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深入學習黨史守初心 汲取智慧力量擔使命黨課講話稿

欄目: 領導講話稿 / 發佈於: / 人氣:7.74K

深入學習黨史守初心 汲取智慧力量擔使命

深入學習黨史守初心 汲取智慧力量擔使命黨課講話稿

同志們:

今天,我結合自己對黨史的所學所思所悟,就深入學習黨史的重大意義、全面把握黨史的三個時期、努力汲取黨史的智慧力量,與大家做一次交流。

一、深入學習黨史的重大意義

今年是建黨99週年,明年就是建黨100週年,上海作為黨的誕生地、馬克思主義的傳播地、社會主義建設的重要基地、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中國工人運動的發祥地,在黨誕辰100週年之際,開展“四史”學習教育,既有歷史意義,又有現實意義。

1300多年前,唐朝名相魏徵在向唐太宗李世民進諫時説過:“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習近平總書記一向重視對歷史的學習和歷史思維的培養。他認為:“今天,我們回顧歷史,不是為了從成功中尋求慰藉,更不是為了躺在功勞簿上、為迴避今天面臨的困難和問題尋找藉口,而是為了總結歷史經驗、把握歷史規律,增強開拓前進的勇氣和力量。”他在不同場合反覆強調學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如2013年6月25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七次集體學習時指出:“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學習黨史、國史,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把黨和國家各項事業繼續推向前進的必修課。這門功課不僅必修,而且必須修好”;又如2018年11月26日在十九屆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次集體學習時指出:“重視吸取歷史經驗是我們黨的一個好傳統。歷史記述了前人的成功和失敗,重視、研究、借鑑歷史,瞭解歷史上治亂興衰規律,可以給我們帶來很多瞭解昨天、把握今天、開創明天的啟示”;再如2019年1月2日在致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歷史研究院成立的賀信中説道:“歷史是一面鏡子,鑑古知今,學史明智。重視歷史、研究歷史、借鑑歷史是中華民族5000多年文明史的一個優良傳統。當代中國是歷史中國的延續和發展。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更加需要系統研究中國歷史和文化,更加需要深刻把握人類發展歷史規律,在對歷史的深入思考中汲取智慧、走向未來。”

習近平總書記的上述言論無疑在告誡我們:“學史可以看成敗、鑑得失、知興替。”當前,在上海全市掀起“四史”學習教育風潮,既是對黨的十九大作出在全黨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重大決策的落實,也是新時期黨的建設的需要。其一,“四史”作為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不斷走向成熟、中國共產黨推進建設新中國、中國共產黨推進社會主義制度自我完善和發展的實踐史,內容雖各有側重,但整體講的就是中國共產黨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復興、為世界謀大同的實踐史。黨員幹部通過學習“四史”,可以瞭解歷史事實,理清歷史脈絡,把握歷史規律,得出歷史結論;可以在思想上弄清楚、理解透中國共產黨為什麼“能”,馬克思主義為什麼“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麼“好”;可以深刻認識紅色政權來之不易、新中國來之不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來之不易;可以更加深刻理解黨的初心和使命。其二,黨員幹部認真學習黨的歷史,有利於保持艱苦奮鬥的優良作風,消除黨內存在的消極腐敗現象,純潔黨的組織;有利於堅持黨要管黨和從嚴治黨的方針,實現黨的建設偉大目標。也只有認真學習黨的歷史,不斷地從黨的奮鬥歷史中吸收養分,不斷加強自我修養,才能經得起各種誘惑的考驗,才能提高拒腐防變和抵禦風險的能力;其三,通過學習黨史,有利於增強黨的凝聚力、吸引力和向心力;有利於傳承黨的精神遺產,從中借鑑、吸收黨的領導和建設的寶貴歷史經驗。通過學習黨史上的先進典型,可激發黨員幹部保持和發揚改革時期的創新精神,從而增強黨員幹部繼承和發揚黨的優良傳統和優良作風的自覺性,牢固樹立艱苦奮鬥的思想,磨礪艱苦奮鬥的意志,增強黨性修養、黨員意識和黨性觀念,永葆蓬勃朝氣、昂揚鋭氣和浩然正氣。

二、全面把握黨史的三個時期

今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99週年,99年的歷史是一部中國共產黨人謀求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國家富強、人民幸福的艱苦奮鬥史。99年來,中國共產黨人先後經歷了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對這三個歷史時期,用三個關鍵詞來概括,就是革命、建設和改革。

下面,按時間先後順序、歷史發展脈絡,我先講第一個歷史時期:從19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至1949年新中國誕生,歷經28年。這一時期,我們黨緊緊團結和依靠人民完成了新民主主義革命,實現了民族獨立、人民解放。 近代以來,由於西方列強的入侵、封建統治的腐敗,中國逐漸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山河破碎,生靈塗炭,中華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苦難。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歐洲列強無暇東顧,日本趁機加強對中國的侵略,嚴重損害了中國的主權。中國人民的反日情緒日漸增長。1919年巴黎和會上中國外交的失敗,引發了我國近現代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重大事件——五四運動。五四運動之所以被稱為偉大的、劃時代的歷史事件,其歷史意義在於它是首次徹底地不妥協地反帝國主義和徹底地不妥協地反封建主義,是一次真正的羣眾運動,這是它比辛亥革命大大向前跨進了一步的地方。正是在五四運動中,中國無產階級開始作為獨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歷史舞台。也正是在中華民族內憂外患、社會危機空前深重的背景下,中國共產黨誕生了,這一年,是1921年。此後,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經過艱苦卓絕的鬥爭,進行了28年的浴血奮戰,通過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組織和領導最廣泛的民族民主革命統一戰線,經過北伐戰爭、土地革命戰爭、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最終打敗了日本帝國主義,推翻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在中國的反動統治,完成了新民主主義革命,建立了人民當家作主的新中國,結束了一百多年來帝國主義勾結封建統治者剝削壓迫中國各族人民和內外戰亂頻仍、國家四分五裂的局面,實現了夢寐以求的民族解放和國家獨立,中國人民從此站立起來,中國歷史開始了新的紀元,中華民族也以嶄新的姿態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

新民主主義革命在以毛澤東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帶領下,能夠取得全國性勝利,要克服的困難,經歷的風險,是可想而知的。在這一時期,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的軍隊和根據地從無到有,從小到大,走過了曲折發展的道路。其間經歷了從大革命戰爭失敗到土地革命的興起、從第五次反“圍剿”的失敗到抗日戰爭的興起兩次大的歷史性轉變。也是在這一時期,以毛澤東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堅持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把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同中國社會和中國革命的具體實際相結合,科學系統地回答了在中國怎樣開展新民主主義革命,並經由新民主主義走向社會主義的一系列問題,獨創性地解決了黨的自身建設中的特殊矛盾和複雜問題,培育了理論聯繫實際、密切聯繫羣眾、批評與自我批評、謙虛謹慎、艱苦奮鬥等一系列優良傳統和作風,創立了以新民主主義理論體系為核心內容的毛澤東思想,實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第一次歷史性飛躍。

下面,我接着講第二個歷史時期:從1949年新中國誕生至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歷經29年。這一時期,我們黨緊緊團結和依靠人民完成了社會主義改造,進行社會主義建設,確立了社會主義基本制度。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我們黨由一個革命的黨轉變成為執政的黨,執掌了全國的政權。在這一時期我們黨做了兩件大事:第一件大事,進行了社會主義革命,也就是説,我們黨完成了由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的過渡,或者説,我們黨創造性地實現了由新民主主義到社會主義的轉變,換句話説,1949年到56年其實是一個過渡時期,56年社會主義制度建立後,我們就開始了對自己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探索,也叫做社會主義建設,所以49年到78年是社會主義建設時期。在這29年裏,中國共產黨在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的指導下,領導全國各族人民建立起社會主義制度,並在一窮二白的基礎上奮發圖強、艱苦奮鬥,建立起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積累了在中國這樣一個社會生產力水平十分落後的東方大國進行社會主義建設的重要經驗。第二件大事,黨領導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取得了偉大成就。首先是政治上,我國取得了民族獨立、主權和領土完整,實現了大陸的統一和各民族的團結,確立了以工人階級領導、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的國體,建立了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並且對農業、手工業、資本主義工商業進行了社會主義改造,完成了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的轉變,確立了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實現了中國歷史上最廣泛、最深刻的變革。這一切,為開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提供了根本政治前提。其次是經濟上,從1953年制定第一個“五年計劃”算起,通過連續四個半“五年計劃”的建設,國家經濟實力、科技實力、國防實力顯著增強,以“兩彈一星”為代表的尖端科學技術取得重大突破,初步建立起了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為開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提供了雄厚的科學文化和物質技術基礎。第三是國際環境建設上,我國加入維護世界和平的社會主義陣營,首創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支持亞非拉民族解放和獨立運動,發展同中間地帶國家的友好關係,在極其困難的情況下打贏了抗美援朝等自衞戰爭,為世界和平發展做出了重要的貢獻。特別是我們成功研製了“兩彈一星”和核潛艇,增強了國防力量,打破了超級大國的核壟斷。正如鄧小平同志所説:“如果六十年代以來,中國沒有原子彈、氫彈,沒有發射衞星,中國就不可能叫有重要影響的大國,就沒有現在這樣的國際地位。這些東西反映一個民族的能力,也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標誌。”第四是外交上,1972年中美關係改善,並促成了1973年中日邦交正常化,最令人振奮的是1971年在第三世界友邦的支持下,中國恢復了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正是這些外交上取得的成就,大大提高了我國的國際地位。可以説,如果沒有這一時期的有利國際條件,要開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非常艱難的。最後,党進行了適合中國自己情況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探索,為開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提供了正反兩方面的經驗教訓。黨在開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中取得了許多可喜的成就,但在29年的探索中並不一帆風順,也有很多不成功乃至失敗的教訓,充滿了艱辛、坎坷和曲折。從1957年的大躍進、人民公社、大練鋼鐵開始,逐漸發展起來的“左”傾錯誤綿延了20年,尤其是“文化大革命”這樣全局性的、長時間的嚴重錯誤的發生,導致中國社會長時間實際處於停滯和徘徊的狀態。但鄧小平同志説過:“沒有‘文化大革命’的教訓,就不可能制定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思想、政治、組織路線和一系列政策,從這個角度講,‘文化大革命’變成了我們的財富。”總的來説,在這一時期,以毛澤東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在政治、經濟、外交等方面都進行了有益探索,取得了豐碩成果。

下面,我再接着講第三個歷史時期:從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迄今為止,歷經42年。這一時期,我們黨緊緊團結和依靠人民進行了改革開放新的偉大革命,開創、堅持、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個艱鉅的歷史任務還沒有完成,還在向前推進。1978年12月召開的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實現了建國以來中國共產黨歷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偉大轉折。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歷史,可以分為兩大階段。第一階段,從1978年到1991年,是撥亂反正與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逐步展開的階段,第二階段,自1992年鄧小平南方談話和黨的十四大至今,是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新階段。在這兩大歷史階段中,我們黨總結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經驗,同時借鑑國際經驗,以巨大的政治勇氣、理論勇氣、實踐勇氣實行改革開放,形成了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基本綱領、基本經驗,堅持全方位對外開放,推動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取得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這一歷史成就,或者説這一歷史任務,是由以鄧小平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開啟,由第三代、第四代、第五代中央領導集體接續推進,並實現了三大歷史性飛躍,即社會生產力、經濟實力、科技實力的飛躍,人民生活水平、居民收入水平、社會保障水平的飛躍,以及綜合國力、國際競爭力、國際影響力的飛躍。在取得歷史性跨越的同時,我們黨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經過艱辛探索和實踐,從根本上打破了束縛生產力發展的體制性障礙,成功探索並初步建立了適合中國國情特點的新制度、新體制。具體來説:在經濟領域方面,成功建立健全了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實行了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分配製度。大膽探索、逐步建立和完善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在政治領域方面,進一步發展完善了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制度,按照科學執政、民主執政、依法執政的原則,不斷改革完善黨的領導方式和執政方式,建立和逐步完善基層民主管理制度,不斷把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推向前進。在文化領域方面,全面創新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體制機制,堅持以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統領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大力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全面推進文化體制改革,促進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事業的繁榮發展。在社會領域方面,明確提出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戰略目標,並建立健全了一系列有利於科學發展、社會和諧的制度措施,使經濟發展成果更多地體現到改善民生上。

伴隨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不斷深入,其內涵和意義不斷地得到豐富和發展。特別是2012年召開的黨的十八大,在根據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實際,黨的十六大、十七大確立的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的基礎上,與時俱進地提出了確保2020年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八年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瞻遠矚、科學決策和堅強領導下,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取得新的重大進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總體佈局更加完善,黨和國家在方方面面都取得了輝煌成就,主要有:一是經濟建設取得重大成就。經濟增速在世界主要國家中名列前茅,我國成為了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第一大外貿國,對世界經濟增長貢獻率超過百分之三十。高鐵、公路、橋樑、港口、機場等基礎設施建設快速推進。“一帶一路”建設、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成效顯著。創新型國家建設成果豐碩,天宮、蛟龍、天眼、悟空、墨子、大飛機等重大科技成果相繼問世;二是全面深化改革取得重大突破。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取得突破性進展,主要領域改革主體框架基本確立。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明顯提高;三是民主法治建設邁出重大步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日益完善,全社會法治觀念明顯增強;四是思想文化建設取得重大進展。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更加鮮明。中國夢深入人心,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廣泛弘揚,文化自信得到彰顯,國家文化軟實力和中華文化影響力大幅提升,截至目前,全球已有162個國家/地區設立了541所孔子學院和1170個孔子課堂;五是人民生活不斷改善。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圍繞脱貧攻堅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和安排,脱貧攻堅取得決定性進展。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基本建立;六是生態文明建設成效顯著。全黨全國貫徹綠色發展理念的自覺性和主動性顯著增強,垃圾分類理念深入人心,能源資源消耗強度大幅下降。重大生態保護和修復工程進展順利。此外,強軍興軍開創了新局面,全方位外交佈局深入展開,全面從嚴治黨成效卓著。

這些歷史性成就是全方位的、開創性的,是習近平同志捧着一顆為人民做實事的初心,團結帶領全體共產黨人,以巨大的政治勇氣和強烈的責任擔當,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出台一系列重大方針政策、推出一系列重大舉措、推進一系列重大工作所取得的豐碩成果。所謂全方位的,是指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中,我們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以及黨的建設等方面都取得了重大歷史性成就;所謂開創性的,是指我們解決了許多長期想解決而沒有決的難題,辦成了許多過去想辦而沒有辦成的大事,推動黨和國家事業發生歷史性變革。八年來,我們黨通過自我革命變得更加成熟、更加堅強,煥發出更加強大的生機活力,為黨和國家事業發展提供了堅強的政治保證,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中國人民的面貌、社會主義中國的面貌、中國共產黨的面貌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在全黨全國各族人民迎難而上、開拓進取中發生了歷史性鉅變,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

三、努力汲取黨史的智慧力量

中國共產黨在99年艱辛的奮鬥歷史中,積累了黨在不同歷史條件下完成偉大艱鉅任務的寶貴經驗,這些寶貴的歷史經驗是幾代中國共產黨人的智慧結晶,是我們黨治黨治國治軍理政的偉大力量源泉和寶貴精神財富。中國共產黨99年的歷史告訴我們,“背離或放棄馬克思主義,我們黨就會失去靈魂、迷失方向。”所以,我們黨反覆強調,要堅守共產黨人精神家園,鑄牢堅守信仰的銅牆鐵壁;要不忘初心,堅定不移跟黨走,毫不保留忠誠於黨;要在建設馬克思主義學習型政黨中,認真地學習、汲取和借鑑黨史的智慧。

學習“四史”尤其是黨史,能讓黨員、幹部從黨發展壯大、砥礪奮進的歷史中汲取養分和智慧。其一,認真學習黨史有助於提高黨建認知。1939年,毛澤東同志在《〈共產黨人〉發刊詞》中強調,要贏得革命的最終勝利,就必須把中國共產黨建設成為“一個全國範圍的、廣大羣眾性的、思想上政治上組織上完全鞏固的布爾什維克化的中國共產黨”,強調建設好這樣的黨,是一項偉大工程,要贏得革命最終勝利,必須抓好這個偉大工程。歷史和現實告訴我們,只有深入瞭解我們黨99年的奮鬥史,才能弄清楚黨從哪裏來、要往哪裏去,弄清楚艱苦卓絕是什麼、是怎麼來的,深刻把握黨的建設的經驗和規律,做到常懷憂黨之心、為黨之責、強黨之志,培養恢弘的戰略思維、深邃的歷史思維、嚴密的辯證思維、活躍的創新思維、嚴格的法治思維、清醒的底線思維,不斷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不斷鞏固黨的執政基礎。其二,認真學習黨史有助於理解初心使命。“不忘初心、牢記使命”豐富的內涵,源於黨性、成於歷史、歸於宗旨。從某種意義上説,“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是中國共產黨人“革命為民”“建設為民”“改革為民”在新時代的新發展新形態。其精神實質,是不忘以人民為中心的初心、不辱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歷史使命、不負引領五千年農業文明的大國實現現代化的重託、不忘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風貌。其三,認真學習黨史有助於拓寬工作思路。歷史是現實的鏡鑑,歷史的經驗值得吸取,歷史的教訓值得警戒。歷史上關於治理國家與社會的思想十分豐富,包含着許多為政用人、做事敬業的深刻道理。尤其是在長期的革命、建設和改革實踐中,我們黨始終保持同人民羣眾的血肉聯繫,在應對各種困難和風險的考驗中披荊斬棘、不斷開闢勝利道路,展示出了令人驚歎的勇氣、智慧和力量,展示出了高超的領導藝術。黨員特別是領導幹部學習黨的歷史,可以從中學習借鑑如何充分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使我們的工作獲得最廣泛最可靠最牢固的羣眾基礎和力量源泉;學習借鑑如何駕馭複雜局面,明確合適的工作方法和思路,找準工作的着力點,開創工作的新局面。其四,認真學習黨史有助於把握髮展趨勢。認真學習黨史,是適應時代發展的現實需要,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的需要。一個重視學習的政黨,是充滿希望、富有活力的政黨;一個善於學習的政黨,是能夠與時俱進、開拓創新的政黨。事實證明,學習、掌握和運用黨建設過程中的新思想、新知識、新經驗,是我們黨始終走在時代前列引領中國發展進步的決定性因素,是我們黨瞭解昨天、把握今天、開創明天的制勝法寶。

以上學習體會,如有不妥,請大家批評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