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農村留守婦女的報告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7.46K

農村留守婦女的報告多篇

【第1篇】關於農村留守婦女的調查報告

調查時間:xx年3月

調查地點:北部分村鎮

調查內容:農村留守婦女的調查

調查方式:記者調查

有課題報告稱,目前我國有近5000萬留守婦女。勞動強度高、精神負擔重、生活壓力大,是壓在留守婦女頭上的“三座大山”。一位長期研究中國留守人口的學者認為,“當代中國留守婦女的數量之大、承受負擔之重,不僅在中國歷史上,就是在世界的現代化進程中,都是少見的。”

而與留守兒童和留守老人相比,留守婦女的心理狀況與精神負擔,更容易被忽視。近日,本報記者來到湖北部分村鎮,探訪不同年齡段留守婦女的生活狀態。她們的生活追求或許不同,但都不得不在“更好的經濟收入”和“正常的家庭生活”中做取捨。她們並不算奢侈的心理期待,實際是在呼喚更合理的制度安排。

還是少女時,她們也曾駐足過多彩的城市;

嫁為人妻後,她們也曾與丈夫一起在城裏打拼;

然而,當她們成為母親後,為了孩子,卻不得不回到鄉村,忍受“牛郎織女”的分居生活。

離別,從最初的難過,慢慢變成一種習慣……

“三八”婦女節前夕,記者走進湖北省武漢市黃陂區的村灣角落,聽村裏的留守婦女講述她們的故事。

故事 出國打工村的“全職媽媽”

“我們結婚才幾個月,他就出國了,那時非常想他,現在也只好習慣了”

鄔家灣距離黃陂城區約一個小時車程,是當地有名的打工村,青壯年男子有出國“打洋工”傳統。

“80後”媳婦張娟,丈夫在伊拉克打工,一簽約就是兩年。她獨自帶着5歲的孩子,偌大一個家,裏裏外外都靠她一個人。

張娟説:“最難的就是換煤氣罐之類的體力活,最擔心的是孩子的安全。我的孩子上幼兒園,學校的小麪包車管接送,聽説好多地方校車都出事了。可就算我騎摩托車自己接送,照樣不安全。”

比繁重的家務更難以承受的,是心理上的煎熬。張娟的好姐妹沈麗,丈夫也曾在利比亞打工。xx年初,從電視上看到利比亞局勢緊張,沈麗的心一直懸在嗓子眼,“電話打不通,網絡連不上,把我急死了。等了半個月,老公總算安全回家了。直到現在我都後怕,不敢再讓他出國了,現在他在銀川打工。”

丈夫回國打工了,回家的次數卻沒變。一年到頭,也就春節回家一次。平時沈麗一個人在家帶倆孩子。“剛開始一個人住挺害怕的,每天晚上首先要把門窗都關好。不過時間長了,慢慢也就適應了,沒以前那麼害怕了。”

25歲的石豔豔説:“我們結婚才幾個月,他就出國了,那時非常想他,現在也只好習慣了。”

其實,在結婚前,她們中的好多人也曾在外面打工。可為了照顧孩子,只好回鄉留守。在村裏,除了幹活、帶孩子,就只能看電視、搓麻將,她們也心有不甘。“我也想找點工作,可我就算去鎮上上班,離家也挺遠,趕不及接孩子、給孩子做飯,怎麼辦?”張娟説。

故事 “水土不服”的返鄉婦女

“過去在廈門,我還常常去聽一些教育講座,可這裏沒有啊,原來聽過的也忘了”

【第2篇】關於改變農村留守婦女的規劃調研報告

留守婦女,也稱留守妻子,指丈夫外出後單獨或與其他家庭成員居住在户籍地的婦女。下面是改變農村留守婦女的規劃調研報告。

改變農村留守婦女的規劃調研報告

前言:在20世紀末21世紀初的農村現實生產生活中,千千萬萬的農村留守婦女承受着難以言盡的困苦和責任,主要表現是:一、勞動強度高。男人外出打工,農村只留下“三八”、“六一”、“九九”部隊(分別由“三八”婦女節、“六一”兒童節和“九九”重陽節引申而來),家中所有粗活、重活、忙活、閒活幾乎都壓在了“留守婦女”肩上。二、精神負擔重。丈夫長年不在身邊,“留守婦女”們忍受着身體和心理的雙重負擔。一整年沒有性生活,過日子像“守活寡”;家裏冷冷清清,嗅不到一絲男人味,夜晚只有孤獨寂寞和蟲鳴蛙聲相伴;白天不敢和村裏的男人多説話,怕遭人閒言碎語;城裏是個花花世界,老公在外幹活能不能經受誘惑,萬一拋妻棄子,自己什麼都沒有了,提心吊膽也是常態。三、缺乏安全感由於丈夫不在,農村治安狀況又不好,“留守婦女”們普遍沒有安全感。

生理需求

從女人生理方面來看,正常的、有規律生理需求可以調和女性體內的各種生理機能,促進激素的正常分泌。壓抑則使女性的身體機能失調,抗病能力下降,影響生理健康。生理上的不適,還影響了女性的心理健康。長期的壓抑容易使人產生抑鬱、焦慮、恐懼、懷疑等心理病變,使人對生活失去信心,對事情不負責任,容易衝動。

中國農業大學一項研究顯示,目前全國有8700萬農村留守人口,其中有4700萬留守婦女。調查中發現,留守婦女隱諱地表達了她們的性壓抑問題,“她們長期處於性壓抑狀態,這也導致了連鎖的負面情緒。”69.8%的留守婦女經常感到煩躁,50.6%的留守婦女經常感到焦慮,39.0%的婦女經常感到壓抑。

丈夫外出打工,與丈夫一同去打工,孩子沒人看管,怕荒廢了孩子未來和前程,在家管教孩子,伺俸公婆,又不能和丈夫在一起享受天倫之樂,長期的性壓抑,讓她們煩躁而焦慮。她們就是這樣艱難地選擇着這種痛苦的生活,忍受着與分居的孤寂。繁重的體力勞動似乎還不難承受,讓她們更加難以忍受的是長期的性壓抑。

社會貢獻

留守婦女家庭頂樑柱

當前,農村傳統的家庭生活發生了很大變化。青壯年男勞動力外出打工,留守婦女挑起了本應由夫妻雙方共同承擔的孝敬老人、撫養小孩等家庭重擔,家中所有粗活、重活、忙活、累活幾乎都壓在她們肩上。留守婦女已經由傳統家庭中的“半邊天”,一變成為現在家庭中的“頂樑柱”。

留守婦女塑造鄉風文明

樹立進步的思想意識和道德觀念,形成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建立和睦友善的家庭倫理關係和鄉村鄰里關係,是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要標誌。大量男勞動力的外流,使留守婦女在角色定位上由原來的“主內”轉變為現在的既“主內”又“主外”,成為鄉村良好風氣的主要塑造者。在人際關係的處理上,她們對內要營造家庭的和諧,對外要處理好與鄰里之間的關係。在促進社會良好風氣的形成上,絕大多數留守婦女對等損家敗業的惡習有着本能的抵制,很多地方的留守婦女自發地組織禁賭協會、紅白喜事理事會等,破除舊習俗,倡導新風尚,形成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在子女的撫養和教育上,她們付出更多的汗水、奉獻出更多的愛心,使那些留守兒童得到家庭的温暖並受到教育。可以説,留守婦女的思想意識、道德觀念以及對鄰里關係和家庭關係的處理,直接影響着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成效。

留守婦女帶頭經濟建設

原來由男勞動力承擔的農活,現在基本上要依靠留守婦女去完成。男勞動力有的僅在糧食收種的時候才回來幫忙,有的甚至一年都難得回一次家。從土地的翻耕到播種、施肥、田間管理、收割等各個環節以及飼養牲畜、種植蔬菜等,都靠留守婦女操勞。有的留守婦女有了一定資本後,開始建住房、買店鋪、辦工廠、做生意。目前,不少留守婦女已成為獨立的生產者和商品經營者,對農村經濟發展起到了較大的推動作用。

留守婦女村務管理生力軍

外出打工的青壯年男勞動力離家遠、工作忙,平時很少回村,對村裏的事務瞭解得越來越少,很難直接參與村務管理。村中重大事項的決策和“兩委”班子民主選舉等事務,一般都由家裏的留守婦女代為表決或投票。這樣,留守婦女就成了參與農村民主管理事務的實際主體。同時,隨着留守婦女逐漸走出家庭、走入社會,她們的視野已不再僅僅局 限於管理小家的層面上,而把目光投向了對村務的參與和管理,對落實村級事務的知情權、參與權和決策權的要求越來越強烈。目前,農村婦女入黨的人數越來越多,在農村“兩委”選舉中婦女當選為班子成員的比例也越來越高。農村留守婦女正以主人翁的姿態,積極參與農村基層民主政治建設。

全國婦聯:20xx年全國新增3.3萬多個農村留守婦女互助組

20xx年,中國新增農村留守婦女互助組3.3萬多個,全國農村留守婦女互助組總數已超30萬個。

隨着大量富餘勞動力進城務工,農村地區出現了規模龐大的留守婦女羣體。為幫助留守婦女更好應對生產、生活、情感等方面存在的問題,在全國婦聯的積極推動下,各地婦聯組織通過村婦代會進行宣傳倡導,以就近就便、自願互助為原則,積極探索建立留守婦女互助組。

在各地實踐中,農村留守婦女互助組有的以村(組)為單位,8至10名留守婦女為一組,由婦代會牽頭推選一名有文化、熱心腸、能幹事的婦女骨幹為組長,主動聯繫開展留守婦女日常生活關愛活動;有的以婦代會主任和婦女小組長為骨幹,依託婦女之家、婦女維權服務站,聯繫本村留守婦女建立互助組;有的則依託各種種植養殖專業生產協會或合作社,建立留守婦女互助組,帶動和扶持留守婦女發展專項生產創業致富。

全國婦聯副主席、書記處第一書記宋秀巖在12日在京舉行的全國婦聯十一屆二次執委會上表示,深化婦女議事會、留守婦女互助組等工作,有力促進了基層婦女羣眾在社會治理創新中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提高。

為改善困難婦女兒童的生存發展狀況,全國婦聯和省一級婦聯的公益慈善機構20xx年募集款物10億多元,進一步推動“春蕾計劃”“母親健康快車”“母親郵包”等公益項目的開展,包括新資助“春蕾”學生近1.8萬人次,新投放“母親健康快車”190多輛,新發放“母親郵包”12.3萬個。

關愛幫助農村留守婦女的對策與建議

(一)制定政策措施,重視“留守婦女”的現實需求。

(二)強化科技培訓,提高“留守婦女”的致富能力

(三)整合社會資源,解決“留守婦女”的實際困難

(四)維護家庭穩定,加大“留守婦女”保護力度

(五)豐富文化生活,體現“留守婦女”人文關懷。

【第3篇】關於農村留守婦女的調研報告

隨着農民工大量湧入城市,在農村形成了一個特殊的羣體,即家庭中丈夫外出,留妻子在農村進行生產勞動、撫育子女、贍養老人——“留守婦女”,為了關心她們生存發展、維護其合法權益,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貢獻力量,我們通過調查表、訪談、入户瞭解進行了調到研,現將情況報告如下:

一、基本情況

我縣留守婦女的總人數53994人,多為中年婦女,文化程度普遍不高多為國中和國小畢業,家庭收入主要靠丈 夫外出打工,農村留守婦女調研報告。留守婦女需要贍養老人的佔留守婦女總數的75%,婆媳關係好的佔有一席之地16%,從事農業生產和養殖業的佔95%,從事加工業、營銷業和其它行業的佔5%,留守婦女在生產生活、發展經濟、維繫家庭、養育子女、贍養老人等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時也成為“單親化”、“女耕男工”、“體制性寡婦”的留守農村婦女模式,新的三座大山勞動強度大、精神負擔重、缺乏安全感壓在她們的頭上,她們既吃苦耐勞、無私奉獻卻又身心疲憊。在養老和子女教育行等方面出現了新問題,將會對社會的和-諧穩定發展帶來一定影響。

二、農村“留守婦女”面臨的主要問題

1、生產勞動強度大,普遍感到生活壓力重。男女外出打工,作為家中的婦女便成了家庭的主要勞動力和家庭頂 柱,而並不只是半邊天、留守婦女跨了,那麼這個家也跨了?沒了女人,天就沒了。除了生產勞動耕田種地外,還要料理家務、照顧老人、養育孩子,裏裏外外一把手,所有的粗活、重活、忙活、累活,幾乎全壓在“留守婦女”肩上,體力大幅度透支,缺乏勞動,狀況堪憂。

2、身心健康受損。由於勞動強度大,體力透支,農產品價格低,農業收入少,多數人不得不勤儉持家,辛苦勞作,使留守婦女的健康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損害,留守婦女與同齡的農村婦女相比,付出的更多,長期的、強制性的、超負荷的體力勞動,以及女性生理特徵的影響,加上農村婦女衞生保健的落後,導致身體上或多或少患上疾病,再加上經濟上的困窘,她們捨不得到醫院醫治,能拖則拖,身體上的健康加重了她們心理上的負擔,身體健康狀況下的低下為其心進健康埋下了隱患,調查報告《農村留守婦女調研報告》。1989年世界衞生組織給“健康”界定了科學的定義,即:“健康不僅是沒有疾病,而且是包括軀體健康、心理健康、社會適應性良好和道德健康。”科學的健康定義告訴我們,農村的身體地使人產生健康的心理,只有具備了健康的心理才能培養健康的身體。

農村留守婦女的心理問題愈來愈嚴重,煩惱、多疑、抑鬱、焦慮、狂燥等不良情緒在顯現。沉重的生活負擔,使她們的交往較少,文化素質的不高、法律意識的缺乏,也使她們不會排解苦悶。當他們內心煩惱、痛苦和不 時,無法找一合適情感傾訴對象來傾訴和渲泄,無法調自己的情緒,對心理問題一無所知,很多農村人不知道隱私權,愛捕風捉影,家長裏短,留守婦女很怕流言蜚語。在遇到一些問題時往往會選擇極偏頗、極端的行為,這樣的結果勢必會既毀了自己又害了他人。

3、沒有善待老人的現象呈現上升趨勢,而子女教育狀況呈現下滑趨勢。疲於養家奔波,留守婦女因丈夫外出打工,她們要比當地非留守婦女付出的艱辛更多,沒時間、沒精力,加之總體素質不高,使她們未能較好的善待老人,對孩子的教育、監護力不從心,特別是學齡前兒童,無人看管,在農村,祖輩只要身體還能行動的都要進行勞動,婦女要進行生產勞動,幼小孩子要麼鎖在家裏,要麼隨母親到生產勞動場所,而無法對其很好的教育、監管,在鄉鎮上偶有一個學前班供學齡前兒童就讀,沒有幼兒園,很多離鄉鎮學校辦的學前班較遠的孩子都無法入學就讀,距離學前班較近的孩子,在整個鄉鎮來説並不多,他們也因無幼兒園,無託管之處,而未受到較好的管教或很小就讀學前班,有的4——5歲便讀國小一年級了,子女教育狀況呈現下滑趨勢,還表現在已入學的高年級的孩子中,受單親化的影響,較其他孩子性格更孤僻,行為方式更過激,家庭教育的缺失,影響了良好生活習慣和道德品質的養成。家庭教育對孩子有着直接的、持久的、潛移默化的很難改變的影響。由於受父親外出打工的影響,孩子易產生“讀書無用”的思想,學習缺乏熱情,成績普遍較差,缺少情感和心理關懷,缺少傾訴和尋求幫助的對象,行為習慣出現偏差。

4、文化娛樂單調,精神生活匱乏。留守婦女多數除了看電視、家長裏短聊天便沒有其後娛樂方式了。在農村各種文化娛樂設施嚴重缺乏,常常會由於精神空虛而從事賭博活動、不參與建設活動等。而農村較於城市,農村人的生活是單調的、枯燥的、勞累的,大多數人愛湊在一起談一些家長裏短,而談這些家長裏短的時候,難免會涉及一些隱私問題,也導致近些年來農村離婚率較原來呈上升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