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組歌節選》語文教案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1.29W

《組歌節選》語文教案由本站的會員投稿精心推薦,小編希望以下2篇範文對你的學習工作能帶來參考借鑑作用。

《組歌節選》語文教案

第1篇:《組歌節選》語文教案

《組歌節選》語文教案怎麼寫?以下是我們給你的範文格式參考。

【教學目的】

1、朗讀與細讀相結合。

2、篇章語義分析與自然常識講解相結合。

3、鍛鍊學生自由想象的能力。

4、引導學生熱愛自然、敬畏生命。

【教學重難點】

對詩歌中熾熱愛情的理解與祖國深情厚愛的聯繫。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課文導入

簡介詩人紀伯倫(1883~1931)。

黎巴嫩詩人、散文作家、畫家。生於黎巴嫩北部山鄉卜舍裏。12歲時隨母去美國波士頓。兩年後回到祖國,進貝魯特希克瑪(睿智)學校學習阿拉伯文、法文和繪畫。學習期間,曾創辦《真理》雜誌,態度激進。

1908年發表小説《叛逆的靈魂》,激怒當局,作品遭到查禁焚燬,本人被逐,再次前往美國。後去法國,在巴黎藝術學院學習繪畫和雕塑,曾得到藝術大師羅丹的獎掖。1911年重返波士頓,次年遷往紐約長住,從事文學藝術創作活動,直至逝世。

紀伯倫青年時代以創作小説為主,定居美國後逐漸轉為以寫散文詩為主。他的小説幾乎都用阿拉伯文寫成,有短篇小説集《草原新娘》(1905)、《叛逆的靈魂》和長篇小説《折斷的翅膀》(1911)等。

《折斷的翅膀》寫東方婦女的悲慘命運和她們與命運的苦鬥,譴責貪婪、狡詐和屈從,歌頌自尊、意志和力量。他的小説以主人公充滿哲學意味的獨白、對話和敍述,特別是被壓迫被損害者充滿激情的傾訴取勝。他用阿拉伯文發表的作品還有散文《音樂短章》(1905),散文詩集《淚與笑》(1913)、《暴風雨》(1920),詩集《行列聖歌》(1918),以及《珍聞與趣談》(1923)、《與靈魂私語》(1927)等。

他用英文寫的第一部作品是散文集《瘋人》(1918)。此後陸繼發表散文詩集《先驅者》(1920)、《先知》(1923)、《沙與沫》(1926)、《人之子耶穌》(1928)、《先知園》(1931)、《流浪者》等,以及詩劇《大地諸神》、《拉撒路和他的情人》等。

《先知》被認為是他的代表作,作者以智者臨別贈言的方式,論述了愛與美、生與死、婚姻與家庭、勞作與安樂、法律與自由、理智與熱情、善惡與宗教等一系列人生和社會問題,充滿比喻和哲理,具有東方色彩。紀伯倫並自繪充滿浪漫情調和深刻寓意的插圖。

紀伯倫認為詩人的職責是唱出母親心裏的歌。他的作品多以愛和美為主題,通過大膽的想象和象徵的手法,表達深沉的感情和高遠的理想。他的思想受尼采哲學影響較大。他的作品常常流露出憤世嫉俗的態度或表現某種神祕的力量。

他是阿拉伯近代文學史上第一個使用散文詩體的作家,並組織領導過阿拉伯著名的海外文學團體筆會,為發展阿拉伯新文學作出過重大貢獻。他的作品已譯成世界多種文字,受到各國讀者的歡迎。

他的作品最先介紹到中國來的是《先知》(冰心譯,1931)。從50年代起,他的其他作品也逐漸為中國讀者所瞭解。

二、朗讀感知

朗讀全文,注意讀出感情和節奏。

集體朗讀和自由朗讀相結合。

找一下這首詩的韻腳(散文詩不嚴格壓韻,段落間換韻):

第一節:人、近(鄰韻)、分;

第二節:晨、盟、中、吟、吻(多為鄰韻);

第三節:拗、躁,心;

第四節:他、下。

三、感知課文的內涵

在這首散文詩裏,海浪被詩人賦予了一個浪漫的花的形象,它首先作為海岸的情人出現,在前四節裏,鋪陳出的是一個熱戀中的女性形象,在周而復始的潮汐的律動中與愛人難捨難分。接下來,這個女性化的形象融進了更深廣的喻義,它成為一個人世界的守護者──夜闌人靜,萬物都在夢鄉里沉睡,惟有我

徹夜不眠,在星空、美人魚、礁石和情人組成的畫面中,它發出永恆的共鳴,時而歌唱。時而歎息,而海浪的歌唱也就是海浪的歎息。

也因此,我們方可領悟到詩中海浪的愛情的內涵,那不僅僅是對海岸的愛情,是更廣闊的對世間萬物所懷的滿腹的愛情,這博大的愛情閃耀着母性的光輝──愛情的真諦就是清醒,因為愛着這世界,所以哪怕徹夜不眠讓我形容憔悴,也要守護着這個世界,它的和諧,它的美。

在這裏,我們恰恰看到了詩人自己的形象,詩人正應是這世間種種美好價值的守護者,正如詩的末尾所寫:這就是我的生活;這就是我終生的工作,在這裏,海浪的形象已經幻化為詩人自己的堅定的聲音。

詩中海浪的形象是極為感人的。她對情侶海岸一往情深,愛的熱烈,愛的深沉。黎明,她信誓旦旦地在情人耳畔許下忠誠的誓願;傍晚,她又為愛情唱着祈禱的`詩篇。潮漲時,她熱情洋溢,緊緊與情人擁抱;潮退了。

她難捨難分,依戀地撲到在情侶的腳下。面對她這誠摯熾烈的情愛,海岸是異常感激的,他親吻她,還容忍了她的任性。但與海岸連在一起的礁石,卻不同情她、理解她,不管她如何向他獻媚、微笑,傾吐心聲,始終裝聾作啞,置之不理。他這種態度,使海浪感到傷感、苦惱。寂靜的夜晚,大地萬物都在睡神環抱中沉沉酣睡,唯有她輾轉反側,難以安眠。然而,她的戀情並沒有因此而減退,也沒有因

此而動搖對愛情的信念,決心只要一息尚存,就要這樣消磨歲月,顯示出無限的忠誠。海浪對海岸的這種態度,也正是詩人對祖國深厚情愛的反映。

海浪除具有人的特點,能借以很好地表達詩人的情感外,還具有浪的特點。如她的任性,總不能平靜的心胸,晨昏情感的變化,潮水漲落時不一的舉動等等。

四、問題探究

嗚呼!徹夜不眠使我形容憔悴。縱使我滿腹愛情,而愛情的真諦就是清醒。這裏的連結詞使用好像不合常規?

確實如此。這也正是散文詩不同於抒情散文的地方。這裏用然而或但是來替換縱使,在語義上更明白一些,語法上也較符合規範。不過,縱使,至少在漢語裏有鮮明的強調意味。用在這裏,使文意為之一緊,因而在效果上不僅獲得了某種轉折的味道,而且使這段話在語義層次上變得更為豐富和有

氣勢。和詩的結尾聯繫在一起,凸現出詩人一種類似我們熟悉的雖九死其猶未悔的形象。

第二課時

一、反覆朗讀感悟

二、感悟文本

這首散文詩的絕大部分,雨的形象是一個奉獻者和使者的形象,它滋潤萬物,同時也把距離遙遠的事物聯結起來(傳情的信使)。值得注意的是在詩中對擬人手法的靈活的多方面運用:

一方面是對雨的擬人化處理,從第三節我哭開始,由此引起一系列相關意象──花草,雲彩和田野等等──相應加以擬人化,一方面雨的形象也時時在變化,或擬人的角度不同,或者由擬人很微妙地轉換為擬物,例如第六節我從湖中升起,藉着以太的翅膀翱翔、行進,似乎又獲得了一隻鳥的形象。

此外,除了自然界的具體的物象之外,一些抽象的事物也常常被擬人化,如第二節清晨的女兒中的清晨,以及第五節不動聲色的死神的懷抱中的死亡,可以説是運用於無形。

文中的空間感依然是寬廣浩大的,天上地下,雷電雲雨,山河湖海,無所不至,但由於擬人手段的廣泛運用,使文中的世界成為一個人之境。不過,直到第七節窗户上的玻璃和敏感的心扉出現,才真正引出了人的世界。

原來,萬物有靈,只是因為人的存在,或者更準確地説,是因為有靈性的人的存在,有了他們的凝視,萬物才顯出人間的情態,有了他們的聆聽,雨點的敲擊才構成一種樂曲。

也是因為人的存在,雨才獲得了一種新的使者的身份──在潺潺的雨水中,我們敏感的心靈常常被引領着去觸及那些平日常常離我們很遙遠的記憶、夢想,一個深邃的精神的世界。

在自然界中,雨水意味着一個循環,正如愛情在人類世界中意味着一個循環,它滋潤生命,傳遞着生命的能量,使之生生不息。紀伯倫散文詩中的世界總處在運動之中,歎息、淚水和微笑只是人類世界運動過程的諸面,而自然,乃是人類世界的一面運動着的鏡子。

三、問題探究

1、作者在短小的篇幅裏分別用了哪幾種形象來描繪雨?

銀線,珍珠,傳情的信使,大海的歎息,天空的淚水,田野的微笑。

2、雨的形象有什麼特點?作者借雨歌頌了什麼?

雨是一位奉獻者和使者,歌頌了無私的愛與奉獻精神。

3、你是怎樣理解塵世人生也是如此:開始於盛氣凌人的物質的鐵蹄之下,終結在不動聲色的死神的懷抱這句話的?

(開放題,自由理解)

4、為什麼我哭,山河卻在歡樂?

根據第三段文意回答:下了雨,河水漲了,可以澆灌田野、花草。

5、用一句話概括1~4段的內容:

雨水滋潤了大地。

6、解釋第六段中吻和擁抱在文中的意思:

指雨水澆灌花草、樹木。

7、這首散文詩採用了什麼手法?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感情?

採用了擬人化的手法,表現了詩人對自然、生活的熱愛和對奉獻者的讚美。

第2篇:《組歌節選》語文教案

給你一篇《組歌節選》語文教案的寫作範例,你可以參考它的格式與寫法,進行適當修改。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⑴理解、積累“執拗、憔悴、饋贈、真諦、璀璨、長吁短歎、盛氣凌人”等詞語。

⑵瞭解紀伯倫和其藝術風格。

⑶瞭解課文內容,領悟詩中擬人形象的情感內涵。

2、能力目標:

⑴強化朗讀,體會詩意推進的肌理和層次。

⑵品析文中意味深長的語句,理解詩中多樣化的擬人手法。

⑶領會兩首詩的思想感情,學習借物抒懷的藝術構思。

3、德育目標:

感悟詩作閃爍着的理性光輝,引導同學熱愛自然、敬畏生命。

【教學重點】

1、反覆誦讀,感受詩作清麗流暢的語言風格。

2、深透理解文章的情感內涵。

【教學難點】

分析詩中語意遞進伸展的層次。

【教學方法】

1、誦讀法:

紀伯倫的散文詩語言清麗流暢,富含哲理。教學中要引導同學反覆朗讀,感性體會兩首詩在辭色和聲音上的美,領會擬人形象的情感內涵。

2、自讀·點撥法:

文章屬自讀篇目,教師為同學創設寬鬆的閲讀環境,並通過點撥提示,擴展同學的閲讀體會,培養髮明性感受與表達的能力。

【教具準備】

多媒體CAI課件、投影儀、錄音機。

【課時佈置】

1課時。

【教學過程】

〖教學要點〗

誦讀,整體感知文意。點撥研習,理解擬人形象的情感內涵。比較延伸,體會紀伯倫天籟自鳴散文詩的藝術風格。

〖教學步驟〗

一、導語設計

設計1:

(多媒體顯示紀伯倫像)

同學們,黎巴嫩文壇驕子紀伯倫,和印度詩人泰戈爾一樣是近代東方文學走向世界的先驅之一。他為中國讀者所曉喻,很大程度是因他天籟自鳴的散文詩。今天,我們一起走進他《組歌》中的兩首:《浪之歌》和《雨之歌》,去感受他獨樹一幟的藝術風格。

(板書文題、作者)

設計2:

同學們,哲理詩作為世界詩苑的一朵奇葩,千百年來一直散發着醉人的芳香,為越來越多的讀者所喜愛。含蓄雋永的哲理性警句,往往會使身處紛繁世界中迷惘和困惑的人憬悟、奮起。黎巴嫩文壇驕子紀伯倫常被稱作哲理詩人,但他的散文詩的內藴經常多於一般的哲理詩。今天,我們學習的《浪之歌》和《雨之歌》就是他《組歌》中的兩首,讓我們靜心於靈氣而個性的波和雨的絮語中,去感悟一個深邃、美妙的別樣洞天。

(板書文題、作者)

二、資料助讀

(投影)

紀伯倫簡介:

紀伯倫(1883~1931)黎巴嫩詩人、散文作家、畫家。生於黎巴嫩北部山鄉卜舍裏。12歲時隨母去美國波士頓。兩年後回到祖國,進貝魯特“希克瑪(睿智)”學校學習阿拉伯文、法文和繪畫。學習期間,曾興辦《真理》雜誌,態度激進。1908年發表小説《叛逆的靈魂》,激怒當局,作品遭到查禁焚燬,自己被逐,再次前往美國。後去法國,在巴黎藝術學院學習繪畫和雕塑,曾得到藝術大師羅丹的獎掖。1911年重返波士頓,次年遷往紐約長住,從事文學藝術創作活動,直至逝世。

紀伯倫青年時代以創作小説為主,定居美國後逐漸轉為以寫散文詩為主。他的小説幾乎都用阿拉伯文寫成,有短篇小説集《草原新娘》(1905)、《叛逆的靈魂》和長篇小説《折斷的翅膀》(1911)等。《折斷的翅膀》寫東方婦女的悽慘命運和她們與命運的苦鬥,譴責貪婪、狡詐和屈從,歌頌自尊、意志和力量。他的小説以主人公充溢哲學意味的獨白、對話和敍述,特別是被壓迫被損害者充溢激情的傾訴取勝。他用阿拉伯文發表的作品還有散文《音樂短章》(1905),散文詩集《淚與笑》(1913)、《暴風雨》(1920),詩集《行列聖歌》(1918),以和《珍聞與趣談》(1923)、《與靈魂私語》(1927)等。他用英文寫的第一部作品是散文集《瘋人》(1918)。此後陸續發表散文詩集《先驅者》(1920)、《先知》(1923)、《沙與沫》(1926)、《人之子耶穌》(1928)、《先知園》(1931)、《流浪者》等,以和詩劇《大地諸神》《拉撒路和他的情人》等。《先知》被認為是他的代表作,作者以智者臨別贈言的方式,論述了愛與美、生與死、婚姻與家庭、勞作與安樂、法律與自由、理智與熱情、善惡與宗教等一系列人生和社會問題,充溢比喻和哲理,具有東方色彩。紀伯倫並自繪充溢浪漫情調和深刻寓意的插圖。

紀伯倫認為詩人的職責是唱出“母親心裏的歌”。他的作品多以“愛”和“美”為主題,通過大膽的想象和象徵的手法,表達深沉的感情和高遠的理想。他的思想受尼采哲學影響較大。他的作品經常流露出憤世嫉俗的態度或表示某種神祕的力量。他是阿拉伯近代文學史上第一個使用散文詩體的作家,並組織領導過阿拉伯著名的海外文學團體“筆會”,為發展阿拉伯新文學作出過重大貢獻。他的作品已譯成世界多種文字,受到各國讀者的歡迎。他的作品最先介紹到中國來的是《先知》(冰心譯,1931)。從20世紀50年代起,他的其他作品也逐漸為中國讀者所瞭解。

三、誦讀,整體感知文意

1、同學聽讀課文,初步感知文意。標示段序並疏解疑難字詞:

(投影)

執拗(niù):固執任性,不聽從他人的意見。

憔悴(qiáocuì):形容人瘦弱,面色不好看。

饋贈(kuì):贈送(禮品)。

真諦(dì):真實的意義或道理。

璀璨(cuǐcàn):形容珠玉等光彩鮮明。

鑲嵌(qiàn):把一物體嵌入另一物體內。

酷肖(xiào):酷似。

海誓山盟:男女相愛時所立的誓言和盟約,表示愛情要像山和海一樣永恆不變。

長吁(xū)短歎:因傷感、煩悶、痛苦等不住地長吁短歎。

盛氣凌人:高傲的氣勢逼人。

2、同學自由朗讀,注意讀出文章的感情和節奏,感性體會紀伯倫散文詩清麗流暢的語言風格:

教師提示:紀伯倫的作品既有理性考慮的嚴肅與冷峻,又有詠歎調式的浪漫與抒情。課文節選的兩首詩在翻譯時都着意佈置了相當明顯的韻腳,同時,又有很多的換韻和交韻以使得詩在聲音層面上不顯得單調,很好地體現了紀伯倫極有個性的語言藝術。

請同學們邊誦讀邊找出詩中的韻腳,體會兩首詩在辭色和聲音上的美感:

同學朗讀體會,教師以《浪之歌》為例點撥:《浪之歌》第一節:“人”“近”(鄰韻)、“分”;換韻為“裏”“體”;第二節:換韻為“晨”“盟”“中”“吟”“吻”(與第一節同,大多為鄰韻);第三節:換韻為“拗”“躁”;又換韻為“心”(與前兩節相同,鄰韻);第四節:換韻為“他”“下”等。

同學自主找出《雨之歌》的韻腳。

3、教師配樂感情範讀,同學體會文意,並用簡潔的語句表述自身的感受:

同學積極發言,教師歸結:

生1:這兩首詩都採用了擬人化的手法。作者藝術地描繪了極有靈氣和個性的“浪”和“雨”的形象,寄寓了深邃的生活哲理。

生2:詩人借“浪”和“雨”的物象,抒發的是廣博的“愛”的情志。

生3:詩中比喻、擬人、排比等修辭手法的運用,更為形象地傳情達意,顯示了獨具魅力的語言特色。

4、同學通讀全文,主動質疑,提出問題,師生合作交流:

同學的疑難問題有:

⑴“嗚呼!徹夜不眠使我形容憔悴。縱使我滿腹愛情,而愛情的真諦就是清醒。”這裏的連接詞使用好像不合常規?

⑵“塵世人生也是如此:開始於盛氣凌人的物質的鐵蹄之下,終結在若無其事的死神的懷抱。”這句話如何理解?

教師點撥:

⑴確實如此。這也正是散文詩不同於抒情散文的地方。這裏用“然而”或“但是”來替換“縱使”,在語意上更明白一些,語法上也較合規範。不過,“縱使”,至少在漢語裏,有鮮明的強調意味,用在這裏,使文意為之一緊,因而在效果上不只獲得了某種轉折的味道,而且使這段話在語意層次上變得更為豐富和有氣勢。和詩的結尾連在一起,凸顯出詩人一種類似於我們所熟悉的“雖九死其猶未悔”的形象。

⑵文章是經由母語作為中介的譯作,“開始於盛氣凌人的物質的鐵蹄之下”一句在語意上比較含混,但基本不影響全篇的理解。蘇玲把此處譯為“生活就是這樣,它從憤怒的雷電腳下開始,然後在安寧的死亡的懷抱裏結束”,(《世界散文詩精選》)就相對比較明晰。

四、指導研習,深層理解課文內涵

1、同學齊讀全文後,合作研討:

⑴這兩首詩中,作者的想象多數時候是緊貼着海浪和雨水的自然物理特性展開的。《浪之歌》中第二、四節寫到的潮汐現象,你瞭解嗎?詩作中又是如何塑造海浪與海岸的熱戀形象的?

⑵《浪之歌》表示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⑶《雨之歌》中塑造的雨是一個什麼樣的形象?請分析詩中雨的形象遞進伸展的層次。

同學精彩交流,教師引導:

⑴海水有一種週期性的漲落現象:到了一定時間,海水推波逐瀾,迅猛上漲,達到高潮;過後一些時間,上漲的海水又自行退去,留下一片沙灘,出現低潮。如此循環重複,永不停息。海水這種有節奏的週期性的漲落運動就是潮汐,法國文學稱之為“大海的呼吸”。潮汐現象的特點是每晝夜有兩次高潮,而不是一次,“晝漲稱潮,夜漲稱汐”。科學地講,潮汐是海水在月球和太陽引潮力作用下所發生的週期性運動。

詩中的海浪對情侶海岸一往情深,愛得熱烈,愛得深沉。黎明,她信誓旦旦地在情人耳畔許下忠誠的誓願;黃昏,她又為愛情唱着祈禱的詩篇。潮漲時,她熱情洋溢,緊緊與情人擁抱;潮退了,她難捨難分,依戀地撲倒在情侶的腳下。面對她這誠摯熾烈的情愛,海岸是異常感激的,他親吻她,還容忍她的“任性”。

⑵詩中的前四節,鋪陳出的是一個熱戀中的女性形象,在周而復始的潮汐的律動中與愛人難捨難分。而且,這個女性化的形象在詩中融進了更深廣的喻義,它成為人間世界的守護者,詩的末尾説“這就是我的生活;這就是我終生的工作”,海浪的形象已經幻化為詩人自身的堅定的聲音。聯繫詩人的生活經歷,海浪對愛情的態度,曲折表達了詩人對祖國的深厚情愛。

⑶在《雨之歌》的絕大局部,雨的形象是一個奉獻者和使者的形象,它滋潤萬物,同時也把距離遙遠的事物聯結起來(“傳情的信使”)。

詩中靈活地多方面運用了擬人手法,一方面是對雨的擬人化處置,從第三節“我哭”開始,由此引起了一系列相關意象──花草,雲彩和田野等──相應加以擬人化,另一方面雨的形象也時時在變化,或擬人的角度不同,或者由擬人很微妙地轉換為擬物,如第六節“我從湖中升起,藉着以太的翅膀飛翔、行進”,似乎又獲得了一隻鳥的形象。所以,擬人手法的運用,詩中的語意遞進伸展,引領心靈去觸和那些平日裏遙遠的記憶、夢想。

2、請同學們延伸閲讀紀伯倫的《花之歌》,試品析詩中花的形象的豐富感性內容:

(分發打印好的講義資料)

花之歌

我是大自然的話語,大自然説出來,又收回去,把它藏在心間,然後又説一遍……

我是星星,從天穹墜落在綠茵中。

我是諸元素之女:冬將我孕育;春使我開放;夏讓我生長;秋令我昏昏睡去。

我是親友之間交往的禮品;我是婚禮的冠冕;我是生者贈與死者最後的祭獻。

清早,我同晨風一道將光明歡迎;黃昏,我又與羣鳥一起為它送行。

我在原野上搖曳,使原野風光更加旖旎;我在清風中呼吸,使清風芬芳馥郁。我微睡時,黑夜星空的千萬顆亮晶晶的眼睛對我觀察;我醒來時,白晝的那隻碩大無朋的獨眼向我凝視。

我飲着朝露釀成的瓊漿;聽着小鳥的鳴囀、歌唱;我婆娑起舞,芳草為我鼓掌。我總是仰望高空,對光明心馳神往;我從不顧影自憐,也不孤芳自賞。而這些哲理,人類尚未完全領會。

教師提示:詩中花的形象既給人以審美愉悦,又啟迪生活理趣。作者詩意地展現生活空間,“有感於情,有結於心”,使作品具有真摯的靈魂。平易中發掘雋永,美妙的比喻啟示深刻的哲理,這恰是紀伯倫獨樹一幟的藝術風格。

3、多媒體展示影音資料,師生大聲誦讀全文。

五、課堂小結

本站的小編希望以上2篇《組歌節選》語文教案範文能夠幫到你,當然,你還可以點擊這裏查看更多《組歌節選》語文教案範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