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書法家的小故事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7.59K

書法家的小故事多篇

書法家的故事 篇一

皇帝練字

唐太宗李世民是我國封建社會的一位帝王,他常常在處理政事的空閒時間裏,潛心練習書法。當時,被譽為初唐四大書法家之一的虞世南就在宮中任職,由於他精通古今,文章書法下筆如神,因而唐太宗一向很尊敬他,也經常臨摹學習虞世南的書法。

在練習書法的過程中,唐太宗深深感到虞世南字體中“戈”字最難寫,不容易寫出其中的神采。有一次,他練習“戩”,因怕寫不好有失體面,免得各位大臣看它的笑話,於是便故意將“戈”字空着不寫,而私下請虞世南代為填補。

唐太宗為了顯示自己在書法方面有所進步,便拿着幾幅作品請諫議大夫魏徵觀看,並徵求魏徵的意見説:“你看朕的字是否像虞世南學士的字?”魏徵恭恭敬敬地仔細看了一遍,始終含笑不語。這時,唐太宗有些焦急地問他:“是像還是不像,你怎樣不説話”魏徵連忙説道:“臣不敢妄加評論陛下的書法。”唐太宗説道:“你直言無妨,朕恕你無罪。”這時魏徵才奏道:“據臣看,其中只有'戩’字右半邊的'戈’旁和虞學士寫的一般無二,其餘的均相去甚運”。唐太宗聽了這番話後後,感歎不已,深深佩服魏徵的眼力,從而也領悟學習書法來不得半點虛假,要想學有所成,務必痛下苦功。

書法家的故事 篇二

蘇東坡讓道

某日,宋代大學士蘇東坡郊遊,見眾多農夫在挑塘泥肥田。他信步走到一條小田埂上,不想迎面碰上一挑泥農婦。二人相對,各不讓路。蘇學士出大言道:“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吾乃讀書之人,汝婦當讓道於我。”婦人一笑,説道:“既自稱讀書人,當能對?”東坡説:“胸藏鬥牛,當然能對!”婦人於是脱口而出:“一擔重泥擋子路。”

蘇東坡大驚,半晌無言以對,兩旁田埂上送泥回到的人都望着他的窘態,哈哈大笑。蘇東坡見此情景,忽有所悟,趕忙“借梯”下台對道:“兩行夫子笑顏回。”

他雖然對了下聯,但心有餘悸。心想,村野之中竟有如此聰穎農婦,再不能等閒視之,而作此狂態。遂脱鞋襪下水田,拱手讓路。

書法家的故事 篇三

酒的強烈的剌激作用,能煥發出人們隱蔽在內心的本真之性,所謂“酒後吐真言“正是如此。一些文藝家恃才傲世,酒後更加顛狂,言談舉止一反常態,所以,人們就給他們冠以“狂人”,頃刻而成,形象生動。然而他酒性不佳,佯狂垢污,恃酒好罵,酒後作畫,畫後往往毀裂而去。“富豪求畫,唾罵不與”,被人稱為甘瘋子,他的名字反而不被人明白了。

藝術家追求真善美,他們酒後的這種追求更加強烈,更無顧忌,或蔑視權貴,或痛斥勢利小人,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李白酒後敢於讓炙手可熱的楊國忠、高力士磨墨、脱靴,這種奴視權貴的狂勁,可親!可愛!可敬!南宋的梁楷就更加狂放了。梁楷是南宋時期的減筆人物畫家,平時嗜酒自樂,“醉來亦覆成淋漓”,行為狂放,得了個樑瘋子的綽號。《圖繪寶鑑》記載:他在宋寧宗時任畫院待詔,皇帝賜他金帶,他竟然不受,掛在了院內,把皇帝的賞賜晾了起來。在封建社會,皇帝賞下的東西務必恭恭敬敬地保存、供奉起來。梁楷此舉是常人所不敢為和不理解的。明未的歸莊(1613一1673〉能寫行草,又善畫墨竹。明亡後,他不肯與清政府合作,常借酒消愁,酒後悲歌,旁若無人。歸莊和當時的大思想家顧炎武齊名,有“歸奇顧怪”之稱。明代的宮廷畫家吳偉出入宮廷,但看不起權貴。當時的太監們權力很大。太監們專權禍國的行為既被人們蔑視,同時,也有些人懾於他們的氣焰,卑躬奉迎。吳偉則表裏如一,愛憎分明,內侍們求畫,決拿不到片張半幅。還有些向吳偉求畫的人,如果禮貌不周,他也決不動筆。只有他醉酣之時,就自動抽紙亂抹,畫完就擲扔地上,任其被人取走。

酒神型藝術家的作品往往是自己本性的化身,是他對真善美認識的具體反映。作品大多都痛快淋漓,自然天成,透出一種真情率意,毫無嬌柔造作之態。

書法家的故事 篇四

祝允明是明代書法家,天資聰穎,博覽羣書,性格豪爽,疾惡如仇。

有一位知府的兒子,不學無術,又自以為是。有一天,這位少爺寫了一篇文理不通的文章,知府看了喜不自勝,到處炫耀自己兒子的“才華”。好多幫閒文人也幫忙吹噓,有人提出必須要請祝允明來給文章題字。

請帖送到了祝允明家,祝允明也不推辭,看過文章,提筆寫下了兩行詩句:“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知府看後,大喜,幫閒們也説好好好,真乃詩文合璧,交相輝映。

不久,這事被唐伯虎明白了,不由得哈哈大笑起來,旁邊的一個朋友不解,唐伯虎解釋説:“兩個黃鸝鳴翠柳,是説那位少爺的文章寫得不知所云;一行白鷺上青天,是説那位少爺的'文章離題萬里。”

祝允明與唐伯虎是好朋友,有一年,二人一同到杭州遊覽。這事被杭州太守明白了,太守想請祝允明在一幅古畫上題字,但與祝不熟,於是便請自己熟識的唐伯虎來疏通此事。

這太守為人吝嗇貪財,祝允明想借此機會教訓教訓他,於是提出要三百兩銀子做潤資。太守只給了一百兩。祝便打定了一百兩的主意來回敬。

這幅畫叫做《柳堤送別圖》,畫面上曲曲折折的河堤,四面皆是柳樹,小船待發,河岸上一女子正與人依依惜別。祝允明沉吟片刻,便在畫的上方寫了如下幾句:“東邊一棵大柳樹,西邊一棵大柳樹,南邊一棵大柳樹,北邊一棵大柳樹。”寫畢,便派人將畫還給了太守。

太守一看就急了,這叫什麼玩藝兒,急忙派人把唐伯虎找來。唐伯虎一看,也覺得祝兄鬧得過分了,答應與祝允明交涉此事。yingbishufa.

祝允明見到唐伯虎以後竟然笑了,理直氣壯地説:“我的題詩照例是三百兩銀子,他只給了一百兩,我能給他寫這麼多,就很對的住他了。如果他照三百兩銀子給,我就把詩補齊,包他滿意。”

唐伯虎只好把這意思轉告給太守,太守雖然心疼銀子,但事已至此,也只好屈就答應;否則,畫毀了,就更虧了。

祝允明按約來到太守家,坦坦蕩蕩收下銀子,便開始揮筆續詩,不一會兒,續詩寫完了,眾人觀看,只見畫面上寫道:“東邊一棵大柳樹,西邊一棵大柳樹,南邊一棵大柳樹,北邊一棵大柳樹。任憑你南北東西,千絲萬縷,總系不得郎舟住。這邊啼鷓鴣,那邊喚杜宇,一聲聲行不得也,哥哥!一聲聲不如歸去!”

幾句續詩,便把全詩激活,把原本開頭幾句平淡的詩句也變得有了好處。全詩成了一首帶有元曲情調的婉約纏綿的離愁別緒的佳作,人情人景,別有一番滋味,令人拍案叫絕。

書法家的故事 篇五

祝枝山闖酒席

祝枝山是明朝的一個大文人,但生性詼諧,貪杯中物。一天,唐伯虎龢文徵明瞞了祝枝山,躲在一處飲酒,不料被祝枝山得知,也急急忙忙趕到那裏,一進門就大聲嚷道:“今朝吃福好,不請我自到。”説罷,坐下便要吃酒。

唐伯虎向文徵明眨眨眼,然後對祝枝山説:“這天我們吃酒,有個規矩,須即景吟詩一首作為謎面,打一昆蟲名,否則不準吃。”祝枝山笑笑説:“好吧,你們先説。”唐伯虎便吟道:“菜餚香,老酒醇,不喚自來是此君,不怕別人來嫌惡,撞來席上自營營。”文徵明之後説:“華燈明,喜盈盈,不喚自來是此君,吃人嘴臉生來厭,空腹貪圖亂鑽營。”

不速之客祝枝山聽了,明白他們在取笑自己專吃白食,但卻假裝不懂,便也吟了一首:“來得巧,正逢時,勸君莫怪盤中食,此公滿腹錦繡才,不讓吃喝哪來詩?”

吟罷,三人相視大笑,開懷暢飲,直吃到酩酊大醉方休。

請你猜猜他們三人所作詩謎的謎底是哪三種昆蟲?

書法家的故事 篇六

包公不持一硯歸

有一個名字,在中國歷史上千古流芳。這就是清正廉潔、萬世景仰的包拯。在宋代,他因整頓吏治、懲治貪官、解除民困而被稱為“包青天”,後世則敬稱他為包公。

包公於公元1040年,他42歲時到端州(今廣東肇慶)任知州,成為端州最高行政長官。他主政端州,政聲斐然,為端州的發展做出了許多傑出貢獻。他還留下了一些不可多得的文化遺蹟。其中,七星巖的題字是此刻僅存的包拯手跡,彌足珍貴。《宋史列傳第七十五。包拯傳》中還記載有他“不持一硯歸”的事蹟。千百年來一向被傳為佳話,之後更衍變為一個美麗的傳説。yingbishufa.

端州出產的硯十分珍貴,歷來被作為獻給皇帝的貢品,實行限額開採。過去端州的地方官都以“進貢”名義層層加碼掠奪百姓。包公到任不久,探訪民情,便聽説了這種盤剝硯工的事,針對這種弊病,專門出了一份告示,儆戒官員、士紳不得任意擴大貢硯數目,不準向硯工攤分工錢。這份告示,得到了百姓的擁護。“包青天”的威名便傳之百里以外。

三年後,包公離任,端城男女老幼都來碼頭送行。一些名流、士紳紛紛攜物相贈,都被包公一一謝絕了。官船在一片讚揚聲中解纜沿西江而下,不久就到了一個叫羚羊峽的地方。本來風和日麗,天色晴朗。但船過羚羊峽卻風雲突變,烏雲翻滾,濁浪排空。yingbishufa.

包公感到事有蹊蹺,心想莫非手下人揹着自己私受賄賂,藏於船上?他立刻命家人把隨行人員叫來身邊查問。他的隨從書僮忽然跪下:“大人,有一事我忘了稟告,我們離開端州之前,當地鄉紳特地送給大人端硯一個,因小的認為是小事,沒有啟稟,私下替大人收了,現放在船上。”

包公一聽,當即命令書僮從速將硯取出。這塊端硯,外包黃布袱,硯身雕龍刻鳳,鴝鵒眼碧綠晶瑩,果然是方好硯。但包公一拿到手,連看也沒看一眼,隨手將端硯拋到江裏。説也奇怪,硯一落江,頓時風平浪靜,雲開日出。船開行不久,就在端硯下沉的地方隆起一片沙洲。包裹端硯的黃布,掉進水裏,順流而下,一片黃光,之後也成為沙灘。據説此刻肇慶廣利鎮的“硯洲”和沙浦鎮的“黃布沙”就是這樣構成。硯洲和黃布沙離羚羊峽不遠,在廣州至肇慶必經水路上。

包公“不持一硯歸”,正體現了包公的清廉耿介、正直無私,為羣眾所讚頌,連端硯也增添了身價。

書法家的故事 篇七

鄭板橋“宰客”

1759年,在揚州西方寺前新立的一塊碑石目起了路人的圍觀,原先是大畫家鄭板橋別出心裁地打出了筆榜,即賣字畫的收費標準:“大幅六兩、中幅四兩,小幅二兩。書條、對聯一兩。扇子、斗方五錢。凡送禮物、食物,總不如白銀為妙。公之所送,未必弟之所好也。送現銀則心中喜樂,書畫皆佳。禮物既屬糾纏,賒欠尤為賴賬。年老神倦,亦不能陪諸君於作無益語言也。畫竹多於買竹錢,紙高六尺價三千。任渠話舊論交接、只當秋風過年也。乾隆己卯,拙公和尚屬書謝客。板橋鄭燮。”

能夠想象,當年鄭板橋潤格的公佈在楊州城內引起了多大的轟動,一時間可謂是滿村爭説蔡中郎,板橋本人也成了議論的中心。鄙夷者有之,讚許者有之,詆譭者有之,但更多的的人在微微一笑中理解了書畫市場上的這一悄悄的革命。葉調生説:“這位板橋老兄真是風趣可掬。與那些道貌岸然,實則視金錢如命,連老友也不放過的假名士相比,他但是一位真正的雅士!”誠如斯言,板橋雅極而俗,出此筆榜,將長期以來籠罩着藝術市場上的酸溜溜的腐臭氣息掃蕩一空,天空豁然開朗,空氣無比清新。

其實,追根溯源,書畫家張榜公佈潤格並非由板橋始,真正的發明人卻是清初的明遺老戴易。此公為了籌款買地葬友,“榜於門,書一幅止受銀一錢,人樂購之”。透過這個辦法,戴易最終竟籌集了四十餘兩銀子。相地葬友自然是足夠了。只是戴易賣字不在鬧市,知之者不多,所以才有鄭板橋獨領風騷於其後。鄭板橋筆榜面世後,書畫界步其後塵者日眾。有的甚至就按板橋潤格賣字畫,或以板橋潤格為基礎,適當加以增減後製訂的。潤格既然已經公佈了,實行起來卻不那麼容易,可謂是“知易行難”。鄭板橋真不愧為一代宗師,其幽默感在藝術市場上也發揮得淋漓盡致。

當時江西有位張真人,受乾隆垂青,入京朝見後,飄過楊州,當地商人都爭着要逢迎拍馬。有一位想了一個點子,玩點高雅的,就請鄭板橋為其寫一幅對聯。為此他特地差人去江西定做了長丈許,寬六尺多的大紙,並攜至板橋處。這紙實在太大,遠超出板橋潤格“大幅六兩”的範疇,又要為其撰句,所以要個性地問一下價錢。板橋不加思索地開價一千兩,來人畢竟是楊州的生意老手,隨口殺價為五百兩。不料板橋卻不假思索,欣然應允。提筆一揮而就,頃成上聯:“龍虎山中真宰相。”來人讚不絕口,並請其寫下聯。板橋笑日:“説好一千兩,你只出五百兩,我只好給你寫一半。”來人這才發現自己吃了虧,情急之下又回去請示大商人。這位商人聽了哭笑不得,最終萬般無奈,如數奉上。鄭板橋這才寫了下聯:“麒鱗閣下活神仙。”真是妙語驚人,商家也十分滿意。

像板橋這樣風趣瀟灑、敢説敢為者其實並不多。由於是風氣初開,清代前期書畫市場上真正按潤格賣畫還是不那麼容易。相反,也有一些人走向另一個極端,把賣字畫完全等同於一般交易,逐步庸俗化。

實際上,直到這天,大部分書畫一級市場都是'地下市場',一手交錢一手交貨的原始交易方式,既能夠讓畫家漫天要價,又能夠保全名士的面子,當然所得税也就更不用談了。而買者則認為一級市場的交易費用低,又沒有中介機構的轉手加價,其價位肯定要低於畫廊和拍賣行的價格,寧願聽畫家胡吹亂侃,只要把價格砍下來就不虛此行了

書法家的故事 篇八

鄭虔是唐玄宗時代的著名學者,書法家,學問很淵博。他青年時代就愛好寫字繪畫,但令人心酸的是家境貧寒,窮得連紙張也買不起,用什麼來練字呢?正好附近慈恩寺廟裏存放有幾間屋。的柿葉,他便搬到寺廟裏住下,每一天取紅色的柿葉當紙,刻苦學書。時間一長,把幾間屋的柿葉都寫完了。功夫不負有心人,鄭虔最後艱難而玉成,他的書法、繪畫和詩歌都取得很大成就,唐玄宗見了讚歎不已,稱之為“鄭虔三絕”。

前人説:“梅花香自苦寒來”,從鄭虔學書的故事中,不是給我們很大的啟發嗎?

書法家的故事 篇九

1759年,在揚州西方寺前新立的一塊碑石目起了路人的圍觀,原先是大畫家鄭板橋別出心裁地打出了筆榜,即賣字畫的收費標準:“大幅六兩、中幅四兩,小幅二兩。書條、對聯一兩。扇子、斗方五錢。凡送禮物、食物,總不如白銀為妙。公之所送,未必弟之所好也。送現銀則心中喜樂,書畫皆佳。禮物既屬糾纏,賒欠尤為賴賬。年老神倦,亦不能陪諸君於作無益語言也。畫竹多於買竹錢,紙高六尺價三千。任渠話舊論交接、只當秋風過年也。乾隆己卯,拙公和尚屬書謝客。板橋鄭燮。”

能夠想象,當年鄭板橋潤格的公佈在楊州城內引起了多大的轟動,一時間可謂是滿村爭説蔡中郎,板橋本人也成了議論的中心。鄙夷者有之,讚許者有之,詆譭者有之,但更多的的人在微微一笑中理解了書畫市場上的這一悄悄的革命。葉調生説:“這位板橋老兄真是風趣可掬。與那些道貌岸然,實則視金錢如命,連老友也不放過的假名士相比,他但是一位真正的雅士!”誠如斯言,板橋雅極而俗,出此筆榜,將長期以來籠罩着藝術市場上的酸溜溜的腐臭氣息掃蕩一空,天空豁然開朗,空氣無比清新。

其實,追根溯源,書畫家張榜公佈潤格並非由板橋始,真正的發明人卻是清初的明遺老戴易。此公為了籌款買地葬友,“榜於門,書一幅止受銀一錢,人樂購之”。透過這個辦法,戴易最終竟籌集了四十餘兩銀子。相地葬友自然是足夠了。只是戴易賣字不在鬧市,知之者不多,所以才有鄭板橋獨領風騷於其後。鄭板橋筆榜面世後,書畫界步其後塵者日眾。有的甚至就按板橋潤格賣字畫,或以板橋潤格為基礎,適當加以增減後製訂的。潤格既然已經公佈了,實行起來卻不那麼容易,可謂是“知易行難”。鄭板橋真不愧為一代宗師,其幽默感在藝術市場上也發揮得淋漓盡致。

當時江西有位張真人,受乾隆垂青,入京朝見後,飄過楊州,當地商人都爭着要逢迎拍馬。有一位想了一個點子,玩點高雅的,就請鄭板橋為其寫一幅對聯。為此他特地差人去江西定做了長丈許,寬六尺多的大紙,並攜至板橋處。這紙實在太大,遠超出板橋潤格“大幅六兩”的範疇,又要為其撰句,所以要個性地問一下價錢。板橋不加思索地開價一千兩,來人畢竟是楊州的生意老手,隨口殺價為五百兩。不料板橋卻不假思索,欣然應允。提筆一揮而就,頃成上聯:“龍虎山中真宰相。”來人讚不絕口,並請其寫下聯。板橋笑日:“説好一千兩,你只出五百兩,我只好給你寫一半。”來人這才發現自己吃了虧,情急之下又回去請示大商人。這位商人聽了哭笑不得,最終萬般無奈,如數奉上。鄭板橋這才寫了下聯:“麒鱗閣下活神仙。”真是妙語驚人,商家也十分滿意。

像板橋這樣風趣瀟灑、敢説敢為者其實並不多。由於是風氣初開,清代前期書畫市場上真正按潤格賣畫還是不那麼容易。相反,也有一些人走向另一個極端,把賣字畫完全等同於一般交易,逐步庸俗化。

實際上,直到這天,大部分書畫一級市場都是“地下市場”,一手交錢一手交貨的原始交易方式,既能夠讓畫家漫天要價,又能夠保全名士的面子,當然所得税也就更不用談了。而買者則認為一級市場的交易費用低,又沒有中介機構的轉手加價,其價位肯定要低於畫廊和拍賣行的價格,寧願聽畫家胡吹亂侃,只要把價格砍下來就不虛此行了

著名書法小故事 篇十

黃門侍郎張融,不但對皇帝老子不在乎,對先賢書聖二王也老大不恭敬。相傳他與齊高帝有一段妙趣橫生的對話:“融善草書,常自美其能。帝曰:卿書殊有骨力,但恨無二王法。答曰:非恨臣無二王法,亦恨二王無臣法”,(見《南史》卷32《張融傳》)。從現象上看,張融的確狂妄得可以。何等人,敢去比肩二王?再查張融書作,雖原作不可得,但歷代的一些評價,於他十分不利:樑·庾肩吾《書品》列融書品下:唐·李嗣真《書後品》所列亦同;張懷璀《書斷》雲, “融書兼眾體,於草尤工,而時有稽古之風。寬博有餘,嚴峻不足,可謂有文德而無武功。”此而抗衡二王,當然是心有餘而力不足。人指其為“常自美其能”,語涉譏刺,想來也不是毫無來由的。

但是,撇開張融本人而言,光論“臣法”與“二王法”,此語不無可取之處。儘管張融在特定條件下出此狂言為人譏笑,但一般地説,他的“恨二王無臣法”,在觀念上卻是凌爍前輩、居高臨下的。 “二王法”是前人法,對後人言是經典;其後人之法對更後人而言,不啻也是楷範。每一時代的風尚各異,後時代要有建樹,勢必要衝破前一代確立的種。種“二王法”,自出機抒,獨標新幟,這對於當時人而言是“臣法”,對後世人則又成了新的“二王法”。唐之視晉與宋之視唐,元之視宋與清之視明,無不是“二王法”與“臣法”之間互相影響又互相轉換的嬗變關係。故而,張融此言落實到他這個具體環境中,是難於逃脱狂妄之嫌的;但從純理論角度看,此言又是絕對真理,説出了歷史嬗變的真諦。

宋人黃山谷對此深有感受,袁燮題其《食麪帖》雲: “涪翁書大率豪逸放肆,不純用古人法度。嘗稱:杜周有言,三尺法安出哉?前王所是著為律,后王所是疏為令,以此論書,而東坡絕到。”(見宋·岳珂《寶真齋法書贊》卷15引)山谷的“三尺法安出哉”直是張融“恨二王無臣法”的張本。古代書家之法,可以成為今人楷則,今人書法也將成為後人楷則----安知後人不會以我黃山谷的“不法”之法為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