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中國歷史民間故事(新版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8.82K

中國歷史民間故事(新版多篇)

中國民間故事 篇一

夜遊神,是民間信仰中的司夜之神。關於司夜之神的記載最早見於《山海經·海外南經》,説有神人十六位,彼此胳膊相連,為天帝司夜,他們是“小頰赤肩”。漢代的《淮南子·墜形訓》説司夜之神在“西南方”,稱他們“連臂大呼夜行”。不過,中原地區最初並沒有“夜遊神”的稱謂。

大概在元、明之際,“夜遊神”的稱謂由南方少數民族傳入中原。據説南方少數民族中有司夜之神稱為“夜遊神”。明代小説家馮夢龍在《古今小説》第三十一卷《鬧陰司司馬貌斷獄》中曾描寫了夜遊神夜間巡查的情形。明代民間關於夜遊神的傳説很多。根據民間的描述,“夜遊神”是一位公正、善良之神,他巡夜時常常將民間百姓的冤屈之事稟報給天帝,使正義得到伸張,惡人得到懲罰。《封神演義》中説,“夜遊神”的名字叫喬坤。

據説當時北京居民夜間一定要將洗滌用水倒光,因為怕“夜遊神”用髒水飲馬,給自己造業。

中國民間故事 篇二

西湖風景區南緣月輪山麓到二龍頭山麓,是當年華東四所著名教會大學之一的之江大學所在地,今為浙江大學分部,俗稱浙大三分部。一九一六年,美籍《中國通》司徒雷登的弟弟司徒華林任之江大學校長後,下令在校內頭龍頭與二龍頭兩山之間的山澗上架設一座木橋以便利師生通行。此橋周圍林木葱蔚,橋下山泉幽咽,潺潺注入一汪碧水深潭之中。日間飛鳥雲影,入夜星月瀉輝,十分幽雅宜人,被情竇初開的男女青年學生選作《人約黃昏後》的銷魂去處,連年紀較輕的教師們亦偶爾前往,遂有《情人橋》的美稱。詞學大師夏承燾三十年代執教於之江大學,他在《天風閣學詞日記》(一九三一年五月十三日)中寫道:《夜與雍如何情人橋聽水,繁星在天,萬綠如夢,暢談甚久。》

西湖麗山秀水,風花雪月,自古即是談情説愛的勝場,與纏綿韻事相關聯的橋還可舉出多處。譬如斷橋,我國四大古典傳奇之的《白蛇傳》中,許仙與白蛇娘娘相識在此,同舟回城;後又在這裏邂逅重逢,言歸於好,演繹成《斷橋相會》這出許多劇種作為保留劇目的摺子戲。又如西泠橋,古稱《蘇小小結同心處》。相傳南齊歌妓蘇小小,富才華,頗自重,一次乘車出遊,在白堤上遇到青年才子阮鬱,兩人一見傾心。蘇小小口占一絕雲:《妾乘油壁車,郎跨青驄馬。何處結同心,西陵(即西泠)松柏下。》迫於時勢身世,蘇小小終難與阮鬱諧秦晉之好,積憂成疾,病歿後葬於西泠橋畔,墓亭就叫《慕才亭》。再如長橋,早先橋長百步,為名副其實的湖上勝景之一。南宋時這裏發生過一樁殉情悲劇:青年女子陶師兒與書生王宣教相愛,她的後母挑撥離間橫加阻撓。陶、王坐船夜遊西湖,在長橋下荷花深處雙雙投水以死相抗,杭城人聞之無不唏噓,有人作歌謠哀悼,長橋從此又名《雙投橋》。

在流傳至今的愛情題材的西湖竹枝詞中,有一首是用蘇堤第四橋壓堤橋起興作比的:《茅家埠頭芳草平,第四壓堤橋影橫。橋外飛花似郎意,橋邊深水似儂情。》舊時壓堤橋通茅家埠,橋下水極深,橋兩頭堤上楊柳成蔭。有此一首語淺意深的竹枝詞,壓堤橋自可視作西湖又一座《情人橋》了。

中國民間故事 篇三

自古買舟遊西湖為一大快事,更有一些遊興特濃善於別出心裁的人,愛以舟為家,終日盪漾在天光雲影煙柳畫橋藕花菰蒲之間樂不知返,夜宿湖上。

古時舟宿夜西湖多在天氣較熱夏日,南宋時最風行。夏夜炎熱,小舟大舫一般不到相對閉塞的裏湖,而是各佔蒲深柳密寬涼之地,或留宿湖心,直到黎明降臨才歸去。

明末的張岱則喜歡在月夜更深眾人散去後縱舟酣睡於十裏荷花之中,因此時荷花清香拍人,方能清夢悠長。

明末清初詩人龔鼎孳有一年農曆五月十四日夜,與夫人一起乘小畫舫遊湖。湖風酣暢,月明如洗,繁星盡斂,天水一碧。他們暢遊返回後,系船於寓樓之下,卻並不上岸,而是在舟中剝菱煮芡,小酌達旦。此時人聲已寂,樓台燈火也稀落無幾,環顧湖上,悄然安寧,只有四圍蒼翠山色彷彿時時滴入杯底,詩人不禁慨歎:“千百年西湖風光,這一晚才算由我們獨獨全部享有了!”

秋夜舟宿西湖也別有一番情趣。南宋詩人王洧在《三潭印月》一詩中寫道:“塔邊分展宿湖船廠,寶鑑開奩水拆毀天。橫笛叫云何處起,波心尺覺老龍眠。”詩中的“塔周圍水面。後來明代的高濂則將深秋之夜泊舟湖中三塔舊基址列為西湖四時“幽賞”之一因為可以獨坐舟中,領略落雁爭棲競啄,嚦嚦嘹嘹,秋聲滿耳的特殊情景。

中國民間故事 篇四

上天竺寺位於白雲峯麓,始建於五代吳越,是西湖佛寺久負盛名的觀音道場。

相傳,後晉天福四年(九三九),僧人道詡深入當時尚未開發的白雲峯下處女林中結庵修行。一天晚上,他見庵前山澗中閃閃發光,走近細看,發光的竟是一段木頭。他帶回這木頭,發現其紋理、色澤與一般木頭大不相同,而且散發陣陣異香。次日,道詡將香木送到城中有名的孔仁謙木雕作坊,請他雕一尊觀音大士坐像。據説,孔仁謙雕木成像後,見觀音妙貌莊嚴,寶光煥發,頓起邪念候據為已有。他立即照樣另雕一尊觀音像,企圖魚目混珠。哪知就在他做手腳的當天晚上,觀音託夢給道詡,揭穿了孔木匠的花招,道詡仍將香木觀音“真身”迎回庵中。

後漢乾佑年間,洛陽僧人從勛帶着一枚古佛舍利(佛祖或高僧的骨灰)來到上天竺,將佛舍安置在香木觀音像的頭頂部,觀音像從此妙相鹹備,晝放白光。吳越王錢弘叔聞訊驚喜不已,立即派兵丁開通自下天竺經中天竺到上天竺的道路,撥款建起觀音看經院即上天竺寺的前身。

北宋鹹平初年,杭州大早。知州張去華聽説上天竺觀音像有“神異”,便率領一支儀仗,幡蓋鼓吹,把香木觀音像迎請到城南梵天寺,虔敬祝禱,請觀音大士普降甘霖,解救旱情。碰巧當天就下了一場雨,上天竺觀音從此名聲大噪,凡遇天災人禍,杭州地方官即來求助,號稱靈感觀音,香火之盛,不下於觀音“老家”的普陀山。

清樑章鉅對上天竺靈感觀音的“神驗”將信將疑,因為他從自己的親身見聞中發現,歷年中祈禱靈感觀音,也碰到過沒有反應的結局。他指出當官的迎請靈感觀音下山入城祈雨,實際上是做樣子給老百姓看的例行公事。如果真有雨,那是觀音之靈、朝廷之恩;若是無雨那就是祈求的心不誠、禮不夠,觀音大士卻總是神驗的。

最可笑的是清咸豐十一年(一八六一)太平天國軍第二次進攻杭州時,浙江巡撫王有齡平時不諳軍情,袒庇私下,這時手足無措,只得又把上天竺的靈感觀音請進城裏吳山海會寺,每天上山拈香,祈求神助,結果,太平軍經激戰後攻克杭城,王有齡等清朝文武官員百餘人或自盡或被俘,觀音大士一點忙都沒幫上,連一天竺寺也在攻城戰中化為廢墟。

中國民間故事 篇五

很多人都知道《西遊記》中有一個曾經與孫悟空稱兄道弟的牛魔王,本領也十分的高強。但是很多人也許還不曉得,在幾千年前的春秋時期,中國民間就開始祭祀牛神,就是牛的保護神。

根據《列異傳》記載,武都故道縣(今陝西寶雞市西南)有祭祀牛神的怒特祠。傳説該牛神原來是一棵大梓樹。秦文公二十七年(公元前739年),秦文公派人砍伐。但是樹砍了又合。秦文公就派了四十人輪流砍伐,但還是砍不斷。這些人只好離去。一個人因為腳傷暫時無法行走,就躺在樹下休息。他突然聽見有人在説話。

一個問:“這樣挨砍下去,你疲勞嗎?”另一個回答説:“是夠疲勞的。”一個又説:“秦公一定不會罷休的。”第二個回答道:“他能奈我何?”又問:“拿灰敷在你身上怎麼辦?”另一個沉默不語。躺在樹下的人聽到後,回去稟告了秦文公。秦文公就讓砍樹的人光着上身,邊砍邊用灰敷在樹上。樹斷後,化成了一頭牛,鑽入了水中。秦文公於是在這個地方建造了怒特祠,以祭祀牛神。後人認為這是“牛王廟”的開始。

宋代,出現了將保護耕牛責任於一身的牛王的記載。宋何薳撰寫的《春渚紀聞》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一個人在夢中被人追到了一個懸着“牛王之宮”匾額的地方,看見了自己已經去世的姨母。姨母説:“我生前喜歡吃牛肉,因此多殺了不少牛,現在在這裏受苦,最苦的是每天被迫吃一升鐵蒺藜飯。”剛説完,就有牛首人拿着鐵蒺藜飯走了進來。

宋代以後,民間又奉冉伯牛為牛王。冉伯牛為春秋時孔子的門生,以其字“伯牛”而奉為牛王。

民間風俗要在牛王生日這一天祭牛王。《新搜神記》記載,清代時,人們多在十月七年級這天祭牛王。按照《大玉匣記》:牛王生辰在七月二十五日,今用十月七年級者,以七月農方收穫,故相沿改期,以便民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