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文言文五十步笑百步原文翻譯(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1.39W

文言文五十步笑百步原文翻譯(多篇)

步笑百步寓言故事 篇一

戰國中期有個國君叫梁惠王。為了擴大疆域,聚斂財富,他想出了許多主意,還把百姓趕到戰場上,為他打仗。有一天,他問孟子:“我對於國家,總算盡心了吧!河內年成不好,我就把河內的災民移到河東去,把河東的糧食調到河內來。河東荒年的時候,我也同樣設法救災。看看鄰國的君王還沒有象我這樣做的。可是,鄰國的百姓並沒有大量逃跑,我國的百姓也沒有明顯地增加,這是什麼道理呢?”

孟子回答説:“大王喜歡打仗,我就拿打仗作比方吧。戰場上,戰鼓一響,雙方的士兵就刀對刀、槍對槍地打起來。打敗的一方,丟盔卸甲,拖着刀槍,趕緊逃命。有一個人選了一百步,另一個人逃了五十步。這時候,如果那個逃了五十步的竟嘲笑那個逃了一百步的膽小怕死,你説對不對?”

梁惠王説:“當然不對。他只不過沒有逃到一百步罷了,但同樣也是逃跑啊!”

盂子説:“大王既然懂得了這個道理,怎麼能夠希望你的百姓會比鄰國的多呢?”

五十步笑百步的意思

逃了五十步和逃了一百步,雖然在數量上有區別,但在本質上是一樣的——都是逃跑。梁惠王儘管給了百姓一點小恩小惠,但他發動戰爭,欺壓黎民,在壓榨人民這一點上,跟別國的暴君沒有本質的差別。這則寓言告訴我們,看事情要看本質,不要被表面現象所迷惑。“五十步笑百步”這句成語就是從這則寓言中提煉出來的。

步笑百步寓言故事 篇二

梁惠王説:“我對於治理國家,是很盡心的了。河西鬧災荒,我就把災民遷到河東,把糧食運往河西;河東鬧災荒,我也是這樣辦理。但是鄰國的百姓不減少,我的臣民也不增多,這是為什麼呢?”

孟子回答説:“大王喜歡打仗,請讓我用打仗來做比喻。咚咚擂起戰鼓,雙方已經交鋒,作戰的人丟盔棄甲拖着武器向後逃跑。有的跑了一百步停下,有的跑五十步停下來。跑五十步的嘲笑跑一百步的,那怎麼樣呢?”

梁惠王説:“不行,那些跑五十步的只不過沒有跑一百步而已,這同樣是逃跑嘛。”

孟子説:“大王既然懂得這個道理,那麼就不要希望自己的臣民比鄰國多了。”

這則寓言故事啟示我們:後人以“五十步笑百步”來比喻和説明雖然數量不同、程度不同,但實質是一樣的事物和現象。

步笑百步寓言故事 篇三

戰國時候,梁惠王好驅使百姓與鄰國打仗。

有一次梁惠王召見孟子,問道:"我在位,對於國家的治理,可以説是盡心盡意的了。河內(今河南省黃河北岸)常年發生災荒,收成不好,我就把那裏的一部分老百姓遷移到收成較好的河東去,並把收成較好的河東地區的一部分糧食運到河內來,讓河內發生災荒地區的老百姓不致於餓死。有時河東遇上災年,糧食歉收,我也是這樣,把其他地方的糧食調運到河東來,解決老百姓的無米之炊。我也看到鄰國當政者的作法,沒有哪一個像我這樣盡心盡意替自己的老百姓着想的。然而,鄰國的百姓沒有減少,而我的百姓也沒有增多,這是什麼原因呢?"

孟子回答説:"大王喜歡打仗,我就用打仗來打個比方吧。戰場上,兩軍對壘,戰鬥一打響,戰鼓擂得咚咚地響,作戰雙方短兵相接,各自向對方奮勇刺殺。經過一場激烈拼殺後,勝方向前窮追猛殺,敗方就有人丟盔棄甲,拖着兵器逃跑。那逃跑的士兵中有的跑得快,跑了一百步停下來了;有的跑得慢,跑了五十步停下來了。這時,跑得慢的士兵卻為自己只跑了五十步就嘲笑那些跑了一百步的士兵是膽小鬼,您認為這種嘲笑是對的嗎?"

梁惠王説:"不對,他們只不過沒有跑到一百步罷了,但是這也是臨陣脱逃啊!"

孟子説:"大王如果明白了這其中的'道理,那麼就無須再希望您的國家的老百姓比鄰國多了。"

故事寓意:

這篇寓言故事説明:看事物應當看到事物的本質與全局,不能只看表面和局部。鄰國國君不管災荒年間老百姓的生活,是不愛百姓的國君。梁惠王常調動百姓去打仗,致使民不聊生,仍然是不愛百姓的國君。

孟子運用五十步笑百步的故事來警醒惠王。在生活中,我們經常會聽到"他還不如我呢"類似這樣的話。可我們是否想過這是一種不負責任的表現呢?往往我們在某些事上不如他人時,總喜歡找那些次於自己的來比較來突顯自已,講責任推得一乾二淨,這種自甘墮落,不求上進的表現,往往是人們身上的通病,下一次考得更菜,還不如這一次,便與比自己還差的比較,至最後,越來越差,墮入深淵。

同樣犯錯誤的人,笑話別人犯錯了其實自己也有錯誤,只不過是比別人的輕而已。我們只有勇於攀登,與強者比肩,才能不斷提高自己,強大自己,是自己成為強者。每個人都有缺點,不要以為自己的缺點少一些而去嘲笑別人,其實是一樣的,只有盡力去改正缺點才是對的。

【原文】

梁惠王曰:“寡人之於國也,盡心焉耳矣。河內兇,則移其民於河東,移其粟於河內。河東兇亦然。察鄰國之政,無如寡人之用心者。鄰國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對曰:“王好戰,請以戰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後止,或五十步而後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知如此,則無望民之多於鄰國也。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數罟不入洿池,魚鼈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谷與魚鼈不可勝食,材木不可勝用,是使民養生喪死無憾也。養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也。

【譯文】

梁惠王説:”我對於國家,那可真是夠盡心的啦!黃河北岸魏地收成不好,遭饑荒,(我)便把那裏的百姓遷移到河東,同時把河東的糧食運到河內,河東遭了饑荒,也如此辦。我考察鄰國的政治,沒有哪個國家像我這樣用心的。鄰國的百姓並不因此而減少,我的百姓並不因此而加多,這是為什麼呢?“

孟子回答説:”大王喜歡戰爭,那就讓我用戰爭作比喻吧。咚咚地敲起戰鼓,兵器刀鋒相交撞擊,有人扔掉盔甲拖着兵器逃跑。有的人跑了一百步停下,有的人跑了五十步停下。憑着自己只跑了五十步,而恥笑他人跑了一百步,那怎麼樣呢?“

惠王説:”不可以。只不過沒有跑上一百步,這也是逃跑呀。“

孟子説:”大王如果懂得這個道理,那就不要希望自己的百姓比鄰國多了。不耽誤農業生產的季節,糧食就會吃不盡。密網不下池沼捕魚,魚鼈就會吃不盡(按,古時曾經規定)。

斧子按一定的季節(指在草木凋落的時候,那時生長時節已過)入山砍伐樹木,木材就會用不盡。糧食和魚鼈吃不完,木材用不盡,這樣就使百姓供養老人孩子和為死者辦喪事都沒有什麼遺憾了,百姓對生養死葬都沒有遺憾,就是王道的開端了。

寓言故事:五十步笑百步 篇四

梁惠王好驅使百姓與鄰國打仗。有一次梁惠王召見孟子,問道:“我在位,對於國家的治理,可以説是盡心盡意的了。河內(今河南省黃河北岸)常年發生災荒,收成不好,我就把那裏的一部分老百姓遷移到收成較好的河東去,並把收成較好的河東地區的一部分糧食運到河內來,讓河內發生災荒地區的老百姓不致於餓死。有時河東遇上災年,糧食歉收,我也是這樣,把其他地方的糧食調運到河東來,解決老百姓的無米之炊。我也看到鄰國當政者的作法,沒有哪一個像我這樣盡心盡意替自己的老百姓着想的。然而,鄰國的百姓沒有減少,而我的百姓也沒有增多,這是什麼原因呢?”

孟子回答説:“大王喜歡打仗,我就用打仗來打個比方吧。戰場上,兩軍對壘,戰鬥一打響,戰鼓擂得咚咚地響,作戰雙方短兵相接,各自向對方奮勇刺殺。經過一場激烈拼殺後,勝方向前窮追猛殺,敗方就有人丟盔棄甲,拖着兵器逃跑。那逃跑的士兵中有的跑得快,跑了一百步停下來了;有的跑得慢,跑了五十步停下來了。這時,跑得慢的士兵卻為自己只跑了五十步就嘲笑那些跑了一百步的士兵是膽小鬼,您認為這種嘲笑是對的嗎?”

梁惠王説:“不對,他們只不過沒有跑到一百步罷了,但是這也是臨陣脱逃啊!”

孟子説:“大王如果明白了這其中的道理,那麼就無須再希望您的國家的老百姓比鄰國多了。”

這篇寓言故事説明:看事物應當看到事物的本質與全局,不能只看表面和局部。鄰國國君不管災荒年間老百姓的生活,是不愛百姓的國君。梁惠王常調動百姓去打仗,致使民不聊生,仍然是不愛百姓的國君。

宋國有個人善於炮製防止凍裂的不龜(jun)手之藥,他的家族靠着這個祖傳祕方,世世代代以漂洗絲絮為業,始終勤勤懇懇,披星戴月,但由於收入菲薄,生活總是很貧困。

有位遠道而來的客人,聽説有不龜手之藥的祕方,願以百金求購。這可是個大數目!不龜手之藥的主人動心了。但想到祖傳的祕方要賣出去,也是件大事,於是集合全家族的成員共商轉讓之事。大家七嘴八舌一番議論,最後總算統一了思想:祖祖輩輩以漂洗絲絮為生,收入太少,今天一旦出售藥方,可以獲取大筆金錢,何樂而不為?於是全體成員一致同意把藥方賣出去。

客人得到祕方以後,立即奔赴吳國,對吳王説,今後將士在寒冬打仗,再也不用為凍手犯難了。不久,越國大軍壓境,吳國告急,吳王委任此人統帥大軍。此時正值嚴冬,吳越兩軍又是進行水戰。由於吳軍將士塗抹了不龜手之藥,戰鬥力特別旺盛,因而大勝越軍。班師回朝後,吳王大喜過望,頒詔犒賞三軍,同時將獻藥之人視為有特殊貢獻的統帥,割地封賞嘉獎他。

同樣是這個不龜手之藥,宋國人世世代代用來漂洗絲絮,結果始終貧困交加;而吳國用來作戰,則可以戰勝敵國。由此可見,同樣一個事物,由於使用方法和對象不同,其結果和收效也會大不一樣。

伯樂是春秋戰國時期秦國有名的相馬能手,他的相馬技能是天下有名的。

在伯樂暮年之時,有一回秦國國君秦穆公召見他時間他説:“您的年紀也很大了啊!在您的後輩人中有誰能夠繼承您尋找千里馬呢?”伯樂回答道:“對於一般的良馬,它的特徵很明顯,是可以從其外表上、筋骨上觀察得出來。而那天下難得的千里馬呀,看起來它與一般的好馬差不多,論其特徵,也是很難捉摸,好像是若有若無,若隱若現。不過,千里馬奔跑起來,又輕又快,剎那間從你眼前一閃而過,不一會兒遠馳得無影無蹤,讓人看不到飛揚的塵土,尋不着它奔跑的足蹄印兒。我的兒子們都是才能低下的人,對於好馬的特徵,我可以告訴他們,對於千里馬的特徵,那隻能意會,不可言傳,僅憑自己相馬的經驗來判斷,他們是無法掌握的。不過,在過去同我一起挑過菜、擔過柴的人當中,有一個名叫九方皋的人,他的相馬技術很高,的確不比我低,請大王召見他吧。”秦穆公便召見了九方皋,叫他到各地去尋找千里馬。

九方皋到各處尋找了三個月後,回來報告説:“我好不容易為大王您尋找到了一匹千里馬。不過,那匹千里馬眼下正在沙丘那個地方。”秦穆公問:“那匹馬是什麼樣的馬呢?”九方皋回答:“那是一匹黃色的母馬。”秦穆公於是派人去取,卻是一匹黑色的公馬。這時候秦穆公很不高興,就把伯樂叫來,對他説:“你該怎麼説呢?太不中用啊!你推薦的人連馬的毛色與公母都分辨不出來,又怎麼能認識出千里馬呢?”

伯樂這時長歎一聲説道:“想不到他識別馬的技術竟然高到這種地步了啊!這就是要高出我千倍萬倍乃至無法計)本站●(算的長處了。像九方皋看到的,是馬具有的精神和機能,他看馬時,眼裏只看到了馬的特徵而不着馬的皮毛,注重它的本質,去掉它的現象;他只看那應該看到的東西,不去注意那不該注意的東西;他審察研究時,只注意那應該審察研究的方面,拋棄了那不必審察的方面。九方皋相馬的價值,遠遠高於千里馬的價值,這正是他超過我的地方啊!”等到把那匹馬從沙丘那地方牽到秦穆公和伯樂面前時,大家一看,果然是名不虛傳的、天下少有的千里馬。

這篇故事啟發我們:看問題時要有所捨棄才有所專注,同時要將獲得的感性材料去偽存真,去粗取精,這樣才能把握住事物的本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