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歷史會考必考知識內容歸納(新版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1.84W

歷史會考必考知識內容歸納(新版多篇)

國中歷史常考知識 篇一

動盪的中東地區

一、戰火頻仍的中東

1、“中東”概念:亞洲西部,歐亞非三洲交界地帶,以阿拉伯人為主,也是猶太人集中居住的地方。地理位置戰略位置極為重要,石油資源豐富,水資源匱乏。阿拉伯和以色列矛盾錯綜複雜。

2、特點:戰火頻仍和動盪不安

3、表現:四次中東戰爭(發生在阿拉伯國家和以色列之間。1948年,猶太人國家以色列國建立,引發第一次中東戰爭)

二、錯綜複雜的矛盾

1、原因:

(1)重要根源:列強的介入。

(2)爭奪實質:領土之爭。

(3)加劇衝突因素:水資源之爭。

(4)民族矛盾、宗教鬥爭:聖城之爭

2、中東問題的關鍵:巴以衝突

冷戰中的對峙

一、冷戰政策

1、原因:

(1)二戰後,美國的經濟、軍事實力居世界首位,稱霸世界的野心日益膨脹。

(2)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國家日益強大。

2、含義:美國帶領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對蘇聯等社會主義國家採取的除武裝進攻之外一切手段的敵對行動,以“遏制”共產主義。

3、本質:遏制共產主義,干涉別國內政。

4、具體表現:

(1)政治上:1947年杜魯門主義出台(標誌着美蘇戰時同盟關係正式破裂,美蘇之間冷戰的開始。)

(2)經濟上:1947年馬歇爾計劃的實施

(3)軍事上:1949年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的建立。

5、結束:1991年,蘇聯解體標誌着冷戰的結束

6.1955年,蘇聯成立華約,標誌着美蘇為首的兩極格局形成。

7.1991年蘇聯解體,標誌着兩極格局結束。

二、美蘇爭霸:

1、根本原因:美蘇兩國為了各自國家的利益

2、實質:是美蘇兩國在實力的基礎上對世界勢力範圍的劃分。

3、過程:

(1)20世紀的五六十年代,美攻蘇守。事件:1962年,古巴導彈危機

(2)70年代,美蘇爭霸達到高潮,蘇攻美守。事件:1979年12月,蘇聯出兵佔領阿富汗。(3)80年代到90年代初,雙方實行有限緩和。

4、影響:美蘇爭霸影響世界和平,也影響世界局勢。

5、認識:美蘇等大國違背客觀的歷史潮流,實施霸權主義,導致恐怖主義氾濫,直接威脅世界安全、和平與發展。

九年級歷史必背知識 篇二

國際工人運動與馬克思主義的誕生

1、1836-1848年,英國工人為了取得普選全而掀起了憲章運動,頒佈了政治綱領《人民憲章》。這是世界上第一次羣眾性的、政治性的無產階級革命運動。

2、1844年,德國人馬克思與恩格斯在巴黎相會,1848年發表《共產黨宣言》,標誌着馬克思主義的誕生。

3、馬克思與恩格斯創立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包括馬克思主義哲學、政治經濟學和科學社會主義三個部分。

4、《共產黨宣言》分析了階級鬥爭在階級社會歷史中的作用,揭示了資本主義必然要被社會主義所代替的客觀規律,號召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為獲得解放而鬥爭。

5、1871年3月,法國巴黎的工人起義,反對資產階級政府對外屈膝投降,對內鎮壓人民,並選舉產生了自己的政權——巴黎公社。這是無產階級建立政權的第一次偉大嘗試。

6、為了紀念巴黎公社,歐仁·鮑狄埃和狄蓋特創作了《國際歌》。

7、空想社會主義的代表人物是:法國的聖西門、傅立葉和英國的歐文。

美國南北戰爭

1、背景(原因):南北經濟制度的矛盾非常尖鋭,雙方圍繞奴隸制的存廢問題,南北方之間的矛盾再也無法調和。

2、導火線:1861年主張廢除奴隸制的林肯就任美國總統。

3、內戰爆發;1861年,南方軍隊挑起內戰,美國南北戰爭爆發。

4、進程:(1)戰爭初期,北方軍事上一再失利。(2)扭轉戰局:在南北戰爭中,林肯頒佈了《解放黑人奴隸宣言》和《宅地法》,為北方的勝利奠定了基礎。(3)結果:1865年北方獲得勝利,維護了國家的統一。

5、意義:廢除了奴隸制度,掃清了資本主義發展的又一大障礙,為以後的經濟發展創造了條件,是美國曆史上的第二次資產階級革命。

俄國、日本的歷史轉折

1、1861年,沙皇亞歷山大二世簽署廢除農奴制的法令。法令規定,農奴在法律上是“自由人”;地主再也不許買賣農奴和干涉他們的生活;農奴在獲得“解放”時,可以得到一塊份地,但他們必須出錢贖買這塊份地。

2、1861年改革,是沙皇自上而下的資產階級性質的改革,有利於資本主義的發展。這個改革雖然留下了大量的封建殘餘,但加快了俄國資本主義的發展,是俄國近代歷史上的重大轉折點。

3、日本明治維新的背景:閉關鎖國,封建落後;天皇大權旁落,幕府將軍掌握實權;外國勢力入侵。

4、1868年,以武士為首的日本改革派推翻了幕府的統治,明治天皇實行了資產階級性質的改革。政治上“廢藩置縣”,加強中央集權;經濟上允許土地買賣,引進西方技術,發展近代工業;社會生活上提倡“文明開化”,努力發展教育。史稱“明治維新”。

歷史會考基礎知識 篇三

一、元謀人、北京人、河姆渡遺址、半坡遺址:

1、元謀人:在雲南省元謀縣發現的,是我國境內已知最早的人類,距今約有170萬年。

2、北京人:發現在北京西南周口店龍骨山山洞裏,距今約有70萬年至約20萬年,他們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徵,已經懂得使用天然火,過着羣居的生活。

3、河姆渡遺址(水稻)和半坡遺址(粟):

距今約七千年到五千年,開始了原始農耕,長江流域的河姆渡原始居民(發現於浙江餘姚河姆渡村)已經種植水稻。

黃河流域的半坡原始居民(發現於陝西西安半坡村)主要種植粟,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種植水稻和粟的國家。

過着定居生活;都懂得製造和使用陶器,半坡原始居民燒製的彩陶是原始藝術的精品;都懂得紡線織布。

河姆渡原始居民和半坡原始居民是我國原始社會時期母系氏族公社繁榮階段的典型代表。

二、商鞅變法

1、目的:戰國時期,各國地主階級為確立封建統治,發展封建經濟。

2、開始: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進行變法。

3、內容:

(1)廢井田,國家承認土地私有,允許土地自由買賣;

(2)獎勵耕戰,廢除奴隸主貴族的特權;

(3)建立縣制,由國君直接派官吏管理地方。

4、歷史作用:

經過商鞅商法,秦國的封建經濟得到發展,軍隊戰鬥力加強,逐步成為戰國後期最富強的封建國家,為日後兼併六國統一全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商鞅變法是當時一次最為徹底的變法。

三、文字、孔子、百家爭鳴

1、文字:

(1)甲骨文:商朝的文字,刻寫在龜甲和獸骨上,所以稱為“甲骨文”。這是一種相當成熟的文字。我們今天的漢字,就是從甲骨文發展來的。我國有文字可考的歷史從商朝開始。

(2)金文:商周的青銅器上鑄刻的文字,叫“金文”,又稱銘文。

(3)大篆:西周晚期,有人將文字統一整理成一種樣式,這種字體稱為大篆。

(4)竹書、帛書:戰國時期,出現了竹書和帛書。

(5)小篆、隸書:秦統一後,把小篆作為全國規範的文字,以後又在民間流行筆畫更簡單的隸書。

我國文字的演化過程:甲骨文(商)→金文(商、周)→大篆(西周晚期)→小篆、隸書(秦)

2、思想家老子

春秋時期的老子,是道家學派的創始人。著有《道德經》,他認為一切事物都有對立面,對立的雙方能夠互相轉化。他説“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

老子具有樸素辯證法思想。後被道教尊為教主,稱為“太上老君”。(泉州清源山的老君巖就是宋代道教的老子的石造像)

3、孔子:

(1)儒家學派創始人,是我國古代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

(2)思想:孔子提出“仁”的學説,要求統治者能體察民情,愛惜民力,反對苛政和任意刑殺。他的學説後來被封建統治者利用和改造,到漢武帝時成為我國兩千多年封建文化的正統思想,對後世影響極大。

(3)教育:孔子是一位大教育家,他興辦私學,廣收門徒,他注意“因材施教”,對不同的學生給予不同的教育。

他要求學生對學過的知識要經常複習“温故而知新”。他還教育學生要養成老實的學習態度。

(名言:“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4、都江堰

戰國時期,秦國蜀郡太守李冰在岷江中游修築的'都江堰,是聞名世界的防洪灌溉工程

它既消除了水患,有灌溉了大片田地,使成都平原成為沃野,兩千多年來,一直造福人民。

5、百家爭鳴:

背景:春秋戰國時期,社會急劇變化,許多思想家發表各自的主張和見解,形成不同的學派,出現“百家爭鳴”的學術繁榮局面。

主要學派、代表人物及主張有:

(1)儒家:代表人物——孟子:認為“民貴君輕”,要求統治者輕徭薄賦,實行“仁政”;提出“春秋無義戰”,反對一切戰爭;還主張不要過分捕撈魚鼈,要按時令進山伐樹,這樣自然資源才能持續利用(具有今天的環境保護思想和“可持續發展”思想)。

(2)墨家:創始人——墨子

主張“兼愛”“非攻”,反對不義戰爭,支持正義戰爭。

(3)法家:代表人物——韓非,他主張改革,反對儒家的仁政,提倡法治。認為歷史是進步的,後代總要勝過前代,提出建立君主專制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權的思想來源),著有《韓非子》。

(4)兵家:鼻祖是春秋晚期傑出的軍事家——孫武。著有《孫子兵法》,是世界上最早的兵書。提出“知彼知己者,百戰不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