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需求情況報告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2.51W

需求情況報告多篇

【第1篇】2022年在校學生需求情況調查報告範文

一、調查時間:20xx年x月。

二、調查方式:學校調查

三、調查對象:中國小生

老師和家長在關注分數、排名時,有沒有傾聽過孩子的心理需要和權利訴求?在昨天舉行的第二屆白玉蘭教學上,虹口區一份中國小在校學生調查報告顯示,90後、00後學生希望有更多的獨立自主和更多的平等交流,然而,在不斷積聚的應試壓力下,這種正常的心理需求常常被家長和老師忽視。

不同學段學生需求各有側重

調查報告顯示,不同學段學生對權利的表述各有側重。

國小生希望能和自己喜歡的同學做同桌,希望學校多開展趣味性強的課外活動,希望圖書館增加開放時間,希望體育課正常開展。

國中生希望老師不要當着全班公開自己的成績,希望老師多傾聽自己的想法,希望老師公平公正對待每個學生,希望圖書館增加圖書量,希望允許學生自己組建社團。

高中生則希望學校能聽取並尊重自己的意見,希望能有更多自主安排的時間,希望師生之間真誠溝通、平等交流,希望學校在出台針對學生管理的各項規定前能聽取並尊重學生的意見。

高中生盼自主管理學習生活

參與這一調查的虹口區教師進修學院德研室李金瑞老師認為,不同學段學生對權利的不同表述,一方面體現了學生的年齡特徵,另一方面也反映出隨年段升高不斷增加的學業壓力。

國小高年級學生已經具備一定的獨立思考能力,開始形成他們的個人觀點和風格,然而學習的壓力大大壓縮了他們可自由支配的時間以及休閒娛樂的空間,從其訴求內容來看,學生喜歡的課程和活動趣味性強、自主性高,與他們活潑好動的年齡特徵有關。

國中生的權利訴求主要集中在受尊重權和休息娛樂權上。這是因為國中生步入青春期,自我意識開始覺醒,內心對獲得自尊和自由的渴望日趨強烈,而與此同時不斷加大的學業壓力使他們格外珍視必要的休息和娛樂。

高中階段學生自主意識和獨立能力增強,在心理層面更加期望得到師長的認同和重視,在行為層面則表現出希望有機會參與和管理自己的學校和自己的學習生活。

關注影響身心發展全部因素

“學生在權利上的訴求,恰恰體現了他們在這些權利上的缺失。”李金瑞認為,“在不斷積聚的應試壓力下,家長和老師常常會過於關注孩子的學業成績,而忽視他們尋求獨立的心理需求。”

“教育關注的對象不僅僅是學生的學業成績,而應擴展到影響學生身心發展的一切因素。”虹口區教育局局長常生龍認為,“尊重學生應有的權利”是一個歷久彌新的話題,現在都在講以學生髮展為本、要尊重學生的權利,但到了具體的場景中,該如何拿捏好分寸,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教師和家長就代表着威權,很少去想孩子的想法是怎樣的。他希望對“尊重學生應有的權利”的探討,能夠喚起大家對學生權利的關注,思考該如何去做,來更好地呵護孩子身心健康發展。

【第2篇】關於服裝行業人才需求及培養情況的調研報告

為進一步瞭解服裝行業的發展現狀、相關企業的用人需求,把握服裝專業人才培養的方向,辦好我校服裝製作與營銷專業,我們特就全國服裝行業及本專業人才需求和培養目標做了大量調查。

一、專業行業背景

服裝行業在我國國民經濟和出口貿易中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出口1440億美元,同比增長25.2%,佔全國貨物貿易出口量的14.9%;

全國紡織品服裝出口額累計1712億美元,佔我國出口貿易總額的15.4%,繼續穩居我國各行業出口創匯之首,出口總額也高居世界首位。

加入wto後,我國逐步成為“世界製造中心”。為增強世界競爭力,服裝行業已廣泛使用先進的服裝技術。隨着服裝行業新設備新工藝新材料的應用越來越廣泛,對服裝專業人才的需求也越來越大。雖然目前服裝行業深受全球金融危機的影響,行業發展和出口均出現萎縮,大批行業從業人員失業,但是技術工人和技術含量較高的崗位的人才需求仍相當旺盛,培養服裝設計與工藝方面的人才具有廣闊的市場需求前景。我國的服裝產業正處於重大的行業升級和產業地域調整的關鍵時期,從經濟發達的東部沿海地區向經濟相對落後的中西部地區轉移。懂設計、精製作、會管理、善營銷的一專多能的職校畢業生仍大有用武之地。

二、專業技術工作的需求

調查表明,近年來,隨着私營、民營經濟的飛速發展,企業升級改造,經濟結構調整及大規模的行業轉移,大量新工藝、新材料、新設備投入使用。為提高工作效率,改善產品質量,服裝設備和技術升級已是大勢所趨,服裝實用型、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將會更多。服裝設計與工藝專業面向的崗位主要有服裝設計、服裝加工、服裝結構製圖、結構設計、質檢、服裝紙樣推檔、服裝企業管理、營銷等崗位或工種,而由中專層次學歷人才擔任的服裝車縫、排料制板、裁剪、整燙、質檢、設備的維護與保養等崗位需求量最大。

三、用人市場的需求

目前我國服裝設計與工藝水平同歐美等世界先進國家的水平還有着很大差距,有影響力的服裝設計師和工藝師還不到總就業人數的3%,其比例僅為發達工業國家的十分之一。現有的很多服裝機器設備未能充分利用,服裝專業人才的匱乏是主要原因之一。據有關部門統計,廣東近年在服裝設計與工藝行業短缺技能型人才達40萬人,迫切需要大量從產品設計到產品製作加工的各個環節各個層次的技術人才,尤其是中專層次的一線機器操作技能型人才。

四、根據企業對技能型人才需求確定就業崗位

根據就業市場的需求,專業工作崗位目標定位為:①服裝製衣工、②服裝打板師、③裁剪師、④樣衣製作師、⑤跟單員、⑥質檢員、⑦成本核算員、⑧基層管理人員、⑨其他相關專業崗位。培養能從事現代服裝設計、生產和經營的中級實用型技能型人才。

根據就業崗位的要求,將各崗位所需知識、能力和素質進行分解,確定本專業人才培養規格如下:

①良好的人際交流能力、團隊合作精神和客户服務意識。

②良好的質量和效益意識及產品檢測評估能力。

③運用服裝設計與工藝的基礎知識,合理選取服裝設備、服裝加工的相關要素的能力。

④瞭解服裝設備、服裝技術的發展方向,具備繼續學習和適應職業變化的能力。

⑤cad繪圖(設計、製圖、造型、自動編程),初、中級服裝設計定製工,服裝製作工,服裝設備操作(平縫機、包縫機、鎖眼釘釦機、整燙機)等技能。

⑥編制服裝加工工藝文件。

⑦識讀服裝文件技能。

⑧安全用電知識和服裝設備維護技能。

⑨具備良好的文化素養。

【第3篇】關於2022在校學生需求情況的調查報告

一、調查時間:20xx年x月。

二、調查方式:學校調查

三、調查對象:中國小生

老師和家長在關注分數、排名時,有沒有傾聽過孩子的心理需要和權利訴求?在昨天舉行的第二屆白玉蘭教學論壇上,虹口區一份中國小在校學生調查報告顯示,90後、00後學生希望有更多的獨立自主和更多的平等交流,然而,在不斷積聚的應試壓力下,這種正常的心理需求常常被家長和老師忽視。

不同學段學生需求各有側重

調查報告顯示,不同學段學生對權利的表述各有側重。

國小生希望能和自己喜歡的同學做同桌,希望學校多開展趣味性強的課外活動,希望圖書館增加開放時間,希望體育課正常開展。

國中生希望老師不要當着全班公開自己的成績,希望老師多傾聽自己的想法,希望老師公平公正對待每個學生,希望圖書館增加圖書量,希望允許學生自己組建社團。

高中生則希望學校能聽取並尊重自己的意見,希望能有更多自主安排的時間,希望師生之間真誠溝通、平等交流,希望學校在出台針對學生管理的各項規定前能聽取並尊重學生的意見。

高中生盼自主管理學習生活

參與這一調查的虹口區教師進修學院德研室李金瑞老師認為,不同學段學生對權利的不同表述,一方面體現了學生的年齡特徵,另一方面也反映出隨年段升高不斷增加的學業壓力。

國小高年級學生已經具備一定的獨立思考能力,開始形成他們的個人觀點和風格,然而學習的壓力大大壓縮了他們可自由支配的時間以及休閒娛樂的空間,從其訴求內容來看,學生喜歡的課程和活動趣味性強、自主性高,與他們活潑好動的年齡特徵有關。

國中生的權利訴求主要集中在受尊重權和休息娛樂權上。這是因為國中生步入青春期,自我意識開始覺醒,內心對獲得自尊和自由的渴望日趨強烈,而與此同時不斷加大的學業壓力使他們格外珍視必要的休息和娛樂。

高中階段學生自主意識和獨立能力增強,在心理層面更加期望得到師長的認同和重視,在行為層面則表現出希望有機會參與和管理自己的學校和自己的學習生活。

關注影響身心發展全部因素

“學生在權利上的訴求,恰恰體現了他們在這些權利上的缺失。”李金瑞認為,“在不斷積聚的應試壓力下,家長和老師常常會過於關注孩子的學業成績,而忽視他們尋求獨立的心理需求。”

“教育關注的對象不僅僅是學生的學業成績,而應擴展到影響學生身心發展的一切因素。”虹口區教育局局長常生龍認為,“尊重學生應有的權利”是一個歷久彌新的話題,現在都在講以學生髮展為本、要尊重學生的權利,但到了具體的場景中,該如何拿捏好分寸,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教師和家長就代表着威權,很少去想孩子的想法是怎樣的。他希望對“尊重學生應有的權利”的探討,能夠喚起大家對學生權利的關注,思考該如何去做,來更好地呵護孩子身心健康發展。

【第4篇】報刊雜誌需求情況調查報告

報刊雜誌需求情況調查報告

一調查內容:遼寧農業職業技術學院學生報刊雜誌的需求情況

二調查的背景目的:如今我們學生都有閲讀的喜好,所以他們把閲讀報刊雜誌當作是瞭解資訊和擴大知識面的方法。為了瞭解更多大學生到底鍾愛何種報刊讀物以及其選擇的理由,如何獲取報刊雜誌,如何解決報刊業中現存的問題等都是我們關注的主旨,現今的報刊業在學生中造成的影響,為此我們做了一份調查報告。

調查對象:遼寧農業職業技術學院的學生

調查方法:隨機抽樣調查 發放調查問卷調查

三調查結果:

1調查對象的基本情況,我們小組對大一、大二的所有學生進行調查,瞭解他們的報刊和雜誌的需求和獲取資訊的方法。

2通過本次調查發現,大部分同學對娛樂類新聞的需求居多,由此可知,電腦在我校比較普及,其中大部分擁有個人電腦,少數是在學校網吧瀏覽網頁獲取信息。另外,在報刊方式中,除了自己購買報刊外,還有同學是在圖書館瀏覽報刊和借閲他人他人報刊閲讀。同學反映説,畢竟個人購買報刊量有限,而且部分報刊在零售商處沒有,所以在圖書館閲讀。大部分同學對學校圖書館更換報刊的頻率不太滿意,不能及時看到最新的報刊

3同學最想看到的報刊集中在:①新聞豐富全面,貼近生活,反映現實;②內容健康向上,催人奮進;③涉及面廣泛一些,分析問題深刻一些;④評論觀點不落俗套,有深度報道;⑤敢於揭露社會中存在的各種不良現象;⑥觸及社會深層問題,具有前瞻性;⑦反映大學生生活,可拓寬視野,提高自身修養,同時對大學生的學習、和就業有幫助;⑧廣告少一些。

4通過調查顯示,大學生購買報刊,更多的是為了獲取一定的信息和知識,擴大自身視野,以希望對日後工作、考研等有幫助,打下基礎。而生活服務類的報刊偏少,如大多的報刊都是硬性新聞,加之缺少人情味,不利於大學生的情感釋放,但由於知識面的加深,僅有的《讀者》、《青年文摘》已不足以為大學生提供必要的精神套餐,故大學生希望有貼身自身特點的生活服務類刊物出版,在瞭解社會、思考社會的同時,心靈也有一份寄託和撫慰。所以我們希望大學生能放心大膽理智地選擇合適自己的書刊,豐富自己。

報刊雜誌需求情況調查報告,盡在本站範文網。

【第5篇】在校學生需求情況調查報告

一、調查時間:20xx年x月。

二、調查方式:學校調查

三、調查對象:中國小生

老師和家長在關注分數、排名時,有沒有傾聽過孩子的心理需要和權利訴求?在昨天舉行的第二屆白玉蘭教學上,虹口區一份中國小在校學生調查報告顯示,90後、00後學生希望有更多的獨立自主和更多的平等交流,然而,在不斷積聚的應試壓力下,這種正常的心理需求常常被家長和老師忽視。

不同學段學生需求各有側重

調查報告顯示,不同學段學生對權利的表述各有側重。

國小生希望能和自己喜歡的同學做同桌,希望學校多開展趣味性強的課外活動,希望圖書館增加開放時間,希望體育課正常開展。

國中生希望老師不要當着全班公開自己的成績,希望老師多傾聽自己的想法,希望老師公平公正對待每個學生,希望圖書館增加圖書量,希望允許學生自己組建社團。

高中生則希望學校能聽取並尊重自己的意見,希望能有更多自主安排的時間,希望師生之間真誠溝通、平等交流,希望學校在出台針對學生管理的各項規定前能聽取並尊重學生的意見。

高中生盼自主管理學習生活

參與這一調查的虹口區教師進修學院德研室李金瑞老師認為,不同學段學生對權利的不同表述,一方面體現了學生的年齡特徵,另一方面也反映出隨年段升高不斷增加的學業壓力。

國小高年級學生已經具備一定的獨立思考能力,開始形成他們的個人觀點和風格,然而學習的壓力大大壓縮了他們可自由支配的時間以及休閒娛樂的空間,從其訴求內容來看,學生喜歡的課程和活動趣味性強、自主性高,與他們活潑好動的年齡特徵有關。

國中生的權利訴求主要集中在受尊重權和休息娛樂權上。這是因為國中生步入青春期,自我意識開始覺醒,內心對獲得自尊和自由的渴望日趨強烈,而與此同時不斷加大的學業壓力使他們格外珍視必要的休息和娛樂。

高中階段學生自主意識和獨立能力增強,在心理層面更加期望得到師長的認同和重視,在行為層面則表現出希望有機會參與和管理自己的學校和自己的學習生活。

關注影響身心發展全部因素

“學生在權利上的訴求,恰恰體現了他們在這些權利上的缺失。”李金瑞認為,“在不斷積聚的應試壓力下,家長和老師常常會過於關注孩子的學業成績,而忽視他們尋求獨立的心理需求。”

“教育關注的對象不僅僅是學生的學業成績,而應擴展到影響學生身心發展的一切因素。”虹口區教育局局長常生龍認為,“尊重學生應有的權利”是一個歷久彌新的話題,現在都在講以學生髮展為本、要尊重學生的權利,但到了具體的場景中,該如何拿捏好分寸,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教師和家長就代表着威權,很少去想孩子的想法是怎樣的。他希望對“尊重學生應有的權利”的探討,能夠喚起大家對學生權利的關注,思考該如何去做,來更好地呵護孩子身心健康發展。

【第6篇】企業用工需求情況調查報告

充分開發人力資源是經濟發展和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前提和基礎。為準確掌握我區當前用工狀況及培訓需求,分析判斷當前就業形勢,切實解決單位用人需求問題,確保全區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芙蓉區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於**年3月在全區重點企業開展了一次用工需求調查,調查結果顯示:我區企業用工總體環境

較好,從業人員流動率較低,用工需求總量較大,並呈逐年增長趨勢;但用工需求與勞動力供給存在結構性失衡,企業用工難問題日益突顯,就業壓力持續加大,就業形勢複雜,存在招工、求職“兩頭難”現象。

一、基本情況

本次調查採用重點調查方法,重點調查單位為全區境內第二、第三產業的工商企業(不含行政機關和社會團體)、產業活動單位和規模個體户(年營業收入在200萬以上的個體户)。共抽取重點調查單位7873家,進行入户調查,收回有效調查問卷7870份。

被調查的**户企業,企業法人單位**家,佔總數的78%;產業活動單位—企業法人單位分支機構1245家,佔總數的16%;規模個體户**家,佔總數的6%。

企業類別比例所涉及的行業有1、工業;2、建築業;3、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4、批發和零售業;5、住宿和餐飲業; 6、房地產業;7、金融保險證券業;8、現代服務業。其中工業有441家,佔總數的6%;建築業220家,佔總數的3%;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350家,佔總數的4%;批發和零售業有**家,佔總數的15%;住宿和餐飲業有393家,佔總數的5%;房地產業有302家,佔總數的4%;金融保險證券業有270家,佔總數的3%;現代服務業有**家,佔總數的60%。

行業比例圖被調查的**户企業,從業人員共**萬人,規模最小的2人,最大的5500,上年度離職人數2.9萬人,從業人員流動率9.6%。其中,批發和零售業就業人員為**人,佔總人數的12%;現代服務業就業人員為**人,佔總數的62.9%。

被調查企業預計**年用工需求4萬人,其中現代服務業佔67%;批發和零售業佔10%。

萬人,用工需求率為12%。從**年需招用人員職業(工種)要求來看,用工需求人數集中在一些重點職業(工種),主要為第二產業中勞動力密集型企業和第三產業中傳統服務業企業,其中現代服務業和批發零售業需求尤為凸顯,分別為23730人和2541人,佔全區企業需求的77%。

(一)崗位薪酬在不斷提高

調查結果顯示,企業擬定**年新招用員工平均月薪為2758元,其中在3000元以上的佔到45.8%,2500-3000元佔**%,2022-2500元佔7.2%,1500-2022元佔26.7%,1500元以下佔14.9%。**年較**年月薪有所提升,且出現了很多高薪職位,有48.8%企業在2500元以下,有**%企業在2500元以上。可見,**年很多企業都在積極提高薪酬,招攬各地英才。

(二)企業普遍出現“招工難”

目前急需招聘的企業存在用工缺口的工種主要集中在銷售、服務、業務、技術型、普工等相對靈活型就業人員,尤其是技能人才缺口較大,而高級技工更是成為人才市場的香饃饃。而像管理人員、行政人員、項目經理、文員、it人員、司機、醫護人員等需求量相對較小,從幾人到幾十人不等。

調查結果顯示,集中在勞動力密集型企業和傳統服務業企業所需的服務員、普工、技術人員、高級技工、業務員、銷售員等行業,求職人員越來越少,招聘的難度越來越大,有的企業甚至一年四季都在招聘服務員、普工、技工等。

三、原因分析

(一)外來務工人員總量在減少。對於服務員、普工、技工等求職人員,他們主要來自於進城務工的農村户籍人員。隨着市、縣、鎮、鄉各級政府的大力發展經濟,不斷的招商引資,引進了大量的外資或合資企業辦廠,提供了大量的就業機會。從勞動力的就業成本看,一方面農村勞動力外出務工的機會成本大幅度提高,這主要出於農村收入增長速度高於城鎮居民收入增長速度;另一方面,求職者生活成本不斷上升,這主要出於物價上漲速度過快,增加了求職者在城鎮的生活支出。與農村相比,城市的生活成本更高,且城市薪酬待遇不佔優勢,大量求職人員選擇在家就業。

(二)新成長勞動者要求在提高。新求職人羣70%以上都是“80後”、“90後”的農村新青年,他們逐漸成為企業用工的主體。相比於老一代農民工,新生代農民工在學歷和技能上都有一定程度提高,與父輩相比,他們大多有着中專或高中文化,他們普遍對普工和動手類的崗位不感興趣,求職方向多集中在管理類、文員等勞動強度相 對較小,工作環境相對較好的崗位,除工資薪酬外,他們更加註重對職業前景的選擇,想謀求一份體面、穩定有保障、能長期規劃的職業,對工作環境的要求更高、對生活質量的追求也更高。

3、技術人才供求結構失衡。技工、高級技工等技術型人才缺口較大。隨着我市工業的持續、快速發展,幾乎所有行業的熟練技工、高級技工都處於供不應求的狀態,這主要是由於人們的成才觀念和教育改革滯後於市場需求變化。從成才觀念來看,由於受傳統思想的影響,加上目前獨生子女多,人們仍將讀大學、當“幹部”作為最主要的成才選擇,選擇讀職業技術學校的不多。而目前普通高等教育學校的部分專業和課程設置以及人才培養方式還未能完全與市場需求相銜接,遠遠滿足不了用人單位對技能人才的需求。部分勞動力擇業觀念存在“三高一低”的現象,即受教育程度高、職業期望值高、物質和精神享受要求高,工作耐受力低。大部分畢業生一般不願從事艱苦行業和車間一線技能工作,也是造成一線技工、熟練技工的大量短缺的主要原因之一。

四、關於充分開發我區人力資源的幾點建議

隨着先進製造業和現代服務業的發展,企業對勞動者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技能人才短缺問題已經逐步顯現。能否為企業提供需要的技能人才,已經成為企業能否持續發展的先決條件和經濟社會穩定發展的基礎。因此,我們要充分開發和合理利用人力資源,不斷滿足企業的用工需求,為我區產業高端化發展夯實基礎,實現勞動者充分就業和經濟持續發展的良性互動。

一是堅持就業優先戰略,擴大就業總量。發展經濟是促進就業的根本途徑,要通過加快經濟發展不斷擴大就業容量。在經濟發展的全局中要把就業放在突出位置,形成經濟發展與就業促進的良性互動。總體佈局上,在保持經濟健康快速發展的同時,注重發展有利於增加就業含量和利用人力資源的經濟產業和生產服務領域,通過經濟增長拉動就業;要素投入上,在增加各要素投入推動生產力發展的同時,更加註重通過人力資源的充分開發利用來促進經濟增長;目標導向上,切實把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過程變成促進就業持續擴大的過程,把經濟結構調整的過程變成對就業拉動能力不斷提高的過程。芙蓉區作為“湖湘之心、中部標杆、全國一流”的省會中心城區,要充分發揮經濟在全省率先發展的領頭羊優勢,進一步培育產業集羣,突出發展二、三產業,做大支柱產業,創造更多的、更有吸引力的就業崗位,打造三湘第一就業熱土,形成人才積聚效應。

二是落實就業優惠政策,促進就業穩定。認真貫徹落實國家積極的就業政策,在對象範圍上,把省內外高校畢業生、農村富餘勞動力全部納入區就業工作總體規劃,只要到區內就業,實行與本轄區户籍勞動者同等的就業政策和就業服務。要結合芙蓉區區情,在全面落實國家六補一貸(職業培訓補貼、技能鑑定補貼、社保補貼、見習補貼、崗位補貼、職業介紹補貼和小額擔保貸款)扶持政策的基礎上,制定並實施更加積極的促進就業的社會發展規劃、產業政策、財税政策、投資政策、金融貨幣政策等宏觀經濟政策,要打破“城鎮勞動者”、“農村勞動力”身份界限,逐步建立覆蓋城鄉的就業、失業統計及失業監測體系,促進城鄉統籌就業。

三是建立就業工作機制,強化就業管理。要進一步建立健全就業工作目標責任制度、工作情況定期通報制度,加大考核力度。要加強基層公共就業服務體系建設,建設區人力資源服務中心,完善街道、社區就業服務平台,並實現區級公共職業介紹服務平台與省、市人力資源市場聯網,與各街道、社區就業服務平台聯網,實現數據共享,使求職者和用人單位在公共就業服務的任一窗口都能享受到方便快捷的對接服務。要建立全區人力資源和就業、失業情況數據庫,及時準確反映城鄉人力資源狀況、就業和失業人口的總量和結構,為政府準確判斷就業形勢、制定和調整工作對策服務。要建立就業服務項目負責人制度,開展從用工需求調查、分析、培訓、人力資源招聘、上崗狀況追蹤的一條龍、一站式服務。要按照專業化、制度化、社會化的要求,建立職責明確、上下暢通、動作協調的就業工作體系,要不斷完善就業管理服務隊伍的專業知識結構,提高政治思想和業務能力,為就業工作開展提供組織和人才保障。

四是開展就業專項活動,提供人本服務。要謀突破、思創新、重策劃,按照“天天有崗位、週週有活動、月月有市場”的要求,開展系列就業專項服務活動。一月為就業援助月,利用兩節期間,慰問困難對象;二月到四月為春風送温暖月,為農村勞動者提供維權、政策諮詢、培訓、就業服務等;四月到五月為就業崗位直通車月,在各街鄉舉辦大型招聘會,將崗位送到最基層;六月到八月為培訓月,利用暑假的空檔期,為高校學生提供各類培訓;九月為高校畢業生服務月,為離校未就業應屆高校畢業生提供就業服務,對登記失業、家庭或就業困難的畢業生提供就業援助;10月到11月為人力資源月,舉辦秋季大型招聘會,為企業用工牽線搭橋,幫助各類城鄉勞動者實現就業。12月為調研分析月,對企業、市場、用工單位進行隨機走訪,為全年用工狀況進行總結分析,為來年企業用工提前做好資源儲備。

五是加強職業技術培訓,提升技能水平。要創新培訓方式,完善培訓機制,進一步增強職業技能培訓的針對性、實用性和靈活性,根據市場需要,組織“定單式、對接式、儲備式”培訓,着力培養實用人才,最大限度地滿足用工需求。重點加強初高中畢業生中未能繼續升學的新成長勞動力的職業技能培訓、農村進城勞動者和在崗職工的職業技能培訓,緊貼市場需求,不斷調整專業設置和培訓規模,根據市場培訓盲點,創新思維,拓寬培訓工種;切實抓好下崗失業人員、農村勞動者和高校畢業生的創業培訓,組織開展高校學生就業指導培訓和創業意識培訓。不僅侷限在現有務工人員的技能培訓,還要推及跟隨務工人員而來的家庭成員培訓,如面對男性務工人員密集的地方,推出家庭服務員、月嫂等有針對性的女性家屬培訓班等。積極引導各類職業技能培訓機構進入街道、社區,形成區、街道、社區三級聯動培訓平台,並對接省、市培訓機構,形成完整的職業技能培訓網絡。積極推進校企合作,引導企業加大培訓投入,充分利用社會資源,擴充培訓能力,做大做強培訓市場。

六是協調勞資雙方關係 和諧就業環境。要構建和諧的勞動關係,加大推進勞動合同制度建設力度,鞏固提高勞動合同簽訂率,進一步完善協調勞動關係三方機制建設,大力開展推進集體合同的“彩虹計劃”,大力宣傳最低工資標準制度,定期組織人力資源市場薪籌調查,發佈人力資源市場工資指導價位和人工成本信息,為企業制定合理的工資分配製度提供有效指導。加強勞動保障監察執法,建立直通企業的協調維權網絡,加強基層勞動爭議調解組織建設,建立健全勞動糾紛信訪聯動機制,依法嚴厲打擊惡意欠薪等勞動用工領域犯罪行為,進一步提高勞動報酬爭議調解仲裁效能,限時處理集體勞動爭議,切實維護勞動者的合法權益。進一步加強勞動關係協調工作,督促用人單位改善勞動條件,加強人文關懷,促進勞動者體面就業,快樂就業。

充分開發利用人力資源,打造芙蓉就業熱土,形成經濟發展與就業促進的良性互動,顯然是一項複雜的系統工程,為確保工作到位,必須要有以下“保障”:

一是組織保障。要明確政府促進就業的工作職責,建立健全全區就業工作聯席會議機制,防止政府職責部門化。《就業促進法》規定:擴大就業是縣級以上政府的重要職責,但是,目前很多就業的指標只考核到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門、基層街道社區。如“城鎮新增就業”指標考核直接下達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門,再到街道社區,而實際上,城鎮新增就業人數是否達到目標任務,首先取決於區域經濟發展狀況,企業能否增加就業崗位,其次才是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門的就業服務工作質量。為此,要儘快建立健全就業工作聯席會議工作機制,定期研究就業工作中的有關問題,各聯席單位要互通信息,互相支持,加強政府職能部門之間的密切配合,建立以人力資源部門負責,各方力量廣泛參與的組織保障體系,形成工作合力。

二是投入保障。要加大各級財政對就業再就業工作的資金支持力度,重點加大對促進就業、社會保障和勞動保障執法監察等工作的投入,形成與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工作目標任務相適應的財政資金投入機制和激勵機制。在促進城鄉勞動者充分就業方面的重大項目、重大工程、重點產業發展建設資金中,建立就業發展專項資金與科技、教育、文化、衞生等事業發展專項資金協調使用機制,在國家就業資金有效使用的基礎上,應結合區情,加大本級財政投入力度,彌補國家就業促進資金在使用項目、使用金額上的不足。以職業技能培訓補貼為例,國家就業資金培訓補貼的最高標準為1000元,而要真正實現技能與崗位對接,1000元培訓補貼還有待提高,在國家政策未能突破之前,需要地方解放思想,增加投入。

三是思想保障。新型用工矛盾的出現,一方面是因為求職者加大了對工作的期望值,另一方面是企業對用工的要求越來越高,這就要求我們不斷加大宣傳力度,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通過各種新聞媒體和開展多種形式的宣傳活動,廣泛宣傳國家、省、市積極的就業政策、培訓政策,引導城鄉勞動者更新就業觀念,構建和諧勞動關係。如通過開展“職業技能競賽”等方式,提高產業工人和服務業工種在公眾中的社會地位;通過職業指導,幫助勞動者樹立適應市場需要的擇業觀念,積極主動參加職業技能培訓等。要進一步強化宣傳職能,加大宣傳投入,不斷提高宣傳工作的針對性和有效性,營造有利於促進就業市場健康發展的輿論環境。

四是建設保障。要不遺餘力地推動就業服務硬件和軟件建設,推進就業服務和管理的網絡化、信息化,建力完善的公共就業服務有形體系和網上無形體系。以區人力資源市場為龍頭,以街道公共就業服務站為主體,以社區公共就業服務中心為基礎,打造全區人力資源市場網絡平台,通過網絡化、信息化建設把有形的公共就業服務整合成為無逢對接的效率整體。進一步理順業務流程,促進工作業務下移,在基層就業服務窗口開展求職登記、職業指導、技能培訓等功能齊全的就業服務,重點加強基層服務大廳的功能區建設和提升基層平台的信息系統建設,及時換代更新基層電子信息設備,提高街道社區信息化服務水平,加強對全區就業失業人員、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職業培訓、公益性崗位就業、小額擔保貸款等信息的實名制管理,依託網上就業信息平台實現全區供需信息共享。

【第7篇】農户科技需求基礎調查情況報告

隨着農村經濟結構調整步伐的不斷加快,農民的種植業結構發生了巨大變化,為了進一步摸清農民糧食生產水平、技術水平、大面積生產中存在的實際問題和農民對技術的需求,明確我縣不同生態區域農民需要哪些農業技術種植何種作物可以增加收入,通過對全縣2個鄉鎮20個農户的問卷方法調查,獲取第一手資料,目的在於準確瞭解掌握目前我縣農村不同生態區域、不同種植類型、不同從業類型的廣大農民的真正技術需求,探索為不同生態區域、不同種植類型的廣大農民提供技術服務的有效形式和途徑,為農技隊伍建設和技術推廣模式改革以及政府職能決策部門提供決策依據。現將調查情況彙報如下:

一、調查基本情況:

按照重慶市農業技術推廣總站的具體要求,我縣選擇有代表性的巷口鎮、鳳來鄉2個鄉鎮共20户農户作調查對象,每個鄉鎮調查種植大户1户,村社幹部2户,科技示範户2户,普通農户5户,對不同類型農户進行問卷調查,調查時,調查人員親臨調查現場,主動找到調查農户的户主,採取會見式方法,按照調查問卷的內容逐項調查記錄。原始調查問卷完成以後調查人和被調查農户簽字確認有效。

通過調查,收回有效問卷20份(1)調查對象中35歲以下6人,佔30%,36-50歲12人,佔60%,51-60歲的2人,佔10%;(2)調查對象中家庭第一勞動力男性農民的18人,佔90%,女性2人,佔10%。(3)家庭中第一勞動力文化層次為:國小文化程度3人、佔15%;國中文化程度11人、佔55%;高中文化程度6人、佔30%。(4)所在經濟生態區域範圍均為渝東南經濟區;農户所在地理區域為低山區17户和中高山區3户;當地海拔高度在400米以下的4户,400—600米之間的4户,600—900米的12户。(5)家庭人口組成各異,調查家庭中家庭總人口3人以下的1户,3-4人的11户,5-6人的7户,6人以上的1户。

二、調查結果

(一)農户耕地資源狀況:

在被調查的20個農户中,人均耕地0.5畝以下的沒有,人均耕地0.5-1.0畝的佔35%,人均耕地1.1-2.0畝的佔55%,人均耕地2.0畝以上面的佔10%。40%的農户人均土地減少了,5%的農户土地面積增加了,55%的農户人均土地沒有變化;40%的農户人均土地減少的原因是:25%農户由於退耕還林,10%由於建設徵地,65%由於其它原因。

(二)、糧食與勞動力問題。20户調查户中90%的不擔心家裏會缺糧,只的10%的擔心缺糧;在農忙季節有65%的農户表示他們都較缺勞力,35%的回答不缺勞動力。在缺勞力的家庭,農忙季節,30%的家庭需僱工,55%的需換工,15%用農用機具來處理勞動力短缺問題;幾乎100%的被調查者回答他們可以管理他們現有的土地,但是,管理自己的土地只是為了口糧,依靠種植糧食根本無法致富。由於種地辛苦,投入大、產出低,90%的農民不願意在家務農。

(三)、家庭收入主要經濟來源:通過問卷調查20户當中,90%的家庭收入都較以前增加了,20xx年底人均純收入1500以下的佔5%,1500-2500元的佔45%,2501-4000元的佔45%,4000元以上的佔5%。15%的農民主要家庭收入的增加必須通過外出打工來實現。40%農民靠種植業,20農民靠養殖業,25%農民靠其它來源來實現。依靠管理的農作物一年人均產值500元以下佔10%,500-1000元佔45%,1001-2000元佔35%,2000元以上佔10%。

(四)、種植業投入情況:糧食生產的投入情況:在所有的投入中,農民對化肥的投入遠遠高於其它農用生產資料的投入,從調查的20户當中,除兩户種植大户,其它每户投入肥料1041元;種子192元;農藥97元;農膜158元。農藥的投入波動性最大,不同年份、不同區域、不同農户投入量差距相當大。

(五)、農户對農業科學技術信息的需求

目前,農户最關心的問題是農資價格佔50%和農產品價格35佔%,其次是缺勞力;最需要的技術是田間栽培管理技術佔55%,其次是新品種、病蟲害防治和科學施肥技術;最受農民歡迎的農業技術是測土配方施肥佔50%,其次是病蟲害防治技術佔20%,第三是免耕栽培和農產品簡單保鮮貯藏技術;最關心的農村政策是種子直補佔60%和農產品價格保護佔35%;最關注的農業信息是農業農村政策佔40%,其次是農產品市場行情和種植管理技術各佔30%;100%農户回答他們知道有機肥和化學肥料的區別;60-90%的農户回答他們都不能識別真假化肥、種子和農藥;90%的農民都關心出售農產品質量安全,都知道盡量少打或不打農藥;60%農民知道農藥使用安全間隔期。35%的農民知道國家規定的限用和禁用的農藥種類。

農户通過農技員獲取農業技術的佔60%;通過自己電視、雜誌等途徑獲得的佔15%;通過左鄰右舍交流的佔10%。通過培訓班或現場示範的佔15%。對當地農技員是否滿意:85%滿意或基本滿意;15%的很少見到農技員,或者是對農技員無印象。

(六、農民收入情況:大多數農民家庭收入包括三大部分,三大部分收入相輔相成。對於我們調查到的農民主流,其家庭收入一般都要包括三大部分,即種植、養殖、其它和打工所得。靠種地收入的佔40%,靠其它收入的佔25%,靠養殖收入的佔20%,靠邊打工所得佔15%。因此,説明大多數農民的生活能不能過得富裕,還主要靠種植業和養殖業。種植業跟養殖業聯繫比較緊密,養殖業的收入是種植業的一部分轉化而得的。如果種植業收成不好,養殖業就會受到很大牽扯。因此農民對種糧食和養殖業所得收入所佔的比重較高。接受調查的20户在家務農的主要勞動力,如果在城裏可以找到工作,有95%的農民不願在家務農。90%的農民家庭人均年收入突破1500-4000元。

三、調查分析:

調查結果顯示,農民最關注的是“農業農村政策”和“農產品價格保護”,證明農民想國家對農產品實行最嚴格的價格保護措施,農業是弱質產業,也是最基礎的產業,還是不能替代的產業;農民是最基層的羣體,也是最弱勢的羣體、收入產出不成比例的羣體,最重要地是解決人們吃飯問題的羣體。黨中央提出構建社會主義新農村,就是要改善我國農村、農民面貌,提高農民收入是最基本的問題,要提高農民收入,農產品價格保護是最根本的措施。調查中發現:農村、農業自然資源流失現象較重,包括農村土地、勞動力、農業資金等等,土地經營在農户中的實際地位有了根本性變化,土地在農民觀念中的地位已經降低了許多。農民期望國家在這些方面出台相應的配套政策措施,確保農業、農村有一個穩定的發展空間和環境。75%農民把家庭致富的現實方向鎖定在非農活動中。在回答“如果在城裏可以找到工作,你願意務農嗎?”時,95%的受訪者選擇的是“不願意”;家庭經濟收入來源:40%的依靠種植,20%是依靠養殖,15%的靠外出打工,還有25%靠其它收入。要提高農民的種地積極性,除了現有政策加大執行力度外,還應該儘快完善配套政策措施,確保我們農民利益能隨着社會經濟的發展而有所增加才是的。

調查中發現,農民對農產品質量安全的認識也有新的提高,知道了影響農產品質量安全的第一因素是合理有效使用農藥、化肥、飼料加劑等化學元素,絕大多數農民都能自覺不打或少打農藥了,但也有一些農民不知道國家限用、禁用的農藥品種,難免造成農民誤購限用、禁用農藥使用。各級農業行政執法部門應該加大力度整治農資市場秩序,確保農民用上安全、效高的化肥、農藥、種子。防治農資市場亂漲價、假劣農資坑農、害農事件的發生。

調查還顯示:隨着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不斷完善和深入。特別是中央提出構建社會主義新農村政策的出台,各種支農、惠農、扶農、工業反哺農業政策相繼出台,農民得到了實惠,農民家庭經濟收入呈現出增加勢頭,這已形成農民的共識。從這次調查中表現出來的家庭人均純收入都比以前提高了許多。

四、調查結論:

基層農業技術服務組織主要是鄉級農業技術服務中心,是鄉鎮機構的重要部分。一是,農業技術推廣工作必須是“以農為本”的推廣服務理念,加強與農民溝通,做農民知心朋友,關心瞭解農民生產的生活生產需要,和農民朋友共同探討所關心的問題,不斷完善農業信息服務體系,拓寬信息渠道,傳授實用技術,為農排憂解難,提高農民的技術能力和素質,取得農民的信任,使農業科技成果得以儘快轉換成現實生產力。二是,農民最需要的三方面信息:購買信息、出售信息和科技信息。在農技推廣服務時,要考慮到不同類型農户的不同需求,有針對性地開展技術培訓,進行分類指導,着力提升他們自身的生產能力。三是,市場經濟條件下,一方面農民種植、養殖離不開農牧業生產動態信息、農產品、牧產品市場行情信息、種植、養殖技術信息、防災救災技術信息,另一方面,農業部門的各類信息無法及時地、有效地傳遞到農民心中去,用於指導具體的生產經營活動,影響信息傳遞。因素主要有兩方面:一方面是農民自身問題,如他們還不善於積極主動地與外部世界溝通,不善於認真有效地利用多種渠道獲取有用信息;另一方面是外部條件問題,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主要表現為:農村信息傳播的硬件設施落後,大眾傳媒的信息內容有明顯忽視農村農民的偏向,應當由公共部門提供的信息服務體系不夠完善。四是,農業生產經營的信息服務,特別是技術信息服務,政府部門應當給予大力支持;鄉鎮農業服務部門在加大技術服務的同時,加強化農業、牧業信息的傳遞力度,把農民需要的政策信息、技術信息、新品種信息、新的栽培技術信息、新的養殖技術信息、新的經營管理技術信息、生產動態信息、市場行情信息、民情民意信息有針對性地收集、整理、傳遞。五是,農民認為效果最好的技術服務和最能接受的方式是:技術人員下鄉具體指導、舉辦各種技術培訓班,所以,專業技術人員的直接指導是不可缺少、至關重要的一個環節。

總之,從農民科技服務需求調查的結果看,農業技術人員經常深入農業生產第一線進行技術指導、設立示範點和示範户是最有效的農業技術傳播途徑,創新服務機制,急農民所急,想農民所想,供農民所需,加強溝通,多作宣傳,搞好培訓,狠抓示範,切實指導,理順科技成果轉化的機制,縮短技術傳播鏈,從而更好地為廣大農民提供有效的技術服務。

【第8篇】縣中小企業融資需求情況的調研報告

市中小企業促進局:

根據安中企發〔〕04號文件安排,我局認真貫徹落實,組織企業積極參與調研,分行業、有重點的圓滿完成了此次調研活動,現將此次調研情況彙報總結如下:

一、前言

近幾年來,隨着我縣中小企業的快速發展,中小企業已成為推動我縣國民經濟發展和實現社會進步的重要組成力量。中小企業通過自主創新,實現產品的產業化,產品競爭力日益增強,有力地促進了國民經濟長期、持續的發展。

二、我縣中小融資需求的主要特點

1.資金需求持續性強,頻率高。由於目前中小企業技術更新快,產品不斷升級換代,中小企業需要持續不投入資金,用於研究開發活動和購置技術含量較高的設備,及時進行技術更新,以保持持續創新的動力和能力。

2.融資需求時效性強。中小企業不具有市場壟斷地位,對於市場變化敏感度較高,投資項目有較強的時效性。

3.單次融資量相對較小。儘管中小企業資金需求強烈,需要持續資金支持,但由於企業規模較小,抵押物小,單次需要融資資金額並不太大。

三、我縣中小企業融資需求的結論與建議

1、中小企業獲得間接融資支持的程度較低

調研中發現,中小企業一方面由於發展時間短、經營風險高、業績不穩定等原因,大都無法獲得銀行信用貸款支持,另一方面,由於中小企業用於生產經營有形資產規模相對較少、金額相對較低,資產總體流動高,可用於抵押、質押方式貸款的資產規模較少,無法滿足各類金融機構、融資擔保機構對於融資安全性的基本要求,從而也無法獲得銀行等金融機構抵押、質押貸款。

2.對中小企業的投資支持方式有待進一步改善

我縣投資方式單一,今後對有自主知識產權、技術含量高、競爭力強、市場前景好的企業給予重點支持。同時運用中介擔保服務體系,建立健全對中小企業科學的投資支持方式。

3、“融資瓶頸”普遍困擾中小企業

目前,我縣中小企業科研開發嚴重於依賴自有資金,“融資瓶頸”成為中小企業的普遍困擾,企業貸款門檻高,貸款週期短,這阻礙了中小企業的科學發展和技術進步,從而導致大量的中小企業長期處於高新技術產業的產業鏈價值低端,中小企業長期處於高新技術產業產業鏈中“低附加值製造工廠”的地位。今後,在建立低碳環保的成長型企業的同時,創建一條有層次、有重點的企業融資解決方案勢必迫在眉睫。中小企業是信賴於銀行的,而銀行的融資制度也將關係到一個企業的興旺發達之路。

【第9篇】武隆縣農户科技需求基礎調查情況報告範文

隨着農村經濟結構調整步伐的不斷加快,農民的種植業結構發生了巨大變化,為了進一步摸清農民糧食生產水平、技術水平、大面積生產中存在的實際問題和農民對技術的需求,明確我縣不同生態區域農民需要哪些農業技術種植何種作物可以增加收入,通過對全縣2個鄉鎮20個農户的問卷方法調查,獲取第一手資料,目的在於準確瞭解掌握目前我縣農村不同生態區域、不同種植類型、不同從業類型的廣大農民的真正技術需求,探索為不同生態區域、不同種植類型的廣大農民提供技術服務的有效形式和途徑,為農技隊伍建設和技術推廣模式改革以及政府職能決策部門提供決策依據。現將調查情況彙報如下:

一、調查基本情況:

按照重慶市農業技術推廣總站的具體要求,我縣選擇有代表性的巷口鎮、鳳來鄉2個鄉鎮共20户農户作調查對象,每個鄉鎮調查種植大户1户,村社幹部2户,科技示範户2户,普通農户5户,對不同類型農户進行問卷調查,調查時,調查人員親臨調查現場,主動找到調查農户的户主,採取會見式方法,按照調查問卷的內容逐項調查記錄。原始調查問卷完成以後調查人和被調查農户簽字確認有效。

通過調查,收回有效問卷20份(1)調查對象中35歲以下6人,佔30%,36-50歲12人,佔60%,51-60歲的2人,佔10%;(2)調查對象中家庭第一勞動力男性農民的18人,佔90%,女性2人,佔10%。(3)家庭中第一勞動力文化層次為:國小文化程度3人、佔15%;國中文化程度11人、佔55%;高中文化程度6人、佔30%。(4)所在經濟生態區域範圍均為渝東南經濟區;農户所在地理區域為低山區17户和中高山區3户;當地海拔高度在400米以下的4户,400—600米之間的4户,600—900米的12户。(5)家庭人口組成各異,調查家庭中家庭總人口3人以下的1户,3-4人的11户,5-6人的7户,6人以上的1户。

二、調查結果

(一)農户耕地資源狀況:

在被調查的20個農户中,人均耕地0.5畝以下的沒有,人均耕地0.5-1.0畝的佔35%,人均耕地1.1-2.0畝的佔55%,人均耕地2.0畝以上面的佔10%。40%的農户人均土地減少了,5%的農户土地面積增加了,55%的農户人均土地沒有變化;40%的農户人均土地減少的原因是:25%農户由於退耕還林,10%由於建設徵地,65%由於其它原因。

(二)、糧食與勞動力問題。20户調查户中90%的不擔心家裏會缺糧,只的10%的擔心缺糧;在農忙季節有65%的農户表示他們都較缺勞力,35%的回答不缺勞動力。在缺勞力的家庭,農忙季節,30%的家庭需僱工,55%的需換工,15%用農用機具來處理勞動力短缺問題;幾乎100%的被調查者回答他們可以管理他們現有的土地,但是,管理自己的土地只是為了口糧,依靠種植糧食根本無法致富。由於種地辛苦,投入大、產出低,90%的農民不願意在家務農。

(三)、家庭收入主要經濟來源:通過問卷調查20户當中,90%的家庭收入都較以前增加了,20xx年底人均純收入1500以下的佔5%,1500-2500元的佔45%,2501-4000元的佔45%,4000元以上的佔5%。15%的農民主要家庭收入的增加必須通過外出打工來實現。40%農民靠種植業,20農民靠養殖業,25%農民靠其它來源來實現。依靠管理的農作物一年人均產值500元以下佔10%,500-1000元佔45%,1001-2000元佔35%,2000元以上佔10%。

(四)、種植業投入情況:糧食生產的投入情況:在所有的投入中,農民對化肥的投入遠遠高於其它農用生產資料的投入,從調查的20户當中,除兩户種植大户,其它每户投入肥料1041元;種子192元;農藥97元;農膜158元。農藥的投入波動性最大,不同年份、不同區域、不同農户投入量差距相當大。

(五)、農户對農業科學技術信息的需求

目前,農户最關心的問題是農資價格佔50%和農產品價格35佔%,其次是缺勞力;最需要的技術是田間栽培管理技術佔55%,其次是新品種、病蟲害防治和科學施肥技術;最受農民歡迎的農業技術是測土配方施肥佔50%,其次是病蟲害防治技術佔20%,第三是免耕栽培和農產品簡單保鮮貯藏技術;最關心的農村政策是種子直補佔60%和農產品價格保護佔35%;最關注的農業信息是農業農村政策佔40%,其次是農產品市場行情和種植管理技術各佔30%;100%農户回答他們知道有機肥和化學肥料的區別;60-90%的農户回答他們都不能識別真假化肥、種子和農藥;90%的農民都關心出售農產品質量安全,都知道盡量少打或不打農藥;60%農民知道農藥使用安全間隔期。35%的農民知道國家規定的限用和禁用的農藥種類。

農户通過農技員獲取農業技術的佔60%;通過自己電視、雜誌等途徑獲得的佔15%;通過左鄰右舍交流的佔10%。通過培訓班或現場示範的佔15%。對當地農技員是否滿意:85%滿意或基本滿意;15%的很少見到農技員,或者是對農技員無印象。

(六、農民收入情況:大多數農民家庭收入包括三大部分,三大部分收入相輔相成。對於我們調查到的農民主流,其家庭收入一般都要包括三大部分,即種植、養殖、其它和打工所得。靠種地收入的佔40%,靠其它收入的佔25%,靠養殖收入的佔20%,靠邊打工所得佔15%。因此,説明大多數農民的生活能不能過得富裕,還主要靠種植業和養殖業。種植業跟養殖業聯繫比較緊密,養殖業的收入是種植業的一部分轉化而得的。如果種植業收成不好,養殖業就會受到很大牽扯。因此農民對種糧食和養殖業所得收入所佔的比重較高。接受調查的20户在家務農的主要勞動力,如果在城裏可以找到工作,有95%的農民不願在家務農。90%的農民家庭人均年收入突破1500-4000元。

三、調查分析:

調查結果顯示,農民最關注的是“農業農村政策”和“農產品價格保護”,證明農民想國家對農產品實行最嚴格的價格保護措施,農業是弱質產業,也是最基礎的產業,還是不能替代的產業;農民是最基層的羣體,也是最弱勢的羣體、收入產出不成比例的羣體,最重要地是解決人們吃飯問題的羣體。黨中央提出構建社會主義新農村,就是要改善我國農村、農民面貌,提高農民收入是最基本的問題,要提高農民收入,農產品價格保護是最根本的措施。

調查中發現:農村、農業自然資源流失現象較重,包括農村土地、勞動力、農業資金等等,土地經營在農户中的實際地位有了根本性變化,土地在農民觀念中的地位已經降低了許多。農民期望國家在這些方面出台相應的配套政策措施,確保農業、農村有一個穩定的發展空間和環境。75%農民把家庭致富的現實方向鎖定在非農活動中。在回答“如果在城裏可以找到工作,你願意務農嗎?”時,95%的受訪者選擇的是“不願意”;家庭經濟收入來源:40%的依靠種植,20%是依靠養殖,15%的靠外出打工,還有25%靠其它收入。要提高農民的種地積極性,除了現有政策加大執行力度外,還應該儘快完善配套政策措施,確保我們農民利益能隨着社會經濟的發展而有所增加才是的。

調查中發現,農民對農產品質量安全的認識也有新的提高,知道了影響農產品質量安全的第一因素是合理有效使用農藥、化肥、飼料加劑等化學元素,絕大多數農民都能自覺不打或少打農藥了,但也有一些農民不知道國家限用、禁用的農藥品種,難免造成農民誤購限用、禁用農藥使用。各級農業行政執法部門應該加大力度整治農資市場秩序,確保農民用上安全、效高的化肥、農藥、種子。防治農資市場亂漲價、假劣農資坑農、害農事件的發生。

調查還顯示:隨着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不斷完善和深入。特別是中央提出構建社會主義新農村政策的出台,各種支農、惠農、扶農、工業反哺農業政策相繼出台,農民得到了實惠,農民家庭經濟收入呈現出增加勢頭,這已形成農民的共識。從這次調查中表現出來的家庭人均純收入都比以前提高了許多。

四、調查結論:

基層農業技術服務組織主要是鄉級農業技術服務中心,是鄉鎮機構的重要部分。一是,農業技術推廣工作必須是“以農為本”的推廣服務理念,加強與農民溝通,做農民知心朋友,關心瞭解農民生產的生活生產需要,和農民朋友共同探討所關心的問題,不斷完善農業信息服務體系,拓寬信息渠道,傳授實用技術,為農排憂解難,提高農民的技術能力和素質,取得農民的信任,使農業科技成果得以儘快轉換成現實生產力。二是,農民最需要的三方面信息:購買信息、出售信息和科技信息。在農技推廣服務時,要考慮到不同類型農户的不同需求,有針對性地開展技術培訓,進行分類指導,着力提升他們自身的生產能力。三是,市場經濟條件下,一方面農民種植、養殖離不開農牧業生產動態信息、農產品、牧產品市場行情信息、種植、養殖技術信息、防災救災技術信息,另一方面,農業部門的各類信息無法及時地、有效地傳遞到農民心中去,用於指導具體的生產經營活動,影響信息傳遞。因素主要有兩方面:一方面是農民自身問題,如他們還不善於積極主動地與外部世界溝通,不善於認真有效地利用多種渠道獲取有用信息;另一方面是外部條件問題,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主要表現為:農村信息傳播的硬件設施落後,大眾傳媒的信息內容有明顯忽視農村農民的偏向,應當由公共部門提供的信息服務體系不夠完善。四是,農業生產經營的信息服務,特別是技術信息服務,政府部門應當給予大力支持;鄉鎮農業服務部門在加大技術服務的同時,加強化農業、牧業信息的傳遞力度,把農民需要的政策信息、技術信息、新品種信息、新的栽培技術信息、新的養殖技術信息、新的經營管理技術信息、生產動態信息、市場行情信息、民情民意信息有針對性地收集、整理、傳遞。五是,農民認為效果最好的技術服務和最能接受的方式是:技術人員下鄉具體指導、舉辦各種技術培訓班,所以,專業技術人員的直接指導是不可缺少、至關重要的一個環節。

總之,從農民科技服務需求調查的結果看,農業技術人員經常深入農業生產第一線進行技術指導、設立示範點和示範户是最有效的農業技術傳播途徑,創新服務機制,急農民所急,想農民所想,供農民所需,加強溝通,多作宣傳,搞好培訓,狠抓示範,切實指導,理順科技成果轉化的機制,縮短技術傳播鏈,從而更好地為廣大農民提供有效的技術服務。,武隆縣農户科技需求基礎調查情況報告

【第10篇】服裝行業人才需求及培養情況的調研報告

服裝行業人才需求及培養情況的調研報告

為進一步瞭解服裝行業的發展現狀、相關企業的用人需求,把握服裝專業人才培養的方向,辦好我校服裝製作與營銷專業,我們特就全國服裝行業及本專業人才需求和培養目標做了大量調查。

一、專業行業背景

服裝行業在我國國民經濟和出口貿易中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出口1440億美元,同比增長25.2%,佔全國貨物貿易出口量的14.9%;

全國紡織品服裝出口額累計1712億美元,佔我國出口貿易總額的15.4%,繼續穩居我國各行業出口創匯之首,出口總額也高居世界首位。

加入wto後,我國逐步成為“世界製造中心”。為增強世界競爭力,服裝行業已廣泛使用先進的服裝技術。隨着服裝行業新設備新工藝新材料的應用越來越廣泛,對服裝專業人才的需求也越來越大。雖然目前服裝行業深受全球金融危機的影響,行業發展和出口均出現萎縮,大批行業從業人員失業,但是技術工人和技術含量較高的崗位的人才需求仍相當旺盛,培養服裝設計與工藝方面的人才具有廣闊的市場需求前景。我國的服裝產業正處於重大的行業升級和產業地域調整的關鍵時期,從經濟發達的東部沿海地區向經濟相對落後的.中西部地區轉移。懂設計、精製作、會管理、善營銷的一專多能的職校畢業生仍大有用武之地。

二、專業技術工作的需求

調查表明,近年來,隨着私營、民營經濟的飛速發展,企業升級改造,經濟結構調整及大規模的行業轉移,大量新工藝、新材料、新設備投入使用。為提高工作效率,改善產品質量,服裝設備和技術升級已是大勢所趨,服裝實用型、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將會更多。服裝設計與工藝專業面向的崗位主要有服裝設計、服裝加工、服裝結構製圖、結構設計、質檢、服裝紙樣推檔、服裝企業管理、營銷等崗位或工種,而由中專層次學歷人才擔任的服裝車縫、排料制板、裁剪、整燙、質檢、設備的維護與保養等崗位需求量最大。

三、用人市場的需求

目前我國服裝設計與工藝水平同歐美等世界先進國家的水平還有着很大差距,有影響力的服裝設計師和工藝師還不到總就業人數的3%,其比例僅為發達工業國家的十分之一。現有的很多服裝機器設備未能充分利用,服裝專業人才的匱乏是主要原因之一。據有關部門統計,廣東近年在服裝設計與工藝行業短缺技能型人才達40萬人,迫切需要大量從產品設計到產品製作加工的各個環節各個層次的技術人才,尤其是中專層次的一線機器操作技能型人才。

四、根據企業對技能型人才需求確定就業崗位

根據就業市場的需求,專業工作崗位目標定位為:①服裝製衣工、②服裝打板師、③裁剪師、④樣衣製作師、⑤跟單員、⑥質檢員、⑦成本核算員、⑧基層管理人員、⑨其他相關專業崗位。培養能從事現代服裝設計、生產和經營的中級實用型技能型人才。

根據就業崗位的要求,將各崗位所需知識、能力和素質進行分解,確定本專業人才培養規格如下:

①良好的人際交流能力、團隊合作精神和客户服務意識。

②良好的質量和效益意識及產品檢測評估能力。

③運用服裝設計與工藝的基礎知識,合理選取服裝設備、服裝加工的相關要素的能力。

④瞭解服裝設備、服裝技術的發展方向,具備繼續學習和適應職業變化的能力。

⑤cad繪圖(設計、製圖、造型、自動編程),初、中級服裝設計定製工,服裝製作工,服裝設備操作(平縫機、包縫機、鎖眼釘釦機、整燙機)等技能。

⑥編制服裝加工工藝文件。

⑦識讀服裝文件技能。

⑧安全用電知識和服裝設備維護技能。

⑨具備良好的文化素養。

【第11篇】服裝行業人才需求及培養情況調研的報告

服裝行業人才需求及培養情況調研的報告

為進一步瞭解服裝行業的發展現狀、相關企業的用人需求,把握服裝專業人才培養的方向,辦好我校服裝製作與營銷專業,我們特就全國服裝行業及本專業人才需求和培養目標做了大量調查。

一、專業行業背景

服裝行業在我國國民經濟和出口貿易中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出口1440億美元,同比增長25.2%,佔全國貨物貿易出口量的14.9%;全國紡織品服裝出口額累計1712億美元,佔我國出口貿易總額的15.4%,繼續穩居我國各行業出口創匯之首,出口總額也高居世界首位。

加入wto後,我國逐步成為“世界製造中心”。為增強世界競爭力,服裝行業已廣泛使用先進的服裝技術。隨着服裝行業新設備新工藝新材料的應用越來越廣泛,對服裝專業人才的需求也越來越大。雖然目前服裝行業深受全球金融危機的影響,行業發展和出口均出現萎縮,大批行業從業人員失業,但是技術工人和技術含量較高的崗位的人才需求仍相當旺盛,培養服裝設計與工藝方面的人才具有廣闊的市場需求前景。我國的服裝產業正處於重大的行業升級和產業地域調整的關鍵時期,從經濟發達的'東部沿海地區向經濟相對落後的中西部地區轉移。懂設計、精製作、會管理、善營銷的一專多能的職校畢業生仍大有用武之地。

二、專業技術工作的需求

調查表明,近年來,隨着私營、民營經濟的飛速發展,企業升級改造,經濟結構調整及大規模的行業轉移,大量新工藝、新材料、新設備投入使用。為提高工作效率,改善產品質量,服裝設備和技術升級已是大勢所趨,服裝實用型、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將會更多。服裝設計與工藝專業面向的崗位主要有服裝設計、服裝加工、服裝結構製圖、結構設計、質檢、服裝紙樣推檔、服裝企業管理、營銷等崗位或工種,而由中專層次學歷人才擔任的服裝車縫、排料制板、裁剪、整燙、質檢、設備的維護與保養等崗位需求量最大。

三、用人市場的需求

目前我國服裝設計與工藝水平同歐美等世界先進國家的水平還有着很大差距,有影響力的服裝設計師和工藝師還不到總就業人數的3%,其比例僅為發達工業國家的十分之一。現有的很多服裝機器設備未能充分利用,服裝專業人才的匱乏是主要原因之一。據有關部門統計,廣東近年在服裝設計與工藝行業短缺技能型人才達40萬人,迫切需要大量從產品設計到產品製作加工的各個環節各個層次的技術人才,尤其是中專層次的一線機器操作技能型人才。

四、根據企業對技能型人才需求確定就業崗位

根據就業市場的需求,專業工作崗位目標定位為:

①服裝製衣工

②服裝打板師

③裁剪師

④樣衣製作師

⑤跟單員

⑥質檢員

⑦成本核算員

⑧基層管理人員

⑨其他相關專業崗位。

培養能從事現代服裝設計、生產和經營的中級實用型技能型人才。

根據就業崗位的要求,將各崗位所需知識、能力和素質進行分解,確定本專業人才培養規格如下:

①良好的人際交流能力、團隊合作精神和客户服務意識。

②良好的質量和效益意識及產品檢測評估能力。

③運用服裝設計與工藝的基礎知識,合理選取服裝設備、服裝加工的相關要素的能力。

④瞭解服裝設備、服裝技術的發展方向,具備繼續學習和適應職業變化的能力。

⑤cad繪圖(設計、製圖、造型、自動編程),初、中級服裝設計定製工,服裝製作工,服裝設備操作(平縫機、包縫機、鎖眼釘釦機、整燙機)等技能。

⑥編制服裝加工工藝文件。

⑦識讀服裝文件技能。

⑧安全用電知識和服裝設備維護技能。

⑨具備良好的文化素養。

【第12篇】縣氣象服務三農需求情況調研報告

xx縣位於江蘇省東北部,119°2′-119°52′,北緯34°11′-34°38′。國土面積154.273千公頃,轄13個鄉鎮,302個行政村,人口100.26萬。主要農作物有水稻、小麥、玉米、大豆等,特色農業主要有伊山鎮的西瓜、陡溝鄉的蘆蒿以及現代農業園區剛剛建成萬畝藍莓基地等。夏玉米主要集中在圖河鄉和南崗鄉,現有一個國家級和一個省級萬畝創建基地。xx縣地處亞熱帶和暖温帶的南北氣候過渡帶和海陸過渡帶,屬亞熱帶北緣海洋性季風氣候,温和濕潤,四季分明。颱風、暴雨、雷電、乾旱、大風、高温、暴雪、低温冰凍、冰雹、龍捲、大霧等都有發生,其中發生頻率較高的有暴雨、乾旱、雷電、低温凍害、高温、大風,常常造成嚴重的氣象災害。作為農業大縣,對氣象災害的影響十分敏感,現代農業生產和氣象條件依存關係愈來愈密切。同時,隨人民生活質量的不斷提高,公眾對氣象服務工作從服務的具體內容到服務方式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氣象事業發展的生命力在於服務。同時,為更好地貫徹《國家糧食安全中長期規劃綱要》、《現代農業氣象業務發展專項規劃》等文件精神,加強全縣“三農”服務專項工作,提高氣象為農服務的針對性,根據中國氣象局《關於組織做好“三農”服務專項工作的通知》要求,結合xx縣實際情況,xx縣氣象局近期在全縣範圍內開展了“三農”服務專項調研,重點了解和掌握“三農”氣象服務的迫切需求,以改進和完善氣象服務工作。

一、調查方法及步驟

氣象服務需求調查以面對面的現場提問式、書面和座談會形式進行,主要了解被調查對象對農業氣象服務的需求、對氣象防災減災服務的需求、需要服務產品和手段、氣象科普服務形式、建議和意見等。全面、科學地反映氣象現代化建設水平,同時反映廣大羣眾對氣象服務的具體要求。調查時間為4月10日~4月16日,調查對象為涉農部門工作人員和生產一線的普通農民、特色農業大户和養殖户,共發放氣象服務需求問卷調查表302份,回收302份,回收率為100%,座談會調查1次,面對面現場調研10次,在問卷調查基礎上按指標體系進行分類整理和相關的統計分析。

二、調查結果與分析

通過深入的調查研究,我們對新時期做好“三農”氣象服務工作有了更深的認識,主要有:

(一)農村氣象服務需求有了新的變化。相對來説,過去的農業結構單一,氣象服務需求簡單。農業結構調整後,隨着農村經濟的多元化,對氣象服務和需求也發生了很大變化。主要表現為:產品種類要求更多。今後一段時間內,除了常規預報外,天氣實況、生活健康指數、出行天氣參考、農事氣象分析的需求等將顯得迫切;預報要求更加精細化,由於農業新技術的運用,不僅從時間上,而且從空間上也要求預報要素儘量精細,要求降雨落區、量級等都要準確;產品的個性化要求,不僅需要提供預報,而且需要進行分析,並提供具體的防範措施;在農業結構調整過程中,還需要提供各種農業氣候論證、評價。這些服務需求,仍然不能直接到達農民的手中。

(二)氣象災害防禦服務措施缺乏。近年來,政府制定了很多方面的《突發公共事件應急預案》,但是應對農村氣象災害的措施不多。如何採取有效的措施,防範和抵禦氣象災害風險,沒有一個比較全面的、響應及時的可行性較強的規劃和預案。一旦發生氣象災害,多數農民只能望天興歎。

(三)服務產品和服務手段相對落後。過去由於需求簡單,預報準確率不高,氣象信息的發佈主要通過廣播電視、96121聲訊電話定時發佈。近幾年,在農用天氣預報上也做了許多嘗試,但針對性、實用性還不強,不能及時向基層農民傳遞。因此,如何最好最快的將實用的氣象信息及時的傳遞到廣大農民特別是欠發達地區農民手中是一個急需解決的問題。

(四)農村氣象科普率不高。多年來,我們通過3.23世界氣象日、科普周、三下鄉等活動,開展氣象科普活動,但活動的地點大多集中在縣城、集鎮,覆蓋面有限,絕大多數農民不能直接接受氣象科普教育,急切要求氣象科普進村入户。

三、“三農”工作對氣象服務的需求

通過調研和分析,就氣象服務工作而言,我縣農村對氣象服務的需求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糧食高產穩產意義重大,要求氣象預報精細、準確。隨着種植結構的調整,耕作栽培方式由粗放型、零散型向精細化集約化不斷轉變。雖然糧食耕地面積減少,但是糧食高產意義重大,這就要求氣象部門做好重大農業氣象災害和病蟲害的監測、預報、預警以及評估工作,提供精細而準確的農業氣象服務,確保農業高產穩產。

2、設施農業不斷擴大,特色農產品氣象服務需求迫切隨着經濟社會的發展,大棚種植規模不斷擴大,開展特色農業、設施農業的氣象應用服務,以滿足作物引種、區劃等所取專業氣象的需要,為農業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及時、可靠的決策依據,為農民增收和農業發展提供及時的氣象保障服務。

3、農村氣象信息發佈體系急需完善。農村人口居住比較分散,甚至比較偏僻,農民獲取氣象信息的渠道仍然較少。切實做好為百姓的氣象服務,需要建立完善的農村氣象信息發佈體系,提高氣象信息覆蓋率,使廣大農民最方便地獲得氣象服務信息。

四、我縣農村氣象服務工作措施和建議

通過調研分析,氣象部門為農村的服務措施主要是充分利用氣象部門的現代化設備和技術優勢,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1、依託科技進步,不斷提高天氣預報準確率和重大災害性天氣預報和預警的能力;依託社會的'電視和通訊科技發展能力和現代通訊技術,把針對廣大農民和農業生產的實用氣象信息無縫隙的及時送到農民的手中,幫助廣大農民防災減災。

2、着力加強農業氣象預報服務工作,積極開展農業氣候年景預測和預估技術研究,積極支持針對設施農業和特色農業的氣象服務技術方法研究,進一步增加農業氣象服務信息。

3、氣象部門負責收集氣象災情並直接上報政府,這樣有利於幫助政府部門及時準確地瞭解當地發生的氣象災害情況,幫助領導在指揮抗災和減災時科學決策。同時,氣象部門對氣象災害現場拍攝的資料,作為災害資料予以保存,以便在以後的科研中進行分析和利用;氣象部門通過電視等傳媒以實時報道的形式加強科普宣傳,對提高整個社會的防災減災意識有着重要的現實意義。

4、氣象部門要把積極開展人工增雨和防雹工作作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要舉措,認真組織作業,不定期組織對當地人工增雨和防雹的效益進行科學評估。

5、氣象部門應當在重大氣象災害發生前,通過各種媒體及時向社會發布預警信息,特別通過氣象手機短信向農民用户及時發佈對農業生產有影響的氣象信息。

6、積極推廣氣象預警大喇叭建設,及時通過大喇叭廣播的形式把氣象預警、預報信息通知到每一個農民家庭,使廣大農民羣眾對突發的氣象災害提前做好預防,把氣象災害造成的生命和財產損失降到最低限度。

7、加強農村氣象科普教育工作。加強鄉鎮氣象協理員培訓,將協理員培訓成氣象科技的行家裏手,再通過協理員,培訓村信息員,信息員將氣象科普知識傳遞到千家萬户。也可通過免費發放氣象信息明白卡的形式,進行科普宣傳。

五、結語

通過調研和分析,氣象部門更加認識到“三農”氣象服務的重要性,所以加大和完善大氣綜合監測體系,細化為農服務產品、提高氣象預報預警服務水平,建立各類氣象預警服務系統,為經濟發展需求開發各類特色氣象服務。天氣預報要在時間和空間上提高精度和準確率,利用各種渠道使廣大用户及時收到天氣預報和氣象科普信息,讓廣大農民能用、會用、及時用到實用的氣象信息,並結合自己的需求,合理安排農業生產、做好防災減災,使氣象服務效益得到充分發揮。

2020最新縣氣象服務三農需求情況調研報告範文

【第13篇】羣眾需求情況調研報告

羣眾需求情況調研報告

一、基本情況

“三大民生工程”的實施,有效改善了農牧民羣眾生產生活條件,夯實了藏區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至少帶來四個方面的顯著變化。

一是社會環境得到優化。“9+3”免費教育計劃實施後,藏區青年通過職業教育走上工作崗位;遊牧民實現定居後,相對集中居住,各地始終把定居點的公共服務和社會管理擺在重要位置,引導牧民走自我管理、自我服務的路子,形成公共管理的強大合力,社會管理得到加強,治安環境明顯改善;隨着農牧民羣眾利益訴求的逐步解決,社會大局保持和諧穩定,為藏區抓發展營造了良好的社會環境。

二是基礎設施明顯改善。生活功能齊全的牧民定居點及與之相配套的公路、學校、衞生室等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極大地改善了牧民生產生活條件,提高了畜牧業經濟抗禦自然災害的能力。在定居點建設過程中,注重融入藏族傳統文化特點和地方特色,按照精品旅遊村寨進行規劃設計和精心打造,形成了獨特的優勢資源,為培育和發展生態畜牧業、畜產品加工業、生態旅遊業等特色優勢產業創造了條件。隨着衞生事業發展計劃的實施,一座座嶄新的鄉(村)衞生院(室)拔地而起,一批批先進的醫療設備配置到基層,藏區醫療衞生保障和服務水平明顯提高。

三是人才隊伍不斷壯大。加快藏區經濟社會發展、促進藏區長治久安,關鍵在人才。通過“三大民生工程”的實施,逐步培養起一批思想品德素質高、科學文化素質強、職業技能掌握好的藏區青年人才,成為帶領藏區脱貧致富的重要力量。

四是可持續發展能力顯著提高。牧民定居後,其生產生活由傳統遊牧粗放模式逐步向集約化家庭牧場的可持續模式轉變,牧區經濟增長方式發生歷史性變革,經濟效益大幅增加,發展質量明顯提高。農牧區經濟社會發展的協調性進一步增強,公共服務均等化、優質化進程加快,教育、醫療衞生等社會事業迅猛發展,農牧民文明素質大幅度提升,基層服務功能不斷強化,激發了藏區經濟社會發展活力,增強了藏區可持續發展能力。

二、存在的困難和問題

通過調研,我們在肯定取得成績的同時,也清醒的認識到,全鄉經濟社會發展的道路任重道遠,仍然存在諸多困難和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教育水平低,人口素質相對不高。因受傳統觀念、宗教氛圍、學校軟硬件等條件影響和制約,當地的牧民子女入學習積極性不高,給牧民子女接收文化知道和更新觀念帶來了一定的影響。另外,由於勞動力受教育程度低,沒有很好的理財觀念,外出打工的技能技術不高,導致大多羣眾無法外出打工。

二是產業結構相對單一,牧民羣眾收入渠道不多。由於生活環境和歷史原因,習慣於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發展方式,市場經濟意識不強,傳統的生產生活方式依舊存在,對新型的生產生活方式難以接受,一些科技含量高的生產方式無法推廣。牧民羣眾中75%依賴於傳統的放牧來維持生計以外,15%依靠經商維持生活,還有10%牧民依靠外出打工過日子。2022年該村牧民定居後,定有所居的問題得以解決,但仍有30%羣眾在温飽線上掙扎。

三是基礎設施建設相對滯後,制約產業發展。由於地處邊遠山區和高寒山區,生產和生活的環境相對惡劣,近年來,儘管政府投入了大量的資金對少數民族地區的基礎設施建設進行了建設和改善,但仍然無法滿足羣眾日益增長的物質和文化需要。特別是鄉境內通鄉油路,由於在牧民定居建設過程中,大型車輛過往頻繁,加之今年內降雨量大,因此鄉道損壞嚴重,目前鄉道給全鄉農牧民出行帶來了嚴重的安全隱患,成為全鄉社會發展的瓶頸。

四是村兩委會待遇不高,嚴重影響村兩委會幹部工作積極性。村支部書記每月工資為860元,村委會主任每月工資780月,民兵連長、婦幹、團幹每月工資286元,村組長每月為200元。村兩委會每年辦公經費為20000元。隨着物價日益飛漲,村兩幹部所得報酬遠與所付出勞動不相適應。加之地區物價飛漲,村幹部也無時間進行其他創業增收,也將從先富的“領頭羊”變成“貧困户”

三、加快地區經驗社會發展的對策建議

(一)充分認識加快少數民族地區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要性。加快民族地區的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對於增進民族團結、社會穩定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建設小康社會目標的順利實施,重點在農村,難點在少數民族地區。因此,加快少數民族地區的經濟發展,不僅是經濟問題,而且是政治問題。

(二)解放思想,更新觀念,提高人口的綜合素質。一是要破除各種形式的“等、靠、要”思想,教育幫助民族羣眾樹立“等不是辦法,幹才有希望”的意識;二是崇尚科學,樹立商品意識,科技意識;三是破除守舊觀念,大膽創新;四是組織勞務輸出,增加收入,並學習外地先進的技術和良好的生活習慣。

(三)抓好基礎設施建設,加大產業結構調整力度,促進牧業發展。一是加強暖棚建設,降低牲畜死亡率;二是優化草畜結構,加強畜種改良;三是加強沙化治理,改變生態環境,由過去的“靠山吃山”轉變為“靠山養山”。

(四)加強民族地區基層組織建設及少數民族幹部的培養力度。一是把那些有知識、有文化、有一定特長的少數民族青年,培養成優秀的少數民族幹部人才,這樣他們就能帶領少數民族羣眾走科學致富的路子;二是積極爭取提高村幹部待遇,提高村幹部積極性和主動性,把村幹部任用由“你來當”成為“我要當”。

Tags:多篇 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