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教育大課堂心得體會通用多篇

欄目: 專題心得體會 / 發佈於: / 人氣:5.28K

教育大課堂心得體會通用多篇

教育大課堂心得體會篇1

道德標準:教人做人,使人向善,使人向上。在道德經裏,“道”即天道,即自然規律;“德”即人德,即人的行為準則。從事於道者同於道,從事於德者同於德。

新課程的核心理念:育人為本,以學生的發展為本。

道德課堂:新課程背景下的一種高品質課堂形態。在教育教學活動中,教育者秉承道德的準則,遵循學生身心發展和教育教學規律,使學生在學習中體驗到愉快和幸福,得到學業與身心全面發展。道德課堂是教師和學生的共同家園。

課堂道德:課堂上,讓學生在獲得知識的過程中同時獲得向善向上的情感體驗和心靈感悟,促進學生的思維發展和精神成長,就是最大的課堂道德。

道德課堂的本質:“養魚養水,養樹養根,養人養心”。構建道德課堂就是在養心,是在養我們教育者的心,也是在養學生的心。

課堂教學中要關注每一位學生,關注學生的情緒、生活和情感體驗,關注學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養成;讓學習成為學生高尚的道德生活和豐富的人生體驗;讓學科知識增長的過程成為學生人格健全和發展的過程。

我的認識:我最初對“道德”的認識是一種社會意識形態裏的道德,即做人要講道德。但田局長在道德課堂裏的“道德”則是兩層意思,即“道”是規律、教育教學規律,這就是説,我們的教學一定要符合教育規律,否則,我們的教學註定是要失敗的。德是我們的最高境界的目標,是我們常説的三維目標。

如果讓課堂教學回到“先學後教”的秩序上來,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讓學習成為學生自己的事情,然後根據學生的學而教,對學再創造,這真是教育領域的一次重大創新,為此,我們將不懈努力,構建道德課堂,促進學生思維發展和精神成長,師生共同發展、共同成長。

教育大課堂心得體會篇2

在最近的學習中,使我對高效課堂有了一個初步的認識,我覺得它主要是指教學過程的最優化,教育效果的最大化。是師生的共同進步,是知識和素養的共同提高。

一、我理解的高效課堂是在課堂教學中,通過學生積極主動的學習過程配合老師的點撥指導,在單位時間內高效率、高質量地完成教學任務、促進學生獲得高效益發展。教學高效益就其內涵而言,是指學生在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三維目標”的協調發展。就其外延而言涵蓋高效的課前精心預習、課堂教學中實踐展示和課後反饋來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一般來説,高效課堂效益評價主要標準是,學生思維活躍,語言表達正確、流利、有感情,課堂充滿激情,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強,目標達成且正確率在90%以上。前提是看學生是否願意學、會不會學,樂不樂學,核心是教學三維目標的達成。

二、從我們教師的角度來説,高效課堂應做好以下三個條件:一是教師能夠依據課程標準的要求和學生的實際情況,科學合理地確定課堂的三維教學目標,編制科學合理的導學案。二是教學的過程必須是學生主動參與的過程。這種主動參與主要體現在教師能否採取靈活機動的教學策略和評價方式調動和激勵學生

學習的積極性。三是教學中適時指導、監控、反饋、激勵,以多種方式鞏固學生的學習成果,使三維教學目標的達成度更高。

三、兩節展示課的啟示。共性的地方:

1,學生素養高,學習過程上的學習參與度高,這就使得學生專注於課堂,能夠保持較高學習興趣取得較好的學習效果。

2,評價方式的靈活高效是高效課堂的一個重要指標,即時、靈活的評價同樣起到激勵學習主動性、保持學習興趣的作用。

3,高效課堂應是長期進行的工作,最終形成一種常態的模式。它的預習、展示、反饋都應是高效進行的。

4,高效課堂重視各學科基本素養的落實和訓練。在物理課上對動手實驗能力、語言表達能力、邏輯思維能力的訓練;語文課上對聽説讀寫的強化訓練無不突出了這一點。

總之,課堂是我們教學的主陣地,更是現今我們課改的主陣地,必須切實的提高教育教學效率。影響課堂效率的因素很多,我們只有理性地認識我們的課堂教學,客觀地面對我們的課堂教學存在的問題,才能不斷改進我們的課堂教學。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方法有很多,除了課前的預習準備、不斷改進課堂結構和教學方法、營造和諧教學氛圍外,還有很多很多需要我們去不斷思考與實踐。我們遇到的困難也會不少,碰

到的問題也會很多,把追求課堂教學的高效益作為自己一生孜孜不倦的追求。只要我們面對問題和困難,冷靜思考,勇於實踐,善於總結,終會取得高效課堂教學改革的成功

教育大課堂心得體會篇3

在提升課堂品質的過程中,學校應該特別注意,不能把理想課堂和其他工作割裂開來。理想課堂的工作應該成為研發卓越課程工作的根本奠基工作之一;理想課堂的工作也應該成為完美教室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甚至理想課堂工作所遵循的一些原則,也可以成為家校共育活動、大講堂活動等的一些原則。歸根結底,所有的教育之道都是情理相通的。

在學校推動理想課堂這一過程之中,有一些特別的方法,需要我們更有技巧地掌握。

隨時聽課法

在學校應該養成一種習慣,每位教師都認為隨時被人推門聽課是一個正常狀態。

只有在這樣的過程中,更多真實的課堂才能夠被研究者和推動者所掌握。在進行推門聽課的過程中必須要記住,儘量以對課堂的優點進行表彰的方法來開展隨時聽課這一行動;否則,隨時聽課,就會越聽越緊張,越聽越不開心,這種方法就不可能真正持續下去。只有把隨時聽課法變成一種對優點的發現、對成績的讚揚;同時,從暗地裏變成對更多不足的掌握,才能真正讓隨時聽課法贏得人心,才可以更好地堅持下去,並且更真切地推動老師們對理想課堂的認可,以及主動希望改變自己的課堂,提升自己課堂品質的信心和動力。

體系教研法

學校中開展理想課堂的體系教研,和區域開展的專題教研類似,從方式、方法上沒有大的不同,但是,從整體的細節把握上,學校需要進行不同的整體安排。

對於區域來説,推動理想課堂行動,推動的就是全員的教學技藝的提高,但是對於學校來説,人力、時間都不足,而課堂又是平時必須要實戰的場所,這就需要學校在教研中應該結合具體的教學任務,才能有規劃、有目標地完成理想課堂教研。

比如圍繞教材某一單元的主題進行深入地探討,那麼這樣的教研就是集體備課;又比如圍繞着不同的學科進行課堂的教研,那麼這樣的教研就是了解不同學科的工作,推動不同學科進一步的發展;還可以把課堂的各類研修,和平時的其他培訓結合在一起,以公開課的形式,以觀摩課、研討課等不同的目標,進行課堂細節的打磨。

在這樣的前提下,才可以把理想課堂做得高效,同時把日常的備課也變得高效。這樣兩相結合,真正參與教研、參與理想課堂研討的教師,在備課中可以少花力氣,那麼每個人都會以一種更好的心態投入到工作中;也只有這樣顧及到一線老師具體的工作負擔,才可以協助他們節約精力,才能更好地促進一線的教學工作。

師徒結對法

傳統中的師徒結對,現在很多學校已經很少採用了。

從教育來説,師徒結對這樣共同成長的方式,有着特殊的價值和意義。在這樣人和人之間的互動之中,好的師徒結對,不僅僅是師傅對徒弟傳、幫、帶的過程,也是師德的傳播,是一種完整的教育的濡染,當然,也就會在理想課堂的工作中更能體現出來。因為師徒結對,意味着他們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更專注地一對一地進行溝通交流。師傅和徒弟互相進入彼此的課堂,甚至共同用大教室來上兩個班學生的課,彼此觀摩、互相提醒、共同研究的過程,就會成為在工作之中潤物無聲的提高,並且因為雙方互相能夠進入課堂,也就能夠更深入地發現課堂之中的問題。尤其是在教學經驗這一層面上,教師互相之間傳授的經驗,雖然不見得有着高超的理論,但往往是對當下最為有效的。

需要特別注意,在這樣的過程之中,不能簡單地把師徒結對變成一個封閉式的師徒小團體,而應該把這樣的制度變成常態,師徒和師徒之間也應該互相進行交流,不僅可以讓徒弟互相競爭、師傅互相競爭,而且應該在不同時期讓同一個徒弟拜不同師傅、同一師傅收不同徒弟,從而以多種力量更好落實師徒結對這種形式,把傳統的關係轉化為現代關係,讓教師中的師徒也能教學相長、彼此成長,從而推動理想課堂的效果最大化、最快化。

個案微研法

在生活之中,常常會遇到一些突發的教育事件,這樣的事件發生在課堂上,常常會給課堂教與學帶來干擾,這是困擾老師最大的問題。

這些突發的問題,雖然形式上是突發,但是形成卻有漫長而複雜的原因。老師在課堂上解決了這一次,未必就不會再發生下一次。

所以,在理想課堂的推動中,特別推薦用個案微教研的方式,圍繞課堂上突發的狀況,進行15分鐘到30分鐘內的,尤其是以年級為單位、以辦公室為場地的一種理想課堂教研方式。

這樣的教研,短平快、直接、針對性強,在積累之後會形成對相關問題的深刻洞察。與此同時,給老師如何處理課堂問題提供了更多借鑑之處,能在當下拿來就用,是一種特別受老師喜愛的方法。

辯論爭鳴法

理想課堂的推動中,一方面要注重傳、幫、帶,注重老教師的豐富經驗;另外一方面更要注重正確理念是否在課堂中得到貫徹和落實。

必須特別強調,正確的理念,未必就是最新提出來的,而是指真正正確的理念。因此,正確的理念可能會在新教師的心中,也可能會在老教師的心中。

在教學中有着不同的理念,就會產生不同的做法。但理念的產生是在不知不覺中進行,而理念的落實也是無意識中進行,對理念的修訂也就變得格外艱難。因為一旦要扭轉一個人的觀念,必須要這個人自己從內心產生認識。如果我們在工作中生硬地去扭轉一種觀念,勢必會引發對方的反感,不可能真正地取得好的效果。即使一位老師表面上説出認同的話,可是當老師走進教室關上門的時候,一個人在行動中,一般不可能做出自己不認可的事。

推行的理想課堂“辯論爭鳴法”,就是組織辯論甚至辯論賽,對有關問題進行爭鳴。具體做法是通過具體的教學案例,要麼是現實生活中存在的,要麼是在教育書籍中所記錄的,圍繞這些案例進行不同教學方法、課堂如何開展討論。在這樣的討論中,大家各抒己見,百家爭鳴,通過集體的力量、智慧的碰撞,最終贏得更多的認同。這樣一次又一次、一人又一人的交流和傳播,將會從根本上改變一羣人的理念。

這種辦法雖然見效並不明顯,卻是一個真正能夠落實到根本的方法。如果一所學校要想真正長久的推進正確的課堂改革,必須推行正確理念的紮根。因此,以“辯論爭鳴法”構建理想課堂,是一個必須努力的方向。通過這個方法,緩慢而徹底地改變陳舊的、錯誤的教育教學理念,最終將會讓全員堅定而全面地把正確的'方式方法,運用到日常的課堂中。

自評反思法

課堂,是師生的舞台。每位教師每天都會走上自己職業的舞台。那麼每一堂課,不僅僅是學生的課堂,更是教師的生命綻放的一段時光。在這段時光裏,教師留下了怎樣的印象,就像是大海中的一朵又一朵浪花,如果不及時記錄,那麼水花就迅速消散在水中,根本無法留下任何印記。

採用“自評反思法”,請老師們每天選擇課堂上的一個小點進行一次自評反思。自評反思不用長,兩三百字、甚至一條微博140個字就夠了。每天對於課堂上的內容進行反思,積累之後再在教師之間進行互相溝通、互相探討,收穫會更大。

長久的反思和積累,就可以把更多的教育智慧集中起來,把更多的教育難題也集中起來,對智慧進行分享,對難題集體攻關。無論是有針對性的問題還是普遍存在的問題,在集中羣體力量時,都會超過個體的力量,增進解決的可能。

對於一所學校的管理者來説,還應該意識到:一旦是在課堂上普遍發生的問題,就是該校教育之中存在的漏洞。從這一角度來講,“自評反思法”也是請老師在自己的實踐中,為學校更敏鋭地發現更多問題,更積極地承擔和解決問題的過程。

教案打磨法

理想課堂之所以難推動,是因為每一次推動的時候都意味着真刀實槍——每一節課都需要時間、都需要人員。

所以,綜合以上種種提高方法之外,還有一種“教案研討法”:寫出合適的教案,就等於用大腦已經上過一次課,通過對不同的教案進行共同推敲修改,就是一種理想課堂的研討方法。

在生活之中,這本身就是一種常見的方法。可是,這個常見的方法,常常做,卻不見得會產生如期的效果。

因此,真正在實施理想課堂的“教案研討法”的時,要注意兩大原則:教案要少,研討要透。

第一,教案要少,指的是數量要少。每一次備課都應該結合着具體的工作來進行;同時,教案的書寫一定不能把它變成一種工作的常態。用於提供研討的教案,是比一般的教案更為深入,不僅僅能夠有自己的做法,更能夠提供做法背後的理論支撐,最起碼是自己如何思考的、如何行動的原因。要求老師提供這樣的教案,就不能在數量上有更多的要求,不可以一次要求寫出很多的教案,而應該留有很長的、足夠的時間,供老師們進行打磨。

第二,研討要透,指的是要有深度。在研討之中,圍繞着一個教案,一定要有耐心,一定要夠細心,一定要很全面。只有不放過每一個問題,真正地圍繞着這個教案方方面面的問題,不僅僅指出問題的現象,更能深入分析討論問題的原因,且把問題真正地從宏觀背景到具體人物都條分縷析,還能結合着這些分析,舉一反三地舉出其他的例子進行佐證,才能真正舉一反三,通過一個教案學習更多教案,最起碼是學習到上某一類課所需要的方法和技巧。只有這樣,才能在深入的過程中保證了品質,也保證了熱情。所以,建議類似的研討最多一個月舉行一次,正常情況下一個學期進行兩次即可。

教育大課堂心得體會篇4

讀了《現代課堂教育藝術》,獲益匪淺,使我對課堂教學藝術有了進一步的認識,有了進一步的提升。

在課堂教學中,人們普遍認為課堂教學是一門藝術,是教師在課堂上採用優美的語言,和諧的動作,高尚的情操,給學生以美的享受。欲使課堂顯示出強大的魅力,讓學生和教師都沉浸在藝術的境界之中,就必須要求教師努力追求各個教學環節中的藝術,尤其是教師那循循善誘,獨具一格的評價語言。”這是書中講述的課堂教學方式給我留下的很深的印象,讀到其中談的課堂評價語言魅力,再結合自己平時教學進行反思,感觸頗深。

課堂是展示充滿活力和魅力的教學藝術的神聖殿堂。我認為,對於教師,不單單是完成一項工作和任務,還理應是恆久的科研課題和執着的藝術追求。教學有法而無定法,貴在得法。改進做法的着力點,是改進教學方法。科學而又精妙的方法,是課堂教學藝術中的有機構成部分。回顧以往的課堂教學歷史,預測未來的課堂教學趨勢,筆者在既重可操作性,更重可接受性的前提下,努力抓好以下幾點:

1、注重課堂整體設計。課堂教學,從每個學科到這一學科的每一節課的教學都是一個多元複合的整體,只有進行整體設計,才有可能實現全程優化、整體優化的效果;才有可能幫助學生在整體把握中,抓住重點、突破難點、解決疑

點。而整體設計的過程,就是藝術構思的過程。在整體設計中,堅持以“大綱”為綱,以課本為本,以教具為輔助,針對教學內容和多數學生的實際,充分發揮教師個人的優勢和特長,力求新、巧、精。新,就不能“炒剩飯”,老是“一道湯”。久聞芝蘭不覺香。

2、創設氛圍。營造語境。生龍活虎的學生渴望生動活躍的課堂氣氛。課堂上是最怕“鴉雀無聲”。人非鴉雀,焉能無聲?連古人都懂得“蟬噪林愈靜,鳥鳴山更幽”的辯證法,怎能讓現代的少年兒童個個成為泥塑、木雕,老是沒有表情或只有一種表情呢?沉悶、呆滯、死寂的課堂氣氛,只會令學生感到壓抑、麻木、窒息。活教,才有活學;講得傳神,聽得才有神,而不會走神。如何創設課堂氛圍,營造良好的課堂效果,使課堂氣氛活躍起來呢?

(1)設疑激趣,以趣生情。興趣是一種愉快的情感。我採用遷移法、懸念法、遊戲法等方法來引起學生的認知衝突,引發學生的興趣。他們對學習頓時產生了強烈的興趣,充分調動了學習積極性,使其產生了求知慾,讓學生由疑生趣,進入最佳學習狀態。

(2)以趣激思,以思引探。在少年兒童的精神世界裏這種需要特別強烈。因此當學生進入了探求新知的最佳狀態時,教師要抓住時機,依據教學目標,有意識地展示有利於學生學習模仿、概括的教學內容,發掘教材的興趣因素。

(3)以知促趣,知趣交融。通過學生努力學習和老師的配合指導,由內心的成功體驗產生情感滿足,進而成為推動下一步學習的動力,促使短暫的興趣發展為持續性的求知慾。

3、講究課堂語言技巧。教師的課堂教學語言,應力臻無聲語言與有聲語言的相互協調和相得益彰。

4、利用遊戲教學,激勵學生參與。課堂不是教師的“一人堂”、“一言堂”。課堂教學也不是教師的“獨唱”、“獨角戲”和自言自語。師生都是課堂教學的主人翁和參與者。動員和激勵學生參與,本來就是課堂教學的基本要求,況且,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説,課堂教學藝術就是師生合作的藝術。

由此,我聯想到平時自己的教學。自己對學生回答問題的評價語言就太顯單調,“好”、“不錯”等簡單、隨意的話語經常出現,現在想來,這樣的方式對於學生學習積極性的調動的確產生了極大的阻礙。那麼是自己不會使用這些豐富的評價語言嗎?我想,是堅持給學生鼓勵、隨時關注學生學習狀態的意識不強造成了平時課堂中語言的單調。在一節課中,每個學生回答問題的機會是有限的,他們很珍惜,但更在乎老師對他們問題回答的打分。可老師在一堂課中面臨着無數這樣的“打分”,容易在意識上產生疲勞,於是,這種簡單、隨意的'評價語言就產生了。因此在教學中關注學生學習的狀態很重要,要時刻保持清醒的頭腦,對學生那難得表

現的機會進行有效的評價,從而激發他們學習的積極性,讓課堂更活躍,氛圍更輕鬆。書中還講到評價的語言要生動巧妙,富有幽默。有時學生會重複前幾個同學的回答,聰明的老師也不會指責學生,而是幽默地笑笑説:“哦!你認為這很重要,再強調一下,對嗎?”這些充滿愛心、智慧的話會化解學生在課堂中的尷尬,小心翼翼地保護學生的心靈。學生有這樣一位老師和風細雨地幫助糾正學習中的錯誤,他們自然會沒有任何心理負擔地投入學習,自然會爭先恐後地發言。在這樣的一個課堂氛圍中,學生能夠學會欣賞同學,寬容同學的錯誤,消除有些學生內心的自卑和怕失敗的侷促,在課堂中品嚐被人尊重的喜悦,感到生命存在的價值。

總之,課堂教學藝術在教學中起着至關重要的作用。作為一線的教師,我們還要進行深入探索。尋求更多彩、更靈活的教學手段,促進新課改,營造課堂教學新模式,這一切是我們教師義不容辭的責任。

教育大課堂心得體會篇5

前一個月複習文言文,進行到八年級的大篇目歐陽修的《醉翁亭記》時,遇到一件小事。下課回辦公室的路上,一個學生攔住了我的去路,説自己在做課外資料時遇到了問題。我低頭看題,是關於“泉香而酒洌”的釋義。孩子答的是:“泉水透着芳香而酒色清澈。”補課班老師在“芳香”和“清澈”上各打了一個叉。我不解,孩子告訴説:正確答案是“泉水清澈而酒味芬芳”,並轉述老師的解釋,説這是文言中常用的詞序顛倒法。

我立刻疑惑了。歐陽修明明是説“泉香而酒洌”,為什麼偏要解釋成“泉洌而酒香”?或者我們相信別一種説法,歐陽修原來寫的不過是“泉清而酒洌”,是蘇軾大筆一揮改成了“泉香而酒洌”。那麼,蘇軾為什麼這樣改,而我們既然接受這改動,認為它比“泉清而酒洌”、“泉洌而酒香”好,在解釋的時候,為什麼又認定“泉水清澈而酒味芬芳”才是對的呢?

認為“泉水清澈而酒味芬芳”為正確,理由大概是泉沒有香味。然而泉真的不能有香嗎?以科學思維的觀點看,大概確是如此的。然而以文學思維的眼光,則泉有香味並不是什麼特例。不但泉可以有香,花還能鬧——所謂“紅杏枝頭春意鬧”,山、月也會冷——所謂“淮南皓月冷千山”,太陽也可聽得聲音——所謂“羲和敲日玻璃聲”,聲音也可有形而圓——所謂“嚦嚦鶯歌溜的圓”。這就通感吧:感覺之間的混而相通,在一種感覺印象中交錯着別一種感覺印象。通感的心理基礎在於人的感覺本來是一個有機的整體,也就是説,在感覺的世界裏,它們其實是一個渾然的整體,統攝於一個統一的、全體的人。因此,通感其實是一種很普遍的心理經驗,所以顏色有冷暖之分,聲音也有明暗之別。

只是可能在文學中,通感的表現更精微、新奇、獨特。只有在科學的、分析的態度中,人的各種感覺才分裂為彼此隔絕、互不相關的領地。正是因為科學的“分而治之”的態度,破壞、瓦解了人之為人的統一感,把一個統一的、整體的人分析為許多彼此隔絕、排斥、分裂的人的碎片。

文學的目的之一,就是通過感性的解放、重整、醒覺,重新恢復人之為人的統一感。歐陽修所説的“釀泉人”,地處“野芳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的地方,那麼野芳的幽香不就是泉水的幽香嗎?怎麼能説泉無香?“釀泉為酒”,酒既有香,泉又怎可無香?這是感覺的、感性的思維方式,也是全體、整體的思維方式,也是文學的思維方式。

?醉翁亭記》是抒情的文學,不是科學的説明。所以,我們讀它,首先以感覺、感性的方法領悟它、感受它、喜愛它,而不應該僅僅以科學的、邏輯的方法説明它、分析它、解剖它。

我在語文路上走的時間並不長,拿不準是否真的有文言翻譯中的“詞序顛倒法”,如果真有,我淺白的以為語法的這種設置在這裏是不適用的。事實上,如果真要從語法上為之解,能不能説“泉香而酒洌”也應該是互文——“泉香而酒洌”者,泉又清又香,酒也又清又香也——所以,仍然不能迴避泉是不是香的問題。

教語文第八年,我才開始嘗試以教育敍事的方式思考和整理這些錯位的問題,可能確實比其他許多老師晚了許多也淺了許多,但我也確實略略想了如下問題:

1、語文課缺少魅力,效果不佳是初高中孩子,尤其是畢業班的孩子的共識,視語文為一門尷尬的學科,是為了什麼?

2、語文課,理應有人文教育乃至倫理教育的功能,但是這裏的人文功能、倫理功能是不是都應該作最廣泛意義的理解?我以為,語文課的人文性,其着眼點在通過開發學生的感受力,特別是對於語言的感受力,養成正確的趣味,從而激發出學生身上美好的人性。

3、科學思維在語文課堂上的大行其道,是不是最直接的後果就是文學趣味的普遍墮落?每年到頒發諾貝爾文學獎的時候,中國人總少不了抱怨一回,疑心人家歧視我們。然而,回頭檢視一下我們自己的語文課堂,語文思維的缺失,是不是讓我們錯過了許多文學感悟力很好的孩子?

前些年,許多語文人在一起研究“在希望的田野上”這個歌名是不是正確,我們的語文課堂,某種程度來説,一直在延續這個問題的講解。我還是希望,自己作為老師,能夠在語文課堂為學生保留那美好的一刻,那作為一個整體的人充溢着豐盈而統一的感受力的一刻,哪怕它短暫、哪怕它轉瞬即逝——因為,除了在語文課堂,這樣的一刻已經毫無容身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