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古詩《一去二三裏》賞析(通用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2.89W

古詩《一去二三裏》賞析(通用多篇)

教學準備: 篇一

一、幼兒用書《一去二三裏》。

二、錄音磁帶配樂古詩《一去二三裏》。

三、視頻圖片一套。

活動過程: 篇二

一、談話

1、教師:小朋友,你們會數數嗎?我們先來個數數比賽吧。從一數到十看誰數得準。

教師:真厲害!小朋友你們知道嗎,在我國的古代有一位詩人,他把這十個數字寫在一首詩裏,想知道他是怎樣寫的嗎?那好,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這首古詩吧,名字就叫《一去二三裏》。

二、聽古詩《一去二三裏》

1、聽配樂古詩朗誦《一去二三裏》。

2、討論。

小朋友,你們聽到了什麼?請你把聽到的説出來。

二、欣賞古詩《一去二三裏》

1、圖文結合,理解古詩描寫的美好意境。

播放電視圖片,教師為幼兒講解古詩《一去二三裏》的。意思,幫助幼兒學習古詩。“一去二三裏”,意思就是説詩人從別處走來,走了很遠大概是二三里路,“煙村四五家”,看見一個小山村,炊煙裊裊,住着四五户人家,“門前六七樹”就是這些人家的門前長着一些樹木,“八九十枝花”説的是路邊、房前屋後都盛開着各種美麗的花。

2、結合課本圖片,講解古詩《一去二三裏》的詩意幼兒翻看幼兒用書《一去二三裏》,教師把古詩編成故事講給幼兒聽,進一步幫助幼兒理解詩意。

兩個數字小兄弟,從家裏出來去山上放牛(或者是騎着牛去遊玩),走了大概二三裏的路,看見一個美麗的小村子,村裏住着四五户人家,正遇上做飯時間,可以看見裊裊炊煙,家家門前都有六七棵樹,村子裏還傳來了雞、鴨、牛、羊、狗的叫聲和小朋友們的嬉笑聲,走近一看,房前屋後還有路邊開滿了各種美麗的花,蜜蜂、蝴蝶、蜻蜓在花叢中飛舞,眼前的一切就像是一幅美麗的圖畫。啊!這個小村子真的是太美了!

三、學習朗誦古詩《一去二三裏》。

1、教師朗誦古詩《一去二三裏》,幼兒手指字跟着老師一起輕聲朗誦。

2、幼兒集體朗讀古詩《一去二三裏》3--4遍。教師巡迴指導,提醒幼兒讀準字音。

3、分組學習朗讀古詩《一去二三裏》,在用感情朗讀的同時再次感受古詩所表現的意境美。

四、在歡快的樂曲聲中結束本活動。

翻譯 篇三

一個小孩,牽着媽媽的衣襟去姥姥家。一口氣走出二三裏;眼前要路過一個小村子,只有四五户人家,正在做午飯,家家冒炊煙。娘倆走累了,看見路邊有六七座亭子,就走過去歇腳;亭子外邊,花開的繁茂,小孩越看越喜愛,伸出指頭點數,嘴裏唸叨着“八枝,九枝,十枝…………”。他想折下一枝來,戴在自己的身上。他剛要動手,他的媽媽便喝住他,説:“你折一枝,他折一枝,後邊的人就不能看美麗的花兒了。”後來,這兒的`花越來越多,數也數不過來,變成了一座大花園。

入鬼門關,入鬼門關沈佺期,入鬼門關的意思,入鬼門關賞析 -詩詞大全 篇四

《一去二三裏》

(宋)邵康節

一去二三裏,煙村四五家。

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江南》

漢樂府

江南可採蓮,蓮葉何田田,魚戲蓮葉間。

魚戲蓮葉東,魚戲蓮葉西,魚戲蓮葉南,魚戲蓮葉北。

《憫農》(一)

(唐)李紳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憫農》(二)

(唐)李紳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

四海無閒田,農夫猶餓死。

《憫農》(三)

(唐)李紳

壟上扶犁兒,手種腹長飢。

窗下織梭女,手織身無衣。

我願燕趙姝,化為嫫女姿。

一笑不值錢,自然家國肥。

《靜夜思》

(唐)李白

牀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登鸛雀樓》

(唐)王之渙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青松》

陳毅

大雪壓青松,青松挺且直。

要知鬆高潔,待到雪化時。

《春夜喜雨》

(唐)杜甫

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野徑雲俱黑,江船火獨明。

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

《春曉》

(唐)孟浩然

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

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

《遊子吟》

(唐)孟郊

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

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山行》

(唐)杜牧

遠上寒山石徑斜,白雲生處有人家。

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

《楓橋夜泊》

(唐)張繼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唐) 王維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塞下曲》

(唐)盧綸

林暗草驚風, 將軍夜引弓。

平明尋白羽, 沒在石稜中。

《望廬山瀑布》

(唐)李白

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

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絕句》

(唐)杜甫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

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

《水調歌頭》

(宋)蘇軾

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户,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望洞庭》

(唐)劉禹錫

湖光秋月兩相和,潭面無風鏡未磨。

遙望洞庭山水翠,白銀盤裏一青螺。

《峨眉山月歌》

(唐)李白

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發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州。

《元日》

(宋)王安石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

千門萬户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入鬼門關,入鬼門關沈佺期,入鬼門關的意思,入鬼門關賞析 -詩詞大全 篇五

《浪淘沙》

九曲黃河萬里沙,浪淘風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銀河去,同到牽牛織女家。

[作者]劉禹錫,字夢得,唐代彭城(今江蘇徐州市)人,官監察御史,與柳宗元友善,兩人因參與王叔文永貞革新運動失敗被貶謫,後曾任連、夔、和等州刺史,官至檢校部尚書兼太子賓客。劉禹錫在詩壇極負盛譽,詩風雄渾爽朗,清新活潑。

[註釋]●九曲黃河:《初學記》引《河圖》:“黃河九曲,長者入渤海”。●如今二句:托出黃河與天上銀河相通的神話故事。晉張華《博物志》:海邊有居民見每年八月按期有浮槎來去,即探奇乘槎而去,芒忽間見到牛郎織女,卻不知已到了天河(銀河),隨槎回海後按牛郎意圖訪問了隱士嚴君平,才知自己是到了銀河仙境。後人把這個故事和漢西域使臣張騫奉命尋黃河源的事牽合在一起,説張騫也乘槎去過天河,這樣就將黃河與銀河連在一起,似乎可順着黃河直上銀河,到牛郎、織女的家。

《黃河八韻寄呈聖俞》

河水激箭險,誰言航葦遊。

堅冰馳馬渡,伏浪卷沙流。

樹落新摧岸,湍驚忽改洲。

萬里通槎漢,千帆下漕舟。

[作者]歐陽修,宋代文學家,詩寄梅聖俞(即梅堯臣)。

[註釋]●河水句:黃河之激流,像箭一樣急而險。●誰言句:相傳將佛教傳入中國的禪宗初祖達摩踏一葦葉,渡過黃河來到洛陽,併到少林寺。詩句説河水湍急,葦舟渡河是不可能的。●堅冰句:黃河封凍時,可馳馬而過。●樹落句:黃河沖刷河岸,時而可見岸邊的樹被衝倒,岸土被摧。●湍驚:湍急的黃河有時改道,舊河道自然露出沙洲。●槎:舟船。●漕舟:漕,水運之義。漕舟,即水運之舟。

《依韻和歐陽永叔黃河八韻》

少本江南客,今為河曲遊。

歲時憂漾溢,日夕見奔流。

齧岸侵民壤,飄槎閣雁洲。

目極高飛鳥,身輕不及舟。

[作者]梅堯臣,字聖俞,號宛陵,宋初宣州宣城(今安徽省宣城縣)人,曾任國子監直講、尚書都官員外郎等職。與歐陽修友善,詩多簡淡深遠,反映現實。劉克莊稱他是宋詩的“開山祖師”。此詩是和歐陽修原韻寄詩。

[註釋]●憂漾溢:為黃河氾濫之災而擔憂。漾溢,河水溢過堤岸,即水災。●齧岸句:河水不斷沖刷堤岸,故稱齧岸侵民壤。●閣:同擱。

《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

三萬裏河東入海,五千仞嶽上摩天。

遺民淚盡胡塵裏,南望王師又一年。

[作者]陸游,字務觀,號放翁,越州山陰(今浙江紹興市)人。宋高宗紹興二十三年進士,因名次在秦檜之孫前,被黜落。孝宗初賜進士,歷任樞密院編修、夔州通判、寶章閣侍制。一生堅決主張抗戰,數受貶遷,晚年寓居山陰。他是南宋的愛國詩人,詩詞作品洋溢着愛國激情,風格奔放暢朗,沉雄悲壯。此詩是陸游的名作,筆力雄健,感慨深沉。詩中描繪了北國的壯麗河山,寫出淪陷區人民的痛苦生活和渴望恢復河山的強烈願望,但是昏庸苟安的南宋統治者卻使他們年年失望。

[註釋]●三萬裏河:指黃河。三萬裏極言其源遠流長。●五千仞嶽:五千仞,極言其高。“五嶽”中的東嶽泰山、西嶽華山、北嶽恆山和中嶽嵩山,都已被敵人侵佔。●遺民:前朝的百姓,此處指金兵佔領區人民。●胡塵:金人兵馬揚起的塵沙。

《渡黃河》

路出大梁城,關河開曉晴。

日翻龍窟動,風掃雁沙平。

倚劍嗟身事,張帆快旅情。

茫茫不知處,空外棹歌聲。

[作者]謝榛,字茂秦,號四溟山人,明代臨清(今山東臨清)人。刻意為詩,聞名一時。初與李攀龍、王世貞倡導復古運動,為“後七子”之一。

[註釋]●大梁:開封的古稱。●龍窟:龍棲的巖窟,指天上的銀河。韓愈《月蝕詩效玉川子作》:“月蝕汝不知,安用為龍窟天河?”●雁沙:大雁翔集的沙洲。●倚劍四句:詩人觸景生情,有身世飄零、前途茫茫之感。

插花吟 篇六

朝代:宋朝|作者:邵雍

頭上花枝照酒卮,酒卮中有好花枝。

身經兩世太平日,眼見四朝全盛時。

況復筋骸粗康健,那堪時節正芳菲。

酒涵花影紅光溜,爭忍花前不醉歸。

去二三裏古詩賞析 篇七

邵雍的詩,有的看似簡單,然意藴深刻,他個性善於用歷史典故。邵雍年輕時胸懷大志,《閒行吟》中,“欲為天下屠龍手,肯讀人間非聖書。否泰悟來知進退,乾坤見了識親疏”。“屠龍手”指大手筆,典出《莊子·逍遙遊》鯤化為鵬的故事,“展翅九萬里”,有鯤鵬一般的“巨筆屠龍手”,“敢上九天攬月,敢下五洋捉鼈”。“否泰、乾坤”是易學專用於詞語,“否極泰來”,“朗朗乾坤”、“乾坤顛倒”等都是常用的成語。

一些含藴許多重大歷史事件和成語典故的古蹟,邵雍隨口成詩,例如《伊川擊壤集》中的“山村”:“一去二三裏,煙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這首朗朗上口的數字啟蒙詩,全世界的華人兒童差不多都讀過,但人們只知道這首詩是直白的數字詩,很少有人研究此詩的背景和所含歷史典故。有人説這首詩中的“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就是像“白髮三千丈”,“銀河落九天”那樣,是形容不是實數。其實是沒有認真探討邵雍作此詩的歷史環境背景。

伊川大莘店的邵夫子祠原是邵雍與父親、繼母、弟弟邵睦隱居之地:

1687年春,康熙皇帝賜的《學達性天》御匾由欽差喀拜送到該詞:

《宋史邵雍傳》記載的“先生三十歲遊河南,葬其親伊水上,遂為河南人”。説的就是邵雍的母親遷葬在“伊水上”,即伊水的上位(河流水西、水北為陽,即上位),墓在大莘店西北,距大莘店村內的居住地三裏地。當時他在此辦書院,“講學於家”,下午下課後,他步行三裏地到母親墳上,將一路沿途所見記錄成詩。由莘店到邵墓當地習慣口語稱做“一去二三裏”。

從安樂佳城看二三裏地外的大莘店村和村西的伊尹祠,遠處是九皋山:

邵雍步出村莊後,正是鄉間各村做晚飯的時侯,一眼所看到的村子,有東蠻子營、西蠻子營、古城村、古城寨、姜溝、龍王屯等四五個村莊,裊裊炊煙從這些村裏升起,詩情畫意般的“煙村四五家”,隨口而成。

説起這“蠻子營”,在《漢書·地理志》有載:“新城縣,惠帝四年置,故蠻子國”。《左傳》記述公元前606年,楚莊王借“尊王伐戎”的名義,親率楚國大軍征伐洛陽南部的陸渾之戎,藉機揮師北上,觀兵周郊。新城故城是周王室南大門要塞,周定王派王孫滿在“周郊”要塞犒勞楚莊王,楚國軍隊不能進王室境內,只能駐紮在新城要塞郊外,因楚人時稱“南蠻子”,故楚軍駐紮兵營稱作“蠻子營”。楚莊王借喝酒之機,炫耀楚國實力説,楚國兵多將廣,士兵們只要折斷手中兵器戈矛的尖,就能夠夠鑄成九鼎,趁機向王孫滿打聽王室重器“九鼎大小輕重”,意在謀圖九鼎。

大莘店伊尹祠附近不遠處出土的青銅車上的物件:

九鼎是傳國之寶,諸侯豈能亂問?於是王孫滿説:“在德不在鼎。鼎之輕重,未可問也。”成語“問鼎中原”即典出於此。

附近的“古蹟尚或存”有“伊川亭”,“擊壤亭”,“弄丸亭”;成湯聘伊尹為“國政”的“拜尹台”;龍王屯附近有望龍台。古城有楚莊王“??鼎台”;還有秦昭王建高台,囚周王室末代天子周赧王的“避債台”,是“債台高築”成語典故發生地;於是邵雍將這些歷史典故用“亭台六七座”詩句就全部概括了。

而沿途路邊開着八九十來種野花,是詩人對那裏“佳山佳水”自然風光的真實寫照。“八九七十二”,道家有“七十二福地洞天(WWW。niUbb。neT]”。邵雍的功德之後被人們認識,他成了十全十美的先哲聖賢,安樂佳城成了天下聞名的風水寶地,此是後話。

作者簡介 篇八

邵康節(一O一一~一O七七)邵康節(康節為諡號)名雍,字堯夫。宋朝時代的著名卜士。北宋真宗大中祥符4年(公元1011年)12月25日(辛亥年辛丑月甲子日甲戌辰)生於范陽(今河北涿州大邵村)。幼年隨父邵古遷衡漳(今河南林縣康節村),又遷共城(今河南輝縣),37歲時移居洛陽。

是中國占卜界的主要代表人物。《梅花易數》是他的發明的占卜方法。可是這本書版本很多,估計已經是傳偽了。先天易學是他的主要代表作。可是在他的著作中關於先天易學敍述的並不詳細。朱熹的《周易本義》對於先天易學作了詳細的介紹。

邵康節象數派易學的代表人物。我們直接研究他的思想只有《皇極經世書》一書。這是一本推演朝代興衰的書。他的宇宙觀和方法論從《皇》書的觀物篇可以看出。

邵康節祖上姬姓,出於召公世系,為周文王後代。他自幼胸懷大志,一心致力於科舉進取之學。居共城時,其母李氏過世,他便築廬於蘇門山,布衣蔬食守喪三年。當時李挺之為共城縣令,聽説邵康節好學,便親自造訪其廬。邵康節遂拜其為師,從學義理之學、性命之學與物理之學。數年之後,邵康節學有所成,但從不到處張揚,所以瞭解他的人卻很少。時有新鄉人王豫同邵康節論學,他自恃自己的學問足可讓邵康節師事之,誰知議論過後卻深為邵康節的學識所折服,於是便虔誠地拜邵康節為師。邵康節移居洛陽之後,所悟先天之學進一步完善,又收張岷為弟子,傳授《先天圖》及先天之學。邵康節40歲時娶王允修之妹為妻,後二年得子伯温。51歲時(嘉佑6年),丞相富弼曾讓邵康節出來作官,甚至説“如不欲仕,亦可奉致一閒名目”,均被他婉言謝絕了。嘉佑7年,王宣徽就洛陽天宮寺天津橋南五代節度使安審珂的舊宅基地,建屋三十間,請邵康節居住,富弼又給他買一花園。熙寧初,朝廷實行買官田新法,邵康節的天津之居園劃為官田,司馬光等二十餘家又集資為他買下。邵康節命其園居為“安樂窩”。這時神宗下詔要天下舉士,呂公著、吳充、祖龍圖等人推薦邵康節,朝廷連着發下三道詔書,讓邵康節除祕書省校書郎、潁川團練推官。邵康節再三推辭不得已而受官,可是他又稱疾不肯赴職。邵康節57歲時,父親邵古(伊川丈人)去世。邵康節與程顥在伊川神陰原(今伊川縣伊水西紫荊山下)“不盡用葬書,亦不信陰陽拘忌之説”選擇了一塊墓地予以安葬。又過兩年,邵康節的同父異母弟弟邵睦猝死於東籬之下。他與弟睦手足情深,詠詩數首以表思念之情。邵康節在洛陽閒居近30年。冬夏則閉門讀書,春秋兩季出遊。每出遊必着道裝乘小車。

城中的士大夫聽到車聲,均倒屣出門相迎,兒童和僕人也高興地尊奉他。久之,在洛陽城裏有“行窩十二家”。他樂天知命,常以詩言志,以園林景色、醇酒茗茶自娛平生。他雖言“此身甘老在樵漁”、“身為無事人”,然而他卻是在一心效法聖人,觀物得理,究天人之際,要為後人留下一門大學問。他嘗有這樣的詩句:“只恐身閒心未閒”、“若藴奇才必奇用,不然須負一生閒”。可見他是具有遠大抱負的人。

邵康節雖然不支持王安石所推行的新法,但是也不公開反對。“自從新法行,常苦樽無酒”、“懷觴限新法,何故便能傾”、“侯門深處還知否,百萬流民在露頭”等詩句,反映了他對待新法的態度。門生故舊中的當官者,有的為反對新法要投劾而去,他勸説這些人:“此賢者所當盡力之時,新法固嚴,能寬一分,則民受一分賜矣。投劾何益耶?”

二程兄弟與邵康節同巷裏居住近三十年,世間事無所不論。程顥嘗説:“邵堯夫於物理上盡説得,亦大段泄露他天機。”又説:“堯夫之學,先從理上推意,言象數,言天下之理。”以“內聖外王之道”評論邵康節之學,以“振古之豪傑”評論邵康節其人。

熙寧10年(公元1077年)3月,邵康節有病卧牀百餘日而不能起。至7月4日病危,5日凌晨去世,享年67。遺囑命治喪之事從簡一如其父,從伊川先塋。邵康節病中,司馬光前來探視。邵康節對他説:“某病勢不起,且試與觀化一巡也。”司馬光寬慰他:“堯夫不應至此。”邵康節説:“死生亦常事耳。”當時正值張載從關中來,他給邵康節診脈後説:“先生脈息不虧,自當勿藥。”又要給邵康節推命吉凶,説:“先生信命乎?載試為先生推之。”邵康節回答:“世俗所謂之命,某所不知,若天命則知之矣。”張載説:“既曰天命,則無可言者。”邵康節《閒行吟》一詩曰:“買卜稽疑是買疑,病深何藥可能醫。夢中説夢重重妄,牀上安牀疊疊非。列子御風徒有待,誇夫逐日豈無疲。勞多未有收功處,踏盡人間閒路歧。”可見他是一個不信世俗之命也不搞卜筮稽疑那一套智數的人。程頤前來探病,詼諧地説:“先生至此,他人無以致力,願先生自主張。”邵康節説:“平生學道固至此矣,然亦無主張。”程頤還是跟他戲謔,邵康節也開玩笑地説:“正叔可謂生薑樹頭生,必是樹頭生也。”這時邵康節的聲息已很微弱,就舉起兩手做手勢,程頤不明白,問:“從此與先生訣矣,更有可以見告者乎?”邵康節説:“面前路徑常領寬,路徑窄則無著身處,況能使人行也!”邵康節病重之中猶有“以命聽於天,於心何所失”、“唯將以命聽於天,此外誰能閒計較”、“死生都一致,利害漫相尋。湯劑功非淺,膏肓疾已深。然而猶灼艾,用慰友朋心”等詩句,足見他對待生死的樂天態度。

邵康節去世後,邵伯温請程顥為其父作墓誌銘。程顥月下渡步於庭,思索良久對程頤説:“顥已得堯夫墓誌矣。堯夫之學可謂安且成。”遂於《墓誌》中有“先生之學為有傳也,語成德者,昔難其居。若先生之道,就所至而論之,可謂安且成矣”之語。哲宗元佑中,賜諡“康節”。歐陽修之子歐陽棐作《諡議》:“雍少篤學,有大志,久而後知道德之歸。且以為學者之患,在於好惡,惡先成於心,而挾其私智以求於道,則弊於所好,而不得其真。故求之至於四方萬里之遠,天地陰陽屈伸消長之變,無所折衷於聖人。雖深於象數,先見默識未嘗以自名也。其學純一不雜,居之而安,行之能成,平夷渾大不見圭角,其自得深矣。按諡法,温良好樂曰康,能固所守曰節,諡曰康節先生。”崇寧初,從祀孔子文廟,追封新安伯。明嘉靖中,祀稱“先儒邵子”。

邵康節的著作,除《皇極經世》、《觀物篇》、《擊壤集》和《漁樵問對》外,據程頤和朱熹講,還有《無名公傳》。另外,還有邵伯温據邵康節講學語錄整理而成的《觀物外篇》。兩宋間人王湜《易學》曰:“康節先生遺書,或得於家之草稿,或得於外之傳聞。草稿則必欲刪而未及,傳聞則有訛謬而不實。”又於“皇極經世節要序”中説:“康節先生衍《易》作《經》,曰《皇極經世》。其書浩大,凡十二冊,積千三百餘板。以元經會二策,以會經運二策,以運經世二策,聲音律呂兩相唱和四冊,準《繫辭》而作者二冊。”其實,王湜所見十二卷本的《皇極經世書》,已是邵伯温於邵康節去世後將《皇極經世》與《觀物篇》合在一起,又加入其祖父邵古的聲音律呂之學與張岷聽邵康節講學時所作的筆錄(定名為《觀物外篇》)釐訂而成。一至六卷為元、會、運、世,七至十卷為律呂聲音,十一卷為“觀物內篇”,十二卷為“觀物外篇”。對此,清王植於《皇極經世書解·例言》中已有説明。

《古詩一去二三裏》大班語言教案 篇九

教學目標:

一、欣賞並學習朗誦古詩《一去二三裏》。

二、理解、感受古詩《一去二三裏》描寫的美好意境,激發熱愛大自然的情感。

根據教材和本班幼兒的實際情況,本活動中的欣賞、學習朗誦古詩《一去二三裏》是重點,理解、感受古詩《一去二三裏》詩中的意境是難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