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國小數學小課題研究方案【通用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2.62W

國小數學小課題研究方案【通用多篇】

國小數學小課題研究方案 篇一

一、課題提出

《主動參與式國小數學課堂有效學與教研究》課題是江蘇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課題《主動參與式課堂有效學與教研究》的子課題。

在“十一五”發展期間,小數組進行了《新課程背景下的國小數學課堂教學設計研究》課題研究和“國小數學關注課堂、聚焦課堂,推進有效教與學”研究活動。在研究過程中,共收集國小數學教學案例約三百個,教學經驗約三百五十篇,形成了《國小數學課堂教學設計案例集》和《新課程背景下國小數學課堂教學設計》經驗集,《無錫市國小數學學科有效課堂教與學規範條例》和《無錫市國小數學學科有效課堂教與學評價細則》(修訂稿)。通過這些研討活動,大家進行了新課程背景下國小數學課堂教學設計理論性和實踐性的研究和探索,促進了關於課堂教學設計一些新理念、新思路、新方案、新模式的學習,交流了新課程背景下國小數學課堂教學設計的一些好做法、好經驗,研究了課堂教學設計中存在的一些問題和改進策略,進一步提高了新課程背景下課堂教學設計研究重要性的認識,提高了廣大教師新課程背景下國小數學課堂教學設計能力,提高了國小數學課堂教學的質量。雖然我們的課題研究取得了較為豐碩的科研成果,但教學反思和提升空間依然很大,有待於進一步提煉研究成果。

本課題是無錫市《新課程背景下的國小數學課堂教學設計研究》課題研究和《國小數學關注課堂,聚焦課堂,推進有效教與學》活動深入的載體,也是教育科研創新國小數學教學技術,推動教師專業發展;促進國小數學教學改革,深化國小數學課程改革;引領國小數學教研、促進質量提升的發展需要。目前而言,關於參與式的教育研究大多隻是反映了一種宏大思維和宏觀指導,一般着眼於師訓、管理、德育和文化等方面,真正從“學習者中心”的視角出發,着力於國小數學學科研究課堂的成功項目並不多見,關於“主動參與式國小數學課堂有效學與教研究”的發展空間非常大。

二、核心概念和課題界定

數學是研究數量關係和空間形式的科學。數學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數學素養是現代社會每一個公民應該具備的基本素養。作為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數學教育既要使學生掌握現代生活和學習中所需要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更要發揮數學在培養人的理性思維和創新能力方面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下面根據課題中核心概念及課題界定,結合數學學科的特點,先談談對這些核心詞語的認識。

主動,指學生在國小數學課堂中表現為強烈的主體意識和自我意識,包含兩層意思:一是主動參與,數學活動是師生積極參與、交往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二是主動學習,學生學習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學生應當有足夠的時間和空間經歷觀察、實驗、猜測、計算、推理、驗證等活動過程。

參與式國小數學課堂,是以“學”中心,在國小數學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主動參與的意識和主動參與的能力,引導以自覺性和選擇性為特徵的指導學習。參與式國小數學課堂,要充分考慮本階段學生數學學習的特點,符合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心理特徵,面向全體學生,注重啟發式和因材施教,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動參與的慾望,引發數學思考;要充分考慮數學本身的特點,體現數學的實質;在呈現作為知識與技能的數學結果的同時,重視學生已有的經驗,使學生在主動參與數學學習的活動中,體驗從實際背景中抽象出數學問題、構建數學模型、尋求結果、解決問題的過程。

有效學與教,有效學與教是一種有效教學策略,也是課堂上主體對話、共同參與的發展過程和結果。在數學教學活動中,教師要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處理好講授與自主學習的關係,處理好過程與結果的關係,處理好直觀與抽象的關係,處理好直接經驗與間接經驗的關係,引導學生獨立思考、主動探索、合作交流,培養學生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培養學生的抽象思維和推理能力,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使學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基本的數學活動經驗。主動參與式國小數學課堂有效學與教的基本特徵是,學生在情感、思維、行為等方面積極、主動、愉悦地參與數學學習過程,不同層次的學生都擁有差異性的主動發展機會,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學好數學信心。使得:人人都能獲得良好的數學教育,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

“主動參與式國小數學課堂有效學與教研究”課題,在調研影響國小數學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相關因素並作歸因分析的基礎上,以學生在國小數學課堂教學活動中的參與行為特徵及發展規律為依據,借鑑激勵和期望心理學以及建構主義學習理論,運用系統論的科學方法,調動學生主動學習的動機,強調協作學習對知識意義建構的關鍵作用,探索信息化背景下主動參與式國小數學課堂及“助學案”教學設計的結構模型和實施策略,研究國小數學課堂有效學與教的理念、內容、策略和評價,積極關注學生的數學學業進步和生命發展,提升數學教師實施新課程的學科素養和專業技術,促進新課程理念向課堂教學實踐的轉化,促進本地區素質教育的高位均衡發展。

三、國內外研究現狀述評

有效教學(effectiveteaching)是為了提高教師工作效益、強化過程評價和目標管理的一種現代教學理念和策略,源於20世紀上半葉西方“教學科學化”運動。1956年,布魯姆出版《教學目標的分類學》,促進有效教學研究受到普遍重視,有效教學從理念轉化為課堂教學技術。1975年,佛羅里達州立大學在整合plato的基礎上,開發以肯普模型為代表的第一代教學設計,一種以“教”為中心的有效教學課堂操作樣式。美國教育多樣性和高質量研究中心(crede)於1998年提煉出有效教學的5大原則,其中一個重要的觀點是:“有效教學是學生高度參與的教學”。奧斯丁(ornstein,allanc。)著《有效教學策略》於1990年出版,列舉有效策略達11種之多。坎貝爾則為教師和學生總結出101條已被證明是成功的教與學的策略。

國小數學有效的教不僅關注教師的教的效益,同時關注學生的學的成效。2003年,坎貝爾總結出10條已被證明是成功的有效教與學的策略。1998年,鄭永柏、何克抗批判史密斯—雷根模型,提出以“學”為中心的教學設計模型,試圖建構有效學與教的課堂教學模型。新加坡在有效教與學研究和實踐方面進行了非常務實的探索,與我中心開展多次教研合作與互訪交流,舉辦了兩國(無錫)校長圓桌論壇。

1990年代,從有效的教與學進步為以“學”為中心的“有效的學與教”(learningandinstruction),是一種教育服務意識的確立,教學文化的轉變。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教育統籌委員會在《21世紀教育藍圖》中正式將“教與學”變更為“學與教”,把“知識的灌輸”演變為“著重學生如何學會學習”,更“鼓勵學生多思考、多發問、多溝通、多協作、多參與、多嘗試、多體驗”。2001年起,香港教育局課程發展議會編訂了各學科不用學習領域的“課程及評估指引”,並建議學校採用。其中第四章和第六章的內容分別為“學與教”和“學與教資源”,專題指導學校開展課堂學與教活動,提高有效教學的質量。2006年以來,香港課程發展議會建立“課程為本學與教研究共同體”,實施“課程為本學與教資源庫協作計劃”,香港大學教育學院成立“教與學夥伴協作中心”。

參與式的理念,起源於上世紀40年代西方發達國家的文化移植和扶貧戰略,後來參與式廣泛用於國際政治、經濟、教育、文化等。80年代參與式教育引入中國。如今,參與式教學體現主動教育思想,已成為當代課堂教學改革和創新的一大主流,“中國知網”上可以搜索到很多關鍵詞為“參與式”的研究論文。“十一五”期間,上海市長壽區第二實驗國小江蘇省宜興市外國語學校等積極開展“國小數學參與式教育”研究,試圖調動教師、學生、家長參與數學教學的熱情,構建比較完備的“國小數學參與式教育”體系。

自20xx年始,課題組以《新課程背景下的國小數學課堂教學設計研究》為子課題全程參與研究,積累了豐富的課題研究素材,為本課題的深入推進研究奠定了基礎。

四、選題意義及研究價值

研究主動參與式國小數學課堂教學,創新國小數學教學技術,推動教師專業發展。吸納國內外有效學與教研究實驗成果,加強教學論和實踐的學術交流和合作,探索主動參與式國小數學課堂有效學與教的新理論、新模型、新策略,提升教師實施新課程的教學新技術和專業新發展。

研究主動參與式國小數學課堂有效學與教,促進國小數學教學改革,深化國小數學課程改革。以有效學與教的理念引領教師轉變課堂教學技術,實現課程改革的目標。有效學與教是課程改革成功的技術策略和目標指數。

研究主動參與式國小數學課堂的助學案教學設計,引領主動學習,促進素質教育。我們進行的《新課程背景下的國小數學課堂教學設計研究》,《國小數學關注課堂,聚焦課堂,推進有效教與學》研究,取得了豐贍的科研成果,但教學反思和提升空間依然很大,有待於進一步提煉研究成果。

五、研究目標

樹立以學生和學習為中心的教學觀,初步建構主動參與式國小數學課堂有效學與教的理論模型,包括“以《標準》為本的國小數學課堂教學目標體系”、“以學習活動為本的國小數學課堂教學操作體系”和“以學生髮展為本的國小數學課堂教學評價體系”,在數學學科中形成若干可以在實踐中推廣的操作性策略,積累一批具有典型意義的國小數學教學課例和案例,提高廣大教師的有效教學技術能力及新課程實施水平。

以主動參與式國小數學課堂教學設計及“助學案”設計為抓手,來構建主動參與式的國小數學課堂形態,研製參與式國小數學課堂有效學與教行為規範、課堂觀察和考評細則,引導課堂主體情感、思維和行為的自覺互動,激勵學生主動學習,提高自主意義建構的能力,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

六、研究內容

1.有效教學策略和主動參與式國小數學課堂教學的文獻研究。開展文獻和課例研究,調研影響課堂教學有效性相關因素並作歸因分析,吸納成功的科研成果,運用課堂觀察技術和成分顯示理論等微策略理論,包括傳統課堂對資源、註釋、評論進行規劃的建議,探索課題研究的切入點、生髮點和創新空間。

2.主動參與式國小數學課堂有效教學的基本結構、體系和模式研究。包括支撐性理論、支持環境、課程資源開發及利用、課堂主體間性及“內部對話”、“助學案”教學設計、教學反思、課堂觀察的建議。

3.主動參與式國小數學課堂學與教行為規範、策略及效度評價的研究。運用激勵和期望心理學以及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研究包括教學準備、課程資源、傳播媒體、學習問題的發現、差異學習活動設計矩陣、學習評價和輔導、實踐拓展等方面的建議,以及在此基礎上根據每個學生的不同需要分學科開發單獨的微型課程(minilessons)。研製主動參與式國小數學課堂有效學與教行為規範、課堂觀察和考評細則。

4.主動參與式國小數學課堂教學設計及“助學案”設計的研究。總結本市前期《新課程背景下的國小數學課堂教學設計研究》的研究實踐成果,以學為中心,研究設計基於問題、基於差異或專題學習的教學計劃,激發學習內驅力,引領學生自主建構。

5.主動參與式國小數學課堂有效學與教的課例和案例的研究。以觀察主動參與式國小數學課堂教學現場的方式,在課題實驗中積累不同領域、不同課型的真實案例,在教學反思的基礎上進行微格分析,提出改進建議,建構有效的主動參與式國小數學課堂。

6.主動參與式國小數學課堂有效學與教實驗教師現場培訓的研究。在課題實驗學校,根據課題研究項目及主動參與式國小數學課堂建構的實踐需要舉辦主動參與式國小數學課堂教學現場研討會,邀請課程、教學論與國小數學專家深度介入課例教研活動,開展課題實驗教師培訓的研究。

七、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研究思路:整合學術資源優質,規劃課題研究實驗,建立以我中心為領銜、各市(縣)區教研部門和課題實驗學校共同參與的研究網絡,系統化地架構以學科發展、教研課題和教師專項課題為載體的子課題羣,聘請並組建課題專家庫,薈萃羣體智慧,合作攻關,形成具有區域特色的參與式國小數學課堂有效學與教的理想模型。

研究方法:加強教學論和相關文獻的學習,主要開展教學自然生態環境下的現場研究,為確保研究結果更具科學性及現實性,擬選擇文獻研究、經驗總結、行動研究、課例研究等綜合研究的方法。

八、實施步驟

20xx年9月—20xx年8月建立課題組,提出課題假設,確定研究內容。

20xx年9月—11月整理並編著相關文獻,做好課題文獻研究綜述。

招募課題實驗學校,架構研究網絡,組織理論學習和課題輔導。設計課題研究方案,制定課題研究規範,制訂年度課題研究工作計劃

20xx年11月—20xx年10月課題開題並實施。每學期組織一次大市範圍內的課題研究活動,收集優秀典型課堂教學設計案例,形成《主動參與式國小數學課堂“助學案”》設計規範及教學建議,《主動參與式國小數學課堂有效學與教研究》課題論文、案例彙編,《主動參與式國小數學課堂有效學與教》研討和課例選編,《主動參與式國小數學課堂有效學與教》行為規範及考評細則。

20xx年10月—20xx年8月成果整理與提煉,課題結題鑑定。

九、課題組成員及分工

本課題成員為:匡金龍、謝惠良、焦肖燕、伏曉峯、趙國防、尹志偉、孫敏、程繼德、沈曉東、範豔華、鍾國強、錢科英、錢陽輝、黃偉星、凌國偉。主持人為凌國偉、黃偉星。

國小數學小課題研究方案 篇二

一、課題研究的目的意義

課堂教學過程本是學生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是學生認識和成長的過程,是學生由不理解到理解,此間經常會有錯誤產生,尤其在高年級數學課堂教學中,由於知識的加深,學生出錯更是正常現象。很多學生把錯誤和恥辱聯繫在一起。在老師眼裏,學生出現錯誤時常常避之唯恐不及,課堂教學追求的效果是“對答如流”、“天衣無縫”。當學生髮言出現錯誤的答案時,老師當即快刀斬亂麻,或以一個“錯”字堵上學生嘴,緊接着換學生回答,直至正確答案出現為止;或以執牛耳者的姿勢親自加以糾正,把正確答案雙手奉上。尤其是在公開課的教學中,即使是一些容易產生典型錯誤的問題上,老師也總有辦法讓學生按其設計的正確方法給出答案,這樣就掩蓋了錯誤的出現,更不用説糾錯的過程了。恰恰因為如此,學生會非常擔心自己回答問題出錯,甚至有的學生會對錯誤產生恐懼,也很多學生擔憂出錯會受到同學當作笑話,因而不敢在課堂上舉手發言,失去了許多學習的機會。面對課堂中可以利用的教學資源,老師最看中那些準確無誤的資源。而對學生的錯誤資源想方設法加以躲避,更不要説去尋找、利用、開發這些錯誤資源。在新課程的大背景下,認為課堂原本就是學生出現錯誤、糾正錯誤的地方,出錯是學生的權利。學生出錯是正常的,關鍵是我們怎樣來利用出現的錯誤。在教學中,把學生出現的錯誤看成是難得的資源,並且加工利用,我們課堂也因“錯誤”而變得有意義,有活力。並且在這一個過程當中培養學生和老師的糾錯能力,甚至可以達到規避同類錯誤的功效,使知識掌握更加牢固,並且有如下作用:

(1)在教學中捕捉學生出現的錯誤、加工錯誤、利用錯誤、糾正錯誤,以達到規避同類錯誤的效果。

(2)針對高年級數學學科的學習,對課堂教學中出現的不同錯誤,研究各種錯誤作為教學資源的利用率和利用的效果,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3)提高學生課堂捕捉錯誤的能力,使學生在課堂錯誤中成長。

(4)培養學生思維判斷、糾錯能力,拓展思維能力。

二、課題研究的內容

(1)深入研究教學中學生產生錯誤資源的原因,確定錯誤的類型。

(2)錯誤資源對教學的影響及其地位的研究。

(3)對錯誤資源的利用及對策研究。

三、課題研究的方法

(1)觀測法:觀測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哪些知識類型易現錯誤,並且記錄下來。

(2)教學反思法:通過聽課、教研學習或在自己的課堂教學中捕捉出現的各種錯誤,反思錯誤資源的利用情況。

(3)文獻法:利用網絡蒐集、閲讀理論書籍等途徑收集對研究“國小數學課堂教學過程中錯誤資源的利用”有幫助的知識,加深對本課題的理論認識。

(4)個案法:通過對班級學生的個案研究,掌握不同學生學習過程中形成的錯誤原因和內容差異性,進行因材施教,做到有效運用教學中的錯誤資源。

四、課題研究計劃

1、第一階段(20021年3月)準備階段:蒐集資料,學習理論書籍,擬定課題的具體內容。

2、第二階段(2021年4月)初步實施階段:收集資料,研究課題內涵,制定具體研究計劃。

3、第三階段(2021年5月—2021年12月)實施階段:在理論學習的基礎上,收集記錄、歸納學生數學學習過程中易出錯的題型,反思學生出錯的原因,探索加工錯誤資源來指導學生學習,做階段性整理。

4、第四階段(2022年1月)總結階段:整理研究資料的整理,總結研究的過程和實效,撰寫結題報告。

國小數學小課題研究方案 篇三

一、課題提出的背景和意義:

計算是人們在日常生活中應用最多的數學技能,也是國小數學教學的基本要素和重要內容。而良好的計算能力更是學生今後生活、學習和參加社會活動所必備的基本素養之一,所以培養學生的計算能力是國小數學課堂教學的一項重要任務,也將為學生今後更好地學習數學奠定紮實的基礎。

《國小數學課程標準》中指出:人人都能獲得必要的數學,以及必要的運算技能。“必要”一詞清晰地體現了計算教學的基礎性和重要性。一方面從國小數學教材的編排來看,與計算相關的內容佔有很大的比重。例如解決實際問題的解題思路、步驟、結果要通過計算去落實;幾何知識的教學要涉及周長、面積、體積的求法,這些公式的運用同樣離不開計算;至於簡易方程、比例和統計圖表等知識也無不與計算密切相關……另一方面從我校的實際出發:我校地處城郊結合部,外地學生佔三分之二左右,客觀反思我校的數學教學,尤其是計算教學還有許多不盡人意之處:口算能力比較薄弱、計算基礎不夠紮實、計算法則混淆不清、計算能力參差不齊。而隨着年級的增高,知識的不斷加深,學生計算越發暴露出問題。這有悖於素質教育的精神,而且勢必會讓學生失去學習數學的興趣,失去以後進一步學習數學的動力和能力,為學生的終身學習帶來了不利因素。為了改變現狀,更好地貫徹課標精神,更好地發展學生的思維,迅速有效地提高學生計算能力,實現知識、技能向能力的轉化,我校提出《國小數學計算教學的有效策略研究》的課題研究。

二、課題的界定:

計算:包括口算、筆算和估算。

計算教學:是指教師以教材為依託,通過有效地運用策略及方法、幫助學生剖析算理、引導建構算法,提高計算的正確率和計算速度,在此基礎上不斷加強計算練習,最終形成自我的數學思維能力和計算能力的活動和過程。

策略:根據學習目標對影響學習的各種因素加以綜合思考、精心策劃和有效調控的技能。也是解決問題的一種方式與方法。

三、理論依據:

1、建構主義學習觀

建構主義觀認為,學習不是簡單的信息積累,更重要的是新舊知識經驗的衝突以及由此引發的認知結構的重組。每個人都以自己的方式理解事物,學習過程要增進學習者之間的合作,使其看到那些與自己不同的觀點,完善對事物的理解。

2、現代教學論

現代教學指出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沒有交往,沒有互動,就不存在或未發生教學,那些只有教學的形式表現而無實質性交往發生的“教學”是假教學。

3、陶行知教育理論

課堂教學應實現陶行知先生所倡導的充分解放學生的大腦、雙手、嘴巴、眼睛。只有讓學生的多種感官全方位的參與學習,才能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課堂煥發出生命的活力。課堂教學的立足點應是人而不是“物化”的知識,要讓每個學生都有參與的機會,使每個學生在參與的過程中體驗學習的快樂,獲得心智的發展。

四、國內外關於同類課題研究現狀:

1、蘇聯著名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認為:“教育的任務在於設法發展和鞏固兒童對克服困難,特別是智力性質的困難的樂觀主義信念,為了完成這個任務,必須在集體中創造一種能夠進行創造性思維競賽的環境。”因而創設一種學生熟悉的、喜歡的環境或氛圍來培養學生的計算興趣,促進學生計算能力的提高。

2、著名數學家弗賴登塔爾認為:數學的核心是學生的“再造”。國小生的創造性思維是在數學學習的再創造過程中逐步得到發展的。讓學生參與探索計算原理和方法過程就是一種“再發現”、“再創造”的過程,有利於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所以,在計算教學中,必須注意算理的剖析,引導學生循”理”入法(即依據算理,理解算法),以”理”馭法(即依據算理,掌握算法)從而發展學生的智力,並促進運算技能的形成和提高。

3、成都大學師範學院副教授、碩士張曉霞對計算教學進行了長達多年的研究。他認為:培養國小生具有良好的計算能力,歷來是國小數學的主要教學目的。教學中既要重視筆算教學,也要重視口算教學。口算和筆算各有特點,互有區別,但它們相互之間有着密切的聯繫。筆算加減法計算的熟練程度是受口算的熟練程度制約的,而筆算又能促進口算能力的提高。一道多位數加多位數的筆算加法實際上是由一系列基本口算組成的。所以口算能力強筆算的速度就快,正確率就高。研究表明,基本口算與筆算有着顯著的正相關(相關係數可達到0.723以上)。反之,掌握了筆算的計算法則並能靈活運用,也有助於口算能力的提高。所以,在國小數學的計算教學中,應以口算為基礎,以筆算為重點,兩者相輔相成,共同提高。

五、研究目標:

1、探索國小數學計算教學的方法、技巧以及學生計算訓練的方式方法。

2、激發學生在計算上的興趣,培養學生的數感,幫助學生樹立自信心,促進學校數學教學質量的提高。

3、通過本課題的研究,促使數學教師在教學中發現問題,及時解決問題,提高課題組成員的教育理論水平和研究能力,促使數學教師的專業發展。

六、研究原則:

1、導向性原則:本課題研究的目標是探索一種比較有效的計算教學方法,研究者應以集體目標為導向,不斷端正思想,提高研究者的信心和水平,同時要發揮導向的多種功能。

2、參與性原則:在進行課題研究的過程中,在充分調動研究者與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始終參與研究活動,使其成為改革研究的主角。

3、平等性原則:研究者應相信每個學生都有能力在學習上取得成功,都有潛質有待開發,都是值得尊重和關懷的,能負起責任的,這些都應該平等地對待。

4、堅持多元性體現開放,建立科學數學課堂教學的評價體系,不僅評價計算教學的一般特徵,而且要為不同條件的課堂教學留有可變通的餘地,提倡創新,鼓勵個性化教學。

七、研究內容與操作:

(一)研究內容:

1、對我校數學教師的教學情況和學生的計算狀況進行調查,在綜合分析的基礎上積極探索如何提高學生數學計算能力的具體有效的教學方法。

2、計算教學的策略研究:

(1)培養良好數感的有效策略。

(2)提高思維能力的有效策略。

(3)增強實際應用的有效策略。

(4)培養較好的數學語言表達能力的有效策略。

(5)培養學生穩定的心理和良好習慣的有效策略。

3、加強學生計算訓練方式方法的研究。探索計算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創設計算情境,拓寬計算平台,訓練提高學生的口算、筆算、估算能力,並達到一定的速度。

(二)具體的操作措施

1、對數學課堂計算教學的現狀進行調查和分析,確立各個年級的計算教學的訓練重點。

2、創設計算情景,激發計算情趣。

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幫助學生克服枯燥、被動的心態。

(2)樹立“數學生活化”的觀念。

(3)增強計算的趣味,培養計算興趣。

3、運用策略,培養計算技巧,提高計算能力。

4、拓寬訓練平台,豐富訓練形式。

八、研究方法:

本課題以個案研究和行動研究法為主,輔以文獻分析法、觀察法、調查法、個案法和經驗總結法。

九、研究對象和步驟:

(一)研究對象

城西國小全體學生

(二)研究步驟

第一階段:

20XX年5月——20XX年10月底建立課題組,設計課題研究方案。收集有關文獻資料、報刊雜誌作為課題實施的參考資料,確立課題的研究框架構想。

第二階段:

20XX年11月——20XX年3月課題實施階段,組織課題組成員集中備課、上課、並探索在計算課中實施“計算能力培養”教學模式的基本步驟。在實施階段邊開發,邊教研,邊總結即時整理研究數據和資料。組內成員經常交流研究情況及時調查方案。

第三階段:

20XX年4月-——20XX年9月課題總結階段,認真撰寫研究報告,總結研究情況。

十、研究預期成果和成果形式:

1、請有關科研單位對課題進行評估。

2、教師探索教學模式的論文、實驗總結、優秀教案、課堂教學研討會。

3、總結研究情況,撰寫課題研究報告、科研論文。

十一、課題組成員:

1、組長:湯建軍

2、副組長:景華、曹月梅、丁姣

3、組員:姚桂芳、蔣碧瑩、吳建芬、孫芳、趙秀娟、宗正平

4、顧問:白炳春、謝惠良、潘順良

國小數學小課題研究方案 篇四

一、課題的提出:

現階段在我們在國小數學課堂教學中廣泛地進行“國小數學分組合作學習”的研究,是旨在通過對現行的以知識為主要教學目標,教師傳授為主要特徵的課堂教學模式進行改革,使教學過程真正建立在學生自主活動的基礎上,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把學生的個性探索與小組的合作探索有機結合,調動全體學生學習積極性,促進學生主體性、創造精神、實踐能力及合作意識、交往品質等多方面素質的協調發展。但目前課堂教學中的合作,多是形式上的合作,沒有完全體現出合作學習真正的作用,還有許多課堂教學中的合作學習還不夠完善,在進行小組合作學習的操作過程中,還存在許多誤區。我們就這一內容着手研究,以使我們對合作學習有更深刻的認識,充分發揮合作學習的優勢,優化我們的課堂教學。

二、課題研究的意義

(一)理論建構

心理學理論表明:良好的人際關係能促進學生的認知、情感和行為三種不同層次的學習心理狀態的提高。小組合作學習為學生創設了一個能在課堂上積極交往的機會,對於學生形成良好的人際關係及在交往中促進學生三種不同層次的學習心理狀態是有極大幫助的。學習交往理論認為,思維的積極性在很大程度上受課堂教學氣氛的影響,多項交往的組織形式,信息交流量大,交流渠道多,有利於形成積極的課堂氣氛,有利於課內信息的溝通,有利於學生們間互幫互學,有利於發展學生的思維。

《數學課程標準》中也強調指出: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學生學習活動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而實施小組合作學習就是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之間、師生之間通過自主研究、民主探索、平等合作、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相互啟發、共同提高實踐創新能力、增加學習質量和個體素質,形成一種生動活潑、潛力無盡、人人蔘與、主動積極學習的活動形式。

(二)研究目的

1、分析目前在國小數學課堂中開展的廣泛的小組合作學習中存在的誤區,尋找對策,構建科學的、合理的小組合作學習理論體系,探索小組合作學習的有效方法和途徑。

2、探索在小組合作學習中師生角色的轉變。合作學習要協調師生、學生同伴之間的關係,讓學生在小組合作學習中學會合作,學會交流,學會學習,從而為未來發展提供良好的基點。

3、科學的、合理的小組合作學習,增強學生合作的意識,培養學生合作的能力,為學生的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

三、研究的內容

(一)目前數學小組合作學習中存在的誤區原因分析。

1、過於強調合作的形式。

合作學習並沒有從內容的需要和學生的角度出發,而是盲目地去讓學生進行合作學習,只是為了合作而合作,在教學活動中只注重合作學習這一形式而不重視合作學習的實效,使我們的合作學習趨於形式化,浮於表面,不利於學生的發展

2、沒有明確的合作任務或合作的任務缺乏挑戰性。

課堂教學活動中,教師沒有對學生的合作學習提出明確的學習任務,而直接讓學生去合作,無所是事,不知所措。只是幾個人圍在一起,漫無目的的合作。另一種情況是在學生大家都能直接解決問題的情況下,讓學生進行合作交流,合作的內容缺乏挑戰性。

3、忽略了學生在合作學習中的主體地位。

在教學中不敢放手讓學生合作,不相信學生的能力,學生的合作學習還是在教師統一的“安排”下進行的,學生的合作缺乏自主性,在教師的指導下按部就班,充其量不過是一種表面上的假象,只是師生之間的互動,而在這裏的互動中,教師主宰了一切。

4、忽視了對學生合作習慣的培養。

現在有些課堂中的合作學習,有三種極端的表現:第一種情況是,教室裏亂成一鍋粥,學生在合作交流中常規極差,自己做自己的,或者談一些與合作的內容風馬牛不相及的事情;第二種情況是,學生在合作中只是敷衍了事,自己做自己的,只是幾個人聚集在一起,做着自己的事,毫無合作可言,與其説是在進行合作學習,不如説是幾個學生圍在一起進行自學;第三種情況是,一部分學生在大講特講,另一部分學生無所是事,不會傾聽,把自己排除在小組之外。

5、合作學習中忽視了學生良好個性的培養。

合作小組是幾個人為了共同的學習目標而組合在一起的學習共同體,往往我們在合作學習中只看重某一小組學得怎麼樣,卻忽視了小組的組成——每個學生在小組學習中獲得的發展,忽略了對每個學生良好個性的培養。

6、合作學習忽視了學生學習的差異性。

學生在合作學習中的表現與其自身內在因素有很大的聯繫。學生自己的不同的個人因素,自己原有知識水平不同的層次,學習能力的不同層次,表達能力的不同層次等等,都決定了學生在合作中不同的表現。合作學習中學生之間的關係處理不當,學生會在合作學習中迷失自我

對國小數學小組合作學習除了針對以上問題進行相應的整改措施外,我們擬從以下幾方面入手,構建小組合作學習的策略體系。

(二)國小數學小組合作學習策略的構建。

1、增強合作意識

(1)通過課堂教學活動,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

為學生提供儘可能多的機會去發展自己的數學思想,去傾聽別人的想法,去學會進行數學交流,以增強整體合作意識,那麼如何讓學生體會到合作的重要性呢?平時,教師要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的興趣特點,設計一些適合於小組合作學習的活動,並通過激勵性的評價,使學生體會到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長處,每個人的長處都能在集體中發揮重要的作用。

(2)通過數學實踐活動,增強學生的合作意識。

讓數學走進學生的生活,培養學生應用數學的能力,是現代課堂教學的必然趨勢。因此,教師可以有計劃、有目的地安排、組織一些合作參與活動,讓學生在實踐中進行合作,並讓學生在生動、活潑、有趣的學科活動中體會到合作的作用、合作的樂趣。

2、訓練合作技能

學生在合作學習中,主要是通過討論、爭辯、表達、傾聽及參與實踐等形式來展開的。為了提高合作的有效性,必須重視合作技能的培養。

(1)學會傾聽

在小組討論過程中,要求1人先説,其他人必須認真聽並且不能打斷別人的發言,要能聽出別人發言的重點,對別人的發言做出判斷,有自己的補充或獨到見解,在這樣要求下訓練,學生不但養成了專心聽的習慣,而且培養了學生相互尊重的'品質。這種品質的功能也能延續到學生的一生髮展。

(2)學會討論

合作學習中,學生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再通過共同討論、相互啟發,從而達到合作的目的。為了提高討論的質量,教師要教給學生討論的方法:各組由一人彙報自學或獨立思考的內容,其它成員必須認真聽,並且有自己的補充和見解,最後,還應將各自遇到的問題提供給全組成員討論,對達成共識和未能解決的問題分別歸納整理,準備發言。

(3)學會表達

在合作學習中,學生的友好交流和自我表達都離不開語言的表述,為了達到訓練目標,首先教師要提供討論的時間和空間,使學生敢説、會説,培養學生善於傾聽、思考、判斷、選擇和補充別人意見的好習慣。其次要求小組成員人人都説,而且要能大膽完整地説,要鼓勵禮貌用語。如對某一問題有不同看法時,起來補充或糾正時可以這樣説:“我對第X小組XXX同學的意見有補充或有不同看法。”

聽、説技能是合作學習的基本技能,它是在學生獨立思考的基礎上,通過討論和探索形成的。學生在合作學習中相互幫助,相互啟發,實現了學習互補,促進了學生的自主發展。

(4)學會組織

合作討論的成敗與否,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組內的組織者,具體做法是:指導組織者進行組內分工、歸納組內意見、幫助別人評價等,另外,為了體現小組內的主體性,可定期培訓、及時更換組織者。通過訓練不但提高了合作學習的效率,而且為學生今後立足於社會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5)學會評價

合作學習活動中評價不只是教師對學生做出的簡單的評價,其中包括學生之間的相互評價、學生的自我評價和學生對教師的評價等。教學中可以通過教師的範評引導學生互評,如讓學生傾聽他人發言後,用手勢表示對或錯,用準確流暢的語言評價,以增強評價的能力勇氣、提高評價的水平。

(三)選擇合作的時機

合作學習強調集體榮譽和個人責任,能充分發揮小組內成員的主體性,但合作學習必須建立在個人獨立學習的基礎上進行。合作學習的關鍵是:教師提供合作學習的內容必須適合每位學生參與,使學生有話講,有一定的爭論性,能激發學生的合作興趣。在課堂教學中適時恰當地把握時機,選擇有討論價值的內容,組織學生合作學習,既發揚了教學民主,又為學生自主學習創造了機會。在合作中,人人蔘與、個個發言、相互啟發、取長補短,增加了課堂信息交流量,促進了學生的知識和能力的發展。

四、研究方法:

該課題圍繞國小數學小組合作學習的策略進行研究,主要採取以下研究方法:

1、理性思辨:我們擬通過理性思辨,思考在合作學習中的誤區,從中探索小組合作學習的有效方法、途徑。

2、調查法:瞭解當前我校學生小組合作學習的意識與能力情況。

3、問卷法:瞭解學生對小組合作學習的態度、需求,研究學生在合作學習過程中真實所想、所需。

4、研討法:針對實驗過程中的實際問題進行研討、分析,藉以不斷完善操作方法,提高實驗操作水平。

五、課題的分析階段研究計劃:

第一階段:準備階段

1、成立課題組,建立健全研究班子。

2、分析合作學習存在的問題,做好前測工作。

3、廣泛收集資料學習有關小組合作學習等方面的文獻資料。

4、擬定課 題實施操作方案,請專家指導,進行開題論證。

第二階段:初步實施階段

1、課題組按照操作方案初步實施研究。採取邊實驗邊思考,邊學習邊總結的方法,不斷完善課題研究的方案。

2、定期開展研究活動,研究倫理教育的內容、途徑、方法,着力研究課內外相結合的操作方法。

3、請專家再次指導,規劃本課題的研究。

第三階段:正式實施階段

1、按照研究方案具體實施研究。

2、每學期定期開展專題性的研究。

3、課題組積累資料台帳。

4、請專家指導。

第四階段:總結鑑定階段

1、做好後測工作,分析自變量和因變量之間的關係。

2、撰寫課題研究報告和研究工作報告以及有關論文。

3、收集資料,健全資料台帳。

國小數學小課題研究方案 篇五

一、研究的背景: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提出要構建嶄新的學習方式,要“引導學生質疑、調查、探究,在實踐中學習,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促進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同時《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教師應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

這就要求教師在數學課堂教學中調動學生參與探究學習的積極性,發揮學生自主探究的能動性,讓學生在自主學習中探究,在質疑問難中探究,在觀察比較中探究,在矛盾衝突中探究,在問題解決中探究,在實踐活動中探究,從發現中尋找快樂,主動獲取知識,從而使課堂教學煥發出生機,使學生主動富有個性發展。在這一大背景下,我們山西省教科院確立了《國小特色學校建設與研究》課題,並建立了“國小特色學校建設聯合體”。我校有幸成為聯合體43所學校之一參與了此項課題的研究,並承擔了子課題“學校教育教學特色的研究”的研究任務。結合我校的近年素質教育和課程改革的實際情況,我們四年級數學組決定從“國小數學探究式教學研究”入手,以課堂教學為主渠道開展課題研究,力求打造全新的、充滿活力的國小數學課堂。

二、課題研究的價值:

傳統的數學課堂教學存在諸多侷限:

第一,從教學目標來看,過於重視知識結果的獲得,缺少獲得知識的過程,忽視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因而難以達到學會學習、形成正確的學習價值觀的目的;

第二,從教學內容來看,過於強調書本知識和學科本位,不能將學生生活實際與社會發展與學習內容相聯繫,不能關注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的感受與體驗,因而學生所學所得的只是死的知識,不能為其終身發展打下基礎;

第三,從教學方式來看,過於單一,不能認真實施新課程所倡導的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勤於動手實踐的方式,缺乏學習過程中的對話與互動,因而也就失去了學習的主人地位。

總之,在這樣的思想支配下的課堂教學,以本為本,唯師唯上,學生失去了學習的生命活力與價值。隨着素質教育的不斷深入實施,人們逐漸意識到,要培養富有創新精神的人才,必須着眼於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即在幫助學生開展接受型學習的同時,培養學生主動探究、主動學習的方式。從而進一步發揮學生的學習主體探究意識,形成有益於終身教育的學習方式和創新思想。

同時目前國內國小“探究型”課程開發,實施較為迅速,但探究性學習落實到課堂教學之中尚無成熟的理論體系與系統的實踐經驗。鑑於上述的現狀,我們認為加強國小數學課堂教學中探究性學習的實踐與研究是十分必要的,且具有現實的、深遠的意義。

三、課題研究的理論依據:

1、建構主義數學學習理論

建構主義是美國數學教育界在80年代最熱門的話題之一。建構主義數學學習理論指出,數學學習不應該被看成對於教師所傳授知識的被動接受,而是學習者以自身已有的知識和經驗為基礎的主動建構活動。也就是説數學知識不能從一個人遷移到另一個人,一個人的數學知識必須基於個人對經驗的操作、交流,通過反省來主動建構。按照建構的觀點,教師應該努力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成為學生進行數學建構活動的促進者,教師的傳授不應是力圖從書本上準確無誤地搬運知識的過程,他應是數學建構活動的深謀遠慮的設計者、組織者、參與者、指導者和評估者。

2、人本主義心理學理論

人本主義心理學是當代心理學的主要流派之一,崛起於本世紀50年代。它強調人的因素和“以學生為中心”,主張學校應該培養出真正的學生,真正的學習者,創造性的科學家和學者、實踐家以及這樣一種人:在現時所學到的東西和將來動態的、變化的、變幻莫測的問題及事實之間,他們能生存於一種美妙的但又是不斷變化的平衡之中。他的代表人物羅傑斯認為,知識是否被掌握,所學的知識是否系統,對學生來説並不是舉足輕重的。教學過程的重心是“學會學習”。在教學中,至關重要的是幫助學生獲得知識、信息和個人成長,這些將使他們更加建設性地對付“現實世界”。而這根本不是憑藉教師對知識的傳授就能實現的。

3、皮亞傑的教育觀點

皮亞傑指出:“教育的目的是形成智慧,而不是貯備記憶,是在於創造智力的探索者,而不是博學。”反思我們今天的教育,一個世紀性的難題仍擺在我們面前:學校教育並沒有給每個學生提供獲得最大限度發展的機會,其諸多原因中重要的一點是,作為學科,我們偏重於知識體系,而把另外三個重要部分——發現探究知識的方法、掌握知識體系的方法和態度、科學精神棄之不顧。而發現探究知識的方法正是學生今後學習、生活、工作乃至科學研究所必需的能力。

4、布魯納的發現法教學理論

布魯納認為,發現法的實質是要求在教師的啟發引導下,讓學生按照自己觀察和思考事物的特殊方式去認知事物、理解學科的基本結構;或者讓學生藉助教材或教師所提供的有關材料去親自探索或“發現”應得出的結論或規律性知識,並發展他們“發現學習”的能力。其實“發現學習”就是以探究性思維的方式為目標、以基本教材為內容,使學生通過再發現的步驟來進行的學習,建構探究性教學模式也是對布魯納發現法教學的繼承和發展。

四、課題研究的目標:

研究如何培養學生收集和處理信息、作出決策的能力。

包括:

①如何使學生在感受數學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繫中,學會用數學的眼光去觀察周圍的事物;

②如何使學生學會通過觀察和獨立思考發現問題;

③如何使學生學會提出創造性的解決問題的設想;

④如何使學生學會主動尋求幫助解決問題;

⑤如何使學生學會運用已有的知識、技能、經驗去探索並解決問題。即如何最終實現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

2、研究如何培養並發展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建立自信心,養成良好的態度與習慣。

包括:

①如何使學生積極參與數學探究性學習活動,對數學有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慾;

②如何使學生在數學探究活動中獲得成功的體驗,建立數學學習的自信心;

③如何使學生養成尊重客觀事實的態度並具有勇於創新的精神,以及獨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習慣。即如何最終實現發展學生的自主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即促進學生主體性發展。

3、轉變教師的教學方式與角色行為,提高教師組織學生開展探究性學習的能力。從而培養一支具有先進的現代教育思想、高超的教學水平、紮實的教科研基礎的教師隊伍,並以此推動學校數學課堂教學改革的進程。

五、課題組成員及課題研究的對象

課題組成員

楊小星曹金鋒張三丰

課題研究的對象

四年級1—6班學生。

六、研究的主要內容:

建立探究式教學的課堂教學結構。面對基礎教育課程的改革,國小數學課堂教學呈現出了嶄新的面貌,課堂上打破了以教師為中心、以教材為中心的教學方式,教師正從知識的傳授者轉變為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學生探索知識的引導者和合作者;教學內容更加生活化,更貼近實際;學生的學習普遍要採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師生間關係趨向和諧、民主、平等。等等,然而在這教育改革的明媚春光下,由於受傳統教育觀念的影響下,很多教師在國小數學課堂教學中產生了不少困惑和迷茫。

為此,本課題將這些困惑分成兩部分作為主要研究的內容:

①如何正確的改變教師的教學方式來適應新的課程。

②如何在學生的學習方式尋找突破口,讓學生更自主、更探究性的學習。來促進發展。

七、課題研究的方法:

1、行動研究法

以教師的常規教學為載體,以課堂教學為行動保證,把“教”和“研”結合。採取邊研究、邊實驗、邊總結、邊推廣的研究方式。是在教與學的過程中,邊實踐,邊探索,邊檢驗,邊完善,把研究與實踐緊密地結合起來,邊歸納,邊總結,最終形成“探究性教學模式”的基本框架,並且在探索、驗證的過程中不斷修改、完善。

2、文獻資料法

利用北師大版教材及其國內外關於課程改革和學科改革的理論和經驗。利用各種渠道對文獻和資料進行合理的蒐集與應用以獲的間接理論知識。通過這些資料信息的分析與研究,可達到準確地界定課題研究的價值性、可行性及關鍵概念的內涵與外涵,並制定研究目標與實施方案等目的。

3、經驗總結法。

依據一定的價值取向,對教育實踐所提供的事實進行回溯性研究,按照科學研究的程序,分析概括教育現象,揭示其內在聯繫和規律,使之上升到教育理論的高度,促進人們由感性認識轉化為理性認識,並且及時通過論文、案例等形式將研究中的經驗、心得、理論與實踐結合總結出來,歸納提煉。

八、課題研究的步驟:

1.準備階段:20XX年2月——20XX年12月

對選定的課題進行論證,制定課題研究方案,申報立項。

2.實施階段:20XX年1月——20XX年3月

研究課堂教學中合作學習存在的問題,分析問題的成因,研究出解決問題的策略,進行階段性小結或撰寫相關論文。

3.總結階段:20XX年4月——20XX年8月

蒐集整理分析資料,撰寫結題報告。

九、課題研究的評估與反思

1、評估項目

⑴學生的學習態度與能力;

⑵學生的綜合素質發展水平。

2、評估方法

⑴課堂觀察;

⑵能力測試;

⑶學生作業;

⑷個案分析。

3、反思要點

⑴小組合作學習是否發展了學生髮現、探究、解決問題的能力;

⑵是否與其他學科進行了整合;

⑶教學行為是否符合新的教學理念。

十、課題研究的成果呈現方式

1、結題報告。

2、論文。

國小數學小課題研究方案 篇六

一、課題研究的背景與意義

20世紀80年代以後,全球經濟一體化,思想文化多元化,社會生活數字化等一系列根本性變化對教育產生了前所未有的衝擊。時代發展對新世紀人才培養的目標提出了新的要求,由此,世界各國掀起了新一輪的課程改革熱潮。這次新課程改革在其理念上是以學生為本,注重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着眼於學生全面發展,為了每一位兒童的全面發展。課堂是落實課程改革的場所,學生的生命活動主要是在課堂度過的,課堂教學的質量直接影響着學生素質的形成,影響着學生的成長與發展。課堂教學作為一種目的性和意識性很強的活動,通過教學要使學生掌握知識,習得技能,發展智力,形成態度和相應的品質,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成為了教學的生命。

隨着課程改革的不斷髮展,課程改革在課堂教學層面所遭遇到的最大挑戰就是“有效性”問題。當前人們對課程改革的“關注點”由轉變教學方式轉移、聚焦到提高教學的有效性,反映了課程改革正經歷着一個由外及內、由表及裏的深化過程,但是由於課程改革的複雜性,人們對新課程理念理解、領會的偏差,以及實施者缺乏相關的經驗,課堂教學改革出現了形式化、低效化以及“三維目標”割裂、教學內容泛化、教學活動外化、教學層次低下、預設與生成衝突等現象,提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成為當前深化課程改革的關鍵。

目前,教育理論工作者和一線教師已開始重視新課程國小數學課堂教學效果的研究工作,並進行了一些研究、探索和嘗試,但對於正確的效益觀、影響課堂教學效果的相關因素、有效教學和學習的方法與策略、有效教學評價的標準等缺乏全面、系統的研究、實踐,在實施推廣上也存在不足和不平衡。為努力實踐新課程的理念,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我校開展“國小數學課堂教學效果研究課題研究”,具有積極的現實的歷史意義。我校承擔過國家級、省級多項實驗,特別是全國引探教學法“四互”研究實驗中,我們創造了許多有益的案例,促進了學生素質的發展,教師的教科研整體素質大幅度提升,多次被評為市先進單位,這為我們選擇此課題開展國小數學課堂教學效果研究課題研究和實驗打下了紮實的基礎。

二、教育教學基本原理與重要研究成果的啟示

1、建構主義理論:建構主義學家斯皮羅在1991年提出學習分為初級學習和高級學習。高級學習要求根據不同教學目標,在不同時間用不同方法創設情境,從不同角度多次認識同樣的材料,教師的學習是基於案例的理解,分析和反思,教師研究是以案例為載體的實踐研究。

2、行動學習理論:英國人雷格·列文在20世紀50年代提出行動學習的理論。教師的行動學習,可以理解為:為改進自己的教學而學習,針對自己的教學問題而學習,在自己的教學過程中學習。案例與反思的教學,首先要教師學習有問題意識,不斷反思自己課堂教學,有效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3、維果茨基教育理論:20世紀30年代初前蘇聯心理學家維果茨斯基提出,人類的學習是人與人之間交往過程中進行,是一種社會活動。學習的本質是一種對話,個人與自我的對話,個人與他人的對話,個人與理論的對話,個人與實踐的對話。

4、關於課堂有效學習的內涵

(1)課堂有效學習是相對於無效和低效學習而言的。是指學生在教師組織的課堂教學活動中,積極參與並高效率地獲得新的知識、技能,增長能力,獲得發展的學科學習活動。這裏的“有效”包含有效能、高效率和高效益——課堂教學活動應有利於學生獲得教學目標預設的知識、技能,這是有效能的最基本要求,增長能力、獲得發展是高一級的學習效能。高效率和高效益是在有效能的基礎上的高要求,強調教學要講效率和效益。

(2)學生的發展就其內涵,應包括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維目標的整合,缺少任一維度都無法實現真正意義上的發展;發展就其層次,包括現有發展區和最近發展區,教學促進發展,就是把最近發展區不斷轉化為現有發展區;發展就其形式,有內在發展與外在發展,外在發展是一種以追求知識的記憶、掌握為標誌的發展,新課程強調着重追求以知識的鑑賞、判斷力與批判力為標誌的內在發展;發展就其機制,有預設性發展和生成性發展,新課程在注重從已知推出未知,從已有的經驗推出未來發展的預設性發展的同時,強調不可預知的生成性發展;發展就其時間,有當下發展和終身發展,新課程既注重即時的可測性和量化的當下發展,更關注面向未來、着眼於可持續和發展後勁與潛力的終身發展。

5、關於有效學習條件

(1)已有知識經驗的價值研究。貯存於學生記憶中的原有知識

技能是學生新的學習的重要的內部條件,新內容的學習,是學生原有知識經驗的增長和改造,因此,學習活動要建立在學生已有經驗的基礎上,教學新知識之前,首先必須激活學生長時記憶中相關的原有知識。有效學習,必須聯繫、憑藉已有的知識和經驗。

(2)動機和情境。即非認知方面的有效學習條件。動機是有效學習的前提核動力,情境是學習動機產生的保證。把所學知識與一定的真實任務情境掛起鈎來,讓學生獨立或合作解決情境性的問題,在真實(或擬真)、具體的情境中,學生產生學習動機,主動積極地去建構知識的意義。

(3)多樣化的學習方式。學生在具體的問題或任務情境中,產生學習需求,主動、自主選擇學習內容,實現學習的自主定向;小組同學之間的分工、合作和互助問題解決學習;問題解決本身的探究學習;學生聽講、讀書、實踐操作、觀察、思考在這樣的過程中達成學習目標,需要多樣化的學習方式。

三、課題研究主要內容

課題研究從研究課堂“有效學習”個案,發掘、預設並生成有效學習的操作點,引領教師積極應用,構建以“有效學習”為主導的教學體系。內容包括:

1、研究課堂“有效學習”個案。“以行為反思行為”的教學研究模式,在教育教學實踐中領會、理解、實踐、充實、昇華新的教育理念,探究新課程理念下實現國小數學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新途徑與策略;透視數學課堂,從自己或他人課堂教學中遇到的疑難問題出發,以解決教學難題為歸宿,通過對自身或他人實踐的反思,或主動地設計與嘗試,來檢驗自己對問題的看法,檢驗解決問題的方案,並以自身教學行為的改善和教學效率的提高為最終目的。

2、立足於科學性、可行性、靈活性和有創意性,開展有效課堂教學評價內容與方式的研究。通過對新課程背景下教師教育教學行為與課堂教學效果的研究、教師專業化發展水平與課堂教學效果的研究,國小生數學學習水平和能力的科學評價與課堂教學效果的研究,從理論和實踐上豐富、完善國小數學課程評價體系,豐富課堂教學效果的研究,生成有效學習的操作要點與基本策略。

3、根據學校的實際,選擇如下子課題開展研究:

(1)合理組建合作小組策略研究

(2)有效學習優化策略的研究

(3)不同類型學生學習策略的有效性指導研究

(4)國小數學不同學習領域中有效課堂教學案例研究

四、課題研究目的

1、引領教師圍繞課題研究、學習、思考與實踐,尋求有效教學的方式和方法,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

2、引導學生掌握有效學習的策略,幫助學生掌握適合自己的有效的學習方法,提高的學習效率與能力,激發起學習熱情,體驗學習和成功的快樂,促進學生的全面健康成長。

國小數學小課題研究方案 篇七

一、課題的實驗背景

自從教育產生以來,諸如“如何有效地教”、“怎樣做一名成功的教師”、“教師如何教得輕鬆而學生又可以學有所成”等問題歷來是教學實踐的基本要求。在以機器大工業生產為標誌的工業社會,“效率”意識尤其得到強化,與之相應的教學活動也隨之更加重視“效率”。有人説,現代教學論就是追求以效率為核心的“有效教學論”。“有效教學”是學校教學活動的一個基本追求,但在不同時代卻有不同的關注主題。從誇美紐斯開始,以及後來的赫爾巴特學派,“有效教學”的理想落實在“規模效應”及其相應的“教學模式”上。後來,以杜威教育理論為代表的“進步主義教育”開始從“人的問題”、“教育與生活的關係”等視角來考慮有效教學的出路,有效教學朝着多元化方向發展。再後來,有效教學實踐及其研究越來越強調“設計意識”(或“教學設計”)和“反思意識”(或“教學反思”),越來越強調課堂教學的改革不是一種教學方法或教學技術的更新和調整,它需要在“教學理念”或“教學信念”的支持下展開“教學設計”。所以,現今的課堂教學就要在科學的理論指導下,設計有效的課堂教學模式,使師生在有效的教學生活中得到發展。

“有效課堂教學”就其內涵來説就是在正確的教育教學思想的指導下,通過教師的有效行為,取得最佳的教學效果,促進學生有效的發展;它的外延涵蓋有效的課前準備(解讀課標、背景分析、資源整合,有效預案等)、有效的教學實施(即有效的課堂教學)和有效的教學評價。正確而恰當的教學目標是有效課堂的前提、生動而有趣的學習情境是有效課堂的關鍵、豐富而開放的課堂活動是有效課堂的主線、靈活而多樣的作業練習是有效課堂的保證、課後的有效反思是有效課堂的助推劑。

有效課堂教學應呈現精細的教學環節。“關注細節”才能真正實現“有效教學”,在育人目標的大前提和課程標準的規範下,40分鐘課堂的每一環節的目標、內容、活動等的精心設計與準備,才能真正創建“有效的課堂”。就班級授課制而言,引入新知、學習新知、鞏固應用、佈置作業等教學環節仍是有效教學必須遵循的最基本的教學環節。

美國當代著名教育心理學家羅伯特。加涅對有效課堂教學提出過九大教學步驟:

1、引起學習注意

2、交待教學目標

3、複習相關舊知

4、呈現新課內容

5、提供學習指導

6、引發行為表現

7、給予信息反饋

8、評估行為表現(6-7循環)

9、強化保持與遷移。

浙江大學教育學院盛羣力教授將有效課堂教學結構分為五大步驟:

1、啟動動機/興趣/注意/目標

2、導入複習/提示回憶/補缺

3、展開呈現/編碼/練習/反饋

4、調整補救/補充

5、結束小結/照應/提示課後作業。

參加新課改實驗的教師隨着課程改革的不斷髮展,也遭遇到了“有效性”問題的最大挑戰,由於人們對新課程理念理解、領會的偏差,以及實施者缺乏相關經驗,課堂教學出現“三維目標”割裂、教學內容泛化、教學活動外化、教學層次低下等形式化低效化現象,提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成為當前深化課程改革的關鍵。開展國小數學有效課堂教學設計研究,將對課改的深入開展起到積極作用。

二、課題的理論支撐

以《國小數學課程標準》倡導的基本理念為指導,促進學生全面、持續、和諧的發展。不僅要考慮數學自身的特點,更應遵循學生學習數學的心理規律,強調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並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進而使學生獲得對數學理解的同時,在思維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多方面得到進步和發展。

三、課題的研究目的

1、教師通過圍繞課題學習、思考、實踐等研究,尋求有效教學方式和方法,促進教師的專業化發展。

2、引導學生掌握有效學習策略,幫助學生掌握適合自己的有效的學習方法,提高學習效率與能力,激發起學習熱情,體驗學習和成功的快樂,促進學生的全面健康成長。

熱門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