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單位改革報告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2.85W

單位改革報告多篇

【第1篇】事業單位人事制度改革考察報告

事業單位人事制度改革考察報告

站領導:

3月25日至30日,人保科羅旭萍參加了由廣州市人才培訓中心組織的赴重慶進行事業單位人事制度改革的學習考察。本次考察主要是與重慶市人事局事改辦、人事爭議仲裁處及重慶市渝北區人事局、重慶市衞生局等部門就開展聘用制度、崗位設置、未聘人員分流安置、分配製度、社會保險等人事制度改革方面取得較好成效的先進單位座談交流。

一、編制具體崗位設置,明確責、權、利、義,競聘上崗、簽定合同。對不同類型的人按項目管理,按成本、效益分配,對管理人員,實行職員制度,分5個等級按相應崗位管理;對專業技術人員,實行評聘分開,按工作能力和業績水平設定崗位工資;工勤人員按崗位等級規範,明確崗位職責和工作權限。改革後實行崗位工資,績效工作。對全額撥款單位,國家發的部分不改,其它部分與績效掛鈎。

二、職工的養老保險問題。養老保險解決不了,改革是很難進行的。現重慶市對自收自支的事業單位已基本建立完善了職工養老保險制度,但對財政核撥的事業單位還不能按養老保險制度執行。

三、改革的優惠政策。為穩定隊伍,採取老人老辦法,保護老同志。對工齡滿三十年的老同志可距國家法定退休年齡提前5年離崗退養。申請離崗退養的同志可按2年正常晉升一次(最多晉升兩級工資)至正常退休年齡計算退休工資。

四、落崗問題。人事制度改革不是人事機構改革,是在管理制度上的轉變,原則上不精簡人員。對競聘落崗人員,按原職務保留國家財政給的待遇,給予換崗。待聘人員,一年內單位給予2至3次上崗機會,不上崗的,一年後,交人才市場,由人才市場推薦2至3次上崗機會,仍不上崗的下崗。

據本次考察帶隊的廣州市人事局工資福利處的潘建明處長説,廣州市擬定今年對事業單位進行聘用合同制管理。

附件:

1、重慶市人事局關於事業單位在試行人員聘用制度中有關問題的解答意見

2、利用分配的“槓桿”原理 尋求事業發展最佳支撐

3、以調整機構編制為突破口全面推進事業單位人事制度改革

二oo四年四月六日

附件1:

重慶市人事局關於事業單位在試行人員聘用制度中

有關問題的解答意見

各區縣(自治縣、市)人事局,市級各部門人事(幹部)處,市屬事業單位人事部門:

目前,全市貫徹實施《國務院辦公廳轉發人事部關於在事業單位試行人員聘用制度意見的通知》( 國辦發[2002]35號)和《重慶市人民政府關於印發事業單位試行人員聘用制度實施辦法的 通知》(渝府發[2003]37號,以下簡稱“37號文件”)的過程中,各地區、各部門、各單位反映和提出了一些操作性、政策性的具體問題,為在我市全面試行人員聘用制度,推進事業單位人事制度改革的不斷深入發展,經研究,現就實施中的有關問題解答如下:

一、關於聘用制度適用範圍問題

1.集體所有制事業單位是否試行人員聘用制度?

集體所有制事業單位參照國辦發[2002]35號和渝府發[2003]37號文件規定,試行人員聘用制度。

2.全民、集體事業單位中混崗使用全民、集體性質人員,如何簽訂聘用合同書?簽訂聘用合同書後其人員編制的性質是否發生變化?

全民、集體事業單位在編制範圍內,按照規定程序進入的全民、集體性質人員,均要簽訂聘用合同書。簽訂聘用合同書後,其人員的編制性質不變。

3.實行企業化管理的事業單位是否試行人員聘用合同制度?

實行企業化管理的事業單位,單位性質仍為事業單位,其工作人員應當按照37號文件規定試行人員聘用制度。

4.事業單位中的勞動合同制工人簽訂的勞動合同,與事業單位聘用合同是否具有同等效力?事業單位人事制度改革時,勞動合同制工人,應籤哪一種合同?

事業單位中的工勤人員是事業單位工作人員的重要組成部分,應試行人員聘用制度。對於已經按《勞動法》簽訂勞動合同的工勤人員,其勞動合同依然有效。待勞動合同到期後需要續聘時,應當按照37號文件規定簽訂聘用合同書。

5.社會團體中使用事業單位編制的專職工作人員是否與單位簽訂聘用合同書?

使用事業單位編制的社會團體的專職人員(參照執行公務制度管理人員除外),都應當與單位簽訂聘用合同書,試行人員聘用制度。

6.黨和國家機關、人民團體以及依照公務員制度管理的事業單位工勤人員是否實行聘用合同制?

黨和國家機關、人民團體以及依照執行公務員制度管理的事業單位工勤人員不屬於參照或依照國家公務員制度管理的對象,並使用的事業編制,應依照事業單位人事制度改革的要求,簽訂事業單位聘用合同書。

二、關於事業單位在人事制度改革中首次聘用的有關問題

7.在事業單位人事制度改革時,現有人員如何向聘用合同制人員過渡?

在進行人事制度改革時,事業單位的現有人員在首次聘用中,一般應參加競爭上崗,單位應按照“擇優聘用”的原則,從本單位現有符合崗位條件和要求的人員中優先聘用。

8.事業單位現有管理人員超過職員崗位職數的,如何處理?

事業單位現有管理人員超過單位職員崗位職數的,可暫按原行政職務確定職員職務,保留其原待遇,安排適當工作,逐步調整達到崗位職數的要求。本級職員崗位暫時超職數的,單位不得安排下一級職員晉升該級職員職務。

9.擔任領導職務同時又具有專業技術職務任職資格的人員,是聘用職員崗位還是聘用專業技術人員崗位?

事業單位中,擔任領導職務同時又具有專業技術職務任職資格的人員,原則上應聘用職員崗位。確因工作需要,也可同時聘任專業技術職務。

10.37號文件明確《重慶市全民所有制事業單位專業技術人員和管理人員辭職辭退管理辦法》(渝府發[1999]68號)停止執行,但還未試行聘用合同制的單位、人員和待崗未簽訂聘用合同書的人員,如單位給予辭退或本人要求辭職時適用什麼文件和程序?

三、事業單位職工簽訂聘用合同書中的有關具體問題

11.《聘用合同書》第二條1款“乙方在xx崗位,從事xx工作”,如何填寫?

事業單位工作人員崗位分為職員、專業技術人員、工勤人員三大類。

職員崗位:二級(正)、二級(副)、三級( 正)、三級(副)、四級(正)、四級(副)、五級、六級;專業技術人員崗位:正高、副高、中級、初級;工勤人員崗位:高級技師、技師、高級工、中級工、初級工、普通工。

簽訂聘用合同書時,職員填寫“x級職員 ”崗位(不填任命的領導職務),從事“管理”工作;擔任領導職務同時又聘任了專業技 術職務的人員,填寫“ x級職員”崗位,從事“管理和專業技術”工作。專業技術人員填寫“xx專業技術職務”崗位,從事“專業技術”工作。工勤人員填寫“xx工”崗位,從事“xxxx”工作。

12.事業單位現有人員在推行聘用合同制時是否實行試用期?

關於在事業 單位人員中實行試用期的規定,只適用於新進人員,並且只能約定一次,試用期應包括在聘用合同期限內。現有人員在推行聘用合同制時和合同期滿續簽合同時,都不實行試用期。

13.新接收的軍隊轉業幹部、復員退伍軍人與單位首次簽訂多長期限的聘用合同?

新接收安置的軍隊轉業幹部、復員退伍軍人與單位首次籤聘用合同的期限不得低於3年,不約定試用期。

四、關於解聘辭聘制度問題

14.事業單位工作人員自費出國留學,是否可以與單位籤聘用合同書?

事業單位工作人員申請自費出國留學,經單位批准同意的,在獲准離境後應保留公職1年。未簽訂聘用合 同書的,可籤協議保留公職一年;已簽訂了聘用合同書的,自本人出境一年後,聘用合同自行終止。學成回國後重新簽訂聘用合同書。在外留學期間的工齡,按有關規定連續計算。

15. 37號文件第三十六條第㈠款“規定的醫療期”如何理解

“醫療期”是指:受聘人員患病或非因工負傷停止工作治病休息的期限。事業單位受聘人員的醫療期可暫時參照企業職工患病或非因工負傷醫療期的規定執行。

16.工作人員因工負傷治療終結後,其聘用關係如何處理?

事業單位試行人員聘用制度前,工作人員因工負傷治療終結後,經鑑定為“完全喪失工作 能力”的,單位應及時為其辦理因工退休手續;鑑定為“部分喪失工作能力”的,在其部分喪失工作能力期間,單位應暫時保留原待遇,併為其安排適當的工作,簽訂聘用合同書。

事業單位試行人員聘用制度後,受聘人員因工負傷治療終結後,經鑑定為“完全喪失工作能 力”的,單位應及時為其辦理因工退休手續;鑑定為“部分喪失工作能力”的,在其部分喪失工作能力期間,單位不得解除聘用合同,應暫時保留原待遇,併為其安排適當的工作。

17.事業單位管理人員領導職務的聘任和崗位聘用的關係如何處理?

事業單位的 管理人員統稱為職員,其中擔任領導職務的管理人員一般聘用在職員崗位。其領導職務應按幹部管理權限另下任命書。因工作需要,不再擔任領導職務的,可擔任相應的職員職務。

五、其他問題

18.工勤人員評定了專業技術職務任職資格後,單位又聘任在專業技術崗位工作,這部分人員如何辦理退休?

事業單位工勤人員評定了專業技術職務任職資格,且受聘在專業技術崗位累計工作滿10年,並在該崗 位退休的,可享受專業技術人員退休待遇。事業單位人事制度改革後,按專業技術人員聘任的有關規定,經政府人事部門完善聘用手續的,按專業技術人員退休政策規定辦理退休。

19.如何理解獲得市(省)級以上“勞動模範”或“先進工作者”稱號的工作人員不得安排下崗待聘? 20.實行聘用合同制後,原正式幹部經本人自願申請,可否轉為工勤人員退休?

事業單位原正式幹部要求解除幹部身份,按工勤人員退休的,必須由本人提出自願解除幹部身份的書面申請。屬區縣(自治縣、 市)所 屬事業單位的,報同級政府人事部門批准;屬重慶市市屬事業單位的,報其行業主管部門批准。應先辦理解除幹部身份手續,再按工人退休條件辦理退休,享受退休工勤人員待遇。

21.37號文件第四十六條㈢款中的“月平均工資”如何理解?

37號文件第四十六條㈢款“經濟補償以被解聘人員在該聘用單位每工作1年,支付其本人1個月的上年月平均工資為標準”中的“月平均工資”是指:本人月基本工資、國家和重慶市規定的津補貼。

22.從企業單位剝離出來並移交政府管理的事業單位,其中一部分人員是企業自行聘用的幹部,在事業單位人事制度改革中是否認同其聘用幹部身份?

從企業剝離出來移交政府管理的事業單位中,由原企業聘用的幹部,經同級政府人事部門審核備案 的,認同其聘幹身份;未經同級政府人事部門備案的,按照事業單位聘用職員、專業技術人員的規定,通過考試考核合格者,認定其聘幹身份,不合格者安排其他工作崗位或分流。

以上解釋,如國家有新的規定,按新的規定執行。

二οο三年十月十三日

附件2:

利用分配的“槓桿”原理 尋求事業發展最佳支撐

為深化事業單位人事制度改革,充分利用分配的“槓桿”原理,推動事業快速發展,南岸區按照十六大提出的“確立勞動、資本、技術和管理等生產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的原則”,在事業單位人事制度改革中進行了多種形式的分配製度改革探索。

一、南岸區事業單位分配製度改革的幾種基本形式

南岸區在事業單位分配製度改革中,依據中央、市、區有關改革文件精神,在區人事局的指導下,各單位堅持從本單位實際出發,進行了積極而穩妥的探索。

㈠ 實施“績效工資”,發揮分配的激勵作用 事業單位分配製度改革是一項政策性很強的創新性工作,直接涉及職工的切身利益,稍有不慎,容易產生新的矛盾,區事改辦率先在該區人民醫院進行了探索,他們從醫務人員多是知識分子和專業技術人員的實際出發,在國標基本工資不動的前提下,實行了“成本核算+二級分配製度”的績效工資改革。醫院按時足額發放職工的國標基本工資,將科室創收的總收入全部上繳醫院,在扣除管理費用、成本費用和發展基金後,餘下部分獎勵科室,作為科室的績效工資,這是一級分配;科室按個人工作量、重大疑難關鍵技術、醫療差錯缺陷、醫德醫風等工作績效的綜合考核情況,進行科室績效工資的二級分配。具體操作如下:

一級分配,即科室績效工資=(科室總收入×90%-成本費用)×40%。

其中管理費用=科室總收入×10%;

發展基金=(科室總收入×90%-成本費用)×60%;

在二級分配中,醫院只提出了個人工作績效考核評分的原則以及崗位、職務和職稱係數(不重複累計)的建議意見,原則上不干預科室的二級分配。

南岸區人民醫院實施的“成本核算+二級分配製度”的績效工資改革,降低了科室的成本,鼓勵了創收,醫院效益、科室效益和個人收入按比例得到同步提高,收到了一舉多贏的效果。

㈡ 推行“質量工資+獎勵工資”分配形式,健全分配激勵機制 ㈢ 實行“效益目標工資”的分配方式,促進單位效益的增長

南岸區人防地下商場管理辦公室,是南岸區人防辦公室下屬的自收自支事業單位,管理辦公室職工工資全靠自己創造。改革前,實行保底的事業單位職員職務等級工資制,商場效益好壞,與職工的收入關係不大,積極性得不到發揮。2002年前,商場管理辦所屬兩個商場年創收最高為96萬。2002年,商場管理辦公室實行了效益目標工資改革,儘管商業景氣度遠不如前幾年,但當年的承包任務就為150萬,實際完成了170萬。今年,管理辦又與人防辦簽訂了150萬的承包合同,在“非典”等不利因素的影響下,上半年也實現了承包任務完成過半。

效益目標工資的具體方式為:

商場管理辦將收入按月全部上繳區人防辦,管理辦在完成承包任務的前提下,由主管單位撥付全年收入的53%作為管理辦的所有運作經費(含人頭、水電、差旅、接待、臨時工、人員的各種保險等一切費用),商場管理辦公室根據《效益目標考核辦法》,按月對員工進行“經濟”、“安全”、“經營”、“設備設施”、“精神文明”等全方位的指標考核。完成各項考核指標的發給國家規定的當月工資、獎勵、津補貼的80%,扣除20%留待年終發放;未完成考核指標的則按《辦法》規定,給予相應的懲罰,在扣除20%的基礎上,再作相應扣除。如果年終未能完成全年承包任務,則不再補發扣除的20%;如僅完成承包任務,則只補發每月扣除的20%;如超額完成全年承包任務,則提取超額部分的50%作獎勵基金,其餘50%全部上繳。獎勵基金加上每月扣除的獎金或工資之和乘以50%作年終獎勵分配——效益目標工資,另外的50%作為發展基金。效益目標工資按每月考核、崗位職責、貢獻大小分類按等發放。

㈣ 施行“結構工資”,實現分配的科學化

重慶市廣益中學在1998年就實施了“國標工資+課時工資+效益工資+津補貼”的“結構工資”制度,是南岸區實施分配製度較早,新的分配製度比較配套、完善、科學的單位之一。其分配形式為:

國標工資=固定工資+活工資(各佔國標工資的70%和30%);活工資=工作量工資+質量工資(各佔活工資的70%和30%)。工作量工資指教職工滿或超工作量,則全得,不足則適當扣發。質量工資是教學質量考核為一等的,增發活工資的5%;質量考核為二等的,發足活工資;考核為三等的,減發5%;四等則減發15%。

結構工資中的課時工資、效益工資和津補貼由學校自籌經費發放。課時工資按所任課時計發,對超工作量的教職工,發給超課時費。效益工資按年度考核中德、能、勤、績四個方面,經自評、年級和教研組內互評、年級組長和教研組長考評、學生和家長測評、學校考核組綜合審評的“五評”程序後,以分值量化,確定優、良、合格、差的等次,分出五等八檔,按等級檔次標準計發教職員工下一年的每月工資。津補貼一部分按人頭平均發放,如節日慰問費;一部分(更多的)則按職務、崗位分類、計等發放。

二、利用分配的“槓桿”原理,推動事業快速發展

南岸區事業單位分配製度改革的實踐證明:堅持從“效率優先,兼顧公平”原則出發,建立適合本單位實際的科學的分配製度,猶如在職工收入和事業發展的槓桿之間找到了一個最佳的支撐點,職工收入的“力臂”越長,作用於事業發展的“動力”就越大;如果沒有找準這一支撐點,付出的力越大,作用於事業發展的無用功就越多。 南岸區房管局海棠溪房管所自實施“績效工資”改革以來,職工精神面貌發生了根本性變化,素質不斷提高。代之以改革前的現象是:排危搶險爭着在第一時間出現場,不接受住户的請吃、饋贈;危房監控員每到大風、暴雨來臨前,就主動和重點住户聯繫,強化了對危房、危巖和堡坎的監控。2003年8月1日,正直週末,當天山城氣温高達40oc,上新街48號窨井發生堵塞。接報後,疏浚組上午8:00就趕到現場開始工作,直到中午,被堵塞的窨井尚未疏通,住户們紛紛邀請疏浚工吃了便飯再幹,工人們謝絕了住户的好意,硬是幹到下午3:00疏通後,才吃午飯。 附件3:

以調整機構編制為突破口

全面推進事業單位人事制度改革

江津市按照“確立科學化的總體佈局,堅持社會化的發展方向,推行多樣化的分類管理”的思路,結合人事制度改革,以調整事業單位的機構編制為突破口,通過“調機構、改性質、定編制”,創新體制和機制,全面啟動和推進事業單位改革。

一、科學設置機構,理順體制關係。江津市按照經濟社會發展的要求,確定科學化的總體佈局,對現有事業單位設置進行“撤、並、轉”:對不適應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需要的事業單位予以撤銷;對部門所有、條塊分割,重複設置、過於零散、規模過小、服務對象單

一、任務嚴重不足、社會效益差的事業單位,根據情況予以合併;對生產經營性事業單位改革轉為企業或中介組織。同時根據職能任務和工作性質,理順管理關係,實行歸口管理。

二、調整經費預算性質,逐步減輕財政負擔。為了鼓勵各類事業單位面向市場,通過社會化服務走自我發展的路子,江津市根據事業單位職能任務和收費渠道,對經費性質進行相應的調整。一是將具備條件的政策規定性收費的自收自支和差額撥款的事業單位,從嚴控制,並嚴格按程序批准調整為財政全額撥款,其規費收入全部上交財政,由市財政按規定預算其各類經費,並按全額單位重新核定工資標準。二是對有條件的財政撥款事業單位逐步向差額補貼過渡,或者改為自收自支。三是將部分服務性、經營性自收自支、差額撥款事業單位分別改製為企業或中介組織,或只保留其事業單位性質,實行企業化管理。

三、科學核定編制,適度分流人員。江津市把精簡和重新核定編制作為這次改革的重要內容,定編時根據事業單位的行業特點、職能任務、經費性質重新核定編制。一是原來已定編或有明確編制標準的,以原編制人數或編制標準為基數,然後按20%的比例精簡定編。二是原來沒有核定編制,又沒有編制標準的,按實有人數減編。三是去年與黨政機構同步改革已定編的事業單位原則上不再精簡編制。為了保證精簡編制落到實處,江津市出台了一系列人員分流的政策,鼓勵有條件的事業單位人員辭職,一次性安置或提前離崗休息。

四、引入競爭激勵機制,推行人事制度改革。在事業單位改革中,江津市以改革用人制度和分配製度為突破口,以推行全員聘用制和崗位管理制度為重點,在全市事業單位中全面推進行人事制度改革,實行結構比例設置崗位,各類人員按崗位競爭上崗,雙向選聘;堅持活工資搞活,搞活工資分配,實行崗位工資為主體的分配製度。通過改革,建立充滿生機的用人機制和自主靈活的分配激勵機制,增強事業單位活力,促進事業發展和各項任務的完成。

【第2篇】關於重慶市事業單位人事制度改革的考察報告

關於重慶市事業單位人事制度改革的考察報告

一、重慶市事業單位人事制度改革進度、主要做法

(一)加強領導,確保“事改”有序推進。為了確保事業單位人事制度改革順利進行,重慶市人事局非常重視市委、市政府兩個層面的領導和督促作用。事業單位人事制度改革領導小組組長由市長王鴻舉親自擔任。全市事業單位人事制度改革工作會議,原市委書記賀國強同志親自到會指導,並做了重要講話。事業單位人事制度改革領導小組每年都要召開一次專題會議研究事業單位人事制度改革,目前已召開了六次。“事改”方面的文件有12個是經過市委常委會和政府常務會議研究通過,由組織、人事兩家聯合印發,提高了文件的權威性。事業單位人事制度改革領導小組辦公室有4名專職工作人員,3名兼職工作人員,其中常務副主任由市人事局一位助理巡視員擔任,專門負責抓事業單位人事制度改革的具體操作。市政府每年給“事改”辦撥付業務經費10萬元,專項用於“事改”工作。同時,重慶市還將事業單位人事制度改革作為“改革深化年”的重要工作之一,建立了聯席工作會議制度和每月通報制度,根據事業單位人事制度改革需要,定期和不定期的召開各部門主要領導聯席工作會議,協調解決改革中出現的各種問題。市事業單位人事制度改革領導小組辦公室每月對各縣、市、區和各行業系統改革進度進行統計和通報。通報直接對縣、市、區及各行業主管部門領導。對改革力度大,成效顯著的給予記功;對領導不重視,推進步伐遲緩的做不合格處理,單位不得評優,領導個人不得評為合格以上等次。對於重慶市委辦公廳這樣的單位,由於沒有及時上報改革方案,事業單位領導小組辦公室都敢於直接報到市委書記那裏,上壓態勢明顯,從而極大地調動了各縣、市、區和各行業主管部門參與改革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二)加大宣傳力度,營造良好氛圍。重慶市在事業單位人事制度改革方面,比較重視改革氛圍的營造。具體表現為:一是改革之前,就組織精幹人員深入各縣、市、區及各行業進行調查摸底,充分了解和掌握了全市事業單位的性質、人員構成、人員數量、經費來源,做到了底數清、改革思路清,為全面推進改革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二是層層召開事業單位人事制度改革動員大會,將事業單位人事制度改革的意義、目標、措施及相關政策、規定明瞭於最基層,既不誇大,也不隱瞞,擴大了基層羣眾的知情權,提高了基層羣眾參與改革的積極性、主動性。三是通過新聞媒體,大張旗鼓地宣傳事業單位人事制度改革。重慶市非常重視報紙、電視、廣播、網絡等媒體的輿論造勢效應。改革之初,重慶市各大媒體集中2個月時間,對“事改”工作進行了專題宣傳和報道,大造改革聲勢。改革中,每出台一項政策、舉行一次工作會議都要通過各種媒體進行報道,而且還根據“事改”工作的需要,不定期舉行新聞媒體通氣會。尤其是今年,重慶市將所有出台的政策及“事改問答”56題全部上網,擴大了宣傳,增強了工作透明度,營造了積極的改革氛圍。

(三)抓好試點,穩步推進。事業單位人事制度改革涉及面廣,利益格局調整幅度大,社會反響大,稍有不慎就會引發各類矛盾,陷“事改”於被動。重慶市認為“事改”就是“摸着石頭過河”,宏觀上要積極造勢,取得方方面面的支持,形成改革共識,微觀上要抓好試點,慎重推進。在試點上,重慶市主要抓好了兩個層面的工作。一是縣、市、區層面,二是科研、教育、文化、衞生層面。具體操作中,重慶市先從經濟條件好,推進難度相對較小的縣、市 、區和行業開始試點,一點一滴潛心總結,形成成功經驗後,抓住時機,乘勢而為,順勢而上,以點帶面,逐步推廣。而且在改革中,重慶市非常重視激勵機制的作用,對工作積極,推進迅速、穩妥,效果明顯的縣、市、區和單位,通過各種形式進行大張旗鼓地表彰和宣傳,行政從上面推,媒體從側面促,縣(市)區及各部門改革熱情競相迸發。

二、關於重慶市事業單位人事制度改革的幾點體會

(一)注重在'領導'層面作文章,發揮'重磅炮彈'的轟擊作用。事業單位人事制度改革中的老大難問題及一些重要政策的出台,“事改”辦都是通過市委、市政府這個層面解決的,威力大,效果明顯

【第3篇】關於全市事業單位改革的調查報告

日前,湖北荊門市編辦組成調研專班,圍繞事業單位改革開展了認真調研,全面總結了近幾年改革情況,深入有關縣市區和部分事業單位掌握了第一手資料,對有關問題進行了分析研究。情況如下:

一、全市事業單位現狀

二、近幾年開展事業單位改革情況

(一)全面開展鄉鎮事業單位改革。

2、主要做法。

一是打破減人、減事、減支思維定勢,創新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鄉鎮事業單位除保留財政所和延伸派駐機構外一律撤銷,人員買斷,整體轉制。其原來承擔的行政管理職能併入政府三辦,公共、公益服務職能由政府承擔,經營性職能走向市場。

二是緊扣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轉變,建立新型農村公益性事業服務體系。按照經營性的服務市場運作,公益性的服務政府承擔的總體思路,採取政府招標出資、公開競選主體、農户簽單認可、縣鎮共同負責的運作方式,積極探索農村公益性服務新機制。在發展公益性服務事業上形成了三種形式:政府購買形式,公益性服務由政府以合同形式向社會組織購買;定崗招聘制形式,確定公益性服務崗位,人員由縣級主管部門或鄉鎮政府聘用,實行動態管理;派駐形式,由縣級業務主管部門向鄉鎮或區域派駐服務機構和人員。

三是以人為本,有情操作,破解人員分流難點。堅持無情改革,有情操作,在與改革對象利益攸關的解除勞務關係、養老保險、安置補償等關鍵環節充分照顧羣眾利益。在解除勞務關係過程中,立足規範,嚴格程序。在養老保險上,堅持區別對象,確定標準、簽訂協議、分期繳納的原則,落實全員保險。在安置補償上,實行貨幣補償、存量資產補償、政府兜底補償、分期分批補償等辦法,確保全員補償到位。

(二)穩步推進市縣事業單位改革。

按照試點先行、分步推進地原則,每年選擇部分事業單位開展改革試點,逐步探索總結經驗。改革中,把改善結構、減輕負擔、增強活力作為落腳點,開展了整合職能、重組機構、整體轉制、人員分流、重新定性等多種形式的改革。

二是改變投入渠道減負。對經營性職能較強的事業單位,或將經費形式由財政撥款改為自收自支,或整體轉制,既將事業單位推向市場,又有效減輕財政負擔,市直僅 年將146名在編人員退出了財政供養。

三是強化管理促入軌。 在改革的同時加強事業單位監督管理,督促其按規定的業務範圍開展活動,規範其社會行為。市直對59家長期不具備法人資格、超業務範圍開展活動的事業單位進行了處理。

(三)積極探索事業單位轉企改革。

一是以經營服務類事業單位改革為突破口,逐步推進改企轉制。荊門市考慮到經營服務類事業單位政事不分、事企不分的矛盾比較突出,加上改革開放以來,國有企業改革積累的實踐經驗比較豐富,因此選擇經營服務類事業單位作為改革的突破口。從2000年開始,荊門市對22家經營服務類事業單位進行了改革試點,將原事業單位整體轉製為企業,在工商行政管理部門進行了註冊登記;註銷原事業單位法人資格,收回了事業單位法人登記證書;收回原事業單位編制851名;將原事業單位844名在職人員由單位人轉為社會人,解除了人事勞動關係,實行了一次性經濟補償安置。

二是以產權制度改革為核心,建立多元化社會事業投入機制。荊門市對具備資產出 售條件的經營服務類事業單位,通過國有資產產權置換,將單位資產出 售給內部職工,改製為股份制企業,儘量實現國有資本整體退出。如原荊門市東寶區物質局、原荊門市東寶區經濟協作辦公室均由事業單位改製為企業,在職人員也由單位人轉為企業人,其固定資產以估價方式賣給內部職工,抵扣在職人員欠繳的養老保險金、醫療保險金、住房公積金及兑現的一次性經濟補償金,折為內部職工入股份額,原事業單位債務一併劃入新成立的荊門市東寶區物質總公司、荊門市東寶區經協總公司。

三是以健全社會保障體系為重點,妥善處理職工的人事關係。荊門市在經營服務類事業單位改企轉制過程中,大體按照老人老辦法、新人新辦法處理各類人員社會保險關係。改企轉制前的在職人員,實行老人老辦法,繼續享受事業單位離退休人員待遇標準,由社會保險經辦機構負責發放。改企轉制後進入的人員,實行新人新辦法,執行企業職工基本養老金待遇。全省鄉鎮綜合配套改革實施後,荊門市根據《省人民政府關於全面推進鄉鎮事業單位基本養老保險制度改革的通知》(鄂政發〔〕28號)精神,將經營服務類事業單位在職人員比照鄉鎮事業單位參加養老保險,實行五年的過渡期,緩解了事業單位與企業養老保險待遇的差別問題。另外,對改企轉制後的原單位在職人員,統一辦理了人事關係解除和勞動合同簽字手續,並給予了一次性經濟補償。

四是以事業單位國有資產變現為主要手段,着力減輕財政負擔。從調查情況看,荊門市將盤活經營服務類事業單位國有資產存量作為籌措改革資金的主要方式。事業單位改革的成本,首先從改制單位淨資產或資產變現收益(含國有土地和房產)中扣除。如荊門市畜牧良種場將原單位土地以800萬元的價格出 售,變現的資產用於單位改企轉制,繳納職工的養老保險金、基本醫療保險金和住房公積金,兑現一次性經濟補償金,清欠單位債務,不僅做到單位改企轉制平穩過渡,而且沒有增加財政負擔。

三、取得的主要成效

二是轉變了政府職能。通過實施事業單位分類改革,將一些行使行政管理職能和行政執法職能的事業單位轉變為參照公務員管理單位,將一些從事生產經營活動的事業單位轉變為企業,將一些從事社會公益活動的事業單位與行政機關脱鈎,成為獨立的法人實體,基本理清了政事、政企和事企關係,使得政府能夠從直接辦事業的繁瑣事務中解脱出來,集中精力抓好社會事業發展規劃和監督管理,集中財力投入基礎教育、基本醫療等基本公共服務領域,初步解決了政府職能缺位和越位的問題。

三是職工得到了實惠。一些有技術專長和經營特長的事業單位在職人員,因受單位職能侷限和個人小富既安思想的束縛,長期過着不求有功、但求無過的日子。通過事業單位轉企改制,這部分工作人員終於走出事業單位的序列,變成了真正意義上的專業技術人才,充分發揮其專長,在各自領域充分施展其才能,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在調查中,這樣的人乏善可陳,如原荊門市畜牧良種場職工黃華等四人,自己出資近百萬元,買下了種豬場經營權,刻苦鑽研豬飼料改良技術和養豬技能,年收入可達三十多萬元。

四、存在的主要問題和幾點建議

一是事業單位類別界定模糊。根據中央編辦制定的《關於事業單位分類及相關改革的試點方案》(徵求意見稿)中提出的改革思路,按照事業單位的功能和特點,將事業單位分為行政類、公益類和經營服務類。但究竟哪些事業單位劃入哪一類,省裏沒有統一的標準,只是原則性地進行了分類。事業單位履行的職能和行政機關還存在政事不分、職責不清,部門之間職能交叉的現象,很難準確界定事業單位類別。這樣容易在具體劃分的單位中不盡一致,導致相同性質的事業單位在不同地方被劃入不同的事業單位類別。

二是行政機構編制總量突破。當前中央和省對行政機構設置和行政編制核定作了嚴格規定,但按照事業單位分類改革的要求,把部分行政類事業單位轉為或成建制併入行政機構,必將突破行政機構設置和行政編制核定總量。同時,行政類事業單位人員也隨之轉為行政人員,又將大幅度出現行政人員超編現象。

三是改革成本儲備差異較大。由於行業之間、部門之間特點各異,根據其職能不同,有些單位儲備了一定數量的國有資產,也有一些單位基本上沒有國有資產。在事業單位分類改革中,經營服務類事業單位改企轉制要有足夠的改革成本作保障,沒有國有資產的事業單位,其改企轉制工作很難推進。儲備了國有資產的事業單位,也要為國有資產變現尋找合理的處置方式,如果不充分考慮原事業單位擁有的各類資產,必然會造成國有資產的流失。

四是配套改革政策接續不上。事業單位分類改革是一項十分複雜的系統工程,關係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的大局,涉及事業單位廣大職工的切身利益,如果在改革的過程中沒有建立健全養老保險、醫療保險、人員分流安置等完善的配套政策支持,廣大職工的切身利益得不到社會保障,必然會影響社會穩定大局,致使改革難以達到預期的目標。

針對以上問題,我們建議:

1、合理劃分事業單位類型。由於同一種功能的事業活動既可以由政府來進行,也可以由市場來完成,同一事業單位往往從事兩種或兩種以上不同功能的事業活動,再加上人們對政府和市場分工有着不同的理解,在實際操作中,容易導致同一性質的事業單位被劃入不同類型,從而導致改革政策上的不統一。為了避免出現上述現象,建議由中央和省在總結各地實際操作經驗和問題的基礎上,進一步研究制定事業單位分類實施細則,對現有分類標準作進一步細化,將一些類型劃分不夠一致的事業單位,統一劃入一種類型。同時,建立規範化的事業單位分類審批程序,避免出現分類過程中事業單位與政府討價還價、隨意確定事業單位類型的行為。

2、制定統一配套改革政策。事業單位分類改革不僅要有縝密的實施方案和細則,而且要有一整套配套的改革政策作保障。改革之前要依法制定配套人事、財政、社會保障等政策文件。一是要研究有關社會保障政策,建立健全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進一步完善工作人員在行政機關、事業單位和企業之間流動時社會保險關係的轉移和銜接辦法,切實解決事業單位職工的養老保險、醫療保險、住房公積金等後顧之憂;二是要出台競聘上崗、鼓勵自謀職業、提前退休、一次性經濟補償等人員安置政策,疏通出口,妥善解決好人員分流安置問題。三是建立財政投入、國有資產劃轉等制度,完善財政投入機制,保障改革成本,妥善處理事業單位撤併後的資產和債務問題。

3、變現資產減輕財政壓力。事業單位分類改革過程中,做好離退休職工社會保障待遇銜接和分流人員安置工作,妥善處理原事業單位的債務債權關係,需要付出大量改革成本。如果全部通過新增財政預算的方式予以解決,地方財政難以承受,必須在盤活國有資產存量上做文章。在規範國有資產處置程序,防止國有資產流失的前提下,允許有條件的地方將事業單位國有資產以公開競價的方式出 售變現,或以公開招標的方式出租或拍賣經營權,資產處置收益統一上繳財政專户,主要用於支付事業單位改革各項成本,儘量減少新增財政支出。同時,地方政府還要平衡行業之間、部門之間資產,將單位多餘的資產劃轉一部分到無資產或資產缺口較大的單位,減少地方政府的壓力。

4、因地制宜組織實施改革。近幾年來,事業單位改革基本上是按行業分別推進的,一些地方從本地實際情況出發,進行了整體推進事業單位分類改革的實踐探索。但由於省裏沒有出台事業單位分類改革的總體方案,各地改革進展程度不一,具體做法也各不相同。下一步必須在充分總結各地改革經驗教訓的基礎上,按照統一性與靈活性相結合、新舊政策大體相銜接的原則,研究制定全省事業單位分類改革的總體方案及各項配套政策,統一事業單位分類標準,統一國有資產處置和改革成本籌措辦法,統一人員分流、社會保障、人事分配、財政投入等方面的配套政策。

5、理順事業單位管理體制。事業單位分類改革完成後,要進一步理順和完善事業單位管理體制,逐步實行管辦分離,將政府職能部門與事業單位的職能分開,政府職能部門與所屬事業單位脱鈎,政府主管部門不再直接參與事業單位人、財、物的具體管理,只承擔依法對本系統事業單位的行業監管,事業單位集中精力搞好公共服務,從而避免政事不分、職責不清、職能交叉等現象產生,鞏固分類改革成果。改企轉制的單位和職工按照市場經濟規律開展活動,原主管部門不要再插手其經營活動,做到徹底脱鈎。

【第4篇】事業單位人事制度改革的考察報告

重慶市地處我國西南地區東北部、長江上游,1997年3月設中央直轄市,現轄14個市轄區、4個縣級市、17個縣、4個自治縣,面積8.23萬平方公里,人口3107萬。現有事業單位2.5萬多個,實有人員達49.5萬多人,覆蓋科研、教育、文化、衞生、體育、農業等各行各業,其人員總量大概相當於黨政機關機構改革人員總量的5倍。其中事業單位專業技術人員約33.4萬人,佔67.5%,且大多數是高學歷的知識分子。重慶市事業單位人事制度改革起步比較早,配套措施相對完善,改革進度較快,在全國處於領先地位。

一、重慶市事業單位人事制度改革進度、主要做法

1999年天津會議之後,重慶市開始全面啟動事業單位人事制度改革工作。xx年重慶市召開了事業單位人事制度改革動員會議,計劃用5年時間,在xx年底前全部搞完。截止今年8月底,市屬64個部門展開62個,40個縣(市)區展開27個,近20萬人簽訂了聘用合同,佔42.9%。其中有13個部門、7個縣(市)區事業單位人事制度改革推聘工作全面完成。在改革中,分流人員達16322人,主要集中在教育系統。通過改革,擴大了事業單位用人自主權和內部收入分配自主權,增強了事業單位活力,極大地調動了管理人員、專業技術人員、工勤人員的積極性和主觀能動性。

(一)加強領導,確保“事改”有序推進。為了確保事業單位人事制度改革順利進行,重慶市人事局非常重視市委、市政府兩個層面的領導和督促作用。事業單位人事制度改革領導小組組長由市長王鴻舉親自擔任。全市事業單位人事制度改革工作會議,原市委書記賀國強同志親自到會指導,並做了重要講話。事業單位人事制度改革領導小組每年都要召開一次專題會議研究事業單位人事制度改革,目前已召開了六次。“事改”方面的文件有12個是經過市委常委會和政府常務會議研究通過,由組織、人事兩家聯合印發,提高了文件的權威性。事業單位人事制度改革領導小組辦公室有4名專職工作人員,3名兼職工作人員,其中常務副主任由市人事局一位助理巡視員擔任,專門負責抓事業單位人事制度改革的具體操作。市政府每年給“事改”辦撥付業務經費10萬元,專項用於“事改”工作。同時,重慶市還將事業單位人事制度改革作為“改革深化年”的重要工作之一,建立了聯席工作會議制度和每月通報制度,根據事業單位人事制度改革需要,定期和不定期的召開各部門主要領導聯席工作會議,協調解決改革中出現的各種問題。市事業單位人事制度改革領導小組辦公室每月對各縣、市、區和各行業系統改革進度進行統計和通報。通報直接對縣、市、區及各行業主管部門領導。對改革力度大,成效顯著的給予記功;對領導不重視,推進步伐遲緩的做不合格處理,單位不得評優,領導個人不得評為合格以上等次。對於重慶市委辦公廳這樣的單位,由於沒有及時上報改革方案,事業單位領導小組辦公室都敢於直接報到市委書記那裏,上壓態勢明顯,從而極大地調動了各縣、市、區和各行業主管部門參與改革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第5篇】事業單位機構編制管理及機構改革工作的調研報告範文

近年來,我縣編辦從我實際出發,按照“抓重點、創特色、爭一流”的工作目標,突出機構編制工作的規範化、法制化、科學化建設,加強對機構編制工作熱點、難點和重點問題的調查研究,為事業單位的改革做好準備工作,進一步開創了機構編制工作的新局面。現將我縣事業單位機構編制管理及事業單位機構改革工作調研情況交流如下:

一、事業單位基本情況

我縣共有事業機構385個,其中,全額事業單位329個;差額事業單位17個;自收自支事業單位37個;企業化管理事業單位2個,全縣共有事業編制7505名,其中,全額事業編制6510名;差額事業編制523名;自收自支事業編制414名;企業化管理事編制58名,實有在職人員6292人,其中,全額撥款5463人;差額撥款425人;自收自支358人;企業化管理46人,全縣事業編制空編1213名。

二、存在的問題

1、事業單位機構龐大,人員過於臃腫。我縣事業單位財政供養人員佔全縣財政供養人員的85% ,給財政帶來巨大壓力,與此同時,隨着事業單位職能的弱化,一些事業單位人員整天無事可做,在編不在崗、混崗現象時有出現。

2、事業單位人員結構不合理專業技術人員缺乏,一定程度影響了我經濟、社會的發展。如:縣衞生系統,在這一兩年中,雖然通過面向社會招聘、經驗交流等方法,使醫資、醫技、醫質有所提高,但人員結構不合理的問題仍舊比較突出,全縣衞生系統,工勤人員就有183人之多,佔全系統在職人員的29%,特別是鄉鎮衞生院衞生技術人員缺乏,培訓不足,有些衞生院中防保人員為非專業人員,使各項預防保健任務的落實受到影響,給農牧民羣眾的生產、生活造成了隱患。諸如向衞生系統一樣,縣教育系統、文體系統以及各鄉鎮事業站所,也都因缺乏專業教師、專業演藝人員及技術人員等原因,使本職工作開展被動,工作效率及工作質量不高。

3、部分事業單位政事不分。一些單位名義上是成立了事業單位,但其實是一個單位的內部科室,需要用事業單位的名義就用,這種現象以黨政機關所屬居多。如計生局下屬的計生指導站、城建局下屬的規劃室等,以及一些大單位系統的培訓中心(培訓科)等,這些部門單位即以行政面孔行使行政權力,對社會進行干預,又以事業單位的名義進行經營,因其附屬於不同政府機構的性質,造成了不同程度的行政性壟斷,導致市場分割和資源浪費。

4、具有事業單位身份卻不具備事業單位資格。目前我縣有部分事業單位缺乏獨立法人資格,投資主體單一,不能實現自主經營、自負盈虧,只能依附於行政主管部門,靠吃財政飯生存,尤其突出的是鄉鎮各事業站所。2003年,鄉鎮黨政機構改革進行完後,各事業站所合屬分為五大辦公室,由一個鄉鎮的分管理領導具體負責工作,沒有法定代表人或法定代表人由鄉鎮分管領導兼任,造成行政主管部門與事業單位財務不分、人員混用、辦公地點不明確,在一定程度上妨礙了事業單位的社會化進程。

5、事業單位缺少活力。事業單位本來是人才、知識、信息,最集中、最活躍的地方,但實際上沒有煥發出應有的生機,沒有顯示充分活力。根源在於事業單位很大程度上是在靠行政化運作,政府各部門對事業單位控制死,管得過多過細,管理方式和手段單一,致使事業單位沒有市場競爭力。同時,因事業單位附屬於政府機構,使得大量事業單位代行部分政府職能,造成政府職能不清,效率低下,財政負擔繁重。

為此,我們認為事業單位機構改革勢在必行。要從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六大精神的高度,深刻認識事業單位機構改革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緊迫性,以高度的政治責任感抓好這項改革。

三、事業單位機構改革的難點問題

1、牽涉面廣。事業單位兼具了“行政機構”與“企業”兩種屬性,要對其進行改革,複雜性、艱鉅性都在政府機構改革和企業制度改革之上。

2、如何科學設置事業機構的問題。由於事業單位門類太多、差別很大、範圍太廣、專業太複雜,劃分上有一定難度,再加上歷史遺留事業單位的種種弊端,使事業單位設置和佈局分佈不盡合理,部門、區域和學科分割,各自為政,各自為戰,職能交叉,資源浪費嚴重。因此,科學設置事業機構,是一項科學性、政策性、難度性很強的工作。

3、人的出口問題。機構臃腫,宂員嚴重,改革過程中的富餘人員哪裏去,今後的解聘人員哪裏去,“出口”渠道狹窄,加上事業單位的改革是在國有企業改革和政府機構、公務員制度改革之後進行的,其接受了大量上述改革的“包袱”,而大學生分配、軍轉幹部分配時不去企業,機關編制滿了,又大多往事業單位裏擠。這樣相當多單位不具備自我消化的能力。

四、幾點建議

我們認為事業單位登記管理工作是事業單位機構改革有力切入點。推進事業單位登記管理工作是事業單位體制改革和機構改革的需要,通過事業單位登記這一管理制度的建立,為實現政事分開,推進社會化進程的目標,提供了法制保障,是落實事業單位離開主管部門的襁褓,走向市場,進人社會,為經濟建設服務,為人民生活服務,實現自我約束和自我發展的重要手段。結合我縣實際,我們對推進事業單位登記管理工作,為事業單位機構改革做好準備工作,提出幾點建議:

1、進一步加強對事業單位的登記工作。確認事業單位具備與其法人資格相適應的開辦資金、從業人員、辦公地點、經費來源、獨立核算的財務管理制度和獨立承擔民事責任的能力,確立事業單位經營管理主體的地位,使之取得受法律保護的“身份證”。清理不符合具備事業單位資格的單位,做好統計工作,為下一步的事業單位機構改革事業單位的富餘人員分流提供準確參考數據。(截止目前,我縣已登記事業單位207家,登記率佔全縣事業單位的63%,佔全縣具備事業單位資格登記單位的92%。)

2、加強對事業單位的動態管理,加大監督力度。隨着社會經濟環境的快速發展,事業單位的職責、人員、工作量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變化,原定的編制、經費等漸漸不適應實際情況的發展需要。做為事業單位管理部門,要採取積極有效的措施,加大對事業單位的動態管理和監督力度。通過年度報告制度,實現對事業單位的“跟蹤”管理,為建立科學的動態管理機制創造有利條件;通過證書懸掛、公告和查詢等登記管理手段,將事業單位置於社會的監督之下,為公眾監督事業單位提供必要條件。從而使其更好地適應市場經濟的發展要求,早日走向市場,更好地為社會、羣眾做好服務工作。

3、積極探索事業單位分類管理辦法,促進事業單位機構改革。對事業單位的改革要堅持分類管理原則,從實際出發,嚴格按照有關法律,按事業單位不同性質、職責和任務,明確事業單位類型,找出最為適應市場發展要求的分類辦法。

4、做好新時期事業單位思想政治工作。要從實際出發,有的放矢地教育引導廣大幹部職工去認識改革、理解改革、支持改革、投身改革,自動摒棄“鐵飯碗”的陳舊觀念,開拓創新促進事業單位的健康發展,逐步走入市場化,為改革後事業富餘人員的安置、消化在市場化內做好準備。

5、規範事業單位登記管理機構的設置和加強登記管理隊伍的建設。要借這輪事業機構改革之機,進一步強化事業單位登記管理部門的監督職能,充分發揮登記管理局的職能作用。要通過實踐和培訓等多種形式來提高登記管理隊伍的綜合素質,從而提高事業單位登記管理機構的整體管理水平和執法水平,也為事業單位的改革提供一個人力優勢。

隨着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完善和事業單位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我們要認真貫徹執行好《事業單位登記管理暫行條例》,通過加強事業單位登記管理,進一步規範市場經濟秩序,使事業單位早日要面向社會、參與市場競爭,打破傳統的條塊分割,為下一步的事業單位機構改革做好準備。

【第6篇】國產局對行政事業單位非經營性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改革的調研報告

我市的行政事業單位國有資產管理改革從開始,幾年來,緊緊圍繞提高資產管理效能,提高資產使用效益這個中心,積極推進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改革,探索在市場經濟新形勢下行政事業單位國有資產管理工作的新體制、新機制,收到了良好的效果。隨着改革的深入,市場經濟環境的變化,國家宏觀經濟政策的調整,現有的體制和機制已不能很好的適應新形勢的需求,這就要求我們必須進一步解放思想,調整思路,用更加開放的思維,更加有效的機制,更加有力的工作把國有資產經營好,把國有資產管理這篇文章做大。

一、我市國有資產管理改革的基本做法

(一)設立專司機構,明確職能定位。市政府發文成立了市非經營性國有資產管理局(以下簡稱國產局),正縣級事業機構,掛靠市財政局,由市財政局副局長兼任國產局局長。市國產局編制12人,內設綜合、產權管理、資產評價三個科室,從而明確了行政事業單位國有資產的管理主體。市國產局作為管理行政事業單位國有資產的專司機構,按照統一政策、分級管理的原則,對全市行政事業單位國有資產工作進行宏觀管理;對市本級行政事業單位國有資產實施監督管理。同時,在職能定位上,將其定位在延伸財政職能上,資產管理工作緊緊圍繞財政中心工作來進行。

(二)推動資產的整合。在保證行政事業單位正常運轉的前提下,對資產優化整合是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改革的重要內容,是提高資產使用效益的主要方面。市本級先後啟動了行政中心、建設大廈、文化藝術中心、老幹部活動中心等重點資產整合項目。通過這些資產整合項目的實施,既完善了城市功能,改善了機關辦公條件,又整合了大量的閒置房地產,從而激活存量資產,實現保值提效。通過盤活行政事業單位國有資產,拓寬了財政收入渠道,增加了地方可用財力,實現了資產管理和資金管理的有效結合。近幾年,通過統一管理國有產權,對國有資產統一整合運營,全市累計實現國有資產收入5億多元,

(三)改革國有資產的配置模式。在全市初步建立了資產構建預算制度。資產購建預算是從源頭上管理資產“進口”的主要環節,是規範資產配置,實現資產配置科學性、均等性、計劃性的重要的國有資產管理制度,是部門預算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資產構建預算從制度層面可以有效解決在資產配置上的盲目性、隨意性和失衡性,減少了盲目配置、重複配置,節約了財政資金,是“模式”一個重要亮點,在全國國有資產管理工作會議上交流推廣。

(四)實行產權集中管理。市政府授權市國產局對市級行政事業單位的產權集中統一管理,將原來市級各行政事業單位的《房屋所有權證》、《國有土地使用證》集中收繳到市國產局,由市國產局代表市政府擁有市級所有行政事業單位全部國有資產的產權並對所管資產行使產權管理、收益管理和財務管理權,對單位辦公用房實行餘缺調劑,徹底杜絕和防止因所有權不明而引發的各種國有資產流失現象。產權變更後各佔有使用國有資產的行政事業單位只有資產使用權,沒有資產處置權,有效的解決了資產分散管理中存在的隨意處置國有資產的問題。

二、改革目前所面臨的困境

我市的行政事業單位國有資產管理改革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與市委、市政府的要求、與社會經濟發展的要求還有一定的差距,在行政事業單位國有資產改革深化中遭遇瓶頸,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目標定位。我市的國有資產管理改革當初是以資源整合為切入點的,是以保值提效為目標的,是在整合置換中盤活存量資產,提高資產效益,增加財政收入。因此我們的工作重心在整合置換上,市政府還就此下發了三年整合規劃。儘管規劃中提出了宜租則租、宜處置則處置,宜開發則開發的運營思路,但作為運營主體的資產開發沒有取得突破性進展。從目前的情況看把目標僅僅定位在整合上是不能把資產這篇文章做大的,必須把目標定位在經營上,通過有效的經營,把文章做大。

(二)體制束縛。行政事業單位國有資產所有權屬政府,市非經營性國有資產管理局是政府授權管理市級行政事業單位資產的一個行政機關,不具備投融資資格,也不具備經營開發資格。由於缺乏一個對資產有效經營的平台,因此無法對資產開展有效的經營。因此要適應新形勢,把資產經營這篇文章做大,就必須搭建一個公司化的經營平台,實現對資產的有效經營。

(三)思想解放不夠。這幾年改革過程中我們也一直思考如何有效的利用好國有資產,也考慮到開發經營,但由於擔心不符合國家對行政事業單位資產管理的要求和規定,擔心過度商業化,會增大政府風險,因而,讓猶豫禁錮了我們的思路,捆住了我們的手腳,制約了我們的工作。

三、深化我市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改革的建議

(一)、我市資產基本狀況

根據資產清查結果表明,截止12月31日,全市行政事業單位資產總額48.5億元。其中,行政資產總額14.4億元,事業資產總額34.1億元。市本級資產總額10.8億元,行政資產2.4億元,事業資產8.4億元。

按可經營資產情況看,市本級行政事業單位擁有土地5361畝,其中城市規劃區內畝,規劃區外3347畝;房屋105萬平方米。按目前我市房地產市內工廠行情測算,市本級的可用資產總值約為28億元。

資產經營的基本思路金融危機爆發後,擴大內需保增長的任務十分繁重,特別是我們以投資帶動為主要特徵的增長方式,在突破發展中保增長的任務更重、壓力更大,對資金的需求也更加迫切。因此,我們必須審時度勢,充分運用所擁有的資產優勢,進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調整工作思路,轉變工作重心,把把工作重心由過去的以整合為重點,轉向以全面經營為重點;把運營方式由以置換為重點轉向開發、轉讓、出租並舉,有形資產、無形資產、資源性資產經營並重的軌道上來。對於目前具備通過轉讓、開發、出租進行直接經營的房地產可直接開展經營,對於目前不具備直接經營條件的房地產,可通過房地產抵押融資的方式,實行買地開發滾動經營,或者以直接投資的方式進行資產經營,使所有的房地產都能夠成為政府可經營的資本。實現真正盤活國有資產,實現資產資本化,實現資產效益最大化,實現資產經營可持續發展的目標。經過有效運營,力爭五年內為市本級建設融資3--5億元,全市實現國有資產收益10億元以上,其中市本級5億元以上。

(三)加快體制轉變,構建經營平台

調整管理體制,構建經營平台,是實現資產資本化,對資產進行有效經營的基礎。因此,我們建議成立市公共資產投資運營公司,將市本級的行政事業資產整體打包,以劃撥過户、授權經營或參股等形式注入公共資產投資運營公司,同時將市非經營性國有資產管理局更名為“市公共資產管理局”,實行市公共資產投資運營公司與市公共資產管理局實行兩塊牌子,一套人馬。由市公共資產管理局行使行政事業單位國有資產監督管理的職能。由市公共資產投資運營公司行使管資產的經營、開發、融資、投資職能。使公共資產投資運營公司具有投融資、經營開發、物業管理三個資產經營平台的功能,其運行目標為:

投融資平台

打造成我市繼城投公司之外的又一重要融資平台,利用國有資產,以抵押擔保的形式,通過銀行貸款、發行債券等方式,吸引各種社會資金進入重點建設領域。具體可以採取以下方式:

一是抵押貸款。以國有資產整合為基礎,在充分進行風險評估的基礎上,以資產作抵押,加強同國家政策性銀行、商業銀行和非銀行金融機構的合作,形成以銀行貸款為基礎,其他金融機構資金為補充的信貸融資格局,為政府實現經濟社會發展目標提供融資服務。

二是發行企業債券。政府授權發行企業債券,在資本市場進行融資,用於地方基礎設施建設,財政實施擔保並承擔債券利息。遼寧鐵嶺投資債的成功發行就為我們很好的借鑑。8月21日發行的“鐵嶺投資債”發行總額6億元,票面利率為8.35%,期限7年,在全國銀行間市場和深圳證券交易所同時發行,發行當日全部售完。鐵嶺市委、市政府創新政府投融資體制機制,本着“資源資產化、資產資本化、資本證券化”的發展思路,在整合運營政府社會公共資源和國有資產的基礎上,搭建起市場化投融資平台,成立鐵嶺公共資產投資運營有限公司,“鐵嶺投資債”就是通過鐵嶺公共資產投資運營公司發行,以沈鐵工業走廊開發基金償還。同時,鐵嶺市政府承諾:若沈鐵工業走廊開發基金存在償債缺口,將安排其他財政收入進行償還。

三是開展股權合作。對於關乎全市經濟佈局和產業結構戰略性調整的競爭性領域項目,資產投資運營公司代表市政府和市財政(國資)局作為出資人,用市場化方式對此類項目的市屬國有股權進行管理,依照《公司法》行使股東權利,履行股東義務。

四是啟動民間借貸。對項目不大、有營利的項目可鼓勵幹部職工入股,募集項目發展資金。但此方式籌集資金量少,風險大。

五是積極發展多元化融資體制。特許經營權是政府重要的無形資產,因此在項目建設上可運用“建設—經營—轉讓”的方式,即bot模式進行融資。它是指政府和項目發起人簽訂特許權轉讓的協議,由項目發起人組織成立的項目公司承擔大型基礎設施項目的融資設計、建設、運營和維護的任務,同時,在規定的特許期內,擁有該項目的所有權並收取費用,用來償還項目的債務,並獲得預期的投資回報。在特許期結束後,項目將無償移交給政府。利用這種形式,對於我市自有資金匱乏,但同時具有機遇優勢、項目優勢的實際情況,可以以此引進資金,擴展籌資渠道,增加籌資規模,切實解決建設資金供需之間的矛盾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和可操作性。

經營開發平台

按照宜開發則開發、宜處置則處置、宜出租則出租的工作思路,充分利用現有資產,繼續促進資源優化整合,加快開發經營,擴大投資範圍,實現資產增值。經營開發平台主要職能為:

一是資產經營的載體和主體,負責資產開發、轉讓、出租等經營業務。

二是負責對原政府部門投資舉辦的經濟實體進行整合,並對其實行集約化、集團化、規模化經營,充分發揮資產的規模效益。

三是進行自主開發。對增值潛力大,開發價值高的項目,實行自主開發,以實現國有資產收益最大化。對有的資產可按照開發--轉讓(出租)的方式進行經營,對有的資產可按照抵押--融資--收購(徵地)--開發--轉讓(出租)的方式進行經營。

四是夯實公司職責。按年度簽訂國有資產保值增值責任書,通過規範資產運營,建立國有資產補償機制,向財政上交國有資產收益、按期收繳國有資產佔用費、土地出租收益金和利潤等手段,保證國有資產安全完整的運行,實現國有資產保值增值。

物業管理平台

一是為行政事業提供統一規範的物業服務,維持辦公資產的簡單再生產(資產維護),節約財政支出。

二是公平參與物業市場競爭和經營。

需要配套的政策

一是成立市公共資產運營投資公司,並將市非經營性國有資產管理局更名為“市公共資產管理局”,兩套機構合署辦公,實行兩塊牌子一套人馬。

二是按照產權集中管理的要求將市級行政事業資產全部更名過户在市公共資產管理局名下,免收更名過户的相關費用。以劃撥過户、授權經營等形式將市級行政事業單位資產注入公共資產投資運營公司。

三是按公司法建立完善的公司法人治理結構,確保公司業務的有效、有序開展。

【第7篇】對行政事業單位非經營性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改革的調研報告

我市的行政事業單位國有資產管理改革從開始,幾年來,緊緊圍繞提高資產管理效能,提高資產使用效益這個中心,積極推進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改革,探索在市場經濟新形勢下行政事業單位國有資產管理工作的新體制、新機制,收到了良好的效果。隨着改革的深入,市場經濟環境的變化,國家宏觀經濟政策的調整,現有的體制和機制已不能很好的適應新形勢的需求,這

就要求我們必須進一步解放思想,調整思路,用更加開放的思維,更加有效的機制,更加有力的工作把國有資產經營好,把國有資產管理這篇文章做大。

一、我市國有資產管理改革的基本做法

(一)設立專司機構,明確職能定位。市政府發文成立了市非經營性國有資產管理局(以下簡稱國產局),正縣級事業機構,掛靠市財政局,由市財政局副局長兼任國產局局長。市國產局編制12人,內設綜合、產權管理、資產評價三個科室,從而明確了行政事業單位國有資產的管理主體。市國產局作為管理行政事業單位國有資產的專司機構,按照統一政策、分級管理的原則,對全市行政事業單位國有資產工作進行宏觀管理;對市本級行政事業單位國有資產實施監督管理。同時,在職能定位上,將其定位在延伸財政職能上,資產管理工作緊緊圍繞財政中心工作來進行。

【第8篇】水管單位改革調研報告

一、基本情況 ××水利局現有獨立核算單位21個,其中科級事業單位17個,企業單位1個;現有正式職工人,其中幹部329人,固定工573人,合同工1007人,集體工113人;現有離退休人員264人,專業技術人員539人,其中高級工程師6人,工程師51人,初級職稱482人;有管理運行人員1142人,綜合經營人員768人(包括工程局、招待所、水電站),其他112人;有本科以上學歷67人,大專學歷313人,中專學歷429人,高中以下學歷1213人。 水管單位現有職工1350人,其中科級幹部35人,一般幹部170人,工人1145人;專業技術人員416人。

二、主要工作職能

(一)負責《水法》、《水土保持法》、《防洪法》、《河道管理條例》等法律、法規的組織實施和監督檢查。

【第9篇】分類推進事業單位的改革問題與思考調研報告範文

事業單位作為向全社會提供基本公共服務的載體和平台,在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但事業單位發展中的問題不但影響行政效能和公共服務效率,也嚴重地制約了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目前事業單位分類的改革已全面展開,但分類推進事業單位的改革還面臨不少問題。

一、主要問題

當前,在傳統計劃經濟體制下形成的事業單位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一些與市場經濟不能並軌的問題,制約了經濟和社會的協調發展,以及人民羣眾對提供公共服務、公共產品的需要,同時也制約了政府職能的轉變。具體表現為:

(一)管理體制不順,監管制約不力。一方面由於事業單位部門所有、條塊分割的管理結構,導致在機構設置、編制配備出現不盡合理的地方。有些事業單位因不適應經濟和社會發展需要,職責任務、工作量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變化,職能萎縮,編制閒置,一定程度上存在機構龐雜、人員臃腫、人浮於事等現象。另一方面職能加強、任務增加部門的用編需求得不到調劑,特別是有利於推動經濟發展保障和改善民生、維持社會和諧穩定等重點領域編制資源得不到動態調整,使得編制資源不能全面發揮其應有作用,阻礙了社會事業的發展。這些問題根源在於編制管理法津法規體系不盡完善。雖然近年來出台了一系列機構編制管理方面的條例和法規,但具體到事業單位機構設置、人員編制配備方面還是缺乏嚴格的控制措施。有些事業單位人員編制核定無操作標準和依據,只是根據當前的工作情況所謂的“量體裁衣”,致使主管部門要求設立事業單位編制核定時上下聯繫、左右攀比;有些事業單位設立以達標為要挾,以審批資金為“誘餌”,造成機構設置重複、職能交叉。不但增加財政負擔,而且容易出現推委、扯皮現象。

(二)缺乏法人資格,阻礙自身發展。部分事業單位不具備獨立的事業單位法人的資格,其任務由行政主管部門下達,辦公地點不明確,人員混用,財務不分,行政機關人員兼任事業單位法人。這樣的事業單位不能實現自主經營、自負盈虧,只能靠財政“吃飯”、政府“餵奶”、主管部門“輸血”生存。致使事業單位服務功能弱化、萎縮,不同程度地阻礙了事業單位根據自己的特點,按照社會需要和市場經濟規律尋求自身發展的步伐。

(三)政事、事企不分,工作效率不高。一是有些事業單位享受着事業單位的待遇,卻從事着與政府部門一致的行政管理事務,甚至還擁有比一般政府部門更大的行政權力。一些並非法定承擔政府職能的事業單位,執行着由主管部門直接或間接轉移過來的行政職能。二是有的事業單位本身擁有執法權力,全部或者大部分受國家財政資金的供養,卻仍然從事經營活動,既是運動員又是裁判員。三有些事業單位佔用着國家資源,享受着財政扶持,卻未充分有效地提供相應服務,積極公正地履行應盡職責。

(四)事業單位撤併難度大。按照事業單位分類的改革要求,對未按規定設立或原承擔特定任務已完成的予以撤銷;對佈局結構不合理、設置過於分散、工作任務嚴重不足或職責相同相近的予以整合。部分事業單位將面臨着撤併,人員編制核銷、核減和安置。對應該撤銷或整合的事業單位,很少有主管部門或事業單位自己主動提出進行撤銷整合,而是以上級部門批資金、上項目等為理由,要求保持現有事業單位,或者一味強調本部門本單位的困難,反對撤銷整合所屬事業單位,加大了事業單位分類的改革工作難度。

(五)改革配套政策遲遲不能啟動。事業單位分類的改革是一項複雜的系統工程,關係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的大局,涉及事業單位廣大職工的切身利益,如果在改革過程中沒有養老保險、人員分流安置等完善的配套政策支持,廣大職工的切身利益得不到社會保障,必然會影響社會穩定大局,致使改革難以達到預期的目標。目前人事制度、收入分配、社會保障、財政管理、轉企改制等配套政策遲遲未能出台,成為制約改革順利推進的瓶頸。

二、思考與建議

(一)調整規範機構設置,搞好清理整合。根據縣級事業單位不同的類型、性質、運行機制以及發展趨勢,按照事業單位清理規範的要求,進一步搞好清理整合。一是堅決撤銷。隨着經濟和社會的發展,原有的一部分事業單位,有的職能萎縮甚至消失,已經無所作為;有的運轉艱難,既無社會效益,也無經濟效益;有的依靠財政撥款養人,終日無所事事;有的名存實亡,長期無人員、無資產、不運作。對這此事業單位予以撤銷,其人員按政策進行妥善分流和安置。二是合理合併。有些事業單位規模過小,有的職能相近或交叉。對這類單位應在統籌規劃的基礎上予以合併。三是調整佈局。對條塊分割、重複設置的事業單位,應統籌兼顧,科學調整佈局,裁長補短,優勢互補,優化人力、財力、資產等資源配置。通過清理整合,逐步界定和規範事業單位的職責任務、機構名稱、人員編制和經費形式。

(二)全力推進事業單位分類的改革。根據國家和省市對事業單位的有關分類標準,本着先易後難、分期分批、逐步推進的原則,對清理規範後的所屬事業單位進行科學分類。行政類事業單位,依法調整界定職能任務,整合精簡機構編制,嚴格規範管理。公益類事業單位,優化佈局結構,完善運行機制,逐步實現舉辦單位主體的多元化。此類事業單位的管理辦法,主要是政策引導、依法監督、搞好服務,重點管好其領導班子或法定代表人,監管其國有資產的

保值增值。經營類事業單位,按照事企分開的原則,借鑑國有企業改制的政策辦法,搞好產權制度改革,實施改企轉制,使其成為市場競爭主體和獨立核算、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的經濟實體,進一步增強自我發展的活力。

(三)賦予事業單位獨立的法人地位。國務院《事業單位登記管理暫行條例》規定,未取得《事業單位法人證書》的,不得以事業單位名義開展活動。近年來,事業單位法人登記工作雖然得以全面推進,但其他配套政策法規滯後,事業單位仍處於主管部門的附屬地位,與市場接軌的“准入證”作用也沒能充分發揮,制約了事業單位的市場化進程。許多事業單位習慣於按主管部門的行政命令辦事,對社會和市場的需求主動參與的少,不願意面向社會尋求生存空間,造成事業單位社會化服務功能的缺位。因此必須建立健全事業單位法人治理結構,探索建立理事會、董事會、管委會等多種形式的治理結構。

(四)徹底解決合力不強的問題。在事業單位的改革中,政府職能部門、政府主管部門和事業單位這三者雖然都主張進行事業單位的改革,但改革的目標和方向並不一致。一般來説機構編制、人社、財政等政府職能部門主要是加強規範化管理,儘量控制或減少財政供養人員。而事業單位主管部門則往往是站在事業發展,同時也站在維護本位利益的立場上儘量保留和發展一些事業單位,在改革中常常充當事業單位的代言人和事業單位的改革協調者等角色。事業單位自身則希望通過改革在既得利益不變的情況下,儘可能多地增加財政供給,同時又能獲得自主權。這三者難以形成合力。所以只有在充分調研和廣泛徵求意見的基礎上,黨委政府以壯士斷腕的決心果斷決策,才能在事業單位的改革形成合力。

(五)堅持以人為本的核心。改革必須注意維護社會的穩定和促進社會的和諧,不能給社會帶來新的不穩定和不和諧因素,尤其不能象以往改革那樣把“富餘人員”推向社會。因此,需解決四個問題:一是根據國家社會保障制度建設的總體要求,積極推進事業單位的社會保障制度改革,全面建立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二是要解決好改革前後新老退休人員待遇的平穩過渡問題;三是進一步完善工作人員在機關、事業單位和企業之間流動時社會保險關係的轉移和銜接辦法,切實解決人員身份轉換以及醫療保險金、住房公積金等保障問題;四是要解決好人員分流安置問題,認真研究以單位、行業為基礎的,多層次、多種形式的人員安置政策,對達到一定年齡或工作年限的職工,研究較為寬鬆的提前退休政策。

(六)推動事業單位配套改革。一是逐步取消事業單位行政級別,實現事業單位職級制,推行職員制;二是探索實行公共財政“購買服務”新模式,可由社會提供的公共服務,通過公開招標、向有資質的社會組織“購買服務”;三是改變財政供給方式,告別單純“以人定費”的形式,從“養人”轉變為“養事”;四是鼓勵與支持社會力量辦公益事業,對社會力量興辦公益事業的,在設立條件、資質認定、職業資格與職稱評定、税收政策和政府購買服務等方面與事業單位公平對待。

(七)管好盤活機構編制資源。在嚴格控制機構編制的前提下,按照“控制總量、盤活存量、優化結構、增減平衡”的要求,採取切實措施,核減職能減少、工作任務不飽和單位的人員編制。儘量把有限的編制資源向重大民生保障方面傾斜,向基層和一線傾斜,向關乎全局工作方面傾斜。

【第10篇】事業單位人事制度改革考察報告範文

站領導:

3月25日至30日,人保科羅旭萍參加了由xx市人才培訓中心組織的赴重慶進行事業單位人事制度改革的學習考察。本次考察主要是與xx市人事局事改辦、人事爭議仲裁處及xx市xx區人事局、xx市衞生局等部門就開展聘用制度、崗位設置、未聘人員分流安置、分配製度、社會保險等人事制度改革方面取得較好成效的先進單位座談交流。

xx市人事局是國家人事部推薦的改革較成功的城市之一,他們在聘用合同制和工資改革方面做得較好,從1999年開始搞事業單位人事制度改革至今,共形成下發了39個配套文件,通過強化行政手段、抓宣傳、抓培訓,開展試點,帶動全市2萬多個事業單位,30多萬名職工簽訂了國家人事部統一印發的《事業單位人員聘用合同》,籤合同率達95%,有1.6萬名職工分流。他們在推行人員聘用制度時,主要做了以下幾點:

一、編制具體崗位設置,明確責、權、利、義,競聘上崗、簽定合同。對不同類型的人按項目管理,按成本、效益分配,對管理人員,實行職員制度,分5個等級按相應崗位管理;對專業技術人員,實行評聘分開,按工作能力和業績水平設定崗位工資;工勤人員按崗位等級規範,明確崗位職責和工作權限。改革後實行崗位工資,績效工作。對全額撥款單位,國家發的部分不改,其它部分與績效掛鈎。

二、職工的`養老保險問題。養老保險解決不了,改革是很難進行的。現xx市對自收自支的事業單位已基本建立完善了職工養老保險制度,但對財政核撥的事業單位還不能按養老保險制度執行。

三、改革的優惠政策。為穩定隊伍,採取老人老辦法,保護老同志。對工齡滿三十年的老同志可距國家法定退休年齡提前5年離崗退養。申請離崗退養的同志可按2年正常晉升一次(最多晉升兩級工資)至正常退休年齡計算退休工資。

四、落崗問題。人事制度改革不是人事機構改革,是在管理制度上的轉變,原則上不精簡人員。對競聘落崗人員,按原職務保留國家財政給的待遇,給予換崗。待聘人員,一年內單位給予2至3次上崗機會,不上崗的,一年後,交人才市場,由人才市場推薦2至3次上崗機會,仍不上崗的下崗。

據本次考察帶隊的xx市人事局工資福利處的潘建明處長説,xx市擬定今年對事業單位進行聘用合同制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