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彝族傳統節日(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1.52W

彝族傳統節日(多篇)

彝族傳統節日 篇一

1.花臉節:

花臉節流傳於丘北縣境內,於每年農曆二月初八舉行,歷時3天。節日期間,凡彝家村寨男女青年均歡聚一堂,殺豬宰雞,備辦酒肉飯菜,先敬神靈,再以最好的酒肉請老人先吃,爾後眾人才團團圍坐,互相敬酒、吃肉。飯後,就到村頭寨尾,用墨汁、鍋煙灰互相抹臉,一直抹到滿臉滿身見黑,笑夠累夠方休。花臉節即由此得名。抹花臉,除男女青年互相對抹外,其餘的人按年齡、論輩分也相互對抹,認為抹得越黑,抹的人越多,那一年才風調雨順,人畜平安,五穀豐登。節日期間,村民都不準勞動,不準春碓、推磨。

2.火把節:

火把節是彝族的隆重節日,除富寧縣木央一帶白倮人外,境內各地彝族均隆重慶祝,以至傳至漢族。據彝族太陽曆説法,農曆六月二十四日是太陽在運行軌道上最正的一天,正午時太陽射到人身上看不到自己的影子,所以把這天當做喜慶的日子。六月是稻穀抽穗、包穀揚花、各種作物接近成熟的季節,也是各種害蟲危害莊稼的時候,所以在這個節日裏要點燃火把除蟲滅害,以保豐收。這天,男女老少都穿上節日盛裝,聚集到指定場地,鬥牛、賽馬、賽歌舞;晚上舉着點燃的火把,男女互相追逐嬉戲,以表示親切和吉祥,也表示用火燒去相互身上的邪魔。此外,舉着火把巡繞住宅周圍、田間地頭以滅蟲除害,然後成羣的人們圍在篝火旁盡情歌舞,通宵達旦。

各支系活動形式及含意有所不同。阿扎從農曆六月二十四日下午至二十六日過2天半,除每天早晚獻祖宗外,第1天祭“蒼龍”,第2天獻“房神”,第3天獻“莊稼神”,有的還到地裏獻“雷神”,祈求保佑。節前每家都砍嫩松樹,並楔A木楔曬乾,製成火把,每天晚上獻祖宗飯時都點燃。晚飯後青年男女彙集空場,耍火把、彈弦子、跳弦舞,精神抖擻。火把打碰聲,愉快的歡笑聲,使村寨一片歡騰。青年人興致越來越高,深夜不散。獻“房神”極嚴肅認真。在房後立祭台,由當家人祭獻,獻物有一小籮玉米,放1.65米麻布或白布、手鐲、戒指;加1碗大米,放1個雞蛋;籮前置1碗清水,3個酒杯。把16.5釐米長的3節松枝、杉松枝和麻慄樹枝用紅、白、綠、藍、青5色布條紮好,同幾根雞毛插在牆上。桌上殺公雞,桌下右邊殺母雞點血燒紙敬獻。相傳古時1對夫婦在火把節期間,為保護小孩,與暗中人房抓小孩的妖魔搏鬥重傷致死,被敬為房神。後代尊崇感激,每逢火把節都要在他們遇難的房後殺雞祭獻。昨科則較簡化,節日當天殺牛分吃。當晚煮糯米飯,按小孩個數煮雞蛋,獻在地上。家長提簸箕拍打念驅鬼詞,後舉火把用松香粒撲撒噴火驅鬼和蚊、蠅等。然後每個小孩分吃1個熟雞蛋,表示1年內不生病,事事如意。近年為保護森林和防止火災,耍火把已不再進行,其餘活動大多如故。

3.草馬節:

草馬節流傳於阿扎支系。阿扎十分敬重陪伴自己祖先尋路長途跋涉遷徙的役馬,並祈求保護莊稼,每年舊曆八月選屬馬或屬鼠日過草馬節。相鄰村寨不選同一天,便於互相走親串戚,相互祝賀節日。這天家家做草馬,插上各色野花,打扮成五顏六色的駿馬;用南瓜葉做成馬籮,裝灶灰和草籽。當晚殺雞先獻祖宗,並塞雞肉和好菜進馬嘴,吃晚飯前放到村西方草叢裏。第二天將花草馬擺在大路兩側,讓眾人蔘觀評價,向優勝者學習。下午全村各户獻過草馬,男女老少都到郊外吃午飯,看誰家吃得好,客人多,得到好評和吉利話。飯後舉行鬥牛活動,評壯牛冠軍,又是一番熱鬧場面。節日裏本村男女和外來客自由玩耍,特別是夜間,唱曲子、吹竹笛、跳弦舞,熱鬧至深夜或次日凌晨始散。

4.二月八

每年農曆二月初八日是巍山彝族人民的年節,節日隆重而熱烈。各村寨都要舉行活動,其中“柵大路”、“祭密枯”是共同的活動。這天,各村寨都要砍些樹枝把進入村寨的各條路口封柵起來,不準外人進入村寨。祭密枯活動在本民族內舉行,並且不準婦女參加。活動過程中,都説彝族話,不講漢語。活動先是叫“地脈”接“密枯”,然後舉行祭祀密枯活動,再由阿畢(彝族宗教人員)和童子以及青壯男人守密枯樹三天三夜,而打歌是各村寨必不可少的活動內容。

彝族人民為什麼要在農曆二月初八日這一天舉行如此隆重、熱烈的活動呢?傳説過去巍山彝族村寨中有位心地善良、樂於助人的老人,名叫密枯,住在離寨子一里外的窩棚裏。有一年二月初八的中午,青壯勞力都下地幹活去了,寨子裏只剩下一些婦女兒童和老人,密枯突然發現兩隻餓虎向寨子裏撲來,老人、孩子危在旦夕。在千鈞一髮之際,密枯老人不顧自身的危險,口中一邊大喊“孩子們快跑!”一邊用隨身帶着的砍刀將路邊的樹枝、刺芭砍倒堆在路上柵封大路,拖延老虎進寨,在精疲力竭時,毫不猶豫地迎着老虎站在大青樹下,將餓虎引向自己。人們從四面八方趕來,老虎被射殺死了,村裏的人得救了,但密枯老人卻倒在血泊中。人們懷着沉痛的心情將密枯老人的屍骨葬在大青樹下。此後,彝族人把大青樹叫做“密枯樹”,“密枯樹”成為密枯老人的化身。彝族過“二月八”的習俗也就一代一代流傳下來。2007年3月27日(農曆二月初九),在巍山召開了“滇川黔桂四省(區)彝文古籍第十二次協作會”,會議確定每年農曆二月初八為中華彝胞共同祭祀南詔大土主的主祭日。

5.密士節

密士是樹神。每年農曆四月初八日,全村殺一頭豬敬獻樹神。祈求樹神降福消災,保佑全村人畜興旺,五穀豐登。

6.沙户比節

“沙户比”為巍山彝語,意為“嘗新麥”,時間在農曆四月中旬。節日這天,家家户户用新麥面和糯米舂餈耙,蘸蜂蜜敬祖,請親戚朋友嘗新,慶賀小春豐收。這一天,嫁出去的女兒要帶上餈耙等禮物回孃家探親。(起名

7.土皇節

土皇節時間為農曆九月中下旬,巍山彝族選擇不屬於家人屬相日的一天晚上舉行送土皇儀式。這一天,人們要用灶灰從主房內屋到面房,再到圈房畫線,院心交叉線為中點,再畫圓,定四個角,形成東西南北中五個方位,分別插上一枝松枝和慄樹枝,中央則插三枝,點香敬茶、米、酒、鹽等食物,並一手抱公雞,一手敲犁頭,口唸“東方甲乙木,西方庚辛金,南方丙丁火,北方壬癸水,中央戊已土,我家在某月某日敬獻土皇”。然後殺一隻雞,在五個方向插上雞尾毛,燒雞尾毛繞五個方位,待雞肉煮熟後再敬獻一次,全家叩首,念“送土皇,保安康,保田地,保地基”的吉利。最後把所有的樹枝和香火送到房後路邊,然後全家聚餐。

8.咱喝戲節

“咱喝戲”巍山彝語為嘗新米飯,時間在每年農曆十月的一天。這一天,人們把收穫的新谷舂成穀米,叫回出嫁的女兒和上門去的兒子以及親友,殺雞嘗新米飯。嘗新米飯時要先祭祖,再敬老人。吃飯時,由一位年長的老人致詞“咱喝戲,戲歐戲,遲尼汗麥萬,納海去以麥多啦”。意為嘗新米,嘗呀嘗,今年豐收了,祈盼明年更豐收。有的彝村還把新米舂成各種花樣的餌塊,着上色,分送給親朋好友和村中的老人品嚐。

彝族的由來 篇二

解放前,彝族被稱為“倮倮”或“夷人”等多種稱呼,解放初被稱為“夷族”。彝族原來自稱“羅倮”,在彝語中“羅”(音)意思是虎,“倮”(音)意思是龍,以兩種代表力量與神祕無畏的動物自稱,意思是説彝族是勇敢和強大的民族,更多意義上反應了彝族人對自己民族的自豪感,但舊社會各民族之間缺乏交流,外人稱彝族人為“倮倮族”有某些侮辱性。

解放以後,國務院開展對各個少數民族名稱的確定工作,毛主席和周恩來在北京會見彝族代表研究討論,在會議上提到以前彝族名稱不統一,其中“夷族”、“倮倮族”都有侮辱性的意思,“夷族”也不好,因為夷原意是外族,大家認為新中國是由兄弟民族組成的大家庭,大家應該平等互愛,更不應該有夷內之分,“夷”不利於民族團結。

毛主席提出了把“夷”字改為“彝”字,他認為鼎彝是宮殿裏放東西的,房子下面有“米”又有系,有吃有穿,代表日子富裕,大家聽了很滿意,一致表示贊成。從此“彝族”就被正式定為彝族各支系的統一族稱。

彝族風俗禁忌 篇三

忌戲耍動頭;眾人面前説髒話;彝族家有病人時忌説死傷之類的話;忌説“殺年豬”,而要説“抓年豬”或“拿年豬”;忌對嬰兒用“胖”、“漂亮”、“重”之類的讚詞;忌夜間吹哨;忌拿靈長動物(熊、狗、猴、貓等)肉進屋,也忌食其肉;不論男女,忌跨火塘。

禁婦女跨越男人;忌婚喪嫁娶日宰殺山羊;忌以苦蒿杆做筷子及打人;忌從客位方燒蕎粑;火燒蕎麥粑從炎塘裏拿出時,忌馬上翻動及用棍棒穿通;禁食馬、騾、狗、猴、烏鴉、蛇、蛙肉;忌作客不留肉;忌將飯端給主人;忌把鋤頭和斧子放在一起;忌在屋內將鋤或斧子找於肩上;有孕之婦忌給新娘梳頭,也忌給新娘縫嫁裝。

彝區禁忌十七歲以上的女子上樓,如違反,家中要舉行“曉補”咒儀,驅除穢氣和不吉;禁忌外人、哥哥、爸爸、叔叔、叔伯兄弟、媳婦到以右上側鍋莊石為界的主人位“尼木得”處。過去如有違反,媳婦退回孃家。

孃家要退聘金並賠償失禮金;父、兄、叔等則要打酒給主人賠禮。新房落成後遷入時,忌男主人走在前,否則不利家中人丁發展。雲南巍山彝區則禁在家中吹口哨,唱山歌、説粗話;禁帶棍棒、繩索、刀槍等器機械進堂屋和廚房。

猜你喜歡:

彝族的傳統節日有哪些? 篇四

彝族的傳統節日——火把節

火把節是雲南省彌勒縣西山一帶彝族阿細人的傳統節日,時間在每年農曆的六月二十四日和二十五日。節日頭一天,遠近的男女老幼都聚集到指定的摔跤場上參加或者觀看小夥們的摔跤比賽和姑娘們的“跳月”,“跳月”是一種隨着音樂節拍跑三步停兩拍向前抬腳的集體舞,同時還要拍手和原地跳轉。第二天晚上,手舉火把的年輕小夥組成的火龍和姑娘們組成的火龍,分別從村子的不同方向游到“公房”門口的廣場上,然後進行各種娛樂活動。老年人則點燃火把在房子裏面繞來繞去,以示驅魔除災。據傳説,很久以前,居住在金沙江邊的彝族人被洱海的一個奴隸主搶去充當奴隸。他們被強迫在洱海邊修建一座高塔。奴隸們在阿真的帶領下,利用巧計在黑夜殺死了那個奴隸主,並救出了其他奴隸。天亮了,奴隸們聚集在洱海邊,彈着三絃、吹起竹笛,盡情耿唱、舞蹈,直到太陽落山。這天正好是六月二十四日。從此以後,每年的這一天,當地彝族各村寨殺豬宰牛紀念這次勝利。慢慢地,就把六月二十四日定成節日。又因火把在那次起義中起了關鍵作用,人們又在二十五日的晚上,舉着火把遊行。後來,人們決定將兩天的活動合併為一,因此這個節日也叫做“火把節”。

雲南省迪慶一帶彝族也有過火把節的習俗,時間在六月二十四日,節期二天。節日第一天早晨,家家户户把房屋內外打掃乾淨。姑娘婦女們燒火宰雞,炒制燕麥麻子泡。小夥子則上山打獵。下午太陽偏西時,全家人站在羊圈門口迎接上山數月以來的羊羣,並清點羊數,家長還把炒熟的燕麥麻子泡撒向羊羣,祝願羊兒繁衍發展。二十五日,是剪羊毛的日子,清早起來,人們就把烤蕎餅、炒燕麥麻户泡花、剪刀、指套等準備好。剪羊毛以家族為夥。先將煮熟的羊肩胛肉塊放在蕎餅上,給牧羊人吃,並向他敬酒,請他剪第一刀。按照傳統習慣,剪羊毛時,各家族必須按家支輩數的大小順序進行,而且先剪領頭羊的。二六日,放牧的小夥子們把牛羊趕上山坡,每人挑出一隻羊和牛,進行鬥羊和鬥牛比賽。半輸的一方若不服氣,可以要求與鬥贏了的一方比賽摔跤。節日期間的每個晚上,首先由一家點着火把,唱起《火把歌》,然後各家各户跟着點燃火把。按約足的方向形成一條火龍來到公共娛樂場所。將火把集中起來燒成-堆大火。隨後,全寨人圍着火堆歌舞遊戲。第三天的晚上,人們把一把雞毛撒向火中,把竹户破做兩半做成鹽槽的樣子放上鹽和糧,然後學着牛羊的叫聲和趕牛羊的動作趕着“牛”“羊”回家。

雲南省巍山縣龍潭一帶火把節時間在農曆的六月二十五日。龍潭火把節與其他地方的火把節不同。過節時,全村人都到觀音廟打平夥,並在村中心豎一高三、四丈的大火把,頂端裝上火把鬥,人們稱之為“升斗”,升斗內裝有火炮、高升和亮條等煙火;火把中部捆上乾柴,並插上花紙做的彩旗、各種水果和小粑粑。各家各户則自己做一小火把豎在門前或院中,到黃昏時,大小火把一齊點燃,爆竹驟響,高升竄天,形成五彩濱紛的景緻。隨後,小孩們拿着小火把到處遊轉,見人便抓一把香面撒向火把,往對方身上噴火苗,受噴者認為這樣能除邪避災,感到非常髙興。

四川彝族火把節時間一般在農曆的七月,沒有固定的日期,節期三天。節日第一天,各個村寨都要殺牛。殺牛時,先用木棒或斧頭將牛擊昏,然後再用刀殺,故殺牛又叫“打牛”。之後食用煮好的“坨坨肉”。晚上,人人舉火把,成羣結隊在村頭、寨邊、廣場或山上漫遊。第二天和第三天,是節日的高潮期。男女老少穿上節日盛裝,彙集於寨頭、廣場,開展喝歌、跳舞、摔跤、鬥牛等娛樂活動。四川彝族傳説,古時有一年七月,天上驕橫的大力士斯熱阿比與人間勇士阿提八拉進行摔跤比賽,最後斯熱阿比輸了。他上天后在天王面前搬弄是非,天王大怒,便派害蟲到地上吃人間莊稼。人們點燃火把,燒死害蟲,保護了莊稼。為了防止害蟲再來糟踏莊稼,彝族人每年這時都要高舉火把在房前屋後、村頭寨邊、田野山坡漫遊。這樣年復一年,就形成了一年一度的火把節。

彝族的傳統節日——巴烏節

巴烏節是雲南省鶴慶縣東、西山區一帶彝族支系黑活人民間節日,時間在每年農曆正月十五日。“巴烏”即打獵歸來的意思,原是一項歡慶狩獵凱旋的祭祀儀式。過去,每逢寨中獵人捕到獵物時,都要跳“巴烏”舞。跳舞之前,獵人要在歌舞場當眾開剝獵物,把獸頭交給狩獵的組織者或指揮者,獸皮交給打死野物的人。將肉收拾乾淨後交給主持祭祀活動的“阿布”,“阿布”再讓助手拿到火堆上燒烤。隨即,拿獸頭的在前,披獸皮的隨後,圍繞火堆表演打獵時的各種動作形態。其他獵人則在捕獲獵物的獵手帶領下,扮獸尾隨,共同表演擒野獸的各種動作。等到獸肉烤熟,人們便停止歌舞,共享野味。後來,跳巴烏舞逐漸演化成定時舉行的傳統節日。如今,節日中的巴烏歌舞更加精彩。由十二面木鼓,十二面鉈鑼和十二支嗩吶(閏年各用十三件)組成樂隊伴奏,由三十六名年輕女子披上虎、豹、熊、鹿、麂子、兔、狐等的毛皮或者頭插錦雞和各種鳥雀的羽毛,裝扮成飛禽走獸,圍繞火堆踏歌起舞,表現各種動物的姿態,模仿各種動物的叫聲。獵手們則手持弓弩或鋼叉,將“獵物”圍住,朝“獵物”們旋轉的相反方向,表演各種狩獵動作。節門期間,還要進行耍龍燈、獅燈、白鶴燈等活動。

彝族的傳統節日——白興諾

白興諾,彝語為祭山神,雲南省富民、武走一帶彝族密且人民間節日。分為這期和不記期兩種,定期的在每年的農曆臘月三十日晚上舉行。屆時每户都要前往村寨中的山神廟前殺雞祭祀,然後再返回自己家裏過除夕。密且人認為在眾多的神抵中,山神是最重耍的,祭祀山神是祈求其保佑莊稼豐收、人丁興旺,狩獵多有收穫。如果村寨中發生瘟疫和災難,還要舉行不定期祭祀。屆時全村人宰豬殺羊祭祀,有的家庭還要前往廟中許願、還願。

彝族的傳統節日——拜姑爺節

拜姑爺節是雲南省峨山一帶彝族傳統節日,時間在每年農曆正月八年級。該節多以村寨為單位舉行。屆時,人們把近三五年內本寨嫁出去的姑娘連同姑爺一起接回本村。之後,先給各家姑爺送大紅拜帖,然後由寨子組織獅子、龍燈、花鼓隊以及大頭和尚,到各家去拜耍。姑爺們必須。點燃鞭炮歡迎。並拿出糖果糕點相送。有些地方還要把全村寨的所有姑爺都請到一起進行團拜,讓各家姑爺在這種集體場合裏顯示自己的智慧和才幹。團拜時,姑爺們除了擺出鞭炮、糖果、瓜子外,有的還要貢獻出自己的勞動成果,如各種高產作物的種籽等。拜姑爺節據説已有上百年的歷史。

彝族的傳統節日——拜主會

拜主會又稱朝山會、趕廟會,雲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巍山、景東等縣彝族民間宗教節日,每年農曆二月初八日或十四日舉行,也有的在六月二十五日舉行。相傳這個節日是為紀念一位捨身救村民的類雄的。屆時,村民們都彙集到村中土主廟裏,向這位英雄祈禱,請他保護村民。青年男女們在土主廟周圍談情説愛,盡情歡樂,如意者便可以身相許。

彝族的傳統節日——拜祖節

拜祖節是雲南省巍山縣天空山一帶彝族傳統節日,時間在每年農曆九月初九。節日前,先把出嫁的姑娘和被別家招婿的兒子接回來和家人團聚。拜袓的當天早晨,先以户為單位祭祀祖先,早飯後,則以家族為單位,帶上各種供品,趕着共同湊錢買的豬羊,到祖公樹下。阿閉唸完經後,將豬、羊、雞全部宰殺,祭奠大樹;還要將雞血抹在祖公樹上。待肉煮熟後,點上香,擺好八大碗肉食和其它供品,在場者全部跪下磕頭,家族中的老人要念誦禱詞,表示對袓公的酬獻,請祖公保佑,闔族眾家,人丁興旺,有財有福。禱告結朿後,大家飲酒娛樂,盡興而歸。

拜袓節的來歷傳説有二:一説很久以前,當地的多雨村、麻秸房同時遭到土匪的搶劫。村民奮起抵抗,但因寡不敵眾,最後只剩兩男兩女躲進了村頭一棵空心的大樹才免一死。四名倖存者,為感謝大樹的救命之恩,將它奉為神樹,逢年過節都到樹下獻祭。他們臨死前均囑附後人把他們的屍體安放到樹中。由此,逐漸形成了拜祖節。另説因為大樹生命力極強,幾百年甚至上千年都常青不老,人們希望祖公象大樹一樣,永世長存,故拜祖節要在大樹下舉行。

彝族的傳統節日——採藥日

採藥日是雲南省小涼山一帶葬族節日,時間在每年農曆五月初五日。節日中主要是採、賣藥材。這天,天剛朦朦亮,男女<>老少便肩扛藥鋤、身負藥筐,到高山、深澗、低谷去尋採各種草藥。有些人家還要把採到的草藥拿到集市去賣。當地彝族認為,五月初五這天採集的草藥,治病效果最好。

彝族的傳統節日——插花節

插花節是雲南省曇華山一帶彝族傳統節日,每年農曆二月初八日舉行。這天,人們要在路邊、樹旁、寨口搭起花碑坊,並用採來的鮮花插滿房屋、畜廄的周圍。據傳説,插花節是曇華山一帶彝族為了表示對咪依魯的懷念而沿傳下來的。很久以前,曇華山有一位如花似玉的姑娘名叫咪依魯,她能唱許多彝家調子,會繡各種花草鳥獸。後來,咪依魯和善良誠實、本領高強的小夥子朝列若在山上對歌時相愛,並訂下了終身。曇華山有個土司,經常以選美女到他家天仙園伺候仙女為名,糟踏各寨美女。他早已盯上了咪依魯,就在咪依魯和朝列若訂下終身之後,他要咪依魯去伺候仙女。咪依魯拒絕了土司,並在二月初八這天用朝列若插在她頭上的花毒死了兇殘的土司,然後自殺身亡。朝列若找到咪依魯的屍體後,悲憤交加。他抱着咪依魯跑遍了曇華山的山山水水,淚水都流乾了。朝列若的淚水灑到哪裏,哪裏的白花就變紅。從此,曇華山滿山遍野開滿了火紅的花。曇華山的彝族把這種花叫做咪依魯。—並在每年農曆二月初八日咪依魯去逝的日子,上山採花遍插各處,以示對咪依魯的懷念。

彝族的傳統節日——串會節

串會節是雲南省漾濞縣彝族傳統節日,時間在農曆三月二十九日。屆時,人們聚集到一起,在場院上舉行歌舞活動。由許多人組成的打歌隊伍,圍着三堆篝火,圍成一個大圓圈,在四支蘆笙的伴奏下翩翩起舞,跳舞時伴以對歌,氣氛異常熱鬧。

彝族的傳統節日——搭清節

搭清節是雲南省曲靖市白水區大德地方彝族婦女節日,時間在每年農曆三月的第一個馬日。這天的家務全由男子料理。婦女們精心打扮後,帶上食物來到當地的密集山上,挖好火塘,然後升火煮飯做菜。飯菜做好後,大家席地而坐,先給長輩婦女敬酒,再給小女孩挾菜。之後大家一邊品嚐飯菜一邊唱調子,直到明月當空,才扶老攜幼,相繼離去。這天,附近的漢族婦女也有應邀來參加的。搭清節猶如漢族的踏青節。

彝族的傳統節日——大火把節

大火把節是貴州省黔西南一帶彝族民間傳統節日,每年農曆八月二十四日舉行。屆時,村村寨寨皆要殺牛,然後按人均分。家家户户都要包粽子,打粑粑,或待客,或送禮。夜晚時分,男女老幼皆手持火把,繞村寨遊行,最後在田邊或地頭舉行象徵性的撲殺害蟲的儀式。貴州省六枝一帶中寨的彝族,將其稱為“火草節”。這天,青年男女身着節日盛裝,並彙集在一起跳“鈴鐺舞",唱“出嫁歌”。爾後散隱在樹蔭下或花叢中找異性對歌,吐訴愛慕之情,雙方中意者可互送信物。此日,老人和孩子們則要備好禮物,走親訪友。

彝族的傳統節日——小火把節

小火把節是貴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彝族民間節日,時間在農曆四月二十四日。因為六月二十四日的火把節稱“大火把節”,故四月二十四日的火把節就稱為“小火把節”。其活動內容與彝族大火把節相同,參見“大火把節”條。

彝族的傳統節日——底拉

底拉是雲南省元江縣一帶彝族民間傳統宗教節日,每年農曆六月初六日舉行。屆時,村中集休殺牛,各家殺雞,再準備挑、梨、石榴等水果作為祭品。然後舉行祭祀祖先的儀式。人們將各種水果拌在大門上,再擺上酒肉等祭品,焚香明燭,下跪叩拜、行祭祀之禮,祈求祖先保佑人平安,五穀豐登。祭畢,人們開懷暢飲,載歌載舞,盡興方散。

彝族的傳統節日——都陽節

都陽節是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雷波一帶及金沙江沿岸彝族民間傳統節日,時間在農曆五月初五日。這個節日是彝漢兩族人民團結、友誼的象徵。傳説古時有一年天氣非常炎熱,彝家寨子裏病疫流行。人們驚恐萬分。江邊的漢族兄弟聽説後就把端午節採的菖蒲、艾葉和雄黃送七山來,用藥給老人洗瘡,用雄黃酒給阿依擦身,不幾天,人們的病全好了。後來,彝族人備了厚禮下山感謝漢族兄弟。漢族人告訴他們説:端午節的草藥能治百病,還能避邪。從此,彝族也過起了端午節。因為端午節又叫端陽節,彝把“端”念成“都”,所以將端陽節叫作“都陽節”。節日這天,家家廣户門前都掛上菖蒲和艾葉,孩子們要用雄黃酒擦臉,青年男女還要包好粽子,帶上酒和坨坨肉,到風光秀麗的山間草坪,進行摔跤、跑馬、鬥牛、鬥羊、跳舞等娛樂活動。

彝族的傳統節日——二月八

二月八是彝族民間宗教節日,每年農曆二月初八日舉行,節期三天。有關二月八節日來歷的傳説有多種,其中一説是紀念在十分危急的關頭,智鬥強敵的民族英雄密枯。二月初八日,全村男子來到寨旁最高大最古老的樹——“密枯樹”前,每户向密枯樹供祭一碗米、一塊鹽及茶、酒等物,再由畢摩主祭,並殺豬作為祭禮緬懷密枯的豐功偉績。祭畢,參祭者食用燒豬肉和豬血稀飯。剩餘豬肉按户平均分配,各户用這些肉祭祀祖先和阿儒比女神。在節日期間,人們還舉行踏歌、摔跤、打鞦韆等娛樂活動。初十日,男女青年成羣結隊,上山祭祀本字神,並舉行野餐和篝火晚會,互吐心曲,尋求意中人。

彝族介紹 篇五

彝族,源於漢史記載中的“西南夷”(西南少數民族的統稱)。根據《彝族源流》、《西南彝志》等書記載,彝族自稱“尼”,古代漢語“尼”發音為“夷”,故漢文記載多稱“夷”。1956年,在破除舊社會的民族歧視稱期間,彝族派代表進京會見毛主席,毛主席瞭解情況和聽取意見後給出建議,由於“夷族”之稱帶有貶義(蠻夷),便將“夷”改為“彝”,意為房子(彑)下面有“米”有“絲”、有吃有穿,象徵興旺發達,故把“夷族”改為“彝族”。

彝族是中國第六大少數民族,主要聚居在中國西南的雲、貴、川三省,總人口約900多萬,中國户籍登記的有871萬4393人(2010年),越南、老撾、緬甸等國還有近百萬人口。

彝族支系繁多,有諾蘇、聶蘇、納蘇、乃蘇、聶祖、羅婺、阿西潑、阿細、撒尼、尼頗等自稱,諾蘇是彝族當中最大一支,主要分佈在四川涼山地區。各地彝族方言間無法進行直接溝通,但有30%-50%左右的相似詞彙,有相似的語法結構,有共同的傳統節日“火把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