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浣溪沙宋蘇軾全文、註釋、賞析【新版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7.12K

浣溪沙宋蘇軾全文、註釋、賞析【新版多篇】

浣溪沙原文、註釋及賞析 篇一

原文:

一曲新詞酒一杯,去年天氣舊亭台。夕陽西下幾時回。

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小園香徑獨徘徊。

譯文:

聽一曲以新詞譜成歌,飲一杯酒。去年這時節天氣、舊亭台依然存在。但眼前夕陽西下,不知何時會再回來。

無可奈何之中,春花正在凋落。而去年似曾見過燕子,如今又飛回到舊巢來。(自己不禁)在小花園中落花遍地小徑上惆悵地徘徊起來。

賞析

這是晏殊詞中最為膾炙人口篇章。詞上片通過對眼前景物詠歎,將懷舊之感、傷今之情與惜時之意交織、融合在一起。“一曲新詞酒一杯”,所展示是“對酒當歌”情景,似乎主人公十分醉心於宴飲涵詠之樂。確,作為安享尊榮而又崇文尚雅“太平宰相”,以歌侑酒,是作者習於問津、也樂於問津娛情遣興方式之一。然而在作者記憶中,最難忘懷卻是去年那次歌宴。“去年天氣”句,點出眼前陽春煙景既與去年無異,而作者置身亭台也恰好是昔日飲酒聽歌場所。故地重臨,懷舊自不可免。此句中正包藴着一種景物依舊而人事全非懷舊之感。在這種懷舊之感中又糅合着深婉傷今之情。這樣,作者縱然襟懷衝澹,又怎能沒有些微傷感呢?“夕陽西下”句,不僅是惋惜時光匆匆流逝,同時也是慨歎昔日與伊人同樂情景已一去不返。細味“幾時回”三字,所折射出似乎是一種企盼其返、卻又情知難返紆細心態。下片仍以融情於景筆法申發前意。“無可奈何”二句,屬對工切,聲韻和諧,寓意深婉,一向稱為名對。唯其如此,作者既用於此詞,又用於《示張寺丞王校勘》一詩。上句對春光流逝示惋惜之情,下句對巢燕歸來興懷舊之感。人間生死,同花開花落一樣,不由自主,所以説“無何奈何”。舊地重遊,前塵影事,若幻若真,所以説“似曾相識”。滲透在句中是一種混雜着眷戀和悵惆,既似衝澹又似深婉人生悵觸。因此,此詞不但以詞境勝,還兼以理致勝。後來蘇軾詞,就大暢此風。

作者

晏殊(991-1055),字同叔,臨川(今屬江西)人。七歲能文,十四歲以神童召試,賜同進士出身。宋仁宗時官至同平章事兼樞密使,范仲淹、韓琦、歐陽修等名臣皆出其門下。卒諡元獻。他一生富貴優遊,所作多吟成於舞榭歌台、花前月下,而筆調閒婉,理致深藴,音律諧適,詞語雅麗,為當時詞壇耆宿。有《珠玉詞》。

《浣溪沙》原文及賞析 篇二

原文

門隔花深夢舊遊。夕陽無語燕歸愁。玉纖香動小簾鈎。

落絮無聲春墮淚,行雲有影月含羞。東風臨夜冷於秋。

賞析

這首懷人感夢的詞,借夢寫情,更見情痴,寫得不落俗套。

“門隔花深”,指所夢舊遊之地。當時花徑通幽,春意盎然。詞人説:不料我去尋訪她時,本擬歡聚,卻成話別。為什麼要離別,詞中沒有説明。“燕歸愁”,彷彿同情人們離別,黯然無語。不寫人的傷別,而寫慘淡的情境,正是烘雲托月的妙筆。前結“玉纖香動小簾約,”則已是即將分手的情景了。伊人纖手分簾,二人相偕出户,彼此留連,不忍分離。“造分攜而銜涕,感寂寞而傷神”(江淹《別賦》)。下片是深入刻畫這種離別的痛苦。

下片是興、比並用的藝術手法。“落絮無聲春墮淚”,兼有兩個方面一形象,一是寫人,“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咽”(柳永《雨霖鈴》),寫離別時的吞聲飲泣。這裏略去了。絮花從空中飄落,好象替人無聲墮淚,這是寫春的墮淚,人亦包含其中。“行雲有影月含羞”,和上句相同,也是一個形象體現為兩個方面:一是寫人,“別君時,忍淚佯低面,含羞半斂眉”(韋莊《女冠子》),是寫婦女言別時的形象,以手掩面,主要倒不是含羞,而是為了掩淚,怕增加對方的悲傷。同時也是寫自然,行雲遮月,地上便有云影,雲遮月襯出月含羞。劉熙載説:“詞之妙,莫妙於以不言言之,非不言也,寄言也。”(《藝概·詞曲概》)此詞“落絮”、“行雲”一聯正是“寄言”。表面是寫自然,其實是寫情。詞人把人的感情移入自然界的“落絮”“行雲”當中,造成了人化的然感自然。而大自然的“墮淚”與“含羞”,也正表現了人的離別悲痛的深度,那説是説二人離別,連大自然也深深感動了。這兩句把離愁幻化成情天淚海,真乃廣深迷離的至美藝術境界。“悲莫悲兮生別離,樂莫樂兮新相知”(《九歌·少司命》),“死別已吞聲,生別常惻惻”(杜甫《夢李白》)。這種黯然神傷心折骨驚的離情別緒,怎麼能忘懷呢!有所思,故有所夢;有所夢,更生思緒。無晝無夜,度日如年,這刻骨相思是夠受的。如此心境,自然感覺不到一絲春意,所以臨夜東風吹來,比蕭瑟淒冷的秋風更不堪忍受了。這是當日離別的情景,也是夢中的情景,同樣也是此日夢醒時的情景。古人有暖然如春、悽然如秋的話,詞人因離愁的濃重,他的主觀感覺卻把它倒轉過來。語極警策。

春夜風冷,是自然現象;加上人心悽寂,是心理現象,二者交織融會,釀成“東風臨夜冷於秋”的蕭瑟淒冷景象,而且這種氛圍籠罩全篇,此為《浣溪沙》一調在結構上的得力之處。

浣溪沙原文、賞析 篇三

原文:

菊暗荷枯一夜霜。新苞綠葉照林光。竹籬茅舍出青黃。

香霧噀人驚半破,清泉流齒怯初嘗。吳姬三日手猶香。

詩詞賞析:

這首詠橘詞,巧言物狀,體物細微,屬“純用賦體,描寫確尚”的詠物佳作,頗耐玩味。

“菊暗荷枯一夜霜”,佈置環境

以使下文有餘地抒發。“菊暗荷枯”四字,是東坡《贈劉景文》詩“荷狙無擎雨蓋,菊殘猶有傲霜枝”的概括。“一夜霜”,經霜之後,橘始變黃而味愈美。晉王羲之帖:“奉橘三百枚,霜未降,未易多得。”又白居易《揀貢橘書情》詩:“瓊漿氣味得霜成。”皆可參證。“新苞”句,輕輕點出題目。新苞,指新橘。橘有皮包裹,故稱。又,橘樹常綠,凌寒不凋。《楚辭。橘頌》:“綠葉素榮,紛其可嘉兮。”沈約《橘》詩:“綠葉迎露滋,朱苞待霜潤。”東坡用“新苞綠葉”四字,形象自然,再以“照林光”描繪之,可謂盡得橘之神。“竹籬茅舍出青黃”,好一“出”字。竹籬茅舍,掩映於青黃相間的橘林之中,可見橘樹生長之盛,人家環境之美,一年好景,正當此時。

過片二句,寫嘗橘的情狀。擘開橘皮,芳香的油腺如霧般噴濺,初嘗新橘,汁水齒舌間如泉般流淌。“香霧”、“清泉”之喻,形象可感,堪稱絕妙。

“驚”、“怯”二字,活畫出女子嘗橘時的嬌態。

驚,是驚於橘皮迸裂時香霧濺人,

怯,是怯於橘汁的涼冷和酸葉。

末句點出“吳姬”,實際也點明新橘的產地。吳中產橘,尤以太湖中東西兩洞庭山所產者為最著,洞庭橘唐宋時為貢物。“三日手猶香”,着意誇張,盡得吳橘之味矣。

浣溪沙(納蘭性德 篇四

浣溪沙·紅橋①懷古和王阮亭韻

納蘭性德

無恙②年年汴水③流。一聲水調④短亭⑤秋。舊時明月照揚州。

曾是長堤牽錦纜⑥,綠楊清瘦至今愁。玉鈎斜⑦路近⑧迷樓⑨。

註釋

①紅橋:橋名。在江蘇揚州市。明崇禎時期建造,為揚州遊覽勝地之一。

②無恙:安好。

③汴水:古河名,原河在今河南滎陽附近受黃河之水,流經開封,東至江蘇徐州轉入泗水。隋煬帝巡幸江都即由此道。今水已湮廢,僅泗縣尚有汴水斷渠。

④水調:曲調名,傳為隋場帝時,開汴渠成,遂作此。杜牧《揚州》:“誰家唱水調,明月滿揚州。”此曲為商調曲,唐曲凡十一疊。

⑤短亭:舊時城外大道旁,五里設短亭,十里設長亭,為行人休憩或送行餞別之所。

⑥曾是句:長堤,指隋堤。隋煬帝大業元年,開通濟渠,自西苑引谷水、洛水入黃河;自板渚引黃河入汴水,經泗水達邗溝,自山陽至揚子入長江。渠廣四十步,旁築御道,並植楊柳,後人謂之隋堤。白居易《隋堤柳》:“隋堤柳,歲久年深盡衰朽,風飄飄兮雨蕭蕭,三株兩株汴河口。大業年中煬天子,種柳成行夾流水,西自黃河東至淮,綠影一千三百里。”錦纜,唐顏師古《大業拾遺記》謂隋煬帝“至汴,帝御龍舟,蕭妃乘鳳舸,錦帆彩纜,窮極侈靡。……每舟擇妙麗長白女子千人執雕板鏤金揖,號為殿腳女。錦帆過處,香聞十里。”後以此典喻指帝王窮奢極侈,招致國破身亡。

⑦玉鈎斜:隋代葬埋宮女的墓地。

⑧近:靠近。

⑨迷樓:樓名。故址在今揚州西北。隋煬帝時,浙人項升進新宮圖。帝令依圖起造於揚州,經年始成。迴環四合,上下金碧,工巧弘麗,自古無有,費用金玉,努庫為之一空。《古今詩話》雲:“帝幸之,曰:‘使真仙遊此,亦當自迷。’乃名迷樓。”

參考譯文

汴水依舊如隋時的樣子,年年東流。秋日的短亭傳來一首《水調》的歌聲。明月彷彿也是舊時的,靜靜地照耀着揚州城。

想隋朝的時候這裏曾是何等繁華侈靡,如今河岸楊柳像人一般清瘦多愁,隋代葬埋宮女的墓地還是靠近了歌舞之樓。

創作背景

這首詞作於康熙二十三年(1684)十月,是為納蘭扈駕巡幸江南抵達揚州之時所作。時,納蘭性德三十歲。

賞析

《浣溪沙·紅橋懷古,和王阮亭韻》是由清代學者納蘭性德填詞的作品。這是一首詠史之作。全詞將歷史的風物寓於當前紅橋景物的描述之中,流露出一種興亡之感和古今之歎。

納蘭此篇則明示之“懷古”,“懷古”之作是詩人詠懷的一種手法,無非是借用古人古事以抒情達意而已,可以説舉凡詩詞中的懷古之作都是詩人的詠懷之作。該篇亦是如此,作者借詠隋煬帝窮奢極欲,腐敗昏聵之故實,抒寫了自己的不勝今昔之慨。[2]

其一為王世禛首倡,描摹紅橋風物。謂其坐落於綠楊城郭,登橋四望,徘徊感歎,亦當自迷。容若和之,曰為懷古。除了“舊時明月”,其所懷者,應當還包括長堤錦纜。前者乃自然物象,指明月照耀下的揚州;後者社會事相,指隋煬帝至汴京,錦帆過處,香聞十里場景。“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無賴是揚州”(徐凝《憶揚州》)。汴水年年,水調聲聲。眼前物景似乎並無變化。上片佈景,以“無恙”二字,説明一切。那麼,當年經過汴水,巡幸江都的帝御龍舟及蕭妃鳳舸,至今又如何呢?

長堤上,清瘦綠楊,不是曾為牽繫過錦帆的彩纜嗎?眼下所能見到的,盡為愁思籠罩。隋帝建造迷樓,已與宮女的玉鈎,一起埋葬。下片説情,以長堤錦纜與清瘦楊柳對舉,説明江上景物依舊,眼下人事全非,並以玉鈎、迷樓,對於當年的人和事,表示哀悼,為寄弔古之情。詞章因紅橋之名,哀樂交乘,與原作之徘徊感歎,同一懷抱,可謂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