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三年級數學教學反思精品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7.88K

三年級數學教學反思精品多篇

三年級數學教學反思 篇一

本節課中以書本中的情景為學習材料,簡單呈現,直接入題,新課程改革實施以來,曾一度迷失在熱鬧的情景教學中。輕易拋棄教材目的就在於讓學生掌握學習的 主動權,節省時間以投入到有效學習中。傳統教學重結論,輕過程。其實知識的內化必須是學生個體根據已有知識和經驗針對問題主動加以分析和思考,然後產生遷移的過程。但由於學生存在個體差異,所以學生掌握的情況也不盡相同。在本章內容中知識點並不需要教師過多地指導,教師只要提供一個讓學生暢所欲言的平台,認真聽取學生的意見和建議,然後適時小結,其他的都可以放手讓學生自己解決。

這主要體現在:

1、豎式計算時允許從高位算起和從低位算起並存,等學生碰到實際問題時(進為),自己領悟哪一種計算順序更簡便。

2、學習豎式計算的目的。解決問題是一個探索的過程,不是 簡單的用現成的模式解決問題的過程,多位數乘以一位數的計算數據簡單,學生的結局是多樣化的,而豎式使學生學習的一種新的計算方式。為了後續的學習除了要求書寫規範,還要溝通他們與其他算法的相通處,這也是主題中彰顯的重要教學思路。

3、本課主要是解決筆算過程中從哪一位乘起、怎麼進位和豎式書寫格式問題。現代教育更加重視人的發展,即讓每個學生在原有基礎上,通過教育活動,獲得最大限度的發展。本本節課我通過製作課件的展示,激發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把抽象的問題形象化、具體化。對完成教學目標奠定了好的基礎。 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用已有的知識和技能作有效遷移,獲得解決新問題的多種方法。在此基礎上又引導學生對多種方法進行評價,然後選擇合理的方法解決問題。教師力圖通過教學活動向學生展現活生生的數學知識,而不是死的數學知識。

4、新課標提出引導學生獨立思考與合作交流加強估算,鼓勵算法多樣化。在探索筆算乘法的過程中,我先同學估一估,培養了學生的估算的能力。接着放手讓學生用自己已有的知識經驗去計算想,學生積極地投入到交流討論中,不少同學的口算能力很強,用口算的方法算出了機構,在交流中學生充分體驗了成功的喜悦。在此基礎上,又引導學生試着用豎式解決這一問題,有了口算的基礎,像大學生通過認真的思考與合作交流得出了筆算乘法的方法。從學生運用已有知識解決問題,到相互交流探索筆算方法,學生始終處於學習的主體地位,在活動中學生經歷了筆算乘法的計算方法得出的過程,體會了計算的用處,真成為了學習的主人。

三年級下數學教學反思 篇二

在教學中,我以青青草原上的小羊要出遊引入,這樣很快喚起了學生的興趣,提高了他們的注意力,使他們一開始便以一種愉快的情緒進入學習情境,為能主動探索新知打下了基礎。把書中所述的交通工具融入到小羊出遊所需工具選擇的應用題中,以學生位主體,展開討論,主動探索,以合作的方式總結出口算兩位數、三位數與一位相乘的方法。學生學習興趣很高,參與面較廣。對於學生提出的種種計算方法儘可能的寫在黑板上,並對他們所提出的方法加以肯定。在接下來的環節中,讓小朋友們通過計算為自己喜歡的小羊爭取青草,讓小朋友們幫小羊們挑選一些禮物回去,懶羊羊要去買禮物給小朋友們,幫懶羊羊計算該花多少錢……激發了學生的積極性,積極主動地參與帶教學中來。通過學生的自由探索,合作交流,使學生經歷了計算方法的形成過程,不但體現了算法的多樣化的理念,而且開拓了學生的思維,培養了學生的合作精神。同時將學生置於現實的問題情境之中來學習數學。既可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能使學生了解數學,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

在練習時,發現大部分學生喜歡慣用列豎式的方式進行口算,我就採用讓學生多説口算過程的方法進行強化訓練,並逐步簡練口算過程,爭取讓所有的同學都掌握口算方法。如:出示16×2= 讓學生説出口算的三步驟1) 把16分成10和6。 2)10×2=20 6×2=12 3)20+12=32。在學生熟練的基礎上可以直接説出第三步。如:13×6 可以直接説出60+18=78 通過這樣的練習,學生逐步習慣並掌握口算的方法,為以後的教學做好了準備。

當然這節課存在着很大的不足,由於本人是第一年任教國小數學,對於數學語言方面有很大的欠缺,表達不夠嚴密,在學生進行方法討論後,對不同算法的算理得梳理不夠明確,缺乏算法多樣性與算法優化相統一的建設,教學過程中,語言欠感染力,對學生的表揚不夠熱情,在課中讓學生團體討論的機會太少,導致課堂氣氛不夠活躍【本站】。

三年級數學教學反思 篇三

排列與組合這一數學思想將一直影響到學生的後繼學習,在高中數學的學習中,學生將全面學習相關知識,組合知識在生活生產中應用很廣泛,由於其思維方法的新穎性與獨特性,學習時要遵循“不重不漏”的原則,它又是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的不可多得的好素材。出於這樣的考慮本課教學中我在改變學生學習方式方面做了些嘗試,同時訓練學生的數學思維。

1、創設生活情境,激發學習興趣。

在教學《排列組合》時,我沒有按知識結構為主線,而是圍繞學生的學習情感與體驗來組織教學。創設“遊數學廣角”的故事情境,穿衣服--吃早點--遊數字樂園(數字搭配)--遊活動樂園(線路選擇)--遊遊戲樂園(跑道問題,詞語搭配)一系列的情境。內容貼近學生生活實際,使學生體會數學的應用價值。學生樂意學,主動學,不僅獲得了知識,更獲得了積極的情感體驗。

2、動手實踐體驗,探究解決問題。

問題空間有多大,探究的空間就有多大。在本節課一開始,我就放手讓學生自己去去探究衣服的幾種不同的搭配方法,通過“猜想--討論--實踐--彙報--比較--歸納”等環節,充分展開探究過程。

3、關注合作交流,引發數學思考

本節課我運用了分組合作,共同探究的學習模式,讓學生互相交流,互相溝通。比如9、3、7這三個數字可以組合成多少個三位數,這個問題不是學生一眼就能看出的,一下子就能想明白的,它需要認真觀察、思考。因此安排了學生獨立思考、獨立完成、小組合作交流選擇最佳方案再彙報。目的是通過給學生一個比較寬泛的問題,給學生自己動腦思考的空間,再通過小組交流,讓所有的學生獲得表現自我的機會,也可以實現信息在羣體間的多向交流。

同時我也思考:在這節課中,很多同學表現非常出色,對這部分同學該怎麼處理?在孩子起點高時是否可以讓學生通過這節課的學習能夠進行整合分類?即是否能夠讓學生初步感知排列數與組合數的區別呢?

三年級下數學教學反思 篇四

一、對試卷的認識:

本次試題體現瞭如下幾個特點:

1、試題的難度上,整體偏難,基本題、中等題、拓展題三種試題分數比大致為:6:2.5:1.5。命題綜合性較強。

2、力求體現《數學課程標準》要求,基礎知識覆蓋面很大,突出教材重點。

3、以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為基礎,知識覆蓋面力求寬泛。

本次試題以基礎知識為主,考查了本冊教材的數學概念、數學計算,時間、長度單位及周長,解決問題等,可以説是點多面廣。

4、注意貼近學生實際,體現數學知識的應用價值。

本試題從學生熟悉的生活中索取題材,使學生從中體驗、感受學習數學的價值。如:老師帶領學生出遊等解決問題中都是學生身邊的現實生活中喜聞樂見的。這樣把原來似乎生硬枯燥的知識生活化、活化了解題情境。

5、注重考查學生的各種能力。

如:填空、划船等。不僅考查了學生的觀察能力、收集信息的能力、操作能力和計算能力,同時也考查了學生運用數學知識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對學生考試情況的分析:

通過對本次試卷的分析,從整體來看,學生的基礎知識掌握的比較好。基本功紮實,形成了一定的基本技能。從試卷中同時也發現了一些問題:

1、部分學生對知識的靈活變通的能力教差,不能熟練的運用所學的知識解答問題。對時、分、秒等時間概念掌握不到位,似是而非,運用不夠熟練。

2、審題時對關鍵字的把握不準確,説到底還是學習能力的問題。

3、面對沒有做過的題,不敢嘗試,主動探索的能力差。

4、少部分學生計算錯誤率較高。

三、教學中的成功與不足

1、對基礎知識的教學比較紮實,基礎題型訓練較好。教師比較重視的一些問題,得分率較高。

2、平時教學中注意對學生能力的培養,能結合教學內容對學生進行題型訓練。

3、平時教學中重視數學思想方法的滲透,學生有一定的運用能力。

4、教學中能給學生自我發展的空間,促進了學生能力的提高。

5、教師教學中對教材有宏觀的把握,能注意各領域知識的融合。

6、平時對有些知識點訓練不到位,導致學生綜合分析和解決問題能力不強,沒有達到靈活運用的程度。對解題規範性訓練不足,造成有些學生“會而不對,對而不全”。

7、教學中學生自主學習探究能力培養不足,審題能力訓練不夠。

8、期會考試沒有複習,知識點不到位,影響考試效果。對學生答題規範性訓練不到位。

9、教師對教材挖掘不夠,站的高度不夠。

四、對今後教學的啟示

(一)立足教材,落實“三基”

要特別注意知識方法過程教學,特別是數學定理、公式的推導過程和例題的求解過程,基本數學思想和數學方法、基本的解題思路方法被想到的過程,要敢於、勇於向學生暴露自己的思維、展現自己的思維,讓學生了解感悟教師的求解過程的思路方法,避免教師一説就對、一猜就準、一看就會,只給學生現成結論局面的出現。

(二)注重過程,培養能力

教學中,要將數學教學作為一種數學思維活動來進行,要讓學生親身經歷數學問題的提出過程、解決方法的探索過程、方法能力的遷移過程。讓學生在參與數學思維活動、經歷知識產生髮展過程中,逐步提高數學能力。

1、重視動手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的培養

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增強用數學的意識,逐步學會用已有的數學知識去探索新的數學問題,學會將實際問題抽象為數學問題,並加以解決。平時教學中多給學生創造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機會,如,對同一個或同一類數學問題賦予不同的數學情景,讓學生在不同的情景中用相同的思想方法處理問題。

2、重視閲讀理解能力的培養

平時的教學中,要讓學生熟悉數學語言,包括文字語言、符號語言、邏輯語言、圖形語言和數表,培養他們閲讀理解和表述數學問題的能力,因為只有具備了較強閲讀理解能力、熟練的口頭和書面表達能力,才能把自己的真才實學反映在答卷上,才能取得較客觀的較好的數學成績。

3、重視對學生聯想能力的培養

聯想在解題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所謂聯想解題,就是根據題意展開聯想,從自己的知識倉庫中找到與題目接近或很相似的原理、方法或結論,變通使用這些知識,使問題得以解決。

(三)變式訓練,提高素養

教學中,在夯實基礎的前提下,善於將學生從思維定勢中解脱出來,養成多角度、多側面分析問題的習慣,以培養思維的廣闊性、縝密性和創新性。對例題、習題、練習題、複習題等,不能就題做題,要以題論法,以題為載體,闡述試題的條件加強、條件弱化、結論開放、變換結論、多種解法、與其他試題的聯繫與區別、其中藴含的數學思想方法等,將試題的知識價值、教育價值一一解剖,達到“做一題,會一片,懂一法,長一智”。

(四)開發教材,拓展課程資源

我們常常談教學基本功,也往往提到處理教材的能力,語言表達能力,課堂調控能力,以及板書、情感、教態等。其實,最關鍵的是教師對教材的理解準確不準確、深刻不深刻。

聯繫實際,還原教材的生活本色。似真發展,還原知識的生長過程,

民主教學,促進教材動態生成。改編習題,促進學生髮散思維能力的發展。拓展教材,促進課程資源有效開發。

三年級下數學教學反思 篇五

一、運用直觀演示,在情境中感悟學習目標。

為實現本節課的教學目標,突出教學的重點,一開始,用情景圖引入,從解決情景圖中的問題入手,瞭解學生已有的知識,揭示課題,利用課件的演示,鐘錶的轉動,進一步讓學生了解24時計時法。

二、在比較、交流中理解知識。

在教學中,利用板書,把同一時間的兩種不同的表示方法展示出來,引導學生觀察比較,通過兩種方法的對比,從而理解、掌握兩種記時方法的意義,體驗兩種記時方法的轉換方法,增強了學生學習數學的信心。

三、聯繫生活,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在學生對24時計時法理解以後,我及時提出問題:你知道生活中哪些地方用的是24時計時法嗎?學生興趣盎然,舉出很多的例子。我又運用課件出示銀行、書店、商場的營業時間,問:“他們每天各營業多長時間呢?”,學生積極思考,相互交流,説出了不同的計算方法。這樣利用學生所熟悉的生活場景,較好的激發了學生自主學習和積極探索的慾望。使學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創新思維得到了發展。

四、教學中的遺憾。

由於預設的不十分充分,在本節課的具體生成中,關於經過時間的計算沒能更好的讓學生探討,發現,尋求更好更多的解決問題的方法。

三年級數學教學反思 篇六

《小數的初步認識》這部分內容是通過藉助“元、米”為單位的小數作平台,讓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初步認識小數。對第一次接觸小數的學生,相對來講就會有一定的難度和學習的負擔。為了能緩解降低難度,我努力遵循因材施教的教學原則,以學生的認知水平、學習心理為基礎,營造和諧課堂,活化教學內容,合理設計教學過程,較好的完成了這一節的教學活動。課後又做如下反思:

首先,我個人認為在以下幾方面把握的比較好。

1.調動學生的生活經驗和認知基礎,促進知識經驗的遷移。

小數在生活中有着廣泛的應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認知基礎就是一種重要的課程資源。發揮多媒體在教學中的作用,創設較為豐富的,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情景,讓學生在熟悉的情景(逛超市)中,感悟小數的含義,體會數學回歸生活,讓每一個知識點都充滿生活的氣息。又如找身邊的小數,得出要研究的素材,導入下一環節的`教學。

2.教學能面向全體學生,營造和諧課堂氛圍

整節課我努力創設輕鬆、愉快的課堂氛圍,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如設計試讀小數、量綵帶、找身邊的小數、猜謎語等環節激發學生的興趣,讓學生在玩中學知識。

3、巧用課堂中出現的生成資源,實現知識經驗的遷移。

這節課的第一個知識點是小數的讀法。我想通過學生試讀把整數部分和小數部分的讀法區別開來,使這兩部分的讀法有了不同,但教學時有兩個學生有錯誤的讀法,我及時的利用生成資源來糾正,讓他倆多讀幾遍,其他同學評價,使學生深刻了解小數讀法,所以在後面的課堂中沒有出現錯誤的讀法。如果巧妙的運用課堂中有效的生成資源,學生的主體作用發揮恰當。

三年級數學教學反思 篇七

有效的數學學習是建立在同學客觀的數學實際的基礎之上的。二年級同學在平時的生活經驗中,雖然經常見到“幾個幾”的現象,但很少用“幾個幾”來進行描述;在以前學習的加法中,雖算過同數連加,但並不要求説出是幾個幾。

在本課的教學過程中,我覺得有以下四個方面的收穫:

(1)在具體情境中認識“幾個幾”。首先組織同學按羣數出雞和兔的數量,列出連加算式,對幾個相同數連加有初步的感性認識;再讓同學人人動手操作圓片,將剛剛形成的感性認識加工成表象,在親自操作中體驗幾個幾;然後引導同學從不同的角度觀察花片,分別列式求數量,在比較中進一步理解幾個幾的實際含義。教學中,同學通過看圖數數操作體驗比較感知,在鮮活的具體情景中初步建立起“幾個幾”的表象。

(2)在實際問題中引入乘法。通過解決“一共有多少台電腦”這個實際問題,在數數、連加等方法後,自然引出乘法,讓同學瞭解乘法發生的背景。至於乘法各局部名稱、讀寫方法等數學事實,讓同學通過看書自學和交流來解決。數學概念的教學容易陷入枯燥灌輸的泥潭,只有賦予籠統概念一實際含義,併發揮同學已有知識經驗和學習方法基礎,通過同學自學、討論、交流,形成“學習一起體”,培養學習興趣和合作意識與共享精神。

(3)在強烈反差中感知求幾個幾用乘法寫比較簡便。由於同學是初次認識乘法,再加上未系統學習乘法口訣,同學暫時尚不能體驗乘法計算的簡便。教學時通過創設對比強烈的情境,從“4個2”到“8個2”,再到“100各個2”,讓同學實際列式並數一數、寫一寫,讓同學在具體的數和寫的過程中體會到求幾個幾是多少,有時用乘法寫算式比較簡便,為今後進一步感受學習乘法的必要性打下基礎。

(4)在應用中培養同學的乘法意識。有效的數學教學應着力培養同學的數學意識,讓同學初步學會運用數學的思維方式去觀察、分析實際社會,去解決日常生活和其他學科學習中的問題,增強應用數學的意識。乘法意識作為數學意識的一種,在同學初步認識乘法時就應該進行培養。整堂課中,結合乘法知識的學習,始終注意培養同學自覺溝通幾個幾的生活經驗和乘法的聯繫,讓同學不時聯繫生活實際,用乘法的眼光去觀察生活現象,解決實際問題。尤其是課末,讓同學到生活正尋找乘法現象時,同學聯繫生活實際,展開豐富相象,説出了許多有趣的乘法現象,在這樣的過程中,同學的乘法意識潛移默化的得到培養。

教學這節課時,我也感覺有兩點困惑:一是由於是同學首次接觸乘法算式,在讀寫乘法算式時,有不少同學很不習慣,出現了一些錯誤,比方“23”寫成“2+3”,“4個3”寫成乘法時成了“43”等等;二是同學對乘法算式中各局部的含義上不很清楚,如“4個2”寫成“42”後,對乘法算式中“4”和“2”分別表示什麼意思表達不出來。在教學過程中我發現了以上兩個問題,但顧慮到同學首次學習乘法概念,過分進行籠統強化恐不利於二年級同學有效學習,因此陷入兩難境地,但最終我還是沒有籠統概括和形式上的強化。關於這樣的做法到底如何,還請專家同行指正。

三年級數學教學反思 篇八

《千米的認識》這一課的知識目標是在具體的生活情境中,感知和了解千米的含義,建立1千米的長度觀念,知道1千米=1000米,能進行千米與米之間的換算,能解決一些有關千米的實際問題,單位換算和有關千米的實際問題對學生而言並不困難,而本課的教學難點是如何讓學生建立1千米的長度觀念。

教學千米的認識時,考慮到千米是個較大的長度單位,學生在生活中很少接觸,建立千米的長度觀念就比較困難。教學中,學生確實最不容易理解的是從哪到哪大概有1千米。因此,我就引導學生聯繫實際,讓學生上課的前一天晚飯後隨家人實際走一千米的路,這樣從實踐中感知1千米有多長,就比較容易建立千米的觀念。這樣學生就能跟實際操場的情況聯繫起來理解和掌握。這對於一部分學生有了很好的幫助。在課堂教學時我帶學生到操場上課, 實際測量和感知一千米的長度,學生顯得特別興奮。大部分學生能在能具體的生活情境中,感知和了解千米的含義,建立1千米的長度觀念,知道1千米=1000 米。教學效果較為理想。有個別注意力比較容易分散的學生,對於在室外上數學課感覺很新鮮,對於該課的內容的關注度就減少了,所以對於這一小部分學生來説,達到的效果就並不是那麼的理想。所以在以後的教學中,如果要在課外進行實際方面的操作,我會事先講清目的和要求,以達到預期的效果。

三年級數學教學反思 篇九

本節課我主要以同學為主,力求體現同學的自主性,在新知的探究中,讓同學在具體的情境中經歷探索商是兩位數筆算除法方法的過程,培養同學知識遷移的能力,教師在其中只是一個組織者、合作者。通過學習,我覺得以下兩方面自身做的還是比較好的。

一、比較合理的處置教材。教材給我們出現的例題是同學在學校裏撿廢電池的情景,考慮到現在我們的學校衞生非常好,不可能在學校裏撿到這麼多的廢電池,何況兩個例子的情景是分開的,因此設計了上面打印文章的例題,把兩個例子串連在一起,比較貼合同學的生活實際,激發同學學習的興趣。同時讓同學尋找自身想要的信息,並提出相應的問題,提高同學收集信息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練習的處置上,而是把課後的練習進行整合,有偏重點的進行練習設計,從而使同學掌握本節課的知識。

二、整個教學過程中,始終以同學為主體,讓同學自主去探索除數是兩位數筆算除法的方法。在實際教學中,同學的思維完全暴露了出來,思維的積極性相當的高,達到了原先設計的效果。

但在教學中也有缺乏的地方,覺得難為情,如:在引導計算方法時,敍述:先算18除63夠了,在十位上寫3,應是先算18除63個十,這樣,才幹在十位上上3,表示3個十。另外,在同學出題,除數是一位數與除數是兩位數的比較時,教師選擇同學的素材應充沛一點,如選擇同學的例子是:除數是一位數的,商是兩位數、商是三位數的各一個;除數是兩位數的,商是一位數,商是兩位數的各一個,這樣便於同學的比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