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我國周邊安全形勢分析【精品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2.92W

我國周邊安全形勢分析【精品多篇】

我國周邊安全形勢分析 篇一

我國周邊安全形勢分析

隨着中國自身的發展以及國際和地區形勢的變化,中國周邊安全環境的重要性對我國更加突出。從政治上看,周邊國家是我國維護主權權益、發揮國際作用的首要依託;從經濟上看,周邊國家是我國對外開放、開展互利合作的重要夥伴;從安全上看,周邊國家是我國維護社會穩定、民族和睦的直接外部屏障。周邊環境歷來對我國國內形勢以及發展戰略有直接牽動作用,維護周邊安全是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順利進行的重要條件。

一、中國周邊安全形勢的基本情況

同世界其它大國相比,中國的周邊地緣環境最為複雜。首先,我國是世界上擁有鄰國最多的國家,陸地邊界22000多公里,海岸線18000多公里,我國的陸地鄰國共15個,東北與朝鮮接壤,東北、西北與俄羅斯、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為鄰,正北方是蒙古國,西部毗鄰阿富汗、巴基斯坦,西南與印度、尼泊爾、不丹、錫金相接,南面有緬甸、老撾和越南,現在是14個。今天的中國,正處於近兩百年來最好的發展時期,能否抓住這個機會,很大程度上有賴於周邊的國際形勢。

二、我國周邊安全形勢的複雜性及面臨的主要威脅

(一)、總體分析:從我國的周邊環境看,還存在着一些不確定因素。一是我國要進一步的崛起,會受到外部地緣環境的強力制約;二是由於歷史原因和現實因素,我國和周邊國家在領土、邊界、海域的劃分及歸屬等問題上有過結。

中國要崛起成為世界性大國,必將受到外部因素的強力制約,因為中國的崛起必將改變世界戰略力量的對比,從而引起大國利益關係的重新調整和分配。西方大國,特別是美國,必然要盡一切可能阻撓中國的崛起。與此同時,中國周邊的其它國家,如俄羅斯、日本、朝鮮半島、東盟以及印度等國,也會從自身利益出發竭力擴大自身的利益空間。

目前,我國周邊安全環境面臨的突出而又迫切的問題主要是:中日關係存在歷史問題、釣魚島主權之爭和東海大陸架劃分問題,南海地區與東南亞國家存在島嶼主權和海域劃分問題,朝鮮半島核危機問題,中印關係存在嚴重領土爭端以及“西藏問題”,美國力圖建立新的反華包圍圈以全面遏制中國。

(二)、具體分析:

1、對我國安全形勢複雜性的基本判斷:總體穩定,局部嚴峻,安全問題趨於複雜且風險加大。

如果做一個歷史比較,冷戰階段的安全環境,其基本特點是:總體嚴峻,局部改善,安全問題相對單一。而 21世紀初,我安全環境的變化在於:總體穩定,局部嚴峻,安全問題趨於複雜且風險加大。因此,當前我面臨的安全環境,既不同於冷戰時期,也有別於冷戰後初期。要求我們必須以實事求是的精神,辯證的態度,複雜的眼光,儘可能做出全面準確的判斷。在看到機遇的同時,更要看到挑戰和不利的一面。

2、我國安全環境面臨的威脅主要來自“三大方向和一個重點地區”。

三大方向:東北亞、中亞和海洋,既緊密聯繫,又相互交叉。

(1)、東北亞方向:影響我安全環境的主要有兩大問題,一是朝鮮半島問題,二是日本問題。

(2)、中亞方向:對我國安全來説,中亞方向的安全隱患主要來自兩個方面:一是“三股惡勢力”的威脅;二是中亞五國未來的政局走向。特別是美國和西方勢力正積極插手中亞國家的事務,企圖發動一連

串的所謂“顏色革命”,大力扶持那裏的親西方反對派通過“合法程序”的選舉奪取政權,使獨聯體面臨解體的危險,也使俄羅斯在這一地區的主導地位和核心作用被大大削弱。歐亞大陸地緣政治格局正在發生有利於西方的重大變化。這對以中俄為主導的上海合作組織、特別對我國的西部安全環境來説,無疑是新一輪的巨大沖擊。值得我們高度關注和警惕。

(3)、海洋方向:進入 21世紀初,我周邊的海洋安全問題日益突出,成為影響我周邊安全環境的主要方向之一。

(4)、重點地區:台灣海峽。近年來,台灣島內的政治生態持續惡化,台獨勢力鋌而走險、製造台獨重大事變的可能性大大增加。連宋訪問大陸以後,兩岸關係雖出現了某些緩和跡象,但總體嚴峻的局面沒有改變。台灣問題仍處於可能爆發嚴重衝突的高危期。近來,美日聯手干預台灣問題的勢頭明顯加強,這對我“遏獨、止獨”的戰略意志、決心和戰略能力都是歷史性的重大考驗。因此,台獨發展是我國安全面臨的現實重大威脅,東北亞方向的挑戰僅次於台灣海峽,中亞地區的潛在威脅有上升之勢,海洋安全的地位在不斷提高。而在“三大方向和一個重點地區”,都始終存在着“美國因素”,美國是我面臨的最大外部威脅。在重點做好反台獨軍事鬥爭準備的同時,也要做好應對兩個甚至多個戰略方向同時發生危機的戰略準備。

3、我所處的地緣環境是影響周邊安全不容忽視的長期性制約因素。

我國的地緣環境可謂“先天不足”,有“後天難補”的一面,但也有“後天可塑”的一面。我國擁有世界第二長的邊界線,陸地邊界線是 2.2萬公里,海疆線是1.8萬公里,而且鄰國眾多,強鄰不少,情況複雜。因此,地緣環境是影響我國家安全的長期性因素,“先天不足”的特點警示我們:無論在任何時候和任何情況下,我們都應居安思危,增強憂患意識,努力做到未雨綢繆。

三、結論

從以上對中國周邊地區形勢分析可以看來,中國的周邊政治格局總體態勢良好,局部地區比較動盪。我們只有與周邊和睦相處,才能共同繁榮發展,只有貫徹“與鄰為善,與鄰為伴”的外交方針和“睦鄰、安鄰、富鄰”的外交政策,才能有長期穩定與和平。但我們還應注意到周邊地區的不穩定因素和矛盾所激化的隱患,掃除和平發展的一切障礙,積極參與亞洲多邊及雙邊機制適用本國強大的綜合國力,擴大自身的影響力,發揮地區大國的作用,盡而實現中國的崛起。

中國周邊安全形勢分析 篇二

中國周邊安全形勢分析

摘要:受地緣環境的影響,我國是一個鄰國眾多、國際關係複雜的國家。近年來,我國的綜合國力不斷增強,雖然GDP總量已躍居世界第二,但表面的和平形勢下隱藏着巨大的周邊安全隱患。由於我國周邊地區熱點、爆發點較多而突發性較強,民族宗教分裂活動猖獗,再加上美國從戰略上防範中國並從政策上對華施壓,我國周邊環境安全問題日益嚴峻,嚴重製約着我國的發展壯大。本文從地理方位上將中國周邊分為三個部分,考察每個方位對中國國家安全的具體隱患和威脅,詳細介紹了中國當下的周邊安全形勢,並分析了產生這些隱患的主要原因。

關鍵詞:中國 周邊安全威脅隱患

隨着中國自身的發展以及國際和地區形勢的變化,中國周邊安全環境對我國發展的重要性日益突出。從政治上看,周邊國家是我國維護主權權益、發揮國際作用的首要依託;從經濟上看,周邊國家是我國對外開放、開展互利合作的重要夥伴;從安全上看,周邊國家是我國維護社會穩定、民族和睦的直接外部屏障。因此,周邊環境歷來對我國國內形勢以及發展戰略有直接牽動作用,維護周邊安全是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順利進行的重要條件。 1.中國周邊安全環境的基本特點

同世界其它大國相比,中國的周邊地緣環境最為複雜。首先,我國是世界上擁有鄰國最多的國家,陸地邊界22000多公里,海岸線18000多公里,周邊國家多達28個,其中直接接壤鄰國就有14個:東北、西北與俄羅斯、朝鮮、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為鄰,正北方是蒙古國,西部毗鄰阿富汗、巴基斯坦,西南與印度、尼泊爾、不丹相接,南面有緬甸、老撾和越南;其次,我國是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與周邊不少國家交往很深,接觸很廣,導致了許多歷史問題的殘留;第三,我國周邊的多樣性突出,各國社會制度不同,發展水平各異,聚集了多種文化、民族和宗教;第四,我國周邊也是世界各主要大國利益交匯之地,冷戰時期曾形成不少熱點,有些至今仍沒徹底解決。 2.我國周邊安全環境同時面臨着機遇和挑戰 2.1我國周邊的機遇

目前,世界格局正處於向多極化發展的重要時期,冷戰結束後一段時期國際戰略力量對比嚴重失衡的局面有所改變,維護和平、制約戰爭、牽制霸權的因素不斷增長。大國之間既相互牽制和競爭,又相互協調、彼此借重和務實合作。一些發展中大國加速興起,區域集團實力增強,發展中國家整體力量上升。經濟全球化趨勢深入發展,科技進步突飛猛進,國際分工體系深刻變動,全球和區域經濟合作生機勃勃,國家間相互依存的利益關係逐步加深。不僅在傳統安全領域的對話不斷增多,而且在非傳統安全領域的合作也深入發展。各國更加重視通過國際協調合作和多邊機制解決發展和安全問題。聯合國在國際事務中的地位和作用得到維護和加強。現在看來,世界大戰和大國全面對抗在較長時期內可以避免。我國同國際社會的關係日益密切,國際地位和影響力不斷上升。

2.2周邊的挑戰和威脅 雖然我國表面上正呈現出一片和平的景象,但一些潛在的不確定因素依然存在。我國進一步的崛起正受到外部地緣環境的強力制約,再者由於歷史原因和現實因素,我國和周邊國家在領土、邊界、海域的劃分及歸屬等問題上有不少過結。中國要崛起成為世界性大國,必將受到外部因素的強力制約,因為中國的崛起必將改變世界戰略力量的對比,從而引起大國利益關係的重新調整和分配。西方大國,特別是美國,必然要盡一切可能阻撓中國的崛起。為了方便起見,我們暫時把中國周邊地區從地理上大致分為東(東北亞和東南亞)、北(俄羅斯和蒙古兩國)、西(中亞和南亞)三個部分來分析,總括我國當前這三方的安全形勢大致呈現東急、西重、北緩的狀態。

2.2.1我國東邊的安全形勢

東部是我國目前隱患最多,形勢最嚴峻的地區。其主要是由於美、中、日、俄、東盟5大戰略力量在此既有合作又有分歧乃至衝突,因此這個地區也存在着眾多熱點和敏感點,其解決難度大和所需時間長。

首先是朝鮮半島問題,這是東亞地區最大的冷戰遺產。新時期初期的半島局勢仍呈現出複雜多變的發展態勢。一方而,促進和解、推動談判、制約戰爭的內外因素繼續存在和發展;另一方面,朝鮮與美國、朝國之間的矛盾根深蒂固,各自的國家利益和政策目標大相徑庭,半島局勢的發展仍存在較大的不穩定和不確定因素,不排除出現武力對抗和軍事衝突的可能性。作為中國東北部安全的戰略緩衝,半島局勢的緊張將破壞本地區的和平與穩定。

中日間的關係既有歷史遺留問題,又有領土爭端問題。日本在歷史問題上拒絕對戰爭罪責進行深刻反思,否認南京大屠殺、慰安婦等問題,還修改了歷史教科書。在領土、領海問題上,日本不斷製造麻煩,公開宣稱,釣魚島是”日本固有的領土”,與我爭奪東海大陸架與專屬經濟區權益,從而加劇了中日之間結構性矛盾與衝突。再者,日本是亞洲地區散佈”中國威脅論”的主要鼓譟者,不僅積極發展海空軍事力量,而且還與美國重訂日美安保條約,將所謂”周邊地區”納入其防衞範圍,力求在中日領海、島嶼之爭中取得軍事上的優勢。近年來美日軍事同盟有強化趨勢。雙方已在海上巡邏、反潛作戰上基本實現情報實時傳輸和指揮協同,對我軍潛艇出入第一島鏈的監控能力大大增強。

東南亞是中國維護國家安全的南線屏障。上世紀90年代,雙方建立了面向21世紀的睦鄰互信夥伴關係,並着手構建中國與東盟自由貿易區。但隨着中國的崛起,受來自西方的”中國威脅論”影響,一些國家對中國始終懷有戒心和疑慮。同時,中國與部分東南亞國家在南中國海問題上還存在着領土爭端。南海諸島自古以來就是我國的領土。但自上世紀60年代末南沙海底油氣資源的發現後,有關國家圍繞着南海諸島嶼展開石油資源的爭奪。1973年”石油危機”前後,在南沙羣島及其附近海域掀起了一股瓜分島嶼、開發石油的狂瀾。涉及的國家和地區包括越南、菲律賓、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文萊和中國台灣地區。其中印度尼西亞提出海域分割要求,越南提出對南海擁有全部主權。而目前,我國只控制南沙羣島中的9個島嶼,越南、菲律賓、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文萊等國家則搶佔南沙羣島50多個。南海周邊國家紛紛引入外部資金,與美、日、俄、法等諸國聯合對屬於中國領海範圍12海里的南海油氣資源進行瘋狂的掠奪性開發。一些東南亞國家為了加重在南海權益爭奪上的砝碼,一方面大肆增加軍費開支,另一方面與美國達成協議,使美國軍艦有權進入這些國家港口和基地,藉此美國完成了在東南亞軍事基地的作戰和後勤保障體系建設。圍繞南海水域、島嶼的主權爭奪愈演愈烈,並日益複雜化和國際化的態勢,已經成為維護我國安全利益的重要掣肘因素。

台海問題是當前我國國家安全中的重中之重,事關國家主權、安全、統一和發展的重大戰略利益,不論是在亞太地區還是在大國關係中,都是我國安全戰略地位受到削弱和牽制的關鍵因素。台灣問題使我一直存在捲入大規模局部戰爭的可能,對國家關注長遠發展的注意力帶來極大困擾。在軍事安全上,美日公開宣稱介入台灣問題,一旦我國採取果斷措施解決台灣問題,極有可能與美日發生直接軍事衝突。在國家總體經濟部局上,由於台灣問題的懸而未決,使我國東南沿海地區安全環境惡化,經濟發展受到遲滯。特別是台灣連年的高額軍火採購,我不得不採取相應的對策,台灣一天不迴歸,兩岸軍備攀升就一天不會停止,對國家經濟發展產生很大的影響。在對外關係上,台灣問題使我外交活動長期受到重大牽制。不但超級大國和強國集團以此牽制中國、限制中國,甚至一些中小國家也利用這一現狀從中獲取好處。美國的深度介入、日本的插手干涉,使台灣問題複雜化、國際化。儘管美國為避免受台灣問題的牽制,影響其戰略全局,會在一定程度上制約台獨,但美國堅持以台製華,把台灣問題作為長期遏制我國的戰略手段不會改變。日本追隨美國對“台獨”分裂活動推波助瀾,與民進黨的勾搭明顯增多。美日明確將台灣問題列為“共同戰略目標”,並加緊進行軍事幹預台海衝突的準備。這不僅使台海局勢更趨複雜,也給我們在必要時實施以武反獨、以武止獨增加了制約因素,提出了嚴峻挑戰。再次,“台獨”勢力對國家安全仍具有極大的危險性。當前,台灣島內各派政治勢力鬥爭非常激烈。隨着國民黨2008年大選的獲勝,台海局勢出現了緩和的有利局面,但“台獨”分裂勢力及其活動仍然是當前國家全安面臨的現實威脅。

2.2.2我國西部的安全形勢(中亞和南亞) 我國西部的亂局目前逐漸呈現出長期化趨勢。由於複雜的民族、宗教、歷史因素,我國西部依然存在邊界問題,加上美國的歐亞戰略,我國西部邊界安全形勢嚴峻。

中亞地區的安全與穩定形勢複雜多變,一方面其政局不穩,內部衝突不斷,顏色革命此起彼伏,對我西部邊境安全構成威脅;另一方面,民族分裂主義、宗教極端勢力和恐怖主義的泛濫以及對我國邊疆少數民族地區的滲透都是國家的安全隱患。特別“大中東”地緣政治位置的不斷提升,伊斯蘭原教旨主義勢力在中亞國家的擴張趨向,”東突獨”組織的猖獗活動等,對我國西北邊疆少數民族聚居地區的經濟、政治安全具有極大的影響。加上美國正不斷加強對裏海、中亞石油及其戰略通道的控制,以及俄羅斯在這一地區的傳統影響,中亞地區動盪的政治局面對我國西北少數民族地區的安全威脅不容忽視。

南亞次大陸在地緣上與我國安全有密切關係。其中對我國西部安全影響最大的因素是印度。近年來,中印關係雖然已有相當程度的改善,但仍然存在很大障礙:影響中印兩國關係的首要問題是邊界爭端。由於歷史的原因,兩國邊界從來沒有正式劃定。在2000多公里的邊界線上,有12.5萬多平方公里的領土存在爭議,並在1962年發生過極不愉快的邊界戰爭,這一問題從根本上制約了兩國關係的發展。其次,“中國威脅論”是中印關係進一步發展的主要障礙。印度是鼓吹”中國威脅論”的主要國家之一。印度的決策層認為,中國的強大和崛起可能影響印度的國家利益,中國軍隊的現代化建設嚴重威脅了印度的戰略安全。因此,印度在國防和軍事發展戰略上,要求具備在必要時打進西藏的能力,把能夠控制喜馬拉雅山分水嶺作為印度對華軍事戰略的核心。其不僅自行研製和生產各類新型武器,還直接從國外採購大量的先進軍事裝備,尤其是將建立核打擊能力作為實現全球政治和軍事大國目標的重要手段,使得中國的西部面臨着潛在的安全隱患。再次,西藏問題是影響中印關係的重要因素。流亡在印度的西藏人超過12萬,**集團的流亡政府即設在印度的達蘭薩拉。印度雖然表示承認西藏是中國的一個自治區,是中國領土的一部分,不允許西藏人在印度領土上從事分裂中國的政治活動,卻在暗中支持**集團分裂活動,企圖以此增加向中國施壓的籌碼。 2.2.3中國北部安全形勢(俄羅斯和蒙古兩國) 相對於我國東部和西部周邊局勢來説,北部周邊保持着相對平穩緩和的局面。中國與北鄰俄羅斯共同致力建立新型夥伴關係,與蒙古也建立了友好關係,為營造共同安全,維護地區穩定奠定了基礎,但局勢仍存在變數。

俄羅斯從沙俄時期到至今,一直是中國北方最大的鄰國和影響中國國家安全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從地緣政治上,中俄之間有漫長的邊疆線,從綜合國力上看,俄羅斯仍是世界性大國,並有可能再度成為”世界超級大國”,而復興後的俄羅斯所奉行的對外戰略是否會一如從前的咄咄通人?作為俄羅斯的鄰居,中國尤為關心,俄羅斯擁有雄厚的軍事技術實力的豐富的石油氣資源,是中國實現國防現代化可以藉助的力量,儘管俄羅斯處於經濟持續恢復階段,但對華能源戰略已透露出俄羅斯未來的戰略運籌信息。

蒙古國是我國分離出去的國家,和我國有着太多的關係,歷史上它與中原民族是死敵,因為沙俄陰謀從我國獨立。近年來,蒙積極推行符合穩定發展目標的,獨立、開放、多支點的對外政策,全面鞏固與中、俄的睦鄰關係與合作,發展鞏固蒙美全面夥伴關係與合作,深化鞏固與歐盟成員國間業已發展的雙邊關係,擴大發展合作領域,發展與東盟地區論壇成員國間的雙邊關係,積極參加東北亞和中亞政治、經濟活動進程和對話,積極參與聯合國和其它國際機構的活動,把握機會,保障本國安全。國家態度説明這個國家準備遊走於中俄兩國之間謀取利益,雖説這是國家關係大忌,但蒙古軍事力量有限,也可以作為世界上兩大國家之間的緩衝,讓其保持安全穩定是最重要的。

3、影響我國周邊環境安全的因素 3.1鄰國因素

在地緣安全環境上,我國處於東亞中心,幅員廣大、陸海兼備、邊界線長、鄰國眾多。我國有世界上第二長的陸界,2萬多公里陸地邊界線分別與15個國家接壤,1.8萬公里的海岸線與11國為鄰,是世界上除俄羅斯外鄰國最多的國家,而且強國頗多,世界上25支最大軍隊中7支在我國的周邊,我國在歷史上就屢遭外國(族)的侵犯。地緣政治學家麥金德很早就提出,在國際競爭中,接壤國家越多越不利。而且我國周邊地區熱點、爆發點較多而突發性較強。比如,我國東臨太平洋,西接中亞石油能源中心,南瀕馬六甲海峽,北與大國俄羅斯接壤,使我們極易陷入各種爭端和利益衝突之中。又如,世界三大火藥桶之一的南亞次大陸、構成當前世界熱點問題的中東地區和東北亞地區,都在中國周邊。還如,除中國之外,世界六個公開擁有核武器的國家中有四個是中國鄰國或亞太大國,擁有核技術以及核生產能力的國家大多在中國周邊。這些都直接影響到我國的安全形勢。

3.2民族分裂因素

我國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最主要的危險仍然是台獨的分裂活動。同時,”藏獨”、”東突獨”等民族宗教分裂活動也有加重之勢,這些敵對分裂勢力內外勾聯,不斷進行搗亂破壞。新疆、西藏及中西部的戰略地位使其對中國未來整體的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非常重要。此外,世界上民族和宗教分裂活動比較集中的地區和國家大多在中國周邊,如中亞地區、俄羅斯、阿富汗、印、巴、印尼、菲律賓等,局勢長期動盪不安,對我國周邊環境的安全與穩定產生很大影響。 3.3美國因素

美國與我國有着根本的利益矛盾,存在着不可調和的重大戰略利益衝突。主要表現為“意識形態上的對立,對外政策上的不同”。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制度是兩種不同的社會制度,是根本對立的。按照馬克斯的觀點,社會主義是資本主義的掘墓人。而美國曆來認為社會主義是一股紅色的濁流,共產主義是一種邪惡的勢力。美國的政治經濟軍事都很發達,自認為社會結構文化科技的文明都是世界第一,極其自滿,認為其它國家都應該向他學習。另一方面,自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起,美國對華政策一直有兩個基本點:一個是促使中國“變”由社會主義變成資本主義,減小對他的威脅;另一個是遏制中國“強”。無論在國際政治,經濟,還是在軍事上,只要我們想抓住什麼發展的機會,它都會站在我們的對立面。這一點已經表現得非常突出,比如中國人民解放軍要進行軍備,解決台灣問題,美國就從中阻撓,對歐洲施加壓力,防止我國獲得好的軍備力量。而且美國在對華貿易和技術交流時明文規定:只要牽扯到先進科技的外出口,就必須要經過美國國會的批准。這樣一來,凡是高科技、軍民兩用的東西都不會賣給中國。

半個世紀以來,美國對中國周邊安全構成的威脅,具有根本性、嚴重性、長期性。冷戰後,美國作為世界唯一的超級大國,是最有實力對中國安全構成威脅的國家。在歐亞大陸地緣戰略又與中國的安全利益存在重大沖突,美國將中國視為有能力挑戰其全球利益的地區性大國和諧在對手。美國在東亞的存在及中美戰略結構性矛盾的深化,表明美國從戰略上防範中國及對華施壓的政策不會改變,在亞洲東面,美國依靠美日軍事同盟聯手遏制中國;在西亞,美國借反恐名義向西亞地區滲透;在東南亞地區,與東南亞地區國家加強軍事合作,多年來與台灣形成默契,打“台灣牌”制約中國的崛起;在北亞,美國全面加強與蒙古的關係。

美國雖然不是中國鄰國,但美國作為全球唯一的超級大國,其觸角遍佈全球,中國目前處在美國的包圍中,並努力打破其封鎖。美國最擔心的是出現第二個蘇聯,為了確保其獨霸全球的地位,必須遏制下一個超級大國的產生。放眼全球,最有可能成為另一個超級大國的只有中國,因此美國定然會千方百計地阻止中國強大,如阻礙中國統

一、支持西藏獨立等。

總之,當下中國周邊表面上風平浪靜,實則危機四伏。我國的發展已站在一個新的歷史起點上。從國家安全形勢上看,我國的和平發展道路既面臨着前所未有的機遇,也面臨着前所未有的挑戰。 參考文獻:

[1]羅會鈞。當前中國周邊安全環境中的美國因素及其對策 。文史博覽,2003,(5)。 [2] 張小明。 中國周邊安全環境分析 。 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2003,(1)。 [3] 姜仁良,江薇薇。 中國周邊安全環境透視及應對策略 。 遼寧行政學院,2010,(8)。

中國周邊安全形勢分析 篇三

中國周邊安全形勢分析

朱xx

(莆田學院 土建系)

內容摘要:中國是當今世界上鄰國最多,所處的安全狀況和麪臨的安全條件最複雜的戰略主體。步入新世紀10年,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的存在與發展使周邊安全環境呈現出總體穩定與局部動盪並存的局面,中國周邊安全環境繼續發生深刻而複雜的變化。與此同時,周邊安全環境在地緣方向上存在較大的差異性,呈現出各種不同的態勢。在外部因素中,美國則成為影響中國周邊安全環境的最主要因素。

關鍵詞:中國 安全形勢

一、中國周邊安全形勢總體穩定與局部動盪並存

中國作為鄰國最多國家,地緣矛盾最多,最複雜的戰略主體與周邊國家在領土、領海等權益上,存在巨大問題,但進入21世紀後,中國周邊安全環境總體上是穩定的,形成這一穩定局面主要由以下幾方面因素決定的: 首先,亞太地區安全格局在發展中保持相對穩定。美、日、中、俄、東盟和印度是決定亞太地區安全格局的六大力量。它們在亞太安全事務中均起着重要的作用,並形成既相互合作又相互制約的複合型戰略關係,構成了“一超多強”、合作制衡的亞太安全總體格局。一方面,各大力量之間保持着程度不同的相互合作與協調關係。另一方面,各大力量之間又存在複雜的競爭關係,形成相互制約的態勢。未來十幾年,儘管亞太地區大國之間會存在各種各樣的矛盾,但由於在謀求地區安全與穩定、促進經濟發展等方面存在共同利益,亞太大國關係將保持相對穩定的發展態勢,一般不會出現全面性對抗。其次,促進地區穩定的多邊安全機制不斷髮展。東盟地區論壇是東亞地區最重要的官方多邊安全對話與合作機制,目前成員國已發展到23個,囊括東亞所有國家和地區,對推動亞太地區多邊安全合作進程、促進東南亞和亞太地區的和平穩定發揮了積極作用。2001年6月成立的上海合作組織對共同打擊恐怖主義、分裂主義和極端主義“三股惡勢力”、維護中亞地區和中國西北方向的安全與穩定意義重大。這些地區多邊安全機制的形成與發展為中國周邊的和平與安全提供了重要保障。

二、在保持總體穩定局面的同時,中國周邊安全環境中仍呈現出局部動盪的態勢

周邊安全環境是我國面臨的國際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影響我國國家安全和發展的最直接和最主要因素。我國地處亞洲東部,陸上有15個鄰國相接壤,與8個國家隔海相望,地處亞太地區的中心位置,特殊的地理位置早就了周邊環境的複雜性。我國地緣環境可謂先天不足,有後天難補的一面,但也有後天可塑的一面,我國擁有世界第二長邊界線,陸地邊界長達2.2萬公里,海疆線長達1.8萬公里,鄰國眾多,強鄰不少,領土領海問題自然存在不好分歧。我國安全環境面臨的威脅主要來自“三大方向和兩個重點地區”。三大方向:東北亞、中亞和海洋,既緊密聯繫,又相互交叉。

1東北亞方向:影響我安全環境的主要有兩大問題,一是朝鮮半島問題,朝鮮宣佈退出六方會談並再次進行核試驗導致一度緩和的半島局勢再度趨緊。半島局勢的發展仍存在較大的不穩定和不確定因素。一方面,促進和解、推動談判、制約戰爭的內外因素繼續存在和發展,半島和平進程有可能在曲折中前進;另一方面,朝鮮與美、韓之間的矛盾根深蒂固,各自的國家利益和政策目標大相徑庭,不排除出現武力對抗和軍事衝突的可能性二是日本問題。2如果説朝鮮半島在我周邊安全中的地位和作用僅次於台灣海峽的話,那麼日本對我國家安全的威脅就僅次於美國。

3 中亞方向:對我國安全來説,中亞方向的安全隱患主要來自三個方面:一是印巴問題,印巴衝突是包括領土、民族、宗教和軍備之爭的綜合性、長期性矛盾與爭端。在內外因素的作用下(包括雙方謀求穩定、發展經濟的需要和因核武器而形成的不對稱均勢以及美國的介入等),印巴對話和雙邊關係的改善有可能在曲折中取得進展,但兩國總體對立關係難以在短期內得到根本緩解,今後印巴關係的發展仍然存在變數。二是面臨恐怖主義的現實威脅。冷戰結束後,中亞地區出現的民族分裂主義、宗教極端勢力和國際恐怖主義三股勢力的影響不斷擴大。中國新疆地區的民族分裂主義和宗教極端分子,與境外(包括中亞國家)的民族分裂主義和宗教極端勢力分子相結合,製造了一系列恐怖活動,使得中國的國家安全面臨恐怖威脅。而伊斯蘭原教育主義,以及泛突厥主義在中國西北邊疆的傳播,嚴重影響穆斯林羣眾的思想意識形態,如果這一思潮不能有效遏制,伊斯蘭極端勢力必將成為中國西北地區安全與穩定的大患,並危及到中華民族的最高國家利益和國家統一是“三股惡勢力”的威脅;三是中亞五國未來的政局走向。特別是美國和西方勢力正積極插手中亞國家的事務,企圖發動一連串的所謂“顏色革命”,大力扶持那裏的親西方反對派通過“合法程序”的選舉奪取政權,使獨聯體面臨解體的危險,也使俄羅斯在這一地區的主導地位和核心作用被大大削弱。歐亞大陸地緣政治格局正在發生有利於西方的重大變化。這對以中俄為主導的上海合作組織、特別對我國的西部安全環境來説,無疑是新一輪的巨大沖擊。值得我們高度關注和警惕。 海洋方向:21世紀是海洋的世紀,中國必然向海洋型經濟方向發展,中國的海洋權益日益重要,自近現代以來,中國與東南亞國家的海洋權益的衝突爭議日益增多。而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等國家非法佔領我南中國海的島嶼,開採油氣資源,嚴重損害我國領土主權和經濟權益,越來越不利於中國的發展。中國與東南亞國家的南海之爭,不僅存在島嶼之爭,還有海域劃界和資源開發之爭。中國和日本除了釣魚島的主權歸屬之爭外,還有專屬經濟區和東海大陸架劃界問題,中國和朝韓在東海域劃界問題上也有分歧,這些問題都是關於資源和地緣優勢爭端,而這些海洋權益一旦喪失,將危害中國國土安全。南海問題,目前我國南海大部分島嶼被鄰國分割佔據,我國原為南海問題的長期穩定與互利合作而努力,但從目前來看,實現這些問題的公平合理解決,尚需長期艱鉅的談判。 兩個重點地區:台灣海峽。近年來,台灣島內的政治生態持續惡化,台獨勢力鋌而走險、製造台獨重大事變的可能性大大增加。連宋訪問大陸以後,兩岸關係雖出現了某些緩和跡象,但總體嚴峻的局面沒有改變。台灣問題仍處於可能爆發嚴重衝突的高危期。近來美日聯手干預台灣問題的勢頭明顯加強,這對我“遏獨、止獨”的戰略意志、決心和戰略能力都是歷史性的重大考驗。釣魚島。釣魚島的歷史遺留問題及現今問題也是中日關係不斷緊張。

三、美國是影響我國周邊安全球境的最主要外部因素

周邊國家以及在周邊有力量存在與重大影響的區外大國是影響中國周邊安全環境的基本因素。冷戰時期,美國與蘇聯共同構成影響中國周邊安全的最主要因素。蘇聯解體後,其繼承者俄羅斯對中國周邊安全的影響回縮到從東北亞到中亞一線的中國北部方向,而美國作為全球惟一的超級大國,是最有實力對中國安全構成威脅的國家。 美國對中國周邊安全環境的影響在地域分佈上具有全方位性。通過在韓國和日本駐軍、發展同台灣的實質性關係(包括軍事安全關係)、加強同東南亞國家的軍事聯盟與安全合作關係,美國從東北亞到東南亞與中國“近距離接觸”,直接影響中國在東部海洋方向的安全環境和安全利益。在中國西部和北部陸地方向,冷戰結束後,特別是最近幾年,美國不斷加緊向中國西部和北部周邊地區滲透和擴張,大大加強了在上述地區的力量存在和戰略影響,從而使中國周邊安全環境“東急西緩”的態勢發生了重大變化。因此,環繞中國周邊,美國勢力幾乎全方位湧進,對中國構成了不容忽視的潛在戰略壓力。美國對中國周邊安全環境的影響在手段和方式上具有多樣性。因此,在中國的周邊安全環境中,美國是最具影響力的因素,也是對中國安全構成最大威脅的國家

在當今以和平與發展為主題的時代背景下,我國的周邊政治格局總體態勢良好,局部地區比較動盪。我們只有與周邊和睦相處,才能共同繁榮發展,只有貫徹“與鄰為善,與鄰為伴”的外交方針和“睦鄰、安鄰、富鄰”的外交 政策 ,才能有長期穩定與和平。只有提高中國的綜合國力,才能處理好外部事務,面對複雜的國際局勢,中國需要制定妥善的戰略,提高中國的綜合國力,強大的國防力量。科學技術創新。我們還應注意到周邊地區的不穩定因素和矛盾所激化的隱患,聯合一切聯合的國際力量削弱,周邊環境中不利因素,掃除和平發展的一切障礙。同時與周邊國家相處過程中,積極參與亞洲多邊及雙邊機制適用本國強大的綜合國力,擴大自身的影響力,發揮地區大國的作用,盡而實現中國的崛起

我國周邊海域安全形勢分析 篇四

我國周邊海域安全形勢分析

最近一段時間,中國周邊海域一直處於紛爭不斷的狀態,無論是島嶼主權紛爭、海洋劃界、海洋開發,還是漁業捕撈和生產方面的紛爭接連不斷,而且有愈演愈烈的趨勢,從而造成中國周邊海域安全形勢進入一個雙邊摩擦日益增多的“多發期”。

周邊國家與我海洋利益爭端不斷

周邊國家與我海洋利益爭端不斷,近年來,我國與周邊國家在領海主權糾紛上進一步趨於複雜化。

1、黃海海域爭端,我與韓國海上劃界和島礁主權上存在着爭端。歸我管轄的黃海海域面積約 25 萬平方公里,與韓國有 7.3 萬平方公里存在爭議,特別是中韓在蘇巖礁的爭端上有熱起來的苗頭。中韓因捕魚導致的摩擦,近年已愈演愈烈,韓國更加強了對中國漁船非法作業的打擊力度。

2、日本與我爭奪東海權益日趨激烈在東海,歸中國管轄的海域面積有56 萬平方公里,日本與中國重疊的海域面積約 21 萬公里,釣魚島之爭對於中日海域的劃界關係重大。近年來,中日兩國在東海海域的主權矛盾明顯上升,雙邊摩擦日益增多,圍繞海洋油氣資源的爭奪十分激烈。東海面積 77 萬平方公里,涉及中韓日三國。韓國根據自身利益主張不同原則,濟洲島以南要求自然延伸,向西又要求中間線原則 ;日本歷來頑固主張所謂的中間線原則,並且以釣魚島作為基點,單方面在中間劃了一條所謂的中間線,並開始對這條線採取實際控制 ;中國一直堅持自然延伸原則,主張在東海大陸架一直延伸到沖繩海槽中心線,中日所謂的爭議區達21萬平方公里,相當於三個渤海灣。其中,中日之間的釣魚島之爭是影響中日關係未來走向的主要因素。釣魚島作為領土問題之所以變得格外嚴重,就在於釣魚島不是一般的陸地疆界,而是東海中的島嶼,其歸屬將決定中日兩國在擁有島嶼後而得到的相應的海洋權利。

3、南海呈現“六國七方”紛爭的格局南中國海也稱南海,其範圍北起台灣,南至馬來西亞和文萊,西起越南,東至菲律賓。這片 350 萬平方公里的海域,歸我管轄的有 210平方公里,但與多國存在劃界交叉,周邊一些國家先後發表聲明,單方面宣佈海洋專屬經濟區和大陸架,肆意分割屬我管轄的海域。產生這些矛盾的源起是因為南中國海是一塊海藴藏豐富能源、也是航運要道的“風水寶地”,無論地經濟上還是軍事上都具有極其重要的戰略價值。針對南海這塊“風水寶地”,越南、菲律賓、馬來西亞、文萊、印度尼西亞等國紛紛宣稱對我國南沙羣島擁有領土主權。目前,南沙羣島除我國控制的 7個島礁和台灣駐守的太平島(南沙諸島中的最大的島)外,共有 44 個島礁被其它國家所侵佔。目前,我國南海已經形成“六國七方”軍事佔領的武裝割據格局,而且這種分割和控制還有蔓延的趨勢。

美軍調整駐亞太的軍事部署

目前,美國在 63 個國家建有 737個軍事基地,這些基地結成了一張嚴密的軍事網,把整個世界牢牢地掌控在手上。在這些海外軍事基地中,亞太地區的基地羣是美國全球戰略中的最重要的軍事部署。隨着戰略重心轉向亞太,美軍對其駐亞太基地羣進行了重大調整: 1.60% 艦艇將部署亞太地區。隨着戰略重心東移,美國對其兵力的部署也重新進行了調整,減少了在歐洲地區的兵力,增加了亞太地區的兵力。目前,美國海軍擁有各式艦艇 285 艘,其中半數以上將部署於太平洋地區。

2.加強在亞太部署遠程轟炸機基於。戰略重心轉向亞太地區,美軍加強了對亞太地區空軍實力的財政投入,光是在武器裝備一項上預算就達 28億美元。

3.加強在亞太的駐軍。目前,美軍幾乎將所有的先進武器都部署在了關島。美空軍在關島組建了一個“全球打擊特遣隊”。

4.海軍陸戰隊網絡化分散部署。由於遠程精確制導武器對美國靠近中國的軍事基地的威脅越來越大,近年來,美軍一直想把駐沖繩的部分海軍陸戰隊員轉移到距離亞洲更遠的關島,使美軍的主戰力量移到遠程火力的打擊範圍之外。根據美澳 2011 年底達成的協議,未來幾年駐達爾文軍事基地的美軍內將逐步增加到 2500 人。可見,美國更深層次的戰略目標,就是希望在他的同盟基礎上,進一步擴大編織在中國周邊的網絡,即遏制中國發展的包圍圈。

中國周邊安全形勢分析 篇五

中國周邊安全形勢分析

學院: 專業: 班級: 學號: 姓名:

引言: 中國在建國初,採取了“一邊倒”的外交策略,中國與蘇聯站在了一起,與資本主義陣營為敵。以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陣營也對中國進行了各種封鎖。20世紀60年代,隨着中蘇交惡,中國周邊的社會主義國家與中國的關係也不如從前。自改革開放之後,中國以“和平與發展”為時代主題,中國的經濟也迅猛發展。隨着中國的日益強大,周邊國家也對中國起了防範之心,美國也開始重返亞太,不斷向亞太地區增兵,進行各種軍事演習,加強在亞太的軍事存在,不斷挑撥中國周邊國家與中國的關係。所以,就現在而言,中國周邊表面上風平浪靜,實則暗流湧動。

正文: 我們將從以下幾個方面來介紹中國周邊的環境:

一、中國與朝鮮半島:

1950年6月25日,朝鮮戰爭爆發;8月底朝鮮北方軍隊已摧毀南方軍主力,控制南朝鮮90%以上土地和92%以上的人口;7月1日美國進入南朝鮮對北朝鮮軍作戰;9月15日美軍成功進行仁川登陸,朝鮮北方軍被攔腰截斷,整建制被美韓軍俘虜,戰爭形勢逆轉。10月21日,美軍及南韓軍隊推進至中朝邊境。10月19日首批中國人民志願國26萬人入朝作戰。1953年7月27日,美國在“朝鮮戰爭停戰協定”上簽字。至此,朝鮮半島以北緯38度線為界分為了朝鮮和韓國兩個國家。

自韓國成立(1945年)到20世紀80年代初,中韓的關係一直是一種對峙與衝突的關係。20世紀70年代初,中美建交,中韓關係有所緩和。1992年8月24日,中韓建交,這使的朝鮮有一種“失落感”,故中朝90年代關係陷入一種“不冷不熱”的狀態。2001年初、江澤民訪朝,標誌着兩國關係達到高級友好水平。朝鮮作為中國的緩衝地帶,中國一直對朝鮮大力支持,中國每年對朝鮮進行大量的糧食援助。朝鮮一直奉行金日成的“主體思想”,對外閉關鎖國,金正恩擔任最高領導人後,外界期望他能有所改變。而韓國一直與美國結為同盟,與中國關係一般。

二、中國與日本:

1931年9月18日,日本進攻中國。1945年8月15日,日本無條件投降。那場戰爭給中國人民造成了深重災難,中國人民光人員犧牲就達3500萬之多,幾乎佔當時全國人口總數的9%。面對二戰後期遭到原子彈襲擊,同樣災難深重(自作自受)的日本人民,中國人民以德報怨,放棄了日本的賠償,目的是希望感化日本人民,使中日兩國人民能世世代代友好下去,60多年過去了,日本不但不感謝中國的恩德,反而一而再再而三地傷害中國人民,拒不承認侵略中國,傷害中國人民的罪行,搞出了教科書事件,釣魚島事件,參拜神社事件,東海能源事件,遠東能源事件,化學武器事件,等等,中國人民稍稍表示不滿還遭來了日本人,特別是日本媒體的埋怨。所以,大多數中國人民對日本非常不滿。近段時間以來,日本人又公然聲稱釣魚島為日本領土,進一步傷害中國人民的感情。日本近期經濟發展緩慢,政壇動盪不安,近期不會對中國構成威脅。

三、中國與台灣: 抗日戰爭勝利後,蔣介石於1946年發動全國內戰。結果蔣家王朝土崩瓦解,敗逃台灣,“中華民國”成為歷史,造成了兩岸分離分治。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中國中央進行了一系列和平解放台灣的努力。隨着大陸的改革開放,兩岸間經濟文化交流日益增多,根據新形勢的變化,1979年元旦,全國人在常委全《告台灣同胞書》公開提出中國政府和平統一台灣的方針,同時,鄧小平創造性地提出了“和平統一,一國兩制”解決台灣問題的構想,前提就是一箇中國。1995年,江澤民總書記在關於發展兩岸關係,推進祖國和平統一進程提出的八項主張,1997年9月12日,他在黨的十五大報告中進一步強調:“要堅持一箇中國的原則,反對分裂,反對„台獨‟,反對製造„兩個中國‟或„一中一台‟,反對外國勢力干涉,決不許任何勢力以任何方式改變台灣是中國一部分的地位。”2005年3月4日,胡錦濤總書記提出了新形勢下發展兩岸關係的四點意見,3月14日,十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高票通過反分裂國家法,4月至7月,中國國民黨,親民黨,新黨領導人相繼訪問大陸舉行“和平之旅”,“尋根之旅”和“民族之旅”,2005年5月3日,國務院又宣佈向台灣贈送大熊貓,近期開放大陸居民赴台旅遊,台灣水果准入並對其中10餘實行零關税。正式在一箇中國的原則下,海峽兩岸接觸交流,不斷髮展,兩岸互補互利的局初步形成。特別是在馬英九政府時期,兩岸開放“大三通”,開放台灣自由行,兩岸關係迅猛發展。

四、中國與東南亞: 長期以來,中國與東南亞地區國家關係起起落落,與不同的國家在不同的時期存在着不同的發展模式,呈現出一種錯綜複雜的發展軌跡。因歷史、政治、國際形勢等原因,在一個相當長的發展時期內中國與越南的關係左右了中國數個東南亞地區國家的關係,甚至影響了東南亞地區整體局勢的發展。上世紀九十年代以前,中越兩國關係類似於中蘇兩國關係,受中越兩黨關係的變化所左右。中越雙方分歧的種子在日內瓦會議時就早已埋下,當時越共方面希望在中國幫助迅速解決南方政權,建立統一的國家。中共領導人考慮到朝鮮戰爭給中國帶來的巨大損失和中國自己也需要迅速開展國家建設後,拒絕了越共方面的要求。可以説日內瓦會議解決印度支那問題的方案被越共所接受是迫於中共壓力的結果。在隨後的越南戰爭中,中國向越共提供了難以估量的軍事、經濟援助,不僅幫助越南方面頂住了美國的進攻、實現了國家統一,而且越南能成為當時的地區“小霸王”、入侵柬埔寨都源於利用中國向其提供的軍事援助建立了一支戰鬥力較強的武裝力量。越共奪取其全國政權後,逐漸暴露出對中國方面的不滿和嫉恨,倒向了與中國關係敵對的蘇聯,這時中越關係出現了一個一百八十度的大轉向,由並肩戰鬥的“無私戰友”演變為劍拔弩張的“世代仇敵”。在柬埔寨國內局勢出現動盪之後,越南不顧中國的勸阻與警告,悍然入侵柬埔寨。越南入侵柬埔寨是中越關係走到最低點,邊境戰爭爆發和近十年邊境衝突的重要原因。越南入侵柬埔寨和中越之間的邊境戰爭惡化了中越關係,但使中國與泰國等國家關係發生質的變化,中泰兩國關係由不同陣營所造成的相互敵視轉化為友好協作。從中國向泰國提供大量武器裝備這一點就可看出雙方關係的良好程度。

東南亞地區的共產主義運動是中國與東南亞國家關係邏輯主線的另一重要因素,上世紀六十年代東南亞共運風起雲湧,各國共產黨受到了中共的廣泛支援。印度尼西亞的政治發展最具典型意義,蘇加諾執政時期的民選政府與共產黨中國發展着一種較親密的協作關係,在政治理念和對世界、地區局勢的發展上達成了普遍的共識。蘇加諾表現出一種親共傾向,並與中共領導人保持着良好的私人關係,這段時期被後人稱作兩國之間的一段“蜜月外交”。同時期印尼共產黨發展勢頭迅猛,在印尼國內形成了較大影響力。美國、英國、澳大利亞等西方國家根據其情報機關提供的資料,敏感的覺察到印尼國內乃至東南亞地區的共產主義運動對西方資本主義國家集團構成了嚴重威脅。特別是美國當時處於越南戰爭之中,並且其以海權論為主要國家戰略,十分重視東南亞地區的地理戰略重要性。美、英、澳國家情報機關策動了蘇哈托的軍事政變,顛覆了原有的民選政府,建立了軍人獨裁政權,對印尼共產黨人和印尼華人展開了血腥的屠殺和鎮壓。隨之共產黨中國與印尼關係急轉直下,“930事件”的最終結果就是1967年的雙方斷交。

上世紀九十年代以後,隨着國際形勢的變化和意識形態的淡化,中國與東南亞國家站在現實主義外交的基點上,務實的發展雙邊國家關係。但以中越關係和東南亞共運為主要因素的邏輯主線,也帶來無法忽視的現實後果。中國與當時共產主義運動活躍的國家至今都處在一種若近若離的狀態,既有全面合作的現實需要,又有歷史問題造成隔膜與忌憚。這些國家都存在着排華反華的殘酷歷史,當地華人長期被邊緣化,即使在民主化的進程中這種排華情緒也未完全消退,仍是一股不小的暗流。與此成為明顯反差的是,早期屬於西方陣營的東南亞國家當前與中國建立起了一種務實、信任、共贏的戰略合作關係,當地華人也有主流的社會地位。

東南亞地區特殊的地理位置對中國參與國際市場極為重要,而且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東南亞地區內經濟也高速發展,不僅形成了一個龐大的市場,而且在勞動密集型產業領域與中國形成了國際競爭,雙方在吸引這類投資方面存在利益矛盾。中國在戰略選擇上首先要確保與東南亞國家形成一種戰略上的睦鄰友好國家關係,周邊區域安全是中國將全部精力投入國家建設、保證國家安全的必要條件。特別是東南亞地區可以為中國南邊在戰略安全上提供一個廣泛的中間地帶。 但是,近來一些東南亞國家自恃有美國撐腰,公然侵犯中國在南海的主權,南海地區局勢持續升温。

五、中國與印度: 1950年4月1日中印建交。1959年西藏叛亂後,中印關係惡化。1962年10月,中印邊境發生大規模武裝衝突。1976年雙方恢復互派大使後,兩國關係逐步改善。1988年、1992年、甘地、總統文卡塔拉曼、總理拉奧、副總統納拉亞南先後1993年、1994年印度總理拉吉夫·訪華。1991年、1993年、1994年、1995年、1996年李鵬總理、全國政協主席李瑞環、副總理兼外長錢其琛、喬石委員長、江澤民主席分別訪問了印度。1998年,印度以“中國威脅”為藉口進行核試驗,使中印關係嚴重受挫。經我反覆做工作後,印政府領導人多次表示願意尋求發展對華關係。1999年,印度外長賈斯旺特·辛格訪華,雙方確認,中印關係發展的前提是互不視對方為威脅,基礎是兩國共同倡導的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中印關係由此步入改善

和發展的進程。兩國在政治、經貿、科技、議會、軍事和文化等領域的交流與合作得到加強。

中印之間存在歷史遺留下來的邊界問題。中印邊界全長約2000公里,分東、中、西三段。雙方爭議區共約12.5萬平方公里,其中東段約9萬平方公里,中段約2000平方公里,西段約3.3萬平方公里。最大的爭議在東段,印度佔領着大約9萬平方公里的中國土地。1989年6月至2000年4月,中印邊界問題聯合工作小組共舉行十二輪會談。1993年9月,雙方簽署了“關於在中印邊境實際控制線地區保持和平與安寧的協定”。1995年,雙方互撤了駐紮在中印邊界東段旺東地區的兩對哨所,基本解決了兩國軍隊過於接近問題。1996年江澤民主席訪印期間,兩國簽署了“關於在中印邊境實控線地區軍事領域建立信任措施的協定”。 為落實兩國達成的協定,雙方於1994年成立了中印外交和軍事專家小組。2000年11月,該小組舉行了第八次會議,雙方交換了邊境中段實控線走向的樣圖。2001年6月和12月,該小組舉行了第九和第十次會議。2002年3月、6月和10月,該小組舉行了第十一、十二和十三次會議。

保持中印之間的友好合作關係對維持亞洲及世

中印作為亞洲及世界上有影響力的大國,界和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和平解決兩國邊界問題是中印關係發展關鍵。然而中印邊界問題仍然困擾兩國戰略合作向實質性方向邁進,同時也制約中印關係的縱深發展。

六、中國與俄羅斯:

中國和俄羅斯的關係,是十分微妙的。在西方眼前,雙方是盟友關係,但是不是盟友,只有兩國心裏清楚。表面上,兩國是上合組織的主導國家,又是軍事演習,又是友好年的,顯得十分熱絡。然而,從驅逐華商事件,到審判中國間諜,俄羅斯方面經常出現不和諧的聲音,讓人摸不着頭腦。

中國和俄羅斯由於受西方的擠壓,結成了一定程度的戰略盟友,是國家現實的需要。可由於雙方的需要追求不同,自然表現出的力度積極性就不同,俄羅斯就曾有人指責中國不願意真正成為其盟友。這個問題,既有俄羅斯的原因,也有中國自己的原因。實際上,中國若和俄羅斯結成所謂的“盟友”,不僅對中國不利,對俄羅斯也同樣不利,兩國就會陷入孤立。

冷戰結束之後,因為不用懼怕兩個超級大國用“非友即敵”來劃線,世界各國的關係大多變得和睦起來。自然,過去國家間的那種堅定的盟友關係,也同時不大見了。同時由於全球化的浪潮,已使不同意識形態、不同社會制度的國家,都相互交叉聯繫在了一起。除非生存的切實需要,一般人是不願與人結盟的,因此,現在世界上真正的鐵板一塊的盟友是少之又少。

中國現在謀求的是發展,併為此在世界上廣交朋友。雖然和謀求霸權的美國、和謀求一直站在世界頂層的西方諸強有一定的衝突,但不是根本利益的衝突,經濟上的聯繫已遠遠超過俄羅斯。從某方面説,中國與西方的關係,要比和俄羅斯的關係更密切更成熟。

俄羅斯現在經濟發展很快,是所謂的“金磚四國”之一,並野心勃勃的提出了要進世界前五名的目標。但其經濟發展的動力,不是製造業的發展,而是能源經濟。主要是由於國際資源價格上漲引起的,不利於形成市場經濟,也不利於發展商業文化。俄羅斯出口的東西,一是能源,一是軍火。前者受國際市場影響較大,不可能持久發展,油價總有下跌的一天。後者容易引起國家間的矛盾,遭人記恨。國民經濟要是隻依靠這些,無疑是很不健康的。 中國的迅速崛起,不僅美國為首的西方害怕,俄羅斯更是害怕。這裏有歷史的原因,生怕中國強大了對沙俄侵佔去的大片國土舊事重提。儘管兩國的邊界已經劃定,但誰都知道一紙條約的能力有多大,對大國有時候是一點約束力也沒有的。更重要的是現實的原因,俄羅斯對中國的警惕是出於本能,因為誰都不願意自己身邊站着的是個大個子。按照目前的情況,中國只能是越來越大,越來越強。雙方就是結盟,中國也將會是領導者。

儘管如此,面對西方的打壓,中國和俄羅斯還是某種程度的攜起了手,利用上合組織來阻止西方對兩國腹地的進攻,是很有成效的。出於共同的戰略利益考慮,中國俄羅斯在未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裏,會繼續密切合作的。可對中國來説,單憑自己是決定不了的,只能是走一步説一步。如果俄羅斯維持着長期的穩定,就依然保持着近似盟友的關係,如果俄羅斯發生了變化,則應該預作準備,作出一整套應對的計劃。

結束語: 中國作為一個幅員遼闊,鄰國眾多的大國,我們應該正確處理好與鄰國的關係。既要尊重它國主權,不干涉別國內政,與別國和平共處,營造和平的周邊環境;又不能允許別國侵犯中國主權,干涉中國內政。要在與周邊各國的交往中做到和平共處,不卑不亢。只有這樣,才能促進中國經濟繼續快速的發展,也只有這樣,才能促進東亞和南亞地區的共同繁榮。

我國周邊安全形勢分析及對策 篇六

我國周邊安全形勢分析及對策

和平與發展是當今世界發展的主題,走共同發展的道路已越來越受到世界各國的重視,加強世界各國間的合作與交流已成為時代的潮流。但我們也應該清醒的認識到,當今世界,某些衝突還在繼續。因此,在世界處於和平發展的時期,我們仍應不能忘記這些威脅的存在。

我國是亞洲諸國中鄰國最多、地緣矛盾最多、最複雜的戰略主體。近年來我國周邊地區出現了一些令人不安的事態。這些問題包括台灣問題、克什米爾問題、朝鮮半島問題,這些問題不同程度存在着國際因素捲入的背景。這些問題如處理不好就可能釀成重大沖突,對中國的安全帶來嚴重威脅。這一直是我國領土問題中的頭等大事。除此之外還有着很多更為複雜的領土和領海糾紛,包括釣魚島,東海問題,南沙羣島,中印邊界等,甚至“藏獨”分子也在也在叫囂着。由此看出形勢依然很嚴峻。

1、主要丟失的領土與海洋範圍,以及外國軍事勢力對我國的包圍。

現階段,我國主要的丟失領土有被韓國侵佔的黃海和日向礁、蘇巖礁等島礁,被日本侵佔的東海和琉球羣島,台海與台灣島,南海以及南海諸島,藏南以及中巴阿邊境的武裝騷亂份子對我國邊境安全的威脅。我們周邊政策的有得有失:在黃海,韓國侵佔日向島、蘇巖礁的行為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在東海,海軍突破了日本的封鎖,艦艇突入太平洋,基本壓制了日本對我國的叫囂,但是沒有實現釣魚島等島嶼的收復;在台海,通過一系列和平談判與努力,壓制了台獨勢力,但是國民黨、馬英九領導下的台海政治局勢走勢仍未明朗;在南海,實行了漁政正常巡查,但是軍偵測船頻頻騷擾,並有向越南派駐空軍的跡象,我們的行動力度與等級急需加大;在藏南,印度態度相當強硬,沒有絲毫談判餘地,武力收復藏南幾乎成為唯一途徑;在中阿、中巴、巴阿邊境,被美軍與北約部隊鼓搗的塔利班突入巴基斯坦,危及我國向西發展的通道安全。在保證領土安全與完整方面,和平統一與軍事武力統一是我國收復領土與失地的兩種政策,也是我國一貫秉持地原則。在能夠和平統一的情況 下,慎用武力,能談則談,能和則和;談不了,談不攏,就只有採取軍事行動。

1、固有的安全隱性發展。

我國固有的周邊安全問題一直是“多項並舉”。一是台獨勢力的惡性發展。美台軍事關係的躍升助長了台獨勢力的發展,增加了祖國統一的變數。二是南沙及其海洋國土被蠶食。美國軍政官員有關南沙羣島的表態、與有關國家頻繁的海上軍事演習直接威脅着我對南沙的主權訴求。三是“藏獨”、“東突獨”隱性發展,戰略對手肢解中國的意圖陰魂不散。針對這些情況,武力解決是唯一手段。

2、朝核問題對我國軍事武力統一行動的影響。

在提到收復領土問題的時候,不得不提到朝核問題:朝核問題,會不會引起東北亞軍事衝突?這個衝突會不會影響我們在其他地區的領土收復行動?朝核問題經過國際社會的緊張磋商,以及在中國的積極參與和努力下,聯合國提出了一系列的制裁措施。中國在制裁協議中提出了制裁措施的限度,也是在朝核問題上為朝鮮提供了最大可能的保護。

3、四面出擊,還是輕重緩急、先後有序。

通過以上分析,我們可以從着手西部地區,考慮通過軍事行動收復南海和南海諸島、收復藏南地區、保證中巴安全與穩定,保持中巴通道的暢通。在東部關係朝鮮、黃海、東海和台海地區,高度關注朝核事態發展,關注美日韓的軍事動態,進入高度戒備狀態。在南海,加大戰機、軍艦和潛艇部隊的行動力度:對於強行駐紮在我島嶼上的國家進行警告,從越南侵佔的島嶼入手,對島上人員限期撤離。從期限截止日開始,如果仍未撤離,則進行海、空、兩棲聯合攻擊,逐一收復領土,加強被收復領土的駐防。同時加強中越邊境的軍事部署。中巴通道上,加強中巴軍事互動,在中巴、中阿邊境堅決消滅入侵的武裝騷亂分子!

4、我國和美國的關係變化。

美國與我國有着根本的利益矛盾,存在着重大戰略利益衝突,這是不可調和的。美國對我國的遏制表現在外交、政治、經濟、軍事四個方面,“意識形態上的對立,對外政策上的不同”。社會主義制度和資本主義制度是不可能共存於同一政府的。美國曆來認為社會主義是一股紅色的濁流,共產主義是一股邪惡的勢力。美國的政治經濟軍事都很發達,自認為社會結構文化科技的文明都是世界第一,極其自滿,認為其它國家都應該向他學習。其實不然,比如現在的俄羅斯,美國當年給葉利欽很多許諾,而如今引用美國一個國會議員的原話“美國已經把俄羅斯遏止成了一個三流國家”。另一方面,自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起,美國對華政策一直有兩個基本點:一個是促使中國“變”——由社會主義變成資本主義,減小對它的威脅。另一個是遏制中國“強”——無論在國際政治﹑經濟﹑還是在軍事上,只要我們想抓住什麼發展的機會,他都會站在我們的對立面。而且美國在對華貿易和技術交流時有一條規定:只要牽扯到先進科技的外出口,就必須要經過美國國會的批准。這和日本與台灣的對華政策一模一樣。台灣曾經有一個芯片生產廠家想遷移到大陸來,結果被陳水扁否決了。因為他們不希望大陸有芯片技術。當然了,我們現在也可以生產出來。美國的行政官員羅伯特。曼寧等屬於不會隨着總統更換卻又掌握着國家立法大權的羣體,他的基本觀點是希望中國衰弱分裂,這也是他在議會上公佈的對華政策。從以上分析中,我們可以看到美國對我們的威脅是相當大的。在中美關係上我們對美的方針是“敢於鬥爭﹑善於鬥爭﹑鬥而不破”。在反恐問題上,我們還是應與美國合作,但這是有條件的。

在如今的和平年代,也暗藏着種種危機,因此當代大學生了解國防形勢、增強安全意識,時刻做好迎接各種挑戰的準備。同時我國要發展經濟,加強國防建設,只有在維護國家安全的基礎上才能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中國周邊安全形勢分析 篇七

中國周邊安全形勢分析

當前中國周邊問題主要是朝韓問題、緬甸問題和巴基斯坦地區問題。這些問題都是美國“上兵伐謀”戰略的產物。

關於朝韓問題,很多人把目光集中在核擴散上,但戴旭先生對此不以為然。認為應該更加關注南北韓的的統一和朝美建交問題,以及建交後的朝鮮政治走向。考慮到朝鮮的綜合國力,美國真正懼怕的不是核彈,而是東亞力量格局的改變。核試驗只是朝鮮外交戰術的虛晃一槍,真正的目的在於提高談判價碼,以為未來國家開放創造和平環境。

緬甸問題的實質是美國想改變其國家政權,換成親美的,從而威脅中國的馬六甲海峽通道,其他的問題都是表象。

現在有些人在設想中美未來開戰會怎樣,但在戴旭先生看來,中美直接開戰只是一種想像。大國的較量目前都在上兵伐謀的層面上,在很多的地方暗中角力。例如在中亞。關於印度,印度對幾乎把印度洋當作“印度湖”來控制。為了印度洋的海上油路,需要加強與巴基斯坦的戰略伙伴關係。

關於台灣問題,戴旭先生預料台海不會有大問題。原因之一在於陳水扁,他從上台之前就喊着要台獨,到現在已經要卸任了,還沒有膽量真獨立。可見陳水扁實際上是想犧牲自己的政治信用,來為民進黨趟路。民進黨的真正意圖是把持政權,而不是台灣獨立。原因之二在美國,美國現在主要忙的是伊拉克和伊朗,無暇東顧,因此中美關係在5~10年之內不會破裂。台灣問題的解決,應當靠多管齊下。 日本是一個潛在的威脅。日本對中國的戰略思想一直以來就是遠交近攻,對華真正友好不太可能。日本遏制中國的動機是最強的,但這個最大的不安定因素是否會釀成真正的不安定,取決於其他不安定因素的發展。

戴旭先生認為,中國缺乏頂層設計和長遠戰略。“韜光養晦”的指導思想公開之後,不僅大國放手擠壓我們的生存空間,連一些撮爾小國也敢打上門來。孫子兵法説的是“先勝而後戰”,“謀定而後動”,而不是“摸着石頭過河”。英國和日本,在崛起之前就有了明確的國家戰略,對國家的陸權海權有了詳細地分析和明確的定位,並且集合全國人民之力來有計劃地穩步地實現。反觀印度,其國家戰略長期以來就是國際投機,因此難有大的發展。國家戰略確定後,是軍事戰略的制定。戴旭先生認為,中國應樹立“藍色國防觀”,向海洋和天空邁進。 空軍上校戴旭先生應邀到烏有之鄉書社,作了題為《中國周邊安全形勢分析》的講座。

關於我國周邊安全形勢分析 篇八

中國周邊形勢分析 中國,作為一個地緣政治大國,身處險要之地。位於亞洲東部,西鄰中亞,東瀕太平洋,南面東南亞、印度半島,北臨俄羅斯。坐擁國土960多萬平方公里,西依亞洲腹地,東望太平洋,傲立於世界。

五千年以來,中國一直稱霸於東亞,震動着世界。但在一百多年前,高傲的中國人卻硬被人敲開了大門,倒在了外國人的腳下,倒在了自己的傲慢之下。一百年的恥辱,對一個有着強烈自尊心的民族來説,是多麼痛苦呀!正因為這份痛苦,千百萬人奔走呼號,為了富國強民,投身革命,獻出生命。中國共產黨人登上了歷史的舞台,拯救了整個國家和民族,讓中國人有了起碼的自尊心。在共產黨的領導下,中國的復興之路雖然曲折但卻很成功。經過了幾十年的發展,我國的經濟實力壯大的讓世界驚奇,已經成為世界的引擎;作為五大常任理事國之一,我國的政治影響力逐年增大,話語權越來越牢固。中國,已經是名副其實的世界強國了!

就在這盛世的環繞之下,有些中國人開始越發的興奮了,以為中國已經崛起了,中國已經強大的不懼怕任何人了,可以高枕無憂了!高傲的中國人在一百多年後還要重蹈覆轍麼?高傲的中國人應該清醒了,因為我們已經處在了非常危險的境地了。

在我們的東面,已經浮現了兩條鐵鏈拴住了中國,他們就是第一島鏈和第二島鏈。第一島鏈由日本列島、琉球羣島、台灣、菲律賓羣島等島嶼組成,第二島鏈以關島為中心,由駐紮在澳大利亞、新西蘭等國的基地羣組成,它是一線亞太美軍和日韓等國的後方依託,又是美軍重要的前進基地。兩條島鏈死死的看住中國,既能向中國發動攻勢,又能遏制中國的崛起,可以説,中國的東部已經被封死了。

中國的東部有一個實力強大的國家,那就是日本!由於歷史遺留問題,中日之間的矛盾一直得不到解決,諸如釣魚島問題和東海劃分問題等。自從蘇聯解體後,日本的矛頭轉向了中國。正常來説,蘇聯解體後,日本的軍事壓力得到了緩解,應該減慢軍事建設,但日本卻加速更新軍備,建成了亞洲最強的海軍,購買了美國的先進戰鬥機,實力相當強大,而且在必要的時候日本很快就會研製出核武器,所以,日本對我們的威脅非常大。近年來日本頻繁向海外派兵,有意突破和平憲法的限制,右翼勢力也有所抬頭,我們應該有所警惕!

現今,對我國威脅最大的就是台灣問題。台灣雖然佔地僅3萬多平方公里,但卻處在戰略要衝之處。我們如果擁有它,既可以作為突破第一島鏈的跳板,進可攻、退可守,還可以掌控日本的經濟命脈來遏制日本,因為日本的海上能源線絕大部分都經過台灣沿海。但現在台灣問題依然無法解決,這對我們民族繁榮和發展是一種致命的威脅。

在南海方面,由於政府當年不重視海洋權益,致使南沙羣島大部分島礁被東南亞國家瓜分,我國的海洋權益被嚴重侵犯。南海是我國對外貿易的主要海上通道,如果不能控制南海,我國的經濟、資源命脈會被他人掌握。沒有了資源,何談一個國家的安全?

在南亞次大陸,印度與我們的關係也不是很好。在1962年的自衞反擊戰中,中國打敗印度,致使印度至今仍對中國懷有戒心。且中印之間還存在着領土爭端,至今未有解決良方。印度經濟在今年也飛速發展,不遜中國,軍事實力也相當強大,且擁有核武器,一旦中印之間因領土問題大打出手,中國會很危險。而且印度還支持國內的藏獨勢力,對中國的國家安全威脅甚大。

如果僅有這些,我們可能會很安全,但是世界唯一的超級大國卻視我們為仇敵。美國是造成我國周邊安全形勢的罪魁禍首。它阻止我國的統一大業,扶植日本、韓國等附庸國圍堵中國,在關島大量駐軍,時刻威脅中國的安全。東面利用第一島鏈圍堵中國海上出路,在西面駐軍阿富汗,軍售印度,封死了中國西進的道路,實際上中國正處在C型包圍之中,中國僅僅在北面稍有安全感,而且可能是暫時的,我們的生存空間被擠壓的越來越小,我們民族的前景不容樂觀!

所以,高傲的中國人,不要被浮華所遮蔽,我們的國家、民族正處在緊要關頭,需要我們清醒的瞭解國際形勢,崛起的道路還很漫長。須知憂勞才能興國!

2012中國周邊安全形勢分析 篇九

2012中國周邊安全形勢分析

上週上了形勢與政策這門課程,雖然只有短短的幾節課,但是從老師的講課和有關視頻,我深刻的瞭解到我們國家周邊安全所面臨的重重危機與挑戰。中國作為鄰國最多國家,地緣矛盾最多,最複雜的戰略主體與周邊國家在領土、領海等權益上,存在巨大問題。下面是我所查詢的一些資料和個人看法。

展望2012年的中國周邊安全環境,有兩大戰略態勢值得深入關注。第一、中美戰略競爭將持續加劇。一方面,奧巴馬總統首次參加東亞峯會,在地區合作進程、地區議程的設制以及區域內其他合作機制等都發表了相關構想,這對中國和平崛起的進程將產生重要影響。另一方面,南海問題矛盾升級,這一問題本來是中國與越南、菲律賓等之間的主權爭端,但近來的發展越來越表現為中美戰略利益的較量。對中國而言,島嶼因涉及主權問題,毫無疑問是中國核心利益,而且海洋利益是國家利益拓展中必須堅持的內容。

第二,2012年是周邊國家的大選年,各國國內政治變化可能引發地區格局新變化。2012年,俄羅斯、台灣地區已完成大選,美國、韓國等都將迎來大選,中國也面臨着政府換屆。各國政府將更加關注國內問題,但是選舉中議題的炒作,可能給地區國際關係調整帶來新壓力和動力。新領導人上台,財經政策變革將對市場走勢產生重大影響,這種波動有時足以影響到國家的對外政策。

而在我國周邊安全諸多的挑戰中,最近一段時變現得最為突出的無疑是我國與南亞五國(越南、文萊、菲律賓、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南海主權之爭和中日釣魚島之爭等。菲律賓驅逐我國在黃巖島作業的漁民、越南挑釁我國台灣駐太平島士兵、日本無理扣押我國在釣魚島附近作業的漁民等。事實,中國與東南亞國家的南海之爭,不僅存在島嶼之爭,還有海域劃界和資源開發之爭。中國和日本除了釣魚島的主權歸屬之爭外,還有專屬經濟區和東海大陸架劃界問題,中國和朝韓在東海域劃界問題上也有分歧,這些問題都是關於資源和地緣優勢爭端,而這些海洋權益一旦喪失,將危害中國國土安全。

我國與南亞五國、日本、韓國、朝鮮等國的海權之爭,實質是這些國家我國海洋資源的窺視、無理佔有慾掠奪。21世紀是海洋的世紀,隨着能源資源短缺的問題日益嚴重,人們漸漸地把更多的目光轉到海上資源。因為南海藴藏這大量豐富的石油、魚類等資源,所以我國周邊各國都想來撈一手。

我覺得對中國周邊地理以及安全形勢的分析、中國對待鄰國的策略與中國“韜光養晦”政策密不可分。只有合理運用“韜光養晦”和“有所作為”的戰略,才能在各國之間博弈自如,才能更好的在大力發展經濟的同時體現出大國之氣,維護好自身的利益。最近,中國與越南、菲律賓等東南亞國家在南海問題上產生了激烈的糾紛,時不時也擦出點火花,並且牽扯進了第三國。有很多愛國的網友在網上也發表了一些評論,覺得我們應該奮力一戰,打一打那些仗勢欺人的小國的囂張氣焰,也有覺得中國太過懦弱、軍隊太過無能。其實我想説,每個國家的軍隊都是為它的祖國和人民存在的,如果他們不能維護好祖國和人民的利益,那他們的存在也就沒有任何價值。至於,什麼時候能夠“有所作為”,什麼時候可以奮勇一戰,這些是高層領導考慮的問題。而我們踏踏實實做好自己該做的事,才是對祖國最大的貢獻,也是最好的愛國體現。

另外,在當今以和平與發展為主題的時代背景下,只有提高中國的綜合國力,中國才能處理好外部事務,面對複雜的國際局勢,中國需要制定妥善的戰略,提高中國的綜合國力,強大的國防力量。科學技術創新,聯合一切聯合的國際力量削弱,周邊環境中不利因素,同時與周邊國家相處過程中,積極參與亞洲多邊及雙邊機制適用本國強大的綜合國力,擴大自身的影響力,發揮地區大國的作用,盡而實現中國的崛起。

南陽理工學院

電氣一班 袁秋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