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黨課講稿:深刻理解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3.03W

黨課講稿:深刻理解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

黨課講稿:深刻理解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

A提出的“新質生產力”,為我們在新發展階段打造經濟發展新引擎、增強發展新動能和構築國家新優勢提供了重要指引。在數字經濟成為大趨勢、我國全面建設中國式現代化的時代背景下,新質生產力具有新的內涵和特徵。大力發展新質生產力是我國在新發展階段構築國家競爭新優勢的戰略選擇,需要針對當前我國生產力發展中的重點和難點問題綜合施策,找到適合中國特色的發展路徑。

一、新質生產力是什麼?

新質生產力是相對於傳統生產力而言的,人類社會的不同歷史階段,生產力發展所依賴的技術支撐和工具各不相同。新質生產力是以新技術深化應用為驅動,以新產業、新業態和新模式快速湧現為重要特徵,進而構建起新型社會生產關係和社會制度體系的生產力。新質生產力的出現和發展壯大是推動人類文明進步的根本動力。

(一)生產力與社會發展的“技術-經濟”邏輯經濟學家卡蘿塔·佩蕾絲(Carlota Perez)曾對推動社會發展的“技術-經濟範式”進行了系統闡述。在她看來,人類歷史上經歷了五次技術革命,每一次技術革命都會帶來新的技術、新的關鍵生產要素、新型基礎設施和新興產業的發展。技術革命驅動經濟發展的過程就是“技術-經濟”範式,每一次歷史發展的巨潮都可以被看作是新範式對舊範式的替代。在這個過程中,新範式要突破原有社會制度體系的阻礙和束縛,在對原有社會體系的顛覆中吸收技術革命的新範式,人們也將逐漸摒棄前一個範式並接受新的組織原則,新範式與新形成的社會制度框架重新耦合。技術革命除了要在短時間內實現創新集羣的突破外,還要具備兩個條件:一是這些技術突破超越了它們最初發展的產業界限,傳播到更廣闊的範圍;二是舊範式的潛力被耗盡,“只有當信息革命的財富創造潛力接近極限時,新技術革命才更有可能發生”。

新質生產力的出現,不僅意味着生產力、社會經濟層面的變遷,還意味着生產關係、社會制度層面的深刻變革。馬克思曾通過對“蒸汽機”“珍妮走錠精紡機”“手推磨”“蒸汽磨”的描述來分析技術進步對生產力發展的推動作用,並闡釋了生產力革新引發社會關係變革的內在機理。也就是説,一方面,技術之所以能夠引發生產力變革,在於它對生產要素與勞動過程的改造,並構建起新的生產方式。另一方面,社會生產關係和社會制度也會反作用於生產力的發展,與生產力發展水平相適應的生產關係和社會制度,可以成為技術創新應用和社會生產力水平快速提升的“加速器”;反之,則可能成為新技術應用和生產力發展的“桎梏”。技術創新與社會制度變革之間也會相互影響、相互作用,推動社會不斷向前發展。

(二)新質生產力的內涵和主要特徵數字經濟時代的新質生產力是以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的新技術為支撐,以科技創新為核心驅動力,以深化高技術應用為主要特徵,具有廣泛的滲透性和融合性的生產力形態,具有以下五個主要特徵:

第一,新質生產力以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新技術為支撐。全球科技創新進入密集活躍時期,新一代信息、生物、能源、材料等領域顛覆性技術不斷湧現,呈現深度交叉融合、高度複雜和多點突破發展態勢。同時,支撐社會發展的基礎設施也在新技術的作用下進一步擴充與延伸,形成數字化、智能化的新型基礎設施。

第二,新質生產力以數據為關鍵生產要素。在“新技術誕生——關鍵生產要素變遷——基礎設施、產業、生產組織形式、商業模式、制度框架等適應性改變——社會經濟變革”的路徑下,科技革命與經濟變革之間存在着週期性的耦合。以數字形式存儲和流動的數據要素,因其獨有的低邊際成本、強滲透性和融合性等特點,可以推動生產工具和設備、生產方式、資源配置方式不斷優化升級,推動物質生產力創新。

第三,新質生產力以科技創新為核心驅動力。在過去的工業化進程中,更多的是靠要素驅動和投資驅動。在新的發展階段和新形勢下,以依靠資源大規模投入為特點的粗放式發展方式的弊端更加凸顯,要統籌好發展和安全兩件大事,就必須從科技創新中尋找新方法、新路徑,以高水平科技自強自立為新質生產力發展提供強大支撐。

第四,新質生產力以深化高新技術應用為主要特徵。一方面,戰略性新興產業、未來產業成為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的主陣地,也是搶佔未來競爭制高點和構建國家競爭新優勢的新賽道。另一方面,還要通過形成新質生產力,運用新成果、新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為新興產業發展提供堅實基礎。

第五,新質生產力的經濟社會影響具有廣泛性和革命性。在新一代技術與數據要素共同作用下,新業態新模式不斷湧現,傳統產業重塑變革持續推進,由此產生的影響不只是體現在自然科學領域、經濟發展和生產力範疇,還對人類社會的勞動方式、生產組織方式、社會組織運行和社會制度體系都將產生革命性影響。

二、為什麼要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

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既是重要戰略機遇,也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必然要求。

(一)發展新質生產力是我國順應新技術革命和產業變革趨勢的必然選擇

從技術經濟的視角看,新一輪科技和產業革命呈現出以下特點:一是跨領域技術深度交叉融合,技術創新呈現多點突破和羣發性突破的態勢,並不斷開闢出新的巨大增長空間;二是技術應用創新迭代加速,催生一批具有重大影響力的新興產業和先導產業,並快速滲透至傳統產業領域,驅動社會生產力水平全面躍升;三是數據成為重要生產要素,已經並將繼續重構人類社會的生產生活方式和社會治理結構,社會制度體系將出現深刻調整;四是科技革命與產業聯繫更加緊密,產業數字化、智能化和綠色化發展趨勢已經確立,並加快重構現代產業體系。

(二)發展新質生產力是我國構築新競爭優勢和贏得發展主動權的戰略選擇

世界正在經歷劇變。一是經濟全球化出現逆流。世界經濟發展較為低迷,預計2021—2035 年,全球經濟增長平均速度為 3% 左右;發達經濟體的增長速度將可能進一步放緩,整體增速大約2%,低於過去 50 多年的平均增長速度。國際貿易和投資萎縮,貿易保護主義和單邊主義興起。全球產業體系和產業鏈供應鏈體系加速重構,呈現多元化、區域化、綠色化、數字化加速發展態勢。二是全球範圍內圍繞科技制高點的爭奪戰日趨激烈,技術、數據、知識、人力資本等新型生產要素作用凸顯,國家之間圍繞關鍵技術、數據和產業的競爭更加激烈。三是國際力量對比發生重大變化,並呈現“東昇西降”“新升老降”的趨勢。傳統國際分工體系發生根本性變化,新興市場和發展中國家力量羣體性崛起,日益成為研發和高端領域的重要參與者。

(三)發展新質生產力是對中國式現代化建設要求的實踐迴應進入新的發展階段後,“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體現在物質生活、精神生活、生態環境、文化體驗等多個方面,對國家的經濟發展、社會公共服務、環境質量、法治建設等提出了更高要求。中國式現代化必須以高度發展的社會生產力和堅實的物質基礎為支撐,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是當務之急。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社會生產力水平大幅提升,已經建成了門類齊全、獨立完整的現代工業體系,高質量發展擁有了良好的基礎。但長期以來以低成本勞動力、外部市場和資源為主要驅動的經濟增長模式面臨越來越大挑戰,自主創新乏力導致一些關鍵領域出現“卡脖子”危機,疊加經濟全球化出現逆流、全球產業鏈出現調整等複雜的國際環境,拓展經濟發展新空間、培育壯大發展新動能、切實提升自主創新能力顯得尤為迫切。

三、如何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

(一)舉全國之力在關鍵技術領域實現突破先進科技是新質生產力生成的內在動力。一是要加大基礎研究領域投入,要持續加強基礎研究攻關和前沿技術研發,全面提升包括基礎零部件(元器件)、基礎材料、基礎軟件、高端芯片、工業軟件等在內的產業能力,大力提升底層技術、關鍵核心技術自主供給能力和原始創新能力。二是優化科技資源配合,構建由國家實驗室、高水平科研院所、高校和創新型領軍企業共同參與的科技創新體系。三是要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充分發揮科技創新對產業發展的驅動作用,對那些面臨國外打壓和封殺的產品及所在產業鏈,既要增強自身產業在各產業鏈上的供給和配套能力,還要加大創新力度,推動產業不斷向全球價值鏈中高端邁進。

(二)大力發展戰略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一是要密切關注前沿技術發展動態。要以前瞻性技術創新應用培育發展戰略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用硬科技賦能現代產業體系,為新質生產力的持續發展蓄力。二是要面向通用人工智能、元宇宙、人形機器人、腦機接口等重點方向,發掘培育一批優勢企業和相關研究機構,加速推進新技術新產品落地應用。三是要堅持企業主體的創新地位,加快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技術創新,謀劃和佈局一大批高新技術產業落地,打造原始創新和產業創新高地,培育和發展新興產業集羣,以新興產業發展引領新質生產力形成。四要持續優化創新生態,通過深化科技體制機制改革,進一步激發各類社會主體的創新活力。

(三)全面深化數字技術與實體經濟融合一是大力發展先進製造業,利用人工智能、物聯網、大數據等新一代信息技術拓展生產和製造邊界,全面提升資源配置效率、行業創新水平和競爭能力。二是暢通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循環,提升科技成果轉化水平。探索構建“產業創新+企業創新”平台體系,為科技型初創企業提供覆蓋全生命週期的創新創業服務。三是要提升產業鏈韌性和安全水平,針對一些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領域產業鏈不完整的問題,採取有效措施補鏈強鏈。

(四)大力培養創新型複合型數字化人才一是深化人才制度和體制機制改革,尤其是針對前沿技術領域的稀缺人才,探索建立差異化、長週期、多元化的專業人才評價體系。二是要深化高校、職業院校和企業之間的合作,打通科研創新、科技成果轉化、產業創新的“接口”。三是要利用技術對傳統人才培養體系進行數據化、信息化、智能化、數字化的轉型升級。

(五)以全面深化改革創新為形成新質生產力保駕護航一是要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係,在基礎研究領域,未來產業相關的前沿和重大技術創新面臨着很大的風險和不確定性,充分發揮政府在動員、組織和協調全社會力量方面的優勢;而在科技成果落地轉化方面,需要更好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二是通過深化重點領域、關鍵環節改革,破除妨礙民營企業參與市場競爭的制度壁壘,支持民營領軍企業組建創新聯盟和創新聯合體,營造公平競爭、容錯寬鬆、充滿活力的創新環境。三是持續深化知識產權保護、公平競爭、市場準入、社會信用等市場經濟基礎制度領域改革,深化數據要素市場化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