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中華經典民間故事文字版【新版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1.83W

中華經典民間故事文字版【新版多篇】

中華傳統民間故事 篇一

康熙年間,河間府豆莊村出了個叫田畯的武狀元。

田畯小的時候,教書先生就發現他不是個一般人。

那是田畯七歲上學的時候,學堂設在孫莊,村裏孩子們上學都得趟過一條河。田畯十二歲這年,學堂上夜課,這天正好下大雨,先生認為學生們不會來了。

正等着,見孩子們陸續來了,一個個衣服都濕透了,唯獨小田畯身上連個水點都沒有。

先生問:“田畯,你沒打傘,怎麼身上連個雨點兒都沒有?”

田畯説:“我也不知道,我過河走路覺得象有人揹我,一邊一盞燈籠陪着。”

先生半信半疑地嗯了一聲,就把這件事記在了心上。講完課,雨停了,天也不早了。放學後別的學生都走了,先生故意把田畯多留了一會兒。

等田畯走時,先生悄悄跟在後邊,看着虛實。出校門沒多遠,就見不知從哪裏冒出來的兩盞燈跑到了田畯的左右,接着就象飛似地上了路,過了河。先生覺得挺納悶。

接連幾天,先生總偷偷看到有兩盞燈伴着田畯過河,而且這兩盞燈一天比一天亮。

這天,先生把田畯叫到屋裏説:“田畯,你過河身上沒沾過水點,還有兩盞燈送你,你跟我説一説,揹你過河的那個人什麼樣?”

田畯説:“揹我的是個黑大漢,不説一句話,也看不清臉面。”

先生説:“這樣吧,今晚他揹你過河時,你摸摸他,問問他。”田畯記住了先生的話。

放了學,來到河邊,那個黑大漢背起田畯就走,走到河中間,田畯説:“這水大,我害怕。”邊説也用手摸大漢的頭和臉,一邊摸一邊又説:“小鬼,小鬼,你好大個頭哇!”

黑大漢説,“狀元老爺你好大個膽。”

後來傳出來,學生們跟田畯叫田大膽。這以後先生對田畯更另眼相看了。

這天,田畯跟先生説,送他的燈籠只剩一個了。先生忙問:“這幾天你幹過壞事不?”

田畯説:“沒有啊。”

先生叫田畯好好想想,田畯想了一會兒説:“噢,我想起來了,那天我幫我叔寫過一份休書,休我嬸子。”

先生若有所悟地説:“那一定是休錯了,明天你跟你叔把休書要回來,就説改個字,要過來你燒了它。”

田畯回到家把休書騙過來,團了團吞到了肚裏。打這以後,兩盞燈籠又亮起來了,一直陪伴到田畯考上狀元。

中國民間故事 篇二

西湖風景區南緣月輪山麓到二龍頭山麓,是當年華東四所著名教會大學之一的之江大學所在地,今為浙江大學分部,俗稱浙大三分部。一九一六年,美籍《中國通》司徒雷登的弟弟司徒華林任之江大學校長後,下令在校內頭龍頭與二龍頭兩山之間的山澗上架設一座木橋以便利師生通行。此橋周圍林木葱蔚,橋下山泉幽咽,潺潺注入一汪碧水深潭之中。日間飛鳥雲影,入夜星月瀉輝,十分幽雅宜人,被情竇初開的男女青年學生選作《人約黃昏後》的銷魂去處,連年紀較輕的教師們亦偶爾前往,遂有《情人橋》的美稱。詞學大師夏承燾三十年代執教於之江大學,他在《天風閣學詞日記》(一九三一年五月十三日)中寫道:《夜與雍如何情人橋聽水,繁星在天,萬綠如夢,暢談甚久。》

西湖麗山秀水,風花雪月,自古即是談情説愛的勝場,與纏綿韻事相關聯的橋還可舉出多處。譬如斷橋,我國四大古典傳奇之的《白蛇傳》中,許仙與白蛇娘娘相識在此,同舟回城;後又在這裏邂逅重逢,言歸於好,演繹成《斷橋相會》這出許多劇種作為保留劇目的摺子戲。又如西泠橋,古稱《蘇小小結同心處》。相傳南齊歌妓蘇小小,富才華,頗自重,一次乘車出遊,在白堤上遇到青年才子阮鬱,兩人一見傾心。蘇小小口占一絕雲:《妾乘油壁車,郎跨青驄馬。何處結同心,西陵(即西泠)松柏下。》迫於時勢身世,蘇小小終難與阮鬱諧秦晉之好,積憂成疾,病歿後葬於西泠橋畔,墓亭就叫《慕才亭》。再如長橋,早先橋長百步,為名副其實的湖上勝景之一。南宋時這裏發生過一樁殉情悲劇:青年女子陶師兒與書生王宣教相愛,她的後母挑撥離間橫加阻撓。陶、王坐船夜遊西湖,在長橋下荷花深處雙雙投水以死相抗,杭城人聞之無不唏噓,有人作歌謠哀悼,長橋從此又名《雙投橋》。

在流傳至今的愛情題材的西湖竹枝詞中,有一首是用蘇堤第四橋壓堤橋起興作比的:《茅家埠頭芳草平,第四壓堤橋影橫。橋外飛花似郎意,橋邊深水似儂情。》舊時壓堤橋通茅家埠,橋下水極深,橋兩頭堤上楊柳成蔭。有此一首語淺意深的竹枝詞,壓堤橋自可視作西湖又一座《情人橋》了。

中國民間故事 篇三

上天竺寺位於白雲峯麓,始建於五代吳越,是西湖佛寺久負盛名的觀音道場。

相傳,後晉天福四年(九三九),僧人道詡深入當時尚未開發的白雲峯下處女林中結庵修行。一天晚上,他見庵前山澗中閃閃發光,走近細看,發光的竟是一段木頭。他帶回這木頭,發現其紋理、色澤與一般木頭大不相同,而且散發陣陣異香。次日,道詡將香木送到城中有名的孔仁謙木雕作坊,請他雕一尊觀音大士坐像。據説,孔仁謙雕木成像後,見觀音妙貌莊嚴,寶光煥發,頓起邪念候據為已有。他立即照樣另雕一尊觀音像,企圖魚目混珠。哪知就在他做手腳的當天晚上,觀音託夢給道詡,揭穿了孔木匠的花招,道詡仍將香木觀音“真身”迎回庵中。

後漢乾佑年間,洛陽僧人從勛帶着一枚古佛舍利(佛祖或高僧的骨灰)來到上天竺,將佛舍安置在香木觀音像的頭頂部,觀音像從此妙相鹹備,晝放白光。吳越王錢弘叔聞訊驚喜不已,立即派兵丁開通自下天竺經中天竺到上天竺的道路,撥款建起觀音看經院即上天竺寺的前身。

北宋鹹平初年,杭州大早。知州張去華聽説上天竺觀音像有“神異”,便率領一支儀仗,幡蓋鼓吹,把香木觀音像迎請到城南梵天寺,虔敬祝禱,請觀音大士普降甘霖,解救旱情。碰巧當天就下了一場雨,上天竺觀音從此名聲大噪,凡遇天災人禍,杭州地方官即來求助,號稱靈感觀音,香火之盛,不下於觀音“老家”的普陀山。

清樑章鉅對上天竺靈感觀音的“神驗”將信將疑,因為他從自己的親身見聞中發現,歷年中祈禱靈感觀音,也碰到過沒有反應的結局。他指出當官的迎請靈感觀音下山入城祈雨,實際上是做樣子給老百姓看的例行公事。如果真有雨,那是觀音之靈、朝廷之恩;若是無雨那就是祈求的心不誠、禮不夠,觀音大士卻總是神驗的。

最可笑的是清咸豐十一年(一八六一)太平天國軍第二次進攻杭州時,浙江巡撫王有齡平時不諳軍情,袒庇私下,這時手足無措,只得又把上天竺的靈感觀音請進城裏吳山海會寺,每天上山拈香,祈求神助,結果,太平軍經激戰後攻克杭城,王有齡等清朝文武官員百餘人或自盡或被俘,觀音大士一點忙都沒幫上,連一天竺寺也在攻城戰中化為廢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