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蒙古族傳統節日白節的起源新版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1.12W

蒙古族傳統節日白節的起源新版多篇

蒙古族傳統節日白節的節日習俗 篇一

現在蒙古族人也把白節作為最隆重的節日。臘月三十日晚上,全家即穿上節日盛裝,歡聚一堂,拜賀新年,徹夜不眠。通常全家老少先燒香拜佛,然後晚輩向家長獻哈達、敬酒、禮拜。七年級凌晨,全家老少以及族人走到蒙古包外,在長者的主持下舉行向長生天祈禱儀式。據説這是蒙古族信薩滿教遺留下來的傳統。然後家族親友開始互相拜年,直到正月十五或月底才結束。

除節日間人們互相拜年,敬酒,聚餐、縱情歌舞、賽馬,娛樂以祝賀全年納福、吉祥如意外,佛教傳入後敬獻潔白的哈達,待續至今。整個白月期間,草原上的男女青年紛紛騎上駿馬,帶上嶄新的哈達和美酒等,三五成羣,挨家挨户給各浩特(定居點)的親友、家長拜年。不過現在,草原上看到的更多的是騎摩托車或開吉普車的男女青年。拜年的路途,是青年男女賽馬、追逐、嬉戲的絕好機會。身臨其境的人無不感到馬背民族不拘一格的生活情趣和粗獷豪邁。

蒙古族傳統節日白節的起源 篇二

白節(白月,查幹薩日)是蒙古族一年之中最大的節日,相當於漢族春節的年節,傳説與奶食的潔白有關,含有祝福吉祥如意的意思。內蒙古蒙古族的節日時間與漢族春節時間大致相符。比特翁(除夕)那天,家家都吃手把肉,也要包餃子、烙餅,七年級的早晨,晚輩要向長輩拜祭,敬奶茶,敬酒。查幹薩日,在蒙古語中,意思是白節。是蒙古族的“春節”。

蒙古族自古以來,以白色為純潔、吉祥之色,他們最崇尚的是白色,故稱春節為白節。與國內其它民族一樣,生活在中國境內的蒙古族也十分注重過春節。但由於生產生活條件和客觀環境的不同,蒙古族過春節,草原遊牧文化特色十分濃厚。蒙古國白節與藏曆新年相同,蒙古國有自己的蒙古歷,也就是過蒙古歷新年(白節)。習俗與內蒙古蒙古做過年習俗相同。

正月在蒙語中稱為“查幹薩日”(意為白月)。蒙古族崇尚白色,稱歲首正月為“白月”,故稱正月七年級春節為“白節”。它又稱席尼吉勒,意為新年、春節。白月是蒙古族一年一度最為隆重而盛大的節日。這一習俗可以追溯到元朝初年。元世祖忽必烈在位時,就非常重視過白節。意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在他的遊記中,對此作了非常詳細的描繪。

據《馬可波羅行紀》所載:“其新年確始於陽曆二月,屆時大汗及其一切臣屬復舉行一種節慶……是日依俗大汗及其一切臣民皆衣白袍,至使男女老少衣皆白色,蓋其似以白衣為吉服,所以元旦服之,俾此新年全年獲福。……臣民互相饋贈白色之物,互相抱吻,大事慶祝,俾使全年納福。”

那達慕 篇三

蒙古語意為“遊戲”或“娛樂”。原指蒙古族傳統的“男子三競技”——摔跤、賽馬和射箭。隨着時代的發展,逐漸演變成今天的包括多種文化娛樂內容的盛大慶典活動和物資交流活動。歷史上的那達慕不受時間限制,通常在祭祀山水、軍隊出征、凱旋、帝王登基、正月以及大型慶典等場合舉行。今天的那達慕,每年在夏秋之交舉行,一般是看當年牧業的生產情況,小豐收小開,大豐收大開。活動內容除了傳統的“男子三競技”,還有文藝演出、田徑比賽和各類經濟文化展覽以及訂貨洽談、物資交流等。

每年的八月,鄂爾多斯草原陽光豔麗,金風送爽,這是牧人們喜慶豐收的最好季節。這時,他們準備各種美味奶食品,釀製馬奶酒,宰殺牛羊,縫製新衣服,舉辦不同規模的“那達慕”(遊藝會),進行鄂爾多斯蒙古族喜好的射箭、摔跤、賽馬等傳統的體育比賽,使擋個草原沉浸在一片歡樂樣和的氣氛之中。

那達慕是鄂爾多斯蒙古族歷史悠久的傳統羣眾集會,帶有濃郁的遊牧民族的特色。據記載,蒙古族的那達慕起源於13世紀初。那時候,蒙古族的首領們每當舉行大“忽力勒台”(大聚會)時,除了制定法規、任免官員、進行獎懲外,還要舉行規模較大的那達慕。當時,那達慕的主要項目就是進行蒙古族喜愛的射箭、摔跤、賽馬比賽,並稱這三項體育比賽為“好漢三藝”最早記載那達慕活動的是畏兀爾蒙文,公元1225年銘刻在石崖上的《成吉思汗石文》稱:“成吉思汗征服了花刺子模,為慶祝勝利,在布哈蘇齊海地方舉行了一次盛大的‘那達慕’大會 ,會上舉行了射箭比賽。這次比賽中,成吉思汗的侄子葉鬆吉在三百三十五庹(庹為兩臂伸展之間的距離,約五尺左右)射中了目標。”

公元1240年成書的<蒙古祕史>中,也有幾處較詳盡地記述了蒙古族進行射箭比賽的生動場面。關於在那達慕大會上賽馬和摔跤,也有很多記載,十三世紀旅行家馬可?波羅所著的<紀行>中,蒙古族文學鉅著《格斯爾傳》和其它許多民間史詩中,都對上述兩項比賽進行了較詳細的描述。到元、明期間,在那達慕上進行蒙古族“好漢三藝”賽已經比較普遍了,並將“好漢三藝”的比賽規範為那達慕的固定內容,以鼓樂助威,頌詞激勵。當時的頌詞中有這樣一段:“得心應手的馬頭琴聲,悠揚動聽;潔白無暇的哈達,閃閃發光;傳統的好漢三藝比賽,接連 不斷,蒙古族力士整隊上場。”另一段祝詞中又説:“你擎起萬鈞弓 啊,搭上了金色利箭,引弓猶如滿月,啪地撒放釦環。你能射倒聳立的高山,你能射穿飛翔的大雁,啊,祝頌你啊,生銅熟鐵般的力士。”從上述記載和其它民間故事及史詩中對那達慕的描寫,可以 看出那達慕在蒙古族人民生活中所佔的主要地位;“好漢三藝”是 他們生活和生產的產物,沒有過硬的本領,就難以定南闖北,建 功立業。為精通好漢三藝,小孩子從幼年就開始勤學苦練,以求出入頭地,每年在那達慕大會上取得好成績的優勝者,常常為公眾所擁戴。

到了清代,那達慕已成為官方定期召集的有組織、有目的的羣眾遊藝活動,而且除了體育、文藝活動外,還增加了集市貿易、物資交流等內容,進一步豐富了那達慕大會。那達慕大會規模大小不一,大則一個旗舉辦,小則一個牧户承辦,因而在比賽中的獲勝合所得到的獎賞也輕重不一。小型那達慕上獲勝的摔跤冠軍,一般獎1只羊或幾塊磚茶,較大型的則獎一匹全鞍的馬,特大型的那達慕冠軍獲得者,要獎給鼻帶銀環、背馱珠寶綢緞九九八十一件賞物的銀白色駱駝。但是當時的那達慕,往往起不到遊藝的作用,而是變成了王公貴族、協理台吉、章蓋梅林鬥奇爭雄、尋歡作樂的場所。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那達慕才真正變成草原上蒙古族人民自己的遊藝場所。每當舉行那達慕,整個草原熱鬧非凡,牧民們身着豔麗的服裝,騎着馬駝,坐着勒勒車,從四面八方彙集而來。那達慕大會一般進行5—7天。牧民們在草地上搭起氈帳,熬茶煮肉,炊煙升騰繚繞,人歡馬叫,別有一番情趣。在那達慕期間、牧民們除採購物資外,還觀看烏蘭牧騎的精彩文藝演出,現在又增加了參觀各種展覽,交流信息,學習科技知識等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