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春節的風俗習慣 春節的來歷和風俗(通用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2.51W

春節的風俗習慣 春節的來歷和風俗(通用多篇)

春節的風俗由來和寓意 篇一

農曆正月七年級是春節,又叫陰曆(農曆)年,俗稱“過年”。這是我國民間最隆重、最熱鬧的一個古老傳統節日。春節是漢族最重要的節日。然而,我國是個多民族的國家,除漢族外,還有滿、蒙古、瑤、壯、白、高山、赫哲、哈尼、達斡爾、侗、黎等十幾個少數民族也有過春節的習俗。春節的歷史很悠久,它起源於殷商時期年頭歲尾的祭神祭祖活動。有關年的傳説也很多。古代的春節叫“元日”、“元旦”、“新年”。

年是春節的俗稱,説到春,自然就會想到夏、秋、冬,更會想到一年有24個節氣365天。那麼,是誰將無序的世界變得有序,混沌的天地變得清晰?是帝堯。是帝堯最早站在科學研究的前列,步入愚闇的自然之中,去探求和追索規律,尋覓光明,洞察天地。

春節的傳統風俗 篇二

剪窗花

剪貼窗花是眾多年俗中的一種。窗花內容有各種動、植物等掌故,如喜鵲登梅,燕穿桃柳,孔雀戲牡丹,獅子滾繡球 ,三羊(陽)開泰,二龍戲珠,鹿鶴桐椿(六合同春),五蝠(福)捧壽,犀牛望月,蓮(連)年有魚(餘),鴛鴦戲水,劉海戲金蟬,和合二仙等等,花樣繁多,樣子討喜,將節日裝點得喜氣洋洋。

寫春聯

春聯,又叫“春貼”“門對”。它以對仗工整、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美好形象。每逢春節期間,無論城市還是農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選一副大紅春聯貼於門上,辭舊迎新,以增加節日的喜慶氣氛。幾千年來,從毛筆書寫到彩紙印刷,春聯的形式不斷演變。然而萬變不離其宗,年味是中國人骨子裏永遠的珍藏。

掃塵

春節前的大掃除是中國的傳統習俗,也是去除晦氣,迎接喜氣的一種方式。掃塵之日,全家上下齊動手,用心打掃房屋、庭院,擦洗鍋碗、拆洗被褥,乾乾淨淨迎接新年。據典籍記載,上古就有年終掃除的習慣,人們藉助“塵”與“陳”的諧音表達除陳、除舊的意願。

壓歲錢

舊時,祭祀完祖先,舉行完迎接諸神的典儀後,闔家要一起“辭年”,小輩要給長輩叩頭拜年祝長輩長壽、大福、大順,長輩要給小輩紅包,即“壓歲錢”,壓歲錢寓意“壓歲祈福”,其寄予了長輩對孩子們成長的美好祝福,希望他們健康成長。

祭祖

過年祭祖,既是對祖先的悼懷,也祈望祖先保佑來年的平安。祭祖是春節習俗中最古老的內容之一。《尚書舜典》記載:“月正元日,舜格於文祖。”

祭祖一般在大年三十,百姓在掃房子、淨庭院、易門神、換桃符、貼春聯之後,或舉家前往祭拜祖先,或把先祖的遺像掛在中堂正壁牆上,擺祭品,點香燭,以供後輩祭拜。

除夕守歲

“親知邀酌團年酒,兒女同爭壓歲錢。爆竹千家聲未息,天衢車馬鬧如煙。”《燕京歲時雜詠》中描繪了老北京除夕夜晚時百姓家中及街巷裏歡慶大年夜的情景。除夕,古代稱“除儺”“大除”“大盡”,老北京人稱為“歲除”“除歲”“大年夜”,俗稱“年三十兒”。“除”字本義是“去”,引申為“易”,以新易舊曰除,即交替之意;“夕”字的本義是“日暮”,引申為“夜晚”。“除夕”即含有舊歲到此夕而除,明日即另換新歲之意。

守歲,對年長者來説有歲月易逝之感,有珍惜歲月之意。對青少年來説有新芽茁壯之感,有努力奮進之意。守歲體現了家人團聚,共敍親情,送舊迎新美好的願景。

年夜飯

年夜飯是中國人全年吃得“最長”的一頓飯,也是中國人最為看重的家庭宴會。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由於物資匱乏,吃得“一清二白”,年夜飯是一年中最豐盛的一頓。進入八十年代,肉、蛋、禽等漸漸豐富。九十年代,菜餚變得更加多樣。進入二十一世紀,西式、農家樂、拼桌……年夜飯的吃法花樣不斷翻新。

拜年

“過年好”“給您拜年了”。正月七年級,人們見面時,都會互致這樣的新年問候。傳統拜年禮儀分三種:一是叩拜。未成年人給輩分較高的長輩拜年時,要行叩首大禮。二是躬身作揖。一般是晚輩向長輩拜年時所用,俗稱“吉拜”。三是抱拳拱手。多是平輩間的拜年。傳説公元前兩千多年的一天,舜即天子位,帶領部下祭拜天地。從此,人們就把這一天當作歲首,稱為正月七年級。

春節名稱的由來 篇三

春節的淵源雖然自夏商周以降,由來久矣,但是歷史上的中國年節只有春節之實,並無“春節”之名,真正給年節冠以“春節”稱謂的則是辛亥革命改元之後。

1911年12月31日,湖北軍政府發佈題為《內務部關於中華民國改用陽曆的通諭》的通告,指出:“現奉孫大總統諭,中華民國採用陽曆,期於一新耳目,與世界各強國共進文明,即以十一月十三日改為中華民國元年元日”,並要求“出示曉諭軍民人等一體遵照毋違”。1912年1月1日(農曆辛亥年十一月十三日),孫中山在南京舉行了臨時大總統受任典禮,從這日始,中國使用陽曆紀年,稱陽曆一月一日為“新年”,從此,農曆的正月七年級,則不再被稱為“新年”。由於一年二十四節氣 中的“立春 ”恰在農曆新年的前後,同時也為區別世界公曆的新年,所以民間就開始出現了把農曆新年稱為“春節”的説法,久而成俗。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夕,1949年9月27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決定在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同時,採用世界通用的公元紀年。為了區分陽曆和陰曆兩個“年”,故把陽曆1月1日稱為“元旦 ”,農曆正月七年級正式改稱“春節”。自此,“春節”之名才算正式列入中國的節日法典,至今未變。山此追溯春節一詞的來源,如果從辛亥革命改元算起只有95年曆史,而如果從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算起則只有57年曆史。

春節飲食二:年糕 篇四

春節吃年糕,“義取年勝年,籍以祈歲稔。”寓意萬事如意年年高。年糕的種類有:北方有白糕飥、黃米糕;江南有水磨年糕;西南有糯粑粑;台灣有紅龜糕。漢代楊雄的《方言》一書中就已有“糕”的稱謂,魏晉南北朝時已流行。賈思勰《齊民要術》記載了製做方法。明、清時,是糕已發展成市面上一種常年供應的小食,並有南北風味之別。北方年糕有蒸、炸二種,南方年糕除蒸、炸外,尚有片炒、湯煮諸法。

春節的來歷和風俗300字 篇五

據記載,中國人民過春節已有4000多年的歷史。關於春節的起源有很多説法,但其中為公眾普遍接受的説法是,春節由虞舜興起。公元前2000多年的

據記載,中國人民過春節已有4000多年的歷史。關於春節的起源有很多説法,但其中為公眾普遍接受的説法是,春節由虞舜興起。公元前2000多年的一天,舜即天子位,帶領着部下人員,祭拜天地。從此,人們就把這一天當作歲首。據説這就是農曆新年的由來,後來叫春節。春節過去也叫元旦。春節所在的這一月叫元月。

習俗:

臘月二十三、二十四:祭灶、蒸花饃、寫春聯、吃灶糖、掃塵

臘月二十九、大年三十:置天地桌、吃年夜飯、看春晚、守歲、接神、踩祟、接財神

正月七年級:開門炮仗、拜年、佔歲、飲屠蘇酒、聚財

正月八年級:北方祭財神

正月九年級:燒門神紙、穀子生日、小年朝、貼“赤口”、送年

正月初五:南方祭財神、送窮、開市

正月初七:熏天、吃七寶羹、送火神

正月初八:順星、放生祈福

正月十五:元宵節

春節來歷及習俗 篇六

一、新春掃塵

據《呂氏春秋》記載,早在堯舜時代,我國就已經有春節掃塵的習俗。因為“塵”與“陳”諧音,所以新春掃塵就賦予了新的含義,有“除陳布新”的意思,希望把一切窮運、晦氣統統掃地出門。

二、貼對聯、福字、門神

春節前一天的下午,小孩子們會踩着凳子,拿着糨糊和刷子,往門上貼對聯,然後讓下面的大人看看貼的是否端正。有的還橫批,貼於門楣的橫頭上,對聯貼在門的左右兩邊。還有的在屋門、牆壁、門楣上貼福字,寄託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嚮往。還有人會把繪有門神的畫帖貼在門板上,祈求一年平安無事,增添節日喜樂氣氛。

三、祭祖、祭神

春節祭神,是一種遍及我國東西南北的習俗。全國各地祭神習俗大同小異,但目的基本相同,都是為了祈求來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大吉大利等等。

祭祖一般情況下都是在祭神之後,各地風俗也不盡相同,在我們老家都是每天中午吃飯之前,各家各户派個代表,端上食物、供品去祠堂祭奠先祖,一直延續到正月十五,祠堂才會關門。

四、吃水餃、吃湯圓、吃年糕

北方大部分地區,春節都有早晨吃水餃的習俗,還經常在水餃裏面放一枚硬幣,誰要是吃到硬幣,大家就説他是全家當年最有福的人。在江蘇淮安,早上有吃湯糰的習俗,河南開封一帶,春節這天既吃餃子又吃湯圓。春節期間還有吃年糕的習慣,年糕口味因地而異。

五、守歲、給壓歲錢

除夕守歲,也是最重要的春節活動之一,鄰居朋友聚在一起,或者一家人在一起,有的打牌,有的看春節晚會,大家終日不眠,一起等待天明,迎接新年的到來。

壓歲錢是小孩子和晚輩最喜歡的習俗。除夕吃過年夜飯後,長輩會向晚輩分別贈送錢幣,並用紅線穿編銅錢成串,掛在小孩胸前,説是能夠壓邪驅鬼。這個習俗自漢朝開始就已經流行,當然,現在已經沒有銅錢了,一般都是拿個紅包裝現金了。

六、燃放炮竹

新春來臨之際,家家户户開門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噼裏啪啦的爆竹聲辭舊迎新,以示吉慶。當然,現在很多地方都禁止燃放爆竹了,還是應該遵守國家規定,以安全為主。

七、拜年

拜年是春節最重要的活動和習俗之一。大年七年級的早上,大人小孩都穿上新衣、戴上新帽,走親訪友,相互拜年問好,恭祝新年大吉大利。拜年一般是從自家開始,小輩給長輩拜完年後,人們在外出相遇時,再笑容滿面地互相恭賀新年。

八、逛廟會

春節期間,一般在農村裏都會有廟會。早期的廟會,僅僅是一種隆重的祭祀活動,但隨着經濟的發展和人們的需要,廟會在保持祭祀活動的。同時,又逐漸增加了集市交易活動,還有一些豐富多彩的娛樂活動。

九、舞龍、舞獅

龍是傳説中的吉祥動物,據説能夠在天上呼風喚雨,也能為人間祈福消災。早在漢代時期,就有舞龍求雨的活動。除了舞龍,還有舞獅子,也是春節期間比較普遍的習俗,在我們北方,也叫耍獅子,小時候經常見,現在也少了。

十、踩高蹺

踩高蹺,也是春節期間的一項娛樂活動,歷史悠久,在《列子。説符篇》就有記載:“宋有蘭子者……以雙肢長倍其身,屬其脛,並驅並馳。”踩高蹺也叫“扎高腳”、“踏高蹺”,表演的人在兩隻腳上綁上兩三尺高的木質蹺棍,表演各種古怪滑稽的動作,小時候基本村村都有這項活動,後來就越來越少了。

春節習俗:忙年八件事

忙年從農曆臘月二十四日正式開始。

忙年的第一件事是臘月二十四“掃房”,被列為忙年的首辦之事。

“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的風俗,由來已久。雖然各地掃房子的習俗不盡相同,時間不一,但大都與迎春有關,都是特別重視。

按民間的舊時傳説説法:掃房子還有掃除晦氣的作用。而“塵”與“陳”諧音。臘月掃房子在唐代時候盛行,叫“掃年”。另據宋代書籍記載:“十二月盡,俗雲月窮歲盡之日,謂之除夜,士庶家不論大小家,俱灑掃門庭,去塵穢,淨庭户,換門神,掛鐘馗,釘桃符,貼春牌,以祈新歲之安。”後來人們逐漸把掃房子演變成了一種過年的習俗。

第二個內容是最關鍵的:為了過一個豐盛的年,人們在年前爭先恐後地購買年貨。辦年貨的內容除了吃的、用的、節日禮品外,還要準備過年的祭祀食品及用品、慶賀時用的煙火、花炮等;佈置環境用的紅紙(寫對聯、春條幅)和門神、年畫等,這些用品是絕對少不了的,它是家家户户能否歡天喜地過好年的物質保證。

第三個內容是推湯元、做年糕。

四個內容是為全家大人、小孩從頭到腳做一身新衣、新帽、新鞋。

第五個內容是在臘月二十五日接玉帝。舊俗認為灶神上天后,玉皇天帝於農歷十二月二十五日親自下界,查察人間善惡,並定來年禍福,所以家家祭祀天帝以祈福,稱為“接玉皇”。這一天起居、言語都要謹慎,爭取好表現,以博取玉皇歡心,降福來年。

第六是趕亂歲,送灶神上天后至除夕才迎回,其間人間無神管轄,百無禁忌,民間多嫁娶,被稱為“趕亂歲”。

第七是洗浴,傳統民俗中在這兩天要集中地洗澡、洗衣,除去一年的晦氣,準備迎接來年的新春。京城有“二十六洗福祿,二十七洗疚疾,二十八洗邋遢”的諺語。

第八是過小除夕。除夕前一日,臘月二十九夜,全家在一起置酒宴聚會,叫“小除夕”。

以上八件事,是每家在年前要做的八件事。有些地方有省略、合辦。總之,以歡樂喜氣的氛圍過一個歡天喜地的年為最大願望。

春節傳統習俗七:燃爆竹 篇七

中國民間有“開門爆竹”一説。即在新的一年到來之際,家家户户開門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嗶嗶叭叭的爆竹聲除舊迎新。爆竹是中國特產,亦稱“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

放爆竹可以創造出喜慶熱鬧的氣氛,是節日的一種娛樂活動,可以給人們帶來歡愉和吉利。隨着時間的推移,爆竹的應用越來越廣泛,品種花色也日見繁多,每逢重大節日及喜事慶典,及婚嫁、建房、開業等,都要燃放爆竹以示慶賀,圖個吉利。湖南瀏陽,廣東佛山和東堯,江西的宜春和萍鄉、浙江温州等地區是中國的花炮之鄉,生產的爆竹花色多,品質高,不僅暢銷全國,而且還遠銷世界。

滿族春節習俗 篇八

滿族過春節時要貼窗花、貼對聯和"神"字。年三十全家包餃子,餃子講究有褶的,不能捏光邊的"和尚頭"餃子,恐日子過"禿"了。餃子要碼得橫豎成行,象徵新的一年財路四通八達,餃子不能擺成圈,恐日子過得沒有門路。

拉祜族春節習俗 篇九

拉祜族在正月七年級至初四過大年,在正月初九至十一過小年。臘月三十晚上要殺豬、舂糯米粑,每家要做一對大的粑粑,象徵星星,表示在新的一年裏風調雨順,五穀豐登。拉祜族亦有大家聚集一起守歲的習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