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談談我知道的風俗【通用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8.77K

談談我知道的風俗【通用多篇】

我知道的風俗普通話三分鐘考試 篇一

一提到清明節,大家的心一定都很沉重,因為它是一個紀念逝去親人的節日。在我市,清明節最流行的節俗就是插柳條,掃墓。

在清明節這天,大家都要起個早,趁着太陽還沒“起牀”時,跑到河邊去摘一些新鮮,鮮嫩,帶有泥土清香的柳條回來,插在門的兩邊。有些小孩子還把柳條編成花環的形狀,把它戴在頭上,或許能交上好運吧。

掃墓,也是清明節的一個習俗。在清明節這天,人們會買一些黃色的紙,還有紙元寶。帶到親人的墳墓上去燒,同時,還會準備一些祭品,擺在親人的墳墓旁邊,嘴裏默默唸叨着什麼,像是在祝福親人在這邊一切都好。

在拜祭親人這天,人們還要把一些紙用石頭壓在墳墓的最頂端,向人們示意這些親人還有自己的後代。否則,這些這些在莊稼地裏的墳墓會被種莊稼的農民鏟成平地。

還有一些不能回去祭祀的人,他們就會在十字路口燒紙錢,因為十字路口通向四面八方,去世的親人或許會到這裏來取錢吧!

清明節的風俗,會一代傳一代的傳下去,一直傳到永遠。

我知道的風俗 篇二

我知道的風俗很多:有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等等,這些節日都是我國的傳統節日。 除夕晚飯,非常豐盛,一家老小圍在一起吃團年飯,好不熱鬧!吃完年夜飯,一

家人一起放煙火,看中央電視台的春節聯歡晚會,一片快樂祥和。

再説説清明節,這是對先人表示追憶和哀思的日子。每到清明,學校就會組織學生去烈士陵園去祭掃烈士墓。

端午節的由來和我國古代愛國詩人陸游有關。插艾葉、掛香囊、吃粽子,是端午

節的風俗。只是現在雄黃酒已經很少見了。

我不禁想起蘇東坡的詩句: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重陽節有佩茱萸的風俗,因此又被稱為“茱萸節”。茱萸是重陽節的重要標誌。重陽節時人們還喜歡佩戴菊花。茱萸雅號“辟邪翁”,菊花又名“延壽客”。

茱萸是一種可以做中藥的果實,因為出產於吳地(今江浙一帶)的茱萸品質最好。重陽佩茱萸的習俗在唐代很盛行,人們認為在重陽節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難消災;或佩帶於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面佩帶,稱為茱萸囊,還有插在頭上的。大多是婦女、兒童佩帶,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帶。但是在宋元之後,佩茱萸的習俗逐漸稀見了。

重陽在早期民眾的時間生活中強調的是避邪消災,隨著人們生活狀態的改善,人們不僅關注目前的現實生活,而且對未來生活給予了更多的期盼,祈求長生與延壽。所以“延壽客”(菊花)的地位最終蓋過了“避邪甕”(茱萸)。

我知道的風俗 篇三

我知道的風俗

我們中國這個大家庭有許多節日,已經變成了風俗。我知道的風俗就有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重陽節等,這些風俗都是我國的傳統節日。春節在中國人的心目中地位最高。春節也是所有節日中規模最大、禮儀最隆重的節日。過春節又叫過年。即使是身在千里之外也會不辭辛勞儘量趕回家跟家人團聚,過一個和和美美、團團圓圓的快樂年。過年時,小孩子是最開心的了,他們不僅可以吃到美味的食物、穿上漂亮的衣服,而且可以拿到不少的壓歲錢。在春節的前幾天,家家户户都要打掃衞生,把屋裏屋外打掃得乾乾淨淨,整理得整整齊齊。大年三十是最忙碌的一天,除了要準備年夜飯,還要掛年畫、貼春聯,有的還要掛上大紅的燈籠。除夕晚飯非常豐盛,一大家子圍坐在一起吃年夜飯,很是熱鬧,吃完年夜飯,一家人還要一起放煙花爆竹,看中央電視台的春節聯歡晚會,很快樂。

清明節也是我們中國人很重視的一個節日。清明節是對先祖表示追憶和哀思的日子。每到清明節,人們紛紛掃墓祭祖,有的大姓人家還要做清明會。學校裏還會組織學生去烈士陵園祭掃烈士墓。

端午節也是我國的傳統節日。端午節人們就會吃粽子、賽龍舟、插艾葉、掛香囊,據説端午節是為了紀念偉大詩人屈原。

中秋節人們會吃月餅、賞明月。

重陽節人們會登高望遠。

總之,我國的風俗都挺有意思的。

我知道的風俗普通話三分鐘考試 篇四

俗話説“二十八,貼花花。”每到每年的12月28日,家家户户就熱鬧起來了。一會兒刷漿,一會兒貼膠帶的。歡歡喜喜過大年嘛!

每年的12月28日,我們每家每户就要貼春聯了。為什麼有這個風俗呢?我問了問媽媽。媽媽搖了搖頭。我又去問爸爸。爸爸也不知道。問了一遍,還得還請叫我的電腦先生啊!

電腦先生説:“傳説當年明朝朱元璋當了皇帝之後喜歡熱鬧,也喜歡大户人家每到除夕貼的桃符,就想推廣一下。有一年除夕前,他頒佈御旨,要求金陵的家家户户都要用紅紙寫成春聯貼在門框上,來迎接新春。大年七年級的早晨,朱元璋微服巡視,挨户察看春聯。每當見到寫得好的春聯,他就讚不絕口。巡視中見到一家沒有貼春聯,就問原因,侍從回答説:“這一家人不識字,不會寫。”朱元璋就當即揮筆寫了一副春聯送給了這户人家。從此,春節貼春聯開始普遍盛行了。”

聽了電腦先生的講解,我們全家人都明白了貼春聯的來歷。我們一家趕快刷漿,還要忙着自己貼春聯呢!

我們貼貼貼,忙活了好一陣兒才貼好了幾幅春聯。不一會兒,外面鞭炮聲就響起來了,大街也熱鬧起來了。好了,不給你説了,我要去過新年貼新春對聯啦!拜拜!

歡歡喜喜貼春聯,快快樂樂迎新年!

我知道的風俗 篇五

我知道的風俗

獻哈達是藏族最普遍也是最隆重的一種禮節。當好客的主人跟客人獻哈達時,客人應該鞠躬接受。藏族人伸舌頭是一種謙遜和尊重對方的行為,而不是對他人不敬。雙手合十表示對客人的祝福。

三口一杯是藏民族在會客時最主要的一種禮節。客人先用右手無名指沾點酒向空中、半空、地上彈三下,以示敬天、地和祖先(或者敬佛法僧三寶),然後小喝一口,主人把杯子倒滿,再喝一口,主人又會把杯子倒滿,這樣喝完三次,最後把杯子中的酒喝完。

在西藏,馬肉、驢肉和狗肉是從來不吃的,有些地方的藏民,連魚肉都不吃,因為藏族人認為狗和馬是通人性的,是不能吃的。而驢被視為一種很不乾淨的東西,也不會食用。所以在西藏千萬不能提起吃驢肉、狗肉等事情。

西藏主要旅遊景點是寺廟。目前西藏對遊客開放的很多寺廟都是藏傳佛教寺廟。藏民族普遍信仰是藏傳佛教。所以在轉經時一定要按順時針方向行走,切不可逆時針方向行走。很多藏族老者在轉經的時候,身後會跟這一些掛着紅綢子的羊,這種羊被稱為“放生羊”。不可對這些羊進行騷擾。同時在寺廟佛殿之內不可大聲喧譁和隨意觸摸佛像,在沒有允許的情況下,更不能在佛殿內錄象、照相等。

從戰國始,除夕吃餃子的習俗,大約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了。除夕之夜,全家人圍坐燈前,邊包餃子邊聊天,山南海北,天山地下,無所不談,不時引來歡聲笑語,大有共享天倫、其樂無窮之趣。

《燕京歲時記》記載過年吃餃子的情形:“每屆七年級,無論貧富貴賤,皆以面做餃而食之,謂之‘煮餑’,全國皆然,無不同也。富貴之家,暗以金銀小錁藏之餑餑中,以示順利,家人吃得者,則終歲大吉。”如今,人們已不信這些了。不過,還有人家在餃子裏放上糖塊、花生仁等,吃到糖塊象徵生活甜蜜,吃到花生仁祝願長壽(花生名長生果)。除夕之夜這頓餃子全家都要吃,謂之曰“歲餃子”、又叫“團圓餃子”。

古時,稱餃子為“餛飩”、“水角”、“角子”、“扁食”、“煮餑”、“銀元寶”等等。

《廣雅》記載:那時的餃子叫“餛飩”,形狀如餅,到了北齊,形狀與以前的就不同了。顏之推談到:“今之餛鄔,形如偃月,形狀與現時無異。”

宋代孟元老的《東京夢華錄》書中,也有記述:“凡御宴至第二盞,多有下酒肉、鹹豉、爆肉、雙下駝峯角子。”那時御宴上的餃子是“雙峯”的,形狀與現時的不同,可能是宮中的特製,與民間的形狀不一。經過2000多年的變革,形成了今天這個樣兒。

據近年考古發現,在新疆吐蕃的塔那北地區發掘出的唐代墓葬裏,發現木碗裏有餃子的遺存,其形狀與現在的一樣,這表明,在當時人們食用的餃子已經傳到了中國的邊疆地區。

北方人都愛吃餃子,把餃子當做佳餚,多有敬人之意,逢年過節,迎賓送親,總要包餃子。春節、除夕、初

一、初

五、全家吃餃子,喜慶團圓。辭舊迎新,預祝新的一年幸福、快樂、平安、順利。 北風東漸,上海街上開了許多餃子店,上海人對餃子也感興趣了。

農曆五月初五,是我國民間古老的傳統節日“端午節”。在我們這一帶農村中,在端午節的前幾天就要去採摘蘆葉了。

在農村裏,端午節吃粽子的風俗最為普遍。記得我很小的時候,家境比較清寒,每年端午節只能包米少豆多的豆粽,母親叫它“豆粽”,一個粽子裏除糯米外,就是那些紅褐色的赤豆、白豆等豆子,這些都是母親在房前屋後一些閒地上種的,不過,豆子多了,吃起來很香,包豆粽這個活兒,還要有一定的技術的,不然的話,在煮的時候,粽子會散開來。

粽子的形狀最常見的就是一種寶塔粽,尖尖的頂,三角形的底座,豎起來放在桌子上,它不會倒下來,這種粽子大的約有半市尺長短,小的也有三四寸,一些心靈手巧的小媳婦還會包十分有趣的“連環粽”,兩個小粽子中間有一根紅線牽連着,還有別出心裁包的“月牙粽”、“枕頭粽”、“拳形粽”、“方粽”等等,五花八門。

端午節這天,家家户户不管貧富都要包粽子,左鄰右舍串門的,按村裏的規矩,也一定要嘗一下主人家包的粽子,吃時,把青青的蘆葉從下面開始,一張張地剝開,再用兩根筷子戳進底部,從粽子的寶塔尖上開始咬起,直到吃完為止。有些大的粽一次吃不完,只好帶回家去,不能留給主人家。這個時候,滿屋、滿村都散發着蘆葉的清香。家家户户不僅自己吃,還要挑上幾隻包得最好、最大的粽子,用紅線串着扔到村旁的河浜裏去,連我們偏僻小鄉的農民也知道紀念屈原,這個憂國憂民重氣節的詩人。

小時候的我,疑惑不解也好奇地問過母親:“屈原抱着怨氣是跳到家門前的小河裏淹死的嗎?”一字不識的母親當然不能回答我的問題,她只是喃喃地説:“天下的水是相通的!”

我知道的風俗 篇六

我知道的風俗

中國是一個有着幾千年悠久歷史的國家。它擁有許多的傳統節日,例如春節、中秋節、端午節、重陽節等等。而每一個傳統節日也都各自保有他們的傳統的風俗特色。類似於,中秋節全家團圓賞月,端午節賽龍舟等等。而接下來,我就想給大家講講冬至的一些風俗習慣。

因為我是南方人嘛,就先講講我們南方人是怎麼過冬至的。其實大家也應該都很清楚,在江南最為盛行的冬至習俗就是吃湯圓。“湯圓”是南方人冬至必備的食品,是一種用糯米粉製成的圓形甜品。而“湯圓”的“圓”字就意味着“團圓”、“圓滿”。那民間對於冬至和“湯圓”就有這麼一種説法,“吃了湯圓就長了一歲”,俗稱“添歲”。“湯圓”在冬至又稱“冬至團”,可用來祭祖,也可以用來贈送親朋好友。據聞,舊時的上海對於吃湯圓尤其講究。古又有詩云:“家家搗米做湯圓,知是明朝冬至天。”

另外較為普遍的還有冬至吃餛飩的風俗。早在南宋的時候,臨安人就在冬至吃餛飩,開始是為了祭祖,後來就逐漸盛行起來,於是民間又有“冬至餛飩夏至面”一説。而餛飩發展到現在,更成為名號繁多,製作各異,遍佈全國各地,深受人們喜愛的著名小吃。除此之外,就我所知,北方還有不少地方有冬至吃狗肉和羊肉的風俗。因為冬至過後天氣進入最冷的時候,中醫認為羊肉狗肉有助於壯陽補體,於是北方至今都有冬至進補的習慣。

以上就是我所知的關於冬至的一些風俗。不過事實上並不只有這些,不過其他的不如以上兩種普及,就不多作介紹了。

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