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古詩兩首》教學雜談精品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7.53K

《古詩兩首》教學雜談精品多篇

《古詩兩首》教學雜談 篇一

【教學目的】

1、理解字詞意思及詩句的意思;

2、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讀、背誦這首詩;

4、感受詩句語言質樸,感情真摯的特點。

【教學重點】

想象詩中描寫的情景,體會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過程】

一、揭題

今天我們學習一首古詩──《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作者是唐代著名詩人王維。王維很有才華,他的詩被人譽為“詩中有畫,畫中有詩。”這首詩是詩人十七歲時離開家鄉,遠在京城長安寫的。

二、初讀

我們先把詩讀正確、連貫。

教師範讀 自由讀 指名讀。

三、精讀理解

1、請再讀題目,想一想,哪個字寫出了詩人離開親人的心境?(憶)

圍繞“憶”字,你能提問,啟發大家思考嗎?(根據學生質疑,板書)

(簡單的疑問根據詩題釋疑,重點為:“九月九日”:重陽節,古人有在重陽節這天插着茱萸,登高飲酒風俗;“山東”:指華山以東王維的家鄉蒲州,與今天常説的山東不同。)

(評學生:你好學、善問、愛動腦子,相信你會越學越聰明的。)

對未能解決的疑問讓我們在詩中尋找答案。

2、出示自學要求:(小黑板)

⑴ 默讀古詩,劃出自己不懂的字詞,藉助工具書理解,並説説句意。

⑵ 四人一組思考、討論黑板上的問題。

3、檢查一、二行的學習情況:

⑴ “憶”是什麼意思?請同學們看看一二兩行,找找哪個字就是憶的意思?題目的意思就是──(板書:思)

⑵ (點黑板)怎樣思念親人呢?(“倍思親”。“倍”:加倍)什麼時候“倍思親”?(“每逢佳節”,“逢”:遇到。)可見詩人平時怎樣?

(出示:詩人平時 ,每逢佳節就 。)

⑶ 詩人為什麼會平時思親,“每逢佳節倍思親”呢?

生答:因為“獨在異鄉為異客”。(板書:獨、異。)釋:獨,異客。這句話是説 。(句意讓學生説。)

⑷ 導:“是啊,詩人所處的環境是陌生的,看見的所有的面孔也是陌生的,怎能不感到孤獨、寂寞呢?讓我們讀出詩人寂寞的,極度思念親人的感受。(指名讀→評:突出獨、異、倍→範讀→指名讀、評議)

⑸ 這是一種多麼真切的感情啊。“每逢佳節倍思親”,它已成為千百年來廣為傳誦的名句──讓我們再次朗讀一二行。

⑹ 過渡:(填空:因為詩人 ,所以詩人平時 每逢佳節就 :看到長安菊花開,他會想到 的菊花盛開的樣子;看到長安的親人團聚,他會想到(誰幹什麼);看到長安的人們重陽登高,他會想到(誰幹什麼)。)

4、指導學習第三、四行:

⑴ 詩人極度思念親人,想到兄弟們幹什麼?(生齊讀三四行)有什麼不理解的字詞?(標出字:遙、遍,説字義)再説句意。(板書:登高)

⑵ 詩人在家時,總和兄弟們一起登高,可見獨自在外,多麼遺憾啊。他知道家鄉的兄弟們此時此刻也一定在思念着詩人呢。現在,就請你們做詩人的弟弟妹妹,説説家鄉的兄弟們會怎麼想,怎麼説?

5、自由讀這首詩,説説這首詩詩句的意思(指名説)。

那這首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6、朗讀指導,並背誦:

⑴ 點撥:這首詩感情真摯,語言樸實無華,這是我們在寫作文時應該好好學習的。讓我們再有感情地讀這首詩,想象詩中的意境,體會作者的感情

⑵ 配樂範讀→自由讀→指名讀→齊讀。

⑶ 練習背誦。(師生接龍背→指名背)

四、比較,明中心

1、學了這首詩,我們再來看王維的另一首詩──《雜詩》。要求:自學,説説詩意,再比較它與《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有什麼相同之處,又有什麼不同之處?

出示: 雜詩

君自故鄉來,應知故鄉事。

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

注:來日,出發前來時。綺窗,雕着花紋的窗户。著花,開花。

2、交流:

相同之處:表達了詩人思念家鄉的深情,語言樸實無華。

不同之處:在於《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通過思念兄弟登高來寫思念親人之情;《雜詩》寫問朋友寒梅開花沒有表達對故鄉一草一木的深厚情感。

五、作業

1、國慶佳節即將來臨,你如果有親人在外地打工,你能用一段話寫寫你對他的思念嗎?

2、如果沒有親人在外工作,就把自己當作王維的弟弟妹妹,想想你重陽登高了,怎樣用一段話表達對他的思念之情呢?試寫一段話,也可以試着寫詩,不要怕,試試看。

六、板書設計

(怎樣)倍

九月九日 憶 山東兄弟

(為什麼)獨、異 登高(幹什麼)

《古詩兩首》教學雜談 篇二

回鄉偶書

一、導入

1、這節課我們學習賀知章寫的另一首《回鄉偶書》。

2、板書課題、解題。

二、學習《回鄉偶書》。

1、簡介作者及背景。

那麼誰來介紹一下這首的作者?

2、齊讀、指名讀。思考:這首詩講了一件什麼事?

3、藉助課文註釋及自學詩句,記下不懂的問題,然後小組討論。{學生自學討論}

4、同學們學得真起勁,那麼今天我們又學會了一首詩,高不高興?那麼放學回家後把這首詩給父母講一講好不好?

(1)分角色試練表演。

(2)指定小組在班上展示表演。

師:同學今天學的真不錯,那麼其他同學學了這首古詩後還有什麼收穫?

(生談)

5、小結:詩人少小時離開家鄉,年紀老了才得以重返家鄉,離開家鄉久了,一切都可以改變,惟有“鄉音無改”,這無改的鄉音裏流露出詩人對家鄉的深情厚意,同時又有淡淡的憂傷,那麼我們能不能帶着對家鄉的思念,懷着淡淡的憂傷讀一讀這首詩。

6、指導朗讀。(試讀、指名讀、齊讀、試背。)

7、《回鄉偶書》描繪了詩人告老返鄉不被相認的情景,那麼下面請同學們根據詩的內容,結合自己的想象。試着將《回鄉偶書》編成故事,再演一演。

(1)在小組內進行編演

(2)指定小組在班上展示演出,師生評議。

8、師模仿“記者”,採訪“賀知章”。

9、感情朗讀、想象情景。

三、佈置作業 。(任選一題)

1. 為《回鄉偶書》完成一幅詩配畫。

2. 編故事。

反思:

在古詩教學中運用情境教學手段,孩子們會感到“易”“趣”“活”,課堂上不在是那種沒完沒了的單調重複的各種習題和可有可無的乏味的回答,學生的視野、思想也不被禁錮在小小的教室裏,通過表演,詩中那鮮明生動的形象,真切感人的情景及耐人尋味的情感,都會深深地印到學生的腦海裏。

愛表演是學生的天性。學生要表演,首先要熟讀課文內容,深入理解課文語言;其次要展開想象的翅膀,設計表演過程。因此,課堂表演能促進學生正確理解並靈活運用課文語言,是學生進行語言實踐的有效方法。

贈汪倫

[設計理念]

着眼新《語文課程標準》提出的:豐富學生的語言積累,體味古詩作品的內容和情感。在學生誦讀的基礎上嘗試寫詩。拓展學生語文學習的視野和空間。

[教學目標 ]

1、深入理解古詩的內容及作品滲透的感情。

2、理解“欲”、“聞”、“不及”的意思。

3、背誦、默寫本詩,並改成現代文或嘗試寫詩。

[教學過程 ]

一、導入  新課,出示課題。

古詩都有其鮮明的節奏和很美的意境,今天學習古詩要懂得作者怎樣抓事物的特點,怎樣抒發自己的感情的,是怎樣做到情景交融的。

二、教師出示古詩,學生跟着教師抄寫。

贈汪倫

李白

李白乘舟將欲行,

忽聞岸上踏歌聲。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倫送我情。

(注意書寫時的正確、美觀,寫後同桌互評)

三、理解詩題,作者簡介。

《贈汪倫》一詩是唐代偉大詩人李白寫的,“贈”是“送給”的意思。汪倫,是李白的好朋友,今安徽省涇縣人,詩中提到的桃花潭是安徽涇縣西南的一處名勝,在李白遊桃花潭時,當地人汪倫常用美酒款待他;臨別時,汪倫又來送行,李白作這首詩留別。

四、輕聲讀二至三遍,教師指導讀準字音。

五、邊讀邊想象,要在頭腦中留下初步印象。

六、學生個別讀,自由讀。

七、教師範讀,學生劃出不理解的地方。

八、釋詞譯句。

讓學生邊讀邊將詞語的意思串聯起來。(讀通)

對感悟詩句有困難的,教師予以點拔、交流。

(李白我坐船剛剛要走,忽然聽到岸上傳來齊着腳步節拍唱歌的聲音。即使桃花潭的水有千尺深,也比不上汪倫對我的情誼深哪!)

九、解讀詩意。

1、詩主要寫送別,汪倫送李白方式有何獨特性?

2、課文第3、4句,用什麼修辭方法?這兩句抒發了什麼感情?

十、朗誦想象。

要求學生邊吟誦邊想象詩中所描繪的畫面。

十一、同學試背,請二位同學上來默寫。

十二、總結學習古詩的方法(小黑板出示)

一讀:理解題目,瞭解字詞;

二讀:連詞譯句,連句譯全詩;

三讀:入景入情,熟讀成誦。

十三、創造性寫一個和同學或親人送別的篇段,能寫成詩歌形式的,就寫成詩歌形式,不能寫的。仿照譯句寫一個片斷。教師朗讀上一學年一學生模仿《贈汪倫》寫的一首詩:

贈外婆

吳岑岑

岑岑乘車將欲行,

忽聞窗邊叮嚀聲。

秋時朝陽暖如火,

恰似外婆送我情。

十四、學生開始作業 。

《古詩兩首》教學雜談 篇三

【浙江省寧波市北侖蔚鬥國小 潘秀玲】

〖讓古詩教學充滿靈秀之美·動態演示,讓學生欣賞美〗

中國古典詩歌文字精煉、意境深遠,很多都具有“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特點,詩、畫相通。但以形象思維為主的國小生很難從精煉的詞句中領略詩情畫意。多媒體課件集文字、聲音、圖形、圖像、動畫、視頻於一身,易於表現詩歌的意境。

教學《詠柳》一詩時,伴着行雲流水般的古箏樂曲,展現這樣一幅美景:明媚的陽光下,高高的柳樹好像是用綠色的玉石裝飾成的,千萬條柔韌的柳枝隨着微風輕輕地舞動,好一幅生機盎然的“春柳圖”。學生在這種愉悦的情景中身心舒暢、融情入景,自然體會到作者對柳樹的喜愛、讚美之情,對“碧玉粧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絛”的詩意也就不難理解了。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柳枝”和“綠絲絛”的相似之處,可用多媒體設計這樣一個片段:千萬條柔韌的柳枝輕輕飄動着,漸漸幻化成碧綠的絲帶,飛舞的綠絲帶又漸漸還原成碧綠的柳枝……藉助美的形象,使學生充分獲得美的享受,這就是多媒體的魅力所在。

【福建省南安市東大國小 葉貴彬】

〖讓閲讀啟發創造·啟發學生的想像〗

如教學《詠柳》這首詩時,先引導學生有序地觀察插圖,展開想像:詩人為我們描繪 了一幅怎樣的畫面?面對這樣的景色,你想到了什麼?學生由柳樹聯想到春天來了,人們趁着這美好的春光乘着馬車到郊外盡情地遊玩……在教學中不斷激活學生的想像,無疑是為培養學生創新能力插上騰飛的翅膀。

【浙江省温州市少年藝術學校 金蓓蕾】

〖信息技術促進校本教研常態化的實踐與思考〗

備課是教學質量的保證,教師備課的成功與否直接關係到學校的整體教育教學水平。我校在人手一機、校園網、多媒體終端教室已建成的情況下,對網絡環境下如何備課進行了一些探索。我校45週歲以下教師全部進行電子備課。老師們在獨立理解教材處理教材的基礎上,利用網絡資源和工具收集文字、圖像、視頻、音頻和動畫,並進行有機整合,實現“立體備課,板塊教案”的宗旨,既為備課提供了方便,又激發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拓寬了學生的知識面,提高教學質量。

比如一名語文教師在上古詩《詠柳》一課時,學完本詩後,直接在教室的多媒體平台上點擊電子教案中拓展內容的網址,學生就可以看到某網站中關於春天的所有古詩,圖片、文字和音樂並舉,美不勝收,學生自然而然就開始了吟誦積累。這樣,既節省了大量做課件的時間,又潛移默化地滲透給孩子查找和使用資料的方法。

【江蘇省張家港市第六中學 何新法】

〖感悟詩情 綻放激qing〗

綻放詩情,以寫促讀。國中生處在青春期,他們對生活、對人生都充滿好奇,充滿憧憬,可以説他們具有寫詩的“天時地利”。所以教師可以在詩歌教學中不失時機地引導學生涉足詩句。

如教《詠柳》,就教學生用比喻、擬人等手法詠粉筆、黑板、小草等

讓學生綻放詩情,嘗試詩歌創作,大大促進了學生對詩的廣泛閲讀和深入理解,對於詩歌教學來説是大有裨益的。

【上海市浦東新區實驗學校東校國小部 孟翠蓉】

〖聚焦開放式的課堂〗

教學過程的開放要求老師必須堅持“以人為本”,大膽開放課堂,在新教材實驗中,如果僅有了開放的教材,卻沒有“以學生髮展為本”的明確方向,那必定會走“老師一言堂”的老路。因此課堂的開放是保證學生自主學習的關鍵。

把行之有效的活動形式引進課堂教學。低年級的語文教學應當充滿情趣、充滿活力。因此,我根據課文內容和形式的不同採取不同的教學方式,把行之有效的活動方式引進課堂教學。

比如,在教唐詩《詠柳》時,我覺得這首詩的畫面感很強,可以讓學生讀讀、畫畫,把無聲的文字描述化為有形的畫面,使抽象的內容更清晰,更生動。對於教材中故事性和形象性強、適合學生表演的課文,給孩子表演的機會,可以讓孩子在表演的過程中對課文形象進行再創造,可以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四川省成都華成實驗國小 張琴琴】

〖國小古詩教學“五趣”〗

培根説:“讀詩使人靈秀。”國小語文教材中選取的許多古詩立意高遠,構思新穎,語言清新,趣味濃郁,實為我國古典文學寶庫中的明珠。在教學中,我們要善於引導學生學習古詩,品味古詩,剖析其語言,探析其趣味,以便更有效地激發學習興趣,吸取古詩營養,探索古詩真諦,使自己充實起來,“靈秀”起來。

欣賞景趣。國小語文教材中的古詩大都繪聲繪色,情景交融,展現出一幅幅栩栩如生、形象逼真的美好景色。在教學中要善於引導學生剖析字句,展開聯想,欣賞其優美的景趣。

如在教《詠柳》一詩時,引導學生理解“碧玉粧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絛”一句,聯想那九九豔陽天柳條吐綠的情景:高高的柳樹好像是用綠色的玉石裝飾成的。千萬條柔韌的柳枝,好像是垂着的碧綠的絲帶,迎風輕動,真是一幅生機盎然的“春柳圖”。

【廣東省中山市坦洲理工學校 丁聲揚】

〖靈活運用語文課堂突變〗

課堂突變,因其偶發性、多樣化,應付起來有一定的難度,但並非無法可循。這裏不妨列舉數法如下:峯迴路轉法。

在教學過程中,因學生打坌,或師生討論問題時,出現了新的知識點,或者是其他原因,致使教學重點產生了偏移。這時教師就要認真對待“異峯”的突起,要不然課堂就會出現“斷層”。教師不妨由此及彼,抓住“異峯”與教學內容的共通點,巧妙的引回原路,步入正常的教學軌道。

如分析《〈詠柳〉賞析》一文,在分析《詠柳》詩時,本來讓學生明白它從體裁上分是七言絕句,從內容上分屬於詠物詩,然後回憶一下《出塞》一詩就可以了。但這時有個學生打斷話頭,大聲問起絕句與律詩的不同來。此時教師就不能像“三味書屋”中的老先生──不悦,怒目而斥,而應相機回憶幾首唐詩,略加比較,再轉回到課文中來。

【江西省南昌市豫章路國小 吳 瓊】

〖藉助網絡媒體 優化古詩教學〗

什麼是“意境”?境,就是詩中所描述的具體情景生活畫面;意,就是詩人通過這個生活畫面所體現的思想感情。在遇到教學遠離現代生活,難度較大的古詩時,藉助網絡媒體,能恰到好處地讓學生領會詩的情感,進入詩的意境,與作者的感情產生共鳴。

以教學《詠柳》為例。學生都見過柳樹,但在頭腦中難以形成“碧玉粧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絛”的表象。學生點擊進入“早春柳景”,眼前出現早春時節,在清清的小河邊,一排婀娜多姿的垂柳倒映在水中,柳葉翠綠翠綠的,把水面染綠了。柳條一縷縷垂入水中,微風徐徐吹來,柳條兒迎風飛舞的迷人畫面。學生被眼前的美景所陶醉,有如身臨其境。這時利用長鏡頭,讓學生理解高高的柳樹上長滿了綠色的新葉,看上去好象碧玉裝飾成的;又通過特寫,形象地表現出從樹上垂下來的柳條象綠色的絲帶,從而理解了“綠絲絛"與詩人的情感表達產生共鳴。當耳邊迴盪起旋律優美的樂曲,教師再吟誦詩句時,學生的情緒隨之流露,情不自禁地跟着誦讀,反覆品讀中潛移默化地品味着詩中所表達的語言美、意境美和情感美。

【福建省晉江市青陽鎮希信中心國小 施珊娜】

〖探索創新之路 引導自主學習〗

誇美紐斯説:“興趣是創造一個歡樂和光明的教學環境的主要途徑之一。”學習興趣可以使學生產生強烈的求知慾,從而培養敏捷的思維力、豐富的想象力和堅韌的意志力。而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在課上想説、敢説、愛説、樂説,積極參於課堂教學活動,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如教學《詠柳》這一古詩時,我把學生帶到校園附近的公園裏,讓他們圍着柳樹上課。當我問“碧玉粧成一樹高”是什麼意思時,學生們抬起頭,舉手指着那棵高大的柳樹;講“萬條垂下綠絲絛”時,他們用手輕拂倒垂下來的柳枝;講“不知細葉誰裁出”時,我要他們觀察並説出柳葉的形狀,學生們都細心觀察,踴躍發言,有的説柳葉像手指、眉毛,還有的説像老師的髮夾、水中的小魚;講到“二月春風似剪刀”時,大家又用手輕輕搖動眼前的柳枝,彷彿春風在吹拂。此刻,詩好像不是在課本上,而就在眼前,不是詩人作的,而是學生們心中流淌出來的。整個學習過程體現了興趣、探索、思維活動,充分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上海市嘉定區方泰國小 秦 東】

〖安於職責 勇於挑戰 善於發現 樂於創新〗

老師還需要觀念更新。教育界最熱門的話題之一是課程改革,它憑藉的基本力量是教師,這意味着教師將在課程改革中扮演一個新的角色。傳統意義上的教師是知識的承載者、擁有者,在學生心目中他們就是知識的化身,就是至高無上的知識權威。然而,在信息時代需要培育的是具有高度創造性和個性化的人,新課程體系較原來的課程體系也有了重大的創新和突破,因而也對教師提出了全新的要求,要求教師從傳統中走出來,逐步實現四大轉變,即由“指導者”向“促進者”轉變、由“一桶水”向“生生不息的奔河”轉變、由“蠟燭”向“果樹”轉變、由“統治者”向“平等中的首席”轉變。這,無疑是一場挑戰。所以教師應有強烈的課程開發意識,不僅關注“跑道”的設置,而更關注學生“跑”的過程,他能讓生活成為教育和教學,把教育教學變成一種生活。

有一位教師在教學《詠柳》一詩時,正值學校附近河畔的柳樹萌發新葉。這無疑是極好的教學資源。於是,筆者抓住契機帶領學生走出教室,來到河畔觀柳、談柳、賞柳……讓學生真正融入自由歡暢的環境,切身體會詩歌的意境。生機勃勃的大自然成了語文學習的課堂,學生們一個個輕鬆愉快、心馳神往。令筆者驚喜的是,後來還有不少學生又去了河畔,他們有的拿着畫筆去畫柳;有的帶着相機去攝柳;甚至還有學生折了幾根柳枝帶回家,説要看看“插柳柳成蔭”……他們一個個簡直都成了小畫家、小詩人、小攝影師、小園藝師……自由氛圍的創設和教學內容的生成緊密結合起來,使語文教學洋溢着詩情畫意。

【北大附中廣州實驗學校 江紅梅】

〖“閲讀教學”與“創作”〗

以往的教學,閲讀與寫作通常是分離進行,形成了為“閲讀”而“閲讀”,為“寫作”而“寫作”的枯燥、單調的教學形式。結果是“讀”無目的,“寫”無意義,於是乎,語文教學出現“用時多,效果差”的局面。為了改變這種現狀,教師可以利用語文教材的範例功能,引導學生適機進行模仿創作。

如教學詩歌《詠柳》,不僅要弄懂詩境,體會詩歌的語言美,還可引導學生從“詠柳”到“畫柳”,直至“贊柳”,贊春天,贊大自然。

【江蘇省宿遷市宿城區實驗國小 陳靜塵】

〖要培養國小生口語交際能力〗

開展課外活動,提高學生口語交際能力。課外活動是學生口語交流取之不盡的源泉。在此,靈活多樣地組織教學,調動學生的樂趣至關重要。

如在教學《詠柳》這首古詩後,教師可以帶領學生走出校門,來到河邊,來到田野,欣賞春天大自然的景觀,激發他們口語交際的慾望。回到學校後,讓學生以河邊和田野美麗的景色為主題,組織學生進行口語交際。

【江蘇省姜堰市實驗國小 秦詠中】

〖動態生成,讓語文教學充滿詩意〗

《語文課程標準》提出“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因此,教師要樹立“超文本”的大語文教育觀。不要死死抱守教材,鑽堅仰高,固守一隅。而要跳出語文教語文,做到校內外聯繫、課內外溝通、文本內外交融,不斷拓展語文教學的渠道。

教學中,教師要把自己的智慧融進富有創造性的教學內容的開發中。就既定課程內容而言,要對語文教科書作出適當的“裁剪”,取捨多寡、增減與否,均要依據校情、班情、生情作出適宜的安排,切忌忽視特定的教學情境和活生生的具體“人”。尤其要百般珍視“童心世界”的課程資源價值,從學生的興趣愛好和個性化選擇出發去拓深、拓寬語文課程的內涵和外延。就利用課程資源而言,語文教師要以強烈的母語資源意識主動建構與社會、世界和日常生活的廣泛的聯繫,讓報刊、影 視、廣播、網絡、民俗等素材性課程資源進入教學視野。

筆者在教學《詠柳》一詩時,正值學校附近河畔的柳樹萌發新葉。這無疑是極好的教學資源。於是,筆者抓住契機帶領學生走出教室,來到河畔觀柳,談柳,賞柳……讓學生切身體會詩歌的意境。生機勃勃的大自然成了語文學習的課堂,學生們一個個輕鬆愉快、心馳神往。令筆者驚喜的是,後來還有不少學生又去了河畔,他們有的帶着畫夾去畫柳;有的帶着相機去攝柳;有的拿起筆寫柳;還有的學生甚至折了幾根柳枝帶回家,説要看看是不是“無心插柳柳成蔭”……他們一個個簡直都成了小畫家、小詩人、小攝影師、小園藝師……教學內容的開放和生成使語文教學洋溢着詩情畫意。

【湖北省棗陽市第二實驗國小 楊 凌】

〖多媒體教學古詩“四步走”〗

學生理解古詩的內容後,教師再次出示與詩歌內容相吻合的錄像,讓學生感情誦讀,古詩節奏鮮明,韻律和諧,情感豐富,語句簡練,琅琅上口。大綱指出:“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薰陶。”學生在誦讀中體會和品味到這首古詩所描寫的畫面真像一幅寫意的中國畫,從而激發了學生美的情感,增強學生美的感受,發展學生的朗讀能力和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

如在教學《詠柳》時,詩人把“碧玉”、“絲絛”形象地比作碧綠的柳葉和狹長的柳條,作者比喻得十分精當,使語言產生了美感。為了引導學生欣賞詩中的語言藝術美,教師通過cai課件向學生展示碧玉那精美、動感的圖片,出示柔長的綠絲帶,讓學生説説柳葉與碧玉、絲帶與柳條之間有什麼相同之處。學生通過觀察與討論,深深感受到:春天的柳葉顏色鮮亮如碧玉般閃着光亮,碧玉是名貴的,而春天的柳葉是那樣嬌美,同碧玉一樣珍貴,從而表達了作者的喜愛之情;同樣,綠絲帶是細柔的,長長的,那柔軟的柳條不真如這絲帶嗎?作者的想象真豐富細緻呀,比喻多恰當呀,學生由衷地發出感歎。

仍以教學《詠柳》為例,在學生 賞讀詩歌《詠柳》後,教師通過cai出示與詩歌內容相近的錄象後,及時引導學生用一句話來贊贊春天的柳樹,這時的情感與語言可謂水到渠成了,學生的發表慾高漲,一句句精妙的話語脱口而出:“柳樹,你是春天的使者,給我們帶來了春的氣息!”;“春天因有了你而更加生機昂然!”;“你那婷婷玉立的姿態是春天裏最美的畫!”奔放熱烈的感情躍然而出。

【江蘇省常州市武進區卜弋中心國小 李蘇波】

〖詩化語文教學 培養語感品質〗

拓寬詩意的學習視野。語感品質由學生對言語對象的感受積澱而成。語文教學應立足課堂,伸至課外,拓寬視野,豐富體驗,為其形成良好語感品質提供條件,可以讓學生堅持每日的佳作摘抄,佳篇美讀,每日一句的積累,每週的小報一覽。葉聖陶老先生曾指出:“要求語感敏鋭,不能單從語感、文字上去揣摩,而要把生活經驗聯繫到語言、文字上去。”

如教學《詠柳》一詩,在學生領略了初春柳條乍綠的美景的基礎上,讓學生去收集其他頌春的名詩名句名篇,利用一節語文課時間,指導學生將教室打扮成春天,然後在其中吟誦春天的佳篇、好詩、妙句,教室裏春意濃濃。在以後的關於春景的習作中,學生自然而然地運用了這一次的積累。通過創設一定的課堂教學氣氛,通過日積月累的詩詞篇章,提供了學生許多親身感悟文字規律和意藴的機會。

《古詩兩首》教學雜談 篇四

⑴ 文章的主旨

本課是兩首古詩,《所見》的大意是:牧童騎在黃牛背上,嘹亮的歌聲在林中迴盪。忽然想要捕捉樹上鳴叫的知了,就馬上停止歌唱,一聲不響地站在了樹下。這首詩寫的是“意欲捕鳴蟬”的情趣。《小池》的大意是:泉眼珍惜地讓泉水悄然流出,倒映在水面的濃密的樹陰喜歡這晴天風光的柔和。嫩綠的荷葉那尖尖的小角剛露出水面,就有蜻蜓飛來落在上頭。這首詩寫的是“小荷才露尖尖角”的情景。兩首古詩從不同側面表現了夏天的情趣。

⑵ 文章結構

《所見》

牧童/騎/黃牛,

歌聲/振/林樾。

意欲/捕/鳴蟬,

忽然/閉口/立。

《小池》

泉眼/無聲/惜/細流,

樹陰/照水/愛/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

早有/蜻蜓/立/上頭。

■ 本課由《所見》《小池》兩首古詩組成。兩首詩均為絕句,詩句內容簡潔,語言通俗淺易,用詞精準凝鍊。內容中情景交融,動靜相宜,好比一個個鏡頭移動交織成兩幅行動逼真,清新秀美的夏天美景圖。從不同側面表現夏天的情趣。教學中應抓住古詩教學的一般規律,挖掘作者的情感和教材的編寫意圖,引導學生反覆誦讀,進面體會詩歌的韻味和美好意境,受到美的感染薰陶。

■ 兩首古詩語言樸實流暢,樸素自然,而又充滿生活情趣的畫面,讀來琅琅上口,在誦讀的同時深感中華民族文化的魅力,從而對古詩產生學習的興趣。

■ 《所見》:詩人先寫小牧童的動態,那高坐牛背、大聲唱歌的派頭,何等散漫、放肆;後寫小牧童的靜態,那屏住呼吸,眼望鳴蟬的神情,又是多麼專注啊!這從動到靜的變化,寫得既突然又自然,把小牧童天真爛漫、好玩多事的形象,刻畫得活靈活現。至於下一步的動靜,小牧童怎樣捕蟬,捕到沒有,詩人沒有寫,留給讀者無限遐想。

■《小池》:詩人用清新活潑的語言,形象地描繪了初夏小荷花池寧靜而又充滿生機的景象,表現了詩人對自然景物的由衷熱愛之情。將蜻蜓擬人化,增添了詩的情趣。

《古詩兩首》教學雜談 篇五

【浙江省諸暨市浣紗國小 陳幼敏】

學習《宿新市徐公店》時,通過讓學生在讀中感悟,在誦中生情,在吟中入境。引導學生自瀆自悟,藉助文字想象詩中的畫面,然後再看圖,感悟圖文相通的地方,啟發學生思考和想象,加深對詩理解和領會。在讀後充分感受這首詩的情趣,激發學生根據圖和詩意展開想象,編一個小故事,進一步加深了對詩的理解。

【北京市宣武區三義裏國小 張 傑】

〖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引導學生運用繪畫法學習古詩〗

在學習《宿新市徐公店》時,教師根據學生對詩句的理解進行板畫,加深學生理解,同時讓學生體會到繪畫法有助於理解古詩,繪畫時要根據自己對每個詞、每句詩的理解來畫。這樣為學生運用繪畫法奠定了基礎。在自學另一首楊萬里詩時,教師引導學生運用繪畫法學習,為方便學生繪畫,教師為學生提供了畫板、精靈畫筆等繪畫軟件,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特長選擇用筆畫,還是用電腦畫,用電腦畫,還可以選擇自己拿手的軟件。教師巡視,加以指導。用電腦畫,學生髮現理解錯誤的地方修改起來更加方便。在修修改改中,讓學生輕鬆的理解古詩,激發興趣。

【江蘇省蘇州市相城區黃橋實驗國小 沈惠勤 徐建青】

〖運用信息技術優化古詩閲讀教學·巧妙運用“激勵庫”創設引發學習興趣的意境〗

把學生引入詩的意境是學習古詩的必備條件和關鍵所在。學生由於閲歷少,不可能自覺將思維觸角伸向遙遠的古代和詩人同呼吸共命運。而現代化教學技術可以通過虛擬再現,從而溝通古今。

在教學《宿新市徐公店》這首古詩時,教者先撇開“背景”從“現在”入手,用“一年四季中,你最喜歡哪個季節的景色”來激發學生直接進入大自然去欣賞景色的高昂情趣,而後巧妙一轉,在“激勵庫”中調出某一季節的景色讓學生在欣賞中猜測揣摩,待學生已經完全進入了欣賞自然的姿態,才將大詩人楊萬里“引出”。這樣學生已經穿通了時光隧道與楊萬里站在了同樣欣賞的位置,這時教者審時度勢説:“面對如此美妙的景色,宋代詩人楊萬里直抒胸臆寫了一首流傳千古的古詩《宿新市徐公店》,同學們想學這首古詩嗎?”這樣讓學生通過真切感受春末初夏圖,既對詩人產生了一種敬佩仰慕之情,又增強了渴求學詩的興趣和慾望 。

【天津市武清區石各莊鎮中學 朱殿祥】

〖我的形象教學法·形象勾勒法〗

形象勾勒法,就是學生在閲讀語言材料之後,在頭腦中將文字符號勾勒成一系列動靜結合的形象,從而完成對語言的感悟與實踐。一般要經過四步:勾靳形象,染上色彩、呈現狀態,使畫面動起來,讓畫面更鮮明、更逼真。

如學習楊萬里的《宿新市徐公店》“籬落疏疏一徑深,樹頭花落未成陰。兒童急走追黃蝶,飛入菜花無處尋”一詩,可先讓學生在頭腦中放映;籬笆,小路,樹枝,樹葉,樹花,菜花、蝴蝶等靜態形象,然後着染上色彩、呈現狀態;稀疏的籬笆,伸向遠方幽靜的小路,樹枝上綠色的枝葉,粉色的花,黃色的蝴蝶,綠色的樹葉上拋散的黃花。第三,讓畫面動起來:樹花在微風中從枝頭上,從菜葉間像仙女一樣飄飄然落下,兒童在小路上,於菜花間蹦蹦跳跳地追逐着飛來飛去的黃色蝴蝶。第四,放幾個特寫鏡頭:黃色蝴蝶扇動着輕盈翅膀,飛入茂密的花叢,鮮明的菜花上帶着花粉的花蕊。這樣學生在大腦中就構建起了農村田園色彩鮮明,情態逼真的形象系列,從而達到領悟詩句語言之目的,使學生產生對詩人所描畫的農村春夏之交菜花盛開,兒童追捕黃蝶的田園生活的喜愛之情。

【江西省峽江縣水邊鎮湖州國小 曾洪根】

〖導學古詩“五步”談·第四步,畫〗

畫,就是學生根據詩的大意,作寫意畫。這一步要啟發學生展開想象,讓詩的意境在學生頭腦中形成一幅完整的鮮明的圖畫。學生可以根據自己對詩的理解,根據自己繪畫的技巧,用不同的表現手法繪出詩的意境。

如教學《宿新市徐公店》一詩,在作畫時,對“兒童急走追黃蝶,飛入菜花無處尋”兩句的處理就有不同的意見。有的説:“要畫蝴蝶,不畫蝴蝶怎麼説明‘兒童急走追黃蝶’呢?”有的説:“不要畫蝴蝶,詩中已經説了‘飛入菜花無處尋’。”有的説:“‘飛入菜花無處尋’是因為菜花是黃的,蝴蝶也是黃的,分辨不出哪是黃蝶哪是菜花,蝴蝶還是要畫的,不過要畫在菜花叢中。”有的説:“蝴蝶最好被菜花遮住一部分,露出一點翅膀,就更有意思了,也才能表現‘飛入菜花’的‘入’的含義。”通過繪畫,學生很快就理解了詩意。

【湖南省長沙市芙蓉區大同國小 李 奕】

〖精彩源於生成·生成源於自學活動〗

學生的課堂自學活動其實就是學生自主吸納信息並進行加工的過程,每個學生都是鮮活的生命個體,相同的信息在不同的個體中加工的起點、方式不一樣,建構的結果也自然不同,這就會有多姿多彩的生成狀態:

我在教學古詩《宿新市徐公店》時,引導學生初讀自學,可謂妙趣橫生:

師:小朋友們,今天我給你們帶來一首有趣的故事,想讀嗎?(想讀)請你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一讀,並猜一猜詩的內容。

師:小朋友們,今天我給你們帶來一首有趣的故事,想讀嗎?(想讀)請你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一讀,並猜一猜詩的內容。

師:誰來説説自己的見解。

生:我想“宿新市”是一個城市吧,就像我們長沙市一樣。

生:“籬落”是梨子落下來的意思,“籬”字詩人寫錯了吧。

生:“一徑深”是不是説“一斤深”呢?

“宿新市”是一個城市吧,就像我們長沙市一樣。“籬落”是梨子落下來的意思,“籬”字詩人寫錯了吧。“一徑深”是不是説“一斤深”呢──學生自學的成果真是妙趣橫生,讓人忍俊不禁啊!這裏有許多的生成點,使我課前不曾想到的,我便從這裏開始重新把握、重新組織自己的教法,抓住這些生成點讓學生通過看圖、猜讀、小組討論來讀懂詩歌。

《古詩兩首》教學雜談 篇六

【江蘇省江都市江都鎮中心國小 李新梅】

〖改、創詩文,培養創作愛好〗

在學生學習了古詩,對其形式、意境、構思等知識有了一定的瞭解後,教師再加以適當的點撥、誘導,觸發學生的靈感,讓他們學習詩中的寫作手法,對古詩進行改寫。例如,一位老師在《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一詩教學的最後,進行這樣的啟發:詩中送別的場面是如此感人,在我們的生活中也會遇到離別的場面,同學轉學、親人遠行……在依依惜別之時,大家一定會有許多心裏話想説,讓我們都來學學作者,把心裏的話寫成一首送別詩,贈給自己最不捨的人。學生頓時靈感被激發,躍躍欲試,寫出了一篇篇雖然稚嫩但非常真摯的短文。

【陝西省漢中市陝飛第一國小 張秋峯】

〖創設情境,品讀詩韻〗

在教學中,教師可以為學生努力創設一個情境,將作者的情感轉化成學生的情感,使學生從旁觀者的角色轉為當事人的角色。這就讓學生進入詩人的內心世界,去體會詩人的情感。

這種情境的創設,是根據教學的實際需要,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徵,運用一定的手段進行情境復現,以達到形象地反映事物的特點。因為情境創設就是讓學生進入模擬情境的場境,通過眼前的形象和實際感受,聯繫已積累的經驗,展開聯想和想象,從而使情境豐富和逼真。同時,模擬情境,只需要相似而以,在教學中運用時就顯得簡便易行。

例如在教學《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中,待學生初步理解詩句後,教師為學生創設一個送別情景。教師出示一幅景象:浩蕩的江水,孤帆漸行漸遠,即將消失在水天相接之處。此刻你就是站在江邊的詩人李白,你的好朋友孟浩然就要和你分別了。你們不能再在一起談古論今、吟詩作賦了,不能再在一起痛飲美酒、暢敍友情了。你久久地佇立在江邊遙望那一葉孤帆,難道此情此境你不想對老朋友説些什麼嗎?教師的這一情境的創設,一下子就觸動了學生的心靈,使我們的學生漸漸進入意境。這時,老師在讓學生深情地吟誦詩句,表達那種難捨難分的情感。此時的學生彷彿已不是學習者,朗讀者,而是那黃鶴樓下江邊的李白,他們的心完全沉寢在古詩描繪的意境中,真正體會到了詩人與朋友之間的濃厚情誼。這就是情到深處聲自露,學生在朗讀詩句時,一下子就抓住了詩韻。

【江西省貴溪市冶煉廠國小 饒春梅】

〖音樂感受意境法〗

音樂是開啟人們感情閘門的鑰匙。古詩中有不少本身就是廣為流傳的千古絕唱,詩與音樂有着密不可分的必然聯繫,在教學中把複雜多變的情感與悦耳動聽的音律溝通起來,儘可能地將古詩中的“情”化為可作用聽覺的清律,有利於學生披文入境,感受語言文字的精妙。

如教學李白的《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這首送別詩時,詩人與故友的離情別緒,完全寓於天水一色的景色之中。在教學中我選用了與所教古詩的詩意相協調的古箏樂曲《送別》,那舒緩、輕悠的旋律撥動了學生的心絃,喚起了學生豐富的想象,使他們如聞其聲,如臨其境。那深情的樂曲很自然地將學生帶入一千多年前的長江之濱,黃鶴樓下,他們彷彿看到一代詩仙李白與老友握手話別後,一直佇立江邊,久久不肯離去,雖然船帆的影子已消失在天水之間……

【福建省龍巖市永定縣坎市學區秀山國小 楊任窮】

讓課堂體現和偕的互動,倡導自主,合作的學習方式,師生互動中,營造自主學習氛圍。創設良好的自主合作的氛圍。如:在古詩《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教學中,從三方面為學生創造、展示個性的空間:通過朗讀,展示理解個性;通過畫畫展示想象個性;通過觀看課件演示,想象詩的意境,再聯繫生活實際,詩情畫意結合,展示創造的個性。

【廣東省廣州市荔灣區華僑國小 董沛弟】

〖聲隨情動情最真〗

創設情境,將作者的情感轉化成學生的情感,設法使學生從旁觀者的角色轉為當事人的角色,讓學生進入作者的內心世界,去體會作者的情感,此時讀出的情是最真的,理解得也是最透徹的。

如我在《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教學時,當學生初步理解詩句後,我出示課件,此時展現在學生眼前的是這樣一副景象:浩蕩的江水,孤帆漸遠,即將消失在水天相接之處。我説:“此刻,你就是站在江邊的大詩人李白,你的好朋友孟浩然就要和你分別了,你久久的佇立江邊,遙望那一葉孤帆,不想對老朋友説些什麼嗎?”學生説得滔滔不絕,漸漸進入意境。我又説:“真是難捨難分啊!所以,李白深情地吟誦詩句,以表離別之情。詩仙李白,此刻,你就通過吟誦詩句來表達情感吧!”學生一個個爭着朗讀,讀得投入,讀得動情。一位學生讀“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時,越讀越輕,越讀越慢,到最後幾個字,只留有微弱但還清晰的聲音,那種難捨難分的情感表達得淋漓盡致。

學生在吟誦中所表達的是自己的真情,所以朗讀時的聲音、氣息,和諧地融入他們發自內心的情感中,這是內心情感的自然外化。所以,激發學生的情感,讓他們的情感真正融入到讀中,在讀中理解,在讀中感悟,有效地理解和吸收課文語言,從而達到優化閲讀教學的效果。

【上海市閔行區黃浦一中心世博國小 郭紅君】

〖聯繫課文內容,補充積累素材,鞏固自主積累的習慣〗

在課堂教學中適當補充與課文內容相關聯的素材,既有利於學生更好地理解,也有利豐富學生的語言積累。

如教學《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一課,在學生朗讀、感悟、理解這首詩後,我們可適時推出《贈汪倫》、《送元二使安西》等系列的送別詩,並引導背誦名句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等。這樣,聯繫課文內容積累下來的語言材料,學生印象深刻,感覺真切。積累多了,學生作文時就易於信手拈來,文思泉湧。

【江蘇省淮安市漣水縣實驗國小 周 豔】

〖作業內容〗

讓學生設計:學生之間存在差異性,我讓學生自己做主,自由安排作業內容,自我設計作業形式,使作業成為點綴學生學習生活的一道絢麗的風景,展示“紅杏出牆”的個性。

如教學古詩《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課後學生選擇了各自喜好的作業方式重現詩歌:

1、畫:為詩配一幅插圖;

2、唱:加上一段熟悉的旋律,把全詩唱出來;

3、演:小組合作,根據詩意表演一幕小話劇。

學生用自主型作業進一步驗證了馬克思主義的觀念,共性寓於個性之中,忽視個性其實也就消滅了個性,抓住了個性也就抓住了共性。

【廣東省佛山市南海區大瀝實驗國小 周錦萍】

詩歌語句凝練,講求意境。領會意境是詩歌教學中的一大難點,在教學可提供背景音樂創設出與教學內容恰切的意境,再輔以巧妙的點撥以達到事倍功半的的效果。如在教學《送元二使安西》等表現離愁別緒的詩歌時,生活在通訊設備發達的今天的學生很難理解古人一旦分離,便是“此去經年”的生離死別。課上,我一邊播放如泣如訴的音樂,一邊講述當時的時代背景,學生自然地被帶入了那久遠而神祕的年代,融入詩歌獨特的意境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