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農村留守婦女報告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2.39W

農村留守婦女報告多篇

【第1篇】改變農村留守婦女規劃調研報告

改變農村留守婦女規劃調研報告

冷清清,嗅不到一絲男人味,夜晚只有孤獨寂寞和蟲鳴蛙聲相伴;白天不敢和村裏的男人多説話,怕遭人閒言碎語;城裏是個花花世界,老公在外幹活能不能經受誘惑,萬一拋妻棄子,自己什麼都沒有了,提心吊膽也是常態。三、缺乏安全感由於丈夫不在,農村治安狀況又不好,“留守婦女”們普遍沒有安全感。

生理需求

從女人生理方面來看,正常的、有規律生理需求可以調和女性體內的各種生理機能,促進激素的正常分泌。壓抑則使女性的身體機能失調,抗病能力下降,影響生理健康。生理上的不適,還影響了女性的心理健康。長期的壓抑容易使人產生抑鬱、焦慮、恐懼、懷疑等心理病變,使人對生活失去信心,對事情不負責任,容易衝動。

中國農業大學一項研究顯示,目前全國有8700萬農村留守人口,其中有4700萬留守婦女。調查中發現,留守婦女隱諱地表達了她們的性壓抑問題,“她們長期處於性壓抑狀態,這也導致了連鎖的負面情緒。”69.8%的留守婦女經常感到煩躁,50.6%的留守婦女經常感到焦慮,39.0%的'婦女經常感到壓抑。

丈夫外出打工,與丈夫一同去打工,孩子沒人看管,怕荒廢了孩子未來和前程,在家管教孩子,伺俸公婆,又不能和丈夫在一起享受天倫之樂,長期的性壓抑,讓她們煩躁而焦慮。她們就是這樣艱難地選擇着這種痛苦的生活,忍受着與分居的孤寂。繁重的體力勞動似乎還不難承受,讓她們更加難以忍受的是長期的性壓抑。

社會貢獻

留守婦女家庭頂樑柱

當前,農村傳統的家庭生活發生了很大變化。青壯年男勞動力外出打工,留守婦女挑起了本應由夫妻雙方共同承擔的孝敬老人、撫養小孩等家庭重擔,家中所有粗活、重活、忙活、累活幾乎都壓在她們肩上。留守婦女已經由傳統家庭中的“半邊天”,一變成為現在家庭中的“頂樑柱”。

留守婦女塑造鄉風文明

樹立進步的思想意識和道德觀念,形成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建立和睦友善的家庭倫理關係和鄉村鄰里關係,是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要標誌。大量男勞動力的外流,使留守婦女在角色定位上由原來的“主內”轉變為現在的既“主內”又“主外”,成為鄉村良好風氣的主要塑造者。在人際關係的處理上,她們對內要營造家庭的和諧,對外要處理好與鄰里之間的關係。在促進社會良好風氣的形成上,絕大多數留守婦女對賭博等損家敗業的惡習有着本能的抵制,很多地方的留守婦女自發地組織禁賭協會、紅白喜事理事會等,破除舊習俗,倡導新風尚,形成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在子女的撫養和教育上,她們付出更多的汗水、奉獻出更多的愛心,使那些留守兒童得到家庭的温暖並受到教育。可以説,留守婦女的思想意識、道德觀念以及對鄰里關係和家庭關係的處理,直接影響着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成效。

留守婦女帶頭經濟建設

原來由男勞動力承擔的農活,現在基本上要依靠留守婦女去完成。男勞動力有的僅在糧食收種的時候才回來幫忙,有的甚至一年都難得回一次家。從土地的翻耕到播種、施肥、田間管理、收割等各個環節以及飼養牲畜、種植蔬菜等,都靠留守婦女操勞。有的留守婦女有了一定資本後,開始建住房、買店鋪、辦工廠、做生意。目前,不少留守婦女已成為獨立的生產者和商品經營者,對農村經濟發展起到了較大的推動作用。

留守婦女村務管理生力軍

外出打工的青壯年男勞動力離家遠、工作忙,平時很少回村,對村裏的事務瞭解得越來越少,很難直接參與村務管理。村中重大事項的決策和“兩委”班子民主選舉等事務,一般都由家裏的留守婦女代為表決或投票。這樣,留守婦女就成了參與農村民主管理事務的實際主體。同時,隨着留守婦女逐漸走出家庭、走入社會,她們的視野已不再僅僅局 限於管理小家的層面上,而把目光投向了對村務的參與和管理,對落實村級事務的知情權、參與權和決策權的要求越來越強烈。目前,農村婦女入黨的人數越來越多,在農村“兩委”選舉中婦女當選為班子成員的比例也越來越高。農村留守婦女正以主人翁的姿態,積極參與農村基層民主政治建設。

全國婦聯:xx年全國新增3.3萬多個農村留守婦女互助組

xx年,中國新增農村留守婦女互助組3.3萬多個,全國農村留守婦女互助組總數已超30萬個。

隨着大量富餘勞動力進城務工,農村地區出現了規模龐大的留守婦女羣體。為幫助留守婦女更好應對生產、生活、情感等方面存在的問題,在全國婦聯的積極推動下,各地婦聯組織通過村婦代會進行宣傳倡導,以就近就便、自願互助為原則,積極探索建立留守婦女互助組。

在各地實踐中,農村留守婦女互助組有的以村(組)為單位,8至 0名留守婦女為一組,由婦代會牽頭推選一名有文化、熱心腸、能幹事的婦女骨幹為組長,主動聯繫開展留守婦女日常生活關愛活動;有的以婦代會主任和婦女小組長為骨幹,依託婦女之家、婦女維權服務站,聯繫本村留守婦女建立互助組;有的則依託各種種植養殖專業生產協會或合作社,建立留守婦女互助組,帶動和扶持留守婦女發展專項生產創業致富。

全國婦聯副主席、書記處第一書記宋秀巖在 2日在京舉行的全國婦聯十一屆二次執委會上表示,深化婦女議事會、留守婦女互助組等工作,有力促進了基層婦女羣眾在社會治理創新中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提高。

為改善困難婦女兒童的生存發展狀況,全國婦聯和省一級婦聯的公益慈善機構xx年募集款物 0億多元,進一步推動“春蕾計劃”“母親健康快車”“母親郵包”等公益項目的開展,包括新資助“春蕾”學生近.8萬人次,新投放“母親健康快車” 90多輛,新發放“母親郵包” 2.3萬個。

關愛幫助農村留守婦女的對策與建議

(一)制定政策措施,重視“留守婦女”的現實需求。

(二)強化科技培訓,提高“留守婦女”的致富能力

(三)整合社會資源,解決“留守婦女”的實際困難

(四)維護家庭穩定,加大“留守婦女”保護力度

(五)豐富文化生活,體現“留守婦女”人文關懷。

【第2篇】農村留守婦女婚姻家庭狀況調研報告

改革開放以來,隨着農村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實施和農業生產技術的不斷提高,使農村出現了大量的剩餘勞動力。為了改善生活,增加收入,這些佔勞動力(18歲-60歲)總數8%的已婚剩餘勞動力也都紛紛向城市轉移。這些轉移的已婚勞動力中男性佔98%,從而在農村就出現了一些留守婦女。這些留守婦女大多仍在農村從事農業,照顧老人和孩子。近期,xxx鄉婦聯通過召開村婦代會主任和部分留守婦女座談會,調查問卷,入户走訪等方式對本地區留守婦女的婚姻家庭狀況進行了調查。

一、基本婚姻家庭狀況

通過調查我們瞭解到,這些留守婦女家庭只有50%是穩定的,婚姻是幸福和諧的,而這些家庭的夫妻年齡基本都是45歲以上;有40%的家庭是有矛盾的,夫妻之間是不和諧的;另有10%的家庭因此已破裂或處於破裂邊緣的。在調查中我們還發現,在全鄉每年40個左右的離婚婦女中,留守婦女足足佔了一半。

二、家庭不穩定不和諧的原因

(一)改革開放30多年來,西方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對人們思想觀念產生巨大沖擊和影響。尤其大城市的環境極具誘惑力。一些外出打工的男性賺到錢後禁不住誘惑,其行為似乎印證了'飢寒起盜心,飽暖思淫慾'這句古話,直接導致家庭破。一些男性儘管還維持着原有家庭,但他已看不上那個只顧在家幹農活的'黃臉婆'.這種狀況導致婚姻家庭不穩定不和諧的在整個留守婦女中佔有33%.

(二)農村人受教育程度低,遇事缺乏理性思考,加上自身責任心不強,導致在外打工不是為家裏賺得補貼,而是隻顧自己享受或盲目搞投資,最終還欠下了外債,從而導致家庭不和諧乃至破裂。

(三)留守婦女自身思想守舊,生性多疑,對外出打工的丈夫缺乏信任。而外出打工的丈夫經過大城市的薰陶,視野開闊,思想開放,性格開朗大方,這些又是一些留守婦女眼裏所不能容忍的。無辜的丈夫又不能包容這一切,從而導致家庭矛盾重重。

三、留守婦女對婚姻家庭的心理狀態及期盼

(一)對於年齡偏大的留守婦女,她們比較關心的是丈夫在外所從事的工種、安全性、收入和生活狀況,並不擔心會發生影響家庭或破壞婚姻的問題。因為她們對自己多年來的婚姻家庭有信心,尤其她們確信年紀已漸成熟的孩子是維繫她們婚姻生活的牢固紐帶。她們當中多數所期待的是等孩子念高中或讀大學後,自己把家中的土地出租或轉讓他人,隨丈夫一起外出打工,少數年齡偏大的婦女仍願意留在農村務農。

【第3篇】農村留守婦女生存發展情況調查報告

伴隨着大批農村勞動力轉移城市務工的浪潮,農村留守婦女的隊伍逐步擴大,她們在生產和生活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日益凸顯,她們的生存狀況直接影響着當地農村經濟的發展,關係到農村社會的穩定,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進程中必須引起注意和切實加以解決的問題。為全面掌握瞭解我縣留守婦女的現狀,為留守婦女生存發展研究創造更加有利的條件,縣婦聯於2022年9月,對全縣留守婦女相對集中的深渡鎮,小川鄉,上豐鄉,新溪口鄉,璜田鄉,富堨鎮,森村鄉等7個鄉鎮的181名留守婦女進行了抽樣問卷調查,對全縣農村留守婦女生存發展狀況有了一個初步的瞭解。具體情況如下:

一、基本情況

農村留守婦女的現狀主要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1、留守婦女文化程度低。調查中發現,國小以下文化的留守婦女佔32。6%,國中文化的佔60。4%,高中文化的僅佔7%。因為文化程度不高,接受新知識,新技術能力較弱,沒有一技之長,這成為她們留守在家的主要原因之一。

2、留守婦女勞動強度大。調查對象中,近52。5%的留守婦女除了要贍養老人,照顧孩子外,還要擔負起家庭的各項生產,生活重任。面對煩鎖的家務和繁重的農活,她們身心疲憊。有婦女説:'有時上山幹活回來,腳都懶得洗,飯也懶得吃,就想好好睡一覺。'

3、留守婦女與丈夫溝通交流少。調查中發現,為了節省開支,長期外的丈夫一年回家次數屈指可數,甚至有的幾年都不回家,電話也是少之又少,很多家庭只有遇到子女教育,老人贍養,修建房屋等重大問題時才會與丈夫電話溝通。長期的缺乏感情的交流,36。7%的留守婦女認為長期的遠離已經影響了夫妻間的感情,其中20%的婦女感覺與丈夫的感情明顯變淡了。

4、留守婦女對小孩培養教育不夠。由於留守婦女的年齡偏大,知識層次較低,家務事繁重等原因,36%的留守婦女對孩子培養教育倍感吃力。

二、存在的主要問題

夫妻長期兩地分居造成情感缺失,婚姻呈現危機。由於跟丈夫長期分居,聯繫較少,造成雙方的思想觀念,行為方式差距越來越大,夫妻雙方的情感也隨之發生變化。如璜田鄉一婦女説丈夫在外打工,經不起外面的誘惑,有了第三者卻又不離婚,對家庭,孩子不管不問,不再承擔'養家'義務,把苦難留給她一人承受。

三、對策建議

1,提高婦女綜合素質。各有關部門要多層次,多形式開展技能培訓,讓留守婦女基本都能參加免費的技能培訓和創業諮詢服務,使之掌握必備的專業知識和技能,增強她們自我發展的能力。

2,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建議各級黨委,政府及有關各部門在制定出台政策及工作措施時,充分考慮農村留守婦女的利益需求,加大政策傾斜力度。把對農村留守婦女的教育培訓納入農村勞動力培訓的整體規劃,在培訓指標和經費上向女性傾斜。

3,大力發展女性經濟。許多留守婦女心靈手巧,吃苦耐勞,髒活累活都不怕,針對她們這些特點,要因地制宜地發展符合女性特點的副業生產,如養殖,瓜果蔬菜種植,手工業等;要積極為留守婦女提供項目信息和致富門路,推廣投資少見效快的增收致富項目;另外,要發展農村經濟合作組織,大力培養婦女科技致富帶頭人,女經紀人等,引導婦女走聯合致富之路。這樣,她們的非農收入增加了,經濟情況改善了,生活狀況自然就會得到改善。

4,創新開展文娛活動。健康的文化活動是減輕精神壓力的良方,各級地方政府要加大投入,在農村建立文化站,圖書室等文化場所,讓她們通過讀書等活動培養良好的道德意識,增強她們的法律觀念。要培養鄉土文化隊伍,挖掘地方傳統娛樂資源,豐富留守婦女的精神文化生活。

【第4篇】農村留守婦女婚姻家庭狀況調研報告範文模板

改革開放以來,隨着農村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實施和農業生產技術的不斷提高,使農村出現了大量的剩餘勞動力。為了改善生活,增加收入,這些佔勞動力(18歲-60歲)總數8%的已婚剩餘勞動力也都紛紛向城市轉移。這些轉移的已婚勞動力中男性佔98%,從而在農村就出現了一些留守婦女。這些留守婦女大多仍在農村從事農業,照顧老人和孩子。近期,xxx鄉婦聯通過召開村婦代會主任和部分留守婦女座談會,調查問卷,入户走訪等方式對本地區留守婦女的婚姻家庭狀況進行了調查。

一、基本婚姻家庭狀況

通過調查我們瞭解到,這些留守婦女家庭只有50%是穩定的,婚姻是幸福和諧的,而這些家庭的夫妻年齡基本都是45歲以上;有40%的家庭是有矛盾的,夫妻之間是不和諧的;另有10%的家庭因此已破裂或處於破裂邊緣的。在調查中我們還發現,在全鄉每年40個左右的離婚婦女中,留守婦女足足佔了一半。

二、家庭不穩定不和諧的原因

(一)改革開放30多年來,西方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對人們思想觀念產生巨大沖擊和影響。尤其大城市的環境極具誘惑力。一些外出打工的男性賺到錢後禁不住誘惑,其行為似乎印證了飢寒起盜心,飽暖思淫慾這句古話,直接導致家庭破。一些男性儘管還維持着原有家庭,但他已看不上那個只顧在家幹農活的黃臉婆。這種狀況導致婚姻家庭不穩定不和諧的在整個留守婦女中佔有33%。

(二)農村人受教育程度低,遇事缺乏理性思考,加上自身責任心不強,導致在外打工不是為家裏賺得補貼,而是隻顧自己享受或盲目搞投資,最終還欠下了外債,從而導致家庭不和諧乃至破裂。

(三)留守婦女自身思想守舊,生性多疑,對外出打工的丈夫缺乏信任。而外出打工的丈夫經過大城市的薰陶,視野開闊,思想開放,性格開朗大方,這些又是一些留守婦女眼裏所不能容忍的。無辜的丈夫又不能包容這一切,從而導致家庭矛盾重重。

三、留守婦女對婚姻家庭的心理狀態及期盼

(一)對於年齡偏大的留守婦女,她們比較關心的是丈夫在外所從事的工種、安全性、收入和生活狀況,並不擔心會發生影響家庭或破壞婚姻的問題。因為她們對自己多年來的婚姻家庭有信心,尤其她們確信年紀已漸成熟的孩子是維繫她們婚姻生活的牢固紐帶。她們當中多數所期待的是等孩子念高中或讀大學後,自己把家中的土地出租或轉讓他人,隨丈夫一起外出打工,少數年齡偏大的婦女仍願意留在農村務農。

(二)對於45歲以下的留守婦女儘管她們也關心丈夫在外邊的冷暖和安全,但她們更擔心年富力強的丈夫禁不住繽紛世界的誘惑。她們有的通過隨時打電話方式監督丈夫;有的想盡辦法阻止丈夫外出打工;而有的婦女則表現為無可奈何之狀,她們認為婚姻都是命中註定的事;另外也有個別留守婦女能以積極的心態對待丈夫的言行,在努力改變自己,加強自己與丈夫之間的溝通交流。

【第5篇】關於農村留守婦女兒童現狀的調研報告

隨着我國社會城市化進程的加速,農村大量青壯年勞動力外出務工,農村留守婦女兒童成為農村的主體人羣。“留守”使農村實際生活人口結構性失衡,引發了農村家庭的穩定問題、留守兒童的教育管理問題等等,這些問題嚴重影響着農村經濟社會的和諧、穩定和發展,阻礙了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進程。農村留守婦女兒童是一個亟待關注和關愛的社會羣體。破解農村留守家庭的“留守”之痛,是全社會的共同責任。近日,鳳城市婦聯對全市21個鄉鎮區的農村留守婦女兒童生存與發展狀況進行調研,並結合市實際情況,通過採取召開鄉鎮婦聯幹部座談會、發放調查問卷、進村入户與留守婦女兒童面對面談心等方式,開展調研活動。現將調研情況報告如下:

一、基本情況

鳳城市位於遼寧省東南部,總面積為5513平方公里,全市轄有21個鄉鎮區,201個行政村,總人口58萬人,其中婦女28.4萬人,留守婦女16742人,兒童12萬人,留守兒童2911人。

根據調查情況,目前市留守婦女有以下主要特點:

一是在年齡特徵。參與問卷調查的21個鄉鎮440名婦女中,30歲以下的大多因生育、照顧年幼子女很少外出務工,60歲以上的一般因年齡較大、男性外出較少,留守比例較低。二是在文化程度上,留守婦女大多文化偏低,國小和國中文化程度者居多,高中文化程度只佔18%。三是在留守原因上,客觀因素是需要在家務農、撫養子女和贍養老人,主觀因素是本人不想外出務工或家人不支持。

從此次留守兒童情況調研來看,目前鳳城市共有2911名留守兒童,主要集中在東湯、石城等鄉鎮;留守兒童父母在本省務工的佔總數60%,在外省務工的佔總數40%。留守兒童中有53%由單親監護,有35%由祖輩監護,有12%由其它人監護。留守兒童父母三個月回家一次的僅佔46%,半年回家一次的佔31%,一年一次的佔23%,與兒童溝通經常的家長佔66%,偶爾的佔19%,不溝通的佔到15%,在外務工父母與子女的親子關係維繫鬆散。留守兒童中學習成績優秀的佔15%;良好的佔50%;一般的佔35%;

二、現狀及問題

(一)留守婦女

1、農村留守婦女成為家庭生產生活中的頂樑柱,勞動強度大,身體健康狀況不容樂觀

留守家庭中男性外出務工後,以前男性承擔的一些責任轉落到留守婦女的肩上,使得婦女在原有社會責任的基礎上新增了一些責任。她們上有老下有小,在家中需要照顧老人和小孩,還要擔負起家中農活,在家庭生產生活中佔有重要地位,是家中主要的青壯年勞動力和頂樑柱。被調查的留守婦女除農閒季節外,勞動強度大幅增加,勞動時間明顯變長,大約有三分之二的留守婦女表示自己身體狀況下降,體力大幅度透支。

2、大部分農村留守婦女文化水平偏低,參政議政熱情亟待提高

調查顯示,農村留守婦女當中國中以下文化的約佔八成,高中或中專文化的不到兩成。其中,國中以下文化的大部分只上過國小,少部分國小都未畢業。總體來説,大部分農村留守婦女文化程度不高,思想觀念、認知水平低,接受新理念、新技術的能力較差,在處理婆媳關係、鄰里關係以及子女教育問題上都有很大的侷限性,尤其是一些新的農村生產實用技術接受起來也有一定難度。由於文化水平低,思想僵化,參政議政熱情亟待提高。她們普遍認為參政議政是男人們的事,有的即使認識到了自己的民主權利,也僅僅停留在參與選舉層面上,有的即使因為政策優勢當上了候選人,也是抱着選上選不上無所謂的態度。

3、大部分農村留守婦女具有與男子平等的經濟地位

調查顯示,農村留守婦女家庭收入主要來源兩部分,一是丈夫外出務工收入,其次是農村婦女在家務農收入。家庭總收入中,雖然丈夫外出務工能增加一部分收入,但農村婦女在家的務農收入也在家庭收入中佔有相當的比例。在經濟支配方面,有80%的家庭收入主要由夫妻雙方共同支配或留守婦女支配。

4、業餘生活單調

調查顯示,大部分農村留守婦女平時基本沒有娛樂活動,社會交際圈狹窄,精神文化生活單調。勞動之餘的文化生活主要是看電視、聊天、串門,而極少讀書看報、補習知識。在有煩惱時,跟丈夫、朋友、父母、公婆及其他人傾訴很少。大多數農村留守婦女由於平時忙於農活和家務活等,沒有時間參加娛樂活動,加上生活範圍較小等因素,造成了農村留守婦女精神壓力大,不能從參加文體活動中讓自己減壓。

(二)留守兒童

1、生活水平較低。據調查,在全市2911名留守兒童中,683名留守兒童家庭生活條件困難,佔留守兒童總數的23%,所在家庭人均收入低於6000元。留守兒童的每週生活費人均30元,除去吃飯花銷,留守兒童幾乎沒有零花錢。

2、家庭教育缺失。

調查發現,留守兒童主要都是母親或祖輩進行隔代撫養,由於受到自身文化水平限制,無法對留守兒童的知識學習進行適當的輔導,無法擔負起撫育兒童健康全面成長的重責。

3、親情關懷缺失。多數留守兒童每年和父親生活在一起的時間屈指可數,打電話成為留守兒童與父母聯繫的主要方式。由於缺乏有效溝通,導致留守兒童與其父親之間的親子關係淡漠,他們無法得到足夠的來自父母的關愛。據學校老師反映,學習不認真的往往是留守兒童,父母長期不在身邊,家長的監管力度不夠,他們的學習就無人過問,很容易成為差等生。

4、安全問題有待解決。留守兒童由於監護人對兒童監管不利,或顧不過來,或無人照管,而兒童又缺乏應變和自我保護能力,更容易遭受傷害或侵害。

三、工作開展情況

市婦聯一直把留守婦女兒童的生存、生活、教育和發展問題作為工作的重要內容予以高度重視,並充分發揮各級婦聯組織的職能作用,以“關愛留守婦女兒童行動”為重點,不斷創新工作機制,完善服務方式,使留守婦女兒童工作取得顯著成績。

(一)關愛留守婦女

1、開展“巾幗信貸幫扶工程”和“婦女小額擔保貸款”。資金問題一直是影響婦女創業發展的瓶頸。市婦聯針對廣大農村婦女特別是留守婦女想致富但缺少啟動資金的實際情況,聯合市農村信用聯社深入開展“巾幗信貸幫扶工程”,為留守婦女增收致富提供資金支持。從XX年開始至今,全市共為1萬農村婦女發放小額貸款1.2億元,幫助1000多名留守婦女通過蔬菜種植、畜牧養殖、等脱貧致富,使留守婦女樹立了“四自”精神和新的經營理念,開闢了增收致富的門路。XX年,市婦聯認真貫徹落實省、丹東市婦聯有關婦女小額擔保貸款的文件精神,協調市財政局、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中國人民銀行鳳城市支行,聯合實施婦女創業就業小額貸款工作。兩年來共為全市城鄉婦女及留守婦女發放小額擔保貸款200多萬元。獲貸婦女主要從事暖棚蔬菜、蛋肉雞養殖、花卉等十餘種產業,有力助推全市婦女特別是農村婦女的增收致富。

2、開展以增收致富為目的的科技培訓活動。市婦聯在深入基層調查瞭解廣大留守婦女所想、所需的基礎上,廣泛開展以增收致富為目的的科技活動。依託農村婦女培訓學校、指導中心、示範基地,採取舉辦講座、現場諮詢、進棚入户指導等多種形式,開展農林等新技術、實用技術培訓,提高留守婦女的致富能力。

3、關愛留守婦女身心健康。重點抓好婦女健康知識宣傳教育,廣泛動員全市婦女和家庭參與婦女健康行動,增強自我保健意識。今年三八節期間,在全市開展了關愛女性健康活動,為全市近4萬農村婦女發放體檢優惠卡。

4、加強培訓,促進留守婦女就地就業。市婦聯努力拓展渠道,加大培訓力度,對留守婦女進行技術、技能培訓,促進農村婦女創業就業。充分利用“無圍牆工廠”、就業培訓中心、翰墨培訓學校,入基層、進村鎮,結合農時制定培訓計劃,舉辦手工編織、電腦技術、家政服務等技能培訓班,幫助廣大婦女及農村留守增長生產生活技能,創業就業。

(二)關愛留守兒童

我市各級婦聯組織對留守兒童問題都很重視,並充分發揮自身優勢,組織開展各種活動,關愛留守兒童工作力度進一步加大。

1、強化宣傳,營造氛圍。市婦聯利用“六一”國際兒童節、“家庭道德教育宣傳實踐月”等契機,動員各級婦聯組織採取多種形式向全社會宣傳《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若干意見》、《未成年人保護法》、《義務教育法》、《中國兒童發展綱要》等文件、法規;宣傳“以人為本”、“兒童優先”等理念,動員社會力量維護農村留守兒童生存和發展的權利;宣傳農村留守兒童家長及其監護人的法律職責;宣傳農村留守兒童及家長的先進事蹟。通過宣傳形成全社會關愛留守兒童,促進未成年人健康成長的良好環境,引起社會對農村留守兒童問題的廣泛關注。

2、加強管理,健全檔案。 全市各級婦聯組織成立了關愛留守兒童組織機構,利用多方面多渠道的關愛的方式,切實做好農村留守兒童的關愛、保護、維權工作。市婦聯還聯合市文明辦、市教育局、團市委下發了關於建立農村“留守兒童之家”的通知,以“留守兒童活動之家”作為農村留守兒童開展活動的主要場所,建立一個家長及託管人家教能力培訓的基地,使留守兒童在學習、生活和身心健康上得到更多的照顧和關愛,幫助留守兒童學會自我管理和自我保護,培養留守兒童的自尊、自立和自強精神,提高素質,健康成長。完善了全市留守兒童檔案,利用學校、鎮村、家庭留守兒童活動情況反饋表健全留守兒童的監護聯繫,及時解決留守兒童在學習、生活中遇到的問題,形成了家庭、學校、社會共同參與的教育和監護體系。

3、確立示範,強化督導。為了充分發揮示範帶動作用,市婦聯在省婦聯、丹東市婦聯的支持下,XX年,分別在白旗鎮九年一貫制學校、通遠堡鎮營房國小建立了省農村“留守兒童之家”示範點、丹東市農村“留守兒童之家”示範點,舉行了掛牌儀式,並向“留守兒童之家”贈送了電腦、電視、dvd、圖書等電教設備及文具等。在掛牌當天,網通公司鳳城分公司為白旗鎮留守兒童開通兩部免費“親情一線通”電話。兩處“留守兒童之家”成立之後,鎮婦聯與學校密切配合,建立學校圖書閲覽室,定期向留守兒童開放,並因地制宜的開展留守兒童喜聞樂見的學習、娛樂活動。

4、創新活動載體,切實實施關愛行動。市婦聯將每年8月作為“關愛農村留守兒童活動月”,協調社會各界力量,通過開展巾幗志願者與留守兒童結對幫扶工作、“代理家長”活動,使留守兒童在巾幗家庭志願者的關愛下樹立了學習的信心和生活的勇氣,德智體美勞得到健康發展,一些留守兒童的學習成績和自立能力明顯提高。目前,巾幗家庭志願者已經成為留守兒童在學習上、生活上、心裏上信賴的“媽媽”(“爸爸”)。

XX年,市婦聯、市關工委聯合在全市開展了“共享藍天、共促成長”情感關愛留守兒童活動。組織全市關工委系統五老志願者與鄉鎮(區)800名留守兒童一對一結成隊子,對留守兒童開展經常性、個性化、實事化的情感關愛,解決留守兒童在生活、學習、健康等方面的情感問題,促進他們健康快樂成長。儀式上市婦聯向留守兒童贈送親情電話卡及學習用品,五老家庭教育志願者與留守兒童交換愛心聯繫卡,家庭教育志願者曾慶龍就感恩教育、親情溝通作報告。

XX年5月份中旬,市婦聯在全市啟動了“愛心媽媽”牽手百名留守兒童活動,面向全社會徵集首批愛心媽媽392人與留守兒童結成實名制幫扶對子。5月30日上午,鳳城市“愛心媽媽”牽手百名留守兒童結對儀式在丹東市農村示範留守兒童之家通遠堡鎮營房國小舉行,結對儀式上,來自通遠堡鎮政府機關的20位“愛心媽媽”與留守兒童代表現場結對,交換愛心結對卡,併為留守兒童捐贈了書包和文具等學習用品。

5、開展形式多樣關愛活動,救助貧困留守兒童。我們把救助貧困留守兒童與開展的各種關愛行動結合起來,把解決貧困留守兒童入學問題、生活問題作為救助工作的重點。XX年以來,在全市開展的“恆愛行動——為孤殘兒童編織愛心毛衣”、“百名女童午餐工程”等活動中,共募集款物價值6萬多元,救助貧困兒童500餘名,其中留守兒童有150名。各級婦聯組織在“六一”兒童節、“兩節”等重大節日,深入到貧困留守兒童家中開展走訪慰問活動,為他們送上生活和學習用品。

四、幾點建議

(一)針對留守婦女

1、發展本地經濟,扶持本地創業。一是要大力發展二三產業,多引進勞動密集型企業,讓青壯年勞動力能實現在本地就業,從根本上解決勞動力大量外出所帶來的一系列問題。二是要動員和鼓勵外出務工青年回鄉創業,推動和促進農村經濟發展。三是要大力扶持本地小型創業。勞動、婦聯等部門要積極為留守婦女提供項目信息和致富門路,推廣科技含量高、輻射面廣、投資少見效快的增收致富項目。要採取切實有效的措施,鼓勵、扶持農村留守婦女大膽創業,不斷促進家庭收入的增長。

2、加強技能培訓,提升整體素質。一是相關部門要制定好農村婦女教育培訓計劃,有步驟、分層次、有重點地進行各類知識、技術、技能培訓,利用人口學校、婦女之家等陣地,舉辦各類實用技術培訓班,培養科技帶頭人。及時建立各鄉鎮留守婦女勞動力創業就業信息網絡,逐步形成“市場引導培訓,培訓促進創業”的新機制。二是各部門要有針對性地組織留守婦女進行技能培訓,使她們掌握一技之長,提高其在非農生產領域就業的能力,幫助她們向非農生產領域轉移。鼓勵農村婦女學文化、學科技,為有條件的婦女提供上農函大、農廣校學習的機會。充分發揮農村圖書室、閲報欄的作用,使有限的報刊進入農村婦女的視野。啟動培訓與提供小額貸款相配套的激勵措施,以培訓促進創業,以創業帶動就業。通過培訓,激勵留守婦女自強自立,增強創業意識和開拓精神。三是婦聯、計生等部門要積極組建留守婦女互助小組,為留守婦女搭建傾訴、交流、互助的平台,使她們共同面對生產、生活中的各種困難,共同發展建立相互支撐的人際關係網絡,從而增強自信心,提高自助能力。

3、豐富文化生活,弘揚文明新風。健康豐富的文化體育生活是減輕留守婦女精神負擔的一劑良藥。一是政府部門要加大投入,在村組、社區建立健身場、文化站、閲覽室、活動之家等文體場所,組織留守婦女參加腰鼓隊、健身表演隊等文藝組織,編演一些羣眾喜聞樂見的文藝節目,豐富文化生活,為留守婦女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二是各級婦女組織要積極開展“文明家庭”、“平安家庭”等評選表彰活動,促進家庭、鄰里生活和睦。三是要積極開展“親情之旅”、“鵲橋會”等親情互動活動,組織留守婦女與打工丈夫“零距離”相會,對留守婦女進行人文關懷。

4、強化農村治安,營造和諧環境。一是推動村組、社區建立完善的治安制度,推動平安家庭、平安社區(村、組)建設、平安小區建設,創造平安、和諧的社會環境,增強留守婦女的安全感。二是公、檢、法、司等部門要對留守婦女提供法律諮詢、心理疏導、健康輔導、法律講座、法律援助等服務,切實有效地維護她們的合法權益,形成強大的法律保護屏障,為留守婦女生存發展提供平安的生活環境和社會環境。三是根據新問題,有針對性地制定涉及農民工利益的政策、措施、法律,依法制定農民工農忙假、探親假、休假等制度,以增加農民工夫婦團聚和交流的時間。

(二)針對留守兒童

留守兒童的心理問題既關係到農村人口素質問題,也關係到農村的下一代的成長問題,而家庭教育工作是解決農村兒童留守問題的重中之重。因此,作為婦聯組織,我們把工作的着重點放在進一步加強對留守兒童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導上,同時,解決留守兒童問題是全社會共同的責任,市婦聯將結合自身職責,協調相關部門,形成工作合力,為留守兒童成長創造良好環境。

1、整合資源,為留守兒童健康成長營造良好社會環境。相關部門要發揮職能優勢,採取有效措施,解決留守兒童問題,同時各部門要通力合作,形成工作合力,從生活、學習、身心健康成長上關心、關愛留守兒童,為他們健康成長創造良好社會環境。

2、與教育部門聯合,做好留守兒童工作。一是建立留守兒童檔案。班主任要做好留守兒童的摸底工作,將其在校的各方面表現記入檔案,及時向監護人和外出務工家長通報留守兒童的成長情況,形成學校、家庭共同教育的局面。二是學校還要開設心理健康課,定期為學生舉辦心理健康教育講座,開設“悄悄話信箱”,建起“心靈驛站”,幫助留守兒童解決無人傾訴、無處傾訴的問題,進行心理輔導。

3、重視家庭教育,為留守兒童創造良好的家庭環境。在政府和社會幫助下,外出務工人員應該學會家庭教育這門課,提倡留守兒童家長要轉變觀念,通過多種渠道,提高家庭教育水平,促進兒童的全面健康發展,父母要與孩子書信往來,更能表達感受和心聲。繼續開展“代理媽媽、愛心媽媽”活動,讓留守兒童感受到關愛,使他們身心健康成長。另外我們開展的“貧困母親”、“春蕾計劃”等活動中,我們都加大對留守、流動兒童家長的關注程度,優先照顧留守、流動女童及經濟情況較差的留守、流動兒童家庭。

【第6篇】農村留守婦女調研報告範文(精選)

改革開放以來,隨着農村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實施和農業生產技術的不斷提高,使農村出現了大量的剩餘勞動力。為了改善生活,增加收入,這些佔勞動力(18歲—60歲)總數8%的已婚剩餘勞動力也都紛紛向城市轉移。這些轉移的已婚勞動力中男性佔98%,從而在農村就出現了一些留守婦女。這些留守婦女大多仍在農村從事農業,照顧老人和孩子。近期,xxx鄉婦聯通過召開村婦代會主任和部分留守婦女座談會,調查問卷,入户走訪等方式對本地區留守婦女的婚姻家庭狀況進行了調查。

一、基本婚姻家庭狀況

通過調查我們瞭解到,這些留守婦女家庭只有50%是穩定的,婚姻是幸福和諧的,而這些家庭的夫妻年齡基本都是45歲以上;有40%的家庭是有矛盾的,夫妻之間是不和諧的;另有10%的家庭因此已破裂或處於破裂邊緣的。在調查中我們還發現,在全鄉每年40個左右的離婚婦女中,留守婦女足足佔了一半。

二、家庭不穩定不和諧的原因

(一)改革開放30多年來,西方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對人們思想觀念產生巨大沖擊和影響。尤其大城市的環境極具誘惑力。一些外出打工的男性賺到錢後禁不住誘惑,其行為似乎印證了'飢寒起盜心,飽暖思淫慾'這句古話,直接導致家庭破。一些男性儘管還維持着原有家庭,但他已看不上那個只顧在家幹農活的'黃臉婆'。這種狀況導致婚姻家庭不穩定不和諧的在整個留守婦女中佔有33%。

(二)農村人受教育程度低,遇事缺乏理性思考,加上自身責任心不強,導致在外打工不是為家裏賺得補貼,而是隻顧自己享受或盲目搞投資,最終還欠下了外債,從而導致家庭不和諧乃至破裂。

(三)留守婦女自身思想守舊,生性多疑,對外出打工的丈夫缺乏信任。而外出打工的丈夫經過大城市的薰陶,視野開闊,思想開放,性格開朗大方,這些又是一些留守婦女眼裏所不能容忍的。無辜的丈夫又不能包容這一切,從而導致家庭矛盾重重。

三、留守婦女對婚姻家庭的心理狀態及期盼

(一)對於年齡偏大的留守婦女,她們比較關心的是丈夫在外所從事的工種、安全性、收入和生活狀況,並不擔心會發生影響家庭或破壞婚姻的問題。因為她們對自己多年來的婚姻家庭有信心,尤其她們確信年紀已漸成熟的孩子是維繫她們婚姻生活的牢固紐帶。她們當中多數所期待的是等孩子念高中或讀大學後,自己把家中的土地出租或轉讓他人,隨丈夫一起外出打工,少數年齡偏大的婦女仍願意留在農村務農。

(二)對於45歲以下的留守婦女儘管她們也關心丈夫在外邊的冷暖和安全,但她們更擔心年富力強的丈夫禁不住繽紛世界的誘惑。她們有的通過隨時打電話方式監督丈夫;有的想盡辦法阻止丈夫外出打工;而有的婦女則表現為無可奈何之狀,她們認為婚姻都是命中註定的事;另外也有個別留守婦女能以積極的心態對待丈夫的言行,在努力改變自己,加強自己與丈夫之間的溝通交流。

四、改善留守婦女婚姻家庭不穩定不和諧狀況的對策措施:

家庭和諧是社會和諧的基礎,為構建和諧社會,必須加強和諧家庭建設,要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新風尚,採取綜合措施維護留守婦女健康和諧的婚姻家庭秩序。

(一)大力加強家庭榮辱觀教育,樹立健康的婚姻家庭觀念。榮辱觀是引領社會風尚的一面旗幟,通過有針對性的開展婚姻家庭榮辱觀教育,讓人人都樹立健康的婚姻家庭觀念,明白哪些是應該堅持的,哪些是應該摒棄的;清楚那些是健康的、美好的、高尚的;哪些是庸俗的、醜惡的、低級的。同時讓全社會的人都對那些追求醜惡生活方式的人投去鄙視的目光,讓她們無地自容。

(二)加強公民道德建設,增強公民社會責任意識和家庭責任意識。大力弘揚家庭美德、個人品德、職業道德、社會公德。同時各用工單位要創造條件,多組織外出務工人員開展健康、文明向上的活動,緩解外出務工者心理壓力,引領他們追求高尚的精神生活。

(三)加強對婦女文化教育,培養留守婦女形成'聰慧時尚、自信堅韌'的時代精神。留守婦女文化水平普遍較低,一般只具國中以下文化,而文化程度越高,處理家庭問題越富有理性。

(四)發展鄉鎮企業,增加當地就業機會,是剩餘勞動力離土不離鄉或充分做好'農田'文章,大力發展科技含量高的精品農業,引導農業向現代農業、生態農業、觀光農業方向發展,通過發展優勢產業減緩外出就業壓力。

(五)相關機構要加強對留守婦女的法律援助和保護。在處理留守婦女離婚案件中,涉及財產分割時要充分保護弱勢羣體權益,多給予留守婦女在財產方面相應的補償。

農村留守婦女

【第7篇】農村留守婦女情況調研報告

隨着社會經濟與信息快速發展,城鄉一體化進程的不斷推進,社會結構的不斷變化,越來越多的農民工進城務工,尋求增收致富的途徑,給經濟社會帶來發展和提升農民純收入的同時,也衍生出農村“386199”部隊,其中留守婦女這類特殊羣體尤其值得關注,她們既是家庭農業生產中的主力軍,也是家庭生活中贍養老人、撫育子女的頂樑柱。為貫徹落實武漢市“

三萬”活動領導小組《關於加強農村“三留守”問題專題調研的通知》精神,結合全市開展“萬名幹部進萬村入萬户”活動,市婦聯成立了由主席掛帥、副主席分管、機關“三萬”工作專班和機關業務部門共同組成的專題調研組,就武漢市農村留守婦女的生存與發展狀況進行了深入調研。通過問卷調查、入户走訪、實地座談等形式,對武漢市六個遠城區(東西湖區、漢南區、江夏區、蔡甸區、黃陂區、新洲區)留守婦女的婚姻家庭、生產生活、健康安全、發展需求等方面進行了全面調研,具體情況報告如下:

一、全市留守婦女現狀分析

據不完全統計,武漢市有留守婦女32.62萬人,佔武漢市女性農業人口總數的17.9%。

1、從年齡結構看:武漢市留守婦女中,20—30歲婦女3.03萬人;31—40歲8.67萬人;41—50歲13.37萬人;51—60歲7.55萬人。調查顯示,31至50歲是留守婦女相對集中的年齡段。

2、從受教育情況看:留守婦女國小文化程度以下5.31萬人;國中文化程度26.02萬人;中專以上文化程度1.29萬人。留守婦女整體受教育水平偏低,年齡越大,受教育水平越低;年齡越輕,受教育水平相對較高。

3、從留守原因看:大多數婦女留守的主要原因是需要照顧家庭、撫育孩子、照料農業生產。具體而言,30歲以下婦女留守的主要原因是生育、照顧孩子;31—40歲婦女留守的主要原因是要照顧日益年邁的父母和撫育正在成長的孩子;40歲以上婦女留守的主要原因是喪失了外出務工的年齡及技能優勢。

4、從家庭結構看:從調查情況看,11.98萬留守婦女家庭中只有一個小孩,20.46萬留守婦女有兩個及兩個以上小孩;大多數留守婦女與老人共同居住,留守婦女除了照顧小孩外,還需要護理老人,由此,贍養老人、撫育子女的家庭義務理所當然的需要留守婦女承擔。

5、從婚姻狀況看:對於婚姻狀況的自我評價,19.42萬留守婦女表示丈夫外出打工後婚姻比較穩定,對婚姻狀況滿意;12.13萬留守婦女認為婚姻狀況一般;1.06萬留守婦女對婚姻狀況明確表示不滿意。

6、從收入情況看:留守婦女家庭與夫妻雙方均在家務農的家庭相比,經濟收入相對穩定,生活相對富足。年收入在1萬元以內的留守婦女有2.05萬,在1—3萬元的有25.44萬,在3萬元以上的有5.13萬。家庭收入以丈夫外出打工收入為主,也有留守婦女在家務農的收入,養家禽和種小菜能滿足自己或家人生活需求,家庭簡單生活資料基本上能夠自給自足。

7、從享受社會保障情況看:31.57萬留守婦女已經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新農合),0.84萬留守婦女正在辦理醫療保險,0.21萬留守婦女未參加醫療保險。大多數留守婦女享受了新農合制度,參合率約為97%。7.35萬留守婦女已經參加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新農保),0.6萬留守婦女正在辦理養老保險,24.67萬留守婦女未參加養老保險,參保率約為22.53%。

留守婦女是生產發展的主力軍、是家庭生活的頂樑柱。打工經濟的發展使留守婦女與丈夫實現了經濟角色的分工與合作,丈夫外出務工,原來由男勞動力或夫妻雙方共同承擔的農活,轉變為基本上依靠留守婦女獨立完成。她們既要承擔農活、家務活,又要贍養老人、撫育孩子。留守婦女已經由傳統家庭中的“半邊天”,轉變成現在家庭中的“頂樑柱”。

二、當前留守婦女生存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其需求

(一)主要問題

調查發現,當前留守婦女普遍面勞動強度較大、精神負擔重、自身素質不高、教育孩子能力較差、文化生活空虛、缺乏安全感等困難。

1、綜合素質較低,發展能力較弱。從受教育情況看,國中及以下學歷者佔大多數,留守婦女的文化程度與社會快速發展的需要不相適應。從專業技能看,參加座談的留守婦女代表均表示缺乏生產發展技能。從調查情況看,絕大多數留守婦女既無學歷優勢,又無能力優勢,處於社會的弱勢地位。

2、勞動強度較大,身體健康受損。在丈夫外出務工的情況下,留守婦女既要承擔農活,又要料理家務,有的還要照顧年邁的老人,教育未成年的孩子,勞動強度明顯增加。據座談了解,大部分留守婦女每人需要獨立耕種近5畝農田,有的為了增加收入甚至要耕種10畝。據統計,16.3萬留守婦女表示身體健康,15.65萬留守婦女健康狀況一般,0.67萬留守婦女身體較差。長期的體力勞動、超負荷的勞動量讓留守婦女們人未老先衰。

3、教育力不從心,孩子缺少關愛。調查發現,大多數留守婦女表示沒有時間和能力輔導子女功課,對孩子的教育和培養僅僅停留在吃飯穿衣上。同時,由於丈夫外出務工,家庭角色缺位,孩子缺少父愛,教育缺位或監護不利,使部分孩子產生自卑感,心理健康受到影響,孩子缺乏識辨和自我保護能力,容易遭受傷害或惹禍生非。大多數婦女表示教育子女力不從心,教育子女的能力較差已成為留守婦女非常愧疚和擔憂的事情。

4、長期留守在家,患病缺乏照料。據座談了解,留守婦女最害怕的事情就是自己生病,既擔心耽誤農活,又要籌醫療費,還要“愁”無人照料。統計顯示,部分留守婦女反映生病無人照料。留守婦女陳某曾半夜突發腎結石,孩子在校住讀,家中無人照料,不得不撥打本村婦代會主任的電話,婦代會主任及時僱車將其送到鎮醫院醫治,才轉危為安。

5、精神負擔較重,婚姻存在危機。由於常年與丈夫兩地分居,夫妻之間缺乏交流溝通,留守婦女精神負擔較重,婚姻危機較大。部分留守婦女對丈夫在外務工的環境感到憂慮,對丈夫的婚姻忠誠度產生猜疑,但出於對丈夫的經濟依賴而委曲求全。據瞭解,儘管留守婦女為家庭作出了奉獻,但丈夫幾年不歸、移情別戀的現象還是屢見不鮮。有一定比例的留守婦女對目前的婚姻狀況表示擔憂,有的甚至感到沒有家庭應有的温馨感,是守活寡。

6、文化生活單一,精神支柱缺失。由於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水平所限,留守婦女精神生活比較空虛,文化娛樂活動比較匱乏,部分留守婦女因精神空虛而沉迷於賭博等不良習氣。據調查,選擇看電視為日常主要娛樂活動的最多,其次為打麻將;僅少數婦女參加文藝宣傳隊。留守婦女李某在座談中表示,打麻將已經成為她唯一業餘活動,自己寧可起早貪黑趕農活、做家務,也要確保白天打麻將的時間,以打發空虛寂寞。

7、容易受到侵擾,缺乏安全感。由於大量男性勞動力外出務工,農村地廣人稀,村落分佈比較分散,治安防範力量較弱,留守婦女易受到侵擾。調查發現,留守婦女特別擔心孩子及家庭財物的安全,在一定程度上缺乏人身和財物的安全感。

(二)主要需求

調查表明,當前武漢市留守婦女最迫切的需求依次是:發展地方經濟、學習生存技能、提高教育子女能力、豐富文化生活。

1、發展地方經濟。留守婦女希望政府加快招商引資步伐,發展本地經濟,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幫助丈夫及自己在家鄉創業與就業。當問到“如果可以在家鄉創業或就業,你還贊成丈夫去外地打工嗎?”大多數留守婦女選擇了“不贊成”。

2、學習技能。一半以上的留守婦女表示發展生產缺資金和技術,希望參加各類培訓來提高自身素質,提高自主創業和發展生產的能力,尤其是31—40歲留守婦女希望通過掌握一門技能,對於未來道路有更多選擇和發展的機會。

3、提高教育子女能力。大部分留守婦女對子女教育力不從心,希望定期組織家庭教育講座活動提高自身素質,提高監護能力和水平,使子女在留守家庭的環境中也能夠身心健全,健康發展。

4、豐富文化生活。座談中,大多數婦女表示農村業餘文化生活單一,希望組織文藝宣傳隊,通過扭秧歌、打腰鼓等來豐富留守婦女的文化生活;希望組織維權志願者講授法律、衞生保健、家庭教育等知識,開展心理疏導、維權服務等。

三、改善留守婦女生存發展狀況的建議

留守婦女是目前農村主要的勞動力資源,是新農村建設的主力軍,只有社會各方面給予留守婦女足夠的人文關愛,讓這個弱勢羣體共享發展成果,才能真正推進留守婦女羣體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全面發展。

(一)增強留守婦女生存發展能力。仁者授人以漁,這是推動這一特殊羣體更好發展的根本途徑。一是建議進一步加大對留守婦女的勞動技能培訓。農業和科技部門要在農業科技培訓中提高農村留守婦女的參訓比例,特別是在送科技下鄉等培訓活動中使留守婦女的參與率達到30%。政府多年來對武漢市農村婦女培訓工作給予支持,保證了每年2期“巾幗科技致富帶頭人”培訓,每期60名農村婦女帶頭人受訓,目前已有2600人次參加了在市農業學校的科技培訓,這批帶頭人在農村基層發揮着較好的示範帶動作用,這一舉措也深受廣大農村婦女的歡迎。建議通過此舉和多年來積累的經驗,加大對農村留守婦女中帶頭人的科技培訓力度,每年增加6期留守婦女帶頭人培訓班,使360名留守婦女參訓受益併發揮示範帶動作用。二是加大對留守婦女的就業創業能力培訓。建議依託勞動部門、武漢市婦女創業中心等有專業資質的部門和單位,舉辦留守婦女創業就業培訓班,通過靈活辦學、送教上門等形式,對有創業意願、願意向非農生產領域轉移就業的留守婦女,實施定向、定點、訂單式創業就業技能培訓。三是建議實施農村留守婦女大講堂項目。以提高留守婦女的權益保護、安全自護救護、文明健康生活和科學家庭教育知識等農村婦女急需的內容為主,依託婦聯組織按每場活動經費1萬元預算,每年舉辦50期(場)留守婦女專題講座、諮詢活動、親子活動等,幫助她們掌握必要的法律、安全、生存和教育子女的科學理念和能力,提高留守婦女的自身素質和監護能力。使她們成為有素質、能擔當的好家長、好妻子、好兒媳。

(二)拓展留守婦女生存發展途徑。充分發揮留守婦女在農村生產生活中的積極作用,建議將她們作為新農村環境保潔長效管理隊伍主力軍,由村兩委或婦代會負責巾幗保潔隊的人員推薦和組建,由城管部門負責培訓、指導與管理,併為農村環境衞生的改善提供必要的清掃工具、運輸設備及保潔人員每月每人300元的勞務補貼。此舉一方面可以擴大留守婦女在家門前就業的途徑,並通過保潔工作的適當補貼增加收入;另一方面由所在村留守婦女進行保潔工作,在整治清掃環境衞生的同時,也有利於發揮她們的宣傳和監督作用,激發全體村民的環境衞生意識,更好地體現自己的家園自己愛,自己的家園自己建。前期,市婦聯在全市開展了“巾幗保潔”長效機制的探索與運行,此項試點工作起步早,成效明顯,張學忙副市長參加經驗交流和推介會時對此舉給予了高度的肯定。如何將這一前期摸索的好做法和經驗在全市農村推廣,希望通過這次留守婦女專題調研,將一舉多得的好事辦好。

(三)提高留守婦女的生存發展水平。針對留守婦女在精神交流、文化生活、婚姻家庭、法律意識、安全保障等方面的需求,如何幫她們解難釋惑,我會專題調研工作領導小組,在六個遠城區多次調研座談走訪,尋求問題解決的最佳途徑和方法。一是借鑑農業互助合作社運行模式和經驗,建議建立“農村留守婦女互助組織”。互助形式可以是生活互助、生產互助和公益互助等,大家在體力上互相幫扶,精神上互相安慰,生活上互相關照,緩解留守婦女在生產生活中的壓力,增強留守婦女安全感。如創建示範“婦女之家”,使其成為留守婦女交心談心的場所,規避矛盾風險的安全港灣;通過互助組織定期或不定期開展貼近農村生活的文化娛樂活動,豐富留守婦女的文化生活,鼓勵她們組建秧歌隊、鑼鼓隊、健身隊、合唱隊等留守婦女文藝隊,讓她們精神有所歸依。二是試行留守婦女探親制。制定“探親節”或“探親假”,鼓勵外出打工的丈夫回家團圓,幫妻子分擔農活、與孩子交流親情,或留守婦女赴丈夫打工居住地探望,增進夫妻感情,維護婚姻家庭和諧。充分發揮留守婦女互助組織作用,因地制宜地組織開展“親情之旅”、“鵲橋會”等夫妻親情互動活動,組織部分留守婦女與打工丈夫“零距離”相會,加強留守婦女夫妻之間的情感交流。對探親路途的費用政府給予鼓勵性經濟補助,如報銷路費或部分報銷路費、對打工地相對集中的村民集體包租車等,保證夫妻至少一年兩次團聚的機會。通過互助活動的有效開展,探索留守婦女互助組織在精神交流、文化生活、婚姻家庭、安全保障中的積極作用,引導留守婦女倡導鄰里文明互助,努力形成團結友愛、文明祥和的新風尚,增強留守婦女安全感和幸福感。

(四)提升留守婦女生存發展質量。受醫療條件、生活條件限制,農活家務活繁重,又缺乏丈夫在身邊關照,加之留守婦女衞生保健知識缺乏,其心理、身體健康狀況令人擔憂,特別是婦科病有上升趨勢,建議以今年政府為適齡農村婦女免費進行“兩癌”篩查為契機,把農村留守婦女定期婦科病普查納入公共衞生項目,列入政府“惠民工程”、“健康工程”,並投入專項資金,由衞生部門、婦聯組織牽頭,對武漢市留守婦女實行每2年1次的免費婦檢。或將留守婦女婦科疾病定期檢查列入政府為民辦實事中,費用全額納入新農合報銷範圍。各級婦聯組織和衞生醫療機構要充分發揮“母親健康”快車的作用,積極開展送醫送藥下鄉活動,廣泛宣傳醫療衞生保健知識等。通過建立留守婦女婦科病普查普治服務機制,不斷提高農村留守婦女健康水平,使農村婦女更幸福,農村家庭更穩定,農村社會更和諧。

【第8篇】農村留守婦女狀況調查報告

農村留守婦女因勞動、生活負擔過重,對老人和孩子關心少。調查中發現,大部分留守婦女忙於農活,農閒時忙於做零工和家庭養殖等,非常辛苦。無精力無時間在子女的教育及老人的贍養上關心,造成老人心理孤獨,對子女的學習和性格養成也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因此,我們要多一點關心她們。

近年來,隨着我縣城鎮化步伐加快和打工經濟的蓬勃發展,農村人口特別是青壯年人口大量外出,留守婦女正成為當前新農村建設中一個非常棘手的現實問題。為了進一步瞭解農村留守婦女的生存狀況,為解決留守婦女問題提供第一手資料,我縣婦聯組織人員深入到_____鄉、_____鎮、別古莊鎮等勞務輸出大鄉(鎮)開展了農村留守婦女生存現狀調查。

一、基本情況調查統計了60户農村留守婦女狀況,從調查統計的情況來看,農村留守婦女普遍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特點:

1、農村留守婦女普遍存在文化素質較低,對技術性強、有更多更廣發展機會的工作追求不太高。從調查情況看:國小及以下文化程度的16人,佔被調查人數的27.5%;國中文化程度的為32人,佔被調查人數的52.5%;高中文化程度的為12人,佔被調查人數的20.0%。

2、留守婦女負擔重、壓力大。在調查中,多數留守婦女在丈夫在外打工期間,妻子成為家庭生活的主力軍,她們不僅要贍養老人、照顧子女,還要承擔農村的各項生產和生活的責任。調查顯示:需要贍養老人兩人以上、照顧子女兩人以上的佔67.2%。

3、留守婦女生活質量普遍偏低。調查中發現:有70%的被調查者認為丈夫打工忙等原因很少與自己交心、談心,除了遇到子女、老人的問題才與丈夫溝通外,而丈夫也很少過問家裏事。她們的丈夫外出打工主要分佈在_____、_____、_____、_____等省份,行業主要集中在建築、修理、加工、服務等行業。由於路遠,一般一年回家一趟,有的甚至兩年回一次。另外,由於丈夫長時間在外打工,平時交流機會少,造成夫妻關係不穩定的有8人,這成為部分留守婦女婚姻質量不高的主要原因。

二、存在的主要問題

1、農村留守婦女因勞動、生活負擔過重,對老人和孩子關心少。調查中發現,大部分留守婦女忙於農活,農閒時忙於做零工和家庭養殖等,非常辛苦。無精力無時間在子女的教育及老人的贍養上關心,造成老人心理孤獨,對子女的學習和性格養成也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2、留守婦女心理壓力大,心理負擔重。大多留守婦女因不能及時和丈夫進行思想溝通,生活缺乏關愛,忍受着生活和精神的雙重壓力,有些丈夫出門時間久,有外心,甚至不給家裏寄錢,留守婦女卻一方面忍受着精神壓力,另一方面還要照顧一家老小的生活和勞作。

3、思想觀念相對保守。由於大多數農村留守婦女處於弱勢地位,受自身的文化素質等諸多因素的影響,自信心不足,缺乏參與市場經濟競爭勇氣,生活僅限於家庭,安於現狀。

4、發展生產缺資金和技術。在調查中發現,部分留守婦女除了種完自己田地外,對養殖、營銷等方面也比較感興趣,但苦於沒有資金投入,或因缺技術、對市場營銷等方面缺乏瞭解不敢投入。

三、建議和對策

解決留守婦女問題需要引起全社會關注,形成合力,營造社會各界共同參與、密切配合的人文關愛環境,營造一個充滿人間親情、關愛留守婦女的社會氛圍。

1、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服務於留守婦女的經濟發展。銀行、信用社等相關部門應加大對留守婦女的發展資金扶持力度,特別是在小額貸款方面,減少貸款手續,放寬限制,降低利率,有利於留守婦女的自主創業。

2、加強培訓,提高留守婦女思想意識。農業、科技、法律等部門利用農閒時間,加強對留守婦女的文化素質、法律常識和衞生保健等方面的知識培訓。組織科技下鄉、文化下鄉、法律下鄉等活動,讓留守婦女在家門前參加培訓。

3、組織引導,解決留守婦女在生產、生活方面的各類難題。通過開展崗村共建、巾幗互動和縣直相關單位支農結對等活動解決留守婦女農忙時勞力不足的問題。通過民政、教育等單位開展扶貧幫困活動,解決貧困留守婦女在住房、贍養老人、大病醫療、子女上學等方面的實際困難。

4、暢通渠道,及時維護留守婦女權益。公、檢、法、司等部門和婦聯堅持互通信息,及時收集關注相關留守婦女的權益案件。各級黨政組織和相關部門要加強對留守婦女的關愛,婦聯幹部要經常深入留守婦女羣眾之中交心談心,及時瞭解她們的疾苦,維護她們的合法權益。

5、豐富文化活動,深化文明活動內涵。鼓勵鄉村自行組織健康向上的農村自娛自樂文化節目,用身邊的事教育身邊的人。同時,開展好鄰居、好婆媳等評選活動不斷賦予五好文明家庭新內容。通過活動的開展,豐富留守婦女的精神生活,形成尊老愛幼、互幫互助的新風尚。

6、開展健康體檢活動,關注留守婦女的身體狀況。衞生計生等部門要堅持開展多種形式的留守婦女健康體檢和健康講座活動,對貧困留守婦女實行醫療減免政策。

7、建立社會關護網絡,服務農村留守羣體。建立健全農村留守羣眾服務體系,公安政法及教育、婦聯、共青團等部門要堅持開展多種活動,為留守兒童創造一個良好的成長環境,指導留守婦女教育好留守兒童,為留守老人創造關愛空間。

【第9篇】農村留守婦女創業就業情況調研報告

全面提高婦女創業就業能力,充分發揮婦女推動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的“半邊天”作用,是沭陽縣婦聯的一項長期重點工作。近年來,該縣婦聯以提升婦女勞動技能為抓手,積極探索新時期行之有效的運作方式,以充分調動婦女投身經濟建設的積極性、創造性。

為進一步掌握全縣農村留守婦女創業就業現狀及需求,該縣婦聯深入張圩鄉採取摸底調查、實地走訪、召開座談會等形式,對該鄉留守婦女創業就業情況進行了專題調研,促進該鄉留守婦女創業就業,幫助其解決實際困難。

一、張圩鄉留守婦女整體情況和基本特徵

本文留守婦女指的是年齡在20歲到60歲之間,丈夫外出後單獨或與其他家庭成員居住在户籍地的婦女。張圩鄉有留守婦女2175人,佔全鄉婦女總數的23%,其中,就業婦女957人,佔留守婦女總人數的44%,自主創業就業的婦女174人,僅佔留守婦女總人數的8%。

1、從年齡結構看:張圩鄉留守婦女中,20—30歲婦女有102人;31—40歲727人;41—50歲926人;51—60歲420人。調查結果顯示,留守婦女相對集中的年齡段是31至50歲。

2、從受教育情況看:留守婦女國小文化程度以下720人;國中文化程度1398人;中專以上文化程度57人。數據顯示,留守婦女整體受教育水平偏低。其中,年齡越大,受教育水平越低;年齡越輕,受教育水平相對較高。

3、從從事的行業看:留守婦女中從事工廠和環衞的佔總人數的63%,從事美容、酒店服務的佔29%,經營個體或企業(自主創業就業)的僅佔8 %。

4、從留守原因看:大多數婦女留守的主要原因是需要照顧家庭、撫育孩子、照料農業生產。具體而言,30歲以下婦女留守的主要原因是生育、照顧孩子;31—50歲婦女留守的主要原因是要照顧日益年邁的父母和撫育正在成長的孩子;50歲以上婦女留守的主要原因是喪失了外出務工的年齡及技能優勢。

二、農村留守婦女創業就業中存在的問題

1、創業就業形勢嚴峻,信息渠道不暢通。在農村很多工廠的工作負荷量較大,在招工時偏向於男性;而勞動強度較小的製衣廠 因工作需要,等更傾向招聘年齡35週歲以下女性,導致年長婦女就業較難。相關法律中雖然規定了男女享有平等的就業擇業權利,但一些工廠在招聘時考慮到自己的本身利益,招聘對象側重於男性,從而使婦女就業歧視依然存在,就業壓力更加突出。於此同時,創業就業信息渠道不暢,錯失良機。不少女性有着創業的願望,但不知道該選擇什麼項目、怎麼創業。有的雖有好的創業意圖,但對市場需求不甚瞭解,不敢投資。

2、文化素質偏低束縛了婦女創業就業。在調查中發現,農村留守就業婦女中中專以上文化程度57人,僅佔留守婦女總人數的2%。素質偏低,從而決定了婦女創新能力相對較弱。大部分農村婦女文化程度較低和技能單一,被“致富無門路、增收無技術、生產經營無人助”的情況所困擾,只能從事勞動收入低,勞動強度大的簡單體力勞動。一部分創業婦女,年齡大和文化水平低,影響了她們的創業熱情,即使想創業,所投資的項目仍在傳統項目上做文章,其投資項目規模小、缺乏科技含量,不具備高、新、大的特色,這些都決定了創業比例最終偏低,規模層次上不去。

3、創業資金不足。在部分婦女所發展的產業中,投資項目規模都偏小,有的更談不上成規模,大部分是因缺乏擴建或擴大規模所需的資金。有些婦女雖有滿腔創業的熱情,但由於無法籌到所需資金,再加上對政府扶持政策瞭解不夠,創業的那份熱情也就不了了之。

三、解決農村婦女創業就業問題的對策建議

1、優化服務,拓寬渠道。鄉婦聯積極參與並聯合鄉工貿中心、鄉人社所和鄉內企業,定期舉辦勞務洽談會、招聘會等活動,及時向留守婦女提供就業創業信息諮詢和指導,並積極主動地加強與用人單位的聯繫,爭取為農村婦女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利用全民創業、三來一加等項目,將加工點延伸到留守婦女家中,為留守婦女搭建就業平台,增加她們就業渠道。同時組織鄉、村兩級幹部觀摩學習其它鄉鎮“村民車間”等經驗做法,努力把未就業婦女人數控制在最低程度。

2、開展技能培訓,提升自身素質。根據留守婦女需求,制訂出詳細的培訓計劃和培訓內容,開展留守婦女勞動力就業培訓活動。根據婦女的文化層次、技能水平,蒐集和篩選出一批適合婦女再就業的項目,幫助廣大的失業待業婦女儘快撐握一技之長。藉助“雙學雙比”活動,採取多形式,多渠道、多層次開展文化科技培訓工作,組織婦女學文化、學科學、學管理、學營銷、學習現代市場經濟發展所需的各類知識,使培訓內容日益豐富,培訓規模不斷擴大,培訓層次逐步提高。

3、培育全民創業主體。設立創業基金,扶持下崗人員自主創業,鼓勵農民和返鄉農民工創業。在本鄉興辦的經濟實體,除享受原定的優惠政策外,還可享受一定數額的小額擔保貸款。

4、搞好政策扶持,解決創業難題。積極爭取政府和社會力量,着重幫助低保户、困難户、單親特困母親家庭和零就業家庭解決就業問題,切實為她們解決生活實際困難。根據婦女實際,推動政府制定出台相關政策,對農村婦女在職業介紹、就業培訓、技能培訓等方面給予優惠,進一步降低農村婦女小額貼息貸款准入門檻,簡化貸款手續,提高婦女小額貼息貸款額度,為廣大農村婦女搭建一條通往成功創業的綠色通道。

【第10篇】關於農村留守婦女的調查報告

調查時間:xx年3月

調查地點:北部分村鎮

調查內容:農村留守婦女的調查

調查方式:記者調查

有課題報告稱,目前我國有近5000萬留守婦女。勞動強度高、精神負擔重、生活壓力大,是壓在留守婦女頭上的“三座大山”。一位長期研究中國留守人口的學者認為,“當代中國留守婦女的數量之大、承受負擔之重,不僅在中國歷史上,就是在世界的現代化進程中,都是少見的。”

而與留守兒童和留守老人相比,留守婦女的心理狀況與精神負擔,更容易被忽視。近日,本報記者來到湖北部分村鎮,探訪不同年齡段留守婦女的生活狀態。她們的生活追求或許不同,但都不得不在“更好的經濟收入”和“正常的家庭生活”中做取捨。她們並不算奢侈的心理期待,實際是在呼喚更合理的制度安排。

還是少女時,她們也曾駐足過多彩的城市;

嫁為人妻後,她們也曾與丈夫一起在城裏打拼;

然而,當她們成為母親後,為了孩子,卻不得不回到鄉村,忍受“牛郎織女”的分居生活。

離別,從最初的難過,慢慢變成一種習慣……

“三八”婦女節前夕,記者走進湖北省武漢市黃陂區的村灣角落,聽村裏的留守婦女講述她們的故事。

故事 出國打工村的“全職媽媽”

“我們結婚才幾個月,他就出國了,那時非常想他,現在也只好習慣了”

鄔家灣距離黃陂城區約一個小時車程,是當地有名的打工村,青壯年男子有出國“打洋工”傳統。

“80後”媳婦張娟,丈夫在伊拉克打工,一簽約就是兩年。她獨自帶着5歲的孩子,偌大一個家,裏裏外外都靠她一個人。

張娟説:“最難的就是換煤氣罐之類的體力活,最擔心的是孩子的安全。我的孩子上幼兒園,學校的小麪包車管接送,聽説好多地方校車都出事了。可就算我騎摩托車自己接送,照樣不安全。”

比繁重的家務更難以承受的,是心理上的煎熬。張娟的好姐妹沈麗,丈夫也曾在利比亞打工。xx年初,從電視上看到利比亞局勢緊張,沈麗的心一直懸在嗓子眼,“電話打不通,網絡連不上,把我急死了。等了半個月,老公總算安全回家了。直到現在我都後怕,不敢再讓他出國了,現在他在銀川打工。”

丈夫回國打工了,回家的次數卻沒變。一年到頭,也就春節回家一次。平時沈麗一個人在家帶倆孩子。“剛開始一個人住挺害怕的,每天晚上首先要把門窗都關好。不過時間長了,慢慢也就適應了,沒以前那麼害怕了。”

25歲的石豔豔説:“我們結婚才幾個月,他就出國了,那時非常想他,現在也只好習慣了。”

其實,在結婚前,她們中的好多人也曾在外面打工。可為了照顧孩子,只好回鄉留守。在村裏,除了幹活、帶孩子,就只能看電視、搓麻將,她們也心有不甘。“我也想找點工作,可我就算去鎮上上班,離家也挺遠,趕不及接孩子、給孩子做飯,怎麼辦?”張娟説。

故事 “水土不服”的返鄉婦女

“過去在廈門,我還常常去聽一些教育講座,可這裏沒有啊,原來聽過的也忘了”

【第11篇】農村留守婦女生存狀況及其需求的調研報告範文

近年來,隨着社會經濟快速發展,城市化進程的不斷推進,越來越多的農民離開土地洗腳進城,尋求增收致富的途徑。我區這幾年在部分街鎮實施了萬頃良田建設工程,農村家庭承包土地開始整體向農業企業和大户集中,農民從土地中解放出來後,男人多數外出務工,女人為了照顧孩子、贍養老人大多留守農村,這些留守農村的婦女,她們為推動農村社會發展做出了積極貢獻,為家庭的和諧穩定做出了巨大的犧牲,但她們也面臨許多生存發展問題和實際需求,值得我們共同關注。今年,__市婦聯在我區啟動了農村留守婦女調研工作,我們根據調研課題,結合黨的羣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進一步走近農村留守婦女,通過問卷調查、入户走訪、實地座談等形式,對我區10個街鎮農村留守婦女的婚姻家庭、生產生活、健康安全、發展需求等情況進行了深入調研,瞭解了一些實際情況,具體如下:

我區現有人口89萬(除化學工業園),其中,女性人口45萬,兒童16萬,婦女31萬。全區約有24萬户家庭,據各街鎮婦聯不完全統計,目前農村留守婦女約0.8萬人(統計口徑:丈夫一年中累計有半年以上在__市外務工不回家),本次調研,發放農村留守婦女各類調查問卷超千份;召開座談會十多場,走訪360多人次。從調研情況反映:

1、留守婦女年齡結構。20-30歲的婦女佔比14.4%;31-40歲婦女佔比31%;41-50歲佔比35.4%;51歲以上婦女佔比19.2%。調查顯示,31至50歲是農村留守婦女相對集中的年齡段。

2、留守婦女受教育程度。國小以下文化佔比17.9%;國中文化佔比49.1%;高中或中專文化佔比21.1%;大專以上文化佔比11.9%。留守婦女整體受教育水平偏低,年齡越大,受教育水平越低。

3、留守婦女家庭收入情況。留守婦女家庭與夫妻雙方均在家務農的家庭相比,經濟收入相對穩定,生活相對富足。家庭人均年收入在6500元以內的佔比18.3%,在6500-16500元的佔比37.1%,在16500元-3萬元的佔比44.6%。家庭收入主要以丈夫外出打工為主,半數以上留守婦女有自己獨立的收入來源,主要源於自己的穩定工作、零散打工、務農、飼養副業等。

4、婦女留守的主要原因。一方面是我區部分街鎮實施萬頃良田工程,農村家庭土地向農業企業和種植大户集中,農民手上基本沒有土地;另一方面城市化進程加速,部分地區被徵地拆遷,男人外出打工謀生,女人為了照顧孩子、贍養老人留守農村。通過調研發現,30歲以下婦女留守是為了生育、照顧孩子;31-40歲婦女留守是要照顧年邁的父母和撫育正在成長的孩子;40歲以上婦女留守的主要原因是一方面喪失了外出務工的年齡及技能優勢,另一方面也要照顧兒孫輩,也有的是隻求生活過得去,不想出去打工。而丈夫外出務工的原因主要是在家鄉找不到收入較高的合適工作,也有的是為了帶孩子出去求學等等。

5、留守婦女的婚姻狀況。大部分留守婦女表示,丈夫外出打工後婚姻基本穩定,夫妻感情和婚姻狀況沒有因丈夫外出務工而改變;但也有9.6%的留守婦女認為夫妻感情不如以前親密了。半數的留守婦女家庭的丈夫外出務工都能在每月至少回家一次;92.3%的留守婦女家庭的丈夫會把工資交給留守妻子;39.6%的家庭的丈夫會每天與留守妻子聯繫,48.4%的家庭的丈夫會每週至少與妻子聯繫一次;而且,大部分是通過電話、網絡等聯繫。這樣,留守妻子對丈夫在外打工情況是基本瞭解的。

6、留守家庭的負擔結構。從調查情況看,我區留守婦女家庭中,34.8%的家庭需要贍養、照顧1位老人,41.6%的家庭需要贍養、照顧2-3位老人;69.6%的家庭需要撫養、照顧1個孩子;大多數留守婦女與丈夫的父母共同居住,留守婦女除了照顧小孩外,還需要護理老人,由此,贍養老人、撫育子女的家庭義務理所當然的就由留守婦女來承擔。

7、留守婦女的社會保障。接近半數的留守婦女已經參加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25%的留守婦女參加了城鎮居民養老保險、失地農保、職工社保或其他商業保險,也有15%的留守婦女未參加任何養老保險。新型農村合作醫療(新農合)接近全覆蓋,羣眾醫療參保意識較強。

8、留守婦女家庭矛盾糾紛。留守在家的婦女遇到最多的困擾就是鄰里糾紛,大家洗腳進城後集中居住,由於素質參差不齊,容易產生鄰里矛盾;其次是家庭糾紛,大部分兒媳不願與老人共同居住。

通過調研,我們發現,我區農村留守婦女雖然留守在家,卻承擔了重要的家庭角色,既要承擔農活(或上班)、家務活,又要照顧老人,教育孩子。她們是農村社會穩定的主力軍、是家庭生活的頂樑柱。

調研發現,當前,我區農村留守婦女生存發展主要問題是:

1、文化水平有限,教育子女力不從心。調研發現,大多數留守婦女文化水平偏低,沒有能力輔導子女功課,對子女重呵護缺教育。同時,由於丈夫外出務工,個別孩子缺少父愛,性格敏感、偏執、叛逆,容易遭受傷害或惹禍生非。大多數婦女表示教育子女力不從心,教育子女的能力差已成為留守婦女最愧疚和擔憂的事情。

2、獨自孤單持家,缺少文娛活動。受社會經濟發展水平所限,偏遠分散居住的農村婦女文化娛樂生活單調,留守婦女精神空虛孤單,部分留守婦女沉迷於等不良習氣。街鎮集中居民區、萬頃良田集中居住區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較為豐富,據調查,她們生活悠閒,常常串門聊天、看電視打發時間,最喜歡參加街鎮、村(社區)組織的文娛活動,熱衷於廣場舞,其次為打麻將;偶爾也參加社區或婦聯組織的其它活動。

3、多數婚姻穩定,少數出現危機。雖然

交通通信較為發達,留守婦女一般都能和丈夫經常聯繫,但也有少數家庭,尤其是年輕夫妻,由於夫妻分居,留守婦女把主要精力放在照顧年幼子女上,而缺少對丈夫的關心與交流,導致一些丈夫在外打工出現外遇,婚姻關係出現危機,家暴離婚案件攀升。

調研表明,當前我區農村留守婦女最迫切的需求依次是:幫助居家就業、參與技能培訓、改善子女教育、減輕養老負擔。

1、實現居家就業是第一願望。農村羣眾在家鄉就業選擇面較小,留守婦女希望政府加快發展本地經濟,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幫助丈夫及自己在家鄉找到早出晚歸、收入較高的工作;一些老年留守婦女希望居家找些零工,掙些零花錢。

2、加強技能培訓是關鍵之匙。半數以上的留守婦女有增收致富的迫切需求,她們希望參加各類培訓來提高自身素質,提升自主創業和發展生產的能力,就業技能培訓最受歡迎,尤其是31—40歲留守婦女希望通過掌握一門技能,對於未來道路有更多選擇和發展的機會。

3、強化子女教育是迫切需求。大部分留守婦女對子女教育問題感到力不從心,希望政府和社會能夠幫助她們解決這個難題,從樹立正確的教育理念、提升婦女教育子女能力、強化農村教育資源均衡等方面入手,給農村留守家庭予以實質上的幫助,以利於農村留守孩子健康快樂成長。

4、解決養老大病負擔是最大期盼。調研中發現,中老年留守婦女(40—50歲)經濟負擔較重,上有老下有小,她們這一代人的父母大部分沒有任何養老保障,自己也是半數沒有養老保障,或是養老水平較低,雖然參加了新農合,但一旦家中有人生大病仍會把一個家庭壓跨,希望政府和社會加大扶持力度,使她們的負擔進一步減輕。

關注婦女,服務婦女,促進婦女發展是婦聯組織的基本職能。今年,區婦聯結合黨的羣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積極為區委區政府分憂解難,在改善農村留守婦女生存需求狀況方面進行了積極有效的探索。

盡綿薄之力支持巾幗創業,營造良好的創業環境,讓更多的農村婦女在家鄉創業就業,從而減少農村留守家庭。一是用好市級婦女創業講堂資源。今年先後動員組織了4個批次的創業女性進修學習,讓__創業女性定期充電,實現更好更高層次的發展。(__蔬菜合作社、眾籌經營、互聯網、來料加工)二是建立市級巾幗農家樂示範基地。爭取省市婦聯4萬元資金對我區__街道“愉人農莊”農家樂基地的發展支持,要求帶動周邊3户農家樂和20名婦女實現就業。三是爭取區扶貧開發協會對創業女性的無息貸款支持。幫助__和__兩個婦女創業農業企業的發展生產,並帶動當地農村困難留守婦女30多人實現就業。四是發揮區女企協幫困作用。倡議區內女企業家開展獻愛心活動,幫助農村大齡留守婦女、單親貧困家庭婦女在農業龍頭企業就近、就地、就便就業,並幫助女農户推銷農特產品。五是用好村社區信息平台。在村社區婦兒陣地積極宣傳當地農業龍頭企業招工招聘信息,幫助留守婦女實現在家門口打工就業。

通過調研瞭解到的農村留守婦女需求和市場需求,今年我們在全區重點開展初級月嫂培訓。一是精心設計留守婦女培訓計劃。為了確保有人來,使培訓對留守婦女有吸引力,我們精心設計課程;為了確保留得住,使留守婦女能全程參與,我們精心選優老師;為了能讓留守婦女輸的出,我們組織她們參加技能考試,聯繫家政公司現場招聘。使有條件想就業的農村留守婦女快速流向就業窪地。二是加強與區人社部門的合作。街鎮婦聯積極配合人社部門,先後在馬鞍、龍袍等街道組織農村留守婦女開展家政服務員培訓,共培訓婦女200多人。三是主動向市婦聯爭取培訓計劃。今年積極爭取了350個名額人均300元的婦女技能培訓計劃。四是跨界合作,整鎮推進留守婦女培訓。先後在__、__、__三個街道引進優質資源,實施整鎮推進,免費培訓月嫂(育嬰員)380多人,使參訓中的優秀婦女拿到技術含金量較高的資質證書,培訓結束時,省家政協會、市月嫂聯合會聯合開展現場招聘會,8家家政公司到場與實訓婦女面對面介紹就業行情,發佈信息,解惑答疑,簽訂意向書,使受到培訓的婦女學以致用,一方面可以服務家人,促進家庭和諧;另一方面可以服務他人,為家庭增加財富。

加強與教育、關工委、培訓機構的密切合作,注重對父母尤其是母親的教育引導,幫助培養合格家長。一是開展網上家長學校教育。加入__市家庭教育公益行動,信託村社區婦兒陣地,從網上家長學校起步,宣傳動員婦女參與學習,掌握子女教育、家庭關係維護、安全自護、心理疏導、健康生活等急需必備的知識(此項活動已啟動)。二是開設學校家教課堂。與教育聯手,引進__名師專家、科普專家走進學校,教授家長未成年保護常識、教授孩子新穎的科普知識,培育孩子健康的心理和人格,培養孩子追求知識的興趣。三是開展親子游戲活動。在母親節、國際家庭日到來之際,聯合共好培訓學校開展__名校與我區學生手拉手親子互動活動,互補交流育兒經驗,讓孩子體驗農耕,感恩父母,感恩社會。四是開展伴成長公益活動。全區開辦8個春蕾班,其中今年新辦2個,援助困難兒童完成學業,建設__留守兒童愛心小屋,建立愛心聯繫卡,開展一對一的伴成長公益關愛活動,彌補留守兒童父母教育的缺失。五是開展城鄉愛心探訪活動。聯繫省兒基會、__音樂台、市婦聯、__名校與烏石希望國小共同開展學生愛心探訪活動,加強城鄉孩子之間互動交流,開辦愛心集市讓城市的孩子瞭解農村的各類農作物,讓農村的孩子玩會城裏的手工,培養孩子熱愛生活、真誠待人、感恩社會的意識,幫助家長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念,提升教育能力,成為有素質、能擔當的好家長、好母親。

引導留守婦女參與“家和萬事興”家庭文明建設活動,倡導鄰里互助、團結友善、知榮明恥、和諧融洽的新風尚,增強留守婦女的幸福感。一是開展“家和萬事興”家庭文明建設活動。在全區宣傳和選樹了10户最美家庭、10

位最美女性,10户最美庭院,10位最美少年,上報市婦聯8户最美家庭,參加市最美家庭宣講團,推薦市“十佳家長”,參加市家庭法律知識競賽獲市唯一的一等獎。通過宣傳新風尚,弘揚了家庭正能量。二是開展豐富多彩的文娛活動。引導留守婦女積極參與秧歌隊、鑼鼓隊、健身隊等婦女文藝表演隊,在“三八”等重大節日期間,開展了豐富多彩、貼近農村生活的文藝娛樂活動,自編融洽鄰里關係、家庭關係的小品節目,豐富留守婦女精神文化生活。三是建立社區各類女性互助組織。組織農村婦女成立文化表演隊伍100多支,成立家庭矛調隊伍50多支,大家在生活上互相關照,精神上互相慰藉,閒暇時有共同話題,娛樂時有共同愛好,有效緩解留守婦女在生產生活中的壓力,增強留守婦女對社區的歸屬感。四是認真接訪調解家庭矛盾糾紛。配合公安部門在全區推行家暴法律告戒書制度,有效制止和減少家暴的發生;發揮巾幗法律援助中心作用,為困難弱勢婦女提供諮詢援助;堅持接訪工作首問負責、維權工作接地氣,區婦聯與街鎮部門主動對接,切實化解婚姻家庭矛盾30多起;引進了寧姐工作坊培訓資源,對婚姻家庭關係調處工作開展培訓5期,教會留守婦女處理家庭關係、解決家庭糾紛的正確方法。五是堅守母親學堂、女性講堂陣地。紮實開展婦女素質提升教育,培養新時代“四自”精神的新女性。

今年,__區婦聯對留守婦女紮實開展了“請讓我來關心你,就像關心我自己”的系列關愛活動,積極守護農村留守婦女身心健康,切實減輕貧困家庭生活負擔。一是發放“兩癌” (子宮癌、)篩查券。向市婦聯爭取了500張 “兩癌” 免費篩查券,每街鎮50張,由各街鎮婦聯組織農村留守婦女、單親貧困母親赴__恆安專科醫院進行免費檢查,呵護農村留守婦女身心健康。二是爭取“兩癌”大病救助。積極申報中央財政救助,對全區9名“兩癌”患病婦女分別給予每人1萬元的慰問金,併為23名正在治療中的“兩癌”重度患病婦女蒐集整理各類相關資料,錄入中國婦女網,申報辦理中央財政救助手續,努力減輕患者的家庭負擔。三是開展助醫進社區活動。與市婦聯聯合邀請醫護志願者為社區居民義務諮詢問診,先後在__天一、__等7個社區開展了“家和萬事興”助醫進社區活動。四是開展母親節慰問活動。在母親節來臨之際,對全區夫妻患癌的特困“雙癌”家庭、特困單親母親、特困“最美家庭” 婦女開展走訪慰問活動,幫助解決實際困難。五是開展巾幗助困送温暖活動。爭取區級財政資金支持,春節前後,對全區篩選出的非低保邊緣農村單親貧困母親開展節日慰問活動,並納入政府惠民工程,營造社會各界共同關愛留守婦女的良好社會氛圍。

【第12篇】建立關愛農村留守婦女兒童服務體系的調研報告

近年來,隨着農村產業結構的調整,大量農村男性勞動力外出務工,農村留守婦女兒童數量不斷增多,為了進一步瞭解農村留守婦女兒童的相關問題,提高對這一弱勢羣體的關注,探索有效解決留守婦女兒童問題的新途徑、新方法,逐步建立健全留守婦女兒童關愛服務體系,營造共同關愛農村留守婦女兒童的社會氛圍,促進家庭和睦、社會和諧,優化留守婦女的生存發展環境及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環境。__區婦聯深入筆架山鄉、新市渡鎮、會龍山街道、牌口鄉、__橋鎮等單位,通過發放情況統計表、召開座談會、個別走訪等形式,對這幾個鄉鎮街道的農村留守婦女兒童的現狀及如何建立關愛服務體系進行了調研,現將調研現狀彙報如下:

__區位於__偏北,總面積1278平方公里,轄12個鄉鎮、5個街道和__工業園,總人口85.77萬,其中女性40.2萬人,佔46.87%。全區現有17個鄉鎮(街道、工業園)

目前,我區共有人口85.77萬人,婦女40.2萬人,佔總人口的48.84%,其中留守農村婦女31320人,留守婦女佔婦女總數的7.8%;0-18歲兒童共159178人,其中留守兒童5648人,佔兒童總數的3.5%。

1、從年齡特徵看,以中青年婦女為主。

2、從文化程度看,以初高中水平為主。留守婦女大多文化偏低,國小文化程度1970人,17.4%;初、高中文化程度8965人,佔79.2%;大專及以上文化程度只有385人,約佔3.3%。

3、從分佈地域看,主要集中在經濟欠發達的村。如__橋鎮共28個村,__寺村,留守婦女為1326人,佔全鎮留守婦女人數的11.8%;沛林村1405人,佔12.4%.

4、從所從事的生產活動看,以低技術含量勞動為主。從抽樣調查的結果看,留守婦女從事種植業約佔47%,就近打工佔36%,從事養殖業、加工業、營銷業等,只佔15%。

5、從留守原因上看,以照顧老人孩子為主。調查顯示,養育孩子、陪孩子讀書、在家照顧老人的8716人,佔77%;以農業生產為家庭經濟主要來源1132人,佔10%;因城裏找不到合適工作、生活費用太高等1472人,佔12.9%。

1、從留守類型看,父母雙方在外務工的留守兒童為710人,佔26.8%;父母單方在外務工的有1935人,佔73.1%,其中父親外出務工1817人,佔68.6%,母親外出務工105人,佔4%。留守兒童中,學齡前兒童為1067人,佔40.3%;國小階段兒童1088人,佔41.1%。

2、從監護方式看,單親監護1906人,佔72%;祖輩監護728人,佔27.5%;其他人監護14人,佔0.5%,均有監護人。

3、從家庭收入看,大多在農村人均收入水平線下。抽樣調查的結果看,66%的留守兒童家庭年人均收入在6000元以下。

1、受教育程度和增收致富能力相對較低。 調查中顯示,47%的留守婦女以自家承包地從事種植業為主,家庭中男勞力外出後,很多婦女不懂機械操作技術,使農業生產呈現出簡單生產的特徵,依靠科技致富的比例偏低。三分之一留守婦女的家庭經濟狀況處在我鎮農村平均線以下。

2、勞動強度大,家庭負擔較重。被調查的留守婦女中,50.42%認為當前面臨的第一大問題是勞動強度大。調查中,留守婦女家庭贍養的老人在2-3位的為6893户,佔60.9%,家庭贍養老人在4位及以上的3702户,佔32.7%。扶養孩子1位的10052户,佔88.8%,2-3位及以上的815户,佔7.2%。據統計,有30%以上留守婦女的丈夫每年回家探親一次,有15.6%的每2年回家探親一次,有1%留守婦女的丈夫3年以上才回家探親1次。留守婦女既要承擔繁重的農業生產勞動,又要料理家務,還要照顧年邁的老人,教育未成年的孩子,每天用於家務勞動、子女教育、照顧老人的時間平均為5小時,承擔家務勞動強度較大,負擔較重,使留守婦女的身體健康受到較大影響。

3、人身財產安全得不到有效保障,維權意識差。一方面,農村個別無業男性好逸惡勞,把目光盯在留守婦女身上,用不健康的語言和動作對其進行騷擾;另一方面,部分犯罪分子利用留守婦女丈夫外出打工的空子,趁機盜竊其家庭財產。而多數留守婦女因教育程度、封建傳統觀念等原因,維權意識和能力較差。

4、素質提升機會和精神文化活動匱乏,造成留守婦女兒童教育、生活質量不高等多重問題。留守婦女大多年齡在30-50歲,文化水平低,沒有一技之長,經濟上不寬鬆,家務勞動時間長,無暇參加各類培訓。閒暇時節,最多的娛樂便是串門聊天、看電視,文化生活相對比較匱乏。由於文化程度低,在子女上學和教育問題上不能給予太多指導,而且承擔田間勞動和家務勞動,消耗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教育子女力不從心。調查中發現,由於家庭教育和親情關愛的缺失,留守兒童學習成績大多一般,缺少課外讀物、活動器材,課餘生活枯燥,而且在留守兒童家庭中,祖輩監管或單親監管,多數為父親和母親的角色全由母親一人承擔,這種家庭角色的缺位,對留守兒童的教育引導、心理髮展、健康成長等產生巨大的影響。

5、夫妻交流減少,婚姻關係不穩定。由於丈夫長年在外打工,家庭生產生活全部落到留守婦女一人身上,除了高強度生產勞動對身體的傷害外,精神上的負擔也威脅着留守婦女的健康。家庭只剩下了老人、兒童和婦女,這種人口結構的變化,使留守婦女缺乏安全感,精神壓力變大。此外,由於夫妻長期兩地分居,雙方溝通交流較少,多數存在婚姻家庭危機,留守婦女忍受着身體和心理的雙重負擔。在抽樣調查中,86.2%的留守婦女當前最主要的需求是“夫妻團聚過穩定的家庭生活”。

農村留守婦女兒童是當今農村勞動力轉移過程中帶來的問題,這是一個時期內長期存在且無法迴避的問題。 婦聯是黨聯繫婦女羣眾的橋樑和紐帶,婦聯組織與婦女、兒童和家庭有着天然的聯繫,__區婦聯積極發揮婦聯組織優勢,探索有效途徑關愛農村留守婦女兒童。

近年來,區婦聯始終堅持源頭參與,通過多種渠道充分運用婦聯組織話語權和影響力,為

區委、政府建言獻策,將關愛農村留守婦女兒童工作納入了《__區婦女兒童發展規劃(2022——2022)》和各級政府考核機制。區婦聯並與有關部門多次開展了留守婦女兒童專題座談活動。建立了聯席會議制度、結對幫扶管理制度和工作考評制度,由各職能部門按照職責分工,做好留守婦女兒童的教育管理工作。為方便農村少年兒童,同時適應農村教育事業未來發展規劃,__區在全區每個鄉鎮都建立了一所鄉村學校少年宮,鄉村學校少年宮堅持“特長+特色”發展,在配合學校教育的基礎上開設特設興趣課,使農村留守兒童課餘生活豐富多彩。區教育局出台了《__區中國小起始年級招生辦法》,確保了農村留守適齡兒童全入學,義務教育階段退學率為“0。對特困留守兒童,認真落實“兩免一補”政策,逐步提高貧困生生活補貼。各農村學校加大對留守兒童的關注、監管,廣泛開展親子教育活動、綜合實踐活動,促使健康自信成長,有效填補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的缺失。

區婦聯組織各鄉鎮婦聯加大對留守婦女兒童的培訓力度,提高她們全面發展的素質與能力。結合村兩委換屆選舉,大力實施女性素質提升工程,根據留守婦女的特點,安排培訓內容,加強參政議政、實用技術、心理健康、衞生保健、科學素養及家庭教育等方面知識的培訓,幫助她們完善知識結構,提高文化修養,培養她們優秀品格和健康心態。為了幫助更多的婦女和家庭實現家門口就業的願望,同時從源頭上減少留守婦女、留守兒童現象的存在,區婦聯圍繞“搭建供需平台,促進轉移就業”,與勞動部門聯合實施“春風行動”,連續多年舉辦“春風送崗位”招聘會,在招聘會上設立關愛女性就業服務枱,積極為留守婦女提供項目信息、就業崗位和致富門路,2022年、2022年連續兩年為留守婦女提供工作崗位近5000個,並與有關部門推進婦女小額信貸工作,為有一定創業經驗、能力的留守婦女提供小額貸款2945萬元。

區婦聯發揮區婦女兒童維權中心、各街鎮婦女兒童維權工作站以及各村、社區婦女兒童維權諮詢點等三級維權網絡作用,在每個鄉鎮婦聯建立維護婦女權益服務站。安排法律、心理諮詢、婚姻家庭等義工,直接面向基層,傾向留守婦女,進行心理諮詢、情緒疏導、等課題,為廣大留守婦女羣眾提供諮詢、進行幫扶。在三八維權周活動中,開展維權知識下鄉活動,今年3月份在岳家橋鎮舉行了一場反家暴培訓暨婦女維權知識下鄉搶答賽。該鎮22個村共200名婦女參加學習並參與比賽。通過組織專題培訓、發放宣傳資料、組織比賽:請記住我站域名等形式,進一步宣傳了男女平等基本國策,提高了農村婦女的維權法律意識。

立足拓展救助領域,延伸救助服務,發動社會力量為留守流動婦女兒童困難羣體,送温暖、送健康、送服務。做好扶貧幫困工作,緩解困境家庭生活壓力。區婦聯開展了救助貧困留守婦女活動,全區共救助貧困留守婦女20人,救助金額2萬元,在岳家橋鎮學校開展“手拉手獻愛心,心連心促成長”留守兒童活動,發動女企業家捐款捐物3萬餘元,對岳家橋鎮60名特困留守兒童進行慰問,號召家庭和社會重視留守兒童學習生活,讓他們得到更多的關愛;區婦聯結合“三訪三化”工作開展為廣大婦女羣眾辦好事、辦實事。利用春節、六一節、中秋節、開展貧困單親母親、留守兒童的慰問幫扶工作。

區婦聯組建巾幗維權志願者服務隊,各鄉鎮婦聯聯合勞動、綜治、計生、學校等部門大力培育和發展家庭教育、維權服務、心理諮詢、家政服務等志願服務隊伍,廣泛調動社會愛心人士的積極性,充分發揮他們的作用,為農村留守婦女兒童提供志願服務。組織開展婦女健康行動,實施農村婦女“兩癌”免費檢查、提高農村留守婦女的保健水平。大力培育發展農村婦女文體健身團隊、全區17個鄉鎮街道都建立了廣場舞隊、秧歌隊,引導農村留守婦女積極參加文明、健康、向上的方體活動,豐富農村留守婦女的精神文化生活。

由於留守婦女兒童問題具有長期性、廣泛性、複雜性的特點,所以目前我區在關愛留守婦女兒童方面所做的工作還存在很多問題,作為基層婦聯應發揮優勢,做實做好留守婦女兒童工作。

1、爭取政府加大投入力度 。我們在調查中發現,農村文化設施缺乏,全區沒有一所專門的“留守兒童之家”,所有的兒童之家是依賴鄉村圖書館和婦女之家開展活動的,鄉村少年宮僅建立在鄉鎮人口集中、交通便利的鎮區學校,大部分邊遠農村學校的留守兒童享受不到。政府需加大投入力度,定點建立留守婦女兒童活動中心。農村中國小校辦學條件大多比較差,很多學習沒有寄宿條件,這樣使得留守兒童在家庭教育缺失的情況下,學校老師的教育功能不能有效的發揮。因此,政府要加大教育的投入,加強對農村寄宿制學校的建設,儘量為留守兒童提供食宿便利,使留守兒童在老師、同學羣體中生活成長,以對缺少的家庭教育予以補償,讓留守兒童在同齡羣體中感受到生活的快樂。同時也便於對其實行相對封閉的管理,減少留守兒童違紀違法行為的發生。

2、瞭解實情,把握需求,增強留守婦女兒童關愛的針對性。鄉鎮婦聯組織要發揮村婦代會作用,對本村留守婦女和兒童尤其貧困留守婦女兒童逐户進行全面摸查,登記造冊,切實掌握農村留守婦女兒童情況,做到底數清、情況明,在此基礎上建立農村留守婦女和兒童信息庫,通過加強對留守婦女兒童的動態管理,及時瞭解和解決這些家庭面臨的問題。要充分利用新聞媒體的力量,將惠民好政策宣傳出去,提供投資少、見效快的相關致富項目,使務工人員可以在家門口創業就業,從而減少留守婦女兒童的數量,進一步維護社會和家庭的穩定。針對大多數留守婦女創業缺少資金、項目的實際情況,加大信貸助推、崗位助推婦女創業就業工作的力度,增加留守婦女創業就業機會,促進留守家庭關係穩定。

3.創新活動載體,發揮陣地職能。充分發揮婦女陣地的作用,拓展實施留守婦女兒童關愛行動的載體和平台。要充分發揮農村女委員、婦代會主任的作用,利用廣泛覆蓋的“婦女之家”、“維權服務站”,對留守婦女兒童加強教育引導,面向留守婦女宣傳有關法律法規,開展實用技術培訓,幫助留守婦女提高身心素質,增強致富本領;要深化對留守婦女兒童的維權服務,充分利用婦聯組織的健康婚姻大講堂等活動,對留守婦女進行心理情緒疏導、婚姻家庭關係調適等,切實加強對她們的人文關懷;要通過各種陣地,開展形式多樣的文化、娛樂活動,讓留守婦女兒童積極參與進來,搭建活動平台,豐富留守婦女兒童的精神文化生活。

4、積極動員社會力量,健全留守婦女兒童關愛體系。要把熱心公益事業、樂於服務他人的巾幗志願者組織發動起來,定期走訪慰問留守婦女兒童家庭,進行情感關愛、行動幫扶等;探索建立農村婦女互助小組,在留守婦女集中的地方,成立互助組,讓她們生產上互幫、生活上互助,心理上共慰;組織村婦代會主任、婦代會成員、婦女代表、致富女能手、種養殖大户等對生活貧困和老弱病殘等特殊困難留守婦女和家庭進行定點、重點幫扶,幫助解決生產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5、及時總結推廣成功經驗,營造開展關愛留守婦女兒童行動的良好氛圍。各級婦聯組織要把開展“留守婦女兒童關愛行動”作為參與農村社會管理與創新的重要切入點,結合各自實際,堅持因地制宜,真正使關愛行動落實到基層、見效於留守婦女兒童。要鼓勵和支持基層的創新實踐,調動留守婦女兒童和家庭的參與熱情,及時總結推廣來自基層開展關愛行動的好做法、好經驗,大力宣傳在關愛行動中湧現出來的先進典型,為留守婦女兒童關愛行動的持續發展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

【第13篇】關於改變農村留守婦女的規劃調研報告

留守婦女,也稱留守妻子,指丈夫外出後單獨或與其他家庭成員居住在户籍地的婦女。下面是改變農村留守婦女的規劃調研報告。

改變農村留守婦女的規劃調研報告

前言:在20世紀末21世紀初的農村現實生產生活中,千千萬萬的農村留守婦女承受着難以言盡的困苦和責任,主要表現是:一、勞動強度高。男人外出打工,農村只留下“三八”、“六一”、“九九”部隊(分別由“三八”婦女節、“六一”兒童節和“九九”重陽節引申而來),家中所有粗活、重活、忙活、閒活幾乎都壓在了“留守婦女”肩上。二、精神負擔重。丈夫長年不在身邊,“留守婦女”們忍受着身體和心理的雙重負擔。一整年沒有性生活,過日子像“守活寡”;家裏冷冷清清,嗅不到一絲男人味,夜晚只有孤獨寂寞和蟲鳴蛙聲相伴;白天不敢和村裏的男人多説話,怕遭人閒言碎語;城裏是個花花世界,老公在外幹活能不能經受誘惑,萬一拋妻棄子,自己什麼都沒有了,提心吊膽也是常態。三、缺乏安全感由於丈夫不在,農村治安狀況又不好,“留守婦女”們普遍沒有安全感。

生理需求

從女人生理方面來看,正常的、有規律生理需求可以調和女性體內的各種生理機能,促進激素的正常分泌。壓抑則使女性的身體機能失調,抗病能力下降,影響生理健康。生理上的不適,還影響了女性的心理健康。長期的壓抑容易使人產生抑鬱、焦慮、恐懼、懷疑等心理病變,使人對生活失去信心,對事情不負責任,容易衝動。

中國農業大學一項研究顯示,目前全國有8700萬農村留守人口,其中有4700萬留守婦女。調查中發現,留守婦女隱諱地表達了她們的性壓抑問題,“她們長期處於性壓抑狀態,這也導致了連鎖的負面情緒。”69.8%的留守婦女經常感到煩躁,50.6%的留守婦女經常感到焦慮,39.0%的婦女經常感到壓抑。

丈夫外出打工,與丈夫一同去打工,孩子沒人看管,怕荒廢了孩子未來和前程,在家管教孩子,伺俸公婆,又不能和丈夫在一起享受天倫之樂,長期的性壓抑,讓她們煩躁而焦慮。她們就是這樣艱難地選擇着這種痛苦的生活,忍受着與分居的孤寂。繁重的體力勞動似乎還不難承受,讓她們更加難以忍受的是長期的性壓抑。

社會貢獻

留守婦女家庭頂樑柱

當前,農村傳統的家庭生活發生了很大變化。青壯年男勞動力外出打工,留守婦女挑起了本應由夫妻雙方共同承擔的孝敬老人、撫養小孩等家庭重擔,家中所有粗活、重活、忙活、累活幾乎都壓在她們肩上。留守婦女已經由傳統家庭中的“半邊天”,一變成為現在家庭中的“頂樑柱”。

留守婦女塑造鄉風文明

樹立進步的思想意識和道德觀念,形成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建立和睦友善的家庭倫理關係和鄉村鄰里關係,是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要標誌。大量男勞動力的外流,使留守婦女在角色定位上由原來的“主內”轉變為現在的既“主內”又“主外”,成為鄉村良好風氣的主要塑造者。在人際關係的處理上,她們對內要營造家庭的和諧,對外要處理好與鄰里之間的關係。在促進社會良好風氣的形成上,絕大多數留守婦女對等損家敗業的惡習有着本能的抵制,很多地方的留守婦女自發地組織禁賭協會、紅白喜事理事會等,破除舊習俗,倡導新風尚,形成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在子女的撫養和教育上,她們付出更多的汗水、奉獻出更多的愛心,使那些留守兒童得到家庭的温暖並受到教育。可以説,留守婦女的思想意識、道德觀念以及對鄰里關係和家庭關係的處理,直接影響着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成效。

留守婦女帶頭經濟建設

原來由男勞動力承擔的農活,現在基本上要依靠留守婦女去完成。男勞動力有的僅在糧食收種的時候才回來幫忙,有的甚至一年都難得回一次家。從土地的翻耕到播種、施肥、田間管理、收割等各個環節以及飼養牲畜、種植蔬菜等,都靠留守婦女操勞。有的留守婦女有了一定資本後,開始建住房、買店鋪、辦工廠、做生意。目前,不少留守婦女已成為獨立的生產者和商品經營者,對農村經濟發展起到了較大的推動作用。

留守婦女村務管理生力軍

外出打工的青壯年男勞動力離家遠、工作忙,平時很少回村,對村裏的事務瞭解得越來越少,很難直接參與村務管理。村中重大事項的決策和“兩委”班子民主選舉等事務,一般都由家裏的留守婦女代為表決或投票。這樣,留守婦女就成了參與農村民主管理事務的實際主體。同時,隨着留守婦女逐漸走出家庭、走入社會,她們的視野已不再僅僅局 限於管理小家的層面上,而把目光投向了對村務的參與和管理,對落實村級事務的知情權、參與權和決策權的要求越來越強烈。目前,農村婦女入黨的人數越來越多,在農村“兩委”選舉中婦女當選為班子成員的比例也越來越高。農村留守婦女正以主人翁的姿態,積極參與農村基層民主政治建設。

全國婦聯:20xx年全國新增3.3萬多個農村留守婦女互助組

20xx年,中國新增農村留守婦女互助組3.3萬多個,全國農村留守婦女互助組總數已超30萬個。

隨着大量富餘勞動力進城務工,農村地區出現了規模龐大的留守婦女羣體。為幫助留守婦女更好應對生產、生活、情感等方面存在的問題,在全國婦聯的積極推動下,各地婦聯組織通過村婦代會進行宣傳倡導,以就近就便、自願互助為原則,積極探索建立留守婦女互助組。

在各地實踐中,農村留守婦女互助組有的以村(組)為單位,8至10名留守婦女為一組,由婦代會牽頭推選一名有文化、熱心腸、能幹事的婦女骨幹為組長,主動聯繫開展留守婦女日常生活關愛活動;有的以婦代會主任和婦女小組長為骨幹,依託婦女之家、婦女維權服務站,聯繫本村留守婦女建立互助組;有的則依託各種種植養殖專業生產協會或合作社,建立留守婦女互助組,帶動和扶持留守婦女發展專項生產創業致富。

全國婦聯副主席、書記處第一書記宋秀巖在12日在京舉行的全國婦聯十一屆二次執委會上表示,深化婦女議事會、留守婦女互助組等工作,有力促進了基層婦女羣眾在社會治理創新中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提高。

為改善困難婦女兒童的生存發展狀況,全國婦聯和省一級婦聯的公益慈善機構20xx年募集款物10億多元,進一步推動“春蕾計劃”“母親健康快車”“母親郵包”等公益項目的開展,包括新資助“春蕾”學生近1.8萬人次,新投放“母親健康快車”190多輛,新發放“母親郵包”12.3萬個。

關愛幫助農村留守婦女的對策與建議

(一)制定政策措施,重視“留守婦女”的現實需求。

(二)強化科技培訓,提高“留守婦女”的致富能力

(三)整合社會資源,解決“留守婦女”的實際困難

(四)維護家庭穩定,加大“留守婦女”保護力度

(五)豐富文化生活,體現“留守婦女”人文關懷。

【第14篇】關於農村留守婦女的調研報告

隨着農民工大量湧入城市,在農村形成了一個特殊的羣體,即家庭中丈夫外出,留妻子在農村進行生產勞動、撫育子女、贍養老人——“留守婦女”,為了關心她們生存發展、維護其合法權益,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貢獻力量,我們通過調查表、訪談、入户瞭解進行了調到研,現將情況報告如下:

一、基本情況

我縣留守婦女的總人數53994人,多為中年婦女,文化程度普遍不高多為國中和國小畢業,家庭收入主要靠丈 夫外出打工,農村留守婦女調研報告。留守婦女需要贍養老人的佔留守婦女總數的75%,婆媳關係好的佔有一席之地16%,從事農業生產和養殖業的佔95%,從事加工業、營銷業和其它行業的佔5%,留守婦女在生產生活、發展經濟、維繫家庭、養育子女、贍養老人等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時也成為“單親化”、“女耕男工”、“體制性寡婦”的留守農村婦女模式,新的三座大山勞動強度大、精神負擔重、缺乏安全感壓在她們的頭上,她們既吃苦耐勞、無私奉獻卻又身心疲憊。在養老和子女教育行等方面出現了新問題,將會對社會的和-諧穩定發展帶來一定影響。

二、農村“留守婦女”面臨的主要問題

1、生產勞動強度大,普遍感到生活壓力重。男女外出打工,作為家中的婦女便成了家庭的主要勞動力和家庭頂 柱,而並不只是半邊天、留守婦女跨了,那麼這個家也跨了?沒了女人,天就沒了。除了生產勞動耕田種地外,還要料理家務、照顧老人、養育孩子,裏裏外外一把手,所有的粗活、重活、忙活、累活,幾乎全壓在“留守婦女”肩上,體力大幅度透支,缺乏勞動,狀況堪憂。

2、身心健康受損。由於勞動強度大,體力透支,農產品價格低,農業收入少,多數人不得不勤儉持家,辛苦勞作,使留守婦女的健康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損害,留守婦女與同齡的農村婦女相比,付出的更多,長期的、強制性的、超負荷的體力勞動,以及女性生理特徵的影響,加上農村婦女衞生保健的落後,導致身體上或多或少患上疾病,再加上經濟上的困窘,她們捨不得到醫院醫治,能拖則拖,身體上的健康加重了她們心理上的負擔,身體健康狀況下的低下為其心進健康埋下了隱患,調查報告《農村留守婦女調研報告》。1989年世界衞生組織給“健康”界定了科學的定義,即:“健康不僅是沒有疾病,而且是包括軀體健康、心理健康、社會適應性良好和道德健康。”科學的健康定義告訴我們,農村的身體地使人產生健康的心理,只有具備了健康的心理才能培養健康的身體。

農村留守婦女的心理問題愈來愈嚴重,煩惱、多疑、抑鬱、焦慮、狂燥等不良情緒在顯現。沉重的生活負擔,使她們的交往較少,文化素質的不高、法律意識的缺乏,也使她們不會排解苦悶。當他們內心煩惱、痛苦和不 時,無法找一合適情感傾訴對象來傾訴和渲泄,無法調自己的情緒,對心理問題一無所知,很多農村人不知道隱私權,愛捕風捉影,家長裏短,留守婦女很怕流言蜚語。在遇到一些問題時往往會選擇極偏頗、極端的行為,這樣的結果勢必會既毀了自己又害了他人。

3、沒有善待老人的現象呈現上升趨勢,而子女教育狀況呈現下滑趨勢。疲於養家奔波,留守婦女因丈夫外出打工,她們要比當地非留守婦女付出的艱辛更多,沒時間、沒精力,加之總體素質不高,使她們未能較好的善待老人,對孩子的教育、監護力不從心,特別是學齡前兒童,無人看管,在農村,祖輩只要身體還能行動的都要進行勞動,婦女要進行生產勞動,幼小孩子要麼鎖在家裏,要麼隨母親到生產勞動場所,而無法對其很好的教育、監管,在鄉鎮上偶有一個學前班供學齡前兒童就讀,沒有幼兒園,很多離鄉鎮學校辦的學前班較遠的孩子都無法入學就讀,距離學前班較近的孩子,在整個鄉鎮來説並不多,他們也因無幼兒園,無託管之處,而未受到較好的管教或很小就讀學前班,有的4——5歲便讀國小一年級了,子女教育狀況呈現下滑趨勢,還表現在已入學的高年級的孩子中,受單親化的影響,較其他孩子性格更孤僻,行為方式更過激,家庭教育的缺失,影響了良好生活習慣和道德品質的養成。家庭教育對孩子有着直接的、持久的、潛移默化的很難改變的影響。由於受父親外出打工的影響,孩子易產生“讀書無用”的思想,學習缺乏熱情,成績普遍較差,缺少情感和心理關懷,缺少傾訴和尋求幫助的對象,行為習慣出現偏差。

4、文化娛樂單調,精神生活匱乏。留守婦女多數除了看電視、家長裏短聊天便沒有其後娛樂方式了。在農村各種文化娛樂設施嚴重缺乏,常常會由於精神空虛而從事賭博活動、不參與建設活動等。而農村較於城市,農村人的生活是單調的、枯燥的、勞累的,大多數人愛湊在一起談一些家長裏短,而談這些家長裏短的時候,難免會涉及一些隱私問題,也導致近些年來農村離婚率較原來呈上升趨勢。

【第15篇】縣婦聯農村留守婦女兒童關愛服務體系建設調研報告的調研報告

為全面瞭解全縣農村留守婦女兒童的現狀,進一步做好關愛幫扶工作,__縣婦聯通過走村入户、調查問卷的方式對全縣農村留守婦女及留守兒童情況進行了調研,報告如下:

__縣位於__省西部,____族__族自治州中部偏東,是集“老、少、邊、窮、山、庫”於一體的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全縣轄12個鄉鎮、140個村,總人口14.45萬人,其中女性人口6.92萬人,18歲以下人口2.76萬人,通過調查,__縣留守婦女約為2.78萬人,在年齡特徵上,20—30歲的佔14.25%,31--40歲的留守婦女比例較大,佔留守婦女的47%。40—50歲的佔38.75%;在家庭人口規模上,留守婦女所在的家庭人口多數在3-5口之間;在文化程度上,留守婦女大多文化偏低,以國小和國中文化程度居多,佔84.8%,高中文化程度的僅佔15.2%;在技能培訓及掌握情況上,大多數留守婦女沒有參加過技能知識培訓,有技術特長的很少,僅30%的留守婦女參加過農業實用技能培訓,15%的留守婦女掌握一技之長,12.8%的留守婦女有過法律知識的培訓;在健康狀況上,33.8%參加過健康知識培訓,60%的留守婦女有程度不同的婦科病;留守原因上,一是需要在家務農、贍養老人及撫養小孩,二是由於留守婦女自身身體狀況和外出務工經濟成本考量,三是男主外、女主內傳統思想的影響。

留守兒童人數也呈逐年上升趨勢,截至2022年5月,基本摸清全縣12個鄉鎮0-18歲留守兒童人數為8280人,佔兒童總數的41.34%。其中父親單獨外出打工的留守兒童1747人,母親單獨外出打工的留守兒童540人,父母雙方均外出打工的兒童5993人。年齡段主要集中在國小和國中階段,佔留守兒童總數的57.5%,14—18歲的佔42.5%;學習成績多為中等一般,學習優秀的僅佔24.8%;留守兒童監護方式以母(父)單方撫養和祖輩隔代監護為主,少數由上代親戚和愛心媽媽(爸爸)監護。

近年來,__縣婦聯一直把留守婦女兒童的生存、生活、教育和發展問題作為構建和諧社會、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進程的重要內容予以高度重視,充分發揮各部門的職能作用,以“關愛留守婦女兒童行動”為重點,不斷創新工作機制,完善服務方式,促進婦女兒童全面發展、共同進步。

一是在12個鄉(鎮)開展育齡婦女生殖健康檢查免費服務活動,為廣大農村育齡婦女進行婦科黨見疾病及乳腺疾病的免費篩查、治療、轉診服務,提供避孕節育、優生優育、生殖保健知識、計生政策法規諮詢的一條龍全方位服務。

二是充分發揮“巾幗志願服務隊”作用,積極參與“留守兒童、愛心媽媽”手牽手活動,爭當“愛心媽媽”,為留守兒童捐款捐物。

三是上門慰問特困留守婦女,繼續實施“春蕾計劃”,牽線搭橋資助特困女童。四是依託“婦女之家”、“留守兒童之家”等陣地,開展留守婦女兒童關愛服務,組織留守婦女開展讀書讀報、講座交流、文體健身等活動,豐富留守婦女業餘精神文化生活。五是扶持致富創業。幫助留守婦女及家庭選擇適宜的生產項目,組織開展種養加實用技術培訓。對有創業意願和能力、符合條件的留守婦女,優先幫助解決婦女小額擔保財政貼息貸款。目前全縣建立“婦女之家”56個,依託山村幼兒園建立“留守兒童之家”78個。

1、家務繁重,生產方式單一,家庭收入偏低。

因為丈夫外出務工,留守婦女在承擔家務、照顧老人子女的同時,大多承擔着種植、養殖等農業生產,成為農業生產勞動的主力軍。由於受地理環境、經濟能力、文化程度、勞動技能、體力精力等因素的制約,留守婦女普遍長年從事傳統農業勞動,起早貪黑,繁忙辛勞,但收入普遍偏低。低文化、低技能,也嚴重製約了農村婦女就業致富的機會和途徑。留守婦女家庭除了農業收入和丈夫外出務工寄回的收入外,再無其他收入來源。

2、精神壓力過大,身心健康受影響。

留守婦女既要承擔繁重的農業勞動,又要料理家務,還要照顧年邁的老人、撫育未成年的孩子,生理和心理負擔沉重,身心健康受到了嚴重影響。雖然目前農村新型合作醫療制度已惠及廣大農民,但是,由於家務和農活全靠一人支撐,大多數農村留守婦女都無暇關注自身的健康問題,有了小病小災也是硬扛着,不到不得已都不會上醫院。同時由於丈夫長期外出務工,常年不在身邊,夫妻交流少,只是偶爾打電話,空間距離的阻隔使多數留守婦女感覺到孤獨和沒安全感,情感溝通的缺乏很容易導致感情危機,甚至婚姻關係破裂。

3、空閒時間較少,文化生活匱乏。

留守婦女平時要耕作田地、操勞家務、照顧老人和孩子,空餘時間較少。遇上雨雪等惡劣天氣不能勞作或農閒時,偶爾會走親訪友或到鄉鎮或進城採購物品。最多的文化生活便是串門聊天,看看電視,打打麻將娛樂,精神文化生活相對比較匱乏。少數留守婦女會參加村裏組織的廣場舞、打__鼓等文化娛樂活動。

4、人身財產易受傷害,安全感較低。由於男勞動力外出務工,農村只剩下了“369”部隊(婦女、兒童、老人),這種人口結構的變化,導致農村治安防範力量的減弱。一是家庭財產安全得不到保護。少數不法分子利用農村男勞力外出機會,盜竊財物,偷雞摸狗。二是留守婦女在村組中處於弱勢地位,在遇到鄰里糾紛或生產糾紛時,容易成為被人欺負的對象。丈夫外出的時候,妻子有明顯的不安全感。

1、親子關係缺失,親情需求較強。

由於距離上遠隔和經濟上的原因,在外務工的父母回家次數很少,大多選擇每年春節回一次家,有的兩三年回一次家。長期的分離和缺乏聯繫對留守兒童最直接的影響就是生活上缺少父母關愛和照顧,和正常家庭的小孩相比較顯得性格憂鬱自卑。在調研中我們得知,我縣個別學校出現留守兒童,因為太過思念父母,居然有輕生的想法,半夜趁老師同學熟睡,用跳樓的方式去抗議,所幸的是並未受傷。還有一部分留守兒童因為缺乏父母的教育,而養成不良行為習慣,如吸煙、喝酒、上網遊戲、拉幫結派甚至於校園暴力等,而在學習、文明禮儀方面很是欠缺。親子關係的缺失對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人格發育帶來了嚴重影響。

2、以隔代監護為主,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成問題。

據調查,目前,我縣留守兒童監護權轉移主要有隔代監護、親友監護、自我監護三大類型,其中,“隔代監護”高居首位,其比例高達60.1%;親友監護的比例為28.8%;哥哥姐姐監護的比例為7.4%;自己照顧自己的比例為3.7%。“隔代監護”對留守兒童的精神生活和心理健康帶來重大影響。隔代監護人由於大多是老齡人羣體,知識能力不足,又忙於家務農活,對留守兒童重養不重教、重物質輕精神,一般採用温飽式教育,有些爺爺奶奶比較溺愛孫輩,反而讓留守兒童性格放縱,難以管教。由於父母不在身邊,弱化了孩子對父母的依賴感,大多數留守兒童認為父母外出務工“是一段痛苦的經歷”,有“被拋棄”、“孤獨無助”、“無奈”感覺。可見父母外出務工根本無法切實感知和了解青少年的心理髮展,難以實施正確的引導教育,不利於孩童的心理健康成長。

3、家庭教育缺失,學習不太理想。

大部分留守兒童對學習的認識都比較積極,但是留守兒童實際學習情況不容樂觀。這主要是因為隔代監護及上代監護的監護人羣體自身素質普遍偏低,大多是文盲或國小國中畢業,無法輔導留守兒童學習,並幫助留守子女養成良好的學習自控力,留守子女因為親子關係缺失而帶來的心理問題等都影響了學習。還有一部分隔代監護人認識不到讀書的重要性,而且認為讀不讀書一個樣,他們沒有讀書一樣也能過上好日子。所以,一些老人不但不對留守兒童不認真學習的行為進行監督,而且是持包容和支持的態度,為一些留守兒童遲到、曠課甚至是輟學提供保護。另一方面,父母只有一方在家的,由於每天所要承擔的農活家務很多,也沒有很多時間去關注孩子。

4、健康知識缺少,安全缺乏保障。

由於農村安全健康觀念的淡漠,留守兒童經常獨自在家,因缺乏應變和自我保護的能力,容易遭受人身傷害或自然侵襲,存在很大的安全隱患。加上農村思想觀念保守,在生理方面知識難以啟齒,安全健康教育知識全部依賴於留守兒童所在學校的指導。使得留守兒童在身心發展時期對自身變化、自我健康保護等的理解上存在困難。

為進一步健全和完善農村留守婦女兒童關愛體系,以形成“黨政統籌領導、部門齊抓共管、家庭自願配合、社會廣泛參與”的農村留守婦女兒童關愛機制為目標,為此,特提出如下建議:

1、黨政統籌領導,創造條件,鼓勵農民工返鄉創業或從事農村生產,回來陪孩子,也能有相當的收入。將留守婦女兒童關愛服務納入到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的總體規劃,統籌推進,綜合施策。將留守婦女兒童關愛服務工作列入當地財政預算或設立專項經費。

2、建立健全農村留守婦女兒童關愛工作聯席會議制度,由黨委或政府分管領導擔任召集人,由婦聯、教育、民政、衞生、計生、文化、公安、司法、關工委等多部門相關責任單位組成聯席會成員單位,配套工作經費,明確職責分工,制定執行中長期規劃和年度計劃。

3、建立留守婦女兒童動態監測機制,對留守婦女兒童信息實行公安、教育、衞生等部門聯合採集,縣、鄉鎮、社區及各相關部門進行動態化監測,便於及時掌握留守婦女兒童狀況。

4、注重搭建留守婦女兒童關愛平台,依託“婦女之家”、“兒童快樂家園”“留守兒童親情家園”“留守兒童託管中心”“留守兒童之家”等陣地,密切聯繫留守婦女兒童,以各種活動為載體,開展宣傳教育關愛服務,以豐富農村留守婦女兒童業餘生活。

5、加強農村留守婦女的培訓,整合部門各類資源,把留守婦女納入重點培訓對象,為她們開展農業生產、養殖技術、法制維權、女性健康知識、心理健康、子女教育等各類培訓。提高留守婦女就業技能和思想認識,引導留守婦女走科技致富、文明生活的道路。

6、落實政策,鼓勵留守婦女自主創業。積極實施小額擔保貸款貼息政策,提供技術、資金等支持,幫助農村婦女調整產業結構,因地制宜地發展特色農業和養殖、瓜果蔬菜種植、手工業等副業。大力培育留守婦女中的女科技致富帶頭人、女經紀人、女農民技術員,發揮她們的示範帶動作用,對有一定經濟實力的婦女所從事的種、養殖行業項目應給予重點資金扶持。

7、建立機制,定期開展農村健康普查。政府應把農村婦女兒童定期普查納入公共衞生項目、列入政府“民生項目”,並投入專項資金。關注廣大農村留守婦女兒童的身心健康,定期開展健康普查,並形成長效機制。

8、加強對留守婦女兒童的幫扶和權益維護。充分發揮在職幹部、巾幗志願者、愛心媽媽、代理家長的作用,示範帶動,奉獻愛心,結對幫扶;充分發揮婦女兒童維權工作站點、婦女兒童之家的作用,調解矛盾、維護權益。

9、組建一支比較專業的心理干預專家隊伍,加強對留守婦女兒童心理問題的疏導和化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