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關於書法家王獻之的故事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2.31W

關於書法家王獻之的故事多篇

王獻之的故事 篇一

相傳王獻之在七八歲的時候開始學習書法,他的第一個老師自然是他的父親王羲之。又一次,王羲之悄悄地走到正在專心致志練習書法的王獻之背後,想要用手抽去他手中的毛筆,結果因為獻之抓筆套牢固,王羲之沒有拔掉。於是王羲之便稱讚自己的兒子將來必成大器。

到了十來歲的時候,王獻之子認為他的書法已經寫得很好了。於是他便跑去問父親:“我現在的水平只要再練三年就可以了吧?”而王羲之只是微微笑着並沒有回答,在一旁的母親搖着頭説還差遠了。獻之於是又問那五年總可以了吧。結果母親仍舊是遙遙頭,獻之終於急了,問究竟要多久才能練好字,他的父親便走到窗前,指着院內的一排大缸説道,只要你把院子中的十八口大缸裏面的水全部染黑,也許你的字就會練好了。

於是王獻之開始夜以繼日地練習書法,這一練就是五年。一天,他帶着自己的得意之作來給父親看,父親沒有回答,而是在他寫的“大”字下面加了一點,成了“太”字。獻之見父親沒有説話,悶悶不樂地帶着作品給母親看,母親看了很久之後,説道:“我兒練了這麼久的字,只有這一點像你的父親。”獻之一看,母親指的那一點竟然就是父親剛才加上去的那一點。獻之頓時感到十分羞愧,於是開始更加勤奮地練習書法。不知經過了多長的時間,他終於學有所成,成為了一代書法大家。

王獻之的書法怎樣 篇二

東晉大書法家王獻之,他不僅是“書聖”王羲之的第七個兒子,而且在書法上的成就一點都亞於他的父親,因此他和自己的父親也一起被稱為“二王”,他們父子兩人也和張芝、鍾繇因為在書畫方面的傑出成就而被並稱為“書中四賢”。雖然王羲之一家都十分擅長書法,但是隻有王獻之最具天賦,大膽創新,不被父親的風格和盛名所拖累,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和字體。

王獻之學習書法應該是在七八歲的時候,他的第一任老師自然是身為書法家的父親。他自小便立下了遠大的志向,要成為和父親一樣甚至超越父親的書法大家,因此他每日都十分勤奮刻苦地練習,也留下了很多的趣事典故。他最出名的書法字體是行書和草書,但是在其他方面也有很高的造詣。他在草書方面的代表作有《鴨頭丸帖》、《中秋帖》等,但是流傳到現在的都是唐朝時期臨摹的版本,他的真跡都已經失傳。他的《鴨頭丸帖》一共有十五字,清代的學者吳其貞在他的著作《書畫記》中對這副作品非常推崇,認為它字體雅正,雄峻秀美,有天然的妙趣,是無上的珍品。而他的《中秋帖》,一共二十二個字,神采如新,片羽吉光,為世間所罕見。清朝乾隆皇帝將這副字帖收入了《三希帖》中,將它和王羲之的《快雪時晴帖》、王珣的《伯遠帖》一起並列為體現中國書法藝術最高水平的作品。

王獻之還曾經創造了“一筆書”,改變了他的父親上下不相連的草書風格,其氣勢豪邁雄壯,被世人所推崇。

王獻之學書法故事 篇三

王獻之是我國東晉時期著名的書法家,他學書法的故事非常有名,一直流傳到了現在。那麼我們就一起來看看王獻之學書法的故事吧。王獻之,字子敬,公元344年出生於會稽山陰,也就是現在的浙江紹興。

王獻之是東晉另一位著名書法家王羲之的第七個兒子。王獻之從小就特別喜歡書法,從七八歲的時候就開始跟着父親學書法。有一次,王獻之正在認真的練字,王羲之走了過來,伸手抽去王獻之手裏的筆,但是由於王獻之將筆握的很牢,王羲之最後沒能成功。於是王羲之就誇獎王獻之,説他握筆姿勢不錯,王獻之心裏很是得意。後來王羲之的一位朋友也誇了王獻之,於是他就更得意了。

有一天,王獻之問媽媽:“我只要三年就能趕上爸爸了吧。”媽媽搖搖頭。“那五年總行了吧?”媽媽還是搖了搖頭。媽媽就對王獻之説:“只要你練完了院子裏的18缸水,你的字就能練的跟你父親一樣了。”王獻之雖然心裏有些不服,但還是認真的練了幾年。幾年過去了,王獻之把一堆寫好的字拿給父親王羲之看,想讓父親表揚他。但事實並不是這樣,王羲之一張紙一張紙的翻過,就在一張“大”的面前露出了滿意的笑容,還隨手在下面加了一點。

王獻之心裏還是不服氣,就將字拿給媽媽看。媽媽看過後,就指着“大”字下面的一點説,“你練了三缸水,就只有這一點像你父親。”媽媽還鼓勵王獻之不要放棄,只要功夫深,一定就能成功的。王獻之最終練完了院子裏的18缸水,終於與父親並稱為“二王”,成為大家公認的書法家。

王獻之練字的故事 篇四

王獻之之所以能在書法上取得如此高的成就,少不了自己的勤學苦練和堅持不懈。 王獻之將自己的父親王羲之為榜樣,不斷刻苦的練習,這其中還有許多為人津津樂道的故事。

王獻之從小就對書法展現除了極高的領悟力和天賦,所以他年輕的時候就已經因為書法寫的好而頗具名氣。有一日王羲之的好友請王獻之在自己的擅自上寫字,王獻之洋洋灑灑就開始揮毫潑墨寫好了,但是提筆之間不小心就把筆尖的墨水滴到了寫好的字上,王獻之靈機一動就把字畫成了一隻小牛。

王獻之對於書法不停的追求,有一日練字的時候墨就用完了,但是字就只差一個點,所以王獻之就請王羲之把點點上。點點好之後王獻之就把自己的字拿給母親看,母親説,我兒子的字是挺好的,但只有這個點像你父親羲之的。這也使得王獻之在日後更加刻苦地練習書法。

猜你喜歡:

王獻之有哪些作品 篇五

王獻之在中國書法史上享有非常高的地位,他不僅和自己的父親一起被後世之人稱為“二王”,而且和另外兩個書畫家張芝和鍾繇四人一起被為“書中四賢”。他最出名的書法字體一個是行書和草書,但是在其他字體上的功底也十分深厚。他的書法風格在借鑑和吸收前人的基礎上,又進行了大膽的創新,融入了自己的思考和想法,從而形成了自己特有的書法風格。他的主要作品有《中秋帖》、《洛神賦十三行》等。

先來看《中秋帖》,這是王獻之草書字體的代表作。曾經被清朝的乾隆皇帝收入《三希帖》之中。這個“三希”的意思是稀世珍寶。除了王獻之的《中秋帖》之外,另外兩副作品是書聖王羲之的《快雪時晴帖》以及王珣的《伯遠帖》,這三副作品被乾隆認可為代表中國書法藝術最高水平的書法作品。《中秋帖》又被叫做《十二月帖》,原本一個是五行三十二個字,但是保存到現在的則是三行二十二個字。該貼書法恣意豪放,一筆而成,氣勢雄渾,可謂是無上的珍品。目前該帖保存於北京故宮博物院。

然後是《洛神賦十三行》。該帖又被稱為《洛神賦》或者《十三行》,是王獻之小楷字體的代表作。該帖的書寫是在馬箋上,內容是三國時期魏國著名的的文學家和詩人曹植的傳世名篇《洛神賦》。目前該帖的真跡已經失傳,目前留存下來的都是拓本,主要分為”碧玉拓本“和“白玉拓本”兩種。該帖用筆挺拔用力,風格俊美,筆力遒勁,但是又神采飛揚,韻味十足。

除了這兩件代表作品之外,他還留有《廿九日帖》、《新婦地黃湯帖》、《鴨頭丸帖》等作品。

王獻之依缸習字的故事 篇六

王獻之是中國歷史上富有盛名的一位書畫家和詩人。他自小便十分喜好,再加上自己的聰明才智和自己的父親,有“書聖”之名的王羲之的悉心教導,很快就在書法上取得了不小的成就。他的書法風格不僅採納了各家的長處,而且還把自己的所思所感融入其中,形成了自己特有的風格和字體。而關於他如何練習書法,還留下來很多的典故,比如説“王獻之依缸寫字“的故事。

相傳王獻之在七八歲的時候開始學習書法,他的第一個老師自然是他的父親王羲之。又一次,王羲之悄悄地走到正在專心致志練習書法的王獻之背後,想要用手抽去他手中的毛筆,結果因為獻之抓筆套牢固,王羲之沒有拔掉。於是王羲之便稱讚自己的兒子將來必成大器。

到了十來歲的時候,王獻之子認為他的書法已經寫得很好了。於是他便跑去問父親:“我現在的水平只要再練三年就可以了吧?”而王羲之只是微微笑着並沒有回答,在一旁的母親搖着頭説還差遠了。獻之於是又問那五年總可以了吧。結果母親仍舊是遙遙頭,獻之終於急了,問究竟要多久才能練好字,他的父親便走到窗前,指着院內的一排大缸説道,只要你把院子中的十八口大缸裏面的水全部染黑,也許你的字就會練好了。

於是王獻之開始夜以繼日地練習書法,這一練就是五年。一天,他帶着自己的得意之作來給父親看,父親沒有回答,而是在他寫的“大”字下面加了一點,成了“太”字。獻之見父親沒有説話,悶悶不樂地帶着作品給母親看,母親看了很久之後,説道:“我兒練了這麼久的字,只有這一點像你的父親。”獻之一看,母親指的那一點竟然就是父親剛才加上去的那一點。獻之頓時感到十分羞愧,於是開始更加勤奮地練習書法。不知經過了多長的時間,他終於學有所成,成為了一代書法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