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臘八粥的故事由來傳説【精品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5.59K

臘八粥的故事由來傳説【精品多篇】

臘八粥的傳説故事 篇一

早先有户農家,老倆口守着一個兒子。老頭是個勤快人,整天泡在地裏,早出晚歸,種的幾畝農田年年五穀豐登。老婆婆是個節儉人,一日三餐,精打細算,家境雖不富裕,但一年四季吃穿不愁。他們的兒子已經十七八了,可是懶得出奇,整天吃喝玩樂,,什麼活也不幹。老倆口給兒子娶了媳婦。哪知這個媳婦跟兒子一樣,也是好吃懶做。

一天,老漢摸摸花白鬍子,對兒子説:“爹孃只能養你小,不能養你老。要吃飯,得流汗。你往後學學種莊稼過日子吧。”兒子哼哼兩聲,照舊整天吃喝玩樂。老婆婆梳着滿頭白髮,對媳婦説:“勤是搖錢樹,儉是聚寶盆。要想日子過得好,勤儉是個寶。”兒媳婦把這話當成耳邊風,還是好吃懶做。 過了幾年,老倆口身患重病,一起去世了。小倆口看看家裏的糧食和衣服,説:“有吃有喝不用愁,何必下地曬日頭。夏有單衣冬有棉,何必紡織到日偏。”他倆早把兩位老人的話忘到腦後了。

一年又一年過去了,幾畝田地成了荒草園。家裏柴米油鹽、衣被鞋襪,一天少似一天。小倆口還不着急。只要有口吃的,就懶的動手。最後。地裏顆粒無收,家裏吃穿已盡。小倆口沒得吃,也沒的穿了。

進了臘月,天越來越冷。初八這天,天寒地凍,滴水成冰。小倆口沒得吃,也沒的穿,縮在涼炕蓆上“篩糠”。炕縫裏有幾粒豆子,就用手一粒粒扣出來;地縫裏還有米粒,也都挖出來。他倆東拼西湊的弄了一把,放進鍋裏。就這樣熬了一鍋雜七雜八的粥。煮熟後一人一碗,悲悲切切地吃起來了。這時兩人想起二位老人的教誨,後悔沒有早聽進去,現在已經晚了。一陣大風颳來,由於這房子年久失修,早已破爛不堪,被風一吹,“呼啦”一聲,房倒屋塌,小倆口被壓在底下。等鄰居趕來挖出來時,都已經死了,身邊還放着半碗雜豆粥。

從此以後,鄉親們每到臘月初八這天,家家熬一鍋雜米粥讓孩子們吃,並給孩子講這雜米粥的故事,來教育他們勤儉節約的重要性。就這樣,代代相傳,一直到現代。形成了臘月初八吃“雜米粥”的習俗。因為這粥是臘月初八吃,所以就叫“臘八粥”。

臘八粥的傳説故事 篇二

傳説一:赤豆打鬼

傳説上古五帝之一的顓頊氏,三個兒子死後變成惡鬼,專門出來驚嚇孩子。古代人們普遍相信迷信,害怕鬼神,大人認為小孩中風得病、身體不好都是 臘八節由於疫鬼作祟。這些惡鬼天不怕地不怕,單怕赤(紅)豆,故有“赤豆打鬼”的説法。所以,在臘月初八這一天以紅小豆、赤小豆熬粥,以祛疫迎祥。

傳説二:紀念佛祖成道

佛教的創始者釋迦牟尼本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羅衞國(今尼泊爾境內)淨飯王的兒子,他見眾生受生老病死等痛苦折磨,又不滿當時婆羅門的神權統治,捨棄王位,出家修道。初無收穫,後經六年苦行,於臘月八日,在菩提樹下悟道成佛。在這六年苦行中,每日僅食一麻一米。後人不忘他所受的苦難,於每年臘月初八吃粥以做紀念。“臘八”就成了“佛祖成道紀念日”。

“臘八”是佛教的盛大節日。解放前各地佛寺作浴佛會,舉行誦經,並效仿釋迦牟尼成道前,牧女獻乳糜的傳説故事,用香谷、果實等煮粥供佛,稱“臘八粥”。並將臘八粥贈送給門徒及善男信女們,以後便在民間相沿成俗。據説有的寺院於臘月初八以前由僧人手持缽盂,沿街化緣,將收集來的米、慄、棗、果仁等材料煮成臘八粥散發給窮人。

傳説吃了以後可以得到佛祖的保佑, 所以窮人把它叫做“佛粥”。南宋陸游詩云:“今朝佛粥更相饋,反覺江村節物新。”據説杭州名剎天寧寺內有儲藏剩飯的“棧飯樓”,平時寺僧每日把剩飯曬乾,積一年的餘糧,到臘月初八煮成 臘八粥分贈信徒,稱為“福壽粥”“福德粥”,意思是説吃了以後可以增福增壽。可見當時各寺僧愛惜糧食之美德。

傳説三:悼念築長城的民工

秦始皇修建長城,天下民工奉命而來,長年不能回家,吃糧靠家裏人送。有些民工,家隔千山萬水,糧食送不到,致使不少民工餓死於長城工地。有一年臘月初八,無糧吃的民工們合夥積了幾把五穀雜糧,放在鍋裏熬成稀粥,每人喝了一碗,最後還是餓死在長城下。為了悼念餓死在長城工地的民工,人們每年臘月初八吃“臘八粥”,以資紀念。

傳説四:教育後輩

西晉時有個極懶的青年人,平素遊手好閒,坐吃山空,他的新婚娘子屢勸無效,然而到了年末的十二月初八,家裏斷炊了,那小夥子飢腸難熬,遍搜米缸、面袋和家裏的罈罈罐罐,將剩粒遺粉連同可食的殘碎物,過洗入鍋,煮了一碗糊狀粥喝下,從此,苦思悔恨,狠下決心痛改前非。當地人們便藉此教育子女,每逢臘八都煮粥喝,既表示臘祭日不忘祖先勤儉之美德,又盼神靈帶來豐衣足食的好年景。

傳説五:紀念忠臣岳飛

當年,岳飛率部抗金於朱仙鎮,正值數九嚴冬,岳家軍衣食不濟、挨餓受凍,眾百姓相繼送粥,岳家軍飽餐了一頓百姓送的“大家飯”,結果大勝而歸。這天正是十二月初八。岳飛死後,人民為了紀念他,每到臘月初八,便以雜糧豆果煮粥,終於成俗。

傳説六:朱元璋受難

據説,明太祖朱元璋小時候家裏很窮,便給一家財主放牛。有一天放牛歸來時過一獨木橋,牛一滑跌下了橋,將腿跌斷。老財主氣急敗壞,便把他關進一間房子裏不給飯吃。朱元璋餓得夠嗆,忽然發現屋裏有一鼠洞,扒開一看,原來是老鼠的一個糧倉,裏面有米、有豆,還有紅棗。他把這些東西合在一起煮了一鍋粥,吃起來十分香甜可口。後來朱元璋當了皇帝,又想起了這件事兒,便叫御廚熬了一鍋各種糧豆混在一起的粥。吃的這一天正好是臘月初八,因此就叫臘八粥。

臘八粥的傳説故事 篇三

十二月作為一年的歲終之月,之所以稱做“臘月”,其原因有三:

一、“臘者,接也”,新舊交替,寓意此月後即將開始下一年;

二、“臘者同獵”,獵取獵物祭祖祭神;

三、“臘者,逐疫迎春”。

所以,臘八節又稱做臘日祭、臘八祭、王侯臘或佛成道日。古人在這一年的歲終之月,農閒之時,為歡慶豐收、感謝祖先和神靈,舉辦祭祀儀式。

據載:“冬至後三戍日臘祭百神。”説的是冬日祭神本來不在臘八這日,而是在冬至後第三個戍日。後來隨着佛教的傳入,為了紀念釋迦牟尼成佛的日子,才將這兩個日子融合,方成“臘八節”、“佛成道節”。

臘八節喝“臘八粥”的習俗由來已久。普通民眾用“臘八粥”祭祀五穀之神、祖先;佛教徒用臘八粥供佛、紀念;不少寺院則在臘八節施臘八粥給信眾、窮人,説吃此粥可以得到佛祖的保佑。

而為什麼要喝臘八粥,則有好多傳説:

一、臘八粥緣於佛祖成道

相傳,佛祖釋迦牟尼修行深山,靜坐六年,餓得骨瘦如柴,曾欲棄此苦,恰遇一牧羊女,送他乳糜,他食罷盤腿坐於菩提樹下,於十二月初八之日悟道成佛。為了紀念,後人將此日稱為“佛成道節”。

中國民間本來就有“臘日”祭祖、祭神的習俗。佛教信徒們出自虔誠,將“臘日” 與“佛成道節”融合,遂成“臘八節”,舉行隆重的儀禮活動。

“臘八”是佛教的盛大節日。舊時各地佛寺作浴佛會,舉行誦經,並效仿釋迦牟尼成道前,牧女獻乳糜的傳説故事,用香谷、果實等煮粥供佛,稱“臘八粥”。並將臘八粥贈送給門徒及善男信女們,後來便在民間相沿成俗。

二、臘八粥源於“赤豆打鬼”的習俗。

傳説上古五帝之一的顓頊氏,三個兒子死後變成惡鬼,專門出來驚嚇孩子。傳説這些惡鬼天不怕地不怕,單怕赤(紅)豆,而大人小孩生病、身體不好都是臘八節這些疫鬼作祟的原因。所以,在臘八這天以紅小豆、赤小豆熬粥,以祛疫迎祥,故有“赤豆打鬼”的説法。

三、臘八粥是為了紀念修長城的民工

相傳,秦始皇下令修建長城,民工們長年在工地上不能回家,吃糧全靠家裏人送。家裏糧食送不到的,就有可能餓死在長城工地。有一年臘月初八,一些少糧的民工們把各自剩下的五穀雜糧熬成稀粥,每人喝一碗抵禦飢寒。為了悼念這些民工,人們每年臘月初八吃“臘八粥”,以資紀念。

四、喝臘八粥牢記祖先勤儉之美德

傳説,西晉時有個青年人很懶,遊手好閒,坐吃山空,等到了年末的十二月初八,家裏沒糧了。飢餓難熬的年輕人,遍搜家裏的罈罈罐罐,將殘餘的五穀顆粒連同可食的殘碎物,一起煮了一碗粥喝下。從此下定決心痛改前非,勤勞過日。人們藉此教育子女,臘八喝粥,牢記祖先勤儉美德。

五、喝臘八粥懷念岳飛

當年,岳飛率部抗金於朱仙鎮,正值數九嚴冬,岳家軍衣食不濟、挨餓受凍,眾百姓相繼送粥,十二月初八這天岳家軍飽餐了一頓百姓送的“千家粥”,大勝而歸。後來每到臘月初八,人們便以雜糧豆果煮粥,懷念岳飛。

臘八粥的傳説故事 篇四

在全國很多地方都有吃“臘八粥”的習俗,煮粥用的食料大致相同,但它的源流可能就有所不同了。

在皖西太湖一帶的説法是這樣的。

很久很久以前,有個地方有座大廟,廟裏的和尚及勤雜人有多少也沒有確切數字,反正每餐吃飯要以撞鐘為號。燒飯用的鐵鍋連木圍一起將有一人深,鐵鏟猶如現在的鐵鍬。

在眾多的和尚中,有一個當年被當家師收留的孤兒,此伢十幾歲癩痢頭,這伢相貌雖醜,但不好吃不偷懶,一廟的大小和尚都喜歡他。有一年冬天,大雪封山,交通受阻,山外的糧食運不進來,廟裏開始缺糧了,糧食是十分的省着吃,懂事的和尚伢總是等師父們吃完飯再去吃點剩菜剩飯,久而久之由於重度營養不良,身上瘦得皮包骨頭。

一轉眼,到了臘月初八,廟裏只有最後一餐的糧食了,和尚伢把所有的雜糧收集起來煮了一鍋粥,加上油鹽,味道確實還不錯,粥還沒有完全煮好,和尚伢爬上鍋台,拿起大鐵鏟想再攪拌幾下,由於人單力薄加上餓飯的`原因,一時頭髮暈,身子斜着向鍋中心伸出去,突然人失去了平衡,倒向滾沸的鍋裏。

和尚們像平時一樣,開飯一齊向廚房湧去,大家吃着香噴噴的粥,到了快吃完的時候,才發現沒有小和尚伢,灶下負責塞柴的和尚説:“我記得他還上了灶台呀!”這時有個和尚想再添一點粥到碗裏,拿起鍋鏟向下撬,翻起一看,幾根人骨頭露在上面,和尚發出一聲驚呼:“不得了呀!鍋裏煮死了人啦”!頓時,全廟的和尚無不傷心痛哭:“我們吃粥把和尚伢吃了呀!罪過,罪過啊!”

和尚們用最好的禮節做了最虔誠法事,超度了捨身的亡魂。從這以後,每年臘月初八都要煮一鍋當年同樣的粥,為的是紀念這可憐的和尚伢。

慢慢地,這習慣也傳到了民間。

臘八粥的傳説故事 篇五

臘八粥是一種在臘八節用由多種食材熬製的粥,也叫做七寶五味粥。臘八粥來自印度天竺,農曆十二月初八是佛陀成道紀念日,俗稱“臘八節”,在佛教稱“法寶節”。臘八粥的習俗,已非佛門所有,作為一種民間風俗,農曆十二月八日吃臘八粥,用以慶祝豐收,一直流傳至今。最早的臘八粥是紅小豆來煮,後經演變,加之地方特色,逐漸豐富多彩起來。

夏曆十二月初八,中國漢族地區民間煮以供佛的粥,叫“臘八粥”。吳自牧《夢粱錄》卷六“十二月”:“此月八日,寺院謂之臘八。大剎等寺俱設五味粥,名曰‘臘八粥’。周密《武林舊事》卷三:“八日,則寺院及人家用胡桃、松子、乳蕈、柿、慄之類作粥,謂之‘臘八粥’。”富察敦崇《燕京歲時記?臘八粥》:“臘八粥者,用黃米、白米、江米、小米、菱角米、栗子、紅江豆、去皮棗泥等,合水煮熟,外用染紅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榛穰、松子及白糖、紅糖、瑣瑣葡萄,以作點染。”。臘八粥和臘八飯一樣,是古代蜡祭的遺存。《禮記·郊特牲》説蜡祭是“歲十二月,合聚萬物而索饗之也”,臘八粥以多種食物和在一塊,和米共煮一鍋,是合聚萬物之意。後因佛教的流行,臘八節演化成紀念佛祖釋伽牟尼成道的宗教節日,而臘八粥也被附會説成是來自於印度。

古代天子或諸侯,在年終時候要舉行祭祀八種自然神靈的儀式,稱為蜡祭。蜡祭後來流行到民間,其習俗至今還有所遺存,就是臘月初八,南方的人們要吃臘八飯,北方的人們要喝臘八粥。 臘八粥

從先秦起,臘八節都是用來祭祀祖先和神靈、祈求豐收和吉祥。我國喝臘八粥的風俗,在宋代已十分風行。每逢臘八這一天,不論是朝廷、官府、寺院還是黎民百姓家都要做臘八粥。到了清朝,喝臘八粥的風俗更盛。在宮廷,皇帝、皇后、皇子等都要向文武大臣、侍從宮女賜臘八粥,並向各個寺院發放米、果等供僧侶食用。在民間,家家户户也要做臘八粥,祭祀祖先;同時,閤家團聚在一起食用,饋贈親朋好友。

臘月節,農曆十二月,人們習慣稱為“臘月”。據説秦始皇統一中國以後,下令將每年十二月改稱為“臘月”。而“臘”這一詞到漢代才正式出現。

把農曆十二月稱為“臘月”的原因:《祀記》上面解釋:“蠟者,索也,歲十二月,合聚萬物而索饗之也。”“臘”與“蠟”相似,祭祀祖先稱為“臘”,祭祀百神稱為“蠟”。“臘”與“蠟”都是一種祭祀活動,而多在農曆十二月進行,人們便把十二月稱為臘月了。

臘八粥的傳説故事 篇六

古時候,有一户人家,老兩口和一個兒子。老頭是個勤快人,雖然年過六十。還是天天雞叫起牀,掃地攢糞;天明下地,精心耕耘,八畝墳園地年年五穀豐登。糧食囤年年裝得冒尖兒。院裏呢?樹木成林,瓜棚遮天,菜豆鮮果,四季不斷。一家人吃喝以外,還能換回不少銀兩,日子越過越好。襯裏人問他,“你家種有搖錢樹,日子過得恁舒坦?”老頭笑笑説:“搖錢樹,人人有,就是自己兩隻手。”

老太婆呢?也是個勤儉的治家人。一天三頓飯,精打細算,閒月吃稀,忙月吃稠。鄰居們説:“您家囤尖缸流的,恁摳索幹啥?,老太婆説:“一頓省一把,十年買匹馬;豐年想歉季,飽時想餓時。老太婆不僅吃得儉省,穿得也節約。做件衣裳,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照樣穿。一身粗布棉衣能幹乾淨淨穿十幾年。年年豐衣足食,常常拿出餘錢剩米,賙濟左右鄰舍。又有人問:“您家業不大,咋會過得恁滋潤,是不是藏個聚寶盆?”老太婆説:“聚寶盆,不算好,勤儉才是無價寶。”

老兩口勤儉持家,人人稱讚,可惜沒養成個好兒子。那娃幾十七八歲了,整天飽吃悶睡:怕幹活。街坊送綽號叫“瞌睡蟲”,是個十足的敗家子。

有一天,老漢摸摸花白鬍子,知道自己老了,就對娃兒説:“爹孃只能養你小,不能養你老。要吃飯,得流汗。靠天靠地靠爹孃。都不如自己爭氣保險哪!你往後甭光睡啦!也得學會種莊稼過日子啊!”瞌睡蟲哼哼兩聲,這隻耳朵聽,那隻耳朵扔,照樣睡他的懶瞌睡。

不久,老兩口又給兒子成了家。這個媳婦跟兒子一樣,也是好吃懶做。日頭未落就睡,日出三竿才起,不拿針線,不進灶房,踢倒了油瓶也不扶,整天扔饃塊、潑剩飯。人送外號叫“沒底鍋”。

有一天,老太婆梳着滿頭白髮,自歎土已圍着脖子了。就把心裏話説給兒媳婦:“七年級扎針十五拔,強似挨門求人家。家常便飯吃得長,粗布衣裳穿得久。過日子可得會精打細算啊!”兒媳婦只當耳旁風,一句也不往心裏放。

過了幾年,老倆口同時身染重病,卧牀不起,就把小倆口叫到跟前。囑託再三:“要想日子常常富,雞叫三遍離牀鋪。儉是聚寶盆,勤是搖錢樹。男應勤耕耘,女應多織布……”説罷,老倆口嚥了氣兒。小倆口看看囤有糧食缸有米,男人説:“吃不愁,喝不愁,何必種地曬日頭。”再看看滿牀被褥滿箱衣,女人説:“冬有棉,夏有單,何必紡織月西偏。”他倆一唱一和,·誰也沒把二老的教誨記心上。

轉眼又是一年,八畝墳園地成了荒草園。家裏柴米油鹽,一天少一天,衣服鞋襪,一天爛一天。樹葉一青一黃,燕子飛來飛去。一年一年過去了,地裏顆粒沒收,家裏吃空捋盡。

冬天來了,天氣越來越冷。到了臘月初八這天,大雪封門,北風呼嘯。小倆口偎在一起“篩糠”,肚裏沒飯,身上衣單。這時,他們想起了二老説的話,可是已經晚了。他倆東抓西撓,缸底、囤縫、老鼠洞,找了點兒陳穀子爛豆和菜葉,放進鍋去煮。沒柴燒,把僅有的一把鋪草也填進了灶膛裏。小倆口一人盛了一碗粥,端起來剛吃了幾口,一陣大風颳來,把破房子颳倒了。等鄰居冒雪趕來,扒開房子一看,兩人已經凍死了,每人身邊放着一個盛着粥的破碗。

從此,每年到了臘月初八日,人們就熬一鍋粥,和孩子們一邊吃,一邊講瞌睡蟲和沒底鍋餓死的故小。這頓飯就叫臘八粥。

喝粥選料有講究:謹記“粗細搭配”

喝粥,選料還有特別的講究,尤其是具有食療作用的原料,要根據身體狀況投放。喝粥還一定要注意“粗細搭配”。粥的原料主要是穀物。用來煮粥的雜糧,不需要進行研磨,穀類表層所含維生素、礦物質等營養素和膳食纖維都會保留下來,避免了營養物質的流失。

喝粥很容易實現“粗細搭配”。粗糧、雜糧和全穀類食物,如小米、高粱、玉米、蕎麥、燕麥、薏米、紅小豆、綠豆、芸豆等,都可以放在一起煮成“一鍋粥”。每天吃1-2兩(50~100克)粗糧的目標輕鬆實現,但不同人羣在食材搭配上要注意有所區別。

1、糖尿病病人:燕麥、蕎麥為首選

營養學上,並不主張糖尿病病人過嚴地限制碳水化合物,但要選用血糖生成指數較低的碳水化合物。許多研究已證實富含膳食纖維的食物可降低血糖,特別是燕麥、大麥和一些豆類所含的可溶性纖維,可在胃內形成黏稠物質,延緩葡萄糖的吸收,不會導致餐後血糖突然上升。蕎麥中含有鉻,有增強胰島素的作用,在臨牀上用於糖尿病的營養治療。所以,糖尿病病人可多選燕麥和蕎麥作主料。

2、老年人:可多放點大豆

老年人應飲食多樣化、多吃大豆及其製品。而且粥多在晚上食用,也符合老年人的飲食習慣。大豆中豐富的生物活性物質大豆異黃酮和大豆皂甙,可以抑制體內脂質過氧化,能夠預防骨質疏鬆症。老年人胃腸功能減弱,臘八粥正好軟爛易消化,加上粗細搭配,富含膳食纖維,能增加腸蠕動。

3、中青年人:多放些不同的米

中青年人由於工作量、活動量大,對能量要求高。許多中年人應酬多,碳水化合物的來源越來越少,不符合《中國居民膳食指南》中糧穀類應占55%~65%的原則。所以,在粥中不妨多放些富含碳水化合物的米類,也可適當多放些栗子、蓮子等既富含澱粉又有一定保健作用的堅果。

4、孕婦:香軟臘八粥最合適

女性懷孕早期一般早孕反應嚴重,此時應選擇容易消化的食物以減少嘔吐,粥就是一種很好的選擇,更何況是香糯軟爛的臘八粥。孕中期,胎兒生長加快,需要補充能量,同時對鐵的需求量增加,而孕晚期則需要加強鈣的補充。所以,對準媽媽和新媽媽來説,以下食物可以多考慮一下:糙米中含有大於100毫克/千克的鈣,花生仁、大豆、黑豆、青豆、棗中都含有較豐富的鈣,大豆和堅果中還含有較豐富的鐵。

5、兒童:原料儘可能豐富

一般情況下,孩子應合理食用各種食物,以取得膳食平衡。12歲以後,隨着青春期的到來,孩子出現第二個生長高峯,對能量和營養素的需求都超過成年人。穀類是我國膳食中主要的能量和蛋白質的來源,豆類、堅果都是營養豐富的食品,所以孩子喝八寶粥所選原料可以儘可能地豐富一些。3~5歲的孩子處於幼兒期,此時多給孩子吃些粗糧類食物,對培養孩子日後良好的飲食習慣非常有好處。

臘八粥的傳説故事 篇七

你們誰知道臘八粥是什麼做的?我知道它是用白米、糯米、小米、菱角、紅豆、大棗等做的。還有一些用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松子、白糖、紅糖、葡萄裝飾,使臘八粥更加細膩可口。

我也知道關於臘八節的傳説:佛伽莫夫原本是印度的王子,後來出家了。有一次他來到一條河邊,因飢餓和疲勞而暈倒在地。一個牧羊女用全穀物和野果煮粥喂他。釋迦牟尼得救後,發現粥很甜很好吃。他在河裏洗了個澡,然後坐在菩提樹下修行。農曆二月初八成佛後,佛教徒稱這一天為“步行節”。一年中的這一天,寺廟裏的和尚舉行誦經活動,效仿牧羊女用穀物和水果煮粥拜佛。這個習俗慢慢傳到民間,就成了臘八節,這一天煮的粥就叫臘八粥。關於臘八節的起源,我省還有一個民間傳説。從前有一個人,名叫拉巴,從小養成了伸手拿衣服,吃飯張口的懶習慣。後來他結婚了,娶了他那個懶如臘八的媳婦。拉巴的父母去世後,他們被教導要努力工作,勤奮生活。但是他們不聽父母的話,所以不養雞,不種地。沒多久我就吃到了父母留下的食物。臘月初八,鍋裏沒米,灶下沒柴,拉和老婆只好掃店底。湊些雜七雜八的吃的,熬一鍋粥。在這個寒冷的冬天,他們後悔沒有聽父母的話。為了記住拉巴的教訓,以後人們會每天煮雜糧粥,鼓勵自己勤儉持家。

現在河北民間還保留着這個節日習俗。人們吃臘八粥,而不是拜佛,已經成為一種簡單的節日習俗。

臘八粥的傳説故事 篇八

農曆十二月初八,民俗謂之臘八,是春節前的第一個節令,此後“年味”日漸濃郁起來。在民間,一直流傳着臘月初八吃臘八粥的習俗。

關於臘八粥的來歷有着一個美麗的傳説。相傳,佛祖釋迦牟尼出家修行,雲遊四海。有一天,他因飢餓和勞累昏倒在野外,被一放牧女童發現,女童急忙跑回家尋找食物。可她家境貧寒,缺衣少食。自己家種的雜糧都快吃光了,只剩下很少的幾粒米。姑娘向來慷慨大方,樂於助人,她將每個糧袋子底下所剩無幾的糧食蒐羅在一起,加上一些自家種的果仁,用清泉水煮了一大碗粥,端到佛祖面前,一口一口地喂他。釋迦牟尼吃了香噴噴的粥後,很快甦醒過來,並跑到附近的河中洗了澡,坐在菩提樹下靜思,終於在臘月初八這天悟道成佛。後來佛教信徒就在每年臘月初八煮粥供佛。所以,臘八粥又稱佛粥。每到這一天,寺廟裏的僧眾將募化來的齋糧煮成稀飯,來供奉神佛,將佛粥供過之後,再分給窮人食用。後來,臘八粥流傳開來,成為民間的一種習俗。南宋詩人陸游留下了這樣的詩句:“今朝佛粥更相贈,更覺江村節物新。”臘八粥作為民間的吉祥食品相互贈送,寓意一年之末的大豐收以及來年風調雨順,吉祥如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