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以高質量發展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主題教育)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2.36W

以高質量發展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主題教育)

以高質量發展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主題教育)(2023年11月7日)

一、高質量發展是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抉擇

(一)大歷史觀下的中國式現代化

現代化最初是由西方國家工業革命所引起的發展潮流,其超出西方化和工業化的單一範疇,具有經濟、政治、社會、文化、生態等多重發展意藴。現代化的核心是工業化,在此基礎上囊括科學技術革命、管理技術革新、農業生產技術革新、生活方式革新、人與人交往方式的革新等多個方面。

現代化是指以科技創新和工業革命為動力,以市場經濟和公民社會為依託, 以工業化、市場化、民主化、城市化為標誌,在經濟、政治、社會、文化、生態等方面發展進步的社會化過程。現代化是一種從不發達到發達的世界歷史現象,也是人類文明形態的演變過程,還是一種戰略發展目標和路徑。

現代化的發展進程到目前已經經歷了兩大階段:第一階段是從農業經濟向工業經濟、從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從農業文明向工業文明的轉變;第二階段是從工業經濟向知識經濟、從工業社會向知識社會、從工業文明向知識文明、從物質文明向生態文明的轉變。

那麼,我國對現代化的探索也有一個歷史過程。1954年9月,周恩來同志在第一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提出“四個現代化”:“我國的經濟原來是很落後的。如果我們不建設起強大的現代化的工業、現代化的農業、現代化的交通運輸業和現代化的國防,我們就不能擺脱落後和貧困,我們的革命就不能達到目的。”

1956年,黨的八大把“四個現代化”寫進了總綱中:“使中國具有強大的現代化的工業、現代化的農業、現代化的交通運輸業和現代化的國防。”

1957年,在《關於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中,毛澤東同志指出:“將我國建設成為一個具有現代工業、現代農業和現代科學文化的社會主義國家。”

周恩來同志於1963年1月在上海提出:“我們要實現農業現代化、工業現代化、國防現代化、科學技術現代化,簡稱‘四個現代化’,把我國建設成為一個社會主義強國,關鍵在於實現科學技術現代化。”

那麼,1964年周恩來同志提出了“兩步走”,1975年周恩來同志提出的“兩步走”又細化了具體時間安排:第一步,在1980年以前,建成一個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第二步,在20世紀內實現農業、工業、國防和科學技術的現代化,使我國國民經濟走在世界前列。

鄧小平同志從國際國內發展現狀出發,把現代化目標調整為70年時間跨度的“三步走”戰略:第一步,從1981年到1990年實現國民生產總值比1980年翻 一番,解決人民的温飽問題;第二步,從1991年到20世紀末,使國民生產總值 再增長一倍,人民生活達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紀中葉,人均國民生產 總值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較富裕,基本實現現代化。

江澤民同志在1997年黨的十五大上對“第三步”發展戰略進一步細化,變成時間跨度50年的新“三步走”戰略:第一步,21世紀第一個十年實現國民生產總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寬裕,形成比較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第二步,再經過十年的努力,到建黨100年時,使國民經濟更 加發展,各項制度更加完善;第三步,到21世紀中葉建國100年時,基本實現現 代化,建成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國家。

胡錦濤同志將我們黨的現代化目標概括為“兩個一百年”的奮鬥目標:到我們黨成立100年時建成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到新中國成立100年時基本實現現代化,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

進入新時代,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實現第一個百年目標之後的30年又規劃了“兩步走”戰略:第一步,奮鬥15年到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第二步,到21世紀中葉,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迄今為止,全世界大概有40個國家實現了現代化,它們走過的路都是西方中心主義的現代化道路。我們走的是和西方完全不同的現代化道路,這就為世界上那些追求獨立、還沒有實現現代化的國家,提供了一條完全不同的道路選擇。

在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第二次全體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概括了中國式現代化的五方面特徵:“我國現代化是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是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

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週年大會上的講話中指出:“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推動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生態文明協調發展,創造了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創造了人類文明新形態。”

《中共中央關於黨的百年奮鬥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指出了中國式現代化的世界歷史意義:“創造了人類文明新形態,拓展了發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的途徑,給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發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獨立性的國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選擇。”這就是我們黨和國家對現代化包括中國式現代化探索的一個過程。

(二)現代化建設的國際環境

當前,面對不斷髮展變化的國內外環境,我們要正確認識和把握國內外形勢以及新的戰略機遇。要增強機遇意識、風險意識,準確識變、科學應變、主動求變,既要牢牢把握、用好新的戰略機遇,又要善於化危為機、從眼前的困難中捕捉和創造機遇。

從國內形勢來看,一是改革發展面臨深層次矛盾;二是黨的建設和反腐敗形勢依然嚴峻;三是外部打壓遏制隨時升級。

從國際形勢來看,一是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二是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三是國際力量對比深刻調整;四是世紀疫情持續影響深遠;五是逆全球化世界經濟下行壓力增強;六是局部、全球性問題加劇。

那麼,我們經常聽到“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其根本動力在於科技革命的突破性進展和制度的偉大創新。

第一,全球化進程百年之變。世界範圍的商品大流通、貿易大繁榮、投資大便利、技術大發展、人員大流動、信息大傳播不斷深入發展,深刻影響當今世界的發展、交往、思維模式。

第二,世界經濟格局百年之變。隨着一大批新興市場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快速發展,延續幾個世紀的大西洋時代已經演變為大西洋和太平洋“兩洋”並舉並重的時代。

第三,國際權力格局百年之變。伴隨經濟中心的逐步多元、國際力量對比更趨均衡的態勢更加明顯、多極化進程穩步向前,特別是亞非拉第三世界國家在實現政治獨立之後開始追求發展和復興,在國際地位影響力逐步增強。

第四,全球治理體系及規則百年之變。隨着全球治理主體和議題更加多元, 以及全球治理規則和理念加速演變,過往的全球治理格局出現了新的變化趨向。

第五,人類文明及交往模式百年之變。一大批新興市場國家開始成為知識、技術、信息的生產源和傳播源,在方興未艾的新技術、新產業革命中不斷嶄露頭角,同時伴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不斷髮展完善和一些轉軌國家在制度上不斷探索,世界範圍的思想、觀念、制度、模式也呈現出日益多元的格局。

二、中國式現代化的中國特色、本質要求和戰略安排

中國式現代化道路,是一條完全不同於西方的現代化道路,是一條史無前 例、獨具中國特色的現代化發展之路,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獨創的一條人間正道。這一道路,鮮明地體現出優越於資本主義制度的社會主義制度性質和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的根本要求,創造性地建構了以人民本位、共建共享、自覺推動、和平發展、命運與共、合作共贏等為豐富內涵的理論體系和實踐路徑,全面超越了以資本本位、逐利本性、自發生成、叢林法則、全面擴張、唯我獨霸等為主要特質的西方現代化。

每一個國家都有自己特殊的國情,世界上不存在定於一尊的現代化模式, 也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現代化標準。多姿多彩的世界,必然也意味着多樣多元的現代化道路。中國式現代化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既有各國現代化的共同特徵,更有基於自己國情的中國特色。中國式現代化既切合中國實際,拓展了發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的途徑,也給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發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獨立性的國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選擇,為人類對更好社會制度的探索提供了中國方案,打破了“現代化=西方化”的迷思。

在新中國成立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長期探索和實踐基礎上,經過黨的十八大以來在理論和實踐上的創新突破,我們黨成功推進和拓展了中國式現代化,豐富了世界現代化發展理論和實踐,開闢了人類文明新形態。

中國式現代化,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既有各國現代化的共同特徵,更有基於自己國情的中國特色。

第一,中國式現代化是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我國十四億多人口整體邁進現代化社會,規模超過現有發達國家人口的總和,艱鉅性和複雜性前所未有,發展途徑和推進方式也必然具有自己的特點。我們始終從國情出發想問題、作決策、辦事情,既不好高騖遠,也不因循守舊,保持歷史耐心,堅持穩中求進、循序漸進、持續推進。

第二,中國式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共同富裕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也是一個長期的歷史過程。我們堅持把實現人民對美好

生活的嚮往作為現代化建設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着力維護和促進社會公平正義, 着力促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堅決防止兩極分化。

第三,中國式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物質富足、精神富有是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根本要求。物質貧困不是社會主義,精神貧乏也不是社會主義。我們不斷厚植現代化的物質基礎,不斷夯實人民幸福生活的物質條件,同時大力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加強理想信念教育,傳承中華文明,促進物的全面豐富和人的全面發展。

第四,中國式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無止境地向自然索取甚至破壞自然必然會遭到大自然的報復。我們堅持可持續發展,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自然和生態環境,堅定不移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

第五,中國式現代化是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我國不走一些國家通過戰爭、殖民、掠奪等方式實現現代化的老路,那種損人利己、充滿血腥罪惡的老路給廣大發展中國家人民帶來深重苦難。我們堅定站在歷史正確的一邊、站在人類文明進步的一邊,高舉和平、發展、合作、共贏旗幟,在堅定維護世界和平與發展中謀求自身發展,又以自身發展更好維護世界和平與發展。

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是:堅持中國共產黨領導,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高質量發展,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豐富人民精神世界,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

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總的戰略安排是分兩步走:從2020年到2035 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從2035年到本世紀中葉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

中國式現代化必須是高質量發展。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提出,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發展是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沒有堅實的物質技術基礎,就不可能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新時代新階段的發展必須貫徹新發展理念,必須是高質量發展”,“必須把發展質量問題擺在更為突出的位置,着力提升發展質量和效益”。

那麼,中國式現代化為什麼必須是高質量發展?我們從四個方面進行探討。

第一,高質量發展是遵循經濟規律發展的必然要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這是關係全局的歷史性變化,是做好我國經濟工作的邏輯起點。

從發展的階段性特徵看,在經歷長期高速增長後,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必須通過高質量發展,向形態更高級、分工更復雜、結構更合理階段演化。

從需求結構變化看,隨着經濟社會快速發展,我國模仿型排浪式消費階段基本結束,人民羣眾消費需求不斷升級,日趨個性化、多樣化,必須以高質量發展滿足人們的多樣化需求。

從國際經驗啟示看,二十世紀六十年代以來,在全球一百多箇中等收入經濟體中,只有十幾個成為高收入經濟體。這些取得成功的國家和地區,就是在經歷高速增長階段後實現了經濟發展從量的擴張轉向質的提高。我國要順利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也需要順應並遵循這一經濟規律。

第二,高質量發展是推動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粗放型增長,必定因能源、資源、環境等約束條件日趨緊張而不可持續。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粗放型經濟發展方式曾經在我國發揮了很大作用,大兵團作戰加快了我國經濟發展步伐,但現在再按照過去那種粗放型發展方式來做,不僅國內條件不支持,國際條件也不支持,是不可持續的,不抓緊轉變,總有一天會走進死衚衕。”

高質量發展不是簡單以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論英雄,而是以提高經濟增長質量和效益為立足點,在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的基礎上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必將促進我國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走出一條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

第三,高質量發展是創造高品質生活的必然要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標”,“我們的目標很宏偉,但也很樸素,歸根結底就是讓全體中國人都過上更好的日子”。

隨着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 人民羣眾的需要呈現更加多樣化多層次多方面的特點,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穩定的工作、更滿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會保障、更高水平的醫療衞生服務、更舒適的居住條件、更優美的環境、更豐富的精神文化生活。這個“需要”不

是一般需要,而是“美好生活需要”,反映了經濟發展帶來的消費需求質的變化。

高質量發展聚焦我國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着力推進供給側與需求側相匹配,為產品和服務注入更多科技含量、文化含量,將在更高水平上更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實現人民生活品質的不斷提高。

第四,高質量發展是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奠定更為雄厚物質基礎的必然要求。縱觀世界歷史,一個國家要想實現富強,不僅需要經濟總量的增長,更需要經濟質量的提升。有量無質的發展,必然是大而不強。

今天,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國內生產總值達到114萬億元,穩居世界第二;人均國內生產總值超過1.2萬美元,經濟實力、科技實力、綜合國力和人民生活水平躍上了新的大台階。但也要看到,與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 要求相比,我們的發展仍有很大差距。必須通過高質量發展,提升我國科學技術、人力資源、生產資本等要素水平,提高全要素生產率,突破關鍵核心技術,邁向全球價值鏈中高端,提升經濟的質量和韌性,增強國家綜合國力和核心競爭力,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奠定更為雄厚的物質基礎。

三、高質量發展的深刻內涵和實踐要求

(一)高質量發展的深刻內涵

理念是行動的先導,我們必須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發展理念從根本上決定着發展方式和成效,高質量發展是體現新發展理念的發展。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發展理念和思路作出及時調整,提出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明確了我國現代化建設的指導原則,有力指導了我國新的發展實踐。只有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才能有效破解一系列結構性、週期性、體制性問題,才能有效應對外部衝擊,不斷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保持經濟平穩健康可持續發展。

新徵程上,必須努力實現創新成為第一動力、協調成為內生特點、綠色成為普遍形態、開放成為必由之路、共享成為根本目的的發展。

高質量發展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底色和重要支撐。高質量發展,就是能夠很 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發展,是體現新發展理念的發展。那麼,這裏有兩個指標,第一個是質量第一,第二個是效益優先。

質量第一是不能簡單地就微觀的產品質量、服務質量、治理質量來談的, 而應該更注重宏觀質量的特徵和核心表現。效益優先體現為質量和效益是統一

的,而不是對立的,不能簡單地以降低效益的方式去尋求所謂的質量改善,也不能以所謂的質量提升的邏輯,來把一些低效益的生產方式和模式作為重要推廣對象。所以,我們要講質量第一,同時還要效益優先。

下面,我們從六個方面去理解高質量發展的內涵。

第一,宏觀層面。我們需要發展的穩定性、發展的均衡性、發展的可持續性、發展的公平性。

第二,中觀層面。我們要不斷進行產業佈局優化、結構合理,不斷實現轉型升級,並顯著提升產業發展的效益。

第三,微觀層面。我們必須要具有一流競爭力、質量的可靠性與持續創新、品牌的影響力、需求的捕捉力、先進的質量管理等。

第四,質量變革。經濟發展結果要求不再單純以追求經濟增長率為目標, 要體現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提升經濟發展的綜合質量。

第五,效率變革。經濟發展方式要求摒棄傳統的高投入、高能耗、高排放的粗放型增長方式,要注重全要素生產率的提升和要素配置扭曲的改善。

第六,動力變革。經濟發展動能要求不應長期以大量要素投入的低成本優勢來驅動,要從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轉變。

同時,高質量發展需要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

第一,實體經濟。實體經濟是現代產業體系的基礎和主體。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必須把發展經濟的着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

第二,科技創新。科技創新是現代產業體系的發展動力和動能。

第三,現代金融。現代金融是實體經濟的血脈,它的存在和發展是以實體經濟的質量提高、規模擴大、效率提升為目標的產業支撐。

第四,人的本身。人在生產過程當中提升技能,而生產的不斷髮展又為人的生活水平的改善、健康水平的提升提供堅實支撐,從而形成更高水平的人力資本的積累。

(二)高質量發展的實踐要求

第一,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人民立場是我們黨的根本政治立場。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只有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才會有正確的發展觀、現代化觀。”高質量發展必須瞄準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而不斷深化,必須聚焦

人民羣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而持續升級,必須圍繞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而謀篇佈局,必須致力於促進人的全面發展而統籌發力。

第二,必須努力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推進高質量發展,必須依靠創新驅動實現內涵型增長。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關鍵核心技術是要不來、買不來、討不來的”,“如果核心元器件嚴重依賴外國,供應鏈的‘命門’掌握在別人手裏,那就好比在別人的牆基上砌房子,再大再漂亮也可能經不起風雨,甚至會不堪一擊”。

第三,必須着力補短板強弱項促進協調發展。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從當前我國發展中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的突出問題出發,我們要着力推動區域協調發展、城鄉協調發展、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必須努力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

第四,必須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生態文明建設是關乎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根本大計。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圍繞生態文明建設作出一系列重要論斷,形成了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成為全黨全社會的共識和行動,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與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協同推進,美麗中國建設邁出重大步伐,生態環境保護髮生了歷史性、轉折性、全局性變化。

第五,必須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構建新發展格局是適應我國發展新階段要求、塑造國際合作和競爭新優勢的必然選擇。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就是要在各種可以預見和難以預見的狂風暴雨、驚濤駭浪中,增強我們的生存力、競爭力、發展力、持續力,確保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程不被遲滯甚至中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一場關係全局、關係長遠的攻堅戰,所以,我們必須堅持“鞏固、增強、提升、暢通”八字方針。