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彝族火把節的傳説故事(精品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9.35K

彝族火把節的傳説故事(精品多篇)

彝族火把節的傳説故事 篇一

彝族火把節的傳説故事一

從前,天上有個大力士叫斯熱阿比,地上有個大力士叫阿提拉巴,兩人都有拔山之力,沒有人能夠摔倒他們。斯熱阿比聽到阿提拉巴是地上的大力士,很有本領,就從天上下來,和他比試。那天阿提拉巴正好出門,臨行時,他對母親説:“天上的大力士來找我,請老人家抬一塊鐵塊招待他,就説這是我吃的東西,請他嚐嚐。讓他等一會兒,我馬上回來找他摔跤。”

説完,阿提拉巴就走了。一會兒,斯熱阿比來了,阿提拉巴的母親真的抬了一塊鐵塊給斯熱阿比,斯熱阿比咬了一口,怎麼也咬不動。他想:阿提拉巴吃鐵塊,他的力氣一定比我大。想罷,他急急忙忙回去了。

阿提拉巴回來以後,他母親把經過説了一遍,阿提拉巴聽説斯熱阿比咬不動鐵塊,就知道力氣一定沒有自己大,所以,他便跑去追斯熱阿比。斯熱阿比剛剛要上天,就被阿提拉巴追上了。

“不要走,你既然找我來摔跤,那咱們就比試比試吧!”

斯熱阿比聽了他的話,就張開雙手,猛地抱住他,兩人就開始摔跤了。他們的力氣真的非常驚人,大地被他們震得格格的響,那些山巒、樹木都抖動起來。斯熱阿比抱住阿提拉巴一摔,阿提拉巴踉蹌一下,被斯熱阿比壓在地上。但他的背脊還沒有着地的時候,阿提拉巴一個挺身,從斯熱阿比頭上翻過來壓在他的身上。斯熱阿比脊背落了地,但他不服輸,還要求再摔一次。這一次。阿提拉巴站成一個騎馬式,斯熱阿比用力摔他,他的兩腳像生了根,一動也不動。阿提拉巴乘對方不留神,抓住對方的一隻胳膊用力一摔,斯熱阿比被摔出兩丈多遠,趴在地上動不了了。阿提拉巴走近一看,斯熱阿比口吐鮮血,已經死了。

阿提拉巴回到家裏,哪知天菩薩知道斯熱阿比被摔死的事以後,非常生氣,但又沒有辦法對付阿提拉巴,便派來大量的蟲子來吃地上的莊稼。阿提拉巴在農曆六月二十四日那天晚上,砍了許多松樹,領着人們燒蟲子,把天菩薩派來的蟲子都燒死了,保護了莊稼。從此,彝族百姓就把農曆六月二十四日定為火把節。

彝族火把節的傳説故事二

相傳,火把節的由來與諸葛亮有關。很久以前,雲南維西地區的百姓主要靠打獵捕魚為生。有一年,諸葛亮率兵來到這裏。在一次慶祝戰勝大鬼主(古代彝族奴隸主)的酒席上,諸葛亮瞭解到當地百姓不會耕種水稻,他就率領大家刨土、搬石頭、壘田埂、修水渠,同時派人去四川拉稻種。

一天夜裏,諸葛亮得悉去拉稻種的人馬被瘴氣和黑暗困在不遠處的森林裏,便決定讓附近村寨的男女老少,每人點起一束火把,用火攻瘴氣的方法,迎接運送稻種的漢兵,這一天正是農曆六月二十四日,從那時起,維西、巨甸一帶就開始種植水稻和棉花了。以後每到這一天,當地人就點燃火把,載歌載舞,慶祝這個象徵幸福的日子。

彝族火把節的活動內容:

準備

佳節之前,各家都要準備食品;在節日裏縱情歡聚,放歌暢飲。彝族火把節期間,各村寨以幹松木和松明子紮成大火把豎立寨中,各家門前豎起小火把,入夜點燃,村寨一片通明;同時人們手持小型火把成羣結隊行進在村邊地頭、山嶺田埂間,將火把、松明子插於田間地角。遠處望去,火龍映天,蜿蜒起伏,十分動人。最後青年男女會聚廣場,將許多火把堆成火塔,唱歌跳舞,徹夜不息。

選人

彝族火把節的重要節目之一是選俊男靚女。彝族有着自己獨特的審美觀,評委由民間的德高望重的老人組成,評選結果絕對公正。俊美的條件不僅要看外形還要看言行品德。如美女的條件是:頭髮濃黑、眉毛濃、眼睛大、鼻樑高、脖子長、皮膚細膩紅潤,身材勻稱(不能太瘦)、言談舉止得體、人品好、勤勞等多種條件。俊男的條件又不同:勇猛善戰,儀表堂堂,體魄雄健。言行要有風度,頭梳英雄結,佩帶英雄帶和寶劍,身披黑色羊毛斗篷,手牽駿馬。如今,這是四川涼山彝族自治州每年彝族火把節都要進行的比賽。

狂歡

彝族火把節一般歷時三天三夜,第一天為“都載”,意為迎火。這一天,村村寨寨都會打牛宰羊殺豬,以酒肉迎接火神,祭祖,婦女還要趕製蕎饃、糌粑面,在外的人都要回家吃團圓飯,一起圍着火塘喝自釀的酒,吃坨坨肉,共同分享歡樂和幸福。夜幕降臨時,臨近村寨的人們會在老人選定的地點搭建祭台,以傳統方式擊打燧石點燃聖火,由畢摩(祭司)誦經祭火。然後,家家户户,由家庭老人從火塘裏接點用蒿杆紮成的火把,讓兒孫們從老人手裏接過火把,先照遍屋裏的每個角落,再田邊地角、漫山遍野地走過來,用火光來驅除病魔災難。最後集聚在山坡上,遊玩火把,唱歌跳舞,做各種遊戲。

彝族火把節第二天為“都格”,意為頌火、贊火,是彝族火把節的高潮。天剛亮,男女老少都穿上節日的盛裝,帶上煮熟的坨坨肉、蕎饃,聚集在祭台聖火下,參加各式各樣的傳統節日活動。成千上萬的人聚集在一起,組織賽馬、摔跤、唱歌、選美、爬杆、射擊、鬥牛、鬥羊、鬥雞等活動。姑娘們身着美麗的衣裳,跳起“朵洛荷”。在這一天,最重要的活動莫過於彝家的選美了。年長的老人們要按照傳説中黑體拉巴勤勞勇敢、英俊瀟灑的形象選出美男子。選出像妮璋阿芝那樣善良聰慧、美麗大方的美女。當傍晚來臨的時候,上千上萬的火把,形成一條條的火龍,從四面八方湧向同一的地方,最後形成無數的篝火,燒紅天空。人們圍着篝火盡情地跳啊唱啊,一直鬧到深夜,場面盛大,喜氣濃烈,因此享有“東方狂歡節”的美譽。當篝火要熄滅的時候,一對對有情男女青年悄然走進山坡,走進樹叢,在黃色的油傘下,撥動月琴,彈響口弦,互訴相思。故也有人將彝族火把節稱作是“東方的情人節”。

彝族火把節的第三天,彝語叫“朵哈”或“都沙”,意思是送火。這是整個彝族火把節的尾聲。這天夜幕降臨時,祭過火神吃畢晚飯,各家各户陸續點燃火把,手持火把,走到約定的地方,聚在一起,搭設祭火台,舉行送火儀式,唸經祈禱火神,祈求祖先和菩薩,賜給子孫安康和幸福,賜給人間豐收和歡樂。人們舞着火把念唱祝詞,“燒死瘟疫,燒死飢餓,燒死病魔,燒出安樂豐收年”以祈求家宅平安、六畜興旺。這時還要帶着第一天宰殺的雞翅雞羽等一起焚燒,象徵邪惡的精靈和病魔瘟神也隨之焚燬了。然後找一塊較大的石頭,把點燃的火把、雞毛等一起壓在石頭下面,喻示壓住魔鬼,保全家人丁興旺,五穀豐登,牛羊肥壯。最後,山上山下各村各寨游龍似的火把聚在一起,燃成一堆大篝火,以示眾人團結一心,共同防禦自然災害。

活動

彝族火把節期間舉行傳統的摔跤、鬥牛、賽馬等活動。這些活動,來源於英雄黑體拉巴戰勝魔王(或天神)的傳説,這位英雄與魔王摔跤、角力,還教人點燃火把燒殺惡靈所化的蝗蟲,保護了村寨和莊稼。為紀念這一事件,每年彝族火把節,就要象徵性地復演傳説中的故事,漸漸成為節日活動的主要內容。

彝族火把節的傳説 篇二

彝族火把節的傳説

統治天地萬物的天神“恩體古孜”年派他的兒子大力神“斯熱阿比”率天兵到人間徵收苛捐雜税。把好端端的人間被攪得民不聊生。智慧超人,英勇無畏的彝族英雄“黑體拉巴”,看到這個情景,便經常去為各個部落排憂解難,除暴安良,深受民眾的愛戴。

一天,黑體拉巴上山打獵,站在高高的山顛上,陶醉在美不勝收的景色之中,他禁不住引吭高歌,高亢的歌喉引來了另一座山上牧羊的姑娘“妮璋阿芝”悠揚婉轉的歌聲。他們隔着高山河流對唱情歌直到天黑。從此,他們相親相愛,山盟海誓。

對妮璋阿芝垂涎三尺的大力神“斯熱阿比”聽説了,心裏又憤恨又嫉妒,忍耐不住嫉恨的“斯熱阿比”便下凡想與“黑體拉巴”摔跤決鬥,結果在決鬥中,被彝族民間英雄“黑體拉巴”摔死,天神為此大怒,放出鋪天蓋地的蝗蟲到人間毀滅成熟的莊稼。

聰明的“妮璋阿芝”翻山越嶺,找到了天邊的一位德高望重的大祭司,祭司告訴妮璋阿芝:消滅蝗蟲,要用火把。妮璋阿芝和黑體拉巴帶領民眾上山扎火把,紮了三天三夜的火把,燒了三天三夜的火把,終於燒死了所有的蝗蟲,保住了莊稼。

看到這情景,可惡的體古孜暴跳如雷。使用法力將勞累過度的黑體拉巴變成了一座高山。妮璋阿芝看着這一切,傷心欲絕,在大祭司的祈禱聲中捨身化作滿山遍野美麗的索瑪花盛開在黑體拉巴變成的那座高山上。這一天,正好是農曆的六月二十四。

從此,彝族人為了紀念這一天,每年的農曆六月二十四這天便要以傳統方式擊打燧石點燃聖火,燃起火把,走向田野,以祈求風調雨順、來年豐收。人們載歌載舞,普天同慶抗災的勝利,歌唱阿體拉巴的英勇和妮璋阿芝的聰明美麗。久而久之,便形成了彝家一年一度的火把節。彝族火把節一般歷時三天三夜,分為迎火、玩火、送火三個階段。

侗族鬥牛節

"鬥牛節”是侗族同胞的傳統節日。侗家喜歡鬥牛,村村寨寨都飼養着善斗的“水牛王”。“鬥牛節”是在每年農曆的二月或八月裏逢“亥”的日子裏舉行。節前,各自約好對手,作好鬥牛的準備。節日這天清晨,鐵炮三響,“牛王”在鑼鼓和蘆笙的樂器聲中進入鬥牛場。這時一支支隊伍,手持金瓜、月斧,舉着各種旗幟,前呼後擁,繞場三週,算是“入場式”,也叫“踩場”。接着,各隊牽着自己的“牛王”,舉着火把,嚴陣以待。鐵炮一響,他們便將火把往前一拋,參斗的兩頭牛從兩端四蹄騰空,衝了上去鬥作一團,難解難分。氣氛緊張熱烈十分壯觀。

如果兩頭“牛王”久鬥不分勝負,人們就用繩子拴住兩頭牛的腳,像拔河一樣往後拉,結束它們的搏鬥,算是平局。如果一方輸了,他們的彩旗就會被子對方的姑娘們全部奪去。他們需要通過贖旗禮和對歌的方式才能贖回。得勝的“牛王”被披上紅布,以示祝賀。

鬥牛活動能培養人們不畏艱險,勇往直前的鬥爭精神。

侗家人喜歡鬥牛為樂,多在春秋之季進行。雖然同是兩牛相鬥,但南北侗鄉禮儀各異,這些不同的儀式都留下了古代征戰的遺蹟。

尋甸彝族火把節的傳説 篇三

尋甸彝族火把節的傳説

遠古時候,居住在尋甸山區的彝族先民,為了繁衍後代,用自己的智慧和雙手,勇敢地和洪水猛獸搏鬥,建立了家園。他們披星戴月耕作,秋天收穫蕎、麻滿足衣食所需,秋後進入冬閒就結伴進入深山狩獵,獲取獸皮獸肉豐富生活。多少年來一直過着十分舒適的日子。可是,他們豐衣足食的美好日子,卻使天宮的恩體古茲十分嫉妒,他不許彝民們過這樣舒心的日子,一定要使他們的莊稼毀滅,糧食無收。於是,恩體古茲就派遣天神十大力來到彝山,要把所有的莊稼全部踏平。

災難降臨的時候,人們焦慮、憤怒,但是想不出任何計謀,來對付惡魔十大力的摧殘,保護莊稼不受損壞。為此,村村寨寨,人們處於極度慌亂之中。此時十大力已踏平了幾座小山頭。當他正向車湖邊幾個村寨的大片蕎地、麻地踏來的時候,人們像三伏天熱石板上的螞蟻,急得團團轉。老人們不斷地哀聲歎氣,婦女們只是悲痛哭泣,娃娃們卻嚇得鑽在孃的衣裙下嚎叫。處此危急時刻,寨子中一個叫包聰的精壯小夥子,不顧一切挺身而出。他安慰父老鄉親們不要焦愁、傷心。他要大膽地去與惡魔十大力拼鬥,誓死要把這個坑害百姓的瘟神打敗、趕走,保住莊稼。人們聽了包聰的豪言壯語,十分佩服他的膽量和勇敢。但是,善良的鄉親父老卻勸他説:“好心的包聰呀!你一個小青年要去與威力無窮的十大力天神搏鬥,不行呀!那簡直是如像一頭小牛犢要想去頂倒一座山啊,你哪能鬥得過那個邪惡的十大力啊!孩子,你還是忍住吧,千萬不要去冒險„„”然而,包聰卻不聽勸阻,謝絕了鄉親們的好意,毅然地脱下身上穿着的羊皮褂,裸露出鋼筋鐵骨一樣結實的身體,大步迎向十大力走來的山崗方向。這時,十大力已踏平了無數塊蕎、麻地,快來到包聰跟前。包聰一看十大力身高數丈,腿粗似柱,體壯如牛,兩眼好像雞蛋一樣地突出,發出閃閃藍光。十大力一見這個彝家青年,不僅不迴避、逃跑,反而大步迎着他走來,頓時大吼一聲,聲如炸雷,震盪羣山。包聰看到面前十大力這副兇惡、龐大的樣子,也感到有些害怕。但是,仗想,自己已在眾鄉親父老面前表示了決心,豈能畏縮後退。就是我制服不了他,也要以死相拼,才不愧是一個彝家青年。他這麼一想就勇氣十足,下了最堅定的決心,勇敢地衝了上去,伸出鋼鐵般的雙手、有力地卡住十大力的脖子。十大力萬萬沒 有料到,這個彝家青年敢於向他挑戰,所以毫無防範。他被這小夥子緊緊卡住咽喉要害,胸口上也被包聰狠狠地踢了兩腳。頓時心痛眼花呼吸困難,失去了原先驕橫的神威。但畢竟是天宮恩體古茲座下的一尊天神,是有一定神力的。雖被包聰全力扭着卡住不放,但很快就使出他所有的神力來和包聰展開了你死我活的搏鬥。雙方的手糾纏在一起,如像四條鋼筋扭結在一起;兩個頭顱頂在一起,如像兩座山包撞在一起,碰得發出轟轟的響聲,雙方的膝頭在地上抵挪,就把大地抵成了一個凹坑。他們互不相讓,誰也不甘示弱,拼鬥得太激烈了。摔打、翻滾、撲跌,連續惡鬥了三天三夜,引來了周圍各山寨的彝民鄉親圍觀。開始人們都為包聰提心吊膽地捏着一把汗,後來十大力漸漸力不從心,步步後退,全身大汗淋漓,已無還手之力了。而包聰卻勁頭十足。於是,無數圍觀的鄉親們不約而同地大聲喊:“加勁!包聰加勁!十大力被打敗了,快加一把勁打倒他!”父老們的聲援,使包聰迸發出無窮的力量,他瞧準對方一時還不上手,抓住時機,使出全力,飛起一腳,正中十大力胯襠下,同時抽出右手狠狠地朝十大力當心就是沉重的一拳。十大力摔了個仰面朝天,倒於地下,發出一聲巨響。包聰立即一腳踏在他的腹部,彎下腰緊緊卡住十大力的脖子。這時,十大力的力氣耗幹了,只能發出粗重的喘息,一點抗爭的能力都施展不出來,終於癱倒在地上氣絕身亡。不一會,他的屍體竟變成了一座光禿禿的小山。後來,這座小山就被人們開墾成耕地,世世代代在這山地上耕種蕎、麻等莊稼。

包聰勇敢、無畏地制服了十大力,為父老鄉親消除了禍害,保住了莊稼。全村的人高興得歡呼雀躍,一齊向包聰湧來,擁抱他,托起他。第二天,這個村的小夥子們邀約着,帶上弓弩、叉杆走進深山密林,打來野豬、麂子、兔子等野獸;婦女們忙着做豐盛的飯菜,整個村寨的鄉親們都在忙着要給包聰慶功。慶功宴席上,老人們給英雄包聰敬上美酒;姑娘們穿戴一新,在小夥子們吹響的蘆笙伴奏下,高聲歌唱,翩翩起舞。所有的彝家人民全都沉浸在歡樂、幸福之中。

包聰的勝利,大風也為之高興地呼嘯歌唱,隨之把這個喜人的消息,傳到高空,傳向四面八方;山溪、江河也為他高歌、吟唱,也盡情把這個消息傳得很遠很遠。這一消息很快傳到天王恩體古茲的耳裏,大大地損傷了他的尊嚴。他一時惱羞成怒,決定親動聖駕,動手毀壞彝家所有的莊稼,使其顆粒無收。於是,他就裝了一大葫蘆香灰面,騰雲駕霧來到彝山上空,將香灰倒出來,惡狠狠地撒向 2 山篝、大地和溝溝凹凹。這些飛灰細末一散開,馬上變成了黑壓壓的蚱蜢、蝗蟲。像烏雲一樣,天被遮得陰暗無光,它們隨風移動,降落到所有的莊稼地裏,山林草叢中,溝溝凹凹裏,很快就把所有的莊稼禾苗吃光了,也把山崗篝谷的樹葉啃光了。

村村寨寨的莊稼、牧草以及其它綠色植物,差不多都被害蟲吃光了,鄉親們焦急得一籌莫展。有一天,一大片密集的蝗蟲,撲進一户彝家。一個小夥子正點燃一束幹麻秸準備燒火做飯,突然,黑壓壓的蝗蟲撲進家來,他就舉起麻秸火迎向飛來的蟲羣,旋轉舞動。由於蝗蟲、蚱蜢等蟲翼翅薄如竹瓤,雙翅遇火就被燎光,霎時,大批蝗蟲、蚱蜢被燒死,就是未燒死的也被燎光雙翼跌落於地,只能半死地蠕動着。這無意之間的防禦,竟致蝗蟲死於地,一舉燒燬無數害蟲。小夥子看到鋪滿一地的死蟲,連飯也不忙做了,跑遍整個村寨,將這發現告訴鄉親們。於是,全村男女老幼一齊動手,很快找來很多麻秸、幹竹子、幹松枝等,點起無數火把,白天黑夜地分頭撲滅害蟲。並且很快一村傳一村,不幾天成千上萬的人都舉起火把,很快就把天王恩體古茲降下的蟲害消滅了。人們及時追肥薅鋤,秋天仍獲得豐收,又過上了安樂幸福的日子。

從此以後,每年到六七月間,若田地間發現了蝗蟲、蚱蜢等飛蟲噬食禾苗,就根據歷年實踐積累的經驗:夜黑時,一有火光,飛蛾、蝗蟲就成羣向火光撲來的特性,燃燒着火把從村中房前屋後直至田間地頭,以火光引誘害蟲進行撲滅。後來各種害蟲很少出現了,但是每年六七月禾苗成長旺盛時節,人們都習慣地在無月亮的黑夜間點燃火把,到田野、寨子中游巡一週,以視對天王恩體古茲的示威和預祝豐收的到來。這樣又過了很多年,勤勞智慧的彝族人民,摸索改進了火把燃料,事先砍來碗口粗的青松樹,颳去外皮,將根部六七尺長的一段用斧子砍成條裂,從裂縫中打進木楔子,使其鬆散,曬乾成火把。這就比原先的麻秸、松枝、竹子易燃耐燒了,同時又從松樹林中把松樹分泌出來的松香(松樹脂)撮來舂成細末,再配上其他易燃物質作引火之物,並把舉行火把活動的日期固定於每年稻穀含苞,包穀、蕎子、大麻開花的六月二十四日,天黑以後舉行。因為是在下弦無月亮的晚間,飛蟲見火光成羣地飛撲而來。二十四日晚,各村寨的青年夥子們就以兩人為一組,一人平舉着燃燒的松樹火把,另一個提着一籃松香尾隨,當飛蟲成團向火把擁來時,就抓起一把松香拋入火中,火焰向四面噴射,周圍的 3 飛蟲就被燒光了。又經過一些年,田地間蟲害少了,就演變成每年六月二十四日晚上,在村寨中及遊覽場所舉行耍火把晚會。

這樣又過了很多年,人們認為只在六月二十四耍耍火把未免太單調了,有人又捉來蟋蟀、牛屎殼郎、鵪鶉飼養,訓練它們鬥架取樂。可是這種活動面太小,只能供三五人圍觀取樂,多數人又看不到鬥毆情形;又有人牽來兩頭綿公羊抵角鬥架,這就擴大了場面。可是有時牽來兩隻公羊再次逗引,總是鬥不起來;有時又出現兩隻羊惡鬥不休,拉扯不開,直鬥到角斷羊死的地步,又太殘忍了。人們又改用兩頭大黃公牛,選擇一山腳寬敞的平展草場,激怒兩頭公牛鬥架。這樣搏鬥激烈壯觀,場面很大,能使成百上千的人羣都能看到激烈精采的場面。後來鬥牛活動固定於每年“立秋節”這天舉行。這樣“火把節”與“立秋節”就成了人們喜愛的節日活動。到了“立秋節”這天,雙方將各人所養的鬥架牛牽到“秋場”展開競賽,以祝賀即將到來的秋收,並推舉出一位德高望重的彝族老人作為裁判人。比賽結束,還要就地喝一席酒,吃一頓豐盛的羊肉湯鍋;各個村寨湧來看鬥牛的小夥子們,在日落天晚時,就吹響了牛角號、葫蘆笙、樹葉口哨,吸引姑娘們來對歌。夥子姑娘對唱到高潮時,如果產生了愛慕之情,就你追我趕,鑽進暮色籠罩的密林中去談情説愛,通過傾心交談定下終身。多少年來,年年舉行盛會,一直延續到今天。

流傳地區:尋甸縣 收集地點:尋甸縣仁德鎮 收集時間:1993年 講 述:佚名

記 錄:畢正義(彝族)、餘榮品(回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