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鄉鎮改革報告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3.09W

鄉鎮改革報告多篇

【第1篇】某鄉鎮綜合配套改革調研報告

按照省委省政府統一安排,我們於2022年8月6日至10日對我區鄉鎮綜合配套改革,尤其是“轉變鄉鎮職能,更新鄉鎮事務的管理理念”工作進行了系統回顧、考察和剖析。調研後,我們認為,全區按照服務主體社會化、項目運作市場化、監督管理系統化、考核評價規範化、經費保障制度化的要求,進一步完善了“以錢養事”的運行模式,即“農民點單、政府買單、服務競單、農民驗單”模式;抓好制度建設,構建包括准入機制、競爭機制、責任機制在內的長效機制,用制度規範新機制的運行;保障“以錢養事”資金,落實到每個具體的公益服務項目和服務主體,做到專款專用;加強農村公益服務隊伍建設,提高服務推廣隊伍的整體素質。總的特點是:我區鄉鎮綜合改革方向明確,進度較快,質量很高,程序規範,措施得力,效果明顯。

一、基本情況

_____鄉鎮綜合配套改革工作於2022年5月啟動,按照“先班子後機關,先行政後事業”的基本思路,分四步實施改革。到05年底,全區鄉鎮綜合配套改革工作基本結束,取得了初步成果,達到了“六個到位”的改革目標。即班子職數調整到位、機構設置規範到位、鄉鎮事業單位整體轉制到位、分流人員精簡到位、全員養老保險到位、“以錢養事”新機制建立基本到位。在2022年4月全省鄉鎮綜合配套改革考核檢查中,考核組給予了充分肯定。在2022年全省“以錢養事”檢查中,被評為優秀等次,_____委、區政府被評為全省鄉鎮綜合配套改革先進單位。在2022年全省農村綜合改革考核評估中,被評為優秀等次。

二、主要做法

(一)鄉鎮機構改革情況。

在鄉鎮機構改革中我們做到了四個堅持:

1、機關改革堅持做到“一個規範三個精簡”。即規範鄉鎮機構的設置,精簡職數、內設機構和工作人員。全區13個鄉鎮場領導機構全部按“三辦一所”的規定設置到位;領導職數由170名調整到113名,精簡職數57人,減幅33.5%;機關內設機構由63個精簡到37個,減幅41.3%;行政機關由770人精簡到431人,精簡339人,減幅44%。行政機關人員編制全部上網公佈,接受社會監督,杜絕了編外借、聘用人員。

【第2篇】鄉鎮綜合配套改革調查報告

取消農業税費後,如何鞏固税費改革成果,從根本上遏制農民負擔反彈?湖北省谷城縣實施的鄉鎮綜合配套改革以鄉鎮機構和人員精簡為突破口,大大轉變了農村基層政府職能,探索出一條與農村税費改革制度相適應的鄉鎮機構改革新路。

最近三年來,谷城縣鄉鎮機關幹部減少64%,機構編制大大壓縮。同時,把鄉鎮事業單位整體轉製為公共服務組織,通過規範服務方式,明確公益職能、量化考核指標等方式,構建起農村新型公共服務體制。

--鄉鎮機構臃腫 農民負擔沉重

谷城縣位於湖北省西南部,全縣有10個鄉鎮,43萬畝耕地,55萬人口。據谷城縣委常委、組織部長陳啟合介紹,20*年,谷城縣一般鄉鎮財政供養的人口少則500人,多則上千人。記者在調查時瞭解到,綜合配套改革前,紫金鎮僅鄉鎮一級的領導幹部就有22人,城關鎮僅鎮財政所就有70多人,就連谷城縣石花鎮城建所的在冊工作人員都達到99人。襄樊市委常委、谷城縣委書記周霽説,税費改革後,這些人依然在打擦邊球,不收費就沒有辦法生存。過去上面有一個部門、下面就要對應一個,機構龐大,行政效率不高、鄉鎮機構職能不清晰,必須把鄉鎮黨政機關人員壓縮,合理設置機構佈局,才能鞏固税費改革成果。

--四大措施推進鄉鎮機構改革

從20*3月開始,經過兩輪改革,谷城縣在四個方面全面推進鄉鎮綜合配套改革:

一是整合鄉鎮機構設置,統一設立“三大辦”:黨政綜合辦公室、經濟發展辦公室和社會事務辦公室。根據農村税費改革後鄉鎮工作的實際,谷城縣重新界定了鄉鎮機構職能,劃分了職責範圍,撤銷了鄉鎮政協機構。改革後,鄉鎮機關內部拉開了收入檔次,以農民是否滿意為標準,每年工作最好的機關幹部與一般的機關幹部相差1500元。

二是縮減鄉鎮機關人員編制。現在,谷城縣10個鄉鎮共核定行政編制395名,實際在崗353人,分流646人,比改革前全縣鄉鎮機關幹部減少了64%,同時,後勤服務一律實行市場化、社會化運作。

三是精簡領導班子。通過實行領導班子交叉任職,鄉鎮領導幹部得以全面壓縮。同時,縣裏對超配領導幹部進行調整,其中改任鄉級助理、幹事45人。以紫金鎮為例,改革後的領導職數只有書記兼鎮長、副書記兼副鎮長、副書記兼人大主席團主席、副書記兼紀檢委書記,兩位黨委委員兼副鎮長、宣傳委員7人。

四是分流人員待遇落實到位。分流的鄉鎮機關幹部中,很多在40-50歲之間,上有老、下有小,既沒有出去闖蕩的年齡優勢,又沒有達到退休年齡。為此,谷城縣決定,對鄉鎮機關分流人員的基本生活費統一按其檔案工資標準的60%發放。同時,對主動分流的幹部按70%發放檔案工資。整個改革建立在大家可以承受的範圍內,始終把思想政治工作放在首位,把政策交給大家,沒有出現大的波動。幾年的實踐證明,改革實現了既定的“減人、減事”的目標,成效非常明顯。

--鄉鎮事業單位整體轉制

談起改革前鄉鎮事業單位的狀況,城關鎮黨委書記兼鎮長周雲説:“基本上是人心散了,黨委、政府為農民服務的線斷了。”城關鎮畜牧獸醫服務中心主任楊國政説:“我們不知道幹什麼,收入也沒有保障。”當時,農民羣眾對政府的公共服務很不滿意,例如,農民購買假種子、假肥料等情況沒有人能去進行真正有效的管理。

按照谷城縣鄉鎮事業單位改革的整體部署,谷城縣將全縣鄉鎮事業單位整體轉制,以促進農村公共服務水平的提高。各鄉鎮把財政所和經管站合併,民政所撤銷,職能轉到鄉鎮社會事務辦公室。撤銷鄉鎮殘聯、黨校、社會保障服務所,其他站所整體轉製為中介組織。目前,全縣10個鄉鎮共有計生、城建、文化、廣播、農水、農技、農機、獸醫等8類站所71個事業單位順利實現轉制。

為解除鄉鎮事業單位等被改革對象的後顧之憂,谷城縣在全縣鄉鎮事業單位內,全面推行全員參加養老保險工作。谷城縣勞動和社會保障局副局長魏開傑告訴記者,到2005年底,全縣鄉鎮事業單位的2768名職工全部參加了養老保險,單位應繳的1250萬元和個人應繳的1213萬元全部收繳入庫,職工參保率、基金收繳入庫率、養老保險手冊發放率全部達到了100%,確保了鄉鎮事業單位改革的穩步推進。

--三方面舉措構建公共服務新體制

在構建農村新型公共服務體系方面,谷城縣主要有三項舉措:

一是規範服務方式,明確公益職能。除各鄉鎮畜牧獸醫中心實行縣級行政主管部門派出制外,其他服務中心一律實行委託服務制。縣裏在廣泛徵求各方面意見的基礎上,確定了鄉鎮站所轉制後承擔的43項公益職能。對公益職能,政府購買服務,預撥10%至20%的財政投入,最後考核通過、農民認定後,一起算總賬。現在由各鄉鎮站所轉制而成的服務中心充滿朝氣。這些單位的職工,過去每月平均收入只有300元左右,現在大多數提高到600多元。

二是各鄉鎮和縣直主管部門,將各項服務活動量化成具體考核指標,在與各服務中心充分協商的基礎上,簽訂委託服務合同,明確雙方的責權利、服務要求、經費數額和考核兑現辦法等事項。制度的創新使服務中心員工的工作態度有了巨大的轉變。比如鄉鎮農機站的工作人員過去只是在辦公室裏等着農民來,現在必須下到田裏去直接服務農民。只有農民接受了服務,滿意簽字,農機服務單位才能收到政府的撥款。

三是重新界定農村公益投入標準,打足經費,實行資金直達。過去全縣10個鄉鎮每年共下撥農技推廣費用28萬元,而現在按照全縣43萬畝耕地,每畝1元多的標準,將全縣農技推廣費用總額提高到40多萬元。在結算方式上,縣財政對這些轉制後的服務單位實行年初預撥款、半年一考核、年終結總賬的辦法。目前,谷城縣已按照全年預算20%的比例,向各服務中心預撥了啟動經費,保證了農村新型服務體系的運轉。20*年穀城縣鄉鎮公益事業經費預算為627萬元,與20*年相比,增長了約30%。

--政府工作效能明顯增強 新機制活力顯現

鄉鎮綜合配套改革完成後,谷城縣鄉鎮機關和事業單位的職能得到了重新界定,基層政權結構得到了優化。陳啟合告訴記者,鄉鎮綜合配套改革斬斷了亂收費的根子,切斷了隨意進人的源頭。改革到位後,機關幹部普遍增強了危機感。現在,縣裏設立了鄉村幹部尋訪問事制度,變農民的上訪為幹部的下訪,主動與羣眾溝通,解決羣眾的各種問題。

襄樊市委副祕書長、市農辦主任吳長華説,谷城縣鄉鎮政府職能轉換的效應是顯而易見的。目前留下來的鄉鎮幹部隊伍,素質比較高,用引導、服務、示範的方式發展經濟和社會事務的能力大大增強。現在谷城縣農民與政府之間的關係空前密切,黨在農村基層的執政地位得到了進一步加強,圓滿完成了改革之初確定的各項目標。

周雲告訴記者,以前鎮裏各站所在資金上是“以錢養人,一年缺半年的糧”。20*年,縣財政對城關鎮各服務中心的投入,比改革前多投28萬元,全面實現了“以錢養事”。

縣鄉兩級財政對農村公益事業投入的大幅增加,為服務中心增加收入、服務人員提高待遇創造了條件。新型考核體系的建立,特別是通過推行服務內容和服務效果農民簽字認可制度,讓農民有了更大的發言權。

【第3篇】關於我市鄉鎮機構改革調查報告

轉變鄉鎮政府職能建立和完善服務型政府體制和機制:

一、鄉鎮機構改革的實踐探索

近幾年來,我市各縣(市、區)對鄉鎮機構改革進行了積極的實踐和探索,並取得了進展和突破。目前,全市有46%的鄉鎮設立了便民服務中心,建立健全了新的工作運行機制,取得了良好效果。在一些改革推進快、效果比較好的鄉鎮,問卷對象農民對鄉鎮政府工作有44.4%認為很滿意,53.7%認為比較滿意。現將幾個具有代表性的鄉鎮機構改革的主要做法綜述如下:

(一)××縣××鄉

1、合理設置機構,優化人員組合。一是以突出服務職能為重點,合理設置機構。將原行政機構5個綜合辦公室整合為“一辦、三中心”;將原7個事業站所整合為“七個服務隊”;將審批和服務職能集中,設立“便民服務大廳”。二是以提高服務效能為目標,優化人員組合。根據機關幹部的表現和特長,對人員上崗採取雙向選擇、公平競爭的辦法,做到人盡其才。

2、圍繞羣眾點題,提高服務水平。一是廣泛瞭解羣眾需求。充分利用鄉村親民接待室瞭解民意,並要求下村幹部攜帶《民情日記》,深入瞭解羣眾的實際困難。二是積極辦理羣眾需求。做到辦理內容羣眾確認,落實過程羣眾監督,服務成效羣眾評判。三是開展重點聯繫服務。通過各中心或服務隊包項目、幹部包企業或農户等形式,開展重點聯繫服務。四是實行定期回訪服務。堅持定期對羣眾和服務對象進行回訪,查找不足,限期改進。

3、強化管理措施,健全考評機制。一是建立台帳。各個中心和服務隊都有明確的工作目標、工作職責和考核辦法,並分別建立了日常工作台帳、實績考核台帳和責任追究台帳。二是注重評議。成立由鄉村黨員幹部、人大代表、政協委員、羣眾、企業主和知名人士等組成的“羣眾監評會”,監評會對鄉鎮幹部工作每半年評議一次,年終進行總評。三是嚴格獎懲。鄉黨委把考評結果作為獎懲的重要依據,與幹部評先評優和提拔使用直接掛鈎。

(二)××縣××鎮

1、轉變職能,重設機構。適應農村新形勢發展需要,強化為農業、農村、農民服務職能,重新設立了“一辦四中心一服務隊”,即黨政辦公室、行政服務中心、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經濟和城鎮發展服務中心、社區綜合服務中心和包村工作服務隊,其中,“行政服務中心”設立民政、計生、新農合、國土、勞動保障、信訪、調解等7個崗位,實行“一站式”服務。

2、設崗定責,服務到位。按照“因事設崗、因崗定人、競爭上崗”的人員配置原則,全面實行中層幹部競爭上崗、一般幹部雙向選擇,中層幹部競崗後,再由其按照崗位定編和業務特點選聘工作人員。根據編制和實際工作需要,共設立農業服務科員、計生科員、民政科員、經濟發展服務科員等九大類56個服務崗位,為每名幹部制訂了詳細的《職位説明書》,幹部與鎮政府簽定了《服務承諾書》。

3、健全機制,科學管理。一是推行政務公開制度,將全鎮幹部基本情況進行公示,方便羣眾辦事,並設立《幹部流向公示欄》,每天對幹部在崗情況予以公示。二是設立“鄉村講壇”,組織鎮村幹部講課或聽課,提高政治和業務素質。三是全面建立幹部績效考核機制,制定“幹部績效管理”實施辦法,堅持“憑實績用幹部,用機制管幹部”,量化考核。四是推行不作為幹部問責制,對工作拖沓、玩忽職守等10種情形的幹部嚴格問責,限期整改。

(三)靖安縣香田鄉

1、鄉村聯動,搭起便民服務平台。一是設立便民服務中心。將原來分散的14個涉農單位集中到服務大廳,實行一條龍服務。二是成立親商安商、維權維穩、計生服務、愛心幫扶、科技興農、文明新風服務等6支隊伍,配置便民服務車。三是在行政村設立幫辦點,由村幹部和鄉掛點幹部擔任服務人員,將服務觸角延伸到農户。

2、管理規範,創新高效工作方式。一是設置規範的工作流程。凡羣眾來電、來訪,由接待窗口統一受理、分類、分發,相應部門或服務隊承辦,實行首問負責和限時辦結。二是分類辦件。將羣眾訴求事項分為即辦件、承辦件、聯辦件、上報件,分別實行直接辦理制、承諾辦理制、聯合辦理制、跟蹤辦理制。

3、辦事透明,構建開放監督體系。一是發放“三卡”聯繫羣眾。即印有鄉鎮領導和工作人員姓名、分管事務、聯繫電話的“連心卡”,註明各部門具體管理事務、辦理程序、辦事要求的“明白卡”,請服務對象填寫鄉政府為民辦事是否滿意的“測評卡”。二是健全“四制”規範操作。即受理登記制、服務投訴制、代理訴求制、公開評議制。三是聘請“五老”監督員。即“老黨員、老幹部、老教師、老模範、老代表”。

二、存在的主要問題

通過調研發現,在一些改革進展較慢的鄉鎮,70.6%的問卷對象認為鄉鎮政府職能沒有轉變,51.6%認為鄉鎮政府公共服務能力差。在轉變職能、構建服務型政府的改革中 ,鄉鎮仍然存在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1、政府職能轉變不到位。我市鄉鎮政府沒有轉變職能、設立便民服務中心的佔54%,在對這類鄉鎮的調查中,鄉鎮幹部認為目前鄉鎮政府主要職能是抓經濟、促發展的佔50%,執行上級政策的佔45%,維護農村社會穩定的佔8.8%,農村社會管理的佔6.3%,為農民提供社會服務的只佔2.5%。可見,不少鄉鎮政府把發展經濟和執行上級政策作為自己的主要職責,對農村社會事務的日常管理和服務羣眾的工作重視不夠。鄉鎮政府忽視構建服務型政府的思想往往表現在:直接干預經濟多、抓優化經濟發展環境少;抓完成上級下達任務多、抓滿足羣眾需求工作少;抓管理多、抓服務少;抓創收多、講奉獻少。調查顯示,對轉變鄉鎮職能、建設服務型政府,農民認為有必要的佔96.9%,沒有必要的只佔3.1%。

2、政府公共服務能力不強。在對尚未設立便民服務中心的鄉鎮調查中,鄉鎮辦事方便、鄉鎮幹部服務態度好、鄉鎮幹部辦事效率高的分別只佔23.8%、21.3%、15.6%,相對應的不方便、差、低卻分別佔31.6%、35.6%、38.2%。由此可見,此類鄉鎮提供公共服務的能力還亟待加強。究其原因,一是還沒有圍繞建立服務型政府轉換工作體制,如沒有設立便民服務中心;二是還沒有建立有效的便民服務機制,服務制度不配套;三是還沒有轉變思想觀念和工作作風。

3、鄉鎮幹部績效考核機制不完善。在對改革不深入的鄉鎮調查中,12.5%的鄉鎮幹部認為當前的考核機制科學有效,31.3%認為缺乏科學有效性;有17.5%認為當前的考核機制能使他們的積極性得到充分發揮,32.5%認為不能得到發揮。這些鄉鎮的績效考評機制的不完善,主要是體現在:一是崗位職責模糊,職責任務與崗位脱節,權利與責任脱節,工作與考核脱節,“大鍋飯”現象嚴重;二是考核方式模糊,對不同崗位的考核無區別,難以分辨工作優劣;三是考核方式簡單,對工作完成情況沒有定性定量的分析測評,僅憑印象打分;四是民主測評走過場,無評議標準;五是考核結果與幹部獎懲、任用聯繫不緊密,對幹部的激勵作用不強。

三、對策與建議

(一)轉變政府職能,突出服務功能。要深化鄉鎮機構改革,建設服務型政府,首先要從轉變職能,創新體制入手。調查數據顯示,在鄉鎮幹部和農民當中,認為鄉鎮機構改革的關鍵是轉變政府職能的分別佔91.3%、88.1%,要創新服務型體制的分別佔92.5%、91.2%。

1、解放思想,找準職能定位。鄉鎮政府職能定位逐步明確為:“執行政策、推動發展、服務羣眾、促進和諧”。“執行政策”,就是結合本地實際,將黨和國家的方針政策在羣眾中用管理和服務的方式宣傳好、貫徹好、落實好;“推動發展”,就是要圍繞營造良好的經濟發展環境,為鄉鎮經濟組織、農業生產提供全方位、多層次的服務,而不是直接干預微觀經濟活動;“服務羣眾”,就是在瞭解羣眾需求的基礎上,在新農村建設、農技、民政、社保、就業、文教、衞生等方面提供有效服務,為羣眾多辦實事、好事;“促進和諧”,就是要加強社會管理和服務,維護公平、正義,維護鄉村政權穩定,促進農村社會和諧。

2、更新觀念,加快職能轉變。思想觀念的轉變是加快職能轉變的前提條件。要在更新鄉鎮幹部觀念上下功夫,切實做到“五強化五摒棄”:一要強化“服從大局”觀念,摒棄“本位主義”意識,積極支持改革,跟上全國大力推進鄉鎮機構改革的步伐;二要強化“不進則退”觀念,摒棄“安於現狀”意識,增強不改革就落後的緊迫感和危機感;三要強化“服務為主”觀念,摒棄“管理為主”意識,儘快在思想上適應轉變政府職能的要求;四要強化“方便羣眾”觀念,摒棄“自我中心”意識,把思想轉變到想羣眾所想、急羣眾所急、幫羣眾所需上來;五要強化“爭先創優”的觀念,摒棄“得過且過”意識,積極建立一整套對幹部科學有效的激勵機制。

3、樹立形象,強化服務功能。在鄉鎮機構改革中,要緊密結合“解放思想求突破、科學發展促趕超”主題教育實踐活動,在深入學習、查找問題、整改提高的過程中着力轉變幹部作風,塑造“五型”幹部,樹立新形象。一是塑造“學習型”幹部,形成勤於學習、善於思考的良好習慣;二是塑造“創新型”幹部,形成敢於創新、勇於實踐的良好習慣;三是塑造“服務型”幹部,形成掛牌上崗、熱情服務的良好習慣;四是塑造“責任型”幹部,形成敢於承諾、勇於負責的良好習慣;五是塑造“廉潔型”幹部,形成無私奉獻、清正廉潔的良好習慣。

(二)搭建服務平台,改進服務方式。規範設立便民服務中心,已被許多地方的實踐證明行之有效。調查中,鄉鎮幹部和羣眾普遍認為在鄉鎮設立便民服務中心很有必要的分別佔93.8%和95.2%;在已設立便民服務中心的鄉鎮,羣眾表示滿意的佔97.5%。可見,設立便民服務中心,是當前轉變鄉鎮職能,構建服務型政府的一條重要而可行的途徑。

1、以便民服務中心為着力點,搭建服務平台。設立便民服務中心,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做好工作:一是歸併和集中行政審批、服務事項。將與羣眾生產生活息息相關的民政、土管、林業、醫保、計生、就業、農技、信訪等行政審批和服務職能歸併集中到便民服務中心。二是選好並完善便民服務中心辦公場所。地點選擇要方便羣眾辦事,場所設施既要有一定標準,又要量力而行。三是選派工作人員集中辦公。從機關和站所挑選業務素質高、服務意識強的工作人員,到便民服務中心集中辦公,並持證上崗。四是建立鄉、村、組三級便民服務網絡。採取在各行政村設立幫辦點、在村小組設立信息員的方式,將服務觸角延伸到每家每户。

2、以滿足羣眾需求為切入點,轉變服務方法。把圍繞羣眾需求、轉變服務方法作為轉變鄉鎮職能,打造服務型政府的重要環節。首先,做到“春江水暖鴨先知”,第一時間瞭解羣眾需求。一是利用“便民卡”疏通羣眾需求渠道。將“便民卡”印上鄉鎮領導和工作人員姓名、分管事務、聯繫電話,並分發到每家每户,讓羣眾清楚什麼事情找誰辦理。二是藉助便民服務大廳收集羣眾需求。大廳工作人員在辦理審批事項的同時,要肩負收集羣眾需求信息的任務,並做好記錄,按職能分工轉遞給承辦人辦理。三是依靠村組“信息員”收集羣眾需求。建立村組“信息員”及時收集信息和報送羣眾需求制度,對他們給予適當的補貼,充分發揮他們的作用。四是利用幹部下鄉收集羣眾需求。幹部下鄉攜帶《民情日記本》,及時記錄羣眾需求,帶回後按職能分工轉遞辦理。五是通過民情熱線收集羣眾需求。設立民情熱線電話,建立健全值班制度,對羣眾的諮詢及時答覆,對羣眾的需求及時轉交辦理。其次,做到公開辦事、科學安排、積極主動地為羣眾解決實際問題,最大限度滿足羣眾需求。要在便民服務中心建立以下制度:一是 “五公開”制度。向羣眾公開服務項目、辦事條件、辦事程序、承諾時限、收費依據和標準,並接受羣眾監督。二是值班長制度。在服務中心設值班長崗位,由機關、事業單位負責人輪流擔任值班長,負責協調有關事務、監管工作作風。三是 “集中辦理日”制度。每個星期固定一天為集中辦理日,實行集中辦公,其他時間則根據需要安排2—3人值班。四是幹部上門服務制度。在生產特別繁忙季節或對因身體原因辦事不方便的羣眾,免費提供上門服務。

3、以優質高效服務為出發點,建立健全機制。運行機制的建立健全要緊緊圍繞責任的落實來進行。一是實行首問責任制,強化“第一接收羣眾需求信息人”的責任,促其過問到底;二是實行分工負責制,強化職能單位的責任,促其負責到底;三是實行限時辦結制,強化承辦人的時間觀念,提高工作效率;四是實行跟蹤問效制,強化責任人的落實意識。

(三)完善績效考評,形成有效激勵。調查結果顯示,在佔全市鄉鎮總數54%的改革不深入的鄉鎮中,普遍沒有建立健全科學有效的績效考評機制,影響了幹部積極性、創造性的充分發揮。建立科學的績效考核評價體系,客觀、公正地評價幹部的工作實績,對於構建服務型政府勢在必行。

1、按照“權責統一、分類考評”的原則,科學地制定績效考評方案。首先是遵循“權責統一”的原則,把幹部的工作任務(權)與工作目標(責)緊密聯繫在一起進行考評。一是目標責任書的制定,不僅要明確工作任務,而且要明確工作目標的完成質量和時限要求,為年度考評打好基礎。二是年度考評方案的考評標準要與目標責任書完全一致,不能搞成“兩張皮”。其次是遵循“分類考評”的原則,按照幹部工作的不同崗位區別對待、分類考評。對包村駐點幹部,其工作實績的考評要重在圍繞羣眾需求辦實事,且獲得服務對象的滿意、認可上;對在便民服務中心工作的幹部,其工作實績的考評要重在圍繞羣眾需求,做好接待、辦證、諮詢和其他服務工作上。

2、按照“羣眾監督、公開透明”的原則,公正公平地實施績效考評。首先是遵循“羣眾監督”的原則,要在績效考評中,給羣眾充分的知情權、評價權。一是對包村駐點幹部為羣眾需求所辦的實事,應由羣眾在幹部《辦事登記本》上簽字認可,並及時在鄉鎮《羣眾需求辦理台帳》上備案登記,以備考評。二是對在便民服務中心工作的幹部為羣眾需求所提供的服務,應以《羣眾意見簿》和羣眾代表民主測評結果為重要依據,進行績效考評。其次是遵循“公開透明”的原則,要將績效考評辦法、考評程序、考評參與人、考評時間、考評結果及時公開,接受羣眾監督,得到羣眾認可。

3、按照“獎罰分明、任用有別”的原則,實事求是地兑現績效獎懲。正確運用績效考評結果,做到獎懲兑現。一要獎罰分明。對實績突出的優秀幹部給予應得的獎勵,對工作任務未達標的幹部評為“基本稱職”或“不稱職”,並扣除年終考評獎。二要任用有別。對幹部的使用要與績效考評結果嚴格掛鈎,讓能幹事、幹成事的有舞台、有榮譽;讓不幹事、幹不成事的挪位子、無市場。

【第4篇】鄉鎮機關改革調研報告

這是本站範文網小編準備的鄉鎮機關改革調研報告,快來看看吧。

鄉鎮機關改革調研報告一、基本概況

二、人員編制及工資現狀

全鎮黨政機關和事業各站所現有人員共135人。

鄉鎮近幾年來總的趨勢是:人員逐步增多(20xx年後主要是安置轉業兵),編制基本不變,工作量大幅度減少,工資有所上調,工資缺口越來越大。全鎮行政、事業站所累計超編44人,20xx年事業單位人員工資缺口達52萬元。

三、取消農牧業税之前,鎮政府日常工作主要有哪些

四、取消農牧業税後,哪些職能不存在了,哪些需保留,哪些需強化

取消農牧業税後,政府的主要精力不再是税費徵繳、強迫種養和經濟處罰,亂收費、亂集資、亂罰款、亂攤派不存在了,財政、計生等部門的職能弱化尤為突出。鄉鎮幹部的注意力全部轉移到建設和發展上來。

應保留的職能是:引導生態及公路會戰,引導示範推廣農牧業產業化。

五、日常工作中,哪些工作是以旗縣為主完成,鄉鎮配合,哪些工作是由鄉鎮為主完成;縣鄉事權如何劃分?哪些工作本不應由鄉鎮承擔而實際承擔着,哪些工作本應由鄉鎮來做而未擺上工作日程

税收:應是旗縣為主,鄉鎮配合,現在是職能倒置,改為以鄉鎮為主。

行政執法:鄉鎮無行政執法權,行政處罰權均在旗縣政府部門,涉及到經濟利益,鄉鎮只能迴避。建議明確鄉鎮行政權和執法權,如宅基地審批、計生罰款、動植物檢疫、林木採伐審批及處罰、農機違章處理等。目前,行政權、收費權上劃,矛盾全部轉移到基層。

六、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主要應做好哪些工作,在綜合治理、文化、衞生、教育、民政、計劃生育、廣播電視等方面,鄉鎮主要承擔哪些工作任務

目前,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主要應該是提供及時有效的公共服務,包括加強城鄉公共設施建設,發展社會就業、社會保障服務和教育、科技、文化、衞生、體育等公共事業,發佈公共信息等,為社會公眾生活和參與社會經濟、政治、文化活動提供保障和創造條件。綜合治理主要承擔普法、民間糾紛調節工作,文化主要是當地文化市場管理工作,衞生主要承擔計劃免疫防疫宣傳、農村文明建設工作,教育工作以全民教育的普及和推廣為主,全面提升素質教育質量,民政工作主要是扶貧救濟、婚姻登記、優撫、低保救助,計劃生育工作主要是優生、優育、優教知識宣傳,人口管理和技術服務,廣播電視主要負責政策、法律和農村適用技術宣傳,

維護有線電視節目正常播出。

七、農牧民需要到鄉鎮辦的事情主要有哪些,鄉鎮行政事業單位能否滿足農牧民需求,主要原因是什麼

農民到鄉鎮辦理的事項主要有:婚姻登記、宅基地審批、準生證辦理、林木採伐審批等。而鄉鎮行政事業單位不能滿足羣眾的要求,因為最終審批權不在鄉鎮。

八、鄉鎮政府有無行政執法權,日常行政管理主要依靠什麼手段

鄉鎮政府沒有行政執法權。凡涉及收費、審批、處罰等比較直觀的行政執法職能部門,都是垂直條管,如公安、工商、國税、地税、交管、電力等,把沒有實際意義行政權利、人員多、收入少的部門放到了基層。因此,鄉鎮的日常管理手段主要靠做羣眾的政治思想工作,協調司法機關依法處理,責成村委會按村規民約處理。

九、蘇木鄉鎮事業單位與旗縣業務主管局之間管理體制和職能劃分情況

目前,鄉鎮事業單位與旗縣業務主管部門之間,存在行政職能與服務職能交叉現象,鄉鎮事業單位不是行政執法主體,又沒有公務員資格,但業務局卻委託執法。行政權力向旗縣集中,收費權力向旗縣集中,影響和削弱了基層政府的職能發揮。

鄉鎮機關改革調研報告,盡在本站範文網。

【第5篇】鄉鎮綜合配套改革調查報告範文

取消農業税費後,如何鞏固税費改革成果,從根本上遏制農民負擔反彈?湖北省谷城縣實施的鄉鎮綜合配套改革以鄉鎮機構和人員精簡為突破口,大大轉變了農村基層政府職能,探索出一條與農村税費改革制度相適應的鄉鎮機構改革新路。

最近三年來,谷城縣鄉鎮機關幹部減少64%,機構編制大大壓縮。同時,把鄉鎮事業單位整體轉製為公共服務組織,通過規範服務方式,明確公益職能、量化考核指標等方式,構建起農村新型公共服務體制。鄉鎮綜合配套改革調查報告範文

--鄉鎮機構臃腫 農民負擔沉重

谷城縣位於湖北省西南部,全縣有10個鄉鎮,43萬畝耕地,55萬人口。據谷城縣委常委、組織部長陳啟合介紹,20*年,谷城縣一般鄉鎮財政供養的人口少則500人,多則上千人。記者在調查時瞭解到,綜合配套改革前,紫金鎮僅鄉鎮一級的領導幹部就有22人,城關鎮僅鎮財政所就有70多人,就連谷城縣石花鎮城建所的在冊工作人員都達到99人。襄樊市委常委、谷城縣委書記周霽説,税費改革後,這些人依然在打擦邊球,不收費就沒有辦法生存。過去上面有一個部門、下面就要對應一個,機構龐大,行政效率不高、鄉鎮機構職能不清晰,必須把鄉鎮黨政機關人員壓縮,合理設置機構佈局,才能鞏固税費改革成果。鄉鎮綜合配套改革調查報告範文

--四大措施推進鄉鎮機構改革

從20*3月開始,經過兩輪改革,谷城縣在四個方面全面推進鄉鎮綜合配套改革:

一是整合鄉鎮機構設置,統一設立“三大辦”:黨政綜合辦公室、經濟發展辦公室和社會事務辦公室。根據農村税費改革後鄉鎮工作的實際,谷城縣重新界定了鄉鎮機構職能,劃分了職責範圍,撤銷了鄉鎮政協機構。改革後,鄉鎮機關內部拉開了收入檔次,以農民是否滿意為標準,每年工作最好的機關幹部與一般的機關幹部相差1500元。

二是縮減鄉鎮機關人員編制。現在,谷城縣10個鄉鎮共核定行政編制395名,實際在崗353人,分流646人,比改革前全縣鄉鎮機關幹部減少了64%,同時,後勤服務一律實行市場化、社會化運作。

三是精簡領導班子。通過實行領導班子交叉任職,鄉鎮領導幹部得以全面壓縮。同時,縣裏對超配領導幹部進行調整,其中改任鄉級助理、幹事45人。以紫金鎮為例,改革後的領導職數只有書記兼鎮長、副書記兼副鎮長、副書記兼人大主席團主席、副書記兼紀檢委書記,兩位黨委委員兼副鎮長、宣傳委員7人。

四是分流人員待遇落實到位。分流的鄉鎮機關幹部中,很多在40-50歲之間,上有老、下有小,既沒有出去闖蕩的年齡優勢,又沒有達到退休年齡。為此,谷城縣決定,對鄉鎮機關分流人員的基本生活費統一按其檔案工資標準的60%發放。同時,對主動分流的幹部按70%發放檔案工資。整個改革建立在大家可以承受的範圍內,始終把思想政治工作放在首位,把政策交給大家,沒有出現大的波動。幾年的實踐證明,改革實現了既定的“減人、減事”的目標,成效非常明顯。

【第6篇】鄉鎮機構改革競聘報告

尊敬的各位領導,各位評委,各位同事:

大家好!

首先感謝組織和領導為我提供了一次難得的學習、鍛鍊和提高的機會,也感謝同志們對我的理解、信任和支持。今天,我站在演講台上作競職演講,心情很激動,這次十分難得的鍛鍊和提高自己的機會,我將倍加珍惜,下面將我的基本情況、工作表現和體會、以及今後的工作思路向各位作一彙報,希望得到指教。

我參加競聘的優勢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一是政治上積極上進。本人在工作、學習、生活中能夠不斷加強政治理論的學習,始終與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做到了立場堅定、旗幟鮮明、積極進取、對工作始終保持着滿腔熱情。二是經過多年的實踐鍛鍊,有豐富的工作經驗,培養了自己多方面的能力。能説,能幹,能協調,能幹成事,參加工作年來,多項工作得到了領導的肯定和認可。三是有一定的創新能力、組織協調能力。愛學習、愛思考,工作中注重發揮主觀能動性,超前意識強,有利於開拓工作新局面,認真負責,勤勤懇懇,兢兢業業,任勞任怨,幹一行,愛一行,鑽一行,精一行。四是經歷過農村艱苦生活的磨鍊,培養了自己吃苦耐勞、堅韌不拔的性格;深感人生不易,富有人情味,頗具同情心,樂於助人。這些正是團結同志、做好工作的基礎。如果這次競聘成功,我將和其他同志一道,發揚愛崗敬業、勤奮好學、吃苦奉獻、團結協作的精神,撲下身子、默默無聞,紮紮實實地做好各項工作,園滿完成領導交給的各項任務。在今後的工作,我將努力做到:

首先,進一步加強個人政治理論和業務知識的學習,不斷提高思想修養和業務本領。繼續發揚愛崗敬業、勤勉好學的精神,紮紮實實做好各項工作,努力把自己鍛鍊成一名政治合格、業務過硬、作風優良的幹部職工。

其次,準確定位,發揮自己的優勢,搞好服務,與其它同志一道,齊心合力搞好工作。工作中,敢於吃苦,勇於奉獻,堅持務實,不斷創新,既講團結,又求協作,撲下身子、默默無聞,圓滿完成領導交給的各項任務。

再次,遵紀守法,嚴於律已,在幹部羣眾中保持良好的形象。努力做到嚴格要求,嚴格制度,嚴守祕密,嚴守紀律,在工作和生活中處處發揮帶頭作用。

如果我沒有競聘上,我也決不灰心喪氣,這説明我在某些方面的條件還不夠成熟,我一定勤奮努力,一如既往的幹好本職工作。

謝謝大家。

【第7篇】鄉鎮水利站改革的調查報告

一、***市鄉鎮水利站現狀

***市所轄6個縣(市、區),現有68個鄉鎮辦,改革前設有58個水利站,共有職工308人,其中正式工211人,臨時工59人,退休職工38人。鄉鎮水利站的設置,主要有三種情況:一是按鄉鎮設置,由縣市水利部門主管;二是按小流域設置,由縣市水利部門主管;三是按鄉鎮設置,由鄉鎮政府主管。目前鄉鎮水利站面臨的困難和問題是: 1.人員結構不合理,技術力量薄弱。主要表現在鄉鎮水利站人員學歷偏低,專業技術人員偏少。在270名在職職工中,具有中專以上學歷的只佔總人數的31.5%,有技術職稱的專業技術人員只佔總人數的38.6%。

2.體制不順,機制不活。多年來,鄉鎮水利站承擔了大量的基層水利建設任務,如抗旱防汛、農田水利基本建設、農村水利工程維護管理、水資源開發保護等,這些工作大多具有很強的公益性,而政府又沒有對鄉鎮水利站的公益性和經營性職能進行明確界定,並採取相應的財政政策或市場機制,以致長期以來職能混雜,難以建立合理有效的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

3.經費緊缺,維繫艱難。***市六縣區中,除咸安區水利站下放鄉鎮管理,人員工資由鄉鎮負擔外,其餘五縣市均實行縣水利局和當地鄉鎮雙重管理,人員工資和管理經費由縣水利局從財政撥款或水費返還中列支。XX年五縣市水利局共支付水利站經費121.6萬元(其中財政僅為2.9萬元),不足總費用的42%。隨着水利站改革的推進,市縣水利局已不能繼續收取水費,也就不能再列支水利站的相關費用,水利站經費來源面臨更大的困難。由於經費嚴重不足,職工收入低下,工作條件也極為艱苦,導致職工隊伍不穩,人才難留。

二、***市鄉鎮水利站改革情況

目前,***市水利站改革正隨着全省鄉鎮綜合配套改革同步推進。主要有以下三種形式。

1、站段(庫)合一。這種形式是將原水利站職能及有關人員就近併入一個水利工程管理單位,按照精簡、統一、效能的原則,進行優化配置,達到減人、減支、不減事的目的。嘉魚縣就是採用這種改革方式,對全縣8個鄉鎮水利站進行了撤併。水利站撤併整合後,汛期的主要職責是防汛,非汛期的主要職責是農田水利基本建設。這樣有利於水利工作的有機結合和站段技術力量的優化配置。

2、按小流域設水利服務中心。即按縣(市、區)小流域或水系設立水利服務中心,統一負責所在鄉鎮的基層水利工作。通山縣擬採用這種形式,將水利局按流域設立的7個水利中心站改為水利服務中心。服務中心由兩類人員組成,一是1-2名流域內相鄰鄉鎮水利助理員,從現有水利站人員中竟聘產生,由財政供養。二是轉制聘用人員,走社會供養、自收自支的路子。

3、鄉鎮水利助理員+水利服務公司。這種形式是在鄉鎮選配一名年富力強、業務熟練的水利助理員,同時成立一個水利服務公司,作為基層水利發展的平台。水利助理員主要承擔政府對水利的行政管理和公益性事務,而水利服務公司主要提供社會化、市場化服務,實行企業化運作。咸安區擬採取這種形式。

三、***市鄉鎮水利站改革的啟示

1、鄉鎮水利站改革勢在必行。搞好鄉鎮水利站改革是農村水利事業發展的需要,也是水利站自身生存與發展的要求,是大勢所趨,勢在必行。因此,各級水利部門務必高度重視,站在推動農村水利事業發展,促進小康社會建設的高度,搞好鄉鎮水利站改革。

2、鄉鎮水利站改革應堅持三個原則。一是堅持以人為本、有情操作的原則,立足於水利事業的長遠發展和社會穩定,妥善制定人員安置方案。二是堅持實事求是、因地制宜的原則,根據湖區、丘陵、山區、平原等不同特點,合理確定改革模式。三是堅持有利發展、促進發展的原則,把建立農村水利事業發展的長效機制作為改革的根本目標。

3、鄉鎮水利站改革應做到三個結合。一是水利站改革與水管單位體制改革相結合。有條件的地方可把水利站併入水利工程管理單位,並按照水利工程管理體制改革的要求,嚴格定性定編,積極推行管養分離。二是水利站改革與水價改革相結合。要抓住水價改革的契機,理順水價形成機制,同時大力發展農村供水等,進一步拓展水利站服務領域和發展空間。三是水利站改革與農村水利發展相結合。要抓住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三農'問題,加大農村水利建設投入力度的機遇,以體制與機制的創新,促進農村水利事業與水利站自身同步發展。

4、鄉鎮水利站改革要搭建好發展平台。要結合實際,組建農村水利經濟技術服務實體,作為促進農村水利事業發展新的載體和平台。一方面協助政府搞好防汛抗旱、水資源管理等方面的工作;另一方面以市場化方式,承接面廣量大的小型水利工程的規劃、設計、施工及運行管理任務。

5、鄉鎮水利站改革應妥善解決人財物問題。一是要通過競爭上崗的方式,擇優選配水利助理員,使其真正做到懂水利、愛水利、幹水利。二是要充分考慮分流人員的正當權益和要求,妥善解決退休人員的供養問題,為分流人員自主創業、自謀職業創造必要的條件。三是要及時對撤併的水利站進行清產核資,妥善解決水利站的債權債務問題。

6、鄉鎮水利站改革要加強組織領導。改革是一項系統工程,關係到農村水利事業的發展,關係到水利職工的切身利益,改革過程中的人員分流、債權債務處理以及改革後新的基層服務組織的生存與發展都離不開國家的政策與資金支持。要加強組織領導,制定完善的改革方案,做好職工的思想工作,爭取各級政府和有關部門的支持,確保改革的各項工作健康有序地進行。

【第8篇】2022鄉鎮綜合配套改革調查報告範文

取消農業税費後,如何鞏固税費改革成果,從根本上遏制農民負擔反彈?湖北省谷城縣實施的鄉鎮綜合配套改革以鄉鎮機構和人員精簡為突破口,大大轉變了農村基層政府職能,探索出一條與農村税費改革制度相適應的鄉鎮機構改革新路。

最近三年來,谷城縣鄉鎮機關幹部減少64%,機構編制大大壓縮。同時,把鄉鎮事業單位整體轉製為公共服務組織,通過規範服務方式,明確公益職能、量化考核指標等方式,構建起農村新型公共服務體制。

鄉鎮機構臃腫 農民負擔沉重

四大措施推進鄉鎮機構改革

從20*3月開始,經過兩輪改革,谷城縣在四個方面全面推進鄉鎮綜合配套改革:

一是整合鄉鎮機構設置,統一設立三大辦:黨政綜合辦公室、經濟發展辦公室和社會事務辦公室。根據農村税費改革後鄉鎮工作的實際,谷城縣重新界定了鄉鎮機構職能,劃分了職責範圍,撤銷了鄉鎮政協機構。改革後,鄉鎮機關內部拉開了收入檔次,以農民是否滿意為標準,每年工作最好的機關幹部與一般的機關幹部相差1500元。

二是縮減鄉鎮機關人員編制。現在,谷城縣10個鄉鎮共核定行政編制395名,實際在崗353人,分流646人,比改革前全縣鄉鎮機關幹部減少了64%,同時,後勤服務一律實行市場化、社會化運作。

三是精簡領導班子。通過實行領導班子交叉任職,鄉鎮領導幹部得以全面壓縮。同時,縣裏對超配領導幹部進行調整,其中改任鄉級助理、幹事45人。以紫金鎮為例,改革後的領導職數只有書記兼鎮長、副書記兼副鎮長、副書記兼人大主席團主席、副書記兼紀檢委書記,兩位黨委委員兼副鎮長、宣傳委員7人。

四是分流人員待遇落實到位。分流的鄉鎮機關幹部中,很多在40-50歲之間,上有老、下有小,既沒有出去闖蕩的年齡優勢,又沒有達到退休年齡。為此,谷城縣決定,對鄉鎮機關分流人員的基本生活費統一按其檔案工資標準的60%發放。同時,對主動分流的幹部按70%發放檔案工資。整個改革建立在大家可以承受的範圍內,始終把思想政治工作放在首位,把政策交給大家,沒有出現大的波動。幾年的實踐證明,改革實現了既定的減人、減事的目標,成效非常明顯。

鄉鎮事業單位整體轉制

談起改革前鄉鎮事業單位的狀況,城關鎮黨委書記兼鎮長周雲説:基本上是人心散了,黨委、政府為農民服務的線斷了。城關鎮畜牧獸醫服務中心主任楊國政説:我們不知道幹什麼,收入也沒有保障。當時,農民羣眾對政府的公共服務很不滿意,例如,農民購買假種子、假肥料等情況沒有人能去進行真正有效的管理。

按照谷城縣鄉鎮事業單位改革的整體部署,谷城縣將全縣鄉鎮事業單位整體轉制,以促進農村公共服務水平的提高。各鄉鎮把財政所和經管站合併,民政所撤銷,職能轉到鄉鎮社會事務辦公室。撤銷鄉鎮殘聯、黨校、社會保障服務所,其他站所整體轉製為中介組織。目前,全縣10個鄉鎮共有計生、城建、文化、廣播、農水、農技、農機、獸醫等8類站所71個事業單位順利實現轉制。

三方面舉措構建公共服務新體制

在構建農村新型公共服務體系方面,谷城縣主要有三項舉措:

二是各鄉鎮和縣直主管部門,將各項服務活動量化成具體考核指標,在與各服務中心充分協商的基礎上,簽訂委託服務合同,明確雙方的責權利、服務要求、經費數額和考核兑現辦法等事項。制度的創新使服務中心員工的工作態度有了巨大的轉變。比如鄉鎮農機站的工作人員過去只是在辦公室裏等着農民來,現在必須下到田裏去直接服務農民。只有農民接受了服務,滿意簽字,農機服務單位才能收到政府的撥款。

政府工作效能明顯增強 新機制活力顯現

鄉鎮綜合配套改革完成後,谷城縣鄉鎮機關和事業單位的職能得到了重新界定,基層政權結構得到了優化。陳啟合告訴記者,鄉鎮綜合配套改革斬斷了亂收費的根子,切斷了隨意進人的源頭。改革到位後,機關幹部普遍增強了危機感。現在,縣裏設立了鄉村幹部尋訪問事制度,變農民的上訪為幹部的下訪,主動與羣眾溝通,解決羣眾的各種問題。

【第9篇】税費改革後鄉鎮財政運行狀況調查報告範文

推進農村税費改革是黨中央國務院在新時期為解決“三農”問題採取的一項重要決策,對促進農村經濟和社會發展具有重要而深遠的意義。2022年以來按照省、市農村税費改革試點工作的部署,我縣全面推進了農村税費改革,農民負擔明顯減輕,進一步規範了農村税費制度,但是隨着農村税費改革的不斷深入,目前鄉鎮財政收支矛盾,入不敷出的問題很嚴重,影響了地方財政的正常運轉和多項事業的發展。

一、税費改革前,鄉鎮財政運行狀況

税費改革前,各鄉鎮財政主要由預算內資金、預算外資金和自籌資金三部分組成,三大塊資金的收支情況:1、預算內資金。支出主要用於農村生產、基礎設施建設,提供公共服務,行政事業部門的工資及公用經費等。但目前的支出大部分集中在行政、事業部門(主要是中國小)的工資和公用經費。即典型的“吃飯財政”。收入來源主要是農業税、農業特產税及工商類税收等税收收入。2、預算外資金。支出主要用於維持政府部門的日常運轉,即政府部門的辦公用品、交通費用、招待費等。收入來源主要是收費。3、自籌資金。支出主要用於農村公共建設、公共服務、教育支出及農村集體福利等。收入來源主要有鄉鎮內企業上交利潤和管理費、鄉統籌、各種集資收入及各種罰沒款收入等。經調查我縣33個鄉鎮税改前,收支情況都有少量缺口,缺口在10萬元以下的有7個鄉鎮,10萬元—50萬元的有16個鄉鎮,50萬元-100萬元的有8個鄉鎮,100萬元以上的有2個鄉鎮。現看一下税改前我縣某鄉鎮的收支情況。財政收入總計:321萬元。①上級補助收入170萬元元(其中:税收返還49萬元、體制定補47萬元、追加專項74萬元);②本級收入121萬元(其中:國税收入21萬元、地税收入81萬元、罰沒收入19萬元);③集資收入約30萬元。2、財政支出總計為375萬元,其中①機關支出182萬元(人員工資60萬元、公用經費122萬元);②所屬部門事業費支出43萬元;③鎮級五項統籌支出150萬元。

由此可以看出:農村税費改革前,雖然鄉鎮財政資金有缺口,但由於可以暗中自由調劑“鄉統籌”資金,而資金缺口又可以變相轉嫁到農民身上,鄉鎮財政依然能基本維持日常運轉,問題還不至於“顯性化”。

二、税費改革後,鄉鎮財政運行狀況

税費改革後,中央明確規定取消農村教育集資等專門面向農民徵收的行政事業收費和政府性資金集資,取消現行的按農民上年人均純收入按一定比例徵收的鄉統籌費,“村提留”中的公積金被剔除出去,由村民按“一事一議”的辦法籌資。這樣,在分税制改革税收收入被大大縮減和農村税費改革後,連鄉鎮向農民收費集資的口子也紮緊了,有效地堵住了“三亂”,鄉鎮財政預算外收入及自籌資金大幅度地減少,上級財政下撥的轉移支付資金,屬於專款專用,嚴禁擠佔挪用,在三大塊資金收入同時大量減少的情況下,大部分鄉鎮財政難以為繼。同一個鄉鎮税改後的財政收支情況。鎮本級收入134萬元(其中:地税、農業税收入101萬元、罰沒收入3.6萬元、農業税附加收入26.4萬元、行政事業費收入3萬元。財政支出為349萬元,其中①機關支出235萬元(人員工資100萬元元;公用經費135萬元);②所屬部門事業費支出41萬元;③鎮級税改資金專項支出103萬元。

由此可以看出,農村税費改革後,有效地遏制了“三亂”之風的蔓延,鄉鎮財政預算外資金及自籌資金大幅減少,原來彌補財政收支缺口的維持機制被打破,鄉鎮債務償還失去依靠,積累已久的鄉鎮財政問題最終完全凸顯。

三、税費改革後,鄉鎮財政面臨的困難和問題

1、收支矛盾日益突出。各鄉鎮財源基礎薄弱,新的財源增長點少,財政收入增加緩慢。財政普遍存在收入的增加跟不上剛性支出增加的需要。我縣2022年鄉鎮完成財政收入總計5443萬元,其中:國税完成1981萬元、地税完成3141萬元、罰沒及行政性收費等其它收入321萬元。同年我縣鄉鎮一般支出總計21198萬元,比上年增長51.3%,普遍鄉鎮收入的增幅低於支出的增幅,總收支差額在15755萬元,其中500萬元以上的12個鄉鎮,400萬元以上的8個鄉鎮,400萬元以下的13個鄉鎮,收支差額呈增加的趨勢,收支矛盾尖鋭。

2、鄉鎮債務包袱沉重。據調查鄉鎮負債非常普遍,至2022年未,各鄉鎮欠世行貸款1387萬元,欠農民基金會貸款4544萬元,欠財政週轉金3280萬元,就這三項合計高達9212萬元,超過500萬元以上的7個鄉鎮,100萬元以上的18個鄉鎮,100萬元以下的8個鄉鎮,遠遠超出了鄉鎮的承受能力,比如我縣通江口鄉欠財政週轉金254萬元,欠世行貸款189萬元,欠中央債貸款171萬元,三項總計高達600多萬元。各鄉鎮債務形成的原因既有多年財力不足積累的因素,也有其他政府行為失當轉化的因素。鄉鎮難以還上欠款,上級財政只得採用扣款的辦法,使本來困難的鄉鎮財政“雪上加霜”。

3、財政支持公共事業發展的能力嚴重不足,多數鄉鎮財力不寬裕,用於支持發展的財力捉襟見肘。鄉鎮成為名副其實的“吃飯財政”,鄉鎮財政僅僅成了發工資的“大出納”,沒有能力支持公共事業建設,影響了鄉鎮的發展。

4、鄉鎮機構臃腫,供養人員過多。我縣共有33個鄉鎮、429個鄉鎮事業單位機構納入改革範圍,重新核定事業編制1579個,目前我縣實有在職人員2362人,截止到目前我縣33個鄉鎮全部完成事業單位進行改革分流任務,聘任1579人,未聘任783人,辦理提前退休313人。各鄉鎮事業編制人員雖然進行了精簡分流,但由於政策不完善,改革成本過大,難以將改革落實到位,這次事業編制改革資金缺口非常大,對自願辭去公職的170人需發放辭職金246萬元,對末聘人員783人,需資金730萬元,拖欠鄉鎮所有在職事業人員工資1.3億元,提前辦理退休的需資金390萬元,改革前已退休的需資金765萬元,改革後重新競聘上崗的需資金1555萬元,總計需投入資金1.7億元,精簡下來的人員並沒有給予一定的經濟補償,退休人員領取不到養老金,上崗人員不能正常發放工資,鄉鎮財政經濟也沒有因此而緩解,上訪問題比較嚴重。

5、各鄉鎮招商引資形成規模的工業企業很少,有些企業都是涉農企業,税收含量少,對財政貢獻極小,僅交納一些所得税和其它小額税種,增值税為零,缺少高税收的工業企業、龍頭企業,靠招商引資增加税收短期內無法擺脱財政困境。

6、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支出缺口較大。税費改革後,取消了鄉鎮村道路建設費,集資和村提留,鄉鎮村道路的建設要求列入鄉鎮財政預算,村鄉道路的修建,則通過村民“一事一議”方式加以解決,但村民的覺悟並不是很高。有些問題通過“一事一議”很難解決。全縣鄉級道路支出缺口大約在219萬元。同樣用於農村水利設施建設、土地治理等方面的支出,税改後同樣捉襟見肘,中央、省等上級財政雖然加大了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但這塊轉移支付大都是有條件的,即需要鄉鎮財政一定的比例配套,大部分鄉鎮無力解決配套資金,配套資金少則幾十萬、多則上百萬,鄉鎮根本拿不出這筆資金。

7、農村社會保障體系的建立受到了較大沖擊。文化、衞生等其他農村公益事業支出無保障。税改後對大部分鄉鎮而言,若上級政府轉移支付資金不到位,不要説建立完善的保障支出體系,就連現有的軍烈屬、優撫對象、五保户供養等支出都出現了嚴重資金缺口。優撫支出資金缺口31萬元,五保户資金缺口1327萬元,計劃生育專職幹部工資缺口46萬元,鄉鎮敬老院工服人員工資、房屋維修等費用資金缺口66萬元,原村幹部退休人員、公傷人員費用缺口366萬元,農村殯葬補助資金缺口184萬元,村部的房屋維修,按每村每年1萬元的標準測算,資金缺口429萬元,農村中國小險房改造資金缺口3669萬元,以上資金總的缺口為6118萬元。這些資金税改前絕大部分來源於“三提五統”,税改後卻沒有着落。

四、緩解鄉鎮財政困難的對策、建議

1、切實轉變觀念,提高對鄉鎮財政工作的認識。鄉鎮財政是鄉鎮綜合實力的集中反映,做好鄉鎮財政工作,事關農村改革、發展和穩定的大局。各級政府特別是鄉鎮黨委、政府必須提高對財政工作的認識,正確看待財政與經濟的關係,緊緊圍繞農民增收、財政增收這兩個重點,制定切合實際的經濟發展思路,選準發展方向和財源增長點。靠經濟的發展增加財源,通過財政促進經濟發展。

2、圍繞農業產業化和資源開發,通過招商引資大力發展有税源的企業。根據市場要求,想方設法搞好資源開發,把資源轉變為財源,通過招商重點扶持好民營企業、龍頭企業、加工型企業,增加勞動力、提高社會化服務。

【第10篇】鄉鎮機構改革與管理工作報告

精簡政府機構是我們國家一直在大力改革的項目之一,特別是在基層,存在很多的宂員機構,工作沒有積極性,政績也不好,官員之間對工作互相推脱,這就是宂員的弊端;而且宂員導致國家的財政較為吃緊,這是我們一直以來都在痛陳的問題,所以精簡基層機構已經成為迫在眉睫的重要改革措施了。

我縣在2022年的鄉鎮機構改革中,統一對鄉鎮原來的“七所八站”進行了撤併和精簡。改革後,部分鄉鎮站所等靠要思想嚴重,習慣於吃旱澇保收的“皇糧”,對改革不滿,怨天尤人,有的甚至頻頻上訪,造成了十分不好的影響。大部分站所在各鄉鎮黨委、政府的領導和縣直有關單位的支持配合方1案8範.文庫4歡迎您採,集下,不等不靠,依託自身優勢自謀發展,既為“三農”服好務,又促進自身的發展。坪村鎮就是充分發揮站所服務功能,以服務促發展,以發展促服務成功典範,為我們加強鄉鎮站所的管理提供了可資借鑑的經驗。

一、基本做法

1、加強領導,為站所創造良好的發展環境。一是在政策上優惠。鼓勵科技人員和分流人員領辦、創辦科技服務示範基地。農業服務站農技員龍先明率先創辦20畝甘蔗示範基地,吸引農民到基地學技術、學管理,從而帶動該鎮的基地種植業的發展,今年坪村鎮甘蔗種植面積鋭增至xxx畝,明年還有不斷擴大的勢頭。劉安洲同志在馬鞍鎮種植大棚蔬菜,無籽西瓜,甘蔗等高效經濟作物,每年收入可達x萬元,在馬鞍鎮起到了很好的以點帶面的示範作用。二是在生活~本文由.方案範-文庫'為您;搜}集整-理#上關照。縣財政下拔差額補助包乾經費按時定員發放到位,從不克扣拖欠,並由原來的每年xxx萬元增至xxx萬元。三是在政治上關心。進一步完善選人制度,各站所的負責人全部由學員或技術培訓骨幹擔任,平時開會、學習與行編人員一視同仁。四是在管理上從嚴要求。鎮政府制訂幹部管理兩個規定一個目標}方案範文.庫.整.理^,一個考核,堅持用實績來衡量幹部,對工作出色的鎮裏給予表彰、評優,並積極推介典型,農技站長龍先明“三農”服務工作成績突出,在懷化市受到表彰。

2、精減機構和人員,促進站所輕裝上陣求發展。根據鄉鎮站所的職能,對站所進行了撤併精簡,將原來的15個站所精簡為x個,編制由x人減至x人,精減xx%,同時積極鼓勵在職人員離崗創辦經濟實體,帶職分流xx人,解決了因人設崗、人浮於事的局面。

3、積極發揮技術優勢,依靠優質服務求發展。一是集中技術力量,服務農業結構調整。通過改革後的農業綜合服務站,切實轉變職能,以農資經營為載體,在信息、技術、資金等方面為農户提供優質服務,緊緊圍繞農業產業結構調整,以209國道為重點引進新技術、新品種,先後引領農民創建了一百畝金藤無核葡萄基地,xxx畝東魁楊梅基地,xxx畝名優特水果基地,xxx畝甘蔗基地,xxx畝黑美人西瓜基地等共創辦了15個基地和示範園區,積極引導農民開展產業結構調整。二是採取科技力量,加快農業科技推廣。以科技服務為主旨,舉辦各種類型科技培訓班、科技電視講座、印發科教資料等。通過多種形式、多種途徑,使科技種植家喻户曉,不斷提高農户的科技水平。同時為農户提供大量質優價廉的農藥、化肥、種草等農資產品,以優質服務來促進站所的發展。該鎮現已擁有四個大型農資綜合服務部,總資產已達xxx萬元。

4、明晰產權,盤活閒置資產,通過興辦實體求發展。水利管理站成立之後,鎮政府利用閒置資源,對全鎮九座水庫和渠道進行維護和加固。實行財產所有權和經營權分離的制度,讓水利管理站進行承包經營管理,同時創辦名優魚養殖基地、釣魚基地,以提高站所的經濟效率。鎮政府將閒置的x畝土地無償提供給畜牧水產站,幫助他們完成烏雞養殖合同,現已存欄烏雞xxxx—xxx羽,每年純收入可達x萬餘元。鎮政府將這些資產的使用權提供給站所人員進行開發,讓其自謀發展之路,既盤活了閒置資產。解決了分流人員的就業促進了經濟的發展。

二、坪村鎮事業站所與管理的主要成效

1、促進了站所的發展,搞活、搞好了站所的自身建設。現每個站所都創辦了經濟實體或示範基地,增強了造血功能,使各個站所正常有序健康運轉。同時對事業站所進行事業單位法人登記,使鎮事業單位真正成為獨立承擔民事責任法人,擴大事業站所自主權、經營權,大大增強了站所的積極性和能動性。

2、理順了管理體制,明確了事業站所的定位。坪村鎮在此次機構改革中,堅持政事分開的原則,明確了鄉鎮長事業單位的職責範圍和管理方式,將事業單位承擔的行政職能交還給政府,將鎮政府承擔服務職能歸位於事業單位,真正做到行政機關抓管理、事業單位搞服務,努力將事業單位的技術、人才、信息等優質轉化為“三農”服務的現實生產力。積極引入市場機制,引導他們走企業化、社會化路子。

3、轉變了幹部的作風。通過開展全員競聘上崗、優化組合、工資與成績直接掛鈎等一系列改革,同時加強對站所的規範管理,加強制度建設,以制度激勵和約束站所幹部職工。從而使各站所職工工作面貌變了,辦事的效率高了,為農服務的意識強了,積極主動深入田間地頭搞示範、抓項目、跑市場、找信息,極大地帶動了我縣農一產業結構調整的快速發展,推動了農業產業化的進程。

三、坪村鎮站所改革與管理的啟示

1、推進事業站所的改革,必須真正關心愛惜人才。一是要激活用人機制,激發人才的活力,營造優秀人才脱穎而出的良好環境。二是要人盡其才,選擇那些懂業務、專業對口、素質高、綜合能力強的大中專畢業生充實到基層站所,讓他們學有所用,人盡其才,發揮他們的專業特長,投身到經濟建設的大潮中去。三是要建立機制。機構改革以後,站所凡沒有受理過正規專業技術培訓的人員要逐步提高他們的素質,分期分批有選擇地對他們進行技能培訓,使每人掌握一至幾門為農服務的實用技術,為我縣農村經濟的發展貢獻他們的才智。

2、推進站所改革,必須想方設法解決幹部的出路問題。推進站所的改革,一個最重要的問題就是精簡分流乾部的去向問題。如果只精簡分流不管完善安置,改革不能算成功,也不知徹底,坪村鎮站所改革就突出抓了人員的去向問題,使大部分的分流乾部有事可幹,有路可走。不斷拓寬就業渠道,妥善安排下崗分流人員,鼓勵和扶持下崗人員開展產業結構調整,盡力為他們創造條件興辦實體,以鞏固改革的成果,促進社會的穩步和發展。

3、推進事業站所的改革,必須轉變觀念,解放思想,大膽創新。坪村鎮在推進站所改革中,突破了以往那種改革中過分依靠政府,被動改革的觀念,在改革中充分發揮了站所的主觀能動性,積極引導事業站所利用自身優勢,利用區位優勢、資源優勢積極創辦開發性、服務性的經濟實體,使站所不再依靠政府,幹部職工不再等、靠、要,而是依靠自身實力,自找門路,自求發展。同時對站所人員創辦、領辦的企業或經濟實體,有關部門要給予政策上的優惠和扶持,只有這樣,我們才能保證改革成功、社會穩定、站所搞活。

4、推進事業站所的改革,必須充分發揮站所的優勢。推進改革的目的,就是使站所能更加高效地動作,更好地為農村的發展服好務。基層站所是農民走向致富的橋樑,擁有其它部門沒有的科技、信息、人才等優勢。鄭重在發揮部門優勢上做文章,才能使改革更順利。鄉鎮事業站所要緊緊圍繞為“三農”服務這個中心,切實搞好服務務,充分地發揮部門優勢,搞活內部的運行機制,發展多種經營,積極推進農業產業化和山區工業化的進程。

一年來通過精簡機構,宂員得到了很大的改善,政府工作業績也開始提上去了,使人人都有一種工作的危機感,這才是最重要的,相信隨着宂員的降低,地方經濟一定會得到更大的發展,構建社會主義和諧小康社會的目標就更加容易的實現,我們的國家才會更加的繁榮昌盛下去!

【第11篇】鄉鎮綜合配套改革的調查報告範文

取消農業税費後,如何鞏固税費改革成果,從根本上遏制農民負擔反彈?湖北省谷城縣實施的鄉鎮綜合配套改革以鄉鎮機構和人員精簡為突破口,大大轉變了農村基層政府職能,探索出一條與農村税費改革制度相適應的鄉鎮機構改革新路。

最近三年來,谷城縣鄉鎮機關幹部減少64%,機構編制大大壓縮。同時,把鄉鎮事業單位整體轉製為公共服務組織,通過規範服務方式,明確公益職能、量化考核指標等方式,構建起農村新型公共服務體制。

--鄉鎮機構臃腫農民負擔沉重

谷城縣位於湖北省西南部,全縣有10個鄉鎮,43萬畝耕地,55萬人口。據谷城縣委常委、組織部長陳啟合介紹,20*年,谷城縣一般鄉鎮財政供養的人口少則500人,多則上千人。記者在調查時瞭解到,綜合配套改革前,紫金鎮僅鄉鎮一級的領導幹部就有22人,城關鎮僅鎮財政所就有70多人,就連谷城縣石花鎮城建所的在冊工作人員都達到99人。襄樊市委常委、谷城縣委書記周霽説,税費改革後,這些人依然在打擦邊球,不收費就沒有辦法生存。過去上面有一個部門、下面就要對應一個,機構龐大,行政效率不高、鄉鎮機構職能不清晰,必須把鄉鎮黨政機關人員壓縮,合理設置機構佈局,才能鞏固税費改革成果。

--四大措施推進鄉鎮機構改革

從20*3月開始,經過兩輪改革,谷城縣在四個方面全面推進鄉鎮綜合配套改革:

一是整合鄉鎮機構設置,統一設立“三大辦”:黨政綜合辦公室、經濟發展辦公室和社會事務辦公室。根據農村税費改革後鄉鎮工作的實際,谷城縣重新界定了鄉鎮機構職能,劃分了職責範圍,撤銷了鄉鎮政協機構。改革後,鄉鎮機關內部拉開了收入檔次,以農民是否滿意為標準,每年工作最好的機關幹部與一般的機關幹部相差1500元。

二是縮減鄉鎮機關人員編制。現在,谷城縣10個鄉鎮共核定行政編制395名,實際在崗353人,分流646人,比改革前全縣鄉鎮機關幹部減少了64%,同時,後勤服務一律實行市場化、社會化運作。

三是精簡領導班子。通過實行領導班子交叉任職,鄉鎮領導幹部得以全面壓縮。同時,縣裏對超配領導幹部進行調整,其中改任鄉級助理、幹事45人。以紫金鎮為例,改革後的領導職數只有書記兼鎮長、副書記兼副鎮長、副書記兼人大主席團主席、副書記兼紀檢委書記,兩位黨委委員兼副鎮長、宣傳委員7人。

四是分流人員待遇落實到位。分流的鄉鎮機關幹部中,很多在40-50歲之間,上有老、下有小,既沒有出去闖蕩的年齡優勢,又沒有達到退休年齡。為此,谷城縣決定,對鄉鎮機關分流人員的基本生活費統一按其檔案工資標準的60%發放。同時,對主動分流的幹部按70%發放檔案工資。整個改革建立在大家可以承受的範圍內,始終把思想政治工作放在首位,把政策交給大家,沒有出現大的波動。幾年的實踐證明,改革實現了既定的“減人、減事”的目標,成效非常明顯。

--鄉鎮事業單位整體轉制

談起改革前鄉鎮事業單位的狀況,城關鎮黨委書記兼鎮長周雲説:“基本上是人心散了,黨委、政府為農民服務的線斷了。”城關鎮畜牧獸醫服務中心主任楊國政説:“我們不知道幹什麼,收入也沒有保障。”當時,農民羣眾對政府的公共服務很不滿意,例如,農民購買假種子、假肥料等情況沒有人能去進行真正有效的管理。

按照谷城縣鄉鎮事業單位的改革的整體部署,谷城縣將全縣鄉鎮事業單位整體轉制,以促進農村公共服務水平的提高。各鄉鎮把財政所和經管站合併,民政所撤銷,職能轉到鄉鎮社會事務辦公室。撤銷鄉鎮殘聯、黨校、社會保障服務所,其他站所整體轉製為中介組織。目前,全縣10個鄉鎮共有計生、城建、文化、廣播、農水、農技、農機、獸醫等8類站所71個事業單位順利實現轉制。

為解除鄉鎮事業單位等被改革對象的後顧之憂,谷城縣在全縣鄉鎮事業單位內,全面推行全員參加養老保險工作。谷城縣勞動和社會保障局副局長魏開傑告訴記者,到2005年底,全縣鄉鎮事業單位的2768名職工全部參加了養老保險,單位應繳的1250萬元和個人應繳的1213萬元全部收繳入庫,職工參保率、基金收繳入庫率、養老保險手冊發放率全部達到了100%,確保了鄉鎮事業單位的改革的穩步推進。

--三方面舉措構建公共服務新體制

在構建農村新型公共服務體系方面,谷城縣主要有三項舉措:

一是規範服務方式,明確公益職能。除各鄉鎮畜牧獸醫中心實行縣級行政主管部門派出制外,其他服務中心一律實行委託服務制。縣裏在廣泛徵求各方面意見的基礎上,確定了鄉鎮站所轉制後承擔的43項公益職能。對公益職能,政府購買服務,預撥10%至20%的財政投入,最後考核通過、農民認定後,一起算總賬。現在由各鄉鎮站所轉制而成的服務中心充滿朝氣。這些單位的職工,過去每月平均收入只有300元左右,現在大多數提高到600多元。

二是各鄉鎮和縣直主管部門,將各項服務活動量化成具體考核指標,在與各服務中心充分協商的基礎上,簽訂委託服務合同,明確雙方的責權利、服務要求、經費數額和考核兑現辦法等事項。制度的創新使服務中心員工的工作態度有了巨大的轉變。比如鄉鎮農機站的工作人員過去只是在辦公室裏等着農民來,現在必須下到田裏去直接服務農民。只有農民接受了服務,滿意簽字,農機服務單位才能收到政府的撥款。

三是重新界定農村公益投入標準,打足經費,實行資金直達。過去全縣10個鄉鎮每年共下撥農技推廣費用28萬元,而現在按照全縣43萬畝耕地,每畝1元多的標準,將全縣農技推廣費用總額提高到40多萬元。在結算方式上,縣財政對這些轉制後的服務單位實行年初預撥款、半年一考核、年終結總賬的辦法。目前,谷城縣已按照全年預算20%的比例,向各服務中心預撥了啟動經費,保證了農村新型服務體系的運轉。20*年穀城縣鄉鎮公益事業經費預算為627萬元,與20*年相比,增長了約30%。

--政府工作效能明顯增強新機制活力顯現

鄉鎮綜合配套改革完成後,谷城縣鄉鎮機關和事業單位的職能得到了重新界定,基層政權結構得到了優化。陳啟合告訴記者,鄉鎮綜合配套改革斬斷了亂收費的根子,切斷了隨意進人的源頭。改革到位後,機關幹部普遍增強了危機感。現在,縣裏設立了鄉村幹部尋訪問事制度,變農民的上訪為幹部的下訪,主動與羣眾溝通,解決羣眾的各種問題。

襄樊市委副祕書長、市農辦主任吳長華説,谷城縣鄉鎮政府職能轉換的效應是顯而易見的。目前留下來的鄉鎮幹部隊伍,素質比較高,用引導、服務、示範的方式發展經濟和社會事務的能力大大增強。現在谷城縣農民與政府之間的關係空前密切,黨在農村基層的執政地位得到了進一步加強,圓滿完成了改革之初確定的各項目標。

周雲告訴記者,以前鎮裏各站所在資金上是“以錢養人,一年缺半年的糧”。20*年,縣財政對城關鎮各服務中心的投入,比改革前多投28萬元,全面實現了“以錢養事”。

縣鄉兩級財政對農村公益事業投入的大幅增加,為服務中心增加收入、服務人員提高待遇創造了條件。新型考核體系的建立,特別是通過推行服務內容和服務效果農民簽字認可制度,讓農民有了更大的發言權。

【第12篇】鄉鎮機構改革調研報告

鄉鎮機構改革調研報告

隨着社會一步步向前發展,越來越多人會去使用報告,要注意報告在寫作時具有一定的格式。你知道怎樣寫報告才能寫的好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鄉鎮機構改革調研報告,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鄉鎮機構改革調研報告

隨着農村税費改革逐步完成和市場經濟的不斷髮展,鄉鎮的職能應由行政命令型,向經濟服務型轉變,實現小政府、大服務的格局。鄉鎮是最基層的一級政府,主要面對着廣大農村,直接服務於農民,隨着農村税費改革的完成,鄉鎮的主要工作應放在搞好農村經濟、文明建設,減輕農民負擔,增加農民收入上來。

一是要圍繞農民增收,搞好服務。幫助農民搞好農業結構調整,向農民推廣農技、農機等技術服務,傳授科學的田間管理知識。

二是要加強農村教育。百年大計,教育為本,農村要發展離不開教育,只有教育發展了,農民的素質就會逐步提高,才能很好地掌握市場信息,科學種田,農業就會增產,農民就能增收,這樣才能使農民真正脱貧致富奔小康。

三是要加強社會治安管理。每個鄉鎮地域都比較廣闊,人員居住分散,管理不便,為了農村經濟健康快速發展營造一個良好的社會環境,必須加強社會治安管理。要經常深入到鄉鎮進行普法宣傳,提高農民的法制觀念。

四是要加強計劃生育管理。提高人口素質,少生優生是我國一項基本國策,因而計劃生育是一項常抓不懈的工作,近年來隨着農民外出工的增多給計劃生育管理工作帶來了很大不便,再上傳統的人口觀念“兒孫滿堂”、“養兒留根”的落後思想,扭轉這一傳統觀念,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我們加大計劃生育政策宣傳力度。

五是加強農村基層組織建設。宣傳貫徹執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和有關法律法規,做到家喻户曉,婦孺皆知,保護好農村這塊政治陣地和文化陣地,提升百姓的政治文化素養,杜絕邪惡,自覺去維護社會治安穩定,促使社會各項事業長足發展。鄉鎮要經常深入基層發展黨員,增強黨組織在羣眾中的凝聚力,號召力和戰鬥力,樹立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良好形象,鞏固黨在農村的執政地位。六是加強防災救災體系建設。由於多方面的因素,農民還不能完全擺脱“靠天吃飯”的制約,遇到天災人禍,必須有一個強大的防災救災應急體系。如我縣的“110”地震。六是加強衞生防預體系建設。全縣85%的人口分佈在鄉鎮,居住分散,醫療基礎設施差,專業技術人員缺,遇到大的疫情就很難應服。如“非典”、“禽流感”等疾病就是一個例子。因此加強農村衞生防預體建設就是一項長期而艱鉅的任務。

取消農業税後,鄉鎮政府的職能主要體現在上述六個方面,工作方式以主動為農民服務為主,減少了行政命令和行政干預。農業税取消後,鄉鎮幹部從催糧要款等與農民有直接衝突的關係中擺脱出來,變為積極為農民提供各項服務,逐漸改善鄉鎮與農民的關係。農民對鄉鎮所做的工作會認可的滿意的。

取消農業税後,鄉鎮的工作是減少了,但收取農業税只是階段性工作,其它工作需常抓不懈。而且鄉鎮還承擔這年度性或階段性工作如禁牧、鄉鄉通油路工程、農田建設等工作需要鄉鎮抽調大量人員來完成。根據鄉鎮的主要職能和實際工作量,現有行政、事業機構設置和上次市縣級機構改革的要求基本一致,而且還需要進一步加強。

取消農業税後,鄉鎮應保留農業技術、計劃生育、文化廣播、衞生等公益性事業單位。

鄉鎮機構改革調研報告,盡在本站範文網。

【第13篇】鄉鎮機構改革調研報告範文

鄉鎮機構改革調研報告1

隨着農村税費改革逐步完成和市場經濟的不斷髮展,鄉鎮的職能應由行政命令型,向經濟服務型轉變,實現小政府、大服務的格局。鄉鎮是最基層的一級政府,主要面對着廣大農村,直接服務於農民,隨着農村税費改革的完成,鄉鎮的主要工作應放在搞好農村經濟、文明建設,減輕農民負擔,增加農民收入上來。

一是要圍繞農民增收,搞好服務。幫助農民搞好農業結構調整,向農民推廣農技、農機等技術服務,傳授科學的田間管理知識。

二是要加強農村教育。百年大計,教育為本,農村要發展離不開教育,只有教育發展了,農民的素質就會逐步提高,才能很好地掌握市場信息,科學種田,農業就會增產,農民就能增收,這樣才能使農民真正脱貧致富奔小康。

三是要加強社會治安管理。每個鄉鎮地域都比較廣闊,人員居住分散,管理不便,為了農村經濟健康快速發展營造一個良好的社會環境,必須加強社會治安管理。要經常深入到鄉鎮進行普法宣傳,提高農民的法制觀念。

四是要加強計劃生育管理。提高人口素質,少生優生是我國一項基本國策,因而計劃生育是一項常抓不懈的工作,近年來隨着農民外出工的增多給計劃生育管理工作帶來了很大不便,再上傳統的人口觀念“兒孫滿堂”、“養兒留根”的落後思想,扭轉這一傳統觀念,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我們加大計劃生育政策宣傳力度。

五是加強農村基層組織建設。宣傳貫徹執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和有關法律法規,做到家喻户曉,婦孺皆知,保護好農村這塊政治陣地和文化陣地,提升百姓的政治文化素養,杜絕邪惡,自覺去維護社會治安穩定,促使社會各項事業長足發展。鄉鎮要經常深入基層發展黨員,增強黨組織在羣眾中的凝聚力,號召力和戰鬥力,樹立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良好形象,鞏固黨在農村的執政地位。六是加強防災救災體系建設。由於多方面的因素,農民還不能完全擺脱“靠天吃飯”的制約,遇到天災人禍,必須有一個強大的防災救災應急體系。如我縣的“110”地震。六是加強衞生防預體系建設。全縣85%的人口分佈在鄉鎮,居住分散,醫療基礎設施差,專業技術人員缺,遇到大的疫情就很難應服。如“非典”、“禽流感”等疾病就是一個例子。因此加強農村衞生防預體建設就是一項長期而艱鉅的任務。

取消農業税後,鄉鎮政府的職能主要體現在上述六個方面,工作方式以主動為農民服務為主,減少了行政命令和行政干預。農業税取消後,鄉鎮幹部從催糧要款等與農民有直接衝突的關係中擺脱出來,變為積極為農民提供各項服務,逐漸改善鄉鎮與農民的關係。農民對鄉鎮所做的工作會認可的滿意的。

取消農業税後,鄉鎮的工作是減少了,但收取農業税只是階段性工作,其它工作需常抓不懈。而且鄉鎮還承擔這年度性或階段性工作如禁牧、鄉鄉通油路工程、農田建設等工作需要鄉鎮抽調大量人員來完成。根據鄉鎮的主要職能和實際工作量,現有行政、事業機構設置和上次市縣級機構改革的要求基本一致,而且還需要進一步加強。

取消農業税後,鄉鎮應保留農業技術、計劃生育、文化廣播、衞生等公益性事業單位。

鄉鎮機構改革調研報告2

鄉鎮農機管理機構是農機化工作的最基層單位,是聯繫廣大農機手的.橋樑和紐帶,是農機技術宣傳推廣、修配服務、安全生產管理和發展農機合作服務組織等工作的主力軍。鄉鎮農機管理機構建設得如何,直接影響到農業現代化的發展和新農村的建設。根據湖南省《關於改革完善鄉鎮農技推廣服務機構的實施方案》精神和婁底市農機局的要求,我局在今年4、5月份,利用一個月的時間,採取查閲檔案、實地走訪和召開座談會的形式,對我市12個鄉鎮農機管理機構進行了細緻如實調研,瞭解歷史,查明現狀,找出問題,提出建議,並在2011年5月12日召集全市的農機管理員集中座談,徵求意見,力促我市鄉鎮農機管理機構改革有序進行。

一、基本情況

(一)機構設置情況。2002年,全市鄉鎮機構改革後,鄉鎮農機站進行了調整,實行農、林、牧、漁、水、機等多站合一,全部歸入鄉鎮農業綜合開發中心。目前,全市共有12個鄉鎮,共設12位農機員。

(二)經費來源情況。全市鄉鎮農機站經費撥款形式主要是財政全額撥款和差額撥款兩種,除毛易鎮農機站實行全額撥款外,其餘11個鄉鎮站均實行財政差額撥款,農機管理人員的工資收入基本有保障,但養老保險等福利保障難以落實到位。

(三)管理體制情況。自2002年鄉鎮機構改革後,鄉鎮農機站合併入鄉鎮農業綜合開發中心,原農機員繼續從事農機管理工作,管理體制為市和鄉鎮共管,以鄉鎮政府為主,市農機局主要負責農機化工作業務指導

(四)人員結構情況。目前,全市鄉鎮共有農機員12人,農機員結構為:幹部1人,職工11人;大部分為高中及高中以下學歷;30歲以下的1人, 30-50歲10人, 50歲以上的1人。

二、存在問題

(一)編制不夠合理。目前,全市12個鄉鎮僅有12名鄉鎮農機管理人員,且兼職人員多,佔鄉鎮總數的80%,有6位農機員在崗不在編,佔鄉鎮總數的50%。兼職人員不僅要負責該鄉鎮的農機化工作,還要承擔常年駐村包片、森林防火、鄉村規劃、計劃生育、社會穩定、安全生產等非農機行政事業管理的其他工作。即使是農機專職人員,也經常被鄉級政府臨時抽調承擔其他任務,難以集中精力從事農機管理業務工作,使上級業務部門安排部署的農機化工作在貫徹落實中出現“梗塞”,難以傳達落實到農村、農民和機手,給全市的農機管理工作帶來極大的影響。通過調查,只設立1名兼職農機管理人員的鄉鎮,其農機化工作的各項指標都嚴重滯後。

(二)保障不能到位。全市12個鄉鎮站共12人,只有毛易農機站站長實行財政全額撥款,發全額工資,其餘11名鄉鎮農機人員,實行財政差額撥款,工資收入連續幾年為年工資總額的70%左右。又加之鄉鎮對農機工作不夠重視,工資補助不足,在養老保險等福利方面落實難以到位,特別是那些在崗不在編的農機管理員,更是難以安心工作,影響了農機工作的積極性。

(三)經費投入不足。鄉鎮農機管理機構辦公條件簡陋,因為鄉鎮農業綜合開發中心的設置,一般沒有獨立的辦公場所,都是幾個人擠在一起辦公,鄉鎮農機管理的辦公經費幾乎為零,辦公經費沒有得到有效保障。由於正常的辦分經費和必要的管理、公益性培訓,技術服務經費無法得到保障,經費嚴重不足,應用於農機管理、推廣等的設施設備基本沒有,不同程度制約了農機技術人員作用的發揮。致使農機業務工作無法開展。

(四)管理難以協調。農機站管理體制為市和鄉鎮共管,以鄉鎮政府為主,市農機局主要負責農機化工作業務指導。通過調查,鄉鎮政府只管用人,鄉鎮農機管理人員隨意更換、調動頻繁、錯崗錯編的問題比較突出,沒有充分考慮農機化的可持續性發展。農機局進行農機工作調配時,農機員每次都有新面孔,並且難以到位和適應農機業務與政策,影響了農機工作的正常開展。

三、主要建議

我市自從2008年進入國家農機購置補貼項目籠子後,全市農機保有量快速增長,農機化工作呈現出快速發展的趨勢。而我市拖拉機掛牌率、持證率和農機新技術、新機具的推廣與省內先進地市相比差距較大。鄉鎮農機站的改革勢在必行,因此要進一步理順鄉鎮農機管理機構體制編制,充分發揮鄉鎮農機管理機構的作用,促進我市農機化的科學發展。

一、合理設置編制。根據中央機構編制委員會辦公室《關於深化鄉鎮機構改革的指導意見》(中辦發[2009]4號)和湖南省《關於改革完善鄉鎮農技推廣服務機構的實施方案》文件精神,結合冷水江鄉鎮農機管理機構和農機化發展實際,合理設置鄉鎮農機站編制。冷水江工業比重大,多為丘陵山崗地形,走現代農業是唯一選擇,作為現代農業支撐的農業機械化的發展尤其重要,現在每個鄉鎮僅一名農機員,並且多是在崗不在編,嚴重影響農機員的積極性,制約農機工作的深入開展。綜合座談會各方意見,我市每個鄉鎮以設置2個編安排 2名農機員(其中含1名農機技術人員)為宜。

二、明確工作職責。在科學設置農機編制後,應賦予相應的工作職責。在立足三農的基礎上,全市鄉鎮農機職責還應結合冷水江市城鄉統籌,明確其工作職責,讓鄉鎮農機機構切實擔負起鄉鎮農機推廣、技術培訓、信息服務、協調組建農機作業服務組織、農機數據統計、農機購置補貼宣傳監管等工作,協助農機監理機構抓好安全生產管理工作。

三、理順管理體制。農機站現有管理體制為市和鄉鎮共管,以鄉鎮政府為主,市農機局主要負責農機化工作業務指導。這種管理體制經過實踐表明,便於鄉鎮管理,但卻使農機局與鄉鎮工作難以協調一致,導致鄉鎮農機工作邊緣化、無序化局面。難以進行業務指導。因此,在“市鄉共管”大原則不變的前提下,實行市農機局管理為主的管理機制,即人員的考核、調配、晉升和業務經費由市農機局管理,鄉鎮政府負責綜合協調、監督等行政管理,提供必要的工作條件和生活保障。

四、落實經費保障。一是將鄉鎮農機員工資納入市財政統發中心,使鄉鎮農機人員基本生活有保障。二是落實鄉鎮農機工作經費,經費來源由市和鄉鎮兩級按一定比例撥付,並列入財政年度預算,確保鄉鎮農機工作的開展。

五、加強自身建設。鄉鎮農機員在機構改革後加強農機工作責任感和積極性,以《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機械促進法》為準,按照以農業機械化為技術支撐的現代農業發展要求,強化工作職責,結合本地實際,以辦點示範和組建專業合作社等服務方式,促進全市農機事業又好又快發展。

【第14篇】鄉鎮殯葬工作改革調研報告

加強殯葬管理,推行殯葬改革,抓好移風易俗,倡導文明新風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一項重要內容。該鎮在枝江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和上級主管部門的具體指導下,今年以來,該鎮認真貫徹《國務院殯葬管理條例》和《湖北省殯葬管理辦法》,按照《枝江市人民政府關於加強殯葬管理工作的通告》精神,進一步加強領導,強化措施,克難攻堅,殯葬管理和殯葬改革工作取得了突破性成效,有力地促進了我鎮精神文明創建工作。

一、該鎮殯葬改革工作情況

(一)健全組織,強化措施,配備精幹的殯改隊伍。該鎮鎮委、政府高度重視殯改工作,把殯改工作列入鎮委、政府重要議事日程,成立了殯葬改革工作領導小組,實行一把手負總責、分管負責人具體抓、專班負責組織實施的工作機制。鎮委、政府還把殯葬改革工作納入綜合目標管理,明確村支部書記為第一責任人,做到各負其責、各司其職、密切配合、齊抓共管,一級抓一級,層層抓落實,確保我鎮的殯改工作在上級政府的安排部署下順利開展工作。

(二)廣泛宣傳,更新觀念,營造濃厚的殯改氛圍。由於幾千年傳統土葬已深入人心,該鎮認識到要做好殯改工作首先要轉變羣眾的思想觀念。為此,他們從全方位的宣傳入手,一是會議宣傳。認真開好“三會”,首先是開好鎮級領導班子成員會議,使領導班子成員統一思想,提高認識;其次開好駐村幹部和村幹部工作會議,傳達上級殯葬改革會議精神,安排部署全鎮殯改工作;最後是村開好黨員、村民代表會議,學習宣傳殯葬改革政策法規。二是利用宣傳車進行宣傳,先後出動宣傳車10餘次深入到村、組進行巡迴宣傳。三是通過辦專欄、張貼標語、拉過街橫幅和分發宣傳資料等形式宣傳殯改政策,先後在七星台集鎮、大埠街、石套子等村懸掛橫幅6條,張貼標語160餘份,張貼殯改通告56張,發放宣傳單3300餘份。遇到羣眾不理解、不支持、不配合的,他們力爭通過耐心仔細地做思想工作來解決問題。通過有針對性的宣傳、教育,使羣眾明白殯葬改革的目的意義,使得殯改觀念開始逐步深入人心,殯改氛圍逐步形成。

(三)樹立樣板,創造環境,充分發揮典型示範帶動作用。農民羣眾的思想通了,但在“怎樣做”的問題上,其態度往往還是“耳聽為虛,眼見為實”。為了讓羣眾有一個看得見、摸得着、照着做的榜樣,該鎮在大埠街村、沈家店村啟動了公墓建設。修建公墓,既改變了過去以往土葬佔用大量土地的問題,又節省了一大筆開支,使廣大農民看到了好處,嚐到了甜頭,自然而然地加入到殯改行列中來。

(四)嚴格管理,文明執法,建立健全各項殯改制度。針對七星台集鎮、張家場村、石套子村、鴨子口村等地還存在的9個棺木生產點,為了從源頭上徹底杜絕土葬,6月 17日,由鎮領導帶隊,相關村“兩委”班子成員參與,對現存的24口棺木作了限令處理,對各棺木生產點依法進行了取締。針對各村死亡人口信息難掌握,殯葬政策難落實的情況,該鎮建立了以村書記為本村的殯管員,負責上報本村的死亡人口信息到鎮殯改辦,鎮殯改辦綜合情況後向市殯改辦報告的制度。另外還建立了舉報制度、獎懲制度、督查制度等,確保轄區死亡人口信息準確,為搞好火葬奠定良好基礎。截止今年7月底該鎮無土葬行為,死亡的197人全部火化,火化率達100%。

(五)加強教育,改革陋俗,倡導文明治喪新風尚。把文明節儉辦喪事列入精神文明建設內容,與“八榮八恥”教育、社會主義新農村鄉風文明建設、文明單位創建結合起來,搞好教育引導。對殯葬改革工作中黨員、幹部違紀違法行為堅決予以查處,決不手軟;對喪葬中出現的封建迷信活動,堅決制止;對擾亂社會秩序、危害公共安全、亂設靈堂等擾民行為嚴肅處理;在葬區公墓倡導不留墳頭、植樹植草、綠化生態墓葬為主要安葬形式。通過正面引導,使廣大羣眾自覺樹立移風易俗、文明治喪的新風尚。

二、該鎮殯葬改革工作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原因

該鎮的殯葬改革工作雖然取得了一定成績,但與社會文明進步的發展速度和新農村建設的發展要求相比還不適應,與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和諧社會的要求相比還有較大差距:

(一)鎮村公墓規範化建設還相當滯後。由於該鎮到目前為止公墓建設還處於起步階段,死者火化後仍按原有傳統方式進行入葬,所以殯改的優越性不能得以充分展現,也導致部分羣眾對殯葬改革的目的產生質疑。為了深入開展殯葬改革工作,保護土地資源和生態環境,使該鎮的精神文明建設再上一個新水平,公墓規範化建設迫在眉睫。公墓規範化建設將使殯改的優越性得到充分體現,也能讓羣眾從中得到實惠。

(二)羣眾的傳統思想觀念仍在較長時間內存在。幾千年來傳統土葬方式已在百姓心中根深蒂固,老百姓的這種觀念得不到轉變,該鎮的殯改工作就會面臨許多問題和困難。雖然現在我們的殯改工作取得較好的成效,但這是因為上有政策的壓力,下有他們高壓態勢的管理,如若工作鬆懈,殯改工作就會受到挑戰。想要徹底改變這種觀念,使羣眾自覺接受殯葬改革,維護改革成果,依然任重道遠。

(三)其它硬件配套建設相當薄弱,服務水平有待提升。目前,該鎮的火化用車管理不夠規範(靈車由枝江市審批),羣眾反映有無證經營、有收費過高的現象,去火葬場要排隊、耗時長,返回後不得不在當天傍晚進行安葬。此外,亂埋現象、套棺重葬現象日趨嚴重,房前房後、田間地頭等亂建墳墓的現象沒有杜絕。

出現這些問題,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的也是歷史積累下來的。主要有以下原因:

(一)抓殯葬改革的本土意識不強。少數村幹部對殯葬改革的認識仍然停留在只是土葬改火化的認識層面上,沒有把殯葬管理作為本村的社會進步、村風文明建設和構建和諧新農村的範疇來統籌兼顧、協調整體推進。有的基層幹部不重視,對殯葬工作認識模糊,致使基層宣傳殯葬法規缺乏力度和深度,落下實來殯葬改革推行起來困難多,難度大。

(二)傳統的思想觀念根深蒂固。由於受上千年來長期實行的傳統土葬的影響,現在儘管經過二十多年的宣傳教育,推行殯葬改革實行火葬,但在農村特別是農村老人中傳統思想根深蒂固,有相當一部分老人原來在自己身體好的時候就把自己的壽木準備好了,不願意接受火葬。

(三)抓殯葬改革的措施不力。一是市、鎮兩級人員少,日常工作繁雜,對工作也是疲於應付,抓殯葬管理只注重了宣傳教育和工作安排,對落實情況缺乏監督檢查,管理不到位。二是鄉鎮一級民政部門無專職的執法隊伍和人員,執法力量和剛性措施與實際工作需要不相適應,加之殯葬執法環境比較特殊,遇到具體情況沒人敢碰硬,執法難度大,執法難到位。三是市級各部門的資源整合不夠,爭取公安、工商、林業、國土、衞生、城市規劃及環境保護等行政管理部門參與執法的作用沒有發揮出來,民政部門殯葬執法單打一顯得力不從心,效果欠佳。

(四)殯葬管理投入不足,設施不健全。一是農村公益性公墓建設滯後。現有些村無村級集體土地,建公墓的徵地和各項設施的投資大,村級無力籌建,近兩年才新建成的2個村公益性公墓也都是民政局扶持興建的。村原預留的集體土地幾乎都處於絕跡邊緣,所以亂埋亂葬的現象無法從源頭上進行治理。二是在農村辦喪事用來停放遺體的設施缺乏,村民自制或購買棺木的現象嚴重,套棺重葬很難杜絕。三是在基層的殯儀服務組織缺乏,沒有正規的殯儀服務機構為村民進行正確的引導和提供相關服務。

(五)公墓作用發揮的不充分。在已經建有公益性公墓的村中,村民感覺進公墓安葬不方便,有相當一部分村民將故者安葬在自己家的自留地上,致使公墓的作用沒有很好的顯現出來。有的公墓沒有人員管理,宣傳和服務工作跟不上,公墓的作用沒發揮出來。

三、對殯葬改革工作的想法

隨着新農村建設步伐的加快,農村殯葬改革也勢在必行,必須用科學發展、服務大局、惠及羣眾的理念,採取得力措施推進殯葬改革。

(一)加大殯葬法規的宣傳力度。要利用各種宣傳工具,採取多種形式,長期堅持不懈地宣傳殯葬改革的重要意義和殯葬法規知識,在廣大人民羣眾中形成一種強大的輿論氛圍,引導羣眾自覺遵守殯葬法規、自覺實行殯葬改革、樹立厚養薄葬的良好社會風氣。

(二)加大對殯葬工作的領導力度。根據國家《殯葬管理條例》要求,各級領導首先要提高思想認識,加大領導力度,切實加強對殯葬工作的管理,以適應推進殯葬改革、規範殯葬行為,促進人與自然和諧,推動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在具體工作中,市、鎮、村三級要把殯葬管理事業的發展納入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規劃和精神文明建設中去,納入新農村建設的範疇統一規劃、統一推進,納入年度經濟和社會發展目標工作責任制統一考核、統一檢查落實。

(三)加大對殯葬改革的投入力度。各級領導要站在以人為本、科學發展的高度,把殯葬改革作為一項社會公益事業來高度重視,增加與社會相適應的相關投入,否則這項事業將發展無力,後勁不足。一是建議市政府對必要的殯儀服務設施進行投入,增強殯儀服務機構的造血功能和服務功能。二是政府和有關部門要適當安排資金,對重點區域或者成效明顯的地方採取以獎代補或以獎代扶的形式解決農村興建和維護公益性墓地,解決和治理亂埋亂葬的問題。

(四)加大對殯葬管理的執法力度。殯葬改革是一場移風易俗的深刻變革,是對千年世俗的直接挑戰,面對的困難和問題可想而知,單靠殯葬事務主管部門一家孤軍奮戰,力量明顯不足。一是執法力量亟待加強。殯葬改革工作本來就難,必須充實執法人員,解決無人、無力管的問題。二是政府應加大支持力度,由政府牽頭協調,建立一支由民政、公安、工商、林業、城建、國土、環保等各有關部門協同參與的專門的殯葬執法隊伍,並建立相應的聯動機制,改變民政部們目前既當“運動員”又當“裁判員”角色的狀況。必要時應採取一些硬性措施,加強殯葬管理,理順殯葬秩序。三是市政府要進一步強化鎮政府在殯葬改革中作為一級政府應承擔的職責任務,加大對鄉鎮殯葬管理工作的目標監控和考評力度,形成各司其職、齊抓共管,共同抓好殯葬改革工作的良好局面。

【第15篇】鄉鎮改革工作報告

鄉鎮改革工作報告

×鎮位於市東南部,總面積140平方公里,轄50個行政村,常住人口10.6萬人,是全國重點鎮、文明鎮、全省百強鎮。自20××年鎮被批准為省行政管理體制改革試點鎮以來,在市編辦的指導幫助下,積極探索,大膽創新,紮實推進擴權強鎮改革試點工作,鎮呈現出經濟發展態勢持續向好、社會管理方式不斷完善、公共服務全面進步的嶄新局面。20××年,在全省“百強鄉鎮”評比中進步5位,併成功入圍全省新型城鎮化綜合試點4個鎮之一。根據省市有關通知精神,現將鎮上半年推進擴權強鎮改革試點工作情況,彙報如下:

一、主要做法

我們堅持以人的城鎮化為核心,以全域規劃為引領,充分發揮非織造布產業集羣優勢,積極探索用工業化帶動城鎮化,通過城鎮化推動農業現代化的有效途徑,以改革創新為動力,提升公共服務供給水平,建立高效率、低成本的行政管理模式,實現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

1、推進機制體制創新,擴大管理權限情況。

在行政區劃格局不變的情況下,通過黨政機構與人員編制改革與一系列的權利下放,讓享有縣級經濟管理權限,各部門下設的分局機構與局享有同等的執法權益。一是調整內設機構。鎮黨委、政府設6個內設機構,即黨政綜合辦、社會管理綜合治理委員會辦公室、經濟發展辦公室、農村工作辦公室、村鎮規劃建設管理辦公室、社會事務管理辦公室。二是改革人員編制。按照鎮享有的縣級經濟社會管理權限的要求,適度增加人員機構編制,並賦予其內設機構和人員定位的自主調配權。書記、鎮長高配為副縣級,內設六大辦主任明確為副科級,延伸機構負責人確定為主管局黨委(組)成員。三是加強事業單位。鎮財政所調整為鎮財政分局,承擔財政、金融、經管、投資管理等方面工作。增設綜合行政執法局受市執法主體委託承擔鎮範圍內執法職責。增設鎮環境保護站,加強生態環保管理。四是整合派駐機構。上級延伸派駐機構實行鎮和市主管部門共同管理體制,工作上以鎮管理為主,其黨的關係實行屬地管理。將林管站、交管站、水管站、房管所、人社中心等派駐機構的管理權限按照“大部制”要求,與內設機構的職能整合。五是搭建了工作平台。組建鎮行政服務中心,入駐環保站、民政辦、人力資源中心、合管站、農技服務中心、規劃等部門,建設便民服務綠色通道,為羣眾提供社保、民政、公安、司法、農業、工業、計生、建設等方面“一站式”服務。承接首批24個部門55項管理權限下放,實行一個窗口受理,一個印章審批,一站式辦結,提高行政運行效率,解決制約城鎮化健康發展的瓶頸。六是擴大了管理權限。通過直接下放、委託下放等形式,賦予鎮與人口和經濟規模相適應的行政管理權,各部門下設分局機構與局享有同等的執法權。但與先進地方相比,沒有刻制鎮審批專用章,至今還沒有任何一個下放的行政審批事項在能提供“一站式”辦結。七是增加了地方財力。逐步建立獨立的鎮級財政體制,建立隨財力增長而適度增加的機制,加大税收分成比例和規費返還比例。以20××年為基數,新增税收地方留成部分全額返還。八是方便了羣眾辦事。減少了審批時限,縮短了工作流程,降低了羣眾辦事成本,激發

2、落實扶持政策,促進鎮域經濟健康發展方面。

在改革試點過程中,市委、市政府多次召開會議專題研究鎮發展,出台了《關於加快鎮城鎮化建設發展的實施意見》,編制了《鎮全域規劃》及城鎮化發展、園區建設專項規劃。一是在財政扶持方面。市委、市政府對鎮地方財政收入超出年計劃部分全額返還,比上年新增部分按50%獎補;鎮項目用地實現的縣及縣以下土地純收益全額返還鎮;工業和倉儲類項目的基礎設施配套費由鎮直接收取,其他項目基礎設施的配套費由市財政全額返還。20××年明確提出:市每年按照不低於省獎補資金的標準進行配套。試點以來,各級財政共給予鎮扶持資金1億元,返還資金6000萬元,為鎮的發展提供了有力的資金保障。二是在用地政策扶持方面。市政府每年在省直供50畝用地指標的基礎上,對鎮重點項目用地差額部分予以優先調撥,為鎮5000畝園區建設用地辦理了國有出讓土地證。三是在人才支持方面。市編辦和組織、人力資源部門大力支持,建立了人才幫帶培養制度,從市直機關選派業務骨幹到鎮掛職鍛鍊,充實鎮黨政領導班子及中層幹部力量。對鎮經濟社會發展急需的人才,市優先安排編制使用計劃,組織、人力資源部門優先選拔配備。試點啟動以來,共招考公務員10名,事業單位工作人員5名,選調生4名,充實到鎮經濟發展、村鎮建設、環境保護等崗位。

二、收到的效果

通過推進擴權強鎮改革試點,發展得到進一步提升。經濟指標顯著提高。鎮完成工農業總產值58.11億元,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17.5億元,同比增長7.5%;入庫税收7732億元,同比增長16.7%,其中國税5762萬元,同比增長21%,地税1970.43萬元,同比增長9.2%。

1、促進了產業轉型升級。一是在產業鏈條上,實現由製品大鎮向製品制布大鎮轉變。我鎮無紡布產量約為17萬噸,基本達到無紡布供給75%,產值約25億元,已成為名符其實的制布和製品大鎮。二是在產品層次上,由一般性防護用品向醫療製品轉變。緊盯市場變化,緊跟客户需求,不斷加強產品研發和設備升級改造。製品出口在面臨人民幣升值和外需不振的不利形勢下由於提前實施升級轉型實現了逆勢上揚。在新一輪的調整中贏得了時機,保持了良好的發展態勢。三是在產業結構上,實現了由單一的無紡布產業向無紡布和機械電子產業多頭並舉的發展格局轉變。僑光石化、展鵬電子、誠宇電器等企業充分發揮自身技術、市場、人才優勢,不斷擴規裂變,已經成長為我鎮新的支撐性產業。我鎮機械電子產業已成扎堆發展之勢。

2、促進了現代農業發展。我們充分發揮無紡布產業集羣吸附效應,加快勞動力轉移,加快土地流轉,促進農業集約規模經營,加速現代農業發展。宏旺公司、農鑫水產合作社、巨田生態科技有限公司等項目進展順利。

3、促進了建設擴容提質。北城新區建設順利實施,啟動了太子湖周邊的拆遷工作,完成全長1.8公里的太子湖大道建設,汪洲大道也全面動工,水、電、污水管網等基礎設施統籌推進,太子湖工業新區開始落户企業。集鎮污水處理廠已經建成並投入使用,垃圾中轉站已完工。推進中心社區建設。在完善中嶺社區建設基礎上,加快挖溝社區建設,啟動了佔地340畝,規劃入住3000户的汪洲中心社區建設。大力推進園林綠化工作,共種植各類樹木12000餘株。狠抓集鎮街景立面整治,完成了665户立面改造工程,啟動了仙彭公路沿線弱電下地工程。投入200多萬元,完成文化路、友誼路、勝利上街等集鎮主街道的維修改造。深入開展環境專項整治,積極構建“大城 管”工作格局,城鎮管理得到進一步加強。

4、促進了社會事業上檔升級。我們始終堅持把改善和保障民生作為加快發展的重要保證,全面推進社會各項事業發展。重點在五個“兩”上取得大突破:一是“兩路”,即完成321省級一級公路和彭楊公路升級改造工程,新建通村公路10公里,完成彭趙公路、何西公路改造,形成了交通網絡新格局,增加了對周邊的輻射帶動作用。二是“兩進”,即引城區自來水進鎮,解決鎮區8萬人安全飲水問題,通過鎮水廠延伸的辦法,啟動趙家片安全飲水工程。天然氣進鎮工程也在緊張施工。三是“兩院”,即完成中心福利院擴建工程和衞生院改造工程。四是“兩心”,即完成了中嶺便民服務中心建設和維穩聯動中心建設。五是“兩渠”,即完成了尤拔灌渠和北乾渠的溝渠疏挖工程,共完成土方25萬方,長度16.5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