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國小三年級品德與社會工作計劃

欄目: 工作計劃 / 發佈於: / 人氣:9.45K

國小三年級品德與社會工作計劃

國小三年級品德與社會工作計劃怎麼寫?為了增強兒童品德教育的針對性、實效性,切實地為他們形成正確的生活態度、良好的道德和科學素質等打好基礎,這裏給大家分享一些關於國小三年級品德與社會工作計劃5篇,供大家參考。

國小三年級品德與社會工作計劃1

一、班級情況分析

三年級是國小生知識、能力、情感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他們對自我、他人、家庭、社會有了一些淺顯的認識,養成了一定的好的行為習慣,隨着他們社會生活範圍的不斷擴大,進一步認識瞭解社會和品德的形成成為迫切的需要。因本課程的開放性、活動性、實踐性較強,絕大部分學生會樂於這一門課程的學習,能積極參與到本課程的課內外的學習活動中去。

二、教材分析

人教版三年級下冊《品德與社會》教材共設計了四個單元,這四個單元主題所涉及內容是對這個年齡階段兒童具有重要影響的、在兒童生活中所發生的各種社會互動關係(如來自社會的愛)。

這四個單元教育主題是:第一單元主要是在愛的陽光下;第二單元主要是我們共歡樂;第三單元主要是生活不能沒有他們;第四單元主要是尋路和行路。

三、教材重點難點

“尋路和行路”這一教育主題是本冊教材的重難點,本主題以兒童的成長與安全的關係為教育內容,從校外探路出發,激發學生對出行有很大的學問認識,最後落實到保護自己的安全教育。

四、教學目標

總要求:促進學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發展,為學生認識社會、參與社會、適應社會,成為具有愛心、責任心、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個性品質的社會主義合格公民奠定基礎。

1、引導學生在家人愛的關懷下,懂得爸爸、媽媽的艱辛,以達到關愛社會。

2、指導學生參與社會生活,能夠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感受和見解,能夠傾聽他人的意見,能夠與他人平等地交流和合作。

3、嘗試合理地、有創意地探究和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學會對生活中的道德問題作出正確的判斷和選擇。

理解感謝他人。

4、初步瞭解個人外出要注意些什麼,初步學看平面圖,嚴格遵守交通規則、懂得安全的重要性。

五、教學措施

1、全面把握課程目標,通過教學幫助學生懂得愛來自家庭,學校和社會。

2、發揮藝術形式在本課程教學中的效能,重視創設良好的學習情境,靈活選用教學組織形式為學生的自主學習和生動活潑的發展提供充分的空間,以人為本,引導學生自主學習。

3、重視發展性教學評價方法的運用。

強調評價過程化,重視兒童在活動中的態度、情感、行為表現,重視兒童活動中付出的努力的程度,以及過程中的探索、思考、創意等。

4、開發教學資源,從教科書擴展到學生的整個生活空間,把教學內容與本地區實際有機結合起來,同時關注社會新的發展和變化,增進課程內容的現實性和親近感,使本課程教學走向家庭、社會,真正走進學生的實際生活,體現該課程的開放性、實踐性。

5、重視教學反思,在反思中與學生共同成長。

國小三年級品德與社會工作計劃2

一、學生基本情況分析:

三年級是國小生知識、能力、情感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他們對自我、他人、家庭、社會有了一些淺顯的認識,養成了一定的好的行為習慣,隨着他們社會生活範圍的不斷擴大,進一步認識瞭解社會和品德的形成成為迫切的需要。因本課程的開放性、活動性、實踐性較強,絕大部分學生樂於這一門課程的學習,能積極與到本課程的課內外的學習活動中去。

二、教材分析:

品德與社會課程是在中高年級開設的一門以兒童社會生活為基礎,促進學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的綜合課程。本課程根據中高年級學生社會生活範圍不斷擴大的實際、認識瞭解社會和品德形成的需要,以兒童的社會生活為主線,將品德、行為規範和法制教育,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社會主義教育,國情歷史和文化教育,地理和環境教育等有機地融合。

引導學生通過與自己生活密切相關的社會環境、社會活動的社會關係的交互作用,不斷豐富和發展自己的經驗、情感、能力、知識,加深對自我、對他人、對社會的認識和理解,並在此基礎上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形成基本的道德觀、價值觀和初步的道德判別能力,為他們成長為具備參與現代社會生活能力的社會主義合格公民奠定基礎。

三、教學要求:

總要求:促進學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發展,為學生認識社會、參與社會、適應社會,成為具有愛心、責任心、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個性品質的社會主義合格公民奠定基礎。

1、引導學生在生活中養成文明禮貌、誠實守信、友愛寬容、公平公正、團結合作、有責任心的品質。

2、指導學生參與社會生活,能夠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感受和見解,能夠傾聽他人的意見,能夠與他人平等地交流和合作。

3、嘗試合理地、有創意地探究和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學習對生活中的道德問題作出正確的判斷和選擇。

4、初步瞭解個人的基本權利和義務,初步理解個體與羣體的互動關係。

瞭解一些社會組織機構和社會規則,初步懂得規則、法律對於社會公共生活的重要意義。

5、知道一些不同文化背景下人們的生活方式和風俗習慣,知道社會生活中不同羣體、民族、國家之間和睦相處的重要意義,懂得和平與發展是人類共同的願望。

四、具體措施:

1、全面把握課程目標,改變過去偏重知識學習,忽略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培養的教學觀念,通過多種教學活動,掌握必備的知識。

2、善於調動和利用學生已有的經驗,結合學生現實生活中實際存在的問題,共同探究。

3、創設學習情境,靈活選用教學組織形式為學生的自主學習和生動活潑的發展提供充分的空間。

4、充實教學內容,從教科書擴展到學生的整個生活空間,把教學內容與本地區實際有機結合起來,同時關注社會新的發展和變化,增進課程內容的現實性和親近感。

5、拓展教學空間,不侷限於學校和課堂,創設條件儘可能向社會延伸。

讓學生積極參與社會實踐,體驗社會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

五、課時安排

一週兩課,其間也可安排一些勞動、參觀、調查等實踐活動

國小三年級品德與社會工作計劃3

一、學生情況分析:

本年級一個班,學生們經過三個半學年的品德課學習,養成了一定的學習習慣,大多數學生有較強的集體榮譽感,能關心他人,主動參與各項活動,對生活充滿熱情。一個寒假的時間,讓孩子們增長了一些社會見聞,同樣也有利於品德課的學習。

二、教材分析

四年級下冊教材共四個單元,第一單元“這是我們的社區”,第二單元“我看家鄉新變化”,第三單元“好大一個家”,第四單元“共同生活的世界”。

四年級下冊教材向學生展示了從家鄉民風、民俗到工業、農業、交通、通信等多個方面的社會生活事實,教材在引導學生了解社會、探究社會的過程中,努力幫助學生形成健全的人際意識和社會意識,學習解決人際問題和社會問題的技能。四下教材的顯著特點是讓學生在探究和認識社會事實的過程中進行道德教育,探究和認識社會事實作為教材編寫的“明線”,道德教育作為教材編寫的“暗線”。如第一單元《這是我們的社區》,以家鄉的老街和老屋、家鄉的地名、風味飲食作為基本事實,把愛護家鄉文化遺產教育與激發學生愛家鄉的情感藴含其中。第四單元以世界之窗,節日大觀,多彩服飾的發展作為基本事實,將從小關心國家大事,合理看電視等好習慣的培養藴含在其中。這樣的編寫方式,使學生的品德教育很自然地藴含在社會事實之中,使品德教育的“無痕性”得到了很好的體現。

三、教學目標:

1.注意引導學生通過探究事物之間的相互關係

品德與社會課程旨在促進學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為學生認識社會、參與社會、適應社會奠定基礎。四下教材通過引導學生探究生產與生活的關係,來幫助學生認識社會和了解社會中工農業生產的基本過程,工農業生產之間的密切聯繫,生產的發展和生產工具的不斷改進,生產行業的不斷變遷;通過探究交通與生活的關係知道社會交通方式的多種多樣,交通的變遷、交通與人們日常生活、社會經濟發展、文化交流的密切聯繫,交通發展引發出的新問題;通過探究通信與生活的關係引導學生了解現代通信的種類、古代人們的通信方式、通過大眾傳媒獲取信息和傳播信息等方面的社會常識。這樣的編寫方式,使學生對社會基本事實的認識不只是停留在表面,而是引導他們看待社會現象的時候,能探究和思考社會生活中,各類事物之間的相互關係及其本質。

2.從學生熟悉的生活出發,引導學生對間接生活的認識和了解。

兒童的品德和社會性源於他們對生活的認識、體驗和感悟,兒童的現實生活對其品德的形成和社會性發展具有特殊的價值。因此四年級下冊教材在編寫時,注意了將社會事實方面的內容與兒童的生活聯繫起來,讓他們能從自己的世界出發,用自己的眼睛觀察社會,用自己的心靈感受社會,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會。

3.注意了相關知識的整合,較好地體現了綜合課程的特點。

“品德與社會”是一門打破學科界線的“綜合課程”。四年級下冊教材在處理各知識領域之間的關係及知識與生活之間的關係上,將跨學科的知識有機地融為一體,在本冊教材中,涉及到了地理學、歷史學、社會學、經濟學、工農業生產常識、交通、通信等方面的知識,教材將這些知識綜合在一起,強調認知與情感綜合,較好地體現了綜合課程的特點。

4.將引導學生獲取信息與指導學生探究問題的方法融合在一起,培養學生對社會的認識能力和社會研究能力。

5.通過活動的設計和教材中的留白來引導學生動腦、動手和參與實踐。

四年級下冊教材仍注意了對學生活動的引導,教材根據內容需要設計了許多學生直接參與的活動,讓學生通過親歷的活動來獲得對社會的認識和體驗。在本冊教材中,設計了“我是小導遊”“考察家鄉街名和地名”“學做家鄉風味小吃”“家鄉新貌圖片展”“家鄉文化節”“我是小小設計師”“我是小靈通”等許多豐富多彩的活動。同時,教材也注意了留白的運用。如教材第4頁的留白是讓學生自己畫出家鄉地圖的輪廓;教材37頁的留白是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來總結產品更新是為了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需求;43頁的留白是讓學生給行業分類;51頁的留白是讓學生掌握交通運輸的特點等。

國小三年級品德與社會工作計劃4

一、教材分析:

三年級下冊教材以單元編排的方式,每個單元反映生活的一個側面,突出一個鮮明的教育主題,這一教育主題表達了編者明確的設計意圖和課程標準中要求完成的教育內容。單元主題下設課文主題,每個課文題均來一個引導學生學習、研討的話題,下面又生成多個小話題。每課的內容力求打破學科界限,將各學科的內容綜合起來,體現綜合課程的特點。每個單元所涵蓋的課文內容表現為一組完整的經驗和一組有意義的學習活動。單元中的每一課又力求從不同的角度來表現單元主題所要達到的教育目標。三年級下冊共安排了三個單元主題,即:“説説我們共同生活的地方”“畫畫我們成長的地方”“看看我們周圍的商店”。這三個主題將來源於不同生活領域的素材整合為建立在兒童生活基礎上的主題與活動,這些主題與內容將品德教育與學生的社會性發展有機地融為一體。

二、教學總目標:

1.以學校生活、家庭生活、社區生活為基礎,讓學生通過對生活的感受,獲得對家庭、學校、社區的初步認識,樹立最基本的社會公德意識。

2.以學生的生活經驗為基礎,促進學生對社會的關注和對人的關注。

3.教材中沒有理性的説教,而是對兒童生活的真實呈現。

都是從兒童生活中一些平常的現象切入,引起兒童對生活的思考和關注。

4.培養對學生道德判斷能力,面對生活中的各種現象,該學什麼,不該學什麼。

三、教學重點:

教材在選擇切入點時,力求從兒童的生活經驗和兒童感興趣的問題入手,採用第一人稱的表現方式,來增強教材與學生的親近感。教學中應將學習內容和學習活動融為一體。教師要利用和開發地方教育資源,教師要聯繫當地和學生的實際,及時地把社會中新的信息、科學技術新的成果、學生生活中新的問題和現象等吸收到課程內容中去,不斷提高教育教學的針對性。實效性和主動性,提高整個教育的質量。

四、教學難點:

1.初步瞭解兒童的基本義務,初步理解個體與羣體的互動關係。

瞭解一些社會組織機構的社會規則,初步懂得規則、法律對於社會公共生活的重要意義。

2.初步瞭解生產、消費活動與人們生活的關係。

知道科學技術對人類生存與發展的重要影響。

五、教學措施

1.利用直觀教具,引起學生的注意力。

2.通過各種有趣的機械操練、意義操練形式,激發學生參與的熱情。

3.充分發揮現代化教育手段的作用。

4.力體現“用中學、學中用”的原則。

教學進度:

第一週:《這是我們共同生活的地方》

第二週:《為了大家共同的需要》

第三週:《社區需要我們共同參與》

第四周:第一單元的總結與提高

第五週:《移動的畫板》

第六週:《合作的樂趣》

第七週:《地圖是一幅畫》

第八週:第二單元的總結與提高

第九周:複習

第十週:《我家的日常購物》

第十一週:《各種各樣的購物場所》

第十二週:《購物的學問》

第十三週:第三單元的總結與提高

第十四周:綜合活動

第十五週:學生社會生活考察活動

第十六週:複習

國小三年級品德與社會工作計劃5

第一單元教學計劃

教材分析:

本單元《在愛的陽光下》由三個主題構成。

1、家人的愛

2、讀懂爸爸媽媽的心

3、來自社會的愛

單元教學目標:

1、豐富學生的道德情感,幫助學生體會和理解父母長輩在培育自己時的良苦用心及其辛勞。

使學生在感受家人的愛同時,學會體諒家人,並以恰當的方式表達對家人的愛。

2、體會學校對少年兒童的愛,認識自己在老師的培育和愛護下成長的。

能夠表達對教師的尊重和感謝之情。

3、瞭解社會對兒童的關心和照顧,以及在保護兒童權益方面所採取的措施和有關法律法規。

教學建議:

1、本單元以愛為主線,引導學生通過一些具體的生活情景,感受和體驗家人對自己的的成長所付出的辛苦及藴含着深深的愛;

感受和體驗學校老師和其他工作人員對自己成長所奉獻的愛;感受和體驗社會對少年兒童成長給予的關愛和保護。

2、讓兒童在感受愛的同時,豐富他們的道德情感和對生活的道德敏感性,學會關注和體諒別人。

3、讓學生能夠理解父母,並用自己的方式恰當地向父母表達感受和想法。

課時安排:

六課時。

第二單元教學計劃

教材分析:

本單元《我們共歡樂》由四個主題構成:

1、不一樣的你我他

2、換個角度想一想

3、分享的快樂

單元教學目標:

1、能夠從自己的相貌、性格、愛好等方面自己的質點,比較自己與他人的不同,並能意識到每個人互不相同,各有質點。

2、知道正是由於每個人各具質點,才使班級生活更另豐富多彩。

能夠意識到自己在班級中的作用,併為此感到自豪和驕傲。

3、嘗試從不現的角度觀察、、分析同學間的各種現象,懂得在與同學交往中的作用,懂得在與同學交往中要相互理解、相互尊重、平等相處。

4學會與人交流、合作,分享快樂。能夠清楚地自己的的感受,體察他人的情感,傾聽他人的意見,接納和欣賞他人,感受與同學間的友愛之情。

教學建議:

1、從兒童身心發展的階段白點來看,三年級學生仍具有較強的自我意識,也正處於從自我中心轉向開始瞭解他人的發展階段。

隨着生活範圍的擴大,他們對自己參與的生活感到好奇,敢於冒險,也易於自我解釋,並充滿自信。另一方面,他們雖然願意與周圍的人的真誠交流,喜歡新朋友,並開始意識到了他人的想法和行動,但卻因不會溝通易和他人發生衝突。因此,我們要抓住教育時機,幫助兒童逐步學會了解自己和他人。

2、未來的社會是一個人們交流互動,空間不斷擴大的全球化時代,因此,學會與他人相處就成為現代人的一種必備。

3、讓學生體驗由共同分享所帶來的快樂,學習合作與分享,培養合作精神。

課時安排:

六課時。

第三單元教學計劃

教材分析:

本單元《生活不能沒有他們》由三個主題構成。1、我們的生活需要誰是誰2、阿姨叔叔辛苦了3、説聲“謝謝”

單元教學目標:

1、知道人們的生活離不開各行各業的勞動者,感受他們的勞動給人們生活帶來的方便。

初步感受社會生活中人與人之間相互依賴的關係。

2、觀察生活中不同行業的勞動者,體會他們勞動的辛苦,增強對他們的尊重和感謝之情,懂得要珍惜他們的勞動成果。

3、學習運用觀察,訪問等方法進行社會調查,並能把所觀察,訪問到的情況和自己的感受記錄下來,在同學中進行交流。

教學建議:

1、引導學生學生通過自己的生活體驗和對生活中勞動者的觀察,認識各業勞動者的勞動在人們生活中的意義,以及人們之間相互依賴、相互服務的依存關係。

激發他們尊重並感謝勞動者的情感。

2、本單元從服務行業的人們的社會工作,生活狀況切入,便於調動學生的直觀感受和體驗,體會從事服務行業勞動者的苦與樂。

同時,也為今後進一步認識其他行業的勞動者奠定基礎。

課時安排:

六課時。

第四單元教學計劃:

教材分析:

本單元《尋路和行路》由四個主題構成。

1、學看平面圖

2、校外探路

3、出行的學問

4、馬路不是遊戲場

教學目標:

1、瞭解平面圖在現實生活中的用途。

會讀簡單的平面圖和路線圖,能利用簡單的圖形畫出學校及其周邊的簡單平面圖和路線圖。

2、瞭解本地的主要交通工具和交通路線,能利用交通圖選擇比較簡單的出行路線。

初步知道出行時怎樣選擇合適的路線和交通方式。

3、瞭解乘車和尋路的一些基本常識和禮節。

4、觀察本地交通秩序現狀,知道一些有關的交通規則和交通安全常識,自覺遵守交通法規。

教學建議:

1、本單元從強調地圖學習的實際應用價值出發,將地圖知識的學習和利用地圖技能的培養,與提高學生這方面的實際生活能力緊密相連,力求使課程中的知識學習對學生而言是有意義的。

2、讓學生讀簡單的路線圖和平面圖,並進一步引導學生通過觀察畫出簡單的路線圖和平面圖。

課時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