節最簡單的有機化合物——甲烷

一、甲烷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及其分子結構

1、甲烷在自然界中的存在

2、分子結構

二、甲烷的性質

1、物理性質

2、化學性質

(1)穩定性

(2)甲烷的氧化反應——燃燒反應

CH4(g)+2O2(g)CO2(g)+2H2O(l)

(3)甲烷的代替反應(特徵反應)

代替反應的概念:有機物分子裏的某些原子或原子團被其他原子或原子團所代替的反應叫代替反應。

氯氣與甲烷的代替反應方程式:。.。

化學教學案例 篇二

教學設計

一、學習目標

1、學會Cl-、SO42-、CO32-、NH4+等離子檢驗的實驗技能,能用焰色反應法、離子檢驗法設計簡單的實驗方案探究某些常見物質的組成成分。

2、初步認識實驗方案設計、實驗現象分析等在化學學習和科學研究中的應用。

3、初步學會獨立或與同學合作完成實驗,記錄實驗現象,並學會主動交流。逐步構成良好的實驗習慣。

二、教學重點及難點

常見離子檢驗的實驗技能;設計簡單的探究實驗方案。

三、設計思路

化學研究中,人們經常根據某些特徵性質、特徵反應、特徵現象和特徵條件對物質進行檢驗,以確定物質的組成。學生已經掌握了必須的物質檢驗知識,但不夠系統化,需進一步總結和提煉。本節課選擇Cl-、SO42-、CO32-、NH4+等常見離子作為檢驗對象,複習總結國中化學知識,學習常見物質的檢驗方法,介紹現代分析測試方法,從而讓學生了解物質檢驗方法的多樣性,進一步認識到物質檢驗過程中防止干擾的設計、多種物質檢驗方案的設計及操作技能。

教學時,首先讓學生明確物質檢驗的意義和價值,並初步明確進行物質檢驗的依據或策略,教學過程中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性。其次,根據教學目標創設相應的情景,提出具體的任務。

四、教學過程

[導入]物質的檢驗是一個重要的工作。如為保證公平競賽,在大型運動會上會進行興奮劑檢測;檢查身體時對血糖血脂的檢驗;質檢員對生產的產品質量標準的檢驗,等等。

[情景]“資料鏈接”——由某抗秧苗病菌的農藥袋上的標籤可知,該農藥包含碳酸銨和硫酸銅兩種成分。如何經過實驗確證該農藥中包含銨根離子、碳酸根離子和硫酸根離子呢指出所用的試劑、預期將觀察到的現象以及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實驗]完成課本“活動與探究”欄目中的實驗1-4。

離子試劑現象

實驗1NH4+

實驗2Cl—

實驗3SO42—

各個實驗中,依次觀察到什麼現象出現這些現象的根本原因是什麼

明確NH4+、Cl—、SO42—等離子的檢驗所採用的試劑和方法等:

NH4+:加濃NaOH溶液,加熱,產生能使濕潤的紅色石蕊試紙變藍的氣體;Cl—:滴加硝酸銀溶液和稀硝酸,生成不溶於稀硝酸的白色沉澱;

SO42—:滴加BaCl2溶液和稀鹽酸,生成不溶於稀鹽酸的白色沉澱。

[討論]在完成相關實驗時,都有一些值得注意的問題。請結合實驗過程及相關元素化合物知識,分析下列問題:

實驗1:試紙為何要潤濕實驗2:為何要加稀硝酸實驗3:為什麼要加稀鹽酸

[補充實驗]碳酸鉀、碳酸鈉分別與硝酸銀、氯化鋇溶液反應,並分別滴加酸溶液。

結論:氨氣溶於水才能電離出OH—;

檢驗Cl—加入稀硝酸是為了避免CO32—的干擾;

檢驗SO42—加入稀鹽酸是為了排除CO32—的干擾。

[小結]什麼是物質的檢驗

物質的檢驗應根據物質獨有的特性,要求反應靈敏、現象明顯、操作簡便、結論可靠。

你還能回憶出哪些物質的檢驗方法呢

要求:能夠獨立、準確地回顧出一些物質檢驗的方法,儘可能多地歸納出有關物質或離子的檢驗方法。

學生回憶常見物質的檢驗:碳酸鹽、酸、鹼、澱粉、絲綢製品等。

[遷移]“資料鏈接”——由加碘鹽標籤可知,加碘鹽添加的是KIO3。已知:KIO3在酸性條件下與KI反應得到碘單質。

如何確證碘鹽中的碘不是單質碘如何確證某食鹽是否已加碘如何確定加碘食鹽中包含鉀

用澱粉液檢驗是否含碘單質;根據所供給KIO3的性質並設計實驗方案。

[實驗]焰色反應

金屬或金屬離子的檢驗通常採用焰色反應。

閲讀教材,回答問題:什麼叫焰色反應為何可用焰色反應來檢驗金屬或金屬離子如何進行焰色反應實驗操作中要注意什麼問題

[過渡]物質的檢驗在工農業生產、科學研究以及日常生活中有重要的用途,在化學學習中也有重要的作用。化學學習過程中,同學們必須掌握常見離子檢驗的實驗技能,學會用多種方法設計簡單的實驗方案,探究某些常見物質的組成成份。

1、人們經常依據什麼來對物質進行檢驗,以確定物質的組成

2、歸納總結物質(或離子)檢驗的一般步驟。

3、物質(或離子)檢驗時,必須注意哪些問題

化學教學案例 篇三

【課程目標】

1、舉例説明化學能與電能的轉化關係及其應用。

2、會應用生活中的材料製作簡易原電池。

【教材分析】

生活在現代社會,學生對“電”有着豐富而強烈的感性認識。當學生了解了化學反應中的能量轉化的原因,並感受了探究化學能與熱能的相互轉化過程後,會對化學能與電能之間的轉化問題產生濃厚的興趣。從能量轉換角度看,本節課程資料是對前一節課中“一種能量能夠轉化為另一種能量,能量是守恆的;化學能是能量的一種形式,它同樣能夠轉化為其他形式的能量,如熱能和電能等”論述的補充和完善。從反應物之間電子轉移角度看,原電池概念的構成是氧化還原反應本質的拓展和應用。從思維角度看,“將化學能直接轉化為電能”的思想,是對“化學能——熱能——機械能——電能”思維方式的反思和突破。

【學情分析】

中學生對“電”的資料的認識不僅僅來源於生活經驗,並且來源於學科學習。在生活經驗方面,不僅僅接觸了火力發電(或水利發電),並且接觸了乾電池等化學電源;在學科學習方面,學生不僅僅接觸了摩擦起電,並且還從能量轉化的角度認識了電能,此外還學習了關於電的初步知識(如電源的正負極、電壓和電流等資料),所以對電並不陌生。此外,高中《化學1》已較為系統的學習了氧化還原反應的本質,也學習了鈉、鎂、鋁、鐵等有關的金屬知識,以及電解質溶液的資料。這些經驗基礎為本課的教學供給了必要的基礎。為本節的學習做了知識、本事上的準備。

同時原電池是高中化學學科體系的核心知識之一,它的教學是氧化還原反應原理的延伸與應用,也是後續電化學知識的基礎。原電池的教學是體現學科交叉,科學理論聯繫實際,培養學生思維本事和探究本事的好素材。學生在第一節學習了化學能與熱能的轉化關係,本節課則學習化學能轉化為另外一種能量即電能,由於電化學知識是學生首次接觸的新領域,存在着強烈的好奇心和陌生感,所以一個好的開端十分重要。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理解原電池的概念、工作原理和構成條件,同時掌握原電池正負極的確定方法。

(2)經過學生設計完成原電池構成條件的實驗,學習實驗研究的方法。

(3)能舉例説明化學能與電能的轉化關係及其運用。

2、過程與方法

(1)分析火力發電的原理及利弊,建立“將化學能直接轉化為電能”的新思路,經過對氧化還原反應的本質的分析,提出實現新思路的各種推測和猜想等,培養創新思維本事。

(2)經過實驗和科學探究,比較、歸納,培養學生科學探究精神和分析、歸納的本事。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經過化學能與電能轉化的學習,使學生認識化學能轉化為電能對現代化的重大意義,發展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樂於探究物質變化的奧祕。

(2)經過原電池構成條件的探究,培養學生自主探究的科學態度和方法,體會實驗在化學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初步認識原電池的概念、工作原理及構成條件

教學難點經過對原電池實驗的研究,引導學生從電子轉移角度理解化學能向電能轉化的本質,以及這種轉化的綜合利用價值。

化學教學案例 篇四

一、主題

科學探究活動是培養科學觀念與本事的最關鍵的途徑,也是培養創新精神與實踐本事最有效的手段。對科學探究的具體設計力求突出科學素養,體現學生的主體作用,貼合學生的心理特點,從學生身邊熟悉的事物出發,為學生所喜愛,並讓學生參與科學探究活動的開發。所以,怎樣在化學課堂中更好的處理好“知識點的落實”與“充分運用探究手段”的關係是落實學生主體地位,實現化學總體教學目標的基本前提。

二、案例描述

《氯氣》是人教版化學第一冊第四章第一節的資料。這個教材中氯氣與水的反應,既是本節課的重點又是難點。所以如何用探究的形式來讓學生突破這個難點也就成了本節課的教學重點和價值所在。我做了三次教學嘗試,理念不一樣,方法不一樣,效果各異。

第一種教法:

1、思考:氯氣能否溶於水溶於水的部分有無與水發生反應請設計實驗來對這點性質進行探究。

2、因為問題較空泛,所以學生較難着手討論。對於氯氣的水溶性,學生作如下實驗設計。方法一:將少量水滴入裝有氯氣的試管內,看顏色有無變淡;方法二:將一支充滿氯氣的試管倒置於水槽中,看看試管中液麪有無上升。

3、對於溶於水的部分有無與水發生反應,因為學生對這個反應還沒有什麼概念,所以無從下手,討論很難展開。最終個別學生經過書上潮濕氯氣漂白實驗的啟發,提出這個實驗。

4、教師做了氯水的漂白性實驗後,推測出結論一一氯氣與水反應產生了新的物質,並且這種物質有漂白性。從而引出了氯氣與水反應的化學方程式,之後根據化學方程式讓學生總結出氯水的其它性質。

第二種教法:

1、對氯氣的水溶性經過討論後,學生總結出上述幾種方案,立刻經過實驗驗證。

2,實驗驗證後,指出氯氣溶於水後的溶液叫氯水。給學生三種藥品:新制氯水,硝酸銀和紫色石蕊試液。請學生自我設計實驗來探究氯水中的可能成分。

3、學生四人一組實驗:將氯水分別與硝酸銀和紫色石蕊試液反應,發現硝酸銀中產生白色沉澱,紫色石蕊試液先變紅,後褪色,總結出氯水中有C1一和H+,還有漂白性。

4,教師再提問:漂白性是乾燥的氯氣就有的性質,還是別的物質有的性質呢怎樣證明

5、學生想到將紅紙條分別放入乾燥氯氣中和氯水中,將這兩個實驗作比較就可得出結論。

第三種教法:

1、教師提問:氯氣與水有無反應如果有反應,能夠得出結論一一氯氣能夠溶於水。

2、教師指出:我們暫時假設氯氣與水的混合物叫氯水。此刻利用現有試劑:鎂條、NaHC03(aq)、AgNO,(aq)、HN0,(aq)、紅紙、pH試紙、藍色石蕊試紙、氯水。經過實驗驗證你們自我的推測。

3、學生四人一組相互合作設計實驗推測成分,並自我經過實驗來驗證。然後將實驗過程記錄在《學生實驗報告》上,填寫資料包括:實驗資料、觀察到的現象、分析和解釋三部分。最終由學生髮言,得出結論——氯氣與水有反應,並且產生了Cl一和H+,有個別組的學生提出氯水還可能有漂白性,因為紫色石蕊試紙先變紅,後褪色。

4、教師將紅紙打濕一小部分後放入氯氣中,證明了氯氣是與水發生了反應,並且氯水具有漂白性,再結合前面的結論,總結出氯水還具有酸性。

三、案例分析

第一種教法具有探究的目標,也初步進行了必須的探究,但沒有為探究的深入培植肥沃的土壤,也忽視了學生的本事限制,所以使得探究的過程中途陷入了尷尬的境地。最終還是有那麼一點照本宣科的味道,不利於學生科學探究本事的培養。第二種教法已初步構成了探究的理念,給了學生自我設計實驗,並且親自實驗驗證自我的推測,提高學生的學習進取性。可是侷限性在於:1、把問題探究過於簡單化、具體化了,沒有給學生供給較多的思考空間,學生一般都能輕而易舉得出結論。2、實驗設計上存在不嚴密性,比如只給出硝酸銀,卻沒有給出對應的稀硝酸,這些對學生科學探究本事的提高及思維的嚴謹性都不是很有幫忙。第三種教法不僅僅給學生供給了最大限度的思考空間,並且還在實驗操作中強調了觀察本事和總結、分析本事,比較有利於學生在科學探究方面的綜合素質的培養,比較貼合新課程標準提倡的新理念。

把這種探究式的教學方法與傳統的教學活動作比較:在傳統的教學設計和教學活動中,教師只關心教學流程的程式化、細節化,有時為了趕進度,不惜犧牲學生領會、理解教學資料的時間,從而以教師對教材、教案的認知過程代替學生對學習資料的認知過程,使“雙邊活動”變成了“單項傳遞”,喪失了教學過程中學生的能動性、創造性和應有的情感性。新課程強調“把思考還給學生”,強調教學過程是教師與學生在平等的基礎上的交往、互動,目的是讓學生經歷知識發生、發展和構成結論,從而經過豐富、生動的思考探索過程中經過感受、領悟而獲得進取的情趣和愉悦的情感體驗,從而使師生雙方到達相互交流、相互溝通、相互啟發、相互補充,實現共同發展的過程。經過學生思考、體驗這些心理過程,發展與提升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和生活方式這些衡量人的發展的最深層的指標,使教學過程從一種簡單的傳輸、傳遞和理解知識的過程,轉變成為一種伴隨着學生對科學知識的思考和獲得的同時,也成為學生人格健全和壘面發展的體驗過程。

為了儘快適應新課程改革的需要,我覺得教師要儘快轉變自我的“意識”,雖然要立足於教材,但也要避免照本宣科,而要將教材作為教學活動的載體和媒介之一,要從“施工圖紙”式的教案向“探究”式的教學設計轉變,要從知識性的備課向發展性的教學設計轉變。比如在實驗教學中,可將實驗“觀看”改為實驗“觀察”,驗證性實驗改為探索性實驗,演示性實驗改為學生分組實驗,課內實驗改為課外實驗,封閉的實驗室管理改為開放式管理,變實驗知識為實踐本事等多種教學處理方法。

四、問題的爭議

1、傳統教學是否真的應當擯棄但傳統教學確實有這麼一個優點:課堂知識點容量大,能夠緩和化學課課時緊張的特點。

2、新課程改革是否適合於所有學校、所有教師和所有學生,會不會有時由於學生之間的個體差異和整體氛圍.探究性的課在時間方面和對學生在課堂上的駕馭方面會比較難掌握,從而影響知識點的落實。

3、如何把握“探究程度”與“知識點落實”兩壘齊美的度教師引導探究的最佳時機是什麼時候。

5、化學學科對學生精神世界的“感染薰陶”的基本途徑有哪些。

6、如何恰到好處的指導學生實驗,使他們既不會由於講解太泛而無從下手,也不會由於講解太細而產生預習的惰性。

化學教學案例 篇五

我們教研組的全體老師雖然都有多年的化學教學經歷,也都積累了一定經驗,但面對課改的新教材,每個人都是新手。首先,我們認真參加縣教育局組織的新教材培訓,雖然在炎熱的夏季,雖然路途遙遠、交通不便,但我們都自始至終認真學習。接下來,我們通讀全冊教材,瞭解教材的總體脈絡和佈局,這對整體把握教學是很有好處的。例第一章《化學的魅力》,重在培養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感知化學與生活的密切關係,瞭解學習化學最基本的一般方法。這樣,我們在實施第一章教學時,就把情感目標放到比較突出的地位。第三步我們再集體討論教案。經分工,由一名教師主講,再集體補充、修改,往往在初始拿出的教案還是很陳舊的(難該習慣),但經過集體討論後的教案一定有發展、有突破、有新意,大家感覺到集體智慧的能量是很大的。

一、“填補”新教材的“空白”,學生智能得以發展

新教材的版面上有很多“空檔”,有的空檔是實驗的現象、結論,還有一些是問題的解釋,這與老教材有明顯的差別,我們開始覺得很不習慣。我們反覆討論是以怎樣的方式“填補”這些“空檔”,若直截了當地告訴學生,那麼編寫者的意圖就變成要我們老師去填空,這顯然是一種誤解。我們認真學習二期課程標準,體會到這是留給學生髮展的空間,決不能簡單地由老師包辦代替。於是教材上安排的問題討論,我們都認真地組織學生討論、交流、儘量由學生自己解決,教材上安排的實驗,或由老師演示,或由學生完成,然後歸納現象、推出結論。即使是家庭小實驗也鼓勵學生去嘗試,然後交流、但實驗受很多條件的影響,各自得到的現象和結論完全有可能不一致,那麼如何去面對考試呢?我們組織學生分析原因,然後得到比較客觀的(一致的)結論,而且一般要求學生能在課本上記錄下來,以便複習鞏固(畢竟考試是不可避免的)。“填補”教材“空白”的過程,是引領學生探究的過程,是學生習得知識、又發展了能力的過程,新教材用得好,學生一定發展得好。

二、改變學習方式,讓學生學會學習

如果學生仍以接受性學習方式來學習新教材,那麼會碰到很多“不方便”。因為與老教材比,“可接受”的內容明顯減少了,教材的體系並不是把所有的知識很現成地呈現給學生的,所以迫使學生一定要改變學習方式。首先迫使教師要培養學生改變學習方式,變接受性學習為探究性學習。在課堂上,老師要放手讓學生自己決定探究方向,選擇自己的方法,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及時發現其“成果”,幫助學生必要的自我評價和自我調整,當學生獲得初步結果時,教師應督促學生進行自我檢查,自我反思,當探究遇到困難時,教師不把解決問題的方法、答案直接告訴學生或作過多的提示講解,而應作為一個鼓勵者和啟發者,作適當點撥,啟發學生思考,真正讓學生主體解決問題。同時,在提倡學生主體學習的過程中,應加強對學生合作意識的培養,通過表達和表演,增長溝通與交流的能力,理解別人的觀點或做法,善於反思自己的思想和實踐,從而作出判斷,這不僅能提高學生目前的學習水平,而且培養了將來走向和諧社會所不可或缺的基本生存和發展能力。

三、抓住學科特點,在實驗中提高學習能力

化學新教材抓住了化學是一門理論指導下的實驗學科的特點,在實驗教學上給了學生髮展的充分的空間,家庭小實驗是要求學生學會就地取材,體驗化學實驗的興趣,並感悟生活和化學的密切聯繫,所以我們一般都不輕易放棄這些實驗,佈置學生回家做,而且老師也在家中做,然後再交流實驗情況,理解實驗的目的、原理、現象和結論。實驗設計是新教材提出的新的高要求,即使是完成一項很初級的設計,也要求學生對實驗原理有一定的認知基礎,對實驗儀器的功能有初步瞭解,對實驗裝置的組合有一定經驗,而且不乏有創新的意識。所以看似一個簡單的設計,也是一項高級的綜合性活動,對新教材實驗教學的要求,正如縣教研室湯老師在“解讀新教材”的講座上提出的四步曲:知道怎樣做?學會如何做?理解為什麼這樣做?想想還可以怎樣做?前二步是培養學生的動手、協作能力,第三步就需要理性的思維(實驗不單純會做就行),對每一種儀器(裝置)的使用、對每一步實驗的操作都要理解。第四步就是創新,是思維的高境界。

今年會考的兩個簡答題,都是實驗載體。一題是實驗探究的過程,解決了一些問題(NaCl中除去Na2CO3雜質),又發現了新的問題(引進了新的雜質),從而進一步探究,產生新的方案。一題是介紹了實驗室製備氧氣並測定其體積的全部裝置和全過程,要求學生能解答實驗中的某些問題,並在理解實驗的基礎上,歸納本實驗目的(而不是以往的先填目的),要求考生很完整地理解“別人(試題)”完成的實驗,才能正確答題。我認為這正體現了課改實驗教學的方向。

通過二年新教材教學的實踐,使我深刻體驗到:新教材給我們改變課堂教學的模式,讓學生學會學習,使學生全面發展提供了平台。只要我們勤於學習,勤于思考,大膽實踐,不斷反思,則在學生獲得發展的同時,教師自身也得到了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