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山行》原文、翻譯及賞析精品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1.7W

《山行》原文、翻譯及賞析精品多篇

《山行》原文、翻譯及賞析 篇一

宴山亭·北行見杏花 宋朝 宋徽宗趙佶

裁剪冰綃,輕疊數重,淡著胭脂勻注。新樣靚粧,豔溢香融,羞殺蕊珠宮女。易得凋零,更多少、無情風雨。愁苦。閒院落淒涼,幾番春暮。(閒院一作:問院)

憑寄離恨重重,這雙燕,何曾會人言語。天遙地遠,萬水千山,知他故宮何處。怎不思量,除夢裏、有時曾去。無據,和夢也新來不做。

《宴山亭·北行見杏花》譯文

剪裁好白色的絲綢,輕輕疊成數層,又將淡淡的胭脂均勻的塗抹,時髦的漂亮衣服,豔麗的色彩融入四溢的清香,簡直羞殺了天上的蕊珠宮的仙女。紅顏易凋零,更何況,經歷了多少無情的風雨,面對愁苦的情景,扣問淒涼的院落,還要經受幾番春暮。

誰幫我寄去重重的離愁,這雙飛的燕子哪裏懂得人間的苦痛。天遙地遠,萬水千山阻隔,哪裏知道故園今在何處?只有在夢中有時曾去。就連夢也難做成,因我痛苦的徹夜難眠。

《宴山亭·北行見杏花》註釋

宴山亭:詞牌名。一作《燕山亭》。與《山亭宴》無涉。以宋徽宋趙佶詞為準。雙片九十九字。上片十一句五仄韻,下片十句五仄韻。上片第八句為上三下四句式。第九句二字,多為感歎詞語,第十句首字領格,引領兩個四言句。下片第二句首字領格。下片第八句為上三下四句式。下片第九句多為感歎詞語。第十句為上三下四句式。此調有宋徽宋、毛圱、王之道、張雨諸詞可校。

冰綃:潔白的絲綢,比喻花瓣。

胭脂:原文“燕脂”,通假字。

靚(jìng)裝:美麗的粧飾。

蕊珠宮女:指仙女。蕊珠,道家指天上仙宮。

憑寄:憑誰寄,託誰寄。

者:同“這”。

無據:無所依憑。

和:連。

《宴山亭·北行見杏花》賞析

詞通過寫杏花的凋零,藉以哀傷自己悲苦無告、橫遭摧殘的命運。詞之上花先以細膩的筆觸工筆、描繪杏花,外形而及神態,勾勒出一幅絢麗的杏花圖。近寫、細寫杏花,是對一朵朵杏花的形態、色澤的具體形容。杏花的瓣兒好似一疊疊冰清玉潔的縑兩,經過巧手裁剪出重重花瓣,又逐步勻稱地暈染上淺淡的胭脂。朵朵花兒都是那樣精美絕倫地呈現人們眼前。“新樣”三句,先以杏花比擬為裝束入時而勻施粉黛的美人,她容顏光豔照人,散發出陣陣暖香,勝過天上蕊珠宮裏的仙女。“羞殺”兩字,是説連天上仙女看見她都要自愧不如,由此進一步襯托出杏花的形態、色澤和芳香都是不同於凡俗之花,也充分表現了杏花盛放時的動人景象。

以下筆鋒突轉,描寫杏花遭到風雨摧殘後的黯淡場景。春日絢麗非常,正如柳永《木蘭花慢》者所云:“正豔杏燒林,緗桃繡野,芳景如屏。”但為時不久就逐漸凋謝,又經受不住料峭春寒和無情風雨的摧殘,終於花落枝空;更可歎的是暮春之時,庭院無人,美景已隨春光逝去,顯得那樣淒涼冷寂。這裏不僅是憐惜杏花,而且也兼以自憐。試想作者以帝王之尊,降為階下之囚,流徙至千里之外,其心情之兒苦非筆墨所能形容,杏花的爛漫和易得凋零引起他的,種種感慨和聯想,往事和現實交雜一起,使他感到杏花凋零,猶有人憐,而自身淪落,卻只空有“故國不堪回首月明者的無窮慨恨。”兒苦“之下接一”問“字,其含意與李後主的”問君能有幾多兒,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亦相彷彿。

詞之下花,以杏花的由盛而衰暗示作者自身的境遇,抒寫詞人對自身遭遇的沉痛哀訴,表達出詞人內心的無限苦痛。前三句寫一路行來,忽見燕兒雙雙,從南方飛回尋覓舊巢,不禁有所觸發,本想託付燕兒寄去重重離恨,再一想它們又怎麼能夠領會和傳達自己的千言萬語?但除此以外又將憑誰傳遞音問呢?作者這裏藉着問燕表露出音訊斷絕以後的思念之情。“天遙”兩句歎息自己父了降為臣虜,與宗室臣僚三千餘人被驅趕着向北行去,路途是那樣的遙遠,艱辛地跋涉了無數山山水水,“天遙地遠,萬水千山”這八個字,概括出他被押解途者所受的種種折磨。回首南望,再也見不到汴京故宮,真可以説是“別時容易見時難”了。

以下緊接上句,以反詰説明懷念故國之情,然而,“故宮何處”點出連望見都不可能,只能求之於夢寐之間了。夢者幾度重臨舊地,帶來了花刻的慰安。結尾兩句寫絕望之情。晏幾道《阮郎歸》末兩句“夢魂縱有也成虛,那堪和夢無”,秦觀《阮郎歸》結尾“衡陽猶有雁傳書,郴陽和雁無”,都是同樣意思。夢者的一切,本來是虛無空幻的,但近來連夢都不做,真是一點希望也沒有了,反映出內心百折千回,可説是哀痛已極,肝腸斷絕之音。

作者乃北宋著名書畫家,其繪畫重高寫生,以精工通真著稱於世。這種手法於此詞的景物刻畫者也有所體現,尤其上花對杏花的描繪,頗具工筆畫的意藴。

《宴山亭·北行見杏花》點評

這首詞以杏花的美麗易得凋零,抒發作者的身世之感。帝王與俘虜兩種生活的對比,使他唱出了家國淪亡的哀音。上片描繪杏花開放時的嬌豔及遭受風雨摧殘後的凋零。下片寫離恨。抒發內心的故國之思。詞中以花喻人,抒寫真情實感。百折千回,悲涼哀婉。

唐圭璋《唐宋詞簡釋》:此詞為趙佶被俘北行見杏花之作。起首六句,實寫杏花。前三句,寫花片重疊,紅白相間。後三句,寫花容豔麗,花氣濃郁。“羞殺”一句,總束杏花之美。“易得”以下,轉變徵之音,憐花憐己,語帶雙關。花易凋零一層、風雨摧殘一層、院落無人一層,愈轉愈深,愈深愈痛。換頭,因見雙燕穿花,又興孤棲羶幕之感。燕不會人言語一層、望不見故宮一層、夢裏思量一層、和夢不做一層,且問且歎,如泣如訴。總是以心中有萬分委曲,故有此無可奈何之哀音,忽吞嚥,忽綿邈,促節繁音,迴腸蕩氣。況蕙風雲:“真”字是詞骨,若此詞及後主之作,皆以“真”勝者。

宋徽宗趙佶(1082-1135)工書善畫,知樂能詞,為歷代帝王中屈指可數的才子,但在政治上,他是個昏庸的亡國之君,父子雙雙為敵國所俘,蒙受奇恥大辱。這首詞與李煜的《虞美人》一樣同屬亡國之音,本詞是徽宗皇帝被虜北行見杏花有感之作。在被擄北行途中,宋徽宗忽見杏花盛開如火,不禁萬感交集,寫下這首如泣如訴之詞。上片明寫杏花,借杏花的嬌豔及被風雨摧殘的衰敗景象象徵美好事物的逝去,寄託着對帝王生活的痛苦回憶。也暗示自已的境遇,憐花憐已,語帶雙關。

“愁苦”後一“問”字,使人想起李後主的“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是一江春水向東流”。下片抒寫離恨哀情,借燕子與做夢層層深入,道出從期望到失望,由失望而絕望的哀痛心情,用“雙燕何曾,會人言語”烘托極度的孤獨憂傷。末尾幾句寫連在夢裏見一見故國宮殿的慰藉也得不到,因為連夢也做不成。抒情上有遞進關係,真摯深沉,真可説是字字泣血,斷腸之音。

《宴山亭·北行見杏花》創作背景

此詞是宋徽宗趙佶於1127年覆國後與其子欽宗趙桓被金兵擄往北方五國城時途中,途中見杏花而託物興感而作,是作者身世遭遇的。悲慘寫照。

《山行》原文、翻譯及賞析 篇二

山行

唐代:杜牧

遠上寒山石徑斜,白雲深處有人家。(深處一作:生處)

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

譯文及註釋

遠上寒山石徑斜(xié,舊讀xiá),白雲深處有人家。

沿着彎彎曲曲的小路上山,在那生出白雲的地方居然還有幾户人家。

遠上:登上遠處的。寒山:深秋季節的山。石徑:石子鋪成的小路。斜:為傾斜的意思。深:另有版本作“深”。(“生”可理解為在形成白雲的地方;“深”可理解為在雲霧繚繞的的深處)

停車坐愛楓(fēng)林晚,霜(shuāng)葉紅於二月花。

停下馬車是因為喜愛深秋楓林的晚景,楓葉秋霜染過,豔比二月春花。

坐:因為。霜葉:楓樹的葉子經深秋寒霜之後變成了紅色。楓林晚:傍晚時的楓樹林。紅於:比……更紅,本文指霜葉紅於二月花。

譯文及註釋

譯文

沿着彎彎曲曲的小路上山,在那生出白雲的地方居然還有幾户人家。

停下馬車是因為喜愛深秋楓林的晚景,楓葉秋霜染過,豔比二月春花。

註釋

山行:在山中行走。

遠上:登上遠處的。

寒山:深秋季節的山。

石徑:石子鋪成的小路。

斜:為傾斜的意思。

深:另有版本作“生”。(“生”可理解為在形成白雲的地方;“深”可理解為在雲霧繚繞的的深處)

坐:因為。

霜葉:楓樹的葉子經深秋寒霜之後變成了紅色。

楓林晚:傍晚時的楓樹林。

紅於:比……更紅,本文指霜葉紅於二月花。

創作背景

這首詩記述了一次遠山旅行,其具體創作時間難以確證。作者深秋時節登山賞景,沉醉於這如詩如畫的美景之中,於是創作此詩以記之。

爭議:是“深”還是“生”?

原文第二句中,是“深”還是“生”字在學術界仍舊存在爭議。清康熙陳夢雷編輯《古今圖書積塵》作“白雲深處有人家”。明萬曆趙宦光刊本,宋洪邁編《萬首唐人絕句》作“白雲深處有人家”。清乾隆《四庫全書》收入的兩種版本都有,例如明高棅編《唐詩品彙》和《御定全唐詩》作“白雲深處有人家”,而宋洪邁編《萬首唐人絕句》作“白雲生處有人家”。有些課本中本詩也從原來的“白雲深處有人家”修改為現在的“白雲生處有人家”,並於註釋處説明“‘生處’一作‘深處’”(考試時應以使用的課本為準)。94年版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作“白雲深處有人家”。部編版最新的教材已經選用了“白雲生處有人家”。

賞析

這首詩描繪的是秋之色,展現出一幅動人的山林秋色圖。詩裏寫了山路、人家、白雲、紅葉,構成一幅和諧統一的畫面。這些景物不是並列的處於同等地位,而是有機地聯繫在一起,有主有從,有的處於畫面的中心,有的則處於陪襯地位。簡單來説,前三句是賓,第四句是主,前三句是為第四句描繪背景、創造氣氛,起鋪墊和烘托作用的。

首句“遠上寒山石徑斜”,由下而上,寫一條石頭小路蜿蜒曲折地伸向充滿秋意的山巒。“寒”字點明深秋季節;“遠”字寫出山路的綿長;“斜”字照應句首的“遠”字,寫出了高而緩的山勢。由於坡度不大,故可乘車遊山。

次句“白雲深處有人家”,描寫詩人山行時所看到的遠處風光。一個“深”字,形象地表現了白雲升騰、繚繞和飄浮種種動態,也説明山很高。“有人家”三字會使人聯想到炊煙裊裊,雞鳴犬吠,從而感到深山充滿生氣,沒有一點兒死寂的恐怖。“有人家”三字還照應了上句中的“石徑”,因為這“石徑”便是山裏居民的通道。

對這些景物,詩人只是在作客觀的描述。雖然用了一個“寒”字,也只是為了逗出下文的“晚”字和“霜”字,並不表現詩人的感情傾向。它畢竟還只是在為後面的描寫蓄勢—勾勒楓林所在的環境。

“停車坐愛楓林晚”便不同了,傾向性已經很鮮明,很強烈了。那山路、白雲、人家都沒有使詩人動心,這楓林晚景卻使得他驚喜之情難以抑制。為了要停下來領略這山林風光,竟然顧不得驅車趕路。這句中的“晚”字用得無比精妙,它藴含多層意思:(1)點明前兩句是白天所見,後兩句則是傍晚之景。(2)因為傍晚才有夕照,絢麗的晚霞和紅豔的楓葉互相輝映,楓林才格外美麗。(3)詩人流連忘返,到了傍晚,還捨不得登車離去,足見他對紅葉喜愛之極。(4)因為停車甚久,觀察入微,才能悟出第四句“霜葉紅於二月花”這樣富有理趣的警句。

第四句是全詩的中心,是詩人濃墨重彩、凝聚筆力寫出來的。不僅前兩句疏淡的景緻成了這豔麗秋色的襯托,即使“停車坐愛楓林晚”一句,看似抒情敍事,實際上也起着寫景襯托的作用:那停車而望、陶然而醉的詩人,也成了景色的一部分,有了這種景象,才更顯出秋色的迷人。而一筆重寫之後,戛然便止,又顯得情韻悠揚,餘味無窮。

這是一首秋色的讚歌。詩人沒有像古代一般文人那樣,在秋季到來的時候,哀傷歎息。他歌頌的是大自然的秋色美,體現出了豪爽向上的精神,有一種英爽俊拔之氣拂諸筆端,表現了詩人的才氣,也表現了詩人的見地。

《山行》原文、翻譯及賞析 篇三

心逐南雲逝,形隨北雁來。

故鄉籬下菊,今日幾花開。

《於長安歸還揚州九月九日行薇山亭賦韻》譯文

心追逐南去的白雲飄逝,身體跟隨者北飛的大雁回來。

家鄉籬笆下的菊花,如今又有多少株盛開?

《於長安歸還揚州九月九日行薇山亭賦韻》註釋

揚州:這裏指陳京都建康(今江蘇南京)。

九月九日:是指重陽節。

薇山亭:亭名,所在不詳。

薇山:一作“微山,山名。在今山東微山縣,山下有微山湖。

賦韻:猶言賦詩。

逐:追趕;追隨。南雲:南去之雲。

逝:往,去。

形:身。

北雁:北來的大雁。

籬:籬笆。

《於長安歸還揚州九月九日行薇山亭賦韻》賞析

這首詩是作者晚年迴歸故鄉時路過薇山亭時所作。該詩主要通過南雲、北雁寄託自己對家鄉的思戀,通過單獨詢問故鄉籬笆下菊花抒發了詩人思鄉欲歸的急迫心情。全詩即景抒情,感情比較含蓄。

詩的首句就雲“心逐南雲近”,在這一句當中,寄寓了豐富的含義。首先是詩人對家鄉的思念,然而思念卻不得歸還,於是仰天長歎,奇情於南去的白雲,就是陸機所説的“指南雲以寄款”。但是隻雲去而未去,思鄉之悄愈苦,只得心追逐南去的白雲飄逝。江總在思鄉情濃時,總是仰望那南去的白雲,在《遇長安使寄裴尚書》中亦云“去雲目徒送,離琴手自揮”,表達的仍然是這種思鄉的感情。如果説在《寄裝尚書》中表達的是一種無可奈何的感情的話,那麼,在這裏,作者着重表現的就是一種歸還家鄉的焦急心情。因為此時詩人已經行走在回家的路途之上了。

第二句是“形隨北雁來”,在上句表達思鄉之苦和歸鄉之焦急之後,這一句流露了一種來到南方的欣喜。伴隨那從北而來的輕快的大雁,詩人來到了南方。因為歸家鄉的感望就要實現了,所以欣喜;因為心中欣喜,因而腳步也就輕快。“形隨北雁來”五字顯得自自在而飄逸。

前二句加在一起,就產生了第一個波折,從對比中表現出詩人對家鄉的深深的思念。從格律和用詞上看,這二句對仗工整,表現出詩人語言技巧的高妙;在語勢上,語句輕快急促如行雲流水很好地表現了詩人歸家的心情。

後二句是“故鄉籬下菊,今日幾花開?”作者通過這個問題,把思鄉的感情變得深沉了。在回故鄉的途中,在思鄉之情急切的時候,也是在家鄉就快要出現在眼前的時候,詩人突然想到了故鄉籬牆下的菊花,這種思維過程非常符合感情發展的邏輯。籬牆下的菊花是一個具體的物像,而且是詩人在故鄉時常常能見到的東西,給詩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這種印象埋藏在詩人的潛意識當中,所以在歸鄉的感望就要實現的時候,它就突然從潛意識裏跳了出來,詩人對故鄉的印象也清晰起來。詩人這時想到了籬下菊,但並不是只想到了籬下菊,從前常常見到的物像必然附著着許多其他的事件、感情,所以想起了籬下菊,那些籬下菊上的附著物也自然就聯想起來了。因此,詩人通過對一個單一而具體的物件的回憶下子喚起了對家鄉的整個的印象。可見這兩句詩使全詩的感情得到了深化。而此二句的語勢變得緩慢,也正好村託了這種深化的感情。

《於長安歸還揚州九月九日行薇山亭賦韻》創作背景

這首詩的具體創作時間不詳。只知是江總晚年歸鄉,從長安南歸到達江都(揚州治所)以後,路過薇山亭時,正值重陽節,由感而發寫下的。

《山行》原文、翻譯及賞析 篇四

原文:

山光物態弄春暉,莫為輕陰便擬歸。

縱使晴明無雨色,入雲深處亦沾衣。

譯文:

春光幻照之下,山景氣象萬千。何必初見陰雲,就要匆匆回家?

就算天氣晴朗,沒有一絲雨意,走入雲山深處,也會沾濕衣裳。

註釋:

山行:一作“山中”。

春暉:春光。

莫:不要。輕陰:陰雲。便擬歸:就打算回去。

縱使:縱然,即使。

雲:指霧氣、煙靄。

賞析:

這首詩緊扣詩題中的“留”字,借留客於春山之中,描繪了一幅意境清幽的山水畫。

首句“山光物態弄春輝”,寫出了留客的前提條件——山中萬物都在春天的陽光下爭奇鬥豔,呈現着一派醉人的美景。一個“弄”字出神入化,給山中景物賦予了人的性格,描繪了萬物朝氣蓬勃的盎然生機。全詩正面描寫山景只有這一句詩。因為只有一句,所以詩人就不去描繪一泉一石,一花一木,而是從整體入手,着力表現春山的整個面貌,從萬象更新的氣象中,渲染出滿目生機、引人入勝的意境。因為只有把這一句寫得很濃,而且先聲奪人,形成一種壓倒的優勢,“留”才有意義,客人所擔心的問題才顯得無足輕重。

次句“莫為輕陰便擬歸”,是詩人對客人的勸留之辭,恰值遊興正濃之際,天空中忽然浮過一片“輕陰”,大有大雨將至之勢,這是令客人遊興頓減的惟一客觀原因,暗示了客人主觀上並非不戀山景的心靈信息。次句與首句緊密相關。由於第一句藴含豐富,很有分量,第二句雖然是否定了客人的想法,但卻顯得順流而下,毫不費力。

最後兩句“縱使晴明無雨色,入雲深處亦沾衣”,採取以退為進、欲擒故縱的筆法,進一步勸慰客人既來之,則安之,不要錯過美好春光,涉涉前行。因為客人怕“輕陰”致雨、淋濕衣服,詩人就婉曲地假設了一個晴天遊春的問題——在晴天中,因為春季雨水充足,雲深霧鎖的山中也會水汽濛濛,行走在草木掩映的山徑上,衣服和鞋子同樣會被露水和霧汽打濕的。這也就是説,雨天遊山,要“沾衣”;晴天遊山,也要“沾衣”,“沾衣”是春日遊山無法避免的問題,從某一角度説,這又是春日遊山的一大樂趣,那麼,就不必為一片“輕陰”而躑躅不前。

這兩句不只是消極地解除客人的疑慮,而是巧妙地以委婉的方式,用那令人神往的意境,積極地去誘導、去點燃客人心中要欣賞春山美景的火種。

這首詩的意境異常清幽,還表現在雋永的哲理啟迪上。它告訴人們:事物是複雜的,不應片面地看問題,對待困難也是如此。在人們前進的道路上,要正視困難,勇往直前,“莫為輕陰便擬歸”;在克服困難中迎來的美景,才更加賞心悦目,其樂無窮。正由於詩中含義豐富而深刻,所以,這首詩與同類登山春遊詩相比就更別具一番悠然不盡的韻味。

張旭

張旭(約685年—約759年),字伯高,一字季明,漢族,唐朝吳縣(今江蘇蘇州)人。曾官常熟縣尉,金吾長史。善草書,性好酒,世稱張顛,也是“飲中八仙”之一。其草書當時與李白詩歌、裴旻劍舞並稱“三絕”,詩亦別具一格,以七絕見長。與李白、賀知章等人共列飲中八仙之一。唐文宗曾下詔,以李白詩歌、裴旻劍舞、張旭草書為“三絕”。又工詩,與賀知章、張若虛、包融號稱“吳中四士”。傳世書跡有《肚痛帖》、《古詩四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