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留守調查報告多篇

欄目: 調查報告 / 發佈於: / 人氣:2.94W

留守調查報告多篇

【第1篇】2022年農村留守兒童現狀調查報告

近年來,隨着我國社會經濟的不斷髮展,城鄉經濟的差距不斷擴大且有愈演愈烈的趨勢。另外一方面,農村的勞動力卻有着較大的剩餘量,因此,在這種背景之下,農村的勞動力就不可避免的向城市轉移了,父母們為了經濟收入,奔向了城市,把自己的孩子留在了村裏,由此,導致了留守兒童的出現。

本次調查的目的是旨在瞭解廣西博白縣江寧鎮四聯村的留守兒童的生存狀況,希望能瞭解留守兒童在學習生活等方面的情況,探討其在成長中遇到的問題,以幫助更多的留守兒童健康的成長,助力實現“中國夢”——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調查的對象主要是7-13歲的兒童,調查的範圍主要是在四聯村的各個分散的村屯,調查的時間是xx年7月15-7月19日,我們採用的調查的方法主要是隨機走訪調查,現就調查結果做如下分析報告

一、四聯村留守兒童的基本生存狀況

留守兒童是指父母雙方外出到外地打工,而自己留在農村生活的孩子們。他們一般與自己的隔輩親人,甚至父母親的其他親戚、朋友一起生活。留守兒童的成長與國家未來的命運息息相關,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需要一代代的不懈努力,因此非常有必要對留守兒童這個羣體進行關注。

本次調研的過程中我擔任我們組的組長,主要的工作就是負責統籌安排活動的主題及調查的安排和聯繫鎮團委。四聯村的留守兒童較多,為了能夠更好地瞭解情況,我們首先採訪了四聯村的村支書呂超通支書。根據呂書記的瞭解,四聯村的留守兒童至少佔有全村人數的百分之四十。留守兒童大部分都是年齡較小的,集中在10歲左右。他們的經濟狀況並不是很好,現在絕大部分都是和爺爺奶奶那一輩生活的,父母長年久居在外,一年基本上是隻有春節才能回來一次。留守兒童都是靠近上學或是到親戚家上學的,主要考慮的就是方便照顧。以我採訪的大田面村屯為例,全屯一共是7户人,全部都為留守兒童家庭。由於父母長期不在身邊,孩子們雖小,但是自理的能力都是比較強的。有一户家庭,一個10的孩子自己不僅能煮飯,而且還照顧一個5歲的小弟弟,生活雖清苦一點,但是從與其交談的過程中發現,他個人感覺還是開心的,唯一的願望就是希望父母能常回家看看自己。這只是其中的一個案例,在四聯村的其他地方,還有挺多這樣子的自然村,由於父母外出打工,孩子們的基本生活主要還是靠自理。一方面,這樣也可以鍛鍊孩子,促進孩子的成長。但是,從另一方面看,孩子過早的承擔了本應是以後應該承擔的責任,無形之中增加了他們的負擔。

二、留守兒童出現的原因及其在成長中遇到的問題

留守兒童的出現是時代發展的必然,與中國農村人口占絕大部分息息相關,但是深入探討之後發現留守兒童出現的原因並不複雜,具體原因可以歸結為如下兩點。

第一,外出工作獲取更高的經濟收入。四聯村村屯較多,呈分散的狀態。從地理位置看,四聯村絕大部分都處於山區,是距離鎮上最遠的一個村,又是最後一個鋪上水泥路的一個村莊。人多地少的現狀使得村民們感受到單憑家裏的幾畝地是無法支持家裏的全部生活支出的,粗略的統計一下,我村的家庭幾乎至少有五口人,隨着現在生活壓力的增加,種田所得的收入較少,而且我村有很多地方都是靠近庫區的,每年自然災害頻發,農業收入也不穩定,這無疑會對家庭收入單一的家庭來説增加了許多未知的風險,因此外出打工成了村民們的一個普遍的選擇。外出務工在同樣的勞動強度之下所獲得的收入是農業收入的許多倍,如此一來,就能夠很好的支持家裏的日常生活支出了。村民們的大部分支出其實是主要集中子女教育投入。現在上大學的成本越來越高了,農村的學子們如果沒有一個家人經濟上的穩定支持,大學難以繼續就讀。加之現在社會競爭越來越激烈,農村的學子也有點絕望了。因此,父母們不遠萬里,外出打工時必然的,是我國現階段的一個發展趨勢。第二,因工作需要頻繁外出。有一些家庭他們的父母卻不是外出打工,而是因為工作需要頻繁出差,例如,父母一方是司機的話就要經常出去了,家裏的子女就相當於是留守兒童了。第三,家庭離異。這一部分在四聯村較少,比重不大,可以忽略不計。

留守兒童沒有了父母的陪伴,缺少了父母的關愛,不可避免的出現一些問題。調研發現,主要的問題如下。

第一,“代溝”較為明顯。大部分的留守兒童的監護人都是隔代監護類型的,常年遠離父母。爺爺奶奶比較愛護自己的孫子女,甚至是過於溺愛。這也助長了孩子的任性的脾氣,也會給日後的成長帶來一些影響。由於長年遠離隔代親人與孫子女相隔較遠,有些觀念和現在的孩子不相符合。第二,呈現出內向的特點。大部分的孩子在多人的場合下表現出害羞的的特點,不願説話。第三,厭學情緒明顯。孩紙們在學校的表現並不是很好,在與他們的交談中我發現,他們非常希望自己的父母在自己的身邊。由此得知,孩子們的學習成績與此是具有一定的相關度的。

三、留守兒童遇到的問題解決措施

留守兒童的成長關乎着祖國的未來,解決其在成長中遇到的問題是社會主義的客觀要求,結合四聯村的實際,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着力解決。

第一,國家要大力推進城鎮化進程。長期以來,我國主要存在兩種經濟結構,即城鄉的二元經濟結構。幾乎所有的問題都可以歸結為這種二元結構,留守兒童的問題也不例外。xx總理就任後提出“克強經濟學”,其核心就是要在突破二元的結構,走出第三條道路,即新型城鎮化。這也可以稱為“三元”結構。在“三元”結構的構架下,農民就近城鎮化,就近就業無須背井離鄉就能獲得和外出務工一樣的收入。如此一來,父母們勢必會放棄到千里之外工作,而選擇迴歸“本土”。第二,因地制宜,發展農林牧副漁業。四聯村山地比較多,水四聯的山地坡度不高,符合35度的適合耕種的坡度。地處亞熱地季風氣候區,水熱充足,非常適合發展經濟林。另外,四聯水庫面積比較大,庫區水質較好,天然無污染,符合漁業發展的條件。第三,鼓勵父母親經常回家看看自己的孩子,為了孩子的成長,希望父母們在賺錢的同時多多關愛一下自己的孩子。第四,民間可以成立一些志願服務社團的組織。志願為留守在家的孩子們做一些學業上、心理上的等的輔導的幫助,解決孩子們遇到的各種問題。

我國正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社會生產力水平還比較低。與此相適應,留守兒童羣體的出現時是時代經濟發展的必然,因此也必須在時代的發展中解決。少年智則中國智,少年強則中國強。留守兒童是祖國的少年,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必然要依賴祖國的少年。關愛留守兒童,幫助他們健康的成長是社會主義的必然要求,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要求。由於知識水平有限,對留守兒童的認識以及解決的方法難免會有缺陷,敬請諒解!

【第2篇】留守兒童調查報告論文2022

xx年5月,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組織實施了“全國農村留守兒童狀況調查”,調查在河南省、安徽省、湖南省、江西省、重慶市、貴州省等6個勞務輸出大省(直轄市)的12個縣(市、區)進行,共調查四至九年級農村留守兒童4533人(佔61.7%)、非留守兒童2731人(佔37.2%)、教師687人、校長42人。

一、總體情況

本次調查發現,留守兒童總體上形成了比較積極的價值觀,對未來懷有希望,嚮往城市生活,家庭關係良好。有92.1%的留守兒童為自己是中國人感到自豪,91.9%對自己生活在中國感到滿意;有82.4%的留守兒童對未來抱有希望,77.7%希望以後在城市生活;有90.2%的留守兒童與母親關係很好,89.4%與父親關係很好,大多數留守兒童將母親視為最重要的支持來源。

二、成長中的九個突出問題

1.留守兒童的意外傷害凸顯

在過去一年中,有49.2%的留守兒童遭遇過意外傷害,比非留守兒童高7.9個百分點,遭遇割傷、燒傷燙傷、被貓狗抓傷咬傷、墜落摔傷和蛇蟲咬傷、車禍、溺水、觸電、中毒、火災、自然災害等各種意外傷害的留守兒童比例都高於非留守兒童,其中前四項分別高5.3、1.6、3.9和3.1個百分點。

2.留守兒童的學習成績較差,學習興趣不足

有20.4%的留守兒童自評學習成績偏下,82.1%的人有過成績下降的情形。留守兒童學習不良行為較多:沒完成作業(49.4%)、上學遲到(39.6%)、逃學(5.5%)的比例分別比非留守兒童高8.6、4和1.3個百分點;不想學習(39.1%)和對學習不感興趣(43.8%)的比非留守兒童高5.6和3.2個百分點。留守兒童缺乏所需要的學習輔導:有68.7%的留守兒童曾聽不懂老師的講課內容,有58.1%的人在學習上遇到問題沒人幫助,比非留守兒童都高出5.8個百分點。

3.留守兒童社會支持較弱,心理健康問題比較突出

留守兒童的家庭支持弱化,前三位的支持來源依次是母親、同學朋友和父親,而在非留守兒童的支持來源中,父親第二,同學朋友位列第三。母親仍是留守兒童最重要的社會支持,是最親近的人,是主要的情感支持和實際幫助來源以及價值肯定者。同學朋友是留守兒童心裏話的首位傾訴對象和遇到困難的第一求助人選,但需警惕不良羣體的影響。30.5%的留守兒童認為校園裏或周邊有不良幫派團夥,25.7%認為有同學加入不良幫派團夥,分別比非留守兒童高4.3和1.4個百分。老師對留守兒童的支持更多地體現在學習輔導上,情感支持相對欠缺。22.6%的留守兒童覺得在需要時沒人能幫助自己。

社會支持狀況是兒童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預測變量,社會支持弱化使得留守兒童消極情緒更多,經常感到煩躁(46.0%)、孤獨(39.8%)、悶悶不樂(37.7%),以及經常無緣無故發脾氣(19.7%)的都多於非留守兒童。

4.留守女童負面情緒相對明顯

留守女童的自我接納程度更低,對自己總體上感到滿意(76.5%)和經常覺得自己是一個有用的人(64.4%)的女童比例比男童低5.9和8.6個百分點,而常常覺得自己不如別人的女童比例(40.7%)比男童高6.6個百分點。經常感到煩躁(47.6%)、悶悶不樂(38%)和無緣無故發脾氣(21.5%)的女童比例比男童高3.7、1和3.5個 百分點;女童自評父母外出後,自己比原來抑鬱、焦慮、愛發脾氣、膽小的比例也高於男童。此外,有42.7%的留守女童經常覺得孤獨,不僅高於留守男童6.2個百分點,也高於非留守女童6.7個百分點。

5.留守男童問題行為令人擔憂

留守男童問題行為多,學習及校園生活中的障礙也多。留守男童遲到(41.8%)、逃學(7.4%)、受老師懲罰(73.5%)的比例比非留守男童高5.3、1.9和5.4個百分點;不想學習(40.4%)、對學習不感興趣(44.8%)、很難集中注意力學習(64.4%)、沒完成作業(54.8%)、成績下降(83.2%)的比例比非留守男童高3—10.7個百分點,也都高於留守女童。有51.6%受過同學、高年級學生、社會上的人或幫派團夥欺負,高於非留守男童和留守女童11和7.6個百分點。

6.父母外出對國小中年級兒童影響更大

感覺父母外出後自己更容易被欺負(23.7%)、被歧視(19.8%)、性格比原來內向(41.7%)、膽小(18.9%)的四年級留守兒童比例在6個年級中最高。他們經常想念父母(76.7%)、擔心見不到父母(59.2%)、擔心父母不愛自己(34.6%)的比例最高,比九年級學生高21.3、25和11.1個百分點。四、五年級的留守兒童表示目前自己最需要和父母在一起,而其他年級的學生最需要學習輔導。

7.青春期疊加留守使得八年級現象更為顯著

八年級留守學生在學習及校園生活方面遇到的障礙更多,上學遲到(49.8%)、逃學(8.7%)、不想學習(62.8%)、對學習不感興趣(67%)、聽不懂老師講課內容(86.3%)、遇到問題沒人幫助(68.4)、沒做完老師留的作業(62.7%)以及被老師懲罰(75.2%)比例均高於八年級非留守學生,分別相差2.3-14.4個百分點。

八年級留守學生與父母的關係更差,經常和媽媽交流(64.3%)、經常和爸爸交流(57.9%)的比例低於八年級非留守學生4.1和8.7個百分點,而被父母訓斥嚇唬(22.8%)的八年級留守學生比例最高。唯有八年級留守學生把同學朋友視為最重要的社會支持來源(43.38%),重要程度甚至超過了母親,其中的某些負面影響值得關注。

8.寄宿留守兒童對生活滿意度相對較低

寄宿生的日常生活習慣較差,曾用吃零食代替吃飯的寄宿生(49.6%)比非寄宿生高10.5個百分點,平均每天睡眠9小時以上的寄宿生(15.2%)比非寄宿生低5.9個百分點。學習和校園生活狀況更糟糕,上學遲到(49.2%)、沒完成作業(54.6%)、不想上學(45.6%)、對學習不感興趣(48.9%)、聽不懂老師講課(62.9%)、很難集中注意力學習(56.7%)、成績下降(78.5%)以及被老師懲罰(67%)的寄宿生比例均高於非寄宿生,相差5.9—12.6個百分點。

寄宿留守兒童各種需求的未滿足程度高:一是學習輔導不足,不能滿足寄宿留守兒童的學業需求。寄宿生表示晚自習經常有老師答疑的僅有四成(40.4%)。二是生活單調,不能滿足寄宿留守兒童的精神需求。寄宿生學習之餘或節假日最經常做的是在宿舍和同學聊天(50.1%),其次是在室外鍛鍊、玩耍(38.5%)和看電視(24.5%)。三是情感支持不足,不能滿足寄宿留守兒童的心理需求。七成多(76%)留守兒童表示在住校期間想家,僅兩成多(23.9%)表示生活老師會經常找他們談心。四是管理不到位,不能滿足寄宿留守兒童的成長需求。寄宿學校的軟硬件設施較差,生活衞生設施配備與維護狀況不容樂觀,就餐滿意率僅六成多;安全狀況堪憂,有87.5%的寄宿生表示宿舍中發生過丟失財物的現象,57%表示宿舍裏有同學拉幫結派欺負別人。

低齡寄宿趨勢明顯。有35.2%的留守兒童是從國小就開始寄宿的,其中15%從國小四年級及以下就開始寄宿,寄宿留守兒童從國小高年級不斷向下延伸,少數學校還出現了一年級甚至是幼兒園就開始寄宿的現象。

9.母親外出的留守兒童整體狀況欠佳

父母都在外地的留守兒童最多,佔51.7%,其次是父親外出的,佔40.2%,母親外出的最少,佔8.1%,但母親外出的留守兒童在各個方面的問題最突出。他們生活習慣更差,網絡不良行為更多,意外傷害更多,對留守生活的負面體驗也更高;學校表現更糟糕,遭受欺負的比例更高;在自我接納和人際交往方面,母親外出的留守兒童表現矛盾,他們覺得自己更有用,同時也覺得別人比自己運氣好;他們覺得自己更受人歡迎,但不願意和別人談話聊天;他們認為自己的好朋友更多,但無助感最強。

母親外出的留守兒童雖然面臨學習生活中的重重困難,對現在生活的滿意度最低,但他們沒有放棄對自己和生活的信心,仍舊錶現得積極向上,他們中有94.4%希望自己成為一個更好的人,比父親外出的高2個百分點;有87.8%對未來懷有希望,比父母外出的高6.3個百分點。

三、對策建議

1.健全關愛留守兒童的法律和政策體系,立法保障親子團聚、早期教育、家庭教育指導。

2.完善監護制度和國家救助體系,強化父母法定監護責任,探索有償代理監護制度,加快完善國家監護和救助體系。

3.強化政府的主導作用,建立領導協調機制,搭建工作平台,統籌經費保障機制,制定並提供學校留守兒童關愛工作流程及規範。

4.構建全方位的留守兒童教育保護網絡,加強農村寄宿制學校的配套設施建設,加強對民辦學校的支持和監管,在留守兒童集中的社區建立關愛服務陣地,建立農村留守兒童安全保護預警與應急機制。

5.充分發揮羣團組織和專業社會工作者的作用,積極探索共青團統籌、團屬組織聯動、青年社會組織合作的工作體系,建立幫扶活動的長效機制,着力發揮專業社會工作者在留守兒童服務中的作用。

6.注重滿足不同類型留守兒童的多樣化需求,考慮性別、年齡段及監護類型不同的留守兒童的特點。

7.通過吸引外出農民工返鄉就業創業以及鼓勵、支持和幫助有條件的外出農民工帶着子女舉家進城,從根本上減少留守兒童的數量。

【第3篇】農村留守兒童生存現狀調查報告

留守兒童,是指父母雙方或一方外出到外地打工,而自己留在農村生活或不在父母身邊城裏的孩子們。他們一般與自己的父親或母親中的一人,或與隔輩親人,甚至父母親的其他親戚、朋友一起生活。下面有小編整理的農村留守兒童生存現狀調查報告,歡迎閲讀!

調查內容:農村留守兒童

調查時間:20xx年8月—20xx年6

調查目的:通過對農村留守兒童情況的調查,對問題的分析提出自己的想法和意見。

調查地點:xx鎮摩多國小

調查方法:教學工作參與、走訪、訪談

隨着農村父母離鄉進城打工、經商人數的增多,農村兒童留守農村而無人照管的人數也在不斷增多,調查顯示:我國有1.2億農民常年在城市務工經商,產生了近2022萬留守兒童,其中14歲以下佔86.5%.他們失去父母庇護,身心、學習、成長都面臨着失管、失教和失衡,由此引發了諸多社會問題,同時,也引起了社會各界對這個羣體的關注。20xx年8月底到20xx年6月底,我們到了鎮雄縣場壩鎮摩多國小進行為期接近一年的頂崗實習支教生活。在這段時間中,我們在平時休息的過程中走訪了一些家庭,對農村留守兒童也有了一頂的瞭解!結合此次調查,現對農村“留守兒童”問題的現狀、成因及對策,提出如下調查意見。

一 基本概況

我們實習的地方是相對較貧困的農村地區。這個地方生活條比較艱苦,自然環境也較為惡劣,人民的生活水平不高,很多人為了改變這中現象,在社會經濟日益發展的今天,年輕人紛紛外出到沿海發達地方打工。在這些外出打工的年輕人中,有很大一部分是“上有老,下有小”的這一類型!年輕人外出大工就把家裏的孩子留給父母和親戚來照顧!這就是大部分“留守兒童”的來源!

我所教的班有96個學生,其中就有30多個孩子是“留守兒童”。這些孩子差不多都是班裏的問題學生!學習成績普遍偏差、作業常常不按時完成、有孤獨感和失落感的傾向,不願與其他同學和小朋友交流、有嬌縱、任性等壞脾氣……

二 農村留守兒童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原因

我們在調查中發現這些孩子由於父母長年在外務工,留守在家由祖父母、外祖父母或其他親戚朋友作為臨時監護人,由他們照管孩子的一切,當然其中還存在家中無人看管的現象。根據留守兒童家庭狀況,家庭環境及臨時監護人的文化素質,年齡等諸多因素的影響,留守兒童問題主要有以下幾種類型。

(1)無能為力,只管“吃”的放縱型。

這部分兒童主要是在那些生活條件差、監護人監護能力低的家庭。這些人羣年老、體弱、文化低、見識少、負擔重。他們由於家境不富有,在家得種一大家人的田地、餵養豬牛等,他們天天忙於農活,根本就無暇顧及孩子了。他們僅僅對孩子煮煮飯、洗洗衣而已,特別到了農忙季節,連吃飯都顧不上,很多孩子就得自己煮飯或捱餓。許多孩子還承擔起家裏全部家務事,有時,連幾歲地孩子也得下地幹活兒。至於如何教育孩子,對於“聽話”的孩子很滿意,不聽話的孩子只是説説而已。關心學習更無從談起。對於孩子心裏想的什麼?需要什麼?有什麼感受?都一概不知或是根本沒想到要關心。其實,這一現象在留守兒童家庭裏普遍存在。他們的父母忙於掙錢,自己和祖父母忙於農活、家務,對自己的教育、成長都無人關心,使自己本應得到温暖、關愛的童年變為“早熟的大人”。

(2)隔代教育,只顧“給”的溺愛型。

很多留守兒童都是獨生子女,父母不在家,由公公婆婆看着。由於代溝所致,爺爺奶奶更心痛孩子,在家裏各方面都給予“關愛”,常常是孩子要什麼就給什麼,寧願自己吃苦受累,不吃不喝,也要讓孩子玩好、吃好,對於生活細節不予指導或誤導。出現了問題往往是包庇、慫恿,嚴重的説説而已。這樣,孩子養成了嬌氣、任性,習慣以自我為中心,缺乏互助互愛體驗,怕困難、怕挫折。於是孩子受家裏人的寵愛,家庭教育的艱鉅性由此加大。寵壞的孩子越來越不“聽話”,經常對人無禮貌,喜歡惹是生非,學習懶散……。

(3)寄居他家,無法管的放縱型。

農村留守兒童中,有一部分孩子是被父母寄養在親戚家或朋友中的。被寄居的孩子總有一種寄人籬下的感覺,因為他們畢竟不是和自己的親人一起生活起居。他們中有一些人總感覺在親戚家裏畢竟沒有在自己家裏那樣自由,束手束腳的,看起來膽小怕事,很本份,但一旦離開了親戚,就像老鼠離開了貓,他們就無法無天了。也有一些孩子膽子很大,親戚根本管不住,有的可以跟親戚頂撞,親戚稍微説重了,就懷恨在心或是逃離出走,使得親戚無可奈何而不敢管教,就只能放任自流了。

因此,這個羣體的孩子通常出現以下幾個方面的突出問題:

1、學生成績不佳,在校表現不優。進入學齡階段的兒童一天的大部分時間是在學校度過,其主要任務是學習:學會求知,學會生活,學會做人,學會創造。但據調查,農村留守兒童羣體中,國小階段的學習興趣還比較濃,學習成績和在校表現都還較好,優秀的也不少。但到了國中階段,情況就發生了變化,極少的留守兒童能表現為優秀,我們調查中發現,國中留守兒童中學習成績和在校表現都優秀的不到10%,良好的不到30%,學習和生活習慣都很差且行為出現問題的兒童卻佔了近30%,而且在所有“問題兒童”中,留守兒童佔80%。

2、親情缺失嚴重,心理髮展異常,。青少年期是個性發展和形成的關鍵時期,父母的關愛、良好的家庭環境和教育對青少年個性的健康發展起着無法替代的作用。但是,農村留守兒童們由於其父母長時間不在身邊,家庭的“缺陷”使留守子女無法享受到正常的親情關愛,生活中的煩惱無法向親人傾訴,成長中的困惑無法得到父母的正確引導和鼓勵......久而久之,無助感,失落感和被遺棄感逐漸形成,嚴重影響着留守子女心理的健康成長。調查中,我們發現絕大多數留守兒童與父母很少見面,缺少溝通。其中,與父母見面半年一次的為53%,一年一次的為44%,兩年一次的有3%,還有一個孩子的父母雙雙外出六年未曾回過一次家。農村留守兒童在個性心理上表現極為異常,有這樣兩種典型“症狀”:一是性格內向、孤僻、自卑、不合羣、不善於與人交流;二是脆弱、脾氣暴躁、衝動易怒。

3、父愛母愛失常,孩子志向模糊。外出務工的父母由於長期不在孩子身邊,內心往往會出現一種愧疚感,加上在外打工,經濟較為寬裕,對這些孩子生活的經濟支付能力較強。因此,他們往往對孩子採取物質補償的方式來表現自己對孩子的全部的愛,孩子要什麼就可以非常輕易的得到什麼,從不遲疑也從不打半點折扣。這種愛的方式,在兒童的心理邊逐漸形成了兒童的“金錢萬能”的價值觀和“逍遙享樂”的人生觀。他們沒有任何勤儉節約與艱苦奮鬥的概念,沒有人情味,沒有正確的取向與人生取向。

4、家庭教育缺失,越軌現象嚴重。家庭教育是人生所需全部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個重要方面,家庭教育最早最直接地影響着青少年的成長健康與否。我們調查中發現,農村留守兒童由於缺乏父母的有效監管,生活習慣和行為習慣都不好。在家裏,他們不講求個人衞生,早上不洗臉漱口就吃飯,晚上不洗腳洗澡就往被子裏鑽;在學校,他們的學習沒有計劃,沒有興趣,拖欠或不交家庭作業現象嚴重,不遵守校紀校規,自由散漫,遲到、早退、曠課現象經常發生。在社會上,他們缺乏禮貌待人的常識,他們中抽煙的有,賭博的有,打架的有,酗酒的也有,沉迷於網吧的更是不乏其人,還有談情説愛的,有些甚至還發生了性行為。在未成年人的生理和心理沒有發育完全之前,對社會上的各種複雜、不良現象缺乏足夠的判斷力和抵抗力,需要正確的引導和教育,而留守家庭一般都卻無法給予,從而導致留守子女極易產生犯罪和越軌行為。

留守兒童問題出現的主要原因有:

1.監護人自身因素有欠缺。一是責任意識不強。在除父母外的監護人眼裏,認為孩子的父母不在身邊,不能對他們要求太嚴格,應對孩子更多的愛,否則會使孩子產生扭曲心理,覺得不是自己親生的父母到底不知道疼愛自己。二是監護責任不明確。監護人往往從身體健康方面考慮問題,重吃飯穿衣輕學習教養;重身體健康而忽視心理健康和全面發展;關心兒童在學校和家裏的表現;忽視兒童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三是監護精力跟不上。由於監護人大多數是老年人,年紀較大,有的甚至同時要監護幾個留守兒童,放在每個留守兒童身的精力就不夠。再加上自己身體狀況差,本身需要人照顧,因此對留守兒童的教育只能是心有餘而力不足。四是監護人自身素質較低。他們不知道從心理上來照顧兒童,不知道從法律、安全、衞生知識等方面教育他們,也不能在學習上給予幫助和指導,從而使留守兒童的教育從根本上就失去了重心。

2、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滯後。當今,一方面全社會經濟的飛速發展,另一方面農村的經濟社會發展卻相對滯後,尤其是邊遠山村。因此,農民不得不想辦法改善家庭經濟生活條件,讓自己孩子擺脱這種祖祖輩輩都無法擺脱的困境。當最基本的生活問題都無法解決時,他們只能選擇進城務工賺錢來養家餬口,從而使兒童在不完整的家庭中成長,在流動--留守--流動的變動中長大。因此,我們認為,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滯後是造成那些留守兒童問題的最根本的原因。

3、家長缺乏家庭可持續發展觀念。我們通過調查發現,農村留守兒童的家庭雖然經濟不富裕,但也不至於窮困潦倒、無處安身,他們大多是可以在家鄉通過辛勤勞動來維持家庭正常生活的,而他們卻追求快速改善家庭生活,追求給孩子成長提供充實的經濟支持,不惜拋家棄子,離鄉背井而進城打工。他們唯一的收穫就是讓他們感到滿足的紙幣,而他們失去的是家庭的親情,犧牲的是子女的前途,造成的是越來越多的、越來越嚴重的社會問題。所以這些都是他們用金錢無法買到的,更為可怕的是使得自己的家庭得不到正常的發展。

4、複雜的社會因素難辭其咎。由於家庭生活的不完整,留守兒童過早過多涉足社會的各個方面,但由於其天真幼小,無法正確處理來自社會各方面的紛繁複雜的社會信息與狀況,分不清是非曲折。因此,網絡遊戲、色情影像、黑暗社會勢力等等,在他們幼小的心靈上形成了深刻的印象,他們把一些與社會和道德格格不入的東西當作時髦去追求,當作偶像去崇拜去效仿,把黑的當成白的,把對的當成錯的,進而使他們在自己心理髮展上存在大量的不健康的甚至是錯誤的東西,存在許多的困惑與問題。比如,抽煙酗酒好爽,奇裝異服好酷,哥們義氣拔刀相助是英雄,談情説愛老婆老公成必須品,等等一切,是大多數留守兒童的身上都存在的問題。這樣的社會環境也給社會自身留下了大量的不安全隱患。

社會因素中還有一個不可忽視的方面就是:歧視農民工子弟。由於存在部門利益至上的緣故,各級政府已經制定的有關進城農民工子弟在其父母工作地接受同等教育的政策不能落實,進城農民工子弟無法享受與當地兒童同等接受教育的權益。

三 思考與建議

當前,農村留守兒童的問題不單是外出務工人員的家庭問題或者是留守兒童自身的問題,更是一個全社會都不容忽視的綜合性問題;不單是一個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更是一個其自身全面發展與健康成長的問題;如果得不到及時關注和解決,家庭與社會都將會為此付出沉重的代價。因此,各個家庭、整個社會乃至各級政府都應該站在構建和諧社會的高度來認識這一問題,以人的生存與發展為本,採取有效措施,積極穩妥地加以解決。我們調查組從近期和長遠兩個方面提出我們的建議。

鑑於目前留守兒童羣體客觀存在的現實,我們建議近期解決留守兒童問題應該從下面幾個方面採取措施:

1、建立健全留守兒童工作機制。關愛留守兒童工作是全社會的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全社會的參與和努力。建立以市、縣(市、區)、鄉(鎮)政府為主相關部門共同參與的工作責任制,縣(市)、鄉(鎮)政府成立“關愛留守兒童工作”領導小組,制定“關愛留守兒童工作”行動計劃和具體措施,實行屬地管理為住的原則,將留守兒童工作納入對縣(市、區)、鄉(鎮)政府全年工作考核目標,形成政府、學校、社區、家庭、鄰里多方協同推進的工作格局。

2、完善和落實相關法律政策,保證農民工子弟在工作地享有同等受教育權益。各級政府要進一步完善進城務工農民工子弟在工作地接受教育的制度和機制,使農民工子弟在其父母工作地真正享有同當地兒童同等的受教育權益。對已有的政策在實施過程中要加強監督和落實,不要紙上寫的“同等”,實際操作中人為地製造各種障礙。享受均衡的現代教育,是每一個孩子包括農村孩子應有的權力,也是我國政府的總體教育目標。同時,要改革學籍管理方式,為異地農民工子弟建立流動學籍,要取消異地學生必須回原籍地參加會考、大學聯考等制度,要取消各種名目的借讀費、建校費、捐資助學費,最大限度地降低進城農民工子弟在其父母工作地入學的門檻,保障其享有與當地兒童相同的接受同等教育的權益,使長期在外務工的父母能把孩子帶在身邊上學,從源頭上減少或消除留守兒童羣體。

3、培養和扶持以民間組織為依託的農村留守兒童服務機構。在農村留守兒童問題無法從根本上得到解決之前,各級政府應該通過政策引導,鼓勵民間資金和社會力量興辦留守兒童服務站等多種形式的託管服務機構,利用社會優質資源(如優秀退休教師等),切實為農村留守兒童提供高質量的健康成長服務。

4、下大力氣優化兒童成長的社會環境。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國家的社會經濟取得了飛速發展。但與此同時,大量的社會矛盾也日益加劇,使得年輕一代成長的社會大環境在不斷惡化。因此,各級各部門必須下大力氣從小事抓起,嚴肅治理在不斷惡化的社會環境,嚴厲打擊破壞兒童成長環境的人和事;報刊、廣播、電視、互聯網等大眾媒體要圍繞關愛兒童尤其是留守兒童成長的主題,一方面宣傳“以人為本”“兒童優先”“為國教子”“以德育人”等新觀念新風尚,另一方面用積極的健康的題材武裝青少年一代的頭腦,引導他們正確辨別是非,引導他們積極向上生活、學習和做人。

然而,要從根本上解決農村留守兒童問題需要全社會,尤其是各級黨委政府的領導幹部,堅持以人為本,樹立科學的可持續的發展觀和政績觀,努力構建真正意義上的和諧社會。

我們必須全面加快新農村建設進程。發展農村經濟,提高農村人口素質是解決農村留守兒童問題的根本途徑。目前,在黨中央的正確領導下,新農村建設可以説是熱火朝天,農村正在發生着“翻天覆地”的變化。但是,很多新農村建設的示範村、示範片都是在基礎較好的地方錦上添花更上一層樓的新型政績工程,真正基礎差經濟落後的地方卻無人問津,可以説是從未盼到過高級領導的“現場辦公”,致使新型落後地區在產生,新的不和諧在形成,致使種地方的農民不得不繼續通過進城打工的途徑來維繫家庭的生存,從而導致留守兒童羣體和留守兒童問題有增無減。因此,落實黨中央的加快新農村建設任務,我們應該堅持全面發展觀,不僅“錦上添花”,而且“雪中送炭”;不僅注重修道路建樓房,而且重視辦好教育提高人口素質;不僅發展經濟提高收入,而且關注民本民生優化社會環境。總之,就是要建設全面和諧的新農村,最終實現從根本上解決農村留守兒童這一重大社會問題的目的。

【第4篇】2022農村留守老人調查報告

農村留守老人問題已經成為社會關注的重要問題。本文將介紹2022農村留守老人調查報告。

2022農村留守老人調查報告(1)

一、農村留守老人調查背景

目前,我國民工總數已經超過了一億,形成了舉世矚目的民工潮。隨着大量勞動力外出,尤其是青壯年勞動力的外出,對農民工留守家屬們在生活、情感等方面的生存狀態產生了明顯的影響。留守老人們的心理和生理上都產生了一系列的問題。在一些報道中我們時常會聽到有留守老人因過度勞累而癱瘓等問題,而且回家後我看到村裏的老人們生活得真的很辛苦。

二、農村留守老人存在的問題

(一)經濟狀況依然較差

子女外出務工使家庭經濟條件得以改善,但由於他們的相對收入也不高,且他們大部分都有自己的家庭,還要供子女上學,所以大部分老人還要靠自身勞動來維持平時生計。一般老人和兒子一起生活時開支主要由兒子負擔,但是子女外出後,他們就得自己擔負起生活重任。少數子女每月會給予一定的贍養費,但大部分還是得靠他們自己。因為是在偏遠的農村,交通很不方便且經濟情況不允許,所以他們所吃的菜和米都是自己種的,使用柴火而不是煤氣或沼氣。由於收入較低,老人們的生能很拮据,一般農村家庭雖説有多個兒子,但是每個兒子收入都不高,勉勉強強維持生活,尤其是生活不能自食其力的。

(二)老人們成了家裏的勞動力,下地幹活,勞動強度加大

子女在家時總是會幫忙幹一些農活,但外出後,老人們就得自己幹,在農村約83%的老人每天平均有5個小時都在忙着幹農活,像是種菜,鋤草,翻地,收割等等。一般每户都會養一些牲畜,因為他們還要靠這些來獲取收入,增添家用,這是大部分留守老人的主要收入來源。而飼養這些也給老人們增加了勞動負擔。此外,由於婦女外出參工率的增加,而能進城隨父母在城市接受教育的農村兒童據估計在只有5%左右,老人們再度增加了照顧孫子孫女的家務責任。

(三)留守老人的醫療衞生狀況仍不容樂觀

人到老年,身體的抵抗力就會下降,因此也就更容易患病。如今,雖然醫療條件得到了改善,但是由於經濟收入不高,還是存在着生不起病,拿不起藥的現象,有病不醫的情況不在少數,由於支出習慣和現實經濟能力的考慮,小病抗、大病挨仍是多數老人的選擇。大多數農民醫藥費的支出佔了他們收入的絕大部分,想做到有病就醫實在是難啊,因此,他們在生病時往往就這麼拖着,只有少部分會去看醫生。現在通訊方便,老人一旦生病,子女馬上就能得到消息,大部分老人認為如果通知子女,他們會回到身邊,否則再有能力人家也瞧不起你,周圍的輿論會造成很大的壓力。但也有一些子女因為工作忙或是路途遠而沒有回來,只是打來電話詢問。一些老人最關心的事是怕自己生病時沒人問,老人們發出了不求長壽,但求健康這樣的悲觀感慨。

(四)留守老人的安全問題

在調查中顯示出兩種安全問題,一是被欺騙,二用火用電安全。由於老人們的文化水平和鑑別能力的限制,而且現在偽造假幣技術的提升,老人們很難區分真假,有一位老人就表示他曾收到一張100遠的假鈔,當時他根本不知道,直到使用時別人跟他説才發現。老人們大部分都是使用柴火的,燒完後他們沒有把碳火用灰覆蓋掉,導致事故發生。因此,老人的安全問題還是值得注意的。

(五)留守老人的贍養問題

尊敬老人,關愛老人自古以來就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贍養老人更是子女義不容辭的事情。每個人都有老來之時,每一位老人也都希望自己的晚年能夠開心地度過。大多數子女都是能儘自己的本分去贍養老人的,但也還是存在一些問題,原因在於子女經濟實力本來就不怎麼樣,支付不起對老人的贍養錢,有的雖然也在外打工,但卻搞不到錢,幾千元收入自身難保,再加上他們自己的家庭本身開銷也大。當老人有好幾個子女時,由於各家經濟實力不平衡更容易產生糾紛,導致老人的贍養問題得不到妥善解決。還有一些兩代人特別是婆媳關係不好的,兩方便會產生爭執。更糟糕的是有的老人甚至一年到頭都得不到兒子一丁點的贍養費,媳婦更是認為他自己還有能力去幹活,不需要給。這樣的情況着實令人心寒。農村社會養老體制的不健全也給老人的養老問題增加了難度。

(六)老人的心理、情緒問題

由於子女常年在外,有的甚至好幾年沒有回來,老人們難免有孤寂之感。在農村約64%的老人還是有老伴的,另外的卻是一位孤單一人,他們在日常生活中更是孤獨。子女外出雖是為了提高生活條件,但也因此讓老人們感到孤獨、無助。

三、解決留守老人問題的建議

(一)推進農村經濟改革,加快農村經濟發展,增加農民的收入,吸引外出的農民工回家鄉發展

大部分的農民工一年的收入也並不樂觀,再加上物價的上漲,在城市裏任何東西都必須是花錢才能得到,所以他們的生活也並不是很好,而在農村至少自己也還可以種些菜。他們外出的主要原因在於農村無法賺取收入。因此,只要加快農村經濟的發展,給他們提供生財、致富之道,定能吸引大部分人回來發展,在這方面村幹部要做好帶頭工作,積極帶領村民探索,結合本村的實際情況,政府也應給予大力支持,在技術、經濟上給予支援。這樣,不僅能提高村民收入,還能是老人們不再感到寂寞,也使老人能跟子女一起享受天倫之樂,減輕老人的勞動強度,使他們安安樂樂地度過晚年。

(二)村委與子女共同努力,降低老人勞動強度

老人的勞動強度主要體現在農忙時節,因此在農忙時村委可組織一部分離家不遠的子女們回來幫忙,或是讓留守老人的子女們出一些錢僱人幫忙。婦女也外出打工的儘量勸其將子女帶到外地上學,不要將這個重擔留給留守的父母們。

(三)加快農村醫療衞生組織建設,切實解決老年人的看病難、無錢治病的問題

農村醫療衞生工作相對落後,老年人看病難,就連吃藥、打針和患病護理都有困難。在農村要普及衞生健康知識,搞好疾病預防工作。要在老年人中加大衞生健康知識的普及工作,大力開展老年人的健康知識教育,告別不良的生活衞生習慣;和愚昧迷信的行為作鬥爭,提倡科學、文明的生活方式;定期開展健康檢查,做好老年病的早期發現、早期診斷和早期治療,控制病情發展,降低常見病、老年病的發病率和致殘率;在農村推廣全民健身運動,增強老年人體質,搞好疾病的預防工作。

(四) 要普及用火、用電安全知識

留守老人們很多都不懂得用火、用電安全的常識,因此政府要定期派工作人員走村串户,瞭解農村用電情況,向老人們講解安全用電常識和當前電價執行標準,使老人們真正用上明白電、放心電。同時,工作人員還要深入到一些留守老人家裏,查看線路,發現異常,就地解決,消除安全隱患。同時鄰里之間要相互幫助,發現有安全隱患存在要及時消除。

(五) 要解決老人養老問題,有效保證農村老人老有所養

一是要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建立健全農村養老保險制度,提倡農村青年為自己和老人辦理養老保險,使農村老人減輕對子女的物質依賴程度,村委或是鄉政府還可以給以適當生活補助。二是弘揚敬老愛老的優良傳統,加強農村家庭美德教育,積極做好宣傳教育工作,表彰敬老養老典型,讓村民真正樹立起尊重、關心、幫助老人的良好社會風尚。三是要辦好敬老院,讓那些孤寡老人有地方可以去,讓他們不再擔心生活無依,生活上得到照料,精神上得到安慰,讓老年人歡歡樂樂安度晚年。四是大力宣傳《老年人權益保障法》,增強老年人的法律意識,依法維護老年人的合法權益。提高子女們的思想素質,加強思想道德建設,使他們真正明白關心老人,尊敬老人,贍養老人是他們義不容辭的責任。要牢抓精神文明建設,積極做好宣傳工作,創造文明和諧的社會氛圍,使人們自覺地做到尊老敬老愛老。提高社會輿論監督的作用,實事求是地揭露一些虐待老人,不贍養老人等醜惡行經。政府以及村委也要對於這些行為進行調解,必要時還應求助於法律手段來解決。在調查中也發現少數老人自身也存在一些問題,他們也沒能做到尊重子女,對此,老人也應該要加強自身道德修養,做到以禮待人,和諧的家庭是需要雙方共同努力的。

(六)常回家看看,多組織娛樂活動

作為子女,應該多抽些時間常回家看看養育你的父母,特別是逢年過節時,試着想想父母期盼的目光,不要讓老人們獨自過年,即使再忙也常給家人打個電話,報個平安。多組織娛樂活動,比如組織戲班子唱戲,集中看電影等,豐富老人們的精神生活,減少他們的孤獨與失落感。定期對老人們的心理情緒作一個瞭解。

尊老敬老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我們一直都在倡導要建設一個和諧的社會主義國家,留守老人是我們當前建設和諧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他們很多都經歷了新中國成立前後的心酸歷史,他們是歷史的見證者,改革開放以來,我們的社會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在社會發展繁榮的今天,我們更不能忘了那些留守在農村的老人們,讓他們也能享受到社會發展的成果。全社會都應一起努力,幫助、關心他們,設身處地為他們的晚年生活着想,讓他們衣食無憂,有病得到及時治療,臨終得到關懷,使他們能幸福、快樂、健康地度過晚年,真真切切感到社會、家庭、兒女給予他們的親情和温暖。

留守老人的難題若得不到解決,將會影響到他們的晚年生活與身體健康,在外打工的子女也難以安心。要真正破解留守老人面臨的問題,需要政府、社會各界給予更多的關懷和支持。農村有農村的優勢,政府可在發展農業生產上找出路,加大對農村的財力與科技投入,讓更多有知識、有文化、有技術的勞動力留在農村,進行農業開發,使他們在農村有錢可賺,既不影響致富,也能照應老人。

2022農村留守老人調查報告(2)

近幾年來,*鄉越來越多的年輕人背井離鄉到城市打工,子女不在身邊的留守老人現在成為日益龐大的一個特殊羣體。在新農村建設中,留守老人問題日益突顯,為了解這一特殊羣體的生產、生活狀況及其帶來的社會問題,我辦近期採取隨機抽樣的方法,對高橋、拉片、紅光、菇類村四個村進行了專題調查。

一、調查村基本情況與現狀

*鄉轄四個村46個村民小組,共有農村住户1420户,總人口5430人,外出務工1560人,佔總人口的28.72%,其中60週歲以上的老年566人,佔總人口的10.42%。子女不在身邊的留守老人122户,215人,佔60週歲以上老年人的37.98%。其中:高橋村60週歲以上的老年人248人,留守老年人74人,佔60週歲以上人口的29.83%;紅光村60週歲以上的老年人118人,留守老年人57人,佔60週歲以上人口的48.30%;拉片村60週歲以上的老年人109人,留守老年人52人,佔60週歲以上人口的47.71%;菇類村60週歲以上的老年人91人,留守老年人32人,佔60週歲以上人口的35.16%。

1、在調查訪問過程中發現,大多數留守老人生活特別簡樸艱難,居住環境非常差,飲食非常簡單。尤其是瑤族羣眾的留守老人,他們只求温飽,特別是在農忙季節飽一餐餓一頓是經常的事;部分老人因年紀大,翻犁田土,種菜、吃菜都困難,無法對房屋進行修繕,房前屋後雜草叢生、屋頂瓦片支離破碎,逢雨天時外面下大雨、室內下小雨更是家常便飯,令人擔心。

2、留守老人還承擔着繁重的體力勞動。除少數年齡特別大,行動不便的留守老人外,普遍從事農業生產勞動,有的70歲以上仍然從事體力勞動,與其他老年人相比,勞動強度更大。如拉片村懂保的謝奶,女,71歲,老伴早逝,兒子、媳婦都出外打工,留下一個4歲的孫子在家,還有一個身患殘疾的兒子須照顧,自己還種有兩畝多的地,購買農肥就把上年收成的稻穀賣掉一部分用來買肥料,幸好有經銷商送肥到組,幫忙把肥料送到家裏,不然即使有錢也沒辦法把肥料拉回家中,插秧季節時還帶着孫兒到田邊,其艱難程度可想而知。

3、擔負起撫養教育孫輩的重任。從調查村看,紅光村因村級已沒有學校可供孩子就讀(今年被撤併),孩子們只能走路到4公里外的學校去上學。從目前看,大部分外出務工人員將子女留在農村父母身邊,由自己的父母看護小孩,帶子女上學。由於農村老人的文化程度普遍較低,大多老人只管供孩子吃、穿,至於學習、心理、性格和道德教育,就只能聽之任之了,帶孫子力不從心,有的連自己照顧自己也成了問題,大大地增加了留守老人的生活負擔和精神負擔。

4、老人遭遇排斥。因老年人閒暇時無處可去,村裏的小賣部又往往是人羣集聚地,老年人因無購買能力,到其場所閒坐時亦不受店主歡迎。兩代人特別是婆媳關係不好的,更易遭到媳婦的排斥,即使當兒子的想孝順也阻力重重。

二、農村留守老人面臨的困難與問題

隨着我鄉農村子女紛紛外出務工,農村留守老人羣體的不斷擴大,帶來的一系列社會問題不容忽視,主要表現在:

1、經濟收入低,生活質量差。目前除了少部分享受農村低保的户有得到扶助外,絕大部分農村老年人沒有養老保障。農村留守老人的經濟來源主要依靠自己勞動所得和子女貼補。隨着孝道觀念的不斷淡化及子女在外務工謀生壓力加大,子女貼補缺乏穩定性,農村老人的經濟收入更是少得可憐,由於無經濟來源,三餐基本的油、鹽、柴、米都無法保證,甚至半年都吃不上肉;吃的菜大多數是左鄰右舍的鄉親送的;炊事用燃料有的是燒廢舊木料,生活非常艱難。

2、生活缺少照料,安全隱患多。由於子女不在身邊,日常生活的一些小事,如打米、打柴、挑水吃、到醫院看病等都成為難題。特別是老人身體不好,需要子女陪同上醫院看病治療時,子女不在身邊,老人更是覺得孤苦無靠,感到很失落。有的老人生病了,連飯都做不了,都無人喂水喝,想哭旁邊連一個聽的人也沒有。此外,老年人發病往往具有突然性,家中無人或搶救不及時,可能會錯過治療時機,導致嚴重後果。隨着年事漸高,一些農村老人記憶力下降,有的行動不便或身有殘疾,一些日常生活行為都有可能留下安全隱患,甚至導致悲劇。如拉片村堯沙組媽正和,冬季該組沒有水吃,她只能到3公里外的地方抬水吃。她自己還種有2畝左右的耕地,在上半年因種地疲勞過度,昏倒摔傷,好在被路過村民及時發現護送回家,得到有效治療,等到兒子、媳婦趕回來時,人已經躺在牀上好幾天了。

3、對隔代教育造成心理負擔重。如果單從照顧孫輩的生活起居方面而言,只是增加老人的生活壓力,增加勞動強度。但對小孩教育方面心理負擔更重,主要因為農村老年人大多數識字不多,無法輔導小孩的學習,擔心學習成績差。其次目前農村交通、通訊得到迅速改善,電視、遊戲到處有,孩子在外的時間長,擔心發生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情。老年人總覺得管理小孩力不從心。

4、精神缺少安慰。人老了有喜靜的一面,但人老了最怕孤獨。農村老人過慣了苦日子,對物質生活往往無過高的奢求,因此來自子女的精神安慰是老人身心健康必不可少的主要來源之一。由於子女長期不在身邊,農村老人大多過着出門一個人,進門一盞燈的寂寞生活,這很容易使他們感到孤獨。特別是獨居老人感到有心裏話沒處説,有時間沒事打發,很可能出現抑鬱症狀,覺得生活沒有意思,嚴重的會產生自殺的念頭。另外,農村精神文化生活比較單調,老人大多是蹲牆根、找樹陰、聊聊天,在家庭外邊也難以找到精神寄託。

三、解決農村留守老人問題的建議與對策

要真正解決農村留守老人存在的問題,短期內很難一步到位,應採取近、中、遠期規劃,循序漸進式推進。

1、成立農村幫工服務隊。以村組為單位在村裏成立農村幫工服務隊,幫助留守老人耕種田地,確保農村承包的耕地不留荒,保證糧食不減產。具體做法:一是以村為單位成立幫工協會組織,村支部書記任組長、村長、副村長任副組長,各村民小組長為成員的協會領導小組,以組為單位成立10至20人的幫工服務隊;二是幫工服務隊的服務費用開支,採取個人投入、政府補貼的方式,即外出務工子女出70%,鄉補助20%,村裏補助10%的辦法解決。

2、發揮主觀能動性,做積極參與社會的主人。農村留守老人自身要注意調節好心態,增強心理上的自立程度;生活上,鍛鍊自己的自立能力;並且注意鍛鍊身體,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並保持勤學好問的習慣,不斷學習新事物,跟上時代步伐。積極尋找精神寄託,充實新的生活內容。尋找精神寄託的方式有許多,如:和鄰居聊聊天,下下棋;參加村裏的公益事業活動,幫助村裏做些力所能及的工作,加入計生協會會員,幫忙做育齡人羣的計生工作,把自己融入社會之中。

3、強化尊老、愛老、養老、敬老的宣傳教育。在農村社會化養老機制尚未形成之前,傳統式家庭化養老仍是農村養老的唯一形式。要加強農村年輕人的孝道教育,對在敬老愛老等方面做得較好的年輕人應予以弘揚表彰,對歧視、排斥老人等行為給予曝光、鞭達。架起親情時時溝通的橋樑,在外子女要經常與自己父母保持聯繫,按時給老人寄錢送物。家中大事多徵求父母意見,即使沒有事也要經常與老人通通話,加強彼此之間的溝通與聯繫,給老人以精神撫慰。

4、逐步建立農村老年人自願者服務隊。為留守老人提供如打米、抬水、理髮、環境衞生清理、房屋修繕等日常服務,可由民政或共青團、婦聯等部門組織牽頭,儘可能在各鄉村組都成立農村老年人自願者服務隊,建立一支常年服務的隊伍,以緩解留守老人存在的困難。

5、完善農村醫療保險制度。農村留守老人大多數身體虛弱,小病不斷,門診費用大。按照目前農村醫療保險規定,只有住院才能報銷,且報銷比例較低。因此要在逐步提高住院費報銷比例的同時,對60週歲以上的農村參保老人門診費應該給出優惠的報銷標準,以減輕這部分弱勢羣體醫療費用。

6、逐步建立農村養老制度,為農村留守老人提供生活保障。首先是擴大農村最低生活保障範圍,把符合條件的農村老人全部納入最低生活保障範圍,從經濟上保證老年人達到基本生活水平。其次是鼓勵社會團體、企業、個體老闆捐資設立老年人基金,對需要幫助的老人給予扶持。

7、興辦農村養老福利事業,走家庭化養老與社會化養老相結合之路。有條件的地方,可由鄉、村組織牽頭,通過招商引資、當地能人投資等多渠道的辦法興辦養老院、託老所等,建立一個温暖的大家庭。如成立農村老年人休閒活動中心、老年人互助協會等,讓老年人重新找到歸屬感。在老年人組織內部,可實施老年人互助機制,低齡老人為高齡老人義務服務,把義務服務的時間進行累積並建檔,等將來自己需要這方面服務時,可以免費享用所累積的服務時間。並逐步將農村老年人福利事業引向市場,對於年齡較大的留守老人,可以考慮由其子女出部分錢,搬進託老所,進行社會化養老,促進諸如個別留守老人無人管等問題的解決。

留守老人的難題得不到解決,將會影響到他們的晚年生活與身體健康,在外打工的子女也難以安心。要真正破解留守老人面臨的問題,需要政府、社會各界給予更多的關懷和支持。農村有農村的優勢,政府可在發展農業生產上找出路,加大對農村的財力與科技投入,讓更多有知識、有文化、有技術的勞動力留在農村,進行農業開發,使他們在農村有錢可賺,既不影響致富,也能照應老人。

【第5篇】農村留守兒童生活現狀調查報告

留守兒童(the left-behind children),是指父母雙方或一方外出到城市打工,而自己留在農村生活的孩子們。他們一般與自己的父親或母親中的一人,或者與上輩親人,甚至父母親的其他親戚、朋友一起生活。留守兒童問題是近年來一個突出的社會問題。下面是為您準備的2022農村留守兒童生活現狀調查報告,供大家參考和借鑑噢!希望能對您有所幫助。後續精彩不斷,敬請關注!

農村留守兒童生活現狀調查報告一:

留守兒童情況調查分析及對策

兒童是祖國的未來,留守兒童的家庭、教育、狀況是目前全社會關注的一大問題。為了全面瞭解開發區留守兒童家庭生活、教育狀況,推進留守兒童家庭教育工作,通過問卷調查、走訪座談等形式,對開發區(園區)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現狀進行了摸底、調查。

一、基本情況

開發區隨着農村剩餘勞動力的轉移(入),留守兒童形成了一個特殊的羣體,在特殊時期這一羣體的生存和權益保護狀況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關注。

1、開發區(城南學校施教區)現有留守兒童256名。調查顯示,有31.3%的屬父母外出務工,一個星期左右與孩子聯繫一次,36.5%的半個月或一個月與孩子聯繫一次,和孩子見面的多為半年以上一次,有的甚至幾年不回家。由於父母常年在外,長期和孩子分離,對孩子缺少關愛,缺乏交流溝通,導致親情缺失,監護不力,致使一些留守兒童軟弱無助,自卑封閉,逆反心理嚴重。

2、留守兒童家庭生活環境情況。從總體情況看,留守兒童的監護人多數是祖父母、外祖父母或其他近親屬。其中78%的留守兒童隨祖父母、外祖父母一起生活,20%的留守兒童與其他親戚一起生活,2%的留守兒童由老師或其他人擔當監護人,隔代撫養情況較為普遍。

3、留守兒童學習情況。從調查情況看,留守兒童學習成績多數處於中下游,成績優秀的較少。學齡留守兒童中,學習優秀佔15.9%;學習良好,佔35.9%;學習成績一般,佔43.7%;學習成績較差佔4.4%。其中,有72.6%的留守兒童在學習上遇到困難需要輔導時首選的是老師,單獨選擇監護人或哥哥姐姐輔導的僅佔18.7%。

二、存在問題

兒童時期是人生中受教育、長身體、培養健康心理的關鍵時期,他們不但要接受學校的教育,還要接受社會的關愛,更要沐浴在父母親情的家庭教育之中。尤其是農村留守兒童最需要父母關愛,遠離了父母,由其他人代為監護,使這些兒童的受教育狀況、健康成長受到了較大的影響。

1、隔代教育力不從心。從調查情況看,留守兒童家庭隔代教育佔多半以上,由於祖輩與孫輩年齡相差一般都在50歲左右,且祖輩大都文化程度偏低,多數是文盲或半文盲,思想觀念與孫輩有很大差距,難以與孩子交流溝通。有的忙於農活維持生活,無時間監護孩子;有的體弱多病無能力監護孩子;有的同時照看幾個孫輩無精力監護孩子。因缺乏科學的家庭教育知識,往往只滿足孩子物質、生活上的需求,缺少精神、道德上的教育引導,甚至嬌生慣養、放任自流,使青少年犯罪率上升,加重家庭負擔,危害社會。

2、家庭學校溝通不夠。由於留守兒童的監護人,尤其是祖輩監護人,很少甚至從不主動與孩子的老師聯繫或參加家長會,缺乏與學校的溝通,也不過問孩子在學校的行為及學習情況,加之學校老師缺少對孩子的家訪,有的孩子抓住這個空檔,在學校欺騙老師,在家裏又矇騙監護人,雙方無法瞭解學生的真實情況,使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不能實現有效對接。使留守兒童的思想品德和學習得不到發展而走向消極的一面。

三、工作策略

1、加大家庭教育支持力度,優化留守兒童學習成長環境。根據園區內外來務工人員多,留守兒童多的特點,學校高度重視留守兒童工作,把做好留守兒童教育工作作為學校為推動新農村建設,為開發區社會、經濟建設作貢獻的有效措施,列入重要議事日程,建立學校、家庭、社會三結合的留守兒童監護網絡。對無人照看和學習、安全得不到保障的留守兒童到學校寄宿讀書,給予他們更多的關愛,彌補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的缺失,近期將利用市局支持資金對學生食堂、宿舍進行改造,為寄宿留守兒童(外來務工子弟)創造更加優美的成長環境。

2、切實執行規定政策,確保外來農民工子女就近入學。對外來無務工子女學校盡力接收其入學,並按學區內學生對待,一視同仁收費,平等對待每個學生,努力為留守兒童接受同等教育創造條件。

3、加強溝通交流,形成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的合力。建立健全學校、家庭、社會教育互動網絡,對所有留守兒童(外來學生)逐個建立學習、生活檔案,摸清留守兒童的家庭地址,保持和留守兒童父母定時(不定時)聯繫,定期召開留守學生及其監護人座談會,加強與留守兒童父母或監護人的交流與溝通,及時通報學生在校學習表現情況,讓監護人及時瞭解留守兒童在校情況,並及時向學校反映回家後的思想狀況和行為習慣,使學校和監護人能有效的加強對留守兒童的教育。

農村留守兒童生活現狀調查報告二:

一片葉子只屬於一個季節,年輕的莘莘學子擁有絢麗的青春年華。今年八月我被分到xx區xx鎮xx村擔任村主任助理一職,從此踏上村官之路,任重道遠。

農村廣闊天地大有作為。我來自xx農村,大學畢業後再次迴歸家鄉農村。在這片希望的田野上,揮灑汗水,奉獻青春,為家鄉農村發展貢獻自己的一己綿薄之力,深感榮焉。

駐村以後,可能與我是師範生的緣故,我對本村的留守兒童問題十分關注。工作後積極調研,掌握分析情況,建立留守兒童檔案。同時,積極參與本鎮08屆優秀大學生村官賈苑同志創辦的留守兒童服務中心的關愛活動,現在在中心擔任留守兒童的語文與數學的教輔工作。

兒童是祖國的花朵,國家的未來,所以我覺得關愛留守兒童是一件十分值得去做的事情。雖然日復一日,犧牲了自己的業餘時間和假期,但是每次看到孩子們收穫知識時天真的笑容,一身的疲倦隨即消失,再苦再累也無怨無悔。我想關愛留守兒童的工作我會一直堅持下去的。

所謂留守兒童,是指父母雙方或一方流動到其他地區,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並因此不能和父母雙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兒童。據統計,xx村共有39名留守兒童,約佔全村兒童的12%,由於這些孩子長期與父母分隔兩地,父母很少有機會對孩子的日常生活問題、學習教育問題和心理健康問題進行溝通,也不能對孩子身上存在的錯誤及時進行指出批評教育糾。也就是説,在某種程度上父母監護職責的缺失會極其容易導致留守兒童們在日常生活行為的失範,甚至引起違法犯罪行為,影響社會的安全和穩定。

通過這次調研活動,使我對我們村留守兒童有了更加深入的瞭解,也想通過這次調研能使更多的人瞭解我村的留守兒童,同時希望有更多的人來關注留守兒童,給他們更多的關懷和幫助,使他們在缺少家庭關愛的時候,同樣能夠感覺到社會大家庭的温暖。

一、我村留守兒童的生活及學習狀況

(一)、留守兒童在生活、教育上的問題

從調查的兒童中來看,由於臨時監護人的年紀一般比較大,缺少精力和耐心管教孩子加上他們還要忙於地裏的農活,無暇照顧孩子們。大部分孩子沒有形成良好的生活、學習習慣,主要表現在對學校作業的態度和生活起居安排上。佔44.1%的孩子對待學校作業的態度是草草應付得過且過,有46.7%的孩子看電視沒有節制。另外,在調研中我發現一個令人心憂的現象,部分留守兒童拜金現象極為嚴重,幫家裏幹活之前,要先講好價錢才會去幹活,讓人痛心。

(二)、老師對留守兒童的關注太少

大部分留守兒童表示老師很少找自己談話,43%的留守兒童説老師根本沒有找他們談過話,而且都很害怕老師,也不希望老師找自己談話。雖然帶有兒童的心理,但是從這可以看出我們的教育工作還的確很不到位,僅有29.8%的留守兒童表示願意和老師談談心裏話。

(三)、學習壓力大

通過調查,63%的留守兒童感到學習壓力大,24%的留守兒童表示自己的學習成績很差,也有一些表示自己的爺爺奶奶外公外婆不識字,不能輔導學習,想學好沒有條件。一些孩子告訴我,由於學習成績差,就害怕爸爸媽媽會問起,而自己的家庭條件差,很多同學看不起等,這就形成很大的壓力,面對這種情況,如果沒有人及時為他疏導,就有可能壓力變得越來越大,進而影響學習和生活。

二、我村留守兒童存在的問題

(一)、留守兒童普遍存在心理問題

留守兒童之所以產生心理問題,首先是年齡,因為他們大多都在十五歲以下,正是情感、品德、性格形成和發展的關鍵時期,而他們的父母在自己的孩子出生才幾個月或一週歲後,就外出務工,長期與父母分離,使他們生理和心理上的需要得不到滿足,缺乏父母的關愛,親情失落,產生孤獨感,導致心理失衡。調查發現:留守兒童中十分想念父母的佔71.8%,有79.5%的留守兒童父母每年回來1次,5.1%的留守兒童父母幾年回來1次,15.4%的留守兒童很少與父母電話聯繫。這就很容易使他們形成消極情緒,表現出性格內向、失落自卑、自私冷漠、脆弱孤僻或焦慮、任性、暴躁,有的出現逆反心理、怨恨情緒。

(二)、臨時監護人素質普遍偏低

由於大部分留守兒童臨時監護人大多是孩子的爺爺奶奶,他們因為年齡較大,不但要承擔很多家務,而且文化層次上也不高,大多是文盲或半文盲,其中臨時監護人是國中學歷以上比例僅佔29.6%。所以,他們教育孩子的就不會很合理,而且也不知道從心理上關心孩子,照顧孩子,不能在學習上給予幫助和指導,在教育態度、教育方法上還是老一套,他們能做到的僅僅是照顧孩子們的日常生活而已,在與孩子交流溝通上存在着很大困難。

(三)、留守兒童的行為習慣較差

部分留守兒童自我控制能力不強,生活習慣不良,表現在不講衞生、不經常換洗衣服、挑吃挑食、亂花錢等;有的留守兒童行為習慣較差,在家裏不聽臨時監護人的教導,頂撞祖輩、我行我素,在學校不遵守學校的規章制度,不服從學校的管理,成為了讓人頭疼的問題兒童 。去年我村就有四名留守兒童因觸犯法律被判處十幾年不等的有期徒刑,讓人值得深思。

(四)、平時缺乏親情的關愛

父母打工對留守兒童的生活造成很大的影響,缺乏親情關愛會對孩子造成許多不良的影響,最為直接的也許就是孩子在生活上很難得到很好的照顧,使孩子無法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留守兒童成長期間缺乏撫慰與關懷,這也是我們應該給予重視的。

(五)、留守兒童安全存在一定隱患

如留守兒童獨自在家或路邊玩耍,路上車輛較多,而老人無暇顧及,造成農村火災或觸電事故時有發生,安全存在一定隱患。在採訪一陳姓村民時我瞭解到這樣的一個悲劇,一個兩歲的留守兒童由於父母在鎮江打工,臨時監護人爺爺奶奶又忙於幹農活,無暇照看,而掉進家裏附近的河中溺水身亡的案例,讓人唏噓不已,倍感痛惜。

三、解決這些問題的建議與對策

留守兒童之所以存在諸多問題,原因來自於家庭、學校和社會等方面。留守兒童問題作為一個普遍存在的社會問題,不應只是農村外出務工人員自己去解決的問題,而應該由全社會共同努力,為留守兒童創造健康成長環境和空間。因此提出以下建議與對策。

(一)、家庭教育方面

1、努力營造一個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圍。外出務工的父母及留守兒童的代理監護人員,應儘量為留守兒童營造一個温暖、關愛的學習和生活環境,促使留守兒童健康成長。外出務工的父母也應加強與子女的聯繫和溝通,儘可能做到多關心孩子。還要加強與代理監護人、學校的聯繫。外出的父母要經常回家或打電話與孩子溝通,交流感情,和學校溝通掌握孩子的學習情況,發現問題及時糾正。

2、外出打工的夫妻有能力的一定要把孩子帶上跟隨自己打工讀書生活。要正確教育和引導好孩子,樹立知識改變命運的觀念。如果條件允許夫妻最好留一個在家與孩子一起生活。因為家庭的安全感和親情的温暖是任何外力都無法取代的。

(二)、學校教育方面

1、實行留守學生的普查登記。各中國小校在新學期學生報到時將父母外出情況和家庭成員情況逐一進行登記,建立留守兒童檔案。記錄留守兒童的個人情況和監護人及臨時監護人的情況,準確掌握留守兒童的個人信息,為有針對性的開展教育和管理工作奠定基礎。

2、在中國小校普及實行教職工結對幫扶或學生結對幫扶留守學生制度,建立留守兒童之家,使留守兒童體會到家庭的温暖。建立健全教師家訪和與留守兒童談心制度。定期召開幫扶教師、留守兒童、臨時監護人座談會,引導留守兒童健康成長。開設親情電話,讓留守兒童的父母知道校長、班主任等老師的電話,加強學校、家長和孩子之間的聯繫和交流。

3、營造和諧、文明的校園文化氛圍。積極開展形式多樣的教育活動,培養學生的文明習慣,組織學生廣泛參與各種動手的實踐活動,形成一種積極向上的校園文化氛圍。最重要的是在學校舉辦的活動中,多鼓勵留守兒童,多把機會留給留守學生,幫助他們走出自閉的心理障礙,[蓮~山課件 ]幫助他們改正不良的行為習慣,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幫他們養成健康的,積極向上的心態。

(三)、政府及社會方面

第一,強化政府統籌管理,加大社會支持的力度。比如在城市中打工族密集的地方,增加城市教育設施,降低打工子女的入學收費標準,逐步改善民工子女就學條件。對未能入學的民工子女可以通過開辦寄宿制學校,假期學校等,逐步建立社會監管體制,打破城鄉體制,給予農民工及其子女切實的市民待遇,運用現有的教育資源,幫助農民工把子女帶到打工地學習和生活。開闢打工子女就學的綠色通道,使其享受與打工所在地孩子同等的教育待遇。這是解決農村留守兒童問題的根本所在。

第二,鎮、村兩級要逐步探索幫助留守兒童教育的新思路。做好留守兒童的登記普查,在鎮、村設立關愛農民工留守子女的辦事機構,定期到留守家庭瞭解孩子們的生活、教育情況。把學校與村委聯繫起來,建立一個長期有效的機制,定點幫扶,及時發現報告留守兒童們的情況與動向,為孩子們的健康成長提供一個保證。

結 語

留守兒童是未成年隊伍裏的重要組成部分。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關係到社會的和諧與穩定,是一項現實而艱鉅的社會系統工程,我們必須高度重視,相互配合,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關注留守兒童的生活現狀,關愛留守兒童的身心健康,才能真正實現農村教育事業的健康快速發展,才能使我們的社會真正實現和諧。

青春有限,選擇無悔。千里之行始於足下,一切的一切都只是一個開始,關愛留守兒童是值得我去為之奉獻一生的事情。

目前,廣大xx村民正以嶄新的面貌,飽滿的熱情和高昂的鬥志迎接十二五的到來,爭取在此期間全村各項事業都實現質的突破。在制定十二五工作目標時,我村支部書記範志紅書記把留守兒童問題列為全村的工作重點之一,並提升至戰略高度。我想有了全村人民的共同努力,我村留守兒童的頭頂一定會出現一片蔚藍的天空。

【第6篇】2022年大學生“關愛留守兒童”社會實踐調查報告

xx年年7月5日上午,師範教育學院15名學生在學院團總支書記**等幾位老師的帶領下前往平頂山市郟縣白廟鄉,參加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以及“關愛留守兒童成長,推進農村文明建設”

首先,我們到達郟縣白廟鄉楊村國小,受到了當地領導的熱烈歡迎和熱情接待,並召開簡短見面會。在會議上,郟縣白廟鄉鄉長也作了重要講話,介紹了郟縣的總體概況,並分別談了農業、工業、教育等各項事業運轉情況及經濟狀況。郟縣位於河南省中部偏西、伏牛山北部餘脈向豫東平原過渡地帶。東鄰襄城縣,西毗汝州市,北接禹州市,南與平頂山市區和寶豐縣相連。總面積737平方公里,總人口56.8萬人,其中,農業人口52萬。1955年,毛澤東同志為郟縣大李莊鄉(今廣闊天地鄉)寫下光輝批示:“農村是一個廣闊的天地,在那裏是可以大有作為的。”郟縣自然條件優越,物產富饒而且礦產豐富,水、電資源充足。現已初步探明有開採價值的礦產資源20種。交通便利,四通八達,是全國四大烤煙發源地之一,常年種植面積10萬畝,收購量1500萬公斤,其中產於紫雲山西部的“山兒西煙”,以其葉片肥厚,色澤金黃,油分適中,氣味香醇而馳名中外;是豫西著名的辣椒集散地,以質量上乘,乾鮮齊全在全國各地享有盛名。農業資源豐富,盛產小麥、玉米、大豆、花生、蔬菜、瓜果等。郟縣旅遊資源豐富,境內名勝古蹟眾多。有三蘇墳、太樸遺址、文朝大成殿,有仰韶文化、龍山文化、裴李崗文化遺址。三蘇墳、文奎樓、陝山會館、謁竹溝鈞窯遺址等列入《中國名勝大詞典》。老爺頂、紫雲山風景秀麗,是旅遊渡假的理想場所。鄉長對我們寄予厚望説:青年充滿朝氣活力,青年富有豪情壯志,所以青年應珍惜把握這次機會,發揚艱苦奮鬥的精神。勇於到基層參加實踐、體驗生活,以實際行動實踐這次人生成長中不可多得的機遇。這一席話,同學們深受鼓舞。

然後,我們深入農户,開展有關農村存在的一些問題的調查,並形成調查報告,我們先去探望了那些偉大的解放軍戰士——郝石滾。=等。他們把那些埋藏在心靈深處多年的感人肺腑戰鬥故事都給我們津津有味的講了一遍,我們大家都聽得很認真,併力爭從思想上、行動上積極向黨組織靠攏,成為時代發展的強頭兵,精神文明的帶頭人,進而來緬懷已逝的英雄。隨之,我們又探望了一位孤寡老人,參觀了老人的住所,在解説員帶領下,我們瞭解了滿天紅事件的整個過程。在滿天紅事件中參戰部隊不怕疲勞、不怕傷亡,英勇善戰,抒寫了軍民一致對敵的輝煌歷史,湧現了一大批值得人民永遠懷念的英勇將士,他們的英勇事蹟將會影響着我們,感染着我們,激勵着我們。通過走訪農村家庭,我們發現有幾位學生家庭生活特別艱苦,經濟困難,但是他們對子女的那份愛,那份對孩子未來的成長的期盼,卻非常的關心和迫切。他們都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夠上一流的學校,享受一流的教育,然而,經濟的困難,生活的所迫,使得這些家庭顯得那樣的心有餘而力不足。愛子之心,人皆有之。當我們感受到這份天下父母心,是那麼的偉大,而又那麼的艱澀。我們為這份愛子之心所感動,我們服務團全體隊員都紛紛拿出自己的零花錢,在我們臨走的時候,還給他們送去了10版掛麪和油鹽,蔬菜等生活用品。

最後,我們到郟縣白廟鄉楊村國小授課,給他們帶去了慰問禮品,帶去了我們自編自演的諸多文藝節目。我們熱心真情的表演,表達了我們最真摯的祝福;我們給小孩整理衣粧、梳頭、和他們嘮家常,讓他們切實感受到我們誠心的關懷和問候,他們舒心的微笑讓我們內心感到温暖。我們的青春活力給他們帶來了無限生機,我們的熱情照顧讓他們感受了温暖的愛心。

快樂的時光總是如此短暫,離別時他們個個臉上那兩行渾濁的熱淚,將成為我們心中永遠的牽掛,經歷了這種場面,才深知人間真情是何等的難割難捨。離別的情緒已在空中彌散,因為這次實踐之旅即將畫上圓滿的句號。離別的前一天上午,雙方共同舉行了閉幕式,閉幕式上縣委領導、鎮政府領導和校領導分別道了謝、送了祝福。閉幕式後,我們舉行了聯歡會。聯歡會是我們離開楊村國小之前的最後一個活動,也是我們此次三下鄉活動中難度最大的活動之一。我們把聯歡會的重點確立在“聯”字上,就是怎樣才能把楊村國小同學帶動起來,讓現場氣氛活躍,美妙的歌聲,感人至深;。同學們精彩的手語表演《感恩的心》使我們不再惋惜温柔的浪漫,也暫時驅散了縈繞在心頭的愁緒。也許我們的表演並不專業,但帶來的是一份質樸而感人的情緒;也許我們的歌聲並不動聽,但傳遞的是一個集體團結的聲音,是對理想的追求,也是對純潔友誼的歌頌,更是對美好未來的期待。最後,我們共同用“同一首歌”唱想那恆久不變的“祝福”,“奉獻”自己的微薄之力“讓世界充滿愛”。有了送別的淒涼,才有相逢的喜悦。歌聲有止境,祝福卻永恆。

通過這次活動,我們不但瞭解了郟縣的風土人情,更重要的是我們學到了許多人生感悟,豐富了我們的人生閲歷,提高了我們認知社會的能力,教育了我們思索人生價值,增強了我們奉獻愛心、播撒温暖,為社會公益事業獻一份力量的信念。我們牢記了““關愛留守兒童成長,推進農村文明建設”的內涵,把其具體要求體現在了學習和實踐中,並用實際行動實踐了******“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順應了黨服務社會,走向農村的號召。進而全面提高了同學們的綜合素質,打牢了人生成長進步的根基。

【第7篇】關於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調查報告

農村留守兒童一個特殊羣體。

近幾年,我國農村出現了一個特殊羣體留守兒童。

所謂農村留守兒童,就是指隨着大量農村成年男女向城鎮轉移就業,而多數人沒有攜帶子女一同前往,致使許多的農村兒童遠離雙親或單親,成為農村家庭的留守兒童,多數依靠祖父或外祖父母監護。隨着我國農村剩餘勞動力向城市轉移而在農村出現的留守兒童,是一個特殊的,需要高度重視和十分關注的社會羣體。

留守兒童問題不容忽視

農村留守兒童是未成年人中的一個特殊羣體,他們只有因為父母外出打工後,出現臨時監護人學習輔導不力,生活照顧不周,親子接觸缺失等現象困難。

但已有調查表明,由於遠離雙親,缺乏來自父母和完整家庭的親情呵護,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這些留守兒童在思想道德、心理健康,尤其是家庭教育等方面的嚴重斷層或缺位,在現實生活中,由於一些外出打工的父母對留在家鄉的子女疏於照顧,無法認真履行監護的職責,使孩子失去應有的安全保障,農村留守兒童被拐賣,受到意外作害,失學輟學等現象時有發生。由於缺少親情關懷和應有的家庭教育,農村留守兒童在思想、行為和心理的成長髮育中比較容易偏離正常軌道。

留守兒童教育基本情況存在的主要問題是:

(一)學習較差,一方面,打工父母對子女總體期待不高,調查中發現,部分農民工潛意識裏認為,農村孩子學業有成的不多,將子女的學業定位在完成人年義務教育上,將孩子的定位在外出打工上。另一方面,監護人對留守兒童學習過問甚少,與留守兒童思想觀念差異較大,存在明顯的溝通障礙,教育上弊端也較多。加之他們還承擔家務勞動和田間農活,根本沒有時間和精力去關注孩子和學習。

(二)性格缺陷。由於外出務工的父母常年在外奔波,回家次數較少,與留守子女聯繫少,對於孩子的成長缺乏足夠的關注和指導,而青少年處於情感、性格變化的轉折時期,長期與父母分離。極易使他們的性格變得內向,自卑、悲觀、孤僻,另外,在留守兒童中,放縱溺愛型家長比例較高,究其原因,主要是在家的監護人管不了,不敢管,不會管。

(三)缺乏親情。父母在外打工對留守兒童造成親情欠缺,是最嚴重也是最現實

的問題,由於父母不在身邊,留守兒童長期缺乏親情的撫慰與關懷,往往焦點緊張,

缺乏安全感,人際交往能力較差。同時,根據調查和座談情況看,大多數留守兒童表現出對家庭經濟、父母健康和安全的憂慮。不希望父母常年在外打工,且年齡越大,越表現出對家庭和父母關懷的強烈要求,對生活的滿意度,逐步降低,留守子女在人際文化、性格、生活感受、人生理想,協作求助,學習成績等方面發生障礙的比例呈明顯上升趨勢。

(四)心理障礙。數據顯示留守兒童監護人對他們的心理健康問題介入較少,關注不夠。中國小生正處於身心迅速發展時期。對自身變化、學業壓力、人際交往等方面有獨特的理解與認識,也發生了許多煩惱與衝突,這時,他們需要親近暢通傾訴,而監護人又無暇顧及他們的情緒,情感變化,這種情況對他們的心理健康極為不利,引發感情脆弱,自暴自棄,焦慮封閉、缺乏自信、悲觀消極等心理問題。

(五)行為偏差,處於義務教育階段的兒童少年,行為發生在文化程度上還處於他律階段,自律能力很差。由於父母不在身邊,兒童和監護人之間關係特殊,只要不犯大錯,監護人對孩子的行為一般都採取認可態度。由於缺乏及時有效的約束管教,部分留守兒童紀律散漫,存在行為偏差。調查中發現許多留守孩子在家裏不聽祖輩教導,在學校道德品質較差,不遵守規章制度,經常遲到、早退、逃學、説謊、打架、欺負同學等行為,有的迷戀桌球室,網吧和遊戲廳,甚至與社會上一些不三不四的成人混在一起,對留守孩子的種種行為問題,監護人、家長、學校等方面都感到難以控制。

建立農村社區兒童少年教育和監護體系,充分發揮農村的教育作用。兒童少年的教育歷來是家庭、學校與社區共同的責任,目前,在廣大的農村地區,由於很大部分沒有建立相關的兒童少年教育組織,使農村在兒童少年的教育與成長髮展方面所起的作用微乎其微,原來那種穩定的由家長親自伴孩子走兒童少年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了,父母短期、長期缺位的家庭生活將越來越多。這樣,兒童少年的監護與教育的責任就幾乎全部落在了學校肩上,但是孩子在學校的時間只有全部時間的四分之一,而其它時間大部是在家庭和社會度過的,因而,在家庭教育缺位的情況下,建立和完善農村留守兒童指導站、鄉村教育機構就顯得尤為迫切,同時,現在也初步具有了建立農村教育和監護體系的可能性和基礎。

從家庭的角度看,有必要改變家長外出的方式和親子溝通方式,從調查材料可以看出,如果父母雙雙外出,則對子女學業成就的影響就比較大,但是如果有一個在家,則影響相對就要少得多,建議父母外出務工時,如果孩子已經上學,而又沒有相當的人作為監護,最好就留一個在家監護孩子的學習與生活,保證家庭教育完整性,這樣家長可以和學校保持聯繫。共同承擔起教子責任,另外,如果父母都外出,最好把孩子帶到務工所在地上學,便於教育,如果條件不允許,則要改變與親子之間的溝通與交流方式,要注意時間上不能相距太久,保持與孩子經常性的聯繫,並對孩子的情況非常熟悉。具體來説,一是在溝通時間與機會就比較多,並且具有一定的連貫性;二是在溝通的內容上,不能只學習、考試,更多的關心他們的生活心理與情感,更多的關注他們的所思、所想、所為;三是在交流溝通的方式上,除了電話聯繫外,還可以用書信的方式。

呼籲全社會都來關注農村留守兒童。

農村留守兒童,是兒童羣體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未來農村貧困地區脱貧致富的建設者,他們能健康成長,不僅涉及千家萬户的幸福,更關係着全民族素質的提高,關係着光和國家事業的可持續發展,因此,關愛農村留守兒童,解決好這一人口城市化、勞動力轉移過程中出現的社會現象,已在為一項緊迫任務。

如此,留守兒童很難得到父或母貼身的愛和關懷,也得不到父或母的言傳真教,得不到父母在思想認識和價值觀上的幫助,在他們的意識裏,父或母是一個長期漂浮的身影,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希望。他們幼小的心靈是孤獨的,他們的成長是寂寞的,他們的價值觀是模糊的。

這個時代的孤兒由於長期被託養或寄養,缺少父母之愛,容易。導致心理上的缺陷,如孤僻內向,情緒消極,膽小怕事,自覺性差等,由於老人溺愛或親友疏於管教,缺少正確的價值引導,他們學習成績普遍較差,生活散漫,有的甚至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

【第8篇】2022年6月中國農村留守兒童社會調查報告

留守兒童,是指父母雙方或一方外出到外地打工,而自己留在農村生活或不在父母身邊城裏的孩子們。他們一般與自己的父親或母親中的一人,或與隔輩親人,甚至父母親的其他親戚、朋友一起生活。本站為大家整理了中國農村留守兒童的社會調查報告範文,閲讀!

兒童是祖國的未來,留守兒童的家庭、教育、狀況是目前全社會關注的一大問題。為了全面瞭解開發區留守兒童家庭生活、教育狀況,推進留守兒童家庭教育工作,通過問卷調查、走訪座談等形式,對開發區(園區)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現狀進行了摸底、調查。

一、基本情況

開發區隨着農村剩餘勞動力的轉移(入),留守兒童形成了一個特殊的羣體,在特殊時期這一羣體的生存和權益保護狀況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關注。

1、開發區(城南學校施教區)現有留守兒童256名。調查顯示,有31.3%的屬父母外出務工,一個星期左右與孩子聯繫一次,36.5%的半個月或一個月與孩子聯繫一次,和孩子見面的多為半年以上一次,有的甚至幾年不回家。由於父母常年在外,長期和孩子分離,對孩子缺少關愛,缺乏交流溝通,導致親情缺失,監護不力,致使一些留守兒童軟弱無助,自卑封閉,逆反心理嚴重。

2、留守兒童家庭生活環境情況。從總體情況看,留守兒童的監護人多數是祖父母、外祖父母或其他近親屬。其中78%的留守兒童隨祖父母、外祖父母一起生活,20%的留守兒童與其他親戚一起生活,2%的留守兒童由老師或其他人擔當監護人,隔代撫養情況較為普遍。

3、留守兒童學習情況。從調查情況看,留守兒童學習成績多數處於中下游,成績優秀的較少。學齡留守兒童中,學習優秀佔15.9%;學習良好,佔35.9%;學習成績一般,佔43.7%;學習成績較差佔4.4%。其中,有72.6%的留守兒童在學習上遇到困難需要輔導時首選的是老師,單獨選擇監護人或哥哥姐姐輔導的僅佔18.7%。

4、留守兒童心理情況。從調查看,大多數孩子性格內心、孤僻、倔強、與人交往少。在不開心時,都會出現一些 “想早點長大獨立”, “想讓父母安慰自己”,“覺得沒有人關心自己”,“覺得別人看不起自己或自己不如別人” 超長的想法;有些還甚至想離家出走,多為男孩。可以看出,留守兒童渴望父母的關懷與社會的關注,希望多與父母進行心靈的溝通交流,有的因父母不在家而感到遭受歧視、孤獨無助、悲觀寂寞。

5、家庭教育情況。在調查中發現,留守兒童監護人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國小文化程度及文盲的佔到60%。監護人教育孩子的知識於自己摸索的佔 49.5%,從長輩那裏學來的佔33%,而通過專門的家庭教育培訓班或家長學校學習的僅佔3%。近30%的監護人很少或從不主動與孩子聊天,關心最多的是孩子的學習,其次是生活情況,過問孩子情緒問題的只佔13%。

二、存在問題

兒童時期是人生中受教育、長身體、培養健康心理的關鍵時期,他們不但要接受學校的教育,還要接受社會的關愛,更要沐浴在父母親情的家庭教育之中。尤其是農村留守兒童最需要父母關愛,遠離了父母,由其他人代為監護,使這些兒童的受教育狀況、健康成長受到了較大的影響。

1、隔代教育力不從心。從調查情況看,留守兒童家庭隔代教育佔多半以上,由於祖輩與孫輩年齡相差一般都在50歲左右,且祖輩大都文化程度偏低,多數是文盲或半文盲,思想觀念與孫輩有很大差距,難以與孩子交流溝通。有的忙於農活維持生活,無時間監護孩子;有的體弱多病無能力監護孩子;有的同時照看幾個孫輩無精力監護孩子。因缺乏科學的家庭教育知識,往往只滿足孩子物質、生活上的需求,缺少精神、道德上的教育引導,甚至嬌生慣養、放任自流,使青少年犯罪率上升,加重家庭負擔,危害社會。

2、家庭學校溝通不夠。由於留守兒童的監護人,尤其是祖輩監護人,很少甚至從不主動與孩子的老師聯繫或參加家長會,缺乏與學校的溝通,也不過問孩子在學校的行為及學習情況,加之學校老師缺少對孩子的家訪,有的孩子抓住這個空檔,在學校欺騙老師,在家裏又矇騙監護人,雙方無法瞭解學生的真實情況,使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不能實現有效對接。使留守兒童的思想品德和學習得不到發展而走向消極的一面。

3、家庭教育工作不到位。近年來,雖然有關部門密切配合,在指導推進家庭教育工作中做了大量紮實有效的工作,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農村家庭教育特別是留守兒童家庭教育工作仍然是一個薄弱環節。如農村家庭教育網絡不健全、已有家長學校作用發揮不夠好、有關領導和部門對農村留守兒童家庭教育工作重視不夠、缺少有針對性的留守兒童家庭教育宣傳培訓活動等,加上有相當一部分留守兒童監護人尤其是祖輩監護人,不注重學習科學的家庭教育知識,使農村留守兒童家庭教育工作面臨着諸多困難和問題。

三、工作策略

1、加大家庭教育支持力度,優化留守兒童學習成長環境。根據園區內外來務工人員多,留守兒童多的特點,學校高度重視留守兒童工作,把做好留守兒童教育工作作為學校為推動新農村建設,為開發區社會、經濟建設作貢獻的有效措施,列入重要議事日程,建立學校、家庭、社會三結合的留守兒童監護網絡。對無人照看和學習、安全得不到保障的留守兒童到學校寄宿讀書,給予他們更多的關愛,彌補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的缺失,近期將利用市局支持資金對學生食堂、宿舍進行改造,為寄宿留守兒童(外來務工子弟)創造更加優美的成長環境。

2、切實執行規定政策,確保外來農民工子女就近入學。對外來無務工子女學校盡力接收其入學,並按學區內學生對待,一視同仁收費,平等對待每個學生,努力為留守兒童接受同等教育創造條件。

3、加強溝通交流,形成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的合力。建立健全學校、家庭、社會教育互動網絡,對所有留守兒童(外來學生)逐個建立學習、生活檔案,摸清留守兒童的家庭地址,保持和留守兒童父母定時(不定時)聯繫,定期召開留守學生及其監護人座談會,加強與留守兒童父母或監護人的交流與溝通,及時通報學生在校學習表現情況,讓監護人及時瞭解留守兒童在校情況,並及時向學校反映回家後的思想狀況和行為習慣,使學校和監護人能有效的加強對留守兒童的教育。

4、學校認真履行職責,充分發揮學校在留守兒童家庭教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學校以工會牽頭,組成以黨支部、團隊、班級等組織為主的關愛留守兒童、外來務工子弟成長的組織網絡,協調、維護、教育和服務留守兒童關愛工作,大力開展關愛留守兒童行動,協調有關部門解決農村留守兒童入學、困難學生補助等實際問題,不斷優化留守兒童生存、保護和發展的環境。着力加強對農村留守兒童家庭教育工作開展的研究,認真履行指導推進家庭教育工作的職責,大力發展家長學校等家教服務網絡,改進教學方法,創新活動載體,開展多種形式的留守兒童家庭教育宣傳實踐活動,引導留守兒童外出務工父母和監護人改變觀念,掌握科學的家庭教育知識和方法,真正承擔起教養孩子的責任和義務,使社會真正和諧。

【第9篇】2022暑假關於留守兒童調查報告總結

據資料顯示,留守兒童心理問題的檢出率高達57.14%,父母打工年限越長,孩子的心理問題越嚴重。留守兒童問題如今已經成為了一個社會性問題。他們不只是一羣缺少父母照看的人,他們更像是這個時代的孤兒,每個人都不是一座孤島而存在,他們的存在與我們也息息相關。

農村留守兒童在生活、學習、心理等方面存在着比較突出的問題,要解決這些問題,需要真心有愛並持續被恩典推動的人奉獻參與。

隨着經濟的發展,越來越多的青壯年農民走入城市,這是造成在廣大農村留守兒童存在的根本原因。一方面:他們的父母到城裏打工拼命掙錢,爭取或獲得了另一種生存方式;另一方面,他們又因為在城市裏,或自身難保,或無立錐之地,無法將他們的子女帶進城裏,留在自己的身邊。同時為了生活或生存,他們不能夠輕易的離開自己的工作,不能輕易的離開城市,就是在這種帶不出與回不去的雙重矛盾中,留守兒童雖然有父母,但是他們依然不得不接受“骨肉分離”的現實。

父母外出打工後,與留守兒童聚少離多,溝通少,遠遠達不到其作為監護人的角色要求,而佔絕對大比例的隔代教育又有諸多不盡人意處,這種狀況容易導致留守兒童“親情飢渴”,心理健康、性格等方面出現偏差,學習受到影響。

魯迅曾發出“救救孩子”呼聲,現在是該“救救”留守兒童的時候了。

留守兒童社會相關問題如下:

一、留守兒童存在嚴重的“親情飢渴”。

親情的撫慰與關懷對孩子的成長起着至關重要的作用。留守兒童中大部分正處於身心迅速發展的時期,對自身變化、人際交往等方面有着自己的理解與認識,同時也面臨許多方面的問題和煩惱,需要有渠道傾訴,有親人安慰。但由於留守兒童的父母長年在外務工,有的半年、一年、甚至幾年都難以給孩子打一個電話、寫一封信、見一次面,以此維繫親情很難勾通思想,傾聽煩惱,給孩子予以足夠的關懷。有的父母多年不與孩子見面,至使孩子遺忘了父母的相貌,更談不上有何親情。

二、大多數留守兒童學習成績中等偏下。

儘管有許多留守兒童也表現出了強烈的求學願望,然而,留守兒童實際學習情況卻不容樂觀。一份調查報告顯示,留守兒童只有2%的成績優秀,10%的成績中等偏上,成績中等或中等偏下水平和相當差的卻佔到了88%!這主要是由於心理問題的干擾以及學習自控力較差所造成的。在大量的問卷中,有絕大部分的留守兒童反映無人督促學習,這影響了他們自控力的形成。

三、監護人缺乏保護意識導致的意外傷害比例較大。

由於大部分留守兒童屬於未成年人,缺乏自我保護的意識和能力,對突發性事件也缺乏應變和自救能力,沒有父母的直接監護,容易受到不法分子的侵害和利用。加上不少留守兒童上學路途較遠,經常起早摸黑趕路,人身安全令人擔憂。

四、留守兒童的行為習慣較差。

大多數留守兒童自我控制能力不強,生活習慣不良,表現在不講衞生、不換衣服、挑食挑穿、亂花錢;有的留守兒童行為習慣較差,在家裏不聽代養人教導,頂撞祖輩、不服管理、我行我素。

五、監護人自身綜合素質偏低。

調查發現集留守兒童監護人大多數是老年人,年紀較大,文化層次不高,有的是文盲或半文盲,他們不知道從心理上關心孩子、照顧孩子,不能在學習上給予幫助和指導,在教育態度、教育方法上還是老一套,與孩子在交流溝通上存在困難。

留守兒童心理相關問題如下:

心理健康問題是留守兒童最容易出現的問題,且表現為隱性,不容易發現但影響深遠。據調查顯示,留守兒童監護人對留守子女的心理健康問題介入較少,關注不夠。由於遠離父母,缺少了起碼的與父母交流的機會,而監護人又無暇顧及他們的情感變化,這對留守子女的心理健康極為不利,常引發種種心理病症,如感情脆弱、自暴自棄、焦慮自閉、缺乏自信、悲觀消極等。

性格柔弱內向。

留守兒童年齡幼小就離開父母,父母關愛嚴重缺失,儘管有些是爺爺奶奶或親朋監管,但畢竟是與父母親疏不同,遇到一些麻煩就會感覺柔弱無助,久而久之變得不願與人交流,性格內向。在調查中發現,有21.1%的外出務工父母一個星期左右和孩子聯繫一次,34.1%的一個月聯繫一次或很少聯繫。很多父母半年以上回家一次,有的甚至幾年不回家,這種長期的父母分離導致孩子自卑封閉,逆反心理嚴重。

自卑心理障礙。

兒童大都具有攀比心理,父母不在身邊的他們就好像失去了堅強的依靠和保護,因此和有父母在身邊的孩子相比容易產生自卑的心理障礙,有的甚至自暴自棄,喪失信心,學習上不求上進。據調查,僅有15%的孩子能夠自覺學習,大多數孩子需要在督促下學習。還有不少孩子上網成癮,荒廢學業,義務教育沒有完成就流落社會。

寂寞無聊心理。

父母的外出使孩子在家裏感到失落,感到寂寞,進而產生心理騷動和抑鬱等問題。一位九年級的女生在日記中這樣寫道:“媽媽,你知道嗎?自從你和爸爸還有弟弟走後,我一個人在家裏由多麼的寂寞,有多麼的傷心。自從你們走了以後,我幾乎沒有笑過,多麼懷念以前我們在一起的時光。”這種寂寞的心理必然導致精神上的空虛,進而可能導致行為上的出格。

盲目反抗和逆反心理。

留守兒童因為缺乏保護而總覺得別人會欺負他,一點小事就會計較當真,與人交流時充滿警惕甚至是敵意。對老師,臨時監護人的管教有比較強的逆反心理。調查顯示,54%的留守兒童和他們的臨時監護人有矛盾,其中15%經常有。53%的留守兒童表示學習上遇到困難感到無助。39%的留守兒童表示曾經受到同學的欺負。

產生怨恨父母的心理。

少數孩子不理解父母,認為家裏窮,父母沒有能耐,才外出打工,由此產生怨恨情緒,有的孩子在父母回家後疏遠父母,和父母產生情感隔膜,甚至怨恨父母和社會無情。

總結:

大家都知道家庭是一個人成長的起點,是孩子接受教育的第一所學校,父母則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庭教育是人類一切教育的基礎,直接影響着孩子的成長。而留守兒童由於第一監護人出現缺位,導致諸多社會問題和心理問題,對於我們能做什麼呢?

也許我們再怎麼努力也不能替代他們父母的角色,但是我們可以做一個屬靈的父母,用一顆為父為母的心腸,切實地去關心和幫助他們,體恤他們的憂傷,用無條件的愛去愛他們,陪伴他們成長,教導他們走正路……

【第10篇】農村留守兒童情況調查報告2022範文

隨着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發展,經濟社會發展的不斷加快,以及市場化、工業化、城鎮化的不斷推進,農村富餘勞動力逐步向城市大規模轉移,已經成為農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他們在務工增收的同時,開擴了眼界,轉變了觀念,學到了技術,增長了見識,也帶動了家鄉經濟社會的發展。然而,大量外出務工的青壯年卻給當地社會帶來了“留守兒童”、“空巢老人”等等新問題,引起了全社會的關注。對此,市關工委要求全市各級關工委對“留守兒童”問題進行調研,並採取積極有效的對策和措施,關愛廣大農村“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今年四至五月,市關工委又組織2個調研組,6位同志(每組3人)到全市縣(區)、鄉(鎮)、村、校進行專題調研,與各級黨委、政府和關工委的有關同志一起,對關愛“留守兒童”工作的現狀和問題、作法和經驗、對策和建議等再次進行認真研討。現將調研情況綜述如下:

一、現狀和問題

據統計,目前我市農村外出務工人員已達42萬多人,佔全市農村勞動力總數的33.8%,佔農村富餘勞動力的50%左右。這些外出務工人員幾乎遍及全國各省、市、自治區的大中城市,在東南沿海地區的居多。據關嶺、紫雲等縣的初略統計,他們外出的農民工每年僅從郵局匯回的錢就相當於全年縣級財政的總收入。有的縣初略估算,農民工外出務工的總收入要佔全縣農民人均純收入總量的三分之一以上。在調研過程中,我們對部分鄉(鎮)、村的經濟情況進行了瞭解,農民工在外務工的年總收入大大超過鄉(鎮)財政年總收入,是農民人均純收入總量的三分之一乃至三分之二以上。這樣可觀的經濟收入,不但體現了農民工為我國經濟建設作出的重要貢獻,而且助推了家鄉經濟社會的發展與進步。從長遠分析,農民工外出務工的趨勢將會持續發展,進城務工人員將會越來越多。

大量農村富餘勞動力外出務工,他們的子女絕大多數還留在原籍,由爺爺、奶奶、外公、外婆或叔伯、親友等照料,少數的由哥哥姐姐帶着。據統計,全市15週歲以下農村留守兒童共計71075人,絕大多數在當地幼兒園、學前班、國小和國中就讀。另外,尚有外來流動人口子女、孤兒、殘疾兒童分散在各縣(區)的學校就讀,少數夫妻雙方外出務工將子女帶到外地就讀和夫妻一方在家照料子女的都未作統計。據平壩縣關工委統計,全縣“留守兒童”9265人,佔兒童少年總數的24.3%,佔全縣中國小生總數的14%;留守兒童隔代監護的佔85%,託付親朋好友監護的佔10%,和兄弟姊妹一起獨自生活的佔5%。普定縣“留守兒童”在中學讀書的佔中學生總數的15%,在國小讀書的佔國小生總數的22%。鎮寧自治縣有留守兒童7322人,其中父母雙方都外出的3177人,單方外出的4145人,在中學就讀的1254人,在國小就讀的4898人,1-6週歲的尚有1170人。關嶺自治縣有留守兒童9079人,流動人口兒童134人,孤苦兒童526人,就讀國中的2834人,就讀國小的5852人,在學前班或幼兒園的882人,在關索一小特教部(殘疾和聾啞)就讀的有33人。紫雲自治縣在中國小就讀的“留守兒童”佔在校生總數的19%,隔代監管的佔71.36%;親朋好友監管的佔8.85%,尚有2748人與兄弟姊妹同住或獨自生活,佔留守兒童總數的20%。

兒童,這是一個需要成年人幫助的羣體。孩子們的成長,是成年人義不容辭的責任。父母對孩子而言,是不可缺少的天空。這些留守兒童被委託給爺爺、奶奶和其他親戚朋友代為照管,他們在生活、學習、心理乃至安全等方面帶來的諸多難題,為社會所牽掛。在調研中我們發現,在“留守兒童”中普遍存在三大問題:

(一)親情缺失,普遍性格內向,孤僻自卑,存在心理障礙。在調研中我們發現,多數外出務工人員一年僅回家一次,有的甚至幾年才回家一次。“留守兒童”是非常想念自己的父母的,有的“留守兒童”編有山歌對唱,甲唱“太陽出來紅彤彤,父母打工在廣東;半夜夢裏來相會,醒來眼前一場空。”乙對“月亮出來亮堂堂,父母打工去漸江;半夜夢裏來相聚,醒來兩眼淚汪汪。”這就是他們思念父母的真實寫照。平壩縣稍好一些,有30%的留守兒童與父母通電話、通信率達不到每月一次。多數留守兒童親情需求得不到滿足,遇到心理問題得不到及時的疏導,極大影響了他們的身心健康。普定縣馬場鎮、化處鎮普遍反映,由於親情缺失,留守兒童渴望與親人交流,但父母難以顧及,造成了大多數留守兒童變得性格內向、孤僻、不合羣、自卑、有的表現為逆反心理、怨恨情緒等。水母國小學生李康豔、石林等,長期與父母分離,性格內向,孤僻自卑,導致了語言表達能力差,自信心明顯不足等。性格呈現病態或畸形發展的主要表現是:一是自我封閉,遇事不與人説。一些學生在外面受了欺侮,卻不告訴監護人或老師。平壩縣一個姓王的國小生,是個很聽話又節儉的乖孩子,有一段時間幾個高年級的學生強迫王某索要“保護費”,王某隻有硬着頭皮一次次向爺爺要,直到爺爺產生疑心,跟蹤去了學校,這才發現他要錢的目的。二是自卑感增強,總覺低人一等。一位留守兒童説,他最怕學校召開家長會,最怕在外面遇見自己的同學和父母親熱,為了躲避這一切,他從不去有父母在家的同學家玩。三是缺乏愛心,有暴力傾向。平壩縣某學校調研顯示,在一些留守學生眼裏,同學分為兩種,一種是“惹得起的”,一種是“惹不起的”。對惹得起的,他們就欺負人,對惹不起的他們就被欺負。由於缺乏愛心,他們對人往往顯得冷漠,不肯融入集體生活,不善關心和幫助他人。

(二)家教缺失,學習成績普遍較差,道德行為失控。在各縣(區)的調研中發現,“留守兒童”的文化素質普遍偏低,學習成績一般都處於中、下等,與一般正常家庭的學生相比,有比較明顯的差距。有的受“讀書無用論”的影響,厭學、逃學、甚至輟學。據紫雲自治縣火花鄉的調查顯示,由於從小疏於父母的管理教育,大多數留守兒童缺乏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因此有50%的“留守兒童”不能完成作業,有74%的“留守兒童”學習成績明顯下滑,80%的“留守兒童”學習成績在中下等水平,其中40%以上的是差生,成績較好的僅佔2%。西秀區舊州鎮某完小有“留守兒童”206名,其學習成績差的182名,其餘24名成績一般。平壩縣夏雲國小的“留守兒童”中,學習成績較好的不到20%,80%以上的學習成績處於中下等,主要學科成績僅在30-40分。由於家庭主體——父母教育缺位,致使多數“留守兒童”變成了無拘無束的“野馬”,養成了許多不良行為習慣,組織紀律性差,經常遲到、早退、缺曠,違犯校規校紀的情況比較嚴重。生活習慣差,説髒話、粗話,抽煙喝酒等現象時有發生,有的甚至上網成隱或沉溺於網吧,錢花光了就偷,染上了小偷小摸的惡習。據平壩縣一些學校調查,留守兒童早戀現象比例明顯高於正常家庭的孩子。由於監管不嚴,一些留守兒童接觸了淫穢印刷品和音像製品,而幼小的心靈無法抵禦其誘惑,致使心靈受到了嚴重傷害,行為上走上岐途,甚至違法犯罪。普定縣水母國小學生石××,學習上從原來的“三好生”變成了差生,行為上從優秀學生變成了後進生,他時常拉幫結夥,夜晚到處東遊西蕩,甚至放火燒教室門等,還經常邀集一些學生看淫穢光蝶以及經常逃學等。據調查,紫雲縣火花鄉的留守兒童中,有30%的有打架鬥毆經歷,有15%的有破壞公共財物和偷人財物等不良行為,如火花國小有二名學生經常在夜間串到農户田間偷西瓜、玉米、白菜等。

(三)監護缺失,生活的負擔加重,安全事故時有發生。根據各縣(區)的調查統計“留守兒童”80%以上都是由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帶養,屬隔代監護,20%左右託親朋寄養,屬代理監護,少數與兄弟姊妹共同生活或獨自生活,處於無成年人監護狀態。由於監護不到位或無法定監護人,致使生活、安全等出現諸多問題,使之成為不法分子侵害對象。據平壩縣公安局統計,在被拐賣兒童羣體中,第一位是流動兒童,第二位是留守兒童。由於監管不力,致使留守兒童極易放鬆對自己的嚴格要求,處事往往有盲目性、隨意性和衝動性,加之受不良網絡遊戲和影視的影響,在一些不良青年的拉攏引誘下,他們極易成為違法犯罪的參與者。有的在學校鬧事,欺壓、搶劫低年級同學,有的小偷小摸,有的打架鬥毆等。平壩夏雲國小調查,留守兒童獨自在家玩耍,而老人無暇顧及,造成火災和觸電事故時有發生;放學後在回家路上逗留或下河洗澡,交通事故和人生安全都潛存隱患。普定馬場中學留守學生吳××下河洗澡不幸溺水死於大河之中,教訓慘重。

二、作法和經驗

在各級黨委、政府的領導下,近年來全市各級各部 門齊抓共管,各級關工委積極協調配合,對“留守兒童”做了大量工作。其主要作法和經驗是:

(一)黨委、政府重視。“留守兒童”的出現,是改革開放深入發展的必然產物,各級黨委、政府非常重視和關心此項工作。紫雲自治縣縣委書記辛衞華親自調研,並在常委會上研究全縣“留守兒童”工作,決定在全縣範圍內向全縣領導幹部和社會各界人士、單位提出要求,要求全社會都來關心愛護這些“特殊羣體”捐資助困,奉獻愛心。縣委、政府為此專門制定實施方案下發,規定副縣級以上在職幹部年捐款150元以上,認養1-2人;科級幹部年捐款100元以上,認養1人;其他幹部、職工年捐款50元以上,鼓勵認養。目前,縣、鄉兩級成立了領導小組,設立救助基金,已集中捐款20多萬元,對1762名留守、孤殘、特困兒童建立了檔案,逐步落實救助計劃。西秀區黨委區發《關於進一步加強關工委工作的實施意見》要求各級黨委、政府在做好關心下一代工作中,要進一步重視和做好“特殊羣體”的工作。關愛進城務工人員子女和農村“留守兒童”,要求各相關部門互相配合,開展調查研究,瞭解和掌握進城務工農民子女、“留守兒童”的困難和問題,切實幫助和解決好進校讀書的具體問題。市委常委、區委書記餘顯祥、區長張本強先後在區關工委成立20週年座談會、區關工委二屆四次、五次全委全議上都作了重要講話,強調要進一步加強相關工作。區委常委、組織部長、區關工委主任苟海明多次聽取區關工委對“留守兒童”調研情況的彙報,及時幫助解決工作中出現的具體問題,為全區做好“留守兒童”工作提供了保障。普定縣馬場鎮、馬官鎮黨委、政府的黨委書記、鎮長對“留守兒童”情況親自調研,掌握實情,解決問題。馬場鎮黨委每年對特困“留守兒童”解決500元生活補助費。馬官鎮成立了幫扶“留守兒童”領導小組,鎮黨委書記張發剛同志親自任組長,制定幫扶“留守兒童”實施意見,下發各村、校和有關部門執行;請省心理專家曹維希作“留守兒童心理畸形發展不容忽視”的專題報告;組織對全鎮“留守兒童”摸底調查,建立檔案;鼓勵全社會捐資對特困“留守兒童”進行幫扶;建立心理諮詢室,舉辦代理家長培訓班等,都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二)各級關工委高度重視。去年以來,各級關工委在深入調研的基礎上,向黨委、政府作了專題彙報,同時做了大量的工作,都見到了較好的成效。在檢查驗收農村開創“三無三有”先進村時,把做好“留守兒童”工作作為一項重要內容,促使各基層關工委關愛“留守兒童”工作落實到實處。村級關工委把“留守兒童”上學問題落實給“五老”隊伍中文化素質高、責任心強、身體較好、又有威望的老同志具體負責,作為義不容辭的責任。例如西秀區七眼橋鎮關工委成員張德林同志,家住八角村,發現有兩個小孩整天在小煙酒店附近玩耍,經過詢問,發現他們是兄弟倆,分別上三年級和五年級,父母離異,母親改嫁外地,其父常年打工在外,兩個隨爺爺生活,張德林同志把他們送到學校,找校領導説清此事,將自己的手機號留給學校,並説,“如果這兩個孩子不來上學就打電話告訴我,由我負責他們讀書”。事後,在村關工委的統一安排下,張德林同志主動做了這兩個孩子的“代理監護人”。各縣(區)各級關工委在認真排查、調查摸底的基礎上,以村為單位建立了“留守兒童”檔案,提出了對策和建議,為黨委、政府決策提供了可靠的依據。並按照黨委、政府的安排,採取多種有效措施,做好“留守兒童”工作,有的縣(區)、鄉(鎮)、村各級關工委還採取了“一幫一”、“一幫幾”的作法為“留守兒童”辦了很多實事、好事等。

(三)教育系統及各級各類學校做了大量工作。市教育系統關工委要求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關工委要配合各級各類學校和鄉(鎮)、村對“留守兒童”進行排查摸底和登記造冊,採取多種有效措施,強化相關方面的工作,把關愛和幫助“留守兒童”工作落到實處。近年來做了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一是“兩免一補”同等條件下“留守兒童”優先;二是寄宿制學校“留守兒童”優先;三是對留守兒童重點幫助和優先輔導;四是家長學校有針對性地舉辦第二監護人培訓班,提高其監護水平;五是開展多種關愛活動,通過主題班會、隊會、國旗下講話、安全講座、講故事、談心交流、家訪溝通、上課多提問、堂下多輔導等活動的開展,鼓勵留守兒童樹立自尊、自信、自立、自強的信心,立志進取。如關嶺縣花江二小,全校共有學生839人,其中“留守兒童”299人,佔36%,學校在有效推進關愛農村留守兒童,幫助他們“找回失去的愛”的工作中,做了大量工作,讓留守兒童在真情的關愛中健康成長。平壩縣夏雲國小有學生796人,有留守兒童91人,流動兒童118人,由於學校在關愛工作採取了多種有效措施,並收到較好的效果,被全國婦聯授予“全國流動人員、留守兒童、示範家長學校”稱號。西秀區管元村貴黃國小,外來農民子女佔在校學生的80%以上,他們堅持以人為本,關愛每一個人民的子女,一律統一收費標準,不再收取擇校費或寄讀費,一視同仁對待每一個學生,一視同仁獎勵每一個學生,一視同仁評選班乾和優秀學生等等。

(四)職能部門充分發揮作用。各有關部門充分發揮了職能作用,為“留守兒童”、“孤殘兒童”、“特困兒童”做了大量工作。在調研中我們發現,各級婦聯、團委、工會、宣傳、教育、農業、民政、政法、計生、社保、勞促、各級各類學校等單位,都做了大量的調查研究工作,寫出了調研報告,提出了許多很好的意見和建議,並相互配合,做了大量工作,都收到了較好效果。例如市婦聯經過調研,寫出了《安順市留守兒童家庭教育工作的研究與思考》調研報告,很有價值。報告對我市“留守兒童”家庭教育工作的成果及存在問題及原因進行了深刻的總結與分析,對加強“留守兒童”家庭教育工作提出了很好的對策措施,要求各級家長學校不斷創新工作思路,改革教學模式,積極向“留守兒童”家長及第二監護人傳播科學的家庭教育觀念,營造有利於“留守兒童”健康成長的家庭環境等。團市委做了大量的調研工作,寫出了關於紫雲自治縣“留守兒童”的調研報告,提出了許多關愛“留守兒童”的建議,引起社會各界的關注和重視。各級團委充分發揮組織人才、信息、網絡等優勢,多方整合社會資源,為“留守兒童”辦實事、好事。市勞動和社會保障局對全市勞務輸出情況進行總結的同時,對“留守兒童”工作也提出了許多很好的建議。等等。

(五)動員社會各界,共同關心和關愛。各縣(區)關工委積極配合有關部門廣乏動員社會各界共同關愛“留守兒童”。紫雲自治縣在縣、鄉兩級設立的救助基金捐款活動中,目前就有25家單位和100多名愛心人士捐款。鎮寧自治縣丁旗鎮黨委、政府領導帶頭,向就讀於鎮寧民中的張元金同學每年捐資兩次。鎮寧自治縣關工委協調紅蝶鋇業公司幹部職工捐助扶困資金4.5萬元,資助孤兒40名,單親孤兒45人,每年“六一”和春節兩次資助各300元。該公司董事長江志光的父親一次性捐資xx元,縣關工委副主任、紅蝶鋇業公司黨委書記朱積極捐資1萬多元,資助11名孤兒上學,有三個已經上到了國中。鋇業公司還出資100多萬元,修建龍潭、李廣、沙子等學校,改善農村青少年的上學條件等等。

三、對策和建議

(一)黨委、政府要進一步提高對“留守兒童”工作的認識,加強對“留守兒童”工作的領導,切實把“留守兒童”工作納入議事日程,組建由黨政負責人牽頭,相關部門參與的“留守兒童”工作機構,建立“留守兒童”工作制度,把“留守兒童”工作落實到基層村、支兩委。切實明確每個“留守兒童”的代理監護人並督促其認真履行監護職責。有條件的地方,積極創辦“留守兒童之家”之類的託管中心,對處於無監護狀態或監護不力的“留守兒童”進行集中管理教育。着力調整農村產業結構,積極發展農村經濟,鼓勵外出務工者返鄉創業,減少“留守兒童”數量。

(二)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要充分履行“留守兒童”教育的職能,促進“留守兒童”健康成長。對於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留守兒童”助學優先,確保他們不輟(失)學。具有住宿條件的學校,無條件滿足“留守兒童”寄宿需求,專人對他們進行管理教育。由班主任建立班級“留守兒童”檔案,隨時掌握他們家長的去向,定期聯繫家長,通報孩子學習、表現情況,反饋家長對學校工作的意見和要求。家長學校舉辦代理家長(代理監護人)培訓,加強對他們的家訪,強化他們的監護責任,提高他們的家庭教育水平。

(三)採取積極措施,強化家長的責任。家長要轉變觀念,高度重視兒童的全面健康發展,儘可能保持和孩子的密切聯繫和溝通。青壯年外出務工,一是父母二人儘量留一人在家撫養和教育孩子;二是父母雙方外出務工,儘量將孩帶去當地就讀;三是父母二人如不能將孩子帶在身邊,應提前找好合適的看護 人,以保障孩子的人身安全及正常的學習和生活。外出務工的父母要經常與在家的孩子保持聯繫,一月一次電話一封信,與孩子進行交流,在節日和孩子生日時,父母要通過信件、電話或郵寄禮品等方式,表達父母對孩子的關愛。要經常保持和學校或班主任的聯繫,並保持每年回家一次看望孩子,這樣孩子在親情上得到滿足,加上社會的關愛,學校的教育,孩子才能健康成長。

(四)發揮相關部門的職能作用,發動社會各界參與,齊抓共管,共同關注“留守兒童”工作。工會特別農村基層工會在維護外出務工人員合法利益的同時,應作為與其“留守兒童”之間的聯繫紐帶,強化其教育子女的責任。共青團要充分發揮組織和校內外輔導員的作用,積極引導“留守兒童”參加有益於少年兒童身心健康的活動。婦聯在實施“春蕾計劃”工程中,同等條件下,“留守兒童”女童優先。公安部門特別是基層派出所要發揮法制副校長和法制輔導員的作用,瞭解“留守兒童”當地狀況,加強對學校少年兒童法制教育,嚴厲打擊非法網吧和唆使未成年人犯罪的組織者和策劃者。電信部門在學校設立熱線電話,每月免費為“留守兒童”與其外出父母通話一次。鼓勵企業、個體老闆、有識之士,共辦“留守兒童”託管中心,為“留守兒童”辦實事、好事。

(五)各級關工委要一如既往,高度重視“留守兒童”工作。要充分發揮自身的優勢作用,協調各有關職能部門和社會各界,把關愛留守兒童的各項工作落到實處。要動員更多“五老”積極參與關愛“留守兒童”的相關工作,並充分發揮好他們的積極作用,把“留守兒童”的工作做得更有成效。

【第11篇】關於留守婦女的權益保護的調查報告

留守婦女是指指丈夫外出後單獨或與其他家庭成員居住在户籍地的婦女,又稱為留守妻子。本文將介紹關於留守婦女的權益保護的調查報告。

關於留守婦女的權益保護的調查報告(1)

一、農村留守流動婦女兒童基本情況

我旗近年來,隨着農民工外出打工,給經濟社會帶來發展的同時,也帶來了農民家庭夫妻分居,留守流動婦女生產生活困難等一系列問題。目前我旗留守流動婦女共有2415人,留守流動兒童220名。

二、農村留守流動婦女兒童權益保障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農村留守流動婦女權益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1、勞動強度大,負擔過重。經調研,農村留守婦女既要承擔繁重的農業生產勞動,又要料理家庭事務。同時,還要教育子女、贍養老人,農村留守婦女有限的精力與高強度的勞動之間的矛盾日益突出,嚴重影響着她們的身心健康。

2、心理壓力大,安全感缺失。由於丈夫外出務工, 長年不在身邊, 留守婦女們在面臨着巨大的生存壓力的同時也面臨着同樣的心理壓力。由於丈夫常年外出,留守婦女感到孤獨、空虛、焦慮、壓抑和無助,精神壓力大,安全感大大降低。這種種壓力使得留守婦女產生嚴重的心理問題, 同進又沒有正常的方式釋放壓力,長此以往必將嚴重影響其心理健康。據統計, 許多農村留守婦女中年就由於種種原因患上抑鬱、焦慮、恐懼、懷疑等心理障礙。

3、文化素質低,自我發展能力弱。農村留守婦女當中國中以下文化的約佔七成,高中或中專文化的不到三成。總體來説,大部分農村留守婦女文化程度不高、思想觀念、認知水平低,由於自身文化素質偏低,子女的教育問題成為留守婦女和外出丈夫最擔心的問題之一。作為弱勢羣體,她們在接受新理念、新技術的能力上較差,這對她們在自我生存能力的培養與發展上帶來了一定的挑戰。

4、收入不高,生活質量低。由於文化素質的限制,大多數的農村留守婦女都沒有職業,而只是在家從事一些繁重的農活。眾所周知,由於農業產值 在農村社會總產值中的比重很低,且農產品價格有下降的趨勢,導致了留守婦女收入偏低,加劇了生活的貧困。同時,農村留守婦女娛樂生活單調,精神 文化生活比較匱乏,生活質量不高。

5、婦女兒童合法權益維護較難

(1)社會政治參與方面,婦女在參與國家和社會事務管理方面與男性有較大的差距,女性的參政意識較男性而言仍顯得相對淡薄,女性社會事務參與度和參與意願低於男性。

(2)勞動權益方面,女性因為性別在就業、再就業中受到歧視的現象較男性突出,女工勞動保護規定不落實的問題也很突出。一是女性就業相對較難。一部分女性就業願望較低,就業創業意識淡薄,還存在在家靠父母兄長,出嫁靠丈夫,年老靠子女的思想,不願創業、不想幹事,存在依賴依附心理,等、靠、要的思想嚴重,有的雖然對就業有要求,但仍將希望寄託在政府、社區身上,而不是主動去尋找機會,爭取就業創業。一部分女性受教育程度較低,缺乏一技之長,綜合素質不高,在勞動力市場競爭中處於不利地位。一部分女性就業期望值較高,不切合自身實際。二是一些女性的五期得不到保護。有的大齡女性為了保住自身的那個崗位,30多歲還不敢生孩子。三是在農村,婦女土地承包權益受侵害的問題尚未得到根本解決。

(3)婚姻家庭權益方面,婦女在婚姻家庭權益方面受侵害的現象時有發生。部分女性對暴力的隱忍、家庭暴力的隱蔽性、單位和司法部門的不願管不便管、家庭暴力懲處缺乏過硬的法律依據,致使家庭暴力呈上升趨勢,婦女在家庭暴力中受到的損害越來越大。婚姻不穩定,離婚比例逐年上升。現行法律對第三者插足沒有作出規定,對婚姻中出軌的一方證據蒐集困難。離婚婦女在共有財產分割中仍處於弱勢,一些女性面對死亡的婚姻,出於對子女的考慮、對傳統觀念的屈服、對再婚的恐懼等原因,寧可維護死亡的婚姻。這不但使女性的發展受到限制,也使女性精神上承受着巨大的壓力。

(二)、農村留守流動兒童權益保障中存在的問題

1、監護質量低。大部分留守兒童由祖父母照顧,監護人由於年老、體弱或患教育方式方法的欠缺,或由於監護對象過多、負擔過重,而造成對留守兒童的監護質量下降,不能給予留守兒童特別是國小階段的留守兒童很好的照顧,影響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

2、重養輕教,學習成績不容樂觀。雖然大多數留守兒童有較好的學習態度,但是由於監護人普遍存在年齡偏大、文化水平低等問題,大多數沒有能力輔導孩子學習,或沒有輔導孩子學習的意識。特別是由隔代親人照看的孩子,大部分存在重監護輕教育的現象,甚至對留守兒童嬌生慣養、放任自流;據我們對留守兒童調研,大多數監護人不能肩負起幫助和輔導留守兒童學習的重擔。一部分兒童不斷隨着父母在城市、農村間流動,各地選用教材不同導致學習內容銜接的困難,致使成績下降。加之兒童本身自控能力較差,無法抵制現代社會中不良誘惑,厭學、逃學甚至輟學的現象時有發生。

3、不良習慣多。有些父母外出打工之後,因為自己不能親自照顧子女而產生負疚心理,總想從物質和金錢方面儘量滿足子女的要求,使子女容易養成亂花錢、擺闊氣的不良習氣。父母在外務工的家庭經濟條件普遍比在家務農的家庭寬裕,外出務工的父母大都給孩子足夠的零花錢,這就為留守孩子自由出入網吧和各種娛樂場所提供了經濟基礎,一些腐朽、庸俗和低級趣味的有害信息給留守兒童的心靈帶來侵蝕和傷害。留守兒童遠離父母,無法得到父母在思想認識和價值觀念上的引導與幫助,在情感上也得不到關心,這就很容易使他們偏離主流的道德價值觀,養成不良行為習慣,諸如説謊、不服管教、遲到、早退、打架鬥毆等;甚至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

4、情感缺失。由於缺乏父母親情的關愛以及社會、學校對中國小生階段的留守兒童依戀性情感求的忽視,長此以往就難免產生了情感飢渴的問題。情感飢渴具有隱蔽性,又不易被人察覺,任由其膨脹,影響到留守兒童性格、。留守兒童的情感缺失所顯現的問題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生活中受到委屈無處傾訴,或者是缺乏良好的傾訴對象以及對他們的及時正確的輔導,久而久之其人格偏向於抑鬱性;另一方面由於得不到父母親情的關愛,缺乏情感的慰藉,不少留守兒童就必需尋求情感生活的替代,於是出現早戀、上網聊天等現象,耽誤了大好的學習時光。留守兒童因為家長不在家,家庭監管缺位,老師沒法向家長了解他們的情況。有些調皮的孩子抓住這個空擋,在學校欺騙老師,在家裏又矇騙父母或監護人。一旦孩子在學校上學,似乎所有的問題都應該由學校老師負責解決,而對自己如何配合學校培養和教育子女則持消極態度,有些家長甚至叫別人去開家長座談會,而監護人一般只負責孩子的吃穿住和安全,至於對孩子的學習以及與學校經常性的溝通就很難做到了。

5、安全隱患多。一是留守兒童容易受到不法分子的侵害。因為留守兒童的家庭大多主要勞動力外出,社會上的不法分子往往鑽上這個空子,對留守兒童家庭實施不法侵害。二是 對突發性事件應變自救能力差,偶發性事件頻發。三是留守兒童離家出走。因為現在城鄉信息溝通的日益密切,城市生活的誘惑,加之因情感的孤寂想到外面世界去尋求刺激,最容易導致這些管理失控的孩子離家出走。易成為不法分子的侵害目標,安全問題令人擔憂。

三、推進農村婦女兒童權益保護工作中的主要經驗和做法。

1、2001年旗《婦女發展綱要》、《兒童發展綱要》頒佈實施以來,並制定了《烏後旗婦女兒童發展綱要(20012022年)目標職責分解》以旗婦女兒童工作委員會文件下發至婦兒工委成員單位,要求各成員單位認真對照本單位的職責範圍制定實施方案,並明確提出按照兩綱要求,切實維護和保障婦女、兒童的合法權益,保證了婦女兒童事業的長足發展。

2、我旗在教育、衞生、婦幼保健、防治防疫、計劃生育等方面的經費投入上有了較大的增長,為《婦女兒童發展規劃》順利實施和促進婦女兒童事業持續穩定發展打下了堅實基礎。如2022年我旗國家財政性經費10135.3萬元,為人民羣眾帶來了物質生活的提高和精神生活的豐富。

3、我旗在加強民主政治建設、促進婦女參政議政、加大女幹部培養選拔力度等方面,開展了一系列紮實有效的工作。 一是女性民主參與能力繼續增強。2022年末,旗人大代表和旗政協委員分別為134人和68人,其中女性代表和女性委員分別為32人和11人,所佔比重分別為24%和34%。

二是女幹部配備率有所提高。截止2022年底,旗委、政府領導班子中各配備1名以上女幹部,女幹部的配備率達到100%。

4、旗委、政府一直把教育工作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全旗教育事業迅速發展,婦女兒童接受教育機會不斷加大,文化素質普遍提高。2022年我旗實行了漢授義務教育階段兩免一補和民族教育三免一補(即免雜費、免課本費、免作業本費、補助寄宿生住宿費)政策。2022年實行了漢授學校三免一補和民族學校全免費的教育政策。2022年在全區率先實現了免費義務教育,同時在全市範圍內也率先實現了高中三免一補政策。2022年落實義保資金461.23萬元,其中公用經費補助230萬元,補助寄宿生生活費151.23萬元,教輔用書及作業本費資金80萬元,義務教育階段4542名學生全部享受到免費教育。為推動文明建設,旗婦聯繼續深入開展五好文明家庭、學習型家庭評選、雙合格家長評選等活動,在全社會形成了倡導建立科學、健康、文明生活環境的輿論氛圍,極大地優化了婦女兒童生存發展環境。

5、我旗婦女兒童的合法權益得到有效維護。我旗婦聯與司法局、法院、公安局聯合成立了婦女兒童合議庭、婦女兒童權益保護中心、家庭暴力報警中心,可以為權益受到侵害的貧困婦女、兒童免費提供法律援助,以此優化維權社會環境。

四、保障婦女兒童事業健康發展的對策與建議

1、進一步提高婦女參政議政比例,拓寬婦女就業渠道,完善社會保障體系。一是提高女性參政水平,真正將指標落到實處。二是提高婦女就業率,完善法律法規,為女性就業提供法律保障。三是進一步完善社會保障體系,繼續推動婦女參加基本養老保險、基本醫療保險、失業保險、工傷保險、生育保險和享有基本生活保障的權利,提高婦女享有社會福利的水平。

2、加大農村農民教育體系建設,提升留守婦女素質。對農民進行包含知識、科技、技能、法制、道德等全方位的系統學習和培訓,重點培養一批留守婦女致富帶頭人。如農業部門加強農技培訓,提高農業生產機械化水平,減輕留守婦女的勞動強度;司法部門要為留守婦女提供各種法律服務,維護留守婦女的合法權益等。

3、為留守婦女提供更多的人文關愛。文化、體育等部門應多開展寓教於樂、豐富多彩的文體活動,豐富留守婦女的業餘文化生活,如舉辦鄉村競技賽、秧歌隊等;建議醫療衞生部門要建立對留守婦女的健康支持系統,定期免費為留守婦女提供健康檢查和諮詢,關愛留守婦女的身心健康。

4、加強網吧管理。通過法治途徑,強化網吧的管理力度以保護留守兒童及其他兒童,避免他們在網吧環境中受到負面影響。

5、維護流動婦女、兒童合法權益。進一步有效落實流動人口的各項權益,確保全旗婦女兒童事業和諧健康的發展。

關於留守婦女的權益保護的調查報告(2)

隨着社會經濟與信息快速發展,城鄉一體化進程的不斷推進,社會結構的不斷變化,越來越多的農民工背井離鄉,來到城市打工,尋求增收致富的途徑,他們為城市注入了活力,為社會付出了廉價的勞動力,為社會創造了大量的財富,然而在陌生的城市中他們仍然處於邊緣狀態,面臨着很大的生活壓力。然而在這一羣體的背後還有一個同樣值得我們關注的羣體,那就是農村留守婦女。據統計,淮安市_____區_____鎮約有50歲以下的留守婦女2500人,佔同年齡階段已婚婦女總數的20%左右,這一羣體的生存發展狀況是_____婦聯一直以來都十分關注的課題。

為了更加全面的瞭解該鎮留守婦女的生產生活現狀,做好農村留守婦女這一特殊羣體的幫扶工作,該鎮婦聯成立了專題調研小組,在鎮其他相關部門的協作下,對全鎮留守婦女的生產生活現狀進行了深入的調研。通過調研,深深地體會到留守婦女生活的艱辛和不易,她們柔弱的雙肩既擔負着贍養老人、照顧小孩的生活重擔,又承擔着家庭農業生產的艱辛,為了一家人的生計和希望,她們默默地支撐着家庭的負荷。

一、_____區_____鎮留守婦女的基本情況

_____鎮總人口4.5萬人,其中:女性人口1.6萬人,勞動人口2.3萬人,其中:女勞動力1.1萬人。全鎮外出務工人員1.8萬人,常年留守家中的婦女2500人以上,佔全鎮女勞動力的22.7%之多。

1、文化程度方面,大部分留守婦女文化偏低。從調查情況看,85%以上的留守婦女為國中及以下學歷。這裏邊,35歲以下的留守婦女具有國中以上文化程度的較多,31-40歲的具有國中和國中以下文化程度的較多,40歲以上的具有國小文化程度的較多。

2、年齡結構上,留守婦女主要分佈在28歲以上。30歲以下的留守婦女主要是因為生育、照顧幼小子女而暫時沒有出門打工,佔總數的15%左右,40歲以上的佔到15%,30-40歲組的留守婦女是較為集中的年齡段,這一階段年齡的婦女上有日益年邁的父母,下有正在上學的孩子。

3、從留守婦女的留守的原因來看,大部分留守婦女因為家庭不支持其外出打工或者自身不願意外出打工是其主要原因,需要她們留守家中照顧家庭、撫育孩子、照料農業生產則是她們留守的客觀原因,雙重原因使得她們處於既嚮往外出打工又自我回避的矛盾心態,這一現象在30歲以下組的留守婦女身上表現得尤為明顯。

二、農村留守婦女生存現狀及存在問題

1、勞動強度加大,身體健康受損。留守婦女既要承擔繁重的農業生產勞動,又要料理家庭諸多事項,更要照顧年邁的老人,教育未成年的孩子,勞動強度大幅增加,勞動時間明顯變長,使很多留守婦女的體力大幅度透支,這種勞動強度的人為過多過大,嚴重損害了她們自身的身體健康。在調查中,我們發現,大部分留守婦女每人需要獨立承擔將近4畝地左右的農業生產田間勞作,而其中又有半數以上的婦女表示一個人難以單獨承擔農活,希望過上穩定的家庭生活。而那些身體原本就不太好的留守婦女,遇到的困難則更大。如樹西村的留守婦女劉某,家有6口人,兩個孩子上學,上有兩位體弱多病、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需要照顧,還有5畝責任田的耕種全部由她一人承擔,除此之外,她還在家中餵養了豬、雞鴨等。由於長期辛勞,積勞成疾,她患上了類風濕性關節炎,用她自己的話説有時一天累得鞋都不想脱,就想爬上牀睡覺。而問到類風濕性關節炎治療的情況時,她説丈夫外出打工掙的錢,連兩個孩子上學用的都不夠,兩個老人藥又沒斷過,自己的病只是到支撐不住的時候,才捨得吃點藥緩解一下,醫生説可以做手術,可幾萬的手術費用只能讓她望而卻步。

2、精神負擔過重,安全感普遍下降。由於丈夫長年在外,這些留守婦女精神負擔明顯加重,安全感普遍下降。主要表現在:一是害怕出現婚姻危機。留守婦女大多是中青年,一些長期分居的留守婦女因為丈夫長期在外鄉打工,夫妻之間缺乏交流溝通,一旦雙方相互猜疑,再加上自我精神生活空虛,自我控制力不強,極易受到不良現象的誘惑,導致感情危機。在調查中,我們發現打工婚姻離婚案呈上升趨勢,儘管留守婦女為家庭作出了許多犧牲,但是對於丈夫出門打工常年不歸、移情別戀的情況,她們是無可奈何。二是財產安全得不到有效保障。男性勞動力外出後,農村只剩下老人、婦女和兒童,這種人口結構的變化,致使農村治安防範力量減弱,使農村社會治安隱患增加,農村留守家庭的婦女常年擔心丈夫不在家,家庭財產被小偷小摸窺視,常常夜裏也不敢深睡,有個風吹草動得趕緊起來查看,致使這些留守婦女的安全感大大降低。60%的留守婦女面臨着巨大的生存的壓力和心理壓力,並且無人傾訴,既要操心孩子,又要擔心丈夫,還害怕流言蜚語。

3、婆媳關係難處理,對子女疏於教育。自古以來,婆媳關係都不好處理,尤其對這些丈夫不在家的留守婦女來講,能夠獨立處理好婆媳關係更是難上加難。調查中我們就發現了幾例存在婆媳關係沒有處理好導致家庭矛盾激化的現象。另外,不少留守婦女本身文化水平比較低,除了在經濟上、生活上能為子女提供一定的支持外,無力在子女學習上、做人上給予有效教育與監管,只能聽之任之,只是希望子女別做違法的事。由於80 %左右的留守婦女認為對子女的教育就是拿錢供他(她)們上學,只要他們在學校聽老師的話,順利完成學習任務就行。有近60%的婦女幾乎從未同子女談過理想與抱負,有近65%的婦女不知道平時孩子在想什麼、盼什麼,對孩子的教育和培養主要表現在吃飯穿衣上。調查中我們還發現,有的留守婦女由於自身文化水平低,根本不能給孩子講出什麼道理,造成一些留守家庭的子女上國中後因為不能及時對孩子進行輔導和監管,最終使孩子在國中時期成績出現一落千丈,甚至染上惡習的現象,這些留守婦女卻對子女們的教育和輔導卻感到力不從心,無從下手。

三、意見與對策

留守婦女是目前我國農村最大的勞動力資源,也是新農村建設主力軍,她們的生存狀況和生活質量直接關係到家庭的穩定和社會的安定,針對留守婦女面臨的壓力和困難,需要我們黨和政府還有各級婦聯組織高度重視,採取一些切實有效的措施,開展及時對口的幫扶活動,這樣在全社會形成合力,才能營造一個社會各界共同參與、密切配合,共同關愛留守婦女的社會氛圍。

1、高度重視,創造關愛留守婦女的良好環境。關愛農村留守人羣是一項重要的系統工程,需要政府高度重視,需要社會發揮各方優勢,做到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協調配合、共同推進。一要提高思想認識,形成各部門齊抓共管、共同關心的局面。二要出台相應的硬性幫扶政策和措施。如要深入基層傳授技術、以村為單位建立農家書屋、定期開展三下鄉活動、建立婦女健康之家、幫助有條件的農村婦女給予信貸扶持和項目扶持等。三要加強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提高婦女的思想道德素質。利用農閒時節或三八婦女節等,組織開展多種形式的文化活動,豐富留守婦女的精神生活,提高生活質量。以平安建設為載體,以評選好婆婆、好媳婦、好鄰里、守法公民、五好文明家庭等為抓手,大力弘揚尊老愛幼、夫妻和睦、鄰里團結的家庭美德;四要大力宣傳知法、守法、做合法公民的重要意義,引導婦女相信科學,反對迷信,崇尚健康的生活方式,促進社會的安定和諧。五要嚴厲打擊侵害婦女合法權益的犯罪活動,打造安全和諧的社會環境。加強對留守婦女的法制教育和安全教育,加大對《婦女權益保障法》的宣傳教育,提高婦女的法律意識和自我保護意識。

2、加大招商引資力度,鼓勵有志青年回鄉創業。一要多引進勞動密集型企業,讓青壯年勞動力能實現在本地就業,從根本上解決勞動力大量外出所帶來的一系列問題。二要拓寬農村致富渠道,制定優惠政策,動員和鼓勵外出務工青年積累經驗,更新觀念,幫扶他們回鄉創業,推動和促進農村經濟發展。

3、加強對留守婦女的技能培訓和資金扶持,鼓勵留守婦女自主創業。一要繼續大力加強婦女技術培訓,舉辦留守婦女技術培訓班,讓留守婦女懂得更多的農業生產技術,科學種田,科技致富,提高依靠科技增收致富的能力;二是勞動、婦聯等部門要繼續堅持積極為留守婦女提供項目信息和致富門路,推廣科技含量高、輻射面廣、投資少見效快的增收致富項目;三要大力扶持留守婦女創業項目,在用地、資金、技術等方面給予政策優惠,使其能夠敢創業、會創業、創成業。

4.積極探索有特色的農村婦女互助組織,充分發揮婦女羣體自身互幫互助的作用。在政府支持,婦聯牽頭的前提下,我們要成立農村婦女合作小組,以減輕勞動強度,以互相關心實現情感上的訴求。同時,鼓勵她們利用互助組織功能定期或不定期地根據實際情況開展親情之旅等夫妻親情互動活動,組織部分留守婦女與打工丈夫零距離相會,加強留守婦女夫妻之間的情感交流。

【第12篇】2022年6月農村留守兒童情況調查報告範文

在農村的每個角落都有很多留守兒童,他們的父母為了在社會更好的生存出外打工,他們是需要更多人的關注。本站為大家整理了2022農村留守兒童情況的調查報告,閲讀!

一、總體情況

本次調查發現,留守兒童總體上形成了比較積極的價值觀,對未來懷有希望,嚮往城市生活,家庭關係良好。有92.1%的留守兒童為自己是中國人感到自豪,91.9%對自己生活在中國感到滿意;有82.4%的留守兒童對未來抱有希望,77.7%希望以後在城市生活;有90.2%的留守兒童與母親關係很好,89.4%與父親關係很好,大多數留守兒童將母親視為最重要的支持。

二、成長中的九個突出問題

1.留守兒童的意外傷害凸顯

在過去一年中,有49.2%的留守兒童遭遇過意外傷害,比非留守兒童高7.9個百分點,遭遇割傷、燒傷燙傷、被貓狗抓傷咬傷、墜落摔傷和蛇蟲咬傷、車禍、溺水、觸電、中毒、火災、自然災害等各種意外傷害的留守兒童比例都高於非留守兒童,其中前四項分別高5.3、1.6、3.9和3.1個百分點。

2.留守兒童的學習成績較差,學習興趣不足

有20.4%的留守兒童自評學習成績偏下,82.1%的人有過成績下降的情形。留守兒童學習不良行為較多:沒完成作業(49.4%)、上學遲到(39.6%)、逃學(5.5%)的比例分別比非留守兒童高8.6、4和1.3個百分點;不想學習(39.1%)和對學習不感興趣(43.8%)的比非留守兒童高5.6和3.2個百分點。留守兒童缺乏所需要的學習輔導:有68.7%的留守兒童曾聽不懂老師的講課內容,有 58.1%的人在學習上遇到問題沒人幫助,比非留守兒童都高出5.8個百分點。

3.留守兒童社會支持較弱,心理健康問題比較突出

留守兒童的家庭支持弱化,前三位的支持依次是母親、同學朋友和父親,而在非留守兒童的支持中,父親第二,同學朋友位列第三。母親仍是留守兒童最重要的社會支持,是最親近的人,是主要的情感支持和實際幫助以及價值肯定者。同學朋友是留守兒童心裏話的首位傾訴對象和遇到困難的第一求助人選,但需警惕不良羣體的影響。30.5%的留守兒童認為校園裏或周邊有不良幫派團夥,25.7%認為有同學加入不良幫派團夥,分別比非留守兒童高4.3和1.4個百分。老師對留守兒童的支持更多地體現在學習輔導上,情感支持相對欠缺。 22.6%的留守兒童覺得在需要時沒人能幫助自己。

社會支持狀況是兒童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預測變量,社會支持弱化使得留守兒童消極情緒更多,經常感到煩躁(46.0%)、孤獨(39.8%)、悶悶不樂(37.7%),以及經常無緣無故發脾氣(19.7%)的都多於非留守兒童。

4.留守女童負面情緒相對明顯

留守女童的自我接納程度更低,對自己總體上感到滿意(76.5%)和經常覺得自己是一個有用的人(64.4%)的女童比例比男童低5.9和8.6個百分點,而常常覺得自己不如別人的女童比例(40.7%)比男童高6.6個百分點。經常感到煩躁(47.6%)、悶悶不樂(38%)和無緣無故發脾氣(21.5%)的女童比例比男童高3.7、1和3.5個 百分點;女童自評父母外出後,自己比原來抑鬱、焦慮、愛發脾氣、膽小的比例也高於男童。此外,有42.7%的留守女童經常覺得孤獨,不僅高於留守男童 6.2個百分點,也高於非留守女童6.7個百分點。

5.留守男童問題行為令人擔憂

留守男童問題行為多,學習及校園生活中的障礙也多。留守男童遲到(41.8%)、逃學(7.4%)、受老師懲罰(73.5%)的比例比非留守男童高 5.3、1.9和5.4個百分點;不想學習(40.4%)、對學習不感興趣(44.8%)、很難集中注意力學習(64.4%)、沒完成作業(54.8%)、成績下降(83.2%)的比例比非留守男童高3—10.7個百分點,也都高於留守女童。有51.6%受過同學、高年級學生、社會上的人或幫派團夥欺負,高於非留守男童和留守女童11和7.6個百分點。

6.父母外出對國小中年級兒童影響更大

感覺父母外出後自己更容易被欺負(23.7%)、被歧視(19.8%)、性格比原來內向(41.7%)、膽小(18.9%)的四年級留守兒童比例在6個年級中最高。他們經常想念父母(76.7%)、擔心見不到父母(59.2%)、擔心父母不愛自己(34.6%)的比例最高,比九年級學生高21.3、25和11.1個百分點。四、五年級的留守兒童表示目前自己最需要和父母在一起,而其他年級的學生最需要學習輔導。

7.青春期疊加留守使得八年級現象更為顯著

八年級留守學生在學習及校園生活方面遇到的障礙更多,上學遲到(49.8%)、逃學(8.7%)、不想學習(62.8%)、對學習不感興趣(67%)、聽不懂老師講課內容(86.3%)、遇到問題沒人幫助(68.4)、沒做完老師留的作業(62.7%)以及被老師懲罰(75.2%)比例均高於八年級非留守學生,分別相差2.3-14.4個百分點。

八年級留守學生與父母的關係更差,經常和媽媽交流(64.3%)、經常和爸爸交流(57.9%)的比例低於八年級非留守學生4.1和8.7個百分點,而被父母訓斥嚇唬(22.8%)的八年級留守學生比例最高。唯有八年級留守學生把同學朋友視為最重要的社會支持(43.38%),重要程度甚至超過了母親,其中的某些負面影響值得關注。

8.寄宿留守兒童對生活滿意度相對較低

寄宿生的日常生活習慣較差,曾用吃零食代替吃飯的寄宿生(49.6%)比非寄宿生高10.5個百分點,平均每天睡眠9小時以上的寄宿生(15.2%)比非寄宿生低5.9個百分點。學習和校園生活狀況更糟糕,上學遲到(49.2%)、沒完成作業(54.6%)、不想上學(45.6%)、對學習不感興趣(48.9%)、聽不懂老師講課(62.9%)、很難集中注意力學習(56.7%)、成績下降(78.5%)以及被老師懲罰(67%)的寄宿生比例均高於非寄宿生,相差5.9—12.6個百分點。

寄宿留守兒童各種需求的未滿足程度高:一是學習輔導不足,不能滿足寄宿留守兒童的學業需求。寄宿生表示晚自習經常有老師答疑的僅有四成(40.4%)。二是生活單調,不能滿足寄宿留守兒童的精神需求。寄宿生學習之餘或節假日最經常做的是在宿舍和同學聊天(50.1%),其次是在室外鍛鍊、玩耍(38.5%)和看電視(24.5%)。三是情感支持不足,不能滿足寄宿留守兒童的心理需求。七成多(76%)留守兒童表示在住校期間想家,僅兩成多(23.9%)表示生活老師會經常找他們談心。四是管理不到位,不能滿足寄宿留守兒童的成長需求。寄宿學校的軟硬件設施較差,生活衞生設施配備與維護狀況不容樂觀,就餐滿意率僅六成多;安全狀況堪憂,有87.5%的寄宿生表示宿舍中發生過丟失財物的現象,57%表示宿舍裏有同學拉幫結派欺負別人。

低齡寄宿趨勢明顯。有35.2%的留守兒童是從國小就開始寄宿的,其中15%從國小四年級及以下就開始寄宿,寄宿留守兒童從國小高年級不斷向下延伸,少數學校還出現了一年級甚至是幼兒園就開始寄宿的現象。

9.母親外出的留守兒童整體狀況欠佳

父母都在外地的留守兒童最多,佔51.7%,其次是父親外出的,佔40.2%,母親外出的最少,佔8.1%,但母親外出的留守兒童在各個方面的問題最突出。他們生活習慣更差,網絡不良行為更多,意外傷害更多,對留守生活的負面體驗也更高;學校表現更糟糕,遭受欺負的比例更高;在自我接納和人際交往方面,母親外出的留守兒童表現矛盾,他們覺得自己更有用,同時也覺得別人比自己運氣好;他們覺得自己更受人,但不願意和別人談話聊天;他們認為自己的好朋友更多,但無助感最強。

母親外出的留守兒童雖然面臨學習生活中的重重困難,對現在生活的滿意度最低,但他們沒有放棄對自己和生活的信心,仍舊錶現得積極向上,他們中有94.4%希望自己成為一個更好的人,比父親外出的高2個百分點;有87.8%對未來懷有希望,比父母外出的高6.3個百分點。

三、對策建議

1.健全關愛留守兒童的法律和政策體系,立法保障親子團聚、早期教育、家庭教育指導。

2.完善監護制度和國家救助體系,強化父母法定監護責任,探索有償代理監護制度,加快完善國家監護和救助體系。

3.強化政府的主導作用,建立領導協調機制,搭建工作平台,統籌經費保障機制,制定並提供學校留守兒童關愛工作流程及規範。

4.構建全方位的留守兒童教育保護網絡,加強農村寄宿制學校的配套設施建設,加強對民辦學校的支持和監管,在留守兒童集中的社區建立關愛服務陣地,建立農村留守兒童安全保護預警與應急機制。

5.充分發揮羣團組織和專業社會工作者的作用,積極探索共青團統籌、團屬組織聯動、青年社會組織合作的工作體系,建立幫扶活動的長效機制,着力發揮專業社會工作者在留守兒童服務中的作用。

6.注重滿足不同類型留守兒童的多樣化需求,考慮性別、年齡段及監護類型不同的留守兒童的特點。

7.通過吸引外出農民工返鄉就業創業以及鼓勵、支持和幫助有條件的外出農民工帶着子女舉家進城,從根本上減少留守兒童的數量。

【第13篇】留守兒童調查報告心得體會

留守兒童是個大問題,以下是小編蒐羅的留守兒童調查報告內容,希望對你有幫助。

留守兒童調查報告

全國婦聯20xx年5月發佈《中國農村留守兒童、城鄉流動兒童狀況研究報告》。報告中根據《中國2022年第六次人口普查資料》樣本數據推算,全國有農村留守兒童6102.55萬,佔農村兒童37.7%,佔全國兒童21.88%。與2022年全國1%抽樣調查估算數據相比,五年間全國農村留守兒童增加約242萬。

20xx年5月,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組織實施了“全國農村留守兒童狀況調查”,調查在河南省、安徽省、湖南省、江西省、重慶市、貴州省等6個勞務輸出大省(直轄市)的12個縣(市、區)進行,共調查四至九年級農村留守兒童4533人(佔61.7%)、非留守兒童2731人(佔37.2%)、教師687人、校長42人。

一、總體情況

本次調查發現,留守兒童總體上形成了比較積極的價值觀,對未來懷有希望,嚮往城市生活,家庭關係良好。有92.1%的留守兒童為自己是中國人感到自豪,91.9%對自己生活在中國感到滿意;有82.4%的留守兒童對未來抱有希望,77.7%希望以後在城市生活;有90.2%的留守兒童與母親關係很好,89.4%與父親關係很好,大多數留守兒童將母親視為最重要的支持來源。

二、成長中的九個突出問題

1.留守兒童的意外傷害凸顯

在過去一年中,有49.2%的留守兒童遭遇過意外傷害,比非留守兒童高7.9個百分點,遭遇割傷、燒傷燙傷、被貓狗抓傷咬傷、墜落摔傷和蛇蟲咬傷、車禍、溺水、觸電、中毒、火災、自然災害等各種意外傷害的留守兒童比例都高於非留守兒童。

2.留守兒童的學習成績較差,學習興趣不足

有20.4%的留守兒童自評學習成績偏下,82.1%的人有過成績下降的情形。留守兒童學習不良行為較多:沒完成作業、上學遲到、逃學的比例;而不想學習和對學習不感興趣的比非留守兒童高5.6和3.2個百分點。留守兒童缺乏所需要的學習輔導:有68.7%的留守兒童曾聽不懂老師的講課內容,有58.1%的人在學習上遇到問題沒人幫助。

3.留守兒童社會支持較弱,心理健康問題比較突出

留守兒童的家庭支持弱化,前三位的支持來源依次是母親、同學朋友和父親,而在非留守兒童的支持來源中,父親第二,同學朋友位列第三。母親仍是留守兒童最重要的社會支持,是主要的情感支持和實際幫助來源以及價值肯定者。同學朋友是留守兒童心裏話的首位傾訴對象和遇到困難的第一求助人選,但需警惕不良羣體的影響。老師對留守兒童的支持更多地體現在學習輔導上,情感支持相對欠缺。22.6%的留守兒童覺得在需要時沒人能幫助自己。

4.留守女童負面情緒相對明顯

留守女童的自我接納程度低,對自己總體上感到滿意(76.5%)和經常覺得自己是一個有用的人(64.4%)的女童比例比男童低5.9和8.6個百分點,而常常覺得自己不如別人的女童比例(40.7%)比男童高6.6個百分點。女童自評父母外出後,自己比原來抑鬱、焦慮、愛發脾氣、膽小的比例也高於男童。此外,有42.7%的留守女童經常覺得孤獨,不僅高於留守男童6.2個百分點,也高於非留守女童6.7個百分點。

5.留守男童問題行為令人擔憂

留守男童問題行為多,學習及校園生活中的障礙也多。留守男童遲到(41.8%)、逃學(7.4%)、受老師懲罰(73.5%)的比例比非留守男童高5.3、1.9和5.4個百分點;不想學習(40.4%)、對學習不感興趣(44.8%)、很難集中注意力學習(64.4%)、沒完成作業(54.8%)、成績下降(83.2%)的比例比非留守男童高3—10.7個百分點,也都高於留守女童。有51.6%受過同學、高年級學生、社會上的人或幫派團夥欺負,高於非留守男童和留守女童11和7.6個百分點。

留守兒童調查報告

隨着我國城鎮化的不斷推進,大量農村剩餘勞動力向城鎮聚集。這既是他們理性選擇的結果,也是我國工業化、城鎮化和現代化發展的必然。然而,受城鄉分割的二元社會結構體制的限制,農民工的“空間城鎮化”並不代表身份的市民化,也不意味着他們可以享受和市民同等的社會權利和公共服務,附着在户籍制度上的不平等公共服務和福利作為一種社會屏蔽機制依然在起着身份區隔的作用。同時,受制於家庭經濟能力、社會關係網絡、城市社會排斥等多重因素的限制,他們在流動過程中作出了攜帶或不攜帶子女進城就學的家庭決策,從而形成了隨遷子女和留守兒童問題。隨遷子女問題主要表現在入學機會、就學途徑、經費保障等方面,問題顯而易見且相對緊迫,同時他們的空間流動會對城市教育資源分配形成衝擊,觸及了相關主體的教育利益,因而更容易引起政府和社會的關注,也較早成為政策議題。而農村留守兒童則主要表現為安全、生活、學習和心理問題,具有一定的隱蔽性,且農村留守兒童問題較少直接觸及其他主體的利益,自然難以形成“利益衝突式“的社會關注效應。隨着城鎮化進程的不斷加快和農民工市民化進程的相對滯後,留守兒童作為社會弱勢和弱小羣體,作為家庭結構肢解化的承受者,作為中國城鎮化不完全發展的代價承受者和衍生現象,理應受到社會各界的關注。據全國婦聯課題組2022年報告,由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推算,全國有農村留守兒童6102.55萬,佔農村兒童的37.70%,佔全國兒童的21.88%。和第五次人口普查估算的2443萬留守兒童數量相比,十年間約增加了1.5倍。農村留守兒童呈現出數量多、增長快的態勢,可以預見,在國家新型城鎮化發展的征途中,農村留守兒童將會在未來較長一段時期內持續存在。

當前,學術界對農村留守兒童多持“問題化”的研究進路,存在將農村留守兒童問題誇大化、標籤化甚至污名化的傾向,把留守兒童等同於問題兒童。本文以浙江省、山東省、重慶市、四川省、江西省、湖南省、湖北省、河南省、山西省、甘肅省10省(市)9448名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齡兒童為樣本,通過統計和推斷方法,整體把握農村留守兒童特徵,摸清農村留守兒童生存狀況的真相,深入探究不同類型留守兒童在身體、心理和學習等方面的差異,科學判斷農村留守兒童的總體態勢,為有針對性地解決農村留守兒童面臨的現實和潛在問題提供有效的實踐應對策略。

一、農村留守兒童的生存現狀

對於“留守兒童”的認定標準,學術界一直存在爭議,爭議的焦點主要集中在三個方面:一是父母外出的結構,即雙方均外出還是僅單方外出;二是父母外出的時間,即不能與子女見面的時間為半年以上還是一年以上;三是留守子女的年齡,即是18歲以下還是15歲以下或者12歲以下。我們這裏所呈現的數據是父母至少一方外出、時間在一年以上的在義務教育學校讀書的兒童。為了全面掌握農村留守兒童的生存狀況,我們把留守兒童分為三類:一是父母雙方外出的完全留守兒童;二是父母一方外出的半留守兒童,其中包括父親外出留守兒童和母親外出留守兒童兩種。

(一)農村留守兒童的總體特徵

1.農村留守兒童佔39.69%,勞務輸出大省尤甚

在我們所調查的9448名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中,有3750人為留守兒童,佔39.69%,比全國婦聯課題組根據《中國2022年第六次人口普查資料》樣本數據推算的37.70%高出兩個百分點。但是,全國婦聯課題組是按0~17歲全口徑計算的,如果僅以義務教育階段學生計算,則農村留守兒童(2948萬)僅佔農村同年齡段學生數(10128.5萬)的29.11%,這樣我們的調查數據要高出六普數據10.58個百分點。在所調研的10個省(市)中,農村留守兒童比例超過平均值的省份有河南(57.82%)、山西(44.25%)、湖南(44.11%)、重慶(43.17%)和湖北(40.16%),尤以河南省數量最多,可見農村留守兒童主要集中在中西部勞務輸出大省。

2.完全留守兒童高達43.36%,父親外出留守兒童最多

從父母外出結構看,有43.36%的農村留守兒童父母雙方均外出務工,達1626人,如果按照嚴格的留守兒童定義,即父母雙方均外出且一年以上不能與子女見面,那麼,農村留守兒童佔農村兒童的比例為17.21%。農村留守兒童大部分為半留守狀態,達2124人,佔56.64%。在半留守兒童中,父親外出的佔82.82%,為1759人;母親外出的僅有365人,佔17.18%。男子作為農村家庭的主要勞動力和家庭經濟收入的主要創造者,外出打工比例高具有一定的客觀性和合理性,甚至具有一定的不可避免性。而母親作為對孩子成長具有重要作用的關鍵性人物,留守家中陪伴子女、從事農業生產應該是家庭較為理性的決策,對緩解社會矛盾意義重大。

3. 留守兒童呈低齡化趨勢,年輕外出母親更傾向子女留守

儘管從農村留守兒童的絕對數量上看4~6年級最多,佔50.68%,7~9年級次之,佔33.58%,1~3年級最少,僅佔15.74% ,但是從留守兒童佔該年齡段兒童的相對比例上看,1~3年級最高,達44.05%,4~6年級次之,佔40.26%,7~9年級最低,只佔37.96%,國小高於國中,國小低年級多於國小高年級,基本呈現出低齡化趨勢,這與範先佐教授的研究結論基本一致。[3]農村留守兒童低齡化與農村青壯年勞動力大量外出務工有關。一方面,年輕人剛剛組建家庭,經濟基礎較差,需要通過外出打工來鞏固家庭的經濟基礎;另一方面,年輕人有着比其他羣體更具優勢的打工資本(如知識、體力、健康、適應能力等) ,而且父輩尚有精力幫忙照料孩子。在三類留守兒童中,母親外出留守兒童的低齡化趨勢更為明顯,國小 1~3年級留守兒童在同類型中的佔比,母親外出最多,佔22.44%,完全外出次之,佔16.27%,父親外出最少,只佔13.88%;國小4~6年級同樣是母親外出最多,佔55.11%,父親外出次之,佔53.54%,完全外出最少,僅佔46.62%,母親外出的低齡留守兒童需引起重點關注(見表1)。

4.三分之一農村留守兒童跟祖父母居住,22.62%同兄弟姐妹居住

調查顯示,在各種類型的留守兒童中,同祖父母一起居住的比例最高,達33.53%,同母親居住的比例達27.12%,同兄弟姐妹居住的達22. 62%,同爸爸居住的佔14.26%,還有2.47%的留守兒童同其他親屬同住。在完全留守兒童中,有43.91%同祖父母一起居住,21.36%同兄弟姐妹一起居住。特別值得指出的是,無論是完全留守兒童還是總體留守兒童,都有五分之一強的農村留守兒童沒有跟成年人一起居住,處於監護缺失的狀態,這一狀況尤其應引起各方關注。

(二)在生長髮育關鍵期,非留守兒童身體發育狀況優於留守兒童

1.在生長髮育關鍵期,非留守兒童的身高、體重狀況優於留守兒童

從身高來看,非留守男生的平均身高比留守男生高 1.37釐米。具體來看,在國小階段,非留守男生平均比留守男生高1釐米左右;國中階段尤其是八、九年級,兩者相差 2~3釐米。就女生而言,非留守兒童比留守兒童高1.10釐米,三、四和八、九年級相差較為明顯,尤其是九年級,差出2.60釐米。從體重來看,非留守男生的平均體重比留守男生多1.12kg,在三、四和八、九年級相差最為明顯,而女生並沒有明顯差異。從總體均值來看,留守女生的體重比非留守女生多0.15kg(見表2) 。可見,在兒童生長髮育關鍵期(三、四和八、九年級),非留守兒童的身體發育狀況優於留守兒童,尤其是在身高方面。這可能是由於在身體發育關鍵期,父母的陪護能讓他們的生活獲得更好的照料,尤其是在營養水平方面,從而使身體獲得較好的發育。

2.非留守兒童的營養水平高於留守兒童

有65.25%的非留守兒童每天或經常能吃到肉,高於留守兒童3.77個百分點。父母的外出,並沒有如我們想象的那樣,在提高了家庭經濟收入的同時,也提高了兒童的營養水平。究其原因,第一,可能是由於兒童的監護人多為祖輩,較之年輕的父母,他們奉行勤儉節約的生活理念,只關注“吃飽”,忽視“吃好”,不注重兒童營養水平的提高,即使他們有一定的經濟基礎,也不會用在提高孩子的營養方面;第二,家中青壯年勞動力外出,家中大小瑣事需祖輩照料,而他們精力有限,故難以無微不至地照顧孩子。相反,在家的年輕父母有着較為開放的生活理念,比較注重生活質量,同時也有充裕的時間和精力照料孩子,因而非留守兒童的營養水平高於留守兒童;第三,留守兒童中有五分之一是兄弟姐妹同住的,缺少成人的生活照料和監管,一日三餐質量無從保障,這也可能導致留守兒童的身體發育狀況不佳。

【第14篇】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的調查報告

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的調查報告

想要知道一些情況或事件時,我們需要仔細地調查清楚,最後將結果反映在調查報告中。很多人都十分頭疼怎麼寫一份好的調查報告,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的調查報告,歡迎閲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近幾年,我國農村出現了一個特殊羣體——“留守兒童。”所謂農村留守兒童,就是指隨着大量農村成年男女向城鎮轉移就業,而多數人沒有攜帶子女一同前往,致使許多的農村兒童遠離雙親或單親,成為農村家庭的留守兒童,多數依靠祖父或外祖父母監護。隨着我國農村剩餘勞動力向城市轉移而在農村出現的“留守兒童”,是一個特殊的,需要高度重視和十分關注的社會羣體。

留守兒童問題不容忽視……農村留守兒童是未成年人中的一個特殊羣體,他們只有因為父母外出打工後,出現臨時監護人學習輔導不力,生活照顧不周,親子接觸缺失等現象困難。

但已有調查表明,由於遠離雙親,缺乏來自父母和完整家庭的親情呵護,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這些留守兒童在思想道德、心理健康,尤其是家庭教育等方面的嚴重斷層或缺位,在現實生活中,由於一些外出打工的父母對留在家鄉的子女疏於照顧,無法認真履行監護的職責,使孩子失去應有的安全保障,農村留守兒童被拐賣,受到意外作害,失學輟學等現象時有發生。由於缺少親情關懷和應有的家庭教育,農村留守兒童在思想、行為和心理的成長髮育中比較容易偏離正常軌道。

“留守兒童”教育基本情況存在的主要問題是:

(一)學習較差

一方面,打工父母對子女總體期待不高,調查中發現,部分農民工潛意識裏認為,農村孩子學業有成的不多,將子女的學業定位在完成人年義務教育上,將孩子的定位在外出打工上。另一方面,監護人對留守兒童學習過問甚少,與留守兒童思想觀念差異較大,存在明顯的溝通障礙,教育上弊端也較多。加之他們還承擔家務勞動和田間農活,根本沒有時間和精力去關注孩子和學習。

(二)性格缺陷

由於外出務工的父母常年在外奔波,回家次數較少,與留守子女聯繫少,對於孩子的成長缺乏足夠的關注和指導,而青少年處於情感、性格變化的轉折時期,長期與父母分離。極易使他們的性格變得內向,自卑、悲觀、孤僻,另外,在留守兒童中,放縱溺愛型家長比例較高,究其原因,主要是在家的監護人管不了,不敢管,不會管。

(三)缺乏親情

父母在外打工對留守兒童造成親情欠缺,是最嚴重也是最現實的問題,由於父母不在身邊,留守兒童長期缺乏親情的撫慰與關懷,往往焦點緊張,缺乏安全感,人際交往能力較差。同時,根據調查和座談情況看,大多數留守兒童表現出對家庭經濟、父母健康和安全的憂慮。不希望父母常年在外打工,且年齡越大,越表現出對家庭和父母關懷的強烈要求,對生活的滿意度,逐步降低,留守子女在人際文化、性格、生活感受、人生理想,協作求助,學習成績等方面發生障礙的比例呈明顯上升趨勢。

(四)心理障礙

數據顯示留守兒童監護人對他們的心理健康問題介入較少,關注不夠。中國小生正處於身心迅速發展時期。對自身變化、學業壓力、人際交往等方面有獨特的理解與認識,也發生了許多煩惱與衝突,這時,他們需要親近暢通傾訴,而監護人又無暇顧及他們的情緒,情感變化,這種情況對他們的心理健康極為不利,引發感情脆弱,自暴自棄,焦慮封閉、缺乏自信、悲觀消極等心理問題。

(五)行為偏差

處於義務教育階段的兒童少年,行為發生在文化程度上還處於他律階段,自律能力很差。由於父母不在身邊,兒童和監護人之間關係特殊,只要不犯大錯,監護人對孩子的行為一般都採取認可態度。由於缺乏及時有效的約束管教,部分留守兒童紀律散漫,存在行為偏差。調查中發現許多留守孩子在家裏不聽祖輩教導,在學校道德品質較差,不遵守規章制度,經常遲到、早退、逃學、説謊、打架、欺負同學等行為,有的迷戀桌球室,網吧和遊戲廳,甚至與社會上一些不三不四的成人混在一起,對留守孩子的種種行為問題,監護人、家長、學校等方面都感到難以控制。

建立農村社區兒童少年教育和監護體系,充分發揮農村的教育作用。兒童少年的教育歷來是家庭、學校與社區共同的責任,目前,在廣大的農村地區,由於很大部分沒有建立相關的兒童少年教育組織,使農村在兒童少年的教育與成長髮展方面所起的作用微乎其微,原來那種穩定的由家長親自伴孩子走兒童少年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了,父母短期、長期缺位的家庭生活將越來越多。這樣,兒童少年的監護與教育的責任就幾乎全部落在了學校肩上,但是孩子在學校的時間只有全部時間的四分之一,而其它時間大部是在家庭和社會度過的,因而,在家庭教育缺位的情況下,建立和完善農村留守兒童指導站、鄉村教育機構就顯得尤為迫切,同時,現在也初步具有了建立農村教育和監護體系的可能性和基礎。

從家庭的角度看,有必要改變家長外出的方式和親子溝通方式,從調查材料可以看出,如果父母雙雙外出,則對子女學業成就的影響就比較大,但是如果有一個在家,則影響相對就要少得多,建議父母外出務工時,如果孩子已經上學,而又沒有相當的'人作為監護,最好就留一個在家監護孩子的學習與生活,保證家庭教育完整性,這樣家長可以和學校保持聯繫。共同承擔起教子責任,另外,如果父母都外出,最好把孩子帶到務工所在地上學,便於教育,如果條件不允許,則要改變與親子之間的溝通與交流方式,要注意時間上不能相距太久,保持與孩子經常性的聯繫,並對孩子的情況非常熟悉。具體來説,一是在溝通時間與機會就比較多,並且具有一定的連貫性;二是在溝通的內容上,不能只學習、考試,更多的關心他們的生活心理與情感,更多的關注他們的所思、所想、所為;三是在交流溝通的方式上,除了電話聯繫外,還可以用書信的方式。

呼籲全社會都來關注農村留守兒童。

農村留守兒童,是兒童羣體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未來農村貧困地區脱貧致富的建設者,他們能健康成長,不僅涉及千家萬户的幸福,更關係着全民族素質的提高,關係着光和國家事業的可持續發展,因此,關愛農村留守兒童,解決好這一人口城市化、勞動力轉移過程中出現的社會現象,已在為一項緊迫任務。

如此,留守兒童很難得到父或母貼身的愛和關懷,也得不到父或母的言傳真教,得不到父母在思想認識和價值觀上的幫助,在他們的意識裏,父或母是一個長期漂浮的身影,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希望。他們幼小的心靈是孤獨的,他們的成長是寂寞的,他們的價值觀是模糊的。

這個時代的孤兒由於長期被託養或寄養,缺少父母之愛,容易。導致心理上的缺陷,如孤僻內向,情緒消極,膽小怕事,自覺性差等,由於老人溺愛或親友疏於管教,缺少正確的價值引導,他們學習成績普遍較差,生活散漫,有的甚至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

【第15篇】留守兒童現狀調查報告範文2022

為全面瞭解和掌握農村留守婦女兒童的生存發展現狀,切實解決他們的實際困難,保障他們的合法權益,促進農村社會和諧穩定,近日,市婦兒工委通過市縣鄉三級聯動,採取以書面調查、實地調研和隨機抽查調研的方式,對全市留守婦女兒童現狀進行了調查,現將有關情況報告如下。

一、基本情況

據調查資料顯示,我市共有農村人口383.1萬人,其中男性210.2萬人,女性172.9萬人;外出務工人員110萬人,其中男性67.7萬人,女性42.3萬人。留守婦女總數493843人,平均年齡為42.5歲,佔全市農村婦女總人數的28.6%;41—45歲年齡段留守婦女人數最多,共有110683人,佔留守婦女總數的22.4%,其餘較低和較高年齡段的婦女人數以此年齡段為基點向兩端依次遞減;留守婦女多為國小、國中文化程度,各有183775人、196488人,分別佔留守婦女總數的37.2%、39.8%;留守婦女中多數有外出打工經歷,外出打過工的有304953人,佔留守婦女總數的62%。留守兒童438068人,佔全市兒童總人數的42.1%。留守兒童中國小階段的學生最多,共有140903人,佔留守兒童總數的32%,國中、高中階段列二、三位,各有107201人、93475人,分別佔留守兒童總數的24%、20%;留守兒童以祖父母和外祖父母監護為主,分別佔53%和36%;留守兒童家庭條件多數較好,65%的留守兒童生活狀況較好,其餘的相對貧困。

二、存在的問題

(一)關於農村留守婦女

一是勞動強度增大,身體健康受損。丈夫外出務工後,婦女從賢內助變成了頂樑柱,一個人須承擔全部的家庭勞動,既要照顧老人和孩子,還要承擔繁重的農業生產勞動。在接受調查的婦女中,40%的人覺得丈夫外出打工後,自己對生產和家務勞動感到力不從心,42%的人認為生產勞動強度太大是她們當前面臨的最大問題。特別是農忙季節,農村勞力極度短缺,留守婦女往往只有重任一肩挑,很容易在一季農忙中累垮,32%的被調查婦女身體健康狀況不好,20%的人非常不好。

二是文化知識缺乏,教育孩子壓力大。多數留守婦女文化程度偏低,37.2%的留守婦女只有國小文化,沒有能力輔導子女功課,在孩子的教養上多是重養輕教,只停留在吃飽穿暖的層面,無力在子女學習、行為養成上給予有效教育與監管。調查結果顯示,44%的留守婦女每天用於子女教育的時間為零,45%的人用1小時,用兩小時以上的只有11%。而這些留守婦女教育下的留守兒童多數學習成績平平,特長也不明顯。無力教育子女已成為留守婦女非常愧疚和擔憂的事情。

三是文化生活單一,精神生活空虛。由於農村發展水平所限,文化娛樂活動比較匱乏。調查顯示,20%的留守婦女沒有任何娛樂活動,69%的留守婦女靠看電視、打麻將、串門打發時間,部分留守婦女還沉迷於賭博等不良習氣。她們普遍覺得精神空虛苦悶,時常感到孤獨、無助、委屈;也不太關注村務、政策信息等,較少參加過村民小組會議,對村裏的事不太瞭解。同時,由於大多數留守婦女家庭中都只有婦女、孩子和老人,防範、防護能力相對較弱,一些不法分子便趁機作案,導致農村留守婦女家庭財物失盜、“性騷擾”等治安案件明顯增多,使留守婦女的安全感大大降低。

四是創業技能不足,缺少創業自信。由於留守婦女文化水平普遍偏低,生產技能單一,她們往往只會從事傳統的農業生產,分散經營,靠天吃飯,收入十分微薄。在被調查的留守婦女中,72%的人從事的生產活動為種植業和養殖業。同時,不少的農村留守婦女缺少創業自信,對家庭發展前景無計劃,也沒有明確的創業目標,僅靠傳統種養殖業的微薄收入和丈夫打工收入拮据度日。

(二)關於農村留守兒童

一是缺少親情關愛,心理健康堪憂。農村留守兒童在最需要親情關愛和呵護的成長階段,父母長期遠離了他們,親情的缺失導致了他們情感上的冷漠,性格發展不健全。多數留守兒童的朋友較少,有事喜歡悶在心裏,不願意向人講述,甚至認為與父母交流也有困難。由於心理失衡,常引發諸多心理病症,如感情脆弱、焦慮不安、冷漠自閉等。部分留守兒童總顯得自卑,缺少安全感,覺得別人會欺負他,一點小事就會計較當真,與人交流時充滿警惕甚至是敵意,在自我保護上容易出現過激行為。一些由祖輩照顧的留守兒童,受到祖輩的溺愛、縱容,在性格上還表現出自私、霸道、蠻橫。

二是缺乏有效管理,行為習慣異常。調查顯示,有89%的留守兒童與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生活在一起。由於是隔代撫養,往往只注重物質生活上的滿足,缺少了精神和道德上的引導與管束,使得留守兒童容易沾染上各種不良習氣,影響其自身健康成長。從調查中得知,部分留守兒童的行為問題較多,在學校不遵守規章制度,説謊,拉幫結派,欺負同學,小偷小摸;在家裏不聽代養人的教導,頂撞祖輩,我行我素。教師們反映,有的留守兒童交友沒有選擇,喜歡成羣結夥,打架鬥毆;花錢大手大腳,常沉迷於影視、遊戲;具有破壞性、煽動性,會帶壞其它同學。

三是缺乏教育輔導,學習成績較差。由於祖輩受教育程度不高,很多還是文盲,難以承擔起教育輔導孫輩的重任,導致農村留守兒童學習成績下滑,41%的留守學生成績在班上處於中等偏下。調查結果顯示,61%的留守兒童認為學習沒人指導監督,是父母不在身邊的最大影響。大多數教師也認為留守兒童大都是“雙差生”、“問題兒”,他們對學習和生活缺乏熱情,進取性、自覺性不強,有厭學傾向。而調查中,當問及留守兒童在“放學後,你會寫作業嗎”,有80%人表示需要別人督促,才做作業, 8%的人會“先玩一會兒再做”,而“不做或抄別人”的也有12%,這説明了在農村多數留守兒童學習缺乏自覺性和主動性。

四是缺乏有效監護,存在安全隱患。由於留守兒童的祖輩監護人年齡較大,普遍缺乏安全防護意識和能力,而學校面對的是未成年人羣體,也不可能事無鉅細。這就導致了學校、家庭之間存在留守兒童安全管理銜接上的“真空”,以他們經常處於無監管、自行其事的狀態,容易侵害他人或受到侵害。調查中,25%的留守兒童遭遇過不同程度的安全問題。一是意外事故,如摔傷、燙傷、被狗咬、落水、交通事故等;二是人身侵害,尤其是女童,受性侵犯現象時有發生。

三、對策建議

綜上所述,要解決我市農村留守婦女兒童問題,建議應從以下幾方面着力。

(一)加快發展,奠定物質基礎。一要加快發展地方經濟。要大力發展縣域經濟,着力培育壯大本地企業,大力發展特色優勢產業和新型服務業,增加農民本地就業就會,鼓勵外出務工農民回鄉創業,讓當地勞動力“離土不離鄉”,盡力減少留守婦女兒童家庭,從根本上解決或減少留守婦女兒童問題。二要加強勞動技能培訓。要提高農村留守婦女在各類勞動技能培訓中的參訓比例,加大對農村留守婦女中帶頭人的培訓力度,特別是在送科技下鄉等培訓活動中儘量吸納留守婦女參加。對有創業意願、願意向農業生產領域轉移就業的留守婦女,實施定向、定點、訂單式創業就業技能培訓。三要加強政策扶持力度。要實施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不斷完善服務體系,積極開展就業援助,多方開發公益性崗位,重點幫助特困羣眾實現本地就業。要加強婦女小額擔保貸款工作推廣力度,不斷加強對貸款婦女的政策與技術扶持力度,有效整合農業綜合開發、新農村建設項目資金,幫助貸款婦女做大做強產業,使留守婦女成為推動產業化的生力軍。

(二)建好陣地,豐富精神生活。一是建設婦女兒童之家。根據《廣安市兒童發展綱要(xx—2022年)》要求,到2022年,90%以上的城鄉社區建設1所為兒童及其家庭提供遊戲、娛樂、教育、衞生、社會心理支持和轉介等服務的兒童之家。建議整合、依託鄉鎮綜合文化站、村(社區)支部活動室建立“婦女兒童之家”,將建設任務納入每年的民生工程,按照鄉鎮和村(社區)兩種類別,由市縣兩級財政配匹相應的補助資金,配置服務婦女兒童的設施設備,完善相應的軟硬件條件,分年度組織實施,確保新兩綱的目標如期完成,豐富廣大婦女兒童特別是農村留守婦女兒童的精神文化生活。二是建設村(社區)家長教育學校。根據《廣安市兒童發展綱要(xx—2022年)》要求,到2022年,90%的城市社區和80%的行政村建立家長學校或家庭教育指導服務點。建議依託村(社區)農村書屋、黨員活動室、社區活動室等建立家長學校(家庭教育指導服務點),配置相應的教學設備、教材等,並將家長學校建設納入民生工程,督促各區市縣分年度推進實施。

(三)以人為本,開展關愛行動。一是政府總牽頭。按照“政府投、企業捐、各界幫”的思路,建議儘快設立“廣安市留守婦女兒童救助金”,由市財政投入一定原始資金,並每年從體育彩票、福利彩票募集的資金中各劃撥相應資金注入救助金,以保持救助金的實力和幫扶的可持續性。救助金由財政集中管理,專户儲存、專款專用,確保留守婦女兒童愛有所依、困有所幫。二是部門齊行動。婦聯組織和衞生醫療機構要充分發揮“母親健康快車”的作用,積極開展送醫送藥下鄉活動;計生系統要把計生“三結合”與關愛農村留守婦女兒童結合起來;關工委要組織“五老”志願者開展關愛留守學生活動;團組織要積極為留守兒童直接提供志願服務。民政、教育、勞動等相關部門要充分發揮職能作用和部門優勢,積極關心關愛留守婦女兒童。三是各界來助陣。大力開展“致富思源·關愛留守婦女兒童”主題活動,組織動員愛心企業、各界人士為留守婦女兒童做好事、辦實事,通過捐助活動解決農村留守婦女兒童生產生活中的實際困難,充分帶動社會力量為其提供更多的幫助。

(四)多方參與,建立長效機制。要把關愛留守婦女兒童工作納入全市經濟社會發展的總體規劃,探索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長效機制。一要健全工作機制。構建黨委牽頭、政府落實,婦聯、團委、教育、衞生、計生、農業、扶貧、人社、民政、綜治、公、檢、法、司等部門共同參與的關愛農村留守婦女兒童工作機制。要專題研究改善全市農村留守婦女兒童生活現狀的政策措施,切實解決農村留守婦女兒童在生活困難救助、生產和就業技能培訓等方面的問題,不斷優化農村留守婦女兒童生存發展環境。二要完善公共服務體系。切實將解決農村留守婦女兒童問題納入公共服務體系建設。健全農村留守婦女兒童服務機制,實施家庭教育、素質教育培訓計劃,加強對其心理、情感和行為的指導,提高防範意識和能力。積極推進户籍管理、就業、住房、教育、衞生等相關法律政策的不斷完善,探索農民工社會保障、探親休假等制度,保障農村留守婦女兒童平等分享公共服務資源。三要強化工作保障。按照省政府辦公廳《關於支持羣團組織參與社會管理服務民生改善工作的通知》(川辦發[xx]69號)精神,各級黨委政府對婦聯組織提出的參與社會管理服務民生改善方面的事項,凡事符合國家法律政策規定的要應保盡保,並儘可能納入現有工作安排和政策框架,實現長期規範化運行。對暫未納入政策規定但又涉及面廣、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在符合公共保障原則的前提下,由全市各級人民政府按照事權財權相匹配的原則,統一制定方案,整合行政資源,落實工作責任,努力加以解決。要加大投入,支持婦聯開展留守婦女兒童關愛行動,在每年編制年度財政預算時,增加婦聯關愛農村留守婦女兒童的專項工作經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