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驚蟄的傳説與由來(精品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4.24K

驚蟄的傳説與由來(精品多篇)

驚蟄節氣的重要意義 篇一

進入3月,有“驚蟄”、“春分”兩個節氣,而驚蟄這個節氣在農忙上則有着相當重要的意義。我國勞動人民自古很重視驚蟄節氣,把它視為春耕開始的日子。唐詩有云:“微雨眾卉新,一雷驚蟄始。田家幾日閒,耕種從此起。”華北冬小麥開始返青生長,土壤仍凍融交替,及時耙地是減少水分蒸發的重要措施。“驚蟄不耙地,好比蒸饃走了氣”,這是當地人民防旱保墒的寶貴經驗

特別的習俗 篇二

蒙鼓皮

驚蟄是由於雷聲引起的。古人想象雷神是位長了翅膀鳥嘴人身的大神,一手持捶,一手連擊環繞周身的多面天鼓,發出隆隆的雷聲。驚蟄這天,天庭有雷神敲天鼓,人間也把握這個時機來蒙鼓皮。《周禮》卷四十《揮人》篇上説:“凡冒鼓必以啟蟄之日。”(注:驚蟄,孟春之中也,蟄蟲始聞雷聲而動;鼓,所取象也;冒,蒙鼓以革。)可見不但百蟲的生態與一年四季的運行相吻合,萬物之靈的人類也應順應天時,凡事才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驚蟄吃梨

在民間素有“驚蟄吃梨”的習俗。驚蟄吃梨源於何時,無跡可尋,但祁縣民間卻有這樣一則代代相傳的故事。傳説聞名海內的晉商渠家,先祖渠濟是上黨長子縣人,明代洪武初年,帶着信、義兩個兒子,用上黨的潞麻與梨倒換祁縣的粗布、紅棗,往返兩地間從中贏利,天長日久有了積蓄,在祁縣城定居下來。雍正年間,十四世渠百川走西口,正是驚蟄之日,其父拿出梨讓他吃後説,先祖販梨創業,歷經艱辛,定居祁縣,今日驚蟄你要走西口,吃梨是讓你不忘先祖,努力創業光宗耀祖。渠百川走西口經商致富,將開設的字號取名“長源厚”。後來走西口者也仿效吃梨,多有“離家創業”之意,再後來驚蟄日也吃梨,亦有“努力榮祖”之念。

吃蠍子毒

黃豆即淡黃色的大豆,一年生穀類植物,性甘温。若供食用,能製作豆腐、豆油、豆漿以及醬油,富含維生素;供藥用,能寬中下氣,利大腸。消除水脹腫毒。

蠍子為蜘蛛屬,長三寸左右,色青黑,額上有一對觸鬚,如同蟹整。蠍子頭、胸部都很短,腹部十三個環節,尾部有毒鈎,能注射毒汁殺人,生活在塵土中,捕捉蜘蛛、小蟲等為食。春雷鳴動時,蟄伏的蟲子都被驚起,而這種蓄人的蠍子也將出動,因此這一日炒黃豆給全家人吃。託名為吃蠍子毒,認為若吃盡其毒,就可避免被蠍子蓄。

陝西鳳翔煮食元宵,稱為蛟蠍子;陝西臨漁年初所制的幹餅在此時拿出分給眾人,稱為咬蠍尾;江蘇沛縣將炒黃豆加糖給小孩子吃,以免蠍哲,稱作吃蠍子爪。這些習俗,都意在讓人們注重防範蠍子為害。我國北方,蠍子最多,因此關於蠍子的習俗頗為流行。西北邊區如新疆吐魯番等處也是這樣。當地蠍子為害極大,民間還流傳着蠍子精的故事。

驚蟄的來歷 篇三

驚蟄——春雷乍動,驚醒了蟄伏在土壤中冬眠的動物。這時氣温回升較快,漸有春雷萌動。每年公曆的3月5日左右為驚蟄。二十四節氣之一。

蟄是藏的意思。驚蟄是指春雷乍動,驚醒了蟄伏在土中冬眠的動物。

我國古代將驚蟄分為三候:“一候桃始華;二候倉庚(黃鸝)鳴;三候鷹化為鳩。”描述已是桃花紅、李花白,黃鶯嗚叫、燕飛來的時節,大部分地區都已進入了春耕。驚醒了蟄伏在泥土中冬眠的各種昆蟲的時候,此時過冬的蟲卵也要開始卵化,由此可見驚蟄是反映自然物候現象的一個節氣。

每年3月5日或6日,太陽到達黃經345度時為“驚蟄”。驚蟄的意思是天氣回暖,春雷始鳴,驚醒蟄伏於地下冬眠的昆蟲。《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説:“二月節,萬物出乎震,震為雷,故曰驚蟄。是蟄蟲驚而出走矣。”晉代詩人陶淵明有詩曰:“促春遘時雨,始雷發東隅,眾蟄各潛駭,草木縱橫舒。”實際上,昆蟲是聽不到雷聲的,大地回春,天氣變暖才是使它們結束冬眠,“驚而出走”的原因。我國各地春雷始鳴的時間早遲各不相同,就多年平均而言,雲南南部在1月底前後即可聞雷,而北京的初雷日卻在4月下旬。“驚蟄始雷”的説法則與沿江江南地區的氣候規律相吻合。

“春雷響,萬物長”,驚蟄時節正是大好的“九九”豔陽天,氣温回升,雨水增多。除東北、西北地區仍是銀粧素裹的冬日景象外,我國大部分地區平均氣温已升到0℃以上,華北地區日平均氣温為3—6℃,沿江江南為8℃以上,而西南和華南已達10—15℃,早已是一派融融春光了。

所以我國勞動人民自古很重視驚蟄節氣,把它視為春耕開始的日子。唐詩有云:“微雨眾卉新,一雷驚蟄始。田家幾日閒,耕種從此起。”農諺也説:“過了驚蟄節,春耕不能歇”、“九盡楊花開,農活一齊來。”華北冬小麥開始返青生長,土壤仍凍融交替,及時耙地是減少水分蒸發的重要措施。“驚蟄不耙地,好比蒸饃走了氣”,這是當地人民防旱保墒的寶貴經驗。沿江江南小麥已經拔節,油菜也開始見花,對水、肥的要求均很高,應適時追肥,乾旱少雨的地方應適當澆水灌溉。南方雨水一般可滿足菜、麥及綠肥作物春季生長的需要,防止濕害則是最重要的。俗話説:“麥溝理三交,賽如大糞澆”、“要得菜籽收,就要勤理溝”。必須繼續搞好清溝瀝水工作。華南地區早稻播種應抓緊進行,同時要做好秧田防寒工作。隨着氣温回升,茶樹也漸漸開始萌動,應進行修剪,並及時追施“催芽肥”,促其多分枝,多發葉,提高茶葉產量。

桃、梨、蘋果等果樹要施好花前肥。

“春雷驚百蟲”,温暖的氣候條件利於多種病蟲害的發生和蔓延,田間雜草也相繼萌發,應及時搞好病蟲害防治和中耕除草。“桃花開,豬瘟來”,家禽家畜的防疫也要引起重視了。

農諺“到了驚蟄節,鋤頭不停歇。”到了驚蟄,我國大部地區進入春耕大忙季節。真是:季節不等人,一刻值千金。大部分地區驚蟄節氣平均氣温一般為12℃至14℃,較雨水節氣升高3℃以上,是全年氣温回升最快的節氣。日照時數也有比較明顯的增加。但是因為冷暖空氣交替,天氣不穩定,氣温波動甚大。華南東南部長江河谷地區,多數年份驚勢期間氣温穩定在12℃以上,有利於水稻和玉米播種,其餘地區則常有連續3天以上日平均氣温在12℃以下的低温天氣出現,不可盲目早播。驚蟄雖然氣温升高迅速,但是雨量增多卻有限。華南中部和西北部驚蟄期間降雨總量僅10毫米左右,繼常年冬幹之後,春旱常常開始露頭。這時小麥孕穗、油菜開花都處於需水較多的時期,對水分要求敏感,春旱往往成為影響小春產量的重要因素。植樹造林也應該考慮這個氣候特點,栽後要勤於澆灌,努力提高樹苗成活率。

驚蟄是什麼意思 篇四

驚蟄,是24節氣中的第三個節氣。每年3月5日或6日,太陽到達黃經345度時為“驚蟄”。

動物入冬藏伏土中,不飲不食稱為“蟄”。到了驚蟄節氣,天上的春雷驚醒蟄居的動物稱為“驚”。

驚蟄的意思是天氣回暖,春雷始鳴,驚醒蟄伏於地下冬眠的昆蟲。實際上,昆蟲是聽不到雷聲的,大地回春,天氣變暖才是使它們結束冬眠,“驚而出走”的原因。

驚蟄節氣的取名**

驚蟄原名“啟蟄”,西漢時期為了避漢景帝劉啟的名諱,將“啟”改為“驚”,但意思從“開始”變成了“驚醒”,時序略有不合,因此二十四節氣的順序也被置換。

漢初以前:立春→啟蟄→雨水→春分→穀雨→清明;漢景帝時期: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穀雨

進入唐代以後,“啟”字的避諱已無必要,“啟蟄”的名稱又重新被使用。但久習舊例,《大衍曆》再次使用了“驚蟄”一詞,並沿用至今。

驚蟄三候,桃始華,倉庚鳴,鷹化為鳩

“桃始華”是指桃花是月始開,山野盡是桃花紅、李花白、菜花黃;“倉庚鳴”就是黃鸝鳴,“倉庚”之名源自其鳥感春陽清新之氣而初出,處處可見鶯兒啼、燕兒舞、蝶兒忙;“鷹化為鳩”是指鷹變化為鳩,鷹指鷙鳥,鳩指布穀,因感春時氣候而變化。

驚蟄時節的農事農俗 篇五

到了驚蟄,中國大部地區進入春耕大忙季節。真是:季節不等人,一刻值千金。大部分地區驚蟄節氣平均氣温一般為12℃至14℃,較雨水節氣升高3℃以上,是全年氣温回升最快的節氣。日照時數也有比較明顯的增加。但是因為冷暖空氣交替,天氣不穩定,氣温波動甚大。

華南東南部的江河谷地區,多數年份驚蟄期間氣温穩定在12℃以上,有利於水稻和玉米播種,其餘地區則常有連續3天以上日平均氣温在12℃以下的低温天氣出現,不可盲目早播。驚蟄雖然氣温升高迅速,但是雨量增多卻有限。

華南中部和西北部驚蟄期間降雨總量僅10毫米左右,繼常年冬幹之後,春旱常常開始露頭。這時小麥孕穗、油菜開花都處於需水較多的時期,對水分要求敏感,春旱往往成為影響小春產量的重要因素。植樹造林也應該考慮這個氣候特點,栽後要勤於澆灌,努力提高樹苗成活率。

關於驚蟄的傳説 篇六

青蛙、蛇、蚯蚓等許多動物,一到冬天,便進入冬眠狀態,這便是“入蟄” 到了轉年農曆二月前後,天氣回暖,一些昆蟲陸續結束冬眠狀態,開始出來活動,似乎是被高照的春陽或震耳的春雷從睡夢中驚醒了一般,因此這個節令名曰“驚蟄”。傳説中的龍是在蛇、蚯蚓等的基礎上我們的祖先想像加工出來的。因而人們又管蛇叫“小龍”。二月二日前後,蛇、蚯蚓等結束冬眠、開始活動,故曰“二月二,龍抬頭”。

那麼,為什麼不“二月一”或“二月三”呢?專家解釋説,這是和我們民俗中喜歡雙數有關,如五月五吃粽子、七月七鵲橋會。二月二正為雙數,因此人們取名為二月二龍抬頭。至於抬頭的為何是龍,又為何只與“二月二”有關,説法和故事就多了。民間認為,龍系吉祥之物,主管雲雨,而“二月二”則是龍欲昇天開始活動的日子。“二月二,龍抬頭;大倉滿,小倉流。”龍抬頭,意味着風調雨順、五穀豐登。

很久以前陝西關中地區大旱,田乾地裂,連續幾年連個雨點也沒有落下,人們眼睜睜地希望老天爺下雨。住在臨潼驪山馬額塬小山村的一個叫水生的青年人,決心為民尋水。當他知道玉皇大帝已經命東海龍王的孫子去播雨,但這條小龍卻竄入龍河,將播雨一事忘記了時,非常着急。因此他歷盡千辛萬苦,在龍河附近獲取降龍木,攪混了龍河水,制伏了小龍,促使小龍出水抬頭。剎那間,烏雲密佈,雷電交加,傾盆大雨嘩啦嘩啦下個不停。所有鄉民全都感謝水生為民除掉了旱魔。

為了紀念這“龍抬頭”的日子,人們共同約定每年二月八年級那天要焚香祭祀龍神,祈求龍按時抬頭降雨;與此同時還規定這一天女子一定要停止手中的針線活,以免刺傷龍的眼睛,天亮以前不可以到江河挑水,避免碰傷龍神。清代《燕京歲時記》中説:“二月二日……今人叫做龍抬頭。是日食餅者謂之龍鱗餅,吃麪者謂之龍鬚麪。閨中停止針線,恐傷龍眼也”由此可見這種民俗源遠流長。

驚蟄氣候特點 篇七

“春雷響,萬物長”,驚蟄時節正是大好的“九九”豔陽天,氣温回升,雨水增多,農家無閒。可謂“一聲霹靂醒蛇蟲,幾陣瀟瀟染紫紅。九九江南風送暖,融融翠野啟春耕。”這時,我國除東北、西北地區仍是銀粧素裹的冬日景象外,其他大部分地區平均氣温已升到0℃以上,華北地區日平均氣温為3—6℃,江南地區為8℃以上,而西南和華南還達10—15℃,早已是一派融融的春光了。

“春雷驚百蟲”,温暖的氣候條件卻利於多種病蟲害的發生和蔓延,田間雜草也相繼萌發,應及時搞好病蟲害防治和中耕除草。“桃花開,豬瘟來”,家禽家畜的防疫也要引起重視了。這時,氣温回升較快,長江流域大部地區已漸有春雷。我國南方大部分地區,常年雨水、驚蟄亦可聞春雷初鳴;而華北西北部除了個別年份以外,一般要到清明才有雷聲。

驚蟄的傳説小故事 篇八

一、祭白虎

在我國的南方的地區,特別是廣東一帶,祭白虎是一種比較有特色的一項重要的活動,在古時候生產力落後,人們對老虎是比較害怕和敬畏的。老虎兇殘,因此當地的人們認為可以辟邪,因而古書説:“畫虎於門,鬼不敢人。”同時老虎是食肉動物,經常會殘害家禽家畜和人。廣東人認為,蟄伏的動物被春雷驚醒後開始覓食,這時候白虎也會從山中出來覓食,為了保一年平安,就要在驚蟄這天祭白虎。白虎一般用黃紙做成,身上帶有黑紋,口有撩牙。做好的白虎放在壇前,拜祭時,把塗有豬血的肥豬肉抹在老虎的嘴巴上,寓意“吃足油水,就不會張口傷人了”。這一習俗現在還很盛,很多廟宇都安置了祭白虎的下壇,每到驚蟄這一天的時候,特別是中老年人就會手拿祭品,排隊祭白虎。有些人還拿鴨蛋喂虎,同時口裏唸叨“好人近身,小人遠離”的口訣。

二、驚蟄吃梨

驚蟄吃梨可能是因為“梨”和“犁”是同音的緣故。

驚蟄吃梨,有“離家創業”之意。聞名海內的晉商渠家,先祖渠濟是上黨長子縣人,明代洪武初年,帶着信、義兩個兒子,用上黨的潞麻與梨倒換祁縣的粗布、紅棗,往返兩地間從中贏利,天長日久有了積蓄,在祁縣城定居下來。

到了清雍正年間,渠家後生渠百川走西口,正是驚蟄之日,其父拿出梨讓他吃後説,先祖販梨創業,歷經艱辛,定居祁縣。今日驚蟄你要走西口,吃梨是讓你不忘先祖,努力創業光宗耀祖。渠百川走西口經商致富,將開設的字號取名“長源厚”。後來走西口者也仿效吃梨,多有“離家創業”之意,再後來驚蟄日也吃梨,亦有“努力榮祖”之念。

驚蟄的習俗 篇九

1、水龍吟。驚蟄

(元)吳存

今朝蟄户初開,一聲雷喚蒼龍起。

吾宗仙猛,當年乘此,遨遊人世。

玉頰銀鬚,胡麻飯飽,九霞觴醉。

愛青青門外,萬絲楊柳,都捻作,長生縷。

七十三年閒眼,閲人間幾多興廢。

酸鹼嚼破,如今翻覺,淡中有味。

總把餘年,載鬆長竹,種蘭培桂。

待與翁同看,上元甲子,太平春霽。

2、驚蟄日雷

作者:仇遠朝代:宋

坤宮半夜一聲雷,蟄户花房曉已開。

野闊風高吹燭滅,電明雨急打窗來。

頓然草木精神別,自是寒暄氣候催。

惟有石龜並木雁,守株不動任春回。

3、驚蟄家人子輩為易疏簾

作者:范成大朝代:宋

二分春色到窮閻,兒女祈翁出滯淹。

幽蟄夜驚雷奮地,小窗朝爽日篩簾。

惠風全解墨池凍,清晝勝翻雲笈籤。

親友莫嗔情話少,向來屏息似龜蟾。

4、甲戌正月十四日書所見來日驚蟄節

作者:張元幹朝代:宋

老去何堪節物催,放燈中夜忽奔雷。

一聲大震龍蛇起,蚯蚓蝦蟆也出來。

5、甲戌正月十四日書所見來日驚蟄節

作者:張元幹朝代:宋

老去何堪節物催,放燈中夜忽奔雷。

一聲大震龍蛇起,蚯蚓蝦蟆也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