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蘇軾《浣溪沙》詩意賞析及翻譯【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2.02W

蘇軾《浣溪沙》詩意賞析及翻譯【多篇】

浣溪沙 蘇軾 篇一

浣溪沙

蘇軾

遊蘄(qí)水清泉寺,寺臨蘭溪,溪水西流。

山下蘭芽短浸溪,鬆間沙路淨無泥。瀟瀟暮雨子規啼。

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休將白髮唱黃雞。

編輯本段 註釋

①蘄qi水:縣名,今湖北浠水鎮。時與醫人龐安時(字安常)同遊,見《東坡題跋》卷三《書清泉寺詞》。

②白居易《三月三日祓禊洛濱》:“沙路潤無泥”。

③瀟瀟暮雨,白居易《寄殷協律詩》自注:“江南吳二孃曲詞雲,蕭蕭暮雨郎不歸'。”子規,布穀鳥。

④此句當為寫實。但“門前”云云,亦有出處。《舊唐書》卷一九一方伎《一行傳》,謂天台山國濟寺有一老僧會布算,他説:“門前水當卻西流,弟子亦至。”一行進去請業,而門前水果卻西流”。

⑤白居易《醉歌》:“誰道使君不解歌,聽唱黃雞與白日。黃雞催曉丑時鳴,白日催年酉前沒。腰間紅綬系未穩,鏡裏朱顏看已失”。這裏反用其意,謂不要自傷白髮,悲歎衰老。 [1]

編輯本段 譯文

遊歷在蘄水的清泉寺,清泉寺面對着蘭溪,蘭溪的水向西流去。

山腳下蘭草嫩芽浸入小溪, 松林間沙路乾淨得沒有泥, 傍晚細雨中傳來布穀鳥陣陣啼叫聲。

誰説人老就不可再年少? 門前流水還能執着奔向西邊!不要在老年感歎時光流逝,自傷衰老。[1] 編輯本段 作者 簡介

蘇軾(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號“東坡居士”,世人稱其為“蘇東坡”。漢族,眉州(今四川眉山,北宋時為眉山城)人,祖籍欒城。北宋著名文學家、書畫家、詞人、詩人,美食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豪放派詞人代表。其詩,詞,賦,散文,均成就極高,且善書法和繪畫,是中國文學藝術史上罕見的全才,也是中國數千年曆史上被公認文學藝術造詣最傑出的 蘇軾

大家之一。其散文與歐陽修並稱歐蘇;詩與黃庭堅並稱蘇黃;詞與辛棄疾並稱蘇辛;書法名列“蘇、黃、米、蔡”北宋四大書法家之一;其畫則開創了湖州畫派。

個人生平

書記載蘇軾身長八尺三寸有餘。蘇軾為人寬大如海。蘇軾是蘇洵的次子,嘉祐二年(1057年)與弟蘇轍同登進士。授大理評事,籤書鳳翔府判官。熙寧二年(1069年),父喪守制期滿還朝,為判官告院。與王安石政見不合,反對推行新法(並非完全不同意,還是有部分認可的,前期反對,後期深入民間,瞭解到新法的好處,轉而贊成新法的好的方面。),自請外任,出為杭州通判。遷知密州(今山東諸城),移知徐州。元豐二年(1079年),罹“烏台詩案”,責授黃州(今湖北黃岡)團練副使,本州安置不得籤書公文。哲宗立,高太后臨朝,

蘇軾浣溪沙、賞析 篇二

蘇軾《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棗花》賞析

《唐宋詞選講》 陸永品

簌簌衣巾落棗花。村南村北響繅車。牛衣古柳賣黃爪。酒困路長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門試問野人家。

這首詞是蘇軾在徐州(在今江蘇省)作官的時候寫的。按照當時的迷信風俗,一個關心農事的地方官,天大旱,要向“龍王爺”求雨;下了雨,又要向“龍王爺”謝雨。這首詞就是蘇軾有一次途經農村去謝雨,記下的見聞之一。

“簌簌衣巾落棗花”,按照文意本來應該是“棗花簌簌落衣巾”。古人寫詩詞,常常根據格律和修辭的需要,把句子成分的次序加以調動,這裏就是如此。“簌簌[sù]”,是形容棗花紛紛落下的樣子。“衣巾”,是衣服和頭巾。古代服裝,男人往往戴頭巾。棗樹在初夏開出黃綠色的小花。作者不是從旁邊看到落棗花,而是行經棗樹下,或是佇[zhù]立棗樹下,這樣棗花才能落到衣巾上。接下去,“村南村北響繅車”。“繅[sāo]車”,一種抽取蠶絲的手搖工具。村子裏從南頭到北頭繅絲的聲音響成一片,原來蠶農們正在緊張地勞動。這裏,有棗花散落,有繅車歌唱,在路邊古老的柳樹下,還有一個身披牛衣的農民在賣黃瓜。“牛衣”,是一種用麻或草編成的,用來覆蓋牛身的織物,這裏指蓑衣一類的東西。上片三句,每一句都寫出了景色的一個方面。這一次蘇軾偶然來到農村,很敏感地抓住了這些特點,特別是抓住了棗花、繅絲、黃瓜這些富有時令特色的事物,把它們勾畫出來。簡單幾筆,就點染出了一幅初夏時節農村的風俗畫。

這首詞,不僅是寫景,還記了事。在下片,就轉入了寫作者自己的活動。這時他已是“酒困路長惟欲睡”。“酒困”,是酒後睏倦,説明他上路前喝過酒了。“路長”,看來,已走過很長的路程,而離目的地還很遠。“惟”,只。這句詞寫出他旅途的睏倦。“日高人渴漫思茶”。“日高”,太陽已升得很高。在初夏的太陽下趕路,感到燥熱、口渴,不由得想喝杯茶潤喉解渴。“漫”,這裏是情不自禁的意思。口渴,需要喝茶;睏倦,大概也想借茶解困。於是他“敲門試問野人家”。“野人家”,鄉野的人家,即鄉下老百姓。蘇軾當時是一州的行政長官,筆下稱當地農民為“野人家”,正出於他當官的口氣。但是“試問”兩字表明他並沒有什麼官氣。他沒有命令隨從差役去索要,而是自己親自去敲一家老百姓的門,客氣地同人家商量:老鄉,能不能給一點茶解解渴呀?

就這樣,用簡單幾句,既畫出了一幅很有生活氣息的農村畫圖;又記下了一段向老鄉敲門討茶的經歷,這是他平常深居官衙中接觸不到,因而感到新鮮有趣的。這首詞似乎是隨手寫來,實際上文字生動傳神,使一首記聞式的小詞,獲得了藝術的生命。

浣溪沙蘇軾詞賞析 篇三

浣溪沙蘇軾詞賞析

浣溪沙-細雨斜風作小寒

元豐七年十二月二十四日,從泗州劉倩叔遊南山。

細雨斜風作小寒,淡煙疏柳媚晴灘,入淮清洛漸漫漫。

雪沫乳花浮午盞,蓼茸蒿筍試春盤,人間有味是清歡。

編輯本段註釋泗州:安徽泗縣。 南山:在泗州附近,淮河南岸。洛:安徽洛河。蓼茸:蓼菜嫩芽。 試春盤:舊俗立春日饋贈親友,以蔬菜水果、糕餅等裝盤,謂“春盤”。因時近立春,故此雲“試”。

編輯本段詞牌知識

雙片四十二字,前片三平韻,後片兩平韻。後片前二句多用對仗。另有《攤破浣溪沙》,又名《山花子》。雙片四十八字,前片三平韻,後片兩平韻。

格式一:

(前片)

⊙●⊙○⊙●△, ⊙○⊙●●○△。

⊙○⊙●●○△。

(後片)

⊙●⊙○○●●, ⊙○⊙●●○△。

⊙○⊙●●○△。

* * * * *

格式二(攤破格):

(前片)

⊙●○○⊙●△, ⊙○⊙●●○△。

⊙●⊙○○●●,(可作●○●)

●○△。

(後片)

⊙●⊙○○●●, ⊙○⊙●●○△。

⊙●⊙○○●●, ●○△。

編輯本段寫作背景

這首南山紀遊之作,掇拾眼前景物,卻涉筆成趣,寓意深刻,有自然渾成之妙。元豐七年(一0八五)三月,蘇軾在黃州貶所過了四年多謫居生活之後,被命遷汝州(今河南臨汝)團練副使。據《宋史》本傳,神宗手札移軾汝州,有「人材實難,不忍終棄」之語。元豐七年東坡離開黃州赴汝州,最困頓的黃州時期終於脱離了。

由於在此之前,東坡從未遭受過如此大的打擊和屈辱,因此,此詞意境更是不同於它。心情比較輕鬆,一路上頗事遊訪。暢遊廬山,在江西筠州探視了胞弟子由,到金陵又興致仕

家居的王安石酬唱累日,且有買田江干、相偕歸隱之約。這年歲暮,蘇軾來到泗州,本詞就是在這種背景下創作的。

編輯本段賞析

這首南山紀遊之作,掇拾眼前景物,卻涉筆成趣,寓意深刻,有自然渾成之妙。元豐七年(一0八五)三月,蘇軾在黃州貶所過了四年多謫居生活之後,被命遷汝州(今河南臨汝)團練副使。據《宋史》本傳,神宗手札移軾汝州,有「人材實難,不忍終棄」之語。元豐七年東坡離開黃州赴汝州,最困頓的黃州時期終於脱離了。由於在此之前,東坡從未遭受過如此大的打擊和屈辱,因此,此詞意境更是不同於它。心情比較輕鬆,一路上頗事遊訪。暢遊廬山,在江西筠州探視了胞弟子由,到金陵又興致仕家居的王安石酬唱累日,且有買田江干、相偕歸隱之約。這年歲暮,蘇軾來到泗州,本詞就是在這種背景下創作的。

小序中提到的劉倩叔,不詳其人。查傅藻《東坡紀年錄》,元豐七年內,東坡與之同遊泗州南山並都有詞記述的,有十一月晦日之劉仲達,為眉山舊相識,作〈滿庭芳〉;十二月之泗州太守(王明清《揮麈後錄》卷七謂名劉士彥),作〈行香子〉;同月二十四日之劉倩叔,作〈沅溪沙〉。詞序稱「泗州劉倩叔」,又不帶寫官職,當不是前二劉。按東坡詩集元豐八年正月泗州作有〈書劉君射堂〉詩,施元之注謂《續帖》刻石有東坡自注雲:「劉曾隨其父典眉州」(分類本此詩題為《劉乙新作射堂》,題下注「乙父嘗知眉州」。)故詩首句稱「蘭玉當年刺史家」。王文話《蘇詩總案》因謂此詩中「劉君」與二劉(士彥、仲達)不合,乃家於泗州者,即劉倩叔。可備參考。蓋詞題稱「泗州」是指其本籍或寄籍;其父曾知眉州,與東坡沾一層關係,故同遊南山,並得他為射堂題詩。

賞析二:

賞析 細雨斜風作小寒 ,淡煙疏柳媚晴灘。入淮清洛漸漫漫。

這首小令是以時間氣候為序來鋪敍景物的。從細雨寫到天晴,層次非常清楚。上片寫南山雨後的風情之景。第一句寫風斜雨細,瑟瑟寒侵,這在殘冬臘月是很難耐的,當然更不是一個很好的遊山玩水的氣候,可是東坡卻只以「作小寒」三字出之,表現了一種不大在乎的態度。首句交代了時序,十二月二十四日與朋友遊了南山;南山附近有個十里灘,這一帶淡煙疏柳,風景極美,故曰「淡煙疏柳媚晴灘」,寫小雨後的景色,雨腳漸收,煙雲淡蕩,河灘疏柳,盡沐晴暉。儼然成了一幅淡遠的風景圖畫了。「媚」字下得漂亮,雨過天晴,十里灘一帶景色嫵媚,由何來添其嫵媚呢?煙、柳。用淡煙和疏柳點綴出晴灘的嫵媚。一個「媚」字尤能傳出作者喜悦的心聲。「媚」代表了一種動態之美也。作者從搖曳於淡雲晴日中的疏柳,覺察到萌發中的春意,把快要入春的感覺,用「媚」字點出來。於殘冬歲暮之中把握住物象的新機,這正是東坡逸懷浩氣的表現。「入淮清洛漸漫漫」:「漫漫」形容水盛的樣子;淮,淮河,洛即洛澗,發源於安徽合肥,北流至懷遠入淮河,泗州在淮河北面。近人周篤文以為:「入淮」一句寄興遙深,一結甚遠。清洛入淮之處距泗州不近,非目力能及。而詞中提到清洛,是一種虛摹的筆法。作者從眼前的淮水聯想到上游的清碧的洛澗,當它匯入濁淮以後,就變得渾渾沌沌一片浩茫了。這是單純的景物描寫嗎?是否含有「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濁」的歸隱林泉的寓意在內呢?筆者以為:姑且不論蘇軾站在南山上是否看不看得到清洛入淮的景象,但即使真看不到,句子同樣是可以成立的,它當然可以是東坡的想象 ,在看到淮河、十里灘的景色後,由於春天的即將到來,氣候也漸漸暖和,也許山上雪水融化了,更往上源的洛水注入淮河,所以水勢漸漸盛大起來。至於周先生所言的,具有歸隱林泉的寓意,可説是一新説法。但有了這樣的念頭,是否下片詞意應繼續闡發此意?但觀下片,似乎不然;況就東坡而言,他應是仍一心想回到朝中,為天子所用,所以並不認為他具有退隱的想法。故應是承上句而來的寫景句。陽光灑滿灘頭,煙柳也顯得嫵媚,清澈的洛水流入淮河水勢漸大,更加清波浩渺。本來是冬天的景色,在作者的筆下卻是那麼富有春意。

雪沫乳花浮午琖,蓼茸蒿筍試春盤。 下片寫友人款待春盤初試的杯盞清歡。一起兩句,作者抓住了兩件有特徵性的事物來描寫:乳白色的香茶一盞和翡翠般的春蔬一盤。兩相映託,便有濃郁的節物氣氛和誘人的力量。「雪沫」句寫點茶,用筆入微,蔡襄《茶錄》:「凡欲點茶,先須燲盞令熱,冷則茶不浮。」又云:「鈔茶先注湯,調令極勻,又添注入,環回擊拂,湯上盞可四分則止。視面色鮮白,着盞無水痕,為絕佳。」這可視為對「雪沫乳花」的詳盡的註解。午琖,琖即盞,中午時的茶盞,指的就是午茶,這整句可説是對宋人茶道的形象描繪。「蓼茸蒿筍」,即蓼芽與蒿莖,這是立春的應時節物。《風土記》:「元旦以葱、蒜、韭、蓼、蒿芥雜和而食之,名五辛盤,取迎新之意。」東坡此次出遊為臘月廿四日,距春節很近,故得以預賞春盤以應節候,試春盤即指初嘗春菜。古代習俗,於立春之日,以蔬菜、糖果等置於盤中,互相饋贈,謂之春盤。《摭言》:「東晉李鄂立春日命以蘆菔芹芽為菜盤相饋貺。」《四時寶鏡》:「立春日春餅生菜,號春盤。」元陳元靚《歲時廣記》卷八引《皇朝歲時雜記》:「立春前一日,大內出春盤並酒,以賜近臣。……民間亦以春盤相饋。」明王三聘《古今事物考》:「立春日,春餅生菜相饋食,號春盤,唐以前有之。」唐代杜甫即有〈立春〉詩:

春日春盤細生菜,忽憶兩京梅發時。盤出高門行白玉,菜傳纖手送青絲。

巫峽寒江那對眼,杜陵遠客不勝悲。此身未知歸定處?呼兒覓紙一題詩。

蘇軾以樽俎間的微物入詞,本是很難討好的。可是東坡卻用以入詞,而且是用一種屬對工整的形式來為的,這就難上加難。試看「雪沫」「蓼茸」二句,詞性字聲,纖悉皆合,既工整熨貼,又流轉自然,可見筆力之健舉。

人間有味是清歡。

〈浣溪沙〉為六句七言之體制,上下片皆以單句作結,故末句之經營,十分重要。即如下片以「人間有味是清歡」作結,則前面所鋪陳的景物,如午琖之茶香,春盤之蔬美等等,一併昇華為清歡之意趣了。其餖飣細物,併成妙諦,而不以瑣屑為病者,就在於煞尾收得好,有畫龍點睛,叫破全篇之功效。近人劉永濟《詞論》雲:「小令尤以結語取重,必通首蓄意、蓄勢,於結句得之,自然有神韻。」持論此詞,真有笙磬之合。一經結句點破,在此之前的細雨小寒,晴灘煙柳,無不與詞心契合,並化清歡了。清歡是一種幽靜的樂趣,主人用清茶時蔬來款待他,他深覺這是有興味的清歡。這是一個人經歷過挫折打擊之後的一種「自適」,多半要閲歷人世浮華、一番挫折之後,才能有的一種體認。這是一種人生體悟,人一定要經歷過挫折;得和失,大體都要失去過、受過大挫折後才能去珍惜。有時想想自己閲歷還少,對什麼事情都看得很嚴重;等到真正碰一些大挫折之後,才會發現以前種種,真是小情小怨、少不更事,那時你的人生就會到另外一種境界去了。像東坡,置之死地而後生,他整個人生態度就不一樣了。「人間有味是清歡」表面看來是如此輕鬆,實則是經歷過苦難之後所散發出來的風姿。「人間有味」,是一個怎麼樣的「味」?在林林總總、紛紛擾擾的塵世,對東坡而言,全都可拋開了,只要有幾盤蔬菜,一杯熱茶就可以滿足他,這就是人生;對他來説,最有味的莫過於「清歡」了。「清歡」是一種遠離世俗干擾、詞人自得的樂趣與境界,而這種自得也許是不同於他人的,它是作者情感的昇華,是對生活深深思考之後得出的結論。「人間有味是清歡」,一個具有哲理性的命題,用作詞的結尾,卻自然渾成,有照徹全篇之妙趣。此誠所謂「意到語工,不期高遠而自高遠」之作也。

結語

人們常以「以詩為詞」作為東坡詞的一大特色,認為此舉擴充了詞的內容,提高了詞的意境與地位。詩詞本應情志之所出,是文人對於生活中自然人文一切所見所聞所感之事理的一種表現。劉熙載《藝概》有云:「東坡詞頗似老杜詩:以其無意不可入,無事不可言也。……」(卷四〈詞曲概〉)杜甫之作,本就是以真情鬱志,其內容廣博,姿態橫生,方能成詩之大家,行千古於不墜。東坡詞作便是如此。窺其詞之內容,博大之至,無一不入詞,單是就此闋〈浣溪沙〉來看:登山臨水,寫景抒情,記風土節候,述農村生活事物,很多從前詞人不會寫入詞作中的語句內容,都在東坡的詞作中可見,甚至將其經驗智能、生活興味都自然融入詞中,理趣超卓,真情沛然。由此闋〈浣溪沙〉更是深見子瞻對待人間事物的深情至意。他能「從『小中見大』、『凡中出奇』。所以在生活現實中,常能發揮『應機轉化』的效果:平凡瑣碎事物,他往往『觸處成趣』;艱危困頓環境,在在『絕處逢生』。他又『能入能出』,能輕易地深入人生自然界各種事物的核心之中,傾聽其細語或獨白,探索其生命奧祕,瞭解其靈妙信息,然後超然而出,以人們通曉易解的言語,毫無沾滯的傳譯出來。」 也因此,他才能從「蓼茸蒿筍試春盤」中,感受到「人間有味是清歡」的至樂!

賞析三

這是蘇東坡學士在遊山時體味了一番清茶野餐的自然情趣後,從內心深處發出的感歎。這不是尋常之筆,蘇東坡對人生的思索太深刻了,裏面包藏着耐人尋味的哲理,特別是最後這一句“人間有味是清歡”,吃野菜無疑是最平凡的清歡,是人間最樸實的滋味。沒有作秀的菜餚,沒有造作的語言,清澈如斯!

“清歡”是什麼呢?“清歡”幾乎是難以翻譯的,可以詮釋成“清淡的歡愉”,這種“清淡的歡愉”不是來自別處,正是來自於――對寧靜、素雅、清馨、簡樸、自然、平凡生活的一種熱愛,當一個人品味野菜的清香,勝過山珍海味;觀賞路邊的石頭,勝過閃閃發光的鑽石;傾聽林間鳥鳴的聲音,勝過提籠遛鳥的感受,……也許這些就是“清歡”吧。“清歡”是一種心態,一種難以把握的超凡脱俗的心態。“心閒午來天地寬”嘛!

“清歡”之所以好,是因為它對生活的無求,是它不講究物質的條件,只講究心靈的品味,“清歡”的境界是很高尚的,它不同於“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 那種盡情的歡樂, 不同於“人生有情淚沾臆,江水江花豈終極” 這樣悲痛的心事,不同於“人生不相見,動如參與商;今夕復何夕,共此燈燭光。”那種無奈的感歎。

我們活在這個世界上,有千百種人生。 有文天祥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壯激情懷;有歐陽修“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關風與月”的綿綿情恨;有納蘭性德“人到情多情轉薄,而今真個不多情”的無奈哀傷;有王國維那 “人生只似風前絮,歡也零星,悲也零星,都作連江點點萍!”的刻骨感觸。

“人間有味是清歡”我最喜歡這一句,總覺得是在愁苦之間帶着微微的笑意。蘇軾寫這首詞時正被貶官,離開了社會的中心位置,不可能過鐘鳴鼎食的富貴生活,他卻從平常的春茶與素淡的春菜中發現了生活的詩意,得出了“人間最有味道的東西是清幽生活的情趣”這一結論。人生蹭蹬,幾乎每一個人都要往返在艱辛的世路上,屬於自己的清閒時光太少了,因為少,才彌足珍貴。

有了清閒的時光,就能品味“清歡”的滋味嗎?這要看人的情趣,缺乏情趣,形如槁木,即使有再多清閒時光又有何用呢?寶貴的時光在酒宴上、牌桌上、釣魚上還有文山會海上被敷衍過去了,留下的只能是蒼白和空洞。對本來就在身邊只要稍加細心就能體察到的美好事物視而不見,對生活漠然處之,品不出清茶的悠長滋味,看不見蝴蝶在野炊的梨花林裏輕盈舞姿。“為什麼我的眼中總含着淚水,因為愛土地愛得深沉。”正像詩人艾青那樣因為緣於對土地,對人生真摯的愛,眼中常常飽含着晶瑩的淚。不擁抱生活,失落了情趣,那能體會到人生的“清歡”呢?

與“清歡”相反的“浮躁”,數年前就被人們認為是現代人的通病,有那麼些附庸風雅的感覺。確實,“浮躁”對現代人來説是多麼痛切的頑症呀。無數的人在追逐那個虛無的“桂冠”,樂此而不疲。恬淡的心態被橫流的物慾所取代,清閒的時光也被觥籌交錯的應酬所吞噬。

有個網友説,對“人間有味是清歡”有疑慮。她説上網半年來,愛過,恨過,傷過,痛過,怨過,努力過,絕望過……百般滋味,到最後一切一切散與雲煙。徒留那一道抹不去的痕跡,從歲月的夾縫裏看它,淡淡的若隱若現。當往昔的風拂過,總有那麼絲絲痛恨從心底油然而起,躲不開,甩不掉。酸,澀,苦,疼,哪一樣比當初減弱了傷人的威力?哪種滋味不曾刻骨銘心?

我不由想起了古人説的一句話:寧靜而致遠。

在短暫的人生中,世間的一切恩恩怨怨,功名利祿皆為短暫的一瞬,轉眼之間即成為過去。災禍與福分,得意與失落,在人生中只是短短的一瞬間,我們為何不能達到“寧靜而致遠”的美好境界呢?

寧靜是一種超脱。寧靜不是平庸,而是一種處世的平淡,充滿着內涵的幽遠,超脱的清馨。做工作,修身養性,需要寧靜,業餘生活也需要寧靜。現代生活節奏加快,崗位競爭激烈,誰都會感到工作壓力大,生活負擔重,心境易於失衡,面對滾滾紅塵潮濁浪,與其去緊張地追逐煩惱,不如先讓自己暫且安寧下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如其臨岸觀魚,不如退而結網。這是生活的超脱,這種超脱只有在寧靜中才能體味得到。

寧靜是一種思考。寧靜使人學會思考,思考也需要寧靜。寧靜的思考是一種冷思考,理智的思考。寧靜的超脱是經過不斷思考而來,超脱不是絕俗,不食人間煙火,而是一種脱俗的精神境界,是思考的結晶。沒有這份思考,思想的境界是不會升華的。

寧靜是一種舒心。生活中有掌聲、有鮮花、有讚美,但鮮花、掌聲和讚美不會永遠,時過境遷,留下來的是冷漠和孤寂,喧鬧的讚美聲過後也許是失落,只有寧靜才會使心態永恆。寧靜使人心靈純淨,做事順心,在舒心的情緒中生活,在安寧的淨土上耕耘,事業才會有所建樹和成就。

只有“寧靜”才能“清歡”,“寧靜”雖然給人一種“淡”的感覺,有那麼點不食人間煙火的味道,卻“淡”裏面藴含着飽滿充實的情感,就像神話傳説中的一種仙果,才入口淡而無味,可愈嚼愈覺甘美,芳香浸入心脾,不覺令人飄飄欲仙。“清歡”是深藏在骨子裏的,非細品嚐不可,最是悠遠綿長。

朋友,請你請忘卻身邊的得、失、寵、辱,吸吮人類智慧的精華,拋去煩惱,復歸安寧,去品嚐人生的甜汁,去守住寧靜的温馨。

正所謂:“人間有味是清歡”。

賞析四:

此為一首記遊詞。元豐七年(1084),蘇軾由黃州調任汝州(今河南臨汝),赴任途中,曾於泗州小住,這首詞便是在此期間,與友人在泗州附近南山遊玩的時候所寫。

上片寫南山所見的景色:微寒天氣,乃“細雨斜風”有心“作”之,天氣放晴,灘邊之煙柳似作意“媚”之,眼前入淮清洛,亦彷彿漸流漸見廣遠無際。本無意之風景,於有心人眼中,卻顯得處處有情。

下片寫午時小休,烹茶野餐。乳色鮮白的好茶伴着新鮮的野菜,別有一番風味。而全詞的主旨,最終落在“清歡”二字上,可見作者對生活情調的欣賞。

全詞筆調雅緻,可感受到作者清雅、恬淡的心境,正因有此心境,才能品味出生活的獨特情致。

蘇軾的《浣溪沙》賞析 篇四

蘇軾的《浣溪沙》賞析 山下蘭芽短浸溪, 鬆間沙路淨無泥。 蕭蕭暮雨子規啼。 誰道人生無再少? 門前流水尚能西! 休將白髮唱黃雞。

蘄水,今湖北浠水,在黃州(今湖北黃岡)東。蘄水的清泉寺,下臨蘭溪。蘭溪水出於箬竹山,溪旁多蘭花,故名曰:蘭溪。此詞是元豐五年(1082年)三月,46歲的蘇軾貶官黃州期間所作。

上片寫暮春三月蘭溪的雨後景色。首句點名了蘭溪 得名的緣由——山下溪邊多蘭。同時又點明瞭遊蘭溪的時令。蘭剛發芽,芽雖短,但是生機勃勃長勢很快,一個“浸”字寫盡春蘭的活力。次句寫漫步溪邊,“鬆間沙路淨無泥”化用了白居易的“沙路潤無泥”。蘇軾將“潤”改為“淨”,更加突出了蘭溪的潔淨和一塵不染。“瀟瀟暮雨子規啼”點出了淨無泥的原因,同時又烘托出自己貶官黃州期間的淒涼環境和悲涼心情。暮雨瀟瀟、子規哀鳴都是寫實。暮春三月,春色正濃,可寫之景可謂數不勝數。但是作者獨取此景,這顯然和他當時的處境和心情有着直接的關係。

但是,蘇軾畢竟是一個“奮厲有當世志”的傑出人物。溪水西流使他感悟到:溪水尚且可以西流,難道人生就再無少了嗎?何必自傷白髮,哀歎衰老呢?集中體現了他雖然身處困境,仍力求振作的精神。末句“休將白髮唱黃雞”中的“白髮”和“黃雞”都出自於白居易的《醉歌》(“誰道使君不解歌,聽唱黃雞與白日。黃雞催曉丑時鳴,白日催年酉時沒。腰間紅綬系未穩,鏡裏朱顏看已失。”)白居易感歎黃雞催曉、白日催年、朱顏易逝,調子低沉。蘇軾在這首詞中是説不要傷悲歎白髮,感慨黃雞催曉,光陰易逝。這就一掃白詩的低沉調子,也沖淡了上片“瀟瀟暮雨子規啼”的悲涼氣氛。

此詞,上片寫景,景色如畫,淡雅悽婉;下片抒情,富有哲理,振奮人心。近千年來,不知令多少人重新煥發出生活下去的勇氣和繼續前進的信心!

蘇軾《浣溪沙》詩意賞析及翻譯 篇五

宋 蘇軾

山下蘭芽短浸溪,鬆間沙路淨無泥。

蕭蕭暮雨子規啼。

誰道人生無再少?

門前流水尚能西!

休將白髮唱黃雞。

[作者簡介]

蘇軾(1037-1101):北宋文學家、書畫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蘇洵子。嘉佑進士。神宗時曾任祠部員外郎,因反對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職,任杭州通判,知密州、徐州、湖州。後以作詩“謗訕朝廷”罪貶黃州。哲宗時任翰林學士,曾出知杭州、穎州等,官至禮部尚書。後又貶謫惠州、儋州。北還後第二年病死常州。南宋時追諡文忠。與父洵弟轍,合稱“三蘇”。在政治上屬於舊黨,但也有改革弊政的要求。其文汪洋恣肆,明白暢達,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詩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在藝術表現方面獨具風格。少數詩篇也能反映民間疾苦,指責統治者的奢侈驕縱。詞開豪放一派,對後代很有影響。《念奴嬌赤壁懷古》、《水調歌頭丙辰中秋》傳誦甚廣。擅長行書、楷書,取法李邕、徐浩、顏真卿、楊凝式,而能自創新意。用筆豐腴跌宕,有天真爛漫之趣。與蔡襄、黃庭堅、米芾並稱“宋四家”。能畫竹,學文同,也喜作枯木怪石。論畫主張“神似”,認為“論畫以形似,見與兒童鄰”;高度評價“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藝術造詣。詩文有《東坡七集》等。存世書跡有《答謝民師論文帖》、《祭黃幾道文》、《前赤壁賦》、《黃州寒食詩帖》等。畫跡有《枯木怪石圖》、《竹石圖》等。(《辭海》1989年版)

[註釋]

蘄水清泉寺:在今湖北浠水縣。元豐五年(1082)三月,蘇軾曾遊此寺。“蘄”,音qí。

蘭芽:蘭草的嫩芽。

蕭蕭:形容雨聲。

暮雨:傍晚下雨。

子規:杜鵑的別名。

休將:不要。

白髮:指老年。

休將白髮唱黃雞:反用白居易的詩句,意為不要歎息年華易逝。白居易在《醉歌示妓人商玲瓏》一詩中,稱“黃雞催曉”,“白日催年”,人就是在黃雞的叫聲、白日的流動中一天天變老的,因此他慨歎“腰間紅綾系未穩,鏡裏朱顏看已失”。蘇軾在這裏反其意而用之:“休將白髮唱黃雞”。“白髮”,指年老,“黃雞”,指代白居易詩中的年華易逝的感慨。全句意思是不要因為自己老了就消極悲觀,人生也會返老還童。

蘄水,今湖北浠水,在黃州(今湖北黃岡)東。蘄水的清泉寺,下臨蘭溪。蘭溪水出於箬竹山,溪旁多蘭花,故名曰:蘭溪。此詞是元豐五年(1082年)三月,46歲的蘇軾貶官黃州期間所作。

[譯文]

山腳下蘭草嫩芽入小溪,松林間小路清沙淨無泥,傍晚細雨中杜鵑陣陣啼。

誰説人老不可再年少?

門前流水還能執著奔向西!

不必煩惱歎白髮,多愁唱黃雞。

[賞析]

上片寫暮春三月蘭溪的雨後景色。首句點名了蘭溪 得名的緣由――山下溪邊多蘭。同時又點明瞭遊蘭溪的時令。蘭剛發芽,芽雖短,但是生機勃勃長勢很快,一個“浸”字寫盡春蘭的活力。次句寫漫步溪邊,“鬆間沙路淨無泥”化用了白居易的“沙路潤無泥”。蘇軾將“潤”改為“淨”,更加突出了蘭溪的潔淨和一塵不染。“瀟瀟暮雨子規啼”點出了淨無泥的原因,同時又烘托出自己貶官黃州期間的淒涼環境和悲涼心情。暮雨瀟瀟、子規哀鳴都是寫實。暮春三月,春色正濃,可寫之景可謂數不勝數。但是作者獨取此景,這顯然和他當時的處境和心情有着直接的關係。

但是,蘇軾畢竟是一個“奮厲有當世志”的傑出人物。溪水西流使他感悟到:溪水尚且可以西流,難道人生就再無少了嗎?何必自傷白髮,哀歎衰老呢?集中體現了他雖然身處困境,仍力求振作的精神。末句“休將白髮唱黃雞”中的“白髮”和“黃雞”都出自於白居易的《醉歌》(“誰道使君不解歌,聽唱黃雞與白日。黃雞催曉丑時鳴,白日催年酉時沒。腰間紅綬系未穩,鏡裏朱顏看已失。”)白居易感歎黃雞催曉、白日催年、朱顏易逝,調子低沉。蘇軾在這首詞中是説不要傷悲歎白髮,感慨黃雞催曉,光陰易逝。這就一掃白詩的低沉調子,也沖淡了上片“瀟瀟暮雨子規啼”的悲涼氣氛。

此詞,上片寫景,景色如畫,淡雅悽婉;下片抒情,富有哲理,振奮人心。近千年來,不知令多少身受挫折的失意人重新煥發出生活下去的勇氣和繼續前進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