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九年級歷史知識點大總結(精品多篇)

欄目: 工作總結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1.2W

九年級歷史知識點大總結(精品多篇)

九年級上冊歷史期末考試複習資料 篇一

第1課向人性扼殺者宣戰

一、文藝復興

1、文藝復興的背景:教會封建勢力對人性的迫害;資產階級的產生和力量的壯大

2、文藝復興的內容:

時間:14—17世紀

地點:從意大利開始,幾乎蔓延到西歐所有國家

核心思想:人文主義

3、文藝復興的性質:

文藝復興是資產階級叩響近代社會大門的思想解放運動

4、文藝復興的影響:P3第一段黑體字

注:文藝復興的本質並不是對希臘和羅馬古典文化的復興,而對資產階級文化的追求與創造。它是一場以再生古典文化為旗幟,以創造資本主義精神和資產階級新文化為目的的偉大社會運動,它是資產階級叩響近代社會大門的思想解放運動

二、《神曲》中的人性

1、但丁是文藝復興的先驅,代表作品《神曲》

2、恩格斯:(但丁)是中世紀的最後一位詩人,同時又是新時代的最七年級位詩人。

3、《神曲》被認為是歐洲開始從中世紀向近代社會過度的標誌。

三、多才多藝的文化巨人

達。芬奇是意大利畫家,代表作品《最後的晚餐》《蒙娜麗莎》

四、文學巨匠莎士比亞

莎士比亞是文藝復興時期英國最的文學家,代表作品四大悲劇《奧塞羅》《李爾王》《哈姆雷特》《麥克白》

第2課探險者的夢想

一、歐洲以外的誘惑

1、新航路開闢的動機:商品經濟的發展引發了歐洲人對黃金等財富日益膨脹的慾望——根本原因(其中“歐洲人對黃金等財富的慾望”也可看成是社會原因);

奧斯曼土耳其帝國阻斷了東西方貿易商路——直接原因

2、新航路開闢的條件:(1)歐洲航海和造船技術有了進步;(2)歐洲人對地球有所瞭解,具備了一些地理知識;(3)中國和阿拉伯的羅盤針、航海知識、地理知識傳到歐洲

3、新航路開闢的時間:從15世紀開始,持續了200多年

二、新航路開闢的經過

1、迪亞士:經過非洲最南端的好望角進入印度洋,開闢了歐洲通往印度的海上航線

2、哥倫布:橫渡大西洋到達巴哈馬羣島、海地、古巴,開闢了歐洲通往美洲的海上航線

3、達。伽馬:到達印度,實現了歐洲人從非洲沿岸到達東方的夙願

4、麥哲倫:首次實現了環球航行

九年級歷史易錯易混知識點 篇二

1、人類發展的五種社會形態:

A、原始社會:生產力低下,人類社會平等,共同勞動,平均分配(平等關係)。

B、奴隸社會:奴隸和奴隸主是兩大對立的階級(佔有關係)

C、封建社會:地主階級和農民階級是兩大主要的階級(租佃關係)

D、資本主義社會:兩大對立階級: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僱傭關係)

E、共產主義社會:無對立階級(平等關係)

2、歷史上曾在伊拉克這一地區創造高度文明的國家是古巴比倫王國,它是生活在兩河流域的蘇美爾人建立的,在兩河流域還誕生了世界古代第一部比較完備的成文法典《漢謨拉比法典》(楔形文字)。

3、印度的種姓制度在現實生活中對剎帝利最有利

4、與古印度有關的文明:種姓制度、佛教、阿拉伯數字

5、大河文明和海洋文明的實質一樣:都是奴隸制文明

6、為後世的字母文字奠定基礎的文字是古埃及的象形文字,歐洲字母文字的淵源是腓尼基字母。

7、我們今天使用的紀年方式是從耶穌出生這年算起的。

8、古代四大文明古國:古埃及、古巴比倫、古印度、古埃及;他們較早由原始社會進入奴隸社會

9、、中國的四大發明:造紙術(西漢)、印刷術(隋唐)、火藥(唐朝)、指南針(北宋)

10、從發源地來看,古代希臘文明不同於亞非文明,它是以海洋為中心的。希臘文明是西方文明之源。曾經在公元前6世紀建立奴隸制共和國的國家有雅典和古羅馬。

11、《漢謨拉比法典》地位、目的、影響:

是迄今已知世界上第一部較為完整的成文法典。

制定者:漢謨拉比;

目的:維護奴隸主貴族的權利;

影響:留給人類寶貴遺產,表明法制傳統源遠流長。

12、雅典奴隸制發展頂峯的時間、執政者、最高權力機構、可以參政議政的人:

時間:公元前5世紀中後期

人物:伯里克利主政時期,雅典達到全盛,民主政治也隨之發展到高峯。

最高權力機構:公民大會,具有立法、司法等多種職能。

成年男性公民,才有參加政治的權力。(古希臘是歐洲文明的發祥地)

13、羅馬《十二銅表法》的地位:

《十二銅表法》是後世羅馬法典乃至歐洲法學的淵源。萬民法、經濟法,以及眾多的法律概念,它們共同構成了完整的羅馬法學系統。

14、封君與封臣制度發展的概況、內容、意義:

時間:8世紀開始

內容:法拉克王國對土地分封的形式進行了改革,得到封地的人必須提供兵役服務。

意義:11世紀時,這種以土地的封賜為紐帶而形成的封建制度在歐洲普遍存在。

15、封君與封臣的關係:

①封臣對封君要忠誠,在封君需要的時候,無償地為封君服兵役、提供金錢等。

②封君對封臣也有義務,封君不能任意侵害封臣的榮譽、人身和財產安全;當封臣受到外來攻擊時,封君必須提供保護。

意義:封君與封臣有着嚴格的等級性,而且權利、義務交織在一起,帶有一定的契約意義。

16、《羅馬民法大全》出現時期、包含內容、歷史地位或意義:

529年,東羅馬帝國皇帝查士丁尼編成《查士丁尼法典》,同時又編成《法學彙纂》《法理概要》《新法典》,以上四部統稱《羅馬民法大全》,被譽為歐洲民法的基礎。

16、大化改新出現的時間、意義:

從646年開始,日本孝德天皇仿效唐朝的典章制度,進行了一系列改革,史稱“大化改新”。

意義:日本成為一箇中央集權制的封建國家。

18、阿拉伯文化包含的主要內容:

(1)設立“智慧宮”,集科學院、圖書館、翻譯館於一體。

(2)阿拉伯人改造了古印度人從0到9的計數法,形成了我們現在常用的“阿拉伯數字”。

(3)完整的代數學是阿拉伯人創造的。

(4)阿拉伯人著的《醫學集成》和《醫典》兩部書,長期被歐洲醫學界奉為醫學領域的經典。

(5)阿拉伯文學《天方夜譚》

19、羅馬歷史發展線索簡表:

羅馬城(前8世紀)→羅馬共和國(前509年)→稱霸地中海(前2世紀)→羅馬帝國(前27年)→帝國分裂(395年)→西羅馬帝國滅亡(476年)

20、亞歷山大東征的影響:

給東方人民帶來災難;促進了東西方文化交流。加強了東西方的經濟聯繫和貿易往來

21、對歷史上的征服(戰爭)和反侵略鬥爭的認識:

歷史上的征服戰爭一方面充滿暴力,給被征服地區人民帶來了災難;另一方面也促進了不同文明間的交流。

反侵略鬥爭維護了被侵略國家的利益和尊嚴,是正義的。

22、公曆的緣起:我們今天使用的公曆,是古代羅馬人創設的。羅馬的凱撒命人以太陽曆為藍本編制新的歷法,稱“儒略曆”。“儒略曆”是今天公曆的基礎。

九年級歷史複習策略 篇三

今年的會考專題分為十七個:

1、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

2、近代西方資本主義制度的確立與發展;

3、列強的侵略與中國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4、中國古代經濟的基本結構、特點與近代民族資本主義的曲折發展;

5、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形成與發展;

九年級考生複習技巧 篇四

夯實基礎

人世間沒有空中樓閣,歷史學作為一門人文科學,也要從世界史和中國史的基礎入手,才能構建博大精深的歷史科學殿堂。

同學們首先要仔細聽老師講每一節課,對每一歷史事件的起因、經過、結果、影響等都要聽清楚、理解透,為以後的複習奠定基礎。切忌盲目趕進度,吃夾生飯,否則將後患無窮。如最典型的資產階級革命,只有分別記清楚國別史中的英、美、法資產階級革命才便於複習:

1、起因:(1)經濟基礎都是資本主義商品經濟的發展;(2)階級基礎是資產階級力量壯大,要求政治權利即政治基礎;(3)思想基礎是興起於英國的啟蒙思想,北美獨立戰爭證明了其切實可行,並由法國大革命傳播到世界。被馬克思稱為第一個人權宣言———《獨立宣言》,及法國大革命的指導思想《人權宣言》都體現了啟蒙思想的精髓所在。

2、經過:(1)導火線(2)爆發、曲折或反覆(3)結果。

3、影響:(1)都是資產階級性質的革命,北美也是一場民族解放戰爭;(2)都衝擊了舊制度,為資本主義的發展掃清了障礙,有利於資本主義的發展,而北美擺脱了英國的殖民統治而獨立出美國;(3)都為本國工業革命創造了政治前提;(4)都推動了世界歷史的發展,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推動北美、歐洲;北美推動拉美、歐洲革命;19世紀的世界是在法國資產階級革命和工業革命的影響下進行的。

提升能力

在把握基礎知識後,同學們可通過單元複習、專題複習、綜合複習來全面提升自己的能力。

單元複習:總結出單元中各課的共性和特點,從而確立每個單元的主題。如世界近代史中,從文藝復興、新航路開闢,特徵是封建制度解體,資本主義興起;英美法資產階級革命事件的特徵是資產階級革命時代。第二單元工業革命及其推動的第二、三股潮流: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和民族解放運動。第三單元是工業革命推動的第一股潮流:19世紀六七十年代資產階級革命和改革潮流,使資本主義制度在世界範圍內確立。二次工業革命使資本主義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最終導致了一戰。

世界現代史第一單元講一戰後的凡爾賽———華盛頓體系的形成以及打破黃金時代的經濟危機和擺脱危機的不同途徑:美國的羅斯福“新政”和德意日的法西斯化,爆發二戰的局部戰爭並醖釀第二次世界大戰。第二單元世界大戰戰火再起,講了二戰起因、經過、結果、影響、啟示;第三單元是戰後世界格局:兩極格局的形成和對峙。第四單元講兩極格局的解體及呈多極化趨勢發展。近代史第四單元和現代史第四單元是近現代史的文化。

專題複習:打破單元複習的內容框架,按事件的內在聯繫總結出專題,可把中國史的單元內容納入到世界範圍內複習,因為中國是世界的一部分。如:中國近代史的第一單元列強侵華與中國人民的抗爭和第二單元近代化的探索都是兩次工業革命對中國的影響:其中,侵華的兩次鴉片戰爭和抗爭與探索的太平天國運動和洋務運動都是第一次工業革命對中國的影響;而列強侵華的甲午戰爭、八國聯軍侵華戰爭和近代化探索的維新變法、辛亥革命、新文化運動,都是第二次工業革命對中國的影響。第三單元新民主主義革命的興起,其中五四運動是一戰的最大成果:俄國“十月革命”對中國的影響,所以五四運動也是一戰對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影響。第四單元中國的抗戰是二戰的重要組成部分,也為二戰做出巨大的民族犧牲。第五單元解放戰爭是二戰後形成的兩極格局在中國的反映。

中國現代史部分:第一單元過渡時期是中國社會主義制度的確立;第二單元全面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第三單元“”時期和第四單元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的前期,都是冷戰時期中國探索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道路。上世紀90年代初的新時期是兩極格局解體後多極化趨勢對中國的影響。抗戰後的中國史都是在第三次科技革命影響下進行的。由此可見,中外史可概括在三次科技革命及對中國的影響中。

由此可設多個專題:三次科技革命及對中國的影響、資本主義發展史、國際關係史(下設國別史、大國崛起、兩次世界大戰)、民主與法制、革命與改革、列強侵華與中國人民抗爭、中國近代化的探索(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社會主義革命時期和社會主義建設時期)、近現代史科技思想文化等。

綜合複習:包括歷史學科內中外史的綜合複習及跨學科的史政綜合複習。這要求高度綜合,抽象思維,構建宏觀框架。從生產力角度,可分為工業革命之前的世界是手工工場時代;工業革命影響下的蒸汽時代;第二次工業革命影響下的電氣時代;第三次科技革命影響下的電子信息時代。

史政綜合方面:三次科技革命認識科教興國、人才強國戰略的重要性;三農問題聯繫中國農村四次生產關係的變革與調整;社會主義革命與社會主義建設;民主政治與法制;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改革開放與西部大開發;構建和諧社會。

精練習題

現在會考資料滿天飛,要擇優選取一種有價值的符合會考需求的資料是當務之急。選擇資料時,要儘量選系統引領會考複習,體現會考新思路的,避免複習的盲目性。同時要注意,一些資料整體上難度大、挖掘深,有許多高中試題下放到九年級,對於拔高能力是有益的,但切忌拔苗助長。

同時,還提醒廣大學生,做習題要選擇符合新課標會考試題開卷考試的特點,並符合會考命題方向的試題。要選擇在題型設計、考查目標設計、試題的立意與情景設計上標新立異的代表性試題。尤其對會考題研究透,對會考的題型、命題思路、命題規律、命題方向都有前瞻性、預見性的試題要當經典試題操練,從而找到捷徑。做題寧精簡勿雜亂,從而做到事半功倍。

猜你喜歡:

九年級歷史知識總結 篇五

22、簡要概括俄國1861年改革與日本明治維新的異同。

(1)相同點:都是自上而下的資產階級性質的改革;都是歷史的轉折點,都有利於資本的發展;都保留大量的封建殘餘;都走上對外擴張的道路。

(2)不同點:①改革的內容不同;②影響不同:俄國擺脱了農奴制危機,而日本改革則擺脱了淪為殖民地的嚴重的民族危機。

23、中國和前蘇聯的改革的不同後果及其啟示:

(1)中國: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中國在改革中找到了一條符合中國國情的`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增強了綜合國力,提高了國際地位。

(2)前蘇聯:戈爾巴喬夫的改革激化了社會的各種矛盾,引發了社會的動盪和分裂,直接導致了蘇聯的解體和蘇共的垮台。

蘇聯改革失敗給我們的啟示:(或蘇聯解體給予我們的經驗教訓)

①發展才是硬道理,要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不斷提高人民的物質和文化生活水平;

②加強民主法制建設,積極穩妥地推行政治、經濟體制改革;

③必須加強黨風廉政建設,從嚴懲治腐敗,執政為民,立黨為公; ④在建設道路的選擇上,必須從本國實際出發,不能照搬別國模式; ⑤必須重視國內民族問題,正確處理民族關係;

⑥在改革中必須堅持黨的領導和社會主義方向,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不動搖。

⑦改革要對西方鼓吹的某些思想和價值觀採取正確對策。

對東歐劇變、蘇聯解體教訓

(1)、要抓好執政黨的建設。

(2)、要把經濟建設作為中心任務,大力發展社會生產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3)、要結合國情搞好改革,堅持走有本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

(4)、要警惕資本主義國家的“和平演變”,維護國家的安全和獨立。

24.、列舉羅斯福新政、蘇俄新經濟政策、中國改革開放的相同點。 背景相同:都是在國家面臨經濟困難和政局不穩的情況下的改革;

前提相同:都不改變原來的社會制度;

影響相同:都使國家經濟恢復發展、政局穩定,對以後的發展產生重大的影響。

25.歷史上的改革給我們的啟示:

(1)傑出人物對社會發展能起一定推動作用;

(2)改革是經濟發展、社會進步的重要推動力,我們要堅持改革,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加快現代化建設;

(3)要擴大對外開放,善於學習別人長處,積極吸收人類一切先進的科學技術和先進的管理經驗;對外來文明不能照搬照抄,堅持“以我為主,為我所用”的原則,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4)改革要符合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遵循實事求是的原則,要符合國情,符合歷史發展潮流

(5)改革要注意政治、經濟、思想的協調發展、和諧發展等。

26.中國近代史的時間:1840年鴉片戰爭——1949年9月新中國成立前夕

27、近代中國社會的性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中國一步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根本原因是:外國列強的侵略、沒落的封建專制制度和綜合國力的衰弱。近代史中國人民的革命性質:屬於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即反帝反封建的革命,分兩個時期——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和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

28.日本發動的兩次侵華戰爭

指1894~1895年的中日甲午戰爭與1931年~1945年的侵華戰爭。

29.對新形勢下發展中日關係談談你的看法。

①日本應牢記歷史,正視歷史,汲取歷史教訓 ②中國應警惕軍國主義復活 ③兩國人民須面向未來,以史為鑑,共創友好和平未來,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基礎上發展兩國關係;④加強中日經濟、文化、科技等方面的交流與合作。

30. 從中日戰爭中,日本可吸取的歷史教訓有哪些?

①放棄軍國主義,走和平發展之路;②正視中日關係史上的那段不幸經歷,用正確的歷史觀引導國民和青年時代;③警惕和禁止任何形式的軍國主義思潮和勢力的重新抬頭;④要珍惜和維護兩國的睦鄰友好關係,要隨着時代的前進推動中日兩國關係不斷向前發展。

31.近年來日本軍國主義和政治大國抬頭的表現有哪些?

日本右翼勢力否定對外侵略的罪行;日本篡改歷史教科書;日本對外派遣自衞隊參與國際重大軍事活動;日本要求修憲並要求加入聯合國。

32. 你認為面對21世紀的中日關係,日本應該做些什麼?

九年級下冊歷史知識點歸納總結部編版 篇六

★第1課俄十月革命

一、二月革命

1、時間:1917年3月

2、結果:。了沙皇專制統治。

3、性質:資產階級民主革命

4、革命後形勢:資產階級臨時政府和工人士兵代表蘇維埃兩個政權並存。

二、十月革命(1917年11月)

1、背景:臨時政府對內鎮壓革命,對外繼續進行一戰。

2、領導人及地點:列寧,彼得格勒。

3、經過:彼得格勒起義勝利,建立工人士兵蘇維埃政府——人民委員會。蘇維埃政權在全國範圍內建立起來。

4、性質:人類歷第一次獲得勝利的無產階級社會主義革命。

5、政權鞏固:粉碎了外國武裝干涉、國內。叛亂,取得了國內戰爭的勝利。

6、意義:

⑴是人類歷第一次獲得勝利的社會主義革命。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由此誕生。

⑵沉重打擊了帝國主義的統治。

⑶推動了國際社會主義運動的發展,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鬥爭。

7、鞏固政權:經過三年國內戰爭,1920年蘇俄粉碎了外國的武裝干涉和國內的。叛亂,取得了國內戰爭的勝利,鞏固了世界上第一個獲勝的無產階級政權。此後,蘇俄進入和平建設時期。

8、對中國的影響:十月革命後,中國的新文化運動開始宣傳馬克思列寧主義,促進了馬克思列寧主義在中國的傳播,為中國共產黨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礎。

★第2課對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

一、新經濟政策

1、背景:

⑴國內戰爭結束,蘇維埃政權面臨的首要任務是恢復經濟。

⑵農民對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強烈不滿。

2、時間:1921年

3、領導人:列寧

4、內容:允許多種經濟並存,大力發展商品經濟。

5、作用:促進了國民經濟的恢復和發展,鞏固了政權。

6、評價:是列寧從俄國實際出發,創造性地運用馬克思主義的典範。

二、蘇聯成立

1、時間:1922年底

2、全稱: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

3、最初的四個加盟共和國:俄羅斯聯邦、外高加索聯邦、烏克蘭和白俄羅斯。

4、擴大:後來擴大到15個加盟共和國。

5、解體:1991年底。

三、蘇聯的社會主義建設

1、領導人:斯大林

2.1928-1937年實施兩個五年計劃,使蘇聯由傳統的農業國變成強盛的工業國,國防力量也大為加強。

3、社會主義工業化和農業集體化的基本實現。

4、斯大林模式(又叫蘇聯高度集中的經濟政治體制)

(1)形成標誌:1936年蘇聯新憲法頒佈(蘇聯進入社會主義社會的標誌)

(2)評價:在一定歷史階段裏發揮過積極作用,但具有嚴重弊端,對蘇聯及東歐社會主義國家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九年級歷史知識點大總結 篇七

1.中國歷史上的三次統一

(1)秦始皇統一中國,結束了春秋戰國以來長期諸侯割據的局面,順應了歷史發展潮流。

(2)589年,隋文帝結束了三國兩晉南北朝長期的分裂局面,統一中國。隋朝的統一為創造隋唐盛世奠定了基礎。

(3)元朝統一全國:1276年,元朝滅南宋,從新統一全國。

2.日本明治維新對中國的影響:

一方面走上資本主義道路的日本發動了甲午中日戰爭,使中國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程度大大加深,另一方面,日本的崛起也刺激了中國開始向政治近代化方向邁進,中國的維新變法正是學習日本主張在中國實行君主立憲制,走資本主義道路的。

3.五四精神

憂國憂民、不屈不撓、樂於奉獻、敢於鬥爭的愛國主義精神。

4.五四運動與共產黨的成立兩者的關係

5.五四運動為共產黨的成立奠定思想、幹部基礎。共產黨的成立進一步發揚了五四運動風的精神與宗旨

6.科技革命的思考、啟示

(1)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是經濟發展的決定性因素;

(2)我們要大力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和人才強國戰略,不斷髮展生產力,從根本上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制度,加快現代化建設步伐;

7.戰後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經濟發展的主要原因及對我國經濟建設的啟示 美國經濟發展的原因

(1)國際地位提高,政治經濟實力大增,佔據廣闊的國際市場;

(2)大力發展科技教育,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特別是20世紀90年代,促進以信息產業為代表的高新技術的發展;

(3)政府調整經濟政策,改善人民生活,創造比較有利的發展環境。 西歐國家經濟發展的原因

(1)美國的扶持:為對付蘇聯,通過“馬歇爾計劃”援助西歐; (2)發揮高素質勞動力優勢;

(3)利用美國的援助,採用最先進科技成果; (4)制定恰當的經濟發展政策;

(5)歐共體(歐盟)的建立。

日本經濟發展的原因

(1)二戰後美國在日本進行社會改革,推行非軍事化政策;

(2)美國扶持:朝鮮戰爭時期在日本大量採購軍用物資,刺激了日本經濟繁榮;

(3)日本政府制定適當的經濟政策; (4)引進最新科技成果;

(5)重視發展教育和科技,特別在80年代,日本實施“科技立國”政策,促進了經濟迅速發展。

西歐和日本二戰後經濟迅速發展的共同點:

都有美國的扶持;都注意引進最新科技成果;都重視發展科技和教育;都採取了適當的經濟政策。

二戰後西歐、日本經濟發展的原因對我國經濟建設的啟示:

① 抓住機遇,加強國際間經濟聯繫與合作,促進共同發展;② 大力發展教育,培養人才,積極引進科技,大膽創新;③ 堅持改革開放,堅持社會主義道路,制定適合本國國情的經濟發展戰略。

中國在經濟全球化中的策略:

中國是發展中國家、世界貿易組織成員,在經濟全球化過程中,順應潮流積極加入,抓住機遇,迎接挑戰,趨利避害,制定了防範風險的有效政策,堅持對外開放,積極引進外資、先進技術、先進的經濟管理經驗,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和可持續發展戰略,促進了經濟的高速發展。

九年級必備歷史知識點 篇八

8.對東歐劇變、蘇聯解體的認識

(1)、世界上任何新生事物的發展,都不可能是一帆風順的,歷史從來都是在曲折中前進的,資本主義戰勝封建主義是這樣,社會主義戰勝資本主義也是這樣,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和社會主義國家的發展出現曲折是正常的。

(2)、東歐劇變和蘇聯解體不是社會主義制度的失敗,而是蘇聯社會主義模式的失敗,中國已探索出一條正確的道路。

教訓:

(1)要抓好執政黨的建設。

(2)要把經濟建設作為中心任務,大力發展社會生產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3)要結合國情搞好改革,堅持走有本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

(4)要警惕資本主義國家的“和平演變”,維護國家的安全和獨立。

9.評價人文主義:它是資產階級反封建反教會的思想武器,是文藝復興的指導思想,具有鮮明的革命性和進步性。但它強調個人意志,其物質基礎是私有制,有一定的侷限性。

10.啟蒙思想運動核心思想:強調資產階級的自由和平等;

11.列舉14—18世紀資本主義發展史上的兩次反封建思潮(資產階級思想

運動)

14—16世紀的文藝復興;17—18世紀的啟蒙思運動。

12.馬克思主義的誕生組成部分:馬克思主義哲學、政治經濟學和科學社會

主義;

偉大實踐:巴黎公社是第一次的偉大嘗試——失敗;俄國十月革命是第一次的成功實踐。

13.英國資產階級革命開始的標誌:1640年國王查理一世召集長期關閉議會,籌集軍費。

法國大革命開始的標誌(序幕):1789年7月14日,巴黎市民攻佔巴士底獄

美國獨立戰爭開始的標誌:1775年來剋星頓的槍聲;

14.美國南北戰爭對我們解決台灣問題的啟發:

①軍事和法律手段是維護祖國統一的重要方式;堅決反對分裂

②堅持“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基本方針,盡最大的努力和平統一; ③堅決反對“台獨”,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針對“台獨”分裂勢力和國際上干涉中國內政的反華勢力,決不承諾放棄使用武力維護國家統一。

15.羅斯福新政“新”的表現(特點):加強國家對經濟的干預和指導 羅斯福新政的侷限:沒有辦法從根本上解決經濟危機。

蘇俄新經濟政策“新”的表現:允許多種經濟並存,大力發展商品經濟。

16.蘇聯斯大林模式形成的標誌: 1936年通過新憲法。

蘇聯斯大林模式形成的背景:在蘇聯外有帝國主義包圍,國內經濟、文化相對落後情況下形成

蘇聯斯大林模式給我國的啟示:①制定政策要符合本國的基本國情,堅持走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 ②積極調整經濟結構,轉變經濟增長方

式,走可持續發展之路; ③切實解決好“三農”問題,堅持以人為本,充分調動農民的生產積極性; ④進一步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發展社會主義的民主政治,實施依法治國。

17.評價赫魯曉夫改革:一定程度上衝擊了“斯大林模式”,但未能根本改變蘇聯高度集中的經濟政治體制。

18.蘇聯解體的原因:

①高度集中的經濟政治體制的弊端和政策上的錯誤長期得不到糾正,積累了許多社會問題和民族矛盾。

②直接原因:戈爾巴喬夫改革背離了科學社會主義的方向,放棄共產黨對國家的領導權,改革過於急進。

③外部原因:西方國家的“和平演變”

19.蘇聯解體説明的道理:社會主義的發展不是一帆風順的,社會主義遭遇挫折,但這只是蘇聯這種模式的失敗,我們要吸取蘇聯的經驗教訓,要堅定不移地堅持和積極探索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

20、列舉世界歷史上俄國國名的演變:

沙皇俄國(1917年3月以前)、俄國(1917年3-11月)、蘇維埃俄國(1917年11月-1922年)、蘇聯(1922年底-1991年底)、俄羅斯(1991年底至今)

21.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改革影響:①經濟取得巨大發展,綜合國力不斷提高,國際地位日益上升,人民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②在社會主義改革不斷受挫的情況下,中國改革的巨大成功,也向世人證明:社會主義擁有頑強的生命力,社會主義發展前途是光明的,為社會主義國家提供了新的借鑑經驗——創立符合本國國情的特色社會主義模式。

九年級上冊歷史知識點歸納 篇九

第3課西方文明之源

一、公元前2000年左右,希臘早期文明——愛琴文明發祥於克里特島;

二、雅典城邦的繁榮

1、經濟:雅典近海,海上交通便利,工商業發達;2、政治:伯利克里擴大公民的全力,全體成年男性公民可以參加權利機構公民大會;3、文化教育:伯利克里鼓勵學術研究,發展文藝,重視教育。

三、斯巴達城邦的繁榮

1、經濟:斯巴達地處內陸,以農業為主;2、政治:少數奴隸主貴族專制;3、文化:崇尚武力,注重軍事訓練。

四、羅馬共和國的興亡(建立時間:公元前509年)

1、布匿戰爭:

①時間:公元前3世紀至前2世紀;②原因:爭奪地中海霸權;③對戰國家:羅馬?迦太基

2、西羅馬的滅亡和羅馬帝國的建立

①背景:公元前1世紀,羅馬發生了嚴重的社會危機,共和制再也無力統治,奴隸主企圖建立。統治,以穩固政權;

②過程:公元前49年,凱撒奪取政權?屋大維在公元前27年獨攬國家大權,成為實際上的皇帝,羅馬共和國被羅馬帝國所取代。

五、羅馬帝國的分裂及西羅馬帝國的滅亡

①395年,內外交困的羅馬帝國分裂為東、西兩部分;②476年,西羅馬帝國皇帝被日耳曼人廢掉,西羅馬帝國滅亡了,標誌着西歐的奴隸社會歷史隨之終結。

第4課亞洲封建國家的建立

一、日本

1世紀前後,日本開始出現奴隸制國家。大和不斷征服擴張,於5世紀統一了日本。

二、大化改新(時間:7世紀中期

1、背景:日本的社會矛盾十分尖鋭,大貴族奴隸主勢力強大,政局混亂,改革勢在必行。

2、內容:政治上建立中央集權的天皇制封建國家,廢除貴族世襲制,以才選官;經濟上,把很多貴族土地收歸國有,部民轉為國家公民;國家定期把土地分給農民耕種,向他們收取賦税。

3、意義:大化改新是日本從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過渡的標誌。

三、阿拉伯國家的建立和伊斯蘭教的誕生(穆罕默德)

1、背景:六世紀末七世紀初,阿拉伯半島大部分地區尚未形成統一的國家。爭奪水源和牧場,部落間相互仇殺。在內部矛盾叢生、商路不暢,引起商業衰落、生產停滯和外部勢力入侵。在這種形勢下,阿拉伯人民渴望建立統一的國家。

2、過程:

610年,穆罕默德建立伊斯蘭教並在麥加傳教?622年,穆罕默德帶領教徒出走麥地那,建立起政教合一的國家?630年,穆罕默德兵臨麥加城下,加速了阿拉伯半島的統一?632年,阿拉伯半島基本統一。

九年級歷史重點知識點歸納 篇十

【古代部分】

1、史前時代

①元謀人的遺蹟在雲南元謀,距今約170萬年,是我國境內已知的最早的人類。

②北京人在北京周口店龍骨山發現,距今約70萬年至20萬年,過着羣居生活。能使用天然火。

③長江流域的河姆渡原始居民種植水稻,黃河流域的半坡原始居民主要糧食作物是粟。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種植水稻和粟的國家。

2、華夏之祖

炎帝和黃帝,是我國古老傳説中黃河流域著名的部落首領。他們聯合起來打敗蚩尤,從此組成部落聯盟,經過長期發展,形成日後的華夏族。黃帝被尊為“人文之祖”。繼黃帝之後,我國黃河流域傑出的部落聯盟首領還有堯、舜、禹。堯生活儉樸,克己愛民。舜寬厚待人,以身作則。禹領導人民治水,在外13年,三次路過家門而不入。相傳堯舜禹時期通過“禪讓”制推舉部落聯盟首領。

3、夏、商、西周

①夏、商、西周三代更替:我國第一個奴隸制國家是夏,約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這是我國曆史上第一個王朝。夏朝經歷了四百多年。最後一個國王桀是歷史上有名的暴君。②西周的分封制:為了鞏固統治,西周實行分封制。周天子把土地和平民、奴隸,分給親屬,功臣等,封他們為諸侯。諸侯必須服從周天子的命令,向天子繳納貢品,平時鎮守疆土,戰時帶兵隨從天子作戰。

4、春秋、戰國的紛爭

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的商鞅變法主要內容:1、國家承認土地私有,允許自由買賣;2、獎勵耕戰,生產糧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3、根據軍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廢除沒有軍功的舊貴族的特權;4、建立縣制,由國君直接派官吏治理。歷史作用:使秦國經濟得到發展,軍隊戰鬥力加強,發展成為戰國後期最富強的封建國家。

5、先秦時期的文化

①孔子,名丘,字仲尼,魯國人。是一位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他提出“仁”的思想。他教育方面的貢獻有:創辦私學,廣收門徒;注意“因材施教”,對不同的學生給予不同的教育;他要求學生對學過的知識要經常複習,“温故而知新”;他要求學生要養成老老實實的學習態度。

②百家爭鳴:(見下表)

主要派別

主要代表人物

主張及代表作

姓名

時期

墨家

創始人:墨子

戰國時期

主張“兼愛”“非攻”,希望人們互助互愛,反對以大欺小、以強凌弱的侵略戰爭,支持正義戰爭

儒家

孟子

戰國時期

他看到戰爭的的殘酷,提出“春秋無義戰”,籠統的反對一切戰爭。孟子要求統治者用“仁政”治國,輕徭薄賦。他還主張不要過分捕撈魚鼈,要按時進山伐樹,這樣自然資源才能持續利用。

道家

莊子

戰國時期

他認為,水行要乘船,陸行要坐車,治理國家也一樣,要順其自然,“無為而治”。他批評孔子在魯國想要恢復西周制度的做法,就像陸地上推船,勞而無功。

法家

韓非

戰國末期

他主張改革,反對空談主義,提倡法治。他提出建立君主專制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深受秦國國君的賞識。

兵家

鼻祖:孫武

春秋晚期

著有《孫子兵法》是世界上最早的兵書。“知彼知己者,百戰不殆”的軍事格言,就出於此書。

6、通過商鞅變法,認識戰國時期的社會變革。

史實:公元前356年,秦國商鞅開始變法,主要內容:1)編制户口,加強刑罰;2)獎勵生產;3)獎勵軍工;4)承認土地私有;5)推行縣制;6)統一度量衡。

作用:經過變法,秦國富強起來,國力大增,為以後兼併六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7、秦的統一

(1)秦始皇建立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措施:最高統治者稱皇帝,至高無上,總攬全國一切軍政大權。中央政府設立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軍事和監察,最後由皇帝決斷。在地方上推行郡縣制,分天下為36郡,郡下設縣。郡縣制的推行,在我國曆史上影響深遠。

(2)秦統一的意義:秦的統一,結束了春秋戰國以來諸侯長期割據征戰的局面,建立了我國曆史上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國家。開創了統一的新局面,順應了歷史潮流。有利於當時人民安居樂業和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符合廣大人民的願望,對歷史發展起了促進作用。秦的統一,為我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建立和發展奠定了基礎。統一的趨勢則成為此後中國歷史發展的主流。

8、評價漢武帝

漢武帝的大一統:漢武帝在文景之治的基礎上,推行了一系列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將西漢統治推向鼎盛。為鞏固中央集權,漢武帝接受著名學者董仲舒的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大力推行儒學教育,在長安興辦太學,在地方興辦郡國學。漢武帝為了加強中央對地方的控制,頒佈“推恩令”,進一步削弱王國勢力。漢武帝大力加強監察制度。在中央,設立司隸校尉,在地方,將全國分為13個監察區域,稱為“十三州部”,每個州部派刺史一人,負責監督地方官員。漢武帝是一位具有雄才大略的皇帝。

9、張騫通西域的史實。公元前138年和公元前119年,漢武帝派張騫兩次出使西域。作用:開闢了通往西域的道路,加強了漢朝與西域各國的聯繫。

10、認識絲綢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絲綢之路是一條橫穿歐亞大陸的著名古代陸上商貿通道,從長安經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區,通往中亞、西亞,直到歐洲。作用:絲綢之路是東西方經濟文化交流的橋樑,有力地促進了中西經濟文化的交流,促進了中國人民與各國人民之間的相互瞭解和友誼,對促成漢朝的興盛產生了積極的作用。這條絲綢之路,至今仍是中西交往的一條重要通道,在我國當今的對外經濟文化交流中仍然發揮着重大作用。

11、秦、趙、燕等北方諸侯國,為抵禦北部遊牧民族的入侵,曾分別修築過長城。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下令把不相銜接的各段長城連成一體,再向東西延伸,全長達1萬多華里,號稱萬里長城。長城大都修築在高山峻嶺之上,易守難攻。

12、中國古代的科學技術相當發達,火藥、造紙、印刷術和指南針一起被稱為中國古代的四大發明。(1)公元105年,東漢的蔡倫改進造紙術,發明價廉物美的 “蔡侯紙” 這種紙平整光滑,又薄又軟,成本低廉,便於書寫。(2)印刷術的發明和推廣被譽為世界文明之母。北宋時期,畢昇在雕版印刷的基礎上發明了活字印刷,大大提高了印刷效率。大約200年後,這一技術傳到其他國家,對世界文明的發展進程起到推動作用。(3)在很早的時候,中國就發明了指南針。北宋時期,人們創造了適用於航海的指南針,把航海事業推向了新的時代。這一時期,中國的造船技術在世界上也最為先進。(4)火藥的發明與中國古代的煉丹術有密切關係。因為火藥具有很強的殺傷力,唐朝末年,被廣泛應用到軍事上。宋元時期,火藥技術有了更大的改進。後來火藥的製造方法傳到阿拉伯,又從阿拉伯傳到歐洲各國。

意義:四大發明為人類在文化、經濟、軍事等領域的發展,提供了重要條件,是我國人民對世界做出的重大貢獻。

13、司馬遷是西漢的漢武帝史官。司馬遷寫的《史記》,不僅是一部史學著作,也是一部文學著作。被稱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史記》記載從黃帝到漢武帝時期的史事,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創立紀傳體的體例,是我國曆代封建王朝編寫史書的典範。

14、北魏孝文帝改革

⑴根本目的是鞏固鮮卑貴族對黃河流域人民的統治

⑵背景:北魏統一了黃河流域,結束了十六國分裂的局面,北方出現了民族大融合的趨勢

⑶主要內容:①政治上,官吏按季度領取俸祿,,禁止貪污;②經濟上,分配土地給農民(即實行均田制),農民交租税,承擔一定的徭役、兵役。③(為了接受漢族的先進文化,加強對中原的控制),遷都洛陽(494年),實行漢化政策,如鮮卑貴族採用漢姓、穿漢服、學説漢話,同漢人通婚等等。

⑷作用:有利於北方經濟的恢復和發展,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進程,促進了北方民族大融合。孝文帝是我國古代傑出的少數民族政治改革家。

北魏孝文帝改革就是在北方民族融合的背景下,為鞏固統治,發展經濟,增加國力而進行的。其中最重要的措施就是均田制,它使北方經濟逐漸恢復和發展,有利於少數民族由遊牧生活向農耕生活的轉化,對民族融合產生了有力的促進作用。其餘措施如遷都洛陽、接受漢族先進文化等,都加速了民族融合。

15、北朝的農學家賈思勰,寫的《齊民要術》是我國現存的第一部完整的農業科學著作。這書總結我國北方人民積累的生產經驗。

17、大運河①605年,隋湯帝下令開鑿大運河。大運河以洛陽為中心,北至涿郡,南到餘杭,全長4000多裏,分為永濟渠、通濟渠、邗溝、江南河四段(從北到南),溝通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搪江五大水系,成為南北交通的大動脈。大運河地開鑿,對於鞏固國家的統一,加強南北經濟文化交流,促進經濟文化發展起了很大的作用。

隋煬帝時能夠開通縱貫南北的大運河原因:①隋文帝在位的二十多年裏,國家治理得比較好,出現了經濟繁榮的景象,這就使隋煬帝開通大運河具備了經濟實力。②隋朝國家統一,使隋煬帝有徵發幾百萬人的可能性。③有前代開鑿的幾段古運河為基礎。

開鑿大運河是當時政治經濟發展的需要。首先,隋朝的政治中心在北方,而大部分糧食要依靠江淮地區供應。依靠陸路運輸,運量小,速度慢,費用大,無法滿足需要。而我國主要河流大多為東西走向,開通南北運河,利用水力運輸,已是勢在必行。其次,隋滅陳後,需要加強對江南的控制。隋煬帝開通大運河的主要目的,就是“為了加強南北交通,鞏固隋王朝對全國的統治”。不可否認,隋煬帝想坐龍舟遊江南也是開鑿運河的動機之一。

18、科舉制度:隋文帝楊堅開始用分科考試的方法來選拔官吏。隋煬帝設置進士科,我國科舉制度正式誕生。唐太宗增加考試科目,以進士科最為重要。科舉制度直到清朝末年才被廢除,延續了1300多年。

人物

貢獻

隋文帝

開始用分科考試的方法選拔官員      誕生階段

隋煬帝

正式設置進士科,科舉制正式誕生

唐太宗

擴充國學的規模,增加考試的人數    完善階段

武則天

增設殿試、武舉

唐玄宗

豐富考試的內容:詩賦成為進士科主要的考試內容。

③唐太宗:唐太宗時重視人才的培養和選拔。唐太宗時擴充了國學的規模,還增加了考試的人數。例如,進士科考試,每年應試的人少則八九百人,多則一二千人,而其中能及第的不過十餘人以至三十人左右,錄取比例不過百分之一二。由於就舉的人多,而錄取的名額少,50歲能考中進士的人,還算是很年輕的了,仍被看作“少進士”,終身不第的人居多數。“太宗皇帝真長策,賺得英雄盡白頭”。正因如此,進士及弟是一種很高的榮譽,人稱“登龍門”。一旦考中就飛黃騰達,所謂“十年寒窗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

④武則天:增加了考試科目。殿試:武則天在宮殿親自面試考生。武舉:考察武功和騎射。

19、⑴杜甫歌頌開元盛世説:憶惜開元金盛日,小邑又藏萬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此寫的是開元年間社會穩定,經濟繁榮,國力強盛,成為唐朝全盛時期,史稱“開元盛世”;②史書記載:“水擊輪轉,眾筒兜水,次第下傾於岸上……以灌溉稻田,日夜不息,絕勝人力。”回答這是什麼灌溉工具--筒車。這最早出現在哪個朝代--唐朝。

理解:貞觀之制,時間:唐太宗即位;含義唐太宗在位的貞觀年間政治較為清明、人民生活比較安定、經濟繁榮、國力強盛;措施:①任用賢臣(房玄齡、杜如晦、魏徵為宰相);②注意納諫;③沿用隋朝三省六部制;④推行均田制和租庸調法;⑤重視文化教育。

20、唐朝是我國詩歌創作的黃金時代。成就最高、影響最大的詩人有李白、杜甫,其次是白居易。①李白被稱為“詩仙”,代表作:《早發白帝城》《蜀道難》。②杜甫被稱為“詩聖”,他的詩被稱為“詩史”,深刻反映唐朝由繁盛轉向衰落的歷史時期。代表作:“三吏”“三別”。③白居易的代表作《秦中吟》《新樂府》。他的詩直白如話,通俗易懂。他提倡詩歌要反映現實生活,達到教育目的。是唐朝中期詩歌改革的代表。(詩歌特色:李白:豪邁奔放,清新飄逸。杜甫:氣魄雄渾,沉鬱悲愴。白居易:直白如話,通俗易懂。)

21、對“唐太宗與貞觀之治”的評價:

答:(1)、知人善任。他用人不計資歷出身,不計親疏恩怨,凡有治國安邦之才,都委以重任。(2)、虛心納諫。唐太宗在位期間,進諫的大臣很多,以魏徵最著名。唐太宗注意總結隋亡的教訓,調整統治政策。他知人善任,重視納諫;完善了隋朝的三省六部制和科舉制;減輕人民負擔,發展農業生產。他在位時期,政治較為清明,經濟得到發展,國力逐漸強盛,史稱“貞觀之治”。所以説唐太宗是傑出的政治家

22、武則天是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她改國號為“周”。武則天富權略,能用人,掌握政權達40餘年,死後,唐中宗復位。

23、唐玄宗李隆基開元年間(公元713——741年),是中國古代歷史上最為繁盛的時期,號稱“開元盛世”。當時的都城長安(今陝西西安)有百萬人口,各國的使節、商人、留學生數以萬計。四方珍奇積聚,極盛極富。

24、唐朝多才子,更多有不屈不撓捨生取義之士。著名者如玄奘隻身徒步往天竺(印度)取經,過沙漠、翻雪山,越叢山峻嶺,闖林莽沼澤,九死一生,歷時19年,行程5萬華裏。

25、唐朝天寶初年,鑑真和尚乘船五渡東海挫敗,幾度死裏逃生,歷經12年磨難,雖雙目失明,信念仍不減當年,六渡滄海終於成功,終老日本,成為一代宗師。

26、唐朝時期,中國是東方最先進的國家,日本先後派了十多批遣唐使到中國學習,人數多時達五六百人。這些日本譴唐使回國以後,積極傳播中國的社會制度和文化,促進了中日的友好關係和文化交流。

27、宋代南方生產發展及經濟重心的南移

江南農業迅速發展的原因?

1、經濟因素:大量中原人口的南遷,增加了南方的勞動力,帶來了先進的技術和生產經驗;

2、自然因素:宋代南北氣候變冷,南方相對適宜農作物的生長;南方自然條件保持較好。

3、政治因素:南方戰亂較少,為經濟發展提供較為穩定的社會環境。

表現:

1南方農業的發展的表現:農作物品種的引進(占城稻);以水稻為主的糧食產量的大幅提高(“蘇湖熟、天下足”);茶葉、棉花等經濟作物種植的推廣(棉花:從兩廣、福建到長江流域)

2、南方手工業的興旺:絲織業水平超過北方(蜀地、江浙);棉織業首先在南方興起並初步發展(海南島發展到東南沿海);江南地區成為制瓷業的重心,制瓷工藝取得新的突破(哥窯的冰裂紋瓷器,瓷都:景德鎮);造船業發達(廣州、泉州),居世界首位。

3、南方商業的繁榮:南方商業都市的發展(商業都市:開封、杭州);海外貿易的發展(1)外貿港口:廣州、泉州(2)市舶司的設立;貨幣制度的變化(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交子)

28、蒙古族是中國北方一個古老的民族。12世紀末,鐵木真經過十多年戰爭統一了蒙古各部,1206年被推舉為蒙古的大汗,尊稱為“成吉思汗”,意思是“堅強的君主”。

29、忽必烈是成吉思汗的孫子。1271年他建立了元朝(公元1271——1368年),稱為元世祖。元朝在成立過程中及成立以後,發動了大規模的擴地戰爭,向西一直打到歐洲的多瑙河流域,對世界歷史發展進程產生了重大影響。

30、明朝前期採取了哪些加強君主專制的措施?

1在中央,撤中書省,廢丞相,六部長官直接聽命於皇帝,另設殿閣大學士,以備顧問。2在地方,廢除行省,設立三司,歸中央管轄。3設廠衞等特務機構。4科舉考試採取八股取士制度。

②鄭成功收復台灣和清朝設制台灣府,隸屬福建省。

31、台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領土。1624年,荷蘭殖民者侵入台灣,後來逐漸佔領了整個台灣島。1661年,鄭成功率艦隊抵台,在當地人民支持下,打敗了荷蘭殖民者。第二年初,荷蘭殖民者簽字投降,台灣重新回到了祖國的懷抱。鄭成功收復台灣的鬥爭,在我國人民反抗外來侵略的鬥爭史上,具有突出的地位。

明朝後期,荷蘭殖民者侵佔我國台灣。1662年,民族英雄鄭成功收復台灣。1683年,清軍進入台灣,統一全國。1684年,清朝設置台灣府,隸屬福建省。

你怎樣看待鄭成功收復台灣?又怎樣看待清政府設置台灣府?

答:二者都是為了祖國的統一大業,維護祖國的領土完整,都應該給予肯定。①荷蘭殖民者侵佔台灣,侵犯我國主權,破壞我國領土完整。鄭成功打敗荷蘭殖民者,收復台灣,充分顯示了中國人民反抗外國侵略的不屈不撓的英雄氣概,維護了祖國的主權,是正義的。鄭成功是我國曆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他及其子孫為開發台灣作出了貢獻。②清軍入關進入北京後,清政府開始對全國的統治。經過40多年的鬥爭,統一了大陸,社會日趨穩定,經濟恢復及發展。鄭成功的後代變為分裂祖國的反動勢力,國家的主權和領土的完整面臨嚴重威脅,全國各族人民渴望完成和鞏固國家的統一。1683年,清軍進入台灣,鄭成功的後代歸順清朝。1684年,清政府設置台灣府。從此,台灣歸入清朝版圖,有利於祖國統一大業,有利於多民族國家的鞏固,也有利於台灣的開發。

32、小説四大名著明清時期,古典小説的創作進入成熟階段。古典小説是明朝文學的主流。明代三大奇書:①元末明初,羅貫中創作的《三國演義》是我國最早的一部長篇歷史小説。②元末明初,施耐庵創作的《水滸傳》是我國第一部以農民起義為題材的長篇小説。③明朝中期,吳承恩創作的《西遊記》是一部充滿浪漫主義氣息的長篇神話小説。明清四大古典名著:明朝:《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清朝《紅樓夢》,《紅樓夢》代表了明清小説的最高成就。5吳敬梓《儒林外史》,蒲松齡《聊齋志異》。6戲劇有明朝湯顯祖的《牡丹亭》,清朝洪昇的《長生殿》,孔尚任的《桃花扇》。

33、明朝的李時珍寫了一部具有總結性的藥物學鉅著《本草綱目》。

明朝末年,徐光啟寫的《農政全書》是一部農業百科全書。書中介紹歐洲的水利技術,這是我國農學史上最早傳播西方近代科學技術的書籍

34、明朝時期,日本海盜商人經常在中國東南沿海一帶騷擾。他們勾結明朝土豪奸商,到處搶掠財物,殺害百姓,給中國沿海造成極大的禍害。這些強盜被叫做“倭寇”。明朝大將戚繼光組織軍隊,給倭寇以痛擊。1565年,戚繼光聯合俞大猷,把橫行百餘年之久的倭寇全部消滅。

35、清朝加強對邊疆地區管轄和維護國家統一的主要措施

一、加強對西藏的管轄1、確立冊封__、**的制度2、設置駐藏大臣(雍正時)

二、粉碎大、小和卓的叛亂1、粉碎回部貴族大、小和卓的叛亂(乾隆時期)2、設置伊犁將軍(乾隆時期)三、土爾扈特重返祖國

清政府鞏固多民族國家的措施:

平定大小和卓叛亂;設置伊犁將軍;土爾扈特迴歸祖國;

雅克薩之戰;簽訂中俄《尼布楚條約》;清朝中央政府確立冊封__、**的制度;設置駐藏大臣;

鄭成功收復台灣,清朝設置台灣府

雅克薩之戰是在沙俄侵入我國黑龍江流域,進行瘋狂的領土擴張的形勢下,中國軍民為維護領土主權而進行的一場正義的自衞戰爭。戰爭的勝利,粉碎了沙俄妄圖繼續鯨吞我國領土的陰謀,迫使其通過談判的方式,在平等協商的基礎上,同中國簽訂了《尼布楚條約》。這個條約,從法律上肯定了外興安嶺以南,黑龍江、烏蘇里江流域包括庫頁島在內的廣大地區,都是中國的領土。

36、“閉關鎖國”的政策

清朝統治者實行“閉關鎖國”政策的原因:

(1)堅持以農為本的傳統觀念,為壓抑、限制民間工商業的發展(2)認為天朝物產豐富,無需同外國進行經濟交流(3)為抵制國家的領土主權受西方殖民者的侵犯(4)害怕沿海人民同外國人交往,會危及自己的統治。

“閉關鎖國”的措施:(1)清初的禁海政策:將沿海居民內遷數十里,不許擅自出海貿易。(2)清朝統一後的嚴格限制對外貿易

前階段:開放四個港口,作為對外通商口岸,並對出口的商品種類和出海船隻的載重量作出嚴格的限制

後階段:只開廣州作為對外通商口岸,規定由政府特許的“廣州十三行”統一經營管理貿易。

“閉關鎖國”的影響

學生討論:清朝的閉關鎖國政策造成什麼嚴重的後果?請聯繫當前對外開放的現實,談談你的看法。閉關鎖國政策的嚴重後果:①限制了對外貿易和航海事業的發展,進而阻礙了資本主義因素的成長;②限制中外文化交流,妨礙了中國掌握世界先進思想文化和科學技術,使中國落伍了;③中國由於落後,最終陷入了被動挨打的局面。

想法”的思路大致是:①從“閉關鎖國”政策中汲取教訓;②堅定不移地走改革開放之路。

【近代部分】

1、鴉片戰爭

①虎門銷煙:1.林則徐虎門硝煙(1)背景:英國向中國走私鴉片,給中國帶來巨大危害(2)過程:1839.6,緝拿煙販,繳獲鴉片110多萬千克,在廣州虎門海灘銷燬(3)意義:表明了中國人民反抗外來侵略的決心和勇氣,振奮了民族精神,維護了民族尊嚴和利益。

②中英《南京條約》1842.8(1)內容:割地(割香港島);賠款(2100萬銀元);開埠通商(開放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為通商口岸);協定關税(中國須同英國商定英商進出口貨物所繳税款)

③鴉片戰爭的主要影響:中國從封建社會逐漸變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鴉片戰爭是中國歷史的轉折點、中國近代史的開端。

2、第二次鴉片戰爭

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1860年英法侵略者 北京圓明園

俄國侵佔我國大片領土: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總共侵佔150多萬平方公里

3、收復新疆

(1)原因:19世紀60年代,中亞地區浩罕汗國阿古柏入侵新疆,1871年俄國出兵侵佔伊犁,中國西北邊疆出現危機。

(2)經過:1875年,左宗棠進軍新疆討伐阿古柏。1881年中俄雙方簽約,中國收回伊犁

(3)新疆建省:1884年

4、甲午戰爭

黃海大戰:1894年9月致遠艦管帶民族英雄鄧世昌陣亡 (後來發生旅順大屠殺 威海衞戰役北洋艦隊覆滅)

《馬關條約》 1895年 李鴻章 伊藤博文

(1)內容:割地、賠款、開廠、通商

①清政府割遼東半島、台灣、彭湖列島給日本;②賠償日本軍費白銀二億兩③允許日本在中國開設工廠;④增闢通商口岸等(2)影響:大大加深了中國半殖民地化程度

5、八國聯軍侵華戰爭

經過:1900年6月,為鎮壓義和團反帝愛國運動,英、美、俄、日、法、德、意、奧八國聯軍兩千多人,由天津向北京進犯。奪取大沽炮台,又攻佔了北京。

《辛丑條約》(1)內容:①經濟上,清政府賠償白銀4.5億兩,以海關税收作保;②政治上,清政府保證嚴禁人民參加反帝活動;③軍事上,清政府拆毀大沽炮台,允許帝國主義國家派兵駐紮北京到山海關鐵路沿線要地;④外交上,劃定北京東交民巷為使館界。允許各國駐兵保護,不準中國人住。

影響:①給中國人民增加了新的沉重負擔,嚴重損害了中國的主權。②清政府完全成為帝國主義統治中國的工具,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備考建議

本考點應注意的幾個重要戰爭——兩次鴉片戰爭、甲午中日戰爭、八國聯軍侵華及其簽訂的不平等條約對中國社會所造成的影響;瞭解中國人民抗擊外國侵略的英勇事蹟。

6、洋務運動:19世紀60―90年代 “師夷長技以制夷”

內容:(1)前期:“自強” 軍事工業

曾國藩辦安慶內軍械所 李鴻章創辦江南製造總局(上海) 左宗棠設立福州船政局。

(2)後期:“求富” 民用工業

李鴻章創辦輪船招商局(上海)張之洞創辦湖北織布官局、漢陽鐵廠

評價:(1)性質:一次失敗的封建統治者的自救運動

(2)目的:主觀上是為了維護封建統治

(3)作用:沒有使中國走上富強的道路,但客觀上刺激中國資本主義的發展,引進了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推動了近代化的進程

7、戊戌變法又稱百日維新:1898年6月—9月(103天)

內容:改革政府機構,裁汰宂官;發展工商業;訓練新式軍隊;創辦報刊,開放言論;開辦新式學堂培養人才;廢除八股文,取消多餘的衙門和無用的官職

8、辛亥革命

(1)孫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動:1894年在美國檀香山創立興中會;1905年在日本東京成立中國第一個全國性的資產階級革命政黨中國同盟會

(2)政治綱領:“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即三民主義:民族主義、民權主義、民生主義,三民主義是辛亥革命也是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指導思想

(3)武昌起義:1911年10月10日在武昌爆發;後全國有14省宣佈獨立,清朝統治迅速崩潰,史稱辛亥革命,但最後的革命果實被袁世凱竊取

(4)中華民國的建立:1912年元旦,在南京成立,孫中山就任臨時大總統

(5)歷史意義①性質:一次偉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②它推翻了清王朝,結束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資產階級共和國;使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③結果:沒有改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性質。

9、新文化運動(1)主要人物有陳獨秀(創辦《新青年》)、李大釗、胡適、魯迅。口號:“科學”和“民主”。 (2)評價:a性質/地位:一次空前的思想打解放運動b作用:激發了廣大青年追求民主與科學,促使人們衝破封建思想的羅網,探索救國救民的真理,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創造了條件,在近代中國掀起了一場思想解放的風暴。但是也有對東西文化存在決定否定或肯定傾向。

備考建議

本考點的洋務運動、戊戌變法、辛亥革命、新文化運動為近年來重點考查內容,通過這些內容瞭解中國是如何探索近代化的道路的。

10、五四運動:1919年5月4日

(1)導火線:巴黎和會拒絕了中國的正義要求(2)地點:首發於北京,後中心轉移到上海

(3)工人階級在鬥爭中起了巨大作用(4)結果:取得初步勝利①釋放被捕學生;②罷免曹汝霖等賣國賊的職務;③政府拒絕在對德“和約”上簽字

(5)意義:是中國近代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事件,是一次徹底地反對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愛國運動,標誌着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始(性質)

(6)五四精神就是憂國憂民,不屈不撓,樂於奉獻,敢於鬥爭的愛國主義精神;你認為五四精神應包括哪些內容?(“愛國、進步、民主、科學”的偉大精神——胡錦濤)

11、中國共產黨的成立

(1)中共“一大”的召開:1921年 上海 毛澤東等13人(2)綱領:黨的奮鬥目標是推翻資產階級政權,建立無產階級專政,實現共產主義(3)中心任務:領導工人運動(4)領導機構:中央局,選陳獨秀為中央局書記

(5)意義:它是中國歷史上開天闢地的大事,自從有了中國共產黨,中國的革命面貌煥然一新。(①不僅代表工人階級的利益,而且代表整個中華民族的利益②有了馬克思主義的先進思想的指導和中共堅強的領導核心③提出了徹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綱領,中國的革命前途煥然一新)

12、北伐戰爭

(1)黃埔軍校的成立:1924年 廣州黃埔 中國國民黨創辦 為革命軍隊培養大批軍官

(2)北伐戰爭:1926年開始 對象:張作霖、吳佩俘、孫傳芳

13、南京國民政府統治的建立時間:1927年4月18日結束於1949年(共22年),蔣介石建立。不久南京國民政府同武漢國民政府合併,史稱“寧漢合流”。南京國民政府在全國範圍形式上完全統一的標誌是東北易幟。東北易幟主要人物是張學良,影響舊軍伐的統治結束。

14、南昌起義(1)時間:1927年8月1日 (2)領導人:周恩來、賀龍、朱德等在江西南昌舉行南昌起義(3)意義: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的第一槍,標誌中國共產黨創建人民軍隊,獨立領導革命戰爭的開始

15、井岡山會師:1928年4月,朱德、毛澤東會師井岡山,成立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

朱德任軍長、毛澤東任黨代表 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建立時間:1927年9月 毛澤東創建 意義:中國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

16、紅軍的長征(1934年10月—1936年10月)原因:紅軍第五次反圍剿失利

經過(1)紅一方面軍長征路線和主要事件:

中央根據地?向貴州進軍?解放遵義?四渡赤水河?渡過金沙江(跳出了敵軍的包圍)?強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橋?過雪?過草地?陝北吳起鎮會師(1935、10)

(2)三軍大會師:1936、10月 甘肅會寧

(3)遵義會議:1935年1月;遵義;確立了以毛澤東為核心的黨中央的領導

意義:挽救了黨、挽救了紅軍、挽救了革命,是黨的歷史上生死攸關的轉折點,是中國革命轉危為安的關鍵,開創了中國革命的新局面

備考建議

本考點應注意掌握五四運動的歷史意義及其與中國共產黨誕生的關係,着重理解中國共產黨對中國革命道路在理論上與實踐上的探索。

長征精神:堅定的革命信念;革命樂觀主義精神;勇於克服困難、勇往直前的大無畏精神;嚴守紀律、團結互助的精神等。(即紅軍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

17、“九·一八”事變:1931年9月18日,日軍炸燬瀋陽柳條湖村南滿鐵路的路軌,接着進攻瀋陽;蔣介石執行不抵抗政策,東北三省淪陷,中國進入艱難的局部抗戰時期

18、西安事變

①概況:1936年12月12日,張學良、楊虎城在西安扣留蔣介石,實行“兵諫”,逼蔣抗日;中共採取和平解決西安事變的正確方針,派周恩來赴西安調解,蔣介石被迫接受停止內戰,聯共抗日 ②意義: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成為時局轉變的關鍵,它標誌着10年內戰局面的基本結束,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初步形成。

19、七七事變(盧溝橋事變):1937年7月7日,日軍炮轟盧溝橋和宛平城,二十九軍奮起還擊,標誌全國性的抗日民族解放戰爭爆發

20、南京大屠殺:1937年12月13日 日軍殺害中國軍民30萬人以上

現實認知:①國恥不應忘記,歷史不容日本否認;②前事不忘,後事之師,珍惜和平

21、台兒莊戰役:1938年春,李宗仁 徐州會戰組成部分 是國民黨正面戰場上的一次重大勝利

22、百團大戰:1940年8月彭德懷、朱德指揮八路軍在華北戰線取得 是抗戰期間中國軍隊主動出擊的最大規模的戰役

23、中共七大(1945年 延安)

內容:(1)毛澤東作《論聯合政府》的報告,提出了政治路線:放手發動羣眾,壯大人民力量,在黨的領導下,打敗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國人民,建立一個新民主主義的中國;

(2)選舉了以毛澤東為主席的新的中央委員會。

意義/地位:為爭取抗日戰爭的勝利和實現中國的光明前途準備了條件

24、抗日戰爭勝利意義:1945年8月15日 日本宣佈無條件投降

①是100多年來中國人民反帝國主義侵略戰爭第一次取得完全勝利的民族解放戰爭;

②洗雪了近代以來的民族恥辱,為民主革命的最後勝利奠定了堅實基礎,全民族抗戰促成了中華民族的覺醒,成為中華民族由衰敗到重新振興的轉折點

③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做出了巨大貢獻

備考建議

本考點注意對西安事變的概況以及和平解決的歷史意義,抗日根據地軍民的英勇抗戰精神,揭露侵華日軍的罪行,抗日戰爭勝利的歷史意義的理解和掌握。

25、重慶談判:1945年8月-10月(1)中共談判代表:毛澤東,周恩來,王若飛;(2)目的:為了盡一切可能爭取國內和平,戳穿蔣介師假和平真內戰的陰謀(3)蔣介石的目的:軍事上爭取內戰的準備時間,政治上繼續欺騙人民(4)結果:1945年10月10日 簽定了《雙十協定》

26、全面內戰的爆發

(1)。內戰爆發:1946年,標誌是國民黨軍隊進攻中原解放區

(2)。千里躍進大別山:劉鄧大軍 揭開了人民解放軍全國性戰略進攻的序幕

27、三大戰役:①遼瀋戰役(1948年9月—11月):林彪、羅榮桓指揮;解放東北,第一次人數上佔優勢

②淮海戰役(1948年11月—1949年1月):劉伯承、鄧小平、陳毅指揮,使國民黨政府的長江防線和南京暴露在人民解放軍面前;奠定了解放長江以南各省的基礎

③平津戰役(1948年11月—1949年1月):林彪、聶榮臻、羅榮桓 基本解放華北地區

三大戰役作用:基本上消滅國民黨的精鋭部隊,奠定了人民解放戰爭勝利的基礎

28、渡江戰役:1949年4月23日 解放南京

29、人民解放戰爭勝利原因:

①蔣介石發動內戰不得人心,中共深得民意,中共在人心上佔絕對優勢;

②以毛澤東為首的中共中央決策英明;

③人民解放軍越戰越勇,士氣高漲,國民黨軍隊士氣日益低落。

備考建議

中共重慶談判的意義,解放戰爭中重大戰役的作用、解放戰爭勝利的原因要重點掌握和理解。

30、成立新中國———開國大典 1949年10月1日

準備:10月1日下午2時,中央人民政府第一次全體會議,接受《共同綱領》為施政方針,任命周恩來為政務院總理兼外交部長,朱德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司令。

大典:10月1日下午3時,北京30萬軍民齊集天安門廣場,隆重舉行開國大典。毛澤東莊嚴宣告中央人民政府成立,標誌着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意義:① 標誌着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取得了偉大的勝利,中國歷史進入一個新紀元,開始向社會主義眼過渡。② 標誌着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時代已經結束。中國終於實現了從幾千年的封建專制政治向人民民主政治的偉大跨越。

③ 中國人民從此站立起來,成為新國家、新社會的主人。④ 新中國的成立,壯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會主義的力量,鼓舞了世界盃壓迫民族和被壓迫人民爭取解放的鬥爭。

31、和平解放西藏

背景:新中國成立後,解放軍繼續追殲國民黨殘餘軍隊。為實現全國統一,解放軍向青藏高原進軍。過程:①1951年,中央人民政府同西藏地方政府達成《關於和平解放西藏辦法的協議》

②人民解放軍進抵拉薩,西藏和平解放。意義:實現了祖國大陸的統一。

32、抗美援朝 背景:①美國入侵朝鮮並公然干涉中國內政

②美國把戰火燒到了中國的國土上,新中國的安全面臨嚴重威脅。

③中國政府應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政府請求

概況:1950——1953年,美國最終在《朝鮮停戰協定》上簽字。

英雄人物:用胸膛堵住敵人槍口的黃繼光(1952年)

遵守潛伏紀律壯烈犧牲的邱少雲(1952年)

意義:①抗美援朝戰爭的勝利,保衞了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也保障了我國的安全;

②從根本上粉碎了美國的侵略,維護了亞洲和世界和平,大大提高了新中國的國際威望;

③為新中國經濟建設贏得了一個相對穩定的和平環境。

33、開展土地改革運動

(1)政策:1950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公佈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

(2)內容(目的):廢除封建的土地所有制,實現農民的土地所有制。

(3)結果:1952年底基本完成,三億農民分到了土地。

(4)意義:①徹底廢除了我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剝削制度,消滅了地主階級;②農民成為土地的主人,政治、經濟上翻了身;③人民政權更加鞏固,解放了農村生產力;④促進了農業生產迅速走向恢復和發展,為國家的工業化建設準備了條件

備考建議:

本考點的考查常以選擇題和材料題為主。複習的重點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的成立、西藏和平解放、抗美援朝戰爭和土地改革運動。

34、工業化的起步

(1)第一個五年計劃(1953—1957)

任務:集中主要力量發展重工業(特點),建立國家工業化和國防現代化的初步基礎;相應發展交通運輸業、輕工業、農業和商業;相應地培養建設人才

結果:到1957年底,主要工業指標都大幅度超額完成

(2)新中國第一部憲法

概況:1954年9月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在北京召開。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內容:我國堅持人民民主專政,堅持社會主義道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切權力屬於人民,我國的根本政治制度是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代表大會。

性質:是我國第一部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

35、三大改造的完成

意義: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標誌着社會主義公有制形式在國民經濟中佔據主導地位。從此,社會主義制度在我國基本建立起來,我國開始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是20世紀中國的一次歷史性的鉅變。

36、探索建設社會主義的道路

探索時期的兩次重大失誤:20C50年代後期 “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

①過渡時期總路線:1958年八大二次會議通過了“鼓足幹勁,力爭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設社會主義”的總路線。過分強調了主觀能動性,忽略了客觀經濟規律。

②重大失誤的標誌:高指標、、瞎指揮、浮誇風、共產風

③影響:破壞了國內經濟正常的發展,工農業生產落後,黨和人民遇到建國後從未有過的經濟困難。

3、十年建設時期的模範人物:王進喜——大慶石油工人 “鐵人”;鄧稼先——科技工作者 “兩彈元勛”;焦裕祿——縣委書記 “人民的好乾部”;雷鋒——人民解放軍好戰士

37、十一屆三中全會(1)時間:1978年(2)思想基礎:關於真理標準的討論(3)內容:①指導思想:解放思想、實事求是②戰略決策:把黨和國家的工作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和實行改革開放③領導集體:形成以鄧小平為核心的黨中央第二代領導。

(4)意義:是建國以來黨的歷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轉折。它完成了黨的思想路線、政治路線、組織路線的撥亂反正,是我國改革開放的開端。從此中國歷史進入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時期。

38、改革開放

(1)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形式:“包產到户”以家庭聯產承包為主要形式的責任制,就是在土地公有制的基礎上,集體所有的土地長期包給各户農家使用。

安徽鳳陽小崗村首先實行

(2)經濟特區的建立(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

①時間:1980年,在深圳、珠海、汕頭、廈門設置經濟特區;

②對外開放基本格局:經濟特區——沿海開放城市——沿海經濟開放區——內地

③作用:實踐證明,改革開放的總方針是完全正確的。我國的對外開放,是在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基礎上,遵循互利平等的原則,擴大對外貿易,吸收外資,引進發達國家的先進技術、設備和經營管理方法,其目的都是加快發展我國的社會主義經濟。

a、對外開放便於我們學習外國的先進技術和經驗,讓我們能夠取人之長補己之短,互通有無

b、對外開放便於外國同其他國家在經濟、文化上的交流與合作

c、對外開放能增進我國人民同其他國家人民的友誼和相互瞭解

39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1)1982年,在中共12大上,鄧小平明確提出:我們的現代化建設,必須從中國的實際出發。“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同我國的具體實際結合起來,走自己的道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

(2)1987年,他又為黨的13大闡明瞭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提出了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黨的十三大根據他的設想,作出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經濟發展分三步走的戰略部署。

(3)1992年,中共十四大高度評價了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確立了它在全黨的指導地位。

(4)1997年,黨的十五大通過的黨章規定:中國共產黨以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作為自己的行動指南。把鄧小平理論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這對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具有重要意義。

40、鄧小平理論

提出:十五大通過《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把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推向二十一世紀的報告》,首次使用這個稱謂。

實質:第一次比較系統地回答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一系列基本問題,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發展的新階段

意義:鄧小平理論圍繞着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的根本問題,指導我黨制定了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成為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指導思想。

備考建議:

該考點是中國現代史內容標準的重點。可以各種題型進行考察。其重點是十一屆三中全會、農村和城市經濟體制改革、經濟特區的建立、社會主義民主法制建設、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鄧小平理論等內容。

41、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是我國的基本國策和基本政治制度

① 1952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族區域自治實施綱要》頒佈

② 1954年頒佈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總綱中規定:“各少數民族聚居的地方實行區域自治。”

③ 我國省級自治區:內蒙古自治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廣西壯族自治區、寧夏回族自治區、西藏自治區

42、祖國統一

(1)“一國兩制”的構想

背景: 實現祖國統一是全國人民的共同心願

提出者:鄧小平“一國兩制”的創造性構想,成為祖國統一大業的基本方針

內容:在一箇中國前提下,我們國家的大陸實行社會主義制度,香港、澳門和台灣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作為特別行政區仍然保持資本主義制度。

特色:在解決香港、澳門和台灣問題上實行一國兩制,這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一個很重要的內容。

(2)香港澳門迴歸祖國 指導方針:“一國兩制”

過程: A、香港

① 1982年,我國政府做出收回香港的決策

② 1984年12月,中英聯合聲明在北京簽署

③ 1997年6月30日晚21是中國人民解放軍進駐香港的先頭部隊開進香港,,是中國隊香港恢復行使主權的重要標誌。

④ 1997年7月1日,中英兩國政府在香港正式舉行政權交接儀式。

B、澳門-

①1987年4月,中國和葡萄牙籤署了關於澳門問題的聯合聲明。

②1999年12月20日,中葡兩國政府在澳門舉行了澳門政權的交接儀式

43、對台基本政策

(1)新中國成立後,黨和政府把實現台灣與祖國大陸的統一,作為神聖使命,明確提出要解放台灣

(2)20世紀50年代中期,又確立了爭取用和平方式解放台灣的思想。

(3)改革開放以後,黨和政府確立了和平統一祖國的大政方針。不久,在鄧小平提出“一國兩制”的科學構想的基礎上,形成“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對台基本方針。

(4)1995年初,針對兩岸關係的新情況,提出現階段發展兩岸關係、促進和平統一進程的八項主張,這是新時期推進祖國統一進程的指導思想

(5)2000年3月以來,台灣政局發生變化。中國共產黨重申一箇中國原則是和平統一的基礎和前提,在這個基礎和前提上進行海峽兩岸的對話和談判,什麼都可以談。堅決反對任何製造分裂的圖謀。

44、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1)提出者:周恩來

(2)內容: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內政、平等互利、和平共處

(3)歷史意義:成為國際上處理國與國之間問題的準則,在國際上產生了廣泛深遠的影響

45、萬隆會議

(1)時間、地點:1955年印度尼西亞的萬隆 是第一次沒有殖民主義國家參加的亞非國際會議

(2)針對帝國主義破壞會議的陰謀和各國之間的矛盾、分歧,中國代表團團長周恩來提出“求同存異”的方針,促進了會議的圓滿成功,也促進了中國同亞非各國的團結與合作。

46、重返聯合國

⑴概況:1971年10月第26屆聯大恢復中國在聯合國的一切合法權利,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為中國在聯合國的唯一合法政府。

⑵意義:①中國正式作為聯合國安全理事會五個常任理事國之一等上國際政治舞台。

②在聯合國組織內,我國為維護世界和平、加強各國友好合作、促進人類進步事業,做出了自己不懈的努力。

47、中美建交

⑴背景:① 新中國成立後,中美關係十分緊張

② 1970年,兩國領導人在不同的場合表達了直接會談的共同願望

③“乒乓外交”:1971年,中國邀請美國乒乓球對訪問中國

⑵過程 :①1972年2月,美國總統尼克松訪問中國,雙方在上海簽署了《中美聯合公報》。

②1978年12月,中美雙方發表《建交公報》

③1979年1月1日,中國於美國正式建立外交關係,

⑶意義:①美國承認,只有一箇中國,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②對國際形勢產生了重大的影響。

48、上海APEC會議

時間:2001年 地點:上海

意義:上海亞太經合組織會議是中國迄今舉行的規模最大、規格最高的多邊外交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