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課堂教學模式通用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4.43K

課堂教學模式通用多篇

淺談創新課堂教學“30+15”模式 篇一

淺談創新課堂教學“30+15”模式

淺談創新課堂教學“30+15”模式

摘 要 《普通高中新課程方案》指出:高中課程選擇必須遵循基礎性原則,即學生必須掌握經典知識並靈活運用;注重培養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旺盛的求知慾、積極探索的精神、堅持真理的態度和蒐集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的能力、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交流合作的能力。同時強調:課程實施要結合不同學校具體校情、學情,積極創新、嘗試教學模式,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和潛能,發展學生個性。

關鍵詞 形式 課堂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2.4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4-0008-02《普通高中新課程方案》指出:高中課程選擇必須遵循基礎性原則,即學生必須掌握經典知識並靈活運用;注重培養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旺盛的求知慾、積極探索的精神、堅持真理的態度和蒐集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的能力、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交流合作的能力。同時強調:課程實施要結合不同學校具體校情、學情,積極創新、嘗試教學模式,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和潛能,發展學生個性。現就近年來,在新課程理念指導下,已在全國各地風行,我校也在積極嘗試、開展的“30+15”教學模式,略表拙見。

一、“30+15”形式的內涵

1.“30+15”形式的定義

改變先前老師教學為主學生聽講為補充的模式,採取老師授課引導三分,剩下七分由學生支配並進行小組協作探討。具體時間分配:“3分”,即課堂上老師進行教學講解時間不超過15分鐘;“7分”,餘下時間學生進行難題協作討論與解決。

2.“30+15”形式的特點

縮短老師教學時間,使課堂不會顯得宂長沉悶。增加師生的互動時間,改善學生被動學習,當堂展示提高課堂效率,調動學生對數學的熱情。本模式最大特點在於師生間的互動,所以這“七分”的運行極為重要。

3.“30+15”形式的目的

讓課堂氣氛輕鬆些,自由些,快樂些。釋放學生的個性,提高學生對學習的熱情,改變被動學習的模式,進一步推動課堂向高效發展。

4.“30+15”形式具體流程

(1)導入新課

課前教師拋出問題,並指明需要重點自學的部分,讓學生帶問題進行自學課本。具體可分配5-10分鐘,使學生明確本節課的學習任務和要求,以達到有效提高學生對新知識的探索及自學能力,在這過程中發現問題並解決問題。期間教師可利用空檔時間進行重點輔導及問題追蹤。本部分應特別注意以下幾點:①問題量不在於多而在於精,要儘可能的淺顯。②明確指出要進行答問,避免“無負擔”而導致部分學生不投入地忽悠過去。③對於學習困難學生,老師應適當進行鼓勵,走親民路線,防止“架子”存在。

(2)精講精練

結合學生的突顯問題及課標的要求對教材進行詳細講解,重點引導學生用類比的數學思想來解題,時間約10―15分鐘。學生因剛“碰壁”而經老師講解後“柳暗花明”,這樣開竅的感覺促使他們對新知識的渴求,有利於下一步驟的進行。本部分教師應突出教學內容的重難點及易錯點,通過詳細解説加強學生對知識的疏通掌握。針對普遍存在的易錯點可結合相關習題進行練習,在練習過程中不需急於給正確答案,可先進行爭論提升氣氛,再讓學生説明自己觀念而作進一步分析,這樣不僅能夠了解到學生的掌握情況,更有利於因材施教的進行。教師也可對例題進行改造,以加深學生的。印象。

(3)檢測達標

通過完成課堂作業,檢測學生是否都當堂達到了學習目標,將所學知識通過訓練,內化為操作能力。學生能像考試那樣,獨立完成作業,形成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通過巡視,瞭解哪些同學真正做到了“堂堂清”,時間安排約15分鐘。

注意點:①課堂作業要典型、適度和適量;②課堂作業起點要低,分必做題和選做題;③對後進生要給予肯定,讓他們嚐到成功的喜悦;④按10分或100分標準對本節課的掌握情況進行檢測,讓學生全部參與檢測,當堂評判。把每一節小測都當作考試來對待,把每一次考試都當作大學聯考來對待。

二、確保實現“30+15”課堂教學的方法

(一)狠抓集體備課,避免集體備課成了“教案之和”

備課是做好教學的前期準備,更是教師從事教學的基本功。備課組的設置,可以集思廣益,讓不同層次的教師在討論過程中相互啟發,但也有可能出現集體備課“一包到底”的現象。所以我們要摒棄傳統的備課模式,避免備課成網上資料“拼盤”的同時,還要避免集體備課成了“教案之和”。理論是要與實踐相結合的,在具體的課堂教學中,教師應結合本班的實際掌握情況,在集體備課的指導下,結合自己的“匠心獨運”,因材施教地採用最為合理而有效的方法施教,防止出現“千人一面”的格局。

(二)推崇“學案”,但要避免“學案教學=同步練習”

一份好的教學學案,可以幫助學生有計劃、有目標的主動學習,要制定好學生學習目標,使學生能夠有目的的對指定的內容進行預習,並完成“自主預習”,這一點對課堂的幫助是極大的。主體性和導學性是編制學案最基本的原則,但現實中普遍存在着“學案教學=同步練習”的觀念,這樣的“題海”進一步導致了課堂的沉悶。我認為學案教學應堅持學生為主,善於“幫學生節省時間”,或利用部分課堂時間處理學案,緩解學生的壓力。

“30+15”教學模式有四個關鍵標誌:一是流程和時間的分配,二是評價是否及時、是否有激勵性,三是學生是否進行了自主學習,展示交流是否充分,合作是否有效。四是重難點是否突出突破,檢測是否到位。老師就像學生腳下行走的獨木橋,如果我們不穩固,他們便會搖晃不前。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便要制定好我們的計劃及措施,讓學生在橋上快樂沒有負擔的行走。

課堂教學模式心得體會 篇二

眾所周知,我國的教育事業現正經歷着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的重要轉變,而學生創新精神的培養就構成了素質教育的重點,我們如何去理解創新精神呢?我們不能將創新惟一理解成問題解決,應當更加突出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的自主性和思維的開放性。建構主義屬於認識論的範疇,其核心觀點在於:學習並非是學生對於教師所授予的知識的被動接受,而是一個以其已有的知識和經驗為基礎的主動建構過程。就對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的主體地位以及學生在認識活動中能動作用的肯定而言,建構主義無疑有其積極的方面,並構成了對於傳統教學思想的嚴重挑戰。在數學課上培養創新意識,從原問題創作出新問題,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如果結合多媒體教學能更有效的做出新問題。而教師在其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課前充分備課

備課是教學的主要組成部分,是教師工作中極其重要的內容之一。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全面深入的瞭解學生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只有深入瞭解學生,才能制定切實可行的教學目的、有針對性的確定難點、合理的設計教學過程、有的放矢的進行新知識的傳授和能力的培養。着重瞭解學生對所學基礎知識掌握的情況,對數學概念是否真正理解,對數學思想、數學方法的運用水平如何。瞭解學生的能力水平,包括運算能力、空間想象能力、邏輯思維能力、自學能力、觀察能力和表達能力等。

二、啟發學生,激勵學生提出數學問題

波利亞指出:“解題是智力的特殊成就,而智力乃是人類的天賦,正是繞過障礙,在眼前無捷徑的情況下迂迴的能力使聰明的動物高出愚笨的動物,使人高出最聰明的動物,並使聰明的人高出愚笨的人。”在波利亞看來,這也就清楚的表明了數學教育應以發展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作為首要的目標。而問題解決的研究應當集中在啟發法之上。我們可以通過對於解題活動、特別是已有的成功實踐的深入分析總結出一般性的思維方法或模式,而後者在今後的解題活動中就可起到一定的啟發和指導作用,它會給你指出整個或部分解題途徑,它或多或少的清楚地向你建議該怎麼做。

數學啟發法的用途不限於任何題目,我們的問題可以是代數的或幾何的,數學的或非數學的,理論的或實際的。這種思維方法是與普通意識十分一致的,沒有任何勉強做作,從而對於一般人來説就十分易於接受,並能自然而然的加以應用。

三、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教學媒體的運用是教學現代化的重要標誌之一,也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特徵之一。

多媒體集聲音、圖像、動畫等於一體,能夠更加形象、直觀、生動的將各種數學知識展現在學生面前,有效的刺激了學生的視覺和聽覺,使學生能夠多角度的接受數學知識,有效的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數學中有些知識用傳統的教學課堂模式很難解釋清楚,而且比較費時間,通過用計算機輔助教學,運用計算機進行幾何圖形的動畫模擬,這樣可以使教學內容更形象,使學生更容易理解。

但無論是傳統的教學媒體還是現代化的多媒體教學,都是教師進行教學的一種工具,或是一種手段。事實證明,課堂上恰當地使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充分地利用人的視覺、聽覺、觸覺等多種感官,讓學生在最短的時間內具體、生動、直觀、形象地獲得知識技能,以求學得快,記得牢的效果,是現代課堂教學重要的學習策略。如果在學生觀察了多媒體的演示或藉助多媒體而創設的情景後,教師不是越俎代皰式地分析、説明、講解,而是引導學生自己分析、探究藴含其中的反映事物本質和規律的理性知識,讓學生自己去抽象、概括得出理性的結論,這樣就使多媒體的作用發生了質變,由教師的演示轉變為學生的認知。

四、堅持教與學的反思

對於抽象的數學概念而言,當一個概念被提及或當我們接觸到它的某個特例時,就構成了對於人們記憶的一種刺激,處於長時記憶之中的某種東西並因此而得到了激活。概念意象具有豐富性、個體性、相關性,概念意象的各個成分具有一定的相互聯繫,例如,就函數概念的理解而言,學生往往將其看成是一個輸入輸出的過程,即是由給定的自變量的值進而去求取相應的函數值,但是關於函數概念的心智圖像則又往往表現為一條光滑的、連續的曲線,從而事實上就體現了整合的觀點,也即是將函數看成為一個單一的對象。概念意象還具可變性,概念意象並非某種先驗的、絕對不變的東西,而依賴於後天的經驗和學習,並處於經常的變化之中。例如,上面所提及的,就學生對於函數的理解而言,其心智圖像主要表現為一條光滑的、連續的曲線,而這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數學教學的一個直接結果,即是由於教學中所呈現的函數具有較大的侷限性。然而,這種意象有並非永遠不變的,恰恰相反,隨着學生經驗的增加,特別是,如果教師在教學中能通過引入恰當的反例以促進學生的反思,相應的不正確觀念就可能逐步得到糾正。

堅持教學的反與思,積累教學經驗,推進探究的深入,實現有效的課堂教學。

總之,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不斷觀察、發現、探究,才能使自己的教學技能不斷提升。教師對於課堂教學目標的定位,要着眼於調動學生主動參與的積極性,要突出以學生為主體,使學生在學習知識、技能的過程中,不斷加快發展自身的主體性,做到自主學習,自我提高。

課堂教學模式探討論文 篇三

關於課堂教學模式探討論文

一、問題背景

秋季,眉縣全面開展新課程改革實驗,使用好新教材,革新教學方式,將先進的教育理念運用於教育教學實踐活動,這不僅是一個重要的理論課題,更是一個重要的實踐活動。在新的教育背景下,用新的教育教學理論和具有縣域特點的“生態創生模式教育”理論武裝自己,指導自己的課堂教學,努力構建素質教育下的課堂教學模式,做新課程改革的實踐者。

二、問題的提出

新課程要改革陳舊的教材觀、教師觀、學生觀,要革新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體現以學生為中心,以學生的發展為目標,實現教育的“可持續發展”。

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表現為學生課堂教學學習活動的有效性。而“有效地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也是學生學習數學的主要方式。”因此,為保證課堂教與學的有效性,數學課堂教學模式應根據數學學科特點,由此教師教授為主的教學模式向以學生自主探究式學習方式為主的學習模式轉變,並以學生的學習模式主導課堂活動。數學探究性教學模式從學科本身和有利於學生的“可持續發展”出發,通過自主探究,使學生獲得開啟知識寶庫的“金鑰匙”。

三、數學探究性教學模式

數學探究性教學,是教師通過創設情境,提出課題,引導學生以探究的學習方式進行數學活動,通過質疑、探究、討論、交流問題,主動地獲取知識並應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從而在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等方面得到充分發展。

(一)創設情境,提出課題。

創設情境旨在讓學生體驗數學與自然、生活和社會有密切聯繫,使數學發生在真實的世界和背景中,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與參與程度。

1、以實際問題創設情境

在學習八年級上冊第四章的“平面圖形的密鋪”時,引導學生觀察及思考城市建設中的地板圖案,然後提出相關的平面鑲嵌問題。

2、以遊戲創設情境

如在學習“整式的加減”時先讓學生任意寫一個兩位數,然後交換這個兩位數的十位數字與個位數字,得到新的兩位數,然後又求新的兩個兩位數和,再除以原兩位數的十位數字與個位數之和,由老師猜其結果,學生覺得很奇怪。通過遊戲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主動參與學習。

3、以學生動手操作,探求規律的活動創設情境

如在學習“整式的加減”時,先讓學生用棋子擺成如圖的“小屋”,然後提問第n個圖需要多少枚棋子?以激發學生的探究熱情。

4、以數學故事創設情境

如,在講解“有理數的乘方”運算時,結合課後閲讀材料,講述了古印度國王獎賞國際象棋發明者的故事。同學們都被故事迷住了,此時我問:象棋發明者要求國王獎給他多少顆麥粒?學生列出式子,欲得出結果時,我又告訴他們,這些麥粒能從地球到太陽鋪設一條寬10cm,厚8cm的大道,這時學生更加急不可待了。這種新異情境,刺激學生的好奇心,引起學生認知上的衝突,從而產生解決問題衝動。

(二)探究交流,深化認知。

孔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只有當學生的心理進入“憤”“悱”狀態時,才能激起學生濃厚的認知興趣與強烈的學習動機,把學生的學習情緒、注意力和思維活動調節到最佳效果。

在新的課堂教學中,作為教師一定讓學生體會到人類知識是如何獲得的,人類的智慧是如何發展的,而在數學教學中要做到這一點,就要豐富的情境中,讓學生思考探索,獲取知識。如在負數的引入、同類項的合併、代數式的加減、視圖的畫法、平行線的性質等知識的獲取上,經過觀察、類比、歸納、猜想等活動自己“發現數學結論,獲得數學活動經驗”。這不但使學生獲得了應該學習的知識,而且更重要的是讓學生體會到前人是如何獲得這些知識的,這樣堅持下去必能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而只有培養出學生創新能力時,教育才有活力,才具有發展性,才稱得上是成功的教育。

(三)交流、反思與評價,深化認知。

經過自主探究活動後,學生有了活動的經驗,充分利用教材上的部題,讓學生進行交流,並對獲得的數學思想方法進行反思與評價,學生主要闡述知識是如何發現的,有什麼經驗教訓,教師及時給予肯定與鼓勵,並對相關活動進行評價,對已有知識進一步認知。

例如在學生髮現“多項式與多項式相乘法則”後,讓學生進行交流,由他們説出是怎樣“發現”的,並用自己的語言表述法則,再與“單項式乘以單項式”、“單項式乘以多項式”法則進行類比,形成知識體系。

(四)知識的鞏固與應用。

學生獲得相關知識後,教師再通過典型例題的分析與講解,使學生掌握知識的應用,並用題組進行鞏固練習。同時根據學生實際,對學生進行變式訓練,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對問題進行思考、分析、探究,進行一題多解,一題多變,多題一解的探究,不但力求一通百通,更培養了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和探索創新能力。

應用的過程,實則是轉化的過程,將所獲得的知識轉化到“用數學”這一高度,以便讓學生掌握好“數學模型”這一工具,體現數學的應用價值,增強學生“用數學”的意識。數學思維方式的應用等,現代科學技術正朝着廣泛應用數學的方向發展。教學中,師生形成共識:學習的目的在於應用。會不會用知識和怎樣用知識,是一個人是否有能力的重要標誌,重視知識的應用,是培養創新能力的。基礎,也是教學充滿活力的重要表現。

(五)知識的拓展與延伸。

充分利用教材上的“試一試”、“讀一讀”、“課題學習”等材料對相關的知識進行引伸與拓展,並讓學生應用知識解決一些實際問題,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及創新與實踐能力;同時,還可以利用一些歷史名題,如:“三等分角問題”、“七巧板問題”,介紹相關知識,激發學生研究數學的熱情,豐富學生的數學文化視野及培養追求真理的科學信念。例如在學完“完全平方公式”後,先讓學生動手試一試(a+b+c)2、(a+b)3、(a+b)4等的結果,再讓學生閲讀“楊輝三角”,教師再作適當補充。

一節課的結束,不應是學習的結果,而應是學習的繼續。在教學之末,通過引導學生進行多層次、多角度、多方面的練習,使學生的學習水平從“理解”上升為“掌握”,從“掌握”上升為“應用”,並進一步從“應用”上升為“延伸”,從而形成能力。同時鼓勵學生走出課堂,用習觀察生活中的數學,參與數學實驗與實踐,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思維,發展創新能力。

在實施新課程的背景下,數學教學應該是以知識教學為基點,以能力培養為核心,以個性教養為肯綮的三維結構。因此,數學學習的內容應當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教師應當創造性地利用教材,挖掘教學資源,構建符合實際的、具有特色的課堂教學模式,使數學教學逐漸走向開放,使我們的教育走向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國中英語課堂教學模式探究 篇四

國中英語課堂教學模式探究

國中英語課堂教學模式探究

文蘭⑶

近年來,通過“學名校經驗、創教學特色”等學習,我在平時英語教學中探索適合本學科的有效教學模式,在近一年的探索和實施後初見成效,對所實施的模式命名為“235”模式。

一、“235”課堂教學模式

1.“235”模式體現在課堂上:即課堂40分鐘按照2∶3∶5的比例,劃分為“8+12+20”,教師的“精講”貫穿整個課堂,要求時間不大於30%,中國小據學科不同可做適當調整,但不超過40%,學生課前展示、自主學習佔到50%,剩餘的20%用於每堂課的成果測評。

2.“235”模式體現在學習小組建設上:學習小組以四人為宜,每組人員組成20%是優秀生,50%是中等生,30%是後進生。小組內形成幫扶互助,促優扶差,達到整體提高。

3.“235”模式體現在學習內容上:即20%的知識是不用講學生就能自學會的',50%是通過討論才能學會的,30%是通過學生之間在課堂上展示,互相回答問題。

4.“235”模式體現在學生的課後作業佈置上:即20%的課後作業課堂上當堂完成,50%的課後作業課下完成,30%的作業由科任教師設計,作業設計要典型、實效、高效,要體現近年來會考命題的特點,直至九年級有一個漸進式過程。

5.此模式強調學生的“先學後教”。

6.此模式強調“因材施教,培優補差”,幫助學生樹立學習的信心,從而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二、“235”教學模式對教師的要求

1.要求教師做到“四為六突”,“四為”即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動手實踐訓練為主,態度情感能力為目標,這是為了保證課堂教學質量而提出的要求。“六突”,即突出重點,突破難點,突出精講精練,突出思維訓練,突出因材施教,突出課後作業的典型性。

2.在“235”課堂教學模式的實施過程中,要求教師儘量遵循以下五項有效教學策略:一是“先學後教”。二是“三講三不講”。要求教師在學生學習的基礎上,重點講易錯點、易混點、易漏點,學生已經學會了的不講,學生通過自己學習能夠學會的不講,偏題、怪題、難題不講,充分利用有效時間完成教學過程。三是及時矯正反饋。四是兩佈置兩不佈置。不佈置重複性的作業,不佈置懲罰性的作業,佈置引導學生探究的作業,佈置遷移拓展。五是創設有效問題情境,培養思維能力。

總之,據名校的經驗和實際情況進行教學模式的摸索、實踐,通過“235”課堂模式教學大大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培養了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的能力。

(作者單位 青海省湟源縣大華鎮中心學校)

課堂教學模式辨析 篇五

課堂教學模式辨析

“教學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雪風網絡xfhttp教育網)思想、教學理論和學習理論指導下,在一定環境中教與學活動各要素之間的穩定關係和活動進程的結構形式”[1]。所以教學模式是教學思想,教與學理論的集中體現。改變教學模式必將導致教育-雪風網絡xfhttp教育網)思想、教學觀念、教與學理論的根本變革,甚至引起教育-雪風網絡xfhttp教育網)體制的根本變化。在人類歷史上,出現過三次媒體的飛躍。第一次是從語言到文字,文字的出現使我們能脱離具體事物而進行抽象學習,學習的過程較以往復雜了,深入了。人類的信息和知識得以積累和延續,這時的教育-雪風網絡xfhttp教育網)模式主要是“師傅帶徒弟”式的教學模式;第二次飛躍是從手寫到印刷。教科書的使用,使我們學習的對象廣泛了,傳播知識範圍擴大了。加快了信息和知識的傳播速度,這時的教學模式主要是“課堂教學”模式。人們向書本學習的方法,思考問題的方法有了進一步的發展,呈現出多樣性。這兩次飛躍,對人類的文明都起了極其重要的推動作用。如今,媒體正處於第三次飛躍的轉折點,即從印刷媒體向電子媒體的飛躍。多媒體技術和網絡技術的出現給人類獲取信息、加工信息的方法帶來了前所未有的變化,這次飛躍將比以往任何一次都要大,都要強烈,將給人類帶來全新的思維方法。正是由於電子媒體的形式不同,使用的工具和方法不同,必將帶來教學模式的變化。為此,許多教育-雪風網絡xfhttp教育網)領域的專家學者提出許多理論和設想,什麼“建構主義學習論”、“教師中心論”、“學生中心論”、“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論”等等紛紛出台,儘管那些設想各自都有自己的理論基礎和實踐意義,但能真正走出實驗室應用於教學還有一段漫長的路要走,尤其是以建構主義為理論基礎的“學生中心論”與我國的國情還有相當大的距離。面對我國幅員遼闊,人口眾多,經濟文化教育-雪風網絡xfhttp教育網)相對落後,幾千年的傳統教育-雪風網絡xfhttp教育網)模式不能一蹴而就地改變,必然有一個過渡階段。在這裏,筆者提出“節目主持人”的課堂教學方法將是一個可操作的課堂教學模式,對於我國的教學改革,素質教育-雪風網絡xfhttp教育網),尤其是中國小生的課堂教學將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為此我們來分析一下這些課堂教學模式的特點:一、傳統教學模式?--“教師中心論”傳統教學模式一般是使用傳統的教學手段,完成特定的教學內容的一種課堂教學形式。其特點是教師口授、板書,學生耳聽、筆記。教師能根據學生的及時信息反饋,瞭解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程度,並據此調整教學策略以達到預期的教學目的。在這種教學模式下,“教師是教學活動的中心,是教學活動的主導,是知識的傳授者,學生是知識的接受者,媒體是教的工具,教材是教的`內容,教學大綱是教的大綱,教學計劃是教的計劃,學生的成績是教師教的水平的反映,課堂作為教學的主要環境則是提供給教師表演的舞台。一句話,整個教學活動和教學結構都是圍着教師轉的”[2]。很顯然,教師的教學水平、教學技巧和教學藝術性決定着學生的學習效果,在應試教育-雪風網絡xfhttp教育網)條件下表現為學習成績的高低。這種課堂教學模式長期以來一直是我國學校教學的主流模式,它的理論根據就是行為主義的學習理論,其優點是明顯的,有利於教師主導作用的發揮,有利於教學的組織

[1] [2] [3]

課堂教學模式的操作過程 篇六

“學案導學、合作探究”課堂教學模式的操作過程

《國中數學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國中數學課程應提倡學生自主探究、動手實踐、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創造性,使課堂教學真正成為師生互動、合作、交流、對話式的學生自主探究的學習活動”。在教學中,我們應當讓學生的思維活躍起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相信學生的創造力。把課堂還給學生,學生才是課堂的主人。只有學生才能讓課堂充滿活力,充滿生機。

“學案導學、合作探究”即利用適合具體學情的教案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合作學習,以促使學生主動知識建構的課堂教學模式。學案是體現教師教學思想、方法、知識體系和學生能力培養的載體,它不僅有着“導學”的作用,還有“導教”的功能。這樣,學案的作用不僅成為溝通教與學之間的橋樑與紐帶,還承擔着引導和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作用。

(一)編制學案的基本思路、要求及框架

1.學案設計基本思路與要求

(1)緊扣新課標

遵循“新課標”所倡導的基本理念、課程目標、設計思路、課程結構、教學建議、評價建議。對每章內容的教學目標和學習目標從三個維度進行分解和細化,旨在使教師教和學生學時既有針對性,又有整體性。對各章節的知識與方法的學習和探索,要緊緊圍繞雙基,以學生基礎知識的掌握與基本技能的形成為重點,與教材緊密相連,體現教材中的基本知識、基本思想、基本方法,使學生打下堅實的基礎。設計基本問題時,可把一個重要知識點放在不同的情景中,反覆考查,使學生能深刻認識,舉一反三,靈活運用;同時,要注意總結方法、規律,滲透數學思想方法,培養學生綜合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學生的創新意識與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問題設置有層次,有梯度,有適當的比例,這樣可滿足不同層次的學生的需要。

(2)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依據國中學生認識發展規律和心理特徵,學案設計既要以雙基為主、層層推進、清晰自然、目標明確,又要滲透新課標理念,創設基本知識自主學習及新穎問題的情景,以探究方式提出問題,引導學生探究數學知識、方法,快速掌握本節知識、方法要點,提高學生思維能力,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並倡導學生從問題開始,在對問題探究的過程中主動學習、互動學習、合作學習,提倡創造性學習。

2.學案設計基本框架

【複習導入】通過複習舊知識、承上啟下進入新知結構;或利用有意義的問題導出新課;或採用類比、推廣等手段自然進入新知,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興趣;

【明確目標】指明新課程標準對此部分內容的要求,使學生明確學習目標;

【探究新知】教師設計問題要科學合理,體現層次性、趣味性,具有啟發性。學生在探究的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用“轉化思想”把新的數學問題轉化為用已有的數學知識、思想方法去解決,對相關公式、性質、定理進行推導。此處是學生自主探究基本知識、基本方法、追根溯源的重要內容。

【例題分析】設計1-2個典型例題進行分析、講解與點評(基本題目可不給出解答過程,留空白,先讓學生分析、解答。每個題後都要有“歸納點評”)

【雙基練習】設計3--5個緊教材的基本題目讓學生解答,教師巡視學生掌握基本知識的情況;

【能力拓展】設計2--3個綜合題供有餘力的學生進行訓練,提高綜合能力。

【總結反思】對基本知識、思想方法、規律進行總結梳理,對教法、學法及易錯知識點進行反思。

【分層測試】設計一組層次得當的題目測試學生,瞭解學生對本課題內容的學習、掌握情況,找出問題,不斷完善。

(二)學案導學、合作探究課堂教學模式的實施過程

1.創設情境:通過問題情境的創設,使學生明確學習目標,激發學生學習熱情,給思維以方向;同時產生強烈的學習慾望,給思維以動力。

2.獨立學習:就是讓每個學生根據自己的體驗,用自己的思維方式自由地、開放地去探究、去發現,去再創造有關知識的過程。獨立學習的目的,不僅在於獲得知識,更在於讓學生在探究的過程中學習科學探究的方法,從而增強學生的自主意識,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和創造能力。

3、合作交流:在學生個體獨立學習的基礎上,通過師生、生生間的交流互動解決學習中的疑難問題並讓學生在小組內或班級範圍內,充分展示自己的思考方法及過程,相互討論分析,揭示知識規律和解決問題的方法、途徑。在合作交流中學會相互幫助,實現學習互補,增強合作意識,提高交往能力。

4.實踐運用:是把所學知識運用於解決問題的實踐中。學生解決問題是一個探索的過程,不是一個簡單地用現成的模式解決問題的過程,實踐運用不僅要有利於幫助學生鞏固、掌握知識,更要有利於學生應用知識及實踐能力的培養。

5.反饋矯正:學生展示交流過程中,教師要通過巡視發現學生學習中的問題,及時引導學生相互答疑解難,並與學生一起分析產生問題的原因,及時糾正。

6.總結提升:在上述教學環節完成後師生一道總結、梳理當堂所學知識,歸納方法、揭示規律、總結提升。

“自主、合作、探究”式課堂教學模式的操作策略

1、營造和諧的課堂環境。?

和諧的課堂環境能喚醒和激活學生的學習動機和需要,使之產生強烈的慾望,並積極進入狀態,全身心地參與教學活動。?

(1)注重師生間的情感交流。教學過程是師生情感交流、彼此感染的過程。教師要以飽滿的熱情、真誠的微笑面對每一個學生,對學生要保持寬容與理解,給予鼓勵與引導,少一些批評與指責,多一些讚揚與鼓勵,充分發揮評價的激勵作用,縮短師生間的情感距離,消除師生間的無形的心靈鴻溝,讓學生主動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

(2)鼓勵學生表達自己的見解。課堂上教師要給學生提問題的環境與機會,要尊重學生的選擇,允許學生髮表不同的看法與意見,鼓勵學生從不同角度去思考問題,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鼓勵學生質疑,倡導多樣化的解題策略。這樣,有利於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又能充分挖掘學生的思維深刻性,同時又能滿足學生的求勝心理,形成熱烈的課堂氛圍。?

2、創設合理的教學情境。?

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要緊密聯繫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創設生動有趣的情境,引導學生開展觀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動,讓學生在具體情境中學習。

(1)情境創設要基於現實生活。創設情境要以學生的發展為本,教師需要考慮到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學習數學的心理規律,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去選擇教學資源,把學生熟悉的、喜聞樂見的、有價值的數學題材呈現給學生。數學素材要緊密地聯繫現實生活,貼近學生生活實際,讓學生感到親切,由此產生好學、樂學的動力。?

(2)情境創設要引發認知衝突。學生學習數學的過程是一種建構過程,是認知矛盾運用的過程。教師要能在學生已有認知基礎上, 以舊引新,適時把新問題呈現在學生面前。展示的問題要把握學生的邏輯起點,既要有一定的深度,具有一定的探究性,有利於打破學生暫時的認知平衡,引發學生的認知衝突,又要是學生經過努力能解決的。?

(3)情境創設要利於目標達成。數學素材是數學知識的載體,它起到襯托教學內容的作用。教師在選用數學素材創設情境時,不僅要看它是否是現實的、有趣的,更要看它與教學內容的聯繫,是否有利於教學目標的達成。這就要求教師在認真鑽研教材的基礎上,準確把握素材選用的目的性,才能充分發揮其應有的價值與作用。?

3、適時對學生學習情況進行評價。?

課程標準指出,評價的目的是為了全面瞭解學生的數學學習情況,激勵學生的學習和改進教師的教學,應建立目標多元、方式多樣的評價體系。國小數學課堂教學中的評價,不是為了給學生一個結論,也不僅是為了檢查學生的表現,而是為了讓學生在現有的基礎上謀求新的發展,使評價成為學生學習的動力和源泉,為學生的終身發展服務。?

(1)評價時間要及時。課堂教學中的評價是為了進一步指導與改進教學。教師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位學生,要把評價經常性的貫穿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對學生的表現及時給予評價與反饋。在教學過程中提供學生多次自我反饋的機會,使學生自我約束、自我檢查、自我評價成為一種習慣。?

(2)評價要以促進學生的發展為目的。課堂教學中教師對學生的評價應以促進學生髮展為根本目的,教師對學生的評價,要從學生的視角來認識,要以學生個體縱向比較為主,要讓學生從教師的評價中享受成功的體驗,在同學之間的互評中獲得成功的喜悦,讓學生學會認識自我、欣賞他人、建立自信,從而使評價真正成為學生髮展的動力。?

(3)評價方式要多樣靈活。評價可以是集體評價,也可以是個體評價;可以是教師對學生的評價,也可以是學生之間的互評與自評; 可以是書面形式的評價,也可以是口頭形式的反饋。評價的內容不僅包括課堂中學生回答問題的對與錯,更要關注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表現,重視學生髮現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