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晏子使楚》教學反思精品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3.09W

《晏子使楚》教學反思精品多篇

《晏子使楚》教學反思 篇一

人教版五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第11課《晏子使楚》講述了春秋末期,齊國大夫晏子出使楚國,楚王三次侮辱晏子,想顯擺楚國威風,晏子巧妙回擊,維護了自己和國家尊嚴的故事。本人執教本課第二課時,根據新課標對高年段“閲讀敍事性作品,瞭解事件梗概,能簡單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場景、人物、細節,説出自己的感受”的要求、單元目標“感受表達的藝術,蒐集、積累用得精妙的語言,並學習用得體的語言進行表達”以及課後問題為依據,確定教學目標為:1.聽寫“侮辱、矮小、規矩、柑橘、盜賊”等詞語,並結合以上詞語説一説故事主要內容。2.在正確、流利朗讀課文的基礎上,通過繪聲繪色朗誦表現人物情感,並説出人物語言的言外之意,體會晏子機智應對、不卑不亢的外交家風範。3.聯繫課外資料,運用話語的言外之意學會得體表達。

為了達到以上教學目標,我努力做到以下三點:

一、扣讀導悟,讀懂話語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顯然,“讀”是國小語文教學的核心和靈魂,創設情境激發學生朗讀興趣,繪聲繪色的朗讀增強學生的情感體驗。在學習楚王與晏子的第二次和第三次交鋒中,我先讓學生默讀課文並畫出人物的話語,其次引導學生以提示語為抓手關注人物説話時的動作、神態和心理,通過繪聲繪色的朗讀揣摩人物説話的不同語氣,體會人物的情感與想法,為下一步的分析晏子話語做鋪墊。如:學習楚王和晏子第二次交鋒的文段,我先請一位學生讀楚王的話語“難道齊國沒有人了嗎?”,隨後引導其發現楚王説話時的動作“瞅”和“冷笑”,並在老師引導下讓學生正確做出“瞅”和“冷笑”的動作,最後加上動作再讀楚王的話語“難道齊國沒有人了嗎?”。學生對於演繹性的朗讀躍躍欲試,由一位學生的朗讀帶動全班學生的朗讀,加上動作和神態的演繹,再追問學生“楚王,你看見晏子時心裏是怎麼想的?”“楚王們”紛紛答道“我瞧不起晏子。”、“我想給晏子一個下馬威。”、“我想給點顏色晏子看。”等等。

由此可見,扣讀導悟,是藝術性地融合學生的思維、想象等心理活動進行朗讀,通過繪聲繪色的朗讀揣摩人物説話的語氣,體會人物的情感,進一步加深對人物話語的理解,更進一步促進文本語言的內化。

二、推理分析,理解精妙

在情感朗誦的基礎上,重點研讀楚王和晏子的第二次交鋒,運用三段論分析晏子話語的言外之意以及通過刪減對話作比較讓學生了解晏子話語的精妙之處。如:在楚王和晏子的第二次交鋒中有三次對話,當楚王問“難道齊國沒有人了嗎?”,為什麼晏子不直接回答“敝國有個規矩:訪問上等的國家,就派上等人去;訪問下等的國家,就派下等人去。我最不中用,所以派到這兒來了。”?在課堂上,大部分學生能夠知道晏子回答這話會惹楚王生氣,但讀不懂晏子説話的應對策略。這時,我點撥學生關注到“難道齊國沒有人了嗎?”和“我國首都臨淄住滿了人”兩句話中的“人”的含義是否相同?學生立刻意識到這兩個“人”的含義不同,楚王的“人”指人才,晏子的“人”指生命個體。繼而,我引導學生思考晏子為什麼答非所問,這個問題學生一時答不上來也沒有關係,只要再往下看答案就不言而喻了。學生很快找到“裝着很為難的樣子”,我追問“晏子為什麼要裝着很為難的樣子”,個別學生能夠説出“晏子接下來要説的話會令楚王生氣,’裝着很為難的樣子’是為了得到楚王的赦免。”話語一出,學生們恍然大悟,晏子的“答非所問”和“裝着很為難的樣子”都是在設計圈套,為引出最後一段話做準備,所以晏子話語的精妙之處為順水推舟,設計圈套請君入甕。

三、拓展延伸,學以致用

《晏子使楚》文中晏子精妙語言的魅力和語言表達的藝術令人歎為觀止,若學生的習得僅限於理解與感悟,便成了走馬觀花。國小語文課程是一門關於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這就意味着,國小語文教學其最終歸宿是指向於語言文字運用。因此,在學習完課文後,我聯繫課外資料先讓學生閲讀材料一,嘗試分析理解商人與蕭伯納的言外之意。

材料一:有一次,瘦削的蕭伯納遇到一位大腹便便的商人。商人想借機奚落他,便説:“人們看見你,就知道世界上現在正在鬧饑荒。”蕭伯納不慌不忙地予以回擊,説:“人們看見你,就知道鬧饑荒的原因了。”

商人言外之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蕭伯納言外之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基本學會分析理解言外之意後,激發學生的逆向思維引導學生嘗試運用話語的言外之意學會得體表達,學生閲讀材料二並完成填空,再次感受語言藝術的魅力。

材料二:一次,蕭伯納正在一條狹窄的路上行走,遇到一個對他不滿的同行,那人想侮辱他,對他説:“我從不給傻瓜讓路的”蕭伯納答道:“__________________。”

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學生在文本中習得晏子語言之精妙,從而內化成學生自己的語言表達能力並運用到生活實際中。

正所謂“教學相長”,在課堂中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既是相輔相成,又是互為碰撞。針對現實課堂中的教與學,我對本課做出了以下的教學分析與重構:

一、基於學情,刪繁就簡

在研讀晏子話語時,分別採用三段論與類比推理分析“敝國有個規矩:訪問上等的國家,就派上等人去;訪問下等的國家,就派下等人去。我最不中用,所以派到這兒來了。”和“大王怎麼不知道哇?淮南的柑橘,又大又甜。可是橘樹一種到淮北,就只能結又小又苦的枳,還不是因為水土不同嗎?同樣道理,齊國人在齊國安居樂業,好好地勞動,一到楚國,就做起盜賊來了,也許是兩國的水土不同吧。”兩段話語。課堂中的表現,前者是學生的無言以對,後者是老師的蒼白呈現。無論是三段論還是類比推理對於學生的思維要求非常高,學生通過情感朗讀基本可以理解話語的言外之意,但是用三段論和類比推理去分析話語的言外之意,便顯得疊牀架屋了。

研讀“敝國有個規矩:訪問上等的國家,就派上等人去;訪問下等的國家,就派下等人去。我最不中用,所以派到這兒來了。”時,可以通過填空補白理解晏子的言外之意,即“因為我最不重用,所以是_____人。因為_____訪問_____國,所以楚國是_____國。”

研讀“大王怎麼不知道哇?淮南的柑橘,又大又甜。可是橘樹一種到淮北,就只能結又小又苦的枳,還不是因為水土不同嗎?同樣道理,齊國人在齊國安居樂業,好好地勞動,一到楚國,就做起盜賊來了,也許是兩國的水土不同吧。”時,可與“齊國人在齊國安居樂業,好好地勞動,一到楚國,就做起盜賊來了,也許是兩國的水土不同吧。”作比較引導學生理解晏子舉例柑橘的用處在於委婉表達和增強説服力。

二、定準目標,一語中的

眾所周知,本課教學研讀重點是晏子話語的精妙之處,而我的課堂引導學生研讀晏子話語的精妙之處止步於晏子説話的應對策略(即怎麼説),沒有更進一步點破為什麼這麼説——即語言的委婉。

在學習完楚王與晏子三次交鋒後,可對晏子三次的話語進行小結。結合歷史背景,明確晏子出使楚王的目的。可將晏子文本中的話語與言外之意的話語作比較,追問學生“晏子為什麼這樣子説話,而不直接説?”引導學生明白晏子採用直接的方式説,不但得罪楚王而達不到出使的目的,而且還會招來殺身之禍,百害而無一利。然而,晏子委婉的語言,既不得罪楚王,又讓楚王感受到他的厲害,所以不得不一次次妥協,最後不敢不尊重晏子。因此,晏子話語真正的精妙之處是語言的委婉,教學目標3更準確表達為:聯繫課外資料,學會用委婉的語言得體表達。加之聯繫課外資料拓展練習用委婉的語言得體表達,聯繫生活,學以致用,更顯得順理成章。

《晏子使楚》教學反思 篇二

《晏子使楚》是一篇歷史故事,講的是春秋時期齊國的晏子出使楚國,楚王想侮辱晏子,晏子以自己的聰明才智,針鋒相對,反駁了楚王,維護了國家尊嚴的事。由“進城門”、“見楚王”、“赴酒席”三個小故事組成。三個小故事的記敍方法基本一致,都是先寫楚王想侮辱晏子,再是寫晏子智鬥楚王,最後寫楚王只好認輸。

在教學這節課之後,我有以下幾點感受:

一、由於本篇課文故事性強,讀來使人很受感染,枯燥的讀背,學生肯定要喪失興趣,他們喜歡新奇事物,喜歡展示自我。

為了使本節課發揮最大效益,課前我鼓勵學生練習排課本劇,把枯燥的説教與乏味的朗讀轉化為生活場景,這樣我想更易於被學生所理解、所接納。加之表演又是孩子喜歡的節目,為了演好角色,學生就必須主動去讀課文,揣摩人物的心理,設計符合人物身份的的動作。在今天的課堂上,我選取有利時機鼓勵學生展示自己,同學們的合作是非常成功的,在合作過程中,同學們能開動腦筋,扮演自己喜歡的角色,這是我始料未及的。當時我真感覺自己是課堂上最幸福的人,同時我又有一個念頭從腦海中閃過:讓課本劇成為了語文教學的延伸。

同時,課本劇的展示,會很自然地幫助學生接受課文中所藴含的教育意義。從而達到讓學生進行自我教育的目的。蘇霍姆林斯基説:“讓學生進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再者,這對於表演的學生來説,既是對文本深度理解和接受的過程,又是他們思維發展、交際能力提升的過程,更是他們感受語言魅力的過程。而對於觀看的學生來説,他們雖然不敢直接參與表演,但在觀看時他們肯定也會受到感染,產生一些新的思考:“這個環節如果讓我來演,我會……”而這個過程,就是一個創造的過程,一個讓文本意藴躍進的過程。以上這些,在本節課中我和學生一起成長,做到了,所以我很欣慰!

二、開放學生的學習空間。本課教學能放開讓學生自讀自悟,給學生交流討論,獨立思考,合作學習的時間,培養了學生良好的讀書習慣。

當然,這節課也存在着不少的不足:

第一、引導學生讀書不夠,沒有通過讀書,感受晏子的智慧。只有當學生入情入境地朗讀,才能真正感受晏子語言的妙處。

第二、在同學們表演課本劇的過程當中,對學生的點評不夠。

第三、由於時間緊,學生們小組活動的時間太少,沒有讓學生們放開手腳,如果讓每個學生先在小組內展示一下,再評選出優秀向全班展示彙報,這樣會更體現出教學中的民主,在以後的教學中,我一定會注意這點。

第四,由於課堂時控觀念不強(這是自己以往教學中的“老病”),因而對於課文中的一些寫作方法,如首尾呼應,晏子語言的嚴密推理等;寫作順序,如事情發展的順序寫指導不夠,這是最遺憾的地方。

總之,反思這節課,今後我應該做的工作還有很多:

1、不斷學習,積累、總結經驗,讓自己的課堂更豐滿;

2、優化教學目標,將教學目標落到實處。力求做到:讓學生一課一得;

3、注重學生的朗讀訓練,讓學生在朗讀中體會情感,形成語感,積累語言,並將積累的語言運用到習作中。

《晏子使楚》教學反思 篇三

《晏子使楚》是一篇歷史故事,講的是春秋時期齊國的晏子出使楚國,楚王想侮辱晏子,晏子以自己的聰明才智,針鋒相對,反駁了楚王,維護了國家尊嚴的事。由“進城門”、“見楚王”、“赴酒席”三個小故事組成。三個小故事的記敍方法基本一致,都是先寫楚王想侮辱晏子,再是寫晏子智鬥楚王,最後寫楚王只好認輸。

在教學這節課之後,我有以下幾點感受:

一、由於本篇課文故事性強,讀來使人很受感染。在今天的課堂上,我選取有利時機鼓勵學生展示自己,同學們的合作是非常成功的,在合作過程中,同學們能開動腦筋,讀自己喜歡的角色,這是我始料未及的'。

二、開放學生的學習空間。本課教學能放開讓學生自讀自悟,給學生交流討論,獨立思考,合作學習的時間,培養了學生良好的讀書習慣。

當然,這節課也存在着不少的不足:

第一,引導學生讀書不夠,通過讀書,感受到晏子的智慧。當學生真正感受到晏子語言的妙處時,讀起來一定是津津有味,愛不釋手,越讀越想讀。

第二,在教學中,沒有放手讓學生去閲讀,讀中深刻感悟課文所藴含的思想,進而更深入地瞭解不同人物是內心世界,學習作者對人物個性化的描寫。

第三,由於時間緊,學生們小組活動的時間太少,沒有讓學生們放開手腳,如果讓每個學生先在小組內展示一下,再評選出優秀向全班展示彙報,這樣會更體現出教學中的民主。在以後的教學中,我一定會注意這點。

第四,由於課堂時控觀念不強,因而對於課文的延伸沒來及展現,讓學生的小練筆,以及課本劇的表演都只能當做課後的作業,讓學生課後完成,這是最遺憾的地方。

總之,反思這節課,今後我應該做的工作還有很多:

1、不斷學習,積累、總結經驗,讓自己的課堂更豐滿;

2、注重學生的朗讀訓練,讓學生在朗讀中體會情感,形成語感,積累語言,並將積累的語言運用到習作中。

《晏子使楚》教學反思 篇四

《晏子使楚》是一篇很經典的文章,文章篇幅不長,主要描寫了楚王先後三次侮辱晏子,晏子以自己的聰明才智,挫敗楚王,維護國家尊嚴。課文最大的特點是邏輯結構嚴密,晏子三次反駁楚王的話,有着嚴密的邏輯關係。

聽了這節語文課《晏子使楚》,給了我很深的印象,產生了想評一下的想法:

一、營造對話情境吸引學生走入課文

課堂是學生學習的陣地,學生才是課堂的主人,課堂上老師儘量把時間交給學生,通過自主學習,交流等教學環節的設計,調動每一個學生的積極性,讓大家更多地參與。如:在學習每一個小故事時,老師先給了學生明確的任務,讓學生圍繞問題進行充分的自主學習,在自主學習的基礎上,讓學生與同桌討論交流,最後再進行全班的交流研討。正因為讓學生經歷了這樣的學習過程,學生對本課中富有較強邏輯思維能力的句子能輕鬆地理解。本課教學能放開讓學生自讀自悟,最大限度地還給學生較多交流討論時間,獨立思考,自由發表自己的見解。即最大限度地擴大了學生的參與面,最大限度地把學習自主權還給了學生,提高了學生在課堂上的收益,又增強了他們的自信心。表面上是簡單的話語,是師生間的交融談話,實質上體現了教師對於學生的尊重,無形中拉進了師生間的距離,使課堂的氣氛更為和諧,激發了學生繼續學習的興趣。

二、板書清晰而有條理。

老師根據本課的特點,確定了自己本次教學活動的主題,即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圍繞課文主題,劉老師在設計中除了讓學生充分自主學習外還巧妙引導學生。劉老師在板書設計上也別具匠心,教師根據學生的理解及時有條理地記錄學生所感悟的要點,這既顯現出了學生對於晏子所説之話的邏輯推理過程,也就是學生對晏子所説之話的邏輯思維過程。更值得一提的是教師的板書,不是為板書而板書,課中教師在學生學習完了三個小故事後,又引導學生觀察比較板書,引導學生從板書中發現小祕密:“三個只好”①、進城前,只好打開城門。②、初次見面,只好陪笑。③、酒席上,只好賠不是。即楚王對晏子的三次侮辱都是失敗而告終。

課堂上,老師開放學生的學習空間,把説的時間還給學生,並創設情境吸引學生自主走入課文,在一系列動態的思維活動中,提高了學生對語言的感悟能力,培養了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

這節課教學形式新穎,學生興趣濃厚,課堂氣氛活躍。但讓人覺得遺憾的是教師在引導學生體會晏子的話時,學生有了充分的理解與思考,在交流時教師最好能讓學生展示自己的思維過程,即自己是怎樣體會出晏子説話的意思的。其次是最後能否設計一個“你會怎樣誇晏子”的活動,讓學生説出對晏子的評價。

《晏子使楚》教學反思 篇五

晏子是春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和外交家,當過齊國宰相。課文記敍了晏子出使楚國時,智鬥楚王、維護齊國尊嚴的三個小故事。

晏子出使楚國,受到楚王三次侮辱,但他運用自己智慧,進行了超凡脱俗的爭辯,不但維護了自己和祖國的尊嚴,反而將了楚王一軍,得到了楚王的尊重。

在教學中,晏子的爭辯不應用嘴巴或書本傳授給學生,而應創設情景,提出問題,讓學生設身處地地去思考,去爭論。讓學生嘗試着像晏子那樣思考,像晏子那樣去回答難題,然後再讀課文,這樣就大大刺激了學生讀課文的興趣,在讀課文的過程中為自己的觀點尋找論據,進行邏輯思考。

本文記敍語言簡潔生動,通過對話展開情節,刻畫人物,雙方辯詞的鋒芒,都表現得準確而生動,恰當地體現了人物的身份特徵。我在教學中,對於晏子的語言分析得較為細緻,對楚王的語言和神態卻沒怎麼顧及到,這是做得不足的地方。文中楚王的話不多,多為設問口氣,從“楚王見到了晏子,冷笑一聲説:‘難道齊國沒有人了嗎?’”能體會到楚王的目空一切、傲慢無禮。“既然有這麼多人,為什麼打發你來呢?”其中“打發”一詞,可以看出楚王對晏子的不尊重。後來,他又藉故侮辱齊國,笑嘻嘻地對晏子説:“齊國人怎麼這樣沒出息,幹這種事情?再一次向人們展示了一個目空一切、傲慢無禮的楚王形象。在教學中要引導學生細細品味。

學完課文之後,讓學生分角色朗讀,演課本劇,體驗課文內容,使更多的學生獲得展示自己的機會。

《晏子使楚》教學反思 篇六

課堂秩序

今天進行《晏子使楚》的第二環節——精讀感悟。學生準備得很充分,發言很積極,展示的慾望太強了。小組展示自己的學習成果後,糾錯的學生爭先恐後地為展示的學生糾錯。糾錯的熱情非常高,耽誤了不少時間。下午,我先向學生強調,傾聽時要着重傾聽別人的表達內容和表達方式。本以為提出這個要求後,會有許多學生不再這麼積極,沒想到,仍然有不少人搶着點評別人的優點。秩序還是有些亂。怎麼辦?

課堂深度

下午繼續交流對課文的體會時,崔傳浩談了自己對“南橘北枳”的理解。這時,他對課文中的“水土”一詞出現了誤讀。晏子説:“大王您怎麼不知道哇?淮南的柑橘,又大又甜。可是橘樹一種到淮北,就只能結又小又苦的枳,還不是因為水土不同嗎?同樣的道理,齊國人在齊國能安居樂業,好好地勞動,一到楚國,就做起盜賊來了,也許是兩國的水土不同吧。”崔傳浩在解讀第二個“水土”時沒有進行細緻的分析,而是直接照搬了晏子的話,感覺齊國人百姓一到楚國,就做起盜賊來了,是因為水土不同的緣故。

這也算是課堂生成吧。我當即問了學生一個問題:“齊國人在齊國能安居樂業,到了楚國,就做起盜賊來了,是像南橘北枳那樣,因為‘水土’不同嗎?”顯然,人的變化不是因為“水土”,那麼,晏子想説什麼呢?我提示學生,“水土”是一語相關,晏子真正想説的是什麼呢?學生思考了一會兒後,李詩音站起來説,晏子的話是指楚王把楚國治理的不好,讓不良的社會風氣吹進來了。雖然她的表達不是非常準確,但是説出了大概意思。此時,學生都已明白,晏子第二次説的“水土不同”暗指楚王沒把楚國治理好,導致社會風氣不好,齊國人到了楚國才做起了盜賊。學生理解到這裏,都已知道晏子在回擊楚王了。我又追問了一個問題:“晏子為什麼不直接回擊楚王,非要打個比方,用南橘北枳,水土不同迂迴地回擊楚王呢?

此時,沒有任何提示,學生想啊想啊,居然從幾個角度來談這個問題。第一個觀點:晏子是客,楚王是主,晏子來到楚國的地盤上,理應客氣一些。第二個觀點:晏子是大夫,而楚王是一國之君,臣對君説話應該有禮貌。第三個觀點:晏子出使楚國,萬一把楚王惹惱了,楚王可能會令人把他拖出去斬了。第四個觀點:晏子如果不委婉,而是與楚王針鋒相對,可能會引發兩國之間的戰爭。那樣的話,可能會造成生靈塗炭、兩敗俱傷。晏子是從大局着想的。第五個觀點:第二自然段已經説了,齊王派晏子訪問楚國。既然是“訪問”,就是要建立友好關係,如果晏子直接回擊楚王,讓楚王很憤怒,兩國的關係就僵了。

交流到此處,我給了學生晏子使楚的背景:齊王派晏子使楚,是為了與楚國結盟,準備聯合抗秦。因此,晏子出使楚國是有使命的。聽了晏子使楚的背景,大家更理解晏子為什麼要委婉地回擊楚王了。可是,這時又有學生提出質疑:既然怕惹惱了楚王,可以什麼都不説呀。不管楚王怎麼侮辱他,晏子可以不吭聲,可以示弱。學生立刻有人反對,認為如果晏子一味地忍讓也不對。這樣會讓楚王看不起,還談什麼結盟呢?討論到此時,學生髮現,晏子既要委婉地回擊楚王,以維護自己和齊國的尊嚴,還要給楚王留有餘地,留着面子,不至於撕破臉,讓楚王認識到齊國的強大,只有與齊國聯手,兩個國家才更安全。

和學生談到這裏,所有人都感受到晏子掌握談話的分寸是極難的,正因為如此,才體現出晏子語言的巧妙與智慧。

今天的課給我留下許多遺憾,也讓我反思了許多,發現了許多亟待解決的問題:秩序、導向、理性、深度。

《晏子使楚》教學反思 篇七

《晏子使楚》這篇課文主要寫了春秋時期齊國的晏子出使楚國,楚王依仗國勢強盛侮辱晏子,而晏子以他自己的聰明才智,運用了針鋒相對、將計就計、順水推舟等高明的計策,一一加以反駁,維護了個人和國家的尊嚴。讀來膾炙人口,令人回味無窮,發人深省。

從學生學情來看,《晏子使楚》是一篇歷史故事,雖然離我們已經有2500年的歷史,離學生的生活實際較遙遠,但是學生對歷史故事還是比較有興趣的。文章中的思辯之美,仍給我們留下了親切自然的感覺。但本課的學習光是興趣是不夠的,學生感興趣的僅是精彩的故事情節,卻忽略了對句子、詞語的深刻解讀。對10歲的孩子來説,故事深遠的歷史背景、人物性格的特徵卻不好把握和理解。因此,我在課前精心設計了資料交流的環節,讓學生對晏子所處的歷史背景,關於晏子其人的各種情況作一些瞭解。學生的交流也是一個相互補充、相互促進提高的過程。從課堂上學生交流的情況看,學生收集的資料還是比較全面的,這為後面深入學習課文打下了基礎。

本學期,我們教研組着重對朗讀感悟型的課型展開研究。在這堂課上,我們對朗讀的設計是這樣考慮的。首先,通過初讀課文,讓學生從整體上了解課文的主要內容,理清文章脈絡。後直奔課文重點──晏子三次反擊侮辱的過程。在教學晏子三次反擊侮辱的過程中不能平均使用力量,要讓學生在學會學習方法的過程中,給學生創造一個自主、合作、討論的學習空間。找出三次反駁的話後,對三次的交鋒的處理是有層次的。通過第一次交鋒重點抓對句子的理解,第二次有側重地抓住人物的語言、動作、神態,第三次抓住對典故“橘生淮南則為橘,橘生淮北則為櫛”的理解來深入感悟人物的智慧。

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內容,體會人物的內心情感世界,使學生與文本對話,從而在閲讀課文後有所領悟,可以讓學生通過自己的閲讀理解進行朗讀。對人物的對話,要讓學生反覆地朗讀,在朗讀中有所感悟和表現。為了讓學生能很好地體會到楚王的蠻橫霸道、盛氣凌人,體會晏子的沉着睿智,又針鋒相對不受侮辱的人物特點,教師只有認真地引導學生細讀人物的語言及前面的提示語,才能很好地感悟到人物內心精神脈動,將句子的含義挖深挖透,理解文中話中有話,讀出文字背後的東西。

上完課後,我進行了反思。我覺得在本堂課上,自己存在的問題還真不少。首先,在多媒體的製作過程中,由於自己的不細心(媒體上個別文字辭不達意)造成了學生閲讀、理解上的障礙。作為為教學服務的輔助手段,沒有達到它應有的作用。其次,在讓學生找出晏子三次反駁的內容之後,就讓學生談自己的感觸,交流感想,顯然為時過早。因為學生對課文只是初步瞭解,還未對課文進行深入地朗讀和感悟,這個問題對孩子們來説,的確頗具難度。當然,在不同的閲讀層面上也可以讓學生談出相應的感觸或感受來,但是必然不夠有深度。所以如何讓學生在朗讀中感悟,通過感悟再來朗讀課文,是我們今後在教學中值得繼續研究的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