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高中歷史知識點總結歸納(精品多篇)

欄目: 工作總結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2.74W

高中歷史知識點總結歸納(精品多篇)

高中歷史知識點總結 篇一

一、石氏星表和渾儀

1、中國是天文學發展最早的國家之一。

2、中國古代天象觀測記錄,是世界公認最悠久最系統的。

3、編出了世界上最早的星表。

4、《石氏星表》是世界上現存最古老的星表,保留了一百多顆恆星的赤道座標數據,對天文研究具有重要參考價值。

5、為了更好地觀察天象,古代中國創制了許多先進的天文觀測儀器,如渾儀、簡儀等。

二、《授時歷》和四大農書

1、夏朝時,我國就有了曆法《夏小正》,商朝改進為“殷歷”。

2、元朝時,郭守敬編訂的《授時歷》,集前代各家曆法優點之大成,是我國古代最優秀的歷法。 3、四大農書。

(1)西漢汜勝之的《汜勝之書》;

(2)北魏賈思勰的《齊民要術》;

(3)元朝王禎的《農書》;

(4)明朝徐光啟的《農政全書》;

(5)特點:是中國古代成就卓著的四大農書。《齊民要術》是我國現存最早、最完整、最系統的—部古代農業科學著作。

三、《傷寒雜病論》和《本草綱目》

1、西漢編定的《黃帝內經》是中醫學的奠基之作。

2、東漢末年,張仲景的中醫專著《傷寒雜病論》。創造性地提出辯證施治的方法,奠定了後世中醫臨牀學的理論基礎,被後世醫家譽為“萬世寶典”。

3、李時珍,寫成藥物學鉅著《本草綱目》,對中藥學的發展做出了傑出貢獻。是對16世紀以前中醫藥學的系統總結。被譽為“東方藥物巨典”。

高中歷史知識點總結 篇二

第一單元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

一、分封制

目的:鞏固國家政權

內容:①分封對象——王族、功臣、先代的貴族,②受封者義務——服從周王的命令、鎮守疆土、隨從作戰、交納貢賦、朝覲述職。③受封者權利——職位世襲、設置官員、建立武裝、徵派賦役。

作用:①加強了周天子對地方的管轄。②擴大了統治區域,開發了邊遠地區;③形成對周王室眾星捧月一般的政治格局;④周成為一個延續數百年的強國。但諸侯國有相當大的獨立性,埋下分裂割據的隱患。

二、宗法制

定義:宗法制是依據父系血緣關係的親疏來維繫政治等級、鞏固統治的一種社會制度。

特點:嫡長子繼承製

宗法制與分封制的關係:分封制和宗法制是西周政治制度的兩大支柱,互為表裏。

影響:宗法制保證了貴族在政治上的壟斷和特權地位,也有利於統治集團內部的穩定和團結。(高中歷史知識點總結)

中國早期政治制度特點:以宗法制為核心,帶有濃厚的部族色彩。

三、秦的統一:

公元前221年,秦滅六國,秦王嬴政建立了中國曆第一個統一的、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國家——秦朝。

四、秦朝專制主義中央集權政治制度的形成

內容:①建立“皇帝”稱號,確立皇帝制度。全國的政治、經濟、軍事大權由皇帝總攬,從中央到地方的主要官吏由皇帝任免。

②設置三公九卿中央官制:丞相——幫助皇帝處理全國政事;御史大夫——監察百官;太尉——負責全國軍務。

③在地方推行郡縣制:郡的長官是郡守,縣的長官稱縣令或縣長,均由皇帝直接任免。(高中歷史知識點總結)

影響:鞏固了國家的統一,促進了社會的安定和經濟文化的發展,奠定了中國兩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對中華民族的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

消極作用:加強對人民的壓榨,容易導致_,造成階級矛盾的激化。

五、秦朝鞏固統一的措施:

①頒佈秦律、統一法令;②統一貨幣、度量衡;③統一文字;④修建馳道、靈渠;⑤修築萬里長城;組織移民。

秦朝滅亡的原因是秦的_

六、漢武帝加強中央集權

背景:漢初郡國並行,出現王國問題

措施:漢景帝平定“七國之亂”;漢武帝實行推恩令

作用:解決了王國問題,加強中央集權,鞏固和發展了大一統局面。

唐末至五代出現了藩鎮割據局面(高中歷史知識點總結)

七、宋國中央集權的強化

措施:①軍事上:杯酒釋兵權,解除朝中大將和地方節度使的兵權;加強禁軍、強幹弱枝。②行政上:派文臣任地方長官;設通判負責監督。③經濟上:地方賦税一小部分作為地方開支,其餘全部由中央掌控。

影響:①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控制,消除了藩鎮割據現象。②造成宂官、宂兵、宂費,埋下了“積貧積弱”的禍根。

八、唐實行三省六部制

唐朝中央設中書省、門下省和尚書省,分別負責決策、審議和執行。三省的長官都是宰相,分散了相權。尚書省下設吏、户、禮、兵、刑、工六部,確立並完善了三省六部的管理體制。

九、元朝實行行省制度

背景:疆域空前擴大

概況:中央設中書省;地方設十個行省和宣政院轄區

意義:加強了對全國的管轄;加強了中央集權,鞏固了統一。是中國行省制的開端,對後世影響深遠。(高中歷史知識點總結)

十、選官、用官制度的變化

朝代制度

漢代察舉制

魏晉南北朝九品中正制

隋唐宋—清朝科舉制

十一、明清君主專制的加強

明太祖調整中央和地方官制,加強中央集權:①廢丞相,設六部;廢行省,設三司。②內閣的創立。實質:是君主專制強化的產物。

清朝雍正帝設軍機處(上傳下達)——君主專制制度發展到頂峯

第二單元古代希臘羅馬政治制度

一、希臘的政治制度

古希臘民主政治產生的原因:①獨特的地理環境與小國寡民的國情;②海外貿易和工商業的發達。

城邦的基本特徵是:小國寡民和獨立自主

雅典民主政治的確立歷程:梭倫改革——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基礎;克利斯提尼改革——確立雅典民主政治;伯利克里改革——把雅典民主政治推向頂峯。

雅典民主政治的特點:人民主權、輪番而治。

雅典民主政治的評價:

積極方面:①實行民主政治,社會相對公正一些,有利於社會安定。②促成了雅典政治、經濟和文化的高度繁盛。③為後來歐美資產階級建立民主政治提供了一定的借鑑。

消極方面:①婦女、奴隸和外邦移民沒有政治權力,真正能夠享受到民主的只是少數人,實質是奴隸主階級的民主。②過於氾濫的民主,容易導致無政府主義的泛濫。(高中歷史知識點總結)

二、羅馬法

1、羅馬法的起源和發展歷程:

早期的羅馬國家只有習慣法,沒有成文法。成文法誕生標誌是《十二銅表法》的頒佈。

公民法:適用範圍僅限於羅馬公民,用來調整羅馬公民之間的關係的羅馬法律,被稱為公民法

萬民法:在古羅馬對外擴張的過程中,逐漸形成普遍適用於羅馬統治範圍內一切自由民的法律,即“萬民法”

6世紀,《民法大全》標誌羅馬法體系的最終完成。

2、羅馬法的評價

積極方面:①羅馬法的制定和實施維繫了帝國的統治,穩定了社會秩序。②羅馬法是歐洲歷第一部比較系統完備的法典,極大影響了近代歐美資本主義國家的立法司法制度;是近代資產階級反封建的有力武器。

侷限性:維護奴隸制度。(高中歷史知識點總結)

第三單元近代西方資本主義政治制度的確立與發展

一、英國革命

背景:根本原因:斯圖亞特王朝實行專制統治阻礙了英國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

過程:1640年英國爆發革命。期間,處死了國王查理一世,成立共和國。但斯圖亞特王朝復辟。1688年光榮革命,標誌英國革命的完成。

二、英國的君主立憲制:

特點:①保留國王,實際上“統而不治”的地位,作為國家的象徵而存在。②國家的權力在議會,實行代議制。議會是國家立法機關,內閣掌握行政權並對議會負責。(高中歷史知識點總結)

1689年《權利法案》的頒佈是正式確立的標誌。18世紀責任制內閣逐步形成。

三、美國政府的建立:

1776年,英屬北美13個殖民地獨立,美國誕生。獨立之初的美國實際上是13個州的鬆散聯盟(即邦聯)。1789年聯邦政府成立,華盛頓當選為美國第一任總統。19世紀中期,美國形成民主黨、共和黨輪流執政的格局

四、美國1787年憲法:

1787年在費城召開制憲會議通過了一部聯邦憲法。

評價:①是世界上第一部較完整的資產階級憲法。②加強了國家權力,實踐了三權分立原則,體現資產階級民主精神。侷限性:承認黑人奴隸制,印第安人沒有公民權,婦女地位低下。(高中歷史知識點總結)

五、艱難的法蘭西共和之路:

1789年法國_和第一共和國的建立;1870年第三共和國的確立。

六、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憲法:

1875年初,國民議會通過了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憲法。

意義:從法律上正式確立了共和政體(議會制共和國),標誌着法蘭西共和政體的最終確立

七、德意志的統一:

俾斯麥領導下,普魯士通過三次王朝戰爭,完成了德國統一。1871年,建立了統一的德意志帝國。

八、德意志的二元制君主立憲制:

特點:皇帝不是虛位,而是握有實權。皇帝和首相掌握國家的大權。議會對政府沒有監督權。

第四單元近代中國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一、兩次鴉片戰爭

鴉片與虎門銷煙:英國為了扭轉對華貿易逆差,向中國鴉片。林則徐領導禁煙運動,1839年6月,虎門銷煙。

鴉片戰爭爆發的根本原因:英國資本主義發展的需要,要求擴大海外市場和大量掠奪原料

兩次鴉片戰爭的起止年代:1840-1842年,1856年—1860年

中國近代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的簽訂時間及其內容:1842年。《南京條約》內容:割香港島給英國;賠款2100萬元;開放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為通商口岸;協定關税。(高中歷史知識點總結)

鴉片戰爭使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1860年英法聯軍洗劫和焚燬圓明園

1858年《天津條約》規定了外國公使進駐北京、增開十口通商、外國軍艦商船可以在長江各口岸自由航行等

1860年《北京條約》規定了增開天津為商埠、割九龍司等

沙俄侵佔我國北方150多萬平方公里領土

英國侵佔我國領土香港地區(條約及地圖)經過:1842年,中英《南京條約》割佔香港島;1860年中英《北京條約》割佔九龍司地方一區;1898年強行租借新界。(高中歷史知識點總結)

二、太平天國運動

1851年洪秀全發動金田起義,永安建制初步建立政權,1853年太平天國定都天京,正式建立與清廷對峙的政權。通過北伐、西征,1856年太平天國在軍事上達到全盛時期。

1856年發生天京內訌。1864年曾國藩指揮湘軍攻陷天京,太平天國運動失敗。

洪仁玕著《資政新篇》:是先進的中國人首次提出了在中國發展資本主義的設想

太平天國的革命綱領《天朝田畝制度》內容及其評價

內容:①廢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根據“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無處不均勻”的原則,以户為單位,不論男女,按人口和年齡平均分配土地。②關於產品的分配,根據“天下人人不受私,物物歸上主”的原則,每户留足口糧,其餘歸聖庫。

目的:要建立“有田同耕,有飯同食,有衣同穿,有錢同使,無處不均勻,無人不飽暖”的理想社會。

評價:①它是太平天國的建國綱領。②反映了農民要求獲得土地的強烈願望,是幾千年來農民反封建鬥爭的思想結晶。③但它體現的絕對平均主義思想,嚴重脱離實際,根本無法實現。

三、甲午中日戰爭

1894年甲午戰爭爆發,主要戰役有平壤戰役、黃海戰役(鄧世昌犧牲)、遼東戰役、威海戰役(北洋艦隊全軍覆沒)。(高中歷史知識點總結)

1895年中日《馬關條約》的主要內容及危害:

①割遼東半島、台灣及其附屬島嶼、澎湖列島給日本。②賠償日本軍費白銀二億兩。③開放沙市、重慶、蘇州、杭州為商埠。④允許日本在通商口岸開設工廠,產品運銷中國內地免收內地税。

在《馬關條約》刺激下,列強爭相在中國劃分“勢力範圍”,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中國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

四、八國聯軍侵華

1900年八國聯軍侵華。

《辛丑條約》1901年簽訂。內容之一是賠款4.5億兩白銀。

總之,《辛丑條約》的簽訂,使清政府完全成為帝國主義統治的工具,標誌着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五、辛亥革命

中國國同盟會的成立(時間、地點、性質、綱領):1905年在東京成立。是第一個全國性的資產階級革命政黨。其政治綱領是“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後來孫中山把它闡發為“民族”、“民權”、“民生”三大主義。(高中歷史知識點總結)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

1912年元旦中華民國成立,定都南京,孫中山擔任臨時大總統

《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的頒佈時間、性質:1912年春,是中國曆第一部資產階級性質的民主憲法。(分析其體現的民主精神:主權在民;確立公民的基本權利;三權分立;建立責任內閣,確立議會共和制政體)

1912年2月12日清朝結束

1912年3月袁世凱在北京就任臨時大總統——辛亥革命失敗的標誌

辛亥革命的功績:①是偉大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②_了清王朝,結束了中國2000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建立起資產階級共和國,使民主共和的觀念深入人心。③客觀上打擊了帝國主義侵略勢力。④為中華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創造了條件

六、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崛起

五四運動的爆發時間、口號、中心、主力:1919和5月4日;“外爭國權,內懲國賊”、“廢除二十一條”、“拒絕在和約上簽字”;第一階段的中心在北京,主力是學生,第二階段的中心在上海,主力是工人。

五四運動的歷史意義:①是徹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運動(性質)。②青年學生是先鋒;工人階級是主力軍;五四運動的歷史意義:①是徹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運動(性質)。②青年學生是先鋒;工人階級是主力軍;先進的知識分子開始在工人中宣傳馬克思主義,起了指導作用。③成為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高中歷史知識點總結)

新舊民主主義革命的區別:

①領導階級不同(資產階級——無產階級領導);指導思想不同:(三民主義——馬克思列寧主義);發展前途不同:(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走資本主義道路——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後走社會主義道路)。

中國共產黨的成立:

歷史條件:①中國工人階級隊伍壯大及其登上政治舞台——階級基礎;②馬克思主義的傳播及同工人運動相結合——思想基礎;③共產國際的幫助——外部條件;④陳獨秀、李大釗開展早期建黨活動——組織基礎

標誌:1921年7月23日,在上海召開中共一大。

1923年中共三大決定同國民黨合作;1924年國民黨一大召開,標誌着國共合作形成。

廣州國民政府北伐的開始時間、主要對象:1926年;吳佩孚、孫傳芳、張作霖

1927年蔣介石在上海發動“四一二”_政變,汪精衞在武漢發動“七一五”_政變。(高中歷史知識點總結)

_失敗的原因:①國民黨右派叛變革命;②中外反動勢力聯合絞殺;③陳獨秀犯右傾機會主義錯誤。

七、國共的十年對峙

南昌起義:時間:1927年8月1日;領導人:周恩來、賀龍;意義: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統治的第一槍,標誌着中國共產黨獨立領導武裝鬥爭、創建人民軍隊和武裝奪取政權的開始。

1927年“八七會議”結束陳獨秀右傾錯誤領導

1927年領導了湘贛邊秋收起義,建立了中國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井岡山革命根據地。

紅軍長征的起止時間:1934年10月——1936年10月

遵義會議:1935年召開,意義:結束了“左”傾錯誤在中央的統治,事實上確立了以為核心的黨中央的正確領導,成為黨的歷生死攸關的轉折點。(高中歷史知識點總結)

八、抗日戰爭

1931年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侵佔中國東北。

1937年盧溝橋事變標誌着全國抗日戰爭開始。面對日本全面侵華戰爭的威脅,國共兩黨停止內戰,組成抗日民族統一戰線。

國民政府在正面戰場組織了淞滬會戰、太原會戰、徐州會戰、武漢會戰等多次重大戰役。

彭德懷指揮的百團大戰,是抗日戰爭中,中國軍隊主動出擊日軍的一次大規模戰役。

日寇在南京屠殺中國軍民30多萬人。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佈無條件投降,中國抗戰取得勝利。

抗戰勝利原因:(1)日本發動的是侵略的、非正義的法西斯戰爭;(2)國共合作,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建立,中國實行了全民族抗戰(根本原因);(3)中共及領導的人民軍隊起了中流砥柱作用;(4)國民黨愛國官兵的抗戰;(5)國際反法西斯聯盟的配合支持。(高中歷史知識點總結)

九、解放戰爭

重慶談判:1945年8月底,赴重慶談判,10月10日,國共雙方簽訂《雙十協定》。但人民軍隊、解放區的合法地位未達成協議。

1946年全面內戰爆發

1947年6月,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揭開了戰略反攻的序幕

與國民黨的戰略決戰:三大戰役:遼瀋戰役、淮海戰役、平津戰役。

1949年4月23日南京解放,統治中國22年的國民政府覆滅

第五單元從科學社會主義到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

一。馬克思主義的誕生

資本主義的迅速發展,促使社會矛盾日益激化。1825年開始的週期性資本主義經濟危機。

19世紀三四十年代,法國、英國和德意志爆發了大規模工人運動,工人階級開始獨立的政治鬥爭,登上政治舞台。

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繼承了德意志的古典哲學、英國的古典政治經濟學和英法的空想社會主義

1848年《共產黨宣言》的發表,標誌着馬克思主義的誕生。從此無產階級的鬥爭有了科學理論的指導,社會主義運動更加蓬勃地發展起來。

1871年3月18日,巴黎革命爆發。巴黎公社是無產階級建立政權的第一次偉大嘗試。(高中歷史知識點總結)

二。俄國十月革命

1917年3月,俄國發生“二月革命”,_了沙皇專制統治。

二月革命後,俄國出現了蘇維埃和資產階級臨時政府兩個政權並存的局面。

在列寧的領導下,1917年11月7日,俄國爆發十月革命,_臨時政府,全部政權轉歸蘇維埃,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無產階級專政的國家。

十月革命是人類歷第一次取得勝利的社會主義革命。

高一歷史知識點 篇三

1、全國解放前夕,國統區經濟趨於崩潰的原因有:帝國主義的長期掠奪,國民政府的肆意搜刮,多年戰爭的破壞。

2、“一五計劃”的目的:把我國建設成社會主義工業化國家。

3、“一五計劃”的基本任務:集中主要力量發展重工業,建立國家工業化的初步基礎;有步驟地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其特點是:同時並舉。

4、“一五計劃”中工礦業建設的突出成就有:鞍山鋼鐵公司三大工廠、長春第一製造廠、瀋陽機牀廠和飛機制造廠等。

5、“一五計劃”的意義:為社會主義工業化奠定了初步的基礎。

6、三大改造的實質是:生產資料由私有制轉變為社會主義公有制。

7、三大改造的意義是:標誌社會主義制度在我國基本建立以來,我國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

8、1956年中共八大確定的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對於建立先進的工業國的要求,同落後的農

業國的現實之間的矛盾;人民對於經濟文化迅速發展的需要,同當前經濟文化不能滿足人民需要的狀況之間的矛盾。(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需要和落後的生產力之間的矛盾)

9、中共八大確定的中國人民的主要任務是:把我國儘快地從落後的農業國變為先進的工業國。10、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會議提出的總路線為:“鼓足幹勁,力爭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設社會主義”。

11、面對三年經濟困難,中共中央開始糾正農村工作中“左”的錯誤,對國民經濟提出“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方針,其中核心為調整。調整的含義是:調整國民經濟的比例。

12、1966年國民經濟呈上升趨勢的原因有:1965年國民經濟調整任務基本完成,經濟建設進入新的發展時期;**海沒有擴展到經濟領域。

13、1967、1968年國民經濟呈下降趨勢的原因:**擴展到經濟領域。

14、1973年國民經濟的發展趨勢是:復甦。原因是:周恩來主持中央日常工作,着手恢復調整國民經濟。

15、1975年國民經濟的發展趨勢是:迅速回升。原因是:鄧小平主持中央日常工作,提出全面整頓的思想。

高中歷史知識要點歸納總結 篇四

儒家思想的演變歷程、現代價值。

(1)春秋創立—孔子提出仁,禮,主張以德治國,主張逐步改良。

(2)戰國發展—孟子仁政,重民,反對苛政,保證農時,寬刑薄税。

(3)秦朝摧殘—秦始皇焚書坑儒,儒家由民間轉入地下。

(4)西漢獨尊—董仲舒改造,吸收法道,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家成為封建社會的官方正統思想。

(5)宋朝系統—朱熹吸收佛道思想,將儒學發展為理學,提出”存天理,滅人慾”的主張,實際是為封建綱常辯護。儒學系統化,但也逐漸失去活力。

(6)明清受批—四書五經僵化了思想,李贄指責批判孔子,揭露道學虛偽;黃宗羲反對君主專制提倡法制;顧炎武提倡經世致用;王夫之提出樸素辨證,發展的思想,主張革新。

(7)近代崩潰—在戊戌變法後開始受到批判,新學的傳播,科舉的結束都是對儒家的打擊;新文化運動中徹底被批判,儒家失去了其主流地位;1949年後儒家受極左思潮影響,被當作封建糟粕完全否定。

(8)新的曙光—新時期以來,儒學對東南亞,東亞等國經濟發展,社會穩定,發揮了積極作用。

現代價值—和諧論;統一觀;重視德化;重視家庭人倫;民本思想。

高中歷史知識點總結 篇五

一、兩次鴉片戰爭

鴉片與虎門銷煙:英國為了扭轉對華貿易逆差,向中國鴉片。林則徐領導禁煙運動,1839年6月,虎門銷煙。

鴉片戰爭爆發的根本原因:英國資本主義發展的需要,要求擴大海外市場和大量掠奪原料

兩次鴉片戰爭的起止年代:1840-1842年,1856年—1860年

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的簽訂時間及其內容:1842年。《南京條約》內容:割香港島給英國;賠款2100萬元;開放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為通商口岸;協定關税。

鴉片戰爭使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1860年英法聯軍洗劫和焚燬圓明園

1858年《天津條約》規定了外國公使進駐北京、增開十口通商、外國軍艦商船可以在長江各口岸自由航行等

1860年《北京條約》規定了增開天津為商埠、割九龍司等

沙俄侵佔我國北方150多萬平方公里領土

英國侵佔我國領土香港地區(條約及地圖)

經過:1842年,中英《南京條約》割佔香港島;1860年中英《北京條約》割佔九龍司地方一區;1898年強行租借新界。

二、太平天國運動

1851年洪秀全發動金田起義,永安建制初步建立政權,1853年太平天國定都天京,正式建立與清廷對峙的政權。通過北伐、西征,1856年太平天國在軍事上達到全盛時期。

1856年發生天京內訌。1864年曾國藩指揮湘軍攻陷天京,太平天國運動失敗。

洪仁玕著《資政新篇》:是先進的中國人首次提出了在中國發展資本主義的設想

太平天國的革命綱領《天朝田畝制度》內容及其評價

內容:①廢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根據“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無處不均勻”的原則,以户為單位,不論男女,按人口和年齡平均分配土地。②關於產品的分配,根據“天下人人不受私,物物歸上主”的原則,每户留足口糧,其餘歸聖庫。

目的:要建立“有田同耕,有飯同食,有衣同穿,有錢同使,無處不均勻,無人不飽暖”的理想社會。

評價:①它是太平天國的建國綱領。②反映了農民要求獲得土地的強烈願望,是幾千年來農民反封建鬥爭的思想結晶。③但它體現的絕對平均主義思想,嚴重脱離實際,根本無法實現。

三、甲午中日戰爭

1894年甲午戰爭爆發,主要戰役有平壤戰役、黃海戰役(鄧世昌犧牲)、遼東戰役、威海戰役(北洋艦隊全軍覆沒)。

1895年中日《馬關條約》的主要內容及危害:

①割遼東半島、台灣及其附屬島嶼、澎湖列島給日本。②賠償日本軍費白銀二億兩。③開放沙市、重慶、蘇州、杭州為商埠。④允許日本在通商口岸開設工廠,產品運銷中國內地免收內地税。

在《馬關條約》刺激下,列強爭相在中國劃分“勢力範圍”,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中國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

四、八國聯軍侵華

1900年八國聯軍侵華。

《辛丑條約》1901年簽訂。內容之一是賠款4.5億兩白銀。

總之,《辛丑條約》的簽訂,使清政府完全成為帝國主義統治的工具,標誌着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五、辛亥革命

中國國同盟會的成立(時間、地點、性質、綱領):1905年在東京成立。是第一個全國性的資產階級革命政黨。其政治綱領是“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後來孫中山把它闡發為“民族”、“民權”、“民生”三大主義。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

1912年元旦中華民國成立,定都南京,孫中山擔任臨時大總統

《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的頒佈時間、性質:

1912年春,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資產階級性質的民主憲法。(分析其體現的民主精神:主權在民;確立公民的基本權利;三權分立;建立責任內閣,確立議會共和制政體)

1912年2月12日清朝結束

1912年3月袁世凱在北京就任臨時大總統——辛亥革命失敗的標誌

辛亥革命的功績:①是偉大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②推翻了清王朝,結束了中國2000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建立起資產階級共和國,使民主共和的觀念深入人心。③客觀上打擊了帝國主義侵略勢力。④為中華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創造了條件

六、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崛起

五四運動的爆發時間、口號、中心、主力:1919和5月4日;“外爭國權,內懲國賊”、“廢除二十一條”、“拒絕在和約上簽字”;第一階段的中心在北京,主力是學生,第二階段的中心在上海,主力是工人。

五四運動的歷史意義:①是徹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運動(性質)。②青年學生是先鋒;工人階級是主力軍;五四運動的歷史意義:①是徹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運動(性質)。②青年學生是先鋒;工人階級是主力軍;先進的知識分子開始在工人中宣傳馬克思主義,起了指導作用。③成為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

新舊民主主義革命的區別:

①領導階級不同(資產階級——無產階級領導);指導思想不同:(三民主義——馬克思列寧主義);發展前途不同:(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走資本主義道路——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後走社會主義道路)。

中國共產黨的成立:

歷史條件:①中國工人階級隊伍壯大及其登上政治舞台——階級基礎;②馬克思主義的傳播及同工人運動相結合——思想基礎;③共產國際的幫助——外部條件;④陳獨秀、李大釗開展早期建黨活動——組織基礎

標誌:1921年7月23日,在上海召開中共一大。

1923年中共三大決定同國民黨合作;1924年國民黨一大召開,標誌着國共合作形成。

廣州國民政府北伐的開始時間、主要對象:1926年;吳佩孚、孫傳芳、張作霖

1927年蔣介石在上海發動“四一二”反革命政變,汪精衞在武漢發動“七一五”反革命政變。

大革命失敗的原因:①國民黨右派叛變革命;②中外反動勢力聯合絞殺;③陳獨秀犯右傾機會主義錯誤。

七、國共的十年對峙

南昌起義:時間:1927年8月1日;領導人:周恩來、賀龍;意義: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統治的第一槍,標誌着中國共產黨獨立領導武裝鬥爭、創建人民軍隊和武裝奪取政權的開始。

1927年“八七會議”結束陳獨秀右傾錯誤領導

1927年毛澤東領導了湘贛邊秋收起義,建立了中國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井岡山革命根據地。

紅軍長征的起止時間:1934年10月——1936年10月

遵義會議:1935年召開,意義:結束了“左”傾錯誤在中央的統治,事實上確立了以毛澤東為核心的黨中央的正確領導,成為黨的歷史上生死攸關的轉折點。

八、抗日戰爭

1931年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侵佔中國東北。

1937年盧溝橋事變標誌着全國抗日戰爭開始。面對日本全面侵華戰爭的威脅,國共兩黨停止內戰,組成抗日民族統一戰線。

國民政府在正面戰場組織了淞滬會戰、太原會戰、徐州會戰、武漢會戰等多次重大戰役。

彭德懷指揮的百團大戰,是抗日戰爭中,中國軍隊主動出擊日軍的一次大規模戰役。

日寇在南京屠殺中國軍民30多萬人。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佈無條件投降,中國抗戰取得勝利。

抗戰勝利原因:(1)日本發動的是侵略的、非正義的法西斯戰爭;(2)國共合作,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建立,中國實行了全民族抗戰(根本原因);(3)中共及領導的人民軍隊起了中流砥柱作用;(4)國民黨愛國官兵的抗戰;(5)國際反法西斯聯盟的配合支持。

九、解放戰爭

重慶談判:1945年8月底,毛澤東赴重慶談判,10月10日,國共雙方簽訂《雙十協定》。但人民軍隊、解放區的合法地位未達成協議。

1946年全面內戰爆發

1947年6月,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揭開了戰略反攻的序幕

與國民黨的戰略決戰:三大戰役:遼瀋戰役、淮海戰役、平津戰役。

1949年4月23日南京解放,統治中國22年的國民政府覆滅

五、從科學社會主義到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

一。馬克思主義的誕生

資本主義的迅速發展,促使社會矛盾日益激化。1825年開始的週期性資本主義經濟危機。

19世紀三四十年代,法國、英國和德意志爆發了大規模工人運動,工人階級開始獨立的政治鬥爭,登上政治舞台。

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繼承了德意志的古典哲學、英國的古典政治經濟學和英法的空想社會主義

1848年《共產黨宣言》的發表,標誌着馬克思主義的誕生。從此無產階級的鬥爭有了科學理論的指導,社會主義運動更加蓬勃地發展起來。

1871年3月18日,巴黎革命爆發。巴黎公社是無產階級建立政權的第一次偉大嘗試。

二。俄國十月革命

1917年3月,俄國發生“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專制統治。

二月革命後,俄國出現了蘇維埃和資產階級臨時政府兩個政權並存的局面。

在列寧的領導下,1917年11月7日,俄國爆發十月革命,推翻臨時政府,全部

政權轉歸蘇維埃,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無產階級專政的國家。

十月革命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取得勝利的社會主義革命。

高一歷史知識點 篇六

一、素稱發達的古代手工業

原始社會晚期:手工業從農業中脱離出來

夏商周時期,手工業有了較大發展,由官府壟斷

春秋戰國時期:官營手工業,私營手工業、家庭手工業三種主要經營形態

二、高超的冶金技術

1、冶銅技術

新石器時代:出現小件青銅器→夏:鑄造比較講究→商周:繁榮(如司母戊鼎)→春秋至秦漢:廣泛採用鎏金、鑲嵌工藝

2、冶鐵技術西周:已有鐵器→戰國:鐵農具推廣→漢代:鐵農具取代木、石和青銅農具,東漢:杜詩發明水排,用水力鼓風冶鐵

3、鍊鋼技術春秋晚期:已能製造鋼劍魏晉南北朝:灌鋼法16世紀以前中國鍊鋼技術世界

三、享譽世界的制瓷業

1、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發明瓷器的國家。

2、商代燒製出了原始瓷器

3、東漢瓷器的生產技術達到成熟階段,早期生產的是青瓷,後來又燒製出白瓷

4、唐朝形成南青北白兩大系統。

5、宋代我國制瓷技藝大放異彩,湧現出一批名窯。

6、元朝景德鎮窯成為全國的制瓷中心,燒製出白地藍花的青花瓷。

7、明清時期中國瓷器的高速發展,景德鎮成為全國的“瓷都”。明中後期又燒製出彩瓷,以五彩瓷最為有名,到了清代,還發明瞭琺琅瓷。

青瓷——白瓷——青花瓷——五彩瓷——琺琅瓷

四、異彩紛呈的絲織業

1、中國是世界上最早養蠶織綢的國家

2、商代出現平紋織物和斜紋提花織物

3、戰國時期:錦、絹、羅、紗等絲織品產量大,質量高。

4、漢代絲綢之路開通後,漢唐時期絲綢外銷數量激增

5、明清時期,絲織業的發展進入鼎盛時期,蘇州、杭州是最的絲織業中心。

知識點整理 篇七

1、①1840年鴉片戰爭和《南京條約》等第一批不平等條約的簽訂,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②1856年第二次鴉片戰爭和《天津條約》、《北京條約》等的簽訂,使中國社會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加深了;

③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和《馬關條約》的簽訂,使中國社會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

④1900年八國聯軍侵華,《辛丑條約》簽訂,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2、①《南京條約》開放的通商口岸有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

②《天津條約》開放10處,其中屬於今天廣東省的有潮州(後改為汕頭)

③《北京條約》開放天津。

④《馬關條約》開放沙市、重慶、蘇州、杭州。

3、十一屆三中全會後,最先行改革的兩個省份是安徽和四川。最先實行開放的兩個省份是廣東和福建。

4、①1980年建立四大經濟特區分別是_深圳、珠海、汕頭、廈門。(注意:被譽為“一夜崛起的城市”?屬於廣東省的?)

②1988年建立海南經濟特區。

③1990年開放上海浦東,成為中國90年代改革開放的重點和標誌。

5、①近代生活習俗發生變化最大的是上海。

②20世紀初汽車開始出現在上海。

③中國第一部市內電話開通在南京。

④中國第一條有線電報線架設於台灣省。

⑤1833年第一份中文報刊創辦於廣州。(〈東西洋考每月統記傳〉)

⑥近代中國曆時最長、影響最大的中文報刊創辦於上海。(《申報》)

6、①1931年日軍制造了九一八事變,不到半年就侵佔了整個東北。

②1932年日軍襲擊了上海,製造了一二八事變。

③1935年日軍為侵佔華北,製造了一系列的事變,總稱為“華北事變”。

④1937年7月製造了七七事變(盧溝橋事變),成為中國抗日戰爭的開端。

⑤1937年8月製造八一三事變,威脅南京。

7、①甲午中日戰爭,日本製造旅順大屠殺。

②1928年為阻撓國民政府北伐,製造了“濟南慘案”

③1937年12月日軍制造了南京大屠殺

④1941年在河北製造了潘家峪慘案。

⑤在東北成立“731部隊”有中國活人作試驗。

8、①國民政府在正面戰場先後組織了淞滬會戰、太原會戰、徐州會戰、武漢會戰等重大戰役。

②1940年下半年,中共組織了百團大戰。

③1942年為確保滇緬公路這條國際交通線,國民政府組織了中國遠征軍。

9、①“七大”的召開為爭取抗戰勝利和新民主主義革命在全國的勝利奠定了基礎。

②抗日戰爭勝利是中國人民一百多年來第一次取得反帝鬥爭的完全勝利。

③新民主義革命的勝利標誌着中國一百多年屈辱和分裂的歷史從此結束,人民企盼已久的獨立、統一的新中國即將誕生。

④新政協的召開標誌着三座大山被推翻,新民主主義革命基本勝利,國內矛盾、社會性質和革命性質都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也標誌着中共領導的多黨合作、民主協商政治制度的建立。

⑤新中國的成立標誌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已經結束,中國從此走上了獨立、統一的道路,進入由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新時期。

10、①最早提出近代化方案,最早提出以法治國,最早要求發展資本主義工商業,最早提出新式學堂,最早提出平等外交的是洪仁玕的《資政新篇》。

②最早提出把農業國變為工業國是在1949年七屆二中全會。

11、中國同盟會的成立標誌着中國資本階級民主革命進入了一個新階段。

12、三民主義的核心是民權主義。

①“平均地權”,是資本主義土地綱領是民生主義(社會革命)。

②“驅除韃虜,恢復中華”,推翻清朝封建統治是民族主義(民族革命)。

③“創立民國”,推翻君主專制政體,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是民權主義(政治革命)

13.20世紀中國三次歷史性鉅變分別是辛亥革命、新中國成立和社會主義制度的確立和改革開放。

14、第一部資產階級民主憲法《中華民國臨時約法》(1912,孫中山)第一部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1954)

歷史知識點總結 篇八

特徵 特點 表現 標誌

1、第一次工業革命最顯著的特徵:大機器生產取代了手工工場

2、1848年歐洲革命時期,無產階級革命運動的主要特點:無產階級已作為獨立的政治力量進行鬥爭,開始鬥爭矛頭指向資本主義制度

3、19世紀70年代以後,資本主義經濟開始發生重大變化的顯著特徵:生產和資本集中,www本站uawen.本站cn產生壟斷

4、19世紀末20世紀初世界資本主義發展的主要特徵:自由資本主義過渡到壟斷資本主義

5、日本壟斷組織產生的最大特點:在政府保護下產生

6、亞歷山大二世改革與彼得一世改革時俄國社會狀況的相同特點:工業發展落後於西歐國家

7、英國資產階級革命達到高潮的標誌:英吉利共和國的成立

8、英國資產階級最終奪取政權的標誌:1688年宮廷政變

9、北美人民反抗英國殖民統治的鬥爭進入高潮的標誌:波士頓傾茶事件

10、北美獨立戰爭前,統一的美利堅民族開始形成的主要標誌:初步形成了統一市場,英語逐漸成為通用語言

11、南方奴隸主挑起美國南北戰爭的標誌:南方軍隊炮轟薩姆特要塞

12、19世紀末美國壟斷的標誌:大量的托拉斯

13、美國侵華新階段的標誌:“門户開放”政策的提出

14、18世紀晚期,法國資產階級革命進入高潮的標誌:雅各賓派(資產階級民主派)掌權

15、標誌近代世界體系開始真正形成的兩大歷史事件:新航路開闢、英國資產階級革命

16、資本主義世界體系最終確立的標誌:資本主義世界殖民體系的最終形成

17、衡量一個國家完成工業革命的主要標誌:機器製造業已實現了機械化

18、無產階級作為獨立的政治力量登上歷史舞台的標誌:19世紀30、40年代裏昂工人起義、英國憲章運動和西里西亞織工起義

19、科學共產主義誕生的標誌:《共產黨宣言》發表

20、標誌法國資產階級最後戰勝封建勢力的事件:1830年七月革命

21.1917年,俄國七月流血事件標誌着:兩個政權並存的局面結束,政權完全落到資產階級手裏

高中歷史知識點總結 篇九

1、中國早期政治制度

瞭解宗法制的基本內容:

性質:宗法制是與分封制互為表裏的具有政治性質的制度。

內容:是由原始社會的父系家長制直接演變而來,是用規定宗族內部嫡庶系統的辦法,來確立和鞏固父系家長在宗族中的地位,最終以保證王權的穩定。

特點:嫡長子繼承製。“立嫡以長不以賢,立子以貴不以長”。

理解分封制基本內容:

內容:周王把一定的土地和人民,分別授予王族、功臣和先代貴族,讓他們建立諸侯國,拱衞王室。

義務:被封的諸侯必須服從周天子的命令,諸侯有為周天子鎮守疆土、隨從作戰、交納貢賦和朝覲述職等義務。

權利:在分封制下,受封的諸侯在他們的領地,有設置官員、建立武裝、徵派賦役的獨立性。

2、中國古代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

瞭解秦朝的建立與疆域

建立: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統一六國,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秦朝,定都咸陽。

疆域:東至海暨朝鮮,西至臨洮、羌中,南至北向户,北據河為塞,並陰山至遼東。

瞭解皇帝制度的創立

秦始皇首創皇帝制度。一方面以皇位世襲顯示了權力的不可轉移,另一方面以皇權至上顯示了地位的不可僭越。這是中國封建專制制度的重要特徵。

瞭解秦朝的丞相、御史大夫與太尉

秦朝建立了一套以皇權為中心比較完備的中央政權組織。在中央設立三公。丞相幫助皇帝處理全國的政事;御史大夫負責執掌羣臣奏章,下達皇帝詔令,兼理國家監察事務;太尉負責全國軍務。

瞭解郡縣制的建立

郡縣制的建立始於春秋時期,秦始皇統一六國後,把郡縣制推廣到全國。縣是郡的下級行政機構。郡守、縣令或縣長由朝廷(皇帝)任命。郡縣制的建立,實現了中央對地方政府直接有效的控制,標誌着中央集權制度的確立。

認識中國古代中央集權制的影響

對秦朝影響:有利於國家統一,有利於封建經濟發展,對祖國疆域的初步奠定和中華民族的形成都起來重要作用。

對後世的影響: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權專制統治具有開創性,奠定了中國兩千多年封建社會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為歷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斷得到加強和完善。

3、從漢至元政治制度的演變

瞭解漢朝郡國並行制和元朝的行省制度

郡國並行制:漢初劉邦實行的是郡國並行制(即郡縣制和分封制同時實行)。漢武帝時,逐步削弱王國勢力。

行省制度:元朝為改變宋朝地方無權、人浮於事的局面,在地方實行行省制度。除河北、山西、山東由中書省直接管理外,地方設行中書省,簡稱行省。行省之下,分別為路、府、州、縣,邊遠民族地區設置宣慰司進行管理。行省制度,加強了中央集權,鞏固了多民族國家的統一。它的創立,是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變革,是中國省制的開端。

理解唐朝三省六部制

魏晉南北朝時期,逐步形成三省體制。唐朝三省分工明確:中書省掌決策,負責草擬和頒發皇帝詔令;門下省掌審議,負責審核政令;尚書省負責執行政令。三省相互牽制和監督,保證了君權的獨尊,是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創造。隋唐時,尚書省下設吏、户、禮、兵、刑、工,確立並完善了三省六部的管理體制。

瞭解我國古代主要的監察機構

漢武帝后期,分全國為13州。州作為監察區,設級別不高的刺史,代表中央監察諸侯和地方高官。唐太宗,依山河形勢,分全國為10道,作為監察區。

4、明清君主專制的加強

瞭解明朝廢除丞相、設內閣

廢丞相:1380年,明太祖以“謀危社稷”的罪名,誅殺胡惟庸,同時廢除中書省和丞相,以六部分理全國政務,直接對皇帝負責。他規定,以後不許再立丞相。中國的宰相制度從此被廢除,君主專制達到了新的高度。

設內閣:丞相廢除後,明太祖設殿閣大學士,作為侍從顧問。明成祖時,選拔翰林院官員入值文淵閣,參與機密事務的決策,內閣制度正式確立。

瞭解清朝設置軍機處

清雍正時,設軍機處,軍機大臣只能跪受筆錄,全國的軍政大權就完全到皇帝手中,君主專制制度發展到了頂峯。

認識明清時期君主專制制度的加強對中國社會發展的影響

a、皇權失去了約束和監督,使皇帝決策具有個人的獨斷性和隨意性的特點,難免出現失誤。b、絕對的君主專制又使大小官員只能唯上是從,助長官場的因循守舊之風。c、必然導致官僚機構得膨脹,從而導致官僚主義、貪污腐化之風盛行。所有這一切,都極大地妨礙社會的進步。自此,中國社會的發展開始大大落後於西方國家。

高中歷史知識點總結 篇十

一、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

一、分封制

目的:鞏固國家政權

內容:①分封對象——王族、功臣、先代的貴族,②受封者義務——服從周王的命令、鎮守疆土、隨從作戰、交納貢賦、朝覲述職。③受封者權利——職位世襲、設置官員、建立武裝、徵派賦役。

作用:①加強了周天子對地方的管轄。②擴大了統治區域,開發了邊遠地區;③形成對周王室眾星捧月一般的政治格局;④周成為一個延續數百年的強國。但諸侯國有相當大的獨立性,埋下分裂割據的隱患。

二、宗法制

定義:宗法制是依據父系血緣關係的親疏來維繫政治等級、鞏固統治的一種社會制度。

特點:嫡長子繼承製

宗法制與分封制的關係:分封制和宗法制是西周政治制度的兩大支柱,互為表裏。

影響:宗法制保證了貴族在政治上的壟斷和特權地位,也有利於統治集團內部的穩定和團結。

中國早期政治制度特點:以宗法制為核心,帶有濃厚的部族色彩。

三、秦的統一:

公元前221年,秦滅六國,秦王嬴政建立了中國曆第一個統一的、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國家——秦朝。

四、秦朝專制主義中央集權政治制度的形成

內容:

①建立“皇帝”稱號,確立皇帝制度。全國的政治、經濟、軍事大權由皇帝總攬,從中央到地方的主要官吏由皇帝任免。

②設置三公九卿中央官制:丞相——幫助皇帝處理全國政事;御史大夫——監察百官;太尉——負責全國軍務。

③在地方推行郡縣制:郡的長官是郡守,縣的長官稱縣令或縣長,均由皇帝直接任免。

影響:鞏固了國家的統一,促進了社會的安定和經濟文化的發展,奠定了中國兩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對中華民族的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

消極作用:加強對人民的壓榨,容易導致_,造成階級矛盾的激化。

五、秦朝鞏固統一的措施:

①頒佈秦律、統一法令;②統一貨幣、度量衡;③統一文字;④修建馳道、靈渠;⑤修築萬里長城;組織移民。

秦朝滅亡的原因是秦的_

六、漢武帝加強中央集權

背景:漢初郡國並行,出現王國問題

措施:漢景帝平定“七國之亂”;漢武帝實行推恩令

作用:解決了王國問題,加強中央集權,鞏固和發展了大一統局面。

唐末至五代出現了藩鎮割據局面

七、宋國中央集權的強化

措施:①軍事上:杯酒釋兵權,解除朝中大將和地方節度使的兵權;加強禁軍、強幹弱枝。②行政上:派文臣任地方長官;設通判負責監督。③經濟上:地方賦税一小部分作為地方開支,其餘全部由中央掌控。

影響:①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控制,消除了藩鎮割據現象。②造成宂官、宂兵、宂費,埋下了“積貧積弱”的禍根。

八、唐實行三省六部制

唐朝中央設中書省、門下省和尚書省,分別負責決策、審議和執行。三省的長官都是宰相,分散了相權。尚書省下設吏、户、禮、兵、刑、工六部,確立並完善了三省六部的管理體制。

九、元朝實行行省制度

背景:疆域空前擴大

概況:中央設中書省;地方設十個行省和宣政院轄區

意義:加強了對全國的管轄;加強了中央集權,鞏固了統一。是中國行省制的開端,對後世影響深遠。

十、選官、用官制度的變化

朝代制度

漢代察舉制

魏晉南北朝九品中正制

隋唐宋—清朝科舉制

十一、明清君主專制的加強

明太祖調整中央和地方官制,加強中央集權:①廢丞相,設六部;廢行省,設三司。②內閣的創立。實質:是君主專制強化的產物。

清朝雍正帝設軍機處(上傳下達)——君主專制制度發展到頂峯

一、古代中國的政

二、古代希臘羅馬政治制度

一、希臘的政治制度

古希臘民主政治產生的原因:①獨特的地理環境與小國寡民的國情;②海外貿易和工商業的發達。

城邦的基本特徵是:小國寡民和獨立自主

雅典民主政治的確立歷程:梭倫改革——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基礎;克利斯提尼改革——確立雅典民主政治;伯利克里改革——把雅典民主政治推向頂峯。

雅典民主政治的特點:人民主權、輪番而治。

雅典民主政治的評價:

積極方面:①實行民主政治,社會相對公正一些,有利於社會安定。②促成了雅典政治、經濟和文化的高度繁盛。③為後來歐美資產階級建立民主政治提供了一定的借鑑。

消極方面:①婦女、奴隸和外邦移民沒有政治權力,真正能夠享受到民主的只是少數人,實質是奴隸主階級的民主。②過於氾濫的民主,容易導致無政府主義的泛濫。

二、羅馬法

1、羅馬法的起源和發展歷程:

早期的羅馬國家只有習慣法,沒有成文法。成文法誕生標誌是《十二銅表法》的頒佈。

公民法:適用範圍僅限於羅馬公民,用來調整羅馬公民之間的關係的羅馬法律,被稱為公民法

萬民法:在古羅馬對外擴張的過程中,逐漸形成普遍適用於羅馬統治範圍內一切自由民的法律,即“萬民法”

6世紀,《民法大全》標誌羅馬法體系的最終完成。

2、羅馬法的評價

積極方面:①羅馬法的制定和實施維繫了帝國的統治,穩定了社會秩序。②羅馬法是歐洲歷第一部比較系統完備的法典,極大影響了近代歐美資本主義國家的立法司法制度;是近代資產階級反封建的有力武器。

侷限性:維護奴隸制度。

三、近代西方資本主義政治制度的確立與發展

一、英國革命

背景:根本原因:斯圖亞特王朝實行專制統治阻礙了英國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

過程:1640年英國爆發革命。期間,處死了國王查理一世,成立共和國。但斯圖亞特王朝復辟。1688年光榮革命,標誌英國革命的完成。

二、英國的君主立憲制:

特點:①保留國王,實際上“統而不治”的地位,作為國家的象徵而存在。②國家的權力在議會,實行代議制。議會是國家立法機關,內閣掌握行政權並對議會負責。

1689年《權利法案》的頒佈是正式確立的標誌。18世紀責任制內閣逐步形成。

三、美國政府的建立:

1776年,英屬北美13個殖民地獨立,美國誕生。獨立之初的美國實際上是13個州的鬆散聯盟(即邦聯)。1789年聯邦政府成立,華盛頓當選為美國第一任總統。19世紀中期,美國形成民主黨、共和黨輪流執政的格局

四、美國1787年憲法:

1787年在費城召開制憲會議通過了一部聯邦憲法。

評價:①是世界上第一部較完整的資產階級憲法。②加強了國家權力,實踐了三權分立原則,體現資產階級民主精神。侷限性:承認黑人奴隸制,印第安人沒有公民權,婦女地位低下。

五、艱難的法蘭西共和之路:

1789年法國_和第一共和國的建立;1870年第三共和國的確立。

六、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憲法:

1875年初,國民議會通過了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憲法。

意義:從法律上正式確立了共和政體(議會制共和國),標誌着法蘭西共和政體的最終確立

七、德意志的統一:

俾斯麥領導下,普魯士通過三次王朝戰爭,完成了德國統一。1871年,建立了統一的德意志帝國。

八、德意志的二元制君主立憲制:

特點:皇帝不是虛位,而是握有實權。皇帝和首相掌握國家的大權。議會對政府沒有監督權。

四、近代中國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一、兩次鴉片戰爭

鴉片與虎門銷煙:英國為了扭轉對華貿易逆差,向中國鴉片。林則徐領導禁煙運動,1839年6月,虎門銷煙。

鴉片戰爭爆發的根本原因:英國資本主義發展的需要,要求擴大海外市場和大量掠奪原料

兩次鴉片戰爭的起止年代:1840-1842年,1856年—1860年

中國近代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的簽訂時間及其內容:1842年。《南京條約》內容:割香港島給英國;賠款2100萬元;開放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為通商口岸;協定關税。

鴉片戰爭使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1860年英法聯軍洗劫和焚燬圓明園

1858年《天津條約》規定了外國公使進駐北京、增開十口通商、外國軍艦商船可以在長江各口岸自由航行等

1860年《北京條約》規定了增開天津為商埠、割九龍司等

沙俄侵佔我國北方150多萬平方公里領土

英國侵佔我國領土香港地區(條約及地圖)

經過:1842年,中英《南京條約》割佔香港島;1860年中英《北京條約》割佔九龍司地方一區;1898年強行租借新界。

二、太平天國運動

1851年洪秀全發動金田起義,永安建制初步建立政權,1853年太平天國定都天京,正式建立與清廷對峙的政權。通過北伐、西征,1856年太平天國在軍事上達到全盛時期。

1856年發生天京內訌。1864年曾國藩指揮湘軍攻陷天京,太平天國運動失敗。

洪仁玕著《資政新篇》:是先進的中國人首次提出了在中國發展資本主義的設想

太平天國的革命綱領《天朝田畝制度》內容及其評價

內容:①廢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根據“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無處不均勻”的原則,以户為單位,不論男女,按人口和年齡平均分配土地。②關於產品的分配,根據“天下人人不受私,物物歸上主”的原則,每户留足口糧,其餘歸聖庫。

目的:要建立“有田同耕,有飯同食,有衣同穿,有錢同使,無處不均勻,無人不飽暖”的理想社會。

評價:①它是太平天國的建國綱領。②反映了農民要求獲得土地的強烈願望,是幾千年來農民反封建鬥爭的思想結晶。③但它體現的絕對平均主義思想,嚴重脱離實際,根本無法實現。

三、甲午中日戰爭

1894年甲午戰爭爆發,主要戰役有平壤戰役、黃海戰役(鄧世昌犧牲)、遼東戰役、威海戰役(北洋艦隊全軍覆沒)。

1895年中日《馬關條約》的主要內容及危害:

①割遼東半島、台灣及其附屬島嶼、澎湖列島給日本。②賠償日本軍費白銀二億兩。③開放沙市、重慶、蘇州、杭州為商埠。④允許日本在通商口岸開設工廠,產品運銷中國內地免收內地税。

在《馬關條約》刺激下,列強爭相在中國劃分“勢力範圍”,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中國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

四、八國聯軍侵華

1900年八國聯軍侵華。

《辛丑條約》1901年簽訂。內容之一是賠款4.5億兩白銀。

總之,《辛丑條約》的簽訂,使清政府完全成為帝國主義統治的工具,標誌着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五、辛亥革命

中國國同盟會的成立(時間、地點、性質、綱領):1905年在東京成立。是第一個全國性的資產階級革命政黨。其政治綱領是“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後來孫中山把它闡發為“民族”、“民權”、“民生”三大主義。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

1912年元旦中華民國成立,定都南京,孫中山擔任臨時大總統

《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的頒佈時間、性質:

1912年春,是中國曆第一部資產階級性質的民主憲法。(分析其體現的民主精神:主權在民;確立公民的基本權利;三權分立;建立責任內閣,確立議會共和制政體)

1912年2月12日清朝結束

1912年3月袁世凱在北京就任臨時大總統——辛亥革命失敗的標誌

辛亥革命的功績:①是偉大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②_了清王朝,結束了中國2000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建立起資產階級共和國,使民主共和的觀念深入人心。③客觀上打擊了帝國主義侵略勢力。④為中華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創造了條件

六、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崛起

五四運動的爆發時間、口號、中心、主力:1919和5月4日;“外爭國權,內懲國賊”、“廢除二十一條”、“拒絕在和約上簽字”;第一階段的中心在北京,主力是學生,第二階段的中心在上海,主力是工人。

五四運動的歷史意義:①是徹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運動(性質)。②青年學生是先鋒;工人階級是主力軍;五四運動的歷史意義:①是徹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運動(性質)。②青年學生是先鋒;工人階級是主力軍;先進的知識分子開始在工人中宣傳馬克思主義,起了指導作用。③成為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

新舊民主主義革命的區別:

①領導階級不同(資產階級——無產階級領導);指導思想不同:(三民主義——馬克思列寧主義);發展前途不同:(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走資本主義道路——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後走社會主義道路)。

中國共產黨的成立:

歷史條件:①中國工人階級隊伍壯大及其登上政治舞台——階級基礎;②馬克思主義的傳播及同工人運動相結合——思想基礎;③共產國際的幫助——外部條件;④陳獨秀、李大釗開展早期建黨活動——組織基礎

標誌:1921年7月23日,在上海召開中共一大。

1923年中共三大決定同國民黨合作;1924年國民黨一大召開,標誌着國共合作形成。

廣州國民政府北伐的開始時間、主要對象:1926年;吳佩孚、孫傳芳、張作霖

1927年蔣介石在上海發動“四一二”_政變,汪精衞在武漢發動“七一五”_政變。

_失敗的原因:①國民黨右派叛變革命;②中外反動勢力聯合絞殺;③陳獨秀犯右傾機會主義錯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